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2: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篇(1)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大学生就业求职与中小企业招人两难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人力资源供需的两个方面,有必要分别了解大学生就业期望和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才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双方的对接,从而解决就业和用人两难问题。

本课题对浙江省不同行业以及用人单位内部不同层级人员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期望进行了调查,共收集了1771份书面问卷。

二、中小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素养期望调查结果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的调研从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两个维度展开。

1.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6项职业行为习惯是:

统计表明用人单位人才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是要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这也是成为一名职业人的首要要求。同时“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被”认为是其次重要的选项,说明履行每个岗位的职责,承担岗位责任也是普遍的要求。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不同层级最看重的职业行为习惯:

以上结果表明,在企业内不同的层级,对大学毕业生的行为习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的重要性排序与用人单位排序是基本一致的,但在重要性的程度的有所差异”一项在一线员工认为是第二位重要的,但在中层看来“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是第二位重要的,这可能与不同层级的工作任务分工有差异有关的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从总体统计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分类,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项职业意识是:

主动意识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从而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始终是一致的要求的。这就说明做一个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能团队合作的人,才能让职业生涯发展的更远。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主要从三个方面纬度展开,一是与交往能力,包含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二是与机器设备交往的能力,包含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机器设备使用能力,三是自身知识实践能力,包括专业领域能力和外语语言能力。

从总体统计而言,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为:

这说明,57.99%岗位对沟通交流的技能有着重要求,除了各个岗位对应的操作技能之外,把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作为必须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社会,计算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根据被调研者的职务等级分类,统计结果如下:

统计表明,沟通交流始终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技能,而且随着所在层级的上升,沟通交流的技能重要性是上升的,外语语言能力也具有同样趋势。

(三)不同地域用人单位对人才健康的标准

1.不同地域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职业行为习惯: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域对于“清楚掌握单位的各种行为规划与办公流程”都很看重,金华、丽水、衢州除了在这个方面的重视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方面的重视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2.不同地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职业意识:

三、结论和启示

篇(2)

作者简介:刘雪梅(1970-),女,辽宁北票人,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法律法规和旅游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7-0056-03

我国高职教育正在不断地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目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具有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以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构建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S Pavlin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H Schaap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进行了探索,并且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D Furbish对新西兰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分析了职业标准的变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顾准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讨论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化模式的课教学改革措施。于永华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且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且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李建英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王建永等人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多渠道、立体化的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胡英芹认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院校可以通过转变观念、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合理的专业、建立实训基地、执行产学研模式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徐速等人认为高职大学生的能力和大学生的就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声誉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施福新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以及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路径以及策略。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进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社会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聘任员工的过程中主要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品质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因此,这三个方面也就成为了高职学生的主要职业能力。

(一)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基本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艺术、英语等,通过基础知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而能够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形成自身的个性,建立完善的人格,培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在以上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等。

(二)职业技能

篇(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面对社会提供的非常珍贵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特别是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关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探寻有效的教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是指社会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将来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无论是那种类型的高校,其培养的人才最终一定要服务于社会,所以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第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普通话技能。第二,书写“三笔字”的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具体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规范书写技能和教育教学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第三,教学工作技能。是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工作环节所必备的技能。第四,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指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新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需要

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时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近年来通过对中小学新教师技能的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素质,特别是教学技能与过去相比有下降的趋势。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较差。这些现状都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

2.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培养合格师资的要求

作为培养合格师资的师范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必须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改的深入,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把握现代教育规律、具备现代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各种教学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师范专业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差。这不仅导致了高校的生存危机,而且严重制约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

3.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面对社会提供的非常珍贵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特别是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准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有优势,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事实也证明,师范技能较强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职业技能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拥有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级人才,学历和技能相比,有时技能对用人单位所起的作用更现实、更直接、更重要。

4.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有技术、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努力培养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用结合为途径,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教师已经成为重要课题,也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理论教育,轻职业技能培养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非常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但轻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很多高校的师范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配备、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思考较少。

2.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

目前的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课程的设置过于理论化,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研究性,缺乏应用性、实践性,且教学内容太理论化、太陈旧,缺乏时代性,结构不合理。这就使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较弱,甚至不如以前的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第二,担任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不深入中小学教学工作,不了解当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第三,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再优秀的专家也有很多知识不能以形式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只能由教育者本人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验和建构。目前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正是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单一的教师课堂教授,其评价方式、方面也非常单一。评价方式就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评价方面只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就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职业技能较差,甚至不如以前的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比如: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都较差。

3.高等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偏多、偏深

近年来德育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是必须开设的。加之各种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偏多、偏深。而要突出“师范性”,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就要调整教学计划,但总学时是已核定的,这就给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办学的软硬件基础不扎实,缺乏必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范专业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条件,表现在:第一。没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如语音室、微格室等;第二,教学计划中缺乏制度化的实习、见习环节;第三,缺乏教学实践评价体系。

五、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第一,将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内容融八专业教育内容。减少专业教学理

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把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和专家及中小学合作,共同参与、共同研究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第二,把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与专业教学的考试结合起来,强调毕业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

2.改变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教学

要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对职业技能课程实施分段教学。即第一段实施职业技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且压缩这一部分的学时;第二段实施实践教学,即将前一段的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实践。

3.加强对担任职业技能课教师的培养

目前高校中担任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传统的讲授型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加之又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如: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外聘等,导致实践教学得不到师资保证。

4.教学设施的建设要突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

根据师范专业的特点,建立各种实训实验室。比如说微格实验室、语音室、教师礼仪学习室、书法技能训练与展示室等。通过实践教学,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要让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

5.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校必需和中小学合作,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与中小学合作能确保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更贴近中小学的实际、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途径。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在学校实践情境中实现互利双赢,实现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成长。并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中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这从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篇(4)

职业素养受到越来越多现代企业的重视,在现代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时现在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企业考量一个毕业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一般来讲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当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职业素质的缺失,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职业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

(一)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的硬件条件,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重视实习和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利用假期、实习,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活动,是锻炼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大学除了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实习活动外,还应该自己练习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使自己对社会和企业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回家探亲、和朋友出去游山玩水,学校应该加大实习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实习不仅是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与锻炼,更是工作态度与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2、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科技竞赛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性质的科技讲座、科技理论研讨会等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软件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这些科技活动,可以结合老师的科研课题活研发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事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和职业技能相比,它体现的是大学生的品质特性,属于大学生求职的基本条件。

篇(5)

技能是指技术、能力,指撑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培养就是培育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而任何一门专业的技能,绝对不是单一的,都是一门组合的构成。可以根据岗位的需要,分为核心技能和非核心技能。在高职教育在国家重视下,投入较大,比如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础建设等硬件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同时也引进大量优秀师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核心技能,比如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的实践,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引进企业锻炼学生的核心技能。

然而,一些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功利化、不守诚信、诚信意识淡薄,工作拈轻怕重、不停的跳槽等现象。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增加了企业招聘成本,而且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使自身的职业规划成为一张废纸。这些行为都是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个社会对毕业生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更要培训学生的职业精神。要把职业精神提高到职业技能同等重要位置,因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融合才能使学生立足于企业和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的突出,能力也会有较大的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只能满足企业技能要求,缺乏责任意识,甚至不负责,工作中出现错误的理念,这样的观念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不诚信的行为。为此教育部在去年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因此系统的研究高等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高度相融合,不仅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两者之间关系的了解,推动两者协调发展。这种了解可以减少实践程面的曲折和反复。

(二)在职业精神教育相对滞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该问题有利于推动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的进程,促使学生更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

二、文献综述

一部分学者主要沿着突出发展职业技能培养展开。张健(2007)以多种学科为视角,提出要狠抓主导核心技能培养,要确保技能培的训练充分。余波和覃业梅(2009)立足于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的就业压力,提出独立院校人才培养中要注意职业技能的培养。王娟玲和李荣荣(2008)以道路桥梁专业为例,要培养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张玉伟和姚红玲(2013)以工学结合,项目教学为视角,以高职多媒体专业为案例,可以用工作室的方式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体现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在职业精神方面,一部分学者发现,高职学生中存在职业理想不够明确,职业认知不清晰,职业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王宇苓,2009)。刘彦斌(2006)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职业精神是学生从事职业的根基。严楠(2009)认为激烈竞争的今天,高职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职业精神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杨静(2015)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否则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同时,也有一部分学者把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培养相结合。黄红英(2010)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强调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结合,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要把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一部分学者支持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教育彰显高职的特色。在面临就业市场不容乐观的今天,一部分学者强调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较少的学者把两者相结合,并且没有两者相整合的方法和途径,没有突出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更没有涉及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三、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大学生“扩招”以来,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数激增,这其中也包括高职大学生。随着这些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适应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学生新的知识,适应企业文化。然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不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才走向就业市场的学生,只具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较快,如果不具备继续学生新知识的能力,将无法适应未来的工作。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将会面临失业风险。因此,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二)不具备实践能力。不具备实践能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具备实践的准备,比如知识的储备。二是丧失实践的勇气,担心失败,不自信。

(三)不具备抗压能力。任何一个工作都会面临压力,特别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够合理处理压力,更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从而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失去上升的机会。

(四)不具备设立工作目标,按计划执行的素养。一些学生在工作中,没有任何计划和目标,导致工作中盲目、盲从,不能够把工作做到位。另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尽管在工作中有计划和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的懒惰不能够坚持计划,最终导致一无所获。

(五)不遵守职场中的一些基本规定。在了保证工作秩序的进行,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定。比如守时等。如果违背这些规定,高职大学生将不能够适应职场,将会迅速被动的离开岗位。

(六)不具备其他的职业素养。

面对以上问题,高职大学生,特别是才参加工作的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除认真领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还要坚持学习,善于自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才助于自身的发展,从而服务社会。

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勇于面对激烈的工作岗位,不能畏缩。如果出现退缩,会影响自信心,容易出现恶性循环。

三是面对工作中出现的较大的压力,很多学生不会处理,不能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压力,而是选择逃避,甚至极个别学生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去解决压力。面对压力,要善于处理压力,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压力的方法,从而问题得到解决。如果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乐观的心态,有利于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四是对待职场,一定有目标,要有职业规划。完成职业规划后,最重要的执行这个规划,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职业规划出现了偏差,要及时的修正,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可行的职业规划。

五是在职场中,遵守基本的职场规则,比如守时、礼仪和保密商业信息等,这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违背这些基本规则,会对职业的发展有致命的影响。因此,遵守基本的职场规则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起点。

六是在完善职业素养过程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要善长自身专业知识,更要从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吸收相关精髓,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35-37.

[2]王娟玲,李荣荣.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3):58-60.

[3]张玉伟,姚红玲.多媒体专业 “工作室” 模式下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12-14.

[4]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46-48.

[5]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2006(6):183-184.

篇(6)

(1)建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想要在校期间科学合理的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那么就必须先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大学生就很难有效展开职业素质的培养,就算是开展了职业素质培养的活动但是培养效果却得不到保障。由于大学生不能明确自己以后的职业理想,所以就不能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职业素质,培训时的效果在以后实际工作中也得不到有效的体现,让自己在职业规划上走很多的弯路。因此,大学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了解职业的特色,明确职业定位。人与人之间的能力高度和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模式下都有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在选择职业岗位时首先应该了解到所选职业岗位的特性和未来发展前景,并且还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个性,将自己的职业类别分类,带有针对性的思想去选择职业道路。

(3)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提高职业技能的水平。如今国内多数大学都开展了职业素质教育,但是力度还应该加强。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多数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的机会还是比较少,自身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实践的时间还应该增多,想要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并不断的发展最终得到成功,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的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走入社会准备的更加充足,期间大学教师也应该用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强化。

(4)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并提升职业素质水平。如今很多企业单位都比较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品质,多数情况下都会将这两方面的要素融入到应聘环节当中。在校期间,学生进行团队配合、技术创新、冷静思考、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锻炼都可以提升以后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势。

(5)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论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压力都在逐渐上涨,大学在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高昂的心理环境。能够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让自己在工作当中随时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控制好自己在工作当中的情绪。一个成功人士的心理通常都是在不断挫折中形成的,其抗压、抗挫的能力也比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强,并且还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转变,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还会不断学习别人长处,时刻检查自己的短处并不断的完善,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

(1)增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力度。政治思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创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主要方式之一,让在校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得到大学生不断的支持,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只是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还做的不足,因此,为了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大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培训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和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与社会两点之间的联系和距离,并且主动调整自己各方面的要素来适应这个社会。心理问题是大学就业过程最为常见的现象。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活动方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心理专家帮助引导和疏通。

(3)加大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强度。大学生职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我国多数大学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往往只是在书本理论之上,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岗位后无法快速的进行工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是了解工作的理论知识。所以,大学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融入职业技能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让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7)

何为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劳动工作者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具备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劳动者各个方面的综合品质。各类研究文献或有不同,但究其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方面。[1]新型社会下,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不再是单一的专业能力,而是要求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即高素养职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就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在人生成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职业道德是核心

职业道德在职业素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长河中,美好的道德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职业道德也不例外,职业道德也是从事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前提。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必不可少,好的道德素养备受青睐。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有形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无形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是就业的基本。不管是当今的和平社会还是战争不断的混乱时代,无不大力提倡敬业、爱业、勤业、精业等良好道德。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在《论语学而》中提到“敬事而信”,后来《礼记学记》当中更是明确提出“敬业乐群”一语。其所为“敬事”、“敬业”均指的是聚精会神、全心全意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朱熹曰:“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这种“不怠慢,不放荡”正是之尽职尽责的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把“爱岗敬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2]从而可以看出职业道德在从事职业中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是通行证

出了大学门,工作靠证件,而证件直接体现的就是各种技能。在这个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还有关注自己就业能力。职业能力是通行证,在人力资源招聘中各种技能证就是进入企业的前提资格,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阶梯,是竞争者之间的基本武器。

3.职业意识是调节器

意识就是人的所思所想,人的意识是无穷的,它带来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它也是人生成长中无形的手,鞭策自己走向理想的殿堂。积极的职业意识让人走向成功,有了职业意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意识的调控下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理想。人的潜意识十分重要,意识能让职业者积极主动起来,不处于被动状态。用人单位更看重职业意识,更关注职业者的所思所想,意识控制行动,是行动的调节器,有了好意识才能更好的行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状况下脱颖而出。[3]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1.人生目标模糊、人生价值观浅薄

在新时展下,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美的同时学生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今学生是家里的娇宠,无论做什么都有家长在后遮风挡雨,抗压意识越来越薄弱,享乐主义越来越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目标模糊,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何,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规划和打算,只有堕落和颓废。

2.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个性化很强,但心里承受能力弱

现阶段团队合作在职业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越来越有个性,独立性很强,不听他人意见。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薄弱,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做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职责。当代大学生赋予创新精神,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爱挑战,然而承受能力薄弱。[4]

3.职业素养不足

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往往没有几个大学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而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所需人才,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在校大学生只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他的无形技能几乎没有,在大学期间也没去主动培养。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1.大学生的自我培养

篇(8)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是否能被自己认可和被他人认可,直接影响到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甚至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有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独立学院的学生进校时的基础相对二本的学生要差一些,由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相对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随着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自由度的提高,用人单位的择人观发生着变化,不再考虑“名牌高校”效应、户籍等因素,取而代之的则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范围内的因素。

1 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所谓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包含了职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主要因素;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1]。

2 大学生职业素质问题的分析

目前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1)知识面过于狭窄。目前的社会分工趋势不断加强,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使职业的种类越来越细化,门类越来越多,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知识面也随之越来越窄。

(2)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没有 深化,技能水平一般化,与企业的要求脱节。

(3)工作经验的欠缺。大学教育阶段虽然安排了实习或者社会实践等课时,但是存在实习时间太短,力度不够等问题,使大学生缺少在相关职业岗位上的真正锻炼。

2.2 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1)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于2005年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结果来看,调查的总人数9778人中,有52%从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职业观念不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的分数,与社会需求脱节[2]。

(2)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大学生求职过程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

(3)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据相关调查,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有些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造成的。有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用人单位所需求员工心理素质的要求相差甚远,如:大学生受“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影响,在社会上跳槽频繁,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就要走人,也给人一种缺乏信誉的感觉,种种现象都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早日成才与成功。

3 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质之内因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职业素质的缺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人素质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其自身的努力学习和训练,这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因。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两个方面。同时,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影响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

3.1 职业技能的培养

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够获得就业上岗的机会,是通向职场的“通行证”,是求职的“硬件”条件。职业技能主要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拓展知识面。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两方面来拓展知识面。自主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学习知识,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坚持计划顺利实施。创造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采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以适应变化发展的职场要求。

(2)专业技能培养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训练,并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如: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

(3)工作经验积累

要求大学生真正重视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实效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仅能让他们开拓视野,同时也能够让充分了解社会对自己本专业的真实需求,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践过程中,提高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2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和职业技能相比,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了大学生的品质特点,属于大学生求职的“软件”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是要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来实现的。在大学职业准备阶段,大学生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才能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健康幸福的做好铺垫呢?现实中,有些人一生荣耀,可问其是否幸福,有的人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虽然没有显赫地位,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生活,生活得非常快乐,这与他们的职业观与职业理想密切相关。

职业理想有其目标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由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变化,有些大学生对前途感到困惑、空虚。所以,在大学时代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价值观,才能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2)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社会角色道德,既有各个职业所共同具有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恪守“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3]。

(3)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往能力、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学生都不同层度的有一些自卑心理,社会上有些用人单位不录用三本的学生,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当然,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是与个人的能力高低分不开的。

3.3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在于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了解自我、设计自我的过程,而职业素质培养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相当于是设计好寻找宝藏的地图,而职业素质培养就是按图寻找宝藏的过程,最终肯定能寻到宝藏。若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突破口在大学各阶段实施规划来提升职业素质,则定能达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4]。

4 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质之外因分析

职业素质的培养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培养环境和平台,这就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外因。其中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方面,一个家庭从小对学生的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较大的影响。如果从小教育学生“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精神,这些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如果从小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家庭对其要求不严,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不会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2)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首先应该积极调整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下功夫,独立学院的学生就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次,要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第三要积极为学生创建提高职业素质的条件和平台,如:加强实验室建设,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等。最后,还要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园里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学风,引导学生刻苦勤奋求学、诚实守信做人。

(3)作为接纳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也应为他们的就业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来说,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社会上也存在许多不公平的地方,许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为此,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规范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此为导向,建立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

5 结束语

重视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社会的要求之间不相适应产生矛盾的结果。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日趋细化,新兴职业也不断出现,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高校都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扎实的职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素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前途,同时也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焦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9)

一、导语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巨大关注。虽然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但总的来说工作职位的增长还是赶不上年年递增的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对的,是高校毕业生们普遍表现出的职业迷茫,不清楚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没有规划,实际动手能力弱,缺乏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事业心和进取心不强。大部分毕业生找工作容易随大流,没有选择性。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得不到缓解,不利于社会人才的新陈代谢。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及教育制度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就业工作重视度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跟不上市场需要发展的步伐,导致有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需要的单位招不到人才的怪现象。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部门,专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实际上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仅仅停留在行政部门的阶段,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日常的行政工作、就业手续办理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等方面,而在职业指导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职业指导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1908年成立于美国的波士顿,专门对求职者提供系统的职业辅导。职业指导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从而促成最终的就业。相比起国外,职业指导作为外来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目前学界对其内在理论研究较为匮乏,规范有效的运作模式尚未构建,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底气不足,深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职业指导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充分肯定和重视职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义

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其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目前为止,对于职业指导的定义,学界说法较多,姚裕群认为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职业、定向学习和选择职业的过程,也是帮助人们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朱启臻教授把职业指导定义为:“职业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帮助个人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及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过程。”

职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它受到个人内在和外在力量的影响。生涯发展是一系列选择连续进行的结果,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职业指导更突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影响,它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三方面的内容。职业指导与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要求相结合,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的局限和自身条件做客观的评估,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实现人和职业的合理搭配。

所以,综合地说,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各种学习训练手段引导个体了解自身,认清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并培养个体的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择业观和职业观,以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更长远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更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的一种行为。

可见,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他们形成完善的择业观、职业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指导所培养的并非做一份具体工作所需的具体技能,而是培养宏观上职业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创业能力和微观上的人际交往能力、求职礼仪、撰写简历、笔试面试技巧、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等。

例如,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提高大学生运用这些政策法规来帮助自己就业、解决自己的困难的能力。不同劳动保障政策往往针对不同的求职群体,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小额贷款政策”、“4050 人员优惠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等,很多人并不了解相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政策法规来帮助自己就业,解决自己的困难。

现今,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职业宏观和微观的认识。由于没有系统的职业指导,即使通过实习和兼职,有的学生也因为缺乏系统实用的理论知识,以致不能很好地适应职场生活而丧失信心,影响今后就业。

因此,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通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教师传授给学生关于职业规划、求职、职场、创业等相关知识,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熟悉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才能在学生就业前,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便在真正就业后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尽快转变角色。

2.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具体的职业技能外,也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上的指导。如果说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硬件,职业素质就是学生就业的软件。具体地说,职业素质就是指大学生的五种能力和一个精神,即:独立生存能力、锐意进取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融合社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爱国爱党、勇于奉献、勇敢顽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拚搏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对来说更加抽象,指导难度更大。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导致自小到大经历的挫折有限。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前,习惯于享受父母和老师的照顾、庇护。另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向于单一的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遇到挫折不知该如何调节。反映在职场上,便是他们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

对于这类学生,职业指导至关重要。在大学四年期间,合理引导他们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接受挑战,积累工作经验。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障碍时,积极对他们施以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调节心理状态、应对挫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在就业上“等”“要”“靠”的思想,树立“争”、“抢”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这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职业道德方面,通过讲座、培训以及实践积累经验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其一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所以,积极正确的职业指导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学生职业目标

相比起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大部分大学生更加缺乏的可能是工作目标。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是模糊的,加之大学生在教育高成本的影响下,产生了对未来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让学生感到茫然、困惑,人生目标模糊不清。目标的确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能比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一到招聘季节,毕业生应聘更多地是一窝蜂,很多同学看到什么职位都去试一试,没有选择性,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广撒网但最后却无收获的现象普遍发生。可见,培养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培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是从新生大学入学开始,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兼职体验各种行业,一步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目标。同时,职业指导老师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性格特点,对学生做出一定建议。另外,根据原劳动部印发的《职业指导办法》第6条规定,职业指导工作还包括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这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中找准目标、明确方向有重要意义。

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从而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分配

对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指导能够促使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实现人、职匹配,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当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职业岗位呈现多层次多序列态势,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差异很大。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也由于他们个体条件包括工作能力、学历、兴趣爱好、身心条件等都有所不同,其职业选择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能更为全面地相互了解,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效、合理与及时匹配?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职业指导。通过职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心理测试、个人面试等咨询服务,以了解他们的素质现状和求职要求,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建议;通过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性质、特点、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及薪酬待遇等,实现人、职匹配,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和社会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对于学生、高校、企业、社会四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对学生来说,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

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学习为的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职业是最终目的。一旦毕业后却无法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学习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必不可少。职业指导所服务的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学生,通过科学的人才评测方法,明确学生自身个人特点,适合的职业道路,最终明确他们的职业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找到确实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做好一份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外,许多专业以外的职场知识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教育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对于职业教育重视明显不足。以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时对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一无所知。改善这一局面的直接措施就是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并且是贯彻整个大学期间的职业指导,从而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直接的帮助作用。职业指导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企业来说,提高招聘效率,招到合适人才

职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指导,但事实上,职业指导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经常遇到很多用人单位明明缺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除了信息的不通畅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明确,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对于职场完全不了解,导致应聘不成功,也导致企业招聘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应届生的不信任。

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认清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老师本身对社会就业形势、企业单位需求情况变化有科学的研究和深刻的了解,因此能够充当学生和企业单位之间的桥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双方更为顺畅的交流沟通。这样,由于应聘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都有了质的提高,企业的招聘成功率也要大得多,能够用更少的招聘资源得到更多的合适人才。

3.对学校来说,引导学生就业,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检验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就业率。虽然学校的正常教学不能单单参考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但是,就业率确实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学校的就业率高,说明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也说明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以及培养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

通过职业指导,学校还可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实力。职业指导是架在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职业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的顺利就业,反映在学校层面,便是就业率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办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就业和办学相互促进,相互增长。

4.对社会来说,减低失业率,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造成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无固定工作甚至没有工作,无所事事,对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这部分人群很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问题。同时,由于就业率的低下,导致社会的不满,也容易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危害社会稳定和和谐。因此,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全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职业指导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直接的措施,对于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上文已经有讨论过了。

另外,前文提到过,职业指导也包括对学生创业的指导。职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之一便是找准市场热点,开发就业岗位。我们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也会在调查分析社会新需求的同时,去把握市场脉搏,指导开发新岗位资源。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意识、有思想的求职者进行创业。“创业是最好的就业”,通过鼓励他们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大胆创业,也能在无形之中,指导了创业者开发更多的岗位给其他劳动者。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符合群众的利益。对于社会来说,能够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整体创新性的提高,促使经济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社会上下各方的切身利益,值得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去一一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在高校中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通过上文的分析,职业指导作为一种科学可行的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除此之外,它还能对高校、社会、教育制度等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潜在价值巨大。职业指导完全有理由也应该成为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得到普遍推广和长期执行。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第1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姚贵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初步构想[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

[3]孙震瀚.国外的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刘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5

[5]王晓葵.论职业指导在帮助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篇(10)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对在校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等不良品质。结果导致自身职业素养不高。通过走访用工单位,我们还了解到多数企业认为近年来招入的学生职业素养不高,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差、不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等。可见近几年高职院校在就业率增长的同时,就业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提高,企业的用工满意度并不好,家长和学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也并不高。

原因一:一项调查表明,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对“职业素养”内涵有所了解的仅占65%,学生认为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的仅占24%,认为提高职业素养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的占80%,认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占83%。由此可见,目前在高校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未得到学生的重视。

原因二:尽管目前受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影响,有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当前教育的缺失所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补强。但大多数学校侧重于对学生显性素养的培养,以求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举办简历制作技巧、面试与求职技巧培训等。这种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为目标的补强方式往往忽视隐性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忽视职场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习惯方面的学习,而这些恰恰是学生走上社会后企业所最看重的地方,因此很难从根本上弥补其缺失的职业素养。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工作自身的要求。

1.学生工作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来自对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学生职业素养不高,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切实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着想,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使学生从我们的教育中受益,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这也正是学生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实现学生工作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合格人才,学生工作在其中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重任。学生工作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象面对的都是学生,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交融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学生工作要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其中,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够实现学生工作的全部目标。

3.探索具有高职特色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需要。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有了一个新的提升,而国家示范性项目建设大多注重的是课程,学生工作很少被提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生工作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效果不高等缺点。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学生工作之中,可以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利用已经积累的经验,充分激发学生工作者的创造力,探索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学生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双赢。

三、在学生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与学生工作相关的部分主要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合作、勤奋钻研、言行有责。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品质的培养。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2.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敬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心理学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些聪明人事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我们个人的才华和学识都很出色。然而无法弥补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由对自身的责任感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可以进一步证明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是高职生从业的基本要求,它关系到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结合学生工作的职责,构建“五模块”框架培养模式,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各个模块之中。

1.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之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体现在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教育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识。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学生工作者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打扫寝室卫生、整理内务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合作意识;按时起床、就寝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不使用违规电器、出门遵守交通规则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提高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体会、感悟,使这些良好素养深入人心而非流于形式。

2.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动中。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它与职业素养也有紧密的联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上嵌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能够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平台,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党团组织、社团等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3.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会实践之中。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形式活泼、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社会实践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具体地说,就是以校园周围的社区为依托,让大学生到企业、农村挂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就业创业基地为依托,学生在就业创业基地定岗实习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德育基地为依托,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假期“三下乡”为依托,号召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开展社会调研,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寓职业素养培养于学风建设之中。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教育事业长久而健康地发展,不但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的学生工作必须致力于学风建设,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一是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整体发展思路的一部分,通过学生工作的开展使学生达到“乐学、勤学、会学”。二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个体学习的动力。如通过举办技能展演、读书笔记评选、学习经验交流会、诚信考试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优良学风班风创建活动,以点带面,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5.寓职业素养培养于社团活动之中。学生社团历来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机会,而且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平台。因此,利用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一是要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素养的能力培养项目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构建校、系、学生三级参与的职业素养类社团组织,由学校给予大力扶持,打造品牌社团。同时带动其它类型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在社团活动中要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总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一个新的方面,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当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主渠道,也离不开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文创市场调研 下一篇: 创新创业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