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02: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学活动设计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19002
作者简介:钟钦钦(1983-),女,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罗俊(1981-),男,硕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
1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通过一个实际的个案,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够解决类似及相似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尽管它有许多的好处,但对于《动态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存在着许多弊端。
案例的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真切切的设计个案,例如:聊天室、留言版、广告轮播、内容链接组件的使用等,都是真实的个案。从某个层面来说,学生能够真切地接触到网页设计的实际工作,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设计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个设计过程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学生只会原原本本地按照案例的实现过程去敲写代码,一旦更换内容或变更形式,将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案例操作过程的固化不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案例的操作过程都是固定的,第一步应该如何,第二步应该如何,第三步应该如何……等等,学生按照案例操作过程去实现的时候,所记住的是步骤,而没有理解各步骤所实现内容之间的关联,导致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层面不高,学生只会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网页功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
综上所述,必须在原有的案例上进行加工处理,文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将案例生活化。
2教学案例生活化
从事软件设计教学的教师都会强调,软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才会促使设计者们去设计一个软件。教学案例生活化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那么原有的案例不也是“生活化”吗?例如:在访问网站看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页面,上面会有小说各个章节的链接。诚然,这是生活中访问网页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有局限性,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网络上看小说;二是即便学生有类似或相同的访问经历,但对于此网页功能实现的过程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样的“生活化”不能称为生活化,它是一种表面形式,表面上看来,生活中确有其事,但不是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
所以,要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做到案例能和现实中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案例生活化的教学效果要比所有的案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表示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后,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3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本文以内容链接组件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案例的生活化。
内容链接组件的作用是将多个网页形成一个网页目录导航。
问:“同学们都买过书,看过书,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问:“书都会有目录,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那么这和所讲的内容链接组件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通过表1来比较分析。
在此案例中,加入生活中人人都看过并理解的书的目录,并与内容链接组件实现各项内容相联系。由此可见,要实现内容链接组件的功能就必然少不了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关联图,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这三者之间的过程和关系。
以《宝宝营养餐》为例。
(1)首先需要用以形成链接导航的网页1、网页2、网页3……网页N(好比一本书目录的形成首先需要章节的存在)。
5.asp4-5岁营养食谱
(3)内容链接导航主程序页面(index.asp),在这个主程序页面中,将要用到内容链接组件,首先要实现的便是这个组件的实例化,使用server.createobject方法创建MSWC.Nextlink的实例,并用set关键字赋给NL,于是产生了名为NL的内容链接组件实例对象。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在此对象进行。
完成go.asp后,最后一步则是将此功能添加到1.asp-5.asp中。此时,“1.asp~5.asp”这5个文件仍然是独立的程序块,使用标记 插入到每一分页文件(1.asp~5.asp)的结尾,即可实现链接。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由呈现简笔画引入,让学生猜测图中人物的语言。再列出图中人物的原话,让学生引述。教师在学生使用间接引语中提醒他们对时态的关注,呈现完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附之以练习,让学生在机械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达到熟练的程度及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又设计了“传话”和“我是小记者”两项活动。“传话”这一活动旨在口头的操练间接引语;“我是小记者”则是进行听和写的练习来巩固此语法知识。最后,由学生再次归纳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的时态的变化。由于小班的人数少,这些活动就更适合在小班中开展。
三、教学片段:(“传话”活动的开展)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The game is called “Tell me what he/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she said.
Model:
A: I am sad.
B: He said he was sad.
(在B同学回答完,教师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B同学转述的是否正确)
T: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sentences first. (Wait 2 minutes for writing)
S1: I am writing.
S2: He said that he is writing.
Ss: No.
T: who can help her? (教师温和的询问)
Ss: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教师发现虽然在前面操练的效果不错,但在进行口头练习时,错误的频率还是很高,部分较差的学生似乎跟不上. 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把句子投影到屏幕上,在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S3: (Show the sentence on the screen) I will visit Beijing.
S4: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5:(Show the sentence) I went to XiHu Lake last week.
S6: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last week.
(时间状语的变形并不是笔者今天所教内容,指出错误是必然的,但该如何解释,这是笔者设计时未考虑的,因而笔者只是把正确的表述教给学生)
T: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of time‘last week’. We should change it into “the week before”.“Tomorrow I will tell you the reason.”
(在八对学生做完此练习后,笔者让全班同学集体把这五个间接引语的句子大声朗读一遍,再次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
T: let’s say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T and Ss: He said that he was sad.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the week before.
四、教学反思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1.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地域、师资和学习起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各班的学生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的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后,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2.重视活动中微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地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堂课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正是教师忽略微任务布置的结果,让这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笔者在课后想到,在让个别学生进行练习前,可先把全班学生分组;学生回答时,本组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找错。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活动中的即时评价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啦啦操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啦啦操兴趣的培养。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一切教学活动都能够顺利地开展。本人在学习初期并未急于教学生动作,而是引导学生看了一些有关啦啦操(街舞、花球及爵士)的表演和比赛的视频,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实践证明,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都惊讶于啦啦操特有的动感音乐、整齐有节奏感的动作、团队的协作、队形的变化、表演者的笑容(表现力)等。特别是看到精彩的部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拍手,甚至会感叹:“厉害!”这就不难看出,学生感兴趣了并希望自己也能参加这样的表演和比赛。认知本身是一种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发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除了看视频,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刺激外,教师积极的语言激励也是必需的,如,“不能光羡慕别人啊,你也行的!”“只要同学们能认真学,可以和他们一样厉害,甚至比他们厉害,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会,是不是?他们也是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才变得厉害的。”等。兴趣的激发是好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足够的学习热情。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则有赖于体育教师,实践证明,想顺利地将啦啦操引进学校,并开展得很好的话,主要在于体育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有趣教学。
二、设计新颖的热身活动
兴趣的激发是前提,而保持学生的兴趣则更具挑战性。短短的几分钟准备活动也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重要时段。准备活动应针对上课内容进行设计,那么,教师就要知道不同种类的啦啦操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花球啦啦操是要手持花球进行练习,强调的是动作的发力和制动;而街舞啦啦操则不然,就像大家了解的街舞一样,街舞啦啦操就是将街舞融进啦啦操,加上各种队形的变化而形成的,其不同于街舞的是街舞啦啦是团体进行的,而街舞可以一人进行表演和比赛。就街舞啦啦操来说,up-down的动作是重点,其强调的是各关节的弹动。那么每节课的准备活动都可以安排一个关节的弹动练习,并跟着强节奏的音乐体会关节弹动动作。刚开始练习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弹动练习,最简单的就是胸部的up-down动作,在街舞的练习中胸部的弹动也最为明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难度的动作,准备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先将动作提炼出来,以“游戏或是挑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学生的兴趣更高,更有学习掌握动作的要强心理,那么目的(掌握动作)就达到了。
三、安排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游戏化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技能动作的学习掌握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低年级效果则更为明显。比如街舞啦啦操(小学规定套路)的第一段第一个动作,是人双腿下蹲的同时两臂胸前平屈上移,这个动作是双手和双脚进行的反方向的运动,很考验学生上下肢的协调能力。在进行这个动作教学前,教师可以以“打气筒打气”引导学生进行“打气球”游戏,一听到是游戏学生就起劲,而且练习也更认真,通过游戏,学生体验上下肢同时同向的运动。众所周知,打气筒打气时是上下肢同时向上和向下运动,这跟我们的啦啦操舞蹈里的动作刚好相反,那么,教学时,教师直接示范正误两种动作,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并请学生发现不同之处,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正确动作。这样能使得学生在明确错误动作的基础上再进行正确动作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像这样从动作的本身出发,根据动作特点对动作进行取名定义的方法,在后面的动作教学中都有用到。这个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是生活实际构建新知识,学生学习掌握起来更容易。利用这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兴趣不减,还利于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在学生掌握动作之后,通过设计“舞林大会”的比赛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比赛,学生喜欢表现和比赛,这样的展示性比赛,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研究透教学内容,从教学的根源上激发学生热爱啦啦操教学。
以往开展的活动课形式主义严重,随便拿个问题就让学生讨论,只为满足形式而没有真正从学生本身出发。这种传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给出的讨论范围中,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不利的。
二、活动的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不能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设计必要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新课程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合作性。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笔者为了准备南京市思想品德八年级的会课可谓是绞尽脑汁。但是再缜密的构思也敌不过实践的检验。现笔者谈谈这次会课的一些经历与感受。
笔者这次教学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本课题的知识目标是:公民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发生争议或所有权受到侵害,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能力目标是: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自己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这一课是相对比较枯燥的法律课,而且对于财产学生现在还没有太深刻的感受,所以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重点而又不会让学生感觉过于枯燥,笔者决定不采取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了一条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线从头走到尾。
笔者在拿到课题之后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不断地自己构思的一个又一个思路。总是觉得按照常规模式上课还说得过去,但是这毕竟是比赛,不能没有一点突破和创新。在反复斟酌了之后,笔者还是决定冒险一点选择一个新的思路。本节课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要让学生知道财产的归属,只有合法的财产才属于公民个人所有以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第二个版块要让学生明白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第三个版块要让学生知道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的具体做法。这三个版块按照常规模式就是用案例将这些版块一个个讲解下去。笔者的思路是用一个游戏来当一条完整的线把第二、第三两个版块串起来,然后最后点题财产属于谁。
初步建立幼儿的序数概念,并能从不同的方位准确说出动物的位置。
材料:
5个小动物玩具:小兔、小狗、小猫、小鸭、小象,1块盖布。
玩法:
1.用可爱的小动物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家长用神秘的语言对孩子说:“今天有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家做客,你想知道它们是谁吗?””——拿出小动物,散放在桌子上,让孩子确认动物的名称。
2.“今天小动物要和我们玩排队的游戏,咱们来给小动物排好队吧!””家长指导孩子把小动物排成一横排。
3.家长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左、右)引导孩子准确说出动物排在第几位。然后;家长用手指着从左数起,并问孩子:“请你来告诉我,从这边数,小兔排在第几?”让孩子回答并指出小兔所在位
置(如孩子回答对了;可用小兔来亲亲孩子的脸。)……让孩子熟悉从左边确定所有动物的位置。
4.换个方向(从右边)让孩子说出动物的位置。家长手指向右边:“现在我们从这一边数,排在第一的是谁?”“请你把排在第二的动物拿给我。”小狗排在第几?”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方向确认动物的准确位置。
情景:某学校校园的总体规划图(单位:m) 试计算这个学校的占地面积
引导学生看图、读题,然后求出学校的占地面积
分析:“学校校园总体规划图”(单位:米)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求出校园的占地面积
解答思路:①小丽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a+200a+240b+60b ②小明的解答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可以表示为(100+200)a +(240+60)b或300a+300b
问题:这两种表达形式,结果相同吗?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新课一开始,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2 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一: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或表像的支撑,因此要充分借助几何图形的作用。带着情景创设中的三个解答思路和两个问题,利用“规划图”是个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小丽的表达形式是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和;小明的表达形式是上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这二个结果是相同的。那如何把形式统一呢?观察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
(100+200)a=100a+200a暨可以把100a+200a写成(100+200)a
(240+60)b=240b+60b暨可以把240b+60b写成(240+60)b
通过图形的直观形象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乘法分配律),再加上自己的数学活动,由此可知计算100a+200a,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a,计算240b+60b可以先把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以b,进一步感悟“同类项是可以合并”的这个课题
数学活动二:
通过比一比,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单项式的共同特征,再揭示其本质的方式给出“同类项”的定义: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还可以这样设计活动:(1)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同类项(2)老师写一个单项式,学生跟着写一个同类项(3)出示几对单项式判断是否是同类项(4)让学生修改,不是同类项的变成同类项。
数学活动三: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通过三个数学活动(做―感受―明晰法则),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使合并同类项法则成为学生有根有据探索活动的结果,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的习惯和应用意识。
3 小组全班交流,寻找升华途径
情景一: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鸡,一共有几只鸡?
解:2只鸡+3只鸡=(2+3)只鸡=5只鸡
情景二:原来有2只鸡,又来了3只鸭,能算总数吗?
解: 2只鸡+3只鸭=?
情景三:原来有7万元,用了3万元,还剩多少元?
解: 7万-3万=(7-3)万=4万
提问:(1)情景一和情景三为什么可以计算,情景二为什么不能计算?(2)是否所有符合“同类项”特征的式子进行加减运算时,都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用什么运算律做验证?
然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阶段的教学,老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举例,阐述自己的猜想,验证,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进行验证,这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方式,也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体现,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不同的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相互碰撞或融合,使学生直接经验会更清晰,更系统,更丰富,从而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4 深化巩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在具体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实践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合理化的任务设计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我就任务型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列举活动案例进行分析。
一、任务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和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任务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Is this your ……?”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Lost and Found Case,谁丢了或找到了东西,就写一张寻物启事或失物招领。对这样的活动,学生会感到非常有趣,并且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任务自然就能很好地完成了,掌握语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遵循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置相应的任务。可以先确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学有所得,然后进行扩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都有成就感,也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并能使之在课外得到延伸。
总之,任务的设计应服从于教学内容,应采取最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应考虑到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完整性、流畅性和正确性。
二、活动案例分析
仁爱版教材九年级上册Unit2 Saving the world 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三个Topic具体涉及不同的方面:Topic1引出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并介绍不同种类的污染;Topic2主要谈论关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件,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危害;Topic3主要谈论环境保护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教材本身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供学生参与活动。如:开展校际环保调查;给电视台写信反映城市污染情况;了解三北防护林情况;学习如何植树、种菜、养花等等。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大量的活动补充,内容如下:
(一)观看录像、查找资料、限时汇报。
首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环境状况,通过视觉效应震撼人心,以强调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便是我们人类的眼泪。诸如此类的广告还有很多。要求学生上网查找环保资料,提供网址,如;提供报纸杂志名称,如《中国环境报》,并布置查找具体的内容,如:了解当地污染最大的几家工厂;了解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并提供科学依据;画出全国各省水资源状况柱形图,以了解本省水资源缺乏程度;在地图上画出三北防护林的范围等等。要完成以上任务,学生必须借助多方信息来源,特别是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完成任务后要求在课堂上作5分钟左右的口头限时汇报,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收获很大。
(二)表达观点。
结合课文就某一环境问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和采访,征询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讨论越深入观点就越明确,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剧本表演。
根据初中生好表现的心理,教师可以采用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语言知识及运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兴趣。以环保为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4―8人的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些语言简单、内容生动的短剧,如“熊猫搬家了”、“丹顶鹤回来了”、“水龙头不哭了”等,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话剧形式。活动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教师可以做一些修改剧本等辅导工作,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力量要支持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活动难点:使学生增强主动交往意识,增加交往中信任感。
活动方法:引导法、活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热身游戏:兔子舞 要求: 教师、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游戏过程:学生站成双排,后面的学生把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双肩上。具体跳法是,左脚向左跳两次,右脚向右跳两次,双脚并拢向前跳一次,再向后一次,再向前跳三下,开始练习时让大家边跳边喊:左左 右右 前---后---前前前,反复跳反复让大家喊,直到大家跳熟为止。然后再配上兔子舞的音乐,教师参与学生队伍中一起跳。
在学生热情很高,很快乐中结束跳舞。
教师导语: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立生存的,我们需要与别人相处,与人交往,相互协作。我们通过此次活动课学习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同学相处。
主题活动:
活动一:《爱在指间》 这是用手指表达情感的主题活动,向对方出示手指,表示不同意义。
(一)教师讲解活动过程:将团体成员分成两组,分别站成两两相视而立的内外圈。成员在教师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老师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1)当伸出1个手指表示 “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当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3)当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的朋友”;(4)当伸出4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老师发出动作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身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关注(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擢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盛况相视而站,跟随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以此类推,真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手势”为止。
(二)教师引导做活动整个过程
(三)教师引导同学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少时,心里感觉又是怎样的?(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与分享,共同总结出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原则:人际关系中喜欢与讨厌是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首先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那么我们必须先去接纳别人喜欢别人,别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去主动对待别人,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地位。
活动二:信任后仰 主旨是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认识到交往应该互相信任,只有充分信任对方,让对方感受到被信任的美好感觉,让学生认识到信任对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教师讲解活动要领。(1)游戏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成员拉下眼镜、手表、以及身上任何尖锐和硬的物品,并把口袋掏空。(2)选一名志愿者站在一张1.3米左右高的桌子上向后倒,一句成员作为监护员,其余成员至少应在10人以上,负责承接后仰者,他们两两相视而站,按个子高低在桌子前排成平等的两列,队列与桌子成垂直角度。每位成员向前伸直胳膊,掌心向上,放在对方的双肩上,站成一个安全的承接区。为确保后仰者的安全,可在承接区铺上一块体操垫。(3)老师用捆手布将后仰者的手捆住,然后用手抓住捆手布。一切准备就绪后,后仰者喊“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成员高声回答“准备好了!”老师听到回应后,发出“一、二、三、倒”的指令,并松开捆手布,后仰者应声向后挺直倒下,其他成员则竭尽全力平稳地接住,然后抬着肩先放腿,再放肩,确保安全将其平稳放下。(4)每位成员轮流充当后仰者和承接者,尽量要求每位成员参与,但有心脏病、高血压和严重腰伤者不能参加。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经验分享:
(1)倒下的那一刻你害怕了么?你相信其他学生会稳稳地托住你么?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2)保护者在自愿者倒下前和倒下后内心有什么样的变化吗?为什么?(3)你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icture Book "Grandpa Must Have a Way" Comprehensive
Teaching Activities Program Design
HU Caiyun, TIAN Xi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Abstract Illustrated features meet the age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 great attraction for young childr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irreplaceable educational value. In this paper, picture book "Grandpa must have a way" illustrate how to "3-6 years old children'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guide" is based on the use of picture book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large class; picture book; comprehensive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方面的发展。从健康领域看,促进了大班幼儿身心状况的发展,能让幼儿在困难面前情绪安定愉快并对不断成长变化的自己以及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动作发展方面,通过美术活动能提高大班幼儿的平衡能力和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从语言领域看,此绘本能够发展大班幼儿倾听与表达能力,语言活动《我和爷爷的故事》能使幼儿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在阅读与书写准备方面,可以促进大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技能。从社会领域来看,帮助大班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做到自尊、自信、自主,在社会适应方面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数学活动《体验面积守恒》让大班幼儿对数学有了认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和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从艺术领域来看,音乐活动《美妙的声音》能使大班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1 语言活动: 我和爷爷的故事
活动目标:(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能围绕一个主题谈话,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3)愿意与人交往,并体会爷爷在缝制毯子、外套、背心、手帕、纽扣时心中充满无限的爱,体会爷爷和约瑟之间的浓浓亲情。(4)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绘本图书的幻灯片、小老鼠故事缩印页
活动过程:(1)导入:引导幼儿讨论爷爷都给他们做过什么玩具或者是物品?当这些东西旧了或者破了的时候爷爷的解决办法?(2)带领幼儿阅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3)和幼儿回顾这个故事,看看爷爷把一块普普通通的布料都做成了什么?(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提问幼儿:约瑟为什么舍不得丢掉这些东西?(那是约瑟的成长记录,也包含着爷爷对她的爱。表达爱的方式不一定是无条件满足我们的要求,给我们买玩具、零食,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4)引导幼儿发现在约瑟家的地板下面藏着的另一个奇妙的故事。提问幼儿:纽扣到哪里了?(到了小老鼠一家,被当作椅子垫了)。还有一些做剩下的布料,也被小老鼠们利用起来了都做成了什么?(幼儿回答)(5)表扬幼儿观察仔细,让幼儿就用小老鼠的视角来把故事记录下来。(发准备材料)教师指导,没写完留作区角。
2 数学活动:体验面积守恒
活动目标:(1)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初步感知面积守恒,不受空间、方位、颜色、形状等因素的干扰,体验面积的守恒的含义。(2)锻炼手的动作灵活协调能力,在操作实践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萌发探索的兴趣。(3)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活动准备:教具:面积相等的几何图形,大小相同不同颜色的三角若干。学具:水彩笔、正方形纸、剪刀。
活动过程:(1)导入:小朋友,故事中的爷爷最有办法,会给小孙子变一件外套、背心、领带、扣子等。看看今天他会给我们变什么魔术呢?(2)比较图形大小。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布,引导幼儿观察:几个图形的布是不是一样大?(3)感知图形面积的守恒。引导幼儿排除不同图形形状的干扰,选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放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比较每个图形中三角形的多少,感知面积的相等。讨论:三个图形一样大?为什么?幼儿回答。(4)幼儿操作活动――拼图形。请幼儿将桌上的正方形纸沿线剪成小正方形,用所有正方形拼图,与同伴比较拼出的图形的大小,感知面积的守恒。(5)教师小结面积守恒。 3 音乐活动:美妙的声音
活动目标:(1)增强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想象力,节奏感等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2)掌握碰铃、沙锤和双响筒的演奏技巧,通过打击乐体会音乐带来的乐趣,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活动准备:《鞋匠舞》音乐、碰铃、沙锤、双响筒。
活动过程:(1)导入:小朋友们,约瑟的爷爷给约瑟都缝了什么啊?今天,约瑟的爷爷又为约瑟缝钉一件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啊?(2)欣赏音乐《鞋匠舞》,那小朋友想一想爷爷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描述听到的声音)(3)带领幼儿用身体发出不同声响来表示跟着音乐一起演奏。①拍手的代表演奏碰铃;②两手相握,嘴里发出“沙沙沙”声音代表演奏沙锤;③双手交换拍腿代表演奏双响筒。(4)教师下发乐器,指挥幼儿演奏。那我们就边做边给你做鞋配音吧!播放音乐,集体随音乐完整表演。
4 健康活动:我在长大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照片和婴儿,感受自己不断在长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2)懂得父母的爱,学会关心、体贴父母,培养幼儿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3)锻炼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能力。
活动准备:婴儿照片一张、幼儿衣服(小时候)一套、妈妈给婴儿穿衣服的视频、塑料娃娃。
活动过程:(1)导入:出示照片导入,爷爷用了同一块布做了不同的东西,小朋友们发现没有,爷爷做的东西是不是越来越小?为什么呀?(约瑟的身体在长大,你知道吗?其实你们也在一点点长大)(2)请幼儿观赏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并试穿小时候的衣服,感受自己的年龄在增加,身体也在长大。(3)播放婴儿视频。师:视频里的小宝贝在做什么?她的妈妈在做什么?(4)请幼儿模仿妈妈给娃娃穿衣服,并提问感觉怎么样?是不是很辛苦?(5)通过谈话、比较等方法,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体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关心、体贴父母。
5 社会活动:我一定有办法
活动目标:(1)对故事中的情节感兴趣,培养提问精神,提升幼儿对探究事物的兴趣。(2)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索,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幼儿书面表达的初步技能。
活动准备:故事图片单页。
活动过程:(1)导入:回忆故事内容《爷爷一定有办法》这个故事里的爷爷很厉害,很聪明,他总是在约瑟有难题的时候帮助解决,那么约瑟都遇到了什么问题?谁能告诉我?请幼儿回忆故事内容,讲述故事梗概。(2)给打乱顺序的图片排序,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采纳几个幼儿的方法,选择几个幼儿将图片排序。(3)以小木床为开头,请孩子们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约瑟不仅衣服有难题,小木床也有问题,你们知道吗?在他出生的时候,爷爷为他打造一张可爱的小婴儿床,可是约瑟慢慢长大了,孩子们床边笑了,妈妈让换新的,可是约瑟不想扔掉,我们帮他解决好吗?谁有好主意呢?请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4)将幼儿的答案组合形成一个新的故事。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