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1: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问题的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问题的现状

篇(1)

高校扩招促使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对这一成才欲强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殊群体来讲,伴随初入大学的兴奋与激动,还有沉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找工作的烦恼、情感的迷失等问题,这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认识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得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交际困难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大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全新的环境。然而90后的大学生大多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自私任性、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交往能力有限而不能在短期内妥善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不愿意或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交往,疏远同学、远离集体。

2.学习心理调整不当造成的焦虑心理

学习压力主要体现在不能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目的性不强、动力不足、方法不对、态度不明确及学习成绩差等方面。首先,开放的学习环境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自立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产生学习适应障碍;昔日优越感的荡然无存,易造成心理失衡。其次,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不熟悉,使其心中倍感茫然;部分学生觉得自己高考发挥失常没能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经常感到迷惘失落。第三,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进度快,且多以老师讲课抽象或概括为主,偏重于理解,很多学生方法当,拼命学习却事倍功半,自尊心严重受挫。

3.就业困难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

每逢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倍受各大新闻媒体关注,“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达XX万,比去年增长XX”、“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等字眼充斥于每一个大学生眼中,无形中给毕业生带来一定困扰;而部分应届生确实存在工作难找的现实,也给在校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

4.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与情感危机

“没谈过恋爱就没有真正上过大学”的观念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视爱情至上。然而,恋爱过程中的疏远与亲密、分手与复合造成的情感起伏不定,未曾恋爱的学生受周围恋爱中同学的影响而感到孤独与空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诱发大学生心理冲突。

5.痴迷网络带来的心理困扰

网络在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部分嗜网成瘾的同学一味沉迷于虚幻世界,迟到、旷课、课堂睡觉成为常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我封闭,行为异常等问题,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6.家庭经济困难诱发的自卑感

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和部分城市低保的大学生因为较强的自尊心与自卑感而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或畏手畏脚,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期是处于人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真正成熟,经历着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迷茫,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成形成,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很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其次,对自身真实水平缺乏客观准确的判断而产生各种苦恼、困惑:他们或者将昔日“佼佼者”的优越感带入大学,在得不到期望中他人对“理想我”的评价和认可时产生较深的挫折感;或者无法区分“理想我”与“现实我”,为人处事竭力掩饰自身的不足,会因此感到疲惫、紧张而不愿意主动融入群体;或者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第三,对未来很完美、很理想的设想与大学现实的客观条件、过重的课程负担、各类资格考试及考研带来的应试压力、严重的就业压力等相距甚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冲突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影响

身处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物质金钱的诱惑较之以往更为明显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承受着更为强烈和复杂的心理冲击:在顺利取得学历学位的同时,必须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却依然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某些从不努力的同学“靠关系”顺利拿到所谓“好单位”的offer,让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奋斗在学习、找工作前线的学生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3.学校环境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组成中存在着一类特殊困难群体,即在经济、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弱项的“困难生”,如果对此类学生了解不够深入,或没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沟通和帮助,将会使这些同学的问题进一步蔓延和扩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将会无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及时诊疗;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单一、方法呆板,将会导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能向更高层次引导,容易增加学生新的思想负担。第三,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因自身专业限制、工作领域不同导致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缺乏主动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协作不到位都会使学生因为各方面的不适应而引发心理冲突。

4.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精心呵护,甚至过于关爱、溺爱,容易使其自我意识过强,且存在骄横、任性、事事依赖家长等心理,缺乏爱心,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解决的途径

马加爵,药家鑫,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事件一次又一次敲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及时发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沟通和诊疗,成为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增强学生自立自强观念,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提高挫折承受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建立准确、适当的学习标准,提高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擅长学科领域和学习能力的抱负水平,避免因自我评价过高而产生过度焦虑;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宽松的学习环境,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掘并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控制措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职业辅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择业与就业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引导其了解自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智力、兴趣、态度、气质、能力等,助其树立人生目标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助其发掘自身优势,掌握求职技巧;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寻找失败原因并调整目标和方向,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

4.正确引导恋爱观,培养学生与异性的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遇到因恋爱而发生情绪困扰甚至危机应及时进行自我情绪疏通,或找老师咨询,合理宣泄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

5.强化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构建“学校―班级―学生”三位一体的层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首先,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并构建起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组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工作的培训活动,提高做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开或走出心理障碍的误区。其次,发挥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关心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家庭等情况并建立班级心理档案管理机制;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和学生间的交流,推动班级强大凝聚力的形成。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工作干部队伍,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专题培训以提升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认识和工作能力,辅助教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及时发现并引导问题学生。

6.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主动关心学生成长,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关注度;积极、及时、持续的与家长进行沟通,全面反馈并接收学生在学校、家庭的真实状态,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的成长计划,保证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与主要建设者,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为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环境中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超越自我、迎接挑战的关键。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素质的优化,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高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69-70.

篇(2)

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而高职高专学生已达46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民族和社会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以此推算我国将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大学新生不适应新的环境产生适应障碍。适应能力良好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新生从高中三年的紧张生活中走出来,迈进新的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模式等都与过去是不同的,这些学生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学习的准备,因此难免会产生心理困惑。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如不能及时沟通、解决、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对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整,帮助他度过新生生活。

现在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有其积极的一面,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敢于挑战等。而独生子女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缺乏和他人的合作精神,不懂交往技巧,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为所欲为。家长的过度包办代替,使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事的能力,理解问题偏激。由于交际出现障碍,大学生遇到问题,找不着相应的人诉说、商讨,致使问题愈大愈加重心理负担,造成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另外又由于交际受到影响,致使一些学生不愿与他人进行交往,自我独处形成孤傲、自僻、偏执等症状。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即使经过近一年的同宿舍、同班内、同年级的交往学习、生活,有时有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融入进去,游离于集体之外,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大二学生主要面临情感障碍。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生活之后,有了一定的适应及同学间的交往,看到同学之中成双成对的逐渐增多,因此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免要赶时尚、潮流,但是大学生的婚恋观、人生观有些并没有完全形成,价值导向也会产生偏差。或者这些学生本身还只是一个让人照顾的大孩子,并没有形成在情爱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所以情恋的稳定性与当学生遇到这些打击之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宣泄渠道,将心中的郁闷释放出来,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业、生活,严重者还会造成残害生命的悲剧。对这些现象我们要给予积极关注,积极引导,减少悲剧产生。

3、大三学生主要面临就业压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往往会希望自己大学毕业之后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高薪、舒适、福利待遇好等等。然而现实又是这样残酷:一个职位要有几个甚至上百个竞争者。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对工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高校每年扩招,全国每年毕业大学生400多万人。在这样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特别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就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出身贫寒之家的学生,上大学借不少钱或贷款,原指望毕业之后能找个好工作挣钱还债,可是找工作又是如此之难,所以这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严重打击。

二、解决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对于高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不同状况之下,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只要大学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平衡,心胸开阔,知行合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悦纳自我、管理自我,就能够做生活中的强者。那么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如何寻求对策呢?

首先,针对大学生出现的适应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我们应该一方面积极发挥集体作用,互相了解,积极沟通融合。另一方面进行大学生心理量表测试,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寻找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解开心结,进行疏导。虽然大学生之间在个性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同龄人之间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敢于尝试、积极进取等等,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共性又要看到个性。对于不同的个性我们不是抹杀取而一致,而是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悦纳自己,也要悦纳别人,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其次,针对大学生所出现的情感障碍,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讲座,情感教育辅导,通过琴棋书画、唱歌跳舞、集邮摄影等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差,容易造成行为冲动。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在我们目前现行教育体制下,存在“知、情、意”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往往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因此,我们要从知、情、意、行等多方面出发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按照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认知情绪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于人们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的信念所导致,同样一个事件,人们认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第三,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这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2012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项调查显示:51.4%的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不仅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一方面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从容自如面对考验。不怕挫折、敢于竞争、树立正确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于社会竞争。同时社会上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总之,高职高专学生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要使学生学会维护和调适自己的心理。克服生活、学习中一切障碍,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及一切对心理健康有利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对未来充满信心,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有用之材。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87-02

重庆市是西南地区劳务输出大省,据2011年有关部门统计,重庆约有留守儿童20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通过对我校幼师专业学生和县内另外两所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几乎占到一半,这样一个比例引起了笔者对在校幼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再一次的深思。对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给他们“特别的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一生。

1 中职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

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普遍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还未成年的他们经历了人生第一次选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和关怀也在逐年增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出台诸多政策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但研究表明: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自我,不能适应身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1.1 亲情缺失,无安全感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久而久之,这必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在我校的幼师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住校生经常周末都不回家。当问及他们为何周末没回家时,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家里没人,回家还是我一个人,没意思”、“每次回去都要听爷爷奶奶唠叨,不想回去,学校还好玩一些”。这样的回答总让人内心阵阵酸楚。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1.2 关爱缺失,自信心不足

有一次在班上开展“小纸条讲真心话”活动时一同学的纸条让我记忆犹新,孩子这样写到:“当我进入初中的时候,我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只有我和我妹妹两个人在家,妈妈他们就把我们托付给大姨,我很不开心!每次看到别人有爸妈在身边,有很多东西时,我很伤心!因为大姨他们很忙,根本没有多的时间来管我们,我经常看到我妹妹躲在一棵树后哭,那时我的心是痛的!”看着孩子内心的无助,想到孩子平时默默无闻,胆小怕事,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给孩子多一份关爱,多一些鼓励,让他们理解父母不一般的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关怀,充满阳光。

1.3 有效交流与疏导缺失,性格偏激

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行为的孤僻、性格的任性、脾气的暴躁等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往往不能有效克制自我情绪,当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表现得过分压抑或者过分的激动,容易走极端。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4 学习目标缺失,无上进心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他们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才选择职业高中,并不是怀着学技术才来职高的,所以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学习不好,但又不想那么早吃苦才勉强来职高混日子,等年龄稍微大些再直接找份简单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平平安安地拿到一张高中文凭就可以了,也好向父母交待。很少的人会为了更高层次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动机的低层次阻碍了孩子的进步。

1.5 榜样缺失,道德素养较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当孩子从旁人嘴里听到有关自己父母种种不好的时候,比如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经常抽烟喝酒等等,都会给孩子还未成型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有的孩子便在无形中学习到这样的坏习惯。班上曾经有一个女生常不自觉地就拿了别人的东西,当被发现后她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就是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行为。后来她告诉我,小时候她拿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她爸爸妈妈都不会批评她,进而形成了习惯。我花了好长时间才给纠正过来。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起着示范的作用,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模范和引导。

1.6 性教育缺失,性心理出现偏差

伴随着生理成熟、心理发展以及与异性的交往,出现了青春期烦恼、情感问题。中国传统教育谈性色变,虽说近几年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17、18岁的中职学生刚好处在性教育的盲区。随着网络的发展,像言情和黄色网络、书刊这些传媒工具对他们造成很大的身心影响,网络上一些扑朔迷离的东西,刚好满足了他们好奇的心理,加上家长和老师都反对早恋,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反其道而行。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2 建立信息平台 更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2.1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健全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世界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可以满足孩子对亲情的渴求。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他们容易将“精神上的亏欠”转化为“物质的补偿”,简单地认为多给孩子一点钱就是对孩子的补偿,殊不知得不偿失。不但没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而是将孩子推进了铺张浪费、投机取巧的深渊。在网络广泛运用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通话,让子女和远在外地的父母保持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增加亲子间的互信,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才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有力保证。

2.2 有针对性地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搜集,以及电子档案的建立,可以让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的去关心留守儿童,并且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记录、汇总。此外,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网络咨询“心灵驿站”等形式,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在网络上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疙瘩。而不用面对面地接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更好地解决了很多孩子害羞,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弊病。

2.3 通过网络,开展家校联系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走出许多子女教育问题的误区。而网络则凭借其低成本高效率快速的优势,成为沟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一座良好的桥梁。

3 校园网络的利用与监管 注意避免网络的不利因素

留守儿童信息平台的建立,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网络联系与交流。未成年儿童没有一个完整的辨识好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学校要对网络的利用权限做相应的授权和限制。比如,只能允许学生进入特定的网络功能应用,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不利影响中。而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作为每个人的隐私,应该有相应的加密保护,只有相关的心理教师掌握和管理,来尊重留守儿童以及其他家人的隐私权。

总之,留守儿童需要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关怀,虽说他们身上存在若干问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赞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学的理解,老师的关心、家长的疼爱、社会的支持,都是他们寻找美丽人生的基石。而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平台的建立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蓉华.浅析亲情“缺位”学生个性缺陷的成因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3).

[2]谢妩.职高学生心理问题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

[3]贾文华.亲子关系对留守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及启示[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

[4]贺芬.重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8(4).

篇(4)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中断12年之久的研究生教育重新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有限的教育资源,已使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定体系,达到了一定规模。“目前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总数超过150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110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再次刷新纪录,高达180多万。长久以来,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精英群体,其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一致忽视。与之相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展开研究。陈闻等人对29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SCL-90心理健康测评,发现: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年龄和价值的降低化,以及全国各高校硕士研究生跳楼、自杀、变态等新闻的不断曝光,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社会阅历更为丰富,心理素质更为成熟,具有更强的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克制的能力,特殊的生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硕士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必然存在许多独特之处,也更具复杂性和隐形性。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奖学金制度下的学习压力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给所有研究生公平竞争奖学金的机会。现行的奖学金由学校和政府出资设立,金额依次减少,可抵免全额或部分研究生学费。高校实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功利化

以获得奖学金为目的,很多研究生抱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看书、做实验,其过程除去痛苦和枯燥,毫无快乐和享受,其结果也往往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论文在奖学金评定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些硕士研究生靠花钱随便在低级杂志上发表几篇论文,或找人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欺骗和抄袭玷污了学术的圣洁。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参加实践活动方面,很多研究生按照奖学金评定细则上的规定来参与活动,凡加分的一律参加,自己真正感兴趣但没分加的只好搁置一边。

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效率,消磨研究生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内心压抑、焦躁迷茫,悲观厌学等损害研究生身心健康的不良心理。

2、同学关系的冷漠化

对于尚不具有收入来源的研究生来说,奖学金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且在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中,零点几分的差距就有可能降一等级,这种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同一专业同一宿舍的同学关系变得很微妙,大家平常聊天都对奖学金一事避而不谈,暗自竞争,心怀芥蒂,轻松活泼的宿舍氛围被紧张忙碌所取代。

(二)婚恋状况的压力

按照正常入学年龄,硕士研究生一般在24或25岁,一些工作后再考研的年龄更大,绝大多数研究生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很多研究生甚至把这作为学习期间的任务来完成。但实际情况确是,研究生一般自我期望较高,对择友的要求也较严格,太过完美主义;或者潜心于学术研究,交际圈子较小;或者太现实,在婚姻的大门外徘徊等等因素导致正值恋爱年龄的青年人只能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生活世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焦虑、恨嫁、孤独、富于幻想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对于已婚的研究生来说,虽然已有生活伴侣,但也面临着两地分居的压力,一方面要进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担负家庭责任,因此他们的研究生生活也并不轻松,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

(三)自我期待的定位于现实之间的反差

作为精英群体,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要比一般社会成员、比本科生高很多,他们渴望实现抱负,幻想出人头地。然而现实是,现在不少研究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读本科时,面对就业压力,选择考研,但是,考上之后怎么读,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目标在哪里,对这些问题部分硕士研究生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导致定位不准确,就是从上课到兼职,再找工作,这就是是硕士生3年生活的普遍写照。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研究生对这些空闲时间没有很好的规划,面对物质的诱惑,加之科研的枯燥,大把的时间都白白浪费掉。知识储备不够,社会经验不足,与人交往能力欠佳,每每想到这些,心理已日趋成熟的研究生倍感迷茫而又无能为力,不付出努力去设法改变,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质疑空虚厌学的悲观心理,使本来应该积极阳光的研究生生活变得痛苦煎熬而又一事无成。

(四)自身角色的冲突

硕士研究生的角色是一个多面体,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已进入成年阶段,身兼成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有些硕士研究生为人处世学生气十足,甚至略显幼稚,也有一部分过于圆滑世故,工于心计,二者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一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扮演恋人、父母、员工的角色,在众多角色转换中,哪一个协调不好,都会产生冲突,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可能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角色的复杂性决定了硕士生比本科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几率要大的多。

(五)经济压力

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生一般选择在一线、二线城市读研,以弥补自己本科时的劣势。这些城市消费指数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硕士生的生活支出比本科生要多,经济压力比本科生要大。加之,高昂的学费和现行的资助模式,令硕士生倍感艰辛。经济基础决定上次建筑,生活贫困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许多农村的学生由于视野不开阔,兴趣不广泛,在同学面前不敢说话,朋友不多,人际交往少,孤僻,自闭,缺乏自信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敏感脆弱的神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事实上由经济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更为常见也更为严重。2004年的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和2006年河南大学李征20分钟连杀七人的事件,同样的家庭贫困,同样的不善交际,同样的心灵扭曲,不能不引发我们一连串的思考,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诱发硕士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对硕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亚丽.奖学金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

[3]朱效传,吴艳艳.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及对策[J].新西部,2007(24).

[4]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5]郑霞,苗元江.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J].企业家天地,2007(10).

篇(5)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节奏在不断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社会人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在与日俱增。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年龄特点,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群体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更加强健的体魄,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带来压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已成为需要各高校尽快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恋爱引发的问题

恋爱是诱发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早恋甚至早婚,耽误了学业,有的因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

2.自我定位不确定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会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优缺点。但在制定学习目标、规划人生等问题上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的境地。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会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很多很多,有些学生会对这样的情况难以适应,心理落差较大。大学的人际关系也要比中学复杂得多,一些同学很难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心生烦恼。大学生活中,需要学生独立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对那些在家过惯了“少爷”“小姐”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在中学阶段,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一般都会把大学描绘得很美、很自由,令人向往,致使一些学生以为只要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当真实情况出现后,学生突然发现心中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试一样要承受很大压力,竞争似乎比中学时还要激烈。此外,在学习方面,大学教育注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再时时提醒、手把手灌输,要想学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都得靠自己自学。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加之未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考试后经常出现挂科的情况,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对学习兴趣和信心。

4.就业压力大

而今,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就业的难题时,内心会更为敏感,有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所以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社会的转型、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的压力。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于集体生活不习惯,而大学生活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式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还要有奉献精神和团体意识,不然可能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和压抑。如果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墨守成规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也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因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失意沮丧。多数大学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所以学生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他们的习惯和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这很容易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若无力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可能会引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可能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对有些学生而言,也可能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此外,很多贫困的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得背负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压力,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了其他同学,会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4.通过多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7.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敏.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之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6):78-80.

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177-0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保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当代大学生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社会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新时期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深受我国正在经历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他们要完成很多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内心存在诸多疑虑,致使他们的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影响或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性格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80后、90后群体,童年的朋友更多的时候不是同辈群体,而是自己的父母,他们是过早成人化的一代,是被催熟的一代。独特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得80后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核心,这是他们形成“自我中心”人格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自我中心”使得已经长大成人的他们在面对爱情、婚姻时产生巨大的代内冲突。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家长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使其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导致他们认知和情感发育不正常。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调遣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3.大学生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匮乏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都只是流于形式,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导致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不足,进而使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不足,埋下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

4.高等教育的改革拓展了大学生的素质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由常规教育向三创教育的转变。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的。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概括为:智力正常,自我评价得当,情绪调控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人格完整,人际关系和谐,学习动机明确。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正值一个发展时期,是从青少年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过程,也是各种矛盾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冲突的时期,还要面临复杂的角色转换问题。因而,大学时期正是各类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处理、恋爱问题、性健康、性格和情绪调节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涉及面较广,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3.学业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和学习动机功利化;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人和谐相处;恋爱问题则主要体现为情感的迷茫、不正确的恋爱观以及如何应对失恋;性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性格和情绪调节问题具体表现在抑郁和情绪失衡。

4.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1)网络群体。网络这把双刃剑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了困扰。

(2)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和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在贫困生中较为普遍。

三、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健全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运行

篇(7)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篇(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引导和干预机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社会在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时候却忽略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繁多、突发性事件多,影响着高校辅导员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和教师中的特定角色,特殊的工作性质和特定的职业角色,不仅使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要求比一般教师高。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事务繁多和任务繁重

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谓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高校各部门各项工作落实到学生层面,执行者都是辅导员,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落到了辅导员的身上。有时,高校各部门的规定或者管理不科学和合理,辅导员不但要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还要及时执行,因此,所面临的任务极其艰巨,进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教育效果的周期性长和工作量大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好每一项琐碎的工作,但是辅导员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其工作的业绩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成果,这样辅导员难以产生成就感。

(三)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均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其主要任务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却花在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第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在工作中政治辅导员实际上还承担了大量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出早操,检查宿舍卫生、课堂纪律和考勤,评定各级各类先进,奖、贷学金(有的高校甚至评定奖学金或学生毕业的学分或绩点都要辅导员来算),安排学生勤工助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和文体活动。此外,还要反馈教师授课效果,做好专业分流、实习安排,从事部分教务工作,追缴学费,安排学生宿舍,反映伙食质量,等等。有的领导认为:“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责不明,评估考核也就无从谈起。

如此繁杂的事务,使辅导员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没有时间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提高,从而使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由此还会形成工作被动、不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四)突发性事件多

当前,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为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人身安全,辅导员基本上是“5+2”、“白+黑”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了“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制度,辅导员一旦处理事情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辅导员长时间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中,工作压力得不到及时舒缓,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多重角色的冲突

高校辅导员与其他系列教师相比角色需求是多方面的,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角色。辅导员在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会碰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两种要求。如辅导员既要树立角色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多重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焦虑的产生。

(六)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加上很多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既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又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使得辅导员的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得不到保障,职务得不到晋升,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很多辅导员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这些使得部分辅导员对自我的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二、改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应激(压力)需要组织和个人共同解决,否则,个人成功应对应激的策略只是帮助雇员从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中求生存所用的临时补救方法。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和高校改革及由此催生的种种问题,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其次辅导员自身要注意加强自我调适,以更好地保障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自身

1.充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这是自我心理健康管理的基础,如形成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寻求心理援助等。

2.培养良好的性格,提高心理素质。主要指个人应付、承受及调节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情绪是否稳定,情绪反应是否适度,意志是否顽强、果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3.改变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是免除一些疾病的根本方法,如生活规律、经常运动、不吸烟、少饮酒、戒毒、戒赌,胸怀坦荡,工作生活松弛有度等。

4.创造良好的小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心理环境,如生活、学习、休息和娱乐条件,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关心照料等,这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

5.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制订心理健康计划(目标、措施),并做好定期自查。

(二)高校

1.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定位一直是学生工作中有争议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如辅导员应做什么不少人还不清楚。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严重地影响了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也使很多辅导员觉得很迷茫,使辅导员队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管理者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工作面临严重考验的今天,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科学定位,改变辅导员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状况。

理顺辅导员和教务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关系,明确辅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科学的定位,把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的职能,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建立辅导员心理保障机制。

当前,由于辅导员一般都比较年轻(大学毕业1―4年的居多),心理承受力也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辅导员虽然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也不知去哪里求助,所以,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3.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建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显著,竞争日益激烈,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自信心,提高整体素质,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

4.优化各项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

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系统可以充分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工作机制上,高校既要保证辅导员工作重心不转移,又要允许辅导员把鲜活的思路带到工作中。在奖惩激励制度上,高校要改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观念,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学生问题,在人事机制上,要根据辅导员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机制和发展规划,允许换岗流动,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思想素质和个人专长,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要激活用人机制,优先提拔优秀辅导员走上领导岗位,使辅导员看到工作有出路。在后勤保障机制上,建立人员经费、设施等落实投入机制;要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一样,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现在各高校现招的辅导员基本都是硕士)或进修有关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只有出路解决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这支队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优化辅导员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为高校的稳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延民.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维护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

[2]陈翔.高校思政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8-2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艺考热”的全面兴起,我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令人堪忧的是,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这种形势下,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表现出后劲不足的情况,大学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艺考热与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多数艺校采取实习的办法,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期待着圆梦的艺术类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困难重重,出现了各类心理问题,对其自身就业带来了极大负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实习时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展开分析,并对如何有效改善其心理状况提出建议,以期对促进其顺利就业、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二、艺术类大学实习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而它的产生、变化及发展又与学校、专业、学生年龄、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实习过程中,除了会出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之外,往往还会表现出有别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你的就业优势和劣势”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中,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1000名艺术生中,约72%的人对自身就业优势和劣势不甚了解,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在对这些艺术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对未来就业前景充满信心的仅占总人数的23%,更大一部分数量的学生虽临近毕业但对所学专业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渺茫。实习过程中的艺术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在于期望与收获不成正比,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学生心理失衡的关键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可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生自身原因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社会原因

从当前整体社会环境来看,“艺考热”持续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媒体对艺考的报道宣传过于夸大,甚至有意渲染,每年都会用大量版面和精力对艺考进行专题报道,对受众造成只要参加艺考都有“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可能的误导。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影响,在博士、硕士遍地的当代,没有学历就没有“面子”。在高考体制下,能够进入本科大学深造的学生毕竟数量有限,而艺考对文化课要求相对较低,为这些成绩中下游的学生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成为这些考生的选择。此外,艺术院校不断扩招、艺校就业市场中存在不正之风等,致使艺术生踏上实习岗位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产生抑郁、焦虑、心理失衡等问题。

(二)家庭原因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媒体、高校、亲朋好友等周围环境的大肆渲染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了艺校,以期实现“明星梦”。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艺术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物力、人力,这从客观上加大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父母高期望的背景下,基于实习现状面临诸多困难的艺术生而言,极易产生心理压力。

(三)学生自身原因

实习中的艺术生多在22~24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涉世未深,各方面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较弱,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性格多任性、心理较脆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一)完善社会就业制度

从艺术院校来讲,应加大改革力度,明确办学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完善课程体系。从政府来讲,应高度重视完善落实艺术类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和资金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上给予相应倾斜;鼓励艺术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国家政策层面帮助艺术生消除后顾之忧。从用人单位来讲,应规避各种就业歧视,规范市场秩序,为艺术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对于艺术生,家长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就业形势这两大实际,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作出科学合理的期望,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尊重孩子主观意愿,支持学生不断上进。加强与孩子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疏导其实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学生就业心理自我调适

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有助于突破心理困境,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准确定位自身就业能力,结合自身特长优势及兴趣爱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善于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艺术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高度关注,艺术毕业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调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形成最佳的就业状态,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参考文献:

[1]田丽华.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篇(10)

4.1 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

4.1.1 内部控制环境和管理的不足。

(1)C 信托公司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各组织结构管理责任不够细致,管理界限不够明确;各组织部门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内容混淆凌乱,管理办法出台滞后缓慢。各组织部门间监督制衡机制不充分,容易漏查风险事项,一旦出现某些经营问题,董事会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对策。大股东意识过于强烈,干预了过多的治理结构设置和经营治理过程,不利于业务风险把控和小股东的利益体现。

(2)部门设置和权责监督存在的问题。

C 信托公司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治理指引》逐步建立健全了部门结构设置,明确了业务管理机制,在信托业务流程上制定了前台承揽、承做和部分承销的业务模式,中台配合前台做好风险调研和把控的业务决策模式、后台根据业务情况管理存续业务运营的模式。对于固有业务和信托业务也实行了完全的风险隔离,会计核算单独设置,业务团队分开管理、风险决策相互独立。虽然部门设置与权责分配已经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高管管理分工和部门设置不够科学。管理层分工未遵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高管管理范围未按业务领域划分,业务管理重复杂乱,牵扯精力过大,不利于风险点的及时发现和风险事后的快速处理;有的高管还同时监管前台和中后台,没有起到中后台风险监督、权利制衡的应有作用。例如主动管理项目的最终决策者为董事长,因主动管理项目前期风险评估要经多层审批,最终审批者为董事会委派的董事长,而董事长为第一大股东指定人选。这种审批设置不利于公司的独立发展经营,比如对于大股东青睐的业务风险审查可能有所松懈,尤其是关联交易风险难以规避。再者,公司副总业务分工不够科学合理,有些业务高管不光负责前台业务部门业务审批,还要负责中后台部门的运营管理,当后台管理部门提出异议时,业务承办部门决策者和中后台监督部门决策者同为一人,再加上业务高管的业绩压力,使得最终决策偏向业务。使得前、中、后台的监督制衡作用不能更加科学的发挥。

第二、前台部门设置数量过多,业务领域亦没有显着的区域规划,造成了各部门间竞争激烈,偶尔发生业务冲突的局面。这种多部门合作同一交易对手的业务处境,容易留给对手方管理混乱的印象,不利于公司品牌的塑造。前台业务部门业务类型基本类似,部门间没有业务重点划分。在房地产信托业务盛行的当下,各业务部门为了追求当下的效益,所开发的业务全部都与房地产相关,这不仅使得公司各项业务指标不能满足监管要求,而且带来了监管风险,更不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的投资策略,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对 C 公司的经营发展将会带来致命的打击。

第三、业务内部审批流程过于繁琐。根据公司业务分工,业务审批流程为业务部门发起,然后依次经风险管理部、合规法律部、风险总监、业务副总、总经理同意后即可承做。业务审批完成后业务部门即可商议签署合同等协议文本,等合同及业务款项落实后即可成立项目。但是在集合项目成立出款时,又要重新审批成立流程,成立审批签字部门还加上了理财销售中心、托管业务部等中、后台部门,如若中后台部门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或者业务落实意见提出业务风险异议,将会使得业务继续难度大幅增加。如果已经签订的合同不做,公司将面临违约风险,如若将持续进行风险异议项目,这将会大大增加后续的项目管理工作量。这种业务审批流程和业务成立流程的双重审签不仅使得前台业务部门要分出大半的精力在浪费在内部流程上,增加了业务承做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严重降低了业务承做效率,难以在行业中树立起高效率团队声誉,潜在中影响了业务承揽量,影响公司营业收入,更重要的是不能在业务审批阶段发现解决风险,风险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公司声誉。

第四、存在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弱化了公司风险管理的能力。在业务调研阶段,因为业务承办部门不光负责业务承揽承办,更要担负起项目风险合规可行性调研的重任,虽然公司要求项目调研必须双人前去,但是却没有明确风控或合规部门必须同去考察,使得业务调研全部成了前台业务部门的职责。前台业务部门即是业务承办方,又是可行调研方,在绩效考核压力下或绩效提成诱惑下,调研情况难以体现务实公正的原则。

(3)C 公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C 公司只是在少数文件中提到发展战略且该战略过于宏观,即没有对战略发展的步骤环节进行细分,也没有对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详细的时间规划,不利于战略的发展实现;没有考虑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变幻因素,没有对发展战略的风险进行调研和预估,不利于预判风险,更不利于发展战略的经营定位;战略实施过程中没有引入监督机制,任何事情缺乏监督,都会对目标的发展和实现造成推进动力不足和执行局面偏离的严重后果。

(4)人力资源管理风险问题。

一、人员招聘机制过度僵化,完全按照大股东人员招聘机制进行人员录用,不能灵活掌握、因地制宜的实施人员准入原则。比如对于业务人员、理财中心人员录用方案也完全参照大股东制定的中、后台人员录用准则,不管应聘人员业务能力或营销能力如何,只要学历不达标,就绝对不准录用。这种情况使得公司一些业务拓展和理财销售缺乏人员补充,而一些后台部门存在人员过多的情况,给公司业务拓展和理财销售带来了局限性风险,不利于业务的扩大和拓展。二、人力资源在引导鼓励员工职业发展方面缺少完善的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公司没有形成系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公司除了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基本的业务和合规培训外,对于老员工的学习充电基本没有过刻意的安排,在加上学习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容易导致人员学习怠慢,不求上进。在加上现如今业务创新频繁,风险藏匿隐蔽,员工业务素质高低与业务风险的发生与否存在着最直接的关联关系。三、前台业务人员激励机制不足,惩罚机制量度太重。C 信托公司对于前台业务承揽承办的绩效激励不足同行市场绩效激励的五分之一,远远低于行业激励水平;而承办业务一旦发生风险,却要用将来的业务收入承担风险业务百分之百的损失。这种奖惩机制容易促使业务人员将可以承揽的业务推介给其他同行机构,从中谋取毫无风险的推介费,对公司效益增长带来巨大的风险。后台激励实行级别差异化管理,资历老的人级别相对较高,年轻员工级别普遍较低,无论工作贡献大小均按级别进行工资考量。这种工资绩效安排不利于激发后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产生怠工的风气,不利于项目后续风险的管理和发现。

4.1.2 风险评估缺乏规范性及专业性。

风险评估工作作为 C 信托公司业务测评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已经相对完善,风险评估流程和架构较为健全,具体评估流程已形成规范化的模式。虽然 C 信托公司在风险评估的流程构建上已经比较健全,但是其不管是在事务管理类业务还是主动管理类业务的风险评估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事务管理业务(通道类业务)风险评审存在的问题:一、公司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评估准则,只是根据不同的业务零散的提出风险点。二、通道类业务后续管理模式一直较为粗犷,报酬率相对较低,自 2018 年始,资管新规实行以来,通道类业务穿透底层的管理模式给信托公司带来了繁杂的管理任务风险。三、曾经盛行的通道类业务使得C 信托公司过度依赖此类业务,主动管理业务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当下业务转型的需求。

主动管理业务风险评审存在的问题:三会评审流程已经非常完善,但是由于业务创新需求越来越旺,风险点隐藏越来越缜密,即使风险业务偶有发生,但是由于业务规模较大,一旦业务出险,也会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另外,三会评审专家和领导业务接触范围有限,把控种类不够全面,不能更有效的规避风险、发现风险、适当的解决风险。比如由于 C 公司擅长从事与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有关的业务,对于房地产风险把控还算精准,当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却不知如何进行风险审批和裁量。

4.1.3 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不充分。

C 信托公司虽然建立托管运营部,负责项目的后续运营,但是由于由于后台运营部门和前台业务部分后续管理职责分工不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使得受托运营部与前台业务部门分享信息,从而导致前台业务部门仍然要分出部分精力管理存续项目。另外前台业务人员还需对项目风险管理情况实施持续监控,对项目成立后各种风险信息进行考察、调研、分析和处理。在 C 信托公司,每个前台业务人员都肩负着众多责任和义务,不但要持续拓展、报送、成立新的项目,还要抽出时间应对项目贷后检查,提交存续项目的事后调研报告。再加上 C 信托公司并未制定项目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制度细则,也未对存续期项目期间报送的管理报告作出明确制度规定,使得项目过程管理事宜分工不明确,监督不到位。造成了项目前期和中后期管理过度集中于业务部门、管理混乱、拖沓、不及时,更无法对存续项目潜在风险作出专业和综合性的预判。

公司经营管理层对项目运作状况、潜在风险等管理事宜无法全面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材料,存在严重的因信息失衡导致信托财产受损的风险。当风险发生时,倘若业务部门未能及时向公司报送涉险项目情况,公司管理层则无法及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造成公司不能全面识别其所面临的风险并延误最佳的风险处理时机,对公司和客户带来不确定的损失。

C 信托公司并未建立满足业务发展必须的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收益计算与分配、各项数据的统计规整、客户资源库管理、交易对手方信用评级均停留在业务部门人工统计的初级阶段。项目数据库建设的严重滞后也是导致 C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企业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对海量项目数据库信息进行处理,仅靠人工统计和核算,不但不能及时对风险做出预警、报告、分析、决策、处理,还有可能在风险发生之时造成紧急应对机制的失灵,引发难以预料的系统性风险。

4.1.4 内部风险监督管理不够科学和专业。

C 信托公司项目风险管理监督管理部门主要为业务督察部和业务审计部。业务督察部主要是对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进行监督检查和提示风险;业务审计部主要是对督查和风险部门提出的风险项目进行会计审计核查。按照公司部门职责规定,业务督察部主要负责开展现场及非现场贷后检查工作,对项目或信托合同约定的抵、质押事项进行核实,对发生的违法违规经营,已经或可能导致损失和影响的事件,及时向合规法律部和风控部报告。审计部门对自营业务和信托业务均有审计核查的权限,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阅资料进行例行审查。虽然公司风险监督管理比较严格,但依然不够科学和专业。

第一,项目风险监督排查频率低,排查范围窄,排查力度不够,形式过于表面化。C 信托公司对于存续项目风险监督检查安排还未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时间安排,部分监督排查都是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必要检查。大部分排查也是让前台业务部门提供风险排查表格,按照制式要求填写项目要素。第二,内部风险监督部门精力主要集中在事后的监督检查上,对于风险发生前的监督安排没有做到有效的抽检。比如监督部门经常关注的风险类别为已发生风险或者监管部门提示类风险,而不是将精力放在事前防范上。第三,风险监督部门人员辨识风险的能力有限,专业性有待提高。业务督查和审计部门人员主要精通专业为会计,平时监管材料主要也是交易对手的三大报表。虽然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一个交易对手的经营情况,但一个风险项目的发生,财务数据往往是最终结果的数据体现,而不是风险发生的缘由体现。管理监督风险不仅需要会计类人才,更需要相关业务行业的综合分析型人才。只有做到学习研究各行业领域消息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引发风险的缘由、预知风险发生的概率,才能更好的在风险发生时提前规避。

4.2 公司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C 信托公司信托业务重点是投融资类项目,所以作为困扰投融资项目的传统风险类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依然是信托业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尤其是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更是项目调研的重中之重。C 信托公司通过搜集行业风险案例结合公司内部风险案例,针对常见风险制定了风险管理对策办法。C 信托公司业务投向主要分布在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行业,交易对手筛选主要定位在行业中排名靠前(比如排名前一百)的大型地产商或者有大型地产商联保的企业,虽然经过筛选后的企业已经算是行业翘楚,但随着市场经济下行和某些行业政策的影响,C 信托公司踩雷的风险项目也是达到了历史高位,在不敢打破刚性兑付的行业形势下,兑付危机也偶有发生。对公司的经营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样对股东收益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从现阶段 C 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看,针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的事前防御措施与行业其他信托公司相比存在较大的管理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永远是 C 信托公司最重视的风险之一。首先,从信用风险处理情况来看,C 信托公司缺乏高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未能从整体的管理层面出发,充分实施对交易对手的授信评级制度,同时,缺乏为信用风险数据提供基础的内部可查信息化数据库。其次,C 信托公司把存续项目风险管理的重任放在经办业务部门的传统做法,不仅导致风险项目管理信用风险发现不及时、不完善,还拖累了业务部门拓展业务的前进步伐,阻碍了信托业务发展的速度。最后,C 信托公司筛选交易对手时没有形成规范的筛选流程,主要是由业务部门根据业务类型和交易对手方行业排名及股东背景进行筛选,然后再采取传统的定性分析为主的方式,主要措施包括还款来源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压力测试及财务数据指标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

第二、操作风险作为组织结构流程设计的重要因素,未能引起 C 信托公司重视。C信托公司虽然根据制度流程设计,形成看似完整的内部评审、成立及项目期间管理流程,但相关环节缺乏部门间的彼此制衡和相互监督。因数据系统不够完善造成内部评估与审计评价的管控手段缺失,无法对操作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督查,未对操作风险可能给项目运营管理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专业的、逐期的评价。另外,项目成立时对于签署文件的审核没有形成流程化的管理,仅靠业务部门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交易,容易忽视因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的风险。当因操作管理缺失造成风险事件时,无法在最短期限内制定出降低损失、提升管理的改进策略。

第三、资金流动性作为支撑业务扩张的基石无法及时扩充。C 信托公司虽然一直尽力在说服股东增加股本,但因其是国企,股东增资审批流程复杂多变,增加了增资难度。另外在信托业务募集资金来源和市场投资者的发掘方面,C 信托公司保守设立异地理财中心的做法与其他同行大力激励异地理财中心的做法相比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再加上异地理财中心宣传不到位,导致异地理财中心的设立没有起到应有的补短作用、如同虚设。所以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存在一直是 C 信托公司业务拓宽的短板。

第四、政策的持续稳定是当下信托公司稳健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关系到主营业务收入来源的行业政策更是信托行业时刻关注的要件。C 信托公司主动管理型业务过于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当下我国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在行情好的时候,项目较为安全,风险基本可控,一旦房地产政策有所转变,商品房销售进度下降,作为资金融出方的信托公司的风险项目个数就会瞬间激增,这将会对信托公司乃至信托行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4.2.2 不良资产管理模式混乱。

C 信托公司对于业务形成的不良资产没有形成统一专业的管理与处置,分布较为扩散。随着近几年 C 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和主营业务的骤然激增,C 信托公司的不良资产规模增长趋势虽然远低于业务和利润的增长,但是截止到 2016 年年底近 10 个亿的主动管理项目出险,对 C 信托公司的业务扩张仍然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管理也是 C 信托公司急需解决的一块重要业务。C 信托公司对于出险项目的管理和处置仍然处在金融机构处置不良的最原始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不良资产分部扩散,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因为 C 信托公司每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具有很大的同质性,没有对业务市场进行区域和行业的隔离划分,所以每个业务部门出险的几率和分布基本类似,每个业务部门内部基本都有或大或小的踩雷项目。C 信托公司目前的管理原则就是谁出险谁负责处置风险的主导工作,因此风险项目资料依然存放于出险部门内部。这就导致了风险项目不能集中存放和统一管理的恶性局面。

其次,不良资产处置不专业、没有专人负责。由于 C 信托不良资产处置主力来自于出险业务部门,其他风控合规部门配合,再加上业务人员大部分精力被拓展业务所消耗,这就导致了处置人员的精力不够、时间不足的局面,更谈不上专业,不良资产处置进度亦是拖沓滞后。

再者,资产处置部门没有起到应尽的作用。虽然 C 信托公司也成立了不良资产管理部,但是由于该部门员工大部分来自其他各部门不愿接收的老弱病残,导致该部门人员涣散,专业性极差,风险处置力度疲弱。这也反过来促成了业务部门从不主动把风险项目移送至不良资产管理部的恶性习俗。

4.3 净资本管理与行业龙头的差距。

本文在上一章 C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现状的叙述中已经通过图表的形式分析了 C 信托公司当前的净资本风险指标的存在的问题,C 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各项净资本风险指标在行业排名基本处于中游水平,下面将通过与信托行业中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综合经营实力稳居行业第一的龙头--中信信托的净资本管理状况,具体分析 C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 2016 年之前两个信托公司的净资本都是缓慢增加的,2016年到 2017 年,净资本开始急速增加,这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托行业所具备的自身优势造成的,信托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信托公司的净资本都有所增加。与中信信托公司相比较,C 信托公司只是净资本的规模不足,但是其增加趋势与中信信托并无太大差别。所以只从净资本的变化并不能看出 C 信托公司在资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作图比较两公司各业务风险资本之和的变化,如下 4-2 所示。

从图 4-2 可以看出,C 信托公司与中信信托的业务风险资本总量都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 2016 年之前 C 信托公司的业务风险资本增加趋势比较平缓,而中信信托的业务风险资本增加相对于 C 信托公司而言,其增加速度更加快,这是基于其业务总量比较大所导致的必然现象。但是 2016 年到 2017 年 C 信托公司业务风险资本总量急剧增加,其增加趋势已经超过中信信托,结合上文两者净资本的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净资本增速基本相同,但是 C 信托公司业务风险资本的增加速度却高于中信信托公司。并且从两者净资本与业务风险资本总量的比值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虽然 2016 年,两者的这种比值都是呈现下降趋势的,但是 C 信托公司在 2016 年之后的下降趋势骤然增加,上述这种现象反映出了 C 信托公司在净资本管理方面相比于中信信托这种行业领先者仍然存在差距,其净资本管理水平的发展速度不足以匹配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生风险的概率必然随之上升。公司业务总量规模的快速扩大需要C 信托公司不断增强其净资本管理水平。

作图比较 C 信托公司与中信信托公司净资产的变化以及净资本占净资产比例的变化。

相比于中信信托公司,C 信托公司在净资产规模上相差很多,但两者的净资产规模都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值变化,C 信托公司是逐年降低的,而中信信托虽然每年都有波动,但比值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有升有降、比值围绕一定值上下变动,从而说明中信信托的净资本管理水平比较合理,使得两者的比值变化总是趋于这一范围。以上情况再次表明,C 信托公司在净资本管理方面与行业领跑者的差距。

通过与信托行业比较强的中信信托在净资本、各项业务风险资本总和以及净资产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得出,C 信托公司在净资本管理发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以及信托业面临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其不断强化净资本管理水平,以适应公司的长远快速发展。

4.4 小结。

在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也不断扩大,相关监管部门不断强化其对信托业的监管力度,信托行业经营粗放,相关专业管理能力无法匹配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问题都需要信托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托公司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强化其运营风险能力的内在要求。信托公司优化风险与收益匹配的能力决定了其风险运营能力的强弱,而风险运营能力是一个信托公司立身之本,更是同行业竞争的核心,强大的风险运营能力能够使得信托公司获得更多的收益。C 信托公司内控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司风险运营能力的强化,弱化了 C 信托公司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公司健康长远发展。

上一篇: 景观设计规范大全 下一篇: 建设工程经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