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50: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大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课前准备
做好课前准备,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而建立高效的“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前准备尤为重要。我认为课前准备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制定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开发”,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源头。因此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结合大家的建议再由第一主备人修订,修订好后,分给任课教师,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导学案在设计时要求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深入浅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
2.导学案的使用
教师须提前两天发给学生,利用自习课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预习时,用红色笔标出疑难点,并将问题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知识板块处,以便于老师的学情调查和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并要为上课做好展示、点评的准备。在上课的前一天由学科班长收齐上交,教师第一次批阅,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特别关住疑难问题,然后进行第二次备课,确定展示内容。上课前将批阅后的导学案发给学生,上课使用。
3.培训好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要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激情,在展示、点评的时候像个小老师;要想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的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小组长一定要具有强烈的纪律观念,能管好本小组同学的课堂纪律。(2)要求小组长每节课前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3)上课时要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解决能解决的疑难问题。(4)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5)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6)协助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导学案等。
二、课堂的处理
课堂上,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思想,以解决重点难点为主要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放手”,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放手让学生讨论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概括结论,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放手让学生进行展示和点评。总之,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做到的、完成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而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存在普遍异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或精讲的方式处理。
本文结合多个教学案例,详细地为达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目的出谋划策,提出了关于如何打造英语智慧课堂的几大措施。课堂是智慧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智慧教学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学习英语的技巧,提升英语阅读与写作两大能力,同时它也能够让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释放,学习生活得到饱满的填充。就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学并没有真正掌握打造智慧课堂的精华,导致学生日益对英语失去耐心与信心,然而当代教育的前沿是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内涵,英语教学也必须跟紧时代的脚步,争取早日为打造智慧课堂的目标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英语学科上的平稳发展,力图培养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树立起创新学习的意识,开发英语智慧课堂的步骤绝不能省略,教师要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照顾到全体学生学习进度,因为每个学生的领悟吸收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而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向所有学生培养他们善于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也是打造智慧课堂的主动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英语“方位名词”这一内容时,in front of、behind of、turn left and right等描述前后左右的名词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鲜明的概念,因此极易容易混淆。遇到这种学生迷糊的情况时,教师不能因为赶个人的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对这些方位名词的加强巩固,否则会产生不可弥补的恶效。在宝贵的45分钟课堂时间内,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比如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比划前后左右,并让全班学生集体说出自己的比划方向,这种互动的教学模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感情。相反,教学也可以说出其中任何一个方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来,一旦发现个别学生比划失误就可以及时纠正,如果能够长期将这种顾虑全局、面向全体的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提高。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学生的玩心还比较重,让学生一整节课坐在课堂上不开小差的几率几乎趋于零,因此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多媒体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幻灯片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投影到白板上供全班的同学看,学生既可以发现其中的优点也可以寻找出不足之处,这样一览无余、完全的投影显示出一定的真实性;其次,多媒体技术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声音、图片、音乐带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课堂。
例如:在学习《My favourite season》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典型代表的景色在班里内部展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考试知识的课堂,更是教会学生生活的智慧课堂。然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限度,不能利用大部分的宝贵课堂时间播放多媒体,这样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一节没有意义的智慧课堂。
三、设置小组合作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生已经逐步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了实现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教师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机制来体现,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活跃程度、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有机分组。
例如:在学习《My birthday》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心目中的生日派对。通过小组讨论机制前面避免了学生由于大课堂的现代模式而无法倾听每一位学生想法的弊端,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巡视。首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英语语法问题,让学生在提问中提升;其次,避免学生利用讨论环节交流无关紧要的话题,保证课堂纪律;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进度决定结束时间。
结语:随着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步被社会淘汰,教师必须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智慧教学。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融入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课堂小结、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以书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课堂环节都是环环紧扣课文;另外,让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规范和高效,追求完成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中应该有更高一层的目标――打造智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转识为智,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笔者认为智慧课堂的打造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智慧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它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作为教师,应该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要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可以创造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在课堂开始时就吸引学生进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那么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导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来定:例如,动情的导语引入、传奇的故事感染、漂亮的示范演示、美妙的音乐渲染、直观的实物展示、灵活的过渡诱导等等.
二、智慧课堂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生就应当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一个好老师不应该有一桶水而给学生一杯水,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找到水源!另外教师不要吝啬赞美,学会夸奖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肯定学生,看重他们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学生积极成长这一目标。
三、智慧课堂要有多样化的教学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几乎每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要下一番功夫。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话,那么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所以在我们每位教师的心中应时刻不忘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向往新事物的孩子,只有生动活泼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才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四、智慧课堂应以高效教学为目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目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平时一点就是学生能当堂学会、当堂应用。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施正确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精心策划课堂管理行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并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在情感上,知识上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制订好教学目标。而准确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保障。在课堂上,要做到“活而不乱”“控而不死”,做到适控而不失控。要有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进行学法指导、精讲精评课堂训练、追求精致,有效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智慧课堂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教学反思、教学总结在教学环节中相当重要。一名教师的成长和进步,需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它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打造智慧课堂。所以在上完每一堂课,或是听完每一堂课后我都会对这堂课的成功这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中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根本,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把课堂作为展示自己的舞台,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打造智慧课堂的方法,做智慧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娟.打造智慧课堂,做智慧教师.文理导航.2012,5.
一、关注课前准备细节,为有效课堂夯实基础
信息技术课和一般的课堂不一样,由于上课的需要,相对而言,它的硬性要求更高,课堂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预设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如:机房上课上到一半,电脑出现故障问题或者忽然整个教学楼停电了等等!但有些问题却可以提前解决,如:在执教教师生涯中第一节市级公开课《初识PPT》时,为了减少这种紧张的情绪,我提前在电脑机房把整个流程演练了一遍,正当我把视频通过教师机广播到学生机上给学生观看时,问题来了,由于“广播软件”的版权问题,无法正常广播视频。问题产生了,就必须试着去解决,现在来更换控制软件肯定是来不及了,最终,我决定通过“投影仪+大屏幕”来呈现视频给学生观看。于是我在课堂就很顺利地开始了。试问,如果我没有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我就不会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就更没有解决突发问题的机智了。
了解机房设备,了解学生基础,了解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组织,这些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了深刻。把握住了“细节”,就营造了一分有效课堂的保障,便留住了一分精彩。
二、关注情境创设细节,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和结束。《初识PPT》这课中,我将整个情境贯穿课堂,首先,通过图片与视频的结合呈现带领学生欣赏美丽的戴埠中心小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带着兴趣依次完成“任务评价表”中的6个任务,进行新知的学习。一个合理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完成任务,也能让上课的教师有序并有效地组织教学,更能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
三、关注巧妙提问细节,有效把握课堂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促使其知识内化。从教一年来,我在参加听课活动时,时常会听到有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中会这样展开提问:你(你们)想不想(要不要)做某事?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当然,我在执教《初识PowerPoint 2003》时,同样也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把美丽的戴埠小学搬到了电脑上,你们想看吗?这样的提问看似是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表面上是尊重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如果有大胆的学生回答:“不想(不要)”时,难道你就真不实施这个教学环节了吗?显然不会,仔细想想这些都是无价值的提问,还不如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领学生在电脑上一起欣赏我们美丽的戴埠小学。这样,既直接又高效,省去了学生回答的这个环节。这个问题是值得引发深思的,是许多新老师或一些经验不足的教师所未曾关注过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巧问,只有巧问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新教师而言,更应培养巧问的好习惯,不仅要“慎问想不想(是不是)……”更要注意在设计问题时,仔细推敲、琢磨、思考每一个问题的价值所在,避免无意义的问题出现。
四、关注评价细节,为有效课堂展示亮点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往往会有很多种答案,他们的回答其实都是正确的,但由于教材内容的设定,或是符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只对符合教师教学预设的回答进行评价:“你讲得真好!”而忽略其他同学的回答!
在评价的同时,教师应注意:评价语言、评价方式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应灵活多样,注重创新,这样学生就乐意接受。我在执教《初识PPT》课中,主要以6个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这一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大部分任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来完成任务,穿插个别学生上机演示,课中,我注重个体评价(某某同学真聪明,你真了不起;某某同学你真棒,真是一位电脑小高手……)与集体评价(同学们仔细思考,认真探究,在相互帮助下,完成了这个任务,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相结合,这样整堂课的气氛就非常活跃,同时在师生间的评价、回答中,产生了共鸣,做到了情感上的交流。
教师要注意追问的有效性。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追问是否有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是否“问得其所”。无效的追问除了浪费学生的时间,别无它用。
一位老师上了一节《石壕吏》的公开课,听完之后感到老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课堂在师生愉快的交流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其中问题的提出和教师的追问恰到好处:
师:文章题为“石壕吏”,文中写到石壕吏的句子有哪些呢?
生:“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两句。
师问:这首叙事长诗题为“石壕吏”却只有两句写石壕吏的,大量的篇幅在写老妇人,如果把题目改为“石壕妇”,可以吗?
讨论片刻。
生:还是原题目比较好,因为文中虽然只有两句写石壕吏,但通过“夜”一词表明时间紧迫,老百姓没有安宁,写出了前线战事紧张、百姓生活的痛苦。
生:通过“一何怒”这个词写出了态度蛮横,突出了官兵对普通老百姓的横征暴敛。
师:请同学们两位一组,模仿石壕吏和老妇人的对话。对话完请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生合作交流。
生:通过对话,我发现其实作者省略了石壕吏的大部分语言。
生:作者采用了详略安排的方法,这也体现了诗歌“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的特点。
师:所以本诗的题目还是“石壕吏”更好。
教师提出题目所出现的表面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学生之间合作探究,逐渐分析出本诗的写作特点和写作的主题,这比教师直接教给学生要生动形象,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种追问的方式是跟踪式追问,追问时要有层次,一般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追问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层面。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教师要注意选择多种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的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常用的方式有辨析追问。其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维轨道。例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提问:
师:“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到底做什么讲?
生1:强迫。
生2:勉强。
大家意见不一。
师:“强”作强迫和勉强讲均可,但关键在于这里的强迫和勉强是完全出于被迫还是情愿所为呢?
生:“余强饮三大白”即是余与金陵客同饮。
生:两人“大喜”即是余大喜。
生:他人言余“痴”也是作者的默然自许。
师:在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作者蕴含在这篇小品文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雅洁和高逸,又隐隐流露出淡淡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感慨。
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作为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个“错”字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越俎代庖地说出正确答案,而应充分利用错误资源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追问,在学生思维断层处进行正确思维的链接,引导学生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把握时机让学生揣摩正确的纠错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即便错了,也有收获”的愉悦感。
还有发散式追问。这种追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及时地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小石潭记》教学过程中:
师:我们读懂了课文,现在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什么?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师: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凄清”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生:“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师:还有“清凉”的味道。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清幽”。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了景物的“清秀”。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 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 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 氯化钠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盐酸 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 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 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 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 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这恐怕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 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
尽管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受时间、空间、师生的素质、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但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性,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组织的超强调控能力。同组老师认为,仅围绕三瓶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展开,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课堂就显得较为封闭,要想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则需要重新设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课堂更开放,教学更出彩?对,必须重新设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限制。此后,我又与同行专家反复请教,他们一点点帮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
1. 重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重新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的目标定位,以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第一,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引导学生判断常见溶液及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并让学生归纳出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第二,通过让学生“看”――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再通过“尝”――糖水、盐水的“甜度”、“咸度”的不同,逐步建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三,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溶液浓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升华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价值――“过浓”或“过稀”都会对实验、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辩证地看事物这一重要的思想。第三,通过深度剖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表示,让学生逐步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化学的一般思想。第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2. 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做到激趣、诱思、首尾呼应
前前后后我一共进行了六个引课环节的设计,但都被我一一否定,不是较为平淡、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再者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课而引课,无法与教学融为一体。后来我从同学们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的知识进行引课,将目光锁定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是否适合在实验室直接制取氧气的思考上,因为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可以用10%的过氧化氢稀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一知识,这样引入可充分说明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围绕溶液浓度在实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与本节课的结尾相呼应。于是我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小烧杯中,远离实验者,向其中迅速投入一药匙二氧化锰,一团白雾迅速从烧杯中升腾至半空中,效果非常明显,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还与本节课的知识相匹配,学生看完我演示实验后,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3. 重新对部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试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的问题,我对试教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当师生共同得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学生举例常见的溶液并相互判断溶质、溶剂,教师板书,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所举的溶液及该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名称,并鼓励下面的学生相互上台补充完善修改评价,这样一改,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举出了许多令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溶液的事例来。
又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的溶液之后,原来我是列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重新设计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等,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我发现了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溶剂”,“老师,我还发现了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剂一般为液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液名称为溶质的溶剂溶液,水可省略”,“老师老师,我还发现了判断溶质溶剂可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就这一个问题设计的改进,就可以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就可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教师智慧地设计,学生智慧地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去催生学生的智慧,这是不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真的不敢说。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三、“洗”净铅华――还课堂智慧、真情、和谐
经过多轮反复的修改设计、试上教案,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了,课堂环节更加简明了,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了,师生互动更加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这是教学展示现场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实验导入课堂
师:请看实验:(实验原理:向小烧杯中倒入半烧杯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剧烈反应,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想不想知道老师加的是什么药品?
生:(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
师:其实,老师刚才是将同学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只不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请问:上述反应是否在实验室中适合制取氧气?
生:不适合。
师:为什么?
生:反应速率太快,会发生危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双氧水的浓度?
生:约10%左右。
师:这充分说明溶液中的各成分含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镜头二:强化概念认知
师:展示刚才用过的那瓶过氧化氢溶液,该溶液一般是由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过氧化氢
水
过氧化氢溶液
师:展示一瓶生理盐水,该溶液是有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氯化钠
水
氯化钠溶液
师:化学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完善板书)
溶质:过氧化氢 氯化钠
溶剂: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
师:请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请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提醒学生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上黑板上书写,然后相互判断、纠错、补充、评价。)
生:完善板书:
溶质: 过氧化氢 食盐 硫酸铜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 乙醇……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汽油……
过氧化氢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碘的酒精溶液 乙醇的汽油溶液……
师:仔细观察上述溶液、溶质、溶剂,你能发现什么?(先让学生讨论再表达)
生:发现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发现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发现3:同一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
发现4:溶液命名的一般方法。
发现5: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
……
【归纳小结】(ppt展示)物质相互混合形成溶液。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一般把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
师:其实上述的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即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请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并产生争论。
师:由此可见:溶液中的溶质有时还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意义。
镜头三:体验伴随思考
【实验展示】展示:两瓶硫酸铜溶液(5%、20%)、两瓶高锰酸钾溶液(1%、20%)、两瓶氯化铁溶液(1%、20%)
师:这些溶液的颜色为何不同?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等。
【实验展示】两瓶糖水5%、30%,两瓶食盐水5%、20%,食品级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感知溶液浓稀的其它方法呢?老师为本次上课特制了食品级的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学生上台尝试)
师:是何种感觉?
生:更甜,更咸。(尝甜的那位同学非常开心,尝咸的那位同学表情很搞怪)
师:说明了什么?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
师:再展示两瓶(两滴瓶)无色溶液,能用“看”、“尝”的方法感知溶液的浓稀吗?
生:不能。
师:为何?
生:因为实验室药品不能随便尝试,只有厨房中的物品才能尝。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仅凭“感知”得出溶液的浓稀,都比较粗略,而且还不太科学,不太精确,想不想找出一种可以较为精确地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怎么找呢?喔,还是从刚才喝的饮料中找找看!好不好?
师:(ppt展示)同学们刚才喝的蔗糖水和盐水的配制秘方。
师:你会表示吗?我们请一下刚才喝过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吗?
生:回答略。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化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师:如何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生:回答并板书(ppt展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00%
(注意:公式得出过程若出现体积怎么办?引发思考)
……
镜头四:反思总结升华
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相互讨论)
生1:我学到了溶液是由溶质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并学会了判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还学到了常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浓度。我的困惑是:溶剂一般是液态的,那么溶剂还会有固态、气态吗?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是的,今后你们到高中、甚至大学会学到更多的分散体系,溶剂还可以是固态的和气态的。
生2:我的困惑是:老师您刚才给我们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如何判断溶质、溶剂呢?
师:(再次肯定学生的发言)化学上若溶液中含有水分,不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另一种作溶质。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通常把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作溶剂。(以乙醇加到汽油中为例说明)
……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说明都在进行思考,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的困惑,等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上网继续解决。老师还带来了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好不好?
追问1:在实验、生产、生活中使用溶液时是否要考虑溶液的浓度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能过浓,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过氧化氢溶液过稀行吗?
生:不行。
生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的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生3:生活中的白酒浓度不能太浓或太稀,否则不好喝。
生4:家庭洗涤油锅或洗衣服时,洗洁精或洗衣粉的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生5:喝的各种饮料,里面营养含量不能或高或过低。
生6:生病时挂盐水时,医生配制药水不能过浓或过稀。
生7:农民配制农药时,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
……
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回答)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一些图片。
(ppt展示图片)1. 施肥时,因肥量过多造成庄稼被“灼死”。2. 高锰酸钾作为消毒剂的浓度要求。3. 双氧水作为杀菌剂的浓度要求。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浓度要求。
追问2: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定性、定量认识溶液吗?(以蔗糖溶液为例,先讨论)
生1:蔗糖溶液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生2:这些分子有时还会不小心“碰在一起”,有时蔗糖分子自由自在地在水分子中“穿行”,非常地“幸福”。
……
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如何用微粒的观点来定量表示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这个问题较难,我们一起看下面老师的分析,好么?
师:(板书分析)
342g蔗糖(C12H22O11) 6.02×1023个蔗糖分子
180g水 10×6.02×1023个水分子
1个蔗糖分子
10个水分子
×100%
=×100%
发现了1个蔗糖分子与10个水分子形成的组分与342g蔗糖溶于180g水形成的组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这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师:小结并完善板书(ppt展示):
师:ppt展示图片:三瓶稀盐酸,简要说明标签上数字(10%、1∶4、1moL/L)的含义。
……
四、“悟”中成长――给自己成长的养分
(1)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实验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燃烧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2)摸准学情,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够,组织教学活动简单随意、缺乏科学性,就会导致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有序推进。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顾虑重重,思维处于无序、僵持状态,得不到有效训练与发展。这种现状须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
课堂智慧理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接下来的学习进程,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和学生思维训练的成效。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理答意识,重视理答预设,形成理答风格。
一、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是最见教师教学智慧、教学功力的理答类型,也是对学生的成长最有效的理答。发展性理答中任何理答行为的运用适当,都属于积极理答,它所包含的几种转换提问方式都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发展性理答包括转问、探问、追问、反问。
1.转问式的理答。转问式理答经常出现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代替学生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向另一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转问同伴,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有时为了使更多学生参与讨论,使某种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也会采用转问。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断
老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唐僧不认识妖怪。
老师:这也是憎恨啊?(面向其他同学)对他说的话有意见吗?
学生2:不应该是憎恨,是因为唐僧认不出妖怪,错怪了孙悟空。
老师: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唐僧是认不出妖怪的,他是肉眼凡胎。
学生3:我非常同情孙悟空。孙悟空勇敢打妖怪,唐僧却错怪孙悟空。
老师:为孙悟空打抱不平。
学生4: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她三次骗唐僧,使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老师:白骨精用心险恶。
学生5:我的意见和他们不一样,我是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两次都没把孙悟空赶走。她不泄气。
老师:不泄气?谁对他的说法持不同意见?
学生6: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所以要三次骗唐僧。
学生7:学生5的意见不对。因为白骨精是要吃唐僧肉,吃孙悟空的师傅。
老师:(对学生5)白骨精这样,你说她不泄气,是干好事呢,还是干坏事呢?
学生5:是干坏事。
老师:干坏事不泄气,越不泄气,干的坏事可就越多了。是吗?
(学生5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学生传递的信息不但没有可借鉴的价值,而且打破生动而有效的教学,这时,教师首先反问学生:“不泄气?”接着把问题一转,抛给更多的学生:“对他的说法有不同意见吗?”刹那间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2.探问式的理答。探问式理答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
《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将理解琴声和心声结合起来,从琴声入手来体会心声,环环相扣,使学生对琴声和心声有了较为清晰而又准确的感悟,从乐曲中感受阿炳是个怎样的人。
师:阿炳仅仅爱这些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省略号。
师:他还爱什么呢?
生:他爱那恩重如山的师父。
生:他爱那照顾他的邻家少年。
生:他爱那陪伴他一生的二胡。
师:总之,阿炳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对生活充满热爱。
师:曲为心声,你从《二泉映月》中感受到阿炳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师板书: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 与命运抗争
这一次次情境的创设,对阿炳情感的探问,从不同程度引导学生不断走近阿炳的内心,更深刻地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感受到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精神,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追问式的理答。追问是针对一个学生追根究底地问,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能引起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明白最初的问题。
4.反问式的理答。反问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进而明确自己的回答不足之处。
二、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是指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教师在理答中有明确的表态,这是诊断性理答的显著特征。一般可以分为简单肯定、简单否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提升式肯定、纠正式否定、引导式否定。
薛法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学片断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这教学中薛老师首先作出肯定的判断,如果就此停止理答那就属于简单肯定,但薛老师借着综合两个学生回答内容,对学生回答做了提升,所以属于提升式肯定理答。
我们再来比较一组重复理答。
第一组: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这是一颗怎样的小种子?
生:这是一颗骄傲的小种子!
师:哦,这是一颗骄傲的小种子。
师:你觉得这颗种子对泥土是怎样的态度?
生:他瞧不起这黑黑的泥土,他鄙视泥土。
师:恩,他瞧不起这黑黑的泥土,他鄙视泥土。
第二组:
师:当“我”开口向母亲要钱的时候,当母亲身边的女工大声阻止她给“我”钱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做的?
生:……
师:在母亲的这个特写镜头中一定有个细节特别让你有感触?哪个细节?
生1:就是课文中说的“塞”。
生2:是“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中”的“塞”。
师:(颔首,加强语气)塞!
生3:是“母亲把钱塞到我的手中”的“塞”字。
师:(更大幅度地颔首,语气更加强烈)塞!
第一组中的理答行为是课堂中最常见的理答行为,教师只是在做简单的重复,而第二组中老师的课堂重复是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语,并且在重复的过程中伴有神情、语气,是进一步强调“塞”字的含义,这就属于意义重复。
三、激励性理答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简单的“不错”、“你真棒”之类的表扬已无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理答,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促进学生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催化剂。
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师:好,像她那样,谁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这一段。我看见举手的同学眼睛里充满着自信。
师:读得真好,流畅准确。说说为什么?
师:她喜欢她的内容,她喜欢她的语言,这个比喻句非常好,她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很强,真好。
师:读得真好,好在声音响亮,声音响亮就是自信的表现,他还喜欢这一段是因为声音有趣。还有不同的吗?我喜欢不同的。
以上理答策略均为语言性理答方式,我们还可以运用动作理答和神情理答。
总之,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反思和优化理答策略,才能在智慧理答中彻底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真正实现以教师主导。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气、灵气的课堂。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可以用我们小小的智慧在一些细节上打造一番,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有效的课是一堂不累的课。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教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果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窦桂梅老师的《朋友》一课,三节连上,下课时学生集体大喊:“老师,再上一会儿!请再上一会儿!”窦老师也是在上课,也是在传授知识,为什么能让上了两个小时课的孩子们不肯走出课堂?那是因为窦老师的课堂给了孩子们愉快的身心体验,课堂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课间的嬉戏玩耍,超过了零食美味。因此我认为,教师有没有吸引学生的本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吸引力是每个教师的必备素质。
我认为教学的模式不要单一,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大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而对一些涉及个人喜好的童话类型的文章,就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了。《荷叶圆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等好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喜欢小蜻蜓。
生:我喜欢小青蛙。
生:我喜欢小鱼儿。
师: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老师也好想去荷叶上玩一玩啊!你们瞧。
(师出示大荷叶,戴在头上)我是小鱼儿,荷叶是我的凉伞,我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师:好玩吗?谁想跟老师一样上来表演啊?
生纷纷举手。
师:要想表演好,就要把课文读好,最好能记住课文中的句子。大家能做到吗?
生:能――!
师: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待会儿你就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这个小伙伴。
可以想象,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时,会投入多大的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学生后来活灵活现的表演,创造性的想象都是在喜欢的基石上的。
二、课件运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课件越来越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郭咏梅老师在讲述《黄山奇石》时,着重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1、3两句,围绕“奇”字并列介绍了两处景观。由于运用比喻,再加上“飞、落、站、伸、指”等动词,把这两块岩石形态之奇表现得十分具体生动。两层间用第2句衔接,使文章显得连贯、紧凑。让学生细细体味,感受“奇”处。当学生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课件出示图片“天狗望月”和“仙女弹琴”这两块奇石的形态。看着眼前两块形象逼真的石头,配上悠扬的古筝声,学生浮想联翩,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天狗望月’好像从天上跳下来的一只狗,安安稳稳地落在山顶上。它撑起前腿,一动也不动地蹲在山头。仰望着天上的月亮,好像在苦苦地哀求:‘月亮婆婆,请你行行好,把我带回天宫吧!我下次再也不触犯天规了。’‘仙女弹琴’也很有趣。远远望去,就像一位楚楚动人的仙女,身着古装,端坐在那儿轻轻拨动琴弦。那琴声悠扬动人,使人飘飘欲仙。”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明白,这个时候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个不错选择。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密度的训练,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突出强调它的交互性,而不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学生只是被教师一步步地引入他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被课件牵着走,这个语文课堂就只有一个冷冰冰的语文课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这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悲哀吗?
三、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还体现在作业这一环节上,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我发现分层作业更能关注全体,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三种梯度的练习:
将改编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有感情地讲给爸爸妈妈听。
将老师改编了一半的《静夜思》编写完整。(有能力的同学)
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夜已经很深了,周围静悄悄的。我坐在床前,看见( ),还以为是( )。让我心中感到悲凉,感到忧伤。
我抬起头再一次仰望那一轮明月,心想(
)。
此时此刻,我思绪万千。写一首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于是,我提起笔来写下了《静夜思》这首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自己编一编故事。(最能干的同学)
教学中采用分层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正给予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四、评价语言推波助澜
评价语言是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教学语言,它是使课堂生动、有趣、有效的一把金钥匙,是课堂的潜在灵魂,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必须掌握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灵活驾御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这样一个镜头:某小学四年级书法课上,学生都在描摹写“一日千里”四个字,有个男同学四个字中有三个字写得一塌糊涂,不是歪歪扭扭,就是一大团墨早已出了格子,只不过一个“千”字写得还算工整。学生紧张地观察着老师的表情,老师只说了一句:“这个千字写得真好!”
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真算高超,尽力找出学生成功的地方,“哪壶开了先提哪壶”。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和力量,然后带着自信和激情去克服自己的不足。
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称赞》一课时,上课伊始就随机表扬: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当面称赞学生,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那称赞的神奇作用,能激发他们保持优点,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信心,同时也将课文的内容活学活用。
秉承“有效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这一辆“开往春天的地铁”就能“轻装上阵”、“全线提速”、突破“高原”、穿过“瓶颈”,在“一路前行一路歌”之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由此,我们的课堂就会澈如水晶而通体透明,纯如山泉而纤尘不染,素如百合而芬芳暗藏,美如天堂而拾级可上……如此课堂,就会让学生心窗更明净,视界更绿郁,天空更高远,未来更闪亮!
【参考文献】
离开了尊重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对话,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用激励性理答,爱护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比如鼓励学生:“是不是没有想好?请你坐下来想一想,我相信待会儿你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教师的有效理答,很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比如学习北师大三年级《田忌赛马》课文学习时,故事的生动与比赛的曲折吸引到了学生。有学生问:“什么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呢?双方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学生学习最忌就是囫囵吞枣、迷信书本,理所当然地接受课本所表达的一切,教师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对揭示整篇文章中心意蕴的意义,而是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这位同学阅读很认真,想得很细,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第一层疑问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凭借什么标准来区分的?第二层疑问按照常规的比赛方法田忌方自认不能赢,但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就转败为胜,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回应了这名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竞赛规则与主要人物田忌的突出智慧,通过体验和感悟,挖掘了课文文本的内涵,拓宽了学生看待事务的视野。
二.否定回应,妙用发展性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否定理答时,我们的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的回答明确偏题或者出现还没理清头绪的无序回答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把学生的对话纳入正确的轨道。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如果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然后教师可以降低要求,放手研究,让学生在教师亲和的态度,宽容的胸怀,细心的理答中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当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但该否定时一定要提出,否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质量,但在纠错时,要用发展性语言进行理答,比如:“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教师感到很高兴。”“没有答对的同学不要灰心,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总有答对的时候。”这种激励性的理答语言,学生怎么能不受到鼓舞,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三.提高技能,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理答的语言要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理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的理答就这么几种:“不错!”“很好!”“你说的对!”“你说得真好!”学生听多了就会毫无感觉,就失去了理答的作用。就像我们与人日常交流一样,我们总会有新的感触与对白,教师开展与学生之间人性化的、真挚的对话就不会固化于单一的语言与思维,教师理答的语言会经常多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一、理答的内涵及现状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都教授称之为“理答”,所以“理答”就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通俗地说,“理答”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理睬。
时下,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的确,智慧理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使一节设计完好的课留下遗憾.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浇灭求知的火花。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理答呢?
二、有效理答的基本策略
1.剥笋式引导,指明学生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然不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逐层设问引导,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
例如,有两杯酷儿,淘气喝了4/7,笑笑喝了2/7,两人剩下的酷儿一样多,问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题目读完老师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面面相觑,看样子是没有理解题目说了什么意思。于是他带领学生一起“剥笋”:
师: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要我们求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
师:原来杯子里的酷儿可分为哪两部分?
生:可以分为喝掉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师:题目告诉我们剩下的酷儿是一样多的,现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我认为剩下的酷儿一样多就不用比了。
生2:只要比较谁喝的多就是原来谁的杯子里酷儿多。
师:是这个意思吗?谁再来说一说。又请了几位学生说一说,终于点头会意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得出结论:因为4/7>2/7,淘气喝得比笑笑多,所以原来淘气的杯子里牛奶多。
教师通过逐层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拨开解题过程中的层层迷雾,找到了正确的思路,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纠偏式引导,拨正学生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题意时,更是如此。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例如,李老师在执教《解决问题》一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绳子长40米,先用去6米,又用去4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问题出示后,学生纷纷埋头画图、计算。当时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4+6=10(米),40-10=30(米),40-30=10(米)
师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说:我先算出用去了10米,还剩下30米,然后用40米减去剩下的30米得到10米就是比原来短的部分。
李老师她拿起一支新粉笔说:“大家看这支粉笔,假设它原来有10厘米长,(演示:折断2厘米)现在我用掉了2厘米,请问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短了2厘米。”
“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用掉了就是短出来了。”
学生会意点头认同,李老师拿起粉笔(边折断5厘米)继续说:“我再用掉5厘米,现在它比原来短了多少?”
“7厘米。”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什么呢?怎么想的?”
“因为先用去了2厘米,又用去了5厘米,一共用去了7厘米,就短出了7厘米,只要算用去的部分就可以了。”
在引导过程中,我们不但能捕捉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拨正思路,审清题目的意思,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3.搭桥式指导,启迪学生思路。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思路,比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思路来得简捷、明快,更易于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