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2: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子信息工程类论文

篇(1)

摘要:人才培养应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电子信息类应用技术型人才,广东白云学院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规格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设置与企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等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关键词 :CDIO;“3+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工程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03—03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教研教改项目。

收稿日期:2014—10—07

作者简介:龙诺春(1964— ),男,湖南邵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技术。

余丽红(1985— ),女,湖北咸阳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林春景(1963— ),男,福建普田人。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结构体系变得越来越庞大,同时,时代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来看,“985”高校和“211”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人才培养定位清晰,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定位模糊,大多采用“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条件的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的人才要求,导致出现生产一线人才紧缺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了用人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局面。

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一、CDIO教育理念与“3+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CDIO教育理念。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行)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愿景、一个教学大纲和12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CDIO的愿景是利用现代工业环境,以真实的产品或系统为载体,培养具有深厚专业技术知识和较强工程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CDIO的教学大纲反映了这个时代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目标的主流要求,对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逐级分别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具体化、可观测的目标体系。[1]CDIO的12条标准分别考察专业培养理念、课程计划的制订、设计实验和实践场所、教与学的方法、教师提高以及考核和评估等最根本的、体现CDIO工程教育特色的要求。[2]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主要面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它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以工程项目产品或系统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包括改良)乃至废弃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获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采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在学校内进行三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教学,进行工程能力和职业能力训练,两个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发创新能力、系统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应达到的目标和规格,即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构建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即以什么方式方法培养人才。因此,我们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然后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机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关键。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地方区域优势,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地方,面向一线,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行业一线,培养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的能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前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厚基础、重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方法,具有专业知识基本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3.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熟悉电子工程项目和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流程,具有掌控和管理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了解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创新和创业的基本能力。

5.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修养和素质修养,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构。

(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是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门工程学科于一体的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应根据专业特点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广东白云学院的定位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理念,基础学科以“够用为度”为原则设置,相关主干学科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以“能力为本”为原则设置,以“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共由五大模块组成:

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法律与德育、语言与写作、体育与心身健康、形势与政策、职业与修养等方面的课程。

2.自然科学知识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

4.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分电子工程和嵌入式系统两个方向。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专业课程有电子工艺、感测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电子工程方向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等课程。

5.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经济、管理、艺术类方面的基本课程。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和自然科学知识课程属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同时,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知识课程是专业技术知识课程学习的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按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公选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对工程项目和系统的掌控能力。同时,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根据课程性质要求设置必修课、限选课和公选课,选修课程主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特征和行业需求表明工程性和实践性是本专业的主要特点,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4]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律。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课程实验与应用综合训练两个教学环节。大多数课程有实验教学环节,实验学时按总分时的25%~50%分配,有些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课程实验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进行设置,重点是设计性、综合性内容教学。课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应用综合训练主要是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安排在适当的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综合训练按训练项目和开发项目分类。训练项目主要有电工实训、电子线路CAD训练、程序设计综合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能力;开发项目主要有模拟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微处理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电子工程方向)、嵌入式系统综合设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学生的小应用系统设计与系统调试等基本能力。

(三)专业课外活动教学项目设置。课外活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专业应设置大学生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课外环境下通过各种项目训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成才空间,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教学项目的设置应使实践与理论相统一,赋予课外活动项目一定的学术含量和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做到课外与课内相贯通,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既要考虑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活动项目,又要考虑到充分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开展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课外活动教学项目以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可以从语言沟通和交际能力、知识拓展和整合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规划运作和操控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

(四)企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企业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企业实践教学体现了在现代工程实际环境下,以产品或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符合工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的“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完成本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基本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企业现场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企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快速、有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新技术、新业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5]通过企业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弥补校内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综合素质和技能构成,企业实践教学包括:行业、企业调研,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职业品德教育,生产(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六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毕业设计(论文)应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内容进行选题,真题真做。

为满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广东白云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3+1”人才培养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于CDIO 理念的“3+1”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武雄,钟东.基于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8).

[2]顾佩华,陆小华.以设计为导向的 EIP-CDIO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

篇(2)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更增加了电子产业在国内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电子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强劲的增长势头给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工作岗位,但目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方面的建设还不够优秀,造成了社会上众多该职位的空缺。因此建设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也成为我国如今的必须,在目前我国该特色的建设之中,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进行探索与改革。本文主要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在近几年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的方案以及展示了建设之后显著的成效。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

(一)优化培养方案,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未来的应用中将会十分的广泛,该行业的需求将涉及到各个行业,所以现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学生,并且要具有极强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求培训教师的优秀性,所以打造一个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基础的,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定出完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立,首先需要对教师的电子信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还要加强学校内部教师的学习与校间教师的交流,更要建立一个不同层面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学生的多呈次需求。

(二)改善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多年的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合现在教育的特点,根据目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社会的需求,制定出一套新的适合现在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问题,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改善教育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改进,将教育体制进行更加的完善。在加强学生培养的同时,更要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培养出自己的经验。

(三)开展多类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更要通过开展多重类型的实验进行,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实验的主要部分,按要求写出实验报告,也可以写下心得及实验的收获体会。我们还可以通过采用组成团队的方式鼓励学生们之间的互相学习,让三到四个学生为一个团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他们进行必要的讨论,充分了解实验的过程,体会到实验的兴趣。

二、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

(一)教学科研等成绩上的提高

在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加强及教育资源的增加给在校学生的成绩及教学和科研上的成绩带来了很大的提高。在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改革的这些年中,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获得了众多的奖项的同时,学生们也凭借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获得了众多的优秀奖励。在电子信息工程进行改革建设之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大学阶段受到优秀教师的实践训练及工程基础知识的教育,并且培育的学生都具备了在电子行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开发、制造、生产、维护及管理等能力。随着改革建设的进行,教师们融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可以帮助学生讲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应用,加强了学生的锻炼,更有效的帮助了成绩的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的加强

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培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近年来的就业率、签约率以几乎到达了100%,这表明了近年来电子信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更充分的表明了近几年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改革具有了显著的成效,明显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样伴随着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增多,学生获奖的次数也渐渐在增加,并且一个班级内就有数十名学生获得大学生竞赛奖及数学建模竞赛奖。并且近几年中,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部分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得到了极大的鼓励,这将是他们在今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并因此收获了如何做事成功的秘诀。还有学生撰写论文的兴趣不断提高,刊发了学术论文数十余篇,包括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均比以往获得了更好的成绩,极大的增加量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信心。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增加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改革,完善了教育的体制,增多了专业上的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实验过程中的单调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在和传统的实验学习过程相比,在创新过后的实验课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们学习的主观性中可以看出电子信息工程在改革建设之后的显著效果。同样在建立了团队合作之后,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及学习讨论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加,这些都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在团队中不同学生特长之间的借鉴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各个学生本身的成绩。这样的团队合作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课程成绩,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这必在今后的学习路上给予极大的帮助。

三、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历时多年,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在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更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们的应用能力。教育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加强建立,改善了目前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教育及实验教育进行结合,使教学的成果显著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此次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的建立为今后其他专业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效果。

篇(3)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4)

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一派大好形势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能及时改革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教学质量就无法保障。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必须解决以下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1)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问题;(2)专业雷同与办学特色的问题;(3)专业宽口径与人才多样化的问题;(4)与上述相关的教学组织运行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在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论课内容陈旧、授课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大多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讲课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知识实践中用不上,实践中需要的知识没学过”。

2.各门课授课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它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3.一方面授课的内容与最新发展的技术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易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

4.实践环节内容手段比较单一,实践环节只让学生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是培养现代电子专门人才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教学核心,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实践课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项目中心类型、任务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训练中心类型、体验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和复合类型等。例如单片机的实践训练就采取“任务中心”、“训练中心”和“项目中心”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以完成一个实际课题为中心,带动训练和项目,学习相关知识。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则采取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装配、元件的焊接、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强调进行素质考核与技能考核,减少知识的记忆力考核。实践类课程的笔试一律开卷考核,允许学生使用任何工具和仪器。有些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电子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即使有好的教学计划和一流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实现不了培养合格的学生的目标。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注重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计算机技术单独分离出来,其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多结合计算机技术。例如,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实验中可让学生自己编程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很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四)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具体构思为:学生进入实验进行课内实验时必须通过预习检查(可通过预习检查课件进行);基础实验教学过程实现网络化管理;值班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加大实验报告的比重;采用答辩和集中进行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大胆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得到启发;另一方面,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能力、行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就可以在面临和解决经济体制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更大的自,使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实践,扬其所长;在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时,以考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用实验操作、完成设计课题等方法考核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为提高能力而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电子信息工程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CDIO framework;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250-02

0 引言

世界范围的工程教育经过从“务实”到“务虚”阶段,已经跨进新一轮“求实学”、 “重实际”、 “干实事”的阶段,正在推动工程教育的范式由“技术型”、 “科学型”向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型”转变,因此,当前工程教育转型的标志为“回归工程实践”。美国欧林工学院是工程教育改革一个典范。它成立于1997年,是一所新兴的工科院校,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贯穿大学四年,重塑并实现了跨学科、重设计为特色,工程知识、技能和人品素质相结合的工程教育理想[1-3]。

针对我国工科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式,以及与产业界用人需求严重脱节的客观情况,2011年1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计划。东北大学作为第二批高校加入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

1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剖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电子与信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是信息理论、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培养能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4]。电子信息工程理论教育占主导地位,可以依次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三部分,而实践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由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构成,这也是工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本质所在。因此工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实践教育,构建多层次协同的工程实践体系。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育是以教学实践平台为载体,教学实践平台有课内实践平台、课外实践平台两种类型。课内实践平台一般有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课外实践平台一般有学校、院系或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及创新实践社团活动、各类竞赛、课外科研开发项目与学术研究活动等多种形式,如表1所示。

我院针对课外实践平台建立学生创新与电子实习实验室,以此创新实验室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如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资助科创项目以及自选项目等,学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申请专利多项,多篇,这是实践教学的亮点,但也存在不足,如实验课多为验证性的,学生缺乏兴趣;课程设计时间短,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即使完成也是拷贝往届设计方案,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环节,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是何原因。毕业设计目标不明确,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科技创新项目虽然很好,但是惠及的学生较少。

2 基于CDIO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2.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5-7]。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目标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并以综合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2 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

根据CDIO工程教育规律,针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建议:

①针对学生反映实验课多为验证性的,对此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学院其实已经要求院属实验室提供一些开放性、体验性实验题目,但是学生并不了解,建议学院在网上或者通过别的途径告知学生,并告诉学生申请的流程,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开放性实验。

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许多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即使完成也是拷贝往届设计方案,当电路出现问题不会分析。而根据CDIO教育规律,课程设计由于缺乏必要的构思、设计环节,其工程训练的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建议适当延长课程设计时间,或者提前要求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题目进行构思与设计。

③针对科技创新项目惠及面过窄的情况,学院其实已经要求专业老师在毕业设计同时提供两个科创题目,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建议学生积极主动和专业老师联系,申请加入老师研究团队,不要总是等学院安排。

④针对毕业生大量参与东软培训的情况,反映许多毕业生希望接受必要的工程训练,建议学院在院属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工程实训实验室,如可以将单片机、DSP、FPGA等实验室合并建成嵌入式实训实验室,将物联网实验室建成物联网工程实训实验室。而在校外可以海湾公司、康泰公司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实训机会。

⑤毕业设计是工程教育的最后环节,集中反映了CDIO工程培养模式思路:学生首先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填写选题表;其次根据课题任务要求,收集资料,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填写开题报告;接着,完成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写,PCB的制作以及焊接等,撰写论文初稿;最后,进行软硬件系统的联调,根据联调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系统方案,形成论文终稿。

3 结论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工程教育现状与趋势,结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实际情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剖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验证性实验过多,课程设计过短以及毕业设计积极性比较低等问题,按照CDIO工程教育规律,逐一地给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完善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婧姗,邹晓东.回归工程实践:欧林工学院改革模式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0-45,70.

[2]王孙禺,曾开富.针对理工教育模式的一场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8-26.

[3]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J].大学教育科学,2010(2):91-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0

近年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报读该专业的人数剧增。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实训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应对3G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3G时代社会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G”(英语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一共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和WiMAX。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十一五”期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种电子信息的处理和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外,专业方面必须具备基本电子电路(模拟、数字、高频等)的分析、设计能力;单片机或其他微处理器的应用能力;基本的信号处理、通信电路或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熟练的电子设备(产品)组装、调试能力;初步的企业管理等能力。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般开设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再开设高频电路、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为了增进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设数字电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DSP)、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前沿性的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安排大量的实训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各种技能。

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3G增值业务研发、移动通信设备研发、WAP业务研发、短信研发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在3G时代是不可缺少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论课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但还是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校实验实训器材、设备有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甚至知识滞后,而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又没学过。

第三,专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程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第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业经历,缺乏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生产、市场营销等诸多工程实践环节缺乏直观的了解,师资素质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素质如何,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教材,更难以跳出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难以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补充更新实验内容,也无法及时设计出新的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实验项目,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学生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对于一些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知识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他们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实验实训教学及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实验器材、设备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通过连接一些基本元器件、组合几个芯片等形式,在实验台和实验箱中进行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实验阶段,虽然这些基础实验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新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第六,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能够安排学生去一些企业、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但由于经费紧张又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而且实习单位出于对生产安全及实习成本的考虑又不愿让学生过多地练习,使得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提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第一,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应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科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第二,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一般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第一线骨干素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相应的学历,还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校的教师,有三条途径实现“双师素质”:一是高职院校选送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管理和设计,以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知识;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

第三,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讲授课程中深入浅出,能很好地将晦涩难懂的课程讲述得有声有色,还能较好地运用实际工作的经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四,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一是建立校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满足该专业学生初步学习的需要;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五,实施“顶岗实习”工程。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的一种带薪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寻找一些信誉好、实力强、规模大的生产企业合作,在本专业毕业生最后一年完成在校所有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后,学校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培养了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交融。

【参考文献】

[1]俞兴明.论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87-02

一、引言

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专业的技术文献或资料,但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因为读不懂英文技术资料而增加了专业知识学习的困难。英文摘要是毕业论文和科技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不会用科学的专业英语表达方式撰写,影响了论文质量,甚至可能影响正常毕业。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学学基础英语后扩展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掌握电子信息领域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翻译技巧,具备英文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写作能力,并会撰写毕业论文的英语摘要和相关专业的英文科技论文[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2],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难点。

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既是基A英语的延伸,又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与实践[3]。但是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4-6],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不重视。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重要的,否则无法正常毕业,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备考中。另一方面,在多数普通高校中,专业英语都被设置为电子信息专业的考查课。很多学生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即使考试不通过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性差。尽管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多数教师仍是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一般是从生词识读开始,到文章的逐字逐句翻译。专业英语文章多为与电子信息专业技术相关的说明文,无论内容还是文体都不如基础英语丰富,仍采用与基础英语相同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另一方面,专业英语教师多为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在专业英语应用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是无法与经过专业训练的基础英语教师相比的。

第三,教材内容侧重成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多教材将基本原理的推导作为文章内容,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已经熟知这些基本原理,会感觉文章内容没有新意。有些教材选取文章多从微观角度描述现象,如电流的形成、电阻如何导电等,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很少关心这些微观现象,而是更注重如何更好地应用。

三、讨论式教学环节设计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讨论情境,让学生高效愉悦地接受知识、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7]。在国内外,讨论式教学法被广泛应用[8-10],它要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11]。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和应用需求,提出采用组织口头报告的方式实现讨论式教学。在专业英语的应用实践中,如学术报告、工作报告、产品会等,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口头报告。口头报告是学生在日后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教学是对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其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兴趣性和可讨论性的口头报告题目。口头报告题目要源于教材,又适当高于教材,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拟定学生感兴趣的、可讨论性较强的题目,例如,以“电脑在学习中的应用”,“DSP、FPGA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身边的应用”等作为口头报告的题目,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感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学习。

2.合理分配课时,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参与度。分配课时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与应用方法,如专业英语的行文及结构特点,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口头报告的规范与要求等预备知识。另一方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讨论,真正在口头报告实践中正确应用和巩固教师讲授的专业英语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口头报告的各个环节中。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总人数为80人左右的教学班,3―4人一组,每人5分钟口头报告,效果较理想。

3.教师现场主持,引导演讲者与听众,保证口头报告和讨论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也是该教学法是否成功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要讨论问题的核心,也便于教师引导讨论的方向,例如要求学生讨论报告中被动句的用法是否恰当、长句的结构是否正确等。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讲去听,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展开讨论,会引起他们对知识点(如被动句的使用、长句的结构等)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其次,教师应对报告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以恰当的方式随时给予演讲者必要的指导,尽可能给学生呈现真实的学术报告场景。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次用英语做正式的口头报告,必然会出现一些小失误。

4.归纳总结讨论结果,点评专业英语应用中的亮点和不足。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对讨论的问题给出具体且全面的答案,这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关键。同时,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总结

采用口头报告方式组织的讨论式专业英语教学方法突出应用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8个学期的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发现,该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他们更乐于参与到专业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多次口头报告的锻炼,学生掌握了专业学术报告的表达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口头报告经验,这为其完成后续的毕业论文答辩、工作面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1):63-65.

篇(8)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l 引言

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在50年代以前是以电子管为核心器件,60-70年代逐步由晶体管代替,80-90年代则是以集成电路为主,并由全模拟电路转为兼有模拟、数字信号电路且以数字信号电路为主的信号系统。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深人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哪个行业有电子工业这么快速的惊人变化。为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转变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休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使教育真正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

2 电子信息工程类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2.1 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这一新的形势,新的教学改革大潮,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什么都学,也不可能学得太专,工程教育只能是基础性教育,培养通用的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国家教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类核心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3大模块,即:①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②线性电子线路、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工学、电子学技术中已经成熟的并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它提供了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人员所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的基本知识。

2.2.1 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模块

① 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工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核心技术的基础与核心。电路分析基本内容是:电路与磁路、交流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等。参考学时为90-100学时。

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是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线性离散时间系统分析、线性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随机过程和信号处理等。参考学时为80-90学时。

②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是核心技术课的组成部分,同时是一些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是:电磁场、电磁波、传输线和天线等。参考学时为80-100学时。

2.2.2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样电路模块

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教育中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线性、非线性电子电路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半导体器件、放大器、信号波形变换、功率电路、频率变换等。参考学时为150-160学时。

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逻辑门电路、数字电子学理论基础、组合逻辑与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模一数接口电路等。参考学时为70-80学时。

2.2.3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模块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计算机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规定,它包括9个领域、3个进程、12个基本概念,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认为包含以下基本内容:计算机数据录入技术、编程语言和基本算法、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原理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

2.3 实践环节的改革在培养学生能力中的作用

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在学生的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特别重要意义。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综合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是实践的主要环节之一,实验课是综合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的联合体,它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提供了最佳条件,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动手能力、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基本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探索精神、坚强毅力和求实作风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综合专题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建立正确的工程设计观点和经济观点。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和考查,是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工程师素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最重要的环节,根据我们的经验,这一环节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

3 改革实践环节的方案

3.1 基础实验教学应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① 熟悉常用的元器件的性能及使用。

② 熟悉各种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测试方法。

③ 能设计、组装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 检查和排除常见故障。

④ 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 建立正确的工程观点和经济观点。

⑤ 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进行误差分析和撰写科学实验报告。

⑥ 能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和数据处理, 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的辅助设计、分析等。

3.2 关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初步设想

3.2.1 体系结构框图

根据原来按技术基础课分别开设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能力结构,设想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基础实验部分合并开设一门“基础电工实验”,内容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覆盖整个电子技术基础学科的前两个模块。再开设一门课程设计性质的综合实验与综合实习,突出培养工程设计能力。将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并与有关学科的教学环节相结合。考虑到计算机学科能为其它学科提供非常先进的工具,计算机学科的成果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在综合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要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成果。

3.2.2 关于各实验模块的说明

(1) 课程设计性质的电路综合实验

电路综合实验要求设计、安装和调试一个电子电路或一个简单装置,检查并排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设计题目有:多级放大器、OTL功放、直流稳压电源、调制器、解调器、计数器、分频器及数字钟等。本实验安排在3年级分段进行。参考学时为60-70学时。

(2) 综合专题实习

综合专题实习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中的方案论证、工程计算、安装调试及撰写论文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综合专题实习应是电子信息工程系统的一个分机,或一个较小的设备,在技术上已较成熟,在设计与调试方面有典型性与先进性。例如:电视机安装与调试、音响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调谐器、各类报警系统、电子裁判系统、家用电器的电脑控制等。本实验可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工厂进行,可与生产实习、勤工俭学结合起来,实习期约为3-4周。

(3) 计算机能力训练

计算机能力训练包括计算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计算机接口实验等。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全面贯彻中国计算机学会“93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大多数高中毕业生的现状,可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操作训练,然后是计算机编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可在数学、物理、电路与信号、电子线路等课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另一方面,在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计算机接口实验,从而为利用计算机开发产品,进行综合专题实习作好准备。

围绕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而进行的综合专题实习应在计算机应用的典型系统选题,如数据库管理系统、多路自动监测系统、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系统、人工智能系统等。上机时数为150-200小时。

4 结束语

本文在东南大学教改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践环节教改的实施方案它将国内外教改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的可行性结合起来,可以为绝大多数院校所接受。写作本文目的也在于抛砖引玉,以求加快教改的步伐。

篇(9)

作者简介:徐达文(1981-),男,安徽安庆人,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NG1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

在国外,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开展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形成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

由于我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只能走建设中国模式工程教育之路。文献[3]指出保证卓越计划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文献[4]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析和研究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采用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文献[5]研究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包括研究型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文献[6]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企业实习等方面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0年,宁波工程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学校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4]作为“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建设内容,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先进教学经验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同时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课程教学体系实行模块化设置,包括通识教育(30.5%)、工程基础教育(35.2%)、工程专业教育(29.6%)、素质拓展教育(4.7%)等4个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协同业界一同参与,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在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时重新修订相应课程大纲,适度缩减理论教学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例如,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工程人才的培养特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作了以下几方面修订:教学减少“理论性”,突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工程能力的培养;增设了“数字声效”章节,分析了混响、均衡、回声等数字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面章节所学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设计实际的信号系统的能力和过程。教学采用大作业形式,通过团队协作、讨论等方式锻炼工程能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分配比例已达到33.1%。

二、构建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得到加强的基础上,为充分培养、拓展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构建了由各实践环节层次推进、纵横结合、环环相扣的立体化、层次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认知实习、验证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探索型实验(开放实验)、毕业设计等层次渐进,实现专业技能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由易及难、由简单到综合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辅之以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在横向上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第二课堂等辅助拓展和强化知识点,达到与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改革目标,确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搭建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具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物理实验和相关的基础课程实验等)、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和电子设计工程师考证等)、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包括毕业实习、综合设计或学年论文、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学研究训练等)、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构成。

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培养过程中引入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在校内,加强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共享的教学实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实习场所的开放力度。同时按照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统筹考虑不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需要,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核心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创造更为真实的工程环境。目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技术实验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完善、开放性好,已成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学年论文、部分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并能够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在校外,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经选择5~6家电子信息企业作为重点实习基地,每年选派试点专业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内容。

为促进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特色的形成,还实施“海外实习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学生赴国外境外实习。深化与现有国外签约院校的合作,互派“专业实习团”等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尝试将试点专业“3+1”培养模式中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友好院校或国外企业进行,扩大对海外境外专业实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海外境外专业实习意识。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训,鼓励试点专业开设“国际班”,培养卓越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一是实验课,整合实验课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增加前沿技术、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实验,并将相关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内容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30%~40%,专业课程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二是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通过改革,每个课程设计环节全部由多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课题组成,每个课题分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课题选做。三是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四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专业学习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的研究项目,企业的开发项目和技术革新,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结合。五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实践环节(含企业学习)采用“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通过一系列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卓越计划”的启动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电子信息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篇(10)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大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国际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培养应用能力高、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成为了新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国独立建制的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已步入应用型大学转型进程。机电学院如何能够在转型初期跟上学校的步伐,甚至成为学校转型中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机电学院每个老师的教学研究重点。

一、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它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讯工程等从事各类电子设备、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更加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

在目前课程设置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理论课程改革1)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使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课堂上使用辅助教学软件MATLAB,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验中展开综合性实验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存在实验知识点单一,难度低等问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基础性实验后,开展难度更高知识点更加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2、实践教学改革1)专业综合性实习的有效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综合实习是在相应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前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综合训练[2]。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企业单位现状,面向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习,设置使学生感兴趣的小项目,学生可以单独或者小组完成,以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为目标。2)毕业设计的有力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毕业设计强调理论的思想,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关键的一环[3]。从毕业设计选题至学生组团、过程指导、论文写作及答辩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如设计题目可大可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结组完成等,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能有所收获为目的。

三、结束语

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引入教学辅助软件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中加入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使专业综合实习类实践课程有效开展,学生切实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并有所收获;毕业设计有力实施,每一个学生均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课题。相信这一改革必定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王枫 包长春 刘艳东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冬季防溺水安全教育 下一篇: 体育课堂足球游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