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50: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对外投资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的发展现状:
1.1投资规模
2000 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个的产生、实现了当年的大幅增长。2002 年我国建立正式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为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03 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1.2投资地域
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全球迅速扩张。在 2003-2009年间,中国在短短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新增37个,至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覆盖到全球的大部分国家。
1.3投资行业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产业门类较多,其中,投资最多的是制造业,占比33%,其次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投资于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和软件业的企业较少。
1.4投资主体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数量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的数量并不是最多,所占比重并不大,最多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类型。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占比为26%,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33%,其他类型企业如外资、台港澳资企业、集体企业的数量比重和存量比重都很小。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人民币的持续走强,都加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但是,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2.1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出口市场,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来实施计划投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较差,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2融资困难
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总体还比较小,约有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44%的受访企业反映利用公司自有资本进行对外投资,27%的受访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融资困难成为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支持企业对外投资的股权基金、股权贷款等金融产品,企业对外投资中需要的离岸金融、信用担保、贷款保险等,只有少数金融机构能够提供,且在服务效率等方面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2.3体制掣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而现阶段我国尚未建立对境外投资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如目前企业办理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商务、发改和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核准,很多企业反映一个境外直接投资项目从申请到实际对外支付投资款大约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尤其是投标项目往往时间要求急,一些企业反映,有时因为无法确认境外投资项目审批通过的时间,会放弃一些有竞争优势项目的投标;而有些企业为便利海外投资运作,在香港等境外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通过境外投资公司运作。
3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相关对策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举措。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企(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业“走出去”,切实解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完善。
3.1宏观层面: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3.1.1构建我国对外投资专门执行机构
对外投资执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时方针、政策和战略规划,在政策上给予企业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指导,代表国家与投资东道国政府开展合作,引导企业对外投资,负责拟定和完善有关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提高对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增强对投资项目跟踪管理,从宏观上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对全球投资形势进行信息收集汇总,改进和完善信息服务,为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咨询。
3.1.2加大金融深化和金融支持力度
从世界各国来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一般业务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信贷融资、担保和出口信贷保险,我国目前具有进出口金融机构职能的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是典型的出口信贷与保险相分离的模式。政府应该鼓励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出口融资业务、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微观层面:增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力
3.2.1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我国企业要实施跨国经营,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和管理体系。要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首先需要具有全球经营能力的人才,包括技术研发、金融、法律、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熟悉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才。其次,在国际化经营中企业必须发挥和保持比较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战略转型,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2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自身竞争力
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采用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与国内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资源配置,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的竞标能力。在国外,我国企业也可以加强与国外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国外大型企业的全球网络营销系统、全球生产体系,加大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利用其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空间加深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2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小岛清模式
在1977年日本著名跨国公司理论著作《对外直接投资论》中,小岛清对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形成“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是对H-OCS模型的继承和发展,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应考虑在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联合投入。小岛清模式对李嘉图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发展,认为应利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将在本国处于劣势地位的行业转移到国外。
小岛清基于1966年美国弗农教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行业间比较利润和比较成本分析,由于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利用国际间的交叉投资,得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观点。[1]
二、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分析
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受到其独特的环境影响,可以从主客观进行分析
1.客观环境
日本地理位置特殊,处于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上,但另一方面日本资源缺乏,国土面积狭小;外商投资规范,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
2.主观环境
日本政局相对稳定,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平稳,制造业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日本科学技术水平高,但市场活力有限,并经常性出现日元升值、通货膨胀现象,由于日语的自闭型导致“加拉帕戈斯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便成为解决过剩生产力、开拓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51-1967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总量仍然处于低水平;1971-1977年进入发展阶段;1981-1989年为扩张时期;1991年至今整体处于调整阶段,其中1991-1999年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徘徊阶段,2000年至今经过调整,进入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
表2.2.1 1965-201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JETRO
根据表2.2.1,整体来说,日本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从横向来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多集中在机械工业、能源产业等行业。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日本跨国公司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至其处于优势的地区,选择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战略目标就是获取更多的海外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额巨大。据日本银行统计,2013年日本对外投资高达1,177,265 亿日元,日本对外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大幅增加。
第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类型多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导向型。在资源开采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高于其它任何国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确保资源的稳定供给。从表2.2.1和图2.2.1来看,对制造业的投资集中在机械工业和能源工业,这源于日本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
第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日本将国内的劣势产业转移,其国内劣势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集中型、环境污染型,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以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发挥政府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一方面,日本的集团投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许多日本企业,通常是贸易公司在政府机构协助下,联合起来共同对外进行投资[2]。另一方面,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采取和东道国合资的方式进行,顺应东道国制定的经济贸易政策。
三、日本跨国企业对小岛清理论模式的应用
日本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小岛清模式的影响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岛清基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表现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将国内优势产业的对外转移,属于替代型的逆贸易导向性投资,而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强调夕阳产业转移,属于互补型的顺贸易导向型投资。
2.小岛清理论证明日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和生产要素导向型的综合。日本绝大多数直接投资集中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道国采取分享产品或贷款买矿的“开发进口、长期合同”的方式进行[3]。
3.日本跨国公司将其处于劣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本国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原材料、劳动力、资本;通过产业转移给相对落后的东道国提供了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陈恒,王蕾.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评介[J].商业经济,2008(12):32-54.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中小企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尽管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居于劣势地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但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2009年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多为损失惨重。如何正确认识对外投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国际间竞争及生产分工协作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商品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大型企业,它还包括国外的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成为中小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性相比于大型企业更强。有统计资料显示,处于竞争不太激烈的行业(如石油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中的企业几乎全部属于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处于竞争性行业。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较为劣势而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的双重压力之下。
世界范围内贸易壁垒的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愈发不景气,世界范围内弥漫着贸易保护主义气氛。贸易壁垒的增加极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应对全球日益加强的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行业的劣势、贸易壁垒的增加,已经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求企业主动“走出去”。这不仅有利于其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更可以让中小企业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改变目前所处的不利形势,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温州哈杉”对外投资微观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如影随形。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也像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并存,但其风险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哈杉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杉”)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温州首家跨国公司,于1991年以手工作坊起步。1995年,哈杉开始进军俄罗斯市场,并与当地温州同行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后受到俄罗斯贸易壁垒的严重打击,致使企业无法在俄罗斯打开市场。为了摆脱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以及绕开各国反倾销政策,哈杉选择在海外建厂。哈杉最大的海外投资是于2001年在尼日利亚建立的哈杉大西洋实业有限公司。
2.1 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无法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部分实体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而哈杉坚持着自己的生产计划。2009年,温州当地一家商业银行突然中断哈杉2000万元的贷款,这一资金链的斩断,直接减慢了哈杉的发展进度。当时,哈杉还在制定其在尼日利亚下半年一倍甚至两倍的生产计划,银行的终止贷款让哈杉措手不及,哈杉不得不缩小其海外生产的规模。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的瓶颈。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难以获得贷款。在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下,金融机构更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有限的贷款额度给予大型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因而,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规模扩张所需资金,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更是十分匮乏。融资渠道的受限,让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很可能由于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无法实施。
2.2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哈杉初期以接受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订单为主要业务,它维持了哈杉的初期发展。2000年以后,哈杉每年可以接到的代工订单数渐渐减少,企业利润因此下降,OEM业务已经不能再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于是,哈杉转向自主生产普通男鞋,欲以低价销售策略占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随着温州的意尔康、奥康等具有其自身品牌的制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哈杉的低价鞋渐渐失去吸引力。哈杉的产品滞销,市场份额渐渐缩小,企业陷入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以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缺点。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属于防守型,目的多是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低价取胜的经营模式也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使得许多产品的海外市场丧失殆尽。
2.3 缺少具有国家化经营能力的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
2005年,哈杉生产的鞋大部分滞留在尼日利亚的仓库中,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尼日利亚没有自我消化的能力,问题出在管理层。哈杉的管理层自信可以处理好与当地合作者的高管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哈杉管理层在与多家零售商签订合同时存在争论,签订合同后,零售商故意减少该企业产品的上架率。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的投资是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中小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企业缺乏优秀人才。这恰恰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须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相违背。中小企业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因而容易作出不科学的决策,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它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2.4 市场信息反映不畅,信息反映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往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加剧了决策风险以及经营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若购销渠道不畅,则易将企业带入绝境,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收益。哈杉在尼日利亚建厂的初期,为了降低市场调研的成本,企业主要依靠上游和下游合作者来了解市场状况。依靠二手信息来了解市场,使哈杉只能掌握滞后的信息,企业多次错失快速进行产品调整的时机。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全程进行监督,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而我国中小企业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未建立信息反应系统,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一方面,让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对市场所反映的信息,失去对市场潜在发展机会的把握,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企业错失退出市场的时机,尤其是在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进行商业止损。
3 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在任何投资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风险又是可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1 融资多元化,并编制资金预算
在国内不能保证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应该实现融资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进行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这样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因为使用同一币种,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在遭遇资金紧缺的困难下,编制详尽的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确定可能需要的资金量。预算的编制必须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防止因为事前低估所需资金量,事中又无法保证随时有额外资金的支持,最终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哈杉于2006年已将重心转移至销售、研发上,但是其仍保留小部分传统的加工贸易,目的是利用加工贸易资金回笼快的优势,为企业周转提供资金。同时哈杉也积极和当地的政府、金融机构沟通,实现在投资地的融资计划。
3.2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2003年,哈杉开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以及名牌产品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提出了由产品走出去转变为整体走出去的理念。为突破款式设计的瓶颈,2004年哈杉通过收购意大利著名鞋企威尔逊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研发、工艺技术、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改进企业自有品牌“HAZAN”的设计和生产,提高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3.3 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对另一国的企业或经济组织(机构、社团等)进行的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下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者母国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收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创办新企业,形式有独资和合资,其中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均可以折价入股;2、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包括建立附属机构;3、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的比例以上;4、利润再投资,即投资者将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再次投入该企业或其他企业。
二、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解释
(一)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其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或不完全竞争,而这种不完全使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所谓市场的不完善分为四种类型:1、由于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4、由政府课税、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不完全。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四种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其垄断优势。所谓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的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等。跨国公司通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新企业或收购、合并国外企业,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使得本国产品跨越对方国家政府实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使得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对过去20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做了概括分析,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三个方面:1、若外国企业要在另一国进行投资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具有某些来自其所有权性质的优势,即垄断优势或竞争优势;2、企业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满足内部组织带来的经济收益大于外部市场,即内部化优势;3、投资东道国必须在资源、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禀赋,企业才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区位特定优势。所谓区位特定优势是指自然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在这三种优势中,第一种和第二种优势侧重从垄断优势和内部化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种优势则侧重从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进行分析。
(三)尼克尔博克的寡头反应论。1973年经济学家尼克尔博克以寡头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从争夺市场目的出发,提出了寡头反应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大厂商,因此他们会互相警惕注视对方的行为,如果有一家率先去海外投资设厂,就会打破原来的竞争均衡,率先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在竞争中领先。此时,其他几个对手就会相继效仿,追随带头厂商到海外投资,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保持竞争关系的平衡,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
(四)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有关,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导入期,企业注重产品的设计及其功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企业的生产集中在国内。在产品成长期,产品逐渐标准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企业便到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需求较大的国家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在产品成熟期,产品的生产程序、工艺完全标准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跨国公司便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进行生产。在产品的衰退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销路而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由于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决策。
(五)小岛清的切合比较优势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切合比较优势论。该理论认为:日本的对外投资行业是丧失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那些行业开始,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得原材料和中间品。对外直接投资是建立在两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这种投资可以发挥投资东道国和母国双方的比较优势,使两国都受益。由于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一)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贸易自由化逐步发展的今天,保护贸易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除了关税壁垒外,还有WTO规则框架下所允许的诸如进口配额、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检验检疫条件,以及区域性贸易组织对外部非成员国的歧视性政策等非贸易壁垒。目前,在我国的家电生产行业中,出现了一批诸如海尔等规模实力强大、资本技术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企业。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这些企业纷纷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这些企业在欧盟市场遭到配额限制,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又在美国市场遭到反倾销调查,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价格毫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垄断优势理论,海尔集团通过在欧盟、意大利、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生产基地,从而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规避了东道国设置的障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二)以获取资源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此类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过多年的开采和使用,我国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要大量获取此类短缺资源将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通过支持有条件的石化企业利用跨国并购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缓解国内对石油需求的紧张局势。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耗资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使得中石油拥有PK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12个油田的权益,得到了已证实的和可能的5.5亿桶石油储量。又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35亿美元成功收购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的股权,使得中石化每年增加石油产量约600万吨,同时使其石油储备增加14%。我国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的收购行动,使得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目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局面,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以争夺市场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由于国内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一批具有一定资本技术实力和一定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国外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根据寡头反应理论,在知名大企业走出去扩大市场的情况下,其他企业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会追随大企业去海外投资,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如在海尔集团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到国外投资设厂,实施收购获得成功的带动下,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使得TCL获得了其高新技术和彩电生产线,同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进而打开了欧盟这个庞大的国际市场,提高了TCL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TCL集团又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使得其在彩电产品上成功地占领了法国市场,从而在彩电产品上成为海尔集团的有力竞争对手。
(四)以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是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层次和研发投入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技术上的差距正是造成中国企业对外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原因。因此,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迅速获取相关技术,降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费用,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获得了IBM的PC业务市场,同时也获得了IBM所拥有的全球最好的笔记本研发能力、研发技术、品牌以及其在全球注册的4,000多项专利,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又如,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液晶显示器TFT-LCD业务,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
(五)以转移过剩产能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短缺经济”后,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投资过热导致我国某些行业和产品生产能力突然大增,而国内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已近饱和,从而出现结构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如我国彩电业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彩电生产厂家已近百家,年产量3,000多万台,成为世界第一彩电生产国。1998年我国的彩电行业进入成熟期,全国生产能力已达4,479万台,而市场实际需求只有2,000多万台,一半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根据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熟期,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已经标准化,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海尔、TCL等家电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实施海外直接投资转移国内一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并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推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我国缓解出口压力,扩大出口。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大,针对我国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我国出口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直接建厂或者并购国外企业,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能够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缓解日益加大的出口压力,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
(二)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目前众多国外跨国公司做大做强的有效策略。通过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实现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我国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统一的营销网络、资金协调和管理优势等,使规模经济优势得到迅速提高。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以来,经过20多年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取得明显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达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8%。然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营绩效却不容乐观。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对外投资的许多资金被浪费到不适当的项目上。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在2002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供的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境外投资不盈利甚至亏损的,约占67%。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真正成功的企业仅占10%左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投资风险太高。事实上,在任何投资活动中,风险问题都是每一个决策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正确识别、评估一项投资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本文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内涵
风险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不确定性事件对资产及其收益造成损失或增进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实际上具有获益与损失的双重可能性。作为一般的风险厌恶者而言,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更看重的是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任何投资活动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较小的程度。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事件会更多。这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预期收益产生影响。一般将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引致资本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国内投资相比,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由于受到各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不同,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各国货币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利率和汇率波动、投资项目的选择偏误,投资管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国内投资。与间接投资相比,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成为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其中大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根据不可逆性投资理论,由于直接投资含有沉淀性成本;而不象金融投资等间接投资那样容易进行资产转移,直接投资者日后改变计划或决定,这部分成本将无法挽回。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风险更大。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类型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由于东道国政局的变化,导致投资环境的变化,从而给国外投资者的投资活动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讲,政治风险主要由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保护主义政策以及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引起。当东道国政局变动或发生战争时,会直接影响一国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速度,对企业的销售或利润水平产生冲击,甚至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东道国政策变动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及发展空间;或者由于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从而使企业的财产安全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当外国企业危及到本国民族企业时,东道国政府可能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置各种障碍,施加各种压力,导致外商投资企业亏损或破产。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面临东道国的国有化风险。所谓国有化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依据其本国法律将原属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所有财产的全部或部分采取征用或类似的措施,使其转移到本国政府手中的强制性行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就出现了国有化的。据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10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对外资实行了国有化,共发生了1954件国有化案件,其中50年生国有化412件,60年代为406件,70年代约1136件,可见国有化的步伐一再加快。从地区分布来看,亚洲为219件,中东为464件,非洲为826件,拉美为454件。从行业分布来看,国有化的行业有半数以上集中在采矿、冶炼、石油、农业等部门。国际评估机构对政治风险的测算主要有三种方式:欧洲货币法,它征求政治风险分析员、保险商、银行信贷官员等专家对风险测定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的意见并计算得分;丹·亨德尔设计的“政治制度稳定指数”。它设计了一套指标并将其量化,再依据政治稳定程度将各国排序;哈拉尔德·克努森的方法,他认为一旦外国资本相当程度地控制了东道国利益,就可能引发东道国对外国资本的征用、没收甚至破坏,这时的政治风险最大。
(二)经济风险
每个国家都有其经济周期,在经济发展高涨时期,产品销售顺畅,工厂满负荷生产,利润增加。一旦进入低潮时期,产品销售不畅,工厂开工不足,但固定成本是不会减少的。销售收入减少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使企业净收入减少。如果跨国企业所选择的项目对经济周期的变化极为敏感,其净现金流量也会随经济情况的变化而出现较大变动,从而使跨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大。在跨国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风险是汇率风险。因汇率的变化常常导致对外投资者设在东道国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变得不确定。
就汇率风险的形成而言,主要有交易汇率风险、折算汇率风险、经济汇率风险三类。交易汇率风险是指汇率的变动对跨国公司债权和债务价值影响的不确定性。折算汇率风险是指反映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汇总报表上的、因汇率变动而使其国外子公司产生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经济汇率风险是指未能预测的汇率变化导致跨国公司设在国外的子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变化的可能性。汇率变动会导致生产成本升高,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造成对外投资企业的现金流折算成本币后,投资收益率多变,投资者难以对企业形成正确预期,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海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决策上的失误而使投资者不能从企业获得正常收益的可能性。由于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交流语言等的差异,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决策中信息往往不充分,甚至会将一些错误信息引入决策过程,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给经营带来损失。另外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往往融资存在较大困难,营销网络又很难打开,购销渠道不畅,很容易将企业带入绝境,这样会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降低经营收益。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直接关系到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成败。投资风险控制是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的重要工作。而要进行风险控制,首先必须要对决定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把握。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的充分程度
风险实际上是由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本来的确定性事件也会变成不确定性事件,这样就会增加决策的风险。在跨国直接投资中,当企业管理人员对东道国经营环境、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等不熟悉时,就无法收集到充分的、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在决策时面临的不确定性事项就会增加投资风险。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
(二)本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地位
在企业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时,也经常面临政治风险。而政治风险的大小与本国政府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是密切相关的。另外,本国政府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也对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东道国与本国具有睦邻友好关系,则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要小一些,反之将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
(三)东道国经济政治制度
如果东道国经济政治制度比较健全,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法地位也比较高,则跨国企业的权益保障程度也会提高。反之,如果东道国政治法律制度不完善,经济运行机制也不健全,则跨国企业的权益保障程度就会降低。另外,东道国的社会稳定状况、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关系融洽情况也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到相对发达的东道国在这方面的投资风险要小一些。而如果是到发展中国家,则风险要大一些。
(四)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如果企业有比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预见能力和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并建立起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则会降低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而这些能力的取得与制度健全的程度是与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经验相联系。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由于缺少这方面管理经验,对风险的认识不够,缺乏对风险的预见及管理能力,从而企业面临投资风险。
防范与化解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应尽可能争取在东道国当地解决。当地融资,当地使用,当地偿付本息,使用同一币种,可以回避汇率变动的影响。另外,坚持借硬币、还软币和软、硬货币合理搭配的原则,即尽量选择在借款和用款期内币值坚挺、而在还款期币值疲软的货币,减少乃至避免外汇风险损失。跨国企业应善于利用国际金融界所提供的各种创新工具,对境外融资风险进行积极的防范。利用远期外汇或外汇期货交易;利用外汇期权交易;利用互换交易,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通过互换交易增强跨国企业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改善和重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以便消除、减少或预防境外融资风险。
还可以推广运用国际项目融资和国际租赁融资来降低融资风险。国际项目融资是依靠项目自身的投资价值进行的国际融资,它以项目投产后的收益偿还贷款本息,以项目本身的资产作为抵押物。它是一种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方式,由于贷款抵押物仅限于项目本身的资产,因而能减少项目举办国政府的直接债务或担保义务,降低筹资风险。因此,应该尽快推广运用这种国际融资方式。 国际租赁融资是现代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在信贷领域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它有许多优点:融资期限可达几十年,租金通常按租赁物品的原值计算,且在租赁期内固定不变,可避免货币贬值、利率和汇率波动的影响,无需财产抵押,融资手续比较简便等(谢绵陛,2003),因此可以降低融资风险。
(二)建立完备的监管组织体系
一方面针对目前管理混乱的局面,建议建立专门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海外投资机构总部可以设在国内,在其它国家依托驻外国的中国大使馆,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海外投资管理机构可以集规划、立项、审批、协调、管理、咨询、服务于一体,其具体功能可以包括:制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及长短具体计划;设立海外投资咨询机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风俗等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收集处理国际市场的各种信息,并定期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指导性的信息;设立海外投资项目评估中心,预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收益和风险,对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常规项目审批中心,精减当前多部门联合审批的繁杂程序,除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能源投资应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联合审批外,其余的项目可由海外投资管理机构直接审批。
另一方面建立海外投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建立单独的审计与绩效评估机构的目的在于,可以使审批和审计职能分开,以利于相互制约;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是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加强对这些国有企业的监督。此外,通过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机构,可以随时掌握投资的绩效,以利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制定。将审计职能与绩效评估职能放在一起的好处在于,借用审计信息,可以对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进行更真实的评估。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
1.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投资追求的是其产品在国外相关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化网络,从而回避因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将工厂设在东道国,这种投资可以绕过关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产品可享受国民待遇,避免非关税壁垒。如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集团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TCL除在越南投资过亿,2002年,又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得公司。
2.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跨国企业利润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两种因素来实现。技术更新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是寻求低成本型的。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逐步出现一些来料加工或招商引资的合作形式。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市场也在国外,如福耀玻璃其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售国际市场。它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直接投资均为贸易型公司;而格兰仕的战略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的方式实现扩张。即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交由格兰仕组织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名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在国外销售。目前,格兰仕不但与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自有品牌的产品外销的比例占总产量的70%以上。
3.战略资源型投资,以资本换资源的模式。这种海外投资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以供应本国所缺乏的稀缺资源的需要。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海湾国家投资以控制石油的供应。我国如中信集团80年代对北美森林纸浆的投资,中化在90年代对美国佛罗里达磷矿的投资,中国石油公司2002年在印尼油田和天然气的收购。由于中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多处于供应紧张状态,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自身消费量70%的原油和50%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的资源铁、铜、铝等严重短缺,只有对海外能源投资,才能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4.战略联盟型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模式。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是完全与企业的效率直接关联,可能放弃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对企业而言,由于目标和背景及战略的不同,可分为收购国外上市公司或控股国外大型企业两种方式。如新疆德隆集团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与美国毛瑞公司合作开发欧美电动工具及户外机械工具市场。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UAI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商)21%的股权并强制UAI每年必须向万向集团采购2500万美元的产品,此举不但降低UAI的生产成本,还可进一步扩大UAI的销量,为万向集团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模式分析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3,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33,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19,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相继涌入。面对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只固守有限的国内市场是难以生存的。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只有走出本国市场,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最主要方式。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而截止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达到572亿美元。然而,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仍然偏小,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企业遭遇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SWOT本身是战略管理的常用分析工具,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一方法通过分析企业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从中得到相关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SWOT这个分析工具应用的范围目前越来越广,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工具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
从规模、资本、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看,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优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在某些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首先,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可适应不同的投资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投资需要的规模和层次也存在着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先进生产方式。我国企业具有大中小并存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拥有一定实力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比如海尔、中石化、联想、华为、首钢等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资本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技术较先进,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在国际上进行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的优势,更适应于发展国家的投资需要。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差,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成熟和易于掌握的技术更感兴趣,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留出了空间。
其次,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毛皮羽绒制品等纺织轻工行业,以及部分家电产品(如彩电)、部分钢铁产品、部分机电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一些传统行业如中医药、餐饮烹调等,在世界市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了许多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特点的适应性技术,如果我国企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第三,低廉产品的成本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便宜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等。我国企业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同时输出国内的设备和技术,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能以较低的价格占领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大到国际市场。
2.劣势分析
首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而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国内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的积极性,这使得我国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无力应对国际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历史不长,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普遍偏弱。
其次,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我国的企业从总体上来看,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中,自主的核心技术少,技术劣势比较明显。同时,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复合型高级涉外经营人才。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还要精通国际惯例,同时还要懂得东道国的法律、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及跨国经营水平的提升。
3.机会分析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首先,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了便利条件,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一方面,我国可以在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另一方面,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都采取了欢迎的态度,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另外,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正在加强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特别地,遍及世界的华人网络将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难得的机会。华人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具有聚居的特点,形成华人商业网络,使我国企业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投资都能得到同族人的协助,在这些地区投资容易获得相关信息和迅速进入当地市场。而且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爱好习俗,国外华人是我国境外企业的一个很大的目标消费群。
4.威胁分析
首先,我国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内尚未建立权威的海外投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仍然较为繁琐,政府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容易导致企业丧失市场机遇。
其次,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跨国并购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往往会遭遇双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加上我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过于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这容易导致企业重复投资,自己企业相互竞争,不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第四,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和保护,以及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威胁。在技术水平上,我国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许多高新技术,在我国企业中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是从好到精,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使我国企业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凭借掌握的高新技术实力进行跨国经营。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资金规模实力较弱,在与大型跨国公司相互竞争中,必然处于竞争的下风。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强化劣势因素,灵活应对,从而更好地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1.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与产业
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抓紧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发挥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结构多层次的优势,进行多行业、多区位开拓与发展,逐步巩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产业选择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可去发达国家投资;一些优势的技术领域,比如餐饮烹调、中医药等行业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可选择投资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些趋于稳定的中间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要注意投资地区布局与投资产业布局的结合。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目前情况下创新是关键。我国企业要将技术创新纳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需围绕跨国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
3.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要造就一大批懂外语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广纳人才,知人善用。同时还要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企业跨国经营对人才的需求。
4.依托全球的华人商业网络
我国企业可以利用遍布世界的华人网络优势,通过各种行业商会、华人宗亲联谊会等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熟悉东道国法规政策,从而减小风险。此外,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企业,可适当在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进行相关投资,在立足稳定之后再考虑将投资区域扩大到华人区域之外。
除上述策略以外,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加强立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该加强品牌建设,重视培育国际性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张晓森:基于SWOT分析的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策略研究.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陈淑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价值工程,2006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2-02
对外投资是指利用他国资源满足自己需求、不断稳固企业竞争优势、利用各种方式弥补不足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①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寻找最好的投资方式。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途径
(一)跨国新建
新建企业新建就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目标市场创建新企业或新工厂,形成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和新的生产能力。②跨国并购。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向本行业和其他行业以扩大生产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为目的的投资。我过多年来总结,通过海外并购进行对外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外贸易型的投资方式
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出口是最原始获取资源的方式,起初人们只是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其他国家,在国内积累大量的原始资本。另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型性投资,就是指一国从另个国家购买相对价格比较低的产品来完善自身的不足。这样可以节约成本、缩短与他国之间产业差距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我国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风险分析
在收购过程中政治背景容易错失机会。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常常被认为是政府行为,这引起了民众、商界与政界的高度关注,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收购计划。一旦涉及到政府行为,收购涉及到的范围、成本和程序就会被监管,整个的收购难度就会上升。
(二)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国内宏观经济指数持续上升。外汇储备是指一国政府持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包括一国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变现为外币。2007年12月末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外汇储备仍会增加,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迫切要求中国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我们对外国的法律、制度等了解不深导致海外扩张的最终失败。而我国稳定的经济形式为我国企业在国内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三)我国企业自身优势分析
我国有广阔的潜在发展空间。据2010年统计我国大陆人口13.39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国市场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需求变大,我国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最大的需求地。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国内,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主体和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在我国经济主体中既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小作坊。另一方面,我国地区发展差距非常大,具有发达水平的城市,拥有非常发达的科技、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层次的服务业。也有处于低水平的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甚至当地没有任何工业。所以企业可以利用中国独特的发展状况,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拥有国内这个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实行有效的政策就可以使我国企业有广阔的销售空间。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有力于我国企业吸纳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国长时间形成的规模经济使企业对成本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四)我国企业劣势分析
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我国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打拼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不能建设一个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才能、理念先进、心胸开阔、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团队主导境外收购并监督或负责项目的后续管理和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在谈判桌上,一个优良的团队可以赢得对手的尊重和喜爱,极大地促进谈判和交易的顺利进行并为自己的企业争取到优厚条件。
我国企业并购后经营权难以控制。我国在出口的产品严重缺少自主知识品牌、很少能生产出体现中国元素的产品。大多出口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廉价的产品。这样我国产品在国外客户心里形成了低档次的定位,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难以在国外以高价出售。中国的文化也就这样被否定了,很难被当地认可。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扩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性人才,对目标国家的文化、法律了解的不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管理过渡来完成收购。
三、SWOT分析的资源整合及途径选择
通过分析我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要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规避我们企业弊端,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选择购买方式进行投资是最好的方式。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首先要认清投向国的各种风险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风险承受力有准确的把握。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要不断调整企业决策,以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在经济风险的控制上,中国企业既要关注自身的发展与宏观经济走向的相一致,又要对投向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和企业自身习惯不协调产生的风险加以考虑。中国企业要在走向国际化中吸取教训,遵守国际规则,凭借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中享有的权力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维护合法利益。我们还可以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中运用股权结构调整的新方式减弱对国内企业的影响,积极寻求方法增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
注释:
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报.具有高科技企业达到50%的国家.
②周建军.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2006.
【参考文献】
[1]于春晖.并购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2]梅园芝.中国企业到GMS国家直接投资的途径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2009.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二十世纪末以来,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鼓励对外直接投资。近年,国企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大,投资领域变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及外来直接投资金额有所增长。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的格局。国企占境内投资者的比重下降,国企境内投资者数量也有所下降。
2.投资主体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投资主体数大部分,批发零售业为其次,其余是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以现汇出资、以国外贷款出资、以国内实物出资、以国内专利技术出资等方式。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绝大部分。中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有收购、跨国兼并、参股及股权置换。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发展,对外投资给我国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主要有:
(一)政治风险和成因
资本主义国家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东道国。因政治制度不同,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国家觉得受到威胁,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政治风险一般是因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与战争、东道国制裁与保护主义政策及东道国国有化风险。
(二)外汇风险和成因
外汇风险是指因汇率变动使企业常面临海外投资资金的流动、成本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成因一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各国国际投资行为介入。二是东道国金融稳定性不高,货币易贬值。三是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从事汇兑时,对全球的金融形式与发展分析与评估不足,使我国汇兑损失。
(三)管理风险和成因
管理风险是指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其管理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收益有风险。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时,管理风险成因有:一是我国企业保持稳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适应和生存必须变革和创新。二是东道国的会计制度与我国有差别。中国境外投资企业财务披露与信息公开存在不足,易使融资或股东利益分配有困难。三是因跨国企业人力资源主体的构成多元化。西方实行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中国国企实行集体决策。四是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常不注意各国家间文化差异。不利于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相互沟通协调,不能及时对变化作出调整。
(四)经营风险和成因
经营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因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经营风险成因是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企业内部在投资过程中控制、决策、模式选择等经营策略的运用不得到而带来的影响。
(五)技术风险和成因
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不小,主要因为:中国许多企业在海外投资活动中,面临的行业或特定技术的标准都与东道国会有较大差别。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完善。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落后,不能有效监控可能会损失,技术本身的特性也会给企业带来风险。
(六)法律风险和成因
因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等不同,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不同,对待外资的立法也不同。法律风险是指因法制原因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有缺陷,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无序、盲目的竞争,使亏损较大,大量资金流出。且因法律的冲突与差异,我国企业不能认清自己的经济行为触犯了东道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与否,使潜在的投资风险增加。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境外投资风险的宏观管理策略
1.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干预战略。保证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实施地长期稳定。降低投资的宏观风险。
2.建立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实行有效的管理方法防范管理风险。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行政管理事务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可建一个具有政府和私人两种身份的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按照政府政策制定方针,运作政府提供的保险储备金。作为法人,以自己的名义、控诉,出面解决纠纷,这样可更好的向东道国索赔。
3.健全和完善鼓励性的海外投资倾斜政策。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各方面信息,选择正确的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合理确定投资规模才能防范经营风险。同时中国要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帮助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海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降低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
4.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使我国的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二)中国境外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1.投资前期的预防措施。一要认真选择东道国,明确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企业内部风险防范。三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采用有效的灵活性投资方式,使投资经营活动的适应性与竞争力更强。
2.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避险措施。一要实施经营战略的多角化。这样可降低风险且有利于创造我国国际品牌。虽会增加成本,但能较好的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二是举债于当地。从东道国筹措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再投资等可规避风险,可减少损失,降低外汇风险。三要控制关键技术,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这样可使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及时掌握信息,避开市场风险,争取收益。四要全面提高对外投资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在投资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要选择适当的币种。尽量选择“硬币”或“软币”(“硬币”是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软币”是抛出汇率呈下降趋势的);不能准确判断汇率波动时,选择多种货币,分散汇率波动的风险,减小损失。二是要扩展货币来源。我国企业应筹措多种不同的货币,避免因一种货币的汇率波动便导致我国企业资金、财政状况受到影响。三是搞清企业的投资情况和环境,正确的划分投资资金以及企业留用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使经营管理更好地进行,实现预期的财务成果。
参考文献
[1]田泽.后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51-55.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风险和问题,如果有效的分析问题并得以解决,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探讨与研究。强化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未来趋势等,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动因、区位选择、投资方法等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叶刚教授(1992)、张海岩、范登布鲁克(1994)等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活动,都已经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构建了模型。国内学者毛蕴诗(1997)运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四维分析模型从企业内部要素、对外投资目标、国际与投资目标国环境记忆投资流出国环境四个维度考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和对外投资行为。鲁桐(2000)通过考察英国当地的中国企业。刘红忠(2001)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数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与中国“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原则相适应。当前,中国已经步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个阶段。王蔚(2011)提出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外学者通过国家风险及其构成要素角度研究FDI的成果较多,如Singh and Jun(1995)、Kevin N.Lumbila(2005)、Yothin Jinjarak以及Thomas A.Hemphill(2008)等人对发展中国家地区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因素对于FDI的研究。
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结合图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数量、主体结构、投资区域以及遇到的风险与问题等方面展开直观、准确、全面的分析。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有限责任公司的比例则有所增加。在2003年,中国有限责任公司还不到国有企业的一半多,但是到了2009年,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已经为国有企业的4.3倍。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较为明显,通过推行政企分开政策,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民营及地方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中国地方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已经占到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约33.4%;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4%,效果非常明显,中国企业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水平。大型国企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以非金融类为主,比重占到80%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划分
以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划分来看,过去以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为主,当前已经逐步拓展到非洲、亚太及拉美等170多个国家与地区。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当前拉丁美洲和亚洲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集中区域。在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欧洲和非洲的投资呈现快速增长。2011年中国对欧洲、非洲的直接投资分别达到46.1亿美元和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3%、58.9%。其中,对欧盟的投资42.78亿美元,同比增长94.1%,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逐年递增,中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总额的4/5以上。而非洲、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比重则不足1/10。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水平低,贸易型企业居多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较多,但是大多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投资水平略低,规模效应尚未发生作用,竞争力有待提升。以投资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海外投资中的贸易型企业最多,但是真正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尚未构建或完善信息沟通网络,在国外市场的开辟中存在一定滞后性。在非贸易型企业中,很少有强大资金实力或者技术优势的工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大多数投资集中在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加工装配等领域。因此可以说,中国大多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对外直接投资需求不一致,虽然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最终也是“为他人做嫁衣”。
(二)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一定发展,但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尚存在投资动机不明确、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投资主体过于集中、缺乏政府的科学引导,同时金融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