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产业规划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搞好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事关全市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欠发达市,发展后劲不足,实现跨越式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和很多问题。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关企业和项目入区,优化产业布局,积聚生产要素,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冶金机械、矿产开发、化工、物流、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从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推进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落实“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的具体体现。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区内未利用地多的优势,进行技改扩模或建设新的项目,有效突破土地“瓶颈”制约。同时,可以利用财政、税收上的支持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一批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从而落实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调整工业布局、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工业布局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聚的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是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市化的现实需要。通过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扩城上山、工业外迁”,各类工业产业和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中心城区定位在居住、商务、餐饮、金融、文化、科技、教育方面,从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条件。
二、需要把握的原则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应把握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起步的原则。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产业集聚区规划。并按照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规划,由市里统一制订项目准入条件,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完善功能、分步实施的原则,确保每一个入驻项目顺利入驻、建设和发展。
二要坚持工业进区、集中发展的原则。今后,除产业集聚区以外,在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摆放新的工业项目;中心城区内所有老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原则上放到产业集聚区内去建设,争取尽快把产业集聚区建成全市经济的增长极。
三要坚持平台共用、利益分享的原则。这次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突破了行政区划,打破了区域限制,为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平台。今后,各县区、各有关单位的招商引资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它新上项目,凡符合统一准入条件的,均可入驻,并按照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利益分享。
四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区域性经营的原则。对规划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由有关县按照重要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进行开发,由市有关部门解决水、电等设施及路网建设问题,由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对外招商。三个产业集聚区的运营将按照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实施经营管理和服务。
五要坚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的原则。产业集聚区的规划是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和专家反复勘查论证后确定的,规划总体思路和原则符合的实际。在产业集聚区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科学审视、严谨论证。
三、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
市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平方公里,起步区一期工程面积平方公里。分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
(一)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城区西边靠近中心区区域,国道以东,市区以西,桥以南,铁路以北,利用大量的荒山、荒坡及未利用地,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西部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东至桥西界,南至铁路路北,西至国道,北至线两侧。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万亩)。由于这一区域位于腰占堡水源地准保护区边缘,属的上风区和上水区,区内主要发展机械装备加工、食品深加工、物流等低污染、低耗水的产业。
(二)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县的东北部和县的西部,东至县村、台村,南至镇村,西至镇河,北至公路,规划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亩),东至县村,南至 镇村,西至镇河,北至公路。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亩)。由于这一区域荒地、荒坡多,又远离村庄,区内主要发展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
(三)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规划。在县镇村东和村东以及区的寺村周边,规划了远期可控制面积平方公里(万亩)的南部产业集聚区。这一产业集聚区起步区面积平方公里(亩),东至山脚,南至国际公司市发电总厂,西至高压走廊,北至区寺村南。其中一期工程平方公里(亩),二期工程平方公里(亩)。区内主要发展技术、生物制药等产业。
四、规划建设时间安排
产业集聚区(起步区)各项规划建设工作按以下时限要求推进:
(一)前期准备阶段。月底前,完成组建机构、起步区规划、土地详查等工作,完成起步区论证及定位。
(二)启动建设阶段。月上旬,开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1、各县在征地、拆迁的同时,组织施工队伍入区进行土地平整,月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土地平整。
2、市交通局在县里平整土地的同时,进行主干线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及产业集聚区内主路网的建设,年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主干线道路和主路网的建设。
3、市供电公司进行产业集聚区的电力设施立项、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的电力设施建设。
4、水务局开始集聚区水源点的确定,搞好水源点的设计和建设,年底前具备向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一期工程内供水的条件。
5、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产业集聚区煤气、天然气气源的确定和管网的规划、设计及建设,年底前完成规划工作。
6、市财政局负责启动资金及资金安排调度,确保市安排产业集聚区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7、市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的报批,确保土地工作不出问题。
8、市发改委、车务段负责铁路专用线的规划和报批,年底前完成。
(三)竣工验收阶段。今年年底前完成起步区一期工程的“三通一平”(通上水、通电、通路),具备企业入区建设条件,搞好管网的设计和预留。明年初开始起步区二期工程建设,明年九月底前完成起步区的全部建设工程,逐步达到“七通一平”(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标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各县对施工队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工程竣工后,市统一组织对三个产业集聚区工程进行检查验收。
五、相关配套政策
为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项目和企业进区,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月日前,拿出初步意见,报市政府。
一是异地投资鼓励政策(市财政局负责)。鼓励城区内的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后,地方税收基数部分仍由企业原所在区收取,超收部分由企业原所在区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共同分成;鼓励县区引进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地方税收由引进县区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分成。
二是项目入区优惠政策(市发改委会同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负责)。鼓励新上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新上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后,在税费收取、土地使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企业发展。
三是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市商务局负责)。主要是鼓励各单位及个人招商,招商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后,对引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是项目准入政策(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负责)。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准入政策,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项目入区,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耗水、占地多、低效率、污染重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和项目。
五是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市发改委工业发展运行局会同产业集聚区所在县负责)。根据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和属地管理、独立经营的原则,研究制定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
六、推进措施
要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开展。为加强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领导,市县都成立了组织机构。各机构人员要迅速到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工作。要倾全市之力推动这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全力支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确保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1.1市场导向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在今后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其中大部分能够直接或通过加工而成为商品销售,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
1.2资源适宜性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是该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产业之一,且可开发资源量广质优,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开发利用后仍可持续发展。
1.3比较效益原则
主导产业必须选择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在本地区适宜发展产业中比较效益最好的产业。
1.4开发主体意愿原则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尊重开发主体对开发项目(品种)的选择和尊重历史传统产业习惯,同等条件下群众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优先选择。
1.5产业政策原则
选择发展主导产业要符合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已出台的产业政策的要求。
2必须确定主导产业的最适宜发展规模和方式
主导产业确定后,如何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到产品的转化率和产品到商品的转化程序最高为原则。也就是说,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但资源和投人要可持续发展,而且投人产出比例要最高。
根据这一要求,首先要根据对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交通、人口、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的预测,并以此预测某一主导产业在该地域范围内的市场前景,进而提出这一主导产业在这时期内的最佳发展规模其次是要对各主导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条件进行承载力分析,探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卜的资源最佳开发程度和与此相应的主导产业最适宜发展规模。第三是要分析主导产业的投人产出情况.尤其是分析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效益情况比较,找出决定主导产业效益的关键限制因子,分析其发展的后劲,提出主导产业发展的最佳时限和替换产业选择对象等。最后,综合分析上述三个主导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出最适宜的发展规模和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搞好主导产业的基地发展规划。
3必须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基地)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缺的作用,因此搞好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核心。要对龙头企业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必须对该企业的发展潜力等作一科学分析.然后根据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市场销售能力、产品科学含量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规划。
4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证
2)村庄规划。乡村村庄规划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结合村庄聚居条件、资源状况、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乡、村同步进行规划编制。为保留村庄的原生态风貌,对聚居户数少且具有原生聚落特色的村庄可不进行规划;对具备良好聚居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村庄进行规划。村庄规划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的基本原则,采取柔性标准与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其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村民住宅、居民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规划。
2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方法
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以来是基础产业,占用农村大量劳动力;非农产业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供应业、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销售业以及为农民生活服务的建筑业、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乡村规划有着直接影响。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乡村规划的方法策略如下:
1)建立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乡村应设立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规划管理和监察执法人员,对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规划编制,并加大规划强制性规定的执行力度,不得在没有编制过村庄规划的地方审批建房,有效控制农民的建房行为。建立村级规划监察队伍,让村民主任成为规划监察协管员,形成市、乡镇、村的规划监察联动网络,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行为。
2)确定乡村规划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其一,保护生态环境原则。乡村规划既要着眼于乡村经济发展,又要看重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在乡村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维持河流、绿地、树木等自然环境的原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建具备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其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乡村规划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改善村容村貌,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发展与内在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乡村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拉动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并通过城乡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其三,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乡村产业开发和乡村规划时,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乡村建设满足农民物质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乡村规划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3)明确乡村规划步骤。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实地调查。了解当前乡村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对典型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访谈,获取最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步,综合评价村庄建设情况。准确掌握乡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乡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第三步,制定村庄发展战略。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系统研究乡域范围内村庄产业结构与村庄数量、人口规模、空间布局之间的关系,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村庄产业发展的优劣条件以及发展潜力,制定村庄发展战略。第四步,确定乡村空间布局体系。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确定适用于不同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用地需求、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制定建设中心村的标准,统筹安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遵循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4)突出乡村规划重点。在村镇体系结构规划方面,可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对交通干线进行完善建设,形成以集镇为核心,中心村为主体的级次分明的“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镇村体系;在村庄布局规划方面,改变粗放型村镇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使聚居点形成网络状空间布局;在交通规划方面,以乡道为骨架,建设功能完备、快速便捷、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对供电电力设施、排水设施、通讯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在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方面,规划建设小广场、便民店、文化娱乐室、卫生室、幼儿园、便民书屋、全民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省“两圈一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步伐不断加快,区抢抓城市东拓和重点项目建设机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争当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排头兵的战略选择;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现
代新城中心的关键所在;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发挥区区位优势,构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建设“四区一中心”,实现我区科学发展、率先跨越的重要支撑;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增强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核心竞争力,建成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
二、总体要求
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包括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重点应放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上,专项规划包括《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文化产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在可行性论证分析、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以现代物流、商贸旅游、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和总部楼宇经济为重点的《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是:
(一)实用。编制的规划是详规和实施性规划,不是研究性规划,更不是概念性规划,要尽量避免空洞理论和概念,内容上必须结合实际、务求实效,做到有较强的指导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二)清晰。专项规划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规划中涉及的目标定位要科学合理,指标应以统计部门或行业统计指标为依据。任务要明确,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产业布局要清晰,各专项规划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布局和项目规划图(表)。
(三)有效。要特别突出规划的有效性。规划编制要获得两个方面的认可,即要获得市场主体认可,产业目标、思路举措都要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要获得市政府认可,要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省市行业规划的衔接。各规划要获得市级相应主管部门的审查认可。规划的项目要纳入市级项目库,产业定位、发展目标要获得政府和市场认同,产业和项目布局要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协调一致。
三、编制原则
(一)规划编制要体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突出市场主体和主导地位,头脑中要始终有一根“市场经”。要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脉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拿思路、出措施、想办法,切忌凭空臆断、不切实际,把政府和规划编制者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市场,充分体现政府通过规划实施科学引导,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
(二)规划编制要体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同一区域应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坚持立足我区实际,与西陵区进行充分比较,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产业规划、发展定位、思路举措等方面,按照“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积极扶持优质产业、重点项目、特色区块和潜力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规划编制要立足区位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要进一步拓宽规划编制的思路视野,同类性质产业既要同市内发展较好的区县进行比较,又要同省内外同一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比较,在充分比较中找准自身的优势,紧扣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努力提升发展质效。
(四)规划编制要体现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原则。顺应产业发展融合的趋势,发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流通融通、智力支持,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的格局,强化服务业内部和行业的协调和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渗透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五)规划编制要体现共同编制的原则。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选择有实力、有影响、有资质的设计咨询机构主持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组织、带领设计咨询机构人员深入市场、企业、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共同做好前期调研、项目谋划、规划起草、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不可委托了事,“甩手”规划。调研市场主体的面要尽可能广泛。
四、注意事项
1.各责任单位在选择规划编制单位时,要拓宽视野,尽量选择接触实际工作较多的设计咨询机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院校专家学者,增强规划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不切实际、空洞的学术性规划。
2.各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与组织规划编制工作专班人员深入市场开展调研,与市场主体面对面座谈,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见,切实闭门造车、凭空构想。
3.规划专班人员要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市级各项已有行业规划,特别要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4.各专项规划对本产业的发展定位要高度准确,发展目标要科学合理,切合区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获得各方面的一致认可。
5.各专项规划要认真分析、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能够支撑本产业发展目标的项目,对规划出来的项目要进行充分论证,力求切实可行,能够纳入市级项目库并能付诸实施。
6.各责任部门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与市级相关行业规划的对接,要积极与市行业主管部门衔接、协调,将专项规划纳入市级行业规划的延伸规划,推动专项规划实施。
五、规划大纲
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20年,近期至2015年,远景至2020年。本着务实、科学、简明、实用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规划的主体框架:
(一)规划背景(包括基础条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环境、未来供需预测等内容)
(二)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规划原则、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内容)
(三)产业布局(在参考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调研市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各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说明产业布局的理由,形成产业布局图)
(四)主要任务(包括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建设内容等)
(五)项目规划(在充分论证、前期谋划的基础上提出各产业发展的项目库,形成项目简介和项目分布图)
(六)实施建议(包括对全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项目推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七)保障措施(包括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市场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对策措施)
六、责任分工
1.区发改统计局:负责编制《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
2.区商旅局:负责编制《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区旅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区商贸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
3.区卫生局:负责编制《区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区文体局:负责编制《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5.区招商局:负责完成《区总部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七、实施步骤
专项规划编制分为前期工作、起草衔接、审查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2年5月至6月)
1.选择设计咨询机构,组建规划编制专班(5月上旬)。各规划编制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设计咨询机构,同时从本部门本系统抽调经验丰富的人员组建规划编制工作专班。
2.编制工作培训(5月上旬)。由区发改局负责邀请省、市规划编制部门的专家,对各专项规划编制专班人员进行一次规划编制业务培训。
3.搜集、学习相关材料(5月上中旬)。用半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牵头,搜集与相关产业发展有关的市区发展规划、调研报告、领导讲话、工作计划等资料,组织编制专班人员系统学习。特别要学习吃透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重要文件,做到胸中有数。
4.开展调查研究(5月下旬至6月下旬)。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相关责任单位会同规划单位深入街乡、重点企业、项目单位,围绕产业发展现状、现有基础条件和产业布局、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市场供需预测、存在困难和问题、现有的政策和措施等方面,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相关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实地调研。要尽可能扩大与市场主体面对面研究座谈的面,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汇总梳理调研成果的基
础上形成规划编制大纲。
5.考察学习(6月中下旬)。用10天左右时间,各责任部门牵头围绕规划编制的相关事宜,组织规划编制人员赴省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先进地区观摩考察,比较、学习、借鉴各地好的理念、做法、措施、政策等。
第二阶段:规划起草(2012年7月9月)
6.集中撰写规划(7月)。大致安排1个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设计咨询机构组成的规划编制专班集中撰写专项规划。
7.广泛征求意见(8月上中旬)。大致安排半个多月时间,由各责任单位组织邀请所属产业上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征求对专项规划初稿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
8.行业主管部门初审(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各分管区长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邀请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发改、规划、土地及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市场主体代表对各专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定稿。
9.综合规划编制(9月下旬)。在各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由发改局组织专班人员,修订完善现代服务业综合规划。
第三阶段:综合评审及(10月-11月)
10.综合规划市级评审(10月)。大致安排1个月左右时间,由区政府邀请与规划编制相关的市直部门,对综合规划进行联合审查,与市有关规划进行对接,并争取纳入市级规划的延伸规划,有关产业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
11.区政府审定规划(11月)。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予以审定并对外。
八、组织领导
价值工程作为一种前沿的规划、管理技术,有效的满足了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利润价值等需求。随着房地产业进军新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步伐的加快,价值工程也日益渗透到房地产业的项目规划中。对于房地产业项目规划而言,制定一套系统科学、操作性强的前期规划设计所赋予的实际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对于指导房地产的开发、增大竞争筹码、切近市场需求具有重大实用价值。下面本文将在此背景下,具体来分析价值工程下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的要求、内容以及设计方案优化的建议,促进房地产业项目规划能够更科学、价值性更高。
一、价值工程理论简介以及价值工程在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一)价值工程理论简介
价值工程是一种新兴的技术经济方法,它的基本原理,即提升产品或作业价值的途径,具体阐述如下:首先,第一途径是在保持产品或作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提高产品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预期需求;其次,在产品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来迎合消费者“物美价廉”消费心理;再次,在前两条途径的基础上增加变量,产品功能与成本实现不均衡增长。即通过提升较低成本来获得较高额度功能的提升;此外,满足购买力稍低消费者群的消费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毕竟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力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为此,应该注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产品功能略有下降的情况,适当生产价格低廉的中档品来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提升价值最为理想的途径是生产大规模“物美价廉”的产品,企业既能获取高额利润,又能节省生产成本,是本利结合的最佳点。
(二)价值工程在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可以强化用户第一的观念,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对于交易市场而言,买方市场最终会战胜卖方市场赢得最后的话语权,这是我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房地产业也不例外。因此,价值工程理论的运用,可以强化用户第一的观念,使得房地产品更好的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完美结合。
2、可以有效控制目标成本,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价值工程提升产品价值的最直接途径是降低目标成本,实践证明价值工程在控制房地产业成本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建筑业中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建筑业开发前的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可以有效控制项目投入成本,毕竟,建设项目成本节约的最大可能阶段就是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随着项目额逐渐进展,可以优化的目标范围将越来越小。
3、有助于改变房地产业投入高、浪费大、质量差、造价高的畸形发展态势。提升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投入高、造价高、浪费大、质量差是房地产业普遍存在的顽固难题,价值工程理论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价值工程可以有效糅合传统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的优点,使得成本与功能达到最佳结合点。
二、价值工程下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的内容以及设计方案优化的建议
(一)价值工程下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研究的内容
首先,是建筑群体组合即是通常所说的建筑平面布局、立面处理等内容,它是依据地面容积率、地面规模、形状等来确定建筑布局、间距、朝向、高度、大小、个数等等。它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最主要部分,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功能原则、经济原则、美观原则。其次,是公共空间规划,即对没有建筑覆盖的集体公共空间的规划,它的规划对象有两部分,一是像围墙、地面之类的硬性方面,再次是指树木、草坪等软性方面。再次是道路规划,道路规划应该在方便原则、安全原则与经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一个合理、经济的路网。为此,需要对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地形规模、位置、出入口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最后是绿地规划,绿地规划的对象具体包括住宅旁绿地、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配套公共建筑绿地四部分,良好的绿地规划有助于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因此应该坚持方便生活、保证安全、设计独特的原则。
(二)价值工程下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优化的建议
1、增加成本,准确把握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在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成本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很难把握的问题,很多房地产开发存在着高成本、低市场的现象。为此我们要重视购买者关注的功能,要正确分析功能。可以说,功能分析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房地产价值回报的大小。实际规划中存在着现实成本偏低、功能不够齐全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加大现实投入成本,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各项功能的达成,满足用户的各项要求。
2、注重环境设计,增加环境建设投入,提升环境效果。对于环境工程而言,投入的现实成本偏低,环境建设的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因而所达到的环境效果也是很不理想的。当代追求高质量环境的心理还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房地产业对于环境工程给予的重视不够,没有切合消费者的实际购房需求。为此,应该注重环境设计,增加环境建设投入,提升环境效果,满足用户环保养生心理。
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如此迅猛,如何在价值工程理论下更加准确的进行房地产项目规划,使得房地产开发商能够在可接受的资金压力下推行具有完善功能与合理价格的优质住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在对价值工程理论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房地产项目规划的具体内容以及设计方案优化的两点重要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房地产业真正打造出“以人为本”的优质居住环境,从而实现房地产业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城市规划-色彩规划法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每座城市所独有的特征,每座城市的定位是不同的,相互之间没有太多的参考意义,所以它们在色彩规划上也各不相同,没有多少互相参考的实际意义。总的来看,我们所要考虑的煤炭城市工业大都发达,城区工业遍布,尤其是采矿业,但是工业建筑大都色彩灰暗,构造简单,注重实用性。这一现实因素在城市规划时必须予以考虑,在尽量凸显主题的前提下,要使得整个城市色彩体现明快雅致的特点,使居民在工作的同时可以拥有适宜的周边环境。其次,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文化基础背景,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悠久历史,我国的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也都充分的反映在每个城市的建筑上,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烙印。对于大多数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城市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由于存在煤炭这一关键资源,奠定了它在城市建设史中拥有古老的历史地位,在这一类型城市色彩规划定位中,尊崇历史文化也就成为了它特有的考虑因素。在分析城市的色彩以后,就应该在规划中考虑为其注入色彩因素。在这个阶段,由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都是大型的工业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能源,但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色彩规划定位应该在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和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生态色彩的注入,以抵消工业生产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色彩污染[3]。
色彩规划法的四大原则
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城市规划中使用色彩规划法时,要注意四大原则,分别是纯天然原则、延续历史原则、城市功能原则以及和谐搭配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内涵见表2。自然色彩原则的运用,能更快更好地消减工业生产给城市色彩带来的色彩污染。所以,在煤炭资源型城市中加强自然色彩的运用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生态美的享受,而不只是让人们感受冷峻的工业形式。延续历史原则的运用,可以统一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在历史古迹周边,建筑物和环境色彩应保持与古建统一,在新城区城市色彩建设也应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城市功能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色彩设计注重城市整体功能与分区功能,根据自身特色合理定位。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行政、商业、居住、旅游等不同的功能区域都应有不同的色彩规划,行政区适宜庄重,商业区适宜活跃,居住区注重素雅,而旅游区适宜和谐悦目。和谐搭配原则的运用,使得城市的色彩规划在变化中实现协调。在城市色彩规划中遵循规划定位为城市色彩定义与自然色彩相协调的主要色彩基调,其它空间色彩规划都应配合主要基调进行调和、搭配。和谐的城市色彩搭配是体现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设计原则。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域[1]。
农计发【2010】39号文件——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可见产业规划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中的重要性。近年,关于产业用地规划研究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论文也发表了很多,但是总体来说,对于产业用地规划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省市大区域范围的研究,很少有进行微观局部区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对象,从理论上研究其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的内容
1.1 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而言,其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增长力强,关联强度高,需求弹性大,区域优势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生态友好,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具有社会效益,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征的,且是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导向与主角,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2]。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中有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理想点分析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等等,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综合评价法对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思路可以概括成: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数值标准化——指标权重确定——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1.1 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构建。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规划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关联带动原则、市场潜力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政策导向原则[3],根据以上原则可构建如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模型分为3层:目标层——农业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层——区域比较优势,产业带动能力,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效益指标;指标层——区位商,区域比较优势指数,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生产增长率,人均产值系数,增长作用率,产业用地效益。
1.1.2 指标数值标准化。为了消除各指标数值间不同量纲的影响,使各指标能在相同的口径上进行比较,指标计算出来后,要对各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1.1.3 指标权重确定。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
1.1.4 各产业综合得分排序,结合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农业示范区的主导产业。
1.2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
产业用地结构优化是以一定区域产业用地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为最大目标,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将一定数量的产业用地分配到各产业用地部门,使土地在时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在空间上得到最佳的落地[4]。
常用的结构优化模型有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马尔柯夫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本研究认为,多目标规划模型比较适合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其具体建模思路如下:
1.2.1 产业用地规划分类与决策变量的选择。产业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分类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首先要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产业用地规划分类,界定好研究范围。其次,多目标规划方法中要求构建多个决策目标,所以要对决策变量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各产业用地面积、总收入值与目标值的差值、总就业人数与目标值的差值等作为决策变量。
1.2.2 目标值预测和约束条件的确定。根据第一步决策变量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目标值预测,如根据上面的例子,这里就必须在规划年进行总收入值和总就业人数的预测。约束条件一般需考虑四个方面的约束,包括有:目标约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约束、资源环境约束和非负约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1.2.3 建立多目标模型。根据前两步要素的确定,便可以建立多目标模型,包括制定目标的目标函数和对变量进行约束的约束条件。
1.2.4 模型的运算与预测结果。最后,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模块,根据不同增长率的目标值预测组,可以得到相应不同的一组结果。
2 基于GIS的产业空间布局
本文的产业空间布局,是指狭隘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对于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各个产业进行空间上的合理配[5],并简单地运用GIS进行分析。基本思路为:在GIS里对划分的每个区块进行产业适宜性的评价打分,最后得出每个区块最适宜的产业类型。基本技术路线为:基本地块单元划分——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GIS分析得出结果。
2.1 基本地块单元划分
首先必须在GIS里人为定性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现状和现有的一些路网进行基本评价单元划分,作为工作底图基础。
2.2 地块发展适宜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地块适宜发展什么产业或者说限制发展什么产业,需要多个因素来确定,如交通条件、水源条件、地块坡度、土壤酸碱度等等[6],制定好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指标,对划分的每个地块进行各个产业适宜指数打分。
2.3 GIS分析结果
每个地块都会有各个产业适宜指数分值,分值最高的即为该地块最适宜发展的产业。
3 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用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1 实施项目支持
对接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争取上级投入。积极申报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争取农业部实施的动物保护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以及信息平台工程项目资金,省、市农办实施的龙头企业以奖代补资金集中投入,加快产业建设。
3.2 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建设关系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局,必须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税收上优惠,努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支农的重点。
3.3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建设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产品升级换代,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增强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活力,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利于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3.4 监督管理
对获得信贷和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跟踪管理,严格验收,确保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要实行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对弄虚作假,不按市场规律办事,搞面子工程,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胜.江苏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及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 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2003(10)
3 周利娴,袁清坡,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一)要与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政策调整相适应。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以下简称工业区块)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必须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规划超过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的,该核减就核减。加大建设规划用地的统筹力度,向优势地区和重点发展地区集中布局,以引进和发展重大项目为主要手段,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二)要与园区清理整顿后工业区块发展要求相适应。严格按照园区清理整顿的工作要求,加大工业区块的整合力度,打破城镇工业区块与企业工业区块的体制分割,促进规划建设用地向工业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镇、街道对建设规划用地的调控能力,努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要与我市"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适应。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产业集群优势的高度出发,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块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着力推进相关产业跨区域向特色产业区块和优势地块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与"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适应、分工明确、特色明显、优势互补、联动一体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相适应。要立足自身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和方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与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相适应,合理安排好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使基础设施和产业提升互促共进。
二、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调整需把握的重点
(一)抓好规划衔接。要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与"四区两团"生产力布局相衔接,发挥适当分工和协作配套的互补优势;要与原工业区块规划相衔接,促进工业区块建设的有序性和延续性;要与我市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区块整合。为提升工业区块形象,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程度和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工业区块原则上都要实行连片规划、连片建设。把企业工业区块纳入到统一的工业区块,并根据主办企业的发展能力,以项目为依托,重新确定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加大特色专业区块(特色产业园)整合,努力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三)加强规模控制。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建设规划用地资源情况,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原则,合理确定开发规模。不包括项目已落户的区块,一般工业区块建设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内,并在周边预留2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建设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2平方公里以内,并预留4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对一般镇、街道的重点特色产业区块予以适当倾斜。
(四)明确发展定位。以推进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工业区块发展定位。每个镇、街道主导产业数量不宜过多,一般应控制在3个以内。同时,结合产业升级要求和自身发展条件,选择1-2个产业水平较高的潜力产业作为今后培育的重点。强化工业区块的科技支撑,注重科技和服务平台的搭建。
(五)加快创业孵化区建设。为推进处于初创期的本地民营企业发展,各镇、街道要把创业孵化区作为工业区块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合理进行布局,划出四至范围,确定开发方式、分年度实施计划和保障手段,尤其要把握企业的准入关。新仓、新埭工业组团创业孵化区规划面积不小于300亩,其它镇、街道不小于100亩,并预留一定的拓展空间。
(六)增强滚动开发能力。为健全工业区块开发建设还贷机制,在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按不超过近期建设规划用地面积的5%,作为区内职工公寓、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设用地,进行成片建设。其取得的土地收益,留给工业区块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七)抓好近期与远期规划的衔接。为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工业区块的建设品位,原工业区块骨干道路框架和建设标准原则上保持不变。各镇、街道在新一轮工业区块规划调整中,对近期建设的规划地块,要进一步完善道路布局,以利于企业进驻,并按照相关政策适当调减绿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和集约利用。
(八)做好规划的深化细化工作。各镇、街道要摸清已开发地块的基本现状,包括出让土地的落户企业、征地面积、从事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面积、销售收入等情况(截至20*年底)。摸清近期规划建设区块的基本现状,包括区域面积、各类用地的分布、征迁的工程量、可用面积等。要加强土地要素的保障,通过建设用地复垦等途径,排出今后五年挖潜建设用地的工作计划。同时,根据建设用地的挖潜能力和可用建设用地的预测,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出基础设施的分年度实施计划。
三、新一轮城镇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调整的具体要求
【中图分类号】TU36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22-01
一、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