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课堂练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8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有效教学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打造高效课堂是教师面临的问题。随着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的开展,我们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听常态课、学生问卷等实践活动。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完成,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日益突显,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方面:(1)练习的设计没有目的,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的;(2)多是“一刀切”,没有层次性的练习;(3)侧重书面练习,很少创造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4)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潜在知识点,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打造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精心设计简约的练习,让练习丰盈内涵
莎士比亚说:“精练是智慧的灵魂。”为了能够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学习,不被题海所淹没,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简约的课堂练习,即有针对性、递进性、综合性的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用,一题多变,力求达到在简约中求多变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题:
(1)小区内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花圃,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求出边长为5m的这条边所对应的高。
(3)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小区物业要给这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圃重新铺上草坪,每平方米需要6元,铺这块地一共需要多少元?如果要在这个花圃里种月季花,每4平方米种一株,一共可以种多少株?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让 学生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所示,已知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学生通过审题和思考,很快就能求出第(1)问。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已知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第(2)问,根据已知条件,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题中给的另一底边的长,求出对应的高。第(3)问让学生反思:这道题的第(1)、第(2)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并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有趣的练习,让练习充满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由于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因此在结课阶段,学生的积极性减弱,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这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并有一定趣味性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把“要我学”的心态调整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2、3、5的倍数”时,我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练习:放一把豆子在桌子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几分钟后,我问:“豆子数完了吗,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生1:“老师,我认为2个2个地数又快又对。”“不对。”生2站起来说,“5个5个地数更快。”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2个2个地数更快”“5个5个地数更快”,两种声音此起彼伏。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认为3个3个地数又快又对的?”生3说:“3个3个地数不好数,容易出错。”我趁机再问:“为什么会觉得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又对又快,而3个3个地数却不容易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忽然生4站起来说:“2和5的倍数,个位上都有特征,我们好记、也好数,可3的倍数个位上没有特征,我们不容易数。”大家听完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在这里,数豆子的方法把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课堂变得特别活跃。
三、精心设计综合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成效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做,学习了分数除法应用题,所有的题目就用除法做。然而当不同类型的问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手足无措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考虑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瞻前顾后,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出现,使学生能把掌握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又能让旧知识得到巩固,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后,学生做题时往往不分析条件,就直接用数量除以分数得出总量。因此,我设计了两道题:
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找到分数乘法应用题与除法应用题的异同,加深理解,我运用画线段图和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给学生讲解,达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练习时,就要设计一些对比性强的练习,让学生辨别、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认识,使知识达到内化的程度。
四、精心设计阶梯性的练习,让练习彰显时效
在设计练习题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而且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与生活实际。不但要有基础训练,还要设计综合型的、拓展型的题目。这样,后进生能巩固基础,中等生不断提高,优等生综合能力更强,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出练习的最佳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一)判断。
1.圆的半径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 ( )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
(二)只列式不计算。
1.半径是3分米,求圆的面积。
2.直径是8分米,求圆的面积。
3.周长是12.56米,求圆的面积。
(三)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旱冰场的直径是30米,扩建后,半径增加5米。扩建后的旱冰场的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在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里剪下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几个类型不同、难度逐层递进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圆面积的理解,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增加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更加积极主动。
五、精心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让练习凸显数学的价值
设计练习不应只停留在巩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实践性作业主要有:(1)动手操作型。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用来剪裁直径是4厘米的圆形,最多能剪几个?我让学生先动手在本子上画一画,试试能画几个,再让学生拿出纸张来剪一剪。通过动手操作,避免了学生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解题的错误。(2)调查整理型。如调查家中的各项开支情况,或是调查一分钟内学校门口经过的车辆,再从调查得到的信息中进行整理与分析,想想从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研究记录型。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用写日记或手抄报的形式记下来。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小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六、精心设计留白练习,让练习彰显精彩
教师要适量地设计课堂练习,必要时可适当留白。留白是教师在某些环节留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去探索、体验、思考和解答。巧妙的留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后,我让学生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验证方法,并让学生再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另一个学生很快答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直角加起来是360°,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所以说四边形的内角和应该是360°。”于是我说:“你能用这种方法分析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真不错!还能在本子上画一些非特殊的四边形进一步验证吗?”学生经探究和讨论后得出: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由于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接下来学生在操作、分析、讨论中,还得出了五边形、六边形等内角和的特征,把整节课推向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7-02[作者简介]崔文志(1982―),男,广东高州人,大专,茂名市第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复习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复习题目时缺乏层次,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经常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炒剩饭”,不断让学生重复做课后题,没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教师没有对时间、练习方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效率低下;教师机械地重复,学生陷入题海,大量解题,缺乏精心选择;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症下药,用有效的课堂练习使复习课呈现无限生机。
二、有效设计课堂练习,让复习课堂更高效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课既要处理足量的练习题,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时间总显得太紧。所以我们设计题目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只要在这些重难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变得开阔,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
一个无盖玻璃鱼缸,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1)做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玻璃?(2)这个鱼缸占的空间有多大?(3)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笔者先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最后让学生“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这样做针对性强、效率高。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采取的方法为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
在复习“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时候,在“找一找,填规律”中,笔者将练习题分成了两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
第一组:
①3,5,7,( ),11,13,( )
②2,4,8,( ),32,64,( )
第二组:
①1,8,27,( ),125,( )
②2,4,7,11,( ),22,( )
学困生解决完第一组题目即可,中等生完成第一组的题目后可以尝试去思考第二组,学优生可以直接思考第二组的题目。练习的题目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让学优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的排难解疑,带动全班。对学困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复习课一定要注重成效。在复习过程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会像一段精彩的故事或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引人入胜。
“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中,学生容易混乱数量与份数,经常在这一点失分。因此在复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帮助学生在审题中辨析,在辨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
(1)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复习课中,必须根据学生之前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陷阱中“吃一堑,长一智”。
(四)注重联系,专题复习
数学的知识与知识间互相联系,前一部分知识为后一部分知识引桥铺路,后一部分知识又往往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与完善。根据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把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使之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是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了课本内容,能够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如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六年级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例如:将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多少木料?这道题有机地将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中融会贯通,开阔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解法。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3]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分析问题实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光明小学去年有篮球24个,今年新买了6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2.有一个公园原来的门票是80元,国庆期间打8折,每张门票能节省多少元?相当于降价了百分之几?
3.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
三、小结
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基本练习,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与以往不同,数学课堂更要求“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可见课堂练习在高效数学课堂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短短的40分钟内如何高效地完成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对课堂练习的处理。以下是我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出的一点经验。
一、“过马路”式策略
“过马路”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事件,首先看红绿灯,确定是绿灯后,穿过马路到达马路对面,这跟我们平时的课堂练习设计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上课前老师先得把握课本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该策略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要求平稳扎实,面向每一个学生。适用于新授课,尤其是概念课的练习。该策略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熟读教材,了解与本节课相关联的内容,在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是每个老师上课前必须要做的。(2)设计与教学目标平行的练习题。教师在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练习题。
“过马路”式的教学策略,是理科每一节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一般模式。如:“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我给我的学生设计的课堂练习仅仅围绕定义和标准方程,让学生能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椭圆?什么样的方程表示椭圆?虽然这部分比较简单,但是越简单越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不要担心你讲得简单,基础打好了才会有上升的空间。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更没必要谈能力了。
二、“盖大楼”式策略
练习的设计应该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难点,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练习一般都要经过“感知―理解―掌握”这三个阶段,设计练习也应该先基础后变式,由简单到综合,由直观到抽象,层层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提升的空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其有所提高。因此我们一般上课基本都采用的是“盖大楼”式的练习策略,要求由浅入深,逐步强化。适合新授课的二、三课时及复习课,尤其是高三的专题复习。这类课堂练习策略一般有以下三个步骤:
1.“打地基”引入
这是一般课程设计的前提,课堂练习的设计也是一样,跟上述“过马路”式的策略一样,在这只是通过一两道简单的基础题给学生热身。
2.“变式”巩固
变式训练是数学经久不衰的主题,它是在“打地基”的基础题上,对题目进行变动,让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巩固。如:在“数列”中利用公式求通项和时只要满足an-an-1=a,(a为常数)我们就可以很快知道它是等差数列,用公式解决。但是若将上式变为an-an-1=A(A为关于n的式子)怎么解?由此完成知识的迁移,累计相加求通项和的方法就诞生了。
3.“精装修”强化
这一步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它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高考题目,让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下高考题型。这一步我们在课堂练习中都在做,高考链接是数学课堂的亮点,尤其对学习好点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三、“诱导”式策略
以实际生活中的相应实物、事件为素材,将其应用于课堂练习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如“独立性检验”中,教师提出问题:性别是否与数学学习的好坏有关系?顿时教室里就会沸腾,借此契机将独立性检验介绍给学生,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然后再选取相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此策略也适用于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概率统计的练习题设计。
四、“动手实践”式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数学的奇妙,从而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是其乐无穷。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这节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学校宿舍楼高的练习。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测量工具、三脚架、量角器、卷尺。然后在第二天上课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宿舍楼前,分成八组,共同合作分别测量,然后各组计算数据。每组测量计算的数据都不一样,完了我给学生提供楼高的真实数据。有些组的学生测量计算的数据误差很小,很接近实际数据,学生都很高兴,顿时充满成就感。
这个练习把学生从课堂带到户外,让学生充分与大自然接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用很贴近学生的实物为素材,增强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十足,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愉快地解决了楼高问题。实践练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首先,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其次,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练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束缚.
最后,课堂练习应具有生活实用性.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学科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热爱学科,让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学科知识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本身更感兴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课本的例习题、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申,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探索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拓展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化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
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延伸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解法是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x2=2my(m≠0).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参与问题设计,使得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将更透彻、更深入.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练习,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那么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
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提是课堂练习设计要紧扣目标,立足教材、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要求,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顺应台阶拾级而上。
1.紧扣目标,立足教材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展开。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课堂练习设计就必须立足教材,紧扣目标。
走进“十几减九”的新课教学,不难发现,“破十法”和“连续减”比“想加算减”更让学生接受,原因很简单,“想加算减”需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如17-9=( ),学生要先想到( )+9=17。而用“破十法”和“连续减”呢,只要有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能算出来了,而且掌握这种方法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既然“破十法”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学中老师能否倾向于“破十法”?答案是否定的。翻开教参和教材发现,其有意优化“想加算减”,原因有三。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思考两次周折”(即两步计算),而“想加算减”只需“思考一次周折”。第二,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会增加计算的难度。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三得的功效。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如图1),
(1)基础练习(题1):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
(2)提升练习(图2):主要是强化“双基”
图2是“破十法”,图3是渗透“相加算减”,再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凸显出“相加算减”的简洁性和优越性。
(3)变式练习(题3、题4),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这样系统性的练习既体现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达成方法的优化,凸显“相加算减”和数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
2.针对性强――立足学生
每节课的知识都有各自的重难点与易错点,练习设计必须紧扣重难点与易错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第七册“速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单位的规范书写。针对这个重点,可以作专题练习: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多少?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动笔计算并汇报(单位书写错误):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神七的速度和小青骑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神七和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啊?
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言。
生:虽然都是8千米,但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神七”是每秒飞行8千米,而小青是每小时骑8千米,所以神七的速度快多了。
(看来学生知道这两个8千米是表示不同的速度,只是不会书写计量单位罢了)
师:那怎么区别这两个8千米分别表示不同的速度呢?
师生矫正:40÷5=8(千米/秒),16÷2=8(千米/时)。
师:像速度这样的单位还有吗?意在延伸到单价,工作效率的计量单位。
速度的计量单位不同于往常的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它是两种不同量的比,再加上求速度的问题都是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会言传却不会规范书写速度计量单位的缘由。通过上面的练习,不把时间花费在单调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速度单位意义的理解上,巧借针对性极强的对比练习,寻同辨异很好地解决了速度单位书写这个难题。
3.层次分明――构建体系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注意锤炼练习内容内在的递进联系,符合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发展进程,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寻求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第七册“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习题
■
师:(指着图4)这组平行线,是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因为有一组对边平行。
演示动画(图5)问:那现在呢?(学生回答长方形),师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辨析了正方形的特殊性:四边相等且分别平行。)
动画演示成(图6),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符合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条件)师追问:那可能是什么?
师: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
如果再出现平行,那么有几组平行线,它是什么图形?如果它是梯形,那左右会平行吗?最后露出如山真面目(图7):梯形。
然后完成书本中的表格(如下表)。
在下表中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如此精妙的设计并及时高效地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等,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形状与特性充分暴露,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其内在联系(都有一组对边平行)与本质区别。这样的练习设计,它犹如一条串着知识点的“珍珠项链”,既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过程――感悟内化
圆是最简单又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一个传奇的常数π把圆的周长、面积和半径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就是“圆周率”,它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了弄清楚π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波折中奠定了既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周髀算经》“周三径一”;
②刘徽的“割圆术”;
③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④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小数部分的101119691亿位,但还仍未停止。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个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呢?。
练习1: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一条堤坝长约18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
学生计算,反馈,理解π为什么取3来计算(是求近似数也是为了方便计算)。
练习2:神舟八号飞船绕着一个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有多少千米?
师:解决这题,圆周率要取几?为什么不取3?
师:要是取3,3.14,3.1415926和3.14159265358979323结果会怎样?出示下表:
■
通过对四组数据的深入对比,圆周率取3和3.14,其周长竟相差了瑞安到北京的距离(2000千米),让学生感悟从“周三径一”发展到“割圆术”再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多么艰难却伟大的创举,而祖冲之研究的圆周率几乎逼近计算机的结果,既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又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
通过对比如上四道算式,还可以挖掘出宝贵的资源:π为什么通常取3.14的问题。π取3时,周长容易计算但误差大,π取3.1415926结果更精确但计算难度大,为了兼顾计算的简便性和结果的准确性,π通常取近似值3.14,注重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课堂练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生活如此,课堂亦然,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仅仅把握要求是不够的,还应其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
(一)用好用足教材练习
1.理解教材练习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的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高度重视,不要轻易地弃之不用,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习题,明确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试商、调商是难点,人教版教材上介绍了“用四舍法试商”“用五入法试商”和“用中数(几十五)试商”等三种方法之后教材出现了如图8的一道习题:
■
在这组习题中,巩固新知的意图很明显,但此题还有另一个意图:蕴含第四种试商方法,甚至还可挖掘出第五种试商方法。
第四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九八”,即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字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一(俗称无除),例如上述4道习题,那就可以在下一位上用9或8试商,并无需调商。
第五种试商方法:“除数折半直商五”,是指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正好是除数前两位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试商。
这两种试商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正确、迅速地试商,而且屡试不爽,可教材为什么不把它们当做试商方法介绍呢?笔者梳理了一下教材并试用了这两种试商方法,结果发现:当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字偏小,而除数的第二位数字又偏大时,“同头无除商九八”这种绝招竟然失灵,例如117÷19就不能商九或八只能调商为6。这或许能勉强说明人教版教材不强行学习这两种试商方法的一个原因吧。但这么好的试商方法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2.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不断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挖掘教材中的练习会起到“润物细无声,迭代起”。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课中的一道简单习题背后深藏着的秘密。
已知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7厘米,求它的面积。
(1)计算后汇报算式
(2)想象一下,这个梯形的形状是怎样的
■
师:如果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几厘米?
师:如果上底是2厘米呢?3厘米呢?4厘米呢?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师:如果上底是5厘米呢?
生:5厘米。
师:下底为什么是5厘米?
师:如果上下底都是5厘米,那么它是什么图形。
生1:梯形。
生2:不是梯形而是长方形。
数秒之后有学生说,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
生:(异口同声)不能。
但迟疑之后有些孩子激动地改变主意。
师:如果上底是0厘米呢?下底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吗?请试一试。
(3)小结万能公式
师:虽然形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上下底之和相等,高相等,面积也相等。都可以用梯形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所以有人说梯形公式又叫做万能公式,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小结:在我们已学的基本平面图形中,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挖掘教材习题激起学生观点的争鸣,促使教学在争鸣中走向。特别是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产生歧义时,学生的思维发散开了。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到最后的万变不离其宗:梯形公式是万能公式时,学生瞠目结舌后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
3.提升教材练习的地位
教材是单一的,静态的,而课堂是丰富的,动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的例题图已经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把整个图形看成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无法体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而习题中的队旗图却是个不错的素材。为此,把习题改成例题,充分发挥例题教学应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体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
解法1:(如图9)将队旗图分割成两个梯形,所求面积即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解法2:(如图10)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3:(如图11)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三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4:(如图12)将队旗图补上一个三角形成了长方形,所求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减三角形的面积的差。
■
对比分类:分割法和填补法。
优选方法:同样是分割,解法1和解法2分割的块数越少越容易计算。
优化方法:同样是分割成2块,解法1的数据明显更方便计算。
小结解法1和解法4的优越性。
这样的改编,可以创设开放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经历更具挑战的自主探究中,兴趣黯然、千方百计地寻求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原创发展练习
教材习题千般好,但那种认为只要完成了书本上的习题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是对课堂练习设计认识上的一种偏颇,需要摒弃。因为教材上的习题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
1.利用错误资源即兴设计练习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难免也是合理的,教师必须用数学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例。如:在指三角尺中的角时,很多学生会指着角的顶点。
师:把你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画一个点)。对吗?
生:你画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我看到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指的啊!
生纠正:是这里(用两个手指从角的两边向角的顶点画过)
师:要让别人看明白你指的角,我们可以先――(教师演示,用手指指角的顶点),再――(用手指从顶点开始分别向两边划过,指角的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手指在角两边中间的部分划过一条弧线)。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关注了学生错误的指角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角、初步形成对角概念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抽象出角的定义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看似指角,其实是在借助指角帮助学生认识角,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设计拓展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拓展题,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如下图: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
①凭什么说第一组能围成三角形?
②3、4、5这样的三个连续自然数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举例试试看。
③3、4、5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④第三组围不成三角形,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围得成吗?
⑤第四组如果调换其中5厘米长的小棒,有哪些换法?用手势比划,换成1是什么样子?换成2、3、4呢?如果调换的是3厘米的小棒,能怎么换?
简单一道题,通过四组含有特点的三边,引导学生探索“除了长度为O、1、2和1、2、3两组连续自然数不能围成三角形外,其他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继而接触“勾三股四弦五”;认识“三条边相等,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直观体验“随着一条边长度的变化,三角形从锐角三角形变成钝角三角形”……每一道小习题都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筛选和改编公开课或资料中的练习
公开课或一些好的资料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练习,我们谨慎筛选,还可以进行合理改编后进行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积累。试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实践活动: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依次离开。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l、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是那些数的倍数。
师:老师这里只剩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l”,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l,那全班同学都可以走。知道为什么吗?
生: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动脑筋出教室”游戏,新颖有趣,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地做几道练习,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千百般,但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总离不开把握要求与掌握方法的统一。高效的课堂练习,除了在设计上下工夫,也应在另一个核心环节即“实施”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细细品味和理性思考。方能“入乎其中”领悟到其“内在魅力”,更能“出乎其外”跳出某种要求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激扬生命和谐服务。
一、练习要抓住重点,明确目标
数学课的每一次练习都必须明确练习目标,按学习过程将练习分为:准备性练习,形成性练习,巩固性练习。
准备性练习要根据所学知识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目的是为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性练习要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目的在于促进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实质性联系;巩固性练习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以达到有效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在准备练习时,不能为图省事,过于依赖书本,所有的练习均来自于书本且不加选择。书上的练习不是不好,书上的练习是共性的、基本的东西。我们如果能投入精力设计出一些针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练习,会更省时更有效果的。
二、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短短的45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在备课时,针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设计的练习更应具有针对性。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更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提出的是,现在很多老师对练习的精化和优化理解很不够,以为练的越多效果就好,于是题海战术,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学生又累又苦,整天埋在作业堆里。久而久之,学生麻木了,对学习不要说是兴趣,简直是害怕或厌恶,这难道是有效教学吗?
三、练习设计要讲求层次
《国家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练习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性,优生是“吃饱了”,可是差生就会出现“挨饿”的情况。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的题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背景和所学知识的特点,练习设计要采用螺旋上升的设计方式,做到由易到难,有层次,有梯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就要注意使之具有层次性:约三分之二的练习较容易,大部分学生会做;三分之一左右的练习难度较大,允许有些学生不会做。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质量地完成练习作业,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获得成就感。
四、练习设计要形式多样
要注意一题多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要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练习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旨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同时也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等。
五、练习要有开放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开放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练习的开放性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把封闭式练习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因此,在练习设计时,我们根据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教学内容适度安排,有机渗透。
一、保证一定的练习时间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在45分钟的时间内,课堂练习究竟占多大比例,很显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时间越长,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寓练于教”“寓练于学”可以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比如,对新课的授课通常布置学生预习,在预习之前老师可以编制适当的学案,使学生养成不先预习不听课的自学习惯。针对预习检查的情况确定讲授的重点,这样就可以提高讲授的效率,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对复习课的授课通常布置学生整理知识体系和适当的典型习题,使学生养成不复习知识不做题的自学习惯。针对作业的检查确定讲授的重点,这样也可以提高讲授的效率,增加复习课变式训练的时间,进而提高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二、课堂练习内容的选择要科学
新课标指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在讲授新课时,课堂练习题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可紧扣教材内容选择课堂练习,主要是问答题、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难度较低的练习,也可选择教材课后题,让全体学生夯实基础,达到巩固、概括知识,暴露学习不足等训练目标。在复习课时,先展示整理的知识体系,达到复习知识、形成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目的。课堂练习时应层层递进,让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能够多少够多少”。可以先处理布置的精选典型习题,然后从课外练习中挖掘一些分析题、图像题、计算题等,设计一些变式训练。例如,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白化病孩子:①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几率是多少?②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几率是多少?③这对夫妇再生两个孩子一个是白化病和另一个是正常的几率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达到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另外,新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所以在习题内容的选择上也应注意生活中的生物学联系。比如,核辐射与癌变、基因工程与转基因食品、甲型H1N1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习题都可以促进学生关注生物学、关注生活,有利于实现高中生物课程的最终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课堂练习的形式要合理
对于难度较低的题目可采用问答式或黑板书写式。教师采用“口头提问”的形式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提问,数量不宜多。比如,讲授完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图解后,要问:1.CO2是哪个阶段产生的?2.水是哪个阶段生成的,又是哪个阶段参加的反应?3.能量是哪个阶段释放的,大量能量是哪个阶段释放的?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擦掉板书的关键部分,让学生板书填写,比如,有氧呼吸图解的回填或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的棋盘法遗传图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强化理解的目的;另一种是以书面形式进行,采用试卷或投影的形式,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可以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重要知识点填空,比如,学完减数分裂后针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基本概念以及四分体和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数量关系等进行填空及时加以总结巩固,效果很好。也可以利用书本后面的练习题或练习册上面的练习题,尤其是难度较高的题目更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图像和细胞中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的比较以及图像和曲线的结合等习题都需要较多的时间去思考。
四、课堂练习效果的反馈要及时、有效
课堂练习的特点是学生练、教师导。在学生练习过中,教师必须巡回观察不同程度学生的解答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缩小对问题的探索空间,减轻认知负荷,使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课堂练习中的思维质量和解题效果。避免学生“走马观花”或默不作声,如此则不能发现问题,也达不到启发思维的目的。高中生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又不愿意直接被表扬。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挑战难题,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也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高中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是认知内驱力(对知识的掌握有渴望而学习的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了自己的前途和能力提高而学习的动力)、附属内驱力(主要是受到师长的表扬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课堂练习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练习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中,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完成后。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而教师及时、多角度、分层次的评价和鼓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品德情感的双重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练习的设计和灵活性上下工夫,以实现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2004.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的主线,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是为教学目标达成所服务的。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各个阶段的各种练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过来,课堂练习也能够清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指向。
以双手垫球教学为例,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垫球器使学生基本能找准击球点、提高垫球稳定性,最后使得90%以上学生能连续垫到5个以上。如果采用健美操作准备活动,分析得知健美操的练习虽有热身效果,但是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若用球操做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持球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排球运动的脚步移动和垫球的协调配合,同时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自主练习时,采用自垫、两人一组对垫练习,分析可知教学目标中的连续垫到5个以上则没有在练习中体现;若采用连续自垫、比一比谁先垫到5次,那么可以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到了练习当中。
2、丰富练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它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体育课堂的练习方法具有周期性和指向性的特点,任何一种练习方法都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有效果,而每一种练习法都要求学生完成或者解决一定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但是遇到困难意志薄弱,往往容易变得灰心丧气。针对这一特点,有效课堂练习方法要呈现多元的态势,结合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及其组合。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
戏法和比赛法。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
(1)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2)变换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化,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速度、速率等。
(3)循环练习法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简单实用,效果显著,能充分利用时间加大运动负荷,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并能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
(4)游戏法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赛因素和情节,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比赛法的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发挥教师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能一味地迎合与迁就。因此,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选择、加工和传授,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练习过程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练习成果需要教师来评价和反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选择、运用练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掌握运动技能。
4、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运动负荷、运动频率、运动场地的布置、运动器材的安全使用等等。课堂练习要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为练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参与,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课堂练习的特征
1、充裕的练习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时间,是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是我们有效体育课堂练习时间的衡量指标。
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教案的设计上,课堂练习的密度通常都能够保证30%,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要把45分钟的课堂按照教案上那样清晰、流畅、有条不紊的上下来,保障有30%充裕课堂练习时间,这需要除设计教案以外采取更多教学措施,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所指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有效课堂练习是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同伴互助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真正交流互动,默契融合,同伴之间团结友爱,自主合作,才能形成外在的和谐师生关系,达成有效地课堂练习。练习有序且高效,师生都能从练习中得到收获。
练习是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训练技能,技巧,同时通过训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激发兴趣。锤炼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对于学生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他们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果,笔者认为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的目的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练习,从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优化课堂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先应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这样效果自然会更好些。
1、课堂练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兴趣是激发学生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小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兴趣于学习活动与内容的生动、形象。所以,在练习课中引导学生像平常上课一样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会更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上“数一数共有几个”这一节练习课时,先让学生用一个正方体摆图形,学生中只有唯一的答案。然后,要求用2个小正方体摆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分离的、连接的、上下、前后、左右等近10种不同的摆法。当让学生用3块4块小正方体,摆图形时,学生摆出的更多,出现了其中有一块看不见的摆法。
当教师提出用5块小正方体摆,要求有1块藏起来,有2块藏起来时。学生对用小正方体摆图形的兴趣理浓了,这时再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练习任务,要求把躲起来的正方体找出来时,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充满了自信心和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旧知识的目的,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需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使学生的思维具备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2、课堂练习与游戏活动相结合。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积极活动,起到以趣促思,以思增趣的作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在注意力方面 ,往往是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让游戏进入课堂正是充分利用了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例如:学完乘法口决后,在练习课中可以让学生做“一问一答“游戏”。师问:“一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全班生答:“一只青蛙一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师问:“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全班生齐答:“……”。这样通过一问一答游戏唤起全班学生兴趣、情绪高涨,在欢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在15至20分钟之间,在这近20分种里,学生学习情绪比较饱满,过了这段时间学生的头脑容易从积极的思维转向松驰,精神处于疲劳状态,注意力开始分散,这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或把游戏引进课堂可以调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使他们把学习知识看作是一件乐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练习的效果。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优化课堂的必要措施,而课堂练习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即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
2、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堂课的练习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如讲解四年级第七册第四章第二第应用题例1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①某农具厂计划做720件农具,已经做了6天,平均每天做45件,剩下的要6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件?
②某印刷厂要赶印18000册教课收,前5天平均每天印出1600册。余下的要8天印完,平均每天要印多少册?
(二)综合练习:
①红光小学15天收集树种180斤,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收集树种多少斤?
②学校制蜡厂计划四月份制蜡烛4800包,上旬制出1000包,中旬制出1200包,剩下的要在下旬全部完成,四月份下旬平均每天要制多少包?
(三)发散练习:
①一条路长2520米,原计划18天修完,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米?
②两地相距260千米。甲车由A地开往B地,每小时行34千米。甲车开出1.5小时后,乙车从B地开往A地,两车在甲车开出后4.5小时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通过上述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应用,综合应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获。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灵活多变,深化发展。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课堂练习设计的重要依据。
(1)设计变式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变式练习是知识本质特征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这类练习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例2,在进行基本练习后,设计了这样的变式练习:修一条2400米长的公路,第一周修了全长的2/5,第二周修了全长的1/3.①两周共修了多少米?②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多少米?③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通过条件变换,问题变换,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掌握数量之间本质的联系。
(2)设计开放式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把所学的知识置于更广阔的背景关系之中,实现迁移水平的练习,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设计多解题:“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把它卷成一个圆柱体,所占空间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多种不同的卷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广阔、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课堂练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度”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走过来的老师深受“练习律”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布置作业、练习,使练习成了一堂课的“尾子汤”,学生做作业的时间难以保证。因而出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完成作业草率,抄袭等问题,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们的教学要确立精讲善练,练习布置要做到少且精。在适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要根据实际设计难易程度适当的练习。样我们的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达到培养技能与发展思维的目的。
2、注意“会”与“熟”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常强调的“因材施教”就是要解决好“会”与“熟”的问题,避免部分学生练得枯燥无味,产生厌练情绪。其实练习应在解决会与熟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形式多样,并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练习,继续解决懂、活、巧的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众所周知,平时的一节数学新授课,主要有两大部分例题教学和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例题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提高,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更要成为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工具。那么如何设计高效的课堂练习,才有利学生发展呢?
一、明确课堂练习的教育、巩固、反馈和发展“四大”功能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结合课堂练习可以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补充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现象与本质,可以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课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同时学生对课堂练习的态度、解题的策略、练习的效率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也会受到教育与启迪。
另外在数学课中,几乎没有一节课是只讲不练的,就是新授课,上新课前有为学习新知识服务的预备性练习。新课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作单项的、局部的反馈性练习,新课结束时巩固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还有提高性对比练习、综合练习等,总之新课后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律、性质进一步理解、巩固、掌握,以及各种技能形成。
再就是课堂练习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一节课常要安排多次反馈性练习,如前面所提的预备性练习、新课中的反馈练习、巩固练习以及课后练习等,以便得到强化,错误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及时把握各种练习的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他们最关心的是练习的结果是否正确,但这种关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因此教师要及时点评,给予肯定。如果是错误的,则要让学生明白错误原因。
通过课堂练习还可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得到提高,数学思想方法得到锻炼,思维品质得到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化、概括化,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和数学才能。
二、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目的、层次、针对性、多样性 “四大”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设计必须内容科学,必须符合教学内容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同时设计的练习要目的明确。
其次课堂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巩固性练习到发展性练习。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再次设计课堂练习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而应根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重点、难点去设计练习。
最后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从题型上有填空、选择、解答等,从方式上有口述、动手操作、书面练习,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系统练习等。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乐于对课本的例题补充思维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都是十分精练,仅是完整的解题格式,省略了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如果一字不漏地抄上答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这种教学充其量学生只能获得一种模仿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搞懂解题依据是什么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是怎样形成解题过程的。
例如,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 ,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式1】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圆的方程变为 ,求经过圆外一点 的切线方程。
【变式3】已知 为圆 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4】已知 为圆 外的一点,过 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以上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有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产生了质的飞跃。
四、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解法是科学正确的,但并非只有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积极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热情,如果学生有了自己新的问题思路,他会为自己的伟大发现而兴奋不已,产生对数学学习极大热情和愉快成功的体验。
例如,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1) 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
(2) 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3) 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