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化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6 01:5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与化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与化学论文

篇(1)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共建设点,在招收的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选读了《高等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我们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课题方向列于表1。从表1可见,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三个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生态区域规划。

2. 课程教学内容与硕士论文课题相结合

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专攻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向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如何讲解此门课程,为他们在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到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36学时,环境化学的内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把讲解的内容分为六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见表2。由表1可知,较大部分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们很需要有关水污染这一方面的环境化学基本知识。我们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根据此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由表2可见,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的内容最多,共有10节,教学时数为18,占了总学时的一半。其内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离子的形成、溶解性气体,酸碱化学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生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

在讲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种水的主要组成、特点和污染物情况。如湖水中含钙、镁、钠、钾、硅、氮、磷、锰、铁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在2007年夏天,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事件,给无锡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根据此情况,我们讲解了水体中的异相物质——藻类的基本知识。藻类是湖泊、水库等缓慢流动水体中最常见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类植物,有一个明显核。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藻类将消耗自身体内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

对目前经常使用的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水体中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体中,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使得许多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经常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过程是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酶和一系列辅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生成了各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水体溶解氧不足的条件下,将利用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厌氧过程,其最终产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机酸、醇等。在缺氧条件发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泽、排水池中进行。由此引起硫酸盐转化为HS气体的反应,从而产生Cu、Pb、Zn、Ag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至减弱了这些金属在所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

另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的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更为重要和复杂。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万种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而我们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还较簿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残留的分析、监测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部分研究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土壤环境化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累积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历程和归宿。此章重点放在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学物质,即化学农药(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机化学物)、化肥、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的土壤污染化学,并对土壤污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土壤负载容量或土壤环境容量;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通常以可溶态或颗粒态存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相关。例如重金属对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与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总浓度相关,主要取决于游离(水合)的金属离子。对镉,则主要取决于游离Cd2+浓度,对铜则取决于游离Cu2+及其氢氧化物。而大部分稳定配合物及其与胶体颗粒结合的形态则是低毒的。仅脂溶性金属配合物是例外,因为它们能够迅速透过生物膜,并对细胞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我们学院有些教师在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将此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此情况,我们给学生介绍重金属形态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情况。近年来,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欧共体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应用较多[3,4]。我们也将这二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摆了出来,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时间过于冗长,使实际应用不易实现。在此同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国际上应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的研究工作情况,并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作为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等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生使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数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法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厌氧氨氧化细菌、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磁场对污泥沉降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在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样品预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重金属形态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就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一体式射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成果分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江苏环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如对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和盛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江苏环境科技》和《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篇(2)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篇(3)

“思想支配行动”,作为化学教师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意识到化学教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它们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如药品取用为什么要按规定用量,没说明用量则取少量,固体药品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则取1-2ml,这样既节约药品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再如对用剩药品的处理: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抛弃,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危险;硫磺在空气中的燃烧需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制气体的装置为什么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为什么要对尾气进行处理;以及闻气体的方法;化学试剂的贮存和使用等等。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需运用好这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标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单元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空气的污染与治理,沙尘瀑的产生与防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还可以给学生讲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现臭氧空洞的严重后果等。在讲解“自然界的水”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贯穿其中,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锐;这样能很好的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之体会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可以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解“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给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温室效应,以及为何要寻找和开发新能源等。在讲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教育学生为什么要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以及废旧电池为何要回收等;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决“白色污染”,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主人。

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结合身边实际把环境教育穿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争取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教育,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可以利用寒署假、节日等空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生活的地方进行环境调查,看一看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严重后果?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加以解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篇(4)

2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2.1实验方法

以初中二年级课程《立定跳远》为例,在我校初中二年级体育课教学中,对八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最后本研究选取班级人数相当、男女比例均接近1:1、立定跳远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的2个班级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表1所示)。实验组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学生实践练习-教师设疑引思-学生带疑探究-学生巩固强化-教师指导评价”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避免干扰变量的影响,两个班级安排同一授课教师,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均保持一致,教学时长为一个学期,力争使研究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2.2实验步骤

实验组采取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讲授示范阶段:本阶段的教学在室外操场进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等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阶段: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自主练习立定跳远动作要领,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用摄像机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包括正面动作和侧面动作)并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教师设疑引思阶段:同一位教师讲授,学生年龄又相当,但立定跳远成绩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学生成绩接近满分,有些学生却难以达到及格水平。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对学生设疑:完整的立定跳远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自己是否掌握了动作要领,针对目前的立定跳远水平,是不是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怎样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立定跳远成绩?学生带疑探究阶段:本阶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立定跳远动作要领图文详解、立定跳远动作示范视频、学生本人的立定跳远录像等)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以上资源的学习将规范动作与自身动作做对比,找到自身立定跳远动作存在的不足。学生巩固调整阶段:学生通过带疑探究发现自身立定跳远存在的问题,在室外操场继续练习,调整动作,巩固练习规范的动作要领。教师指导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立定跳远动作进行指导,针对学生动作上的不足进行专项训练,并再次测试、记录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对照组采取如下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讲授并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自主练习,教师根据学生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和不同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专项训练,以实现学生立定跳远水平的提升。

2.3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2.3.1本研究统计产生了实验组和对

照组学生在学期结束时的立定跳远成绩。我们把男生成绩分成了1.70-1.90、1.90-2.10和2.10-2.30三个水平段,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在1.90-2.10、2.10-2.30水平段上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1.70-1.90水平段上低于对照组。我们把女生成绩分成了1.55-1.65、1.65-1.75和1.75以上三个水平段,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65-1.75和1.75以上两个水平段上,实验组学生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在1.55-1.65水平段上,实验组学生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实验组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都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2.3.2为了更准确了解信息化环境下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本研究编制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如表4所示,上课期间,有86%的同学比以前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于这种上课方式,34%的同学表示很喜欢,46%的同学表示比较喜欢,另外还有3%的同学(一名同学)表示很不喜欢,说明我们采用的这一信息化教学模式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针对选择“很不喜欢”这一选项的那位同学,我们专门进行了个别访谈,尝试了解其不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的原因。这位同学表示,他认为体育就应该是户外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安排室内学习,自身也不擅长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源自主学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对自身帮助不大。对于问题“在多媒体教室学习时,老师提供的资源对你帮助大吗”,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帮助大,只有9%的同学认为帮助较小,说明我们提供的资源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对于问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有帮助”,高达51%的学生选择了很有帮助,也有46%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认为帮助不大的只有3%,由此看来,这一学习模式促进了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交流的空间越来越大,我国普通百姓到世界各国经商、贸易的人数逐年增多,世界各国有更多的人在关注中国、走进中国。语言是世界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目前,世界上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汉语的狂潮。汉语的对外推广,国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空前提高。语言流利、才思灵敏、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越来越受青睐。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口才都有明确的要求,甚至口才的好坏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就业和晋升。一个人有了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往往会坐失良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一直是很受重视的。语言的基本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训练一直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大都开设有“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课程”,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在首先教会学生说好、用好汉语的情况下,对于汉语口语表达也应进行较全面的训练。但在部分职业院校的实际调查中,有领导重视不够的原因,更多的是教学的基本设施过于简陋,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高职院校口语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学生普通话口语训练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对各高职院校的函授生、走读生自学普通话的作用更大。本文拟就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建构与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相互切磋。

一、目前,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的现状

在我们实际调查的数十所职业技术院校中,只有几所职业技术院校的老师在专门设置的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中有两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学生上口语课。其余绝大部分教师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录音机也没有,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极不标准,这怎么能培养出标准的学生呢?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建有语音室及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室,但多数设置只是为应付上级部门进行评估而摆设,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部分院校也只仅限外语专业使用,把汉语口语教学排斥在外。这种认识,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普通话口语水平的提高。改善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环境已刻不容缓,应该引起各高职院校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实践

现代网络语音室为广大学生创设了一个模拟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口语教学在师生互动、自主、生动的情景环境中进行,无疑,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下面拟选如下教学实践课型,供同行切磋。如,教师在讲授“重音的表达方式”一节时,教师首先提示学生:在确定重音位置的同时,就存在着如何表达重音的问题,重音是体现语句目的的重要手段。朗读时,必须区分句子中哪些词是主要的,哪些词是次要的,并使次要的词从属于主要的词。一个独立完整的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要重音,重音在语句中的位置,没有固定格式。只有从朗读目的、愿望出发,在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确定重音的位置。要使学生理解重音不是“加重声音”的简称。突出重音的方法,多种多样,重捶、重读是突出,轻读、拖长也是突出。可以快中显慢,也可重中见轻,还可高低相间,虚实互转,前后顿歇……要处理好重音与非重音、主要重音与次要重音的关系,还要学会在朗读时把非重音、次要重音“带过去”的本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举出许多例句,并不厌其烦地做示范性阅读训练。现代网络语音室教授这一节就省劲多了,其情形就完全不同,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完成本节全部训练项目,包括文体、声音、图像、现实情景,每个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可自由点播、阅读、自测,反复听、反复看、反复训练,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可以掌握表达重音的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情景。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学习时间,又确保了教学质量。这就是网络语音室给现代教育带来的便捷。

三、高职普通话口语教学理想环境的建构

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认为能在一个比较安静的语音室上口语课就感到甚为理想。其实不然,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较具代表性的常规语音室有听音型、听说型和视听型等,单纯的听音型语音室由于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目前,已逐渐被小型无线电发射台所替代;听说型语音室最为常见,多由教师主控台按键控制,装配有录音机、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频接收设备,学生座位上有耳机、话筒等简单的音频接收设备,若装上录音机则有听说跟读功能,还配有一个小型液晶显示屏和简单的标准化答题按键,可进行课堂测验;视听型语音室实际上是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室,在听说型的基础上添加视频设备,教师控制台一般由计算机控制,装有VCD或DVD,录放像机、投影仪甚至电视接收装置,学生通过墙面投影或桌面显示屏来接收视频信号。

无论是听音型、听说型,还是视听型语音室都可以称之为常规语音室,基本上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依然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传导的被动模式,从简单的对讲型电脑控制跟读型多媒体电脑控制型,其功能设计都集中在音频广播和对讲通话等方面,几乎不存在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性。因此,常规语音室从功能上讲,只起到了教学辅助设备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有条件接触到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了普通话口语教学,但在语音室建设上,各高职院校并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学生照样在语音教室里被教师“满堂电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现代较为理想的网络语音室是在多媒体与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网络教室或电脑室与语音室相结合的产物。为语言学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大的空间。网络语音室不仅包含了传统型语音室的所有功能,而且又扩展了几十种应用功能,例如,自由听力点播、数字化复读、电子阅览、阅读背景教材、文本、自由测试、情景仿真对话等等。这些功能的加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使师生互动变为现实。

就普通话口语教学而言,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梦想,也是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的基本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尤其是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和发展,为语言学教学和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现代网络语音室的建设、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的营造,充分发挥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普通话口语教学可以完全放弃,相反,二者更完美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媒体口语教学环境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然语言交流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做出反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训练。其次,课堂本身就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的品德也会对学习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学习者促膝谈心,这种心灵的交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学习者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和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和相互支持,体现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纯真的学生情意。这些都是多媒体普通话口语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二者的结合,将使学习的认识主体性和情感主体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学生之间的认识和情感互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促进我国语言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青,刘珍珠,黄海斌.加强语言实验室建设,构建多媒体外语教学环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韩涌波.论网络语音室在英语知识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4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我国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在第七章“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创业教育”。可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的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从校园文化视角分析大学生创业环境及其优化路径,对于改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内涵

1.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概念辨析

对于创业环境概念的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按不同观点可将其归结为三类:“平台论”,即把创业环境看成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所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因素论”,即把创业环境理解为影响创业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组合;“系统论”,即把创业环境看作是融入各种创业环境要素的一个复杂系统,认为,创业环境就是指创业者周围的境况,是创业者及其企业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创业文化、政策、经济和技术等要素构成,是多层面的有机整体。当然,由于创业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因而很难准确界定其概念。借鉴“因素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及其创新事业的产生、生存和发展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的一系列外部综合因素的有机整体。

创业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子环境。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该领域。综合国内外关于创业环境、创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是指家庭、大学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形成创业文化氛围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主要是研究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的创业文化环境,即一所大学在长期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和价值所持的态度,以及形成“崇尚创业、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正如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所言,“大学的创业文化,应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我们很难说一个比赛、一节课、一场讲座就能够构建起高校的创业氛围,这应该是一个整体”。

在校园文化视阈下,理性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特征上具有鲜明的“二元”属性。其一,作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子环境,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具有整体性、复杂性、主导性和包容性等校园文化环境的共性特征。其二,作为以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又具有与创业实践和创业理念密切联系的时代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等个性特征,这也是其区别于校园文化环境中其他子环境的显著特征。

2.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基本结构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可将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分为精神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等四个子环境。校园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精神文化环境是指一所大学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形成的由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和创业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精神成果的有机整体,既包括富含创业内涵的大学校训等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当代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创业光荣的导向、创业教育研究的学术思想及主张等精神成果。大学生创业制度文化环境是指由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大学生创业实体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各级各类社会制度中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实践内容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创业物质文化环境是由大学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所提供的场所、资金、设备以及大学生创业实体等物质资源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创业行为文化环境是由大学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及教师创业研究活动等行为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内部,各子环境在自成一体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着。精神文化环境规定和制约着其他三个子环境,而制度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则是精神文化环境的保障和体现,对精神文化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四个子环境构成了有机的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系统。该有机整体各要素间的综合效应、协同作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大学生及其创新事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或制约大学生开展有序、有效、有度的创业活动的精神力量。

二、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个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种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激发才能生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是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目标导向、品质优化、能力提升等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1.目标导向功能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必备的土壤。也是促使大学生萌发创业意识的必要条件。在不具备客观创业条件的情况下,可充分发挥创业文化环境的目标导向功能,包括人生价值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职业发展导向等,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创业动机,培养他们的创业兴趣。如果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能够给予经常性的支持,积极宣传成功校友的创业事迹,并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主题活动,则易使大学生形成“创业光荣”、“创业不可畏”等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实践活动。2010年,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围绕“大学生创业环境”这一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及已创业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专题调查(下文简称“创业环境调查”)。在10 674名受访在校大学生中,创业意识较弱的占64.9%,没有创业计划的占80.8%。受访高校、大学生和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目前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数量少”的比例分别为73.9%、47.6%和46.2%。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意识较薄弱的在校大学生所占比例高得惊人。在已创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的最直接因素”调查中,选择“崇拜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的分别占45%和44.6%,而选择“学校的鼓励和引导”的仅占25.2%,这说明创业文化环境具有较强的目标导向功能,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创业文化环境相对

落后的现实。

2.品质优化功能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兼容并蓄、果敢坚韧、合作共生”的文化精神,更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促进其主动围绕创业选择,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职业追求、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塑造兼具创新性、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既是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创业环境调查”中,受访的在校大学生中,认为创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和挑战的精神”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两项素质的比例分别为68.4%和54.4%,略高于其他非个性心理品质的素质选项。而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创业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和挑战的精神”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两项素质的比例则分别为58.6%和49.3%,虽然与在校大学生的看法略有不同,但明显高于其他非个性心理品质的素质选项。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中,认为“良好的心态”、“坚强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的比例分别为33.3%和24.1%。

3.能力提升功能

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既是创业文化环境的校园表现形态,也是构成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校园文化要素,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较强的创业属性。校园内开展的与创业有关的理论学习活动、创业文化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等,既为大学生学习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创造了条件,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空间。在“创业环境调查”中,有59.8%的已创业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主要因素”,而绝大多数已创业大学生则认为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各类社会兼职、专业见习实习、模拟创业活动等经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业能力。

与广义的校园文化环境相比,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虽具有校园文化环境的共,但其所具有的约束、凝聚、娱乐、社会、审美等功能的体现不甚明显。创业文化环境还具有鲜明的个,如目标导向、品质优化、能力提升等,当上述功能被赋予了创业内涵后则显得更为具体、更为生动、更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两个方面。

三、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整体优化路径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整体轻个性、重纪律轻胆识、重道德轻财富等现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等的形成缺乏孕育的土壤。由于历史的原因,使人们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扼杀了创业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害怕失败、嘲笑失败的文化氛围使许多大学生安于平稳,不思进取。这些文化上的负累,对于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自然会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创业环境调查”中,受访的已创业大学生对“支持、鼓励创业的文化环境”表示“不满意”、“一般”的比例分别为27%和47.7%,认为“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还不够”、“关注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是“目前创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7%和39.8%。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已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客观上弱化了创业教育的效果。笔者认为,高校可通过明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创业教育机制、更新创业文化设施、丰富创业主题活动等路径,整体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文化环境,使之更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1.明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精神文化环境

创业教育理念是校园创业文化环境的灵魂,也是优化创业文化环境的核心内容。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创业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在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办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培养职业型与创业型公民――中英高等教育就业与创业论坛”上,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副校长PeterJones曾表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这是大学的责任”;英国国家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研究与教育部主任Paul D Hannon则认为,“创业精神无处不在,如果不具备创业精神,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投资,创业精神是年轻人在人生中必需具备的素质”。创业教育要由“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此,高校可借鉴百森商学院的“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乃至办学宗旨,把创业型人才作为高校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理念仅是形而上的东西,理念的核心内核必须外化为师生的共同行动,即在实践中应更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企间的合作,使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开展优化创业文化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广播、校报、校园网、橱窗等舆论阵地,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措施及目标,及时宣传体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校风、校训和典型的人物及事件,努力在校园里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精神文化环境。

2.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优化制度文化环境

完善创业教育机制,优化创业文化环境的制度文化子环境,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提高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学校制度层面上,高校要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组织、创业文化、创业实践、资金保障、质量监控、教师选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健全创业教育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科学机制。在办学理念方面,许多高校都把“创业型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在教学管理方面,许多高校设立了创业实践学分和创业课程学分,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和创业教育研究所,具体指导、统筹学校的创业教育。高校还应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推迟毕业或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方便其抓住时机进行自主创业,以增强其创业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在学生管理方面,应主动适应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在相当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育人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和“导师制”、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兼任低年级的辅导员助理、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等。此外,还可建立创业奖学金、创业种子基金、创业学分等激励机制,调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的创业行为由自发走向自觉。

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将成果迅速转

化为生产力,促进更多的人投身创业,增强高校科研人员的创业意识,改进现行科研评价制度,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创业文化环境。此外,要通过开放办学的方式,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创业项目的转化,增加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比率。

3.更新创业文化设施,优化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环境是实现创业教育思想的有形载体,也是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基础。当前,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能够体现创业精神的学校标志和文化设施等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及时更新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创业教育主题网站、创业教育标语条幅等,重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咨询中心、创业主题雕塑等创业教育场所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组织编写学校创业教育史和校友创业的成功案例集,创建学校创业教育陈列窒,通过资料记载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反映学校创业教育的历程,记录大学生的创业事迹,进一步丰富创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利用创业文化物质环境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

4.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优化行为文化环境

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具有加深创业文化积淀、浓厚创业文化氛围、丰富创业文化内容的重要作用。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优化行为文化环境,是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的关键所在。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活动。高校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创业文化活动,调动受创业文化环境浸润的大学生参与优化行为文化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自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如南京大学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商界精英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沙龙、财富故事会等活动,还举办了创业文化节、创业事迹报告会、创业演讲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培训班等活动,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模拟股市竞赛、商务谈判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公关大赛等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比赛活动,促使创业教育的第一、二课堂联系更为紧密,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条件成熟时,高校还可通过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传唱创业歌曲、统一创业标志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认同感。

篇(7)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与之相伴的却是环境危机的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人类对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内众多高校先后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并开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现在已分为人文地理与城系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及与其相关的各类新专业,着重培养与环境科学有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很多高校均将《环境学概论》作为环境类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充分显示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但是,由于环境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应用目的,其研究方向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笔者主要依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环境学概论》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现状及改革

1.课程定位

作为理科专业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其目标为“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环境学概论》课程属于主要专业课程之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产生与分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社会、经济与环境三者协调统一的唯一途径,在规划方案的设计和应用中要重点考虑这一问题,将其纳入规划方案中;同时,在明确污染物的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后,了解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及固体废弃物控制技术,为解决规划过程中涉及的环境问题提供建议与对策。

2.课程内容体系

(1)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专门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环境学概论》教材,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有地理科学背景的通常将针对地理科学专业的环境学概论教材拿来使用,如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贾振邦和黄润华编著的《环境学基础教程》酒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有其他专业背景的通常将针对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拿来使用,如杨志峰、刘静玲编著的《环境学概论》,鞠美庭主编的《环境学基础》,吴彩斌等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的结果,由于之前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环境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就不明确,各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通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授课内容,将相关专业中的《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移植到本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拆分之后专业目标定位更明确,因此授课内容应当进行相应调整,才能使其与培养目标相符。

(2)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关于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确定,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授课内容进行确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要求明确,毕业生应“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对环境科学的分科体系迄今尚未有统一的看法,但通常认为,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社会学等分支学科。从“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这一说法中可以推导出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开设的环境学概论至少应包括以上环境科学各分支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一门概论性的课程中涉及以上所有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确定课程内容体系还应考虑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进一步要求,对以上内容有所取舍。

由于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落脚点是“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而规划中必然涉及环境专项规划,在做环境专项规划时重点关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等,因此这些内容理应成为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体系的主体,环境科学的其他内容简要介绍即可,如有必要可以在主干课程后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做进一步的拓展。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弊端

(1)教学模式传统。传统模式均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和强调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被教这一主要过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管理与控制,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师这一中心环节,但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课堂上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开发,难以较好地体现和发挥师生互动的教学技巧。时至今日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并未有明显改变,环境学概论课程也不例外。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调。由于《环境学概论》课程在该专业教学中主要定位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因而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多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与分析为主,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调,致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尝试

适宜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革,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多年教学实际中发现,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基础上,利用多媒体,适当观看环保视频,重点加强讨论、实践性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笔者在《环境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做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1)利用课前十分钟观看教学视频。笔者在近十年的《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国内外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起初是选择典型且有针对性的内容在课上给学生播放,但是后来由于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时压缩,为了节省课上时间,笔者在每次上课前抽出10~15分钟为学生播放与本次课程有关的视频。观看视频直观、轻松,对课程内容讲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深受学生欢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对有效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有积极作用。根据《环境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该课程的课堂讨论可涉及大气环境问题;水资源与水污染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物理性污染问题(包括光,热,声,电磁,放射性等污染问题)及环境伦理问题。每次讨论的选题或者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或者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或者与各种环境纪念日结合。如讲到生态问题时,讨论过“大树进城问题”、“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讲到人口问题时会讨论“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发生时就专门讨论“邻避”运动及相关问题;世界水日(3月22日)前后上课一定要讨论“水资源短缺”问题;地球日(4月22日)前后上课一定要讨论“环境保护的历史”问题。讨论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定期的课堂随机讨论,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当时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主题在每章或节之后组织专题讨论。讨论时可开展互问互答、个人分别讲述或分组讨论等方式。本环节可以在学生建立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之后,将理论与实际发生的现象相结合进行分析讨论,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3)组织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环境学概论》课程课外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管理现状,熟悉相关企业的污染控制设施、城市的园林绿化现状等,这一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就直接决定了环境保护方案的优劣。

概括起来本门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可分为:对环境污染现象和当前环境状况和管理现状的认识、对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和园林绿化等方案的了解、城乡规划过程中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的采用情况三大部分。课外实践以室外参观与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对环境污染严重区及其产业布局的考察、对城乡污染控制设施的采用及布局和环境管理现状等,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实践之后,重点考查学生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得出相关结论。

环境科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开始形成,目前仍处在蓬勃发展之中,它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因而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仍然处于逐渐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笔者重点分析了面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教学内容的固定性、教学模式的传统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调性等问题,问题的存在主要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及新专业课程教学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的影响。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主要在于对本门课程的正确定位、适合本专业培养方向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重点在于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与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振邦,黄润华.环境学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8)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王雪梅(1976-),女,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GIS与文献计量学集成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以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地球系统特别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科学及其分支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的诸多分支学科领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提出了巨大需求,中国科学院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问题,在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3]。利用WebofKnowledge平台SCI-E数据库,对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进行统计,并与全球及中国论文产出相比较,了解中国科学院在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产出及其发展状况。

1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从WebofScience的251个学科分类中遴选出与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相关的学科,根据学科分类在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SCI-E)数据库检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论文,应用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ThomsonDataAnalyzer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制图,对全球和中国的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产出进行统计分析。

地球科学(Geosicence)领域包括:能源与燃料(Energy&Fuels)、地质工程(Engineering,Geological)、石油工程(Engineering,Petroleum)、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Geochemistry&Geophysics)、地理学(Geography)、地质学(Geology)、地球科学多学科(Geosciences,Multidisciplinary)、湖泊学(Limnology)、气象与大气科学(Meteorology&AtmosphericSciences)、矿物学(Mineralogy)、矿产与矿物加工(Mining&MineralProcessing)、海洋学(Oceanography)、古生物学(Paleontology)、遥感(RemoteSensing)、水资源(WaterResour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领域包括:土壤科学(SoilScience)、生态学(Ecology)、海洋工程(Engineering,Marine)、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5年2~3月在SCI-E数据库对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产出进行检索和统计,中国科学院检索范围包括署名中有“中国科学院”的论文,包括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包括未署名“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技大学论文。

2中国科学院论文产出总体态势

2009—2014年期间,SCI-E共收录论文955.6万篇,其中署名中国的论文有113万篇,署名中国科学院的论文有15万篇。图1反映了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2009—2014年年度论文产出量变化。全球、中国、中国科学院的SCI论文分别以年均2%,14%和10%的速度增长。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球SCI论文增长近11%,中国增长约为93%,而中国科学院增长了62%,由图2可见中国SCI论文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论文增长速度。

图3统计了中国SCI论文占全球百分比和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占中国百分比,表明中国论文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中国科学院论文占中国的份额则逐步有所下降,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中国科学院的份额稳中有升。从图2也可见,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14年与2009年相比,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SCI论文的增速很接近,高于中国科学院整体的论文增长速度。

将2009—2014年环境/生态学和地球科学领域各年论文按照被引频次高低统计TOP1%,TOP10%,TOP20%和TOP50%论文的数量,以及中国和中国科学院相应级次TOP论文的数量,并统计中国占全球的比例和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图4)。

根据论文全部著者统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地球科学领域TOP论文数占全球的比例高于环境生态学领域,并且地球科学领域TOP1%的高水平论文比例很高。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3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基于SCI学科分类,分别对2009—2014年全球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中国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占中国SCI论文总数的比例,以及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发文最多,发文最多的20个学科领域主要侧重于医学和生命科学等,相比之下,中国产出偏重于材料科学以及化学、物理等相关学科领域,中国科学院在环境科学方面论文产出数量比例较高。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占全球自然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8%左右,中国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SCI论文比例接近10%,中国科学院该领域论文产出占中国科学院SCI论文比例约为20%(图5)。

2009—2014年,中国SCI论文占全球比例约为12%,而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国SCI论文占全球份额超过14%。其中,环境科学是全球、中国和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的最主要的领域。此外,中国在能源与燃料、遥感、地质学等方面论文产出占全球比例相对较高,而在生态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中国科学院关于古生物学方面的SCI论文在中国资源环境领域论文中的比例最高,达到54%;此外,在土壤科学、地理学、湖泊学、生态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等方面的论文占中国的比例也较高,但在石油工程、海洋工程等方面所占比例较低,不足10%(图6)。

图7中,气泡的大小表征资源环境各子领域占全球资源环境科学领域论文产出份额的大小,即点越大,该子领域论文数在全球资源环境领域中的比例越高;X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占全球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占全球的比例越高;Y轴表示资源环境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论文的百分比,值越高表明该子领域中国科学院占中国的比例越高。气泡大的那些子领域(如环境科学等)是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比较多的热点方向;右下角的那些子领域(如能源与燃料等)是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左上角那些子领域(如古生物学等)是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相对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工程学、气象与大气科学、农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化学、水资源、科学与技术、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地理学、植物学、海洋学等。

4主要研究机构的科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研究机构都在SCI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期刊发表过论文,2009—2014年根据全部著者统计超过100篇的研究所有50多个,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较多的前10个研究所见表1,这些较多的研究所都属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机构。

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27个资源环境类研究所以第一著者发表的SCI论文共有22032篇,其中,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较多,第一著者的SCI论文数都在1000篇以上(表2)。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6.03次/篇,表2中的“表现不俗的论文篇数”统计的是这些研究所高于基准值的论文篇数,即当前总被引次数除以从年至2014年的累积年得到的年均被引6次及以上的论文[4]。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表现不俗论文都在150~200篇。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被引频次位于前10%的论文篇数,即研究所2009—2014年被引16次及以上的论文篇数,也是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多,都在260篇以上。

参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前沿分析中心设计科学贡献指数[5],定义:

式中:Ci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第i个研究所科学贡献指数,P10%i为第i个研究所被引前10%论文数量,Citedi为第i个研究所论文被引总频次,n为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数量。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学贡献指数较高,都在0.1以上。

5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2009—2014年,中国科学院SCI论文增长了62%,高于全球11%的增长率,低于中国93%的增长率,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的SCI论文增长了约92%,与中国论文增速相接近。

(2)中国在全球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基本为15%~20%,中国科学院在中国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各级次TOP论文中的比例为26%~32%,中国科学院环境/生态学领域TOP论文数占中国的比例高于地球科学领域。

篇(10)

尊敬的先生/小姐: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污水处理是实验室近三年来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而我在研究组员中分担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意外情况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2005年,我获得了XXXX证书。英语水平:本科期间,我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查阅科技文献,修改英文论文,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我能得到这次机会,我将十分感谢。

此致

敬礼!

环境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2005年,我担任XXXX,获得了xxxxxxx证书,得到了进入环境行业的通行证。我在xxx实验室里分担了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机理,处理意外情况,以及修改论文,编修报告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XX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英语水平:本科期间,我通过了国家四级和六级的考试,查阅科技文献,修改英文论文,锻炼了我的阅读写作能力。

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我能得到这次机会,我将十分感谢。

此致

敬礼!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

感谢您阅读我的求职信。我自信我的学习经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我来应聘。

我来自XX大学,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2005年,我担任XXXX,获得了xxxxxxx证书,得到了进入环境行业的通行证。我在xxx实验室里分担了查询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机理,处理意外情况,以及修改论文,编修报告的职责。此外,我熟悉化学分析,能够在仪器说明帮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本科阶段,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都是专业必修的课程。曾经参与筹建XXXX化学分析实验室。研究生阶段在化学院开设的实验规范课上了解实验规范。熟练使用原子荧光分析测试。

上一篇: 自动化技术设计论文 下一篇: 高校教师辞职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