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文献综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子政务文献综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子政务文献综述

篇(1)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M]//: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 中国行政透明度观察报告(2014-2015)[EB/OL].http:///news_body.asp?id=1491.2016-04-02.

[3]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 行政程序的法治化――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G].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1.

[4]叶南平. 试论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J].电子政务,2007(5):36-41.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信息化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和协调,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

从高校电子政务的内涵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在称谓上稍有不同,主要有“高校电子政务”、“高校电子校务”、“高等教育电子政务”、“高校校务信息化”等不同表述,但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张琛认为,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公共电子信息服务与在线业务、教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教育电子政务信息化规范和标准规范、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人才培养、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与保障体系、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小范工程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统计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网上招生录取与调剂系统、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监管系统等[1]。

王勇杰则认为,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校园电子政务建设则由下面基本组成部分: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工管理、资产管理、校园信息、校园网站、论坛、远程教学、图书馆管理、电子备课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系统维护等[2]。

王根健认为,教育电子政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电子校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电子政务特指高等院校的电子校务,是指高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实现公文、信息传输无纸化,提高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参与决策,更好地实现校务工作的现代管理[3]。

二、高校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王立新概括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的五个功能:(1)展示(Show);(2)(Distribution);(3)服务(Service);(4)教育(Education);(5)交流(Communication)[4]。

王立新从比较高校电子政务系统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异同入手,分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特点:(1)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建立在一个极具效率的网络平台上。(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明确,业务规则。(3)高校电子政务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4)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5)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可以由高校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共同来建设[4]。

张琛则认为,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是迎合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需求;(2)推行电子政务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缩短常规事务的处理时间,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加快信息的交流和信息处理速度,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性,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3)推行电子政务可以有效降低高校教育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1]。

王拔群认为,推行高校电子政务有四点必要性:(1)工作人员已经具备了电子政务办公的条件;(2)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有利于各部门和全校师生员工之间达到互动效果;(4)有利于提高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5]。

三、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学术探讨。王长全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在电子政务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3)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应用水平整体偏低;(4)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6]。

李烨阳则指出,由于高校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建设涉及高校的各个部门及院系,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少高校站点在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安全性方面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从页面制作、审批、更新,流程管理,应用开发,安全性保证,与后台应用系统(如OA和业务系统)集成的以及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运营方法和技术平台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建设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所高校对于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及所遵循的信息标准各不相同,因而造成了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3)高校对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存在漠视现象,对于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培训工作做得远远不够[7]。

王勇杰则将校园在建设电子政务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管理观念的问题;软硬件的矛盾;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之间的推诿现象;安全问题等[2]。

王拔群则强调,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有其普遍的原因,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不仅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而且在高校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高校推进电子政务的难点在于认识观念不强、存在无序现象、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等几个方面[5]。

周敏认识到,“行政保密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报告‘好消息’”、“监督机制的缺位往往使电子校务只能成为‘硬件摆设’”、“资金短缺不利于电子校务建设的长期性与连贯性”是目前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所在[8]。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观念仍然落后,重视程度不足;(2)各自归口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协作共享不到位;(3)软硬件建设存在问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4)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5)应用水平整体偏低;(6)配套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7)安全问题挑战高校电子政务系统;(8)资金投入不足;(9)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不到位;(10)监督机制缺乏。

四、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在提出了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靳海亮、高井祥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领导、系统规划;(2)准确定位,搞好设计,降低成本;(3)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4)完善规章制度,保证信息安全;(5)要加强管理和服务[9]。

王勇杰则指出以下几点:(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2)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电子校务建设需要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3)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

朱飞强调,要构建以数字化校园为核心的高校管理新模式,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重构管理理念是先导;加强软硬件建设是基础;全面质量管理是关键;提升人员能力是核心[10]。

王拔群对高校实行电子政务办公提出几点建议:(1)要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2)选用合理软件和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3)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4)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5)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6)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5]。

周敏认为,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应当是:(1)行政改革,还电子校务“信息公开”的重要职能;(2)利用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披露”式的行政监督;(3)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4)系统规划,科学管理,促进电子校务的发展[8]。

王达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当做到以下五点:(1)组织落实、机构到位是保证;(2)建立电子政务队伍是关键;(3)队伍信息化水平的培养提高是基础;(4)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5)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稳妥展开[11]。

综上所述,推进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1)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系统规划,转变观念,实行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体制机制,统筹协调,明确职责;(2)加强高校上下级、高校部门之间和不相隶属单位的广泛协作与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资源共享;(3)大力投入软硬件设施,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选用合理软件搭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大技术开发和普及力度,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推动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和保管;(4)准确定位,搞好设计,系统规划,科学管理,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减少信息孤岛;(5)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各级部门推行电子校务设施整合,构建有效的电子校务模型,加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性;(6)出台实施细则,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7)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8)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注重投资成本与利用效益的核算,要在最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确保资金投入;(9)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注重梯队建设,加强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电子政务队伍;(10)完善高校电子政务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琛.对高等教育管理中推行电子政务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36).

[2]王勇杰.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电子政务发展[J].时代经贸,2008,(S1).

[3]王根健.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王立新.论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3).

[5]王拔群.积极推进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1(4).

[6]王长全.高校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7]李烨阳.浅谈高校电子政务建设[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1(3).

[8]周敏.对高校电子校务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3).

篇(3)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篇(4)

中图分类号:TP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IDC Sales Model

-A Place Service Mode in E-government

Liu Xiaohui

(Xinmi E-government Centre,Xinmi45237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business models to explore and try to change in e-government applications to the new service model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E-government;Site group;SMS platform;Service mode

一、引言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使得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的指标。作为一名工作在电子政务战线6年的老兵,我有幸参加了多个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尤其是亲身参与从网络建设到各系统建设、完善、推广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并在建设、完善和推广中所采取的新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模式感悟很深,同时所取到的效果也得到了各级部门和专家的肯定。在这里我撰写此文把所采用的一些模式思想和经验与大家分享。

二、IDC模式的市场定义

IDC是什么,IDC机房是用来干什么的?很多人对IDC这个词不解!IDC即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DataCenter)简称IDC。它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的需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成为了新世纪中国互联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为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

三、各地方电子政务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每年各级政府部门都投入上百亿的资金进行电子政务的建设,截止目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甚至各乡镇、村等都在着力建设或已经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是这些网站虽然种类繁多形式各样,网站的功能上却都大同小异甚至栏目一样。并且各级的部门在网站建成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宣传,形成不了知名度,加之管理人员无责,部门领导重视不够,信息无法及时更新,系统得不到相关的维护,致使这些门户网站形同虚设,大大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

四、某市电子政务与IDC模式结合

作为某地方的电子政务中心,拥有自己独立的机房环境与多家网络运营商线路接入的优势,电子政务中心作为一个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协调、服务机构,拥有与全市各单位各乡镇沟通的便利性,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规范全市计算机网络互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电子政务中心拥有技术、资源、指导协调的三种优势,在地方的电子政务发展中同样可作为一个IDS,免除了各机构在这方面的重复建设。电子政务中心可以为各委局单位各乡镇提供统一的各类网站不同规模的、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提供、网络接入、技术指导及至委托建设等各类服务业务。达到无需再建立自己的专门机房、铺设昂贵的通信线路,也无需高薪聘请网络工程师,即可解决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许多专业需求,以达到专业化管理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那么某市在这些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资源共享和综合信息服务为基础,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的。现主要就二个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交互模式来分析一下。

一是网站群模式,门户网站和子站构成网站群,部署于公开数据处理区。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对主站和子站进行配置和管理。网站群由主站管理和单位子站管理员共同维护,由授权管理系统规定管理员可以管理的网站或栏目。网站管理员需进行认证后才可以登录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对相应的网站或栏目进行管理。这样各单位的网站可以作为一个站群子站独立生成或网站的一个细分栏目隶属于主站,但每个子站都有独立账号进行管理。同时信息共享上各子站的信息可在后台直接向门户主站提交,审核后直接采用。在信息更新上采用单位子站信息更新,门户网站信息更新,子站向门户共享信息更新,还有就是自由撰稿人信息更新,共四种更新方式。网站为每个自由撰稿人开通私人账号,撰稿人上传信息后,由专门人员审核,进入资源池。

二是短信平台运行模式。短信平台采用电子政务中心开发,作为一个IDS为各单位提供服务。同时,短信平台又作为IDS一个系统为各个办公系统提供短信提醒服务。

五、综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改革也不断推广和深入,这样就需要有更专业的机构和团队深入的挖掘新管理和服务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管理和服务的探索和尝试。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深入越需要不断的学结,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篇(5)

1.引言

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就是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数据和事实,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统一的标准和特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模型,对电子政务建设成本与效益进行客观、准确评判的过程。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源泉和导向。所以对现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归纳和分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2.国外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伴随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测评全球电子政务绩效状况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在连续几年的跟踪测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1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的电子政府成熟指数

2008年,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对全球190个国家的电子政务进行了调查, 将结果编制成各国电子政府成熟指数(董礼胜、雷婷,2009)[1]。指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政府网站的内容和网站的成熟度;(2)对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数据分析,共包括6 个指数, 即一个国家的计算机数量、互联网主机数量、上网人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电视机数量的百分比;(3)人力资本的数据分析, 包括人力资本的发展指数(是否倾向于接受并使用电子政府提供的数据)、信息获取指数(是否拥有技术手段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服务)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对上述三方面综合分析,即得到电子政府成熟指数(见表1)。统计指数表明:美国电子政府成熟度指数为0.8644,全球排名第一;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处于0.7-0.8之间,我国电子政府成熟度指数为0.5017,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2.2 埃森哲咨询公司的总体成熟度

世界著名的埃森哲咨询公司从2000年开始,就用其特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分析评测(李鸣,2010)[2]。该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总体成熟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门户的电子政务绩效,总体成熟度由服务成熟度和客户关系管理两个指标的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后的分数,其中服务成熟度包括服务成熟广度和服务成熟深度两个方面,权重占70%。客户关系管理是指政府服务的完备水平,占权重的30%(见表2)。

2.3 TNS(Taylor Nelson Sofres)咨询公司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TNS咨询公司是世界第四大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全球5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主要从事社会和政府方面的研究。该公司提出自己的一套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赵小伟、葛晓萍,2010)[3]:1、发展程度(延伸的社会广度和行业深度);2、应用程度(政务的技术能力和集成度);3、人口覆盖面;4、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关心。通过问卷方式向各国电子政务用户、网民和一般公众采集原始数据,并将回收的答卷按对象划分为七种类型,通过细分答卷对象来获得更加具体的评价结果。

2.4 Gartner咨询公司的电子政务有效性评估

Cartner咨询公司致力于对特定电子政务项目有效性的评估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电子政务项目的有效性(张红亮、梁晓鹏、亢爱国,2009)[4],即对公民的服务水平、运行效益以及政治回报,而每个大类又包含一系列具体参数。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成本效益分析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提出了应该围绕政府职能的根本作用进行评价,包括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满意程度、电子政务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电子政务参与政治事务的促进作用。

3.国内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12月起《中国互联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5];截止到2010年1月,共发行25期。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报告侧重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对互联网使用的态度和非网民状况。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是否上网,被访者背景信息,网民的上网行为、上网深度、上网体验等。

3.2 计世资讯公司

计世资讯公司在《2007-2008年中国政府公众网站评估研究报告》中,采用网站内容服务、网站功能服务、网站建设质量3项指标体系,对我国大中城市的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报告集中对当前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转型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度评论,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网站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

3.3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

中国互联网实验室于2002年11月了《中国电子政务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在提出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战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评测战略、运营战略和IT战略三方面对国内电子政务战略规划进行了分析,详细描述了如何对政府机关的电子政务战略目标、可用的资源和能力、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量化评测。

3.4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6月《中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研究报告》。该研究对中国所有地级市政府网站进行了4次数据采集,从信息上网、网上信息使用指南、网上办公、对外经济服务、互动性、链接情况、时效性、国际化程度、网络安全、隐私性10个方面进行评分,综合权重计算得出电子政务网站的绩效水平。

4.小结

国内外众多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存在不足。综合来看,各评价体系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普遍在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由于定性评价指标居多,在实际应用中难免要用到专家评价,而难以控制人为评价主观性、倾向性和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导致评价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此外,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提出的评价体系经常追求理论上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而忽略了当理论运用于实际时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数据获取困难而流于形式。因此,要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准确、公平、客观的评价,首先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构建系统、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董礼胜、雷婷,国外电子政务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J].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11)

[2] 李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4)

[3] 赵小伟、葛晓萍,国际电子政务发展阶段与现状[J].电脑知 识与技术,2010(03)

[4] 张红亮、梁晓鹏、亢爱国, 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模型研 究[J]. 新世纪圈书馆,2009(06)

[5]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M].中 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07)

[6] 杨云飞、白庆华,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J].计算机应用与 软件,2004(08)

[7] 张成福、唐钧,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J].电子 政务,2005(12)

[8] 颜佳华、宁国良、盛明科;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政务绩 效评价研究 [J]. 中国管理科学,2005(12)

[9] 陈立立,行政生态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动态指标构建 模型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 陈强、赵珏; NPS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上 海管理科学,2007(12)

篇(6)

近年来,我国国家和政府逐渐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电子政务人才,符合政府信息化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此,各大高校开设了电子政务的课程,以期为电子政务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电子政务课程是一门由理论、实践、谋略、技巧合为一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应用性学科。但是由于政策、教学条件等缺乏的原因影响,电子政务课程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电子政务的教学方式亟待改革,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电子政务教学中的运用

1.电子政务案例教学

案例(case)有个例、实例等几种提法,电子政务的案例,主要是对不同级别政府以及政府不同部门,有针对性地考察和分析电子政务的应用案例。电子政务案例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内部管理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对外服务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

电子政务的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国内外一些政府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前沿技术和电子政务运用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师生双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电子政务的基本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的设计思路、基本流程、技术方法和手段、实际应用情况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掌握电子政务理论和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在电子政务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有利于加深理论学习。在电子政务的案例中都或多或少地蕴藏着电子政务的理论。对案例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到本质来揭示其中包含的电子政务思想理论。其次,有利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了大量真实事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价值。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具有知识内化的功能,电子政务课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都是针对电子政务中的各种具体实际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通过启发暗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电子政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主要是选择案例,并进行相关的教学准备。电子政务的案例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标准:一是要有代表性。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案例均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借鉴。二是要有时效性。不要选择一些过时的案例,案例背景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三是要简短精炼。选用的案例不宜过多过长,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围绕授课内容,以一个典型的案例贯穿始终。在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教师需要对讨论的材料进行熟悉,列出本节案例分析课的重点和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根据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问题的数量最好控制在3-4个,这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案例讨论阶段。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法教学的中心环节,可以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要尽量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要由教师控制课堂讨论。案例的整个讨论过程要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闪光的观点看法。在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犯难的是对于篇幅很长、涉及内容很多的案例,如何分清主次,如何有区别地对待并加以分析处理。为了化解这一问题可以教会学生捋顺案例的线索。分析现状找出主要问题,作科学的分析,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几次阶段性小结和点评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3)课后总结阶段。课堂讨论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案例讨论后的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个简短的总结归纳,并对学生给出恰当的评价。在总结时,应该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作强调,让学生可以对电子政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而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要进行一个重点讲解。由于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操作深受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的影响,所以实现的手段模式一直都处于变化发展状态,所以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结合案例的分析,综合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案,有机会可以提供给政府进行电子政务的改进。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教师要以肯定和激励为主,对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也要以鼓励的手段促使他们参与后续的讨论。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重视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定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两者应该是相结合而同步进行的。案例教学法如果不与课堂讲授及其他教学法相结合,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讲解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二者相辅相成,实行同步训练,这样便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理论,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师在讨论中的主导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教师从“先知先觉的灌输者”向“启而不发的引导者”转换,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作必要的指导,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和启发学生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并且给予及时的“点拨”,避免学生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过多,在思路上走向“死胡同”。

3.注重知识应用,与实际相联系

案例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使学生能够直接地接触到大量与日后的生活工作有关的材料。这对于缺少真实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电子政务的案例教学要面向现实的政务工作,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突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分析既要从理论的高度做出分析,又要从实践的层面上做出评论。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既提升理论,又改进实践的目标。

未来的教育必然会由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累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和不断研究深化的。电子政务作为一门发展较晚的新兴课程,应该积极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将有利于适应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满足政府对电子政务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新宁,吴鹏.电子政务案例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杨路明,吴彦艳,邓崧等.电子政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吴鹏.论案例教学在电子政务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政务,2007,5

[4]支侃买.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法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

[5]朱玉知,崔树银.电子政务教学研究综述——以期刊论文为样本(2003-2011)[J].电子政务,2011,10

[6]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浙江: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篇(7)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 [19]

3角色功能研究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1.3

1 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的发展。在一些电子政务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欧洲、新加坡),电子政务应用已经成为政府对公众的主要窗口和服务渠道。政府服务从基本的政务信息公开服务,已经逐渐延伸到了纵向服务(例如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协作的服务)和横向服务(例如地方政府跨部门协作服务)。而随着移动通信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国际上电子政务应用更进一步延伸到公民和法人的手机终端,使得电子政务公众服务更为泛在化(即对任何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而泛在化的电子政务尤其需要以服务对象(电子政务应用中主要是公民和法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提供无技术障碍和方便使用的应用。目前国外电子政务应用先进国家已经开始普及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通过智能手机可以方便的获取政府信息服务和其它公众服务。在获取政府信息服务方面,目前已开始有研究探讨个性化服务,但应用还不广泛,仍处于研究和尝试阶段。从2010年开始,我国一些政府公众服务门户就已经开始尝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到2012年底,全国地级市所属近500个区县中,已经有约20%开始尝试移动电子政务应用,主要是移动政务信息服务。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将得到快速的普及和深入。更进一步其它的移动公众服务也将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我国移动通讯普及率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发展迅速,至2012年底,我国手机拥有量超过10亿部,每百人平均81.9部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我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近年来以井喷的态势在发展,艾瑞咨询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随着低端Android智能手机的推动,今后几年中智能手机将进一步普及和取代传统手机。艾瑞咨询预计到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将超过7亿部。另外,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所的最新报告,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中,57%将采用Android系统,21%将采用iOS系统。而由于我国实际情况,Android系统的使用比例将大大超过国际平均比例,预计超过70%。因此,我国逐渐普及的智能手机用户中,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使用Android系统。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移动电子政务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如下:(1)移动电子政务应用发展是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今后几年中快速发展和普及。(2)目前国外电子政务发展先进国家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已从信息公开服务进一步发展到更多的公众服务,但在信息公开服务和其它服务中,个性化服务并未普及,仍然有许多技术需要探索。(3)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公众服务应用目前以政务信息服务为主,尽管尚未普及,但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目前的移动政府信息服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见到成熟和有效的应用案例。

2 需求分析

传统媒体背后的信息接收者是不确定的,政府在信息公开的时候并不能确定什么样的信息被什么人所接受了,而智能手机客户端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用户直接持有的,手机媒体背后的信息接收者更加明确,使得手机更能代表人的存在,这就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的在手机客户端请求自己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其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也会各有差异,一些人非常关心的政府信息在另一些人看来可能对自己影响并不大。因此以智能手机为媒体的政府信息公开比其他形式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直接性。个性化信息搜索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经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需求信息及栏目。以移动政务信息公开和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基础,实现利用客户端行为信息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的方法。

3 系统体系架构

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体系架构,用户通过客户端访问服务器提交用户数据去获取所需信息。在客户端实现搜索和动态提示功能时,客户端将用户的信息请求发送到服务器端,然后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响应,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要减少服务器端的承受压力,同时也不需要政府公众服务门户在服务器端针对各种不同需求需要建立的庞大和复杂的个性化服务能力,所以为了突出在客户端进行个性化信息,客户端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处理用户在界面接口中的各项操作,捕获用户请求及相应数据,然后发送给服务器端进行处理,服务器端处理完成后返回处理成功或者失败的消息,那么客户端在根据服务器端反馈回来的消息更新用户界面去通知用户所请求的信息服务执行情况。系统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4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即如何实现个性化信息搜索功能

搜索功能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输入想查询的关键字、关键词,客户端则将请求提交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经过智能语义解析、及个性化分析后转换成请求,转发到后台链接的政府门户网站,把政府门户网站搜索到的信息结合移动用户在手机客户端的信息浏览记录,在客户端跟踪用户的浏览行为,并对相关进行处理和重组,将精准和有效的信息通过无线网传递给客户端,进而反馈给用户。在客户端不仅能够记录用户的搜索历史,还能利用智能终端的传感器去搜集与用户搜索行为相关的政务信息,进而实现了在客户端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思想。

用户在客户端输入想要搜索查询的信息词或串,鼠标点击后,调用连接服务器的函数login-server(),此函数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词提交到服务器端,通过接口,在服务器端对信息词进行分析处理,并且生成一个XML文件。而服务器端最终反馈的是搜索结果文件的XML流。此时,客户端对服务器端反馈过来的XML文件使用DOM进行解析。所谓DOM就是Document Object Model的缩写,即文档对象类型,是表示和处理一个HTML或者XML文档常用的方法。在解析的过程当中,将所有得到的每组值都存入到ArrayList类型的一组实体类中。接着再将所得结果存入List中。

例如查询某某学校教课参考书价格,解析如下:

Xml代码:

thinking in java 85.5

Spring in Action 39.0

然后利用DOM对此Xml文件进行解析: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import javax.xml.parsers.DocumentBuilder;

import javax.xml.parsers.DocumentBuilderFactory;

import org.w3c.dom.Document;

import org.w3c.dom.Element;

import org.w3c.dom.NodeList;

import org.w3c.dom.Node;

import .entity.Book;

public class DomParseService {

public List getBooks(InputStream inputStream) throws Exception{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DocumentBuilderFactory factory = DocumentBuilderFactory.newInstance(); DocumentBuilder builder = factory.newDocumentBuilder();

Document document = builder.parse(inputStream);

Element element = document.getDocumentElement();

NodeList bookNodes = ele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ook");

for(int i=0;i

Element bookElement = (Element) bookNodes.item(i);

Book book = new Book();

book.setId(Integer.parseInt(bookElement.getAttribute("id")));

NodeList childNodes = bookElement.getChildNodes();

System.out.println("*****"+childNodes.getLength());

for(int j=0;j

if(childNodes.item(j).getNodeType()==Node.ELEMENT_NODE){

if("name".equals(childNodes.item(j).getNodeName())){

book.setName(childNodes.item(j).getFirstChild().getNodeValue());

}else if("price".equals(childNodes.item(j).getNodeName())){

book.setPrice(Float.parseFloat(childNodes.item(j).getFirstChild().getNodeValue()));

} }

}//end for j

list.add(book);

}//end for i

return list;

} }

然后再通过绑定SimpleAdapter,最终实现搜索结果。SimpleAdapter是一个简单的适配器,可以将静态数据映射到XML文件中定义好的视图,其作为一个数据集,主要向ListView、Gridview容器填充数据。可以将Maps的ArrayList指定为用于列表的数据。在ArrayList中的每个条目对应List中的一行。Maps中包含用于一行的数据。当然也可以指定XML文件,其中定义了用于显示行的视图,通过Map的关键字映射到指定的视图。可以指定数据支持的列表如ArrayList组成的map。SimpleAdapter的核心代码如下:

for (int i = 0; i < 10; i++) {

Map map = new HashMap();

map.put("PIC", R.drawable.pic);

map.put("TITLE", "Test Title");

map.put("CONTENT", "Test Content");

contents.add(map);

}

SimpleAdapter adapter = new SimpleAdapter(this,

(List) contents, R.layout.listitem,

new String[] { "PIC", "TITLE", "CONTENT" }, new int[] {

R.id.listitem_pic, R.id.listitem_title,

R.id.listitem_content });

listView.setAdapter(adapter);

用户会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条目去查看阅读,即当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点击其中一个条目时,客户端调用openView(resultURL)函数,在这个函数里使用Android提供的WebView控件来打开网址去浏览网页,最后实现个性化信息搜索查询。

客户端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5 总结

在基于Android内核及其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移动手机客户端实现个性化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的平台,介绍了其基本功能与技术实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个性化选择。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说明了该系统的切实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忠民,史玉兰,宋辉.一种移动智能搜索个性化客户端[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3(5).

[2]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J].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342.

[3]叶小榕,邵晴.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J].科技导报,2011,29(21):27-30.

[4]姚国章.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与展望[J].电子政务,2010,12:11-21.

[5]王海豹.移动电子政务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电子政务,2011,11:106-109.

[6]刘斌.Java ME实用详解-用Eclipse进行移动开发[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640.

[7]靳岩,姚尚郎.Android开发入门与实战[J].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5).

[8]曾春,李晓黎,史忠植.个性化服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2.

[9]李勇,徐振宁,张伟明.Internet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8).

篇(9)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 [19]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我国步入21世纪以来,已经步入一个信息化的世纪,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正在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的现实意义。作为与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电子政务,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联系得十分密切,推行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成为我国政府组织的战略选择。近年来,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发现电子政务在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和所存在的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已经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严重阻碍。因此对于电子政务认识其发展中的问题,克服其所存在弊端,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必然选择。

一、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上还存在欠缺

我国电子政务在组织机构上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没有真正达到系统化的管理,很多政府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上还比较杂乱,对电子政务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地区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空白。由于电子政务组织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导致电子政务在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够在统一标准下推进和发展,造成了很多的部门之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很多重复性的建设就会频繁出现,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在建设方面消费的成本出现居高不下,使得一些电子政务在协调机制的管理上出现相对滞后,使电子政务在跨部门的推进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进行解决。

(二)在建设过程中并不注重实际应用

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偏重在对于建设设施的硬件资源的投入,而对于软件的投入却缺乏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对于电子政务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并不能有效地进行匹配,只是在在硬件管理上片面地追求高性能的配置,没有顾及到软件的发展,对于一些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空间。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软件资源的作用,使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没有真正得到具体的落实,电子政务的应用,还只是侧重在对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方面,对于为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的发展上还有待提高。目前,对于已经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中,能够体现公众服务的业务方面还很少,通过电子政务来惠及公众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工程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有很多的政府网站,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为了本地区能够做出政绩,给上级领导“作秀”,没有真正在网络上建设起一个内容充实,信息丰富、服务快捷的电子政府。这种建设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完成,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规划。

(三)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建设上,十分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这个行业可以称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需要一批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人才,还要有能够了解政府工作流程的人才,对这两种人才复合到一些电子政务的管理人员身上,对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匮乏,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否则将会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机构体制

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都是以各自为政,各个组织机构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机构的组健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电子政务的组织作用也十分有限,内部职能分布不清。为此我国的国务院专门建立机构了电子政务的管理机构,实行了以国家为主的统一领导,进行了地方分级负责的形式。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以及跟电子政务相关的一些政策法规,对重大的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分工负责,按照统一的发展规划、执行标准,进行具体项目的实施。尽力避免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以自己利益为中心,没有树立起全局的观念,出现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所以需要制定出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建立起标准化体系。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要不断地体现创新,要能够按照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对政府管理所应行使的职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从而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推广电子政务,树立全局意识

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有很多的部门只注重本单位局部利益,没有以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变化。需要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关于本地区的资源环境,以及地区特点都需要细致的了解和掌握,做到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与当地的客观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循序渐进地发展电子政务工作。对于信息资源是开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要能够不断在信息建设中需要集中信息资源,增强资源共享的范围,使得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为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三)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对于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加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专门的电子政务的人才,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保证。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推行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地搞好电子政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他们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地适应网络时代要求,为培育一支有着高素质的人才建设的电子政务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还需要逐步地进行完善,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的建设在推动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其所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解决;对其所存在的弊端,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革除,以此来扫除电子政务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速电子政务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祥群.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2]张伟.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1)

上一篇: 课堂教学定义 下一篇: 旅游人才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