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4:50: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化管理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如今,很多地区政府对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根本无法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正面临以下发展机遇:一是中学需要不断扩大发展规模;二是创建示范中学。教室和相应的教学设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偏远地区缺少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较差,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很多学校为了满足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主动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学校的基础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银行贷款无法审批。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改善学生的住宿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分析
1.教师集资
中学的规模相对较小,住宿生也比较少,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很多社会投资者也认为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低,学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形式不足以吸引社会投资者。从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现状可以看出,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共同集资。事实上,就是学校向教师和管理者筹集款项,然后按照银行的存款利率向教师支付利息。教师可以把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储到银行,定期收取利息,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该方式的优势是:一是集资速度非常快,二是集资数量非常多,三是不需要签署集资合同,信任度较高。但是,该集资方式无法面向社会,否则会变成非法集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建筑企业垫资
学校会定期增添一些建筑物,建筑工程施工所需的资金学校会要求建筑企业垫付,并签订合同,定期向建筑企业支付利息和部分工程款项。该集资形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操作简单,二是还款时间不受限制,三是学校压力较小。但是,学校必须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建筑企业进行工程施工,并完善相关手续。企业垫资的集资形式主要用于修建学校宿舍、食堂等。
3.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的主体有以下几个:一是社会经济实体,二是经济暴发户,三是私营企业,四是国有企业。这些主体通过对中学后勤管理的投资来收取一定的回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社会投资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有偿租赁,也就是学校把食堂或者宿舍租赁给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从中收取利润,到达合同期限后,学校收回食堂或宿舍的管理权限。二是社会企业在学校周围建设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后勤服务,学生需要向社会企业支付服务费。
三、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1.满足企业的需求
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实际上就是采取措施向社会筹集资金。学校后勤管理不仅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也需要软件支持。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不仅可以满足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也可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但是,社会企业是以应力为目的进行投资的,学校必须让社会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
2.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
目前,很多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全面参与,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基础设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如果学校基础设施存在质量问题,必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改善教学环境,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国家对学校后勤管理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中学后勤管理的资金需求。中学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实际上是从社会融资,社会资金成为后勤管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中学后勤管理社会化形式有三种:一是教师集资,二是建筑企业垫资,三是社会企业融资。无论哪种形式的集资,都希望可以从中获取利润,学校必须让企业获得相应的利润,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基础性设施都是社会企业投资修建的,为了保证基础设施的质量,学校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杨金萍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教育基建办公室
二、工作目标
1、社属各企业交通安全组织健全,职能作用到位,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2、安全监管到位,单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为零。
3、社会化宣传教育深入,干部职工及其家属交通法规意识、交通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4、事故预防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预防事故能力明显提升,交通死亡事故为零。
三、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交通安全组织作用,全面履行交通安全防范责任
1、强化交安办职能作用,完善安全防范体系。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组织作用,完善社会面交通安全防范体系,全面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工作。
2、明确安全防范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逐级明确防范责任,把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每名法定代表人、每名交通安全管理干部、每名驾驶员。
3、督促单位严格落实机动车日常保养、检查、维修制度,保持车辆机件符合安全要求,杜绝“带病车”上路。
4、全面完善交通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结合全年交通安全中心工作,制定年度交通安全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加强对企业交通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
(二)强化重点监管和责任追究。
1、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驾驶人的安全监管机制。重点加强对市祥安烟花爆竹公司、众生药业公司、中大饭店和区联社机关车辆和驾驶员的监管工作。
2、进一步深化交通事故责任追究工作机制。对交通违法、事故突出的单位法定代表人、分管安全的领导、违法当事人及相关责任人采取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停业整顿等措施,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3、完善领导参与事故现场处置、分析工作机制。发生一次死亡1人事故,区供销社分管领导、区联社交安办主任及车辆所在企业主要及分管领导,要到事故现场组织指挥事故处理、参加事故分析会等工作。发生一次死亡2人以上事故,区供销社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区联社交安办主任、车辆所在企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到事故现场组织指挥事故处理、参加事故分析会,研究事故原因,制定预防事故措施。
(三)深化交通安全培训及社会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和市民的交通文明素质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展开标志是1989年3月4日,出台了第一份关于机关改革的文件《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后勤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是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1993年《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更进一步确立了改革机关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的指导方针,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在“十五”期间规划,到2005年,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新世纪机关建设需要的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后勤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后勤服务单位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机关后勤服务、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服务等工作的社会化改革”,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机关后勤社会化改革,并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机关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后勤管理出现的问题
经过近三十年的缓慢发展,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改革过程中,后勤管理出现一些新问题。
(一)后勤制度建设有待加强,不适应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专门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已颁布多年,但该条例更多是指导性的原则,配套的后勤保障实施细则、后勤社会化保障操作细则等配套制度仍未制定,各单位内部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未能跟上形势,适应新的工作模式需要。尽管近些年,各级后勤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内部规章制度,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有的制度已经与改革脱节,不适应当前的后勤管理模式,有的制度与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有的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制约,没有构成统一、高效、及时更新的后勤管理系统。
(二)后勤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适应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人员老化、年轻力量不足,技术结构上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高技术高素质人才较少;二是思想混乱,面对改革阵痛,工作人员不能够沉下心来,主动研究和参与后勤改革研究,不知改革何去何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随波逐流;三是能力上的准备不足,不能够适应不断进行中的后勤改革,尤其是社会化改革,更不能适应新的任务需要,且对自身要求不高,不能主动学习相关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更高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后勤管理模式落后,不适应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需要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但管理模式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质性改革。工作模式上,尽管很多机关后勤部门已经脱离行政编制,但只是形式上,其工作模式还是按照机关行政机构运转模式。待遇分配上,形式上实施绩效考核,但实际上还是平均主义,没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人员使用上,更多的还是看资历,没能做到人尽其才。整个管理模式的落后,造成后勤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对机关提供足够高效的后勤保障。
三、机关后勤管理的优化
(一)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后勤工作开展
一是制定统一的后勤保障实施细则、后勤社会化保障操作细则等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职能分配、人员管理、产权划分等,并更好的引导各级后勤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二是各级后勤部门,跟上改革步骤,主动更新调整后勤内部规章制度。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发展和转化过程,各级后勤部门的制度建设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随着改革的进行,不断去除不合时宜的规定,按照新的工作模式和任务需要,结合科学管理、质量管理的一些思想以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高效、可持续性的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二)强化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根据社会化改革的需要,积极调整人员结构,确保人员年轻化、层次合理化、素质高效化,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引入高素质人才,逐步替换原有不适应改革的人员,并注意引导人员合理流动,如可规定到其他部门工作前,必须到后勤部门锻炼,后勤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人员交流顺畅,减少流动障碍;重视职业教育,规定专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提高职工岗位技能标准要求,加强人员培训,尽可能撤岗、并岗;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能主动参与到后勤改革中来,通过了解新知识、学习新标准、研究新制度,主动适应改革后的变化,从怕变化到愿意变化,从往日的被动应付逐渐发展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促进后勤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后勤管理水平。
(三)完善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各级机关要大胆将后勤服务部门按照社会化改革的模式进行改造,大力去行政化,按业务结构简单、层次清晰、信息畅通、管理有效的原则,搭建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部管理框架。在工作模式上使组织体制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层,服务部门同经营部门相对分开管理形式,减少行政干预,管理上以指导、服务、协调、监督为主;提高机关后勤经营部门的运营能力,完善经营机制,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加强对消耗费用的管理,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全面打破“平均主义”,实行“真绩效”,细化量化后勤管理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按完成工作量、工作效果、业绩等综合评分得出考核结果进行待遇分配,通过合理的指标制约后勤管理,改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管理质量。在人员使用上,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机关后勤员工聘用制,按照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岗聘用。通过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后勤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全面提升后勤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机关大楼后勤管理精细化发展的相关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2]机关事务管理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1号,2012
在医院的众多管理中,后勤管理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经营管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医院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管理也要向社会化推进。医院的后勤对于医院这个大环境来说,也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微缩型,后勤工作有很多的特性,像服务社会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后勤人员素质的差异性以及服务计划的多变性,这就要求在管理改革过程中要逐步去施行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
一、医院后勤管理的定义与现状
医院的后勤管理:对医院物资、总务、医疗设备、财务以及基础建设工作等的总称。医院后勤管理主要包括财经与总务两个管理方面。财经管理又分为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总务管理包括设备、物资与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医院后勤管理的工作,涉及部门繁多、工作复杂、内容范围广。随着市场经济与医学领域的各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医院的发展。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是将行政命令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患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必须做出便更与改革。
二、服务社会化
(一)服务社会化的概念
通过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但要利用“龙头”产业在资金、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优势,还要建立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机构,对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进行全程服务,
(二)后勤管理中加强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
1、医院改革客观要求了加强服务社会化
目前我国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与弊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医院的后勤工作中一般采用的是供给形式的物品供应形式,人们早已对这种“供”与“领”的服务型的关系形成了习惯。导致很多医院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体制的落后,严重浪费,反正不是自己出钱而是医院出,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的服务项目变得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
因此,对于医院来说,要发展就要改革,其改革方向就是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大势所趋,医院要提高工作效益,就要减少开销成本,将闲置的人力资源进行精减,以解决资源的浪费。将服务社会化模式应用于医院的后勤管理的工作中,可以更有效紧密地结合各个要素。
2、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障了医院建设
医院后勤社会化改变了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精简了医院闲置的后勤人员,大大节省了医院的成本开销,对于医院的建设与长久发展具有保障性。将一些必需的但是工作量又很小的工作进行委托外包,对于医院的建设有更明显的优势。
在医院后勤管理工作中,应用服务社会化模式,不但可以将后勤人员进行分流,将经济项目进行独立核算,减少医院的成本开销,更加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既保证了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开销成本,为医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保障。
3、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另物业管理更具专业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物业管理,医院的物业管理有它的特殊性,医院业务管理是将医院作为服务的对象,医院业务管理的特殊性制约了服务的提供要符合医院及医疗相关的规定,这就对服务的内容与质量的要求会更高、更严格、更高标准,从一定方面来讲,医院后勤管理中施行服务社会化,能够减轻医院的后勤负担。
三、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医院后前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
服务社会化模式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施有其必然性,尤其是对医院管理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部分笔者将对其应用与效果进行如下的分析与论述。
(一)管理制度的加强
1、应用
一套规范完整的后勤管理制度,是医院后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明确各个工作的岗位职责,规范工作内容与操作流程,并要时时对后勤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与掌握。建立规章制度之后,要紧抓落实与执行的情况。严格要求后勤人员对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以培养员工的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医院后后勤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任何工作的进行都要有制度进行约束,都要按照制度来完成,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对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显得至关重要。
2、效果
管理制度的加强,使医院一切的工作得进行更加顺利有保证,使医院更好的全方面了解医院后勤工作的状况,增加了员工管理制度的执行自觉性,落实了员工的工作内容与岗位责任制,更加又能利于医院在当前竞争比较残酷的社会中更好更快发展。
(二)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后勤管理中
1、应用
在现代这个全球都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管理已经不是新鲜的名词。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企业或者机关机构进行管理,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使医院在同行中的企业竞争力增强,实现医院价值的最大化。对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考察,对能够施行信息化管理的部门施行改革,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医院工作流程。
2、效果
近几年我国在医院管理改革的进程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功引进先进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医院的后勤管理中,使医院的后勤管理,跟上了时展的脚步,方便了后勤管理工作的进行与开展,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化。
(三)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1、应用
医院要进行后勤管理的改革,这就对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确保医院工作的后勤保障,要为员工制定一个明确的服务标准与制度,并要求员工严格执行,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设立服务监督部门,以提供高质量服务为目标,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
2、效果
后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明显提高,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几乎被杜绝,使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适应了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服务意识的医院后勤管理人员的队伍,保证了医院管理改革的进一步进行。
四、结束语
医院后勤管理,对于医院的整体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服务化的应用,推进了医院管理的改革。本文,作者通过对医院后勤管理及服务社会化的相关介绍,并对医院后勤管理中服务社会化的应用与效果进行了论述,我国医院后勤工作的管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就需要所有医学相关人士共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蒋国彪,.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体会 [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10)
[2]李建文.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J].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0(24)
[3]李学文,徐冉,杨方民.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创新高效节约型医院 [J]. 中国医疗前沿. 2011(05)
引言
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服务水平关系着我国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提高其服务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保障其生活质量。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但是我国现有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尚存在许多问题,规范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离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是我们党一直关注的问题,而且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制定了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规范,明确要求要不断提高我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但是,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在实践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制约了其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一)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运转资金不足。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运转,需要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支撑。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该项工作都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批准了相应的经费。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资金仍显不足,难以满足离退休人员的经费需要。由于运转资金的不足,导致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部门协调处理机制不健全。离退休人员不仅包括国家机关的离退休人员,还包括企业及其他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其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部门涉及到多家单位,如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及社区的妇联等等。由于管理服务涉及主体众多,又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许多单位在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互不配合,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开展困难。而且一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者不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形同虚设。
(三)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各地区的基层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没有相应的学历及工作经验,该类职位招聘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来自各个社区或农村的中老年人,年龄较高,而教育水平偏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在业务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又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对工作业务知识接受太慢,难以及时正确地处理业务上的事情,不能胜任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岗位。
(四)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单调。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标准不只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看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不应当将全部精力投放于物质条件上,而忽略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管理服务工作中精神生活的缺失,导致离退休人员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热情低迷,影响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质量。而且一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只负责退休人员的物质保障,不关注其精神追求,导致离退休人员精神空虚,生活盲目,缺乏激情。
二、提高我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由于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主要是来源于农村及社区内的中老年人,教育水平有限,综合素质比较差,导致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面对管理服务工作的改革机遇,管理服务工作岗位应当招聘更多的具有专业教育知识的人员参与其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在岗服务人员,应当不断进行专业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使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二)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在社会化管理工作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机制,提高我国社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主体的联系,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及时解决离退休人员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做好干部、党员的培训工作,为社会管理工作提拔一些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提高我国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三)丰富社会化管理工作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势在必行。现有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内容枯燥、单一,不能满足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娱乐学习场所,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同时,在老年人社区内,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舞蹈协会,组织抖空竹等娱乐活动,这既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怀,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加强社区化服务费用的管理。目前我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费用主要用于管理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其运转支出,由于管理服务资金比较短缺,要求管理服务工作要适度地开展社区化管理服务工作,避免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从根本上充实我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严重,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我国现有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难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社会化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研究,并努力提高我国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帆,王敏.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待企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J]. 商场现代化. 2008(24)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90-0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现行的消防管理运行机制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因此,必须消防工作改革创新,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1 社会化消防安全工作管理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1)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力量薄弱。社会单位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点对象。但随着社会体质改革,经营方式趋于多样化,导致了一些社会单位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火灾形势越来越严峻。一是经营业主消防法制意识淡薄。“重经济、轻安全”的思想长期存在,许多经营业主只关注经济效益,往往忽视或者缺乏对消防安全的认识,放松对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对员工不进行消防教育和培训,不购置消防器材,火灾隐患不同程度存在。二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企业消防安全员形同虚设,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就直接参与消防安全管理。这些都给消防安全管理留下极大隐患。三是消防安全设施少而旧。许多社会单位在建造厂房、库房和办公房时,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没有依法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消防设施审核和验收。同时,其消防器材和设施也比较缺乏,难以满足火灾预防、扑救的需要;
2)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消防管理组织机构逐渐弱化。首先,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随着消防改革的不断的深化,人们对消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显示出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紧迫感、必要性、重要性。但是,社会化消防管理工作确是我们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消防安全意识不强,消防安全管理不正规,在消防设施上舍不得花钱,不能熟练掌握基本消防常识。对于日常消防培训、宣传等流于形式。导致员工消防知识匮乏、扑救初期火灾技能差,不能合理处置突发的初期火灾。其次,消防管理组织结构弱化。由于经济体质改革后,很多国有企业职工逐渐下岗分流,原来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把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变成了兼职人员,企业消防人员往往一岗多职局面出现,员工出现很多的抵触情绪,一些单位的消防管理组织机构明显弱化。还有一些单位没有真正建立起消防安全组织,没有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导致消防工作职责不明,各项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无法落到实处;
3)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员工安全意识淡薄。首先,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单位仍然认为消防安全是由消防部门管理,与自己无关。仍在存在“轻消防、重效益”的思想,消防档案建设不规范、消防安全制度不完善、消防设备不完整等现象,并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程序、内容、职责和奖惩措施没有完整的管理思路。同时,即使有的单位明确了相关工作内容和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过于笼统等情况发生。其次,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由于很多单位领导不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从不给员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也没有让员工清楚的认识到的火灾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员工也从根本上不重视消防安全工作。造成单位内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器材的配备维护等经常性工作无从落实。
2 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
1)以务实的理念深化消防宣传。首先,继续深化消防宣传社会化。宣传要建立长效机制,利用规范化的社会各行业在职教育,妇女、儿童、学生的经常性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实现消防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长期性运作,做到消防安全“防范于未然”。同时,通过宣传取得的实际效果,切实通过宣传推动消防社会化进度,逐步提高全民的消防意识;
2)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明确逐级消防安全责任。首先,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在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下还普遍设有保卫处等消防管理归口职能部门,并设有专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同时,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都应当成立具有一定人员数量的消防队组织,并在当地消防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进行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在应急状态下的统一指挥、协调。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单位提高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消防设施正常化、消防管理制度常态化的日常管理新格局,也是提升社会化火灾防范能力的根本所在。其次,形成单位各级人员对消防工作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层层负责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是增强单位各级人员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的有效办法,更能使单位自身火灾隐患自查整改、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等职责的落实成为可能。因此,单位明确自身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应从实行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度、确定各阶层、部门的负责人为该责任区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从根本上消除单位消防管理盲区和消防安全责任空白点;
3)把消防宣传工作纳入到社会化中。由于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涉及诸多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农村和家庭,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活动各个领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消防安全宣传工作进行全部覆盖,以宣传教育为中心,开展有效的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构筑“防火墙”工程。切实有效地激发大家主动参与消防管理、维护社会化消防安全的积极性。
3 结论
总之,安全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消防工作的社会化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素质不断提高,消防安全工作会辐射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不仅具有现实作用,而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所谓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当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来所在的企业相分离,由社会统一发放养老金,也就是将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相关部门实行属地管理,再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因此,为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所以,尽快建立起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确保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规范化的同时,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大局。
一、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明确规定了要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然而,目前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很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社区建设滞后,难以完全承担养老功能
(1)社区的服务满足不了退休人员的基本需求。一般情况下,社区退休人员的生活照顾往往是通过社区服务来实现,同时,社区服务的覆盖面是评价社区服务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关数据表明,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覆盖面只有35%左右,同时,服务项目只满足了社会需求的20%~30%。最终产生许多在发展社区服务上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等不利因素,从而影响到社区服务的正常发展。
(2)社区成员没有将所在社区看成归属。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日渐完善,退休人员不仅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保障,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因此,企业养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其能够满足了老年人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以政府力量为主来建设社区的,因而,这样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社区设施等物质条件上,却忽视了对社区服务精神与退休人员心理需求的构建,从而使得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影响到社区服务发展的决策,无法将在同一空间下的退休人员真正凝聚在一起。这样一来,社区服务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仅仅满足退休人员衣食住行的场所,难以做到通过加强社区退休人员之间的交流来形成一个大家庭。此外,某些陈旧的传统观念以及单位情结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社会养老管理服务工作。
2、企业、政府以及社区的基础工作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在养老金发放、移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此外,除了上海、深圳、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许多城市的退休人员真正纳入社区管理的还比较少。因为,有些地区是在社区尚未建设完善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启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使其没有可以准确参照的工作规范,从而制约了政策推进的质量,并且各地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尤其在我国社区发展不平衡,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企业、政府、社区都应深刻认识这一政策的重大现实意义,务必协调一致,各尽其职,想方设法履行应尽的工作责任。目前政策的推行,由中央到省、市再到基层街道社区,没有形成完整的操作链,各政策执行主体的义务、职责和要求落实不足。政府方面,主导、引导和扶持指导作用有待加强,而街道社区,更是没有充分准备好接受庞大的退休人员队伍,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到社区硬件条件等都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目前大多数停留在平台建设上,而无法开展更多实质性的社会服务,从而使得许多地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实际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制约着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发展及其不平衡,许多地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仅有基本的保障,但是仍未得到满足。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千方百计维护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安度晚年,政策比以往也透明多了,社保机构现在已经能确保养老金待遇的发放,基本上保证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尤其是对重病、孤寡、工伤、劳模以及死亡人员供养遗属等特殊群体,劳动保障部门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助、救济等。但是,由于历史上、政策上的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尚有绝大部分退休人员的奉献积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经济上的积蓄仍寥寥无几。相比于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劳动收益,使得差距越拉越大,从而使得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全面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社会福利与服务工作。
二、如何有效地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企业退休人员从以前的企业养老模式过渡到社区管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和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为实现养老模式由企业转向社区提供可靠的保障。
1、不断建立与完善退管机构制度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将要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退休人员分布广泛、人数众多、政策性强以及管理难度大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有健全的工作规章制度。同时,对于退管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待遇能否落实到位,都必须依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此外,还要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做到统一业务流程、统一工作职责、统一管理服务、统一挂牌名称以及统一考核办法,还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移交、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保健医疗和走访慰问等各方面的工作严格按要求完成,从而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2、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
相关企业应该及时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库,并统一规范退管服务机构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料,然后通过相关数据的加工、采集和处理,最终形成多种共享的信息。其中,要确保信息库内容涉及到退休人员的姓名、社会保障号码、职业及工种、参加工作时间、离退休类别、养老金存折账号以及退休居住地及通讯地址等详细内容。同时,待遇信息要明确包括缴费年限、历年缴费工资、截至缴费年月、个人账户储存额以及欠缴养老保险费时间等,甚至还需要退休人员本人的近期照片、指纹捺印等能识别其身份的基本信息。只有这样,建立起一个统一、完整和规范的养老保险信息数据库,才能有效地实现对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从而为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3、相关从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调查显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为,企业退休人员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历,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态度与我们也许存在一定的隔阂,我们在与他们交流沟通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我们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容易与他们产生矛盾,不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所以,对于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业务精、政治强、工作实、肯奉献的从业人员队伍。招聘上岗时,要择优录用,着重录取协调能力强并有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员,同时,还要要求他们热心我国老年事业,并熟悉我国当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从而使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4、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由于企业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涉及面广、内容多并且落实难度大,因此必须要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方责任,共同做好相应工作:(1)社区退管机构应该努力做好退休人员档案接收工作,全面掌握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并协助当地社保机构做好养老金发放、护理和康复以及社保公益活动工作;(2)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出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措施,并要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退管机构;(3)相关企业要积极配合社区退管的工作,例如做好档案移交等,必须由企业负责发放并反映实际情况,对于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医疗费必须按原渠道进行支付,同时还要依法保证退休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4)劳动保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协调能力,主动强化与财政、卫生、民政、文体以及宣传等部门的协调工作,通过加强合作并形成整体合力,真正把社区退休人员的医疗保健、活动场地规划、管理工作经费以及家庭困难人员救济等事项落到实处,保证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享有依法享有的权利。
5、加强管理,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人力资源
(1)要充分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劳动力资源。
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原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或者倒闭,从而使得他过早的退休。然而,这些人仍然年富力强,很有工作的能力,并且有些人员退休前是技术能手或生产骨干,仍是很强壮的劳动力。因此,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此部分人员,推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发展。
(2)要发挥企业退休人员的智力资源
因为,有许多高级职称的老同志,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如能继续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 对企业、对国家和其本人都是有利的。例如,技术行业可以聘请他们当技术顾问,同时,对于人员紧缺,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可以聘他们为临时合同工,让他们继续为企业作贡献。
6、加强经费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调查显示,目前退管服务经费主要包括社会化管理必需的设施建设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投入这两方面,例如办公场地、聘用人员和网络建设及专项活动经费等。而另一部分是从市场上购买服务,也就是经过选择委托社会机构进行管理服务。通过科学测算测定所需经费数额,报相应财政部门核拨,同时可摸索非政府资源的利用,如,老年学校、社会慈善机构捐资建设托老所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福利设施等。目前,乡镇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已基本到位,但工作人员对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够熟悉,应加强培训,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从根本上充实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企业退休人员不断增多,相关部门必须对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努力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步入老龄化的种种社会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并且能够使国家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执行方针政策,同时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史立峰.如何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2]贺德孝.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现状与对策[J]. 经济师,2007,(11)
[3]谢雪艳.关于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3)
[4]万难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5]乔立军,赵武.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途径[J]. 发展,2008,(05)
2、源头施策、有效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主导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理,着力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化解矛盾纠纷。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全部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工作,大力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引导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合法、理性表达诉求。凡涉及水利稳定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务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把维稳工作落实到决策前端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发生。
二、破解重点难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服务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矛盾排查调解工作体系,加强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配合。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建立排查调解责任人制度,完善工作台帐。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深化人民调解。推进开展行政调解,引导提升司法调解水平,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2.采取领导包案、调解和解、说服教育、心理疏导、帮扶救助等多种形式,依据法律、政策化解突出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事端。
3.健全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安全生产、水资源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重点水利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排调工作机制,高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4.做好群体性苗头隐患排查、研判、报送、预警工作。
电力企业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它面向社会,面向千家万户,这一特定属性决定了电力企业工会工作要做到社会化,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若干方面:
其一,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办会。要树立开门办会意识,有系统地分门另类地组建工会专家顾问组织,弥补工会自身力量的不足特别是专业水平的相对欠缺。工会要想有效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具备一定的知识是不行的,但要求工会无所不知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工会组织要善于吸引社会上对职工问题、工会问题有热心且具备相应知识的专家学者,利用他们所长为我所用,让他们的知识和本领为职工服务,为工会服务。
其二,建立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目前。工会组织在参政议政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制度,并取得较好效果。但还应看到,我们不需要在建立健全三方协商机制、联席会议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的机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这包括工会如何参与社会事务,以及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工会事务两大方面。当前迫切的是,在进行工会形象设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工会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工会重大课题社会招标制度等,特别是要建立一个负责的社会团体形象,让所属的成员有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从而起到团结动员的作用。
其三,努力拓宽工会工作的社会空间。适应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等方面的多样化,工会组织在拓展社会空间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包括把工会的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市场等非传统工作领域,不仅在正规部门和正规就业者中组建工会,而且延伸到丰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者中;不仅注重维护职工作为一个劳动者所拥有的权益即经济利益,而且注意维护职工用为社会人所拥有的权益如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不仅在职生活工作的单位层次协调关系,而且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等等。应该说,对这个问题在工会内部已经形成共识。问题在于,必须使广大工会工作者深刻认识到,拓展社会空间是工会工作的一个潮流,是确保工会生命力之所在,而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权宜之为计不消极应付。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介入公众生活,包括一些公益性活动,既可以使受益对象得到帮助,取得社会对工会组织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使工会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工会组织实施的送温暖工程在社会化方面取得的效果,就是一个明显例证,它充分说明了工会工作的社会化不公是极为必在的,也完全可能的。
其四,积极使用社会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肯有委强的无形力量。如果长久局限于工会自身的天地,不但工会工作视野容易受到限制,而且连语言也受到制约,妨碍工会组织与党政有关部门的沟通,也妨碍工会组织与其它社会团体的交流。因此。要使工会工作社会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工会语言的社会化,多讲“普通话”,积极引进社会上通行的语言,为我所用,少讲“工会方言”。而工会自身的专业语言一旦成熟,也要有意识地向社会积极推广,使工会语言社会化,丰富社会语言。
其五,培养造就职业化的工会工作队伍。工会工作社会化要求有一支社会化的专业工作队伍来保证。如果工会工作内容、方式社会化了,而工会工作者本身仍停留在单位化或非社会化状态,这种社会化也是不稳固的,是难以为继的。目前,一些地方在新建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探索实行工会工作者职业化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识,应该推广到其他层次和领域。建立工会工作者人才库和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行工会工作者职业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维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其摆脱对所在单位的人身依附,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增强其敬业精神和维权勇气。工会工作者不仅可以来自党政机关、基层企事业,也可以来自大专院校,既可以定向培养,也可以在一线职工中选拔,既可以是劳动模范,也可以是饱学之士、社会贤达。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