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道德的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2: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道德的特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护理道德的特征

篇(1)

【摘要】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是比较严重的疾病,是危急重症,“水火不留情,屎尿逼死人”。患者前来住院年龄大,病情重,危急生命,需要我们及时给与帮助护理。首先给与心理安慰及尿留的护理,诱导排尿,或针刺或按摩,无效者立即给与导尿……

【关键词】尿潴留;特殊护理;导尿

前列腺增生病情严重者,可致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除,这就是尿潴留。尿潴留时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膀胱高度膨胀,延至脐部。患者常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24~48小时未解小便。查体可见耻骨上膀胱区膨隆,扪及囊样包块,叩诊呈实音,有压痛。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108例。其护理质量可影响患者的康复,对围手术期之尿路感染、膀胱感染的控制非常关键。

1 尿潴留的护理

1.1 诱导排尿:可听流水音利用条件反射诱导排尿。或40~50摄氏度温水坐浴,嘱患者将前阴及会浸泡在温水中20~30分钟。或用食盐、小茴香炒热熨膀胱区15~20分钟。或按摩下腹部,将手置于患者下腹部膀胱区,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轻轻按摩30~50次,促使腹肌松弛。

1.2 按摩或针刺穴位: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护士先用手掌根部按其气海穴,用力要先轻后重,以腹部温热感为宜,或把双手搓热后,用鱼际肌按揉水道穴;然后用拇指指腹分别按揉患者左右阳陵泉,三阴交,阴谷穴,按揉频率不要太快,下肢出现酸胀感为宜。必要时针刺中极穴,三阴交、关元、气海、水道等穴位。

2 尿潴留之导尿

使用上述物理方法诱导排尿无效时,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导尿。一手用纱布包住将包皮向后推暴露尿道口。另一只手持血管钳夹消毒棉球再次消毒尿道口、及冠状沟。然后一手用无菌纱布固定并提起,使之与腹壁呈60度角,将弯盘置于洞巾口旁,嘱患者张口呼吸,用血管钳夹持导尿管对准尿道口轻轻插入尿道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1~2cm,将尿液引入尿袋中,固定留置尿管。

3 导尿后的护理

(1)第1次导尿不能超过1000ml:前列腺增生症合并尿潴留的患者,常常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大量使腹腔内压急剧下降,血液大量滞留在腹腔内导致血压下降而虚脱。可先放500ml左右,过15~20分钟后再300~500ml,最后排空膀胱。

(2)冲洗膀胱,防止感染:潴留的尿液对膀胱的刺激,容易引起尿路及膀胱感染。导尿排空尿液后,用

生理盐水500~1000ml冲洗一次膀胱,以预防其感染。

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82-04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habilit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YANG Yang LIANG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Brain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case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from Mey 2014 to May 2015)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were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evaluated by Barthel index.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nursing,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P < 0.05). The Barthel index scal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Spinal cord injur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上一类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因病情较重而丧失了活动能力,只能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及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因出现了相关性神经损伤,失去了自主控制排便的功能,同r伴有肠道括约肌功能、反射失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失禁、便秘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4]。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只能满足患者基本所需,但在促进胃肠道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无法获得良好效果[5]。优质护理是在人文关怀及整体护理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在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及促进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给予不同护理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符合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并需要保留尿管、膀胱造瘘管等护理,排除合并精神障碍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情不稳定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2014年5月~2015年5月)与优质护理组(2015年6月~2016年5月),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42~68岁,平均(53.5±2.9)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7]:C级14例,D级16例,E级15例。优质护理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43~70岁,平均(55.2 ±2.8)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C级18例,D级14例,E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伤情评价、健康教育、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对策:①心理护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因脊髓损伤均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予贴心的关怀,将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指导原则,从患者角度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脊髓损伤的治疗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预后问题及注意事项等,面对患者提问给予耐心解答,了解其内心情感方面的波动及变化,尽可能满足合理所需。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恢复情况较好的脊髓损伤病例,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换治疗护理心得[8]。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以新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为主,适当增加粗纤维及富含钙类的食物,合理搭配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常选择的食物包括玉米、韭菜、西红柿等[9]。③排便习惯指导。通过饮食及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习惯较差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通便剂,但需对药物用量给予严格观察与控制,一旦出现肠道无力、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时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10]。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运动,并可对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按摩顺序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每次3~5次,每次持续10~20 min,在腹部按摩后指导患者每日进行若干次的提肛、缩肛、扩肛运动等。⑤护理。于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指导患者做膝部弯曲,大致形成马步姿势,每日1次,每次1 min,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延长马步姿势的时间及下蹲的深度[11]。⑥直肠壁刺激。护理人员戴上一次性手套给予后将手指深入到患者处,保持与肠壁密切接触,沿着肛管缓慢旋转30 s,对肠道进行轻微的刺激,若此方法的刺激效果不佳,可为患者适当使用开塞露对肠道及粪便进行,必要时可直接用手给予人工排便[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胃肠道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①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特征,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制,SAS在50分以上为焦虑,SDS在54分以上为抑郁,得分越高,说明焦虑及抑郁情绪越严重[13]。②胃肠道康复功能评价:成人每日排便1~3次,若每周排便在3次以下评为胃肠道功能较差;胃肠功能恢复,无明显腹胀,恢复正常排便规律,每日排便1~2次,排便通畅评为胃肠道功能良好[14]。③采用日常生活评定(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楼梯,合并总分计算。满分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良好,无需他人帮助即可完成;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较差,完全没有独立能力,无论哪种活动均需他人帮助[15]。60分以上评为良,表明存在轻度的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并需要他人帮助;41~60分之间评为中,表明存在中度功能障碍,需要他人提供极大的帮助才可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及以下评为差,表明存在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活动均不能完成并需要他人照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康复效果对比

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常规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2例(26.67%)、23例(51.11%)、10例(22.22%),优质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9例(42.22%)、21例(46.67%)、5例(11.11%),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一类由于脊髓结构及功能损害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方面的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了不小影响[16]。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脊髓损伤的患者存在着终身性的活动障碍,同时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及排泄能力的下降,期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特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结果及预后均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7]。另外,由于脊髓损伤需要康复的时间较长,仅给予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基本需求,部分患者仍受到心理及机体功能方面的影响[18]。为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综合化的护理指导,并使得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及社会的支持与帮助[19]。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由于脊髓损伤后多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瘫痪,绝大多数患者因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等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通过优质护理中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进行疏导,树立其面对疾病治愈的信心,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利于疾病的康复[20-21]。

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当脊髓损伤后可对肠道及大脑之间的通路造成破坏,使得患者大脑不能有效的对便意及排便过程进行控制而引发反射活动[22]。另外,此类损伤还可导致患者排便能力及腹肌收缩能力发生部分或完全丧失,即使粪便装满也无法引起反射而排便,加重病情[23-24]。通过优质护理中实施的一系列针对促进胃肠道康复的护理方法,包括排便习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可见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相关神经元的生长与连接,加快神经功能正常恢复速度,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排便情况,这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5]。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时,可见常规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26.67%,优质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42.22%,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特征,并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次试验样本量有限,未能进行长期随访,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进一步完善优质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颈脊髓损伤死亡因素及其早期救治与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2):2017-2018.

[2] 许长春,许可鹏.联合应用姜黄素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30-33.

[3] 秦峰,董大明.脊髓损伤模型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 14(4):436-439.

[4] 乔宗瑞.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86-188.

[5] 梁代萍,陈志红.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7-68.

[6] 李建军,王方永.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64.

[7] 王端勋,闫小磊,朱光,等.10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1-92.

[8] 邓家丰,王丛笑,郄淑燕,等.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645-646.

[9] Smith TM,Berk AS,Upadhyay H. Severe hypothermia in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al abnormality [J]. JEmerg Trauma Shock,2011,4(3):421-424.

[10] 臧艳芳,周振华,周鹏,等.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26-27.

[11] 王晓燕,宋丽霞,向凝.护理及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 12(4):890-891.

[12] Ganuza JR,Garcia Forcada A,Gambarrutta C,et al. Effect of technique and timing of tracheos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J Spinal Cord Med,2011,34(1):76-84.

[13] 刘会平.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J].哈尔滨医药,2011,31(6):456-457.

[14] 朱世琼,艾艳,李雨峰,等.脊髓损伤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16):83-84.

[15] 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2):89-91.

[16] 夏同霞,候根霞,蒋中艳,等.家庭跟进式护理队外伤性截瘫患者居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928-929.

[17] 黄爱华,卢柳艺.脊髓损伤患者居家护理的干预与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1):35-37.

[18]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0-721.

[19] 李轲.2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肠道功能训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85-87,91.

[20] 陈琳,陈慧.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胃肠功能观察及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13-114.

[21] 李影,姚帅辉,董晓利,等.胸腰椎骨折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55-157.

[22] 吴海波.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56-457.

[23] 丁俊琴,井水敏,秀果,等.颈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14-315.

篇(3)

例1:患者,女,90岁,以间歇性右上腹疼痛3月,皮肤巩膜黄染一周之主诉入院,入院时T 36.8℃,Bp160/90mmHg,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化验检查:直接胆红素3.02 umoI /L,间接胆红素27.76 umoI /L,总胆红素30.78 umoI /L,AFP阴性,余检查均正常,入院诊断:①慢性胆囊炎,胆结石。②梗阻性黄疸。入院后行消炎、利胆、解痉等治疗,腹痛较前缓解.但黄疸日益加深,总胆红素升至47.88umoI/L。遂行术前准备,于2月3日在硬外麻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术后黄疸渐退,但于术后13日突然嗜睡,口角歪斜,左侧肢体肌张力减退,左足巴比彬氏征阳性。CT示:左基底神经核腔隙性梗塞,脑萎缩。即按脑梗塞常规对症处理,效果不佳,术后31日患者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例2:患者.女,60岁,以间歇性右上腹疼痛3年,加重6小时之主诉急诊入院。入院时T 38.2℃,Bp140/90mmHg ,皮肤、巩膜无黄染,入院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结石。入院后行消炎、利胆、解痉治疗。腹痛缓解,体温正常。于3月30日在硬外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但于第三日夜家属自行搬动床位,患者自感烦闷.呼吸急促,T38.8℃.R34次/分。进而失语,两侧瞳孔不等大,左足巴彬氏征阳性,CT示“脑出血,枕骨大孔疝形成”。先后行抗炎、止血、脱水等治疗,均无明显疗效。第4日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2 讨论

2.1 老龄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老龄手术患者常于术前产生恐惧、焦虑、忧虑和心理冲突等负性心理反应,所以术前准备除了对患者的身体准备外,还因包括心理准备。心理准备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调整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认识、动机、期望与情绪反应,解决患者的心理冲突,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从而不仅使手术得以顺利实施,而且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恢复[1]。因此我们就应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或解除其思想顾虑。

2.1.1 责任护士对手术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责任护士要做好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同时应告诉患者术前所做的一切检查和准备工作都为手术成功起着保证作用。在术前还必须交待术后注意事项,让其有心理上的准备,避免术后盲目过份依赖心理,而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胆道手术者,术前必须向患者详细交待T型管灭菌和固定之重要性,让患者理解.作自我保护。

2.1.2 手术护士、麻醉师术前探望病人的制度

手术护士和麻醉师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去史,过敏史,并做心、肺、血管等方面的体格检查。如老龄患者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病史,应做相应处理,待病情稳定方可安排手术。并且通过交谈,减少或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添其对手术的安全感。

2.1.3 采取情绪支持与行为应对方法来进行心理调节

医务人员的鼓励及安慰可调动患者的动机及信心,调整心理防御策略,从而振奋精神,克服治疗中的挫折与痛苦。教患者学会配合手术,应对痛苦与不适的具体方法,可有效增强其信心与驾驭感(1),这样可使患者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最佳状态。

2.1.4 术后并发脑血管意外后,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一切精神刺激,尽可能使患者保持安静。 转贴于

2.2 临床特点及护理

2.2.1 未明确诊断前的观察及护理

(1)密切监测术后生命体征.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每30-60min测量血压一次,待病情稳定后改为2h或4h测血压一次,血压过高者按医嘱给降压药,控制血压是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关键(2)。

(2)镇痛泵的使用可缓解患者的疼痛,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利于防止患者术后因刀口疼痛不敢咳痰而导致的肺不张。

(3)对于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的老龄患者如术后数日出现烦躁不安、失语、嗜睡等一系列进展性意识障碍的表现,在排除手术损伤造成的原因外,则应考虑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与其他疾病加以鉴别。

2.2.2 明确诊断后的观察及护理

(1)意识的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指征。观察患者的神志,以估计病情及预后,以便尽早处理。

(3)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当患者处于深昏迷、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说明脑疝形成:进一步当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说明患者处于临终状态。

(4)生命体征的观察的变化:a血压:发病早期血压可升高,这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按医嘱及时使用降压药,到后期血压急剧波动、下降,甚至测不到。b体温:脑出血初期高热,多系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的征象,若初期体温正常,以后逐步升高者,多为合并感染所致,始终低热者为出血后的吸收热。c脉搏:颅内压升高的早期患者其收缩压升高,脉搏洪大而缓慢,当血压升高到一定程度,但仍不能保证脑血供时便迅速下降,脉搏变为不规则,细数而快。d 呼吸:不规则呼吸是颅内压增高、呼衰的特征,呼吸深而慢,预示病情危重,潮气呼吸、叹气样呼吸为临终前表现。

2.2.3 T型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在并发脑血管意外后,除进行常规对症处理外,还应加强引流管的护理。观察引流物的

性质、量、颜色,并准确地在护理文件上纪录反映出来。避免患者烦躁时牵拉引流管,使其脱落、扭曲、阻塞,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2.3 预后及临终护理

我科这两名患者虽经积极抢救,最终仍死亡。在此阶段,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要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免增加患者痛苦。

2.3.1 尽量安排单间病房,保持房间安静,减少陪护,治疗护理集中操作[2]。

2.3.2 采取正确,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15°~30°,头偏一侧或取侧卧位。切忌无枕仰天平卧,造成误吸或窒息。有呕吐物或分泌物时要及时清除,防止舌后坠,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2.3.3 女性患者由于留置尿管,易患泌尿系感染,要经常观察其尿量及尿色,定时冲洗膀胱,消毒尿道口[2]。

2.3.4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3.5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床铺平整清洁,预防压疮。

2.4 医疗纠纷及其涉及到的护理问题

主管医生应在术前数日做好术前谈话工作,并行手术协议书签字。详细对家属讲明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其心中有数,避免滋生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是手术直接造成的想法。同时随时交代病情及预后,争取家属谅解及配合。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工作态度端正,服务态度好,杜绝家属滋生不满情绪,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篇(4)

1.1导向性原则

护理专业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校园,因此她们很容易受到教学活动的熏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长期熏陶之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与教学活动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和思想道德观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活动来引导护理专业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唯有如此,活动教学法的职业道德培养功能才可以有效得到实现和发挥。反之则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

1.2高品位原则

目前,在社会中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社会文化,这种低俗的社会文化在无形中也会影响到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所以,我们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高品位的原则,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制那些不良的低俗社会文化,为我们的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活动教学法实施的高品位原则最主要的应该体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方面。在德育活动当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高尚的职业道德。

1.3开放性原则

纵观当代,我们可以明确当下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开放性。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去获取相关的社会信息。从教育的角度而言,我们的德育课教学必须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这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学习的需要。那些闭关自守的、封闭型的德育活动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来说是无益的。除此之外,生活在校园之内的护理专业学生也迫切希望可以了解外面社会的信息。因此,营造一个具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德育活动必须遵循开放的原则。我们应该尽量创新德育活动的各种形态,促使护理专业可以通过这些德育活动来了解外面的信息,接受外界信息的有效刺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2运用活动教学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途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以下活动方式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2.1利用模拟护理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了有效利用活动教学法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实施一些模拟护理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护理环境中探索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模拟护理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大脑中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建立这样的职业道德之后,学生就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护理服务,提高自身的护理质量,使自己的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在模拟护理活动当中,德育课教师可以把护理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德育课教师为护理部主任,组长为科护士长,小组长为病房护士长,其他的同学扮演护士和病人。在护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具体表现,随时更换其具体职位,体验在不同岗位上的护理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模拟护理活动中,同学们很容易产生重技术、轻基础的观念,基于此种情况,德育课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为护士和患者两个角色,让同学们在护士和患者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中体验到患者的痛苦,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护理服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例如,在一次模拟护理活动中,可故意安排一名同学当患者,并且不断地找护理人员的麻烦。患者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帮助自己倒水,一会儿要求护理人员帮自己上厕所,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开空调,一会儿让护理人员开电视。这名扮演护理人员的同学经过多次的折腾脾气有点上来了,对患者横加指责,说患者不应该老要求自己做事,因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样,患者和护士大吵起来。模拟护理活动到此结束后让其他观看的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会说:“护理人员真的很辛苦,每天要忍受患者的折磨。”有的同学会说:“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为患者尽心服务,不应该发脾气。”有的则会说“:护理人员遇到无理取闹的患者的时候应该耐心服务,这是护理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就这样,在同学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无形中建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运用案例分析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在德育课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来完成。这种活动方式比较简单易行,在教室内通过师生双方的讨论即可完成。所以,此种活动教学法也是德育课教师最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例如,为了有效提高和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举下面这一案例:患者76岁,为女性,患有慢支合并肺气肿,被医院安排在内科8号病室7号床。患者入院之后,医生对其实施了抗感染治疗,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但是,在这名女性患者入院之后的第五天,由于当值的护理人员在做晚班治疗的时候,没有进行仔细的三查七对,错误地把同病房9号床的青霉素给7号床的病人进行注射,护理人员在注射青霉素药剂0.1ml的时候,发现自己注射错了针剂,立刻停止。但是,出现这种错误之后该名护理人员既没有向当天的值班医生汇报亦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了病人的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仍然是不治身亡。上述事件在医院当中显然属于一级医疗事故,护理人员在给该名患者注射青霉素的时候没有认真地进行三查七对而致使病人出现了过敏性休克,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这个病例显然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是对病人的不尊重和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讲述完这个案例之后,还可能再举另外一个案例:抗击非典英雄叶欣,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她曾经连续很多天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在那些天当中她肩负检查、抢救、治疗、护理等工作,最后由于过度疲劳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她热爱的护理事业。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案例的说明,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伟大,给同学们的内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也急切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护理人员。为了有效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中经常组织一些护理案例分析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也深受学生喜爱。

2.3利用动手操作活动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以及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在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所慢慢形成的。人类认知活动的源泉起于情感,正是因为人类这种特殊的情感才推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去追求科学和真理。活动教学法要想充分发挥其德育的功能也需要借助于情感,让护理专业学生对德育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这样才能激发护理专业学生的主动接受意识,内化为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信念。基于此种情况,德育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名人名言以及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条幅张贴在教室内。护理专业学生长期受到这些名人名言和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染,在内心深处一定会产生一种激情和向往。在这样的情感激发下,这种激情和向往便会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与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它们的德育熏陶。另外,德育课教师还可以组织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园内比较醒目的地方打造一个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文化长廊。在这个文化长廊内主要展示护理人员如何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护理病人的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让学生放飞理想、张扬个性;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打造一个护士风采栏,把每一个具备优秀职业道德护士的详情进行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她们的优秀职业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在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坚决做到时刻以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为根本,放手让全体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参与到德育活动过程当中,引导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比如,教室布置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要体现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寝室也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装饰设计,体现各自的职业道德个性和理想追求。这些都可以充分体现不同学生个人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职业道德氛围。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让护理专业学生可以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在这些外界信息的刺激下,护理专业学生的大脑潜能会更多地被开发出来。例如,德育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墙报上开发一些诸如“优秀护士简介”、“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模范”等栏目不断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给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还可以在黑板报中设置“道德学习广角”、“道德知识博览”等栏目展示一些职业道德知识,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的心时刻与外界的信息相连,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篇(5)

《辞海》中有关生命内涵的解释是:有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但人的生命决不仅仅是核酸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么简单的。现代科学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得以形象地描绘出生命内在结构的精致和美丽,却难以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生命的本质,哲学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又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所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必须放置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的视野下,以非线性思维方式加以关照才具有合理性。因此,“生命”的真正内涵,应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第二,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第三,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由多重复杂关系构成的开放的网络;第四,人的生命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生成的、流变的。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讲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更是为了使个体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开发。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教育能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类的生命能量,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鲜活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态度,将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产生持久的基础的影响。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教育从本质层面上就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研究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提出了“一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体制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而“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主要研究护理伦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范畴,护士护理工作、科研道德临床医学伦理难题,护理道德教育、修养和评价的内容。通过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护理道德新课题,掌握护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护患关系、护际关系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处理,形成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临床护理伦理问题的能力。究其本质,护理伦理是在以生命呵护生命,以生命关照生命,以生命创造生命。

在传统护理伦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学生缺乏主动运用知识的机会和情境,久而久之,就会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养成思维的依赖性,失去人格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罗杰斯人本教育思想主张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习的自由,重视教学现场中作为“个体”的人,突出其中心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掌握自身实现的能力。

在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上,使用的例子来自现实情境,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与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根据事实情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的成功与充分的问题讨论是分不开的,它能够营造出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并敢于辩论的课堂。因此,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的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尽管生命是艰深莫测的,但只要坚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就会带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让学生的生命里永远存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永恒坚毅的创造意志,正是个体通过对自己人生的这种不断创造和超越,促使着人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完满,不断地创造生命的辉煌,从而使人生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是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

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应当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应当成为一批人、一种思想、一个理想的富有生命超越意义的教育。我们只要从最本质的生命本源上来厘定,我们的护理伦理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传统的伦理教学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从而让教育的价值真正的体现在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之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改善人的生命,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中建构人的生命整体。进而去引导学生在创造生活、创造生命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升华,追求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德]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

[2][美]卡尔.R.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慕义.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涛,唐宁.护理伦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现代教育论丛书,2000,(4).

[6]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让学生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朴素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立足社会之本。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应该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中国养老事业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养老事业攀登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林艳.论大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VOL9,(3).

[3]胡皓炅.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篇(7)

1护理伦理学是研究护理道德的科学近年来,随着人们道德观念与道德意识及对医务人员道德要求的不断变化,由伦理知识缺乏所诱发的医疗纠纷不断发生,使各级领导和医务人员看到了伦理知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伦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伦理学已从遵循守侯患者的行动规则演化到生命伦理学内一个确定的探究领域。护士的伦理素质护士的伦理素质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指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必须具备谦虚诚实的品质和稳重大方、富有同情心与外在形象。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不得以任何借口歧视和刁难患者,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工作是集一所医院有效管理、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一体的服务窗口。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心声,深知医患接触是完成医疗服务过程的基本特征,持续改进服务接触及延伸护理服务,给广大患者最贴心的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怎样做好服务接触,应对措施和体会如下:先入为主,患者可从整个就诊过程中,就诊流程是否合理,医疗水平的高低,各项检查、化验结果是否快捷;从患者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病房建设及设施是合理化、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好与坏也在此形成,并从中认识到优化设施及环境、加强接触及延伸护理工作对提高社会效益和工作质量是最基本的保证。

2医患和谐是护理工作的基础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主动宣传医院及各专业科室的特色,获取信息,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树立高尚医德情操。一专多能,团队协作,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可形成一种对医院的公信力。

3护理伦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3.1认真对待患者的投诉投诉可以发现患者的需求,让护理人员有转化的机会。医院设有办公室、大厅值班主任、纠分办公室等科室。建立投诉管理系统,及时受理患者的投诉,解决问题。如患者投诉有的科室布局不合理,化验、检查科室距离较远,患者往返就诊很不方便。医院领导根据实际情况,解决患者遇到的实际困难入手,进行病房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调整有关科室布局,把患者流量多的科室,如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增加诊察室,扩大候诊区,把辅助检查科室就近设置在相关科室旁,这种管理理念使门诊朝着医疗人性化迈进。

3.2优化病房信息化服务管理,提高与患者接触服务的改进随着国家整体卫生政策的调整和国外医疗模式的影响,病房各项建设及服务也在不断提高,我院在筹建新门诊医技大楼外,在原门诊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流的体检科,满足全市各层次人员的体检。结合微笑服务,一声亲切的称呼瞬间拉近了心理距离,门诊病案室、挂号室、收费等朝着信息化管理转变,这也是和患者接触服务的一个改进。

3.3延伸服务,提高门诊护理服务品牌服务品牌是有人文性医疗服务构成。患者步入病房首先接触的就是护士,护士的言行仪表、服务都能给患者带来安全信任感,要想给患者营造良好的心理效应,除改善服务态度外,要改变单纯叫号工作,延伸服务。由于心内科患者多,来心内科就诊的患者都经历过人多拥挤的场面,不能及时看上病,对于这些医院也做过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通过集思广义,院领导制定了切实有效方法,调整布局。实施后的病房井井有条,舒适整洁,赢得了患者的称赞。在病房住院的患者中,大部分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自我保健等一些健康知识。在与患者接触中,除需求看病快捷、安全、知情、疗效好,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几乎是100%。患者需要认识了解疾病,得到正确科学的指导,掌握驾驭疾病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利用版报、电教形式及时宣传健康知识和一些新的科学信息。在接纳患者咨询中,进行健康教育,并积极组织就诊的患者参与医院组织的公益性健康知识讲座,如心血管、内分泌知识讲座、心理学知识讲座。通过参与,对患者和家属启发很大,受到好评,也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4结论有人类就必然有护理,有护理就有伦理问题。护理学是在护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护理实践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活动,由于护理的侧重点不同,护理理论家创立了许多护理理论和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十分完善的理论概念。随着护理实践的发展,护理有了一个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的新认识,使护理尽可能地为患者和健康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伦理道德素质对护理质量的高低体现着医院、医护人员的理念和价值观,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沿。我们在工作中应认真遵循医德规范,把自己锤炼成为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护理工作者。因此,除了要加强护理和护理伦理的基础知识学习外,更要在护理的实践中,以护理伦理为一项道德的指引,切实树立高尚医德情操;严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卫生法规;一专多能,团队协作;增强道德感和责任感等护理伦理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形成良好的服务接触是护理工作朝着医疗人性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篇(8)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1 尊重与尊严

尊重病人,包括尊重病人的自和尊重病人的人格,维护病人的尊严。

病人的健康,首先是病人自己的权利,尊重病人的自,就是承认病人对自己健康拥有决定权。对病人治疗与护理都应告知病人,由病人自己(家属)决定并在其同意下进行。一些情况下病人对某些重要护理决定可能不理解甚至抵触,应反复向病人说明、解释,说服病人作出接受的决定。从病情出发,以科学为依据。病情不允许,不需要自主要求,在经解释和一定组织商议后,是可以拒绝的。一个刚接受完肾或其他泌尿道手术的病人要求撤除引流的管道或一个胃炎的病人要求特级护理,都可在解释说明后加以拒绝。对于经过多方解释仍不接受的护理,当然要尊重病人或家属的意见,并以文字形式记录。这个过程完成得好,能维护病人的利益,尊重病人的自,同时,也有利于医生履行他的责任,促进医患关系。

尊重病人的人格,包括病人的个人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个性心理,不能因病使自己人格特征被否定。此外,为病人保守秘密既是尊重病人个人隐私的需要,也是病人健康利益的需要。

2 信任与利益

生存、健康是病人的基本权利。护理任务正是促进、维护病人的这种基本权利。这就决定了护士在对待病人的健康上应一视同仁、平等待人。护理服务的项目、内容、质量标准和病人的文化、政治信仰、社会地位没有也不应有任何直接联系。病人由于种种原因,对护士态度常常不一样。绝大多数病人是理解护士、尊重护士的。但也有少数病人挑剔护士、看不起护士甚至出言不逊的,对此,护士可以采取适当方法教育病人,但不能因此影响护理服务,更不能借此拒绝提供服务,不允许以护理服务报复、教训病人。以高质量的标准进行护理,尽可能使病人舒适、惬意、不焦虑、免于痛苦。把病人的健康时刻放在心上,忠诚为患者服务。

3 责任

对于一个病人的护理是护士根据护理学原理和病人实际情况周密考虑过的决策,除了那些无法估计的偶然因素外,这些决策和根据决策所采取的护理行动,与护理后病人情况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病人情况的改善与否,除了治疗行动外,取决于我们的护理决策和护理行动正确与否。因而,护士对这种决策根据决策采取的行动负责。 正在这个意义上,护士的护理素质尤显重要。

熟练地掌握护理业务,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道德的要求。护士是佛努力学习。是否不断追求熟练地业务技巧,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对病人健康是否负责的表现。不会注射而去给病人注射,不会灌肠而去给病人灌肠,不会洗胃而去给病人洗胃,都是拿病人健康开玩笑,拿病人的皮肉开玩笑,是对病人极不负责的表现。如果我们的护理行为给病人健康造成了损失,不管主观动机如何,在事实上就侵犯了病人健康的权利,潜在有法律问题。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慎独”问题,护理工作在许多情况下是由护士单独进行的,有赖于护士的良心和责任感。领导与同事的监督只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护士在护理过程各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始终要有明确的伦理意识去分析、评判,使自己的护理行为更符合科学的和伦理学的要求。

篇(10)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 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 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 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 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 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 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上一篇: 教学活动设计教案 下一篇: 课堂教学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