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15:0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能否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对象
以贵阳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0年11-12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95.7%。
2.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较少[1]。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平均分为7.31分,该均值落在0-8区间,说明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从表1显示的人际关系情况分布结果看,有9.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差异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在“交际交友”维度(t=3.215,p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学科差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学科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四个维度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得分都比文科学生高,这可能是理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了严谨、理性等人格特点,凡事一板一眼,人际交往中缺乏灵活性与技巧。此外,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的时间少,缺乏锻炼。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4显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总分(t=1.986,p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比较
表5显示,在“交际交友”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t=2.015,p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状况(F=9.025,p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
(2)女生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男生大,但男生在“异往”方面的困扰大于女生。
(3)新建地方院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差异不显著。
(4)城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比农村学生大。
(5)独生子女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非独生子女大。
(6)新建地方院校大三学生人际困扰程度最大。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问题,既不要将人际交往理想化,也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势利、庸俗。
其次,帮助自卑的同学树立自信,开导自负的同学尊重他人,人际交往时既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否则不仅伤害到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形成心理问题。
第三,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建立互助、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
第四,为大三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学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教给学生相应的应聘技巧,并通过一些测评软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第五,关心独生子女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开展诸如“帮助儿童村的学生”以及“福利院老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感恩生活、反哺社会的意识,提高其价值感。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启迪思维开发智能;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际关系不仅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也是心理辅导、治疗的重要资源。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人生要取得成功,人际关系更不可或缺。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85%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但是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尽管取决于双方,当代大学生却不能也无法要求别人来顺应自己,大学生能做的就是把握人际交往的主动性,重在调整自己,培养自己积极的交往态度与应有的交往能力,也只有把着力点用在自己身上才能去赢得和谐、宽松的交往氛围。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体来说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差异以及学校环境的变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交往范围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交往意识较强,他们不仅与校内的同学交往,他们还因工作等其他需要积极投入社会,主动结交社会上的朋友。但有些大学生交往范围十分狭窄,例如,有些仅限于班级同学及老乡,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就因为几个同学相处很好,导致不自觉地排斥他人;有些同学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仅与寝室室友有接触,很少走出寝室与其他同学交往;有些同学一旦谈恋爱,就沉浸在二人世界中,完全忽略周围的人。
2.同学关系方面的问题
进入大学以来,不少同学感受最深的就是自己和同班同学相处特别困难。表面上似乎同班同学经常在一起上课、搞活动,大家接触的机会很多,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相互之间显得比较冷漠。有些学生在路上遇到时相互之间根本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一般,感觉非常不好,还有学生甚至大学四年都没跟班上好多同学讲过话。
3.寝室关系方面的问题
寝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最直接的形式,相互影响最为明显。但是我们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却在寝室里煎熬着。资料显示,有一所高校一年来接待类似处理不好寝室内人际关系,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的心理咨询就达1100余人次。20世纪90年代逐步升温的校外租房现象中,逃避集体生活的约束和不适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因素。
4.异性关系方面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异性之间的相处会比同性之间的相处更容易些,许多女生觉得与男同学交谈更轻松一些,不会有任何压力。但是大学生中的异往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异往的感受上,男生比女生更紧张,更困难,因此女大学生能够比较大方地对待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而男大学生对于异往比较敏感、害羞,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当地与异往。
5.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有些大学生时常会有感觉不到老师存在的感觉,好像老师正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出;有些同学对老师缺少亲近的欲望,不敢惹他生气;有些同学认为许多老师根本不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有同学将其他同学与老师的相处特别是与班主任的相处看作是他们通向成功的一种手段而觉得这种人际关系特别恶心。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其主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误区
对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常常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关键原因。有些同学不敢与老师走得近,认为老师总是喜欢性格开朗的学生。有些女生没有信心与男生交往,认为男生都喜欢漂亮女孩。有些同学很看不惯女生交往广泛,认为是“交际花”。当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想到自己是否失误。这种认识将使问题变得更难于解决,人际关系长期陷入紧张。
2.心理缺陷
从情绪的自我控制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极不稳定,控制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走极端。一旦取得成绩这些学生便沾沾自喜,一旦失意,往往非常郁闷,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不快迁怒于人。由于严重缺乏自制,这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大学生个性品质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嫌弃型”个性特征:一是具有攻击性,他们常常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紧张,使他人望而生畏;二是具有退缩性,他们常常让人感觉压抑,交往起来需谨慎小心,不能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让人觉得很累。
3.行为缺陷
大学生的行为缺陷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宜人度下降,有些大学生习惯了在不该麻木时麻木,不该畏缩时畏缩。二是交往的易变性,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跟那个好,甚至有些原本是好朋友的由于某件小事而反目成仇的也有。三是“重色轻友”,许多有了男女朋友的同学其交往圈子明显缩小。四是人际关系低俗,在大学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行为,这些行为缺陷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困难。
4.交往经验与技巧缺乏
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远离家人,面对同龄人与老师,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几乎没有什么人际交往技巧可言。首先,语言缺陷,有些同学说话尖酸刻薄、冷言冷语,也有些讲话唯唯诺诺。这些言辞常会引起他人的不快,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其次,交际礼仪缺乏。今日的大学生在礼仪知识方面极度缺乏,许多大学生跟老师说话就像是父母教训小孩。跟老师说话尚且如此,与同学间说话更是没有礼貌,而且有时还表现得极不道德。这种礼仪上的缺乏使同学间的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在求职中他们更是饱尝不懂礼仪的苦果。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调适的策略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提升人际沟通品质应成为每一位大学生努力的目标。
1.调整认知方式
出现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调整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是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措施。它要求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首先,调整头脑中不合理的信念,比如,对人或事的绝对化和过分概括化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它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阻碍人际交往。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认识到有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之处、不现实之处,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只有将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用合理的信念代之,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才能趋向于和谐。
其次,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优点,承认他人的长处,虚心向对方学习;正确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自我肯定。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存在短处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大学生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去克服它们,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开它们,使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2.增强人格魅力
首先,增强自身的仪表魅力。仪表既包括外貌的美丑,也包括人的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对人际吸引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大学生应恰当地修饰自己的容貌,注意在不同场合下选择合适样式和色彩的服装,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风度。同时,我们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仅注重外表美是肤浅的,由内而外的美才是最具魅力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才能、风度。
其次,增强自身的个性魅力。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因此,大学生要形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真诚、心胸宽广等性格特点,培养健全而有魅力的个性。
3.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交往是双向的,讲与听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大学生在谈话时更喜欢陈述己见,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上,用心倾听不仅是一种友好的表现,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暂时把个人的成见放在一边,用心去体会说话者的内心世界及感受,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首先,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再次,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还有,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妄加评论。
4.加强角色扮演的心理训练
模拟现实问题场面,让自己扮演各种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以便了解别人的需要、感受,从而改善待人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仅仅从自身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没有站在对方角度来考虑他的感受、需要,无法理解对方,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在心中扮演对方的角色来了解对方从而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孩子,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在公交车上我们是普通乘客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随着场合的变换,能及时调换角色,作出与该角色相对应的心理、行为反应,否则将导致角色僵化,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倪道良.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曹玲.浅谈人际关系中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4).
[3]张丽琼.试论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
一、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每一个大学生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受挫就表现为自我否定和苦闷焦虑陷入困境,并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自我意识较强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并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有求必应”,这就造成大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很多消极不良的情绪。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各方面均落后于公立高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若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生活在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有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反之,大学生们会比较压抑和敏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并缺乏包容性,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功利化突显
随着近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应用科技大学也一直在扩招,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相较于公办院校略差。他们对于知识并不是那么渴望,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在学习方面更是茫然,面对周围一切新的事物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怎么做,不懂得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只是碌碌无为的打发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浪费在虚度的时光里,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同时大学生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逐渐开始重视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没有强烈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感。
(三)过度依赖虚拟网络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技术的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它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沉迷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感到疏离和冷漠等消极影响的出现。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部分学生们的经济条件都不错,电脑和手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更多,这些网络科技产品的普及为大学生们拓宽了交往渠道,但是同时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间自我的冲突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忽略甚至回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时会引发焦虑、恐怖、神经症等一系列严重心理问题。
二、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的影响
内向、自卑是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影响他们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人格障碍及交往能力等,受以上多种情绪的影响,经常处于压抑状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作出不明智的举动,导致和周围人的关系紧张,甚至人际关系破裂,友谊终止。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子女在与同伴或其他人交往时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因为父母本身在交往上存在问题。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也常常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障碍。不同方式的家庭教育同样会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父母越多地温和对待、理解子女,子女的社交兴趣就越广泛,相反,子女在家庭里得到的是拒绝否认、惩罚和严厉的教育方式,那么子女将不善于交际。并且在民办科技大学中,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知识面广,竞争意识强,也更爱表现自己,更善于人际交往,同时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所在地等也有很大不同,这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为人处世与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步入大学后,大学生们没有了升学压力,应该着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但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开展的人际交往讲座和团体活动也流于形式,不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大学扩招,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发生自我认知偏差,引起焦虑、紧张、猜疑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提高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要明确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加强自身个性的了解,明确交往的程度,学习借鉴他人人际交往经验,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首先,自身成长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没有人能够天生完美,在成长过程中总是经历磨难才能够成就完美,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他能否解决问题;其次,要在实际情况中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言谈举止文明,态度诚恳大方,学会倾听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欣赏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与包容他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培养出身心健康孩子的可能性会更大。子女在家庭中一般会经历诞生、成长到独立的过程,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的举止言谈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子女的榜样作用。首先,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家人以诚相待,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其次,对待子女宽严有度,既能够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够使用正确的方式纠正、约束和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诉求,给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环境;最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倾听子女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建立恰当的交流关系及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子女积极的意志品质。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功能完善的合格公民。民办高校在做好学生专业培养、思政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跟进。首先,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科学、积极的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活动条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与人交往;最后,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咨询。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人际交往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3]。谢晶[4]指出,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人际交往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某个交往目标的主观判断;第二,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于交往活动发生之前,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交往活动的预期。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特定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此概念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并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Hazan和Shaver。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对其交往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3]。成人依恋本质上就是一种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效能感无疑会影响成人依恋的质量。因此,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成人依恋的心理机制的理解,并为改善亲密关系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武汉地区两所高校发放问卷245份,有效回收199份,有效回收率81.2% 。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6人;人文社科类99人,理工农医类99人;大一60人,大二38人,大三59人,大四42人。
(二)研究工具
1. 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谢晶编制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9]。该问卷由36个项目构成,为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有六个维度: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在信度方面,该量表六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56~0.78之间。在效度方面,谢晶等采用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2(p<0.01)。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在本研究中,六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2~0.72之间。
2. 亲密关系问卷
亲密关系经历问卷(ECR,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cale)是公认的设计较合理、信效度较高的自陈式量表。此量表由Brennan,Clark和Shaver等人编制,共有36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Brennan等人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各由18个项目组成,并且两个子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1和0.93。本研究采用李同归等修订的中文版ECR量表[10],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是0.82和0.77。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4。
(三)研究程序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取样,量表为纸质自陈式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四)数据统计
将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后,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18分,其中沟通效能的平均得分最高,为25.12分,亲和效能的平均得分最低,为21.89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t=2.97,p=0.003;t=2.86,p=0.005);但男生在情绪控制上则显著优于女生(t=2.58,p=0.011);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t=3.04,p=0.00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均值差为2.29,p=0.004。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现状
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中间值72分,女生在依恋回避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年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11,p=0.036);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存在显著差异(F (3,195) =3.30,p=0.021),在依恋焦虑上存在边缘显著的差异(F(3,195) =2.57,p=0.056)。LSD事后检验发现,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均值差分别为6.27(p=0.008)、6.42(p=0.017)。在依恋焦虑得分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均值差分别为5.90(p=0.028)、5.91(p=0.045)。
依据费舍公式,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的得分进行转换,可以得到4种成人依恋类型,如表3所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相关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本研究以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可知,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决定系数R2=0.141。从表6可知,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决定系数R2=0.083。
四、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生理发育早于男生,这一差异反应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且自我意识更强[9]。而自我印象效能和自我价值感都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因此女生在这两个方面相对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男生的情绪控制效能显著优于女生,这与谢晶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情绪控制效能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调控模式有关。一般来说,男生的情绪体验较为稳定,在应对情绪变化时更为理性,因而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相比之下,女生在人际交往中则可能有更多的情感投入,情绪体验更为细腻,遇到情绪问题时可能比较感性,更倾向于自然地表露出来,因此情绪控制效能感
较低。
本研究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这可能与学业压力、社交氛围等因素有关。理工农医类课程相对繁重,学业压力较大,社交范围较小;人文社科类则相对轻松,时间安排上较为自由,用于社交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多[11]。
本研究还发现,大三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最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大三阶段的专业课程压力较大,且大部分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前程作出明确的选择:出国,工作,还是读研[12]。因此,在评判、反思乃至重新规划的过程中,大三学生可能会经历较长的迷茫期,导致自我印象效能感降低。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现状
本研究显示,女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和中国传统的教养文化有关,女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更为含蓄、委婉,而男生则相对主动。值得关注的是,大三学生依恋焦虑得分最高,依恋回避得分最低。正如前文所述,发展亲密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多数大三学生来说,学校生活和专业学习都已较为熟悉,主动地追求和发展亲密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可能导致依恋回避的程度较低。然而,大三阶段的课业负担较大,且面临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的抉择,加之不少学生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缺乏经验,导致大三学生的整体依恋焦虑现象也最为严重。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仅占7.5%,害怕型占52.3%,倾注型和轻视型分别占16.1% 和24.1%,这与国内研究中的依恋类型分布[13,14]相似,以害怕型的比例最大。而在国外研究中,则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比例。譬如,Creasey[15]对145对恋人进行依恋类型的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轻视型占28%,倾注型占6%,未解决型占26%;Lopez[16]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46%)、惧怕型(20%)、冷漠型(19%)和专注型(15%)。
由此可见,国内外大学生在成人依恋的类型分布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国外研究中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大,而国内研究中则表现出害怕型依恋比例最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文化更强调隐忍、含蓄、谨慎,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身体接触,导致大学生即便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在交往过程中又顾虑较多,很难相信他人[14]。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成人依恋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更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如前所述,发展积极的亲密关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2]。面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择偶问题时,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既不能将大学生恋爱视作洪水猛兽,四处设防,又不能视而不见,消极回避[17]。结合本研究的结论,从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方面入手,或许能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更为积极的、安全的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针对那些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工作者可以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帮助他们拓宽交往范围,举办一些社交礼仪和技巧方面的讲座,讲解并示范具体的交往策略,并对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表现给予言语鼓励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强其亲和效能和自我价值感,增强其在交往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交往的自信心,进而减少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心理。另一方面,针对那些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社交礼仪、技巧讲座来给予学生一般的指导,也可以针对学生在发展亲密关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给予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逐步改善消极的自我印象,进而降低依恋关系中的焦虑心理。
五、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成人依恋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情绪控制上则显著优于女生,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大一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大三学生;(2)女生在依恋回避上显著高于男生,大三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但在依恋焦虑上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3)在具体的依恋类型上,安全型占7.5%,害怕型占52.3%,倾注型和轻视型分别占16.1% 和24.1%;(4)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均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5)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 作用。
[1]王君,张洪波,许娟,等. 安徽省大学生心身症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81-481.
[2]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6):67-69.
[3]来燕,边玉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04-406.
[4]谢晶,张厚粲.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9,1(6):67-71.
[5]Hazan C,Shaver P.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3):511-524.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2):226-244.
[7]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2-784.
[8]李光裕,李俊晓.大学生情侣间亲密关系的信任及期望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93-295.
[9]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3):330-332.
[10]李同归.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11]周文莉.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12]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3]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要优越许多,其思想以及理念和老一辈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目前社会上不乏对90后大学生的批评,但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1 90后大学生
1.1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但孤独脆弱。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更多的关爱,优生优育的他们从小就很聪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缺少心灵与感情上的沟通。除了课本和作业,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制定周密的个人计划,却不执行;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没事检查手机有没有短信,每两周换一次彩铃。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过激的行为。
(2)自我个性鲜明,自尊心强但反叛消极。90后大学生两分钟经常这样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个性的鲜明就像他们增长飞快的眼镜度数,敢爱敢恨,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同时,他们觉得父母的期望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有时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3)自信心强但极力表现与众不同。90后大学生接受的是义务教育,经历“减负”和“素质教育”等多次的教育改革,但还是承受很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什么都还行,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但是物极必反,有些极端的学生会认为把全部的精力拿来学习是浪费时间,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他们会标新立异,追求所谓的时尚和高雅,染上彩色的头发,穿上流行的豹纹,戴上各种各样的配饰,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4)网络信息知识丰富,但对网络十分依赖,内心空虚。90后大学生大多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也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他们有什么问题,不需要查阅课本和资料,只要百度一下就知道。他们有着很丰富的信息知识,对各种网络用语很熟稔。他们的网络游戏品种很多,他们的聊天工具也是五花八门。纷繁的网络让人眼花缭乱,流动的课堂让他们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很多学生内心却越来越空虚无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体现在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趋势
(1)更加个性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他们不再以僵化单一的形式而是以弹性多样的形式传递着这些信息。他们将变得更加理性、务实,更加开放、坦然。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时,他们的择业观念变得更加实际、更加灵活、更加有想法。当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时,他们将会更加淡定、更加自然、更加坚韧。
(2)更加人本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处在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们有着极其鲜明和强烈的人本思想。虽然他们总想把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更加反感对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变态,更加重视人性的善良和世界的美好。
(3)更加世俗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在社会的理性化趋势不断扩张的时候,将会更加紧张、忙碌,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人生、接近自然,更多的是存活于当下。也许他们曾经张扬个性,曾经喜欢偷懒、喜欢动漫、喜欢追星,但他们会为了生存,不断强迫自己多学一点本领,多掌握一项技能。
(4)更加娱乐化的一代。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而生的,在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剂的大环境下,他们自身也将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不管是时尚的动态,还是娱乐的动向,他们通常有着比较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是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2 90后人际交往的现状
90后大学生会在孤独中思考、磨砺和畅想,也将会有所担当。他们或许整日沉浸在烦恼里,但注定能够扛起这个时代的重任。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90后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中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为了充分了解90后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讨论会和个体分析,对我们学院90后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和走访。
调查的结果显示:1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适应人际交往,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4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勉强可以;32.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适应人际交往;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心理很成熟。
我们对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1)有一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他们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人际交往,在新的环境中很拘束,不能完全放开自己,适应性较慢。同时在与不熟悉的人或是非同龄人交流时,会紧张,怯懦,不会去主动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他们说也想去关心别的同学,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做,何时做,他们也想去赞美表扬人,但却怎么也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他们也想交很多的朋友,但总感觉没有合适的机会。在交往中他们也想温柔地表现自己,结果是言语硬邦邦的,无意中伤害他人。
(2)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在新的环境中能够放开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场合和环境。在和别人交往时,他们从抓住双方的共鸣,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主动和陌生人说话。他们觉得自己很会关心别人、理解别人,不会让双方感觉尴尬;他们有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容易融入他人的生活中。
我们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90后大学生有孤独心理。目前有着诸多的交流媒介,他们渴望过着宿舍-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进行交流的状态,总以为没人能了解自己,沉溺在自己的网络世界里,从而不合群,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以前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的交流机会很多。大部分认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的学生要么性格过于自负,要么是受外界的影响过大,对与人交往有抵触情绪。有句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90后大学生要让自己主动融入集体中,就要不断克服自己自负、自傲的消极心态,多与人相处、沟通,才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90后大学生有自卑心理。他们从以往熟悉的环境转换到陌生的环境,远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朋友,突然发现人外有人,有着强烈的落差,他们自卑、忧郁,总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和别人交流沟通。在家庭中常处于核心地位,老人宠溺、家长放纵等使他们很难在学校中完全融入集体,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自卑挫败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有着消极的自我暗示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己身材不够高大、相貌不够靓丽、出身不够高贵、学习不够优秀……这些都阻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发展。90后大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上帝是公平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虽然在有的方面不如别人,但也有别人无法企及的优点。
(3)90后大学生有嫉妒心理。他们对在学习、才能、名誉等方面比自己好的同学会产生自惭、不悦、怨恨的情绪。有的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有的人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挖苦、讥讽,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90后大学生要开拓自己的眼界,看到别人的优点和努力,更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多转移注意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积极将自己的劣势转变为优势。
3 小结
90后大学生作为各大高校的新鲜血液,是当代社会里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代的人的特点,有着自己人际交往的现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入手,谈到了人际交往对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和培养工作,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心理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辉.“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分析[J].科教文汇,2011(19).
[2] 周静.新形势下建设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4] 吴雅萍.网络社交下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效应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5).
一、前言
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1]。而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则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课题[2]。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人际交往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解决交往障碍,达成交往目的的信心、预期和自我评估[3]。谢晶[4]指出,人际交往效能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人际交往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某个交往目标的主观判断;第二,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于交往活动发生之前,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交往活动的预期。
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特定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此概念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并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Hazan和Shaver[5]则将依恋关系拓展到成人领域,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同婴儿与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一样,都是依恋行为系统所导致的。此后,Bartholomew等[6]根据参照系的不同,又将依恋模型分为四类:安全型、倾注型、害怕型和轻视型。相对而言,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在社会交往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去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对朋友更加信任和开放,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友谊关系,因而在人际关系满意度、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处于更高的水平[7]。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大学时期能否建立安全型的成人依恋关系,对于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8]。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对其交往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3]。成人依恋本质上就是一种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人际交往效能感无疑会影响成人依恋的质量。因此,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成人依恋的心理机制的理解,并为改善亲密关系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择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武汉地区两所高校发放问卷245份,有效回收199份,有效回收率81.2% 。其中男生92人,女生106人;人文社科类99人,理工农医类99人;大一60人,大二38人,大三59人,大四42人。
(二)研究工具
1. 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
本研究采用谢晶编制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9]。该问卷由36个项目构成,为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有六个维度: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在信度方面,该量表六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56~0.78之间。在效度方面,谢晶等采用郑日昌等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作为效标,结果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2(p<0.01)。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在本研究中,六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在0.62~0.72之间。
2. 亲密关系问卷
亲密关系经历问卷(ECR,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scale)是公认的设计较合理、信效度较高的自陈式量表。此量表由Brennan,Clark和Shaver等人编制,共有36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Brennan等人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各由18个项目组成,并且两个子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1和0.93。本研究采用李同归等修订的中文版ECR量表[10],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是0.82和0.77。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4。
(三)研究程序
采用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取样,量表为纸质自陈式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四)数据统计
将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后,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值18分,其中沟通效能的平均得分最高,为25.12分,亲和效能的平均得分最低,为21.89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t=2.97,p=0.003;t=2.86,p=0.005);但男生在情绪控制上则显著优于女生(t=2.58,p=0.011);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t=3.04,p=0.003)。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均值差为2.29,p=0.004。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现状
对大学生成人依恋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中间值72分,女生在依恋回避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年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11,p=0.036);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存在显著差异(F (3,195) =3.30,p=0.021),在依恋焦虑上存在边缘显著的差异(F(3,195) =2.57,p=0.056)。LSD事后检验发现,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均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均值差分别为6.27(p=0.008)、6.42(p=0.017)。在依恋焦虑得分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和大四学生,均值差分别为5.90(p=0.028)、5.91(p=0.045)。
依据费舍公式,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的得分进行转换,可以得到4种成人依恋类型,如表3所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相关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成人依恋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本研究以人际交往效能感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表6所示。
从表5可知,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决定系数R2=0.141。从表6可知,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方程的决定系数R2=0.083。
四、讨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现状
本研究发现,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生理发育早于男生,这一差异反应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且自我意识更强[9]。而自我印象效能和自我价值感都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因此女生在这两个方面相对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男生的情绪控制效能显著优于女生,这与谢晶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我们认为,情绪控制效能的性别差异可能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绪调控模式有关。一般来说,男生的情绪体验较为稳定,在应对情绪变化时更为理性,因而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相比之下,女生在人际交往中则可能有更多的情感投入,情绪体验更为细腻,遇到情绪问题时可能比较感性,更倾向于自然地表露出来,因此情绪控制效能感
较低。
本研究发现,人文社科类学生在自我印象效能上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这可能与学业压力、社交氛围等因素有关。理工农医类课程相对繁重,学业压力较大,社交范围较小;人文社科类则相对轻松,时间安排上较为自由,用于社交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多[11]。
本研究还发现,大三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最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大三阶段的专业课程压力较大,且大部分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前程作出明确的选择:出国,工作,还是读研[12]。因此,在评判、反思乃至重新规划的过程中,大三学生可能会经历较长的迷茫期,导致自我印象效能感降低。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现状
本研究显示,女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的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和中国传统的教养文化有关,女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更为含蓄、委婉,而男生则相对主动。值得关注的是,大三学生依恋焦虑得分最高,依恋回避得分最低。正如前文所述,发展亲密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多数大三学生来说,学校生活和专业学习都已较为熟悉,主动地追求和发展亲密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可能导致依恋回避的程度较低。然而,大三阶段的课业负担较大,且面临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的抉择,加之不少学生在处理亲密关系时缺乏经验,导致大三学生的整体依恋焦虑现象也最为严重。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仅占7.5%,害怕型占52.3%,倾注型和轻视型分别占16.1% 和24.1%,这与国内研究中的依恋类型分布[13,14]相似,以害怕型的比例最大。而在国外研究中,则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比例。譬如,Creasey[15]对145对恋人进行依恋类型的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轻视型占28%,倾注型占6%,未解决型占26%;Lopez[16]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46%)、惧怕型(20%)、冷漠型(19%)和专注型(15%)。
由此可见,国内外大学生在成人依恋的类型分布上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国外研究中安全型依恋的比例最大,而国内研究中则表现出害怕型依恋比例最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文化更强调隐忍、含蓄、谨慎,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身体接触,导致大学生即便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在交往过程中又顾虑较多,很难相信他人[14]。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对成人依恋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更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如前所述,发展积极的亲密关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2]。面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择偶问题时,高校的管理者和学生工作者既不能将大学生恋爱视作洪水猛兽,四处设防,又不能视而不见,消极回避[17]。结合本研究的结论,从提高人际交往效能方面入手,或许能改善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帮助他们建立更为积极的、安全的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针对那些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工作者可以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帮助他们拓宽交往范围,举办一些社交礼仪和技巧方面的讲座,讲解并示范具体的交往策略,并对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表现给予言语鼓励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强其亲和效能和自我价值感,增强其在交往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交往的自信心,进而减少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心理。另一方面,针对那些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较高的大学生而言,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社交礼仪、技巧讲座来给予学生一般的指导,也可以针对学生在发展亲密关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惑给予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逐步改善消极的自我印象,进而降低依恋关系中的焦虑心理。
五、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成人依恋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女生在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情绪控制上则显著优于女生,人文社科类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理工农医类学生,大一学生的自我印象效能显著高于大三学生;(2)女生在依恋回避上显著高于男生,大三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学生,但在依恋焦虑上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3)在具体的依恋类型上,安全型占7.5%,害怕型占52.3%,倾注型和轻视型分别占16.1% 和24.1%;(4)亲和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均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印象效能、情绪控制效能均与依恋焦虑呈显著负相关;(5)亲和效能、自我价值感对依恋回避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印象效能对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1]王君,张洪波,许娟,等. 安徽省大学生心身症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7):481-481.
[2]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6):67-69.
[3]来燕,边玉芳.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结构及其量表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404-406.
[4]谢晶,张厚粲.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研究[J].心理研究,2009,1(6):67-71.
[5]Hazan C,Shaver P.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3):511-524.
[6]Bartholomew K,Horowitz L 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2):226-244.
[7]何腾腾,巩文冰,缪艳君,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82-784.
[8]李光裕,李俊晓.大学生情侣间亲密关系的信任及期望水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2):293-295.
[9]谢晶,张厚粲.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理论构念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3):330-332.
[10]李同归.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11]周文莉.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12]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13]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4]王宇.大学生成人依恋现状及其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
高校;新生教育;人际关系;引导方案
我国针对高校学生开设心理辅导的时间较短,本身并不成熟。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由本校学科教学教师担任,这些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解和培训,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挖掘与探索。新生作为高校教育的起点,对学生的大学生涯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而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因此针对新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对于新生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概念的界定
1.1人际关系的定义国内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切方面。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作为一种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社会现象,有其广泛的外延,包括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大学生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
1.2人际交往的定义在对人际交往的解释上,心理学界迄今仍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说法。卢家媚等认为,人际交往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发展人际接触的多结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交往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认知以及相互作用过程。金盛华等认为人际交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既包括互动的动态过程,又包括互动作用所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本文将人际交往界定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同伴等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
2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
2.1师生关系目前关于师生关系的总体发展状况还存在异议,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的师生关系比较和谐,但也有学生对师生能否成为知心朋友持模糊、甚至否定态度,少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老师对师生分歧反应平淡、不支持鼓励,甚至反对。既然研究中有争议存在,我们就不能笃定师生关系是良好的,而国内对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还十分欠缺,所以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创新。
2.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存在,而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其以后适应成人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朋友的意义和从前相比会有显著的不同,但是很多时候还是片面的,尤其在异性关系的处理上还缺乏经验,所以这一点上需要相关教育从业者加以引导。
2.3亲子关系有学者概括出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文化和社会阶层、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养态度、榜样的作用、孩子的需要和行为期待等。具体地说,中等经济收入家庭的母亲对孩子的需要更敏感。城市生活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认真、专注的父母总是更在意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3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存在问题
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已经超过半数,其中尤其以恋爱问题为首。通过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身子女,过去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和同龄人相处交往的经验。独身子女接受到整个家庭的照顾和溺爱,往往缺乏分享精神,也很少重视别人的感受。第一位考虑的往往是自己实际的需要,忽视了别人。同时由于家长对子女过度的爱护,大学生在过去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磨练,往往接受不了失败。
3.2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最常见的就是以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会找不到适合个人发展的领域,逐渐失去与别人交往的信心。由于缺少自我表达的机会,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容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误解产生后,又缺乏必要的技巧去解决,久而久之影响与别人的交往。
3.3与异往不当大学生与异往的频率增加,同时显现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大学生渴望与异往,但是由于个体成长尚不成熟,所带来的冲突和误解也较其他年龄段相比更多。而大学生正常与异往的基础是拥有良好的恋爱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正确地与异往的意识,有助于大学生适应恋爱关系,避免不良的恋爱观可能造成的依赖和在恋爱关系中导致的矛盾冲突。
4大学生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1人际交往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处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在同伴中寻求的是认同感。在心理状态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否得到认同和支持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和同伴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这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倾诉的愿望,也缓解了不良的情绪。
4.2人际交往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途径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发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的大学生,在对待大学生活的适应程度上,要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普通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会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3人际交往是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通过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反馈,大学生通过与人交往不断认识自己。并根据他人的态度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处世态度,以达成人格的完善。在大学生活中,学生作为群体的一员,能够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以此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自己的价值。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比其他年龄段人群更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断成长,逐步实现社会化。在与不同的人的交往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无论作为大学生还是大学生本人,都应当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且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以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倩倩.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交往专题的教案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3.
[3]卢家媚,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运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94-495.
[4]金盛华,宋振韶.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0,(5):102-108.
[5][6][7]董莉,周少贤.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科学出版社,2003:11,41.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8-03[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心理教育对策研究”(〔2015〕-JKGHZD-001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资助(15A190003);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YB201523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SH091)。
[作者简介]张耀庭(1981―),男,山东定陶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0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间会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出现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研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营造和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
(一)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冲击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预示着自己要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活。社会文化环境会影响个体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人格特点。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日渐密切,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使他们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1]另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热衷于仰慕强者、贬低弱者,人际冲突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如果说社会是人体骨架,那么家庭就是融入这个骨架里面的细胞。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独立性很差,思想偏激,做事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观点和建议,总认为自己的都是对的,遇事寄希望于父母。第二类是放纵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做事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对人对事没有自己的原则。他们遇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从不换位思考,自己高兴时就哈哈大笑,自己不高兴时就愁眉苦脸、火冒三丈,无视他人的存在。第三类是民主型,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人际交往技巧相对娴熟。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父母袒露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见解和看法,与此同时父母也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反馈信息,这类学生能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人能够坦诚相待。通常情况下,这类学生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
(三)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效应三个方面。第一,首因效应。顾名思义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和他人见面时在自己大脑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总体评价。这种评价就好比一个光环可以掩盖对方的其他不足,比如说一个人五官长得很端正,当人们评价他的人品时,通常会做出好的评价,这就是首因效应。但是这种评价由于接触时间短暂,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得出的评价主观性很强,很有片面性。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谨慎地对他人进行评价,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他人。第二,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最新形成的印象比第一印象更占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评价舍友时往往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比较大。第三,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指个体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养成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按照自己对周围的人的了解而把他们归为某一类人。而这种评价往往主观性更强,因为它掺杂很多个人色彩。例如,如果对方是自己喜欢的人,就会对他做出好的评价;如果对方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会对他做出不好的评价。这种刻板印象容易造成对人的评价发生偏差而激化矛盾。
(四)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个性作为一种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的特殊模式,能够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品质。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情感复杂而丰富,他们希望走向独立、希望自己的个性能够得到展现。当这种个性的差异难以调和时,就会产生人际冲突。缺乏人际交往技巧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之一。[2]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希望能和别人多沟通,但是由于自己人际交往技能的缺乏,性格又不够外向,致使自己周边的朋友不是很多,遇到事情后不知该向谁诉说。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和很多同学关系都不错,看似身边有很多朋友,但是一旦他们遇到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帮助他们的人寥寥无几。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常常会感觉到无助、压抑、落寞,甚至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遗弃了自己,当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连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都没有,这种孤独感常常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封闭。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对策
(一)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黄金原则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益无穷。
第一,平等原则。所谓平等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两个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里包含自我尊重、自我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你对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才可能换来他人对你的尊重。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无论贫富、才学高低,要一视同仁,不戴有色眼镜看人。[3]一段友谊能否长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往双方彼此尊重的水平,而双方要想彼此尊重,必须彼此平等。
第二,正直原则。所谓正直主要是指对人、对事要坦诚,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真心换真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坚守正直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才能减少对对方的误解,化干戈为玉帛。在平常生活中要对自己从容一些,对他人包容一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交互原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忠实粉丝,所以每个人更愿意接受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所想所做都是正确的,同时也更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喜欢自己被人接受、被人重视。在人人都想成为焦点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做的就是在学会接纳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试着包容别人的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对方的优点,多称赞别人。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修正不良的教育方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环境的状况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生的发展都是有决定性作用。[4]温暖、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
首先,提高父母的文化素养,增强父母的心理健康意识。父母自己的文化素养、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如果自己心情不好,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要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你的关心,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加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支持,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频率会降低很多。
其次,提倡科学的教育方式,加强父母的沟通技巧。尊重是和谐交往的前提,父母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盲目地强加于孩子,更不能盲目地为孩子包办一切。现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和看法,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不再希望父母为自己提供一切,而是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可以自由翱翔。另外,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当孩子达不到家长预期目标时就会受到家长的责怪,久而久之,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逐一化解,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在父母的关爱中得到提升。
再次,增加沟通的渠道,全方位了解孩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外部的要求不一致也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冲突,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感。现在的家长多数时间都忙于工作和应酬,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关心孩子,与孩子缺乏沟通,致使孩子人际交往技能相对缺乏。父母应该在业余时间多与孩子交流思想和看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心中有他,父母很重视他,并且愿意认同他、理解他。
(三)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常常会出现面红耳赤、说话结结巴巴、过于紧张等现象。对此,学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活动场所,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和看法,同时也可以让一些专业的教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这些交流方式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他人、了解他人、接纳他人。另外,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缓解自身的各种压力,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提升人际交往技能。
(四)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社会应该为其提供心理支持。首先,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自己思维定势的局限,获得更多的外界信息,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其次,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性的指导,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或者令自己困惑的问题时有一个规范的可以参照的模板,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再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倾诉对象,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心理安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张耀庭.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5(1):136-137.
1 大学生不良心理常见类型及原因
1.1 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是个体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偏低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自卑表现之一是敏感多疑,过分看重别人对待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对不经意的批评或夸奖会胡乱猜测,导致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长期得不到自我价值的体验,内心失衡,又走不出这种阴影,缺少应对能力,因此遇到事情会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处理,比如打架、自残等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心理的形成除了自我认知的因素外,还受家庭经济、成长经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类型人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容易反省自己的短处,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加重自卑感,进入恶性循环。
1.2 异往中的困惑
在大学,除了正常的恋爱关系,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进行男女生之间的沟通,怕遭非议,而不愿与异流交往。这部分学生因为好奇希望与异往,但是走不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而感到痛苦。
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除了男女生在智力、情感、个性方面的不同,陈旧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害怕他们早恋影响学习,盲目地反对男女同学的交往。这种好奇和外界环境的阻碍的矛盾性,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性别的敏感性。
1.3 社交恐惧心理
社交恐惧心理是人在社交活动中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不对,或者自己的个性缺陷等原因,致使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的情感反应, 比如见到生人时脸红、说话紧张。因此经常感到苦恼,害怕与人接触,自己封闭自己,常常陷入焦虑、痛苦之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社交恐惧心理有多种成因:性格孤僻者,害怕与人交往,常怀有胆怯心理;或者自尊心较强者,在某次交往中受到重挫,由此产生社交恐惧心理;或者是怕在社交活动中暴露自己的弱点,从而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性恐惧。
1.4 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是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受到挫折后攻击引起该事件的人,以此发泄内心的怨愤与不满。报复心理的主体一般是心胸狭窄或品质恶劣的人,一般性格暴躁、情绪易激动的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这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早期教育环境引起的,由于父母、学校在教育上的措施不当,或是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使学生的性格情感没能健康成长,导致内心失衡,逐渐演变为仇视他人和社会。
2 对于大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对策
2.1 制定合理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学涯规划、职业规划
缺乏目标,就会造成理想缺失,导致大学生活中迷茫,不思进取,慢慢的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在大一入学初,除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明确自身的目标,内化为动力,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阶段目标上,避免因为空虚无目的而产生违纪违法的行为。
在入学初,以专业教育及班会教育为主进行学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对自身合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目标,帮助学生制定可行计划。在军训期间,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网络等多种平台与学生交流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规划做出调整,以期规划能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引导学生做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同时职业指导教育选修课能够及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鼓励大学生寒暑假期自己走出校门,主动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提前了解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以及尚需锻炼的能力,了解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2 加强学习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2.2.1 自我激励,树立自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长处,仔细挖掘就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潜能。经常用生活中的哲理、明智的思想观念、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面对挫折要客观冷静地直视,不逃避,不自责,分析原因,后果,勇敢地面对下一次。通过自我激励,逐渐树立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2.2 注意力转移法
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比如听音乐、体育锻炼、踏青等,使自己找点新的兴奋点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不良情绪,使不良情绪逐 渐消失。
2.2.3 宣泄法
当有不良情绪时,需要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的差异和所处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都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或者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苦恼和郁闷,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3 注重心理问题预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是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常规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咨询机构的所有工作是相互联系的,同时进行,协调发展,才能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维护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是大学生心理骨干队伍的建设。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及时发现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SCI筛选出的学生,我们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和了解,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多和这些学生谈心,给予关心,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干预治疗,有效解决问题,
四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心理知识,针对常见心理问题举办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加强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加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以及重视度,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愿意帮助同学的学生干部参与到活动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一部分。
五是多途径关注重点人群。在开学初,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等活动,重点发现特殊人群,及时疏导。如具有内向、孤僻、自卑、偏激性格的同学,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如身体有残疾的同学等等,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微小变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六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系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能够介绍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评定,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方法,减少心理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能够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塑造完善人格,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4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只有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其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整良好的教育系统。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应举办锻炼各种素质的活动,在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给学生锻炼平台,帮其克服不健康心理,只要心理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是预防一般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3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遇到人际交往的各种心理障碍,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云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征及问题应对[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
[3]邵妍,秦鹏.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探析[J].科技信息,2010(03).
1.成长性团体辅导
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导形式。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遇到该阶段可能面临的困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面临的人生转折期,他们会遇到的很多常见的发展性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健康的方式克服或解决这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大学生就能获得心智的成长。基于这样的理念,发展性团体辅导的重点是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
(1)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适应和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人际适应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人际适应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更会延伸到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为此,每一名大学生都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适应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梁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有明显助益,促进了大学生促进了人际交往行为,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张文海在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中发现,参与团体辅导组在自尊、羞怯、自信和社交与感情孤独方面比对等控制组的贫困生获得显著的改善。
(2)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的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方向的过程。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所以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就表现出较多的盲目性。研究表明,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性格特点与职业之间的匹配,以及自身的能力。掌握就业技巧,制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自我规划和就业竞争能力,团体辅导模式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压力和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大学生面临各种新的理念的冲击。同时,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进校的同时也就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为此,很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特别是来自农村和家境不好的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空前大。而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别丰富,面对压力,在情绪上和行为上易产生过激反应,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大学生急需要在情绪方面的引导和压力的管理,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团体辅导活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有作用,能够较为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压力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中的应用。大学生恋爱是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但较多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因缺乏恋爱心理辅导与性教育,不少大学生存有恋爱情感的困惑和性心理困扰。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如性暴力、自伤、自杀等),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重视大学生性与恋爱观的健康教育与辅导已刻不容缓。杨婉秋等人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表明辅导增强了大学生应对感情事件的信心、促进了对"爱"的理性思考,降低了恋爱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人际与健康的压力,提高了自尊水平。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是促进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对性与恋爱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也具有显著的影响。(5)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学习问题中的应用。在我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模式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自己把握的时间大量增加,而对专业的选择在进大学之初考虑并不成熟,和现实往往有较大差异。为此,大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较多的困难与不适应,甚至出现学业的倦怠。研究表明,团体辅导的实验教学确实能改善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并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促进学生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方面卓有成效,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倦怠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并能极大地促进其自主学习。
2.治疗性团体辅导
治疗性团体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类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涉及不多,但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学生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高校内仍然需要启动治疗性团体辅导。
(1)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抑郁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近年来,大学生因为抑郁引发的自杀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重大损失。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改善抑郁状况。
(2)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在我国,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数量最多的群体之一,对互联网的依赖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的正常生活及学业的完成,有的甚至导致人格扭曲。网络依赖使得大学生变得孤僻,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学业及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障碍等问题。团体辅导对网络依赖、网络成瘾大学生有明显的干预效果,能增强积极人格特征,削弱消极人格特征,以及减轻自觉症状等,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较多仍然是用于科学研究,并未普遍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究其原因:其一,专业师资缺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真正能够开展团体辅导,特别是治疗性团体辅导的老师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加大、加快对心理健康老师的辅导迫在眉睫。其二,认识误区。较多的大学生仍不能科学、正确地看待心理辅导,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团体活动时害怕被同学嘲笑和攻击,因此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有的同学在团体中涉及有关自己隐私的时候更是畏首畏尾,因此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化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