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50: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课堂教学的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化学知识的特点是“多、乱、杂”,难学、难记,学生视为“第二门外语”。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心理障碍,我们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力求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零乱知识条理化,使之循序渐进,强化掌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课本,而且要备学生。要从学生角度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注重教会学生掌握将实验作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通过一些明显的、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氧气的性质这一内容,我一边演示,一边教会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从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此时,着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经这样的引导,学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而非死记硬背,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在新教材中将实验探究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打破了原来的演示和学生实验的束缚,将实验探究作为课堂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也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和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三、在化学教学中适当的引入化学史
化学史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富有成就的科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借助于科学发展史来学习化学中的疑难,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开拓知识视野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消化课堂中所传授的新知识,把化学史引入化学教学正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化学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课题,化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科学家探索化学规律的历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家创造性的例子无不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辉,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探索历史上科学家的创造过程,对掌握科学创造性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联系现实生活,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化学没有兴趣,对化学没兴趣,反过来又感到化学更难学了,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圈子,化学内容不像语文、英语和其他课程的教学,难以感觉到它的趣味性,特别是专科化学内容比较专业化,学生觉得它枯燥无味。但只要留意,我们随时都可利用教学内容的可教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趣味性诱导教育,以达到调节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作为一位化学专业教师,只有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并掌握一些科普性知识,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专业性问题。化学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科技百事通,教师的知识容量必须超过教材,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够向学生给出一杯水,并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化学专业知识深浅的试金石,学生只有从听课中感觉到教师扎实的专业功底、浓厚的教学热情、爱岗敬业及对化学教学孜孜以求的教学态度,才能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促进智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先驱陶行知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五、直面意外,扩大生成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1—0032—01
目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的传统功能、教师的角色、课程的内涵诸多方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是这一系列变革的实施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不少学校都强调要优化课堂教学,所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益,通过各种优化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课堂优化,就要坚持“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有利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优化备课
1. 编写教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教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编写教案是探索性工作、创造性劳动,不能为教材所束缚,要敢于超越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加工教材,也可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要敢于备出适合学生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为了学生发展的教案。
2. 编写教案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教案记录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本教案不光是教师成长的一串串脚印,更是一次次创新,常写常新,才能与时俱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那创新从何而来呢?当教师把课堂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时代的时候,创新就应运而生了,这就要求教师有“把社会当作课堂”的能力。让那些应付的、陈腐的、程式化的、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案一去不复返,新课改呼唤的是充满生命力的、改革创新的、富有时代气息和呈现个性风格的教案。
3. 编写教案要形式开放、方法多样。教师要在课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条件写出不同的教案,编写教案不应是过去那种流于形式的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工整、教学过程是否有条理的模式化教案。今天评价教案的标准是:备出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有效完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顺应新课改要求的教案。好教案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从一份好教案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调控、教育对象的了解等情况。
4. 编写教案要补充写好教后记。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外,课后还要进行反思补充,写好课后记。将课堂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材料,也是教师进步的总结。
二、优化教学方法
45分钟的课堂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抓住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导入新课要新颖自然,复习提问要有的放矢,讲授新课要突出重点,练习要达到反馈的目的,小结要言简意赅,布置作业要适量。
1. 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师生心中都要有数,直奔主题,既节省时间又提高学习效率。
2. 尽快打开书本,让学生自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传统的“要学会”为“我会学”,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法,敢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知道真正的收获必定靠辛勤的耕耘,真正感知必定靠智慧的感悟。
3. 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激情,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 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努力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方法,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让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把单一讲解法探究为体现学科特点和个人爱好的学习方法的优化组合,用他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手段与方法,开启他们的思维之源,寻找他们的创新之处。另外,还要给学生创造定的条件,教师启,要启在关键处;讲要在重点处,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独立思考,变老师注入式讲授为师生共同参与,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3 师生共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愉快学习的气氛源于教师,这种气氛是真诚关心和理解的倾听,是师与生之间愉快,和谐的合作,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先决因素,是发掘学生潜在智能的最件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某问题产生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 独立探索,大胆求异,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是我们所说明的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提倡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和新颖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某问题,如果一味地按常规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时候会阻碍学生的认识和分析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68-01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 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1.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1.2 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探索)。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1.3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要使向日葵多结瓜怎么办?(人工授粉,知识综合应用,导入下节课《种子》的知识)。
1.4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2 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利用1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现选出学生的部分问题以嗜各位:
(1)含羞草用扦插法繁殖是否可以?
(2)无籽西瓜是怎样繁殖的?
(3)香蕉没有种子,怎么繁殖?
(4)被子植物中的生殖是否有胎生?
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特别好奇。有许多疑惑需教师给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满足学生的知识饥渴。在学生出题中经常出现时间的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随机应变,把问题转移到下节课的内容去,为学生自学下节课内容埋下伏笔。
3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1 恰当地运用媒体,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但在当今视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学生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生物”了,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的海洋中。
实物投影仪的出现,使老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只小小的昆虫慢慢在学生面前解剖,如:可以亲自将蝗虫的头、胸、腹部指出,并数一数蝗虫有多少对足,甚至可以把每一对足拔下来,比较一下这些足有什么特点,特别能突出一对发达的后足,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蝗虫那么能跳……
3.2 用多媒体电脑,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呢?学校电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购置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VCD、光盘,生物科是得益最多的,因为“自然、生物”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没有国界的、语言的障碍,就象“动物世界”这个众所周知的节目,我把它搬进了课堂,讲生物的多样性,我可以把介绍非洲草原的片段放出来:讲生物的适应性,我可以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极”,让学生了解南极,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自然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为什么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广大科学教师普遍面临一些最基本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材文本的功能、三维目标的定位、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
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的目标设置相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教学策略形成的首要环节是明晰目标。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是完成教学指标的结果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动态化、开放式的程序性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体验性目标,是一种社会性态度。尽管三个目标是彼此不可分割、密切交融的统一整体,但从新课程实施策略和评价要求来看,显然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是核心,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点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目标,儿童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而这些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又把科学素养的各方面融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价值定位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关键意义。
二、辩证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
教材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文本资源,相对于其他教学资源而言,其科学性更强,系统性更好,与课标的切合度更高,具有其他教学文本不可替代的价值。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其价值功能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之一,如果过于依赖和迷信教材,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则难免落入“教材主义”的窠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例如,我在教《常见材料》这一课时,除了利用教材中列举的材料外,还让学生结合教室里的物品和师生穿着,认识常见的各种材料。这样的认识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能很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辩证地看待教材的功能、价值和地位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奥苏泊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孩子的认知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纵览孩子已学的各科教材,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本学科的相关程度。例如:四年级学生学习《运动的快慢》时,要用到小数除法计算运动的平均速度,而此时还没学到小数除法,教师要是课前了解了孩子的已有水平,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其二,可以利用课前和学生交流的机会,询问孩子对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问学生:你知道自己的血液在体内是怎样流动的吗?知道血液为什么能够不停地循环流动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对血液循环已有的认知水平。若要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要给他们提供操作材料,让他们亲历操作活动,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给学生一节电池、一根导线,看学生能不能点亮小灯泡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寻找到与孩子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相吻合的教学切入点,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四、教学过程要具有开放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过去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因此,营造开放式学习环境成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开放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甚至大胆质疑、敢于打破传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提升学科素养。因此,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诸多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198-02
芭蕾舞蹈作为人之讴歌,是对某种理想根基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是从理性世界的因果关系桎梏中释放出来的。因此,芭蕾舞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蹈演员或者是成为一名芭蕾舞者,付出辛苦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获得专业的,系统的芭蕾基础训练。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芭蕾学习者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因地制宜掌握分寸
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我们在进行芭蕾基础训练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芭蕾舞者,应当具有良好的形体基础。因此,我们在进行芭蕾基训教学的时候,应当掌握基本的动作教学要领,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芭蕾舞蹈要求的人体结构,在舞蹈过程中身体的垂直位置非常重要,在表演的时候舞蹈演员需要始终保持非常高的平衡和稳定习惯,这样才可以呈现出高雅优美的芭蕾舞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对学生的身体特征进行了解掌握,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这样我们能够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例如我们要对学生保持稳定的能力进行训练,就要根据学生的盆骨状况,以及腰椎、胸腔和肩膀等部位的动作进行专项训练。
在学校中进行芭蕾基训教学,一般学校很难维持较长周期的教学安排。这就导致了学生接触芭蕾训练的时间不足,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在教学计划制定之前向广大的学生征集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同时,芭蕾舞蹈教师不应该由于时间的压迫就盲目地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芭蕾基训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如果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高强度进行训练,不但达不到训练效果,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其他课程量和课时的分布,保证学生在每个礼拜有至少6个课时的芭蕾基训课程。对于在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应当从专业的舞蹈教师中选,这些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保证芭蕾基训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和提升,邀请更加专业的认识对芭蕾舞蹈教师进行培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
二、科学训练规范表达
在进行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规范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教学。在动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人体的基本形态的认识,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人体生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身体四肢。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对身体的各部位的训练,身体的五大关节部位肩、胸、胯、膝和踝,这五个部位在训练的时候都应当对称向外打开,学生的双脚应当保持一字外旋。这样可以使身体的线条获得最大限度地延长,从而增加了舞蹈动作的感染力。虽然这种外开状态是人体处于非自然状态时的状态,但却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舞姿和舞步的连接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在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应当增强这两个部位的灵活性,从人体美学的角度延长人肢体的长度。对于一些大幅度的动作,我们应当通过保持腿部的直,使动作更具有技巧和对美的传达。在直的基A上,我们还要通过立进一步展现芭蕾舞姿的形态美。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教学所采用的语言也要保持规范和精确,只有准确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教师要传达的思想,进而才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教师应当在进行教学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针对芭蕾基训教学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难点部分的表达,逐字逐句地进行研究,怎么样的表达才可以既准确,又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准确指导,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芭蕾基训的基本教学步骤,以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带领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而且不同的教师对芭蕾基训的原则和方法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教师应当保持一个宗旨,就是要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芭蕾基础动作。在训练过程中,伴奏音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的配合能力。
三、组合训练注重顺承
组合训练是一种具有较高的逻辑性,训练过程更加复杂,但是更具有针对性的芭蕾基训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动作之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应当更加重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对基本动作的应用能力,重视学生舞蹈动作的应激性,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这就是我们需要采取组合训练的原因,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的芭蕾舞蹈技能。要想有效地进行组合训练,我们还应当理解组合训练与单一动作训练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意识进行单一动作训练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组合训练,而组合训练又是对单一训练的一种综合运用和对单一动作训练效果的一种检验。因此我们在进行组合训练之前应当有系统的单一动作训练过程。这对于刚开始学习芭蕾舞蹈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芭蕾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适应。并且,组合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芭蕾动作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
顺承关系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我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顺承相类似,也就是我们在进行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每一个舞蹈动作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单一的舞蹈动作没有办法完成,那么就无法完成一整部芭蕾舞蹈。由此可见,单一动作就像是一盘棋中的每一枚棋子,我们只有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顺承关系,才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体。换句话说,我们应当通过对学生在芭蕾学习过程中对顺承关系的认识的强化,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训练,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芭蕾舞蹈,从而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把握每一个动作,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芭蕾集训课堂中,单一的跳跃动作训练就包含了多种,其中每一种跳跃都是学生要牢牢掌握的。而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逐渐提高难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时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这些单一动作之间顺承关系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芭蕾基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教师应当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有正确的认识,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与学习。对芭蕾基训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仍然需要广大教师的继续努力,共同促进芭蕾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做必要、恰当、适时的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的高低。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诱趣,防止哗众取宠。其次,要注意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过程,通过竞赛、游戏、质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质疑兴趣,每节课结束前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从小养成敢疑、善疑的良好的习惯。最后,要注意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愉悦地投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用的本领。只要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三、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则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能发生的学习障碍,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错误思想的形成,扫除学习障碍。例如:认识圆周率π,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些线和大小不等的圆纸片,上课时让学生用线在纸片圆周绕一圈,再将所得的线拉直,去度量该圆的直径,学生就会发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到π的近似值。教师再说明历代数学家的研究测定,π的近似值约是3.14。在学生理解了圆周率的知识后,再让他们去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深度
所谓教学深度实际就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达到的程度,就是指每节课教学最终要达到教学目标,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控制并掌握好教学深度,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大纲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将本节课所教内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准确地寻找出来,确定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不必拓展深化的就没有加以引申的必要,否则就超出了大纲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需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六、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 介绍药物发现史
在药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可作为药理教学的生动素材,以此入课,学生感兴趣,又能从中得到启迪,增长见识。比如,讲解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从其发现史讲起。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从此阿司匹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皆知的一种药物。再如,抗心绞痛药一章,可从硝酸甘油的发现史入课。早在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欧·索巴里欧合成了硝酸甘油,但极不稳定,易引起爆炸。到了1867年,青年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使用硝酸甘油的方法,解决了炸药的安全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使得炸药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这时人们还不知道硝酸甘油会在心绞痛的治疗中起到什么作用,直到英国医生布伦顿发现了一种名为亚硝酸异戊酯的物质,它可以缓解心绞痛,但不能长时间保存,为了寻找更持续稳定的治疗药物,科学家们筛选出了硝酸甘油。100多年过去了,硝酸甘油目前仍是治疗心绞痛最常用的药物。
2 设置悬念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因想到果,由此及彼,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以介绍吗啡为例,入课时可以这样开始:吗啡大家都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不是吗,怎么会是药物?的确,在名目繁多的中,吗啡就是其中一员,然而临床上对于某些痛不欲生的患者来讲,吗啡却又是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甚至有些时候还是金标准用药。为什么?再如,糖皮质激素一章,可以这样入课:2003年暴发了非典,元凶是冠状病毒。在对于这种病毒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其临床治疗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这种激素何以有如此威力呢?随着课程的展开,能使学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悬念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避免了教师单向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3 讲故事的方式
讲故事的方式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入课式。对于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学习可以从以下这个故事开始。100多年前的德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费利克斯·霍夫曼,在他29岁时来到拜耳公司工作,此时的他怀着一个强烈的心愿:找到一种新药,使每天必须忍受关节炎疼痛的父亲免于煎熬。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老霍夫曼成为儿子研制的新药的第一个试验者,结果表明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这一天是1897年8月10日。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这一发明专利。3年之后,这种新药的第一片片剂在世界上诞生了,随后迅速推向了全球市场。霍夫曼和当时的拜耳公司肯定没有料到,100年来,多少种新药曾风靡一时,来了又走,而这种药物不但没有被时光的长河所淘汰,反而越发焕发了青春,人们又发现了它的许多新用途,这种情况在用药史上是不多见的,它就是阿司匹林。今天就向大家介绍阿司匹林所代表的一类药物——解热镇痛抗炎药。
4 临床典型病例法
以病例入课,可让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避免纸上谈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56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是学生初步了解物质变化的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对于化学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对学生的高考有着直接的影响,还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而且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极具现实意义。但是高中化学学习也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因为高中化学课程的内容极为抽象,加上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较多,且在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实验课程,这使得学生在面对化学课程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是极为不利的,长期如此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降低。
高中化学教师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化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就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教学方法的匹配,使当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化学学习。同时,在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使学生更为积极的对相关的化学概念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
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中化学教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在高中化学日常教学中,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显得过于被动,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教师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更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也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要营造起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得到充分的激发,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最后,高中化学教师要注意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教师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交流,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自我展示,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在学习中向教师打开心扉,进而同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
二、善用言行鼓励学生
学生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着重体现在主体意识的塑造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次不经意的赞许、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段引人入胜的课堂引导等,都能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多提问。就目前的化学教学而言,要求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师要通过言行来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的塑造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出现“教师提问题,学生无应答”的尴尬现象出现,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达到主体意识的塑造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目的。其次,高中化学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只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回答之中,就要对学生予以肯定,肯定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的这种行为,让学生获得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这样在日后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才不会受到答错问题就要挨批评的困扰,其才能继续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不对学生的回答错误进行批评,并不是就要放任W生的错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肯定后,就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定的评价,对其中的错误回答予以更正。最后,高中化学教师还要学会一定的鼓励技巧。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并不局限于回答问题之后,在学生开始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能够更为投入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更应当予以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能够不被挫折所折服,继续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
1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并面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任务当堂完成。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周的任务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你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及引路人。
2 以情趣为魅力,形成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在面对同样的课型时,教师应同中求异,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使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3 以团队为建制,开展探究与竞赛
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的意愿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分坐,结成团队。在学习中使学生便于开展探究、讨论、检查与帮助,能起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可把学习的任务、日标落实到团队,实行组长负责,由组长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俭查,教师随时抽查。
有了有力的团队,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把团队的凝聚力、内驱力激发起来,使团队成为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的“活”的团队。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引进竞争,促进学生团队的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4 以活动为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外,还具有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把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练习、研讨,还要组织起学生团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重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变为学生活动的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良好的心态努力投入学习,互助共进,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5 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