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50: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职业的行业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71
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对财税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财税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形成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的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试就中职财税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谈几点思考与探索。
一、中职学校财税专业的现状
第一:招生难,生源不减
第二:就业忧,找准定位。
第三:层次低,注重实用。
第四:生源差,精讲多练。
第五:师资强,能讲会训。
二、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不足,表现为在财税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动手操作,导致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要适应社会发展对财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们要提高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切实把实践性教学当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大事来抓。加强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使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明确模拟实验类教学的学时、要求和做法,监督、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不断扩大实践性教学领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三、开拓创新实践性教学,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
财税专业课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很强,要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财税专业特点、学校的模拟实训条件及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开拓创新,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就此我认为可进行如下的尝试。
(1)创建新的实践性教学计划体系
(2)抓住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性环节。
(3)实践性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对应
(4)改进措施基本构想
1、整合课程:内容要真正从学科型转变为横向实用型。首先,财税专业课程要下决心删减一些难、繁、高层次岗位、实用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补充岗位必需的技能操作规程内容。其次,在提高财税课程的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开设一定量的与财税专业相关的扩展性课程,使学生不至于局限在一个点上,以扩展学生就业选择范围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2、改革方法手段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专业潜能,在教学方法上,逐步从以教学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能力培养型教育,大力提倡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改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通过教室的多媒体系统,教师可以演示课件、介绍各学科基本原理;通过多媒体电算财税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增强动手能力等。
3)加大校内模拟实训力度。
第一阶段,进行数字大、小写强化训练。训练内容是:按照财务工作的要求,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对大、小写数字的标准化进行训练。
第二阶段,计算技术技能训练。通过计算技术的技术训练,使学生掌握珠算的基本算法及计算器使用、点钞的基本技能,达到所规定的等级标准。
第三阶段,微机基础操作技术训练。通过增加学生上机时间、举办操作竞赛、晋级考核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微机的操作技术和速度。
3、定期举行财税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掌握财税技能的兴趣,形成一个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能的氛围。
。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质,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
“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实践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学生。要搞好实践性教学,必须有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财税专业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实际业务操作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内容的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专业工作实践,并力争提高层次,聘请企业一线的行家能手,示范各种账表的填制技巧,系统介绍操作规范的内容,将实际操作的要求和技巧传授给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四.建立完备的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保证
完备的财税模拟室和巩固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场地,是搞好实践性教学的有力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练的机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和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业务联系,为学校提供教育支持,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指导,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丰富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仅提高了财税业务水平,而且有助于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11-04
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培养人才,其目的是为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近20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多数都需要用人单位二次培训后才能上岗。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所学非所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受限于教师队伍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成了当前办学者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讨论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双向流动”的现状与阻力,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是指在不改变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行业企业职工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培训)等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行业企业从事与所教专业(或课程)相同的工种(岗位),如图1所示。
校企间的这种人员“双向流动”对促进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一种值得探索实践的途径,也有利于拓宽新增教师来源渠道。
二、双向流动的意义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校厂交替”等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短期“双向流动”,不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一)双向流动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学校到学校”的人员,甚少有行业企业从业经历。流向企业的教师可以参加企业技改项目、工艺创新等工作,带着任务去学习,体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要求的真实生产研发任务,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适岗能力。流向企业的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过程有了更多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会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较好地培养毕业生的适岗能力和迁移能力。流向学校的企业技术人员能以跨界的视野协助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双向流动使专业技术人员渗透到对方单位中去,与新单位融为一体,有助于加强双方人员的日常交流和深入交流,能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能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两个场所的实施。
(二)双向流动对行业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吸收教师最新科研成果。流向高职院校的企业职工,一般会安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利于吸收教科研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对企业调整产品(服务)结构、转变提升发展方式来说,是一种较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
2.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企业支持职工短期流向高职院校是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重要举措,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主要手段。
3.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流向企业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送教入企、举办知识讲座、开展专题辅导等方式,协助对方建设学习型班组甚至学习型企业,有利于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教师也可利用自身所长,帮助企业构建完善培训课堂,建设本企业员工培训所用的MOOC课程。
三、双向流动的现状分析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在2015年10月的《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是经济转型发展的软肋,而中国职业教育?l展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2]。
(一)双向流动的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为了弄清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分类别对不同的企业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了调研(见表1)。
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如直接投资、校内设厂、捐赠设备、师资支持、提供实习等),但普遍存在企业热情不高、效率低下、不可持续等问题;不同企业参与办学的方式占比也各不相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专业实践)的意愿较低,也不乐意为学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这种现状无疑阻碍了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调研也发现,有一类高职院校的双向流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也能较持久地延续下去。这类高职院校一般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高职院校本身由企业举办。这种隶属关系的存在,可以较好地破解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不畅的难题。
(二)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
导致校企间人员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也有高职院校方面的。高职教师短期流向企业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普遍“生师比”较高,而随着各地高考生源的逐步回升,在校生数量也在不断加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系部更不愿意外派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第二,教师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到企业去不能创造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乱,大多数企业现阶段对高职院校的信任远不如普通本科高校,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第三,教师短期流动容易使企业产生泄露商业机密的心态,企业一般不接纳非全职人员参与自身的生产流程。企业职工短期流向学校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生产任务饱满,放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会影响生产进度;第二,流向学校的职工收入一般会下降或失去流动期间的晋升几率,导致职工本人流向学校的意愿较低;第三,学校一般会和多家同类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担心短期流向学校的职工会泄露商业机密,也担心职工跳槽到同行中去。
总的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力度太小,双方跨界的步子太小,导致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正常流动起来。
(三)流动到对方单位后的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流动到企业后可从事员工培训、专利申报、参与技改、科技项目与成果培育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到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任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选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师到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江西佳时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利申报,同时还可担任在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
行业企业职工流动到高职院校后可承担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大赛赛项设计或竞赛指导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江铃集团车桥厂高级技师来机电工程系任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室建设技术顾问,对提高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聘请4S店技术人员周末到汽车工程系任课,使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企业最新的汽车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教育。
四、双向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
在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有关强制性或鼓励性具体措施之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在自身层面建立职工与教师双向流动的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一要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受益的流动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均有利可图,最好能解燃眉之急且能持续下去;二要建立职工(教师)个人受益的流动方案,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参与过流动且效果较好的人员提职加薪、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返回原单位后能接续原有职务、职称、工龄等。
(二)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
企业和院校各自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出台选拔条件和奖惩条例,确保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双向流动队伍。数据库有足够的工程师和教师时,双方可根据生产、教学特点,从库里精准挑选有合适时间的人选,对双向流动效率提升起到了基础性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向合作企业转让,行业企业的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在一定范围内向高职院校开放,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3]。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产教实体,在校内构建“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产学研综合平台,与浙江腾腾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一起解决工艺创新等技术难题[4]。
(四)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
立足企业和院校自身发展的日常需要,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比如,高职院校向合作的企业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和场地,定期为企业培训新进员工或转岗员工;企业向高职院校开放生产现场,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结束返校后要及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原有企业免费共享[5]。
(五)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远程为高职院校学生“现场”授课,高职院校教师远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远程教学会议系统,把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关键工艺、主要工序远程向在校学生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现场[6]。
(六)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因所处立场不同,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两者较难有共同利益点。如果双方确立一些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科技进步奖、共同申报国家专利等,进行利益捆绑,共同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双方职工的正常流动。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成果《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职会计专业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大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技能训练体系,则是会计专业教师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教学观念现在高职院校都很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工作,并把技能训练作为会计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模糊和理解的片面性,会计实践教学偏重手工模拟实训,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脱节,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渗透与融合。这些阻碍了会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影响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教学方法实训教学角色错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在实训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往往先说明实训的步骤和要求,然后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经常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甚至代替具体操作。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显露在设计性实训中的弊端更为明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实训室在开设手工模拟实训的同时,还要开设以创新为主的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训。由于缺乏后续投资,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仍旧停留在手工记账的程序上,远未达到仿真要求,无法满足会计实训的需求。另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实践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学生的专业实习无法真正落实。
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有些会计教师从学校毕业后便直接进入教学岗位,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些高职院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在讲授会计理论和指导实训时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不能有效地组织会计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滞后,内容重叠。课程强调会计核算而忽略会计监督,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无法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未能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会计教学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造成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质量也是制约和影响实教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会计实训教材,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在设计会计模拟实训资料时,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生源的不同情况,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同的模拟实训资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核办法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一套关于实训实习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质量管理评价标准。会计考试与会计实际工作相差甚远,缺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法,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素质,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改进途径
更新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会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性极强。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毕业后能立即上岗。因而要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作为培养学生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改善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复杂、图表数据较多,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提倡演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互动、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上是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准会计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会计教学缺乏实践性,没有合适的实训基地,或者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准不高,人才培养也就成了空谈。走校企合作之路,拓展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还能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把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实际工作。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鼓励会计教师通过自学、考研等方式来提高学术水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会计教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用人机制,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愿意献身会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重视会计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基础课。课程设置要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各门课程之间的结合点,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与应用性,难度应适当,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立起与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还要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这对于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写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训教材高职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当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资深的会计从业人员请教、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在教材结构上,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院校会计教材的成功经验,多采用会计实际案例,使教材更具生动性和说服力。会计实训教材仿真度要高,尽可能全面反映会计核算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以一个会计主体的业务来设计案例,并且前后要一致,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兴趣。另外,对于生源结构和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应安排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数据资料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改革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形式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对于一些以实践活动为主的会计课程,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若想检查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随机出题的考核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既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又可提高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总之,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做到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否则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园;男性教师;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合作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TC20090108);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新课程下师范生职业素能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6XSYK2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一直是女性教师的天下,国外和国内普遍存在男性幼师缺失的现象。幼儿园男教师的独立自强、勇敢果断、大度豁达、思维灵活,给幼儿教育带来了另一种教育的风格,也为培养出更全面、和谐、平衡发展的下一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和男性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与幼儿园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及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等,常使男幼儿教师入职比例较低和入职后流失严重。幼儿园如何吸引、留住男性幼儿教师,与幼儿园能否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密切相关。
一、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
1.我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群体的特点。我国自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如陈鹤琴、张宗林、陶行知、张雪门等男性从事于幼儿园教育工作了,他们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们中间大多人只从事理论研究,而真正在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
目前,我国幼儿园男教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一是男教师的数量少,真正在幼儿园上岗的男教师更少。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人数在100万左右,其中男教师有63034名,约占总人数的6.5%”,而在这约6万人中真正在教学岗位上的男性还不到1万人,实际只占约2.1%,其余多为幼儿园的后勤人员。
二是地域分布和承担职位分布不平衡。在地域分布上来看,一方面幼儿园男教师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多、内陆地方少;城市多、农村少;私立幼儿园多、公办幼儿园少。另一方面,男教师带班较少,大多是配班老师、体育老师,担任科学等专门领域的教育教学或者负责园内多媒体等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以及各种后勤工作等。
三是男教师的流失明显。尤其是2~3年教龄的男教师流失情况严重。男教师的从业时间较短,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的内化程度和经验能力等因素相关。其中,经过调查发现,男性教师入职后的和谐、积极、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是留住男幼儿教师的必要条件。
2.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群体特点。据2003《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国外幼儿园男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比例为:日本约为7%,美国约为10%,荷兰、澳大利亚为6%,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约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5%。由此看来,幼儿园男性教师的缺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日本,出生人口降幅达28.7%的同时男教师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增幅达12.7%。而且幼儿园男教师的年龄呈下降趋势,“2004年60岁以上的男教师的比例由1998年的43.4%下降到了37.8%”。在俄罗斯,退伍军人是幼儿园男教师的主要来源,这些军人能弥补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漏洞,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性格,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以上的现状分析显示,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不够和谐、合理,男性教师的整体就业比例较低,这种局面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不利于培养和谐、平衡发展的新一代。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男性教师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紧迫性,积极创造适合的职业环境帮助男性教师立足学前教育,乐于从教并能长期从教。
二、幼儿园男性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是其持续从教的主要动力
1.和谐的职业环境关注了男教师的集体认同感。由于幼儿园男性较少,男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心理感受得不到同伴的理解和倾诉,他们心中便有很深的失落感,心理上问题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便会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从而选择辞职。
幼儿园应尽量通过创建和谐的园内社会环境,使得女性教师群体接纳男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获得集体的认同感。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利于发挥男教师特长的集体活动,如读书会、围棋赛、郊游、球类赛等,帮助男教师展现他们的价值,增进男性群体和女性之间的融合,丰富幼儿园文化,给幼儿园带来一个新的局面。
2.引导性的职业环境促进了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幼儿园坚持工作的男教师大都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科学探究领域和创新体育活动中。男教师刚毅、大度、机智、独立、灵活的教育优势会更有利于塑造幼儿和谐、健康的人格。
因此,要发挥男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给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引导他们走上从事教学与研究并重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发展性的职业环境激发了男教师工作创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男性由于对自身的要求较高,自尊心较强,如果长时间在同一岗位重复工作而没有变化,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和倦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另外,从男性的性格特点来看,他们渴望变化和改革。合理利用男性的这些特点,尊重他们在工作中合理创新的想法,积极支持他们进行合理创新的实践,会增强他们积极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思想创新,工作创新,给个人带来更大的价值存在感,也增强了他们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
三、为男教师创建和谐、引导性、发展性职业环境的措施
1.关注男教师的职业信念培养。在职业观念上, 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幼儿园应积极倡导践行“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现代育人理念, 把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指南, 形成“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基本价值理念。让男教师在理想的感召下形成奉献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让自觉追求、不断进取的品质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主导价值观。
2.帮助男教师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培养男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他们乐于从教、长期从教,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男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地规划,提高学习效率,以免事倍功半。也可以邀请有关嘉宾与男教师进行有关职业规划的主题研讨活动,分享成长的快乐,消除存在的疑惑,激励他们保持男儿本色,在自己的性别优势上创造独特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坚定“立足从教,终身从教”。
3.对男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男教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环境,适时关注男性教师的心理动向,结合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优势以及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努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
4.为男教师在管理和工作上提供适当的自由。首先,要让男教师参与带班或给主班老师配班,并尽量安排男教师带不同年龄阶段的班级,帮助其尽快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和一日生活活动,了解孩子的一般特点和个性。
当然,在幼儿园男教师紧缺的情况下,本着全园的孩子都能接受到男教师积极的教育影响,幼儿园还可以为男教师提供适合其的带班模式。无论采用哪种带班模式,都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使男教师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5.加强政策扶持和社会宣传,使男性教师群体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要提高男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政府和社会要在大众的生活中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幼儿园要积极鼓励男教师参与管理,提高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有机会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才智,不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他们组织定期培训,并提供机会让他们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成就感,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识
“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是在2004年5月卫生部和教育部颁布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之后即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入到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中。
“双师型”护理教师的内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双证”说,“双能力”说,“叠加”说,“双职称”说和“双层次”说[1]。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认同的就是“双层次”说,该理论认为“双师型”护理教师一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是优秀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能够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即注重教师能力的同时强调教师的素质。
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目前,国内80%的护士为中专毕业生[2],而高等护理教育环节薄弱。由此可见,中等护理教育仍是我国护理教育的主体。亦是我国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护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护生毕业时既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对护生的培养者护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职教教师的来源有5条渠道。其中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是职业师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来源状况可以简化为“学校一学校”的过程,没有专业实践这一环节。因此,直接助长了我国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3]。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双师型”护理教师是关键。他们一方面传授护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时能尽快适应临床工作,也能很好的解决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脱节的问题。
“双师型”护理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双师型”护理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后,能接触最前沿的护理理论与实践。注意临床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拓宽临床实践,更新教学设备,研究方向也就不再局限于教学方面,而向临床方面不断拓展,拓宽了护理专职教师的研究层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4]。
三、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很多中职院校也在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常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选聘具有一定职称的临床护士担任护理教学工作。很多中职院校会从其附属医院挑选一些热爱本职工作和护理教育事业,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丰富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护理专业的教学。
这样的“双师型”护理教师据吴友凤和沈军[5]的研究大多存在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过大的主要问题,减少了与学生的沟通,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还存在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知识水平的压力及家庭的不支持等的自身因素。
(二)组织专职护理教师到临床实习,提高其临床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该方法是大多数中职院校培养青年专职护理教师的主要途径,青年护理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医学院校毕业即到学校工作。临床实践极度匮乏。因此,中职院校一般会安排每位新任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后再上讲台。同时,这一时期的临床实践结束后,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安排其利用寒暑假继续进行临床实践。
徐仁华[6]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师调查研究表明。这类的“双师型”护理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角色冲突和时间冲突,无法同时协调学校和医院的工作;其次,教师自身成长需要与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存在矛盾,繁琐的护理各班次的工作难以让他们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增进其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再次,激励机制的缺乏不利于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由于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多数教师缺乏参与这些活动的积极性。
(三)产学合作,学校、医院联合培养“双师型”护理教师
该方法是学校和医院合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联合培养护理师资。医院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学校为医院临床护理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平台,提高其理论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医院和学校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目前各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各有不同,在其培养和要求上也就不尽相同。对于教师的选拨和管理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学校与医院联系不紧密,产教结合的模式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四、对策
(一)加大制度改革,提高床护比,建立激励机制
很多医院的床护比达不到卫生部规定的最低比例,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医疗卫生机构应进行制度改革,打破编制的限制,积极招聘合格的临床护士。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护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在其职称评定,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扩大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很多中职院校的护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重,外出培训的机会少,学校应增加护理教师数量,尤其是护理专业课教师。同时提供专供的教学经费,为教师提供时间和经济的保证。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合理调整教师的年龄结构,增加老教师数量,使老中青三代的比例协调。
(三)建立长效机制,培养教师能力,促进教师的转变
学校要注重校内培养与院外进修相结合,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培养关系。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选拨、考核标准和奖励管理政策,使“双师型”护理教师在培养、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尽管“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建设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职院校已经势在必行。应该进一步探索其内涵、培养、考评等方面的内容。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有力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濮阳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 刘腊梅,申艳,王玉香.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特别关注,2009,10: 5-7
[2] 王晓霞,阎成美,肖,云,等.展望2l世纪之护理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497―498
[3] 张新宇,腾斌,杜鹃,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3):236―237.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为每个学生的高标准而努力》一书中,澳大利亚教育专家希尔介绍澳大利亚“提高办学质量项目”的研究结果:学生进步的幅度受制于教师的进步幅度,教师应通过近期参加有深度的专业学习,不断提高项目学习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趋势是高度社会化、高度专业化、高度综合化,它要求企业不能小而全,既要专业分工,又要协作、配套,高度综合。新型人才的构建已经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教育。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也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特殊性,即在高职院校师资构成中,需要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院校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重视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
德国职教教师必须不断进修,教师进修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德国大多数职教教师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教师资,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TAP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学院的教师除全部从有3~5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外,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利用部分时间到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1~2年的学习,学习内容集中在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同时成为有关专业协会成员,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接受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信息。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力度重视职教师资培养。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把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更充分地开发美国所有阶层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采取了多种策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师在知识、技能、继续教育、工作作风、资质证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相关的从事高职教育教师职业考试和教学标准,并要求教学严格和专业对口,从丰富专业、教学做一体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且较深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一支具有教学水平高和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因素。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29.9%。可见,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p师型”教师比例与此要求还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
(二)“双师型”教师要求的降低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学校聘用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企业专才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50%的专业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并且1/3的教学任务在企业中完成。这样的要求凸显了现实的窘境。现实情况是:我国高职院校教队伍中专任教师相当多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他们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到另一所学校就业,因此,普遍缺乏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工作经验,对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际运作不太了解。但是目前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上又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也不利于将企业的最新成果及其要求反映到职业教育课堂中。
此外,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虽然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分,遵循不同的职称系列,但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却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强调不同级别刊物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不得不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个体而言,要同时成为专业理论扎实的学术专才和实践技能过硬的企业良将,的确实很困难。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双师标准的降低和双师结构团队的组建是一种过渡性、策略性、现实性的措施。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为职业教育基本要素之一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资格必须有别于其它种类教师的资格,这种区别应该主要体现职教教师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了解上。职业教育的“产业性、职业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学校、企业与社会三方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产业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装备制造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在未来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提高:
(一)“引企入校,教师下企,三方共赢”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本着“学校让利、企业受益”的原则,学校“划地”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以此为契机,学校要化硬件投入为“软件”保证,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让教师切实地深入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服务,为“校中厂”的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提炼新材料。这样学校可以把自身的人才资源切切实实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学校能利用自己的场地、设备得到一定的收益;教师也可直接从“校中厂”了解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装配中的运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升华,并能紧跟技术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校中厂”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项目的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亲历企业生产实际。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更加接近企业工程的实际与实境。此外,企业通过校中办厂的方式,可从中得到较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产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校、企、师互相“啮合”,从而达到三方共赢。
(二)名教师工作室的建立
在校内设立名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是集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实训和技能大赛培育于一体的“工作坊”。名教师因为自身高技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因此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是名教师工作室运转的源头。由于有实际项目支撑,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得到提高与加强,并且也能了解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流程。因此,在进行学生实践教学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使得学生的培养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名教师工作室的企业项目,也可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找准方向。而技能大赛则是要做到为技而练,不是为赛而练,并以促学,以赛促练,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培育之效。当然,如果没有现行教育行政体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任何教学改革都无从谈起,教师工作室也就有名无实。
(三)“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
“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是基于产品共研、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项目主管教师作为制造类产品的总工程师制度。教师总工程师有权并有责任组织和制定制造类产品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责任制度,并有权审定制造类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准备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措施。教师成员协助教师总工程师的工作,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装配及安装。这样使得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完成产品的改进、研发及试制。因此,教师成员可以获得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从而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技能。
(四)教师、工程师角色的互换与统一
教师要能适应企业化运作,运用行动导向进行教学。项目推进及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总工,特别是一位能干的教师总工。制造工程类项目开发面对的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是“死”的东西。需要的是披星戴月的辛劳与不诲,需要的是浩首穷经的推敲与演算。而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以小组进行,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动方式的实践空间,需要教师发起、促进、引导并掌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学会处理意外结果。“双师”教师的成“型”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更在于提高驾驭学生水平的能力。
四、结语
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始,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的教学教研,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力求获得最优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深入行业企业,承接“横向课题”,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企业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标准,指导学生“预就业”,掌握第一手课程资料。三是做好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细胞,课程规划、课件设计、在线答疑等是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以上三方面任务的落实,与教师的“双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是:以产学结合,社会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生产项目为切入点,以学校、企业及教师个体三方共赢为原则,建立项目“教师总工程师制”。以项目为课程的载体,按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按生产场地选择教学方法,以产品试用改进、质量反馈及售后服务为落脚点,强化“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实践的“反刍”能力。
建议在我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资格整体框架下,根据装备制造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深入分析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技能,借鉴国外职教教师资格要求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体现高职“学历+工作经历(能力)+教师资格证+社会服务能力”特色,强化高职教师 “双师型”特质。
参考文献
[1]A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Initiative,2000.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making the difference. http://dest.gov.au/sectors/ school_education,2008-6-3
[2]邓蓓,张巾帼.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2010(12).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报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2010-09-10.
[4]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2010]8号.
[6]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10.
[7]刘要悟,程天君.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6).
[8]吴兴伟.高职高专教师基本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9]郭荣.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素质与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0]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3(8).
[11]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12]徐一周,朱晓姝.略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研究对象:山东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区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胶东地区5个城市2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60份(青岛1820份,烟台1530份,威海980份,潍坊1360份,日照870份),回收有效问卷62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8%。
二、结果与分析
1.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
胶东半岛是以青岛、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主,在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然而,胶东地区的大众体育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调查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中很喜欢和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7%,对体育运动持一般态度的占32%,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占11%。有65%的职业女性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0%的女性不太了解其具体内容,还有5%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见,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大约有1/3左右的职业女性不理解体育健身的意义,因此忽略体育健身的重要性,她们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做家务活,照顾孩子而不是选择体育健身活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胶东地区的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意识不强,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
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职业女性所选择从事的体育健身项目特点为,运动量较小、节奏感强,对抗性小、趣味性强,这也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呈现出一致性。职业女性进行体育健身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缓解工作压力。选择跑步作为健身项目的最多占32.7%、其次是健美操占19.2%,交谊舞、小球、游泳共占36.8%,器械和户外运动占比例较少只占9.2%,其他的占2.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女性选择体育健身的项目更加多元化,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职业女性所接受。
3.每次参加体育健身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从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调查的结果发现: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每次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早上和晚上,健身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占27%,1-2个小时之间的占53%,30分钟至1小时的占13%,30分钟以下的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职业女性选择锻炼的时间在早上或者晚上,具体锻炼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职业女性由于工作的压力大,很少选择在工作时间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即使在双休日她们也更多地愿意选择在家休息或做家务,而不是去从事体育健身活动。
4.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
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是体育锻炼效果的保障,反映出锻炼者对体育健身活动作用和效果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有22.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有47.9%女性平均每周参加1-3次体育健身活动,有16.6%的女性每月参加1-3次体育活动,8.6%的女性每季参加1-3次体育活动,还有3.7%的女性每年参加体育活动不超过3次。
5.参加体育健身的场所
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的基本场所。通过对胶东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场所的调查发现: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锻炼的人数占29%,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职业女性;在不收费的公共场所(公园、广场、社区等)进行健身锻炼的占53%,在单位进行健身锻炼的占12%,另外,还有6%选择在家里锻炼。从职业女性选择健身的空间场所看,大多还是以公共场所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到健身中心和俱乐部去锻炼的这部分群体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种健身方式深受城市职业年轻女性的喜爱。
6.胶东地区职业女性体育健身的消费水平
从调查中看,有些职业女性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体型,经常在体育场馆进行健美操、羽毛球等项目的活动,这部分消费支出较为固定,占调查总人数的27%,也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女性在闲暇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公园等处进行体育活动,这部分女性体育活动的消费较少,消费主要投资于体育服装,占总调查人数的56%,另外,还有17%的职业女性基本没有体育消费。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的运动健身中心和俱乐部不断增多,以满足人们对健身的需要。与过去相比,人们不再是单一地选择在楼前、房后、广场和公园等固定运动场所进行健身活动;有一部分职业女性选择到健身中心或俱乐部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锻炼。调查的结果从侧面反映出,一少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趋向合理,大部分职业女性的体育健身消费观模糊不清,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反映出胶东地区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职业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受城市规模、体育设施建设和经济状况的制约,胶东地区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不够积极,运动项目的选择、分布极不平衡,多以简单的在公共场所进行的项目为主,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仅占22.9%,每次锻炼时间超过两小时的占27%,用于体育投资消费的比例不大,体育休闲娱乐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引起广大职业女性和城市建设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建议
(1)随着城市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日显不足。因此,应进一步加快胶东地区城市和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建设。
高职师范生是目前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师德状况将对未来基础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了解目前高职师范生师德现状并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很有必要。以新疆职业大学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并对其中6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该专业学生总体师德意识较强,能够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意义,并表示愿意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但与此同时,学生的师德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师范生师德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1.师德认知不全面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教师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长期性等特点,且对象是具有依赖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因此,师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内涵也更为广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3%表示不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对于“严谨治学”“终身学习”“团结协作”和“服务意识”四项内容是否属于师德,均有超过四成的学生表示否定;31%的学生表示师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没什么不同;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师的个人修养应该属于师德的范畴,但对于教师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则超过半数的学生持概念模糊。
2.师德认知与情感失调
知、情一致,利于稳定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师德认知、师德情感以及师德行为的高度一致是师德最理想的现状。接受调查的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要在工作中应忠于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当问及自身现实利益与师德相冲突时的选择,93%的学生选择“应该放弃现实利益”。但当问及是否愿意舍弃教师职业时,有68%的学生表示在现实中可能会为了高收入或是轻松的工作而放弃教师行业。访谈过程中有学生表示,师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心里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情况却不一定是这样”,“师德当中有些像是强加给教师的,感觉会很不情愿”,即师德认知与师德情感或是意愿不一致,这种知、情失调的现状会影响师德行为的产生,阻碍师德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职业忠诚度不高
经过调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清贫、苦累;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身上承担的责任过于沉重;72%的学生认为教师有自由选择是否忠于职业;对“如果当老师太累,我会考虑改行”的表述,只有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85%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68%的学生表示在现实中可能会为了高收入或是轻松的工作而放弃教师行业。
此外,自主从业意向也会对未来职业的忠诚度造成影响。当问及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时,约60%的学生是出于自己热爱教育行业,22%的学生是由于“工作稳定”,约12%的学生是因为“家长的选择”,还有6%的学生表示不想从事教师行业。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向,但约三成多学生的从业意向来自外部,属于不稳定因素。
二、高职师范生师德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导致师范生师德意识不高、教师职业认同度低、从业意愿低的直接原因,除了学校师德教育不到位以及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外,还包括以下几点:
1.缺乏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教师职业情感是指对“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通常表现为从教育职业中体验到较高的满足感,以为人师表而备感欣慰、自豪,认为教师职业可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以教育人为最美好、最高尚的职业。
在师范生师德培养过程中,使其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利于其职业认同以及师德的形成与发展,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未形成积极的教师职业情感体验。例如,社会上屡屡曝出由于教师管教学生而导致师生、家校纠纷等,为教师职业带来很多负面的情感体验;也有很多教师抱怨工作内容过于繁杂、工作压力过于沉重等,以过来人的经验影响着未步入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导致其对该职业望而生畏。
2.“实用性”导致师德的缺失和职业内在意义的失落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发展,主张学以致用,重实用。但过多强调这些会导致一些异化现象,最为明显的就是过分追求所谓的实用性而致使人们只关注直接的、外在的价值。在高职师范生的培养中亦是如此,教育者有时会将教学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忽视学生在师德方面的表现如何;对学生来说,更重视的是知识、技能能够换来的收入、地位以及工作的稳定性。如此一来,本应由教学技能和师德共同构成的“两条腿走路”的师范生培养,变成了只重技能的“一边倒”。如果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技术操作层面,则很可能无法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这种缺乏教育情怀的状态则会使教师职业失去神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