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循证医学临床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循证医学”的概念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就已明确,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要解决临床问题。因此,最初循证医学关注的焦点是对某一特定的临床问题寻找和发现最佳的定量研究的客观证据,用于解决该临床问题[1]。这一早期的聚焦点旨在弱化“将直觉、未经系统整理的临床经验和病理生理学原理作为临床决策的足够基础”,强调“检查来自临床研究的证据”。以后的版本则强调,单有临床证据永远也不足以作出正确的临床决策:临床证据本身很少告诉我们对面临的某一具体病人应当怎么做,它们只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使我们能作出更符合这些信息的决策。因此,更新后的循证医学概念是,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情况不断寻找和评价临床证据,然后对该个体病人治疗后可能的得益与风险、费用和伴随的各种不便进行权衡,结合病人本身的价值和意愿,作出可行的临床决策[2]。
因此,对病人进行治疗之前,医生首先要充分了解目前有哪些可供治疗的手段,从疾病的机制、治疗手段是否合理、已有的临床证据是否已经证实了这些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进行选择,信守的原则是“让病人得到目前为止所能得到的、经过验证所能得到的最有效治疗,不给予病人无益甚至有害的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病人的个体病情和和治疗需求作出临床决策。以慢性心血管病中的稳定型心绞痛为例,虽然对重度心绞痛和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病人,血管重建[冠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可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和预后,但对轻中度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尚无优于药物治疗的临床证据。现行临床指南中推荐的三类一线药物(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有效地缓解和预防心绞痛,应当首先考虑。对疗效不满意、有禁忌证,以及不能耐受这些西药的病人选用安全有效的中药治疗,符合我国病人的意愿,也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我国的临床实践证明,不少这类病人使用中成药作为辅助治疗取得一定效果,并且乐于接受,依从性好。而用于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预防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等事件),抗血小板和他汀类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有较多临床试验证据,应当首先推荐使用,对于一些有禁忌证和不能耐受的病人,正在积累中药的临床试验证据,应当得到明确的结论,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后再可推广。
中西医学并存是我国的客观现实,两者优势互补的结合是正确的方向。而在具体的做法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讨。例如,许多一线医师使用的中成药虽然是经国家批准的,但在药品质量、药理机制、临床证据上还有不少欠缺,亟需补充。新的中成药以它们为对照药难以立证,缺少安慰剂对照和量效关系研究,安全性监测不足,等等。我们在2010年发表《关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临床试验的若干问题》[3],提请有关各方对临床试验规范的重视,已经得到许多临床医师、研究者和研究申办者的认同,并在付诸实施中。
最后,也要看到临床证据有它的局限性。根据GCP原则,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对受试者的保护是两大要素,没有十全十美的临床试验,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床试验结果,再好的临床证据也只是医师治病的依据而不是可以照搬的菜谱。同样,基于临床证据而作出的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也不是可以照搬不误的教条。临床医师必须有熟练的技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病人的病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确运用指南,达到给病人最佳治疗的目的。
总之,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一件固定模式的工作,在临床实践中更不能照葫芦画瓢。以人为本,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将规范化治疗和病人的个体特点相结合,以改善病人症状和预后为最终目的,是我们目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ackett DL.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s the conscientious and judicious use of current best evidence from clinical care research in the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patients[J].BMJ,1996,312:71.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BM)又称实证医学或证据医学,本意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为在现有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及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疾病进行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究者首次对循证医学进行了阐述,提出制定临床诊疗措施应依据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其后加拿大研究者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循证医学是指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充分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具有较大区别,传统医学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临床资料、临床经验及相关的临床知识,而循证医学是在其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证据的重要性,其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发展,其已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中,医生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在教科书、研究文献及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处理,导致了某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被普及。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求医生以临床最新科学证据为指导,在充分结合患者意愿及医师经验的基础上,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要想真正将循证医学应用到外科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通过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确立问题。②为了解决确定的问题,对相关证据进行搜集及系统性评价。③依据收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制定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不断调整。④充分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临床诊疗方案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系统性评价方法已成为循证医学判定某种治疗方法有效的原则,根据大样本观察、对照组设立、随机双盲试验等要求严格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获得科学、可靠、客观的临床结果。
3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建立的基础为发现、提出及确定问题,其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外科临床教学更应注重对实习医师的启发及指导,使其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枯燥,实习医师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能力较差,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外科循证医学的引入,能将问题导向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问题的抛出,能激发实习医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与讨论,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分析、总结相关论点与证据,进而得出最为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转化实习医师的学习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灵巧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日后的外科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较,以学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生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原来的60%以下上升至90%以上,且患者的满意程度从原来的85%上升至98%以上,极大的改善了诊断的可靠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循证医学即为以证据为主进行治疗的医学,属于一种新兴交叉临床医学的基础专业学科。主要原理是对于患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以现有的疾病研究证据为依据,为患者选择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1]。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医师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是立足于当前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上的,通过证据以医师的多年诊断经历和患者的体态、体征进行结合并尊重患者的治疗意愿进行的综合诊断,在满足以上诸多条件下采用选择最优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1. 价—效医学的发展
价—效医学是美国著名学者Conti CR在1998年率先提出的,价—效医学主要是以低廉的医疗费用为主,让患者得到安全、有效、实用、经济以及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2],以此为根据建立的一整套集预防、诊断、治疗为一体的治疗方案。该方式在我国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切实与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可以让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效果取得在最佳性价比的前提下节约治疗费用,通过制定符合患者个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有效和经济性的可操作诊疗方案[3]。
2. 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的联系
虽然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结合所制定的医疗诊断治疗方案并不一定是价位最低廉的,但是综合性价比来说确实最实惠的,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可以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基础上节约医疗支出。有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案虽然可以取得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可能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这个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果采用原始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不考虑患者的实际,可能会造成患者的家庭背负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结合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可能会引起较大的社会反映,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果让患者可以通过较为低廉的治疗费用取得更为有效、实用、可持续的治疗方案而且又能与我国现在施行的医保政策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进行良好的有机结合,探求更加节约的治疗应用于消化内科的治疗方案中[4]。
3. 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结合在消化内科的临床实践应用
3.1常见消化疾病的时间应用
对于消化内科的临床循证应用医学创始于1974年,由Cochrane提出的开创性系统评价。该评价主要是系统性的收集消化内科专业的临床实验对比,通过多种实验资料的总结建立消化内科专业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为临床医师提供最佳临床证据。例如对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预防性研究中提出进行根除H.pylori感染治疗的治疗效果远高于单纯使用抗酸分泌治疗,并建议所有患有消化性溃疡再出血的患者都应进行H.pylori检查,对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需进行根除性治疗,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出现再出血。在对于肝硬化急性食管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同步急症硬化剂已经成为了治疗该种病情的标准治疗方式,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生长抑素类药物也可以很好的治疗肝硬化急性食管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而且该种方式不仅简单易于操作而且与内镜对患者产生的痛苦相比,患者更易于接受。
3.2循证医学与价—效医学的有机结合
从上述的循证医学的案例中使用的药物可以看出很多药物多为进口或者是合资企业生产,受关税和生产成本影响,价位较高。特别是近几年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治疗仪器应用导致内窥镜使用频率日渐升高,但是由于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价格昂贵,同时在使用中还要建立计算机网络和软硬件的维护,投入不菲。这些昂贵的投入本身就增加了治疗成本,所以在遵循循证治疗的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兼顾到价—效医学的问题后再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在对消化道大量出血病例时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不一定要选用生长抑素,使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类抑素也可以取得良好成效而且在价格方面也比较低廉[5]。
4. 总结
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循证医学因为其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引起了广泛学者和医师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危机的不断加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不断增多,从而造成社会医疗支出的不断加大。价—效医学在我国受到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随着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和价—效医学的有机结合的需要与日俱增,也有更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消化内科来说,在临床治疗中更加需要将循证医学和价—效医学有机结合。避免治疗后患者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治疗效率最大化,也要考虑费用最低化的政策。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的医师在临床治疗中既要贯彻施行循证医学的治疗方式,又要兼顾价—效医学,采用一种既能保证高质量医疗又能适度的降低治疗经费的治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田金徽,罗小峰,等。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9(4):396—399。
【2】 周丽萍,陈进,艾昌林,刘关键,李静,康德英,王莉。循证医学教学对研究生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05):241—243。
目前在普通外科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主动寻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一知半解,而带教老师因为工作繁忙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临床思维训练。并且目前的医疗环境复杂,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实习医师参与诊疗活动受到限制,一些诊断性穿刺,如腹穿、胸穿等,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自去实践,以上各种因素使实习生不能真正投入到医生的角色中。学生责任感不强,对实习失去兴趣,导致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不高,同时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诊治疾病,这就要求每个临床医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用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医疗和教学,所以在临床中引入循证医学是很有必要的。
2循证医学在普通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临床教学强调对一个问题的综合思考和决策,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循证医学的基本步骤如下:提出问题查询证据分级评价证据筛选证据应用证据[1]。首先是根据一个病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面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查阅相关文献,得出结论,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采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循证医学即在寻找证据的基础上,根据证据的要求,采取措施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医学模式,属于现代临床医学关注的重点。中医内科常规临床教学实践,以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为主,教学的科学性及操作方法的谨慎性有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需在不同教学阶段内完成,因此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效果较差。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对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围绕该学校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的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进行讨论分析,阐述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观察了具体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该学校2016年7月—2017年6月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时的学生中,随机选取37名作为观察组,学生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0名、女性17名。年龄:24~31岁,平均年龄(28.74±1.20)岁。同时选取该学校2015年7月—2016年6月未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时的学生37名作为对照组,学生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1名、女性16名。年龄:25~30岁,平均年龄(28.75±1.18)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临床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的了解水平。②带领学生参与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带领学生查房、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观察组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①提出问题:教师根据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总结问题。②寻找证据:自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科学性。③证据实践: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观察实践效果,评价证据的实施效果。④经验总结:总结实践经验,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科研知识3项指标。观察两组学生教学方法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指标。
1.4评分方法
理论、实践、科研各100分,得分越高,知识掌握情况越好。
1.5满意度评价
采用学校自制量表评价学生满意度。量表共10分。满意:≥8分。一般:5~7分。不满意:≤4分。1.6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
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得分(98.95±1.03)分、实践知识得分(96.77±1.20)分、科研知识得分(96.17±0.06)分,较对照组相比,中医内科知识得分更高,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学生教学方法满意度
观察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满意。可以认为,采用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
3讨论
临床实践教学,属于中医内科教学的重点。将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1]。常规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教学一般呈分离的状态。临床实践前,教师需在半年甚至1年的时间内,以理论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当学生理论知识考核达标后,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入到临床实践中,观察实践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2]。采用上述方法教学,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仅能够被动接受教师对课程的安排而学习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降低,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很难提升,对学生中医内科专业素质的培养不利。②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学生很难将两项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水平低,专业素质差,教学效果有待提高[3]。该研究发现,常规教学方法下,学生理论知识得分(80.24±1.58)分、实践知识得分(79.35±2.39)分、科研知识得分(78.62±0.98)分、教学满意度86.49%。可以看出,学生的中医内科理论水平、实践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均得到了培养,但知识得分仍存在较大的进步及提升空间。通过对学生教学满意度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基本比较满意,但满意度同样有待提升。循证医学模式,属于临床实践模式的一种。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对教学科学性的要求更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身临床教学经验,与证据相结合,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证据的可行性,提高自身临床水平,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目前,将循证医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循证医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下:①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后,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应疾病的特点,提出与疾病治疗及诊断有关的问题。将问题整理在一起,为寻找证据的过程做好准备。②寻找证据:通过查询知网、万方等文献,或阅读相应刊物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结合自身所学校的理论知识,判断证据中所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科学性。将科学性较强的方案整理在一起,使之成为临床实践证据。③证据实践:将所寻找到的证据,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并观察实践效果。当发现异常时,必须及时停止实践,分析导致异常出现的原因,以免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④经验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某一类疾病,提出最终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科研能力,提高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质量。将其应用到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常规教学方法的不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以及中医内科临床诊断及治疗专业性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具体来看,循证医学模式的实施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分析中医内科不同疾病患者的不同特点,分析患者对治疗的需求,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②学生需要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主动的查找文献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需将证据总结整理在一起,使之形成系统的证据体系,以供临床实践所应用。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为学生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③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在获取理论证据后,及时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观察,能够准确地评估出证据的可行性,能够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素质,得到共同的培养。该文研究发现,实施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后,学生理论知识得分(98.95±1.03)分、实践知识得分(96.77±1.20)分、科研知识得分(96.17±0.06)分、教学满意度100.00%,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教学优势显著(P<0.05)。需注意的是,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问题的提出、证据的寻找以及证据的评价等过程,均需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负责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点明教学重点、总结教学难点,以使学生的中医内科知识学习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应将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到中医内科临床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之理论与实践素质,能够得到共同的培养,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其富,邹琴,朱燕.神经内科循证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初探[J].海南医学,2015,26(19):2939-2941.
1. 1 国外模式
医学图书馆发挥连接研究到实践的中介作用,临床医学馆员以临床信息专家的角色提供循证咨询服务,包括证据的检索与评价、参与临床查房和会议、教授证据检索技巧等,服务方式有基于Web 的邮箱传递文献信息和高级的文献服务系统或循证医学实践网。
1. 2 国内模式
开展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可采用完善设施、优化资源、设立临床医学馆员、培训临床医师担当临床情报专家、建循证信息网页导航及数据库、基于知识服务的模式,也可采用以循证医学证据咨询小组为基础,以专职小组成员进入病房主动参与临床实践为手段的模式,加强用户培训,主动参与循证医学实践,跟踪临床学科尤其是重点学科的科研课题,及时主动提供最新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信息。图书馆应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协助用户提炼问题,选择有效途径及时搜集相关信息/证据,并以用户的问题环境为依据严格评价信息/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然后进行信息/证据的提炼和重组,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不足
2. 1 视角不够科学
从国内外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看,均突出服务的主动性、参与性、参考咨询性,强调基于知识服务,可以说当前的模式就是主动参与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其过程为: 提出问题检索文献系统评价提供最佳证据,其中主动代表的是一种积极、乐意的服务态度,参与内容包括临床循证实践、用户培训、临床查房和会议,参考咨询的目的是要为临床医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前服务模式主要是站在临床医学馆员的视角,容易让人混淆信息、证据、知识的关系,可能会把三者等同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客观区别。参考咨询缺乏强烈的决策功能,为了发挥决策建议功能,采用决策咨询一词更妥。如果站在临床医师的角度审视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工作,容易判别该服务的核心目的是辅助临床医师循证决策,然后以此为逻辑起点分析形成决策建议,进而找到过程中各环节对应的原材料及结果,为解决信息、证据、知识间的混淆关系提供可能。
2. 2 内容不够系统化
内容的系统化是指将循证医学信息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整体。虽然有学者提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需要完善设施、优化资源、循证理念宣传、检索证据、评价证据、整合与重组证据,但是从临床医师的角度而言,可能还需要与临床医学馆员保持相同的理论视角以便于沟通交流,需要对Meta分析相关软件进行操作讲演,需要有关临床决策后续跟踪评价的服务等。将服务内容有机组合起来,才能有效辅助临床医师科学决策,科学解决临床医疗问题。现有模式内容不够系统化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现有视角不科学,不能以临床医师的临床决策需求为逻辑起点去思考服务的系统过程,因而发现不了与系统过程对应的系统内容。3新型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
3. 1 目的思路
3. 1. 1 目的
理论上通过构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把证据、信息、知识间原本混淆的关系理清,揭示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系统内容; 实践上,通过构建模式,探寻作为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临床医学馆员、临床医师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为二者在临床循证决策实践中提供理论指导。
3. 1. 2 思路
以临床医师临床决策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我国著名信息学家钟义信教授所提出的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视角,将临床医师循证过程的主要步骤 提出问题系统检索严格评价临床决策后效评价和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关键步骤 提出问题信息获取信息认知策略生成策略执行进行比较分析,面向临床决策,探寻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提供者( 即临床医学馆员) 、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接受者( 即临床医师) 在临床循证决策实践中各自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经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而构建出较为科学的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
3. 2 构建内容
循证医学过程的核心步骤是临床循证决策,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的核心步骤是策略生成。策略生成是以信息认知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环境及目标把知识转化为智能策略,其实质核心是科学决策,包含了临床循证决策。因此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临床循证决策者均可以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科学的理论视角。在此视角下,循证医学信息服务需从理论指导、理念宣传、资源建设、检索培训、Meta 分析软件讲演、证据评价、决策建议、跟踪评价等八方面综合施力,构建综合八力服务循证决策模式,有效服务于临床医师循证决策。
3. 2. 1 理论指导与理念宣传并重
与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相比较,循证过程是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的具体应用。但以前的主动参与参考咨询服务式的循证信息服务聚焦于证据,未能聚焦于临床循证决策,并以临床循证决策为逻辑起点反推循证信息服务过程及内容,导致人们混淆了信息、证据、知识三者的关系。为此,有必要把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作为临床医学馆员和临床医师开展临床循证决策的指导理论,使双方在统一的视角下思考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做。在医院范围内,主要面向临床医师、临床医学馆员、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循证医学理念宣传,使他们更加知全面知晓循证医学是什么、怎么做、有何利弊等。通过宣传让循证医学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影响人们的临床决策行为。
3. 2. 2 资源建设与检索培训并举
循证医学需要依托证据资源。证据资源按研究方法不同区分为原始研究(如随机对照实验)、二次研究(如系统评价)、转化研究类证据(如临床指南),按解决的问题不同分为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证据等。证据资源可以分为6 个等级,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原始研究类(如PubMed、Embase、Corchrane Library - CENTRAL、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研究摘要类(如CBMdisc等)、系统评价类(如Corchrane Library -CDSR等)、系统评价摘要类、证据综合类(如UptoDate、BestPractice 等)。对于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根据临床医师循证决策的实际情况以及图书馆的经费情况,优先考虑购置原始研究类数据库,争取购置Uptodate数据库,其余视需求与经费情况而定,同时要在图书馆主页建立免费循证资源的分类导航以便临床医师查找。
临床医师的信息检索技能及熟练程度达不到临床医学馆员的水平。因此图书馆要采取馆内专题讲座、深入临床一对一、在线咨询等方式对临床医师进行循证资源数据库或平台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临床医师在进行临床决策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证据、到哪里才能找到证据、如何才能找到证据。
3. 2. 3 软件讲演与证据评价并施
临床医师检索到与临床问题相关的文献少则1~2篇,多则成百上千篇。要从中寻找到临床决策所需的证据,就需要对文献证据进行严格评价,评价内容宏观上须具备真实性、重要性、适用性,但微观内容的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又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的证据评价参考指标进行实例培训。面对成百上千篇需要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临床医学馆员需对有需求的临床医师进行Meta 分析软件(如Revman、Meta-DiSc、Stata、WinBUGS 等)的操作讲演培训,同时还需要把证据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评价融入其中,帮助临床医师形成高质量的系统评价/Meta 分析结果,为后续临床决策奠定基础。
3. 2. 4 决策建议与跟踪评价并行
主动参与参考咨询的模式主要提供决策所需证据,但在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中,临床医学馆员必须要成为临床信息专家。主要体现在基于严格评价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问题,提出稳妥的决策建议,同时给出建议的推荐强度。基于病因、诊断、治疗、不良反应、预后等证据的临床决策在执行之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价,但是其各自的评价指标不同,作为临床信息专家的临床医学馆员应辅助临床医师对各类临床循证决策进行后效评价。
3. 3 人才保障
在信息-知识-智能转化过程中,影响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是人,包括临床医师、临床医学馆员、相关管理人员。
临床医师的循证医学理念是否坚定,将决定他们是否施行循证医学实践、是否需要循证医学信息服务,以及如何有效接受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因此,临床医师必须自觉学习循证医学理论,在学习中坚定循证医学理念,在理念推动下切实施行临床循证实践; 在临床循证实践中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学习信息检索技能,进而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证据检索、评估能力; 自觉坚持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对临床循证决策的指导,全面思考如何科学施行临床循证决策。
临床医学馆员需要深入学习信息检索理论、医学英语,才能更好地为临床医师提供信息检索技巧培训; 需要自觉研读循证医学理论、Meta分析软件操作,自觉地以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律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讲演软件操作、开展证据评价、提供决策建议和后效跟踪评价; 需要自觉地系统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才能在临床循证决策中扮演好临床信息专家角色,发挥智囊参谋作用。
相关管理人员主要包括医院领导、临床科室主任、图书馆长等。其中医院领导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各临床医师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氛围,通过表彰典型、宣传榜样,促进循证医学理念深入人心; 临床科室主任对于开展循证医学实践的医师,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争取形成正面引导的效应; 图书馆长需要引进相关的高学历人才,鼓励参与临床循证医学信息服务的馆员自觉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合理安排临床医学馆员的其他任务,让馆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地投入到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工作中。
3. 4 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模式实践
近年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开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在积极推进循证医学信息服务方面获得以下实践经验。
3. 4. 1 资源建设
购买了CHKD等原始研究类证据资源,Upto-Date 临床顾问、循证医学教科书等证据综合类资源,还在馆内订购的期刊中寻找指南、标准、专家共识类文章,经扫描制成PDF 文档后,按中图法分类并上传至OA 系统,以便相应临床科室下载。
3. 4. 2 检索培训
主要方式包括馆内现场讲演,深入临床或在馆内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PubMed 检索技巧UptoDate 临床顾问资源检索及利用CNKI 资源检索及利用等。
3. 4. 3 证据检索
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及其证据解读
中医临床行为实践,从理想情况下均应基于证据而力趋决策科学化;否则,这过程将会沦为决策层面的任意、臆想或权威武断等。然而,循证医学最初仅在20世纪后期才作为临床研究方法引进应用于临床医学,并在随后迅速占据中医临床各专科领域,被不少研究者视为当前临床医学与实践标准化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当前冠以“循证”标识的文献报道几乎无处不在,尽管他们声称采用了循证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其结果提示存有相当大的潜在异质性。循证医学实践一般可简化为以下5个步骤,见图1,其核心内涵在于:临床实践过程的医疗决策,必须最大化的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16-18];而中医临床诊治决策过程,应充分考虑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具体的医疗环境和患者的价值偏好取向,见图2。在中医临床实践层面,上述循证思维模式特别侧重于当前最佳证据、临床专业知识与经验、患者需求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化的过程,亟需中医临床医师从多层维对疾患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控,兼统筹协调当前的医患关系;旨在致力于构建临床医师和患者之间和谐的联盟诊治关系,尽可能的让患者获取最优化的生命质量及诊疗结局。图1循证医学实践五步骤分析1.提出拟弄清楚的临床问题2.全面检索证据相关的医学文献3.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评价4.把最佳成果应用于临床决策5.对决策效应及评价能力进行总结•关键词•期刊检索系统•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其他补充来源•肯定最佳证据:个体化的临床应用•无效或有害:停止/废弃•不确定的证据:提供进一步研究计划•疑难•重要ⅤⅣⅢⅡⅠ•有效性•适用性•重要性•临床正/负效果•提高临床水平•继续教育前后比较、评价自身的临床能力和水平图2临床实践与医学循证决策模式ABCDD具体的医疗环境最佳证据循证医疗决策患者价值取向假想上述这过程依次对证据层次进行分级,且与中医临床实践证据推荐强度相衔接,那么,此类治疗决策优化多数偏向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RCT)试验。可什么是中医实践医学循证所涉及的“证据”?对此类证据的确切定义,当前却很少有研究者提及。加拿大McMaster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授R.BrianHaynes早前曾较详细地阐述循证医学证据结构“5S模型”[19],其中,涉及对“某些研究类型的系统观察”的概述,即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全面检索搜集相关文献(一次研究证据),并从中筛选出与纳排标准相匹配的合格文献,借助统计学原理及方法,对此类纳入文献作进一步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新文献(二次研究证据)。然而,此类证据怎么对诊疗决策提供依据,这流程仍有待理清。当前多数中医临床研究倾向于对研究效应值进行估算,并把此类估算值相关的“不确定性”范围以统计术语(如置信区间等)表示。此类中医临床实践声称结果“真实”,然而不一定是确切的“事实”,也无法适用推广至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彼时的证据表明推论,或许随后便被新发现的证据,替换或取代。上述这些效应量以概率的形式出现,并未能转化或确保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均恒定的效应值。从本质而言,上述的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证据”通常为狭义的定义,对某一特定中医药干预行为是否可应用于某临床语境下等问题进行临时阶段性的判断。然而,这过程仍存有其他证据成分需要纳入作全面综合评估。对当前系列证据的获取,并不意味着其适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涉及的所有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从伦理合理性层面分析,某些证据类型并不具备科学适用性,如某些研究者提出构想:针对抽烟给人体带来危害进行RCT试验以作后效评价,可此类研究被禁止开展,因不符合相关伦理学原则。为此,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仍存有亟需进一步探讨的不确定性或研究层面的“灰色区域”。
中医临床循证研究与医学伦理合理性分析
循证医学方法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从某种程度而言,其本身蕴含着一个道德层面的考虑,即推广或废止其应用的伦理合理性。当前既存的观点多数想当然的认为,应该大力推进中医临床实践循证研究的进程,因医学循证其证据最优化的基本价值理论是正确的。然而,中医临床医学循证化的过程,在当前陆续出现了不少的质疑;倘若中医临床实践涉及的决策证据其本身既存着固有的问题,是否会在伦理层面对循证决策科学化造成影响?中医临床循证研究的过程存有质疑,多数在于其理论片面的认为,中医临床实践只有通过医学证据循证化的过程,才能让结论趋向“事实”的潜在可能最大化。然而,在循证医学证据校正与偏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证据循证化过程并非必然导向医疗结局科学决策本身(如有利/不利结局等),见图3;而此类不确定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既往医疗决策最优化的理念带来系列争议。鉴于中医临床循证化过程其初衷在于追求决策科学化,保障患者接受当前最佳治疗及健康获益;可上述此类治疗效能(不)确定性的存在,让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决策过程是否与相关伦理原则相符备受质疑。在对医学研究相关证据进行提炼合成过程中,存有不少潜在影响的偏倚因素,通常包括实施测量等技术层面的偏倚、文献发表偏倚、经费资助来源等所致偏倚,特别涉及开发性试验、商业利润导向为主的治疗研究。如,针对轻中度抑郁病研究评价,对接受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干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其一,从技术偏倚层面分析,这过程更偏向于药物干预,因试验药品本身容易模拟操作、更易接受双盲等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而心理治疗等相对复杂的过程,则几乎无法符合双盲等研究条件。其二,从发表偏倚层面分析,这在两种干预方法研究中均有存在,可其效应更偏向于药物治疗。因药物的介入与心理干预法相比较,前者治疗疗程相对较短;而较短的治疗疗程可让患者更容易的完成这一项研究,从而增加试验的统计效能。其三,从经费资助来源所致偏倚层面分析,与心理疗法相比,将有更多的试验研究偏向于新药的研发;特别涉及到商业利润获取、专利权保护等,这将进一步促进着新药试验的开展;而对从事心理治疗的相关研究者,并未有此类效益导向的心理与激励机制。在此背景下,药物研究进度继续扩大,而心理治疗法研究的进度则相对偏缓。随着时间推进,很可能产生更多的药物治疗相关的研究文献,且此类研究数据多存有显性的统计意义;而心理治疗法相关的文献则越趋偏少。上述两类证据量化的综合推断,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与抗抑郁方药提取物治疗相比,心理干预法相对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其次,即使对心理治疗法的效应量偏低,可通过证据解读(如当前既存证据不足或其他因素影响)使之合理化。然而,基于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决策,药物治疗则更偏好地被研究人员推荐应用于各种临床语境下,因为这抉择过程更贴近趋向于当前最好的证据(即循证决策)。可药物治疗“真实”作用,或许并未如循证推导出的这般显性有效,而心理疗法干预则可能比当前已获取的证据效能更优。基于此,上述这类推荐建议或许是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选项,也可能并未能改善患者疾患症状、或对患者幸福安康产生获益效应。因此,循证医学决策所依据的证据推荐,在临床实践过程亟需作进一步严格的权衡评价。上述语境下的伦理分析,仅从个体层面阐述中医循证医学实践对患者医疗行为产生的潜在效应。然而,在社会层面,循证医学同样对中医临床实践不乏影响。如,当前为众多临床研究者所关注的是中医药系统卫生决策者或政策制定者,参照或冠以所谓的最佳循证证据推荐建议,间接的剥夺社会公众某些基本健康保健服务。此外,其他社会效应还包括:中医实践循证研究可能会导致某些临床医师出于巩固或维护权威而牺牲特定组群的健康利益;或循证化过程加剧着经费资助所致的偏倚、及其对中医医学研究证据的影响等;上述问题尚有待进行广泛的社会探讨。
中医临床实践、循证医学与医学伦理的整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它是国际临床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重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1]。随着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科研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型)两种类型。临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模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科学问题。因此,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只限于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经验的总结和临床综述的写作,还应立足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严谨的科研思维意识、系统的科研方法和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素质。通过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实际科学问题,可使临床型研究生能有效运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发现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再利用循证医学的重视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遇到的临床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
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条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新入学的临床型研究生的质量参差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学后,要更加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重视知识结构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如图书馆、校际资源等,学习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尤其加强循证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个人综合水平与能力。通过把临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了解相关临床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评价以获得最佳证据,从而深刻理解循证医学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科学性。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意识,为今后利用循证医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以循证医学思想拓展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临床科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而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科学中决定临床医生医疗水平高低的关键,也是医生对疾病理性认识的过程。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来。临床思维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详实的临床资料、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质量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循证医学作为基于临床证据的医学,其本质是一种实践,是将医学研究产生的原始证据不断总结、提炼、整合,进行二次应用的过程。循证医学可以把临床思维的模式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更好的为临床思维的创新提供动力。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教育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合格医学生。一般认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临床型研究生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以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临床实践的精华与理论知识有机系统的掌握扎实并系统地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模式加以指导,同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学科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及术后总结等,进一步扩大知识面,理解并掌握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拓思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以循证医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临床型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性人才。因此,在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采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和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学手段。通过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练出科学问题,运用循证医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分析汇总相关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证据,并客观评价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临床重要性;通过将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临床专业课知识组织研讨,归纳总结病例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思考。带教老师通过让学生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查询相关临床的研究证据,审慎、客观地寻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通过利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循证医学思想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临床型研究生经过系统科学的培养与训练,是未来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临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选题时,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选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实践,并将科学训练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临床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培养研究生敏锐的科研思维洞察力,不断在临床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手段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运用循证医学的思想与方法对待现有的医学理论,敢于质疑与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通过寻找各种科学证据,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问,提高科学思维与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思想为指导,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研究生文献阅读的能力
循证医学是利用新的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是科学、系统的思维研究方法论。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是提升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医学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以外,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临床型研究生在进行科学选题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也要经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找到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很多医学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学问题的能力,主要与知识面狭窄、阅读文献过少、不善于总结有关。通过大量调研阅读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找到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系统科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写作能力
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所特有巨大精神财富,而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承载与传播。人类的医学知识具有传承性,科研论文的撰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案报道、病案分析、文献综述等,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总结与科研写作能力。因此,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科研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以循证医学思想指导科研写作的全过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进一步促进临床型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综合业务能力的增强;通过协助导师进行各项基金课题的撰写,根据导师提出的思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知识凝炼,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也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是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途径。利用循证医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并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临床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但应具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及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将循证医学知识运用于临床教学以及临床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教师和临床研究生中应进一步普及循证医学理念和知识,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树立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科学严谨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促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为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9-02
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交叉科学,是指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科学指导临床实践。具体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全面、准确地收集证据;(3)找出当前最佳证据;(4)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实践;(5)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
一、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循证医学理念教育的重要性
站在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循证医学与我们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循证医学是为了解决临床发现的重要问题、去寻求已有的最佳证据,并通过评价分析这些证据,最后利用评价结果来指导临床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理论及方法,在医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医学观念,并为其今后所从事的临床工作夯实基础。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首先接受的就是临床实践时期,包括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临床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更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循证医学的教育理念及思想提倡进行独立思考,并尽量调动个体的求新和创新意识,具有挑战性、主动性及终生性的特点。因此,很多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提倡应尽快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临床医学教育体系,让它成为提高临床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从临床实践即见习及实习阶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非常有必要。
很多医学教育者们因此也注意到此种契机的重要性,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中积极贯以循证医学观念。发达国家的临床医生、护士已基本形成根据临床研究依据来处理临床问题的观念。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循证医学纳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内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已率先在国内尝试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本科生的教育中,但国内医学教育尚未引入循证医学课程,仅在医学临床课程中有一些循证教学方法探讨。如杨新玲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进行教学改革初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昆明医学院游晶等人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帮助医学生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传染病学教学的效果和医学生的能力。重庆第三军医大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典型病例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引导医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想一下,如果在医学生刚刚接触临床医学课程时就贯穿循证医学理念,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仿循证医学具体实施步骤,那么当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不就有更加良好的基础去应用循证医学模式解决临床问题吗?
二、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神经病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神经内科疾病日益增加,《神经病学》这门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凸显重要。但是大部分医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时比较困难,原因如下:一是神经系统的解剖比较复杂,通过单纯的文字学习不容易理解。二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且比较抽象,形象化不足。三是教学形式主要是为挂图和板书,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的效率低下,严重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神经内科实践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将循证医学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临床专业医学生神经内科临床实践全过程,利用循证教学模式将既往脱节严重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连贯结合起来,帮助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掌握临床理论与技能,重在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理念,有利于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培养医疗卫生事业优质服务人才意义重大。
三、《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的实施方法
在《神经病学》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理念的启蒙教育,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原则及具体实施步骤,比较传统的经验医学与循证医学之间的优缺点,逐步培养医学生对循证医学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2.成立《神经病学》循证医学小组,所有成员由具有循证医学的基本理念和知识,具备流行病学知识,计算机、英语水平较强的临床和基础医学师资组成,经常主动查询阅读文献,能够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文献并进行评价。
3.做好实践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准备,师生均应具备改革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意识,主动去学习并熟练掌握实施循证医学的基本技能。循证医学实施的基本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怎样准确地提出核心问题,怎样正确使用数据库查找资料,怎样正确快速查找、阅读并利用相关中英文医学文献,怎样寻找评价的最佳证据等。
4.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见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将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循证小组,步骤如下:(1)提出具体临床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文献资料,收集证据;(3)评价文献资料并咨询临床专家,找出最佳证据;(4)利用证据指导问题解答: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学知识,找到现有的最好的应用于病人诊治过程中的研究证据进行总结分析。(5)后效评价,每个小组推选学生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在医学生《神经病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进一步引导医学生适应并熟练掌握循证医学模式:(1)准确并恰当地提出临床关键问题: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准确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关键问题;(2)根据问题查询现在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3)鉴别所寻找证据是否真实、对临床是否重要;(4)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所学的临床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寻找到最好的诊疗方案,并通过整理资料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成为全球共享的学术资源。
6.每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调查与反馈,不断加强和改进,形成更适合医学生的循证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临床现象多提问题,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7.终末评价方法:(1)学期结束时进行考试或实习结束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情况问卷调查。(3)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单位及学生本人联系,对其在临床工作中继续运用循证医学模式进行调查及信息反馈。
综上所述,从临床实践开始渗透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非常必要。因此,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和实习教学中继续推行教学改革,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模式,促使教师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ackett DL,Rosenberg WMC,Gray JAM,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BMJ,1996,(312).
[2]欧阳新平,田绍文,胡弼,等.生理学教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4).
[3]王吉耀.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刘文第.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19).
[5]郭煜,刘杰,金碉,等.论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如何开展循证医学教育[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3).
[6]李静,李幼平.循证医学与医学教育[J].辽宁医学杂志,2001,15(5).
[7]刘建平.澳大利亚循证医学访问纪要[J].华西医学,2000,15(1).
[8]王家良,刘鸣.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杨新玲,李雅丽,姚亚妮,等.将循证医学引入神经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志,2009,9(8).
[10]游晶,韦嘉,杨微波,等.将循证医学引入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学教学[J].医学综述,2010,16(8).
[11]景涛.在见习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
[12]何平平,吴艳平,欧阳新平,等.交互式培养本科护生循证认知与信息素质的探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