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与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民经济与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民经济与管理

篇(1)

一、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公众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规划业务办理、数据存储与展示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展示的内容不够丰富以往的规划更多的都是展示已成稿的规划全文,很少有对规划进行解读后再展示,其他的规划内容如规划的项目、数据都少有涉及;而且展示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文字或者是图片,没有更多新颖的展现方式去吸引读者去了解。2、规划展示的渠道比较单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人数都超过了传统互联网,所以仅在电脑上展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更多社会用户的需求。3、民众不能有效的进行参与互动政府做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后不能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还需要让社会各界给出他们的意见,让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目前各类规划展示系统所没能做到的。4、不能有效的辅助决策目前大部分的规划展示类系统都是在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文本或统计图表调整后进行展示,展示的信息是五年规划实施完成后的成果,这就导致了一项规划只有到了实施完成后才能知道规划的效果如何,没有能够及时的对方向进行微调,从宏观上减低了规划的可控性。

二、建设内容

规划立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繁复、形式多样、关联复杂,对于展示和应用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对规划的梳理。所谓立标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展示和应用的标准,方便以后的继承和发扬。数据保障:根据已经确定的规划数据体系,由广西各级发改部门整合自身的资源,整理归纳现有规划数据,同时按规划纲要数据标准对规划文本进行数据转换,形成有效的规划纲要数据,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统筹管理:由自治区发改委统筹各区县发改部门的数据采集、转换工作,统一调配资源,保证各项数据采集的顺利进行;通过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对各类规划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动态管理数据:由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其中,通过接口管理可以有效管理各类接入的接口,并为接入系统配置不同的调用权限;通过数据源管理可以显示各系统采集得到的数据,方便对数据的管理与调用。

三、总体架构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建设采用多层技术架构,分为表现层、应用层、数据资源层、数据支撑层、基础设施层、标准与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与运维体系。1.表现层,针对用户而定,将用户分为社会公众和规划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可以利用PC、移动设备或微信查看规划信息;规划管理人员可以通过PC对规划信息进行管理与。2.应用支撑层,主要针对功能进行分类,按照功能的使用场景,分为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规划数据库子系统。规划移动应用子系统用于管理移动端应用,并在移动端应用上展示规划信息。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用于规划信息的与PC上的展示。规划数据库子系统用于规划管理人员进行规划信息的采集与管理。3.数据资源层,主要针对数据库的应用,按照数据类型的分类,将数据库分为规划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项目数据库、资讯数据库。

四、总体业务流程

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采集、转换、、管理和统计分析。第一步,规划数据采集。由各级发改部门收集规划数据,如规划文本、规划视频、规划图片、规划解读等数据,收集完成后按照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标准的规划数据后上报到区级发改委部门。第二步,规划数据管理。数据采集完毕后集中进行录入,整理并丰富数据库的数据,同时对部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进行转换和优化。第三步,规划数据展示。从规划数据库中抽调数据,按照规划模板的样式进行微调,到各终端上,终端包括PC客户端、移动端应用和微信端。

五、功能架构

1.规划数据展示子系统利用地理信息、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全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展示技术,以科学、直观的表现手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及规划历史过程进行展示管理。2.规划数据库子系统对规划相关数据内容进行规划、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及共享,实现规划表现形式由文本向数字化转变,按照以规划信息为主体,关联地理信息、项目信息、图文视频信息的思路,完成规划大数据库的建立。实现规划信息展示和规划数据库管理的移动化应用,以富媒体的展现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十三五”规划体系的内容信息。主要展示渠道包括:公众服务移动端应用、公众服务微信端。后台主要管理功能包括:微信关注管理、数据分享管理、数据订阅管理、交流互动管理、移动应用终端管理、系统管理。

六、建设要点

1、规划数据体系业务梳理广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复杂,从它引申出来的各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市县规划更是数量繁多,同时规划还涉及到其他专家的意见和解读内容、各种工程项目,这些都是规划展示过程中需要进行梳理的重点,梳理出来后才能作为标准用于规划的展示与应用。2、规划展示移动化历来的规划都是以PC端的应用为主,很少有移动应用上的突破,本次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展示应用管理系统就采用了移动应用和微信端作为移动化的突破口。建设过程中,针对规划内容如何在移动设备上能够完美展现,设计人员采用了当前主流的移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移动应用的兼容性进行差异性的调整。3、规划数据个性化定制为了让各地市的规划数据能够更好的被社会各界接收,系统将采集到的规划数据进行整理后,专门对其进行了一轮个性化定制,主要包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各章节内容进行单独的解读和包装,让数据更为精炼,同时专门对展示效果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内容主旨。同时还对广西14个地市进行了专业的地图数据制作,让规划展示能够落到地图上,增加展示的感染力。

七、运行方式

各自整理,分别采集。由广西各地市发改委部门各自收集本地市的规划展示数据,并根据自治区规定的规划数据标准体系进行数据转换,形成各地市完整的规划数据,最后提交区级发改委部门。集中录入,统一管理。区级发改委部门负责收集各地市上报的规划数据,通过接口获取更多的规划项目数据,连同区级的规划数据一起录入到系统中,并安排专人按制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专人,多端展示。在获取完数据后,由区级发改委部门抽取相应的数据进行,人员要熟悉业务,了解系统,过程中要保证数据展示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必要时能对数据进行适当的优化和美化,展示的内容将同步显示在PC端、移动应用和微信上,实现多端展示的目标。

篇(2)

当前,理论界对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发挥“应急功能”有两种思路:一是打破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政府应急体制界限,将二者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应战应急一体化的综合体制。另一种思路是依托现有国民经济动员体制和应急体制,从相互衔接而不是相互替代的角度来构建国民经济联合动员制度。上述两种思路各有利弊,但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后一种思路比较切合实际。一方面,从国民经济动员自身建设来看,应战功能仍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功能。目前,经济动员系统仍未完成与军队新军革相适应的信息化转型,在应战功能尚未完全健全的情况下过分注重应急功能必然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应战能力,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的应急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已经形成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完整体系,短期内进行体制变革的难度较大。

一、注重职能衔接,促进分工合作

从工作职能上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进行区分是实现两个体系衔接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二者职能一致,重复建设,那就谈不上相互衔接,正因为在职能上可以互补,衔接才成为现实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能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按照应对对象的不同适度进行区分;二是按照应对的不同阶段来进行区分。

1、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对于一般和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而言,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一般有能力独自处理,不需要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协助,除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不需要响应。对于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为尽早控制事件,消除突发事件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动员应该启动响应机制,协助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因此,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以应对一般和较大突发事件为主,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则以应对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为主。

2、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阶段区分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职能

关于应急管理的阶段划分,在应急管理理论中有多种划分方式,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伯奇和古斯的三队段模型:危机前、危机和危机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的应对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准备、监督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本文的分析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划分方式。

根据不同的阶段来区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职能,就是将不同阶段中的主要工作进行分类,并依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不同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分工。在预防与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检查和监控;成立应急救援队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购买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加强应急教育,培养群众安全意识;完善应急储备;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发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设施设备等。该阶段国民经济动员体系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储备体系和进行应急演练,其他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完成。在监督与预警阶段,主要工作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报告;根据不同突发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信息数据库,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根据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预警。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应该都由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来承担。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两个体系而言没有多大差别,应该由两部门合作完成。在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损失评估;灾区重建;救助补偿、抚慰抚恤等安置善后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等。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对应急各个阶段工作的分析,可以发现,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主要工作表现在预防与准备阶段和应急与处置阶段。从职能上看,国民经济动员在应急中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进行应急准备(主要是制定预案、完善储备、加强演练)和应急处置。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应重点加强的职能是应急预防、应急监测、应急预警、应急评估和善后安置。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不同特点,将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进行区分,可以强化各自优势,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提高应急效率。

二、注重制度衔接,强化沟通协调

1、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的本质是构建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共同决策指挥机制。当前,我国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已经成立了自成体系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独有的组织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这就使得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在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共同应急时,存在较大的体制阻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和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选择相关领导共同决策和指挥应急工作,可以综合考虑两个系统的不同情况,减少阻力,最大程度形成应对合力。召开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是:平时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有关重大问题,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战略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整体资源;非常时期协调调动一切动员资源保障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需要。

2、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是指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各自拥有信息资源上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共享是整合各类资源信息,实现精确有效动员的必要条件。在信息时代,如何从信息海洋中收集、处理和甄别有效信息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事务。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海量信息,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拥有所有信息,信息总是不完备的。国民经济动员与政府应急管理同属于国民经济应变力的范畴,都是应对国家危机(包括突发事件和战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对二者来说,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改变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应急信息系统与动员信息系统的现状,建立共享互通的信息网络通道,是实现信息共享制度的关键。要继续加快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做好软件总体规划和标准化工作,建立互相兼容的信息操作平台,预留与应急信息系统的对接接口,真正实现系统互连、数据兼容。

3、资源共用制度

资源共用制度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应战和应急过程中可以相互使用对方物质资源。为满足各自工作所需,国民经济动员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都各自成立了物资储备体系。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时,单凭一方的物资储备可能难以在品种和数量上满足应对需要,客观上要求整合两个部门的物资储备体系,共同应对危机和突发事件需要。实现资源共用必须了解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结构特点,还涉及到生产、筹措、运输等问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共用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规范相关的职责权限、运作程序、工作方法等,为国民经济动员系统与应急系统共同使用资源创造条件。

三、注重预案衔接,形成应对合力

近年来,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各级经济动员机构组织拟制了国民经济动员综合预案、专业预案和企业预案。为应付突发事件,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自成体系。因此,将国民经济动员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衔接起来,形成配套体系,是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应急能力的当务之急。一是在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中增加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分类、分级形成综合配套的国民经济动员应急预案,使得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应战需要,而且能够保障应急需要。二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现有预案中增加服务应急需要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与应急机构协调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包括动员储备、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专业保障队伍、综合保障基地)应急使用的方法和程序;国民经济动员系统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方法和程序。

【参考文献】

[1] 朱庆林:中国国民经济动员应变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篇(4)

州紧急事务处理中心的最高指挥权是州长,机构设在公共安全部。美国应急管理的特点是一体化机制,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一律由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因此州紧急事物处理中心分别有公共关系部、信息部、抗灾恢复部、行管部、会计部、业务培训演习部等。

在应对危机中他们十分重视媒体报道,及时信息,引导舆论。公关部负责媒体报道,平时训练新闻官,设有一个媒体办公室,危机事件发生后,与业务部长共同主持新闻会。州紧急事务处理中心共有60个工作人员,其中12人作为协调员,分布在各个地区。

法律规定,任何行政区不论大小,都要有紧急事务处理中心。全州分为不同的紧急事务处理区,每个区都有属于州政府的协调员。此外,密苏里许多社区有应急救援队,成员主要来自各社区组织和企业单位,他们接受过基础应急救援技能训练。

美国的应急管理机制是属地为主。无论事件的规模有多大,涉及范围有多广,应急响应的指挥任务都由事发地的政府来承担,联邦与上一级政府的任务是援助和协调,一般不负责指挥。仅在地方政府提出援助请求时,上级政府才调用相应资源予以增援,并不接替当地政府对这些资源的处置和指挥权限。

在“9・11”事件和“卡特里娜号”飓风这样性质严重、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应急救援活动中,也主要由纽约市政府和奥兰多市政府作为指挥核心。他们还采取“分级响应”和“标准运行”的管理措施,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公众的关注程度,确定预警和响应级别。

如反恐战争中美国用旗子颜色来标示级别,红色代表紧迫,蓝色代表安全,黄色代表危机中。从应急准备一直到应急恢复的过程中,都要遵循标准化的运行程序,乃至救援人员服装标志等,均要采用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接受的标准,以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美国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主要是消防队员和国民警卫队。我们曾参观过哥伦比亚消防队,受过特种专业训练的消防队员24小时待命,吃住在消防队,一旦有情况,几分钟就要冲到现场。国民警卫队的组成人员是工程兵。国民警卫军是双重身份,既是军人,又是普通公民,参加国民警卫队完全是自愿的,不放弃自己的工作。

密苏里州有8000多名警卫军。专职有1800人,其余周末来军营训练,每年集中训练两周,使他们有能力对紧急状况作出快速反应。

联邦政府对国民警卫队进行资助。来训练的战士有一定的经济补助,在此服役6年,可享受免费上大学的待遇,并提供助学金。

国民警卫队由各州政府指挥,他们的职能是听从州政府的召唤,为本地服务,但必要时也出州服务。美国有紧急状态互助条例,规定面对突发事件,州与州之间互助,进行无偿援助。

资金利用方面,州政府建有灾害紧急处理基金,只有州长可以动用。平常只有1美元在帐内,紧急情况出现,州长可以调入上千万资金。一旦发生情况,州长马上向总统报告,紧急事务处理中心申请资金,得到批准后可以获得联邦政府的支持。美国很早就向民众宣传“不要希望政府将洪水舀出”的意识,密苏里州有587个社区,其中459个加入了保险,相对发达完善的商业保险机制则是美国民众在大灾后获得援助的重要后盾。

去美国南部考察的同学告诉我,遭受卡塔里娜飓风袭击的新奥尔良一年后,仍然伤痕累累,灾后重建迟缓。给我们上反恐战争讲座的密大女教授,在课堂上大力抨击布什政府对卡塔里娜飓风救灾不力。十多天后,布什到达救灾现场,灾民们打出条幅:我们的政府在哪里?

篇(5)

园林景观是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与其它艺术不一样的是它更多地借助了物化了的审美意象来完成对心理和外部世界的把握,其基本任务就是向人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而按照广义的“文化”概念,人们建造园林景观本身就是创造文化。因此园林景观的阅读意义,比起功能满足的意义更为重要。然而现在铺天盖地充斥人们视野的是所谓“欧罗巴风情”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这类景观在中国蔚然成风,占据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当份额,强迫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去阅读。展望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未来,不由得产生一种要解读它的强烈愿望。

园林景观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话语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帝国和形形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曾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在建造城市和景观,它们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

中国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正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在经典殖民主义及其价值全面终结之后,西方运用自身的知识/权力话语对第三世界所发挥的支配性作用,也就是依靠各种“软”性的意识形态策略和温和的对自身价值的无可怀疑性的表述,对在“现代性”基础上构成的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影响和控制。

在一百多年前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Daniel Burnham提出:“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奋人们血液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寻常景观,应是“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对异常景观的追求.最终使我们的大地失去诗意,使我们的栖居失去民族特色。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使这条“欧化创作”路子有了“理论依据”。为了迎合地产商赢利的目的一些设计者更是任意的拼贴,剪接“王朝”、“骑士”、“宫廷”、“地中海”、“威尼斯”、“凡尔赛”等西洋古典园林景观的元素,似乎只有用刻意体现的异域特色,才能显示其园林的品位。

中国乃至第三世界的文化被西方所主导,并对第三世界的规范及价值观带来了钳制性的影响。文化帝国主义的泛滥的主要后果,就是西方强势文化在诸多方面取代第三世界本土文化。西方文化迅速充斥整个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的西方化,使整个东方第三世界弥漫在后殖民语境之中。内外部的边缘他者无意识中都受西方主流文化的辖制,有意无意中趋媚迎合西方主流文化。这种形势下的文化一体化和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主导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全球化是外部后殖民文化语境的再进一步的延伸。赛义德在追溯西方文化霸权的谱系时,特别关注西方话语对第三世界主体、文化身份和历史的模塑和建构,正是这种权力话语的模塑和建构使得第三世界成为沉默的他者、文化上的“被殖民者”。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文化全球化抹杀了各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

根据权力话语理论,园林景观设计活动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而是受到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各种各样的权力的制约,是一种操纵行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下,设计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意识形态的影响,使自己的话语(设计作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这样,园林景观设计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身的设计作品殖民化。维克多。雨果更是将建筑艺术称为“石头写的史书”。难道新千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史书注定要用它国的文字来书写。

事实上,有着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深刻地影响着世界造园艺术。中国古代造园的文人雅士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以道家和禅宗的恬静淡雅,以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和“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创作思维方式,造就了无数影响后世的名园胜景,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因此,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应是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中国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一个重视整体与关联的综合思维模式。对大千世界的感悟是以突然顿悟的认知体验和直接切入对象的方法,即注重直觉。表现在艺术领域,就是重视艺术品的神思和韵味,追求意境。要求人们以主观的感受去体察、捕捉、和创造出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渗入心灵的感受。注重艺术品的隐逸、恬淡、质朴的自然之美。由此出现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艺术样式。而现代中国园林应很好地植根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文化身份,学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神韵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良好的体现。

中国园林景观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风水理论中的“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

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意境的追求到空间的营造,从筑山理水到植物配置都有大量优秀作品。当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都可有许多创作手法可以学习,借鉴。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方面景观创造要考虑其所在地现状,另一方面局部景点布局要服从整体,注意主从关系。设计师营造景点,通常是驾轻就熟,而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点却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在重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的设计上。有些设计师最初想在公园中规划较为复杂的多层次景观元素,甚至还有“玻璃水晶城墙”、“激光虚拟城墙”的考虑。但因公园的性质是遗址公园,是以保护和展示古城墙,还原古城墙的历史风貌为目的,应将古城墙作为景观的主体。最终公园的植物配置以及景点布局都紧紧地围绕古城墙的历史脉络展开,使城墙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人们可以在石阶与古藤下细细品味历史沧桑与变迁;同时,简洁的设计布局使公园与城市景观相互辉映。

1.庭园理水。水是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无论北方、南方造园,凡条件具备,都必然引水入园。“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论述。贝聿明在苏州新博物馆的设计中,水体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陆地与水中小岛用曲桥相连,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内外相连,动静结合,瀑布、喷泉、涌泉的设计应用,使园林有形、有声、亦动、亦静。运用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最有活力的水的形态提炼升华,展示在人们面前。

2.渗透与层次。追求意境的幽雅深远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都利用各种手段来增强景的深度感和层次感,使空间错落有序,层次变化异常丰富,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即是借景。在重庆长安华都住宅小区的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面积并不大。如何以小见大,使人们有更舒适的休闲环境,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突出应用了借景和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几个重点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则紧密结合这些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与变化,另一方面在绵延一公里的景观长廊上不仅使各个景点之间互相借景,而且利用园林地处半山的地势,把远处的城市景观巧妙地借到园中来,使不大的景观空间,显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现代园林中的典型范例。

篇(6)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新《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主要法律法规为核心,以《国家金库条例》、《预算法实施条例》等部门规章为必要补充,涵盖国库管理各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国库管理法制体系,为国库资金“入库”及时、“出库”合规、“存放”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就新《预算法》框架内如何更好的履行国库经理职能谈谈一些看法。

一、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基本框架分析

新《预算法》直接涉及国库的条款共十条,除囊括旧《预算法》有关国库全部内容外,还对国库会计确认基础、财政专户、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退库、国库现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新旧《预算法》比较而言,新《预算法》第五十九条对旧《预算法》第四十八条中关于国库机构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法律地位、国库基本业务等内容完全保留外,其余相应条款的内容都发生了实质性修改。从保留不变的内容和修改变化的内容不难看出,新《预算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均对各级政府、政府财政部门及其授权机构、预算收入征收机关及单位、各预算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办理国库相关业务的职责、权限进行了规定,第五十九条重点对国库部门办理的基本业务进行了规定,即“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可见国库在办理过程中,对不符合规定(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的业务显然可以拒绝办理,相应赋予国库管理和服务权限。新《预算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五条和第九十六条则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明确了处罚措施,其中第九十三条第六款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退付,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库款的”的行为,进一步明确了对国库不履行办理和审核监督职能应承担的责任。可见,新《预算法》明确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不仅包括办理,而且包括经营和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搞好相应服务。

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一)偏核算

新《预算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该条款沿袭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国库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政府出纳地位。但国库不应成为一个出纳式的财务机构,而是与财政部门相互监督的专门机构,是政府履行综合管理职能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0年以来,随着国库会计核算体制的演变和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到现在正在使用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国库会计清算方式从依赖会计营业部门的行库往来发展到参加会计营业部门组织的同城票据交换,再发展到地市中心支库以上直接参加大、小额支付系统、管辖国库和县(市)支库之间通过国库内部往来进行资金清算,以致发展到现在的总库与支付系统“一点接入”,各级国库之间通过内部往来进行资金清算。国库会计核算体制的变化更迭、业务系统的升级换版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进优化发展较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级国库把国库会计核算作为国库工作的“重头戏”,形成偏核算的国库经理模式。要真正行使好政府“出纳”职能,仅靠搞好核算还远远不够,而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国库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率则成为关键。

(二)多本账

近年来,财政专户种类庞杂,除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非税收入收缴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外,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种类和数量也呈攀升趋势。虽然按照规定,设立财政专户需要有国务院、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正式文件作为依据,但因种种原因,财政部门在多家银行重复开户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专户存款资金较大,形成了事实上的“第二国库”。财政专户的多头开立造成财政部门“多账本”核算,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商业银行中的大量财政资金、滞留在财政专户中的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脱离了国库的有效监督,游离于国库之外,即使是财政部门也难以准确统计,不利于地方政府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度与效果。通过国库拨付的专项资金无法辨明款项的真实用途,也无法监督资金的去向和进度,结余结转资金存量不及时清理,影响财政预算执行效率。

(三)弱管理

国库在预算执行中的事中监督作用弱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预算收入监督入库方面,国库对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收缴专户”监管乏力,该账户资金由财政部门填具非税收入缴款书办理入库,财政部门通常会视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调节入库进度,一旦出现延解积压情况,国库部门只能要求国库经收银行加强监督管理,由其督促财政部门及时办理入库,但主动权仍在财政部门;在预算拨款支出监督方面,国库部门虽然每年都要求财政部门提供预算单位花名表和年度预算支出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库往往缺少有效手段和措施真正执行预算支出计划,预算调整、拨往非预算单位拨款等情况,财政部门常以文件形式要求国库办理,国库在监督方面很容易“失位”。尤其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业务使国库部门从逐笔审核拨款转向事后集中清算,国库监管处于被动地位。一是对银行清算资金的内容是否符合预算要求难以审核,缺乏及时、准确、详细的财政拨款信息依据,清算工作中只能审查银行的印鉴是否符合、是否在额度之内等,难以实现国库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二是财政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支付方式随意划款,逃避国库监督。银行直接支付财政资金具有隐蔽性,财政部门将非预算单位拨款和拨往财政专户的资金借用国库直接支付方式办理,使得国库不能正确判断其支付的合规性,不利于国库资金风险控制。

三、完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国库基础工作,准、快、全办好国库业务

各级国库部门应不断适应经济、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满足政府预算收支要求,逐步建立了完整、统一、规范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安全、高效、便利的国库资金清算体系,按照“准、快、全”原则办理国库核算业务。一是要推进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严格核算业务处理程序,规范国库资金清算流程,准确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支拨和退付等各项业务。二是要整合业务资源配置,依托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确保国库业务及时办理。三是要密切关注财政资金流动状况,全面办理收入、支出、退付、更正、国债兑付等各类核算业务,提高国库会计对国库收支反映的完整性,满足不同层面信息使用者对国库信息的需求。

(二)加强监测与研究,提升基层国库分析反映能力

各级国库应立足本职,完善国库统计分析和会计分析基础指标体系,充分运用经济分析指标工具和模型,对国库资金运行情况和国库资金的流入、流出规模、流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测分析,揭示国库资金运行和流动的规律、特点和成因,反映国库资金的收益和增值情况,联系政策形势和经济实际,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使基层国库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

篇(7)

一、通货膨胀理论概述介绍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我国现阶段流动性状况分析 就现在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外汇占款对冲不完全, 基础货币投放过多, 导致流动性过剩。现有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是外汇占款,即购买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例如:2003年末到2007年11月底,外汇占款增量约为9.64万亿元,被央行票据对冲4.91万亿元,基础货币净增约4.73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5%,通过货币乘数作用,M2增量约21.65万亿元,年平均增幅16.9%。 对此情况,央行进行较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过剩进行回笼,但是作用不明显。为了收缩过剩的流动性,央行在发行票据的基础上,又采取了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小货币乘数,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对策。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存在,只是在经济危机这个大的环境下被掩盖起来,且我国又进行巨大的资金投资,准备刺激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为流动性过剩的凸显和因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做好预防准备。

三、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

【1】收入增加导致需求上涨

从收入增长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导致公众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汇率等因素的频繁变动引起成本等因素的变动,使得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调整供给结构。总的来看,需求的上升以及供给在短期内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动,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

【2】农产品供需缺口增大

一般认为此轮的通货膨胀是由粮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带动引发的通货膨胀。从国内因素来看,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国城乡收入的加大,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以及一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机械化生产没有在农村得到普及所致,此外有些部门非法占用农业耕地作为商业用地,造成农业耕地面积的减少。

2.货币供应量增加

通货膨胀和货币的发行量是紧密联系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变动的传导机制在于:如果说现在政府发行了大量的货币,那在短期内由于市场上的供给是不变的,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货币来“追逐”定量的产品,此时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货币发行过量了,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

目前中国价格变动受公众预期影响比较显著的是房地产行业。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上升,使得购房者预期以后的消费期间银行贷款利率还会上涨,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原因分析使得房价继续上升,因此购房者会选择在当期购买住房,这就使得当期购房需求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银行贷款利率的水平持续上涨,导致许多中、小房地产不得不退出房地产行业,这就使得房地产市场上的供给者就只有那些实力强的房地厂商,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还在逐渐上涨,这也为开发商获取暴利创造了条件,开发商在交易市场上形成价格联盟,共同合谋有价无市的虚假房价交易关系。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消费者被蒙蔽而做出购买的决定,房价也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驱使下,扶摇直上。另外,有少数富人预期房价上涨,因此提前购买了几套住房以等待房地产价格上涨,这就减少了实际的住房供给,造成了住房的供需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房价的上涨。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

1.国民经济的比例失去平衡

通货膨胀造成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物价的大幅度上升,使得商品的标价已经不能代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这样会让广大的生产者陷于困惑之中。他们会加大投资来扩大生产。这样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恶性改变,最终让经济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我们对于压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不尽科学合理就会将我们的经济导入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会造成生产能力无法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层面的萎缩甚至于恶性循环。

2.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对工资薪金阶层产生影响。在劳动市场上,工人的工资往往以工资合同的方式预先加以确定,也就是说货币工资的上涨往往慢于物价上涨。其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由于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落后于产品价格的上升,因而利润呈上升的趋势。只要成本滞后于产品价格上升,那么取得利润者就会获得好处。再次,通货膨胀使得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的人受到损害。最后,通货膨胀使得退休人员损失最大。

3.国内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下降

只要通货膨胀的程度较为剧烈,会造成我们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极大的削弱。这对于本就已经处于困境中的出口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我们的黄金与外储大量的流失,这样只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我们的汇率必定会发生贬值的现象。

五、我国通货膨胀治理实施对策

适当的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2.有效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3.加强经济部门的监管

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

加强农业行业粮食生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使价格保持平稳。

参考文献

[1]陈华.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价格月刊.2011.01

篇(8)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027-02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世界中,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科技、以及质量的竞争。只有产品质量过硬,才能走向世界。不言而喻,质量在民机设计和开发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问题,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1]。

我国的民机研制起步较晚,与美国和欧洲相比,在低资源投入和工业基础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发展民机产业,所面临的技术风险等更高,要想成功研制并取得民机市场的商业成功,更加需要强化的管理,特别是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来实现与国外同样的任务目标。

1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主要通过严格检验来保证工序间和出厂产品的质量,侧重于“事后把关”;二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逐步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转变;三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强调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质量管理,注重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

在世界质量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航空工业的质量管理也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发展的历程,不断探索与航空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理念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以美国波音公司为例,其质量管理管理经历四个阶段的发展,如表1所示[2]。

2 精细化质量管理的概念/内涵

我国航空工业的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也基本上经历了上述的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民用航空业的质量管理正逐步进入到全面质量管理深化阶段和精细化质量管理阶段,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牢固树立零缺陷质量意识。要求全员树立“零缺陷”的理念,追求在研制过程中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

(2)严格落实质量责任。遵循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思想,将质量责任系统分解到与设计过程相关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并通过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促进责任制落到实处。

(3)实施技术风险控制。在产品策划阶段识别风险,从过程、资源、特性等方面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突出对技术风险的有效控制。

(4)建立知识库及标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质量问题上报和归零等活动的快速信息共享;组织建立技术规范体系,形成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设计文件。

(5)注重工程方法、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关键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保证专业技术能够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3 精细化质量管理在民机设计过程中的实践

3.1 设计过程中各类检查单的应用

按照“量化、细化、规范化”的精细化质量管理思路,为加强民机设计质量管理,在传统的设计质量控制基础上,向以预防为主、标准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推进检查单形式的质量控制方法,将设计和控制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并融入设计过程,在转段设计评审、质量复查等过程中推进检查单的应用。

3.2 检查单应用实例

详细设计评审(DDR)是民机研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节点,是从详细设计到全面试制的转折点,在传统的评审手段中缺乏具体细化的要求,为加强评审的效果,创新质量管理方法,采用表单化的工具,建立编制模板(见表2),对设计过程和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使之融入设计过程,形成DDR检查单。

在详细设计评审前,要求各设计专业按照检查单的填写要求,完成填写DDR检查单,并将填写属于“否”的单独提取,质量部门对否项进行分析和跟踪,以支持详细设计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

4 结语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民机研制面临着进度紧张、经验不足都诸多的困难,也暴露出关键环节细化量化不够,质量基础建设和团队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在此种情形下,只有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深入推进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思路,动员全员参与,向以预防为主、标准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模式转变,而DDR检查单的应用,在实际评审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把关作用,强化了设计评审的控制。

篇(9)

中图分类号 K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1-0001-05

“美丽中国”概念在党的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提出,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结合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的全新理念.“美丽中国”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美丽中国”建设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则是衡量“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关键.

国内学者对“美丽中国”的研究起步于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日趋活跃,相关研究成果激增,陆续有相关学术文献从生态文明视角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建设理念、建设框架等进行了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概念的多种内涵、制约因素及建设实现途径的相关论述,以及对“美丽中国”多种意义的论述等[16].从现有相关研究分析,涉及到“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王金南等对“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7],提出了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构想,该研究思路基本可行,但还未涉及到实证研究层次;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美丽中国”研究所甘露等通过构建5个维度56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8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8],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我国各省区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构建了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进行定量评价,但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联系和差异性考虑不足.总体看来,国内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外学者目前未涉及该研究领域,仅有部分中国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文献发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空间差异大,并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可用土地资源短缺,根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显示,我国6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生态环境脆弱区.按照现有思路构建以行政区为单位的美丽中国建设程度评价,显然不能较好地体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反而让行政区划成为区域生态建设水平评价的一种刚性约束.因此,本研究以基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空间背景的区域差异性为主线,提出了基于区域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的关键问题,考虑不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复杂性与限制性,从地理学及生态学角度并结合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特点对我国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以期更好地发挥该评价体系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及“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1指标选取方法

1.1相关概念

1.1.1景观敏感性景观敏感性是指区域自然和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对景观特征变化的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景观类型均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显性特征,生态环境越敏感,生态系统的某一功能越容易发生变化,且景观变化是生态系统环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导致的结果.David(2004)指出,在对空间斑块的景观敏感性格局分析表明,多数的景观斑块描述指标随研究主题、空间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景观敏感性[9].

1.1.2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概念在2005年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2006年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2010 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功能分区做了相应的规划.相关研究集中在2007―2011年间,有众多学者对功能区划分、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引导和约束调控等进行了分析[1015].

1.2指标选取原则

1.2.1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层次性原则系统构成要素多,相互作用广,且包含了土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的组成要素.在进行景观敏感性评价时,要根据系统的层次结构分解为层次分明的若干子系统.

1.2.2评价区域选择的尺度特征原则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区域景观敏感性分析的关键.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选择合适的分析尺度对具有景观敏感性的因子进行分析,才能凸显特征尺度的判别优势,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

1.2.3指标选择的敏感性原则根据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及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特征与结构功能特征,并确定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分析并得出各因子的作用机理.

1.2.4指数权重的区域性原则在确定指标体系模型的相关指数权重时一定要考虑景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区域的敏感性差异,以尺度相关性与敏感性高的因子为主要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景观敏感性评价思路

现有“美丽中国”相关评价对区域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等特点分析不足,依据国土空间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将对优化现有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2.1景观敏感性系数确定

若Si>1,表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大于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表明该系数具有弹性,该类景观的敏感性值较差;若Si

根据2000―2008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并参照作者前期研究成果[18],运用公式(1)计算得到相关结果,见表1.

2.2景观敏感性评价尺度选择

不同学科对尺度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尺度问题在其相应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尺度的效应、尺度选择以及尺度转换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尺度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地理学研究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或尺度转换特征.

美丽中国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是区域景观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由于土地既是地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综合体,也具有景观、仓储、生态、生产等多种功能,自然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变化是区域景观生态功能改变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作用尺度不同,其特征研究尺度的选择也不同.例如,小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壤类型、气候、水文以及个别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偏好等;较大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地政策、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等均对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19].由于小尺度的影响因子在较高尺度等级分析中容易被忽略,而大尺度研究中的影响因子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尺度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区域景观分析中就需要考虑特征尺度.区域景观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尺度变化是一个负向指标,特征尺度越大,景观敏感性越弱.

2.3景观功能指数构建

不同区域及景观的景观敏感性存在差异,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景观功能指数是反映一定区域景观敏感性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指数,也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主要依据景观敏感性系数及特征尺度变化共同确定景观功能指数,景观功能指数是一个权重值,反映了该指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3基于景观敏感性的“美丽中国”评价实证

3.1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核心区总面积为8 642.148 3 km2,是长株潭城市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增长潜力很强,近年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协调快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构建现代化和生态型城市群提出了更高要求.

湘江干流是区域南北贯通的重要景观廊道,区域地貌类型多样,长、株、潭3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城市群,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针对长株潭核心区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有助于区域国土资源优化开发,提升区域“美丽中国”建设水平.

3.2评价尺度选择

作者对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20],得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的结论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尺度最小,为1 980 m;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为3 300 m,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单一,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差;而在3市的边缘区,在城乡共同影响以及自然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下,尤其是自然因素驱动为主的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高;以自然景观为基底的长株潭核心区生态绿心区域,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自然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尺度值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其特征尺度为3 060 m[20].

基于主体功能分区背景的考虑,参照朱翔等人对湖南省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成果,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21].

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 300 m负相关,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1 980 m负相关,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与生态绿心区域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 060 m负相关.以一般开发区尺度度量值为参照,若该区尺度功能变化系数Vi=1,其景观功能系数Fi也为1;依此得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Fi=0.36;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Fi=0.42.

3.3评价结果分析

研究选择了长株潭核心区3个典型样地进行分析(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3个样地分别代表景观类型及功能具有明显差异的主体功能区类型.将各项数值代入公式(2),得到了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3.3.1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有明显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看,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差异体现了景观功能的重要性.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为1.5,在各主体功能区中数值最高,体现了该区域多种功能中景观功能维护的重要地位;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最低,为0.39.

3.3.2景观功能指数值是基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构成景观功能指数是区域“美丽中国”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美丽中国”评价的内涵以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要求,对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进行划分.从区域景观敏感性特征角度关注指标的构成及指标重要性,也是进一步确定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的重要依据.

3.3.3景观功能指数变化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意义依据景观功能指数构建及实证结果,“美丽中国”建设路径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由于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最高,景观敏感性最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应重视其景观功能的发挥,减少景观结构及功能的破坏;而优化及重点开发区的景观敏感性差,景观功能指数低,应突出发挥该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

4结语

景观功能指数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美丽中国”建设路径选择的主要依据.作者在景观功能指数构建过程突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也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的差异,但由于“美丽中国”评价指标选取的多样性以及强烈的区域差异性,选用同一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进行评价仍可能出现评价结论的多样性.由于美丽中国整体评价指标构建的复杂性,景观功能指数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确定还需整体分析,如何把握“美丽中国”的实质内涵,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许瑛. “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 理论界, 2013(1):6264.

[2]侯佳儒. “美丽中国”的法治内涵[J]. 环境经济, 2013(4):1922.

[3]王茹.“美丽中国”的经济学意义[N]. 中国经济时报, 20130216 (2).

[4]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 光明日报, 20130225 (3).

[5]刘权政.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4(1):1114.

[6]亚夫. “美丽中国”的五重经济与社会含义[J]. 环境经济, 2012(12): 64.

[7]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等.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 环境保护, 2012(23):1418.

[8]甘露,蔡尚伟,程励.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 2013(4):143148.

[9]DAVID J B B, KEVIN W, FRANK S, et al. Sensitiv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to input data characteristics on real landscape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e in natural disturbance emulation [J].Land Ecol, 2004,19:255271.

[10]张晓瑞,宗跃光.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26(6):4145.

[11]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等.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2):139144.

[12]方忠权. 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6):2933.

[13]王昱,丁四保,王荣成.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1):1721.

[14]刘传明,曾菊新. 区域空间供需模型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功能区建设的科学基础[J]. 经济地理, 2009,29(1):2630.

[15]赵军,刘高焕,傅新.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4):489494.

[16]傅丽华,何燕子,朱云.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35(5):8589.

[17]徐立,刘少博,刘云国,等. 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29(8):17881792.

[18]傅丽华,谢炳庚,张晔,等.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20(2):96101.

篇(10)

各区县房地局:

为落实《关于调整北京市城镇私人出租住房标准租金的通知》(京国土房屋房字〔2000〕第107号)做好我市私房租金的核定工作,现就承租人向产权人实纳租金的计算公式明确如下:

1.提租前承租人应纳月租金=提租前原实纳月租金-承租人所在单位按月发放的私房租金补贴(0.83×使用面积)

2.提租后实纳月租金=提租前承租人应纳月租金×1.760+0.83×使用面积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上一篇: 听力课的技巧 下一篇: 合同管理的职责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