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49: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有关专家认为,中小学生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现象,其比率高至50%。各种严重的精神失常如精神分裂症等当然很少,但大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忧郁症、焦虑症,还包括神经衰弱等。在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如迷茫、失落、孤独等心理脆弱的问题。以上情况说明现在的中学生明显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因而聚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研究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并能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去解决学生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一些问题。诸如把孤独处事的学生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愿暴露自己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心理缺陷或心理疾病而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一些因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一概当作思想处理的方法,显然舍本求末。因而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势在必行。加强对学生自身、个人、内在的道德培养,如自主、自立、自尊、自爱、自信等辅导至关重要。笔者呼吁,应加大力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注意和指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细心和耐心,细心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一步,耐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总是有个时间过程,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是有一个缓慢而微小的重复,而我们也常常在悲剧面前惊叹:他怎么会变成这样?他可不是这样的人,平时怎样怎样。就是因为我们平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细微变化,所以,在其悲剧发生后才吸取教训,不如及早作好预防工作。需细心的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尤其是学生的微妙变化,耐心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化解烦恼。

其次,加强家庭教育,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做到:

(1)转变只重分数,忽略做人的思想观念。

(2)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注重对孩子在“德行”方面的培养。

(3)理智地看孩子,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

(4)多与孩子沟通,常言道,要知心中事,但听口中音,因而沟通至关重要。

总之,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孩子的无望,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保护,过度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不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指责,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无奈。我个人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创设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氛围,培养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再次,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都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篇(2)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1.11.018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11-043-02收稿日期:2011-10-1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可能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青春期的困惑――与异往,要健康,有所自我控制。这样的话,异性之间的交往会带给双方很大的好处,比如思维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互相激励。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三、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教育具有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而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针对这一特点,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地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3)

中学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今,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业的压力往往让更多的中学生承载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故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中学生进行自我的心理教育也是一门必修课。针对中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多举办亲子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心理测试等小游戏,让家长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篇(4)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二、预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发挥全社会力量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篇(5)

首先,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这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容忽视。

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而在现在的中学当中,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

第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而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必然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二)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三)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长期跟踪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

2.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3.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

篇(6)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

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举例:有一个死刑犯人,听说自己会被割腕而死,行刑那天,他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眼睛蒙上了黑布。他感觉到手被划开,随后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感觉到自己的血慢慢的流尽。死亡。但实际上,他的手只是被轻轻的划开,而他所听到的只是滴自来水的声音,但他认为自己在滴血,最终心力衰竭而亡。这就说明,心理对客观的生理也有着影响。

2. 指出良好的心理,会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应对

师:天堂和地狱的例子

地狱中,人人拿着长勺企图喂饱自己,因为其不可能而使生活十分痛苦。在天堂中,人人拿着长勺互相喂食,所以这是天堂。

这个小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我想说的是:

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一样的困境,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怎样的心态想法,决定了你的生活道路。

3.总结心理健康的重要

师: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现代。

有位教授曾经指出??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学生: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在贫穷的时候,人和人之间都差不多,到富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拉大,竞争更激烈,压力大,所以心理健康显得重要。

师:有一个参考的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马斯洛的背景。马斯洛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倡人文主义。同学们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在他之前,盛行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注重本能,认为人只是动物的简单进化,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出于本能的驱使。而马斯洛反对这个观点,认为人不同于动物,本能的需要只是较为低级的需要,人还受其它需要的驱使。需要是有不同的层次的,于是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师:介绍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人有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一个是是最基本的,需要首先被满足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基本需要,在能保证生命延续的前提下,才可以去满足其他的需要,那些都属于心理需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有许多标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斯洛,他就提出了十条标准:

1、充分的适应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当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人发挥;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认识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这种自卑与自负皆不利于自我成长,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算是心理健康。

悦纳自己

自己对自己是喜欢还是讨厌,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又一条标准。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自己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每个人要懂得正确的扬长避短。尤其在青春期的时候,生理上的发育和心理上的发展不协调,会产生很多的矛盾。

调适自己:

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能或不会调适自己的人,就会经常产生心理问题,只有经常很好地调适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最后,还有一个小内容,希望大家做一张名片。

(四)小活动??做名片

1.讲述名片的目标??为了彼此交流

2.告知名片的要求:姓名,最喜欢的一件事,最不喜欢的一件事,最能代表你的特征,你的偶像。另外也可以附上你对课的提议。

3.收齐名片

听课教师反馈::

1.同学们在听到例子的时候,都显得很有兴趣。应该注意例子的安排。

2. 马斯洛关于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尽管很有用,但是相对比较枯燥,只捡几条相关的讲一下,效果比较好。

对这堂课,应该加入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测试,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但是,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就心理健康的一方面,来给他们做一下测试。

看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案

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7)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的心理压力过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现象,造成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的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1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已有所改观。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有些教师还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极大的干扰了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1.2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现在,一些学生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更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和谐的、民主的、温暖的。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衣食,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部分家庭父母关系不和,对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因为父母的争吵打闹,导致学生不愿见父母,烦父母。长此以往。家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孩子整天就想着逃离家庭,甚至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厌倦生活,放弃人生奋斗目标。

1.4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学方式不当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们误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就像绳索一样将他们捆起来,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或呵斥。对于正在成长发育期阶段的广大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身体、心理每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影响,而这一时期又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将身心健康与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十分关键。

2努力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许多显性和隐形的心理健康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学习初中政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时,可以利用《宪法》的规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培养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学会与他人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8)

现阶段社会不同领域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强烈的关注度,须知中学生群体始终处于半成熟和半幼稚的成长阶段,身心抗压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遭遇到任何困境便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若长期放置不管,便会诱发自残、伤人等不良事件。所以说,为了确保今后中学生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有关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要通力合作,在创造安定和谐的环境基础上,针对中学生群体开展完善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现阶段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遗留的弊端

(一)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上存在错误认知迹象

目前我国在针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始终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认知状况,尤其作为心理教师或是班主任,在进行中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干预环节中,主要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针对班级成员整体加以教育改造。就是说,只有在某些学生呈现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教师才会积极主动地加以教育控制,这类滞后性应对模式,根本不足以贯彻落实现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和防范性规范诉求,同时更令中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导地位和服务辅助效用产生强烈的弱化反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低下

结合过往实际调查结果对比校验,我国目前许多中学校园之中都充斥着升学应试的匆忙气息,许多中学领导和教师只顾着令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并进入好的学校,而未能适当转移精力到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事务上。尽管说部分中学校园内已经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是发挥的正向引导效用并不是十分显著,加上缺乏合理数量的专职教师,使得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和资格证书的教师开始同步承接心理健康教育职务,目的则完全是应付上级机构检查。

(三)心理教育理论内容过于陈旧落后

我国在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沿用的诸多理论内容实际上都是借鉴于外国的,既有知识体系更新速率有待提升。正是在如此落后的理论作用之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势必会衍生出和教育机构规范诉求相互违背的迹象。再就是大多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并未能将理论和实践予以有机融合,使得学生跟进意识不强烈,最终课程讲解效果也变得更为不理想。

二、日后强化我国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

(一)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力度的强化

如若想要确保中学生群体拥有足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条件便是培养他们健全化的世界、人生和价值理念。须知在科学合理的世界、人生和价值观念交互作用之下,中学生会愈加客观细致地解析外界-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灵活发挥自身各项技能和作用,使得不同类型关系都得到良好地处理,避免出现显著的心理反应异常状况。须知一旦说某类中学生自身需求、行为理念,开始和社会规范准则产生强烈冲突,那么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路便会愈加艰难,处处碰壁之后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说,学校有必要将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视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在重视这方面工作内容基础上,将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状况予以最大程度地遏制。

(二)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须知妥善的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性决定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建设过程中,并非要依靠于逢迎谄媚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要凭借真诚善良地心去对待每个人基础上,树立起严于律己的高尚品格。至于中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维持的对象,则主要包括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和异性等,当中最重要的便是朋友关系。结合以往数据整理分析,许多中学生一旦心生苦恼,便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平时最为亲近的朋友倾诉。所以说,日后中学生完全有必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锻炼个人诸多优质化品格,保证在其间顺利贯彻自助助人、自尊尊人、自信信人等规范性指标。而对于学校来讲,则要定期组织多元且有趣的实践交流项目,令中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并建立起宽阔的人际交往网络,确保他们今后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都能够和身边的人搞好人际关系,避免因为彼此冲突或是长期烦闷而威胁到心理健康。

(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配备高水准的心理教师

须知中学生群体始终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因此内心长期充斥着矛盾和冲突特性,如若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得到宣泄处理,便会成为他们今后人生难以摆脱的心病。面对此类状况,有关中学领导需要做好投资,力求搭建起高端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指导教师,令学生遗留心中的困惑能够得到快速解决,为他们今后心理健康化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

再就是督促学校实时性强化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实效,树立起共同教育的协议。即定期和学生家长联系,以确保收集整理学生在家和校园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就是透过家长会组织,向广大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状况,在收集整理各类家长意见基础上,彼此合作探讨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和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素质化教育方针已经予以大力推广执行,同步状况下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始引起学校领导全面性重视。须知中学生是今后我国兴旺发展的希望,因此学校要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令学生能够在教师精确化指导作用下和周边人员建立起和谐人际关系,不断适应各类挑战困境。长此以往,朝着身心健全化发展目标不断前行。

作者简介:马东海(1980-),男,籍贯: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民 族:汉,职称:中教二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单位:两当县教育局。

篇(9)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还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人和人的交往是一个双方相互接触的过程。学生缺乏正确认识自我,缺乏认识和了解他人。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一些中学生跳楼,扼腕自杀,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这点。

2.早恋。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经调查发现,只有23%的同学对挫折有着积极的反应,77%的同学则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学生遇到挫折时,不知道该如何去战胜,大部分的同学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从此一蹶不振。

由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教师应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有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门外徘徊,不敢或不好意思进去,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经常找他们闲聊,了解他们,往往是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科普知识小课堂 下一篇: 优化设计与优化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