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0 14:5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篇(1)

一、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古人也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11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化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巧设实验,引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化学实验创设富有兴趣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何愁学生学不好化学?一次化学绪论课上,笔者展示镁条后,让学生观察颜色状态,并问学生“镁条能燃烧吗?”学生几乎齐答“不能”。于是,笔者在学生不经意间点燃镁条,刹那间教室内白光耀眼,白烟弥漫,学生一片哗然。关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辨析由此拉开了序幕。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在做“硫的燃烧”实验时,把实验调到晚自习时间。当硫粉点燃,关掉电灯,教室前面立即出现淡蓝色的火焰;而当燃烧匙伸入氧气,在蓝紫色光的映照下,学生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声。笔者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一项魔术小品“喷水问吉凶”:一个“骗子”拿来一张“仙纸”,喝了一口“仙水”喷在纸上,一个鲜红刺眼的“凶”字马上现形;当拿了他人的钱财,施法术消灾,再喷一口“仙水”,“凶”字立即消失……学生看了这个小品,既明白了原理,又体验了情感。在初中化学的各个单元的教学中,几乎可以找到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如“烧不坏的手帕”,动画演示分子、原子的“分”与“合”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品质

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感受化学是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了解衣食住行与化学的联系。

3.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课外活动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化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

4.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多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辅导并鼓励他们,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燥为思,培养坚强意志

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的品质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初中生的思维活跃,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有偏激、克制力差等缺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措施帮助学生渡过分化点,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例如,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育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坚强意志。

三、耐心帮助,培养自信心理

自信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必备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首先,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难度适当的任务,使其经过努力即可完成,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坚定我能行的信念,还要避免学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其次,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促进个性发展。对学习成绩上不去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帮助,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对优等生,教师在鼓励表扬的同时及时提醒其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说服教育,培养自制能力

一优秀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弄清好与坏的界限,而且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及时用适当的方法对他们说服教育,让学生知道盲目做实验的危害,听从指导,培养自己自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2)

一、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概述

1、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的内容

《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良好品德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 好 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让孩子形成终身收益的品质、态度、情感和能力。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曲折的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品德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人格陶冶”其实就是基本品德素质的培养。所以说人的全部素质都植根于幼儿期。

3、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培养优势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幼儿来说,3——6岁是其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及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这样说过:“良好品德的养成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巨额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会享受他的无穷的利息。”幼儿奠定了良好的品德基础,他们的智力、心理发展和社会性都将受其很大影响。

二、学前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调查发现,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方式,教师们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而实践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

2、品德评价表面化、简单化,忽视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 是导致学前教育品德教育过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甚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注重群体的一言堂教育,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引导。

4、品德教育场合集中于课堂。统计表明,很多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场合分布特点, 大部分是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教育场合。

三、学前儿童的良好品德有效策略

1、提高学前儿童教师自身素质

(1)学前儿童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一般情况下,学前儿童对老师具有一定的崇拜和尊敬之情,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是他们的学习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学前儿童的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学前儿童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价值观,做到“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品德和整洁的仪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 。

(2)学前儿童教师应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热爱学前儿童和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我们提倡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基础上,还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比如: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真诚、纯洁的关怀,带来那一份份被爱的满足感 。

(3)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学前儿童教师不断学习和积累文化教育专业知识,促使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教师愉快胜任教育工作,从而接受自己,保持积极、自信、稳定的心理状态;要不断掌握新的学前儿童品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善于对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实施。

2、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加强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如:在语言活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孔融让梨》,就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懂的尊重长辈和谦让的品德。以此类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社会活动、语言、科学等五大领域教学活动中都可以渗入品德教育。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品德,并且由模仿逐步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篇(3)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和增强民族自豪感。(二)集体主义教育。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彻底贯彻以集体利益为先的思想。(三)文明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具备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等良好道德品质。(四)意志品质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也能临危不惧,面色坦然地处理问题。(五)团队合作意识教育。主要表现在学生能通过团体项目,学会合作精神,了解1+1>2的思想。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篇(4)

综合国际国内品德教育理念和我国品德学科新课标精神,品德行为修养培养是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

一、微笑天使储蓄银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素材中吸取德育活动

古今中外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对行为的结果进行管理,成功只是偶然的;对行为的过程进行管理,成功才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建立一套既有生活趣味,又能及时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进行管理的德育活动策略,才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硬路子!

(二)体验化收获,在存储体验中收获生活和成长经验

学生将自己一天、一周、一月的校内校外的积极向上的行为存储在银行里,换取行为分(行为币),存储的行为分越多,得到的奖励也越多;孩子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也越多;行为素养越好,越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游戏促发展,在游戏中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素养

在储蓄银行中,学生既把存储当作一种生活,又把存储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有完整的组织体系,有严谨的晋级规则,有趣味的奖励措施,对此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法宝定内容,在健康、文明、智慧、幸福中找准培养内容

健康、文明、智慧、幸福是储蓄银行的四件法宝,我们将这四大法宝,分解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涉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文明的礼仪要求和生活训练,智慧的益智品质和成长品格,幸福的理想和生命教育等等,可谓储蓄银行的文化之源[1]。

(五)教材促训练,在校本教材中落实品德行为训练目标

在我校,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是一项长期的德育品牌活动,《微笑》则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年段培养目标,研发的一套集品德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于一体的校本教材,每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涵盖健康、文明、智慧、幸福四大内容,活动涉及行为习惯和礼仪训练,确保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有要求、有训练、有目标、有发展。

二、微笑天使储蓄银行的实施功略

(一)定原则——主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制定主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教育是双向的,在微笑天使储蓄的评价体系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的形式,对学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品德行为修养进行评价督促。

(二)立保障——制度保障、时间保障

制度保障:制订微笑天使储蓄银行建设实施制度、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激励奖惩制度,二者各司其职,有效确保了微笑天使储蓄银行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

(三)扬策略

1、德育网络策略,是指融合德育力量,改变学校势单力薄的局面。家庭、学校、社会(区)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三个主要空间,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行为修养培养的主要场所和重要阵地。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就为学生品德行为发展创造了协调一致、持续有效的良好环境,学校德育也才可能真正收到成效。

2、平台实施策略,是指在微笑天使储蓄银行中的微笑早间、微笑存储卡、微笑亮化台和微笑三省四个实施平台。微笑早间为每天早上的晨会十分钟,每个储户或储蓄所的所长将上台展示、述说、反思、点评前一天的行为和存储情况;“微笑量化台”则是将每个储户的动态存储情况及时量化出来,便于同学间互相监督和学习;“微笑存储卡”是所长记录每个储户表现情况的一张“存折”,每个储户的各类、各时段、各地点的表现行为都将存储其中。“微笑三省”是指效仿先贤,反省自身,反思自我,建立一日三省制度,让学生变被动地接受枯燥说教教育,为自主体验,自主总结,自主约束,自主管理。

3、活动助推策略,是指“身边的微笑天使”系列比赛活动,微笑星评选活动,校园文化熏陶活动,社会集体活动。通过这四项活动的常态开展和影响,能强效助推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养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得到充分的展示、评价、认可和巩固。

4、多元评价策略,是指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以师评为主的单一评价的评价策略,转变为以自主评价、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

三、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法效果体现—调皮学生的转变

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法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学生们的兴趣倍增,快乐健康的成长着,就拿我校一个班来说吧。该班在学校如雷贯耳,曾经以烂班叫人侧目,班上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虽活泼可爱,见着老师会有礼貌的问好,但是他们也会不分场合地打闹,把同学给骂哭;他们时常恶作剧,弄坏同学的物品;偷喝同学的水;推了同学,使他头上吊着一个大包……一谈起他们,老师摇头、家长说:“没办法啊!”同学呢?则视他们为另类。但是自从微笑天使储蓄银行法实施以后微笑早间播报时间,都会听到他们的名字,在生活、学习中他们努力储蓄,还憋着劲比谁储蓄的分值高,谁又被评为了“微笑之星”……现在该班以明星令人赞扬。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从被动的规范自己的品德行为修养到在微笑天使储蓄银行中实现自主管理,从德育工作者一肩挑到家校、师生、生生的相互监督,从“摇出满天红太阳”的瓶颈到“微笑天使储蓄银行”的突破,这都充分证明用微笑天使储蓄银行之法,培养小学生品德行为修养是成功的,可行的[2]。

篇(5)

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与新课改的教育改革活动相呼应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意义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也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的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兴趣,则会造成对相关课程的抵触。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如果保持以往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方式,则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能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营造良好的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保持思维活跃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相反地,它会约束学生思想的发展,不能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需要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激发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兴趣培养的策略

1.融入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课依然属于德育范围,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感性认识,在学习工程中就会感觉到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毫无关联,且缺乏可信度。进而影响思想品德课兴趣,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消极影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的影响范围也在逐步扩大。笔者认为,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同样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生动改变传统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知识。多媒体教学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内容,让思想品德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2.建立兴趣讨论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种类的兴趣小组。将兴趣作为小组纽带。比如可以分为哲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等。也可采用传统的小组的建立方式,例如根据座位、学号等。兴趣讨论小组的建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活动特点,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观察到别人的优点。通过兴趣小组之间的讨论,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而且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也充分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根据教学内容,设定问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组间讨论,然后进一步的组间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或者创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题材情境。通过多种项目活动方式,并将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其中,进而开展的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为主的多种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成绩,盲目地强调理论观念,没有加以利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与实践所得。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所以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密切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教师在进行正式教学之前安排一些与课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认真思考问题,从而获得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这样利于学生以更高昂的兴趣投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4.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做好课堂前的实践活动引导,可以引人入胜。巧设课堂结尾,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则更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文章不仅需要一个好开头,同样也需要一个好结尾,与前文紧密联系或者做出进一步畅想。草草了事的结尾不能体现文章的宗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也是一样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注重设计良好的课堂结尾。课堂小结的语言不仅要巧妙,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更要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知识探索。让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主动搜索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无形之中扩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范围。

三、结论

篇(6)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58-01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课,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将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改变,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引导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接受知识的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越来越偏向素质教育,而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学生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自主学习策略,更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素质培养应当以德为先,因而,现代教育要把德育作为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有助于调动课堂积极性

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束缚性,难以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无法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最优化。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环境,将老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改变为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思想品德的课堂内涵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性

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可以改变社会,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从中我们明白,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个性的思想观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策略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课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而,老师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1.创造问题环境

通过创造问题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间沟通,能够尽快的完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因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这时采用自主学习创造问题环境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能够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再让思想品德的教学浮于表面。

2.增强学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习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通过接收不同人的意见,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强学生双向交流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学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这一课题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用一个具有充沛知识的大学生换取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过可惜。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约束,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确性,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能够对老师有所启发。

3.创设讨论氛围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因而将自主学习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创设讨论氛围,通过贴近生活的课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讨论话题,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间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高效的完成课堂目标。

三、总结

自主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现代社会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G633.2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家长和老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小学品德学科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品德学科同样应当被人们所重视。那么老师如何教授好小学品德课呢?笔者认为,小学品德学科生活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生活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品德的养成不在于学校每日的教学,而在于每天的一朝一夕,只有正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想要让小学品德学科生活化我们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设情境 品位生活

若想是小学品德学科变得生活化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创设情境来体验生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为事物的认知感性的认知要比较多。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总会让他们记忆深刻。在小学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这样会让他们对品德所教授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授品德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多预设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让学生回答,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来选择,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时候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品德课程的时候,可以组织同学观看有关生活常识的教育片段,比如火灾的引发,遇到危险该如何求救等相关的视频,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情境,让其认识到生活中该如何应对危险处理事物,培养学生从预防小的事物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 课堂活动 融入生活

使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课堂中加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气息。以往小学品德课程老师的教学是以书本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够被动的听老师讲授课本中单调的知识。而现在将课堂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不再是灌输式教学的课堂,而是融入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室可以组织课堂活动,提出一些关于生活中有关小学品德课程问题,引发同学换位思考,真正的将生活中的知识融入课堂中来,通过活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通过课堂活动课堂讨论的形式将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带入课堂。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融入生活化的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不断的联系生活才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去学以致用,把生活化的小学品德课真正运用到实处。

三、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与实践相结合

若想使小学品德课真正实现生活化,真正的能够融入生活,光靠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想让小学品德更加生活化还需要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与实践相结合。小学品德课的学习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学生仅仅只是掌握课本中的内容是不足以懂得如何去运用的,作为小学品德教师不如借助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这种模式真正的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关爱那些孤寡老人,同这种实践活动去教授学生如何尊敬老人,去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笔者认为要真正的把对于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与实践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给予学生以收获。课本中的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学习小学品德这门课程,而真正的去运用去把他变成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还是得依赖生活,依赖实践。只有把小学品德这门课程变成学生生活化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去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

结语:小学品德这门课程真的能给学生带来不少的东西,它能真正的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在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应试水平的教育,更要重视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还能让学生更好的去热爱生活去发现生活。要想实现生活化的小学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必须要先转变任课教师的授课观念,教师不能一味的灌输式教学,那样只会让学生知道书本上的内容。教师而是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走进生活化的课堂中来,老师应当积极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学生真正的置身于生活化的环境中去。同时,若想实现生活化还需要将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就安排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小学品德课。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生活化教学的小学品德课。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我对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我们需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生活化的课堂中来,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去学习品德。小学生品德课生活化仍需广大品德老师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8-02

目前,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于社会公民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担当起培养祖国花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的责任。而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品德意识逐渐加强,道德行为习惯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老师以及成长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感染,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品德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品德内化并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为祖国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形象,也有利于将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而薪火相传,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树立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思想品德教学效果良好,意味着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完善个人的道德人格、自觉培养德育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逐渐具有集体意识,从而促使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可以促使学生加强道德自律,帮助学生不论在哪里、无论何时、无论干什么都能时刻牢记道德准则,能够深刻地领悟思想品德的本质,从而调节自我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自律。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人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否促使思想品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达到统一状态,就在于思想品德思维的催化作用是否强烈,良好的思想品德思维习惯是良好的道德认知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根本动力。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培养道德情感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进行改变

新课标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但是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对新课标的要求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以人为本,德育为主”的教学理念完全被教师抛之脑后,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生活性内容,最终还是以应试教育的模式死记硬背一些思想品德理论。这样,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而易见思想品德教学效率欠佳。

(二)思想品德教学设计欠佳

1.教学内容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解相关教学内容,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甚至有时候学生提出了与生活相关的思想道德现象教师也往往回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学习丝毫提不起兴趣,学生也不会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而陈旧死板的教学也会导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欠佳。

2.教师自身教学技能欠佳,导致教学方式单调,没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目前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往往只是教师一个人唱着空洞乏味的“说理戏”,这样机械呆板、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过程,学生也很难提起兴趣来学习相关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样、发现、创造,从而促使学生“道理都懂,也愿意去做”。

3.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的互动情感交流和沟通。教师作为思想品德的讲授者,能否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的效果。而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往往存在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教学时情感不够丰富、教学严重欠缺艺术性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呈现扭曲的趋势,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偏离了教学的本质。

4.教学目标没有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根本和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实现思想品德理论的教学与培养良好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为教学目标,否则学生即使在思想品德基础知识的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也不能深刻透彻地理解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单单只靠教师的讲授、学校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家长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形成、社区社会这个大环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应当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高效。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体有效策略

(一)以境育德,课堂情境生活化

1.设置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多提问一些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新而有趣的发散性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从而加深自己对相关专题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规范自己的相关道德行为。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安全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用电、用水、用气方面你们发现了什么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安全常识呢?”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并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小组结论,从而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够深刻真切地感知安全问题并积极自主探索。

2.创设模拟情境。小学中高年级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生动形象的东西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视频、电影、音频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一些相关课题的情境,从而激发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看平面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平面图的视频或者图画制成ppt,使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视频介绍和评论中真切地了解平面图的知识,从而知道如何看懂平面图。如此,教师就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3.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我们应当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际行动和作为的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说声‘谢谢’”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说“谢谢”的场合和情境,来进行一次说声“谢谢”的话剧表演,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并且深刻了解“谢谢”的本质含义以及说声“谢谢”对于人际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养成说声“谢谢”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以情育德,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试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情感态度,又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情操?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一单元第一课“让爷爷奶奶高兴”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家庭作业,做一件“让爷爷奶奶高兴的事并说明爷爷奶奶高兴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学会关心爷爷奶奶,知道爷爷奶奶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并且懂得如何去做一些实事去关爱爷爷奶奶,最终能够明白“爱”的初等含义。之后思想品德教师在上课时以此为导向,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情让爷爷奶奶高兴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是什么,然后根据教材讲解“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课来激发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种种情感,鼓励学生平时学会关心他人,尊敬、爱戴长辈,自然思想品德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以践育德,教学目标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而新课标提倡学校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转换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参观等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从而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关心你,爱护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进行一次社会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走访福利院,了解福利院老人的生活困难,实际体会他们的心理心态,并且给他们送去关爱,尽力帮助他们。这样的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使思想品德课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情感教学的涵义

我们对客观事物存在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这就是情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其较高素养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与树立,选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

情感教学是在传统智育的基础上,介入并加强情感因素,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高度融合。情感教学在注重情感因素的同时也重视认知因素。情感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及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等,科学合理地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质,提高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能力。

二、情感教学策略分析

(一)课堂教学将带有情感化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应持有相当的热情与情感,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开始就高度感染学生,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引入。在理论和科学基础之上,用饱含激烈情感的语言将教学内容自然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寓情于理,引导学生明白事理,更好地学习并理解课本的观点,不断提高精神觉悟。

教师可在授课之前适当讲述一些小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海因茨”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教师可尽量将海因茨的犹豫与矛盾淋漓尽致地讲述,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导其思考海因茨“偷药”和“不偷药”的行为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面对此时复杂的道德考验,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做?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中和评价标准,既得到药物治愈妻子,又减去偷不偷药的选择痛苦?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学生在乐于听故事的同时兴趣大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与知识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观点的理解等。

(二)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学。

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情感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创设必要的情境,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教师也可充分发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素材,善于相关情境的创设,以情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情境创设是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关键和重要环节。

例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法治精神的培养与树立,引导其“做守法公民”。但因为某些相关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教师可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你在学校之外受到其他人的敲诈与威胁,你就会怎么做?是忍气吞声,还是告诉父母和学校?又或者是报警?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其在辩论中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果断报警,有的同学认为应告诉家长或老师。这样学生在知识领会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将守法公民的概念传授给学生,使其懂法、守法,做良好公民。

(三)将情感化教学融入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应将其作为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及价值观。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发多种类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实际中,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讲述哪些是能够使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合理消费、自力更生、勤俭朴素等;哪些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导致失败的坏习惯,并及时改正。教师也可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样,在充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最后让学生将这项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描述与分享,让学生更加理解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困难的磨砺面前意志坚强,不轻易低头,勇于解决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发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将情感与教学充分融合,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情激情、以情换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并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长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教学设计教案 下一篇: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