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0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管理科学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相应的技能、认知和情感目标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要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尝到了体育的乐趣才能够自觉、积极、长时间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尽可能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这种差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运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使体育课程真正的反应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老师必须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不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或是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进行的。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使学生既能愉快的参加体育锻炼,从中体验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也要体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当是培养刻苦、顽强品质的过程。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安排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和运动兴趣,加深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情感和锻炼的效果。但是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不能对锻炼价值很大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教。例如耐久跑对运动锻炼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些学生怕苦怕累就不愿意学,有的教师就不教,甚至提出用打篮球或是踢足球来代替耐久跑的教学,打篮球或是踢足球确实也具有发展学生耐力的作用,但是耐久跑除了发展耐力素质外,对培养学生的刻苦、顽强、坚持到底的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是打篮球和踢足球所做不到的。
(四)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必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条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基本方面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根据体育课程的内容,体育课程管理可以分为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管理和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
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在进行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等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教学能放任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体育课程就成为了一种活动、一种娱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管理方案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
在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用乏味无趣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应该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充满一定的乐趣,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享受到喜悦与成功,才能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安排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充满乐趣,真正体验到苦与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三)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加强体育课堂行为教育的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于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建立体育课堂常规,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养课堂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加强行为教育;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行为教育。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的改革方案和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要充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还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切实的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
一、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知识和技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教师一直认为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知识的价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交流、感受、讨论、能力以及合作、兴趣等都是次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会将知识讲透彻、讲完整,将知识一点不差地重复给学生。学生就只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一记忆,这样,教师的确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来掌握好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拓展。但是怎样指导学生去亲自地探究化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却被忽略了,所以才导致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提高。
所以,我们认识到,如果想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挖掘出教学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将高中化学的教学价值当做改革的本质来将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过渡到将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
二、高中化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的维度不但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载体
学生掌握与理解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是教师完成化学的教育与教学的目标之一,还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的关键载体。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渗透到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且需要贯穿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变成化学教学的灵魂。如,在讲解金属化学性质的时候,钠的氧化以及钠和水的化学反应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探究方式,自己概括出来化学元素钠的化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积极了。
(二)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是高中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维度不但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完成目标的媒介。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是他们在进行认真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化过程。如果要很好地完成化学学习的任务,就一定要将认知因素加入到其中,需要保持化学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将情感因素加入到其中。因此,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强调了教学的过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与体验,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指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不会全部详细地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回答的,教师就不说,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印象深刻。
(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维度具备独立的特点,并且和别的化学教学的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高中化学这个学科来看,在教学的目标里,对情感和态度的标准是要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请求,让学生能够喜欢探究化学中的物质变化,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从而感受到化学世界中存在的奇妙,能够参加到化学科技的活动中,具备把化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可以对跟化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赞赏化学中的科学给生活与社会作出的贡献,关注一些和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地树立好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就呈现出来化学科目的特点,也呈现出来将人作为发展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价值观。
三、总结
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进行了阐述,主要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与新课改之后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分析,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通过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红.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05(5)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或者说,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条件?我们可以拿三棱镜做比喻。第一个侧面与智力因素有关,也就是一个人的思维特征。最基础的层面是一个人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是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第二个侧面与非智力因素有关,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最基础的层面是需要、动机、兴趣,然后是意志、性格和自我实现等。第三个侧面是机遇与环境。机遇讲的是时间,环境讲的是空间。这三个方面同时具备了,才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落实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用正确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在我看来,要搞好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树立新三观,即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
一、学生观:以“生”为本,
“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各种各样的观念或理念当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观。新的学生观概括地说就是要时时处处“以生为本”。这个“生”,我归纳了五条:一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讲教育的对象。二是以生命为本,这是讲教育的动力。对生命教育有不同的解读,在我看来,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把潜藏在学生身上、孕育在学生心里的内动力、内驱力激发出来,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生命充满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是教育工作最神圣、最崇高的使命。三是以生活为本,这是讲教育的内容。要更多地联系生活,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种以为联系生活,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导致实用主义偏向的担忧是一种误解,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四是以生动为本,这是讲教育的过程。以生动为本,就是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厌学转变为乐学。要从老师教会逐步发展为学生自己学会,这就是叶圣陶老前辈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如果光有老师的教会,没有学生自己的学会,那就意味着,老师教的东西还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个教学任务就还没有完成。更进一步,还要从学会逐步发展为会学。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学会是指学会了甲乙丙丁个别知识,而会学是指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掌握了普遍的方法、通适的工具,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总钥匙。学会带有特殊性、个别性,而会学带有普遍性、通适性。会学就如同古人所说的“授人以渔”,掌握了打渔的方法,一辈子受用不尽。但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到此仍然没有完结,还要从会学进而发展到会用、会做。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既用于改造主观世界,也用于改造客观世界。一方面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从教会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会做、会用,这是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五是以生长为本,这是讲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使之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和谐相统一,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上,我把“以生为本”解释为这么五个方面,涵盖了教育的对象、动力、内容、过程和目的。这是一个视角。
学生观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也有五个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这 “两全”我们是耳熟能详的,除此以外还有三点。一是学生的差异发展。“差异”第一层意思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就是个体之间有差异。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第二层意思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论与此吻合。应该说,学生的差异发展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人们在讲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二是学生的主动发展。是被动发展还是主动发展,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厌学还是乐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以改两个字,变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不是说不要勤奋、不必刻苦,而是说,凡事你有兴趣了,钻进去了,就会更加勤奋,就会欲罢不能,就会主动想方设法,甚至废寝忘食,就会虽苦犹乐,乐此不疲,乐而忘返,乐在其中,其乐融融。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三是学生的持续发展。衡量一个学生,不能仅仅看他在校期间的表现,而要着眼于他的未来、他的终身发展。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门门全优,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各级学校都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基础的,一个人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后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学期间打的基础是不是全面,是不是深厚,是不是扎实,是不是牢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的眼光要放远。今天学校里面的课程教学,决定着明天人才的层次、规格和类别,进而决定着明天的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和社会愿景。
二、人才观:人人有才,重要的是
发现、发掘、发挥
和学生观密切相关的是人才观,正确的人才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对人才观有几个看法。第一,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或者扬长补短,人人成才。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首先应该确信“天生我人必有才”,人人都有才,或者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有才,但不是也不可能是全才。通过扬长避短,或者扬长补短,人人都能成才,只不过人才的类别、规格、层次不完全相同而已。第二,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亮点。不同的人亮点未必一样,每个人的亮点在哪里也不尽相同。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每个人在这六个方面的潜质和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所谓亮点,也就是一个人潜质、潜能、潜力得以发掘出来、发挥出来。梁衡先生有文《人皆可以为国王》,很值得一读。这里的国王当然是借喻,意思是说每个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鹤立鸡群,独占鳌头。第三,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一个人要有所创新、有所成就,既要虚心学习借鉴前人和别人的长处,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白石老人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我们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所谓好校长,好在哪里?不仅好在懂得教育的共同规律,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共同要求,而且好在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思路,好在能够带领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校长若没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那么这所学校也就不可能办出特色。第四,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矿藏,但是最宝贵的不是金矿银矿,而是人脑这个宝矿。脑矿是生生不息,没有穷尽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永远没有穷尽,开发的意义永远不会完结;二是说仅就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脑的奥秘还有很多尚未研究清楚,它们就像丰富的矿藏,一旦得到开发,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的价值。我们教育工作者正担负着开发脑矿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第五,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就是要善于发现、发掘、发挥、发展一代新人的潜质、潜能和潜力。首先要善于发现,不能把人看扁看死,也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迅速成长变化的青少年儿童;然后是发掘,一个优点可能会变成很多优点;再进一步,充分发挥出来;最后达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潜质、潜能、潜力的目的。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高的境界。当然,这个不能单靠教育工作者去完成,学生自己也要学会发现、发掘、发挥、发展自己的优点。
三、质量观:全面合格加个性特长
从学生第一天进校门起,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英语情景和语言环境,使其身临其境,放开思维,进入角色。鼓励他们多听、多说、多开口;循序渐进,充分利用词典、电脑,凭学生自身经验去发现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想用的词。例如:学会“What’s this?”及其答语“It’s a/an…”后,可让学生用字典分别查出自己身边的小刀、铅笔、橡皮,及生活中的茄子、黄瓜、老母鸡等等。并记在自己的单词本上,注上词义、音标,然后四人一组互相问答,或小组和小组之间互相问答。这样,既学会了句子,掌握了a/an的用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把作业留活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例如:教学there be句型后,留作业时不要让学生去抄写书上的句子,让学生去写自己房间里的实物,并用上一些表示方位的介词。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实践,亲自去体会,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句子,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写出许多教师预料不到的句子。做到师生互学,共同进步。
三、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语音时,在听清辨明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模仿、反复练习,让学生找出与汉语拼音不同的语音,通过剔除已知的,辨清少数未知的,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通过寻找,发现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
记忆单词时,要根据英语语音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记忆单词,采用对比、分类、归纳、联想等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单词。如 all-small-ball-fall-wall-call可以翻译为“所有的小球都掉到墙外面,喊—声。”鼓励学生汇编许多自己认为有趣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及规律。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这些不断的积累当作业交上来,总结归纳,和班里的同学共同欣赏,享受这些小小创造带来的快乐,增加自学能力及自学兴趣。并从中总结出单词的构词和读音规律,减少记忆单词过程中的盲目性。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构词法,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活生生的语言情景中去掌握意义。随着学生词汇量的增加,可逐渐给他们介绍归纳记忆、对比记忆、分类记忆、联想记忆、循环记忆等多种方法。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 营造创新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首先,应从课文入手,课文是英语教科书中的核心内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用法规则等内容都集中在课本中。课本中积累了规范、可靠的英语语言材料,完整地保存了地道、优美的段落和语篇,可帮助学习者提高吸收与表达水平。因此,学生要多朗诵、多背诵。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可以把课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学生自己走进课文中充当角色,在体验中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让学生呆板、枯燥地背诵,通过学习初中知识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能够调动大脑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英语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英语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早就指出:“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因此,学习英语要先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对课文的朗诵、背诵既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又可以定型语式、语套模式和造句、行文模式,还可以综合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形成英语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37-02
高中物理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很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高中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有效探究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不佳,学生难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及其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基本都持有这种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和决定权,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学生就要努力配合教师,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识记下来,并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保证在考试中能够考出理想成绩。这种教学观念在很长时间内发挥着重大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培养的知识性人才也能有效应对应试教育,这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形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上更多地需要的是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复合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忽视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我国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还是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播,不断地给学生讲解物理基本定理、公式和概念,不断使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研究,对过程方法的探究,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就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习惯,学生的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二、新的教学观念以及其积极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在教育中的制约作用,并实施了新的教育改革,提出在中国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短时间内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很难得到彻底改革。针对这种情境,我国又推行了新课改。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使教育更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就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可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1.课堂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表现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上。物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公式推导以及实验构建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者是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解答,也不能指责学生,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这样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面黑板,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合作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答案,并能够得到验证,这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更能突出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3.教学联系生活。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紧密相连,新课改也提出物理教学有效地联系生活,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有一种观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难度,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比如,在教学电学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灯管与学校其他教室的灯管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串并联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电学的相关理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让学生明白串并联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道路两旁路灯,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更为复杂的路灯的工作原理。在学生掌握电学知识之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串并联电路,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电学的理解。这样,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电学的有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在事件中可以得到有效迁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有一种理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并向深度拓展,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适应这样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改变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学生创新探究的态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真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学习、会创新的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原有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日益发展、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被放在前所未有的地位。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自学能力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难以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更难以实现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如何结合不同数学概念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和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主认识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概念对于相对年龄小、知识少的小学生确实太抽象了,如果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难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也难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效果和新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此时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依托形象思维进行逻辑思维。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既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现成的概念硬加到到学生头脑中,不论学生能否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先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以后的运用过程中慢慢消化;也不能让学生在反复的自我认知和交流中,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并逐渐会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先布置学生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动手自制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动手、观察、触摸等方法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使他们直观形象地认识和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既为后面要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概念教学奠定了一定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学生有了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对定义进行科学、严谨的讲解,使得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讲授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运用知识迁移理解概念,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通过已知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学习过程。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符合人的认知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加强了知识之间的整合。教师在处理概念教学时,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联系,还要创造知识迁移的条件,让学生充分领悟新概念的来龙去脉。
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之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具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变化。从而在动手的基础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也为后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探究性学习,教师也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种概念教学既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又对所学新知识加深了理解,形成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打下基础。
三、运用“变式法”掌握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