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资质最新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9 16:0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工程资质最新标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建筑工程资质最新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相比于欧美国家而言,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仍无法避免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仍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现存的建筑监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抛开不完善的建筑监理制度体系来讲,我国许多工程施工实践中已经开始应用了现代监理制度,且取得的初步结果较为令人满意。总结起来,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一下三个基本特点:

建筑工程监理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工程监理、工程施工中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目标的实现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监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形式十分严峻。监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且普遍无法满足建筑监理活动的技术及专业的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监理从业人员素质及能力的现状。另一个方面,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和应用,也迫切的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建筑工程监理向着全方位和全过程监理发展

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造价、安全、进度等目标的要素和专业较多,且每个工程建设阶段都会对工程个目标的实现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建筑工程监理的的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监理力度,才能尽最大可能实现监理工作对工程目标实现的整体效应。现阶段我国监理工作仍然较多的集中在工程具体施工阶段,对于工程投资决策阶段、工程图纸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以及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监理力度较为薄弱,致使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对工程管理制度的应用面较窄,且具有极端片面性的特点,这些都是与现代工程施工发展的需求相悖的。且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加、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片面的工程监理必然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强化工程监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工作力度是现代施工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施工技术的优化成为提升施工成效的主要保障

施工技术的优化成为提升施工成效的主要保障,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监理对施工技术优化监督管理力度增加。现代建筑工程施工市场中,企业一味的追求工期最短化、成本最低化、质量最优化已经很难适应工程发展的要求。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自觉适应现代建筑行业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只有不断的强化企业施工的技术革新速度,强化技术应用的能力,增加技术储备数量才能充分的发挥技术在推动工程施工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等施工成效的作用。

从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术发展水平而言,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施工企业应当尽快将提高施工技术作为自身实力提升的基本目标,并未目标的实现不断努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监理人员的充分监督。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监理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技术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监理体制下较为复杂的一项管理活动。施工技术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工程监理人员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选择与工程施工活动相符的组织形式,努力做好技术专业的管理实践工作。具体来讲工程监理人员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施工技术人员胜任资质监督。保证技术人员接受技术上的培训教育,使技术人员掌握当前建筑的最新技术,了解最新的建筑施工材料的基本特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从而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其次,客观、公正的监督方案以及制度的落实,确保施工技术的达标性。建筑工程监理单位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需要,认真的分析建筑施工技术的优缺点,找出施工技术中的不当之处,将改进策略进行相应的整理,将整理好的方案交给建设单位的技术管理者,建议技术管理者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最后,了解建筑工程设计理念,确定合理的施工技术测量。不同的施工项目对施工技术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监理单位工作人员只有在了解工程建设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对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保证工程的质量。

实现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相互促进的主要途径

现代建筑工程的科学化、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为了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监理单位应当自觉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而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强化工程质量监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是评价工程技术及监理工作的最佳依据。监理单位为了顺利完成自身工作任务,必须对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予以加强,而处于监理单位监督之下的施工单位将会对自身施工技术进行不断提高和完善,从而使得双方都能实现技术提升效益,进而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归纳出自己的一套使用理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监理行业的发展和施工单位施工水平的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地位不断上升,进而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形成促进作用。

加强工程施工进度监理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监理单位为了确保工程能够按期、按量、按质的完成,必须严格管理施工技术,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而施工单位通过采用先进施工技术,提高施工技术应用水平能够极大的避免工期拖延现象的出现。施工技术在保障工程按期顺利完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这对建筑监理和施工行业的发展极为重要。

重视工程整体发展

建筑工程发展的形式种类多样化和技术复杂化特点,对工程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监理人员能够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理论体系提高施工水平。同时,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理制度是现代工程施工的产物,适应了市场的客观需求,其在对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需要依赖于建筑行业的进步。因此,监理企业在履行其施工技术监督管理职能的同时,即促进了建筑行业发展,同时也对自身行业提高推动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行业,也是其他行业进行生产的必要前提,做好建筑行业的管理对于行业本身和其他行业的有序发展来讲意义重大。建筑行业推行建筑工程预算制度就是体现对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建筑工程预算工作经验,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范精神,提高建筑工程预算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的基本做出管理上和操作上的努力。

1、现代建筑工程预算编制

建筑工程预算是根据建筑施工图、施工方案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等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用现行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或单位工程估价表),并根据地区批准的材料预算价格、工程建设费用等编制的用于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经济文件。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必须依据以下有关资料、文件及规定:会审后的单位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有关标准图集;图纸会审纪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地区材料预算价格;施工合同;实用手册。预算的编制程序如下。

1.1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编制资料包括: 图纸、施工图说明、纪要、变更、图集、现行各种定额、施工组织和方案、工程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信息价格与调价规定等。

1.2熟悉图纸,计算建筑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

熟悉图纸是计算的基础;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是计算工程量的依据;定额估价表的套用计算构成工程实体的费用。它们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是最重要、最繁琐的环节,即影响预算的及时性又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在编制时一定要下功夫,确保工程预算的质量。

1.3确定措施项目和材料价差的调整

措施项目是不构成工程实体的项目,经研究表明,在工程的直接费用中占10% 左右,根据施工方案和定额要求按实计算。另外,在编制时,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价格由业主和承包商按照市场价格或参考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信息价格在合同中约定,并按单项材料价差调整方法进行调整。

1.4建筑工程预算的取费

在工程的取费中包括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通过这几个项目的计算,最终可以得到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必须了解现行费用定额,熟练掌握定额中的规定和计算方法,并要提高对建筑工程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关注度,使我们能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

2、影响现代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原因

通过以上工程预算的程序及编制依据,我们知道工程预算在确定造价时有许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1工程造价受到条件、市场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从工程的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会受到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市场因素等多方面内容的影响,导致我们很难实施工程造价的控制。

2.1.1变更对预算的影响。变更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施工中,变更是随时发生而又不可预测的。不管是施工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引起的变更,还是设计缺陷引起的变更,施工要严格按照变更作相应的变化。但是工程预算是按照原始图纸进行计量与计价的,并没有考虑变更因素的影响,以致于工程造价不能合理控制。

2.1.2建筑材料价格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受地区性和时间性影响,即同一材料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其价格不同。当我们按照定额中的价格进行套价时,并没有反应施工中材料的实际价格,而且价格的浮动由建筑市场决定,所以,建筑材料价格的不断变化致使工程造价不能合理控制。

2.1.3现场签证因素对预算的影响。现场签证是施工中根据甲方意图实施并由甲方签字确认的设计图纸以外的零星人工工日、零星使用机械台班或返工用工量。现场签证的现象在施工中是经常发生而不可避免的,在工程结算时要加入签证的项目。

2.1.4工程定额更新缓慢。由于社会的进步,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现行的定额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反映不出新的水平。这种静态、滞后的价格取定方法,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

2.2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一般建筑工程预算由建筑单位的专业人员编制或是聘请社会上有资质的工程造价企业完成。但是真正能胜任此类工作的专业人员占少数,一部分的编制人员由于实践经验少,不能针对工程情况据实编制,会出现重套、错套、漏套的现象。另外,某些编制人员不按照定额要求和编制程序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实,没有合理考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就很难控制工程造价。

2.3建设单位监控不到位

大多数建设单位在工程中监控不到位。 如: 有的管理者在实施中监督的疏忽, 不能及时准确的控制施工情况, 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有的编制虚假的工程预算; 还有的在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动态因素等, 都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3、建筑工程预算造价控制的策略

3.1控制变更对造价的影响

变更包括合同工作内容的增减、合同工程量的变化、因地质原因引起的设计更改、根据实际情况引起的结构物尺寸、标高的更改、合同外的任何工作等。变更的发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针对这些内容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变更部分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尽可能的控制成本支出。

3.2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

材料价格的浮动是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最主要因素。造价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各种新旧材料的现行价格,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地区的信息价格查询, 利用材料价差调整方法进行工程材料的调价,以达到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

3.3现场签证的严格管理

现场签证是通过建设方确认后计入工程造价的,签证内容直接决定项目工程量的多少。因此,建设方对施工方做好的各种记录要严格把关,尤其是隐蔽工程记录。有部分工程由于现场签证的不明确,导致建设方成本上升,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

3.4合理使用工程预算定额

在使用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基础上,要按照地方文件要求调整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和单价,进行合理的工程取费,以消除定额更新缓慢带来的不利影响。

3.5注重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工程造价的正确合理与否和造价人员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不仅要求造价人员会计量与计价,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工程基本专业知识。那么造价人员在从事造价活动时就能抓住重点,加快计算速度, 准确确定造价。另外,造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工作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执业,达到合理编制工程预算的目的。

3.6加强现代建筑工程预算的审核

篇(3)

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经济观念和造价控制意识淡薄、造价管理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在客观上造成了轻决策、重实施, 轻经济、重技术, 先建设、后算账的后果。因此, 我国要实行全面的造价控制和管理。建筑工程预算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充当重要角色, 它是编制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进行招投标以及竣工结算和决算的重要依据, 也是签订工程承发包合同, 办理工程款项和实行财务监督的依据。笔者对于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和合理确定并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建筑工程预算编制

建筑工程预算是根据建筑施工图、施工方案和工程量计算规则等计算出工程量, 然后套用现行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或单位工程估价表) , 并根据地区批准的材料预算价格、工程建设费用等编制的用于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经济文件。编制建筑工程预算必须依据以下有关资料、文件及规定: 会审后的单位工程施工设计图纸及设计说明; 有关标准图集; 图纸会审纪要;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 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地区材料预算价格; 施工合同;实用手册。预算的编制程序如下。

1. 1 搜集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编制资料包括: 图纸、施工图说明、纪要、变更、图集、现行各种定额、施工组织和方案、工程所在地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信息价格与调价规定等。

1. 2 熟悉图纸, 计算建筑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

熟悉图纸是计算的基础; 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是计算工程量的依据; 定额估价表的套用计算构成工程实体的费用。它们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是最重要、最繁琐的环节, 即影响预算的及时性又影响预算的准确性, 在编制时一定要下功夫, 确保工程预算的质量。

1. 3 确定措施项目和材料价差的调整

措施项目是不构成工程实体的项目, 经研究表明, 在工程的直接费用中占10% 左右, 根据施工方案和定额要求按实计算。另外, 在编制时, 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价格由业主和承包商按照市场价格或参考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信息价格在合同中约定, 并按单项材料价差调整方法进行调整。

1. 4 建筑工程预算的取费

在工程的取费中包括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通过这几个项目的计算, 最终可以得到工程造价, 预算人员必须了解现行费用定额, 熟练掌握定额中的规定和计算方法, 并要提高对建筑工程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关注度, 使我们能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合理有效的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

2、影响建筑工程预算造价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工程预算的程序及编制依据, 我们知道工程预算在确定造价时有许多的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 1 工程造价受到条件、市场的影响

建筑工程项目从工程的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 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会受到设计变更、施工条件、市场因素等多方面内容的影响, 导致我们很难实施工程造价的控制。

2.1.1 变更对预算的影响。变更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施工中, 变更是随时发生而又不可预测的。不管是施工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引起的变更,还是设计缺陷引起的变更, 施工要严格按照变更作相应的变化。但是工程预算是按照原始图纸进行计量与计价的, 并没有考虑变更因素的影响, 以致于工程造价不能合理控制。

2.1.2 建筑材料价格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材料价格受地区性和时间性影响, 即同一材料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其价格不同。当我们按照定额中的价格进行套价时, 并没有反应施工中材料的实际价格, 而且价格的浮动由建筑市场决定, 所以, 建筑材料价格的不断变化致使工程造价不能合理控制。

2.1.3 现场签证因素对预算的影响。现场签证是施工中根据甲方意图实施并由甲方签字确认的设计图纸以外的零星人工工日、零星使用机械台班或返工用工量。现场签证的现象在施工中是经常发生而不可避免的, 在工程结算时要加入签证的项目。

2.1.4 工程定额更新缓慢。由于社会的进步, 在建筑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不断涌现。现行的定额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市场变化, 反映不出新的水平。

2. 2 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不合理

一般建筑工程预算由建筑单位的专业人员编制或是聘请社会上有资质的工程造价企业完成。但是真正能胜任此类工作的专业人员占少数, 一部分的编制人员由于实践经验少, 不能针对工程情况据实编制, 会出现重套、错套、漏套的现象。另外, 某些编制人员不按照定额要求和编制程序进行工程造价的确实, 没有合理考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就很难控制工程造价。

2. 3 建设单位监控不到位

大多数建设单位在工程中监控不到位。如: 有的管理者在实施中监督的疏忽, 不能及时准确的控制施工情况, 导致工程造价的超预算; 有的编制虚假的工程预算; 还有的在编制预算时没有考虑动态因素等, 都使工程造价难以控制。

3、建筑工程预算造价控制的策略

3. 1 控制变更对造价的影响

变更包括合同工作内容的增减、合同工程量的变化、因地质原因引起的设计更改、根据实际情况引起的结构物尺寸、标高的更改、合同外的任何工作等。变更的发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针对这些内容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变更部分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尽可能的控制成本支出。

3. 2 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

材料价格的浮动是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最主要因素。造价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各种新旧材料的现行价格, 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地区的信息价格查询, 利用材料价差调整方法进行工程材料的调价, 以达到材料价格的动态管理。

3. 3 现场签证的严格管理

现场签证是通过建设方确认后计入工程造价的, 签证内容直接决定项目工程量的多少。因此, 建设方对施工方做好的各种记录要严格把关, 尤其是隐蔽工程记录。有部分工程由于现场签证的不明确,导致建设方成本上升,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

3. 4 合理使用工程预算定额

在使用现行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的基础上, 要按照地方文件要求调整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和单价, 进行合理的工程取费, 以消除定额更新缓慢带来的不利影响。

3. 5 注重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工程造价的正确合理与否和造价人员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不仅要求造价人员会计量与计价, 还要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工程基本专业知识。那么造价人员在从事造价活动时就能抓住重点, 加快计算速度, 准确确定造价。另外, 造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工作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执业, 达到合理编制工程预算的目的。

3. 6 加强建筑工程预算的审核

篇(4)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企业创新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将成为企业发展及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手段。而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施工行业,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外部运营环境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一切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需要强化管理挖掘潜力,外部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可持续性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最值得推崇的新技术,自然并迫切地产生出来。

2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拙。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出现断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 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 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 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

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 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

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一项持久战,相关的费用不菲,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很重要。做到合理规划、谨慎投入、分阶段投入、持续投入并实时规避风险。

信息系统还应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也应及时发生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系统才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4强调施工企业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施工企业首先遇到的能见效果的信息化应用应当就是协同管理工作平台的应用。施工企业选择协同工作平台时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不能保障执行力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选择的协同工作平台应具备跨平台的功能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安全认证等内在功能,以便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

3.5 加强培训,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拥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4.2 进一完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

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4.3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进程,从源头上规范建筑业整体市场的运营

我国目前有六万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央企、国企、民企同时并存,国内同行业间在实力和管理上良莠不齐。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如资产、资金、经营业绩、资信能力、人员信息等数据进行科学收集、分类、维护和管理。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的进程将从源头上推进建筑业整体市场的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5结束语

虽然信息化的实施与建设存在种种困难,但企业业务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以及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将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深化。建筑施工企业应善于自我把脉,勇于创新管理。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控,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综合实力。相信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将走在行业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刘杰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06期

2王小莹;建筑业信息化任重道远[J];建筑;2010年04期

篇(5)

2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实施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处于基础应用的初级阶段。就中人集团建设公司而言,目前主要的信息化应用管理仍停留在各业务模块的软件应用层面上:如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系统等。与其它行业,如金融、通讯及生产制造行业相比,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与发展速度还是相形见绌。软件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整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集团各业务板块之间、总部及各下属单位之间各自为战:财务管理链条出现断节,预决算体系难以建立;项目监管难以实时深入开展,项目风险无从实时管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集团项目一体化、人财物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成为广大施工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2.2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还缺少与之对应的整体信息化管控模式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从原来的项目经理全额承包制向法人集约化的项目管理模式改变,施工项目从承接、施工到内部财务清算和审计全过程的管控权回归到公司总部,公司总部对所有经营项目有绝对掌控权、决策权。而目前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最多也只重视在项目经理部层面上的局部应用,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控制项目部的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随着项目管理模式的改变更加需要加强集团管控能力,需要通过集团管控发挥集团资源协调优势来控制项目的合同、物资、成本、设备、风险管理等。

2.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依然普遍存在

我国多数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缺少整体规划与统一管理,集团内部信息化重复投资现象严重,造成集团资源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集团内部各个系统分期、分批建立,系统之间前后衔接以及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数据记录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造成了集团企业内部存在信息孤岛,信息无法共享,最终很难达到既定的目标。

2.4资质信息化评审考核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2007年住建部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其中对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近270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为特级资质顺利就位必须重新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新标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同时,部分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施工企业,为了达到资质评审的要求,匆忙应付做表面功夫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障碍,也造成了企业人财物的浪费和造成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透支。

3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其抽象性在于,当遇到涉及大量计算、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工作、需要高效地存取信息工作、需要自动控制的工作时,自然地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其具体性在于,必须拥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对于施工企业来讲,由于对硬件没有过高的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关键取决于软件系统。为了更好地选择为企业信息化所需的软件系统,对于有志于企业信息化的施工企业相关人员来讲,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引起注意。

3.1关注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与同行业的交流与学习

作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平时应格外关心相应的软件系统的发展,利用好各种机会。例如,时常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甚至通过会上的相互讨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积极主动的与同行业信息化主管交流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信息技术的方向。

3.2实施时应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主导,进行详细的调研和比较

在信息化实施初期阶段,应该带着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请软件厂商来本单位介绍情况,并进行讨论,也可以走访软件厂商达到同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软件厂商提供的服务究竟对企业有什么用,从而选择真正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软件系统。信息化建设与软件供应商之间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常规基建项目的甲乙关系,双方更是利益相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选择侧重于:产品成熟度、咨询和实施能力、行业成功案例、专业度、持续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3注重信息化发展的持续性和信息化的合理投入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次性投入到位。所有信息系统都有使用寿命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升级产品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推行信息化一定要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应的需要软件厂商提供什么,应该全面规划。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一项持久战,相关的费用不菲,因此根据企业的实际现状制定合理的投入计划很重要。做到合理规划、谨慎投入、分阶段投入、持续投入并实时规避风险。信息系统还应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体系也应及时发生变化,只有不断更新完善的信息系统才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

3.4强调施工企业协同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施工企业首先遇到的能见效果的信息化应用应当就是协同管理工作平台的应用。施工企业选择协同工作平台时要按照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不能保障执行力的企业即使建立了协同工作平台也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选择的协同工作平台应具备跨平台的功能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安全认证等内在功能,以便能集成其他业务处理系统。

3.5加强培训,做好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没有一支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难以顺利实现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因此必须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体系,使企业每个员工都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只有拥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信息系统,才是真正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4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4.1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和总体规划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家住建部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建筑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为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所以,为尽快实现建筑生命周期建筑业集成管理的发展目标,建筑生命周期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协调起来共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业务整合、流程优化、组织业务功能合理、管理目标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统一协调,建立起以建筑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建筑业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

4.2进一完善建筑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业务流程

住建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了将进一步完善建筑业相关的信息化标准,重点完善建筑行业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等,推动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综合利用水平。建筑业管理的基础信息编码和业务流程统一是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的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统一行业业务流程是建筑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基本工作之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统一规范建筑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4.3加快行业主管部门信息化进程,从源头上规范建筑业整体市场的运营

篇(6)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促进智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

(1)增强智能建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在各种评比和考核中增加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以综合效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最低价作为评标标准,通过改革公共项目的评标办法鼓励建筑企业创新,并允许智能建筑企业获得一定的利润,从而有能力进一步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智能建筑企业应制定创新活动管理办法,提升自身的创新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创新意识,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企业的战略的形成和完善,将技术创新融合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使创新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意识的长期行为,并制定创新成果奖励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开展。再次,企业也应增加科研投入,监控相关技术、相关行业、同行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最新动向,根据企业需求和动力,开展研发活动。

(2)促进智能建筑企业开展合作创新

首先,应增强智能建筑行业创新体系中智能建筑企业与大学、研究院所、其他相关企业等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创新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应加强企业与国际智能建筑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外商对我国智能建筑投资的吸引力。再次,政府部门并应坚持不懈地对影响合作创新模式和合作伙伴关系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增加智能建筑技术扩散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制定技术创新的应用管理办法,改进新标准和规范滞后的现象,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次,政府部门应积极倡导健康建设、和谐建设的理念,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积极增加试点示范工程,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应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技术转让的政策,组织专家关于新技术与企业专业人才进行交流和指导。再次,政府应通过税收、贴息等政策激励业主采用创新成果,接受承包商、供应商提供的高效、节能的材料、设备、施工方案等,从而为建筑企业的创新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2 提高智能建筑专业人才素质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的智能建筑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而技术的竞争来自于人员,人员的竞争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提升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培训,更多的是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水平。

(1)改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训服务体系

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应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以“学科本位”为主线转变到以“三位一体”为主线,即应当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从本专业岗位分析入手,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2)注重智能建筑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首先,智能建筑企业应该注重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内部应该拥有自己的专家,定期对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新技术的培训。其次,企业应将长期积累的相关经验等进行整理,把基于个体的看不见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基于企业的看的见的显性知识,形成分享、沉淀与经验的传承系统。再次,要善于把那些有潜力的人才放到艰难复杂的岗位上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计划地培育和储备好后备队伍。

(3)增强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

首先,智能建筑协会应该大力开展智能建筑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组织各企业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对技术发展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的对策。其次,智能建筑协会应对从事智能建筑工程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执业资格认证,控制智能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的质量。另外,广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与国内智能建筑行业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定期组织专家去国外进行新技术队培训,以此来提高国内智能建筑行业专家掌握新技术的水平。

3 改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本节主要从改善智能建筑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改进智能建筑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和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三方面来提出改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的一些建议。

(1)改善智能建筑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首先,应放宽智能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实行“宽进严管”的政策,并尽快健全市场清出制度。对获得资质企业的市场行为采用动态的跟踪管理,主要对其企业中已经获得执业资格的智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核查其注册和在岗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出租、出借、倒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执业资格证书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就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并作为对企业是否继续符合资质标准条件之一。其次,应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智能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培育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成为选择企业的主要手段,智能建筑企业只能通过自身的信誉、能力获得业主的认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那么,企业对信用的追求,必然导致智能建筑企业规范其市场行为,积极履约。再次,对企业准入管理的权限上,应由政府、行业组织、法律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在建立健全全国建筑市场诚信平台以及注册人员、企业、工程项目和质量安全事故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各类企业和注册人员诚信行为标准,健全诚信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实现各地诚信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建立有效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2)改进智能建筑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首先,智能建筑行业协会或相关部门应建立智能建筑技术法规管理、公示平台,为实现政府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推进专业化,广泛、迅速地采用相关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技术性能、质量,降低成本。其次,相关管理部门应推行生产产品准入制度,即对其智能建筑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审查、评定,进行把关。对合格者给予质量认可,实行产品认证制度,加强生产监管。再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智能建筑产品的市场管理。实行智能建筑产品质量的登记管理,实行智能建筑产品的检测制度,实行持证销售,逐步推行智能建筑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建立质量检测信息公布制度。定期公布智能建筑产品监测信息,同时成立仲裁、调解中间机构,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甚至职业道德的机构及工作人员施以清出制度。

(3)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

建设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当对智能建筑市场行为实施动态监管,建立和完善动态监管制度,加大对依法诚信经营企业和注册人员的表彰宣传力度,可采取在有关管理事项中给予绿色通道服务等措施,发挥动态监管的激励作用。 建立建筑市场监管的指标数据库、信息与共享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及应用模型,实现基础数据库的整合、统计、分析、评价及,做到建筑市场的立法与执法并重、市场准入管理与清出管理并重、资质资格审批管理与后续动态管理并重,为建筑市场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建筑规模日趋扩大,而且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控制建筑工程的质量,就需要对建设工程进行工程监理工作,而试验检测不仅是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控制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是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的有效手段,还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很重要的技术保证。

我国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现状

试验检测工作不仅是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在交通工程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交通基础建设工程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试验检测机构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全国拥有综合甲级以及专项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80多家,具有乙级资质和丙级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有1000多家,各种从业人员数十万人。当前我国正处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十一五”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交通工程建设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高速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工作,因而试验检测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进步空间,我国的试验检测体制需要不断创新。但在目前的试验检测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例如交通工程人才不足,试验检测持证人员严重不足,而专业内的领军人物、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更是不足。与此同时,试验检测市场还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3.1试验检测人员的数量、质量不足

我国近几年来虽然培养了大量的试验检测人员,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从事试验检测工作,许多试验检测人员或者从事管理性的工作,或者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此外,试验检测人员还存在总体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具有高等学历和高等职称的高素质人才不多,许多试验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强,有一部分试验检测人员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完成试验检测工作。

3.2试验检测市场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目前现行的试验检测市场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不相适应。试验检测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不仅缺乏活力,而且运行机制老化,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试验检测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意识,此外,试验检测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质量经常受到内部和外部财务、商务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试验检测结果受到干扰,不具有公正性。

3.3封闭落后的试验检测信息与先进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全省各个试验检测机构之间缺少相应的信息沟通渠道,而且也没有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系统,相应的管理部门不能随时随地的掌握各个试验检测机构的及时信息、试验检测的数据以及现场的工程质量的动态,与此相对的,各个试验检测机构也不能及时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法律、法规以及试验检测标准、规范的更新信息,各个检测单位之间的资源不能进行共享。

3.4我国现有的试验检测机构与交通工程试验检测规模不相适应

虽然我国目前拥有足够规模的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但有一部分实验室处于半瘫痪状态,这主要指的是一些施工单位的中心实验室和一些地方单位的小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进行综合检测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需要。

解决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4.1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各地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尤其是试验检测人员不仅人员不足,而且素质也比较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没有专业素质较高的高水平的质检人员队伍,交通工程的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为此,要加强对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整体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的素质,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首先是继续加强对试验检测人员的业务上岗技能培训;其次是对对于已经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后续教育,例如与交通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试验检测规定的学习,对试验检测新标准、新规范的学习等等;最后,对于从事特殊的试验检测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在实际的试验检测工作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和质量监督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4.2各级部门领导加强重视,加强监管力度

各级部门的领导要对试验检测工作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试验检测网络,加强对试验检测机构的指导工作,对于大型试验检测设备的购买和布局提出全局性的指导性的意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工作人员和试验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的配置。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质量检查机构和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为提高我国交通工程质量提供充实的保障。此外,还要进一步明确省市各级质量监督机构对试验检测工作的管理职责和检查职能,在行政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方式。各个试验检测机构还要强化自身内部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试验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还要坚持“质量第一,数据为准”的工作方针。试验检测机构在开展试验检测工作时,要严格按照现行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工作人员不能徇私情,尽量不要受到行政干预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坚持公正的工作立场,实事求是的对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充分体现试验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4.3加强试验检测机构之间的试验比对工作

篇(8)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推进;制约因素;政策;措施

Key words: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promote;limiting factors;polic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57-04

1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1 技术因素

1.1.1 住宅结构体系技术应用缺失住宅结构体系技术作为“省地节能环保型十大关键技术”之首在浙江应用几乎空白。结构转换难是产业化住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浙江的国家产业化基地―宝业建设其轻钢结构的住宅结构体系在公司内部的房地产开发中应用比例不足10%,重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预制(PC结构)的住宅建造技术还未应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顺利接洽PC结构或钢结构体系,如何选择、引导和推广适合浙江省的住宅结构体系是推进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

1.1.2 技术规范、标准缺失,审批、验收标准缺失,建造过程中施工技术标准化程度欠缺规范和标准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技术规则,是对住宅建设经济活动及行为的规范及约束,也是住宅技术人员必须执行的政策法规,因而至关重要。产业化住宅作为新型建造方式,其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滞后于实践,审批和验收标准尚在研讨和试运行阶段,建造工程中的施工工法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产业化施工的速度优势,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研发和尝试。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点,浙江省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基础上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化住宅建设需求的技术规范标准运行机制和审批、验收标准,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业化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1.1.3 熟练技术工人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住宅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以万科的合作伙伴日本东京建屋和大成建设为例,这些公司均拥有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各个工程节点都有相应的技术工人,达到了与生产汽车一样的建筑模式。[1]而中国目前的建筑工人最起码要进行2年左右的培训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这个新工艺,最终成为像日本公司一样的技术工人。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将大大影响产业化住宅的建造质量,成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瓶颈。

1.1.4 配套产业链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仅靠房地产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深度结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住宅产业化在我国进展缓慢,产业链整合配套不齐全是重要原因之一。配套产业的不完整、部品质量和数量的选择性低,产业化住宅建设中就无法进行资源整合,在配套技术上也得不到成熟的产业链支持,也就无法保证产业化住宅的质量,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成为阻碍产业化住宅发展的又一重大因素,而产业链的形成仅靠企业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与扶持。

1.1.5 技术集成缺失住宅性能的完善和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尚待发育,既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技术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产品体系,更没有形成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体系。生产技术水平低,普及性差,配套产品种类少,标准化程度低,建筑节能上下游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互补和协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节能建筑的开发成本偏高。以节能达到北京市节能65%标准的北京锋尚国际公寓为例,外墙复合保温隔热技术,造价为120元/m2;屋面与地下保温技术造价为80元/m2;外窗保温隔热技术中,低辐射中空玻璃造价为200元/m2左右,铝合金遮阳卷帘造价为80元/m2;混凝土辐射采暖制冷技术,造价为200元/m2左右;置换新风技术造价为70元/m2左右。目前综合成套技术做法的成本约在每建筑平米面积增加650元左右。[2]对于普通的房屋使用者来说,这一增量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建筑的销售价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费者缺乏对建筑节能需求的前提下,高价格的产业化住宅节能建筑与低价格的普通住宅节能建筑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未必占据优势,因此,难以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目前就住宅建设单项技术和产品性能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但缺乏技术、部品集成和配套能力。住宅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仍以单项技术、产品为主,缺乏配套化、系统化,缺少先进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需要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如建筑体系的标准化和部品体系的通用化。

1.2 经济因素如从节能角度,与非节能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形式上表现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相关技术的进步,是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目前我国每年房屋开发量巨大,房屋建筑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粗放经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利润,因此,开发商失去了依靠科技进步获取超额利润的动力,更不愿冒着增加技术风险和额外成本去开发产业化住宅的节能建筑。面对采用新节能技术、新节能材料等可能导致的成本增加、工厂化生产对投资的风险等,绝大多数开发商持观望态度。

如前所述,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产业化住宅建筑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的上升,包括建造的直接成本和研发等间接成本,可以说经济因素是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犹豫、观望、甚至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的最直接原因。

1.3 环境因素

1.3.1 微观环境因素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是住宅产业化的参与者,是推进产业化住宅的重要力量。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30家房地产企业的调查显示,76.92%的企业知道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但很清楚了解其含义的只有11.54%,认为全装修能提高住宅品质的企业比例(39.62%)比持节能环保观念的企业比例(13.21%)高出2倍以上;同样,针对浙江省8个地级市上千份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知道全装修住宅,30%的消费者知道住宅住宅产业化,但进一步访谈发现,能真正理解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的却不足十分之一。同时,针对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选择产业化住宅(或全装修住宅)的障碍性因素调研发现,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和售后服务增加分列企业障碍性因素前三位;而担心住宅价格(单价和总价)上涨、对开发商选择的材料质量和价格不放心、政府对购买全装修住宅缺少倾斜政策高居阻碍消费者消费的前三位。

由此可见,住宅全装修和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还需要政府、住宅开发企业、部品供应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除阻碍其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营造适应我省住宅产业化和房地产业升级转型的良好环境。

1.3.2 宏观环境因素中国产业政策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不足是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被访企业认为政府在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中工作重要性排序首位是出台倾斜扶持性政策,其次为统一认识,调查同时发现,70%的房地产企业愿意进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体系研发,虽然目前尚未建立研发体系。说明推进我省的产业化住宅发展政府是主导者,企业的产业化住宅之旅需要政府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

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仅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规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负外部性。二是要将外部经济内在化,引导市场对其产生有效的正面作用。

2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目标

2.1 目标立足点

2.1.1 形成住宅产业集群,为浙江经济服务,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2.1.2 快速推进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C”经济目标的产业化住宅建设。

2.1.3 通过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我省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住宅产业化发展3~5年总体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住宅产业五大体系,即标准体系、结构体系、部品体系、质量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目标,实现浙江房地产业再次领先于全国的愿景。主要落实为:

2.2.1 建设一批符合《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要求的项目;

2.2.2 培育若干个集设计、开发、施工、材料物质供应、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住宅集团公司;

2.2.3 建设若干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引导和扶持住宅及其部件配件的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

2.2.4 以全装修住宅、康居工程和性能认定住宅小区为切入点,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综合提高住宅品质。

3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与措施

3.1 总体思路

3.1.1 政府主持如前所述,政府在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住宅产品兼具保障与商品一体的两重性、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更决定了政府的政策和舆论导向的影响力,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认为我省要快速推进住宅产业化,以达到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政府必须出台相关鼓励性、扶持性和惩罚性政策。

3.1.2 技术集成先行建设高品质、高性能的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升级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而提升住宅性能质量和住宅建设“四节一环保”水平的根本在于技术集成,住宅建筑是技术、产品的集成体,同时,工业化、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产业化住宅建设应符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技术培育政策应考虑将所有技术进行技术整合同步进行,并在技术上探索多样化的可能性。通过现金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业化住宅发展进程。

3.1.3 规范标准保障住宅建设中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房地产法》、《建筑法》作为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基本法律,对产业化住宅和“四节”规定甚少,《住宅建筑规范》虽然是强制性标准,但有些指标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只要求不少于50年,而目前产业化住宅基本能达到100年,日本已推广设计使用寿命200年的住宅。其余如《住宅性能认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只是推荐标准,且只针对住宅的综合性能。相关法律责任的不明确和标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产业化住宅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适合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住宅建设规范、标准和条例,促进住宅产业化建设。

3.1.4 经济利益促使产业化住宅的建设、研发成本和市场的购买欲望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投入和建设,需要利用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让开发、购买和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经济利益的倾斜以促使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建设、消费的热忱。

3.2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3.2.1 住宅产业机制与职能政策

3.2.1.1 政治机制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首先应体现在机制和职能上,围绕产业化住宅建设构建一定的政治结构、功能和运行法则。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通常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体制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见表1。

3.2.1.2 技术推广机制产业化实施的主体是住宅建设,因此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住宅项目的运行。建议以开发项目为载体,依托省住建厅和土地、规划、房地产管理等政府行政部门在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将开发和产业化合二为一。在我省良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和先进的房地产开发条例基础上,在土地出让、设计、规划、竣工验收和管理等一系列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条例,强制推行产业化住宅的建设。

3.2.2 住宅产业政策住宅产业结构政策是指确定住宅产业的各组成部分(投资开发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建设企业、部品生产企业等)的构成比例、相互关系及发展的先后次序,以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主要有:

3.2.2.1 建议调整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一部分基础好、技术力量强、品牌质量优的集团型企业从原有的行业中分化出来,通过内部整合转型和技术集成成为住宅产业独有的主体;同时,积极引导其它行业的企业,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进入住宅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此可在土地出让、贷款融资、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住宅产业,促使住宅产业发展成熟。

3.2.2.2 浙江省发达的经济和旺盛的房地产需求市场保证了住宅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应制定向大型优质住宅产业集团倾斜的政策,在技术上、在组织管理上为一体化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其进行扩张、兼并、重组,引导住宅产业中的各主体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3.2.2.3 将现有的住宅部品和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使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建议政府在土地批租、用地目录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住宅产业链企业开展产业化集成产品的试制、检测、模拟、展示和体现,为其提供低成本的研发场所,降低企业从事住宅产业化技术研发的成本,提高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技术研发的意愿。

3.2.3 住宅产业技术培育政策住宅产业技术培育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入研究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框架体系。目前住宅的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技术标准不健全。建议制定政策将以单项应用为主的住宅技术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提高住宅部品的通用性、配套性、工业化水平,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完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标准体系,出台适合浙江省发展的“四节一环保”标准,力求体系完善、内容配套、要求明确。

如以节能技术培育为例,按照中国最新的建筑能耗标准,浙江省的新建住宅能耗降低50%。在能耗降低一半后,每平方米负荷仍然为75瓦。而按照欧洲的低能耗标准,每平方米负荷仅有25瓦,只相当于中国新标准的三分之一,未来依然有相当大的减排空间。[3] 推进住宅产业化应围绕提高建筑能效而进行,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使住宅建筑节能全面进入65%的节能率。这需要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节能材料、节能部品的开发和生产,空调、供热系统等用能系统的设计、建造与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服务等。

除培育 “硬技术”外,建议注重产业化住宅“软技术”的培育,即产业化住宅建造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引导,产业化住宅市场生产和消费环境的培育,以促进整个社会住宅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广中小户型普通住宅的建造消费,抑制高档豪华商品住宅的市场供应和消费。

3.2.4 经济金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主要有:

3.2.4.1 建议设立住宅产业化专项科研基金,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基础研究。如课题研究、技术研发、产品试验等。

3.2.4.2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

3.2.4.3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免收物业管理保证金、契税税率优惠、土地增值税优惠、配套费返还等。

3.2.4.4 出台政策对那些经过培育仍无建设产业化住宅能力的企业处以经济、金融和税收的惩罚性措施。

如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为例,建筑节能政策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类型(见表2)。

结合我省目前产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经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经济金融政策需要分阶段实施。经济金融政策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初始与推广阶段应出台较多的扶持性、鼓励性性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发企业和业主采取节能措施的积极性,培育市场机制的建立,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发展。随着产业化住宅市场成熟,可逐步减少激励政策,更多采用强制性、惩罚性政策,如对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勒令停建或限期改造,对无开发产业化住宅能力的房地产企业降低开发资质、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土地拍卖企业资格审查等。

②经济金融政策需要正向与负向限制相结合。经济金融政策不仅包括对符合产业化建设要求的住宅(如达到康居工程、性能认定住宅),以及符合产业化及节能发展方向的技术、材料、部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贴息等进行正向鼓励,也包括对一些不符合住宅质量发展,如不符合节能发展但暂时又不便于强制性退市的材料、部品等,通过经济手段,如收取额外的费用等来限制其发展。

③经济金融政策需要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经济金融政策应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是指根据产业化住宅建设的实际效果进行的激励,如按照产业化建设面积、按照每户或每平米的能耗水平给予激励,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应用,借以促使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化住宅规模的扩大,产业化住宅和部品的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技术进步也会促使其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国家和社会都将从其投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收益。即使激励减少或者终止,产业化住宅和部品仍然保持竞争力,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3.3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3.3.1 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的研究工作。部品专门化生产是住宅产业化的关键,组装式住宅建造的推进没有部品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浙江省在部品生产的方面在全国并不占优势。因此,推行住宅产业化战略首先必须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认定的工作。可参照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办法,设置省内标准,促使企业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成立研发中心。

如以产业化节能住宅为例,结合浙江省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龙头,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浙江省现有的政策是对13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屋面强制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但比较先进省份,我省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不够广泛。政府应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构建一体化的有机结合,激励13层以上的住宅建设“太阳能屋顶”,汲取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阳台”、 “太阳能墙面”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住宅热水供应、采暖能耗。并以此带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水器等节能部品的使用,提高建筑使用能源中绿色能源的比例。

②以围护结构节能为主打,降低空调、采暖能耗。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减排的承诺,在建筑领域要履行该承诺,减少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能源消耗是关键,这都可以通过房屋维护结构的改造来实现。围护结构能耗是指由建筑外墙、外窗、屋面等建筑护结构传热所产生的空调采暖能耗,这部分能耗约占建筑使用能耗的50%。其降耗的主要方法应是保温、隔热、遮阳三项技术齐头并进。其效益远远大于增加的建筑成本,对于碳减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降低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降低空调、采暖能耗。对于外门窗而言,本省的住宅建筑历来存在窗墙比大、外窗传热系数较大的弊病。在一般的住宅建筑中门窗面积占建筑结构面积的30%,而能耗却占结构热损失的40%~50%,其中玻璃面积又占门窗总面积的58%~87%。因此,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4]目前,我省住宅建筑的外窗采用我国生产的中空玻璃[浮法玻璃+间隔条(6~9mm)+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一般在2.9W/m2K以上,而北美和欧洲一般标准配置“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间隔条(16mm、充氩气)+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可降低到1.8W/m2K以下。如今国内的Low-E镀膜玻璃年产量达2000万平方米左右,我们有条件将外窗的传热系数降低到2.0左右,而且增加的建筑投资并不大。若按平均窗墙比0.3,夏季空调时间为60日计算。浙江省十一五期间新建住宅的1亿平方米,仅外窗一项夏季可节省49680万KW空调冷量,若空调能效比为2.5,约能减少消耗19872万KW电能、折合标煤2.4万吨。因此,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应激励房地产商选择低传热系数的外窗。

对于外门墙而言,结合浙江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采用外墙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也是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关键。目前,我省的住宅外墙从提高保温效果的角度考虑,采用热阻较大的有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强度较大、热阻小于有机材料的无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保温和墙体一体化考虑,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外墙自保温系统。但是,从产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保温效果、便于现场的装配式施工方式的视角,住宅建筑的外墙采用保温夹心的复合系统或无机自保温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使用寿命。

隔热和遮阳主要是指隔绝夏季太阳的辐射热。浙江隶属地区夏季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热是构成消耗了大量空调制冷能耗,对护结构既要考虑保温又要兼顾隔热,应对材料的“保冷”和隔热问题应制订出合理的材性指标。其中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技术是解决隔热问题的有效措施。住宅工厂化生产中为建筑的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设计和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该类产品、部品的系统化,构件的标准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经济政策,激励遮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另外,据试验测定,隔热涂料的使用,在夏季也能降低外墙和屋面的表面温度约4℃左右,所以推广墙隔热涂料的使用,提高外墙和屋面隔热性能,也是节省节能投入,降低建筑能耗的一条有效捷径。

3.3.2 培育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以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为基础,培育省内企业的产业化生产基地,成为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可以参与省级部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制订的组织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免税等)、资质认定等方便。

3.3.3 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及相应的政策优惠。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保障性住宅小区率先成为产业化住宅示范区。

②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政府补贴代建方式委托省内有产业化住宅开发经营能力的住宅集团以产业化住宅建设管理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

③建设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扶持杭州或宁波建立产业化试点城市或区块,类似于保税区,享受倾斜政策,鼓励研发、鼓励生产、鼓励消费。

④鼓励房地产企业将产业化住宅技术、设计、规划和管理应用于新建小区,对产业化住宅楼盘的建造和消费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和税收优惠。

3.3.4 扶持培育住宅产业集群。住宅产业集群主要有四大板块组成,分别为房地产开发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建筑施工业和围绕着住宅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图1为典型产业化住宅集团产业链流程结构示意图。[5]

3.3.5 依托政府的《土地出让条例》、《房地产开发条例》、《住宅验收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将产业化住宅开发比例作为土地出让和项目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住宅验收的必备条件。

3.3.6 推广住宅全装修。住宅的装修设计必须通过土建设计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中必须将全装修纳入工程装修中,以避免出现土建与装修“两张皮”的所谓“精装修”住宅。为提高企业开发全装修住宅和消费者购买全装修住宅,建议将土建和装修分开计算税基,分别纳税。

3.3.7 房地产企业资质认定与整合与产业化住宅开发相关联。依托住宅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企业资质认定和升级审核标准中体现产业化住宅的比例要求;引导企业培养产业化住宅研发和建设人才,建议一级房地产企业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策划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产业化理论和实践培训。

3.3.8 将建筑工程技术列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让住宅产业化的开发与消费享受高新技术拥有的产业优惠政策。

3.3.9 将省地节能环保型的产业化住宅列入“浙江省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畴,住宅产业化的研发技术和产品列入浙江省政府规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目录,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3.3.10 将用于省地节能降耗的产业化住宅研发的国外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列入海关减免税产品目录,享受海关税率优惠,降低企业住宅产业化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对产业化住宅的投入。

3.4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今后3~5年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内容:

3.4.1 严格实施住宅建筑节能从2010年始,新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严格执行不低于50%的标准,其中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节能65%的标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开展,到2011年底,各设区城市完成应改造面积的25%,县和县级市完成15%,其他小城镇完成10%。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

3.4.2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居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严格控制别墅等低密度项目建设。居住建筑要在符合健康卫生、节能及通风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4.3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居住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水回收使用和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不断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

3.4.4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和发展住宅产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服务的社会化。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3.4.5 加强对住宅项目的装修管理积极推广住宅一次性全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2010年,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率力争达50%以上。

3.4.6 建立健全和全面实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继续抓好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到2010年,全面开展住宅性能评定工作,引导并确保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其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日本“可持续性住宅”[J].包装工程,2009(2):207-209.

[2]佚名.把实施节能65%建筑设计标准提上日程[J].北京勘察设计,2003(2):59-63.

[3]何庚军.房地产业的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产业,2008(3):17-20.

[4]旷玉辉,王如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1(4):27-34.

[5]应佐萍,丁夏君.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研究[J].建筑经济,2010(6):17-20.

[6]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上一篇: 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 下一篇: 小学教学专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