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二、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果。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1.自学法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2.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运用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用课本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令学生看见了越出教材的可能性. 这种到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们,自然而然地使他们产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 例如,已知线段AB = 2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 = 6 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长为多少厘米?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但在实际做题中,却有许多学生出错,而当他们看到试卷上的错号后,马上就恍然大悟. 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注意细节的描述,对关键词“直线”没有注意认真体会,仅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 所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必须逐句推敲辨别,方能理解到位.

二、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而又合理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强调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细致,它必须精确到每个字、每个符号. 从而达到“内部语言转化”的目的. 学生在读后,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的“找主干”、“缩句”方法,精简出数学知识或问题的精髓,进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时还要借助于写,把读写结合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及题目的理解,改过去的“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 还可利用课外时间,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和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 积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 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 a4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 ③ 54有几种读法?④ -32与(-3)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 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习题,掌握从文字中搜寻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解答题和应用题,更应小心在意,认真阅读.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小明放学回家后,问爸爸妈妈小牛队和太阳队篮球比赛的结果. 爸爸说:“本场比赛太阳队的纳什比小牛队的特里多得12分. ”妈妈说:“特里得分的两倍与纳什得分的差大于10,纳什得分的两倍比特里得分的三倍还多. ”爸爸说:“如果特里得分超过20分,则小牛队赢,否则太阳队赢. ”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究竟哪个队赢了,本场比赛特里、纳什各得多少分?这是一道与语言描述有关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读了以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定下心细读,大部分学生又都能从该题得到主要信息,实际上就是特里和纳什得分之间的关系,题目一下就简单多了. 这都与学生平时积极认真培养阅读能力有关,真正作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加强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篇(3)

“疑乃学之始。”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这种方式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点、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编选几个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的思考题,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不背离目标。而且题目要体现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在方法上可默读与朗读相结合。默读时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朗读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阅读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脑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教师可以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对于不认识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样,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所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及难点。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挈领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当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带着问题和提纲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二、提问与讨论相结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的思维方式,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思考和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应就前面列出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训练概括表达能力。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会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会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所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如果从高一起就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让他们学会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辨析史料的能力,就可以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阶段性的衔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积极提问,由教师解答并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当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或者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讨论通常可以分小组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加深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答案,教师首先要尊重,对其中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还要给予鼓励,使之愈发闪亮;对其中不够完善甚至是错误的回答,应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自然可以深化教与学的效果。

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之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创新、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辩,加深他们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其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但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与判断。

三、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篇(4)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篇(5)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多少带有功利色彩,为追求成绩的“目标教学”让语文阅读上得枯燥无味,教师缺乏激情,学生兴趣索然。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心理就会错误定位,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应该使学生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感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克服困难,专心致志地去阅读,感到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说:“同学们感受了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故事梗概是: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借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人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想知道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吗?快来阅读课文吧!”这样就为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旨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引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先学后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对文本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标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这就是先学后教法。教师如果在课堂一开始就传授新知识,学生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让学生先行阅读,根据阅读内容列出阅读提纲,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从而做到教学相长。这种阅读模式不但贯彻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而且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列出提纲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但理解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受到了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教育。

三、教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过:“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质疑,能激发求知欲,产生阅读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质疑、解惑,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提出一些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同时把问题问得恰到好处,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阅读往往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升华,也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与象共舞》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设计问题:“如何才能做到与象共舞;如果你是大象,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呢?”这样的质疑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四、适当进行阅读延伸,拓展学生思维

篇(6)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英语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教师需要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阅读的兴趣,所以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尽可能找到那些内容有趣、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或者选择一些可读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强的文章,如真实有趣的故事、笑话,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所凸显出来的较明显的时代性以及丰富的教材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所在,教师在结合教材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运用多种方法组织教学,如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等。

3.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兴趣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爱好与特长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或世界名著。这种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不给学生太多的阅读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在一种压力和任务相对较小的氛围下完全依据个人爱好与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教师适时进行科学的阅读技巧指导

1.学生要掌握略读技巧。略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文章大意,教师需要明白的是略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读文章的首段和末段,通过找出主题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内容,从这些关键词和主题句中去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中心意思。

2.在略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与精读。细读与精读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对文章进行精读的基础上识别文章中重要的语法、句子结构以及段落大意。为了提高精读效果,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查找,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从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英语作品的鉴赏能力。

3.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猜测词义,让学生通过上下文或整句话的意思利用构词法的知识和语法知识来达到目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根据定义线索去猜测生词的意思;让学生不要纠缠于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猜测词义。

三、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词汇量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除了让学生尽量掌握大纲规定的词汇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扩大课外词汇,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日常的词汇教学中,老师可通过阅读的安排,让学生掌握新单词的意义和构词法,培养学生习惯性地在阅读中对新单词加以摘录并通过词典进行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基本语法知识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长句与难句。在英语阅读中,学生通常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长句与难句的理解,这些长句、难句的语法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语意难懂。所以科学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结构、掌握句子准确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2-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也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做好阅读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可是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绝大多数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用统一的教材,运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量很少;就是阅读了,或盲目性阅读较多;想当然地拿上一本,走马观花,几下就翻完了;至于研究性阅读,大部分学生根本无从谈起。

综上现状,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主体而不是教材本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在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该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此我根据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主动性

叶圣陶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首先要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阅读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进入读教材,把握作品的内在思想底蕴和文化内涵,使阅读教学与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熏陶相结合。

2 学会诵读,提高阅读能力

(1)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读。譬如在讲《琵琶行》的琵琶声时,本人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高山流水》这支曲子大家都听过,我们都会说它很好听,那么谁能用一两句话来形容一下你对这曲子的感受呢?”学生们或摇头或说出个只言片语。然后我接着说:“由此可见,用语言准确丰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多难。但在唐代,有位文人却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把自己听音乐的感受立体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说到这里我停下了,一阵沉默后,教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有激昂顿挫的,有荡气回肠的……。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自然而然学生诵读的兴趣提起来了,然后我相机要求学生带着表情,富有感情、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人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一节课下来,学生早就被作品中的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情感美所深深地陶醉了。

(2)教师唯美范读,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结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在老师的唯美范读过程中学生才能准确找到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加深对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个的“为什么”,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如在讲授情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时,本人配与《致爱丽丝》的背景乐曲,采用平缓起伏、带有淡淡忧伤的语调范读课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那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我设置了让学生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细细品读,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无穷的意境。

3 用问题设计来实现阅读的高度

(1)设置有阶梯性的问题。问题是学习开始和持续的动力。课堂教学就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阶梯性的问题。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提出“请找出每一小节中的意象,并用优美的文字描绘每一幅画面,体味诗人徐志摩的思想情感变化”这样一个有阶梯的问题。从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个设计整体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既能有深刻的阅读体验过程又有拓宽了这个学习的过程。总之,问题有阶梯性,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进行阅读,一步步地感悟到文本的核心内容。

(2)设置有指向性的问题。指向性是指设置的问题指向一定的方向,方向指导行动,没有方向就会让学生如坠雾里。设置所指性问题指问题既可以体现文本的所指,又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完美沟通。例如讲授苏轼的《后赤壁赋》时,我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对比鉴赏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从写作重点上去比较。从作者心情变化去比较。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当学生感兴趣主动地顺着问题不断地阅读文本,也就能把握到了文本的写作技法以及体悟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我设置的一系列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和调控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讲授式学习被更改为主动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在思维的碰撞中令整个课堂不断。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新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呼唤一种和谐多样的性师生关系,开放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对学生更是一种新的挑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向性的问题引导更是我们日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的方向。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05-01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四大能力——听、说、读、写中的重要一项,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对于高中生在词汇、语法、语言表达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面对阅读叫苦不迭,感觉无从下笔,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时,大部分学生竟草草了事,使苦于阅读的高中生数量有增无减。高中生这种被动阅读,甚至厌恶阅读的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一 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主要困难

在英语阅读中高中生面临的主要困难有:(1)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2)在写开放性作文或半开放性作文时经常不知如何下笔;(3)英语语法把握不准,以至于无法写出正确的句子;(4)单词拼写能力差,经常出现拼写错误;(5)缺乏语篇方面的知识,不知该如何组织文章;(6)缺乏体裁方面的知识,不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对英语的不同要求;(7)缺乏阅读技巧方面的知识;(8)在阅读中经常出现中式英语;(9)在阅读时不能用英语进行思维,经常套用汉语翻译方式等。

二 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语言方面的问题。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词汇,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必须要有充足的词汇量。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学生词汇量匮乏,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书面表达的整体质量。(1)单词拼写错误。如,enviroment(environment),teached(taught),creat(create)。(2)表达不够地道,中式英语层出不穷。如,My English classes to be taught in English is better. We could feel the English atmosphere very much.(3)谓语、非谓语,主动、被动界限不清。如,Teach in English is better. If we only speaking English in class,…(4)词性混淆,特别是形容词与副词之间。如,Although it can improve our listening able,… After we study and understand it good,…(5)用词不准确或不规范。如,Improve my English listening and saying,… The English atmosphere isn’t thick.(6)主、谓不一致。如,So to be taught in English only not only improve our English skill,but also enrich the English atmosphere.(7)词语搭配不当或固定搭配使用错误。如,Build an English atmosphere,learn English positively,talk English in English.

第二,语法方面的问题。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语法规范的讲解,教学活动围绕着应试而进行,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语法。长期以来,所习得的语法知识大部分是领会式语法,而非表达式语法。因此,如果是做纯粹的语法类选择题,得分相对容易,但是一碰到口语表达或者阅读题,出错率就相当高,而且错误的程度也较严重。如,One day,he won a prize in lottery. The whole family were very excited at this surprising prize.(family这个词是指有几个人组成的整体,谓语应该用单数。)又如,Only in this way they can improve their English.(Only+介词短语在句首时,句子要部分倒装,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improve their English.)

第三,母语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无法摆脱母语思维的影响。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时态、语气、语态、句式结构等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阅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套用汉语语法,忽视了两种语言在语法和某些习惯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且,在阅读时往往先用汉语进行构思,然后再套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句型结构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译成英语。因此,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造词,展开一些不正确的联想或假设。因而,阅读中就出现了大量的“Chin-glish”现象。如,有学生把句子“有一辆公共汽车过来了”,翻译成:There was a bus came here. 又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can read difficult articles in English but can’t write or speak themselves in English.

三 教师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篇(9)

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吸取精神养料,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阅读达成的。阅读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日益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幼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孩子终身学习的关键所在,对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极有帮助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孩子了解阅读的基本程序,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笔者谈谈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好心情去阅读,良好的阅读环境包括良好的采光条件,干净整洁的阅读空间等。另一方面,除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的阅读环境外,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塑造。在给学生提供的阅读环境中,教师还要经常阅读书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给学生营造一个精神和物质方面都很好的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的阅读习惯受到更大的影响,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加强。再者,还要给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促使他们从多种感官的因素综合考虑,提供的书籍要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说,可以给学生选择色彩丰富、插图较多的语文课文,让学生锻炼。

二、适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兴趣之外,还应该注意为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本教材,适时的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都作为阅读机会,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到阅读的存在,将大自然与书籍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充分感受语言和环境,这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自由、活跃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意义,感受生活,内化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三、在阅读过程中教会学生通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注重去除功利性的思想,注重知识的积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并将其内化,不注重阅读量的多少,而注重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并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要淡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功利性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心智。将阅读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感知想像力和思考创造力上,教会学生在阅读上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关注学生能力和心智的培养。特别是要教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增长知识,培养心智,对阅读有所感悟,培养学生领悟式的阅读。阅读能够帮助幼儿增长知识,培养心智,丰富思想感情,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小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身体坐直,眼睛和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弯着腰,或者趴在桌子上阅读。第二,要教会小学生正确的翻阅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时,随意的翻阅书籍,在阅读话动中,首先要教学生认识书籍的封面,然后按照页码一页一页的阅读,对于图片也是一幅一幅的阅读。第三,要教会学生仔细的阅读书籍,有的学生在阅读书籍时,不到两分钟就读完一页书了,但是对于其中的道理却没看明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监督,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考评,教会他们在阅读时能够用心阅读,理解其中的大意,在阅读后,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种监督和考评下,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阅读方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早期的阅读能力是他们接受知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使学生形成对阅读的初步理解,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培养心智,提升自己,同时还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书籍的意义,感受生活,将自己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知识通过思考慢慢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篇(10)

英语的学习对于很多初中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更不用谈及语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其实,对于每个英语学习者而言,关键的是否养成以下几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英语的阅读能力能够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因此,在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育。

一、阅读习惯的养成

与语文相比,很多学生更喜欢阅读语文作品,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相对轻松易懂一些,因此,在学生阅读语文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从作品中获取学生所预想的信息和精神食粮。而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英语中的词汇、句型、甚至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英语阅读,也就不能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这个阅读习惯培养的重任就交给了我们的英语教师。阅读习惯的养成,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去培养。一是注重阅读内容的选择,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英语阅读,主要是因为英语阅读的过程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我们所教学生英语原有阅读能力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用他们的英语水平,能较轻松的完成英语阅读。二是阅读内容的实效性,这里的实效是指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的内容要区分于语文作品中的阅读,阅读的内容要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文化性,比如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介绍外国名人的趣闻等,也可以选一些介绍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也可以是特殊词汇的翻译,如丢三落四,翻译成英文是miss this and that或者scatter brained,而不能直接用丢、三、落、四这四个中文字来翻译。三是阅读的持久性,大部分学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都是要得到老师督促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这个方面,教师每天要给学生一定的英语阅读时间,指定阅读内容,持之以恒,让学生把这种被动的、指定的阅读逐渐转变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如果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提升其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也要注重学生英语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英语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默读、朗读、快速读、仔细品读等等,而不同的阅读方式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阅读方式取得不同的阅读效果,采集不一样的阅读信息。比如朗读,适合学生的早读时间,而朗读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帮助学生语感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并注重获取相应的阅读信息。即带着明确的阅读目标,用适当的方法去阅读。比如学生在阅读英语报纸的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关键就是获取报纸所要传递的信息,我们一般建议学生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而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我可以指导学生先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努力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再去仔细默读,并让学生注重阅读能力的逐渐提升,比如基础一般的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遇到陌生词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要让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可以查阅字典,也可以问同学或老师,从而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平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再带着科学合理的方法去阅读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难度也就大大降低,阅读能力也随之而提升。

三、阅读词汇的积累

上一篇: 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下一篇: 股票投资融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