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市场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3-01
一、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
现如今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趋于成熟,中国卡通产业每年有200亿元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我国动画产业在电视播出市场中尚存在巨大空白,也潜藏着国产动画片的巨大商机(国内电视卡通播出市场,保守测算也有每年25万分钟的缺口)。按目前国内电视动画片的一般制作成本计算,每分钟1.5万元左右,则每年卡通制作业收入为37.5亿元。这还不包括制片业的版权收入、形象权出让、衍生产品开发等,也未计算在国际市场分区域的播映权收入。据估计,中国动漫市场空间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但是如此巨额的空间却被日美韩等国的动漫占据着主要部分,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依然缓慢。总而言之,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剧本
在缺乏强有力技术支持的同时,决定动画市场的另一重要的部分一剧本,在我国同样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即使以儿童作为主要观众的大部分国内动画剧本,却脱离了儿童的思想世界。更可悲的是,很多动画编剧在心理上根本没意识到,需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来进行创作,他们总是习惯于高高在上地进行创作。把动画片的功能和定位归纳为活动的说教工具。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传教士的角色加上我们似乎有畏惧商业性、娱乐性的传统,一提到二者极容易就联想到了低级乏味、肤浅。娱乐在他们眼中似乎成了难以启齿的东西,往往嗤之以鼻,避之不及。于是在强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驱使下,一些动画工作者更加鄙视动画片轻松、幽默与智慧的特质。
(二)产权保护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盗版较多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及市场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得中国没有一个很好的产权保护机制来保护动漫产业。而国内不发达的动漫画水平一方面使得原创事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缺乏足够的消费者支持者使得中国的动漫产权价值相当低,无论是连载的稿费还是动画播映转让权费用都相当的低廉,极大损害了创作者、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市场
1.投资商。传统的动画投资者是各大电视台,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央电视台,这是中国最大的官方动画投资商与制作单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的投资者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06年为止,民间投资已占60%以上,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动画产业的投入资金大,投入周期长,使得民间投资者没有足够的信心投资动漫产业。
2.运营模式。中国的动漫产业市场运营模式依旧相当落后,一方面没有日本完整的产业链,动画与漫画之间没有联系,动画片生产制作在动漫产业中投资最大,是动漫书的200-300倍,相比于处境艰难的动画市场,漫画市场更是困难重重。目前在全国已有各类动漫杂志十多种,但是,至今为止,还未出现很成功的动漫杂志。近年来创办的这类杂志发行量多在两三万间徘徊,与日本、韩国的动漫杂志发行量高达50-80万份的数量相差很远,使得没有足够的土壤让中国的漫画家生存与发展,也丧失了巨大的消费群,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现在的孩子都是给日美漫画喂饱的。而如此薄弱的漫画市场就更谈不上可以为动画做基础。
二、推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脚步进程的有效措施
(一)基础设施
加快国内各个软件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
(二)政策
在各种政策上予以优惠,这种政策从租金税收到各种鼓励措施都是良好投资环境的保证。
(三)平台
提供更多的漫画动画平台,可以向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开设动画频道,增加动画电视放映时间,让更多的国产原创动画有一个投向市场的窗口,同时也应该加强在杂志等平面载体方面的建设,为漫画家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将漫画推向职业化,造就更多的职业漫画家。
(四)人才
鼓励国内各大院校开设动画专业,鼓励民间机构开办动画职业培训,培养本土动画人才,而在另一方面也应尽量吸引全国乃到全世界的动漫产业人才,这就涉及到cg动漫问题,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2D动画制作人员低于3D动画人员,而3D动画制作人员又低于游戏制作人员,这就使得大量的人才向游戏行业倾斜,极不利于整个动漫产业的平衡发展,使得整个产业结构失调,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建设。
一、目前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及“瓶颈”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与普高热的影响下,职业教育在生源规模和质量上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扶持,但职业教育仍举步维艰,突出表现在培养出的学生既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又不能继续升学深造,职业教育一度被社会认为是“失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职业教育要改变目前的窘态就要激活自身的产业属性,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必须要对职业教育所处的市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二、职业教育的“供”与社会的“需”使其产业化成为可能
职业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主要是从其“产品”(学生)是否能顺利进来、能否“高附加值”地为社会所认同等方面来考虑的。
1.职业教育供需错位成为其产业化的机遇
从供给方面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整合,目前职业学校大多都具备了比较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但在师资方面明显薄弱,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大多不强,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方面与市场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仍然是多年一贯制的长线专业,如会计专业等,课程结构老化也使职业教育的“产品”(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同时社会上的学历“高消费”也是导致许多学校招不来足够生源的重要原因。
从需求方面看,职业教育与市场联系紧密、受市场的影响大,主要是指受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直接面向市场、向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企业或生产单位)提供第一线的生产者和管理者。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对各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就业时报》2002年1月4日报道:浙江省火电公司月薪3000元招一名中级电焊工却招不到人,在宁波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数控车床工月薪超过2500元,企业还得排队等。
从近几年来职教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来看,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的操作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职业学校学生不能充分就业或委屈就业。职业教育的供需错位是导致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和主要根源之一,因此,积极有效地挖掘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道路,就成为解决错位的突破口。
2.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成为其产业化的动因
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可以进行产业化或市场经营,国际上有其通行的标准,就是看它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即物品的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果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就是公共物品,否则就是私有物品,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私有物品可以实行产业化、市场化经营,而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不能或不宜市场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无论是私有物品还是公共物品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职业教育,既具有私人物品性质,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样就更需要按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否则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
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由政府来进行投资。但由于我国受教育人口多,教育硬件基础比较薄弱,教育投资面广,所以依靠政府投资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政府的投入大多在基础设施上。职业教育要想不断走在行业的前列,必须在各方面不断地投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职业学校有许多有效资源(如智力资源等)可以利用,这样来看,一方面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自身有许多闲置的资源,所以教育投资要求职业教育产业化。
3.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卖方市场成为其产业化的基础
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市场条件基本成熟。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并不是处于卖方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够提出的,目前,虽然整体上劳动力市场供给远远超过需求,但由于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大量基础性、技能性人才的任务,即使在强调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以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仍大有用武之地。随着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人才高消费“后遗症”的出现,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后社会对“蓝领”需求量的巨增,加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基础更加夯实,这些都是推动职业教育产业化的重要条件。
4.职业教育市场化运行机制成为其产业化的表现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生产性、社会性相统一,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职业教育按照社会需求办学是必然的,职业教育的产业化也就成为了必然。职业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条件下,职业教育逐步摆脱其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依附关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使职业教育机构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现代化教育机构,按照投入产出原则,寻求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在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在市场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1)职业学校成为开发、输送、积累初中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2)发育完备的市场对职业教育的供需双方和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国家通过间接宏观调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化环境。这样的运行机制保证了职业教育在供给和需求上相互吻合,有利于职业教育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产业化运行离不开企业的作用
从我国现代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的贡献集中反映在:缓解了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压力,分流了60%至70%的学生;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工人和一线操作人员,在推动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上功不可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进行产业化运行是离不开企业的。
1.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
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晴雨表”,一方面,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反映着当前社会各行业的类型结构;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最终要由企业来评价,脱离社会和企业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方向性。办学观念往往决定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许多职业学校之所以落伍,主要还是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不放,总是寄希望于上级部门扶持,对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在办学模式上,生搬硬套普通中学办学模式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管理机制、教学机制、评聘机制等方面仍因循守旧,缺乏活力和效率,如果这样单靠政府过问和财政拨款,就会严重束缚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投资与办学体制下,政府投资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源泉,然而造成的结果是,政府投资越多,负担越大,负担越大,导致再投资的能力越是相对萎缩。
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企业是吸纳职校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以前由于隶属于二级教育的职业教育都是由政府各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生在本系统中基本都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但政府机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职业教育直接推向了市场,所以面向企业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目前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方向。
2.职业教育产业化必须依靠企业的促进
以职业教育中的“点”即职业学校为例,通过职业教育产业化中的“线”(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能够了解社会这个“面”(企业需要哪些专业的和具有什么样技能的学生),这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建设都是良性的促动,目前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主动出击,扩大合作。职业学校还要善于同各种社会机构(含职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和合作,主动走向社会,寻求一切可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
职业教育也可以引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在经营核管理中引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成立校董事会,让企业家和教育家结合,对职业教育产业化进行科学管理,不断扩大优质教育和高层次教育的供给;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用有偿教育、网络收费等方式,构建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树立规模经营的意识,在横向上可以多种成分联合办学,资源共享,纵向上可以设立不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专门教育和通才教育,使培养的人才以高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四、社会与市场成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和职业教育的宣传阵地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殊的经济活动,市场这支“无形的指挥棒”可以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数量和专业设置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改变职业教育目前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配备的实物资源明显不足,但职业教育的潜在资源很丰富,包括资金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在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想办法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后勤社会化、合作办学以及运用股份制形式吸取各种社会资本,以改善办学环境和条件。同时应该重视社会媒体的作用,通过社会媒体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转化。职业学校与市场的联系越紧密,就越有活力和后劲,同时注重资源的市场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供求关系办学,从要素供给上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要按市场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师及内容,按企业的需求提供人才或技术,扩大所培养的人才及学校的知名度。职业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广告媒体,不断扩大宣传力度来适应市场需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全方位地宣传所培养的人才及学校,扩大影响。
五、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研究结论
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所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标准,应该是看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他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需要在师资、教材和实习实训场地及设施建设上下工夫;同时职业学校应当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一切按产业的要求去运作,学校就如同是学校的加工厂,学生是主要生产原料之一,毕业生是产品,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职业教育资源也应与社会资源相互融通、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体现在校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上,还体现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共享上。
参考文献:
[1]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创新时代》:2013年,中国由新一届政府执政。据资料显示,在今年以来历次政府重要会议中,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很少提及“调控”二字,类似“高房价问题”这样的提法也再未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与上一届政府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这是否是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将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房地产的问题?
■金荣庆:历次宏观调控都有其调控的目的与重点,也是一个不断根据调控效应逐步调整的过程。2013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这说明了以往“一刀切”、“讲短效”的调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需要更注重市场化的调节,注重市场中的区别化和差异化。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房产税试点等举措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打下基础,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将是楼市调控的趋势。
对于无锡来说,作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人流量和购买力,因此长远来看,无锡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和购买力的增加也将进一步带动无锡楼市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以市场为导向,而以往的行政调控手段也将逐渐淡出。
《创新时代》:2013年,无锡的房地产业呈现出哪些特点?2013年,无锡的楼市产品走向是否也与全国大方向相同?
■金荣庆:总体来看,2013年无锡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态势:
(1)土地市场回暖,企业信心恢复。2013年无锡市区共出让65幅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成交总面积433.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54%,成交金额194.72亿元,同比增长45.91%。
(2)商品房市场供应充足、成交稳定。2013年无锡市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891.75万平方米,处历史高位,同期,商品房销售面积615.13万平方米,基本与2012年持平。
(3)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增长显著。2013年无锡市区二手房成交总面积285.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51%。
(4)房屋价格持续小幅回升,房屋价格全年累计增长约4个百分点。
出现这样的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无锡交通规划及设施较为便利。在历届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无锡的交通规划具有前瞻性,设施建设极为便利。由于无锡地处长三角的中心地带,独特的地理优势也为无锡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无锡与上海和长三角其余发达城市形成了经济共荣的“都市圈”,随之带来的便是巨量的人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这些都为无锡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二是由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内的土地资源紧张,开发成本较大,而无锡作为二三线城市的典型代表,有着与部分一二线城市相当的经济实力,土地储备量也较为充足,因此,无锡也会得到部分以量、价取胜的全国性开发商的偏爱。
对于下一步无锡楼市的产品走向,我们认为随着调控的深入,投资投机等需求被排除,自住需求成为市场主导,全国房地产市场都是这个趋势,这在近几年内都是不会出现较大变化的。
《创新时代》:有资料显示,无锡还有6万多套的商品住房库存量,造成库存较多的原因是什么?“较多数量”之下,无锡房地产市场方向在哪儿?
■金荣庆:相对来说,无锡楼市一直比较平稳健康,商品房库存不断增多主要是近几年的积累问题。
首先,由于2011年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市场中供大于求的态势较为明显,无锡楼市的存量逐渐增多。无锡库存增加较快,与新城的开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几大新城的楼盘新增供应相对较多,从而成为库存聚集的重点领域。其次,从楼市产品结构上分析,我们发现无锡的住宅库存180平方米以上的改善型住房占比较大。造成大户型住房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认为,一是这类产品本身的去化周期就比较长,二是限购限贷政策对该消费群里影响较大。除此之外,房地产税征收等问题的不确定性也成为了部分购房者购房时的主要顾虑。
那么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开发商应合理定价,积极去化存量。在推盘时,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做好产品定位,以迎合市场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有效针对刚需与改善型需求的不同特点进行项目开发。
《创新时代》:如何打好营销战,是每个有志之盘必做的事情。2013,无锡楼市的营销战术可谓五花八门。降价销售、体验式销售、奢侈品品鉴式销售等,您觉得哪一种营销手段是比较符合老百姓需求,应该提倡?您对“楼市的电商时代到来”这句话的看法如何?
■金荣庆:不同的营销方式,是与相应的产品匹配的,针对的是不同的需求群体。一般来说,自住需求群体对价格敏感,降价促销对该群体具有较大吸引力;改善群体对产品舒适度要求高,目前市场上的体验式销售能够吸引该部分群体;高端客户注重的是品位与档次,对于奢侈品品鉴式销售方式会比较感兴趣。因此,对于定位不同的产品,客户群体不同,开发企业采用的营销方式也会不同。
楼市电商成为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售楼方式。网上售楼具有一定便捷性,能够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房屋作为特殊的商品,决定了购买方式还是会以传统的为主,网上售楼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选房过程和新的选房方式。因此,楼市电商对于传统销售模式是一种补充,甚至可以促进传统销售模式向更多体验式方向发展。目前市场上做楼市电商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多,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才能生存。所以,价格方面,电商售楼要比售楼现场更多一些优惠,吸引客户;其次,在信息方面,楼盘信息更全面,价格、优惠、活动等动态信息更新及时,让潜在客户能够全面了解到项目信息;最后,要有客户无法从售楼现场了解到的信息,比如与周边类似产品的对比,如价格、产品、配套、物业等。
《创新时代》:现在的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先导性极强的行业,其产品创造着人们未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甚至决定着未来几年内一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产品能够代表未来生活的方向,在市场中拥有产品力、竞争力?作为无锡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您有什么建议?
■金荣庆:从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向看,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住房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除了对小区周边的配套、小区的绿化、户型的设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绿色科技是必然的趋势,环保型、智能化、贴心全面的安保物业服务等将是住宅小区提升品质的关键点。这类产品在未来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1资源状况
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资源保证度很高,分布广泛,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33%)、大洋洲(24%)、南美和加勒比(22%)及亚洲(15%)地区。世界上铝土矿资源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几内亚、澳大利亚、越南、巴西、牙买加,五国总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70%,资源总储量72%。储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第二位的分别是几内亚(74亿吨)和澳大利亚(62亿吨)。世界上首次发现铝土矿始于1921年,按目前世界铝土矿产量计算,铝土矿静态保证年限在200年以上。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12年世界铝土矿资源量为550-750亿吨,铝土矿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为290亿吨和380亿吨。
中国铝土矿已探明储量2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4%,每年开采量占世界总开采量8%。中国97%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四川、山东和云南等七个省,铝土矿对外依存度高达45.18%。
2发展历程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铝工业已经形成从铝土矿开采,到氧化铝、电解铝原料生产,目前已经形成轧延、挤型、铸造等铝材加工的完整工业体系。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原生铝生产国45个,原生铝企业272个(中国147个),总生产能力3300万吨(中国830万吨)。同时,伴随着能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铝工业技术及设备水平的提高,全球电解铝产量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南非(水电资源丰富),中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澳洲、远东等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产量上升尤为迅速。电解铝工业是典型的能源依赖型产业,原生铝生产属于耗能高、污染严重、技术层次低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和环境成本都比较高。从全球趋势看,电解铝产能一直在向水电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冰岛,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转移,如美国、日本等传统的电解铝生产大国都迫于能源成本的巨大压力,关闭了大量的电解铝产能并进行了产能转移,通过进口原铝及铝材满足国内的需求。1972年以前,世界电解铝的生产中心在北美、西欧、日本,从2000年开始,亚洲成为电解铝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电解铝生产的中心。未来原生铝生产会继续向能源稳定、能源廉价(电价低廉)的地区转移,并伴随开发中国家对铝需求的成长,全球电解铝产量仍会保持成长趋势,其中中国是促进全球电解铝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3生产情况及产能分布
3.1生产情况
根据国际铝业协会IAI的统计,2013年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地区氧化铝的开工率为85%,其中中国约占73%;全球电解铝产量将达到5057万吨,其中,国外电解铝产量为(不含中国)2567万吨,同比下降0.1%,占全球总产量的51%;中国电解铝2490万吨,已占到世界铝工业产量的46.2%,同比增长11.7%,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
3.2产能分布情况
2013年,世界电解铝新增产能(不含中国)130万吨,同比增速超过100%,达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地区。2013年国外关停电电解铝产能接近100万吨,主要分布在波斯尼亚、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地,同时,重启的电解铝产能达到20万吨,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委内瑞拉。从2013年各大洲的产量来看,除非洲、亚洲以及北美洲之外,其余地区的原铝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能绝对增量达到442万吨,同比增长16.5%,全国电解铝产能为3200万吨,比上年增加400多万吨。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青海、山东等电解铝生产大省。2013年我国计划关停电解铝产能为172万吨,实际关停100万吨(年内部分关停产能重启)。
4市场需求及价格走势分析
目前,亚洲、北美、西欧是电解铝三大消费地,分别占消费量的32.3%、24.1%、23.2%,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消费量分别为前五位。
2013年全球原铝产量受减产及新增产能投放滞后影响,增速持续放缓。但在全球宏观经济整体趋稳的大环境下,市场过剩压力逐步缓解,原铝消费量增速有所回升。2013年,国外原铝消费量为2610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非洲地区原铝消费增速最为明显,达到5%,北美增速2%,欧洲和澳洲结束了负增长格局。美国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铝消费国,铝供应有40%来自进口,日本铝消费量全球排名第三。2013年,全世界人均铝消费量(按70亿人,原铝消费量51400kt计算)7.34千克/人,中国的人均铝消费量(按13.5亿人,原铝消费量25500kt计算)18.89千克/人,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量,是其2.57倍,并且接近工业发达国家的21.4千克/人。
2013年国内外铝价呈下降态势,铝平均价同比下跌7.6%。预计2014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原铝消费将会继续呈现稳步增长,同时,由于中国供应压力快速攀升,全球铝市过剩矛盾将会再度加剧,国内外铝价仍易跌难涨,全年铝平均价为13600元/吨,同比下降6.84%。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电解铝产业采取“东减西增、火减水增”的措施,以提高原材料消费质量为目的,国内产能规模不会继续呈现扩大态势。2013年中国SHFE现货和三个月期货的平均价分别为14561元/吨和14592元/吨,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跌7.3%和7.6%,铝冶炼亏损23.1亿元。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740千瓦时/吨,下降104千瓦时/吨,全年节电约23亿千瓦时。
【参考文献】
(一)地域构成特点
1、以京津及河北省内客源为主、以外省客源为辅
为了调研“环京津”客源市场情况,特取样白洋淀、野三坡和承德景区进行问卷调查,三者均为旅游胜地,有较强代表性,其客源区域构成主要以京津和河北省的客源为主 (三地平均分别为30.0%、14.7%和36.6%),外省客源为辅(平均16.3%)。该部分市场最大特点为与河北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较低,以利用周末闲暇时间为主,京津客源的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
2、地理集中度较高
对于客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公式为: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游客来源越少越集中,G值越接近100;G值越小,则客源地越多越分散。对于任一旅游目的地,客源地越分散,其经营就越稳定,如果客源太集中,经营风险将变大,客源地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变化将很容易冲击旅游者的数量。
三地客源市场区域构成比例即为xi/T,白洋淀来自京、津、河北、外省和国外的客源分别为29%、13%、37%、21%和0%,野三坡景区为38%、13%、45%、2%和2%,承德为23%、18%、28%、26%和5%,代入公式即得三个取样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G白=53,G野=60,G承=48。如将京津市场看作整体,各地G值将会更高,如白洋淀景区的G白’将达60(此时xi/T=42)。由此可看出“环京津”客源市场地理集中指数偏高,在经营上有较大风险。因此在“环京津”建设同时,应防范风险、注意客源市场的多元化。
(二)消费结构及水平分析
取样景区客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及水平的调研结果基本相似,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消费水平都偏低,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以白洋淀为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均值都集中于50元以下(游客食、住、购和娱的费用在5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8.06%、55.56%、58.82%和49.41%),而行和游的费用均值集中在50-100元(游客行和游的费用在50―100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9.76%和46.43%)。但是主要客源(京津和省内)的地理距离较近,交通费用比例本来应该较低,调查结果却显示较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省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对客源市场的满意度进行分析。
二、河北省客源市场满意度分析
(一)满意度分析
三个取样点的游客满意度调研结果呈正态分布,游客对环京津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评价大多为“满意”和“一般”,平均值偏向于“满意”,说明游客对环京津的满意度较高。
(二)吸引动因分析
游客来“环京津”的显著动因是风景优美(三地平均27.6%),因此在主体形象塑造上可选择“环渤海生态前沿”;承德由于满文化的开发成功,使得文化成为主要动因之一(三地平均24.2%),因此结合河北省其他特色文化可选择“特色民俗文化遗产”作为主体形象;而由于娱乐性较低,因此在“度假休闲胜地”形象的建设中要注重提高娱乐性和参与度。
(三)改进需求分析
1、景区改进需求分析
游客的景区改进需求普遍集中在清洁卫生、导游服务、可看性、可玩性和地方文化的“前台化”上,例如承德游客选择需要改进“清洁度”、“讲解”、“可看性”、“可玩性”和文化性的比例分别为15.0%、15.1%、13.0%、26.0%和20.5%,而白洋淀景区分别为16.3%、15.6%、14.1%、22.2%和15.6%。但野三坡的结果具有差异性,分别为38.9%、11.6%、3.5%、5.2%和11.1%,在清洁卫生上有明显的改进需求,对其他因素的改进需求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当“环境卫生”亟待改进时,其他因素受到忽视,而不一定是对可看性和可玩性已满意,主要是因为骑马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动物的排泄物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同时野三坡景区游客选择改进道路指示的比例为19.8%,高于其他景区,说明野三坡景区需要进一步完善景区规划。
2、餐饮和住宿改进需求分析
餐饮的改进需求点主要集中在清洁度、增加地方特色、改善服务态度和食物口感上(三地平均为23.84%、22.61%、17.75%、17.63%),服务态度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其余三点可以通过提高餐饮设施和产品档次实现。由此虽然会造成价格提升,但从游客消费情况和主要客源地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考虑,并不会对需求造成影响,反而有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同理,由于住宿的改进点主要集中于整洁度(承23.4%,白39.0%,野45.7%)和服务态度(承28.9%,白28.1%,野12.1%)上,我们可以得出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住宿设施档次的建议。
三、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旅游开发对策建议
(一)目标市场定位
从区域上细分客源市场,要注意在“环京津”的开发中不能只以京津和省内客源为目标市场,否则会因为集中度过高而经营风险过大。在开发中还应分析河北省与外省客源地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与东南沿海地区客源市场的文化差异,以此来增强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分散风险。在进行旅游目的地营销时,河北省内及京津客源适合作为一级目标市场,而辽宁、河南、山东等河北省临近省份、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国外客源市场适合作为二级目标市场,而其他省份适合作为三级目标市场。
从类型上细分客源市场时,可以看到目前“环京津”景区仍以观光旅游市场为主,但是这部分客源不仅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对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比较大,因此长期来看并不适合做主要目标市场。前景看好,但有很大潜在风险的是度假旅游市场和会展旅游市场(包括节庆、商务、会议和展会旅游市场),目前可开发的市场为周末旅游市场和第二套住房度假市场。
在以上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在开发中要以塑造“环京津”度假区的形象为主要目标,在没有建立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前,不宜过快地扩大规模,应尽量吸引有管理经验和信誉的开发商进行项目开发,增强“环京津”的市场号召力。
(二)号召力的增长模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号召力增长模式理念包括生态、文化和休闲三方面,特色形象定位为环渤海生态前沿、特色民俗文化遗产和度假休闲胜地,具体途径需结合河北省特色,结合其他开发建设工作(例如交通条件的改善)的成效,为增长模式的循环提供动力。
(三)在旅游发展中重视社区参与
调研发现“环京津”的社区参与度并不高,如白洋淀在景区和当地的村庄间竖起了铁栅栏,并控制游客进入村庄食宿,只允许景区码头经营游船游艇项目,禁止村民私营。这在优化了景区管理的同时,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会造成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度的显著降低,因此需注重社区的参与。在改善初期可选择景区与社区共同受益项目为切入点。如目前白洋淀正规化渔家乐接待和水乡风俗深度休闲体验游,但这些只是属于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难免有表演的痕迹,虽然能提高经济效益,却在提高白洋淀整体吸引力上作用有限。因此可以在绿化景观规划中设置当地居民的游憩空间,在这些公共绿地中,居民除了因为新增的公共基础设施受益外,还将自发地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和民俗活动,这些非商业化的“前台化”地方文化对游客有更强烈的感染力,虽然表面上没有经济效益,却因提高了目的地吸引力,能够给白洋淀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收益。而在改善后期,应该注意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针对游客对生态环境改进的需求,以及环渤海生态前沿的定位,“环京津”在建设当中应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目前白洋淀已有成效值得借鉴。如安新市政府已投资1亿多元进行污水处理、清淤及主航道护坡工程,对码头、游客中心、停车场及景点进行了整修美化,并进行了生态补水。另外还加大了环境治理和督察力度,设立生态监护站,并加强对水区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结合湿地景观布局,设计生态旅游栈道体系。在规划生态观鸟基地时,规定除必要的观鸟台、喂食区外,严禁建设其他人工景观,限定日旅游人数等。
(五)基于客源分析的旅游房地产定位
自2011 年起,洗衣机市场已经告别规模快速扩张的时代,2013 年受益于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提振,销量大幅上升。然而,自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收官以来,洗衣机市场便步入政策空窗期,加之前期政策的透支效应明显,导致后期增长乏力,持续低位运行。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4年1~10 月, 洗衣机零售额为486 亿元,同比增长0.7%,预计2014 年全年洗衣机市场规模为599 亿元,同比增长3.1%(见图1)。
品牌格局稳定,第二阵营快速崛起
从产业结构来看,洗衣机市场经历多年的技术、营销竞争,洗牌已经完成,整体品牌格局较为稳定。中怡康线下监测数据显示,2014 年前10 个月,国内品牌零售额份额同比小幅上升1.1 个百分点,达到52.0% ;国外品牌阵营零售额份额缩水,主要是受日系主力品牌零售额份额下降的影响。
从洗衣机市场排名前十位的品牌表现来看,处于5~10 位的第二阵营品牌零售额增长强劲,海信、三星、 LG、伊莱克斯、美的的零售额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9.1%、23.2%、13.9%、13.0%、12.1% ;处于第一阵营的小天鹅、西门子也实现稳健增长,零售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7% 和6.2%,海尔洗衣机兼具销量和销售额的优势,市场地位较为稳固(见表1)。总体来看,洗衣机市场较为成熟,企业销量增长动力主要源于产品结构升级,品牌竞争趋向于价值竞争,包括战略、模式、产品、技术等要素的综合比拼。
滚筒洗衣机持续带动市场,变频化趋势继续深化
滚筒洗衣机是洗衣机市场最大的拉动力,2014 年前10 个月零售额份额达到55.0%,同比增幅为6.3%,超越波轮洗衣机成为市场主流产品。目前,虽然波轮洗衣机在销量上仍占据优势,2014 年前10 个月零售额份额为57.1%(见表2),但一直处于不断萎缩的过程。波轮洗衣机现存的销量优势主要源于价格因素,2014 年前10个月波轮洗衣机均价为1662 元,滚筒洗衣机均价为3828 元。由于洗衣机市场需求主要来自更新换代和新婚人群,价格因素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减弱,滚筒洗衣机在销量上战胜波轮洗衣机指日可待。
随着节能环保概念逐步普及,具有较好节能效果的变频产品在洗衣机市场的比重逐年走高。其中,变频波轮洗衣机的市场渗透从2012 年的6.1% 上升至2013 年的8.4%,2014 年预计将达到10.9% ;变频滚筒洗衣机的市场渗透率更是从2012 年的18.5% 上升至2013 年的26.5%,2014 年预计达到36.3%(见表3),在滚筒洗衣机中的渗透率超过三分之二。
变频洗衣机的人气飙升,优化了洗衣机市场的能效结构。中怡康线下监测数据显示,2014 年前10 个月,能效1 级波轮洗衣机的零售额份额同比上升了2.8 个百分点,达到8.8% ;能效1 级滚筒洗衣机的零售额份额达到37.8%,同比大幅上升15.6个百分点。
大容量已成定局,3000 元以上价格段扩容
洗衣机市场的大容量化趋势愈加明显,2014 年前10 个月容量在7 公斤以上的洗衣机市场份额快速扩张,同比大幅提高了9.3 个百分点,达到50.9%。
因滚筒洗衣机、变频洗衣机、大容量洗衣机走俏带来的产品结构升级,直接影响了洗衣机市场的价格。中怡康线下监测数据显示,2014 年前10 个月,3000 元以下的洗衣机零售额份额累计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3000 元以上产品份额已经达到49%,同比上升5 个百分点(见表4)。
智能化概念植入迅速,自动投放成新亮点
2014 年“十一”黄金周是下半年的重要促销节点,也是产品高端化趋势与技术新亮点集中爆发的时段。白电是2014 年智能化浪潮的主角,自动投放功能是洗衣机智能化升级的标志。2014 年“十一”黄金周(9 月15 日~10 月5 日),具有自动投放功能的洗衣机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其中具备自动投放功能的滚筒洗衣机和波轮洗衣机的零售额份额分别为2.4% 和1.9%,同比分别上升1.0 和0.8 个百分点。小天鹅和海尔是自动投放功能的主要推动者。
自动投放功能解决了多年来用户洗衣过程中的痛点——对洗涤剂量的掌控。自动投放技术代表了目前高端洗衣机的智能发展趋势,同时更方便、洁净、环保,顺应了家电行业的绿色低碳趋势。
一、水务业组织特征分析
1、水务企业明显的地域自然垄断性
水务产业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出于规模型经济性的考虑,自来水产业的管网系统具有不宜重复建设的自然垄断性。另外水务企业需要依靠相应的天然资源,单个水厂在一定的区域内只能布局一家,也具有不宜重复建设的自然垄断特点。此外由于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一旦某个水厂建立起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供应的区域内不宜也不容易再建第二家。这种自然垄断性成为新企业水务市场进入的自然障碍。另外由于农村并没有实行水务管理,因此在一定的地域上城乡分割,水务企业明显分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水务产品的不同物品属性
水是生命之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水务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另外,根据物品的属性,又可将物品区分成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的标准是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务产品具有不同的物品属性,如城市供水企业提供的产品更接近私人物品。首先城市供水需要取得水资源,净化,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水务企业对管道有直接的管理和控制权,随着一户一表的展开,用水量可以精确计量和控制,因此能够采取收费的方式弥补成本,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另外,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水资源费将随之上涨,供水企业取得水资源以及净化水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随着用户用水量的增加,供水企业需要多支付相应得成本,因此供水企业具有较强的私人物品的特性,同样的污水处理也是如此,也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而防洪、水系治理、水资源保护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并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属于公共物品。
3、政策导向型特征
水务产品及水务设施是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水务行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水价的高低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水价及污水处理价格制定有较强的国家导向型。另外水务属于基础设施之一,所以是否对其他企业全面开放的决定权在政府手中。另外水价的制定,水务企业的经营范围及经营期限等都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水务企业具有一定的政策风险导向型。
4、水务产品需求相对稳定性
水的生产和供应关系到国计民生,水资源在一定程度存在不可替代性,属于生活必需品,因此产品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周期的波动影响很小,整个行业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回报稳定的特点。
二、水务业市场容量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迎来一个水务的产业的稳定发展期,从水环境净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饮水安全质量的提高以及污水处理等与水务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将衍生为产业,为我国水务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1、供水价格上涨及容量增加
从全球情况看,一国的用水家庭支出约占其总收入的2%~5%,发展中国家水价比例要偏高。我国的水价情况还远低于这个数字,北京市是全国水价最高的,其水价占家庭收入的比也仅到1.8%。因此,从居民承受力的角度看,我国水价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来自水利局的数据显示,从我国用水情况看,2005年我国年用水总量为5547亿立方米,而到2030年,国民经济需水量将达1320亿立方米,增长率为43%。
2、污水处理市场巨大的市场总量及污水处理费的上涨
2005年底,全国污水处理700余家,到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要实现这一目标,全国将新建污水处理厂1000多座,总投资将在4000亿元左右。水价提高首先启动的将是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因此污水处理业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及市场潜力。在“水价调涨”的利多因素加持下,不论是居民供水、污水与废水处理、水治理工作等,都随着用水量的增加而日益显出诱人的前景。
三、水务产业竞争力量分析
一个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可以由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反映并决定: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原材料的供应商、客户、替代品的生产产业,以及潜在进入者。以供水和城市污水处理企业为例,通过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力模型对我国参与水务业市场竞争的五种力量进行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务业行业的竞争环境。
1、行业内部的竞争分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包括城市水业在内的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因此国外水务巨头纷纷涌入我国,随着国家政资分离,国内水务企业纷纷改组,民营资本、上市公司纷纷加入水务市场。因此世界水务巨头、大型水务专业投资公司(国有或民营)、非水务类的投资集团(国有或民营)、水务类上市公司、地方性的水务公司将逐渐成为主导我国水务市场的投资力量。因此在我国水务市场上,活跃着以下几类水务企业。
(1)外资水务公司。出于对我国水务市场前景看好,外商公司纷纷挺进我国“抢水”。例如法国威立雅、苏伊士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等,都在打造自己的“水务帝国”版图;另一方面,它们也与我国的水务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例如,英国泰晤士水务早在1995年,就以B.O.T方式投资七千多万美元进军中国水务市场,成为第一家在我国水务市场抢滩成功的外资企业。此后,泰晤士始终没有停止在我国市场扩张的步伐。另一家世界知名的水务大厂法国威立雅也看好中国,目前威立雅已在我国十六个城市投资了十八个水务项目。目前包括世界著名的水务公司威立雅、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和德国柏林水务公司在内,共有16家外资水务公司进驻我国水务市场,涉足沈阳、天津、重庆、南昌、郑州、成都上海等数十个城市,其中水务巨头威望迪集团在华投资已超过十亿美元。截至2005年,威立雅水务在华投资总额达到4.7亿欧元。苏伊士、威立雅以及泰晤士等国际水务巨头开始积极在我国寻找B.O.T(建设、运营、转让)项目。据报道,法国苏伊士集团已在上海、重庆、青岛等14个城市建立起18家合作公司,投入的资金总额超过2.72亿美元,日供水能力达391万立方米,供水人口逾千万。外资水务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成熟的运营模式,但是由于我国水务政策的不稳定性及对我国水务市场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在竞争中并不能完全处于垄断地位。
(2)民营资本组建的水务公司。2002年6月,上海友联联合体与上海市水务局下属的水务资产经营发展公司签约,获得总投资额为8.7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市最大污水处理项目――竹园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标志着民营资本正式进入我国水务市场。2003年1月,山东邹平县河务局和水务局300多职工自筹2100余万元资金入股组建了邹平黄河供水有限责任公司,进军城乡供水业,从而成为民营资本进入山东城市供水领域的第一例。2003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自来水公司也将经营使用权以2350万元拍给了民营资本。民营资本介入能够弥补水务市场资金不足的缺陷,能够增添水务市场的获利。
(3)传统国有自来水公司。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自来水公司,其中大多数亏损,问题体现在体制与水价的改革力度上。有些自来水公司纷纷组建水务集团,如绍兴、温州等市的自来水公司均改组后成立了水务集团公司。国有自来水公司具有技术和丰富的地源关系和运营经验,却面临经营企业属性的约束和政企不分体制以及管网老化,资金缺乏、管理落后的障碍。
(4)水务上市公司。目前,以水务产业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有首创股份、原水股份、创业环保、武汉控股、南海发展、钱江水利等6家。其中首创股份通过收购污水处理厂进入水务行业,并先后通过设立合资水务公司、收购供水企业股权、合资建设自来水厂等措施逐步实施了水务扩张战略;原水股份、武汉控股、南海发展主要从事原水或自来水生产与供应;钱江水利主要从事供水和水资源综合开发;而创业环保则是一家以污水处理为主的上市公司。除了主业为水务的上市公司之外,自2005年以来,以巨资投资水务的本土上市公司还有苏州高新、重庆实业、天津泰达等将近十家企业。这些本土的上市投资公司不仅资金强大,而且与政府关系深厚,因此在和外资水务公司竞争的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强的优势。据统计,截至2003年9月,共有20家非水务主业上市公司投资于水务产业。
(5)出身于工程公司的水务投资公司。除了上述水务公司外,原来水务工程公司也纷纷向下游发展,2006年金州集团私募1.5亿美元,成为目前为止城市水业领域规模最大的融资项目,使金州集团巨大的市场和技术能力得到发挥;桑德集团的伊普国际在新加坡上市,使桑德集团同时拥有中外两个上市融资平台,成功实现由工程性集团向投资控股集团的战略转型;著名的四川环保企业中科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私募9900万美元;脱胎于清华紫光的浦华控股私募6000万美元即将完成。这些企业拥有完善的技术集成能力,再加上目前的头融资能力,也将是水务市场上有力的产业争夺者。此外还包括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水务工程公司及浦华控股有限公司(原清华紫光环保)、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2、潜在进入者分析
随着国外水务资本、资本类投资公司对我国水务市场前景的看好,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投资公司都有可能进入水务业。另一方面,如一些非水务主业的上市公司以并购水厂或组建合资公司等方式向水务产业渗透等。但需要相应的资金、技术及运营能力,同时政府的行政管制等都将影响水务业潜在进入者。
3、水务上游企业分析
城市水务是相对垄断性和综合性的产业,产业链条很长,包括投资、建设、运营、技术配套以及服务等各产业单元。水务业上有企业包括提供材料、承包建设等工程公司,工程公司由于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随着对供水服务及污水处理市场前景的看好,因此在进入水务业后,在技术上更具有优势。
4、水务业替代品产业分析
水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具有较低的价格弹性,饮用水的替代产业是软饮料和瓶装桶装矿泉水,但其替代性较小。因此水务业基本不面临替代产业的威胁。
5、顾客分析
水务产品以供水和排水为例,顾客为最终消费者,由于管网的限制及城乡交错分割,一个区域只有一个供应商,消费者无法选择供应商,不能讨价还价,因此顾客对于水务产业不具有实质性的威胁,只有通过政府和水务企业进行讨价还价。
四、水务业组织结构类型的判断
产业组织结构类型按照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划分为四种类型:高进入障碍,低退出障碍;高进入障碍,高退出障碍;低进入障碍,低退出障碍;低进入障碍,高退出障碍。水务业由于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及区域垄断性,同时由于国家的政策管制,进入水务业需要雄厚的资金技术及运营管理经验,因此水务业属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而水务企业退出时,只是经营许可权的退出,因此退出障碍较低,而管线网络可继续使用。虽然水务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但从全国来看,分布着大小数千家水务企业,数量众多,集中度较低,不利于水务产业资金技术的整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投资的效应。因此总体来见水务业区域垄断,整体分散的局面,缺乏向法国威望迪、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等领军企业。
五、水务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水务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产业分散,规模不足等缺陷,另外我国还缺乏水务业的领军企业,不能适应新的水务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另外水务产业链条还不完整,欠发育成熟。
【参考文献】
[1] 公用科技转型水务上市公司[N].羊城晚报,2007-8-20.
[2] 水务市场:被外资改变的历史[N].经济,2006-10-16.
一、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分析,主要是指分析对产业有着重要影响的市场组织特征或指针,如市场集中度、产业进入及退出壁垒等。根据Euromonitor刊发的数据显示,在2000年大卖场业态从仅占中国百货零售市场销售份额的1%,至2010年已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三大家庭百货零售销售份额的14%(见图1),市场规模为人民币44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80%,而预计未来五年,大卖场业态仍是中国家庭百货零售市场增加最快的业态。
1、市场集中度:大卖场产业的竞争格局相对分散,呈现全国性、地区性及国际性营运商并立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加之基建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市场上仅有几家全国性大卖场营运商。因此中国大卖场产业呈现出少数全国性营运商与大量单一省份或几个省份营运的地区性营运商并存的特点。2010年全国性的四大营运商合计占有共41.10%的中国大卖场销售额,这四大全国性营运商市场份额排名分别为大润发12.0%(含欧尚)、沃尔玛11.2%(含好又多)、华润创业9.8%以及家乐福8.1%。仅其中第四大营运商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便较第五大营运商深圳新一佳高出约一倍。鉴于全国性营运商拥有较佳的规模经济及较强的采购议价空间,将较地区性的其他营运商持续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及竞争优势。
2、区域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并逐渐往二线城市拓展
在大卖场产业发展初期均集中在平均消费能力较高之东部沿海城市,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大润发(含欧尚)为例,截至2011年其开设的197家大卖场中,便有112家集中于东部城市。然而由于一线城市的零售业竞争激烈,可供大型商业型态(如大卖场)发展的空间相对受限,且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并伴随日益增长的收入水平,使得二线城市出现较高的增长预期。除较高的发展潜力外,二线城市的扩张及房地产成本也相对较低,这进一步鼓励大卖场营运商向较小城市扩张,并越来越注重在二线城市扩张其店铺网络。
3、市场的进入壁垒:高度资本密集,伴随高市场进入障碍
进入壁垒是指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阻碍因素,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大卖场产业在中国属于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无论是在设立销售据点、营运成本及讯息技术上均存在着高度的市场进入障碍。
(1)以销售据点设立壁垒而言:近年来房地产价格节节攀升,而大卖场的产业特点通常需要设立在高客流量的区域地段。因此,设立一家大卖场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到房地产及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最近几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建立新店所需的资本投入亦大幅增加。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9年中国商业楼宇的平均销售价格上23.2%,达每平方米人民币4681元,而2008年则为人民币3800元。2005年至2009年,商业地产每平方米的平均销售价格以10.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因此建立新的大卖场变得日益昂贵,而此稀缺的据点一旦被占据,销售据点位置便形成不可复制的垄断因素,这对潜在进入者而言便形成一个巨大的壁垒。
(2)以营运成本壁垒而言:大卖场营运商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提供消费者最优惠的价格,而这价格优势来自营运商的经营绩效,若营运商拥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配送能力,便能够快速调整库存和不同市场的商品,加速商品周转,降低销售价格。另外大型的营运商可透过大额采购议价的模式对一些商品采取买断形式,迫使供货商愿意以较低的价格供货,因此大型营运商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对外销售,对其形成价格优势,并对其他较小型的营运商产生营运上的压力,并迫使小型或新进入者退出市场。
(3)以信息科技壁垒而言:大卖场产业另一项产业特色为需管理大量生鲜食品的可食用期限,并依不同区域消费者喜好引进最适宜之产品。信息科技用来管理存货、定价管理及分析产品组合等项目均需投入大量资金,而设立这样的项目更非一般小型营运商能够负担。因此信息技术对零售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愈发重要,零售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这对于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但只有实力较强的大型零售企业才具备大量投资这样的技术优势。虽然成功企业的卖场管理经验、营销组合技巧等技术较容易被新进入者效仿,然而缺乏持续大量投资的信息技术则成为新进者另一重要之进入壁垒。
二、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其他目标而采取的策略,通常受到前述市场结构或政府规范等影响,而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便是利用经营规模的提升来发展规模经济进而增加其价格竞争力与投资现代化设备与信息技术。由于大卖场营运商处于价值链的终端,是价值链中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大卖场营运商的市场行为也逐渐发生变化。
1、投资扩张行为
从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连锁零售业,连锁零售业的营运绩效与具规模性的营业据点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大卖场产业为中国零售业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业态,故各营运商无不加速拓展销售据点,根据联商网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大润发等4家大卖场营运商便透过自身的扩张策略在中国开出近120家的新销售据点。
2、并购重组行为
由于近年来无论是在人力成本的上升、房租价格的上涨,或是配送费用的增加,均为大卖场营运商带来经营上的压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资料,2009年中国零售业经营成本均大幅上涨,在人工、水电和房租三大固定成本中,租金所占比重最重,约占销售额的4%左右。零售业成本上涨推动了行业整合的进度,对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较为有力,因此也促使零售企业加速整合发展,例如沃尔玛便在2007年收购竞争对手好又多,而家乐福也于2010年收购河北保龙仓超市。根据Euromonitor的估计,中国大卖场产业五大营运商的市场份额合计从2005年的34.80%已迅速上升至2010年的45.10%,故收购或并构竞争对手,扩大自身的规模已成为大卖场产业重要的市场行为与策略。
3、价格定价行为
通常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极为敏感,除供应品种齐全外,消费者亦会为大卖场的低价商采购金额以取得较佳价格便愈形重要。另外,大型大卖场营运商亦会透过发展自有品牌来吸引消费者,由于自有品牌并无推广及广告开支,且订货量大,故大卖场本身的自有品牌售价可以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向顾客出售商品,并为顾客提供不同价位的替代产品。
4、市场推广行为
市场的推广行为主要是透过综合使用直接广告、促销活动、顾客会员计划或推出联名信用卡等方式提升顾客忠诚度及吸引新顾客的加入,以鼓励更多顾客消费并增加销售额。此外顾客会员计划或联名信用卡的推行,除了可提高顾客忠诚度及促进消费外,更重要的是透过会员计划可以掌握会员的基本数据及消费记录,依此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并调整及开发其商品品种来迎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及喜好。以“大润发会员计划”为例,至2011年初为止,参加大润发会员的人数已接近1500万人。
三、中国连锁大卖场行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产业中的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各项不同市场行为影响下反映出的产业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市场外部性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透过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大卖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并投资扩张与并构重组加剧的阶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快速的变化下,无论是在经营成本、消费者喜好或是政策规范等外在环境改变下,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营风险及挑战。
1、获利能力
由于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令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并使购买力有所提升,且对包括基本必须品在内的商品需求更为强劲,于2005年至2010年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11.2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大卖场产业间竞争加速,大卖场营运商普遍进入了一个营收增加,但利润同比下滑的阶段。根据社科院出版的2010年商业蓝皮书中指出,超市行业整体综合毛利率约在20%左右,而整体的净利率却仅为2%―2.5%。虽然因为新的销售据点的增加促进销售量的提升,然而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促使营运商打折促销力度加大,或因经营成本上升及并构重组等因素均影响利润的提升。
2、经营能力
获利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经营能力的好坏,虽然目前中国超市行业整体现阶段综合获利能力偏低,然而透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规模效应的扩大及产品组合改善以提升毛利率等手段均可有效改善绩效。若以营运商的单店销售额进行经营能力分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资料中,就专营大卖场的前五大营运商的营业额进行分析,该五大营运商合计有757家营业据点,营业额约在1650亿元,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2.17亿元。其中以大润发经营绩效最高,单店平均销售额为3.51亿元,较整体平均销售金额高出61.50%,显示其经营能力较其他营运商为佳(见表1)。而相反的,于2007年与沃尔玛合并的好又多则面临内部整合与品牌战略管理上的困难,造成104家营业据点仅创造出165亿元的销售额,平均单店销售额仅为1.59亿元,较整体平均低37%。
四、中国大卖场产业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自2004年4月商务部颁布《商业企业办法》,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进入各个地区市场后,中国零售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各大卖场营运商普遍采取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的行为,无论是采取内部筹资扩张或是外部并购的方式,均求将规模效应扩展至最大以提升竞争优势。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日常的购物行为则可以由传统的多家传统商店购物,简化到单个门店即可满足其所有的购物需求,并减少其交易成本。不过随着人力成本、设立新门店所需资本等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并压缩盈利空间,大卖场营运商如何透过各项管理手段增加竞争优势便值得人们关注。
1、物流管理
由于大卖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高,各营运商若要提高营利,难以从增加售价中反应,唯有从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着手。其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因此若能降低物流成本的费用则可视为企业额外获利来源。另外由于大卖场营运商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向周边区域发展门店,因此大型营运商多以成立配送中心,透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自动化仓储的模式来整合物流管理的问题。而供货商也可以整合分散配送物品至大卖场各处门店简化送至单一的配送中心,进而减少重复的运输与仓储成本。
2、供应链管理
透过统一大量采购降低成本,沃尔玛等外资企业成功引入了一套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提供消费者较低的售价,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利润。以全球最大零售业者沃尔玛为例,其2010年的全球采购整合计划,扩大直接采购比例,绕过中间供货商环节,计划在全球整条供应链上节5%―15%的成本。而稳定的供货环境与良好的供货商关系对提供消费者众多商品的大卖场营运商更为重要,以曾是市场份额最高的营运商家乐福为例,其采取向供货商收取不同的商品上架费用及较为严苛的付款条件,期间更造成中国最大的方便面业者康师傅拒绝供货予家乐福的事件。尖锐的供应链关系使得家乐福的市场份额由领先的9.1%降低至2010年的第四位8.10%,因此如何与供货商维持良好且稳定的关系,对于大卖场营运商而言甚为重要。
3、信息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与速度是成功的关键,营运效率成为各营运商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以大润发为例,其存货管理系统可以掌握其任何一间门店的存货数量、销售状况等实时数据。透过这项系统,大润发可以掌握其商品短缺或滞销商品状况,以便向供货商及时发出适当订单。此外更可以利用该等统计资料来分析消费者偏好及适时调整商品组合,进而做出有效的订价与存货管理决策。
4、农场与超市对接
随着消费者日益注重产品质量及安全,尤其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生鲜食品类更是影响消费者对于在何购物管道的选择。目前多家大卖场营运商均开设以“农超对接”的模式,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省去多个中间商批发商的环节,除降低商品成本外也增加产品中间环节的控管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并稳定价格。另外,大卖场营运商也可以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为生产者提供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来实时提供消费者偏好的商品组合来促进销售并减少缺货的可能。以TESCO为例,其便与厦门的如意集团合作,在厦门开发超过3000亩的自有农场。
5、提升购物体验
大卖场产业持续快速成长部份是由于其特有的大型格局及丰富的产业供应,从而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和具竞争力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和非食品的一站式购物体验。因此如何加强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而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并区分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便愈形重要。除了加强卖场商品的质量控管及翻新卖场来提供顾客更佳的服务环境外,更可以提供更多的会员差异化服务,如会员独享优惠或快速结账等服务,均可以有效提高顾客流量及改善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体验。而这一系列消费者购物体验的管理,均能有效提升营运商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零售业2010年
2007年,超低价电脑席卷而来。英特尔推出3000元学生笔记本电脑,华硕的易PC亮相,全球最大UMPC(超便携电脑)提供商OQO公司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传统PC厂商的笔记本电脑大幅度降价,形成了一个低价笔记本电脑的热潮。2008年,是否有更多的厂商将加入超低价电脑战团?超低价电脑是否将在国内PC市场中形成一个新的细分领域?
低价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好手段。在电脑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后,电脑利润一路下滑,包括惠普、戴尔、联想等巨头在内的PC厂商都饱受利润和市场份额矛盾之苦。于是,超低价电脑就成了刺激市场的一个新的卖点。超低价笔记本电脑不仅满足了新兴市场的需求,也满足了成熟市场中的部分需求。基于此,PC厂商们也将自己重新定位为个人消费产品品牌商。即使是低价电脑,仍然有自己的对应消费群体:易PC是学生、商务人士,OLPC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它们代表的不仅是超低的价格,也是对消费者的精准定位和贴身打造。在消费者体验日益重要的今天,细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因此,推行超低价电脑并不是打价格战。”胡小鹏说。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和超低价电脑的市场并不存在冲突,功能和美誉度则是人们看重低价电脑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国内市场上很多电脑的价格也很低,但是在配置和功能上却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易PC尽管在欧美市场上大行其道,在中国市场上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和国内的消费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厂商要想在中国发展超低价电脑,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价格上,而是应在产品自身的性能上多下功夫。”
高性能计算:谁领?
赛迪顾问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多核及虚拟化平台的实施,导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增长较去年有所放缓,销量为42.3万台,同比增长16.1%;销售额达到79.3亿元,同比增长12.3%。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刘新认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电信以及电信增值业务高速发展而带动的对服务器需求的增长。同时,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小企业市场的升温,网上银行及证券交易、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应急系统等新兴应用也为服务器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市场竞争方面,2007年更加集中体现在对三、四级市场的争夺,同时,国外厂商对低端市场的侵袭,以及区域化渠道策略的实施,使国产厂商赖以生存的价格及渠道优势不复存在,整体市场表现出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多核、虚拟化技术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已使之成为新的诉求点,是厂商必须抓住的方向和机遇,而多核、虚拟化系统平台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更是厂商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赛迪顾问研究总监张涛表示,从集群、虚拟化,到新兴的云计算、Server Farm 2.0,高性能计算向着平民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像使用水电等资源一样方便、灵活地使用计算能力的美好蓝图,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伴随着这一突破,高性能计算将演变成为高效能服务。基于高速互联网的大规模复杂运算模型,可以让高性能计算实现自管理、自均衡、自修复、统一系统映像和实时监测,从而大幅度降低IT管理复杂性,并提升其可用性。这将让高性能计算走向易衡量、易管理、低应用、低价格,此前商业应用普及化的几大障碍也将得以被克服。
亚马逊弹性计算集群云服务(Amazon EC2),让小型企业可以以低廉的费用、实时按需地订购各种服务。一年来,此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大力追捧。这一成功范例证明了高效能服务的商业普及价值。随着IBM、Google、微软、Sun、戴尔等各大巨头蜂拥而至,高性能计算借助向高效能服务的变形,加快其普及化进程将更加值得期待。
精彩观点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胡小鹏
2008年,随着主流PC硬件的不断升级以及Vista自身不断成熟,Vista会逐渐替代XP,成为台式PC桌面操作系统的主流。双核处理器将全面普及,四核处理器市场比例会逐渐扩大。显示器市场上,22英寸宽屏将会成为主流。数字家庭与3C/4C融合概念进一步普及,台式PC的家庭数字娱乐中心作用将逐渐加强。虚拟化技术在桌面PC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广泛。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刘新
记者从会上获悉,信息产业部明年的工作重点将会集中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政府职能转化、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大企业集团、推动产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出口协调六个方面。通过这些工作和措施,以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会上,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介绍了2004年信息产业总体运行情况:制造业运行速度增长较快,通信运营业趋于平稳,出口大幅增加,产销衔接趋好,经济效益改善,运行质量好于去年。2004年1至9月期间,制造业及软件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7008亿元,同比增长为42%;工业增加值达到3504亿元,同比增长为43%;实现税收总额达到213亿元,同比增长为23%;实现利润达到659亿元,同比增长为43%。具体可以概括为: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新的全球信息产品制造中心,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大户。据王司长介绍:2004年制造业及软件业的发展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达到12.3%,高于纺织、化工、冶金、设备、交通设备、机械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增长速度。2004年1至9月之间,制造业及软件业实现利税总额同比增长41.2%,其中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3%、实现税金同比增长18%。
在总结电子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时,王秉科表示:一是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为我国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发展空间;二是各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宏观管理部门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高速增长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我国已经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据信产部统计,2004年1至9月期间,制造业及软件业产品出口额为144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增幅高出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5%,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
但是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国际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增多。同时,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电、油等能源紧缺的不利因素,均会对我国电子产品的进一步国际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趋势日趋明显
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为了推动产业建设,9月28日信息产业部举行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北京、天津、上海、青岛、苏州、杭州、深圳、福厦沿海地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等9个城市和地区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些基地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中国虽然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的末端,核心技术匮乏,核心产业薄弱,企业实力不强,“大而不强” 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我国由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任务。王秉科在会上指出,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和职能,引导、规范和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四、扶持大型企业 带动产业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散、乱、小”的现象,规模效益不明显,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如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仍比较弱小;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档次的产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因此,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将在明年加大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力度,保证这些大企业集团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争取在一两年之内培育一两个跨国公司。
王秉科认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实行大公司战略已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公司,企业规模结构得以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支撑作用。华为、联想、海尔等公司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
五、电子信息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王秉科预计全年全行业将超额实现年初制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到位,将为2005年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60~70%的外资都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大量资金的持续注入将为产业发展带来强劲的拉动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前景看好。
对于记者关心的具体产业增长点的问题,王秉科认为RFID、3G以及数字电视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三个增长点,它们将为整个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服务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计算机产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