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综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临床免疫学综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临床免疫学综述

篇(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长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84X

国内刊号:22-1126/R

邮发代号:12-8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篇(2)

2积极调动教学环节的众多因素,采用多元化手段

实施教学目标在明确各版块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节约教学资源,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基础知识版块的免疫系统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基础性强,纵向联系不深,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法,教学形式上可以是老师讲授,教学课件多采用图片、动画突显知识特点,加深学习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也可根据知识点整理出针对每一章的自测试题,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自测,强化教学效果。也可将自测题上传至学科教学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教师可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对此模块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版块免疫应答部分则是将前面的基础知识连点成线的部分,考查学生归纳整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构建知识结构导图法”[4],将由抗原启动各免疫成分逐级活化、最后清除异物的过程和机理绘制结构导图,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理解。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由老师讲解,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并举行绘图比赛。临床免疫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以病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借助临床病案的具体症状体征,分析免疫功能异常和病理性免疫应答的致病机制,便于学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教学手段可以由讲授、病案讨论以及就某一方向提出选题,由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作出综述等多种形式组成。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主要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让学生既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我们从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三个层次整合及进行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科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性思维。同时,也注重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方向,开拓科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课后实验室开放,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1-01

1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

免疫学检验质量也就是业内人士经常提到的免疫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医生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对最终的诊断结果,乃至后续治疗效果产生直接而关键的影响[1]。另外,在临床操作环节,检验工作由于涉及不同内容及操作步骤,极具复杂性,给其质量控制带来了诸多不利。所以,重视并做好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影响检验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可将其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源性因素,另一类是外源性因素。下文将针对这两类影响因素展开相应的分析。

2.1 内源性因素

补体、类风湿因子高浓度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交叉反应物质等均属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因素。在检验过程中,通常先要对标本进行必要稀释,从而使其涉及的干扰因素的浓度得以有效稀释,如此一来,便可将检验结果相关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样便能够尽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百分百准确[2]。

2.2 外源性因素

标本溶血、标本储存时间偏长、标本被细菌感染等属于常见的外源性干扰因素。当标本含有的血红蛋白的实际浓度水平相对偏高时,那么在培育阶段极有可能发生过度吸附于固相的问题,进而造成试剂底物出现反应显色问题,这将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干扰。

3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方法

3.1 检验前控制

在进行正式的免疫学检验前,有必要针对其质量展开相应的控制。众所周知,标本质量将会对检验结果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如导致检验数据失真,整体结果不准。在免疫学检验工作中,血清及血浆、脑脊液、胸腹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几种标本类型,如对患者体内激素进行检测和确认时,可将上述标本类型作为主要的标本类型予以相应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应对标本的具体用药信息进行准确记录,与此同时,还应对标本的具体采集时间进行准确记录。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之前,主要涉及以下关键环节: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标本的接收标本的离心标本的识别。应围绕以上关键环节展开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保证标本本身质量符合检验要求,从而将一系列外源性因素所导致的不良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甚至完全消除。

完成标本采集之后便进入到了标本运送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控制工作非常必要,假若标本运送耗时过长,便会给一系列外源性影响因素带来“可趁之机”,可能导致光学作用问题,可能导致化学反应问题[3],还可能导致微生物降解问题等,其直接影响是严重降低标本质量,间接影响是严重干扰最终的检验结果。现阶段,通常采用条形码的办法来区别不同标本,从而确保标本的唯一性,所以,在运送环节,一定要做好条形码的保护工作,要保证条形码的完整性,要保证条形码的清晰度,一旦发现条形码毁损且无法确认的标本,应立即予以回收处理,避免此类标本流入后续环节。严格落实首接负责制以实现对那些尚未做检验处理的标本的准确登记以及有效反馈,即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处理,以便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尽快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在检验环节,标本有可能出现凝固不全等问题,所以,有必要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

3.2 检验中控制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环节,应尽可能地保证所有检验项目均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检验时,要做好设备的验证工作,要做好试剂和质控品的验证工作,还要做好其他有关耗材的验证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落实三大工作,一是对质量控制程序进行校准,二是对操作及设备维保程序进行校准,三是对检验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有效防止技术水平不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正式的免疫学检验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给检验的最终结果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有必要针对整个检测系统予以科学的评定,要保证该系统的可靠性,还要保证该系统的完整性,尤其要严格落实各个环节的有关操作标准,另外,应保证质控品具有足够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保证所涉及的操作仪器、检验环境、试剂等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4]。

3.3 检验后控制

所谓免疫学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指的是,应对免疫学检验结果予以及时、客观、有效的审核以及评定。做好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检验数据有效复查和准确传送的基础。在该环节,以下环节将会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操作人员的职责检验;2)数据结果的审核及分析;3)危急值的记录及上报;4)标本的保存;5)检验分析结果的传送等[5]。所以,应围绕免疫学检验工作的整个流程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控制,将不良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甚至完全消除,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对免疫学检验质量的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在现代医院中,免疫学检验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在临床上,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免疫学检验结果以实现对患者的合理诊断和准确诊断,因而做好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检验标本从制作到正式分析之前,通常需要经过数个环节,且涉及内容较多,任意某个环节处理不当或者出现差错,均会给最终的检测结果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所以,如何做好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便成了业内人士广泛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全程控制的角度,即检验前控制、检验中控制、检验后控制,针对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辉,余苗苗,蒋国英. 论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与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769-1770.

[2]陆小玲.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 中国医学工程,2013,08:188-189.

篇(4)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具有概念繁多、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强、知识更新快、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与一般医科大学相比,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具有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员学风较为严谨、纪律性较强,但是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较差,考核指标比较单一等特点,目前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进一步深化医学免疫学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应用PBL教学方法

相对于一些地方高校,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员教,学员听模式为主,导致学员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因此,采用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能力,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1],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入带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由学员通过自行查找资料,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不仅由此掌握相应的知识,更由此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从而改善学习效果[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员和学员、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适用于医学免疫学这种知识更新快、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的课程。

结合本校学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到学员进行PBL教学所必须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我们以临床医学五年制学员为对象,选用临床免疫学相关章节进行PBL教学。结果表明,与以前常用的传统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仅能够促进学员的深入学习,更能够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员由以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课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员对PBL教学模式表示欢迎和认可,认为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改善学习效果,值得推广。实践表明,PBL教学法是提升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

基础医学知识普遍比较抽象难懂,一方面难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员对这些枯燥深奥的概念也难以理解。因而,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生理过程形象生动得展示给学员,让他们学得轻松和乐于接收,是改善课堂授课的关键环节之一。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授课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3]。多媒体教学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概念和微观的细胞分子间互相作用的生物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能帮助学员更直观深刻、简洁明了地理解免疫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使学员便于记忆。传统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篇幅重点讲述和解释的一些知识难点,往往通过几张幻灯或者几个动画就能阐述清楚。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及抗原抗体反应等,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可以承载大量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传递更多的知识。此外,多媒体课件易于复制和传播,学员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笔记,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课堂理解和互动,从而有效减轻学员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一些对免疫学较有兴趣、求知欲强且学有余力的学员所开展的以拓展学员知识面,培养学员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大班课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员的引导,给他们介绍一些前沿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使学员了解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启发他们结合自己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和设计科学实验加以验证,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则可以整理成文发表,它能有效地培养学员的科研思维和实验能力,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不注意引导学员自己去探索问题,而是简单地让学员参加自己课题的研究,从事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这样固然能够让学员增加一些对科学实验的感性认识,但学员缺乏对整个科研课题背景和意义的清晰认识,往往在科研思维和知识面上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拓宽,达不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二是有时候会简单地以文章发表作为衡量第二课堂活动的唯一标准,导致教师和学员片面追求论文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活动,从而偏离了培养学员独立思考探索能力这个根本的方向,使学员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4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免疫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往开设的经典免疫学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如凝集实验等,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免疫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员对免疫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实验设计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5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环节。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同时可以使教员和学员分别找到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现行的医学免疫学考核是以笔试体现的理论教学成绩和以实验报告体现的实验教学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单一。随着教改工作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客观地反应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考核指标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效果,并积极利用考试之外的各种考核方式弥补单一考试评价的缺陷。例如:丰富考试题型,减少单纯记忆性的命题,增加案例分析题等反映学员应用知识能力的题型;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平时表现出的严谨、仔细等科研素质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采用开卷考试,自选方向,提交关于某一问题的综述报告等更加开放的考试方式,从而全面、综合地评价学员的成绩。

总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认真探索,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学员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员加强对教学的准备和设计,做好合理的引导,加强对学员创新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和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1.1 ABO抗原 近年来,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上,已知的可能与ABO抗原有关的眼病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近视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内障及视网膜色素变性[3]。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胡诞宁等[1]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者,子代100%为高度近视。而有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孙成甲[4]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其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遗传性不同,轴长、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后曲率遗传性大,而晶状体厚度及前曲率与遗传无关,Sorsby[4]认为决定近视眼遗传的主要成分是轴长。

1.2 HLA抗原 HLA是比ABO血型系统更为复杂和重要的强抗原系统。HLA抗原称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又称人类白细胞抗原,是具有极高度遗传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据其构造、机能,分为Ⅰ类和Ⅱ类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种眼病与HLA抗原有关[7]。1983年王蓉芳等人[8]发现HLA-B8阳性者易患高度近视,而HLA-B15阳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视。Пучковская[9]发现,先天性近视与HLA-B7和HLA-B12是有联系的,当近视患者同时有HLA-B7和HLA-B8抗原时,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升高。

至于HLA与疾病相关的机理目前学说较多,有拟态学说、受体学说、免疫应答基因、抑制基因学说、连锁不平衡学说等[10]。目前较为关注的假说是疾病易感基因学说。有人发现,自身免疫病的易感基因不仅与HLA关联,而且与一个特定的HLA单位体关联[11]。

1.3 S抗原 S抗原即视网膜可溶性抗原。S抗原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和致色素膜炎活性[12],它能诱发产生实验性葡萄膜炎和实验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而有关近视与S抗原的关系,目前报道很少。Стукалов[13]在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免疫研究时发现,视网膜抗原的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的移动指数降低到0.52±0.1。根据免疫学理论,如果移动指数等于1或接近1,说明机体对此抗原无特异性免疫作用;如果移动指数明显<1,表示机体对此抗原有特异性免疫作用。这就初步证明了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机体对视网膜抗原有过敏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3],眼底严重的变性改变不仅见于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而且也见于中度甚至轻度近视,眼底的中央及周边都有变性改变,这些都不排除在屈光指数稳定的前提下,近视患者眼底并发症的出现与自身免疫性损伤有关。

1.4 胶原(collagen) 胶原是组织中主要结构蛋白。现已证实,胶原与组织的增生、分化、粘附与运动以及关节、电解质平衡等都有密切关系[14]。

胶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纤维蛋白群体,它们在结构、功能和组织分布上相互间有差异。在眼组织中,只有Ⅰ~IX型胶原被定位。在所有含有胶原纤维的结缔组织中都含有Ⅰ型胶原[15],Ⅰ型胶原的功能是给组织以抗张强度。

人眼的巩膜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而每个纤维束又由胶原纤维组成。在生化研究中发现,Ⅰ型胶原位于眼球的赤道部和后极部之间[16]。Marshall等[17]对老年人巩膜的超微结构进行免疫金染色,结果表明,Ⅰ、Ⅲ和Ⅴ型胶原在巩膜中是存在的,并且在单个的胶原纤维内联结得很紧密。

巩膜胶原纤维的直径范围很宽,大的和小的纤维可能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巩膜的生化特性[15]。大纤维在胶原分子间交叉连接的密度大,所能承受的张力大,而小纤维与周围基质之间的接触面积大,纤维间相互作用强[18]。

然而,当患近视时,巩膜胶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眼球后极部发生了明显改变,引起近视程度的加深[19]。Curtin等[20]用电镜观察了高度近视患者的巩膜结构,发现高度近视患者巩膜纤维多为板层结构且变薄,交织状态变少,纤维直径明显变细,纤维横断面中异常的锯齿样、星状纤维明显增多。以上情况造成了胶原纤维更大的可伸展性,并减弱了胶原纤维之间的稳定性,使得巩膜后极部纤维的周期性波动范围扩展到62~70nm[19]。Лазук等[19]认为巩膜胶原抗原结构破坏及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为此研究了各种类型进展性近视患者的血清和泪液中的胶原抗体。结果50%~70%的患者在血清中发现了胶原抗体,对照组未发现。在评价免疫应答程度时发现,良性近视患者血清中胶原抗体浓度较高,特别是学龄期后天性且无并发症的近视患者指标最高,而在并发有混合型周边玻璃体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的快速(年改变率>1.0D)进展性近视患者,包括视网膜漆裂、格子样变性和视网膜裂孔,在血清中“缺乏”胶原抗体。因此确定,患中、高度近视的儿童和青少年,形成了对胶原系统的免疫应答。可以初步推测,对于中、高度进展性近视患者来说,对胶原产生的自身免疫反应和血液中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堆积,造成了巩膜的损伤,切断了巩膜内分子间与分子内的联系,引起胶原免疫遗传基因的改变,使得近视得以进行性发展,而当对胶原的自身免疫反应“起动”时,血清中胶原抗体的存在是确定的保护因素,因此可以说,血液中胶原抗体的含量相对少时,特别是在眼底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时,这种相对低浓度的抗体可以成为巩膜免疫病理学改变的标志,这种改变也是对恶性近视的预报。

2 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对56名年轻的近视患者进行了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IgG含量升高,IgM含量下降。而Казанец等[2]的研究结果是近视患者眼局部和全身IgM水平升高,以局部IgM的升高更为显著,而IgG变化很小。Стукалов等[13]发现,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血清中IgG降低,IgM升高,免疫复合物增加到98%±5%.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体液免疫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状况

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近视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含量较正常人低,T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明显降低。Стукалов等[13]对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辅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的含量明显降低。可以推测,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与近视发病可能有关。Пучковская等[9]的实验性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以65只新生家鼠为实验对象,用X射线照射家鼠的胸腺部位,结果损害了巩膜组织的正常发育,导致巩膜组织中发生变性改变以及胶原纤维的断裂,影响了巩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成为了轴性近视发展的基础,而细胞免疫即是在胸腺的控制下形成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在近视的发病机理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近视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反应指标相似。对于不同类型近视患者的细胞、体液免疫状况,ABO抗原、S抗原,以及不同类型的HLA抗原、不同亚型的胶原抗原与近视发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这无论对近视病因的理解,还是在临床中用免疫方法预防、预测和治疗近视都将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杨钧.现代眼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63.

2 Казанец ли,Дюгвская ЛА.Состояние местногои системного

гуморалъного иммунитета улиц

с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Вестн Офталъмол 1988;(5)∶35-36.

3 杨朝忠.眼科免疫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

4 孙成甲.近视眼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90;10(1)∶9-11.

5 Goldschmidt E,Faurschou S,Work K.The importance of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etiology of low myopia.Acta Ophthalmol1981;59(5)∶759-762.

6 水木信久,大野重昭.HLA抗原遗传子の构成と眼疾患との关连.日眼会志1992;96(4)∶417-431.

7 杨朝忠,李昭珍,林振德.老年性白内障与ABO抗原关系的初步研究.眼科新进展1987;7(4)∶7-9.

8 王蓉芳,赵桐茂,步坤矩,等.高度近视患者HLA类型的分布.中华眼科杂志1983;19(4)∶228-230.

9 Пучковская НА,Шулвгина НС,Вушуева НН,и др.Нарушение имму нологческого сосояния

организма у болвнЪых близорукостЪю.

ОфталЪмол Журн 1988;(3)∶146-149.

10 付体辉(译).HLA与疾病相关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0;12(1)∶33-34.

11 董桂玲,杨朝忠,张荣端.葡萄膜炎的免疫学研究.眼科新进展1991;11(4)∶52-54.

12 杨培增,李绍珍,潘苏华,等.视网膜S抗原的提纯及其致色素膜炎活性.中华眼科杂志1990;26(5)∶293-297.

13 Стукалов СЕ,Шелетнева МА,Куролап СА.

Клиникоиммун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

зпидем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ования при высокои

осложненнои миопии.Вестн Офталвмол 1995;(2)∶16-18.

14 鲁建华,郑效蕙.胶原与角膜伤口愈合.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1991;(3)∶216-217.

15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ocular tissues.Br J ophthalmol 1993;77(8)∶515-524.

16 Keeley FW,Morin JD,Vesely S.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from normal human sclera.Exp Eye Res 1984;39∶533-542.

17 Marshall GE,Konstas AGP,Lee WR.Collagens in the aged human macular sclera.Curr Eye Res 1993;12∶143-153.

18 Parry DAD,Craig SA.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ollagen fibrils in connective tissue.In:Rugger A,Motta PM,eds.Ultra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ve tissue matrix.Boston:Martinus Nijhoff 1984∶34-64.

篇(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35-0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tocytopenic pur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外周血小板溶解与破坏加剧,血小板数量减少,机体造血组织单系巨核系统产血小板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1]。作者检测185例ITP患者血小板总数并分析血小板分布图、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和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EIA法)含量,探讨ITP疾病发生、发展与检测结果相互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诊断为ITP患者185例,男性118例,女性67例。年龄5岁-26岁,平均年龄12.5岁。所有患者抽取静脉血由专业检验师经EIA法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和计数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骨髓涂片经染色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总数及形态学分类。临床诊断符合参考文献[2]标准。经临床应用糖类皮质类药物治疗均有效者。健康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岁-27岁,平均年龄13.6岁。骨髓穿刺对照组来自临床发热病人而排除血液病患者。

1.2 方法

1.2.1 血小板相关抗体(PAtIgG,PAtIgM,PAtIgA)检测 抽取被观察者静脉血3-4ml,加入含有EDTA-Na2的抗凝管内,混匀,分离血小板,按EIA法试剂盒操作方法进行PAtIg检测。试剂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酶标仪为意大利产GDV DV PPO BV4公司产品。PAtIg检测结果超过正常对照组为阳性,计算阳性检出率。

1.2.2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分布参数 抽取患者静脉血放入含有EDTA-Na2真空抗凝管内,混匀,用美国产ABBOTT CELL―DYN 1600型血球分析仪自动计数血小板总数和分布参数,30min内检测完毕。

1.2.3 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 骨髓涂片经瑞士吉姆萨液染色,染色液由BaSo(贝索)提供,在双目显微镜下(日本产,奥伦巴斯)进行计数巨核细胞(1.5cm×3.5cm标准片)总数并分类。

1.2.4 按血小板总数划分为三组 Ⅰ组血小板≥50×109/L,Ⅱ组血小板30-49×109/L,Ⅲ组血小板

1.2.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检测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检测结果以χ±s表示。组间做配对t检验,以P

2 结 果

2.1 ITP患者检测PAT总数、血小板相关抗原、骨髓巨核细胞总数 见表1、表2。

3 讨 论

由于ITP患者机体遭致敏因子或毒害因子的侵袭因血小板急剧溶解或破坏,同时累及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至外周血血小板总数降低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疾病[3]。目前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有关[4]。多因患者曾感染某种病毒(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等)源。体内产生原因不明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此类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结合,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脾脏)中大量被破坏,血小板数量减少,促发骨髓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常以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呈左移性改变,结果见表1。血小板更新速度加快,骨髓释放比较年轻的大血小板补充循环血中数量增多,致P-LCR(大血小板比率)、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使血小板体积相对一致性发生改变,PDW分布增大[5]。表1结果显示,ITP表面相关抗体检测结果增高,依次增高顺序为PLAtIgG>PLAtIgA>PLAtIgM,与正常人群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

参考文献

[1] 王鸿利,朱明德,王同明,主编.临床医学与检验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1-256.

[2] 赵武述,陈仁,卞志强,主编.现代临床免疫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454-457.

[3] 王凤计著.现代血液细胞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4:369-370.

[4] 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5-316.

[5] .妊娠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参数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8,2(26)145-150.

[6] 王萍萍,卢香兰,李霞.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程度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04:63-64+67.

[7] 徐淑芬,欧英贤,白海,王存邦,刘玲,吕桂玲.血小板相关抗体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06:409-411.

篇(7)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83-02

1肺癌概述

肺癌是世界上恶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数的29%,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从1980~1996年,美国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51%,死亡率增长了57%。全球肺癌5年平均生存率为11%,我国为8%[1]。虽然Ⅰ期肺癌患者术后5生存率可达70%[2],但不幸的是,仅有10%的肺癌患者在早期阶段(T1N0/T2N0)被发现,并有手术治愈的可能。大多数早期患者是通过非肿瘤相关的检查而被检出[3]。尽管经过了近20年的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肺癌的治愈率仍无显著提高。在我国肿瘤死亡的回顾性调查表明,肺癌在男性占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在女性中占第五位。本病多在40岁以上发病,发病年龄高峰在60-79岁,男女患病率比为2.3:1。种族,家属史与吸烟对肺癌的发病均有影响。肺癌按组织学可分为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其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肺癌的40-50%,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多为中央型肺癌。本型肺癌生长相对缓慢,手术切除机会相对较多,但放化疗不如其它类型的肺癌敏感。腺癌与吸烟关系不大,女性多见,多生长在肺边缘小支气管的粘液腺。小细胞未分化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大细胞肺癌可为中央型也可为周围型,手术机会也较大。目前对肺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因其症状、体征均无特异性,与其它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病难以鉴别。大多数依靠影像学诊断,其次为细胞组织学检查,如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肺组织活检等。分子标记物检测在些国家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

2肺癌分子标记物及其检测

随着肿瘤发病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筛选成为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热点。现阶段,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和CA-199)、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z-1)、神经烯醇化酶(NSE)等几类血清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具有人类胚胎抗原决定簇的酸性糖蛋白,它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存在于多种肿瘤组织中[4],其在肺腺癌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在90%以上时,敏感性可达50%-70%。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其检测方便、快捷,经济。CA125是用卵巢癌细胞为免疫原制备的单抗OC125的相应抗原,它是一种细胞表面高分子糖蛋白。当初此抗原检测主要用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后发现其呈多部位的分布(胚胎期体腔上皮细胞,成人的胸膜、腹膜、心包膜、输卵管内皮和子宫内膜等),并逐渐有报道其在胃癌、结肠癌中得以应用,并发现其还可作为肺癌诊断、预后检测的肿瘤标志物[5]。CA199是以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6为免疫原制备的单抗199所识别的抗原,不只存在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胆囊癌、胰腺癌、结直肠癌)中,同时在乳腺癌、卵巢癌、子宫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水平也会升高。故提示这两项肿瘤标志抗原具有广谱性。NSE是糖原酵解酶、烯醇化酶中最有意义的同工酶形式,在各型肺癌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在小细胞肺癌中最高,阳性率可达69%-78%,且NSE在小细胞肺癌血清中的表达与病变分期有显著相关[6]。Cyfrazi-1是鳞癌较好的标志物,Nakayama等根据Youden指数推算各标志物的诊断能力分析得出,Cyfra21-1是肺癌早期诊断的最佳单一指标。将上述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Miedoage等将Youden指数与接受工作者曲线(ROC)算术结合分析发现,联合检测分析Cyfra21-1+CA125+CEA效果最佳,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肺癌的有效指标。有研究提出,目前肺癌标记物还有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其敏感度为45%,血浆D-二聚体(D-D),可容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其阳性率为80.7%,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糖链抗原(CA),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F),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31-98))和肺癌基因表达等。钙相关蛋白43(calciumassociatedprotein43,cap43)基因是在研究镍化合物致癌机理中发现的新基因,研究发现其在正常组织表达很低或不表达,而在肿瘤组织表达显著上调,且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之一。而且其在人肺癌细胞株A549中表达上调,差异显示技术研究发现人肺癌A549细胞株cap43基因转录、表达水平超过正常细胞30倍[8]。Cap43蛋白和mRNA相对较稳定,使其在肿瘤标志物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7]。因为肺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原癌基因突变的激活、杂合性的缺失以及特殊染色体区域的扩增等遗传学变化导致DNA水平的变化,后者又进一步引起细胞内RNA及蛋白质水平的改变,这些变化可以产生肺癌相关分子标记物,检测肺癌患者体内各种分子异常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以DNA、RNA及蛋白质为基础的3种检测方法。这些方法中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相关学科[9]。包括DNA和RNA的鉴定,蛋白质的分离、提纯等。临床上放免技术、PCR检测技术在肿瘤标记检测中得到广泛开展。

3结语

肿瘤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病因、发生和发展之间有着较大的变化,因此从分子水平上降低肿瘤的死亡率主要有三个方面:(1)研究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即研究肿瘤高发家族的基因突变情况和体细胞演变为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化;(2)早期发现、早期诊断;(3)针对肿瘤细胞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外环境制定新的分子治疗措施,而根治肿瘤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早期诊断的肿瘤疗效较理想,而确诊的中晚期肿瘤则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基因诊断肿瘤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忠清,叶召.998年肺癌发病、死亡及生存现状[J].伤残医学杂志,2000,8(2):46-47.

[2]SmithIE.Screeningforlungcancer:timetothinkpositive[J].Lancet,1999,354(9173):86-87.

[3]ParkBJ,AltorkiNK.Diagnosisandman2agementofearlylungcancer[J].SurgClinNorthAm,2002,82(3):457-476.

[4]武洪友,王允惠.在肺癌诊治中的几种主要标志物[就[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2007,9(2):64-66.

[5]杨伟宗,蔡云龙,倪语星,等.血清CA125检测在肺癌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7,24(2):148-149.

[6]SzlurmowiczM,RoginskaE,RoskzkowskiK,etal.PrognosticValueofneuron-specificenolaseinsmallcelllungcancerpatients[J].Cancer,2003(8):259.

篇(8)

1.对我国检验教学现状要有清晰的认识

根据文献综述和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独立一体式”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统一制定和实施。(2)“专业+临床”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相关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习的检验工作。(3)前2~4年共同完成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基础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习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方式和课程目标等方面基本相似。要求学生先掌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2.认真领会临床检验学的教育特点

临床检验学科是实践性、专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运用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现代化自动检测仪器,以感观、理化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进行快速而又准确的测验,从而及时获得有关疾病的病源、病理变化和机能状态的资料,为临床诊断作出重要的参考依据,甚至还可以成为某种疾病确诊的独立依据[2]。

3.如何提高临床检验教学质量

3.1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增强临床实践能力。

病例教学法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一个具体病例的分析、推理及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讨论前一周将病案和思考题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期刊和网站。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言,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既活跃气氛,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2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法,激发检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临床检验教学中,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从不同“突破口”努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学生带入无比神奇的检验世界,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不断探索医学世界的精神。

3.3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高临床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和动画等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然后运用到临床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并茂、生动直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辅助动画或声音效果。多媒体的普及,使现代检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一为多元,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渲染气氛,使学生快速理解枯燥的医学知识,教学效果好。

3.4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临床理解能力。

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以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和一般验证型实验为重点,适当增加实用性实验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将来圆满完成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设计型以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自发学习,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为成为合格而独立的检验师打下基础。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医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适当增加检验系学生临床见习,加深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除安排检验科实习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实习,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将来临床检验工作的开展[3]。

以上方法,有些已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还需进一步协调准备,希望通过这些改进措施,能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能更好地服务临床的检验人才。总之,在临床检验教学中,应贯穿素质培养,培养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教师应当从提高自身修养出发,完善充实自我,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以身示范、不断创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篇(9)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9.006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人体吸入变应原作用于机体导致的IgE介导的鼻粘膜免疫反应,其典型症状包括发作性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常伴有结膜炎,也可诱发过敏性哮喘。根据致敏作用和地理环境因素,变应性鼻炎症状可能是季节性或常年性的。根据自动放射免疫测定乙酰胆碱受体诱导性活性蛋白(ARIA)的分级,症状按时间划分为间歇或持续性,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一些中心城市发病率约为5%,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则高达40%~50%[1]。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由于发病率高,影响面广,该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对AR治疗的方法主要有: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其中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能改变AR 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或避免接触变应原无法取得满意疗效,或者药物治疗出现无法承受的不良反应,以及希望减少用药剂量的长期治疗患者,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特异性免疫治疗历史

SIT最先由英国医学家NOON在1911年报道用于临床试验,第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是由FRANKLAND 和 AUGUSTSUS 在1954年在同一家医院完成。从此,各国学者开展大量的研究,研究其基本机制和拓展治疗方法,寻求新治疗路线和制定免疫治疗策略。SIT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以改变变应性鼻炎自然病程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小剂量、低浓度的变应原制剂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与患者反复接触,从而使患者对该变应原产生了耐受性。为获得长期且稳定的疗效,常规疗程至少为3年。

2特异性免疫治疗机制

许多研究认为,变应性鼻炎机制发生是由Th1/Th2免疫反应的失衡导致的,Th1、Th2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Th1细胞功能减低,Th2细胞功能亢进。SIT可通过纠正上述细胞因子的失衡来逆转Th1/Th2失衡。

SIT可抑制Th2细胞功能,减少IL-4等产生。CIPRANDI等发现IL-4可作为观察舌下含服免疫治疗疗效的早期指标,他在治疗后第6个月即观察到了IL-4下降[2]。 近期Treg细胞和Th17细胞对Th1、Th2平衡学说进行了补充、完善。IL-10是Treg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在进行SIT治疗过程中诱导产生并持续分泌可调节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效应细胞,具有抑制Th2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的功能,同时介导机体对变应原产生免疫耐受,并可抑制血清总IgE及变应原特异性IgE量,促使IgG4的产生,从而调节IgG4与IgE的比例[3]。CEZMI等发现使用蜂毒液予患者脱敏治疗初期,抗原特异性T细胞自分泌的IL-10增加,治疗一段时间后,B细胞和单核细胞也产生IL-10。增加的IL-10不仅可使抗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且可抑制SIgE,并促进SIgG4合成[4]。Th17细胞产生的重要细胞因子IL-17具有促炎、趋化等生物学活性。其参与了Th2介导的嗜酸粒细胞免疫反应,并对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气道的嗜酸粒细胞炎症作用[5]。CIPRANDI等对经过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AR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进行观察,发现其变化与临床症状关系密切,提出血清IL-17可作为变应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志[6]。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发现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与自然发生的T(CD4+CD25+)调节细胞产生异常和(或)功能障碍有关。CD4+CD25+T调节细胞可以抑制正常T淋巴细胞的激活,对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树突样细胞的功能也有调节作用[7-8]。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正常人和小鼠的外周血与脾脏组织的Th细胞中,约有5%~10%的细胞特异性持续高表达CD25分子,这类CD4+CD25+T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功能,可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对局部免疫反应发生调节抑制作用[7]。过敏性鼻炎患者的CD4+CD25+T 调节细胞的比例普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KIM等利用动物体外试验发现,经过免疫治疗处理后的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组中CD4+CD25+T 调节细胞较未作处理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百分比有所增加[9]。GENC 等发现,患者体内CD4+CD25+T 调节细胞处于低表达状态,可能由此导致CD4+CD25+T 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因此不能有效抑制Th1、Th2 细胞应答,造成CD4+CD25+T 调节细胞与Thl、Th2 间平衡失衡,从而导致变应性鼻炎发作[10]。

3常用给药途径及方法

免疫治疗的经典途径是在手臂进行皮下注射(sciT)。皮下免疫治疗是通过皮下注射变应原的方式来达到免疫治疗的目的。变应原提取物是一种生物制品,它通常包含物理改性过敏原提取物。在欧州,最常用的载体是氢氧化铝,它可以使过敏原在注射部位达到长效释放的效果。SCIT治疗有两个阶段,剂量累加阶段,常规免疫治疗即一般每次治疗注射1针,每周1次,总共3~6个月;集群免疫治疗即通过减少患者来诊次数及缩短剂量累加阶段,加速免疫治疗的方法,每周1次,每次注射2~3针;冲击免疫治疗一般每1~3 h注射1针,甚至允许每15~60 min注射1针[11]。剂量维持阶段,当最佳治疗剂量已经达到,每4~8周注射1针,持续3~4年。当然,生产疫苗的厂家不同,疫苗的浓度有一定差别,因此注射疫苗时的剂量、周期会有小许偏差。每次注射完毕,病人需停留在医生的办公室至少30 min,以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全身性过敏反应,防止意外发生。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近几年里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它是将变应原疫苗(滴剂或片剂)含于舌下1~2 min后,将其吞咽。患者可以根据指导每日在家自主调控剂量,因此SLIT具有无创、高效、安全等优点[12]。无论是剂量累加阶段亦或是剂量维持阶段。无论是采用SCIT治疗,或是SLIT治疗,一般推荐的治疗时间都是3~5年。

4特异性免疫治疗疗效

在SIT开始前(基线)且疗程满2年时,分别对患者的鼻部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塞、鼻痒)进行评分[13]。采用记分法,0分:无症状;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将每项症状评分相加值即为鼻部症状总评分。同时。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cale,VAS)[14]对上述4个鼻部症状分别进行评分。要求患者(或患儿监护人)在0~10 cm标尺上标出各种症状的严重程度,对应刻度值即为分值,0分、10分,分别表示无困扰、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困扰。鼻部症状整体严重程度的评价,即总评分也由患者在VAS标尺上直接标出。

4.1SCIT疗效

大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证明SCIT对由不同过敏原引起的儿童或是成人过敏性鼻炎或是哮喘有效。结果显示免疫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15]。SCIT对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及对抗组胺药物疗效欠佳的患者有效。经过一个季度的治疗,患者症状减轻较空白对照组,下降了29%~32%。对花草过敏的患者,经过SCIT治疗3~4年,临床疗效和免疫反应可延续到治疗停止后3年以上[16]。ENG等研究报道,14例儿童在连续3年接受花粉变应原免疫治疗后,即使停止治疗6年,当花粉季节来临时,患儿仍表现良好的临床疗效[17]。其他研究也表明,长期SCIT临床治疗的患者,在停止给药后,10年内症状评分指数都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18]。一般来说,临床症状需要每年重新评估,如有不足的临床反应,患者应重新评估有关的症状,这与他们过敏原暴露IgE致敏有关。

SCIT除了可以缓解临床症状,还能阻止变应性鼻炎向变应性哮喘的演变。预防过敏治疗的研究表明,SCIT可以使6~14岁患过敏性鼻炎儿童发展为哮喘病率下降20%~30%。经过3年SCIT治疗,仅有26%患者发展到哮喘病,而对照组有45%[19]。在对比了75例接受螨变应原免疫治疗3年间歇性哮喘患儿与63例经药物治疗哮喘患儿后,PAJNO等研究学者得出,6年后,有75%的免疫治疗患儿未出现新的变应原,而药物治疗患儿未出现新变应原只有33%[20]。研究学者表示,经过最初的3年治疗,至少在10年内,患者症状减轻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尽管证据并不是完全可靠,但SIT治疗可以阻止过敏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21]。

4.2SLIT疗效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被SCADDING等学者提出,此后世界各国学者报道了大量关于SLIT的临床试验。许多实验证明SLIT治疗变应性鼻炎是非常有效的。SLIT在许多欧美国家已经作为常规疗法被使用[22]。WILSON等学者通过临床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分析,包括97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析表明SLIT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鼻炎症状,同时可减少鼻炎药物的使用[23]。SLIT可影响变应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对哮喘的发展可起到预防的作用。NOVEMBRE等对113例对花粉过敏儿童分组治疗并连续观察3年,结果发现仅使用药物对症治疗的对照组,其发展为哮喘的人数所占比例是SLIT组的3.8倍[24]。

5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安全性

5.1SCIT

SCIT是对IgE致敏的患者注射过敏原,即使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风险很低,但是仍可能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其发生率取决于患者对变应原的敏感程度、疫苗的注射剂量、注射的时机和方式、患者的病情状况、及疫苗是否应用了延迟吸收载体等[25]。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可能发生,强调了早期识别过敏症状的重要性及免疫治疗的规范性。患者治疗的地点,必须配备有急救设备,患者注射药物后必须至少观察30 min才能离开。SCIT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率从1%~35%不等[26]。通常情况下,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进行SCIT治疗前,需拟定好详细的治疗方案,在意大利,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对4 000名患者注射435 854次,有115例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大量研究结果表示,SCIT治疗的安全性在20年有所改善[27]。一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表明,注射17 526次有53例发生全身过敏性反应,423个病人中有18例发生反应[28]。

据美国变应性哮喘及免疫学会观察,致命性全身过敏反应发生率是每百万分之5.4[29]。近一半发生反应的患者强调,过敏性反应发生在花粉季节更常见。四分之一则认为这是免疫治疗给药的错误引起。哮喘的发作是引起致命性全身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几乎致命的最常见反应是呼吸衰竭和这些患者有57%的预测值低于70%基线FEV1。在花粉季节进行治疗,以及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前的症状,也是致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的高危因素。因此患者治疗前必须拟定好治疗计划,对患者健康做好评估。识别危险因素可减低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同时做好应对全身性过敏反应的措施[11]。

大部分全身性过敏反应是在进行SCIT后30 min内出现。文献回顾显示,在70%的反应出现在注射后的30 min内。在欧洲,变态反应学及临床免疫学研究院强烈建议患者在注射疫苗后,观察30 min才离开[30]。一旦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肌注肾上腺素是首选的治疗,并且使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是次要的药物。β-肾上腺素阻滞剂是禁止使用的,因为他们阻滞了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免疫治疗的局部反应是很常见的,其发生率范围从26%~86%不等,一般耐受性良好的患者不要求特殊处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是否局部反应预示全身性反应的发生。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患者发生局部反应后调整了给药剂量与没有调整剂量导致全身性反应是相差不大的。另外,如果局部反应的范围迅速扩大至25 mm以上,这预示着患者有非常大的几率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31]。

5.2SLIT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比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有更好的耐受性,提供更高的安全性,这是它的主要优势,因为它允许患者的自我管理无医疗监控。SLIT较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口唇、舌下发痒或肿胀,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出现在变应原剂量递增的过程中,症状较轻微,并且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持续治疗的过程中可自行缓解,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症药物治疗或者进行剂量调整。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如皮疹、哮喘等通常属于较低级别,且有自限性,可通过使用对症药物治疗、减少药物剂量或暂停SLIT而缓解[31]。大量双盲、开放性临床研究表示,SLIT引起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DI RIENZO等对268例儿童(年龄2~15岁)SLIT治疗后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例全身性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结膜痒和鼻炎轻度发作,无须做特殊处理;1例为皮疹,经口服用抗组胺药物后缓解;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32]。4 378名患者共服用用药物1 181 000次,75%的患者会发生口腔黏膜的反应在开始治疗的阶段,经过这个阶段后,患者可以很好的耐受。全身性的反应在服用药物314 959次中仅出现了169次[22]。大多数的这些反应涉及到肠道或是皮肤的反应。需指出的是,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分级SLIT治疗后局部反应,这对于标准化SLIT治疗是十分迫切的。例如,胃肠道症状应该归类为局部还是全身反应?并且需要排除胃肠道症状是否其他疾病引起的[33]。

5.3SLIT与SCIT安全性比较

目前关于SCIT与SLIT较细节的比较研究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通过全面观察SCIT与空白组的对照,SLIT与空白组的对照,得出一些结论。在为期3年的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双模拟研究,通过对两个给药途径进行比较,在功效方面和安全,评估71例成人桦树花粉过敏症患者。以治疗者每连续2年为基准年。从症状和用药分数两方面发现,SCIT和SLIT两者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这项研究是不充分的[34]。

目前的立场是,SCIT与SLIT相对疗效不确定的,在更多的充分对比两者试验之前,建议可以进行常规实践。同时,SCIT和SLIT在安慰剂对照试验和主要决定因素免疫疗法中是有效的。因此在治疗上因以病人优先制定治疗方案。

6未来展望

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SIT发挥疗效的免疫机制并未完全阐述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了解SIT免疫机制不仅有助于拟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以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还可以对SIT疗效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启用了高效克隆技术,克隆常见的过敏原,从大规模生产重组变应原,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35]。除传统SIT外的基因重组的人源化克隆抗IgE抗体等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的脱敏治疗方法也在研究、探索中,如 Omalizumamb重组抗-IgE单克隆抗体,已用于常年性中毒过敏性哮喘患者,其疗效得到证实,但Omalizumamb治疗的高昂费用和治疗的时间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解决[36]。

参考文献

[1]NELSON HS.Multiallergen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Allergy Clin Immunol,2009,123(4):763-769.

[2]CIPRANDI G,DE AMICI M,MURDACA G,et al.Serum IL-4 as a marker of 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py[J].Biol Regul Homeost Agents,2008,22(2):117-123.

[3]HAWRYLOWICZ CM,O’GARRA A.Potential role of interleukin-10-secreting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y and asthma[J].Nat Rev Immunol,2005,5(4):271-283.

[4]AKDIS CA,BLASER.IL-10-induced anergy in peripheral T cell and reactivation by microenvironmental cytokines:two key steps in specific immunotherapy[J].FASEB J,1999,13(6):603-609.

[5]CHEUNG PF,WONG CK,LAM CW.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ytokine and chemokine release from eosinophils activated by IL-17A,IL-17F,and IL-23:implication for Th17 lymphocytes-mediated allergic inflammation[J].J Immunol,2008,180(8):5625-5635.

[6]CIPRANDI G,DE AMICI M,NEGRINI S,et al.TGF-beta and IL-17 serum levels and specific immunotherapy[J].Int Immunopharmacol,2009,9(10):1247-1249.

[7]LANGIER S, SADE K, KIVITY S. Regulatory T cells in allergic asthma [J]. Isr Med Assoc J, 2012, 14 (3):180-183.

[8]李烁,洪海裕,李小敏,等.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外周血CD4+ CD25+T 调节细胞的影响及远期疗效的观察[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4):607-612.

[9]KIM BY,PARK HR,SHIN JH.Human placental extract reduces allergic inflammation in a murine allergic rhinitis model[J].Laryngoscope,2014,12(10):1002-1010.

[10]GENC S, EROGLU H, KUCUKSEZER UC, et al. The decreased CD4+CD25+FoxP3+T cells in nonstimulated allergic rhinitis patients 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s[J].Asthma,2012,49(6):569-574.

[11]COX L,NELSON H,LOCKEY R,et al.Allergen immunotherapy:a practice parameter third updalte[J].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27(1):1-55.

[12]程雷,李华斌.世界变态反应组织舌下免疫治疗意见书(2009)解读[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l (1):80-83.

[13]CHANG H,HAR DH,MO JH,et al.Early compliance and efficacy of sublingnal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rhinitis for house dust mites[J].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09,2(3):136-140.

[14]BONSQUET PJ,COMBESCURE C,NEUKIRECH F,et a1.Visual analog scales can assess the severity of rhinitis graded according to ARIA guidelines[J].Allergy,2007,62(4):367-372.

[15]CALDERON MA,ALVES B,JACOBSON M,et al.Allergen injection immunotherapy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1):312-320.

[16]FREW AJ,POWELL RM,CORRIGAN CJ.Durham SR:Efficacy and safety of specific immunotherapy with SQ allergen extract in treatment-resistant seasonal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319-325.

[17]ENG PA,REINHOLD M,GNEHM HP.Lond-term efficacy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J].Allergy,2002,57(4):306-312.

[18]ENG PA,BORER-REINHOLD M,HEIJNEN IA,et a1.Twelve-year follow-up after discontinuation of preseasonal grass pollen immunotherapy in childhood[J].Allergy,2006,61:198-201.

[19]NIGGEMANN B,JACOBSEN L,DREBORG S,et al.Five-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specific immunotherapy and long-term prevention of asthma in children[J].Allergy,2006,61(7):855-859.

[20]PAJNO GB,BARBERIO G,DE LUCA F,et al.Prevention of new sensitizations in asthmatic children monosensitized to house dust mite by specific immunotherapy.A six -year follow-up study [J].Clin Exp Allergy,2001,31(9):1392-1397.

[21]JACOBSEN L,NIGGEMANN B,DREBORG S,et al.Specific immunotherapy has long-term preventive effect of seasonal and perennial asthma:10-year follow-up on the PAT study[J].Allergy,2007,62(8):943-948.

[22]COX LS,LARENAS LINNEMANN D,NOLTE H,et al.Sublingual immunotherapy:a comprehensive revie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5):1021-1035.

[23]WILSON DR,LIMA MT,DURHAM SR.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Iergic rhinit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llergy,2005,60(1):4-12.

[24]DI RIENZO V,MARCUCCI F,PUCCINELLI P,et al. Long-lasting effect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due to house dust mite:a 10-year prospective study[J].Clin Exp Allergy,2003,33(2):206-210.

[25]NELSON HS.Allergen immunotherapy:where is it now?[J].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19(4):769-779.

[26]LOCKEY RF,NICOARA-KASTI GL,THEODOROPOULOS DS,et al.Systemic reactions and fatalities associated with allergen immunotherapy[J].Ann Allergy AsthmaImmunol,2001,87(1):47-55.

[27]RAGUSA VF,MASSOLO A.Non-fatal systemic reactions to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a 20-year experience comparison of two 10-year periods[J].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36(2):52-55.

[28]MORENO C,CUESTA-HERRANZ J,FERMANDEZ-TAVORA L,et al.Immunotherapy safety:a prospective multi-centric monitoring study of biologically standardized therapeutic vaccines for allergic diseases[J].Clin Exp Allergy,2004,34(4):527-531.

[29]AMIN HS,LISS GM,BERNSTEIN DI.Evaluation of near-fatal reactions to allergen immunotherapy injections [J].Allergy Clin Immunol,2006,117(1):169-175.

[30]CRETICOS PS,MALONEY J,BERNSTEIN DI,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ragweed allergy immunotherapy tablet in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adults[J].Allergy Clin Immunol,2013,131(5):1342-1349.

[31]ALVAREZ-CUESTA E,BOUSQUET J,CANONICA GW,et al.Standards for practical 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82):1-3.

[32]DI RIENZO V,PAGANI A,PARMIANI S,et al.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y on the safety of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pediatric patients[J].Allergy,1999,54(10):1110-1113.

[33]DUNSKY EH,GOLDSTEIN MF,DVORIN DJ,et al.Anaphylaxis to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J].Allergy,2006,61(10):1235.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方法 笔者通过在CNKI上检索相关信息、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对全国血液学检验项目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反馈信息、近3年通过ISO15189认可实验室的不符合项分布情况、2009年对福建市大中型医院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与统计,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进行分析。 结果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现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尚存不足,具体问题详见下文。 结论 加强血液学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目标的重要前提,避免因检验人员的个人因素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配套仪器、校准品、质控品等配套实施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94-02

[作者简介] 傅吉春(1978.9-),男,福建长滨人,本科,检验师,研究方向: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应体现在相关仪器的整个使用周期,贯穿于每个标本每位病人的检验环节中。临床实验室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目标是保障检测结果的快捷、准确、精密、经济。随着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及检验项目、指标的日臻完善,实验室检验对于临床医学诊断与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检验结果质量的高低直接对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的制定造成影响。所以,该文就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

目前,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检测仪器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的提升,筛查功能的完善,检测结果精准度的提高,检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的增强,质量控制措施的逐步完善,以上变化均推动了血液检验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助力于血液检验质量的提升。但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仍需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血液学检验缺乏行之有效的质控方法;相关血液学检验项目的校准品存有使用时限短、价格偏高等不利因素造成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与临床免疫学或化学检验相比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测人员过度依赖检测仪器,而形态学检验的技术层面能力有待提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复检标准与验证方法仍有待探究与验证。

2 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成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包括文件、执行、记录、程序、改进。这就要求临床实验室检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实行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其中以SOP最为重要,所有检测人员按程序进行操作,执行后按规定进行记录,记录资料为质量保证、控制的客观资料。检测过程中通过实验室内质量控制、试验室间质量评估、临床医生或病人的信息反馈、比对试验来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使血液检测的工作始终处于动态的管理之中,该综述就临床血液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所总结出的解决对策。

2.1 确立全面的质控体系

要想确立全面的质控体系就必须从实验室环境、检测仪器、配套试剂、质控品、操作程序、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记录等方面予以全方位实施,具体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点:(1)实验室环境要求:室温控制在18~25 ℃,保持一定的通风与防尘;安装UPS,防止电磁干扰,仪器周围留置一定的空间,利于仪器散热;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做好防潮措施;保证仪器实验台的稳固;实验室环境的质量监测必须形成制度,坚决执行,不流于形式。应将实验室环境检测的要求记入仪器所用的SOP文件。(2)试剂的要求:试剂必须配套使用,用于血液分析仪的试剂有稀释液、溶血剂、校准品、清洗液、质控物,五分类仪器的稀释液与荧光染液又有不同的要求,凝血仪也有与其相配套的试剂,如校准品、质控品。一般而言,建议使用与检测分析仪器相配套的原装试剂,尤其是在仪器的初始阶段或评价方面要使用原装试剂,如若使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尝试使用国产或自制的试剂,但前提是经多次验证后保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3)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对一个检测进行监测,其中包括检测方法、仪器、试剂、操作过程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若使用定值质控品还可反映检测系统的准确性。质控品分为定值与不定值两类,最常用的质控方法有定值质控品质控法、非定值质控品质控法、患者数据质控法。分别如下①非定值质控品质控法是较为普遍的方法,又可分为West 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与Levey Jennings质控图规则[1],不定值质控品的重复测定仅可确定重复性误差,不能用于判定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一旦室内质控发生失控的现象,可从仪器性能、试剂、样品合格性、稀释效果等方面寻找原因,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选用半醛化的红细胞、假白细胞作为质控品;半自动血球分析仪可选用假白细胞、溶血剂、醛化血小板为质控品。必须保证质控品的质量;瓶间浓度必须保证血红蛋白CV<1%,细胞计数CV <3%[2]。②要想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必须使用定值质控品质控法,该方法以测定日期为横坐标,测定结果为纵坐标,纵轴居中部位可定为靶值(T)。靶值应为定值质控品的数量。③患者数据质控法:由于质控品存有价格昂贵,使用期限受限,性能不稳定,易变质等不利因素,某些质控品与实际检测标本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异,并不能完整呈现标本的特征,仅能监测分析时的质量,而对标本采集、保存、运输等环节起不到质量监控的作用。所以,应适当采用以患者检测数据为据的质控方法、补充,具体方法包括患者结果多参数核查、差值检查法等。(4)室间质量评价或比对:室间质量评价根据验室质量体系ISO/IEC导则43确定为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判定实验室校准能力的活动。其已经成为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的工具。血细胞室间质量评价统计评价方法:先计算出各组的均值、SD;剔除均值±3SD以外的回报数据,重新计算各组的均值、SD,直到所有数据都在此范围内,超出此范围的均值为加权均值,SD为加权SD;将各组的加权均值作为靶值来计算偏差,公式为偏差%=(你室结果-本组靶值)/本组靶值×100%[3]。(5)参加卫生部指定的实验室质量考评,建立和实施相关程序。以日常检测相同的方式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全面分析质量考评结果与实验室所存在的差距,并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

2.2 定期对实验室检测人员开展基本功提升培训

血液学检验人员必须具备扎实丰富的医学知识,在掌握娴熟的检测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重视检验方法的规范化。应熟悉并规避检测全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精准度的不利因素,以便于开展全面的质量控制[4]。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检验技术人员比例要与血液检测业务相适应。具备检验技术人员资格者方可从事血液检测的技术工作。血液检测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考核,经血站法定代表人核准后方可上岗,另外,还应给予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保证血液检测结果和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保密性。培训应有记录,记录应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培训计划、评估标准、培训实施记录、培训评估结果和结论,以及未达到培训的预期要求时所采取的措施[5]。

3 结语

随着实验室检验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加强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检验结果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临床的诊治。所以,为了加强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保证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我们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制订项目操作的SOP;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做好仪器的日常养护;使用质量高的质控品;坚持室内质控体系;使用合格的试剂;标准的实验室环境;坚持正确的标本采收;听取医生、病人的反馈意见;实施室间质评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徐红.实验分析前质量管理要点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2(6):45-48.

[2] 白玉,王治国,王薇,等.全国常规化学检验项目室内质控变异系数的分析[J].上海检验医学,2011,26(3):207-209.

[3] 刘丽丹,于算.浅谈生化检验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4(11):89.

上一篇: 人力资源规划含义 下一篇: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