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的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的课堂教学

篇(1)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日益强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而网络课堂便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

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地上课环境。标准的网络课堂系统拥有文档播放、视频语音交互、背景音乐、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屏幕共享、网页共享、文字交互、课程录制、虚拟课堂等功能;其标准使用状况是:学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课堂客户端软件或直接使用浏览器,再使用由网络课堂管理者提供的学员账号登陆客户端,即可参加网络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就如同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一样。网络课堂的核心意义就是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浏览。

二、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以教定学 、以本为本 、教路单一 、学法单一 、目标单一 、问题单一 、评价单一 、过程单一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多优点:丰富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更多名师为你做“贴身”辅导),降低教学成本,管理一目了然(轻松管理学生、教室、课程,操作简易方便 ),学习身临其境(完全模拟真实上课场景,无障碍学习),授课形式多样(除黑板讲解外还可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生动有趣),课程自动录制(课程可自动录制、回放,方便学生复习,教学存档),板书轻松保存(上课板书一键保存,高效又环保)。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传统的课下作业形式有以下缺点:

1、学生抄题目浪费时间;

2、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

3、作业抄袭现象使教师重复劳动。因此对传统作业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网络课下作业系统正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三、高等数学课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数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形式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其次,高校老师受一些学校教学制度约束,不得不把"重概念,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转化为"应试教育"。再次,各校把高等数学课时压了又压,在这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网络课堂可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现高等数学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何设计让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网络课下作业是网络课堂研究的核心。成功的高等数学课下作业系统可帮助学生完全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防止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系统应设有 “自修室”、“课外拓展”等子栏目,以视频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充并复习在课堂上的知识点,增强学习趣味性,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能够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知识点,以课外小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并综合记忆课程对应知识点。因此网络课堂的设计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方便的命题和作业提交功能;

2、完善的批阅功能;

3、智能的评分机制;

4、强劲的统计分析功能;

5、贴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翔林,大学数学发展思路.〈数学通报〉2002第10期

[3]桑琳 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连大学学报2001(01)

篇(2)

主要研究解决四个问题: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授知识和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和同时教学生会学的问题,统一要求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好坏,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三个面向”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矛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几个要素中,学生是最活跃的,无疑处于主体、中心地位,他要在高涨的情绪下,即在内部诱因的作用下能动地接收、贮存、转化知识并锻炼能力。

篇(3)

(一)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注重系统地教授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能很快理解教材上的知识。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便于教师实施、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精力集中,产生共同的想法,引起共鸣,增进师生感情,有助于感情交流和沟通。

(二)教学形式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学生面对面,这种方式有助于情感交流, 也能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喜怒哀乐。 除此之外,教师边讲内容边写板书,学生也随着边听边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所学知识的重点及难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 并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有:讲授法、演示法、指导法、课外辅导法、布置家庭作业法等。 其中讲授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无数先辈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和改造流传下来的,它经过不断筛选、淘汰,最终才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主体,布置作业和课外辅导等是作为辅助地位存在的, 这些主次方式融合在一起, 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传统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样有利于教师有效地掌握教学进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科书中要求的内容,这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对于新教师来说,只要能讲清知识即可;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讲, 就得在达到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再发展一些相关知识,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拓展知识面。再有其他的教学任务,则是可有可无的,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 例如学生工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二)教学过程在上每堂课之前, 教师已经按教师用书和教材上的内容安排好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教案。 上课后,教师和学生都是按着教案设定好的按部就班地走。 教案是按着教材里所讲的逻辑和顺序,并适当设计一系列想过的问题或练习; 在教师的思路里,这问题和答案都是既定的,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都是为了引出正确答案。 然后教师就按着顺序解读教案,教案就是剧本,教师是主演, 而学生就可以作为配角出现在剧情中; 他们的任务就是配合主角按着剧本演好每一场戏,而剧中的台词是早就拟好的,是不能更改的。最可悲的是, 由于这种长时间的编排模式, 学生已经忘了或者丧失了修改台词的能力, 他们心中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他们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最愿意看到的就是学生按照教案中的正确答案回答问题, 若学生没有答出规定的正确答案, 则教师要继续努力将学生向正确答案方向引导,直至学生了解为止。

(三)教学方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我们的模式基本是一致的传递接受。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都有同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同一种逻辑方法,大家注重了统一性,却忽略了创新性。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主要的任务是把教材里的内容学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教材里的内容通顺地说下来,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教学方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我们只研究如何教,却从未研究学生如何学课堂上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这种教育方式太保守、太封闭,无利于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新时代下传统教学方式的危机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课堂上,通常教师总是讲解和论证一个观点, 直到让学生了解为止。 而教师很少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 更很少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来论证一个观点。 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性, 不爱自己动手动脑,只是一味地等着接受。教师对学生往往一刀切,却忘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在科技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逻辑性极强的人才, 更需要创新型人才。 我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归根结底还得需要教育改革, 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据现代社会的要求作出适应性调整, 以求培养出国际顶尖级人才。

四、改革下诞生的教学新课改

(一)新课程下教材的改变以前, 我们用的教材是依传统教学编撰、主要以讲解知识为主的教材。 这种教材文字多、图片少、习题多,学生看了会感到枯燥无味。 现在,我们采用了新编的教材,在新教材中,文字性的东西少了许多,只介绍一些基础的知识,却增添了许多图画内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要想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须自己想办法去探索。

(二)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摒弃了满堂灌、填鸭式,现在的教学提倡互助合作。 形式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 要求教师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问题,课堂上要预留一大部分时间让学生用来做些动手、动脑的活动,并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篇(4)

在传统观念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渗入到课堂的教学,或者说在课堂中如何把握好信息技术,使他成为我们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挥其特长和优势,避免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负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以及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1 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

本文所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基于智能和多媒体的教育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力求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各个学科的课堂全面溶合,并总结出实现整合的可行性方案。以达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自主式学习过程,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良性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从观念上、实践上等诸多方面都引发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层次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探究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事实的存在,信息技术会让课堂教学实现更大的价值,同学们的学习氛围会更有效率。

2 如何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更加紧密

信息技术不能脱离于传统教学方式而独立存在,信息技术是传统教学方式延伸和补充。如当前一些教师,常常在一节课中从头到尾使用电教手段,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几乎很少留下字;还有的教师过于看重课件、影像资料的作用,对实验、演示关注甚少,非常缺乏做实验演示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可以迅速存储、提取,在服务教学上发挥了不小作用。但电子文稿虽好,在屏幕上的呈现却是稍纵即逝的,不及板书能留下一节课完整的轨迹,满足学生对本课的反思性学习。另外,课件制作得再好,毕竟是虚拟的。例如,精心拍摄的实验或演示过程的录像,有着近乎完美的画面。但过分追求实验演示录像的完美,不免有些舍本逐末。完美的实验演示录像是一种教学资源,但课堂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或因特殊原因带来的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更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且是生动的、生成的、不可多得的教育机缘。抓住机缘,及时实施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科学课探究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时,把钠放于煤油中,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化学性质是活泼的;用刀切割钠,可以使学生感知钠的硬度。另外,在有水的烧杯中放入酚酞,再将金属钠放入其中,让学生观察。通过用眼睛看,学生可发现钠的周围不断产生气泡,认识这是一个产生气体的反应;钠浮于水面,认识钠的比重比水轻;水溶液逐渐变为粉红色认识这是个产生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用耳朵听,学生可听到,产生气泡的“嗤嗤”声。通过用手触摸,学生可发现这是一个放热反应。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是放映影像资料所不能达到的。在真切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了观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室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授课教师可以用视频摄像仪对准烧杯,将变化呈现在屏幕上,这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媒体的整合,实现了两种手段的优势互补,可谓相得益彰。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活动中必须承认,越真实、越富于过程的实践活动,才越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思考。信息技术在过程、实践、体验方面只有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3 让信息技术的不足化为动力

信息技术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必要的板书设计也是相当重要的 是教师教学是否严谨的表现之一,是一堂课知识体系的浓缩。现在的课件很少设计板书,学生始终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再者,就是受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仅占少数,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致使课件很难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意图,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实效。还有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教学,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实物、模型、挂图或投影演示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必一味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另外,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标本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

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在课前课后倾注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相对比较少,这也是不足的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可能让学生在获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一点训练。另外,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课件操作上,师生间的互动有名无实,学生与教师的正常交流受阻,课堂有时不翻课本,更谈不上阅读、思考,学生思维发展大打折扣。

多媒体的应用除了课件和板书外,多媒体教室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是灯光和投影仪、黑板间的配合较差,上课时不停开关灯,效果不佳,学生做笔记困难等视觉容易疲劳。要有好的课件、投影机灯泡对投影效果很关键,但很贵,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设计是关键,教师讲课水平和课堂控制能力是基础。鉴于以上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使每位一线教师都能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2 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协作构建整体课件体系。

3.3 课件具体制作中,应将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给足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不要盲目追求信息量、多样化;

3.4 课件板书要直观、简单、醒目,基本反映本课知识体系;课件制作要体现多元评价机制,如课堂观察、测试练习、学生练习评价和学生体验与反思等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必要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

3.5 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量力而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

3.6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劳,所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必须对画面上的信息加以限制,做到界面制清晰节约。

4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技术产生,促进了当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飞跃。作为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画龙点睛之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具。

4.1 在疑点中点拨成为“点睛之作”。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

【课堂案例】在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中讲到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到 20000赫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能听到声音频率范围越来越窄。根据常识学生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怎么验证呢?此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频率20赫兹时,有6位学生说听到了,而在播放30赫兹音乐时大部分学生都说听到了,有3位和教师听不到,直到播放50赫兹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才都听到了。如此的重复播放引导,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视频、音频的冲击下用眼睛、耳朵、心灵去思考、想像、品味、揣摩,闪现了教者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面对点睛之处巧妙点拨的智慧与灵性。

篇(5)

教学模式改革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界学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从未中断。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课堂教学模式从未改变,我们把它叫做传统教学模式;近几年新起的短时间视频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微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种人们未曾熟知的教学模式,我们叫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那么用于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称谓”,下面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并分析各自特征。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972年,美国乔以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范永波(2001)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有很多探讨,也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但综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对课堂组织、管理、控制的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举不胜举,但尚未有学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明确、完整的界定。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延续使教师和学生潜意识无条件传承和认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规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规模;第三,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二是固有的不合理性。首先,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班级授课,一般50人左右为一个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这部分学生的潜力、个性、才能未必相同,这不利于单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机会少,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效果差。第三,受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向学生授课,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规模的限制,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就无法接受同样的课程学习机会。

(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应该说是个“舶来品”。我国首创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教育局胡铁生,他于2011年指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机会结合体。”之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对“微课”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胡铁生也不断修改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另外我国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研究仍在持续。虽然对“微课”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定义中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即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课”是按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简短的教学视频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完整设计与制作,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一种生长型网络教学资源。

微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微课”以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就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学习者可以接受到转移来的微视频展开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网络共享性。“微课”呈现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大众,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微课程。

三是教学主题明确性。一个“微课”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的教学主题、学习目标和对象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2011年加拿大《环球时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至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教学。同年该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颇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下发的课程知识点视频并完成任务单,课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咨询交流问题,形成课堂知识点内化,课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课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范围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视频和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学习的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是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她)们不再单纯的需要备好课、做好教案等,还需要将需要传达的知识点录制成高质量的“微视频”,并设计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是角色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学生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两者角色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融合达到的教学环境,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模式持续了很久,人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工具诱发学生排斥传统课堂

现阶段,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充斥着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吸引住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易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等“魔咒”,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技术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三)多媒体技术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关于知识点的图片、声音等新原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觉、听觉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易疲劳、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四)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就教师方面而言,网络上无数教学名师的视频课程,无数教育机构的优秀课程,使教师们压力山大,一怕自己课堂不能吸引学生,二怕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生方面而言,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课程好似琳琅满目的商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综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较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性,微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翻转课堂则将课外、课中进行了翻转,并将教师学生角色进行了翻转。具体比较见表1-1.四、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黄晓龙、张世禄(2008)传统课堂需引进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最终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兵(2006)、曹群英、江华珍(2009)提出网络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林莹莹(2014)提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会源(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现代化,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融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情感交流等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翻转课堂;传统教学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无疑是当下最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活动和课下活动进行互换,呈现出教学手段先进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流程高效化、师生角色双主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等特征。在实施推广过程中,它必然会与传统教学模式产生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好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的态度是,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应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一、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界定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来自于美国柯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两位化学老师。两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2011年春季,可汗学院的创办人Salman Khan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再次引发了大众对翻转课堂的关注。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颠倒的教室。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式[5]。在翻转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对于教师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按照教学安排制作视频,更重要的是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需求分析,探究他们在理解教学内容上的误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观看视频,还要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与同伴在线交流或者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强调的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对于教师来说,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统一,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缺乏创新创造能力。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到教室以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到教室内,以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新课标实践中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建构出一种基于真实情景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方便的信息获取以及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进度也会存在差异,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是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指导。但是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方法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而翻转课堂则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有针对性、可控的学习环境。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控制视频资源的进度以及教师的在线辅导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增加家长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度

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此时,家长的参与就显得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跟教师一起参与讨论、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这不仅能让家长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家长――学生――教师”交互系统,打破了以前“教师――学生”的二元格局。

3.加强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成了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的核心手段。翻转课堂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融合了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提高了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翻转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路、方法,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二)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1.对教学效果-知识系统化有影响

在先教后学的课堂里,教师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来展开讲授的,至少教师的信息是完整的,但是翻转课堂的课堂结构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过程为线索的,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有可能被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切成一个一个相互之间暂时没有联系的碎片。因此,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翻转课堂的课内,在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的学习活动之后,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整合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素养有较高要求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视频后,自己完成课余练习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通过教学视频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前练习中找到自己的疑问,并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网络中进行资源检索,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3.对教师本身要求较高

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制作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但是不能对学生的选择造成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来制定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还要通过测试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即时做出测评以便于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对教育评价与评估机制改革有要求

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所取得的成绩不能立竿见影,它的应然目标是难以精确测量的、无形的,而教育的实然目标却是可测的、有形的、能在(下转第10页)(上接第4页)短时间内带来可见的成绩。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过分关注教育的实然目标,以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重要标准。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少,可操作性不强,存在评价方式单一的现象。故无论是评价观念,还是评价的技术方法都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地完善。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翻转课堂教学将传统的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翻转”过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变化无异于传统课堂发生的一次深度裂变,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场域,但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也应特别慎重,不能轻易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而对翻转课堂模式全盘接受。如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度没有处理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真正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合理把握不同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翻转课堂毕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需普遍适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如何编制利于学生自学的高质量的微视频,不同学科的微视频编制有什么不同特点,翻转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如何进行,有没有规律可循,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模式,不可能指望在短短的一两年或者三五年就能取得显著成效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取得经验,改进不足。尽管如此,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距离会越来越近,从而真正培养出我们所期望的更有活力、更会自学、更能独立思维、主动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晓功,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2014(6).

[2]陶治.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篇(7)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 ,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 ,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 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3-01

英语课堂中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初教英语的老师需要在课堂上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而有经验的教师则需要创新语言活动使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激情。

一、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描述和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英语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基本类型、目标、原因、内容、情景、教学媒介、学生的组织安排、活动步骤、时间安排、语言、老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认知过程、难易程度、矫正环节以及评论。

首先,任何一位英语老师都必须准确地知道活动规范化的命名,例如,听写,在英语中为“dictation”。其次,了解使用该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情景。此外,还要考虑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熟悉活动的具体步骤或程序。再次,活动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语言。教师在活动中的指令语,学生在活动前、中、后的交际语以及活动中需要练习的目标语言。在这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形式下,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完成活动的准确率和流利程度以及在活动中练习有效句子的数量。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活动的进行是一种认知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大脑完成任务,例如总结、对比、对照、分类等。设计活动的难易程度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很重要。大多数语言学家建议活动的设计须依据教学原则,难易程度在学生目前能够操作的范围之内,这样学生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顺利进入下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出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给予纠正,例如词汇的选择、语音语调等。

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转变

大家已经非常熟知传统的教学活动,有些老师也许在考虑如何使传统的教学活动转变以适应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方式。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教学反应。我们塑造、再塑造资料、活动和课程以适应教学大纲或课程目标提出的问题。正如园艺工作者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幅度改变我们的素材或者微调我们的材料来强化我们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及教学目的。英语课堂涉及的传统的活动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角色扮演、检查家庭作业、识记、展示等。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为了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让学生提前预习单词和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单词,自己查字典学习。第一,改变步骤和认知过程。让学生分别以读者和文中主人公某个朋友的身份阅读文章两遍。当学生以新的视角阅读的时候,他们在既定的关系中对主人公进行评论。第二,改变教学材料和认知过程。教师首先准备二十到三十个与课文相关也与学生个人经历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文章和问题,一旦理解就可以自由选择划掉不想回答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相互问问题,练习口语。

(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更生动地展现自己。为了增加学生之间有意义的转换,可以改变话题和步骤。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问题,生成一个故事情节,讨论可能发生的对话,讨论在对话中用到的语言、内容等,学生分角色表演,最后,学生脱离扮演的角色,讨论如何解决对话中遇到的问题。

(三)检查家庭作业。为了防止学生思想抛锚,改变传统的按照学号提问的方式。老师可以随机提问一个学生,学生回答完毕后,由他来随机提问下一个学生。为了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检查,教师也可以分配学生分组讨论决定正确答案。

(四)识记。改变传统记单词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完新的语言知识后,老师按照人数和水平进行分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记忆新学习的语言知识点,老师以小组提问,最后以平均分给各小组成员。一旦学生完全理解这种测试系统,每组都会努力记忆争取得到尽可能高的分数。

(五)展示。为了吸引大家都参与进来,可以改变展示步骤和教师角色。每个学生分别在空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传递纸张,每个同学轮流在传到的纸上写下想问的问题。学生拿回自己的纸张,根据问题做展示。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问。教师给予评论和打分,或者问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传统的英语课堂活动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教师可以稍微调整或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团队规模、教学目标和任务或教学大纲。作为引路人和协助者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和启发,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篇(9)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校园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是教学者与学习者同时处于同一空间,在教室中学习者由于环境影响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则即某些沟通方式。传统的教学,大多是教学者依赖既有的经验,依照教科书的内容,以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者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传统教学只在教室上课,是最传统及最普遍被使用的教学法,由教师以某一特定主题为中心,做有系统、有组织的口头教学。传统教学的主要精神是完全由教师主导与掌控整个教学情境,利用黑板板书及运用教学资源与课本的内容讲解,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并未特别注意或正视学生之先前概念,更没有发展特殊且适当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产生概念的改变。学生习惯被动地照着教科书的编排及老师的教学进度去吸收新知识,老师必须是个无所不知的全能者。传统的课堂教学着重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传统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结构严谨,基础扎实,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条简捷、经济、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可以从它培养出来的现在战斗在各级各类岗位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上得到有力的证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教学,抛弃其不合理因素,传承、发扬其优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总结起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有:①节省学习时间。②知识具完整性、系统性。③教材教具使用具有弹性。④班级秩序容易掌控。⑤教师的热忱与专业素养可以影响学生学习。⑥教师的互动讨论可直接管控与调整。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过分热情追求和对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客观的认识、分析和评价,片面地认为创新就是要斩断和传统的一切联系。导致教师有一种观点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创新的课堂教学是相互对立的,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教育。

与此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多媒体辅助教学更是成为热门的话题。实践也证明,适时适量地应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加选择地一味使用多媒体,认为这才“现代化”,才够“课改”。因而也出现了这样的课堂:课件精美,图文、形声并茂,师生投入,教学过程像看电影,无论学生爱不爱看,只管一路放下去,教学过程成了“注入式多媒体课件教学”,书本、笔记不用了。教师成了一名“放映员”,教师的讲解仅是“画外音”。多媒体本来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在这些课上,却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宰,约束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学生也因此缺少了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从表面上看,始终在认真听课,但或许只是对精美课件感兴趣,其实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是由于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认识的误区造成的,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提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意义深远。但从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关系来看,知识还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是掌握知识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产物。可见,没有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人类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传授知识是最便捷、最省时的最佳方法。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只是为了给老师省下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创设一种教学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应从“寓教于乐,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出发,不能把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作为进行现代“注入式教学”的工具,否则就有违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了。

篇(10)

一、传统课堂传播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传播模式脱胎于大众传播学。在传播学中,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和反馈五大要素。以往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同化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将大众传播学的模式直接运用到教育传播中,传播者变为教师,受传者是学生,教师讲授内容即传播信息,而教具及其他教学条件则构成传播媒介。大众传播模式生长于“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土壤里,带有较强的信息灌输色彩。与大众传播行为相比,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流动与控制,课堂上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不完全等价于知识的形成。

1.传统课堂传播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复杂性

Per Flensburg 从信息技术的视角详细分析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并给出了公式性表述:①数据流+格式=数据;②数据+结构=信息;③信息+元数据=内容;④内容+上下文或者语境=知识。从知识由内容和上下文或语境两部分组成,可以看出,知识的获得既需要向学习者呈现内容,亦需要学习者完成对所学内容的语境的建构。大众传播行为的传播对象往往停留在“内容”的层面上,而教育的特殊性对教育传播的结果有明确要求,教育传播的目的并非学生获得传播内容而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知识。

2.传统课堂传播模式不利于知识生成

从大众传播脱生而来的教育传播,潜意识地在传播模式上继承了大众传播的“单向化”。单向化的传播模式导致课堂上传播行为的单一化,即只有教师向学生的传播。在课堂传播环境中的所有个体被分为两方:一方是教师,另一方是学生。教师向所有学生传播信息和知识,学生与教师建立单一的反馈关系。首先,这种反馈的力度和频率是很难保证的;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学生间的相对孤立;第三,单向化传播的课堂天然地将教师和学生划为两方,正体现了大众传播的一大缺点: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分离性。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1.学习共同体

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由稳定的学习者及指导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要素组成。学习共同体有以下特点:

(1)一些个体因为某个既定的学习目标或者某个共同的学习兴趣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团体或社区

(2)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共同目标的学习中,成员间共享话语权,通过思考、探索、会话、协作来完成目标

这个团体的学习进度不是整齐划一的,单个成员对共同的学习任务都具有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在共同任务之外成员又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点和学习方向。无论是共同探索的成果还是个别成员独立思考的成果都在团体内进行传播和共享。

(3)学习共同体内的成员对共同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背景知识必然是不同的

在自发形成的共同体中,学习者有高、低级之分,层次较高的学习者自然获得较多的话语权;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共同体殊的助学者。无论在何种学习共同体内,话语权都不会被独享。

2.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课堂传播模式

学习共同体理念坚持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等行为,话语权在成员间共享,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的单向性传播,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对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客观上解决了传统课堂传播局限于信息传播的缺点,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识传播。

(1)在该模式下,课堂中的传播行为不再单一

话语权从教师的掌控中独立出来在成员中传递,教师作为助学者维持其传递秩序。

(2)传播行为中的角色发生变化,传播者变为当时话语人,受传者变为其他共同体成员

教师和学生不再固定作为传播者和受传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和对课堂的归属感。同时,传播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而是发生在所有共同体成员之间。

(3)解放话语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高参与度和归属感的环境下,对话和思考的活动性增加,课堂中发生的不仅仅是浅层的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更易于知识在整个共同体内的产生和建构。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该模式仅是一种初级探索,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同时,本文仅从传播行为角度对课堂教学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构建,尚未较深入地涉及该传播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影响关系,其在传播行为前、中、后的状态变化以及传播效果的检测等等,有待后续研究。

上一篇: 宅基地档案管理 下一篇: 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