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小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49: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普知识小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普知识小课堂

篇(1)

熟悉文本,与文本对话,首先教师做到“胸中有丘壑”,也即“心中有数”,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挖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我在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课前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他们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资料,使学生感受家乡之美何在;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还带他们到野外野炊,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组织他们观摩乡村的各种传统集会活动,了解民俗风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大学问”……再者,课上“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在《到民间采风去》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思考他们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深入学生学习实际,用心探究,逐一引导,当好学生的“向导”。

二、创设情境,生感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上得有情有感。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学生想象,步入情境。我在教学吴均《与朱元思书》时,就这样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与联想:吴均的出游应该是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还雇小舟出行;在船行波涛骇浪之中时,吴均有啥感受呢?他一定是觉得小舟从浪尖一闪而过的惊险就如“猛浪若奔”,两岸连山夹道迎送,山貌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化静为动,这样的美景,简直只应天上有,难怪吴均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想要当一名隐士了。从而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这时,学生大都会心一笑,个别还跃跃欲试,与周围同学交谈感悟心得。教师只要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让语句所蕴含的情感溢出纸面。

三、熟读精思,遨游体悟

篇(2)

目前,职高生普通机床实习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实习不重视,敷衍了事。具体表现为课前不预习,示范动作不看,实习步骤不听,摸一摸,动一动,站一站,得过且过;操作速度慢,工件不交。(2)实习不认真,操作欠规范。具体表现为未看清图纸就去操作,结果工件经常报废;工量具混放,导致量具精度下降;不停车,就去测量工件尺寸,导致量具磨损很快;装夹不平衡就加工,导致工件报废。(3)心理素质差,害怕出危险而只当观众,不当演员。具体表现为开机、操作由其他学生代替,自己测量工件,有的连刀具都不会装。(4)质量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只做不量,最后仅仅做出了一个形状,有的装模作样地用量具量一下,大致接近精度要求就算完成,结果处处不符合精度要求。(5)环境意识差,卫生习惯不好。具体表现为乱丢废料、余料,机床不打扫干净,工量具用完不擦干净,乱倒铁屑。

二、提升普通机床实习课教学实效性策略

针对普通机床实习课的特点和目前职高生的实习现状,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学机床加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常规教学教会学生机床的基本操作;第二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由学生自己设计产品、加工路线、成本核算。

(一)常规教学必须做到四到位

讲解到位车工实习操作依据的是教师给的图纸,虽然实习前学生已经学过机械制图,但是必须把图上的所有尺寸、形位公差的含义讲解清楚。除了讲解图样外,还要讲解清楚车工操作的工艺过程。

示范到位实习指导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如果教师只能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教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一个理论家。如果每一个动作教师能演示一遍,学生可以模仿,可以提高教师的形象。教师应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做到教师嘴到,学生眼到、心到,手到。

分析到位实习目的是练好基本功,制造出高质量的工件。车工要制造出高质量的工件必须边加工边测量边修整,测量是检查工件是否合格。教师测量学生工件时最好当面测量,具体分析工件哪些地方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整。分析到位就是教会学生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如,深孔、细长孔加工方法:打中心孔―钻孔―扩孔―铰孔

先指导学生对深孔加工时,实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理再进行加工实践。明确孔深与直径之比L/d≥5的孔。现代对深孔的加工,主要采用专用的设备和特制辅助工装来加工。其特点是效率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但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户一般都不具备上述设备,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因陋而简,在普通机床上,采用简易的工装对深细长孔进行加工。加工一尺寸精度为 ,圆柱度为: 长度为115mm的细长孔,因孔壁较薄,直接用 或 的钻头钻孔,一次切削产生的热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消除热变形带来的加工误差及钻削后留在孔壁表层上残余应力产生的加工误差,一次钻削加工出来的孔壁粗糙度也较大,不宜直接用来进行精铰孔加工。因此,为了减少热变形和残余应力对精加工的影响,指导学生采取多次扩孔加充分浇注冷却液的方法减少粗加工留下的加工误差,以提高后续加工精度。

点拨到位、讲解到位、示范到位、分析到位都是在讲解操作,实习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纠正学生的动作。

(二)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经过第一阶段的常规教学后,学生对机床的面板、操纵按钮、性能已经有所掌握。但是由于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已经出现了知识层次、动手能力层次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对全班学生习惯于统一要求,而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容易使学生产生更大差异。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第二阶段应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具体操作:

明确任务项目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建构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一个项目,也就是想加工什么零件(部件、机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项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81-01

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活动,科学普及的对象既可以面向全体国民又可以针对特定的群体。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有利于提高当代中学生的科普素养,从而为提高全民素质做良好的铺垫。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相连。所以,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普及工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强盛,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一、科学普及的概念、内容及实施者

科普的基本理念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验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之为广大群。

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技传播活动。我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把科普定义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进行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工作和活动。

科学普及的基本内容主要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针对科普的实施者而言,科普一般情况被认为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专利和义务。然而,青少年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其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也是人们接受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的阶段,高中物理老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将为提高中学生的科普素养,为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出巨大贡献。

二、高中物理课堂渗透科普知识的现状。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升学目标升学率的影响限制,中学里家长和学生都是围绕着升学率而展开工作。一切看似与做题和分数无关的教学都视为无用。学校的课堂教学也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的灌输和题海训练,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工作。在保证正常课堂教学的质量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其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科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高中物理,因为学科特点。物理教学是以传授学生基本的物理学科知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以及科学研究的现象及问题,并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科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的物理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之一。

三、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普知识策略

如何在高中物理的的学校课程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高中物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科普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这是渗透科学普及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决定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以为,教师在自身科普素养方面需要终生学习和不断加强。教师可以多选一些科学素养类的课外读物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比如加强物理学史的学习,因为其中蕴涵了许多物理学家的探索方法、科学态度、遇到困难怎样迎难而上,直接或间接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2、注意整合校内外物理课程资源,把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作为科普宣传的主阵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来源,或者指所有的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完成和课程活动的实施之中的。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普及因为信息需求量较大,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单一的课程资源不够的,教师应该对多种课程资源的灵活开发和综合应用,除高中物理教材外,教师、学生、网络、科技馆、图书馆等都是很好的资源。

3、在物理实验中及时地向学生渗透科普知识

物理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实验课。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总是为了得到结论而做实验。或者只做书上规定的实验。其实,在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时候,可以恰当地选择一下身边的小实验为教材的来源,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需求,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渗透科学普及时要努力把深奥的物理学原理、复杂的实验装置采用简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与生活相接近的实验:实验1:吹不大的气球:将气球口套在瓶口,气球放在一个较大的空的瓶中,向其中吹气,发现很难将它吹大。科普解释:因为瓶中气球外的气体体积减小,由玻意耳定律知压强增大,球内气体的压强很难超过球外气体的。实验2:瓶子吞蛋的实验: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总之,科学普及的内容和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相一致,都具有提高科学素养的总目标,而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高中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物理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所以在高中物理中渗透科学普及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1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医学科普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中医药院校担任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面对高职大一学生,以往一般都是牢牢结合课本,把教材上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讲解清楚,学生大体上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但学生一般兴致不高,觉得这些医学知识偏向于理论,无法有效和实践联系起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发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常识性的知识,能够极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好地获得一定的医学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所以,结合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笔者的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例如,在讲解第一章细胞与组织时,其中涉及到细胞膜与物质运输,以往都是单独进行讲解,小分子通过跨膜进行运输,分为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大分子通过膜泡进行运输,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然后分别介绍各种运输方式的具体特点。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比较抽象。那么现在在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会根据学生专业,如果是药学或中药学专业,会进一步介绍很多药物必需进入细胞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通过与药物跨膜运输联系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具体形象一些。而讲完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又会抛出一个科普性的问题,如何煎药?首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因为这个和实际生活以及他们专业密切相关,学生兴趣很高。然后笔者再联系物质跨膜运输讲解为什么要这样煎药:大多数中药都取材于动植物,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有机物一般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外面有一层细胞膜,当用冷水煎药或先冷水适当浸泡药材时,这些有用的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的空隙进入外界溶液中。而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会受热立即变性凝固,堵塞细胞膜空隙,使细胞内的有效成分无法进行跨膜运输,从而无法有效发挥药物性能[3]。然后笔者还会进一步展开,具体煎中药的方法,以及服用储存的基本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再如,在讲解第五章核苷酸分解代谢时,一般介绍嘌呤核苷酸的最终分解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并详细讲解其具体的代谢途径,当代谢异常时,会导致血中尿酸含量过高,形成尿酸盐晶体沉积于关节、软骨组织,导致痛风。这些内容讲完,核苷酸分解代谢内容就基本结束了。现在,在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会进一步讲解一些痛风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各种高脂肪高嘌呤的食物不断被人们摄入体内,在中国患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痛苦不已,主要是因为体内嘌呤含量过高,导致其降解产物尿酸升高,形成尿酸盐沉积在四肢关节,导致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如果长时间无法缓解,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那么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预防和缓解痛风呢?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预防痛风,必须将尿酸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介绍在平时应该远离哪些食物、平时应该怎么做来降低患痛风的概率以及缓解痛风[4]。除了这些章节之外,还有很多章节都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如第十章常见致病真菌,在讲到曲霉菌属时,除了介绍其基本生物学性质、致病性,应多普及黄曲霉素的危害,可以结合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印象更加深刻。黄曲霉素是一种一级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发霉食物中,食用可以诱发肝癌等严重疾病[5]。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容易滋生黄曲霉素。所以食物发霉后一定要扔掉,不要觉得可惜,不要认为发霉的食物煮熟就没事,其实它只有在200℃以上的高温才能被彻底消除,平时烹饪的温度无法完全有效清除。因此若是食物发霉,务必扔掉,避免损害身体健康。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融入这样的医学科普内容,学生兴趣很高,也很容易理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并且只需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就可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基本的医学常识,且能更好地将医学科普知识普及给身边的人,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

2利用雨课堂兼顾课前-课上-课后互动教学,充分调动高职学生学习兴趣

篇(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普知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两会期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然而,科普现状并不乐观。如去年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由于核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不足,各种关于核辐射的谣言纷纷在民间传播,甚至导致各地疯抢食用盐,各大超市的盐抢购一空。这些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科学常识还不够,科普教育普及性还有待很大提高。

如果在大学甚至更早阶段就能重视科普教育,那么对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及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度都不高,因此,本人对我校大学生的科普知识情况做了个调查,下面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一、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

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现状调查,调查采取访谈与发放问卷的两种方法,总共访问调查学生五百多人,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其中文科学生占21%,理科学生占79%,涉及共有40个班级,15个专业。

关于大学生科普知识了解现状一共调查了6个问题。当被问到了解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时,62%的人选了书籍或报刊,75%的人选了网络,67%的人选了电视或广播,而只有32%的人选了科普讲座,19%的人选了图文展览,27%的人选了课堂。当被问到是否喜欢上网浏览科普知识时,29%的人选择喜欢,54%的人选择一般,7%的人选择没兴趣。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的目的时,35%的人选择学习,11%的人选择工作,40%的人选择兴趣,12%的人选择娱乐。当被问到喜欢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科普知识时,14%的人选择文字,10%的人选择图片,3%的人选择声音,73%的人选择了视频或动画。当被问到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会不会去参加时,15%的人选择肯定去,64%的人视内容而定,11%的人选择学校去才去,10 %的人选择不去。当被问到对哪方面的科普知识感兴趣时,70%的人选择生命科学,生活科学,34%的人选择物理、化学现象,37%的人选择环境建设,28%的人选择国际互联网的应用,38%的人选择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16%的人选择农业发展,25%的人选择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态,30%的人选择生活类,39%的人选择时尚类,27%的人选择文化类,4%的人选择其他。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科普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要有机会,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去了解学习的。但是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的方式,通过报纸和网络,视频和动画来学习。学校的科普氛围相对较弱,学生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的动力不足,这就是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的一个大概情况。

二、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在调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对他有帮助时,33%的人选择很有帮助,43%的人选择比较有帮助,15%的人选择帮助不大。当被问到科普宣传是否必要时,50%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可以了解高新科技、开拓思路,49%的人选择重要,科普比较重要,1%的人选择无所谓,可有可无。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普知识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对认为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如访问21125P班的吕川江时,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也需要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科普知识,就能够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对科普知识一无所知,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访问31142P班的王小旭时,她表示大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基于普通的科普知识,要是连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以后怎么能在社会立足。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科普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如何在大学校园里怎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推广和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

问卷中对于如何推广大学生科普教育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当被问到科普宣传采用哪些宣传形式比较好时,16%的人选择发放宣传单,41%的人选择科普宣传窗,50%的人选择科普讲座,13%的人选择科普咨询,50%的人选择科普游戏,53%的人选择科普展览。当被问到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技知识会怎么做时,52%的人选择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知识,45%的人选择和家人或朋友探讨此项科技知识,9%的人选择只有别人问他才会告诉别人,38%的人选择会认真的研究一下,11%的人选择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12%的人选择不知道,说不清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科普游戏等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增加这些活动。除此之外,本人还设想了一些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科普知识教育及评价机制。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和知识点相关的科普知识,如在大学物理课《功与能》一节中,可以适当加入能源方面的科普知识,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时普及了科技常识。另外也可以多开设一些科普方面的选修课,加强大学生的科普知识。另外,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与提高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总之,把科普知识纳入到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去,把科技知识、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入各专业和学科的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普知识。

2、加强校园科普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实际,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组织观看科普视频,开展学生科普论坛活动等等。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3、举办科普竞赛。以科技知识,著名的科学家,当今最新的科技领域以及生活百科类知识,创新实践等内容举办各种科普竞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只有学好了科普知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科普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是研发新产品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明,韩旌平,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6(04)

[2]王玮,浅谈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J],科学大众,2009(03)

[3]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

篇(6)

自2004年以来,我县进行了新课程标准改革,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在认真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创新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动手参与,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让学生来验证一些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如"盐水中浮起的鸡蛋"、"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了《密度》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牙膏皮展开时和卷起时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从而更好的理解轮船采用空心法能漂浮在水上的原理。

二、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学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土电话、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飞机机翼等实验仪器或模型、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对原有的实验装置进行改造和创新等,并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的评比。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了学生把科技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

四、举办科普知识小竞赛,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7)

二、“三空间活力课堂”解读

“三空间活力课堂”是将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教室、校园和社会这三个空间有机整合为充满活力的教室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整个课堂是链接生活、动态生成、充满生命成长气息的课堂。

“教室小课堂”是指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开设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主阵地。

“校园中课堂”是指除学科课堂教学之外,结合学科课程开展的辅助活动以及校园里一切育人的环境和其他活动。

“社会大课堂”是指将学生从校园引向社会,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利用这些环境中的合理资源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中,小课堂是主体,中课堂、大课堂是两翼;小课堂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是根本;中课堂是对相关学科的整合,是对小课堂的延伸;大课堂是对小课堂和中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实践应用。三个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空间活力课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为本、关注全程、持续发展。

“三空间活力课堂”基本做法是:以需要激趣,以情趣引发自主,以自主激活思维,以思维引导过程,从而达到以过程促进成长。

三、“三空间活力课堂”实践

(一)探索“四度课堂”,夯实教室小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阵地,根据“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理念,我们从提高课堂的“自主度、参与度、情趣度和有效度”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唤醒自主意识,提高课堂自主度。课堂上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让学生 “我的课堂我做主”。

二是唤醒参与意识,从学生参与的“广度、长度、热度和深度”四个方面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比如,在农村学校,我们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学生一起利用泥巴、竹枝、麦杆等自制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文资源,用农村的“春耕秋种、犁田挖土、喂鸡养鸭、摘果收粮、赶场杀猪、丧葬嫁娶”等风土人情以及村小孩子常玩的“滚铁环、打水漂、抽陀螺、攻营盘”等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学生参与的情绪都非常高。

三是激趣活力,提高学生情趣度。课堂上教师巧妙创设学习环境,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及时有效评价激励,语言幽默生动、情真意切,提问迂回曲折、起伏有致,板书严谨有序、新颖不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度。

四是激发思维活力,提高思维有效度。包含两个方面,即思维的全程性和思维的有效性。

(二)实施两类活动,拓展校园中课堂

“校园中课堂”是对“教室小课堂”的整合和延伸,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中设计了“学科课程辅助活动课”和“全面育人校园活动”。

一是构建“五型”学科课程辅助活动课。即为弥补学科课堂教学在实践性、活动性、综合性等方面的不足而开设的学科知识的拓展与应用的活动课。活动形式包括拓展学习型、实践应用型、主题研究型、汇报展示型、学科整合型。

二是实施“三色”全面育人校园活动。即充分挖掘校园的育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习惯育人、特色育人、文化育人三个方面调绘育人“三原色”。

中课堂活动的设计依据四个点:结合教材增加知识宽度的拓展点;增加知识深度的延伸点;将几个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训练综合能力的整合点;每一阶段学生成长应该知晓、体验、形成能力但教材又关注不够的成长点。

(三)探索“五类实践”,开辟社会大课堂

我们在“社会大课堂”中设计了科普知识探究、社会实践调查、热点问题跟踪、生存技能训练、社会服务体验五种社会实践形式。

一是科普知识探究。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展览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学习、探究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二是社会实践调查。即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几个志趣相投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确定探究的专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三是热点问题跟踪。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跟踪,让学生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是生存技能训练。包括生活技能、劳动技能、自我保护技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能等。

五是社会服务体验。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我们鼓励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服务社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生活起居、陪孤独的老人聊天、协助保安守护社区安全、维护交通秩序、进行国家政策的宣传等等。

四、“三空间活力课堂”的实践成果

(一)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卓越课堂

江津区“三空间活力课堂”催生出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西城小学的“四度课堂”、江津中学的“三维课堂”、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 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江津四中的“唤醒课堂”、李市中学的“人文课堂”、江津八中的“双百课堂”等特色课堂。

如四牌坊小学“融和课堂”追求融古融今,融和融新,课堂包容广博,鼓励创新;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增加、使用和交互,构建自主乐学的新型课堂;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以文化人,博学雅正。

(二)开发了“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系列课程

如留守儿童占70%以上的清溪沟小学开发了系鞋带、叠被子等生存技能系列课程。四牌坊小学构建了学科课程、课程辅助活动、校园系列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隐性文化课堂五个板块的融和课程体系。李市小学编写了《旱码头山歌》地方教材;西城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灵童·经典》,油溪小学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三空间活力课堂”的研究和实施,解决了传统课堂对学生发展空间关注不够,过分把教育聚焦教室,忽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成长的课程设计不够,教育内容偏重学科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够,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情趣、过程体验,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等现实问题。

五、“三空间活力课堂”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教室小课堂充满活力

各学校在“激情趣、凸自主、活思维、重过程”的总目标下,结合学校优势构建出特色鲜明的活力课堂。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如聚奎中学的“翻转课堂”参加了2013年9月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受到专家一致好评。吸引了江苏、浙江、深圳、天津等地同行前来观摩学习,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孔雀西南飞”现象。几江中学的“文化课堂”吸引了全国23个省市90多所学校参与研究。2013年11月,四牌坊小学的“融和课堂”、李市小学的“和乐课堂”、西城小学的“四度课堂”、双福小学的“小能人实践”面向全市开放,广受好评。

(二)校园中课堂彰显个性

篇(8)

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使科技教育常态化,将科技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融合统一,使科技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地有效开展,我们应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上好科学课,努力发挥课堂教学在科技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思维能力,像科学家那样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风的形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这一现象,教材设计了旋转的纸螺旋这一观察实验,在教学中实验现象很明显,学生兴趣也很高,但是如何让学生由直观的现象联想到热空气成了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在点燃蜡烛之后纸螺旋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点燃蜡烛之后纸螺旋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出了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的流动,为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做好了准备,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融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科技教育

将科技教育内容融入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如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语文等学科,根据学习的内容,将综合性科普知识、高新技术、科技发展动态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给学生,拓展他们的视野。

美术教师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从科技方面去设计画面,把每一幅画都当成一个课题去思考。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语文教师尝试把科技教育引入语文课堂。分别组织学生写关于小草、石头、沙子、电灯的联想作文。这种融合科创教育思想的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当前作文教学的难点,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三)开设校本课程——科技课

科技课的全称叫“科技创造发明技法课”,是我校董老师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践,独立开发的校本课程。董老师对学生进行科技创造发明知识、技巧、方法的专题培训和科学论文的选题、调查、撰写等方法的指导和培训。通过“科技创造发明技法”课来引领学生的创新思路,激活了学生思维方式,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使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更注意留心物体的缺陷,并对其进行改进,对问题追因求果。如看到拆房的弃砖就做出了吸水假山,看到太阳能加水时的溢水现象就想到了用放气阀解决,看到了钱包被盗就发明了手套钱包和皮带钱包。看到教师擦黑板时的污染就发明了防尘黑板擦……

二、日常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

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校园网站、橱窗展示向全体师生宣传和展示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如开展了“防震救灾”“消防疏散”“环保绿色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

班队会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主渠道。每学年各班主任会利用班队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如《中国爱迪生,就在你我中》《节能减排我行动》等班队会,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注重对于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更促进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专题教育活动。例如,举办科技教育讲座活动、观看科普影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让学生切实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

三、课外拓展延伸,丰富科技活动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技能的掌握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充分的实践。校园科技文化应以学生表现为主体,学校为学生搭建舞台,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科技活动兴趣小社团

为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学校组建若干个科技兴趣特长小社团。如科技发明创造、无线电测向、机器人制作、水火箭、七巧板拼图……各社团坚持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创竞赛活动,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开启学生潜能的无限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意志力、创造力得到明显提升,不少学生创作出了富有创意的作品。如学生的科技小制作“水火箭”“智能救生衣”等,非常具有创新性。

(二)举办有主题的科技节活动

我校每年组织举办有主题的科技艺术节活动。学校开展科技知识竞赛、科普板报及科普影视展播、网页制作比赛、科普讲座、科普征文、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比赛等系列活动。同学们尽情施展科学才华,他们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我校的科普教育推向。

(三)班级文化建设突出科技文化

班级文化是学生实践、展示、发展的主阵地,要求学生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科技文化。教室是学生展示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室里,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在专栏里,贴在墙壁上,把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摆在展台上,互相观摩、探讨,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营造出浓浓的科学文化氛围。

(四)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教育资源支持,为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我校与河北省科协、省科技馆、石家庄市科协建立了“共建单位”,聘请科协青少部专家和科技馆志愿者担任校外辅导员,经常到校对少先学生进行科技讲座和科技活动的指导,经常组织学生到科技馆举行科技体验活动。

篇(9)

一、以阅读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些科学术语和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才能认知与了解,且能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度。如:细胞、受精卵、胚胎等科学词汇,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的一生》中仅仅作为概念出现。而细胞分裂,生命的来源对学生而言颇有难度,尤其是克隆技术,仅靠阅读课本“资料卡”的介绍是无法让学生对这种生物繁殖新技术理解到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播放本册教学资源中“生命起源电子书”外,还提供给学生需要进行阅读的资料――《地球生命溯源》《破解身体密码》《人体的奥秘》《我们的身体》等学校图书室配发的图书,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书籍。使学生从科普阅读中掌握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以阅读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科普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和与科学有关的科学家、科学发明、科学故事及其它相关的科学史,结合科学实验、科学制作、科学发明的动手操作项目,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达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时,虽然岩石、矿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但五年级的学生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知道的并不多,对矿物的用途可能知道和关注的就更少。而实验室中配备的岩石、矿物标本则不配套,像一些很有名的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古生物化石根本就没有,仅通过看课本和一些不配套的标本,是难以展开地质科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播放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汶川地震的视频,学生从这些科普资料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恐龙化石视频资料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化石是人类研究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阅读班级书柜中《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科学之谜纵横谈》《地震的奥秘》《地震的自救与互救》《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山》《火山监测与减灾》《奇异的岩石》等科普书籍以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与之相关的科普图书,边查找边记录整理。查找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可以语言描述;可以利用图片介绍;也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知道它们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知道目前地球资源的紧缺和保护岩石矿产的紧迫性。从而理解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意义,对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很大帮助。

篇(10)

主讲专家汪耆年老师介绍了从“中国航空之父”冯如到波音公司第一位总工程师王助,从“B&W-C”型水上飞机模型到有趣的科普小实验,广泛的航空知识,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航空发展之旅。来自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代表以及100余名残障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上一篇: 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下一篇: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