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篇(1)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250-01

随着当前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完善,数字技术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成为当前各项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应用技术之一,为各个行业的发展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电气自动化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技术不仅使电气自动化在更加完善的程度上得以实现,还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持续健康运行,是新时期电气自动化各项应用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本文通过对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谈论了推动其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进行创新的途径,希望能够使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更好地应用。

1、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的相关特点分析

新时期,电气自动化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数字技术则作为推动电气自动化实现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提供着越来越多的服务。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不仅帮助电气自动化改进了操控系统,使得其自动化的区域更加便捷、实用,还极大地提升了电气自动化的各项工作的效率,为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具备非常高的性价比。电气自动化对数字技术进行应用,能够使电气设备实现更为自主高效的运行以及自我检查和诊断。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料,来帮助电气实现更为强大的通信能力。而且,数字技术还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特点,可以使电气在工作中实现高标准的统一规范的清晰运行,进而为电气的工作节省诸多的成本。

其次,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具有极高的可靠性。数字技术的应用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以及高端智能化的电气系统基础之上,能够使电气的工作减少对于传统设备的应用,进而推动电气操作的简便化以及高精确化。而且,数字技术还能够通过应用互感器以及光纤等,使电气工作实现更加有效的安全应用。

再者,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还使得电气实现了强有力的可操作性。在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工作的过程中,数字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指令以及工作程序,能够使电气设备的操作实现高效自主的运行。而且,在电气操作自主进行时,设备还能够通过使用数字技术的丰富数据信息,而达到对于各种指令的准确判断以及辨析。

2、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进行应用的创新途径

电气自动化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虽然这种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实现了更加高性能的安全自主化运行,但其中存在的智能化程度低、应用标准失于统一等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电气自动化相关人员必须采取措施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本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论一下创新应用的途径:

2.1 完善数字技术的程序代码控制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的指令、代码以及程序等功能,工作人员要想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电气自动化运行的精确性与操作能力等,就应该努力地从完善数字技术的程序代码控制方面来实施。具体来讲,工作人员要完善程序代码控制,首先就需要将其检测完成之后的数据输入进电脑;然后,再在对开关、闸刀等进行设备设计确认时进行人工干预,使电气自动化系统达到最佳的完善状态;接下来,工作人员要对电气自动化相关设备进行功能预期的测试,一直到电气自动化工作能够实现预期功能,才最终对其下达计算机指令,使电气能够在自身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达到对于指令、代码的应对,并执行程序代码所要求的各项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推动电气自动化在程序代码环境下的优化操作,进而达到对于电气自动化运行精确度的提升。

2.2 使用虚端子推动数字技术创新

虚端子技术主要应用于变电站各项事件,它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状态中的二次回路,不仅推动了回路工作的易理解以及简便化,还使得变电站的设计以及装置都实现了创新。所以,使用数字技术的虚端子技术进行变电站自动化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虚端子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变电站设备之间信息的传输及交流,使变电站线路连接以及开关等得到全天候、全方位的远程控制。而且,虚端子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更加简便易行的状态中对变电站的各种信号进行管理,同时对变电站的运行环境进行有效测试,进而帮助变电站运行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智能化。所以说,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创新还可以通过虚端子技术的应用来实现。

2.3 运用智能终端的技术进行创新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还可以通过使用智能终端的技术进行创新,一方面,数字技术使用光纤来连接电气设备,可以通过智能终端技术实现对于数据信息的自动化收集以及控制。而且,智能终端技术应用两个设备进行配合的应用,其一用于远程控制、信号发送及保护电力中断,另外则用于跳闸保护,可以充分地提升电气自动化工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另一方面,终端智能技术还能够通过设备接口的标准化来帮助电气运行实现更高的运行质量,从而使电气自动化在更高程度上实现。

3、结语

数字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其具体的应用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电气自动化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及研究,努力推动其在电气自动化中实现创新应用,为电气自动化提供更多的助益。

参考文献

[1]何贤义.浅谈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于泉海.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9).

篇(2)

我国在林木种子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制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其水平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仅有少数几个省针对林木种子的设备进行了研究,使用的设备与技术都是以农作物种子为基础而研制成的,这种设备的处理精度相对比较低,并不能够保证林木种子质量。例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虎年生林业科学园研制出了1QLS-50林木种子精选机,这种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够将种子的一部分杂质去除,并且无法将其中有缺陷的种子分离出来,当经过该设备处理后的种子仍然无法有效的提高其发芽率。除此之外,这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工作强度相对较大、环境恶劣、种子处理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等,并不能够达到工业化容器育苗的要求。

国外发达国家针对这一方面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芬兰LANNENPLANT SYSTEMS公司与瑞典BBC公司在林木种子精选设备方面的引入,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因此国需要引进芬兰与德国的相关设备与技术,然后根据我国林木种子的特点不断创新与改进,从而研制出一台适合我国林木种子精选的设备。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新设备可以通过林木种子颗粒的大小、尺寸的大小、饱和度等,通过振动时多层筛网首先将不同粒径的林木种子进行分类,然后采用相应的计量器对饱满种子进行测量,再次对未成熟的种子进行选择与分析,采用空气流的大小来对其中的种子进行精确分析,最后再采用PREVAC技术来对精选过后的种子进行筛选与分类,这就有效的提高了林木种子的精选质量。这种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有效的降低了工作的劳动强度,经过精选设备筛选过后,林木种子的发芽率有了显著的提高,达到了工业化容器育苗的目的。

一、林木种子精选技术引进的优点

1、由芬兰LANNEN PLANT SYSTEMS公司生产的林木种子精选设备。这种林木种子精选设备也就是通过种子的重力来对其种子进行筛选。也就是说,在不同饱和度的种子种,采用极限漂浮速度的原理,通过气流以及空气动力学特征直接将林木种子中存在缺陷的杂质分离出来,提高林木种子的发芽率与洁净度。当林木种子精选完毕之后如果还存在机械损伤的种子,那么我们可以采用PREVAC技术将种子进行分离,最后选择质量最好的进行培育,从而有效的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由瑞典BBC公司生产的林木种子精选设备。这种设备由于安装有孔径合理的多层筛网,然后通过筛选的方式将林木种子中的空壳、不饱和的种子以及存在夹杂物的种子进行筛选,从而提高林木种子的精选质量,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二、我国林木种子精选设备存在的技术问题

通过引进新设备对我国传统的精选设备进行分析与改进,通过改善之后,林木种子的颗粒相对比较均匀,降低了林木种植的破碎率,提高了高品质种子的技术要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新改进的设备在选择林木种子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适应能力,在林木种子以及花卉种子中同样适用,提高了林木种子的发芽率与饱和度。

三、林木种子精选设备的技术创新要求

首先,芬兰LANNENPLANT SYSTEMS公司与瑞典BBC公司在进行重力风选及筛选过程中都应该采用分台设备处理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而在新设备研制成功之后,我们是将重力风选及筛选直接简化成一个设备,这就提高了机械设备的紧凑性,有效的提高了其运行质量。

其次,对重力风选原理进行改进与创新,所引进原设备采用从低部吹进空气使种子悬浮分离,新设备要求采用负压式重力风选原理,其分离效果较悬浮分离效果更好。

再次,设备适用性广,操作简便,形林木种子及花卉种子。可处理各种颗粒形林木种子及花卉种子。

最后,设备比国外同类设备性能更优,耗能低,价格是其1/3―1/4。

四、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比较

分别对新研制的林木种子重力分选与净种分级一体机(HFA新设备)、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原有分选机(1QLS一50)、芬兰的LANNEN公司生产的分选机(LANNEN)和瑞典BBC公司生产的分选机(BCC)四种精选机的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经济指标等技术参数(见表2)、分级效果等性能进行比较(见表3)。

从各技术参数可以看出,新设备吸收了引进设备重力风选新技术,对原设备的筛选原理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同时增加了去石功能,从而,提高了新设备的日处理能力和精选种子的技术指标。从经济技术指标中可以看出,新设备的费用只有引进设备的1/4―1/3,因此,新设备具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适合我国林业大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市场。

四、结束语

(1)对芬兰LANNEN公司生产的精选设备从低部吹进空气使种子悬浮分离的重力风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在1QLS-50林木种子精选机中采用负压式重力风选原理,提高种子分选效果。通过吸收瑞典BBC公司生产的精选设备往复式筛选分级处理关键技术,对国内1QLS-50林木种子精选机筛选分级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在同一台分选设备上实现重力风选与筛选处理原理相整合的林木种子精选一体机。

(2)新设备精选种子质量指标明显提高,可满足林业用苗木工厂化容器育苗所需高品质种子的技术要求。精选种子广适性强,基本满足各种林木种子及花卉种子;日处理能力50kg以上;精选后种子净度达98%以上,破碎率小于0.5%,饱和度达到98%以上,种子发芽率达到85%以上。同时,该设备性价比高,适用性广。适合我国林业大国的国情。

参考文献

篇(3)

1.选题策划上的转变

图书内容来自于选题,选题资源是图书产品的核心部分。只有好的选题策划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带来良好的出版业绩。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出版社还做不到一开始就针对数字出版的选题策划,但是在这样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下,传统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需同时关注:该选题的内容是否可以同时转化为数字产品?能够转化为何种数字产品?是以手机阅读还是网络阅读的形式出现?是作为单独的数字产品还是图书的附赠品以提高图书的附加值?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前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传统编辑策划出适合数字出版时代的选题,从而提升所策划选题的盈利空间,扩展其市场前景。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魔术笔记》是一套科普漫画图书,该图书在策划之初便以“实现涵盖图书、影视、网游、移动及电子阅读及相关衍生产品在内的全媒体产品形式”为目标,其以科学、漫画、魔术、故事四位一体,以全新的“快乐学习看漫画”体验,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学习型漫画图书,更以试水全媒体出版、进行全产业链运作获得了多种奖项及资助。在纸质图书出版之前,《魔术笔记》电子书便成功借助苹果iPad实现全球发行,成为全球首批iPad中文应用软件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该选题在策划之初就将目光放在了全媒体开发的高度上,没有仅仅将策划的目光局限在纸质图书,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开发电子书纳入了选题策划的视野中。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出版的只注重纯粹的文字加工,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加工更强调的是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多重利用开发。编辑应遵循“一次加工、多重利用”的原则,做好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与开发,使经过开发的内容资源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用途,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面对这些新鲜的载体形态,编辑要充分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选题内容属性、分类、出版特点等,做好适当载体的选择和相应的开发与加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感知生活图画书》便是利用纸质图书美轮美奂的图画,加以动画效果的转化,推出了《云朵变的小羊》等网络出版物。该图书在网络上一经推出便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爱,下载量逾20万次。其纸质图书也在传统销售渠道深受欢迎,多次加印。同一内容一次生成之后的多角度开发及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模式,不仅可以节省编辑的时间与精力,更可以节省成本,达到该产品商业价值的充分实现。

编辑活动在数字出版时生的变化,对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编辑思维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提升、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创意作为内容产品的灵魂,是内容产品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关键。而目前许多媒体的产品内容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缺乏创造力。正如学者吴平所言:“编辑有了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编辑对象的发展规律。编辑思维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编辑主体要适应数字出版工作,要使自己策划的选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创造性的特色,就需要以全新的编辑思维来应对已经变化了的编辑活动。

1.充分开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新思想。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编辑在编辑活动中,要充分开启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策划选题开始就尽量地拓展思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思考,使所策划的选题方案不仅仅只针对某一个销售渠道,或者是某一种出版形态;而是从源头开始便考虑到不同版本形式、不同阅读方式,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选择和个性化需求。作为图书编辑要正视这种变化,客观分析这种变化给出版带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在编辑工作中积极采取方法应对,合理利用和扩大有利因素,积极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

2.积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意识

互动意识在传统出版工作中也有所体现,但是更多地局限于编辑主体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而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中,编辑主体除了要与作者继续保持更加密切的沟通外,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与读者保持频繁的互动,只有如此,数字出版的优势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篇(4)

目前,互联网技术迅速的发展,推动了情报信息进入崭新时代,同时使得传统情报信息也承受了强大的压力,因此,图书馆中的信息情报需要加快创新,为人们提供更快、更准确的信息获取途径。本文重点探讨了图书馆在新时期中的创新之路。

一、阐述图书馆中情报资源创新的意义

目前,在互联网发展中,信息情报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传统图书馆的工作需要加快信息情报的调整,一方面是图书馆工作面对当前发展压力所做出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为人们对信息情报的需求提供较好的服务。因为在当前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就能够为人们带来丰厚的财富,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投资情报资源。作为传统信息集散中心的图书馆,需要加快工作的创新,首先是改善信息情报的传输方式,如,把纸质的信息转化为电子资源,这为携带提供了便利性;其次是加快文献以及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使得图书馆中的信息情报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最后,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提升情报资源的服务质量,逐步扩展信息资源的覆盖面,[1]推进图书馆情报信息的改革以及突破地域的限制,把优质信息资源录入系统库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图书馆中所蕴藏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分析图书馆情报资源创新的途径

(一)加快网络情报信息资源的开发

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是人们获取信息咨讯最常用的途径之一,因此,图书馆中的信息情报可以紧跟社会发展而构建适合人们需求的情报资源,即结合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而重点开发信息情报的资源,从而为读者、用户提供较好的网络资源获取途径。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快构建网络数据库,同时提供良好的监管与维护工作,使信息资源的建设标准不断完善,这样可以提升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用户。除此之外,图书馆中情报信息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以及网络载体等方式,实现馆际资源共享与互借,提升不同图书馆中情报信息的远程访问与互动能力。

(二)拓宽情报资源的渠道

情报资源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创新情报信息的获取途径方面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首先是开发图书馆中对应的情报资源,使得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实践工作;其次是注意和社会的需求相协调,这能够促进图书馆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2]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工作能够不断完善,满足情报信息在不同用户需求层次中的要求,积极把读者需求以及发展作为导向,完善情报信息的服务结构和质量,把情报信息有效地整合;最后,积极实施图书馆主动,这是创新情报资源的方式之一,如,推进产品的创新,使得图书馆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市场的实际需求分析,促使图书馆在开发信息资源产品时,适应市场中对情报信息的需要情况,同时还需要加快开发图书馆中的二次文献,掌握市场的调研报告,进而做出有效的预测,保证图书馆中的情报资源沿着创新的方向发展。

(三)开发信息情报中的重点资源

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繁多,在创新情报资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当前的网络载体加快重点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对文献资源的获取,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当前的图书馆在创新情报资源方面,需要加快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重点是加强对馆藏信息资源标准化以及数字化的建设工作,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开设联机访问、网络通道、馆际互借以及远程登录方式等,进一步提升网络资源在不同用户以及地域中的共享与互动,从而使得图书馆在情报信息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除此之外,在数据库中还可以加强对情报信息数据的筛选以及优化,从而给广大用户带来良好的便利性。

三、结语

图书馆作为情报信息重要的交流与交汇中心,面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即互联网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图书馆也需要加快创新自身情报信息的发展方式,结合现代化技术的优势,加快对情报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把信息资源更好地转化成为财富,使图书馆中所蕴藏的情报资源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产生。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结果与预期偏离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主要来掘。1、研发投入阶段的风险。(1)创新资金支持能力弱。创新资金的实力代表创新活动的投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创新资金融资能力越强,则企业越能抵御风险。由于研发投入阶段的活动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创新资金。如果创新资金供给不足或不及时,则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进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不同程度风险。(2)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阶段,创新人员薪酬和创新技术成本是创新资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对创新资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响,创新能力越高代表研发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发周期较长。研发周期过长会占用较多的创新资金,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研发成果具有先进性,然而外部环境会随着研发周期的过长使得研发成果失去先进性,导致创新资金的投资回报下降,风险上升。 2、生产阶段的风险。(1)创新产品转化成本较高。研发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需要在较多原材料、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生产规模基础上进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材料价格过高将会影响创新产品的价格,进而影响新产品的竞争力。(2)研发成果科技转化率低。由于在生产化阶段,研发成果向创新产品的转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水平以及生产规模过小会导致次品率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创新产品的先进性,创新资金收益性下降,风险上升。3、市场化阶段的风险。(1)营销费用管理能力不足。创新产品的营销费用在各营销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营销费用的支出效果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若营销成本过多则创新收入将更多地用于弥补营销支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会受到严重影响。 (2)创新产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费者更倾向于性价比高的新产品,一味追求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接受程度,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盈利性,使得创新资金配置未达到预期收益目标,从而引发风险。 (3)创新产品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创新产品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其营销收入一部分会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缓慢将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影响创新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偿债能力。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设计

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由风险预警组织机制、信息支持机制、风险分析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四个部分组成;

(一)风险预警组织机制是指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执行主体,是依据高新技术企业架构原则和创新活动中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的需要而组建,专门负责整个创新资金风险预警机制运行的机构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在对企业自身规模的大小、创新活动及预期创新产品的特点、资本结构的特征及其他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管理监测标准,建立专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管理部门,独立负责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识别、分析、预警和处理流程。

为使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组织机制。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一个预警职能部门,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工作职能,该部门不参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并直接由管理层管理。二是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由企业内现有的部门负责兼顾,如由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部或技术研发部联合承担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的职能。

(二)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信息支持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若要及时有效地预报潜在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必须在大量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关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征兆,经整理和筛选后将信息及时传递,为接下来的风险分析提供素材。同时,将风险分析评价、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的详细过程及时反馈并储存到信息支持机制,从而保证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各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风险阈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安全和完整,为企业处理其他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新资金配置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提高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创新配置风险分析机制可以迅速地识别信息支持机制输出的信息中影响创新资金配置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排除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影响较小的不确定因素,而将重点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创新资金配置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上。通过该因素的历史处理过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该因素导致致发生损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计。

通过科学系统地设立创新资金配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对创新资金配置风险进行评价,找出创新资金配置风险出现的具体创新环节和风险成因,确定风险等级井预报警情及其预期后果。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21-02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专业资源库系统、课程资源共享,我们必须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云计算平台,搭建网络课程、视频在线、资源库、在线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样化云学习平台。主要面向学校师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管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人员相关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培训和考试任务。同时,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要求,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多样化,培训考核标准化,社会共享、服务平台化,探索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而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无疑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云计算以其卓越的服务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可以按照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分成三类:IaaS(将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将平台作为服务)以及(SaaS)将软件作为服务。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为教学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教育环境与信息资源。主要包招:各门课程课件,各种媒体素材,各类主题学习网站,教学视频,模拟演示动画等等。包括大、中、小学当前掀起的大规模的制作微课、慕课等资源。课堂实录,远程协同教学教研,虚拟社区专题在线辅导、测试。此外还包括各类工具如画图、文本编写,信息搜索工具,动画制作等实用工具。各类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招考系统、教育科研统计、规划课题管理、虚拟课堂,教学研究系统,远程学习平台视屏点播、家校通等各类教育应用软件及APP。根据云计算的服务层次,我们大致得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对照图,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的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层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共享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于云计算平台,也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及时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因此,我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部署可以采用混合云得部署方式。建设基于私有云的校内资源和服务应用,服务学校内部师生,保证一些资源的隐私性。打破传统的学校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模式,深化校际和校企合作,将数字化教育资源部署到公有云服务端,以免费或低收费租用的方式为其他学校或企业提供访问接口,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服务功能。

建设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式各类平台,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放共享,通过预约管理系统申请,可为区域内的学校提供与校内一致的学习、教学、实训、科研等服务。也可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科研活动或大数据商业数据分析等提供服务,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区域内的学校都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方式访问云服务端。如果有些院校短时间内还缺乏相应师资力量,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等体验真实的上课场景,从而实现师资的开放共享。

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研究:

当前,云计算平台下,数据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发展。根据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珠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15年11月份起开始大规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6月初,全市已完成111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月均活跃率达70%以上,使用情况良好。智慧校园是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学校特色管理、家校互联、评测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目的是让教育更可视化和数据化,驱动教育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和均衡化。由此可以看出,珠海市有关云计算的应用应该是走在前列,相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会给珠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带来极大的改变,给珠海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后面有关云平台应用的创新,以下为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当前的一些云学习平台仅仅局限于学校之间、学校联合体的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比如广东省的“粤教云”以及各市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珠海市的“智慧校园”。虽然这些平台也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还可以形成与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大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之间的大规模资源共享。当前,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也有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同时各大高校、职业学校都在推行的“行校企联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行校企联动,核心是工学交替,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各项资源,由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给企业员工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企业也提供给我们各种实践资源,实践项目,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总之,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校企”联合,同时为广大学习新知识的市民提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有基于商业数据分析的推送服务,我们的学习平台以及资源服务平台也应当有这样的推送服务,及时把握同学或老师的需求,及时推送。

3)手机应用APP开发及微信平台应用开发。当前手机学习知识也已经成为主流,校园WIFI全覆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课堂即使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似乎也早就无济于事。因此,开发基于手机的APP已成为必然。当前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机APP的产品,比如云班课。在这个APP上老师可以手机点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手机作答,也可以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同时,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资料,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4)同时当前虚拟现实(VR)为当前技术热点,在云计算环境下,也使得虚拟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宿舍,在家里即可以进行网上学习,感受更逼真的网上课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同步课堂。数字虚拟现实(VR)正在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也正在掀起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虚拟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加入如点名,提问问答,答题情况分析等内容。通过这种教育信息化得改革,能够让老师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5)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大量应用可以更好的处理高并发数,因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用户进行访问和操作。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部署大量数据库来支撑,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解决这些问题。

篇(7)

一、自主学习的网络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使人们对学习的意义、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的认识,发生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大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构成的学习环境,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实现技术和方法。研究“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就很有现实意义。创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畏惧心理和干扰的环境下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需要学习的知识,既符合教育规律,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

二、在推进自主学习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2.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教学的内容开放;教育信息开放;教评价标准开放。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整合性原则

将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形成网络的教育环境。

三、自主学习的网络教育环境创设的策略

智能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

1.建设技术性资源

技术性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应该以应用带动建设,以应用促进开发。牢固树立“技术性资源的开发建设不仅为教师的‘教’服务,主要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建设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实现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让学生逐渐从被动的接收转化为主动的思考。

2.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网络学习环境,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例如组织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1)确定学习主题。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科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后,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单元)教学设计。(2)组建主题知识库。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学习”为目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3.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智能性资源――人,是所有资源的核心。智能性资源的优化建设主要涉及两类群体,即知识提供者――教师,知识接收者――学生。

(1)教师培训――优化智能性资源的关键

教师要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作为教育的第一重要资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紧跟时代,更新观念。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将师生在知识面前置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必然需要更加关注学习,会学习。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带领学生去学习。

(2)教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首先教给学生在网上学习所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应该得到的网络服务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其次,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在研究过程中,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出现影响着人们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观念,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提供了各种机遇,给优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但同时也给学校教学带来新的挑战。不论信息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在教学中的应用多么广泛,都不能取代学校教学生学习做人的教学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10)01-0100-09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多数产品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从外国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仍然被外国公司所控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原创性的产品和技术更少。同时,也正因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近几年也频频出现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与跨国公司合资甚至被并购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基本都是装备制造业强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能否完全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目前,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一直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经济全球化对新兴市场中企业生产率提高的影响方面,对全球化与本土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关注不多。然而,这种局面最近得到改观,Aghion等(2005)和Sutton(2007)开始关注到全球化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不少关于全球化背景下FDI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关系的研究,并且王红领等(2006)系统分析了FDI对自主创新的三种可能的影响效应,但是这些研究多数只是某种直观的判断,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经验检验,特别是缺乏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的系统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张海洋(2005)和范承泽(2008)也只是从FDI的方面,利用行业数据进行的研究。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已有的研究多从FDI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没有全面考察经济全球化的其他影响机制与途径;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行业数据,缺乏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偏差。

鉴于此,通过对中国1999-2003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性地回答如下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第一,使用了微观企业的大样本数据,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们使用了1999-2003年全国规模以_LZE业企业统计数据中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共有3.89万家企业的超过50万个观测值。这是目前可获得的最大的企业层面的关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数据样本,因此提高了估计的效率。第二,解释变量包括了外资进入的程度、出口贸易、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本土市场竞争、企业规模、地方产业集聚和产权结构等因素,并且控制了行业特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更好地避免了变量遗漏问题。第三,在方法上,使用Tobit模型对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使用简单的OLS模型,有效处理了因变量非负的情况,能够刻画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待检验假说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会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贸易具有提高出口部门自身创新能力的学习效应。企业通过国际接触,可以获得新的生产技术以及新的产品设计等,通过边出口边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国外销售意味着需要更强的竞争力,竞争迫使单个企业减少管理上的懒散和提高运营效率,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同时出口还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出口也可能成为知识的溢出渠道,如出口部门与国内部门的前、后向产业联结效应,出口企业通过贸易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能被国内其他的生产厂家吸收,加速了国外技术的扩散与传递,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口贸易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种主要传导途径。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进口贸易不仅可以购买高质量的外国最终制成品,而且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的先进中间产品来提高本国生产活动的技术含量。Coe等(1997)提出本国通过国际贸易往往能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成果,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能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前沿内的国家会模仿前沿国家的产品,贸易能通过学习鼓励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刺激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

同时,一般文献还认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可能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既包括有条件的技术扩散,也包括自动发生的其他外部效应。FDI通过技术扩散效应、演示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产业链关联效应、人员培训效应等作用在东道国自主创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FDI常常能将知识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外的国家,使它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潜在重要运输工具。除了通过技术扩散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率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市场的垄断程度、减少垄断扭曲、促进竞争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途径来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无论是国际贸易或是FDI都会促进本土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为本土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溢出、转移和吸收的机会,进而影响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假设和推论。

假设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本土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会促进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是技术市场竞争的加剧。熊彼特认为市场垄断力量的获得是创新的基本保证,而与熊彼特假说相反,Arrow(1962)认为竞争性市场更容易激励企业创新。Seherer(1967)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和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所以,在经验检验中,我们首先加入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指标。考虑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笔者还设计了市场竞争程度的平方项以检验之间的复杂关系。

假设2: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及其程度会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产生复杂的影响。

外资的进入及其程度是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还是抑制了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争论。比如:何洁(2000)、包群等(2003)曾证实,外资企业对内资工业部门存在现实的技术外溢效应,并由此认

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显著提高了中国的技术水平;同时,陈国宏等(2003)、张海洋等(2004)则认为,外资进入中国主要是为了占领国内市场,或者是仅仅为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此无助于中国工业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所以,在经验检验中,我们加人反映外资进入程度的指标,检验外资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推论1: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会对上述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Gorodniehenko等(2008)认为,上述两个机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有着重要的关系。Aghion等(2005)提出技术差距与自主创新有着反向的作用。但是Gorodnichenko等(2008)认为技术差距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大,则外资企业的进入引发的溢出效应以及本土企业的吸收效应有限,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也将有限;如果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过小,则会引发外资企业刻意的技术保护,也不利于自主创新。所以我们设立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技术差距及其平方项这一变量来检验其中复杂的关系。

假设3: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也会影响其自主创新活动。

从实践层面来看,出口对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存在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一种力量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者迅速提高的近乎苛刻的技术、质量、安全与环保标准要求,促使出口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正面促进作用;另一种力量是在现有国际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企业必须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所掌控的销售终端通道,多以代工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当代工企业谋求产品多样化、产品质量持续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建立、自有品牌塑造、国际市场销售终端渠道构建等能提升价值链高端转移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取时,会与发达国家作为发包者的国际大买家和跨国公司的既得利益发生竞争与冲突,此时会受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买家或跨国公司的“俘获型”限制与阻击,进而对出口企业的创新活动强度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获取与提升产生负面作用。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到底属于哪一种情况同样则需要通过计量检验予以确认。

推论2:不同规模企业的出口行为对自主创新的作用可能不同。

对出口依赖越强的企业(多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与限制程度大,出口带来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所以表现出较弱的创新活动强度;相反,对出口依赖较少的企业(多不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存在国外客户较高的技术、质量、安全与环保等要求,出口带来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负面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活动强度。具体来看可能存在如下规律:规模较小的企业,技术能力比较弱,一般从事为跨国企业或国际大买家贴牌的外向型加工贸易生产,出口的促进效应有限;规模中等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主要从事为国内买家贴牌的内向型加工贸易生产,出口对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规模较大的企业,技术能力最强,一般是以自主品牌销售于国内市场,出口的促进效应最明显。

假设4:产业集聚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以产业集群形态存在(范剑勇,2004;路江涌等,2006)。众多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临近、产业链的纵向与横向分工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范围经济,会促进集聚企业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追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国地区间产业集聚发展是否也对自主创新差异产生影响?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文献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本项研究将加入制造业产业集聚这一因素。因此,笔者设置了产业集聚这个变量,以控制这种集聚效应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除了上述分析中所涉及的变量外,我们还引入了资本密度、国有产权、行业特征、地域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理由如下: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劳动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或企业往往技术含量及技术创新能力也高。笔者用资本密集度指标(资本总额/销售收入)作为相应控制变量。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从事研发的制造业或工业企业中有相当比例属于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因此不能忽略产权结构对创新的影响。根据产权理论,给定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的产权结构会导致经理人不同的努力水平和经营状况。创新活动是企业重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本投资行为,因此理论上应该也会受产权结构的影响。行业特征包括技术机会、资源的可获得性(appropfiabiliy)、需求特征、分销渠道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Scherer(1965)和symeoni-dis(1996)认为行业特征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行业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地域特征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地域的不同反映了企业所在地区在提供基础设施、经济支持和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水平。通常,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提供创新服务方面就做得越好。从而会对创新产生正面效应。我们将地域特征也作为控制变量。因此,我们计量检验的主要模型为:

(一)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1999m2003年间国家统计局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元)非国有企业的工业统计报表数据库。这些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每年的制造企业调查收集而成。每个企业样本包括了100多个财务会计变量。之所以选择1999-2003年间的数据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1999-2003年间,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出现一个显著的高速增长期;二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我们的样本数据正好涵括了中国加入WTO的前后期间,这就为我们观察中国加入WTO后贸易壁垒的相对降低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对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效应,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观察期间。

我们所研究的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9);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尽管所有国有企业以及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数据库包含了相当多的信息,但是其中的一些样本存在错漏和统计口径误差。依据谢千里等(2008)的处理方法,只要出现以下条件之一,我们就将该样本删除:(1)企业的员工数低于8人;(2)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100%或低于O%;(3)工业增加值为负。另外,2002年中国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于2003年正式实施。为了使行业口径前后一致,根据新的行业标准对2003年以前的企业按照小类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我们构建了一个1999-2003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集,其观测值大约50万个,包括自主创新、市场竞争、出口贸易、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产业集聚、产权结构、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基本信息。

(二)变量定义

自主创新(I):衡量经济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通常包括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分别用研发支出和专利数量来衡量。由于本文的数据集没有提供专利数,所以本文将研发投入作为衡量创新投入

的变量,将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变量。考虑到数据集中有大量企业研发投入与新产品产值为“O”,直接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可能会导致因变量的拟合值为负,因此本文使用Tobit模型对方程(1)进行估计。

市场竞争(Competition):衡量市场竞争的变量通常是勒纳指数。由于数据中没有边际成本数据,我们无法计算每个企业的勒纳指数。我们参照聂辉华(2008)的处理方法,将企业的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作为衡量市场竞争的变量。其中的原理是,产品的差别越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市场势力就越小,因此企业就越会花钱做广告。同时,还在模型中加入了市场竞争的二次项,以检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外资企业进入的程度(FDI):由于我们在计量检验中使用的是企业的微观数据,无法直接设立外资企业进入程度的变量,所以,根据三分位行业的分类,使用同地区同三位数分类行业中外资企业年销售产值在该地区该行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计算出三分位行业的外资企业进入程度,作为外资企业进入本土市场程度的变量。

出口贸易(Export):我们将企业出货值与工业销售值之比作为衡量企业出口程度的变量,来衡量企业出口规模的大小。

技术差距(Gap):为了检验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技术差距对于自主创新的影响,本文构造了技术差距变量。目前,在构造技术差距变量时,主要采用三种指标:资本密度差距(Kokko,et al,1994;贺灿飞等,2006);专利费数量差距(Kokko,et al,1994);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全要素生产力差距(Kokko,et al,1994;平新乔,2007)。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下文计量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本土企业的人均资本存量与该行业中外资企业的平均资本存量的比值表示技术差距。该指标有效反映了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同时,还在模型中加入了技术差距的二次项,以检验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

集聚效应(Agg):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实质上就是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集聚水平越高产业布局越不均匀,反之,则布局越均匀。常见的估算产业集聚的指标有行业集中度指标、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以及赫芬达尔指数。市场集中度则是从市场空间来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则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组织状况及区域差异,因此在表示产业的集聚程度时往往含有虚假的成分。为了解决基尼系数失真的问题,EUison等(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Index ofIndustry Concentration)来测定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赫芬达尔指数(HHI)是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值越大表明产业集聚程度越强,反之则越弱。本文将采用该指数来测定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行业的集聚程度。

企业规模(size):从研究方法来看,可用于度量企业规模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三种规模指标,这三种指标各有利弊。根据Scherer(1965)的方法,销售额反映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所以本文也使用销售额表示企业规模。

资本密集度(Tap):它是行业进入壁垒的衡量指标,反映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以及劳动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相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或企业往往技术含量及技术创新能力也高。笔者用资本密集度指标(资本总额/销售收入)作为相应控制变量。

国有股权(Soe):根据工业统计口径,企业登记的所有制类型包括国有、集体、私营、港澳台、外商、联营、股份有限、股份合作以及其他等九种。根据研究目的,我们将前面两种成分用虚拟变量“l”表示,后面七种类型合称“其他企业”类型,用虚拟变量“O”表示。

同时考虑到行业差异和省份差异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笔者也设置了不同行业(Indus)和省份(Province)的虚拟变量作为相应的控制变量。表1为主要变量的描述。

四、计量方法与检验结果

受限因变量(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是指因变量的观测值是连续的,但是受到某种限制,得到的观测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因变量的实际状态,常见的受限因变量问题有删失和截尾。对于删失问题,因变量处于某一范围内的样本观测值都用一个相同的值代替,所以计量模型不能使用OLS法,应该使用Tobit模型来估计。本文使用Panel Tobit模型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一)全部样本的回归分析

表2为经济全球化对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3和模型4―6分别对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为变量的自主创新进行考察,同时在模型2、5以及模型3、6中分别设置了市场竞争与技术差距的平方项,以考察可能存在的“u”型关系。

通过对表2中各模型回归结果的全面观察,我们发现:在有效控制了诸如技术差距、企业规模、集聚效应、资本密集度以及地区因素与行业因素后,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1 以广告密度衡量的市场竞争程度对创新投入有递减的、显著的正效应,即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市场势力越小,企业的垄断程度越低,对创新就越有利。这一结论支持了Arrow(1962)的观点,并且与Aghion等(2005)的结论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本土市场的竞争,进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利润积累,反而损害了创新的能力。

2 外资的进入程度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FDI进入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有“抑制论”与“促进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FDI的进入及其程度对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无论是创新费用还是创新的成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当FDI与本土企业在同一市场相互竞争时,本土企业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增加研发经费,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在这里,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动力来自于国际资本参与当地市场的竞争效应。

3 技术差距的大小对创新投入也有递减的、显著的正效应,即技术差距与创新之间也存在倒u型关系。这个发现深刻揭示出一个重要结论:外资企业既希望利用中国本土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价值链分工利润,同时,又紧紧提防着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向价值链高端的攀升能力,而成为其竞争对手。当两者之间的技术距离较大时,会获得外资企业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有限的局部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支持,此时,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出增长效应;当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时,外资企业利用种种手段来“封锁”和压制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时,中国的本土制造业企业很难构建种种提升价值链攀升的

自主创新能力。

4 出口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学习机会的增加和知识的溢出促进了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而且这一效应不管是创新投入还是产出,都是成立的。

5 产业集聚的影响显著为负,没有显示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促进自主创新的经验证据。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大多数产业集聚只是简单地追求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非产业上的“集聚”,处于一种低层次“扎堆式”的“群生型”发展模式。从专业化分工类型看,以横向分工(同质产品+专业市场)与简单生产链纵向分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从产业集聚网络体系竞争优势看,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生产要素、成本降低型技术选择、演化路径及其所体现的内外规模经济,而作为产业集聚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协作网络、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市场细分、价值链专业化分工、品牌建设等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6 在控制变量中,企业的规模对创新投入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这种效应是递减的,即企业规模和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与多数国外和国内的经验研究都是一致的,说明大企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优势。同时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比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更多的创新。

(二)按企业规模分类检验

在现实中,很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都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因为企业的规模与企业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政策和商业机会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控制与规模有关的这些因素对创新的影响,我们将按照规模大小将原来的样本分成3个子样本:小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小于300人);中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在300到2000人之间);大规模企业(从业人员在2000人以上的)。子样本的检验结果见表3。

我们在表3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检验的结论与全样本数据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出口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出现显著的差异。

篇(9)

智能时代来临

数字经济创新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莅临大会并致辞,明确指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以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成为新的引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效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使能者,推动社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不但对既有经济模式形成颠覆重塑,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催生了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数字经济2030:

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

会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发表了题为《数字经济2030――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2016年G20峰会提出的“数字经济”,为IT产业未来10至20年的演进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接入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丰富的形态和巨大的市场,数据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引发数据核爆、改变产业结构和未来业态。

汇聚权威专家

热议时代机遇

篇(10)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

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上一篇: 合同能源管理案例 下一篇: 黄瓜栽培管理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