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经济管理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际经济管理专业

篇(1)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097-04

大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税收贡献巨大,2012年,我国3680户大企业的纳税额超过全国税收收入的50%。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税收征管改革顺利推进种经济稳步发展的保障和基础。目前我国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税收征管水平和税收征管措施,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鉴哥此,笔者拟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国际比较

1.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律及其法规(包含以案例法的形式)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征管程序、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在政策的制定方面,有些大企业的税收政策制定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较大的弹性;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还缺乏普适性的、相对较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大企业管理办法,各地的税务管理部门都是根据各自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的理解和各自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对各自辖区内的大企业实施税收征收管理,导致大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的盲目性,使得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也会表现出有失公平的现象,这对大企业税收实现专业化管理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组织机构设置的比较。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税务当局设置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机构,还有很多国家有设立大企业专业税收管理机构的意向。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下设大企业管理局,大企业管理局再按行业、税种、区域下设管理机构,大企业管理局与下设管理机构形成垂直领导关系。美国成立的专业化大企业管理机构在提供更优化服务、应对复杂问题、提高纳税人纳税遵从度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国税局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华盛顿成立了“大中型企业管理处”实行统一管理,另在不同地域或行业性质设立管理分局。设在华盛顿的总部统一管理大中型企业的税收相关事宜:对下设的管理分局进行业务指导、预算管理和协调与其它国税部门的工作;管理分局遍及全国各主要大城市,根据行业性质把企业分为通讯技术和媒体业、食品药品及零售业、金融服务及卫生业、自然资源业、交通业和重工业建筑业等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与之前相比,大中型企业管理处的成立取得了很好的税收征管效果:一是更熟悉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这为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减少了大企业欠税、转让定价的发生,增加了税收收入,提高了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三是为大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改善了税收征纳关系;四是以较低的税收成本保证了税款入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在2010年进行的机构改革中,新组建了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实行统一管理,也在省级和市级设立了大企业管理部门。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统一管理大型企业的税收相关事宜,并对下设的大企业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并协调与其它国税部门的工作,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行政级别不对等,大企业多数是中直企业,很多企业都是副部、正厅级单位,行政级别较高,企业中负责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部门大多为正处级部门,而当地主管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是科级单位,即税务主管部门的行政级别与企业中负责办理涉税业务的财务部门的不对等,给大企业的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我国2010年的机构改革是在现有按征管查功能和地区设置税务机构税收征管模式及“分税制”下的按照税种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组织管理形式,在“分税制”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国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地税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一些地方税收中的征收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和税务机构设置的模式下,造成管理权限的交叉和重叠,造成管理方面的矛盾和低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

3.征管职能的比较。有些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具备综合的征管功能,即属于“全功能”机构,如:美国、荷兰、西班牙、新西兰、菲律宾和泰国等国都属于“全功能”机构,即上述国家的大企业税管机构兼有税收征收与税收管理的双重职能,但在“征”与“管”上的分量有所不同;也有些国家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如美国的大企业管理局是一个功能全面、高度集中化的大企业管理机构,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主要负责分支机构的工作指导、工作协调、预算管理等;其分支机构遍及全国主要大城市,负责辖区内大企业的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相关税收事宜。如菲律宾和泰国都是在首都设立一个大企业中心管理机构,负责全国大企业的所有从纳税申报到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的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等税收管理事宜,其他地区不设分支机构,所有1200家大企业都由该机构进行管理。

我国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包含了税收管理的全部、税务稽查和税务审计的部分。国家税务总局的大企业税务管理司直接管辖全国范围内运营的大企业;省级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和市级大企业税收管理处管辖运营范围和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大企业,而大企业的税款征收的职能未列其中,还不能实现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统管和专管。

4.人力资源配置的比较。美国十分重视大中企业局大企业管理局的人才引进和人才的后续培养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只有获得会计、法律、税收、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学士学位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美国国内收入局(IntemM Revenue Service)组织的面向全社会的新进人员的选拔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用。美国国内收入局从事大企业管理的人员比例占全体税务人员的50%以上,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人员都经过严格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培训内容不仅注重税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技能的掌握,从事大企业管理的人员除了晋升外,一般不进行岗位轮换和岗位调整,这种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的后续培养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美国国内收入局对大企业实施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质量。

在德国,凡在大中企业局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考试,考试合格进入税务局后需要接受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教育,此后,所有人员必须通过税收、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国民经济及企业管理等5门科目的考试,考试合格者还要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要晋升为领导阶层的人员,首先要有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文凭,并取得硕士学位,然后还要参加为期13个月税收专业培训。作为领导阶层的工作人员,起初只负责比较单一的税收管理工作,当其领导工作能力与税收工作实践经验经考核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工作,可以继续晋升或负责领导综合性工作。

荷兰和新西兰把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员调配在大企业税务管理机关工作,并且为了留住高层次人才,还为大企业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这会留住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人才,为大企业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在新西兰和荷兰,从事大企业税收的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晋升机会相对较高,在新西兰该指标比其它部门高约5个百分点,在荷兰则高出12个百分点。

在我国,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通常是从国内外名校选拔的高材生,或者是从国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高薪聘请的工作人员,他们通常有十分深厚的会计、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较丰富的税收筹划方面的经验。而税务主管单位部门相对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相对比较欠缺,比较缺乏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化管理人才,税务机关的管理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缺乏既懂法律相关知识,又熟悉经济税源情况变化、熟悉统计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比较丰富的税收征管实践经验和较强综合协调能力的税收专业管理人才。据笔者了解,目前具备这样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当匮乏,现在从事大企业税收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与目前大企业税收专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还达不到大企业专业化的管理效能和管理质量的要求。

5.网络应用的比较。在美国,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中。从20世纪60年代起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目前已形成2个全国性的数据处理中心、10个按地区设置的征税服务中心以及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税务所组成的计算机征管网络。美国特别注重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税收征管手段在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中的运用,税收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税收管理中应用内部互联网络能够高效处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选案及操作过程控制、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税收事项,不仅大大提高了大企业的税源监控质量和税源监控能力,而且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人机对话”,极大方便了纳税人,降低了税收征管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税收遵从度,缓和了税企之问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日本,随着先进的科技手段在税收征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大企业实施的税收征管效率也随之提高,在大企业进行税收征管中,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有效地获取各种涉税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目前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选案及操作过程控制、税收优惠的申请和办理、税务行政复议、税务行政诉讼、税务仲裁等各种税收事项均由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处理。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大企业专业化税收征管效率。

我国的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起点相对较低,1986年我国开始进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1994年“金税工程”的运行使得税收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传递和共享,在税收征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金税工程三期”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China Tax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System,CTAIS)于1999年试点成功后,全国范围内正式运行。国家税务总局至省、地市局的三级计算机网络己基本建成,部分省市己将网络延伸到区县(分局)税务机关。然而,目前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系统还不能满足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目前还没有大企业的税源分析和大企业纳税评估模块;大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关信息也不完整;不能有效读取大企业的软件数据等;CTAIS中尚没有建立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和大企业的分析模型。

二、对我国税收征管实践的启示

1.完善相关税收政策。首先,尽快完善大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大企业的相关税收政策有更强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降低相关税收政策的执行弹性和自行裁量权,使其能够更好地、更有效地调节经济;其次,运用准确的、规范的法律术语清楚地界定征纳双方在税收征纳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对征纳双方应遵循的税收征纳程序和税收征纳内容进行明确的界定,增强其可操作性,减少并消除税收法规漏洞和税收法规缺陷;在税收征收管理方面,制定统一、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以减少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盲目性,同时也能降低税收执法的不统一性与不公正性,进一步加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

2.因地制宜地进行机构设置。在机构设置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税务总局、省局、市局三层管理机构的前提下,应允许各地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管理机构: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大企业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于资源性和垄断性行业,可以压缩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中的效率缺失,由省局设立大企业管理处进行直接管理;在东南沿海地区,大企业数量较多且大多数公司有国际投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县(市)级增设一级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以加强管理力度。

3.提供个性化服务。我国属于综合功能型的大企业管理机构,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和经验,逐步实现由“管理”向“管理加服务”的有效转变,将大企业纳税人作为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重点服务的纳税服务对象,在纳税服务的提供中,要因地制宜、因企业而异,在对跨省、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或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纳税服务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纳税服务诉求,为大企业提供分层次、差别化、一站式的纳税服务。

4.改善税源管理模式。针对大企业组织机构相对复杂、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进行生产、经营和实行整体性的战略化管理等经营管理特点,主管税务部门可按照大企业的业务类型对大企业实施分类别的专业化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环节的潜在问题进行重点跟踪、分析、研究,对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筛检、梳理、统计、分析、总结,按照不同的业务类型建立税收征管模型,进行有重点的税收征收、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

5.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造就强势的管理团队。要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针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性强的特点,首先,要注重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的配备工作;其次,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力度,注重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管理人员知识的范围,提高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并加强岗位练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建立一支大企业税收管理的专业队伍。专业化大企业税收管理队伍,以适应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不断变化和需要,提高大企业税收的整体管理水平。另外,以合同形式聘用经济专家、税务专家、管理专家、统计分析专家,对大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

篇(2)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一些矛盾开始暴露,相应的教育改革就亟待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教育改革方针也应运而生(董俊华,2012)。在这种招生方式下,高校按照一个专业大类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录取后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前一年或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而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再进行专业分流。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基本分为三种模式:1.按学科招生,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划归一个大类招生,其中包含了几个专业。2.按院系招生,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学生们可以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3.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2 研究O计

为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我们以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已进行专业分流的大二、大三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覆盖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金融学、经济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9个专业。参考唐苏琼(2009)、丁佩芬和王玲(2012)等的研究,设计了本次研究问卷。问卷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部分是对“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优点的调查,涉及14个问项,主要是根据大类招生对个人及学校有利方面的认同程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弊端的调查,主要是依据大类招生对个人及学校不利方面的认同程度进行调查,此部分涉及12个问项。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345份,有效问卷340份,有效率达到99%。具体分布为大二114人(34%),大三226人(66%);男生107人(31%),女生233人(69%),与本学院男女生1:2的比例相吻合。本次调查覆盖经济管理学院的全部9个专业,各个专业的问卷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大体相当。从调查数据看,以第一志愿进入目前专业占77%,第二志愿占8%,第三志愿占4%,被调剂的占1%,转专业占10%,可以看出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时基本上还是遵从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3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23,证明数据真实有效可信。

从对大类招生总体利弊的调查显示,158位受访者(46%)认为实行大类招生利大于弊,66位(19%)被调查者表示弊大于利,另外有116位受访者(34%)表示不清楚。问卷结果表明认为大类招生利大于弊的学生占多数,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的招生方式还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从对“大类招生对毕业后工作影响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134位受访者(39%)认为有正面影响,74位受访者(22%)表示有负面影响,另外有132位被调查者(39%)选择了无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大类招生对毕业后工作没有影响或者对毕业后找工作有是利的。大类招生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注重培养通用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专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技能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业领域变得更加宽广,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深远的影响。

问卷还调查了学生关于大类招生政策对高考填报志愿有何影响的看法,81位受访者(22%)认为实行大类招生后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项减少,方便了填报并且降低了考生填报高校志愿的风险,109位受访者(29%)表示专业组合不合个人意愿,增加了大类选择时的纠结;98位受访者(26%)称大类的名称增加了填报时的困惑;另外有74位(20%)表示未受到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类招生的模式使得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比较纠结,而且在面对这些课程名称时比较困惑。

3.1 大类招生的有利之处

问卷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调查了关于大类招生的有利之处,共设置了14个题项。

(1)大类招生对个人而言的有利之处

学生对大类招生在个人有利方面共10个题项的认同程度均值为3.65。整体来看,大类招生的培养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和时间,给了解自己兴趣所在一个缓冲的时间,在选择专业时更加慎重。同时,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有机会扩大交际面,这也是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

(2)大类招生对学校而言的有利之处

在大类招生对学校有利方面分析的四个题项的认同度均值为3.55。其中认同度最高的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各专业教师会加大对本专业的建设力度明显高于其他方面,表明了大类招生促进了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及学生的发展。总体来看,学生关于大类招生对学校有利方面认同程度的稍低于对个人有利方面的认同程度,其原因可能为学生对于自身的感受更为敏锐。

3.2 大类招生可能带来的弊端

问卷同意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调查了大类招生的不利之处,分别设置了11个和1个题项。

学生对大类招生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弊端的认同程度均值为3.55,其中认同度最高的为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11级同学进行2+2的培养模式,12级实行1+3的培养模式。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个别学期学习压力过大,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专业分流进入新班级后,对学生又是一次班级的融入问题,班级的凝聚力也会有所下降,不利于开展班级活动。由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而且在生活与心理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后需要处理更多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从学校角度看,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分流时个别专业过于热门,导致其他专业优质生源分配不均”。专业分流时,由于热门专业的影响,使得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出现“一边倒”现象,甚至出现了热门专业几乎囊括了所有优质生源,而冷门专业则无人问津的现象。例如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被过度选择,可能使得其他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降低,甚至会出现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会打乱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利于专业的均衡发展。

3.3 对大类招生认同度的个体差异分析

(1)基于年级的差异

基于年级的差异分析显示,大二学生对“在专业分流前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际面的认同感”、“专业分流后同学对新班级归属感缺失”高于大三。可能是由于分流时间的长短不同,大二同学比大三同学更加认同在专业分流前同班级同学建立的情感。而大三同学现阶段更加专注于本学科学习研究与当前班级人脉培养。

(2)基于性别的差异

基于性别的差异分析显示,女生更认同“大类招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为了吸引优秀生源,各专业教师会加大对本专业的建设力度”、“专业分流后,专业进度加快,学习压力大”、“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这可能是男生女生的性格差异所致,女生一般更加追求细节,谨慎而且对学习情况的变化比较敏感,而男生更为侧重大局与方向,对于具体学习情况的变化感触不大。

(3)基于成绩的差异

数据分析结果标明,成绩排名较后的学生对“大类培养方式导致分流后对专业的归属感降低”的认同度更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现在的专业不是他们的第一志愿,对于新专业和新班级的认同程度不高。

(4)基于进入本专业方式的差异

被调剂或转专业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普遍比第一志愿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更认同“在专业分流前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扩大了交际面这一点”。转专业同学因原本在另一大类学科就读,在进入当前专业前已认识了不少同学,转入新班级又接触到不同的人,因此其交际面比较大。以第三志愿和被调剂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成绩普遍偏差,可能是由于其把重心放在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上,接触了更多的人,因此对该项表述的认同感也高于以第一、第二志愿进入当前专业的学生。

4 研究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比较认同大类招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扩大同学交际面,促进自己努力学习等,但同时也认为大类招生会存在着加重专业课程负担,专业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学校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要合理分配各W期所学课程,避免出现不同学期课程分布数量两极分化,个别学期负担过重的问题。另外专业分流后,学习进度加快,学习压力大,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压力的舒缓。

第二,针对学生与专业老师接触不够的问题,多创造学生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例如老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推行导师制等。

第三,学生普遍认为专业分流后同学对新班级归属感缺失,此时更需要注重加强新班级人员的融合,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促进新班级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增加学生对新班级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对新班级的管理。

第四,对于专业分流时个别专业过于热门,导致其他专业优质生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学校应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大类培养期间学校可以开展各类学科讲座,减少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而不是盲目跟风追求热门专业。

第五,另外,部分学生表示高考填报时按大类招生增加其困惑与纠结,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在填报志愿前要开展诸如校园日等的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

[1] 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85-87.

[2] 张文颖,于涛,国萃.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24-127.

篇(3)

1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产生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后果给人类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开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委员会(IPCC),先后进行了4次气候变化问题评估,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90%以上的证据证明气候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人类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会持续增加,全球气候将进一步变暖,全球气候系统在21世纪的变化将比20世纪变化更为剧烈。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探讨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必要性出发,分析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并提出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策略,以期为中国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2 低碳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碳排放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发改委正在对单位GDP碳排放指标进行测算,并将陆续出台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碳产业都无法绕过碳减排这一难关。如果碳税、碳关税不久以后付诸实施,按每吨二氧化碳征收20元碳税计算,仅以钢铁行业为例,全国6亿吨粗钢,碳排放量约为12亿吨,征收碳税将高达240亿元。2008年,欧盟已经在酝酿对进口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7欧元,虽然当前尚未实施,但无疑是大势所趋。未来一旦实施,将有更多的国家跟进,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碳税政策,都将对中国企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到企业的公众形象。社会对企业承担公共责任的期望在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通过对环境及其他社会问题采取行动,并成功地宣传这些活动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才有机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关系到企业的战略调整。环境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格局,将促成新产品或新市场策略的诞生,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路线、企业经营模式的根本性变化。对环保的关切度使监管变得更加严格。企业对环保问题处理不当将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短期财务影响和长期声誉影响。因此,中国企业的资源化、生态化、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3 低碳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新要求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进行环境管理与传统的环境管理有着根本的不同。与传统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的内容相比,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既有实践上的传承,也有理念上的升华;既有内涵上的丰富,也有外延上的拓展。

从内涵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通过对生产现场污染物进行管理以符合环境法规的被动的、功能性的、事后的处理方式,而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管理超越了单纯的符合法规,通过对环境的可持续性有所贡献的主动的、战略性、事前出击的方式。

从外延上看,传统环境管理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环,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则是将环保意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营销、消费以及废弃物回收等直接或间接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全过程。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看,传统环境管理是以末端治理为主,因此实现环境保护要通过增加消耗型成本才能达到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环境管理不仅仅是纯投入,而是将环境保护融入经营全过程来完成价值的创造和增值,把“消耗型投入”转变为“盈利型产出”。

4 低碳经济时代下中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策略

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中国企业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企业只有实现从“被动承担社会责任”到“主动抓住环境机会”的转换,才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总的来看,中国企业应积极适应资源日趋紧张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的变化,培育低碳经济时代下环境管理的新理念,全面构建覆盖全经营过程的环境经营新体系,培育低碳经济时代的绿色优势。具体来看,中国企业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环境管理:(1)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通过研究国际国内环境经济政策,开拓思路,策划绿色新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努力开发并积极采用实用的环境友好工艺技术及装备。对节能环保的项目要优先策划、优先审查,对节能环保的投资要优先落实。(3)做好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对节能减排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从理念塑造、制度完善等方面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按计划实施。(4)建设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供应链管理之中,促使供应链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修改、完善采购标准和采购流程,与下游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计划和绿色服务的构建标准,并强化执行。(5)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环保组织的技术研究,策划和组织前沿性、储备性重要环境技术、方法和产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许振成等.中国环境管理的战略创新[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1189-1193.

[2] 伍晶.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企业战略调整对策[J].经济师,2008,(11):24-25.

篇(4)

二、我国经济转型期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三化”加剧即企业经营国际化、竞争化、变化(不确定性)加剧。首先,企业经营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这种趋势更是无法阻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显示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现在生产一种产品,设计可能在美国、日本、德国,生产可能在中国,销售在全球。目前流行的苹果公司的IPAD产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IPAD的品牌、设计、研发都在美国,核心部件生产也在美国,但整机组装基地大部分在中国,在全球销售,供应链和采购链、销售链是全球的。传统行业的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是如此。其次,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也包括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如深圳华为生产和销售通讯设备与通讯解决方案,该公司目前60%-70%销售是海外的。这个公司的产品不仅要与国内类似企业,如中兴通讯竞争,也要与国际同行,如思科、诺基亚等进行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再次,目前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如我国在利比亚有很多工程项目,包括炼油和高速铁路等,有很多企业在那里有经营业务。由于利比亚目前的政治危机,这些企业不得不停止在该国所有的业务。这对我国企业损失非常巨大。但这种政治动荡在现今世界越来越频发,人们无法预测和估计,这就导致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二)资源短缺我国各种自然人均资源普遍短缺,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果,杜绝和减少各种资源无效耗用已经成为时代共识。在没有出国考察前,在笔者的印象中我国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但到美国考察后才发现,美国才真正是资源丰富,相反我国人均资源却非常贫乏。以笔者曾经访问的美国德州为例,该州是美国面积第二大州,将近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英国大。整个州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丰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淡水、森林和耕地。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则处于世界前列。他们80%以上的土地是可以耕种的肥沃的黑土地。整个州东部都是森林覆盖,木材资源非常丰富,比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还要丰富。在休斯顿(HOUSTON)笔者看到,所有的房屋都是木头建的,外面的砖仅仅是装饰用的,所有的房屋都有用很好的木材做的篱笆墙。美国由不到5%的农业人口生产的农产品除供应全美国人消费外,还有很多剩余可以出口。他们可耕种的土地也非常多。在美国还可以看到很多土地都是草和树覆盖,他们并不开发耕种。由于资源丰富,他们也没有必要去开发所有的土地。

(三)环保重任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共识。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全球变缓、温室效应和酸雨,海啸、地震、核泄漏、BP漏油、非典、禽流感,各种环境灾难不断发生。可以说,上帝在警告人类,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甚至每一个人在发展自己的时候都必须认真考虑,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成本的计量和补偿要提上议事日程。环境补偿的外部性决定任何单个企业和个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都无法由他自己来偿还。目前这个时代,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怎么强调环境保护都不为过。

(四)高新技术应用目前,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得到很大提高,通讯和交通进步促使信息沟通、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越来越方便,这方面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生产自动化程度普遍提高,直接人工越来越少;企业有机构成提高,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成本比例下降,间接制造费用和固定成本比例上升。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到广州南沙去参观广州丰田汽车的总装生产线,在现场可以看到的直接人工越来越少,整个生产线上只有很少几个工人在那里操作,大部分流程都由机械化和自动化完成了。笔者在内蒙古工作的时候,也曾参观考察过几个火力发电厂,其中一个是华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准葛尔的一个电厂。整个电厂直接一线人员非常少。一个大型电厂建成交付生产后,大概就100多员工,大部分是后勤维修保养和管理人员。一线员工主要是电厂控制室里监看仪表盘的工作人员。在炼油厂也是这样,最直接一线员工就是观察仪表、抄仪表的工作人员。所以,在高技术生产环境下,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人工比例将大幅下降,有的甚至没有直接人工,全部都是间接费用。

(五)现代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跟进,企业必须努力实行适时生产(JIT生产),尽力消灭无效作业和无效劳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与其他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高技术制造环境必须要现代化管理跟进配合才能发挥效用。以广州丰田总装厂为例,他们有非常好的管理方式,如丰田生产方式、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目标成本控制、改善成本控制、质量成本分析控制等。还有一些现代化企业部分实施了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统,如华为引进IBM的集成信息化管理系统,南方航空公司引进甲骨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等。这意味着未来企业的成本管理必须融入到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六)发展不平衡这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体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体现在有的新型高科技行业,如电子电器计算机信息行业、汽车、炼油、交通运输(铁路、港口、航空)等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而很多轻工业、小

商品生产部门仍然处于半自动化和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城乡发展不平衡,即大部分高科技企业还是在城市或城市的开发区里,大部分农村乡镇企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在高科技企业,有机构成比较高,产品成本结构中的直接费用比例下降,间接制造费用比例上升。而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玩具、服装、制鞋、家具等行业(如广东、浙江的很多城镇企业目前主要是生产这些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利润很薄,但能解决很多农民工的就业),产品成本结构中仍然是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比例占主导。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共存,产品成本的不同结构共存。

三、转型期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引进和采用作业成本核算与作业成本管理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不足之间的社会矛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经济走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尽快满足人们吃和穿的问题是民生的主要问题,因此,当时的产业经济是以食品工业和服装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产业的主要特征是投资少、见效快,反映在企业产品成本结构上就是设备简单、便宜,因此企业产品成本中固定制造费用比例比较低,而直接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比例比较高。三来一补的两头在外的企业比较多,外资之所以把工厂建到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主要是看中这里交通方便,物流成本低、人工成本低、地价低、税费也低等原因,同时这些地方海外华侨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效率,以最小成本生产符合质量的最大产出,相应地,企业成本管理控制方法主要是目标成本方法和标准成本方法。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的90年代,人民基本满足了“吃和穿”的问题,主要面临解决“用”的问题,特别是家用电器领域的产品仍比较缺乏。一个家庭7大件(彩电、冰箱、电风扇和空调、洗衣机、缝纫机、自行车、录音机和立体音响)仍然大部分靠进口,这些商品仍属于短缺的产品。我国抓住了这次产业机会,大力发展日用家用电器产业,形成了美的、科龙、万宝、TCL、康佳、创维、海尔等家用电器领域的知名品牌。家用电器行业相对食品、服装和日用消费品行业的特点是生产的自动化要求提高,技术构成提高,产品成本结构中的研究开发成本、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用及管理费用这些间接费用比例开始上升。企业的组织结构开始从科层的官僚结构向市场效率较高的事业部制度转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给企业基层单位放权,事业部制度要求企业下属事业部是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这时期在企业成本管理控制上,目标成本方法、标准成本制度和作业成本制度开始与企业责任业绩评价制度结合。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吃、穿、用都基本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希望住的更好,并解决“行”的问题。这一时期,我国在房地产和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流通服务业上加大推进力度。如在广州,目前汽车产业产值在广州工业产值中比重最高。深圳的通信产业在深圳的工业产值比重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惠州和茂名,石化产业起关键作用。这些重化工业最重要特征是投资额大,技术构成高,设备贵,投产后自动化程度高,直接人工越来越少。产品成本结构中的直接费用比例越来越低,而间接制造费用比例越来越高。这些特质和背景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条件。因此,这一发展阶段的广东企业应该在上述主要经济产业上推行作业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管理,同时在其他传统产业上继续采用标准成本方法。要实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重要是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而作业成本管理控制方法又特别适用服务业,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武装起来的服务业。针对这一问题,林斌、刘运国等(2001)研究了ABC在我国铁路运输服务企业的应用,方梦庚、刘运国(2010)研究了ABC在我国港口企业的应用。

(二)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方法相结合,把成本管理与员工业绩考核和薪酬激励制度设计结合起来.推进成本管控的创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和先行地,这些地区市场观念更新快,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这就决定了现代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因此,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资源的价格基本上达到市场平均水平。这样,靠过去通行的直接在源头上控制资源(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或者严格把关来限制资源的使用,通过压榨员工工资的方式来降低和控制成本的方法已不再适用了。且靠压低工人工资来节约成本也与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相违背。那么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企业怎样取得成本竞争优势呢?笔者认为,所有的成本都是与人有关的,都是人在完成某项工作或者作业或者任务而产生的资源耗费(或价值牺牲或代价)。所有未来时代的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要与人、与员工管理结合起来,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系统运作的结果,为员工的心态、能力和知识所决定。员工在面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目标时,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奖励的不做;不考核的不做;不懂的不做。

因此,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先要解决人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激励问题,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必须与员工的考核激励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相结合,在实务中必须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携手共进来管控成本。通过激励员工一增加员工满意度一激励创新一ABC\ABM优化作业和内部流程一提高效率一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对这方面笔者也做过几个案例研究,如钟胥易、刘运国(201 1),刘运国、郑文红(2010)两个案例分别从平衡计分卡(BSC)的战略中心型财务组织的重构方面,从作业成本法(ABC)与经济增加值(EVA)相结合运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与ABC、ABM相结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在北京、上海、宁波、大连、厦门、广州、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企业比较多,如汽车、通讯产业等占比例较大,但在内地或西部地区,甚至广东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仍比较大。这也是符合具体国情、省情和区情的。根据林毅夫(2007)应用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的分析,我国和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就是除了低素质的一般劳动力资源充足外,其他的资源都面临短缺。因此,要发展经济,对于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来讲,仍然要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挥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通人力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在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混合产业经济状况下,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选择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的方法,如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方法和差异分析等。而是应该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

来选用现代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如目标成本方法、标准成本法、简单法、分批法、分步法、变动成本法、预算控制等)以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如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方法等。对此课题,刘运国、郑文红(2010)研究了ABC~EVA相互结合的成本控制案例;王志雄、刘运国(2010)研究了高校组织中的双视角预算管理问题;刘运国、邓凯(2010)研究了某广东日用化工企业中的标准成本法的应用案例。

(四)综合考虑成本、时间与质量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时间和质量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要素,具有共生互动性,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三者要共生共进。建议企业同时实施JIT(侧重时间管理)、TQM(侧重质量管理)、ABC、ABM(侧重成本管控)、EVA(联系业绩评价)、BSC(综合业绩与激励制度安排,联系战略)和六西格玛(侧重质量控制)。

企业生产时间和交货时间的缩短和延长,必然会影响到成本的降低和增加;而质量的高低必将会影响到成本的上升和下降。按时交货本身也是一个服务质量问题。同时,任何成本的节约最终也是时问的节约。由此,现代企业在考虑管理控制问题时,应该把成本、时间和质量问题结合起来考虑,采取能整合三个要素的方法和措施,如采用JIT,TQM和六西格玛工程等来管理和控制成本。对此,刘运国、陈国菲(2007)曾研究了广东某系统企业内部下属单位BSC与EVA结合的业绩评价考核案例。该案例也说明,一个企业内部业绩评价工作做好了,成本管理控制做好也就不难了。

(五)考虑行业差异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分别采用不同成本管控方法不同行业的企业,如商业企业和制造业,物流和餐饮业、汽车制造与通讯服务业等;不同规模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和茂名石华等;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生产工艺技术特点的企业,如炼钢厂和织布厂,炼油厂和汽车生产厂商等,其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控制是不同的。因此,在成本管理控制方法上,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企业需要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

(六)将企业固定成本转换为变动成本,实行业务“外包”,是降低和管控成本的新趋势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各种要素价格不是由某个卖方和买方来确定,而是由市场来确定,这时产品或者劳务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购买成本都已经被市场锁定,几乎很难有降低的空间。因此,把企业的固定成本转换为变动成本,“进行服务外包”就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如,现在很多企业把信息系统和职工食堂等业务外包给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和专业午餐提供商,实行“软件外包”和“饮食外包”。蒙牛把运输原奶和成品奶的业务外包给专业的运输服务公司等都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成本管理控制理念和方法。原因在于,如果企业自己养一个庞大的车队,会发生很大的固定成本,这些固定成本无论你有多少业务量,它都是要支出的。因此,实行“外包”。就是把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更容易控制的变动成本,尽管企业外包的动因不仅仅是成本因素。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7年第11期。

[2]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6版。

[3]林斌、刘运国、谭光明、张玉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第2期。

[4]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5]刘运国、郑文红:《ABC与EVA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3期。

[6]王志雄、刘运国:《基于双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以广东某文科高校为例》,《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4期。

篇(5)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59-02

科技计划管理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和政策调控,组织和协调各类科技机构的参与活动,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专业机构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外一贯的做法,伴随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创新形式的日新月异,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科技计划改革,以期通过科学管理,进一步提升科技计划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我国采用“项目/课题制”模式管理科技计划,近年来,该管理模式在推进国家经济、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其它配套环境的不完善,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不够,重复、分散、封闭、低效;资源配置“碎片化”,近百个计划(专项、基金等),近40个管理部门;项目众多、目标发散等等,严重制约着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效果。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2014年,我国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明确提出未来也将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为此,分析和掌握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经验,将为我国实施科技计划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国外科技计划实施一般采取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估相互分离的模式,即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专业机构实施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咨询和评价,如此能够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科技创新事业、保证科技管理的公平、公正。纵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和实施中的做法,发现其在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 科研项目管理相关政策的完善,为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保证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各国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予以支持,特别是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居多。如美国相继颁布了《总监察长法》《联邦会计和审计法》《单一审计法》《公共法97-258》(1982)、《政府公司控制法》《首席财务官法》(1990)、《政府管理改革法》(1994)等法规,国家预算管理局还根据特殊情况多个通告来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日本的最高科技部门综合科技会议出台的《关于防止公共研究费不正当使用的共同指导方针》、文部科学省出台的《研究机构的公共研究费的监管指导方针(实施准则)》、政府颁布的《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等法规,都对科研项目专业机构在项目实施、审核、财务审计、人事薪酬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

2 政府+社会化的专业机构设置模式,既减少政府负担又体现管理民主

专业机构在项目管理中主要负责项目受理申请、评审、立项、实施过程中管理和结题验收等。专业机构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机构、隶属于政府部门的机构、委托社会化的非营利机构等。如日本既有国立科研机构,又有众多民间机构,国立科研机构参与首创研发类项目管理,民间机构则参与技术应用和再开发类项目管理。美国拥有大量的政府科研机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军事、空间、卫生、能源和基础科学等。英国趋向于发展商业性科研机构,还通过科研机构的“私有化”改革将政府科研机构改造为商业性科研机构,从而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1]。

3 多样化人事制度下实行市场化薪酬管理,鼓励创新

发达国家普遍拥有比较完善的科研人员培养体系,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比如: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优厚的研究条件、科研贡献奖励等来鼓励年轻科技人员创新[2]。

在人事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多采用合同制或公务员制进行科研专业机构的人事管理,如:德国、韩国均采用合同制,日本和法国则根据专业机构类型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人事制度。为确保专业机构的持续“专业性”,对机构人员进行内部定期考核,考核方式主要有同行评议和项目评审等。

在薪酬方面,既有固定值,又有额外的奖励值,如美国联邦实验室按照“政府机构与雇员法”规定,对雇员实行政府职员通用的18级工资制,每级设10档[3]。韩国实行“年薪制”,并推行效益分成和奖励政策,允许专利权人拥有部分专利份额,并且还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减免税款等优厚待遇鼓励机构人员停职创业。

4 严格的立项和结题制度下,给予专业机构自由的管理权限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在严格把控项目“头”“尾”,从而给予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较为自由的管理权限[4]。

德国主要是中介咨询机构参与科研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申报中为申报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帮助筹划申报方案,项目审批期间的各项辅助工作,项目管理中定期项目状态审核和结题时组织专家评审。这些中介机构内部按专业门类设相应的委员会/部门,保持对口专业领域的权威性,掌握着最新的领域研究动态,从而确保对口领域上报项目的科学管理;中介机构性质大多为非盈利公益机构,保证了管理的公正性,确保科研经费的高效应用[5]。

日本的科研机构兼具项目承担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机构既可以申请科研经费,还进行自主的项目管理,政府能做到如此放权,前提为项目都是政府通过非常严格的程序确立并明确了研究方案,专业机构只是执行研究工作[6]。

5 对专业机构的管理效果进行严格的评价监管,保证管理成效

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管理,而是从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方面进行综合把控。

美国于1993年实施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针对大型科研计划/科研部门进行整体绩效评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根据《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NSF须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绩效报告,绩效报告是对一类项目或该机构在某方面的特定任务所涉及的诸多项目所开展的综合考评,用以表征其整体的绩效水平。NSF将项目绩效考评指标分为资助结果、内部管理和投资过程三类。

德国采取同行评议法,一方面通过评估促进项目管理主体优化项目内部资源分配,促使其提高管理的效能;同时,也为项目承担方加强自我控制、优化自身结构、提升研究质量方面提供参考。

日本为保证项目实施的预期成果,一方面承担方须向资助方提交项目阶段性成果报告;另一方面科研单位的信用等级作为未来资助的评判标准,国家还专门设国家审计员制度对科技经费进行监管,除此以外,还通过全方位的项目结题评价来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结题评价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对研究开发项目的评价、对研究机构的评价、对研究人员的评价,评价范围包括体系评价、目标评价、立项评价、方法评价、经营评价、场所评价、时间评价、进度评价、经费评价、创新评价、效益评价[6]等。

对比国外科研项目管理经验,我国在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改革中,还需加强管理政策研究,从专业机构确定条件、专业机构管理的项目分配、专业机构的管理效果评估、专业机构的项目经费监管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实施方法细化。

参考文献

[1] 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74-79.

[2] 杨明华.借鉴韩国经验,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Z1):42-45.

[3] 朱斌.美国科学与技术[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9:242.

篇(6)

基础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但他们却一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学习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但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不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培养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能阅读会计信息。而不是“做会计”,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在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工作中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树立学生一种会计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算、分析、决算及监控等,并立足于通过“懂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教学目的。因此,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核算部分,可以适当降低难度,重点加强对会计报表的学习和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非会计专业学生今后接触的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应用与分析。将财务报表列为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重点,应是较为合适的。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改变,在设计、组织课程内容时,构建“以特定情境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记录—汇总—核实—生成—阅读分析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以完成该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能力为焦点,以理论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对学生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调节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入案例教学法。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会计核算,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生成和使用,这就需要用到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图表、声音、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账表以及实物等《基础会计》课程中所需讲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3.加强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际工作存在着差异,无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对于非会计专业,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会计理论。学校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安排一定课时的模拟练习,以便在学习凭证、账簿、报表时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般在实践教学中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资料为基础,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加深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方法、规则的记忆,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执行能力,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丰富教学考核方式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五、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具备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通过访问工程师、挂职锻炼等方式选送一些优秀教师前往大中型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

篇(7)

基金项目: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海南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资金项目、农业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学科、海南大学“211工程专项资金”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jg0110)、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08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18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实施了“质量工程”,教育部于2008年有颁布了《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意见》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是指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2008年9月28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得了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如何建设好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对海南大学国家级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首先介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该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海南大学的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前身是1981年原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在湛江校区创办的“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干部专修科”专业。最初只是为热区国营农场培养管理干部而设的专业,在老一代教师的艰苦奋斗下,逐渐发展壮大。1990年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点,是海南省第一个经济管理类硕士点;2003年获批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2007年由中央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建立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批海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的特色体现如下:

1、研究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占地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亿人,横跨华南9省(区)。热带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热带农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本学科点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热带渔业经济管理等内容,努力构建有热带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此领域的相关研究是目前国内其他院校很少涉及的。

2、跟踪世界热带地区各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前沿研究动态。我校是唯一代表国家参与研究热带地区农业的高等院校。本学科点在热带大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方面紧跟世界研究动态,为中国热区经济建设服务。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在中国-东盟“10+1”模式下,本研究方向特别关注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国家之间的农业经济政策、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

3、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学,基于热带作物生产与管理特色、农垦企业自身特点,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热区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主要是以天然橡胶为主的农垦企业。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热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教育的主要专业。自198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原则,累计培养了3,000余名本科与硕士毕业生,为华南热带农业经济,尤其是海南农垦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了大量领导干部,并输送了大量优势的专业人才。培养了海南省人大副主任王法仁、广东农垦总局局长赖诗仁等3,000多名专业管理人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为海南、广东和云南三大农垦及海南农业厅系统培养了200多名中高层干部。并完成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参与政府与企业咨询200多次,学术报告和培训讲座听众年均3,000多人次。随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师队伍的不断提升,将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热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海南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

1、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断完善的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绩显著。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共有30人组成,基本情况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讲师2人,其中有硕士生导师24人,高级职称比例为90%以上。

学历结构:博士11人,硕士16人(其中7人为在读博士),学士3人,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

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30岁以下的教师3人,占10%,30~40岁的教师15人,占50%,40岁以上12人,占40%。

其中,出国高级访问学者或具有海外学习背景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省优专家3人,省“515人才”第1层次专家2人;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1人次,获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次,获省级“优秀教师奖”1人次,获“海南青年五四奖章”2人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人次。

2、实验设备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师生需要。在实验设施方面,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省部共建实验室,实验室的面积达到310m2,为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打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教学实验中心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另外,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收藏农业经济、产业经济、世界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等六类。期刊方面,院里近年来每年订阅的期刊平均有80余种,报刊及论文材料限馆内阅览及借出复印。馆里的计算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提供给读者使用,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以弥补纸质资源的不足,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的需要。

3、具有良好的办学平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1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农业推广和高校教师),2个博士研究方向(生物技术经济学、种质资源经济学);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门省级重点课程。因此,该专业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学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

4、积累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为学校和农垦及海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该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基本知识,接受领导技能、经济社会调查、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基本上非农企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并无差别。但是相对于正规财经类专业科班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学校影响力,还是专业名称上和实际操作能力,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举步维艰,社会认可度逐步下降,导致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规模逐年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改革,一些课程依然存在问题。首先,与全国其他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设置并无差别,没有体现热带农业经济特色,同时也没有关注农业热点问题。例如,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发展等;其次,有些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农业生产函数和农业技术进步测算等内容与经济学中内容几乎相同。

(三)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长期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实验或实习课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虽然有些课程也安排了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不明确,实践教学考核成绩(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打分)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考评考核依据,导致实践教学效果难以达到,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三、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一)立足热区,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讲,其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但就各高校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其特殊性。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即“热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热带地区经济发展,以华南地区农业经济、农垦企业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积极探索热带地区的“三农”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也应相应的做出调整,增加华南地区经济专题研究、现代农垦企业经营管理、海南农业政策研究等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真正成为特色专业和社会认可专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公共课程教学、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一般来讲,必修课应占70%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但由于种种原因,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选修课较少,原本是选修课的课程却变成了必修的选修课,特别是专业特色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导致本是“特色”专业却没有开设“特色”课程。因此,首先,要真正加大选修课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兼顾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等;其次,开设专业特色课程,如热区农业发展概括、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等;第三,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认真制定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为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重视教师培养,组建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密切相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提升科研实力,有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海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学历硕士及硕士以上比例占90%,但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仅为36.67%,可见教师的学历还有待提高。为了达到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组建教学团队,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风丽,刘俊浩,程钢,王生贵.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实践[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9.

[2]颜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J].农业经济,2009.12.

[3]洪名勇.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8.7.

[4]庄佩芬,刘伟平,王林萍.对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3.

[5]崔宁波.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6]季莉娅,史金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2008.4.

[7]李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5.

[8]奚祥华,于新刚,曹奕菲.21世纪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9]厉昌习,李国栋,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7.35.

[10]孙自保,李萍,龚红梅,彭岳林.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2006.11.

[11]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S1.

[12]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万志芳,王玉芳,李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理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企业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现在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需要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措施的不断更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存在许多失衡的现象。面临经济转型,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使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关于转型期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分析

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企业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目前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和冲击。国有企业转型期面临的任务非常的艰巨。所谓国有企业转型期,就是指国有企业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时期内, 国有企业要逐步建立起来现在企业制度,实现机制转换、产权变革、利益调整,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活力。

人力资源就是指企业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这种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宏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一项职能,指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

转型期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急需加强。因为建立现代企业的制度,需要培养大批的企业管理人才,形成新的用人机制;同时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也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需要。

二、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1.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陈旧。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都是行政任命的。企业利益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不存在着利益关系和创新意识。缺乏对市场变化的洞察力、缺乏企业经营者的理性,也不能针对经营变化做出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调整。还有很多的国有企业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制度不明。管理者的考核任命强调政治表现,企业领导更换频繁,使得企业领导很少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也不能做出长远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2.深受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

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人事本身管理功能的发挥,使得企业发展很难充分利用人的创造力,达不到最大限度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而且这种管理手段缺乏激励手段,用人机制不活,人才流失严重。许多的企业精英人才流失,而这部分人才正是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3.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市场竞争力,很多企业的激励措施不够,严重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还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实行下岗分流,按照年龄段减员增效,结果有许多的优秀的骨干技术人员也被划入了这个范围,提前离岗退休,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4.许多的企业领导者管理水平不高。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领导一般都模仿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照抄照搬,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点,没有结合民族文化、行业特征等做具体的分析。很多的企业领导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清楚的、科学的认识,甚至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再就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塑造,缺乏企业核心精神。

三、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

1.创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为了适应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必须进行转变,实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战略管理。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被看作是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联系的核心资源,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向动态战略管理模式转变。所谓动态战略管理模式就是围绕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进而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了适应经济转型时期的变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要积极优化组织的运作流程,大力培育企业组织的先进文化,不断转变企业组织的领导方式,进而为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完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要把绩效考核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国有企业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前提;其次,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国有企业应该大力加强人力资本在教育、培训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投资, 通过有计划、持续性的组织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和开发,进一步强化企业员工和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同时,在国有企业当中,要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来提高雇员岗位技能, 培养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再次,强化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在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薪酬管理的重要性。不断优化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和结构的设计、合理调整员工薪酬水平,不断强化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奠定重要的基础。

3.不断加强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对企业人力资源具有激励、凝聚和导向作用。从国有企业的发展来看,凡是取得成功的企业,都有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不断增强全体成员的创新意识,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塑造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个性文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保证国有企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进而为国有企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上,应避免贴标签、喊口号、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力求通过有效的文化灌输、文化传播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使广大职工对优良的企业文化从认知、服从到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并与企业形象建设相互促进,从而使企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文化力对技术力、经济力的促进效应;再次,国有企业应注重努力营造和建立开诚布公、互相尊重、关心、协作的工作环境, 把人真正看作是企业的主体和主人,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和发展,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迅速的改善和提升,它将极大地推动国有企业管理上层次和管理出效益的进程,对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颖, 陈天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 羊城晚报出版社, 2002年版

篇(9)

前言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环境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就我国目前的民办院校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教学中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地位并不十分明显,传统的理念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实践训练,从而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达不到以市场为主导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在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加强专业性的实践性教学,并积极投入资金力度,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强化实践性教学,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努力开创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认清其办学的宗旨和方向问题,才能为院校的发展前景作出好的判断。众所周知,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实践也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自主能力的重要意义,就必须充分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改革创新的作用所在,摒弃传统教学中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的应用这一错误的观念,突出实际教学特色,立在加强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本本科院校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渐放在具有责任感,良好职业操守和能力的重点上。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院校输送的人才是是可以短期内适应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和道德,要有良好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有熟练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品质,只有具备了全部的特点,才能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就应该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方式,突出实践性教学在整个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就成为研究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

二、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要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实践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并以实现人才培养为导向,运用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融入其中,有机的学实践中。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不同的民办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也有所差距,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自身的专业状况调整教学方法。民办本科院校应本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自我完善机理,构建开放式管理、高效能运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在民本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教学,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落实质量管理的宗旨,完善管理文件,加强监督和考核,来不断的规范实际应用中的实践教学。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介入,搭建实践教学网络管理平台,提高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当然,实践教学也应该注重教材的应用和选择,高质量的教材,才能保证教学的基础质量,并逐步实现教学实践强化。

另外,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也是十分必要的。大部分民办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都设有实验室,但实际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真正能够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凤毛麟角。目前的多数教学体系中,软硬件设施的滞后投入,也给实践教学应用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在此方面实训室能够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的。

总之,提升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立足于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教学理念的引进,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学校培养计划的修订,寻找实践教学的突破点,做好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

结束语

在目前我国整个教学系统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改革。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可能实际提高,民办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设立的热门专业,但是这些院校此类学科的教学管理经验极其匮乏。所以通过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

篇(10)

(二)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多以经验控制。1.对现金与有价证券管理不够,常常造成货币资金闲置或不足,有时现金过多留滞未能参与生产经营周转,有时资金使用没有计划,加之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常造成捉襟见肘,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2.应收账款周转率低,赊销政策未建立或不完善,应收账款比重过大,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甚至形成坏账。3.存货控制较差,重财不重物,存货周转速度慢,周转环节占用过多资金。正是由于营运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资金管理多以经验控制,一方面造成生产周转环节占用了过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又缺少资金周转而急于融资,其实可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用最少的资金尽量周转更多次数,为企业创造最大的财富,也可部分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三)筹资战略缺失,资金筹集困难,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筹融资困难,财务经理束手无策,高层疲于融资,甚至不惜负担高额利息民间借贷。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结构单一,筹资渠道狭窄,筹资战略缺失,筹资决策方法落后,资金筹措盲目等问题。其原因有二:1.外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够,而且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担保机构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不能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公开融资,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筹资渠道单一。目前主要还是以借款方式为主要筹集资金,就算有信贷支持利率也比大型企业高出不少,民间借贷的利率更高得吓人,有时资金成本甚至高于资产报酬率。2.内部企业对资金筹集战略管理不够重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参与筹资决策,认为那是老板的事,孰不知筹资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影响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收益分配。因缺少科学的筹资战略,导致权益性与债务性资金结构不合理,长短期债务未适当配置,还有过度负债或短期债务长期投入等问题,进而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侵蚀了企业利润,增大了财务风险,极易造成资金链过紧,形成财务危机,很多企业就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倒闭。

(四)资金的投放与使用缺乏科学论证与风险监控。在企业资金投资活动中,一般以增加企业内部设施、设备及其更新改造、扩建为主,而对外进行投资、兼并、收购、重组等投资活动较弱。投资决策方式落后,投资效益评价方法单一,对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考虑较少,凭高层经验主观判断决策,有可行性分析也只是走过场。投资项目未经科学论证,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上马周期性、高能耗、高污染热门产业,对投资项目的资金筹集结构、来源、盈利能力等缺少全面统筹规划,尤其是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原有热门产业因诸多因素经济转型时常常受限,影响到项目效益或投资失败。

二、中小企业经济转型期资金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资金流是企业运转的血液,资金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与生存,也涉及生产经营的各部门各环节。随着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企业经营者应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转变落后的财务观念,牢固树立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通过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建立资金运作管理机构、科学规划资金筹集、多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来加强资金的管理,节约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起集约化管理的资金运营系统。财务专业人员应在资金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效益最大化观念,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观念,同时用前瞻性资金管理来推动企业效益成长,走出去和各部门一同在经营一线了解资金运作情况并解决问题,不能在办公室闭门造车,能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提出解决方案。

(二)强化资金流管理,加速资金周转。

资金流问题在企业经营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影响到企业效益甚至生死存亡。李宁公司前几年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张,供应链效率的低下,使得运营现金流的压力日益显现。李宁公司在2003年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为161天,而国际体育用品巨头耐克和锐步在国内市场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分别为84天和64天。从资金使用效率来说,李宁公司只有耐克和锐步的一半左右,在CFO陈伟成先生主导下全力改善库存管理,标志着供应链效率的库存周转天数开始不断下降,2004年较2003年下降了23%,达到124天;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再度下降了27.41%,历史上第一次冲破100天大关,只有90天;而2006年上半年又下降到77天。存货周转天数的下降,意味着公司现金流的增加,资金效率得以提高。如今李宁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商,保持着远比同行业迅速的成长速度,经营效益得到了持续的提升。这就是强化资金管理,减少经营周转占用资金,提高资金效率的成功范例。因此中小企业应科学制订资金周转计划,重视现金流量表,建立赊销政策,对赊销客户信用评级,进行账龄分析,完善收款管理方法,加速资金回笼,以科学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提高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率,降低周转天数,同时健全财产物资管理,定期盘点资产,对闲置的设备及时处置,减少闲置资产占用的资金,提高资金效率。

(三)合理规划筹资,保障资金需求。

筹资问题是全局性问题,并非局限于财务部门,企业经营者应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相结合合理规划筹资战略,再实施具体的筹资措施。提高企业信誉,扩大知名度,增强企业素质,建立与金融机构良好长期稳定关系,是解决筹资问题的基本措施。制定资金筹集方案是重要措施,方案应对筹资实行预算管理,编制筹资预算;合理确定筹资规模,筹资过多,既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又增加筹资成本,但企业筹资不足,则影响企业投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筹资规模的确定应尽可能运用定性、比率、资金习性预测等方法,避免只凭经验估算;选定最佳筹资类型与结构,按资产负债经济属性不同,在结构上合理配比,用于固定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以中长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由于季节性、周期性和随机因素造成企业经营活动变化所需的资金,则主要以短期融资方式筹措为宜,如商业信用、短期贷款等。忌短债长投,造成资金周转不必要的紧张。在实际筹资运作中应选择多渠道筹集,善于使用新型金融工具,适当地选择一些门槛较低的股权融资方式和债务融资方式,灵活选择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中介公司沟通,积极运用银行借款、内部融资、赊购、预收货款、票据贴现商业信用等方式。尝试融资租赁,实物典当或股权典当等新途径。

(四)谨慎投资,适度理财。

时间价值与风险价值观应充分体现到资金的投放与使用当中去。积极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财务分析,针对项目投入产出效益,经营与财务风险及项目所需资金筹集结构方式,收益分配等进行多方论证考评,分析利弊,比较多种备选方案。强化风险管理,实施动态跟踪,以控制投资风险。资金投放方向上应突破传统内部改造、更新的单纯实物投资,拓展投资渠道、方式、方法,加大对股权、证券的资本运作力度,积极让闲置资金发挥作用,适势理财,可选择短期安全的债券、通知存款、货币型基金等形式,在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条件下还可创造一定的收益。

(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创新财务管理方法。

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是最基础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报告是对经济状况的全面反映,为资金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若信息失真必然导致财务管理失误。为了及时掌握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电算化为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为资金管理提供坚实的支撑。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统一会计制度、规范核算流程、统一会计应用软件、构建信息平台、实施财务报告、强化信息制度管理等基础工作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与电子化。同时创新性地在资金管理中引入现代数学模型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提高资金管理科学性。

(六)大力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上一篇: 股票投资策略 下一篇: 经济学学科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