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管理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31 15:03: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财务管理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财务管理的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12-03

自财政部1998年3月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来,各高校在这10几年的时间内遵循本制度对高校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项经济制度不断改革,高校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态势,资金支出随之复杂化,旧的会计制度很难再适应高校的财务管理。财政部为了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结合实际情况,对原制度进行修订、完善,2013年底出台了新的《高等会计制度》。本文就新旧制度执行过程中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做了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新旧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对比分析

1.1 适用范围不同 旧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创办的上述学校参照执行。新制度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创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旧制度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而新制度的适用范围只针对具备有高等教育办学资格的学校,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更能准确掌握高财务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和指导原则。

1.2 会计核算的基础不同 旧制度规定一般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业务使用权责发生制;新制度规定一般经济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虽然便于安排预算收支,操作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等优点,但制度是随着政府职能及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变化的,不能全面的反映财务信息,从而会导致财务制度和财务信息的不协调等劣势,高校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全面掌握各项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则要求会计核算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新制度的实行可以准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净资产等会计要素的实际情况。此制度的采用为高校会计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准确掌握各个会计期间真实的会计信息,全面了解各项财务状况。

1.3 会计科目的增减变化 旧制度共有38个总账科目,新制度共有54个总账科目。科目的增加直接反应出会计核算更加细化。新制度下会计科目的主要变化有:(1)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的“财政应返还额度”加强了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后真实的反映了高校国有资产实际价值;旧制度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记录的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的实际价值。这些科目的调整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确定教育成本。(2)新制度新增“在建工程”科目,要求基建会计并入学校大帐,增强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旧制度基建账单独核算与学校经费帐呈分离状态,很难综合反映学校会计信息。(3)新制度支出类科目新增了“行政事业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准确反映各类支出的会计信息具体明细;旧制度全部都在教育事业支出简单的统一核算,各类支出很难直接体现。新制度对会计科目的调整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旧制度下的会计科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对财务管理的要求。

1.4 会计报表内容增减变化 旧制度的会计报表种类是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而新制度调整为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不能在以上报表内体现的按规定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财务信息。新制度下的会计报表更加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为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提供了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等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收入支出预算的主要依据,所以会计报表的填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

2 新制度的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2013年底财政部新制度,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从到实施中间时间紧,内容变化比较大,而且各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领会新制度的精神,所以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对新制度有的内容把握不准。在设置新增会计科目及填报财务报表等工作中只能边干边摸索。

2.2 财务人员培训 新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财务人员从原来简单的记账和报账要过渡到对会计核算准确及时,并且加强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但旧制度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接,财务人员无法做到系统全面的理解新制度的内容和精髓,在会计核算中就会出现偏差,在财务管理上很难发挥会计核算的最大管理能力。

2.3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新制度中为了实现高校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要求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折旧,因此各高校对2013年底以前的资产应该进行彻底清理,保证账账相符、帐实相符;确定固定资产的管理范围、核算范围、折旧范围等以及各项数据的采集。在基础工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计提折旧。这一系统工作在短时间内很难按要求完成,也就很难保证计提折旧按时、准确的进行。

2.4 基建并帐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新制度中要求基建的财务在学校的“在建工程”中体现,目的是保证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对原有高校基建并帐涉及到的在建工程、已完工工程等进行清理,涉及到的收支业务及资产等进行明细核算,这一核算工作在现有的高校财务环境中短时间内完成较为困难。

3 新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成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改革,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决定和体现了办学成本,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高校财务管理有效利用办学经费的重要规范和路径。

3.1 促进高校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新制度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5大要素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新形势下要想充分发挥新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作用。高校的高层管理者要重视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教育改革中制定的管理优势政策,促使高校在市场经济中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但社会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也要最大化。这就需要财务管理内部利用这些政策和制度,有效控制和预防高校财务风险、合理配置办学经费,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使高校在一个优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中发展。

3.2 促进高校财务人员会计核算理念的转变 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基础中由收付实现制转变为权责发生制,有效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会计科目的调整使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更加明细化,会计信息具体条块分明;会计报表的调整为高校上级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方便了解各个时期、各个时点的高校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等等。以上这些会计核算功能的强大势必要求财务人员核算理念的转变,高校财务人员应由原来单一的日常核算报账、记账的传统观念,转换为新形势下更加注重对高校财务的有效管理、内部控制,在新制度的框架内有效规避高校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达到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优化高校财务环境,构筑各项办学经费安全使用的防护墙,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资金的高效利用。

3.3 促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实施是高校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和保证,对于高校来说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预算管理成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收支、科研事业收支、专项经费收支等各项经费等持续增加,势必要有一套完善的包括预算管理在内的高校财务体系,各项经费的收支到某一节点使用的效果还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来检验,这些制度和措施给高校的教学科研创造出一个规范、安全、有约的经费使用环境,保证高校各项经费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 新制度的出台是为了适应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实施完善改进了旧制度下高校财务信息的缺陷,因此新制度对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及各高校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新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新制度的内容和精髓,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保障新的会计年度财务核算顺利进行,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2 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新制度的和实施对财务人员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新旧制度的转换,财务人员对新制度培训时间相对比较紧,在新科目的设置,新旧会计科目的数据对接、报表的填报等方面都是边学边干边讨论,所以对财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刻不容缓。

4.3 合理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进入信息化时代,财务管理的会计电算化为会计核算提供了一个便捷、快速的管理平台。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对会计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并加大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了适应新制度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才能提高会计核算效率,财务人员才能从繁杂的日常核算中解放出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5 结语

高校新会计制度的和实施,给高校的财务管理主管部门和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准确运用各项会计制度,合法依规使用各项经费,消除财务管理中可能发生的内部控制风险、资金管理效益风险、财务决策风险等务风险的发生。诸多制度的约束既能使高校各项办学经费效益最大化,又能与相关部门一起共同构建滋生腐败的防火墙,保证高校经费的使用安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制度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丽媛.新旧高校会计制度对比及衔接效果分析[J].财会经济,2015(1).

[2]张立伟.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息,2014,22:240.

篇(2)

1 发电企业应对其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各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和核算制度的统一。当前,各发电企业应根据自身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结合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的会计政策、核算制度进行相应细化,由此形成上下一致、前后连贯的会计核算制度,并及时下发至各二级单位予以执行。同时,发电企业的一级财务部门还应负责跟踪和统计下发会计制度在不同二级单位的实施状况以及反馈信息,以便在新业务或新准则出现时及时予以更正,确立起新的会计制度。

2 发电企业应对现有的会计核算结构进行优化,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集中核算的特点。为此,发电企业一是对会计核算的汇总层次进行优化,实现基层财务科室与一级财务部门的互联,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等待时间以及数据流失;二是针对于主要业务、核心业务进行集中核算,突出发电企业的业务特点,而对于其他业务仍实行分散核算。例如在发电企业的基建管理上,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应设立基建组负责公司系统内所有基建项目的财务工作,以充分降低基建风险。

3 发电企业应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分散于各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公司的财务信息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进行整合,以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追踪、分析更具效力,也便于对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分公司的掌控。在该系统下,二级单位被赋予一定的操作权限;例如对已投产井正常运营的电厂,其所属财务人员只拥有费用报销、税务处理等权限,而具体核心业务如收入、成本、利润的核算需由一级财务部门或赋予权限的二级部门直接负责。

二、准确评估新准则的影响。化不利为有利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其对国内各行业企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对此发电企业也应积极予以应对,正确的评估新准则中诸多会计政策变更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将此类影响化为有利元素,以此使企业自身获取更好的发展。

1 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相关规定的变化将使发电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反映更为完整、合理和可靠。新准则根据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投资的计量方式的差别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三类,且每一类投资在新准则体系中适用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而就发电企业来说,由于其当前的股权投资结构基本上是具有控制权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投资,因此新准则的执行将使其改变原先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式,对具有控制权和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年末编制合并报表时再调整为权益法。在这种状况下,发电企业的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都将更加真实的反映各自经营的实际情况,且与税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2 新准则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范围的变化将对发电企业的经营损益产生重要影响。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发电企业需对自身所拥有的所有固定资产都要计提折旧,因此大量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在此范围内,对其计提折旧势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降低其利润,但从另一方面讲则会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新准则的执行也使暂估待转固定资产在正式办理竣工决算后不必进行暂估资产的折旧调整,从而大大减少了会计差错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 新准则中所得税处理相关规定的变化有利于发电企业未来税收影响的明晰化。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需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计量反映递延所得税;从理论上说,债务法较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并能直接反映其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就发电企业而言,若存在需报废的固定资产,采用债务法核算必然会产生由于与税法存在差异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因而会使企业损失一定的货币时间价值,但也降低了未来现金支出。

三、革新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 投资风险的防范。从宏观层面上看,电力建设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受国家宏观政策、电价、技术、市场、消费者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当前正处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初期,其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风险会更大。从微观层面上看,由于电力项目建设一般具有技术复杂、投资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替代性差、投资效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投资决策较难等特点,因此从规划到项目落成并投入运营这段时期内必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需加以特别关注。

2 资本风险的防范。鉴于资本的趋利性,其必然会向更高的利润率或回报率的领域进行转移,这必然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资金成本以及现金流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某些发电企业而言,其出于抢占电力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而进行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建设,此时其所需资金必然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予以解决;这种高额的资金成本不仅使企业未来将承受巨大的还贷压力,而且还会使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出现严重倾斜,以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与财务危机中。

3 治理结构的完善。当前,在我国的诸多发电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完善已成为其影响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其一,发电企业的股权结构从始至今也未能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结构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企业监督监管缺位的现象,也成为了众多管理层渎职的重要原因。其二,发电企业的激励不足,结构臃肿,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信息流通受限。目前,许多发电企业对自身经营者的激励不足或方式不当,无法充分调动起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1 优化基建资金结构,降低其筹融资成本。目前,各发电企业的基建资金来源主要为债务性资金和权益性资金。就前者而言,发电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以及票据等多种渠道,选取其中最有利的融资组合,以形成短、中、长期相结合的融资结构,从而达到充分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沉淀的目的。就后者而言,发电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通过出售股权来换取项目建设资金,合理确定出资比例及认缴进度,以充分降低负债融资所带来的风险。

2 加强基建项目纳税筹划,合理降低税负。从一般意义上说,基建项目所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印花税等等;而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之后,发电企业基建纳税筹划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例如对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企业购置环保节能设备的投入,可按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发电企业应在设备的选型、采购等环节中通过比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提前筹划,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力争在申请税收优惠时有理有据,从而合理避税。

3 实现基建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促进基建生产一体化。为此,发电企业在已完工机组投产前,要从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做好准备;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及时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产权证书,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基建往来款项清理,及时签订流动资金贷款合同,合理确定还款计划,变更项目长期借款合同;在会计核算方面,要正确划分资本化利息与费用化利息及其比例,及时、合理的确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价值并计提折旧。

参考文献:

[1]胡绳木:优化发电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0).

[2]汪翼鹏:发电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08).

篇(3)

一、优化会计核算模式,统一会计核算政策

1 发电企业应对其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各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和核算制度的统一。当前,各发电企业应根据自身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结合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的会计政策、核算制度进行相应细化,由此形成上下一致、前后连贯的会计核算制度,并及时下发至各二级单位予以执行。同时,发电企业的一级财务部门还应负责跟踪和统计下发会计制度在不同二级单位的实施状况以及反馈信息,以便在新业务或新准则出现时及时予以更正,确立起新的会计制度。

2 发电企业应对现有的会计核算结构进行优化,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集中核算的特点。为此,发电企业一是对会计核算的汇总层次进行优化,实现基层财务科室与一级财务部门的互联,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等待时间以及数据流失;二是针对于主要业务、核心业务进行集中核算,突出发电企业的业务特点,而对于其他业务仍实行分散核算。例如在发电企业的基建管理上,二级单位财务部门应设立基建组负责公司系统内所有基建项目的财务工作,以充分降低基建风险。

3 发电企业应借助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分散于各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公司的财务信息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进行整合,以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追踪、分析更具效力,也便于对二级单位及其下属分公司的掌控。在该系统下,二级单位被赋予一定的操作权限;例如对已投产井正常运营的电厂,其所属财务人员只拥有费用报销、税务处理等权限,而具体核心业务如收入、成本、利润的核算需由一级财务部门或赋予权限的二级部门直接负责。

二、准确评估新准则的影响。化不利为有利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其对国内各行业企业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对此发电企业也应积极予以应对,正确的评估新准则中诸多会计政策变更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各种措施将此类影响化为有利元素,以此使企业自身获取更好的发展。

1 新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相关规定的变化将使发电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反映更为完整、合理和可靠。新准则根据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投资的计量方式的差别将长期股权投资分为三类,且每一类投资在新准则体系中适用不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而就发电企业来说,由于其当前的股权投资结构基本上是具有控制权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投资,因此新准则的执行将使其改变原先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式,对具有控制权和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年末编制合并报表时再调整为权益法。在这种状况下,发电企业的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都将更加真实的反映各自经营的实际情况,且与税法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2 新准则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范围的变化将对发电企业的经营损益产生重要影响。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发电企业需对自身所拥有的所有固定资产都要计提折旧,因此大量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也在此范围内,对其计提折旧势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降低其利润,但从另一方面讲则会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新准则的执行也使暂估待转固定资产在正式办理竣工决算后不必进行暂估资产的折旧调整,从而大大减少了会计差错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同时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 新准则中所得税处理相关规定的变化有利于发电企业未来税收影响的明晰化。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需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计量反映递延所得税;从理论上说,债务法较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反映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并能直接反映其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就发电企业而言,若存在需报废的固定资产,采用债务法核算必然会产生由于与税法存在差异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因而会使企业损失一定的货币时间价值,但也降低了未来现金支出。

三、革新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 投资风险的防范。从宏观层面上看,电力建设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受国家宏观政策、电价、技术、市场、消费者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当前正处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初期,其投资回报率的不确定性风险会更大。从微观层面上看,由于电力项目建设一般具有技术复杂、投资期长、投资数额大、投资替代性差、投资效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投资决策较难等特点,因此从规划到项目落成并投入运营这段时期内必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需加以特别关注。

2 资本风险的防范。鉴于资本的趋利性,其必然会向更高的利润率或回报率的领域进行转移,这必然会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资金成本以及现金流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某些发电企业而言,其出于抢占电力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而进行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建设,此时其所需资金必然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予以解决;这种高额的资金成本不仅使企业未来将承受巨大的还贷压力,而且还会使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出现严重倾斜,以致使企业陷入严重的经营危机与财务危机中。

3 治理结构的完善。当前,在我国的诸多发电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完善已成为其影响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其一,发电企业的股权结构从始至今也未能在企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结构的不合理性造成了企业监督监管缺位的现象,也成为了众多管理层渎职的重要原因。其二,发电企业的激励不足,结构臃肿,职责划分不够明确,信息流通受限。目前,许多发电企业对自身经营者的激励不足或方式不当,无法充分调动起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提高基建管理水平

1 优化基建资金结构,降低其筹融资成本。目前,各发电企业的基建资金来源主要为债务性资金和权益性资金。就前者而言,发电企业应充分利用企业债券、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以及票据等多种渠道,选取其中最有利的融资组合,以形成短、中、长期相结合的融资结构,从而达到充分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沉淀的目的。就后者而言,发电企业应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通过出售股权来换取项目建设资金,合理确定出资比例及认缴进度,以充分降低负债融资所带来的风险。

2 加强基建项目纳税筹划,合理降低税负。从一般意义上说,基建项目所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印花税等等;而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之后,发电企业基建纳税筹划的范围也相应扩大。例如对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企业购置环保节能设备的投入,可按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发电企业应在设备的选型、采购等环节中通过比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提前筹划,及时收集相关资料,力争在申请税收优惠时有理有据,从而合理避税。

3 实现基建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促进基建生产一体化。为此,发电企业在已完工机组投产前,要从多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做好准备;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及时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等产权证书,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加强基建往来款项清理,及时签订流动资金贷款合同,合理确定还款计划,变更项目长期借款合同;在会计核算方面,要正确划分资本化利息与费用化利息及其比例,及时、合理的确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价值并计提折旧。

参考文献:

[1]胡绳木:优化发电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10).

[2]汪翼鹏:发电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08).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17-01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推进,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扎实工作,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地方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核算不准确、公开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1 农村财务管理的涵义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直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还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需要。

2 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村级会计委托

村级会计委托形象地说就是“会计在乡(镇)里,出纳在村里”。 2009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免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记账,实行村级财务和资金委托的管理方式,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财务收支、会计档案和提供会计信息。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全县统一模式,乡镇挂牌设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方式开展委托工作。村级财务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民主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对村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村集体和乡镇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委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代管,中心以村为主体分设账套、独立会计核算,取消村会计和出纳,设立村报账员。制定了县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审批、财务结报、民主理财及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务审计、会计档案管理等“十制度”、 明确规定中心主任、会计、出纳、审核、微机档案员和村报账员岗位职责等“六职责”,明晰账务处理流程和报账流程“两流程”。做到全县统一模式制度上墙,统一配备财务软件及相关设备,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了基础保障,截止2015年末全县代管村集体资产4660万余元,其中货币资金1883万余元、固定资产及林木资产2688万元,2015年度代管村级收入3419万余元,支出2081万余元。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8年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长期以来村级缺乏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债权、债务不清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账务不健全的问题,结束了过去那种农村财务“白条抵账、回忆账、多头账、包包账”的历史,使村级账务由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3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机构不健全

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是在整合乡镇农经站现有人员基础上设立的,但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乡镇农经站,中心不再单独挂牌,致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直接影响着村级会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1.2 人员素质不高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基本是农经员兼职且部分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造成工作人员不稳定,且难以适应村级财务工作质和量上的要求,如一个有33个村包含5个社区的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只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人,目前全县中心工作人员33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17人,仅占51.51%。

3.2 村级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村集体虽然签订了委托记账协议,但没有将全部财务收支交服务中心核算和管理,由村直接收取的资金如房屋租金、山林承包款、捐赠收入等未进入服务中心统一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储存。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混乱,形成账外挂账,村级资金安全完整得不到保障。

3.2.2 资金收支缺乏有效监管。实行委托加强了核算职能,但对各村的经济活动内容不掌握,只能以账论账。村开支随意性大,村干部人人收钱,人人管钱,形成“谁收钱,谁花钱”,再加上审批手续不健全,个别村干部管钱、花钱、批钱自己一人负责,会计核算成了记账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报账不及时,白条列支现象普遍存在。

3.3 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

3.3.1 公开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问题。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在公开内容上轻描淡写,没有涉及实质性的问题,甚至出现内容与形式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村的财务公开就是直接复印几张账页粘贴在公示栏,财务公开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3.3.2 o监督,不透明。有些村账务一年或几年不与群众见面,使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村级财务管理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

3.4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3.4.1 制度不健全,无章可行。有的村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制度,财务管理无章可循。

3.4.2 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财务人员却听之任之,财务手续混乱,内部制约失控。村报账员未按结报制度及时报账,报账手续不全,部分村大量列支会议费,但无相关会议记录材料;部分工程建设未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标,未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完工没有结算,支付款项未按规定取得合规的票据等。

3.4.3 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清产核资工作滞后,台账不清,资产处置不报告、对外发包不向群众公布。

3.4.4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捐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筹资捐资管理工作难于规范。在“一事一议” 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筹资捐资管理中,村、组对“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交会计委托中心管理有顾虑,给资金管理及工作带来了困难。

3.5 各方监督不到位

3.5.1 重核算、轻监管。村级会计委托工作中只注重核算,缺乏行使村级财务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3.5.2 村级报账员缺乏财务知识,对村财务监督不够,管理不严。

3.5.3 村财务公开制度形同虚设。村集体对财务公开随意性很大,什么时间公开,公开什么内容,怎样公开很大程度取决于村干部对财务工作和民主监督的认识,村民难以监督。

3.5.4 村务监督委员监督不到位、不完全。从监督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村支出的监督,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进行审核,但是对收入是否入账并不能加以有效监督,另外由于村务监督委员缺乏财务知识,要想监督到位是很难的。

3.5.5 审计监督缺失。会计委托中心工作人员基本上由乡镇农经员兼职,农经人员对村集体进行审计形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审计监督弱化。

4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委托中心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村级会计委托是实现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首先要从明确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管理体制入手,明确县级管理机构、细化责任、强化措施,规范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相对稳定工作人员,从体制和管理上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工作人员调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的适当考虑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的监督认可。形成思想认识统一、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具体有力、责任明确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为农村财务健康运行提供强大的机制保证。

4.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4.2.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各级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对所制定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流程等规定中,已不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定、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完善,乡镇要结合实际对各项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2.2 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明晰村级资金拨付流程,强化资金支出审批,从源头上治理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对不按资金管理程序拨付资金,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混乱和流失的,明确追究其责任相关规定,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全部纳入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4.2.3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制度。建立完善“一事一议”管理制度,规范议事、筹资、建设等程序,财政、农业部门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审计,保证“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中的公开透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2.4 完善村级资产登记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拍卖行为,使集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完善村级资产台账,所有资产上报委托中心登记管理,三年一届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要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资产产权登记规范管理。

4.3 健全财务监督管理C制

4.3.1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规范村务监督委员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的作用,贯彻落实农民群众依法行使的民利,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3.2 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监督机制。建立中心工作考核责任制,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业绩突出的,按《会计法》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委托中心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集体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监督。

4.3.3 主管部门和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财务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切实履行财务审计监督职责,对农村财务进行常规性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直接进行审计。

4.3.4 坚持村级财务一年一审,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按规定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形成书面审计报告,由审计负责人签名后,报县、乡经管部门备案,审计结论在财务公开栏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公开。

4.4 规范村级财务公开

严肃财务公开各项规定,明确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公开内容等,正常的财务收支活动做到定期公布,对涉及收入分配等事项一般在年末进行公开。乡镇委托服务中心要及时编制、提供村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并指导村报账员编制财务公开表,村委会审议通过后,及时在村财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的财务事项和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敏感及热点问题,做到随时公布。

参考文献

篇(5)

(1)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方法,预算既不全也不细,可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时,公用经费、项目经费更是按实际列支,部门预算起不到约束作用。此外镇级其他收入并未完全纳入预算,而这部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监管十分困难。(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镇级专项资金的规模逐年增加,占镇级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加大,因此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体制不顺,职能交叉,导致镇级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管理过于分散。在对镇级专项资金的检查中发现,存在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的情况,尤其是项目多、资金量大的镇问题更加突出。项目经费与公用经费一起混用,“大堆出钱”,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使用现象依然存在,很难有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多是采用突击性检查或抽查方式,未形成长效机制,使监督流于形式。(3)财务管理机制不统一。各镇财务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有的镇财政所与镇机关财务分别独立,有的镇机关财务与财政所财务合署办公,账务单独核算,财政所财务人员与镇机关财务人员岗位交叉,错综复杂。镇级财务人员的分工不科学:有些财政所长既是所长,还是会计兼出纳,有的财政所人员少,仅两个人,出纳成了事实上的兼职会计,内控基本失效。有些镇的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手续交接不清,也造成财务管理混乱。(4)信息化程度不发达。镇级财政工作网络化、信息化程度较为落后,这就使资金使用的记录、统计、核算工作很难做到更为明细、统一,出错率较高。同时,镇级财政资金拨付仍旧采用支票的形式进行拨付,使得票据的使用、资金监管上存在着漏洞。

二、加强镇级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篇(6)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5-0000-01

"Financial Management" Textbook Corrective Recommendations of Inadequate Teaching Materials

He Yanle

(Luohe Senior Technical School,Luohe462000,China)

Abstract:The professor "Financial Management " courses in teaching, found that some of the material omissions and the corruption of the promise, and these deficiencies not only affect the daily teaching,but also not very good so that the original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to learn hard to establish a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confidence. Therefore,I do not surmise shallow,made a number of rectif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proposed,if they are adopted by the second edition is not only easier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aterial,increasing the material as a national planning authority,but also in the book will Improving functional level, the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benefit,in fact a charity.

Key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materials;Financial management;Corrective recommendations

对中职《财务管理》不足之处的整改建议如下:

一、笔者认为,应该在本书开篇添加“引论”这一章节。

总所周知,《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教材应向学生简要交待一下《管理学》的若干基础知识。研究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就是为企业的决策服务。所谓“经济人”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的人,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在财务管理这门学科中都被认为是理性的经济人,并且“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贯穿了整个财务管理的始终,以此为依据,市场中的参与者都在追求成本的最小和收益的最大。而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法人”即企业,以最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总目标。

添加“引论”的意义是很重大的,作为《管理学》分支的《财务管理》从头至尾无处不贯穿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管理的四大职能,没有《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学生们在课堂上常常“如坠雾里云间”。引论不仅可以培养兴趣而且还起到了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还告诉学生《财务管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第一章第五节――资金的时间价值中,应添加以下的符号和公式推导过程:

(一)P―表示现值F―表示终值A―表示年金

复利终值系数,记做(F/P,i,n),表示已知现值求终值,即F=P×(F/P,i,n)。

复利现值系数,记做(P/F,i,n),表示已知终值求现值,即P=F×(P/F,i,n)。

年金终值系数,记做(F/A,i,n),表示已知年金求终值,即F=A×(F/A,i,n)。

年金现值系数,记做(P/A,i,n),表示已知年金求现值,即P=A×(P/A,i,n)。

(二)添加年金终值的推导过程

设每年的支付金额为A,利率为i,期数为n,则按复利计算的年金终值F为:

F=A+A×(1+i)+…+A×(1+i)n-1, ①

等式两边同乘以(1+i):

F(1+i)=A(1+i)1+A(1+i)2+…+A(1+l)n ②

②式与式①相减可得:

F(1+i)-F=A(1+i)n-A,

F=A[(1+i)n-1]/i

(三)添加年金现值的推导过程

计算普通年金现值的一般公式为:

P=A×(1+i)-1+A×(1+i)-2…+A×(1+i)-n ①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1+i)

P(1+i)=A+A(1+i)-1+…+A(1+i)-(n-1) ②

②式减①式可得:P(1+i)-P=A-A(1+i)-n

P=A[1-(1+i)-n]/i

(四)这些初中学习过的单词简化为符号表示在课文中,不仅课堂上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简化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规范化的解题思路。至于年金终值与现值公式的推导用的也是初中数学的知识,教材上疏漏掉以上内容对学生运用公式增加难度,也使第一章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因此笔者建议以后再版时予以添加。

三、第二章,疏漏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杜邦恒等式”的推导过程,建议添加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ROE) 资产净利率(ROA)

四、第五章第一节,在固定资产需要量预测中,教材疏漏了定额改进系数的含义介绍,应添加如下:

笔者觉得应该在教材再版时添加如下注解:进行固定资产需要量预测,以内涵扩大生产能力为目标,之所以考虑定额改进系数,原因在于企业要求车间的工人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加快生产的效率,使利用固定资产生产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量定额系数大于1,表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要比原先多;台时定额改进系数小于1,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要比原先少。

没有以上的讲解,对于刚刚接触财管还没有学习过《成本会计》的中职学生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教材上对此应该予以注释,所需的知识在中职《德育》课本经济学常识上已经有若干铺垫,学生掌握起来问题不大。

五、第八章企业投资管理,笔者认为亦需要增补以下相关知识点:

(一)教材中指出:营业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折旧

那么,折旧为什么是营业现金净流量的组成部分呢?书本上指出折旧是非付现成本,这在理解上并不充分,可增加相关会计分录,予以解释:

1.生产用设备计提折旧时借:生产成本贷:制造费用

2.制造费用结转借: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

3.成本结转借:库存商品贷:生产成本

4.产品销售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由此可以看出,产品的销售不仅补偿了生产成本中的料、工、费,也补偿了作为制造费用提取的生产设备折旧,因此折旧和净利润共同组成了企业当期的营业现金净流量,这些会计分录的添加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意义很大。

(二)本章项目投资的动态指标中应添加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IRR,是使净现值NPV=0的收益率,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和净现值同等重要的指标,书本上理应予以介绍,至于用“内插法”进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大可以用初中平面几何知识构造相似三角形来加以解决,难度也不大。

六、笔者的反思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各项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财务运行状况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加快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高校要在新时期完成新的使命,除了适应外部环境、改善办学模式外,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进行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以资金和物资作保证的,都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拟就如何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作简要阐述。

学校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遵守财政法规、维护财经纪律,使有限的资金和资产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达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目的。为使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建议以下管理办法:

1.资金管理

1.1根据上年度预算内、外收支情况,财务科年初做好本年度财政预算,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执行。

1.2各科室年初要向财务科汇报本年度购置用款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财务科根据预算情况综合平衡,报校长审批。审批结果反馈到各科室,各科室根据分配额,按计划执行。

1.3由于市财政对预算外收入实行专户储存,所以各科室每次用款必须提前列出购置清单交财务科,财务科根据购置清单到市财政局综合科划拨,否则就会误时误事。

1.4涉外经济合同,如购买贵重仪器设备、大批办公学习用具、基建维修等,必须经财务科会同有关科室报校长批准后执行。

1.5年终财务科根据本年度收支情况,做好财政决算,做好财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向校长汇报财务工作。

1.6财务审批继续实行“一支笔”制度和两级审核批报制度,批报手续先由科室审核,然后交主管财务的领导审批。

2.财务购置报销

2.1办公用品、用具、一般设备由总务科购买。坚持先向领导汇报,后向财务科订计划的原则,购置后先入库,凭入库手续找领导签字后到财务科报销,无入库手续的单据,财务科不予报销。

2.2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专业设备由教务科制定购置计划,经校长批准后报财务科,购置后凭手续报销。

2.3到外地出差、开会,回来后先填写差旅费单据,坚持按乘坐交通工具、住宿、伙食补助标准填写,超标自费,经财务科审核后领导签字报销。

2.4如果购置、出差需要借款,一律要填写借款单,经领导签字,借款额与实际用途相当。回来后一周之内到财务科报销。不按规定报销时,从下月发工资时起,逐月扣除借款。

2.5按合同等支付款,经校长书面批准后执行。

3.固定资产管理

学校固定资产是学校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资基础,是完成各项计划的物资条件,管好、用好国家的财产物资,是节约事业经费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维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既要保证事业的需要,又要防止财产物资的积压浪费和损失,充分发挥资产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特做详细阐述:

3.1资产管理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定额分配、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责任制度。

要求做到,严格执行审批验收程序,财产购、管、用不脱节,账、物、卡规范配套,三者间形成严密的制约关系,物各有账,人各有责,保证学校财产管理安全、完整、规范化。

3.2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清查统一规定,起点标准为:

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价在800元以上,且耐用时间都在一年以上,单价不少于上述起点标准,但耐用时间都在一年的大批同类财产均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3.3固定资产分类

根据统一规定,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分七类:

①房屋建筑。凡产权属于学校的一切房屋、建筑物及各种附属设施。

②土地。土地使用证书是行政事业单位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法律凭证。

③一般设备。包括家具、办公设备、食堂用具等。

④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指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贵重仪器(指教学实验仪器、器械)。

⑤图书。包括各种专业图书、社科类图书等。

⑥文物。一种特殊形态的固定资产。

⑦其它。指不属于以上各类范围的固定资产。

4.管理办法

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实行三级负责制度。

4.1归口管理。如学校暂分行政、教务、图书三大块。 各块指定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保管、记帐工作。

①凡属于教学设备、仪器,包括电教、体育等,由教务科保管并由总务科负责管理。

②图书由图书馆负责管理。

③其它设备、房屋、建筑、土地包括仓库、食堂均由总务科负责管理。

4.2账薄设置。

①总帐:根据二级明细账汇总报出。

②明细分类账:根据统一规定分七类,进行归类、明细记账。

③三级明细账:按固定资产存放地点进一步明细分类。

④保管账:与三级明细账相对照,按具体使用科室明细分类。

⑤人头账(卡):与保管账全体使用科室相对照,并由各使用科室负责人签字的责任账。

①、②、③级帐薄由财务部门负责保管登记。

④、⑤两账由各“块”保管员负责登记、保管、定时或不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核对,层层上报。

4.3手续传递。各科室固定资产一般为一次性配备,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标准,凡属扩大教学规模、开展新项目、增添新“家具”等经领导批准后方予购置配备。

①购前申请,需要购置设备的科室,编制计划送“归口”部门,负责科室经领导审批后按财务计划进行购买。

②购后验收,凡经批准购入的固定资产按“归口部门”进行检验,原始单据合法,资产合格齐全无误,采购员(经办人)签字后,本部门保管员填写一式三联“入库单”,自留一联存根,随即按固定资产类别登记入帐,并填制“明细科目汇总表”后签字(表明资产已验收入库、登记上帐)。另二联随原始发票及“明细科目汇总表”一起交财务科记账处。

③入帐报销,财务科除记账外,审核单据齐全,自留最后一联入库单据。“明细科目汇总表”按类别明细科目登记下账,盖“记账”戳号后,次联入库单随同原始发票交现金处,方可报销,否则拒绝付款。

4.4固定资产清查。每年年终前,学校要组织力量进行财产全面清查盘点工作,“归口部门”负责科室对照“人头账(卡)”,核对具体使用科室账物,如发现盘亏和毁损等,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写出书面报告,报告领导研究,根据领导研究意见,根据情节酌情处理,并相应调整有关账务记录,使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作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事实清楚。

4.5“报废”、“调拨”手续。需要报废注销、调拨资产的使用科室,有关人员批准后,分类归口,由本部门保管员填写“报废单”、“调拨单”报财务科,使固定资产账、卡等一系列对应帐目要同时增减、冲帐,以免账物不符。

4.6废旧物资的处理。经领导批准后,一切废旧固定资产的处理收入交财务入账 ,不得私自赠送或占为己有。

4.7归口部门。使用科室负责人及保管员调动、更换,要进行实物盘点,办理财务交接手续,方可调离岗位,确保账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学校对各科室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检查核对,账物一致的科室给予表扬、奖励,对管理不善,不负责任的科室,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理,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月蓉.优化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学校 [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2]赵曼,刘美荣,张晓慧. 新时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5)

[3]张记元.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当代经济2010(9)

[4]张建涛.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J].当代经济2010(17)

[5]许晓凤.再论高校财务管理 [期刊论文]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篇(8)

水务工程属于公益性的水利工程项目,随着国家对水务工程实行政策性的倾斜,中央国债资金、省级补助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大量投入,水务工程资金的使用要求、审计规格、检查标准都对水务工程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多年来水务工程审计工作实践,拟对水务工程财务管理中需要纠正和改进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影响水务工程财务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非业务技术因素介入过多,导致水务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就存在“先天性不足”

水务工程在项目筹建前,地方政府往往进行项目包装,“四多四缺”问题十分突出,更多考虑民生公益,更多考虑区域发展,更多考虑拿下上级资金,更多考虑增加预算和项目收益,缺少市场调研,缺少现场勘察,缺少科学预算,缺少财务参与,致使“一立项就亏损,工程越大亏损越多”和“预算费用过高,实际建设费用过小,运行效益过差”等并存的局面,这种“先天性不足”为工程财务管理埋下了严重隐患,这也是历次财务审计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如某水厂立项时,土地征用费仅为2万多元每亩,而实际施工时已涨到20万元每亩;如地方无力投入配套资金,不得不向上虚报投资额,仅用中央国债及省补资金搞建设,陷入由于概算不足留下资金缺口;如某工程投资6804万元,建成运行一年水费收入仅8万元。

(二)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够到位,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执行性困难”

1、资金管理制度执行难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资金难落实,资金缺口大,却没有硬性的处理对策。二是随意开户,没有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开设国债专户及基建专户存储建设资金,甚至多头开户。三是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挤占项目资金等问题。

2、工程招投标政策到位难的问题。水务工程存在化整为零、规避招标的问题。如有的项目法人迫于地方势力或各类“人情”,故意抽出几块不招标,化整为零,包于个人,不留保证金,不决算等;如主体工程进行了招标,但作为配套设施的工程没有进行招标;如某项目土石方开挖、道路铺设投资近百万元,出于处理好地方关系而任由当地人员承包。这种规避招标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3、甲供管材管理规范难的问题。领用料手续不规范,大部份水务工程甲供铸管、配件运到施工现场,直接露天堆放,不与施工单位办理任何领用料手续及审批手续,造成工程材料遗失、被盗、人为毁损等问题。

4、工程款支付控制难及计量难的问题。一是审批程序不规范,支付依据不足。在工程价款结算时不按合同规定执行,超合同部分手续不完善,无设计变更通知书和补充合同;支付手续中只有施工方签字,无监理工程师、现场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签字;工程量变更未经报批及审核小组签字,以工程联系单予以直接支付等等。二是造成水务工程资产、负债计量不实问题。基建工程是一般按月进度的60-80%付工程款的,有些单位为了追求片面的会计“谨慎性”原则,其余40-20%不进账,资产和负债都少了相同的金额,形成了很多账外资产,严重的将达几千万元。有些是按工程进度的100%入账的,但其余的40-20%也按应付工程款计入了应付账款,财务管理人员极易作为正常工程进度款在结算之前付出。

5、建设管理费节支难的问题。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问题严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调查,目前水务工程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无一例外,在全国已经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三)基础资料管理的薄弱,导致工程后期竣工决算“基础性较弱”

在历次审计报告中,水务工程竣工决算严重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水务工程建设单位普遍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建设进度,轻竣工决算,重工程质量管理,轻基础资料积累,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各项资料的收集,致使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资料缺省、顺序颠倒、手续不全,无法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同时,工程项目竣工久拖不决,基建项目长期挂账,造成无法及时清偿有关各方债务以及交付使用资产等手续。另一方面,试运行阶段是建设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表现在试运行时业务杂,时间紧,任务重,想尽办法促通水,忽视相关工作部署及程序安排。如工程完工进入试运行,水量销售记录登记不全或是未安装水表,引起试运行收入无法统计,冲减工程成本不实。试运行所用药剂、电力计量不准或车间根本无纪录,引起工程成本不准确。这一些问题,使财务人员在竣工决算时难以操作而花费大量精力。

二、存在财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与上级资金使用的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片面追求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早日获取中央国债的补助及上级资金的补助,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和发展需求,项目决策时急于上马,且未进行充分调研及广泛讨论,致使可行性实施方案或者方案考虑不完善,过于宏观,造成概算虚报或不实,这是造成前期工作先天性不足的根本原因。

(二)工程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务工程财务管理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水务工程建设单位实施项目部、指挥部或项目法人等形式,代表政府介入管理,管理人员大多临时抽调组成,造成对工程项目管理缺少经验,对基建财务资金管理缺乏重视,对具体工程操作上缺失法律意识等问题。财务人员实行临时委派制、兼职等形式,存在只专财务不懂工程,财务人员重记账、轻介入或难以介入工程管理等问题,引发与工程财务管理要求的严重冲突,致使基础工作不扎实、资金管理不规范、招投标政策不严格、受理工程款单据不合规等审计问题,多发频发,难以根绝。

(三)工程管理费低标准与工程实际高开支之间的矛盾。据调查,水务工程管理费大多采用政府统一测算的工程管理费标准,且制定标准的时间都较早,一方面,工程管理费本身标准就严重偏低,另一方面,水务工程有其特殊性,涉及面广、政策处理难,致使水务工程管线埋到哪儿,烟抽到那儿,饭吃到那儿,否则,工程开展就举步唯艰。同时,水务工程因资金来源散、级别高、检查部门多,关注度高,招待客人多,使建设管理费、业务招待费居高难下。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立项是根本

水务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水资源利用的载体,其资源形成的自然性与资源利用的规律性,一般的市场属性与非市场属性、社会性、公益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建设、运用过程是一个制约因素多、牵动利益多的复杂过程。为解决工程先天性不足的影响,必须确立四个理念,一是科学规划的精细理念。立项应进行详细的、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和前期设计,避免仅靠个别部门、个别人主观片面拍脑袋、拿主意的问题,杜绝短期性、随意性等弊端。二是正视政绩的发展理念。水利工程建设是安民兴邦和长治久安的大计,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而不应当为追求“政绩”、“魄力”而干,更不能用吃唐僧肉的心理去跑项目、争资金、建工程。因此,立项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三是预算适当的超前理念。立项预算时,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物价上涨、科技更新等因素,避免出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固有的“粗而笨”、技术材料设备的采用上以“老而旧”问题。四是制度管事的内控理念。建立起一套从概算到结算的全过程投资公示制度、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投资造价临控制度体系;同时设立一个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进行专管的独立机构,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进行全过程的、系统的、专业化的监管,机构直接隶属于政府,对政府投资负责,并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之间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分工和协作,对中介机构出具的成果进行论证和审查,提供给政府决策,避免建设过程中各种损失和浪费行为,进一步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避免和根治概算失实、实际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强化监管是基础

1、强化工程资金管理。首先,必须规范财务操作流程,设立专职机构,配备专职工程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负责工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其次,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三专”规定,按照国债资金及基建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在银行开设专户存储,同时设立配套资金专户,专款专用,防止人为滞留、挤占、截留、挪用、串项、置换现象发生。此外,落实配套资金先到位使用,并严肃查处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问题。

2、强化工程招投标管理。要认真落实不断完善招标有关制度法规,特别要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规避招标的行为。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鼓励群众特别是建筑企业对招投标工程中的违法操作进行举报,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杜绝暗箱操作,力求公开透明,规范合同签订,留足保证金,做好审价工作。

3、强化工程物料管理。严格执行限额发料制度。限额发料的依据有三个:一是施工材料消耗定额,二是用料者所承担的工程量或工作量,三是施工中必须采用的技术方案措施。采取分层分段限额用料的方式,即按工程施工段或施工层综合限定材料消耗数量,按段或层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材料领用制度,完善出入库手续及审核签批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现场材料作好防火、防盗、防雨、防损坏措施。

4、强化工程款支付管理。一是严格按合同约定付款,严格执行支付程序和运行流程,完善工程计量和支付审批制度,对大笔资金拨付实行“联签制”;坚持并完善每项支出由监理代表、跟踪审计单位和甲方现场代表签字制度。二是施工单位按照审批后工程款数额提供完税发票,财务部门经审核无误后予以支付。三是正确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不低计也不高估资产、负债的价值。四是建议设立“应付账款-进度质保金(**施工单位)”科目,施工单位按进度的100%开发票,按合同约定进度的比例支付(一般在60%-80%),其余40%-20%的按进度计入“应付账款-进度质保金(**施工单位)”科目中,待到工程竣工结算时将进度的35%-15%转入“应付账款-工程款(A施工单位)”中,进度的5%转入“应付账款-质保金(A施工单位)”中。分设“进度质保金”和“质保金”的目的,为了使一个施工单位的多项单项工程核算更清楚,方便掌控工程资金。

5、强化管理费管理。在加强预算定额管理的同时,建议:一是根据水务工程的实际情况,争取各级支持,适当调整建设单位管理费标准,并实行“管理费总额分解、分年度控制”。二是建议政策处理实行定额包干制,责任到人,严格根据有关政策予以补偿,实行预留一定数量的机动费用来处理突发问题,保证整个项目工作顺利地进行。三是节俭又不失热情地做好接待工作,努力减少业务招待费开支。如鉴于水务工程管线比较长,各种检查接待及日常工作很难回项目驻地就餐,可考虑在就近食堂就餐,或者给予定额就餐补贴的方式。对于必须在酒店进行的接待,要认真按接待标准进行接待并严格控制陪同人员的数量,尽量减少招待费的开支。

6、强化项目资料管理。指定专人对建设项目各种档案资料进行管理。完善竣工决算管理制度,落实相应工作机构负责,及时按照工程结算的时限、时效,对工程结算程序、方式进行合理界定。全面清理物资、材料、设备,及时清结债务,做好资产交付使用工作。加强试运行时相关工作的部署,配备相关人员,做好车间药剂领用及电力计量;按程序先装表,再通水,及时核算试运行收入,冲减工程成本。

(三)落实责任是关键

1、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当前的常规做法,但由于临时机构性质、人员抽调组成,往往本身的素质和能力难以与施工单位抗衡,一旦工程完工人员解散,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因此,必须严格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组建专业人员队伍,切实解决好政府直接担任容易越位、水务企业直管因无利容易缺位的问题,明晰责任,确保管理到位。

篇(9)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着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企业的消费和积累,以及投资者、经营者、员工等各方利益。可见,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趋于成熟,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也越来越严,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就不可能达到利益各方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就必然导致企业无法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落后,模式僵化。由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族式经营,企业经营者既是经营者又是管理者,财务人员大多选用“自家人”,使得财务管理制度过于简单,且流于形式。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对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重业务、技术、规模和品牌管理而轻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成了企业成长中被动的服务工具,不能自主地参与到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致使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财务工具无法发挥作用。

2.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度较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信息透明度较低,逃避债务现象严重。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誉较差,信用观念淡薄,经营中存在失信行为,还在采购、销售中赖账逃债及编制报表时弄虚作假。另外,有些民营企业为了达到目的采取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虚增经营成本,减少税赋,隐瞒实际利润;通过延长工作时间、降低劳保待遇、克扣工薪等降低经营成本,增加营业利润,这些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3.投资缺乏科学性,不注重日常现金的管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采用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高度统一的集权管理方式,其投资决策主要由所有者做出。而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家素质普遍不高,通常很少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随意挪用资金,投资行为短期化,缺乏战略眼光,容易导致企业投资失败。部分民营企业在投资中经常草率决策,违背经济规律行事,这主要表现在盲目追求经营项目的多元化上。民营企业大多只看中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作用和将企业规模做大的成就感,而忽略了企业扩张与其资金实力、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矛盾。

二、对策建议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财产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要改变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财产委托经营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建立财产“委托一”经营关系,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从而提高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其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人力资本激励机制,重视人才资本建设,从而健全与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核算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针对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民营企业必须在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上下功夫。要通过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会计人员熟悉和了解国家和行业各项相关的财经法规和政策,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经济法、会计法、税法等相关法律制度;通过定期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树立和更新会计人员的理财观念,提高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的专业技能;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务实求是、尽职尽守的良好职业道德。要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强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做好账簿的设置、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现金银行和往来账的及时核对清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基础工作,做到账目齐全清楚、凭证完整无误、理账及时、计算准确。

3.树立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在财务管理已取代生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核心的今天,中小民营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民营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篇(10)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直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还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需要。

2 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村级会计委托

村级会计委托形象地说就是会计在乡(镇)里,出纳在村里。 2009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免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记账,实行村级财务和资金委托的管理方式,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财务收支、会计档案和提供会计信息。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全县统一模式,乡镇挂牌设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方式开展委托工作。村级财务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民主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对村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村集体和乡镇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委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代管,中心以村为主体分设账套、独立会计核算,取消村会计和出纳,设立村报账员。制定了县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审批、财务结报、民主理财及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务审计、会计档案管理等十制度、明确规定中心主任、会计、出纳、审核、微机档案员和村报账员岗位职责等六职责,明晰账务处理流程和报账流程两流程。做到全县统一模式制度上墙,统一配备财务软件及相关设备,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了基础保障,截止2015年末全县代管村集体资产4660万余元,其中货币资金1883万余元、固定资产及林木资产2688万元,2015年度代管村级收入3419万余元,支出2081万余元。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8年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长期以来村级缺乏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债权、债务不清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账务不健全的问题,结束了过去那种农村财务白条抵账、回忆账、多头账、包包账的历史,使村级账务由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3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机构不健全

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是在整合乡镇农经站现有人员基础上设立的,但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乡镇农经站,中心不再单独挂牌,致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直接影响着村级会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1.2 人员素质不高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基本是农经员兼职且部分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造成工作人员不稳定,且难以适应村级财务工作质和量上的要求,如一个有33个村包含5个社区的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只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人,目前全县中心工作人员33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17人,仅占51.51%。

3.2 村级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村集体虽然签订了委托记账协议,但没有将全部财务收支交服务中心核算和管理,由村直接收取的资金如房屋租金、山林承包款、捐赠收入等未进入服务中心统一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储存。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混乱,形成账外挂账,村级资金安全完整得不到保障。

3.2.2 资金收支缺乏有效监管。实行委托加强了核算职能,但对各村的经济活动内容不掌握,只能以账论账。村开支随意性大,村干部人人收钱,人人管钱,形成谁收钱,谁花钱,再加上审批手续不健全,个别村干部管钱、花钱、批钱自己一人负责,会计核算成了记账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报账不及时,白条列支现象普遍存在。

3.3 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

3.3.1 公开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问题。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在公开内容上轻描淡写,没有涉及实质性的问题,甚至出现内容与形式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村的财务公开就是直接复印几张账页粘贴在公示栏,财务公开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3.3.2 无监督,不透明。有些村账务一年或几年不与群众见面,使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村级财务管理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

3.4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3.4.1 制度不健全,无章可行。有的村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制度,财务管理无章可循。

3.4.2 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财务人员却听之任之,财务手续混乱,内部制约失控。村报账员未按结报制度及时报账,报账手续不全,部分村大量列支会议费,但无相关会议记录材料;部分工程建设未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标,未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完工没有结算,支付款项未按规定取得合规的票据等。

3.4.3 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清产核资工作滞后,台账不清,资产处置不报告、对外发包不向群众公布。

3.4.4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捐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筹资捐资管理工作难于规范。在一事一议 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筹资捐资管理中,村、组对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交会计委托中心管理有顾虑,给资金管理及工作带来了困难。

3.5 各方监督不到位

3.5.1 重核算、轻监管。村级会计委托工作中只注重核算,缺乏行使村级财务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3.5.2 村级报账员缺乏财务知识,对村财务监督不够,管理不严。

3.5.3 村财务公开制度形同虚设。村集体对财务公开随意性很大,什么时间公开,公开什么内容,怎样公开很大程度取决于村干部对财务工作和民主监督的认识,村民难以监督。

3.5.4 村务监督委员监督不到位、不完全。从监督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村支出的监督,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进行审核,但是对收入是否入账并不能加以有效监督,另外由于村务监督委员缺乏财务知识,要想监督到位是很难的。

3.5.5 审计监督缺失。会计委托中心工作人员基本上由乡镇农经员兼职,农经人员对村集体进行审计形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审计监督弱化。

4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委托中心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村级会计委托是实现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首先要从明确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管理体制入手,明确县级管理机构、细化责任、强化措施,规范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相对稳定工作人员,从体制和管理上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工作人员调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的适当考虑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的监督认可。形成思想认识统一、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具体有力、责任明确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为农村财务健康运行提供强大的机制保证。

4.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4.2.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各级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对所制定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流程等规定中,已不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定、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完善,乡镇要结合实际对各项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2.2 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明晰村级资金拨付流程,强化资金支出审批,从源头上治理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对不按资金管理程序拨付资金,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混乱和流失的,明确追究其责任相关规定,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全部纳入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4.2.3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制度。建立完善一事一议管理制度,规范议事、筹资、建设等程序,财政、农业部门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审计,保证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中的公开透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2.4 完善村级资产登记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拍卖行为,使集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完善村级资产台账,所有资产上报委托中心登记管理,三年一届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要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资产产权登记规范管理。

4.3 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4.3.1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规范村务监督委员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的作用,贯彻落实农民群众依法行使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3.2 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监督机制。建立中心工作考核责任制,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业绩突出的,按《会计法》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委托中心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集体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监督。

4.3.3 主管部门和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财务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切实履行财务审计监督职责,对农村财务进行常规性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直接进行审计。

上一篇: 消费金融行业市场 下一篇: 铝合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