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创业教育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创业教育概念

篇(1)

作为教育术语的“课程”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的总和。创业教育是开发受教育者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受教育者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狭义上的“课程”所能承载的。高校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运用广义的“课程”概念,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遵循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设计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找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运用适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利于创业、利于就业、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主体因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同时,也要关注时代的要求与社会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树立四种理念。一是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课程设计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主体。二是高标性。高校的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的基本知识,而应高标准、高要求,大胆地承担起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品质的重要使命。三是人本性。大学生创业教育最终要落实在学生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上,没有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就会偏离方向。所以,课程设计时一定要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四是超越性。创业不仅指创造新企业,也包含开拓新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培养超越前人、敢为人先的理念,使大学生能以与时俱进的创造能力积极主动地发展、创造和丰富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设计创业教育目标的实质是确定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1]在创业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或专业技能,让其能在毕业后开办一个企业,养活自己,同时也可为其他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二是遵循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授学生进行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由此可见,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仅必须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因此,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才是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真正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创业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的自我意识和创业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就业就是找工作。因此,大学毕业生往往是被动择业,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大学生创业教育则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毕业后除了进行双向选择就业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可以通过创建自己喜欢的企业实现自我价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甚至能形成新的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使当代大学生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创业,以创造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创建企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管理企业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知识(与企业有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在创业知识的传授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合理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观条件,是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危机驾驭能力等等。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四是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心理品质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对行为产生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五是形成创业道德品质。创业道德品质是创业必须具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以上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确保上述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才能实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

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由两大类(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四大模块课程(环境课程、创业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构成。(一)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激情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存在于学校和班级学习生活中的由学校所传递的区别于显性课程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的渗透性教育内容,是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其物质载体是人、事、物。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风格、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时尚个性的形象魅力和民主平等双向沟通的师生关系等都可以成为无声的隐性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要求,以环境建设为依托,构建一个隐性的创业课程体系。比如:高校要把校园的合理布局和美化及周边环境的治理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特质中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还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小发明比赛、设计比赛、制作比赛等创意比赛,以及组织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和创业沙龙,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家来开设创业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组织、策划以及观看表演的过程活跃思维,激发各种奇思妙想,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高校还可以依托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络等宣传阵地,及时地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报道创业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创业动态,增强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激发创业热情。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要主动地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教育,将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课程考试与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发明、创业成功事例介绍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教育。(二)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创业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指向清晰的综合性教育,必须构建着眼于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显性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方面,涵盖创业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内容。1.培养创业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是根据培养创业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科渗透、微型课程等形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学科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创业技能课、职业指导课、经营管理课、公共关系课、市场营销课、创业者素质课、经济法课、创业心理课及各类专题讲座等。2.提高创业实践能力的实践应用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是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以活动形式开设的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它对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促进创业基本素质的应用系统和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等具有重要作用。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不可能依靠纯粹的书本知识,而需要创业实践的体验启发和支持。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型活动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将来大学生在面对新的情景和新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把已有知识和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创业。因此,可以开设《创业实务》、《团队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计划书写作》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务》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业的初始条件分析;创业流程设计;企业经营流程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企业开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挫折期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团队训练》课主要内容是团队的组建与团队合作;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领导团队;团队成员间如何协调与沟通等等。《创业市场调查》课要让学生掌握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创业计划书写作》课程让学生掌握计划书的主要内容和撰写要求,为准确把握市场机会的行动布局和资金筹集与运作打下坚实基础。3.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活动课程。创业型活动课程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和需要,以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为目的,以素质技能模拟训练活动和综合模拟活动形式出现的,利于学生感知创业规律,把握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课程形态。其内容开发可以是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是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生活等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及举办创业专题讲座等。高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到企业实习,使大学生通过真实情景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从中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与艰辛,体会成功的喜悦。

篇(2)

作者简介:刘汉朝(1986-),男,安徽涡阳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陆璟(1986-),男,江西九江人,江西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03-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2]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3]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4]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面临很多竞争,其中毕业生的质量竞争日显激烈,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指标之一的毕业设计更成为竞争的焦点。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认识,加大各方面投入并做好各项保障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对其他高校也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先奇.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08-04-09.

[2]沈常宇.毕业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2).

[3]吴玉萍.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7).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2-02

就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而言,课堂仍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为载体,创业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等,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催化创业意识的形成,对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的推动也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管理类课程开设普遍

管理类课程在高职经管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在教材选用方面,虽然参差不齐,但在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从管理学基本理论入手,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知识的培养。

对比高职与本科管理类课程可以发现,无论是教学知识点的选择,还是授课方式,均大同小异。对高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选择,容易忽视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区别,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二)课程设置不多,与传统管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

《中小企业管理》课程目前主要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方法,以传授管理学理论知识为主,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强调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对高职学生就业来说,就浙江省高职学生而言,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到中小企业做基层管理人员,也有些到市场一线做销售员,一些学生会接管家族企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知识,可以很好地于适应中小企业工作环境,在实践工作中有效地实施管理措施。

因此,结合区域特色及高校自身特点,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中小企业管理》课程非常必要。不仅如此,为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专业教育应与创业教育进一步融合,将创业教育引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当前课程考核方式较为滞后

我国各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通常用一张试卷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许多院校《中小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没有完全摆脱这种重知识轻素能、重理论轻方法、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期末考核主要采用笔试闭卷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考试习惯,平时上课“身在曹营心在汉”,考前突击复习背概念。这往往会出现期末分数不低但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缺乏对具体项目的操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正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

(一)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整体设计

按照“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在校生调研―内容模块划分、教学知识点提炼―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境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从实际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序化课程教学知识点,完善课程标准。可将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中小企业的创立、中小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及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每个模块均由若干个具有内部逻辑联系的项目组成。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索及小组讨论与项目任务的完成,掌握中小企业创立与运行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能够有勇气、有能力地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守住创业成果。

(二)以激发创造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基于实际操作层面障碍的考虑,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困难,且由于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匮乏,对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因此,采取通过对毕业生和已完成授课学生的意见征求与实际授课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改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设计,遵循学生意愿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注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

在课内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中的新知划分为几个任务,一节课或一次课实施一个任务,或依据课程内容穿插多个任务。一般任务难度适中,要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中小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管理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安排

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为导向,增设设计性和综合性任务。以模拟公司为课程组织方式,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模块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小组作业:创业计划书、企业环境分析报告和营销策划报告。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充分实践,通过学习与实践整合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与此同时,为避免在小组作业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可增加个人作业比例,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新意”展现出来。所谓的“新意”,可以是新的商业模式、商业名词、经济现象,甚至是新的产品和管理理念。其目的不在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新的事物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展示、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重结果也重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不但能考查学生的工作与职业操守、组织协调和信息获取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将传统的“笔试闭卷+课堂考勤”模式逐步转变为“模块大作业得分+课堂‘新意’展现+课堂互动表现”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入学生评委机制。每次作业展现和课堂互动展示等内容均由3名学生评委打分,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程学习,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增强评的能力,培养反思意识。

(五)结合第二课堂的课程实践教学

课外教学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选取校、市级创业设计技能竞赛或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任务为“项目”任务,以达到对前一阶段课程知识、技能传授的总结与升华。项目内容中含有学生从来未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也存在学生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对创业导向的《中小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建设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掌握创业实践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虽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趋势,但即便已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理论研究学者,缺乏整体上的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为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创业意识的培养,积极搭建教师创业学习和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去创业一线,开展创业型的教学和研究,积累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业经验,努力培养构建一支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优秀的创业人才和行业专家兼职兼课,通过讲座形式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传授创业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生动直观地感受实战经验,丰富课程的实际操作感。

(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即便是接受了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如果能在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检验,由教师对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更能提升创业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创业氛的围营造,会对学生创业兴趣的激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社团、创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及创业精英访谈、创业名人讲座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2]毕建忠,赵恒德.构建适合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J].理论观察,2008,(4):136-137.

[3]彭绪娟.创业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学改革探析[N].辽宁高职学报,2007,9(10):6-7.

[4]张景韶,张世凤,李玉波,赵鸿鹞,黄洵.以职业实用性为导向的小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04).

篇(4)

创业能力影响个体创业行为选择(Man,T.W.Y.et al.,2002),对新创企业绩效也有显著影响(Krueger,N.F.et al.,2000)。目前学术界关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方面还存在分歧,不利于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创业过程为视角,构建了创业能力概念的概念框架,并通过调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概念框架进行检验,识别其中的关键要素,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文献回顾

关于创业能力的维度,学者们主要是从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及创业企业管理等几个角度进行了探讨。Jarillo(1989)、Alvareza(2001)等学者从创业资源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了创业的结果;Sirmon和Hitt(2003)则认为如何集聚和平衡资源是企业创业和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实现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础;饶杨德(2006)则认为选择、汲取、置换与配置、激活与融合企业不同类型资源的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Timmons(1999)从创业机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搜寻并能恰当地加以利用机会的能力是新创企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而Shane(2003)则将机会识别和开发利用能力作为创业过程中的核心能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角度进行了研究,Chen(1998)在借鉴Long、Miner及Kazanjian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及财务控制等作为成功创业者的重要职能,Drnovsek(2003)的实证研究也支持Chen的这一观点;De Noble(1999)则对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技能角度进行了考察,发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在风险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关系管理、机会管理、资源配置及氛围营造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前述研究对构建创业能力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但存在的不足是这些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业能力中的某一方面,从创业过程看,不利于指导创业实践。如创业者虽然识别了创业机会,但由于不具备机会开发的必要资源,就很难实现创业成功;同样,具备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但却无法获取有效的创业机会也不可能实现创业成功。显然实现创业成功需要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本文将以更加融合的视角进行创业能力概念框架的构建。

理论框架与研究测量

从企业生命周期看,新企业的创办过程主要指企业创立和成长两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创业企业所需的能力随所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创业前的重点是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而创立阶段则更加强调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当新企业创建成功之后,运营能力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创业能力的概念应该是全面涵盖创业前、创业中和创业后不同阶段创业能力的特征。结合前述文献回顾,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创业能力概念框架。

(一)机会能力

创业机会是不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使用的资源和能力(Kirzner, IM,1973)。Shane(2003)指出,解释如何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除了关注机会的来源和机会的评价等问题以外,从创业能力的角度看,学者更加关心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发现创业机会?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能将机会转化为产业和服务?因此,模型中的机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发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能力。本文主要用创业机会识别两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机会能力。

(二)资源能力

创业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Firkin(2001)将创业阶段的资源分成三类,分别是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文章认为区别不同创业者能力差别的主要指标是其资源整合能力。因此,模型中资源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开发创业资源、获取资源和配置资源的能力。文章中用资源搜寻、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三个指标来反映和测量资源能力。

(三)运营能力

新企业创建后,运营能力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型中运营能力指新企业在创建后在外部环境约束下,通过加强内部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组合调配,及与其它利益相关第三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以确保新企业能获得持续增长。本文根据Man(2002),贺小刚(2005),唐靖、姜彦福(200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用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和承诺能力来反映和测量运营能力。其中,组织能力是指将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并运用到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战略能力是指制定、执行和调整企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关系能力是指与相关部门和个人保持良好互动的关系;承诺能力是指能够持续经营,并对利益相关者的承诺。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相关专家学者开发的成熟量表为工具,设计调查问卷,经过预调查、修正等环节,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并组织调研。为了验证概念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拟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样本选择

将“创业能力”一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查询发现,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绝大多数与“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大学生、科技型企业”等词关联,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创业能力的研究对象与上述几个关键词关联紧密。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便利性,本文主要选择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太原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太原高新区大学科技创业园、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调研。重点关注2005年以来成立或入孵的企业。同时,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本文同时通过函调、电子邮件、电话调查等形式,对北京、成都及深圳等地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样本选择偏差而带来的干扰。

(三)量表开发

为了验证概念框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拟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本文所采用测量指标均来自于相关学者已经检验过的量表,并结合本研究实际进行了小幅调整,问卷回答方式采用利克特(Likert scale)7级量表进行回答,从1-7,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测量指标及来源,如表1所示。

模型检验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共计调查150家企业,其中山西省内102家,北京28家,成都11家,深圳9家。收回问卷经确认,有效问卷数分别为76份、8份、3份和2份,筛选的标准主要是数据的完整性和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等,问卷总有效率为59.3%。调查企业的分布情况为IT行业34%、文化创意产业13%、电子行业39%、服务业8%,其他行业6%;企业状态为:在孵企业51家,毕业企业99家。

(二)缺失数据处理

对于缺失数据,依据各地问卷调查样本数量的不同,本文对山西省内企业的缺失数据采用表列删除法处理,而对外地企业的调查缺失数据采用了插补法,即将样本均值作为该数据的替补。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即测量数据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它要测量的事项,一般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表示,当系数值在0.6以上时表示问卷具有较好信度。经SPSS16.0软件分析,本文各指标a系数均在0.6以上,其中“资源获取”最高为0.815,“战略能力”最低为0.61,表明调查量表满足信度要求(见表2)。

效度就是正确程度,即测量工具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要测量的概念,效度越高,表示结果越能显示出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真正特征。效度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均来源于相关学者开发并经过实证检验的指标,因此,前两个效度指标可以满足。对于结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来考察。

(四)模型拟合、检验与评价

根据前述创业能力概念模型,本文首先建立创业能力初始结构模型。为了比较结构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同时构造了单因素竞争模型,即认为机会识别等9个测量指标均属于一个维度。

通过AMOS7.0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对初始模型和单维度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拟合参数分别选择了绝对拟合指数卡方自由度比、RMSEA和相对拟合指数CFI。从拟合结果看,初始模型各项指数拟合较好,而单维度模型有两项指标接近或超过标准要求。因此,初始模型拟合度较优。

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中所列各项因子与指标之间的载荷值均在0.6以上,这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合拟合指数比较可以得出:本文所归纳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合理性。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归纳和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对创业能力的概念维度进行了探索。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创业能力概念框架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和解释力,这说明从创业过程的角度看,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框架具有合理性。

同时,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对机会能力、资源能力和运营能力的因子载荷较高,分别为0.90、0.87和0.89。这表明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开发、资源配置和承诺能力是创业过程中关键的能力,即如何恰当地利用机会,如何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如何与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利益共同体是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结论为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实证支持。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根据Gartner(1985)、Gatewood(1995)、Wheelen,Hunger(1992)的研究发现,创业可分为决策驱动型和机会驱动型,前者是先决定创业,然后评估资源、搜寻机会,而后者则是先发现机会,而后进行资源评估与整合,最后决定是否选择创业。显然,本研究假设先从机会识别开始的创业过程描述对决策驱动型创业考虑还不够,还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优化。第二,创业能力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需要大样本支持,而本研究在论证过程中样本选择的范围还比较局限,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Man,T.W.Y.,Theresa,Lau.,Chan,K.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

2. Krueger,N.F.,Reilly,M.D.,Carsrud,A.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

3.Carlos Jarillo.2002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 strategic use of external resour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9 (4)

4.Alvarez S.A. &Eiuselntz L.W.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J].Journal of Vlanagemem, 2001, 27(6)

5.Sirmon D G,Hitt M A. Managing resources: Linking unique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ealth creation in family firm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

6.饶杨德.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J].软科学,2006(5)

7.Timmons J.A.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ay, 5 edition [M].Irwin Mcgram-Hill, 1999

8.Chen,C.C.,Greene,P.G.,Crick,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

9.Drnovsek,M.,Glas,M. The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the case of two economics in transition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3, 10(2)

10.De,Noble.A.,Jung,D.and Ehrlich,S. Initiating New Venture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 Babson College.Boston.MA.1999

11. Kirzner, IM. 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12. Shane.S. ,Locke,E.A.&Collions C.J.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

13.Christensen C M,Bower,Joseph L. Customer power, strategic investment and the failure of lead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

14.Gaglio C.M. &Katz A.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6(2)

15.Ardichvili A.,Cardozo R.&Ray S.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1)

16.陈海涛,蔡莉,杨如冰.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青年科技,2007(1)

17.Evans,D.S.LS.Leighton. Some Empirical As Pees of Entrepreneurship[J].American Economize Review,1989(79)

18. De Koning,A. Conceptualizing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s a social-cognitive press[C],Centr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leadership, Stockholm,1999.1

19.Gartner,W.B.,K.G.Shaver,E.J.Gatewood. Dominan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in:P.D.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2000

20.贺小刚,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10)

21.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8)

22.Brush,C.G.,Greene,P.G.,HART,M.M.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1,15

23.Chandler,G.N.and Jansen,E.J.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3)

24.Chandler,G.N.and Hanks,S.H. Market attractiveness, resource-based capabilities, venture strategies,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

25.姜彦福,白洁. 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经济因素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5(209)

26.Arild Aspelund,Terje Berg-Utby,Rune Skjevdal. Initial resources ‘influence on new venture surviv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J]. Technovation, 2005(11)

27.马鸿佳,葛宝山,汤浩瀚.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获取与动态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

28.Gartner,W.B.,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

篇(5)

《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课程不少于38学时,并对课程目标、教学主要内容等提出具体要求,指出教学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教学要求》为我国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已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笔者调查过贵州及邻省6所省属医学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情况,所调查的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或公共限选课,总学时数均达到38学时,教学内容由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提升、实践训练和创业等几部分组成。但其也存在以下主要教学问题。

(一)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不到位

面对就业压力,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就业率,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求职教育,提高就业率,而忽视了职业适应力和长远职业发展的教育;注重学生求职意识、技巧的教育,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却不重视职业素质中敬业精神及职场团体精神的指导。

(二)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6所高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独自建制的仅有1所,其余5所挂靠在社科部或招生就业部门管理。教师队伍主要由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和少部分其他课程专任教师组成,讲授就业指导课是他们的兼职工作。这些教师普遍缺乏就业指导的专门培训和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业务水平不高。由于兼职教学,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学科建设和规范化教学,这不但会影响学科发展,也难以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增设专职教师并重视专业化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提高

多数学校教学方法落后,仍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空泛,缺少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训练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有的学校会组织网络学习,发给学生新锦成职业发展教育网学习卡,但很少有学生认真学过全部内容,甚至部分学生从未登陆过网站浏览。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如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所说的那样,不会很好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四)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发达国家高校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全部课程体系中,全过程是指从入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到毕业求职,乃至延伸到毕业后;全部课程体系是指从基础到专业课,直至实习阶段,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渗透到所有的教育课程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调查的6所学校中,就业指导教研室与其他学科教研室没有任何往来,不了解其他学科对学生职业教育的状况;其他学科教研室认为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似乎与己无关,使得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没能与其他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不论对在校生,还是毕业后的人来说,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十分重要,这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自主学习是学习者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其内涵是指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评价学习结果,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在校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抛开教师的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通过其不断探索和创新去实现学习目标,是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养成创新精神的必经之路。

(二)省属医学高校就业指导课强化自主学习理念的意义

省属医学高校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专业课程多,加之培养后期有半年临床见习和一年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前三年的课程密度大,学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传统灌输式教学不感兴趣。此外,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从大一到毕业学年均有安排,且每学年的教学时数很少,再加上就业指导课程涵盖内容多,实践教学强,导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真正达到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对在校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学好求职本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强化自主学习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加大自主学习的比重,将就业指导课与医学专业课有机融合等,尤为重要。

三、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结合网络教育,提高就业指导理论课自主学习的比重

随着我国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网络教学和学习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平台。教师可将求职就业方面的内容,如招聘单位用人流程、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招聘信息查询及方法等挂到网上,通过大量案例、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形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此外,还可以完善现有网络教学或建设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克服就业指导课学时的不足,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益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养成探索精神。

(二)重视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绝非任性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既是设计者,又兼组织、监督和评估工作,可见网络自主学习不是在降低教师的作用,而是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研室设置2~3名专职教师,统筹学科发展和从事教学研究,负责职业咨询和网络信息资源更新等工作。授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和爱岗敬业的基础上,组织大量课件、案例、视频和电子参考书等,指导学生设定自主学习目标,监控学生学习动态,进行阶段性评价,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就业指导课教师要了解医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学课程的不同,有的放矢地组织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达到相互融通的目的,提高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较多,各高校选用的教材也不统一。这一课程的教材内容不同于医学专业课,几乎没有难点,很多内容简单易懂,一看就明白。例如,求职礼仪、面试技巧、毕业生离校和报到流程等。然而,临场情境的感受不同于书本文字,需要实践能力的训练。情境模拟实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注重实效性。例如,开展模拟面试,让学生扮演“考官”、“考生”,熟悉和感受面试的过程、临场气氛,使他们认识不足和差距。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选题,与学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如仿真情境、面试题库等,在实践课结束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进行总结。

学生自主学习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层面,首先取决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和自觉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师层面,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领导层面,转变教育理念,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提供制度保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基于自主学习理念探讨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7〕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802/11260.html.

[2]王梦婕,梁鑫.“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该变变了”[N].中国青年报,2012-08-13.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4]吕媛.美国高校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

篇(6)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和素质,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计划和课程及模式的改革。

1.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近几年,计算机软件行业人才需求量高速增长。从2010年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所做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年度it人才需求占五大热门行业的首位。分析内在的原因不难发现,外资it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而国内it企业也瞄准了海外市场,政府对于该产业也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it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大量it人才紧缺的局面。据统计,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每年增100万,可国内仅能提供5~6万的学历教育毕业生。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软件人才随着软件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结构性矛盾。其中不仅对于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项目总设计师需求量巨大,同样,对于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工作人员也需求旺盛。wWw.133229.cOm

2.计算机专业中职生的特点

2.1凡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每位学生都是以最后达到谋取职业这目标而进行学习活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千万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而搞形式主义的教学。

2.2实践中职的课程是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安排的,既要让中职生打好文化基础,更要让中职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性,从而达到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好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从而走向社会之后,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3.1注重抓好新课的导入,激发中职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职生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结合授课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新课的导入效果。例如,上第一节《flash基础与应用》的时候,先不介绍flash的基本知识,而是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短片。当学生都被吸引的时候,教师趁机介绍本课程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这门课,就能做出让人羡慕的视频。好奇心加上好胜心,适当利用中职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就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现在的学生个性特点非常明显,并不喜欢任人摆布,因此,教师上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多设想一些情景,善于使用引导教学。

3.2结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随着电子设备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人民群众对视频处理和媒体编辑的需求不断增加,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更是让各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中职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和“小专门化”来进行课程组织的改革,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方式。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可以先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进行岗位技能分析,然后确定专业方向,再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最后再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创新教育理念下中职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任务驱动教学的反思与重塑[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篇(7)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革新。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对其进行教学创新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就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问题与大家进行如下探讨。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职业中专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等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学的创新可以促使其专业水平提升,增强专业竞争实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能够有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语文教学的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理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职业中专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不断地创新。语文教学的创新千头万绪,方法颇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大功能。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既要发挥语文的工具,又要发挥语文的人文。

(1)发挥语文的工具,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譬如,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理解能力越强,越容易学好其他课程。

(2)发挥语文的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譬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培养,能够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软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待一切,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为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综合素

质方面的基础。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职业中专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1)充分借助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感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播放功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力,深深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新语文作业布置方式

一方面,创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课程资源丰富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将一些网络语文课程资源与教材资

源进行整合,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创新作业设计与布置。可以借助QQ空间日志、微博、博客、QQ群等进行语文学习交流。

3.创新教学评价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途径。要创新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教学评价形式进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8)

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市场营销学”既是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 “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加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注重启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开发人的创造力;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想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培养以应用为目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创新创业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一致的共识。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商贸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各项教学改革,以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课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建设没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应用”特色,“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普遍注重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在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提高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也缺乏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营销技能的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不断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虽然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能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但是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未能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因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注重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很多“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老师都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也比较注重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和辅助多媒体教学、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营销实践能力;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增加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然而,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励和探究性精神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还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强化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强化了课程实践内容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相对于以前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教材来说有了很大的改进,对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比较大的帮助,但是这些教材上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没有和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建设无法满足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6)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建设也加大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在完善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课程案例库、课程习题库、推荐图书库、推荐期刊库和网络资源库来加强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然而,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有机地结合,所以课程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的建设也没有体现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对策

 

在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依据各专业所定岗位(群)和对应行业企业对营销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主要有:

 

(1)课程建设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实践能力,还要积极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是要培养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结合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营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注重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项目,而且这些实验项目的训练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通过积极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所设计的案例导入、知识再现、情境延伸、知识拓展、资料研读对学生的思维要具有较大的启发性,以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实验项目的设计结合营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可以设置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调研、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营销计划的拟定和项目的实施,从而对学生未来创业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3)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团队的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在加强创新创业双师型团队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继续通过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营销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团队教师进行或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从而适应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的改革要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要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除了结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视频体验式教学、分组研究性教学和模拟实践对抗式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式教学,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除了把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读书笔记等日常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增加平时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之外,还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折算成相应比例的课程学分,针对那些有意创业的学生还应提供线上学习内容,对完成在线课程考核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5)课程教材建设要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湖北省应用型本科商贸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市场营销学”课程教材编写的课程实践内容可以进一步与创新创业的内容相融合,从而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的训练。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选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情境案例或创业案例,选择的企业案例也要突出其创新性,每一章结合课程实践内容可以安排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环节训练,在强化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篇(9)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篇(10)

[摘要] 在倡导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正确理解创业教育专业化的内涵与客观评价其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内涵,创业教育现有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因此,创业教育专业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义问题,从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方向分析,概念的泛化模糊了创业教育的社会角色定位,限制了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生命力。

[

关键词] 创业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01?04

[收稿日期] 2014-05-28;[修回日期] 2014-06-06

[作者简介] 谭福河(1975-),男,山东莱州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创业管理.

一、创业教育专业化的提出及其涵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教育部在2012年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以文件的形式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后,创业教育在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尴尬情形在形式上有了明显改观。本科院校及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方面的通识课程,将近20%的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教育工作机构,在农业、艺术、电子商务等专业领域涌现出较为典型的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案例。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促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走到一起,让创业教育被更多人了解与认同。如果将前二十年称为中国创业教育导入期的话,今后的重点则将转移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方向。能否实现发展层次的提升,关键是创业教育能否回答来自专业教学领域的追问:创业教育能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什么?这个追问背后的问题就是:创业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何以自持?在社会分工体系之内,一项人类活动专业性的表现及其水准是决定此类活动能否存续的根本,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如何呢?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否就代表着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呢?现有的著述多是就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理论性与科学性不足。为此,开展对创业教育专业性问题的研究进而规范该领域的发展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提到“专业”两个字,人们似乎习惯性的联想到教育领域的专业,类似于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皮具设计专业等。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专业”,是指专业化特征,而非教育领域的专业,更无意去倡导将创业教育办成一个通常意义上专业方向。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社会过程或工程,在这一过程/工程中,在“国家”“社会”(客户和公众)、“大学”和“该活动本身”四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驱使下,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确定的人类活动发展成长,经由“次级专长”“准职业”“形成的职业”“出现的专业”阶段,最终达成“成熟专业”的身份。与此同时,与该活动相应的人群组织和自治程度,科学知识体系和知识获取系统,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的规范和保护程度,也逐步从低级形态进化至高级、发达状态[1]。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但不论其是独立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存在,还是同既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专业化都是客观的需求,也是决定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特质。

如何测量专业水准问题在专业社会学领域并没有很好解决。赵康总结了对专业属性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阐释,概括提炼出充分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正式的全职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知识和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和认可、自治。在此研究基础上,赵康提出了一套测量标准[2]。此套标准包括六个变量:实施该活动人群工作专门化程度、实施该活动人群组织程度、该活动知识基础状况、该活动经济和社会效果状况、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实施该活动人群自治程度,其中第一个变量受后面五个变量的影响。应用的具体思路是:根据已知的经验资料,对于每一个变量定义若干前向发展阶段,对于每一个发展阶段最终状况(成果)定义一个简短说明和一个整数插值,由此可最终获得一套实用的测量标准。本文尝试以这套测量标准为基础,结合自己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对国内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做定性的评价,进而提出促进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二、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组织化程度

专业化前向运动中阶段性成果将表现出该人群自发成立专业组织的不同质量。纯专业组织是指那些履行同一活动、完全以个人成员身份集结而成的组织,并往往建有规范成员行为的伦理法规。纯专业组织有利于培育建立在特定知识和服务意识形态之上的专业文化,而准专业组织和寄生在其他专业组织中的下属分支组织必然不利于生成纯粹的专业文化。国内在近几年陆续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2009 年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创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 年成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2010 年成立)等组织,并在院校交流方面做了积极尝试。因为成立的时间都比较短,组织成员多为院校单位而非个人,组织专业化程度比较低,在工作机制、专业研究、业内规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美国在管理学会之下设立了创业学部,我国教育领域之外的学术领域还没有类似的组织。所以,创业教育专业化从组织化维度方面考量,至多可以归为准专业组织的级别。

(二)知识基础

在某一特定活动开始的最初阶段,不存在任何课程和培训项目,实践者的经验总结和研究者的发现缓慢地汇合成特定文献资源;在第二阶段,出现了非大学培训课程,知识来源是相应的文献领域或师傅们的经验;在第三阶段,大学开始做出反应,出现了针对这一活动的正式课程,显示了相应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进入系统化过程;在第四阶段,大学出现了针对专业活动、培养准专业人员的学位课程,显示出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被构筑;在最后阶段,相应的大学学位课程已经普及,国家给专业活动设置了明确的市场保护,表明了成熟专业的出现。目前,创业教育类的选修或必修课在大学已经有较大范围的普及,在学位教育方面也有个别的尝试,但是这并不意味创业教育知识基础已经达到较高水准。因为国内创业教育知识基础形成过程有别于美国、英国、韩国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情况。国外创业教育经历由社会到大学课程的过程,知识积累是渐进的,而国内创业教育则是从国外引入的,除了教育方式的引入,还有知识体系的引入。之所以目前形成大学较为普及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情况,同政府的强势要求有密切联系,而不完全是知识本身演进的结果。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创业领域研究文献快速积累。笔者在知网以“创业”为

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2000 年至2005 年期间,每年的文献积累均不到1 000 篇,2000年只有167 篇,2006 年则有1616 篇,2007 年至2013年期间,每年文献数量都在2 000 篇以上。所以,我国创业教育的领域的核心知识正处于系统化的早期,对应于评价模型的第三阶段。

(三)经济和社会效果

经济和社会效果体现在特定社会活动为服务对象带来的收益及活动群体的社会影响。根据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并不高,近两年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是2%左右,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是4.5%左右。但是在创业计划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创业园区等项目的带动下,直接参与创业学习与体验的学生规模增长迅速。2012 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情况做过一次调查,53%的院校有校内创业园区,但是这些园区中的创业项目普遍缺少技术或运营模式方面的新意;45%的被调查人对创业教育课程的适用性给了较低的评价;60%的教师对创业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些情况表明,创业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果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彰显出来,其社会影响还比较弱。

(四)国家的呼应

在赵康提出的评价模型中,对于“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变量”,权重被设置在是否存在一个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上。在第一阶段,国家和社会对该活动仅有少量承认、支持和帮助;在第二阶段,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承认、支持和帮助,但仍不存在市场保护;在第三阶段,一个特许形式的市场保护出现。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号召到如今出台指导具体教学设计的政策,从最初以教育部门为主到如今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关注,从最初的支持竞赛活动到如今从训练到项目孵化系列的扶持体系,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日益提升,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承认、支持和帮助。但模型中提到的“市场保护”并未出现,各界对创业教育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国家用以治理和保护创业教育的法律文本(例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形成。据此判断,国内创业教育在“国家对该活动呼应行为变量”维度的表现可以确定为第二阶段。下一个阶段出现的标志是市场保护的出现,这标志着社会对创业教育的明确认可和创业教育专业化项目的充分成功。

(五)自治程度

专业成员组织起来的最终成果是自治和伴随而生的威信,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机构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工作计划等方面均缺少独立性与整体性。对一个学校而言,上级机关下达的创业教育工作可能来自团学、就业指导、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部门,与这种情况对应,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人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彼此之间沟通与协作都较为困难。就社会影响而言,该人群较多的依赖于母体或其他外部实体,恰似稚嫩的儿童,还缺少社会威望。譬如,创业教育工作者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仍然要依附于其他专业才能进行。鉴此,创业教育在自治程度方面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社会威望尚未形成。

三、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约束

对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多种观点,但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方向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定义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到位所遇到的障碍,表面上看是制度、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制约,根本则在于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过于泛化。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也有多种表述,但“创业就是创建新的企业”仍然是被各种观点共同认可的核心含义。作为创业教育领域两位知名学者,Gartner 和Morris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分别给出了对创业的解释[3-4]。前者认为创业的概念包括创业家个人特性和创业的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创业家个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创业行为结果则是指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后者在对77 个定义中

关键词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上述二人的梳理可以发现,创业所蕴含的意义虽然丰富,但创建新企业无疑是其他含义所附着的核心。

将创业教育视为跟高层次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路是值得推敲的。国内外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国外的研究及创业教育实践都是围绕创办新企业展开的,而国内创业教育则包含了更复杂的意义,即将创业教育视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5-7],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可以颠覆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利器。教育当然要围绕人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创业教育必然有其特殊性,譬如它的对象、方法、组织形式等。承载创业教育特性的是创业活动,即以创建新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行为,离开了这一点,创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概念的泛化看似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实则伤害了创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定义是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因为概念的不确切,造成各界对创业教育的不理解,甚至是非议,更招致专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排斥;创业教育在国内从一开始就被归口到团学部门,近两年又被要求纳入教学主渠道,恰恰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一种类型的行动体现。国外的院校虽然也强调创业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但其创业教育实践依然是围绕创业活动的本质属性进行,例如柏森商学院认为创业精神的核心就是创造新事业。

四、创业教育专业化要从概念重塑开始

鉴于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普及阶段,概念的泛化对推动创业教育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经过的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创业教育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专业化运动是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厘清概念是创业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只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晰了,创业教育方能有精确的社会定位,创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政策、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更高。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继续让创业教育承担过于复杂的责任,创业教育即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只不过是其行动效果的延伸。

将创建新企业作为创业教育概念的核心并不是否认创业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也并不是意味着要鼓励大多数学生去创建企业、去当老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普及到深入需要一个过程,也恰恰是因为系统与过程需要正确的导向,坚持其特质才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对高校鼓励学生创办新企业嗤之以鼻,这是非常保守而且肤浅的。首先,企业是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主渠道,教育服务于企业、教育影响企业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恰恰是值得倡导的价值观念。其次,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并不仅仅是指公司,也不限于商业领域,它是社会价值创造、传播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将创建新企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公司赚钱是非常片面的。再次,多元化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商业领域、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家庭等多个层面都已经有充分显露。社会多元结构何以产生,不鼓励新组织能造就多元化社会吗?高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应当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大学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创业教育的专业化需要植根于社会体系,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创业是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创业教育要遵从因果规律,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并非仅仅指学生创办新企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学校知识资源的资本化。知识资源资本化则是沟通创业与教育的桥梁。依照此种理路,才能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因其专业领域的深化才能在知识基础、经济和社会效果、国家响应、组织化程度、自治程度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正在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内涵,创业教育现有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创业教育就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对着一点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能坚守这一概念,一味的泛化概念内涵,创业教育专业化就丧失了社会基础,创业教育的未来难以自持,对专业教育或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30-39.

[2] 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1(5):87-94.

[3] Gartner,W.B.,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when we talkabout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actice[J].1990(18):15-18.

[4] Morris,M.H.,Entrepreneurship intensity:sustainable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organization,and societies,Quorum Books[M]. 1998.

[5] 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上一篇: 管理工作建议 下一篇: 护理道德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