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1: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

篇(1)

原因分析

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存在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企业相关管理部门领导主观上不愿意规范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盲目改制、产权不清、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领导多数为上级委派等现象,势必导致子公司完全听从母公司领导,而且要争先恐后地显示政绩。而规范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不仅将增加一些部门的工作量,而且也将在核算上控制和杜绝企业对投资收益的随意调节,因此企业管理部门领导不愿主动做这方面的规范工作。

清理和规范核算的一些相关政策措施尚未明确。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清理和规范会计核算,需要在一些政策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使实务工作难以顺利实施,或造成会计政策不统一,核算结果缺少可比性。

规范核算缺乏应有的基础。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和实行会计报表合并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另外,权益法核算和会计报表合并需要被投资单位与投资企业在平时积累、提供大量的基础资料,需要规范的公司管理机制来配合实施,而这些往往是目前许多企业所缺乏的。

完善对策

首先,宣传《会计法》,提高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对正确核算长期股权投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是《会计法》的要求,是公司负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使投资收益反映投资企业经济意义上的投资利润,不受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以前年度投资损益,使企业当年和以后的经营成果真实可信,较好地满足会计信息的需求和防范投资风险,提高管理监督水平。

其次,对长期股权投资作进一步清理。国资委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调查和审计,摸清被投资单位的家底;补订投资合同、投资协议,规范企业章程,尤其是公司制企业;在规范核算之前,按控股程度和管理程序,对被投资单位的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和处理,落实长期股权投资的真实价值,并将一定时期前产生的清理损失在考核时作客观因素另行考虑,以便趁今后规范或变更会计政策之际,作为前期损益调整项目并入股权投资差异予以摊销。

篇(2)

产品设计:保本基金由于数量少、且大多设立规模上限,国内市场上尚属稀缺品种。

南方恒元保本基金充分发挥了保本基金低风险的优势,根据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阶段性变化,采用优化后的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CPPI)机制,对债券和股票的投资比例进行动态调整,在严格控制风险和确保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力争基金资产的稳定增值。

南方恒元保本基金将资产配置策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配置,主要以恒定比例组合保险策略为依据,将风险资产部分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保持在无风险资产部分所产生的收益之下;另一层是对风险资产部分的配置策略。基金管理人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现实情况对这两个层次的策略进,/5-N整。

该基金依据稳健投资、风险第一的原则,以低风险性、在保本期限内具备中期上涨潜力为主要原则,构建股票组合,同时兼顾股票的流动性。通过选择低风险的股票,保证组合的稳定性;同时选择具中期上涨潜力的股票,保证组合的收益性i通过分散投资、组合投资和流动性管理,降低个股集中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此外,该基金还持有相当数量剩余期限与避险周期相近的国债、金融债,以及中长期的国债、金融债,信用等级为AAA以上的企业债,以及中长期逆回购等,提高了整体组合的收益率。

该基金在保本条款上也有所创新,引入担保人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对认购期介入的投资者以及基金成立后的申购者提供同等的本金安全保证,扩大了投资者的保本范围。

费率水平:该基金的认、申购及赎回费率均采取阶梯式模式,认、申购费率随认购金额递减,赎回费率随持有期限递减。其管理费为1.3%(年),托管费为0.2%(年)。

基金经理

篇(3)

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的目的在于:作为证券投资者选择投资公司或投资基金的依据;作为证券投资者选择投资管理人的依据;作为证券投资者增加或减持某一投资基金股份的依据。一般来说,投资组合业绩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券资产业绩评估,二是投资组合管理人员能力的评估,本文主要阐述证券资产业绩评估。

一、引言

投资组合是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多种证券,例如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证券。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评估证券投资组合的管理业绩,这对于每一个证券投资者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评估证券投资组合的运行状况是投资管理者经常要面临的问题,传统的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的标准较单一,仅仅比较不同投资组合之间收益水平的高低。然而,一方面,收益水平的高低不仅与管理者所掌握的技能有着密切关系,还可能与当时市场的运行环境相关,因而不能排除投资组合管理者无视风险、盲目决策带来的偶然成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已经实现的投资组合的收益水平达到或超过投资组合管理者在期初所设定的收益目标,那么,即使已经实现的收益水平较低,却也是合情合理。正因如此,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应当本着“既要考虑投资组合收益的高低,又要考虑投资组合所承担风险的大小”的基本原则,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者提供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的多种途径。例如,可以考察投资组合已经实现的收益水平是否高于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匹配的收益水平;也可以考察投资组合承受单位风险所获取的收益水平的高低,这就是评估投资组合管理业绩的风险调整法。下面介绍的三种指数就是基于上述风险调整法思想而建立的专门用于评估证券投资组合业绩优劣的工具。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估方法

(一)詹森(Jensen)指数

詹森指数是一种用来测定证券投资组合经营绩效的指标。它是以证券市场为基数,其指数值实际上就是证券投资组合的实际平均收益率与由证券市场线所给出的该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即:

Jp=E(γp)-{Rf+[E(Rm)-Rf]βp}

其中,Jp:詹森指数;E(γp):证券组合P的实际平均收益率。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詹森指数就是证券投资组合所获得的高于市场的那部分风险溢价,其风险系数由β系数来测定。从直观的角度来看,詹森指数值代表证券组合与证券市场线之间的落差。投资者可以通过参考詹森指数来比较证券市场的期望收益与基金投资的期望收益,如果某一证券组合的詹森指数为正,则其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绩效评估为优,如果詹森指数为负,则其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绩效评估为劣。通过计算詹森指数,还可以推导出估价比率,估价比率是用资产组合的詹森指数α除以其非系统风险,测算的是每单位非系统风险所带来的非常规收益。非系统风险是指在原则上可以通过持有市场上全部资产组合而完全分散掉的那一部分风险。估价比率越高,说明投资管理者在增加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的同时,使投资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增加的比例降低,投资管理者的水平越高。

(二)特雷诺(Treynor)指数

特雷诺(Treynor)指数是1965年由特雷诺提出的,它给出了证券组合单位系统超额收益率的算法,用公式表示为:

Tp=(Rp-Rf)/βp

其中,Tp:特雷诺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βp:证券组合P的β系数。

由此可见,某一证券投资组合的特雷诺指数在直观上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证券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劣于证券市场的绩效,此时证券投资组合线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

虽然詹森指数与特雷诺指数都是以β系数来测定投资风险,但是β系数并不能用来测定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β值也不会因为证券投资组合中所包含的证券数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因此,当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散程度提高时,特雷诺指数可能并不会由此而变大,所以,特雷诺指数运用的是系统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因此,当一项资产只是某个资产组合中的一个部分时,特雷诺指数就可以作为衡量绩效表现的恰当指标加以应用。

(三)夏普(Sharpe)指数

夏普指数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于1966年提出的另一个风险调整衡量指标,它是以证券市场线为基础,指数值等于证券调整组合的风险溢价除以标准差,即:

Sp=(Rp-Rf)/σp

其中,Sp:夏普指数;Rp:考察期内证券组合P的平均收益率;Rf:考察期内平均无风险收益率;σp:证券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从直观上看,夏普指数就是连接证券组合与无风险资产的直线的斜率。当这一斜率大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上方,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优于证券市场的绩效;相反,当这一斜率小于证券市场线的斜率时,此时证券投资组合位于证券市场线的下方,证券投资组合的绩效不如证券市场的绩效好。夏普指数调整的是全部风险,这是它与特雷诺指数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当某一个组合就是某一投资者的全部投资时,通常可以用夏普指数作为衡量绩效的适宜指标。

三、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的选择

在根据投资组合风险来调整收益的方法中,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是与其他类似风险的投资基金进行收益率的相互比较,但是,这种评估管理业绩的方法并不十分准确,这是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往往可能会更加注重投资组合中的某一部分资产,而这样的投资组合特征就不再具有可比性。在不同的投资情形下,不同的业绩评估指标具有各自的适用性,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作为自己的投资对象时,不仅要看到收益,而且要区别这种收益的源头在何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评估投资组合的业绩。为了准确评估管理者的投资业绩,就需要更为精确的经风险调整的测度指标。使用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以及夏普指数评价组合业绩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视这些评估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三大指数均是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而后者隐含与现实环境相差较大的理论假设,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其二,三大指数都含有用于测度风险的指标,而计算这些风险指标有赖于样本的选择,这可能导致基于不同的样本选择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其三,三大指数的计算均与市场组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现实中用于替代市场组合的证券价格指数具有多样性,这同样会导致基于不同市场指数所得到的评估结果不同,因此也不具有可比性。

上述三个指标所衡量的风险与收益水平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它们各自适用于不同情形之下的投资组合业绩评估。(1)在投资管理者将其全部风险投资均投入某一个投资组合时,夏普指数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2)在投资管理者将自己的组合与市场组合混合成新的组合时,估价比率是衡量投资管理者业绩的最佳指标。由于投资组合P要与市场组合相互混合,所以投资者最关心的应该是该组合因承担市场风险之外的个别风险所获得多少额外的风险报酬,而估价比率最能反映这一要求。(3)在投资管理者自己的组合只是一个大型投资基金的众多投资组合之一时,特雷诺指数是一个适合的业绩评估指标。由于大型基金拥有众多的投资组合,从而每一个投资组合的个别风险对整个组合风险的影响可以被忽略不计,这时就要求每一个投资组合实现单位系统风险的高收益率,从而使整个组合的绩效最优,因为特雷诺指数所衡量的就是承担单位系统风险所得到的风险报酬,因此它是最恰当的业绩衡量指标。

四、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评估

(一)证券选择能力的评估

本文主要介绍业绩贡献分析法,即将实际的投资组合与某个基准组合进行对比,然后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由此就可以测度出投资管理者选择证券的能力,具体方法有:1.构建一个可比较的市场基准,如选择指数组合作为市场基准。2.比较实际投资组合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差别。3.将每类资产的贡献分解为资产配置的贡献和证券选择的贡献两个部分,并以此来计算各类资产对整体业绩的贡献。

(二)时机选择能力的评估

投资组合的平均收益率与其β值密切相关,同时也取决于市场组合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对比关系,据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投资管理者,在预期市场行情将上升时,应当选择β值相对大的证券组合;在预期市场行情将下跌时,则应当选择β值相对小的证券组合,调整β值有以下两种基本途径:一是改变投资组合中风险证券与固定收益证券的比例;二是改变风险证券中高β值证券和低β值证券的比例。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也在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就强调了我国传统企业的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理念,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煤炭企业为例,对于煤炭资源,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转变为精细型生产,整合资源,发展延伸产品和企业,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创新传统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煤炭企业的转变也为企业的财务处理产生新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长期的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

(一)对资源整合的理解

煤炭的资源整合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现状,对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整体的开发水平,提升企业生产的集中度和安全指数提出要求,依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煤炭资源进行资本化的管理,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煤炭的资源整合,是针对拥有煤矿生产的中小型企业,以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兼并,对煤炭企业进行重组,形成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在整体上,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的整合,煤炭的生产开发管理更加集中,提升煤炭企业的综合力量。

(二)资源整合的方式

从我国煤炭企业整合的发展趋势看,我国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以两种方式为主。两种方式又围绕企业产权有无改变为核心。一方面,在没有改变企业产权的整合下,又存在托管和租赁两种整合的方法。这两种形式下的煤炭企业的发展在实质上对企业而言并没有什么改变,无法从根本上分离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运营的过程中,及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改变企业的产权是实现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其中,并购是最常见的一种措施。通过对小型煤炭企业股权的收购或者是将煤炭企业兼并合成一家的行为,实现对其他中小煤炭企业控制,构建大型的煤炭生产公司,整合煤炭、人才等各种企业资源,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获得更高的效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理解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基本概念理解

我们所说的长期股权投资,从会计的角度来说,是指企业通过投资获得的其他单位的股份。一般来说,是对另一企业进行股权的投资,长期的持有控制或影响企业的经营运作的权力。实现长期的股权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在证券公司市场的交易获得,一种是直接以资产的方式注入,包括资金、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形式直接投入企业的生产来获得企业的股份。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具有投资大、风险大和期限长等特点。在对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长期股权的投资是一项良好的投资渠道,也是大型煤炭企业实现对小煤矿公司控制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助于煤炭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效益。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

从会计核算来说,对于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的核算的范围不同,在登记会计报表时也有所不同。对于二者的区别,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被投资公司的控股比例,以权益法为计算标准下的控股比例应该为20%—50%,而成本法应该为50%及以上。但是,在会计处理的实务中,我们还是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成本法为例,采用成本法为记账的依据时,除追加投资或者收回的投资外涉及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它的账面价值一般应该是保持不变的。当投资取得的权益发生变动,在成本法下对于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不会发生改变。而与权益法有所区别的是,在采用权益法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调整。如果企业投资单位的权益发生变动,相应的也要调整企业会计报表上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例如,大型煤炭企业对小煤矿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小煤矿在投资的那一年获得了200万的净利润。对成本法来说,不在大型煤矿企业的会计下做分录。但是,在权益法下就要进行会计的核算。如,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或者说,对成本法而言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收付实现制,而权益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再如,小煤矿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两种方法不同会计核算也不同。成本法的核算方式是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方记为投资收益科目。而成本法的处理方式是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科目,贷方登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三、煤炭企业资源整合下的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煤炭企业资源的整合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其中,长期的股权投资作为一种企业并购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会计来说,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控股所占比例的区别,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理就有不同。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正确做好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录是一个难题。下面以煤炭企业为例,分析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

(一)初始计量的确定

在企业合并下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又可以分为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的计量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计量下的控制两种情形。

1、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长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在煤炭资源整合中,对于煤炭企业之间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初始计量的投资成本应该以在企业合并日当天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准,资本公积科目用来调整现金、资产以及债务之间的差额,对于资本公积不足以冲减的部分,应该计入盈余公积或者未分配利润的科目。在产生费用时的登记方法也有不同。当企业因为合并公司因为债券或者需要担负债务而产生的费用,应该计入债务的初始确定金额的多少;在企业因为合并而发生的各种直接的费用,如同审计费用、法律服务费用等等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因此,我们总结归纳了会计分录如下:首先需要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值,在借方登记长期股权投资(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为依据),在还没有发放的股利或利润的时候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科目。贷方登记相关资产类科目,例如银行存款。按照两者之间的差额,如果是贷方的差额,贷方登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如果是借方有差额,则在借方登记科目,如果资本公积科目不足以冲减的话,应该一次计入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科目。

2、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我们所说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企业通过现金、非流动资产等方式购买得到其他企业的控制权,则合并后的被购买的公司为自己的子公司,占股在50%以上。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我们对它的初始计量的投资成本直接采用购买方为购买企业所付出的合并成本。所以,应该借方登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在还没有发放的股利或利润,应该在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的科目,按照账面价值调整,在贷方登记资产类的相关科目,例如银行存款科目。根据账面的差额,在贷方登记“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或者是在借方登记“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科目。对于煤炭资源整合企业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要注意区分企业是在非同控制下的合并还是在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二者之间的区别,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方法的核算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确认

企业在进行长期的股权投资时有两种确认后续计量的方法,分别是成本法和权益法。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注意二者的不同,才能正确处理好会计的核算。

1、成本法核算方式

在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核算时,我们直接用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初始价值作为成本计量,除了增减投资等特殊情况,一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的价值不会因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调整。成本法进行核算时会涉及到以下相关的科目。在确认成本金额的时候,直接借方登记“长期股权科目”,贷方登记相关的资产类科目。在企业获得被投资方发放的分红时,应该借方登记“应收股利”的科目,在贷方登记“投资收益”。在收到分红时,根据实际情况,在借方登记“银行存款”科目,在贷方登记“应收股利”科目,以此来调整企业的账面余额,做到会计平衡。

2、权益法核算方法

在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的时候,与成本法的不同在于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确认方法不同。在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下应该在多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成本”和“损益调整”。对投资损益的确认有多种方法,这是涉及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一个难点,在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时应该十分的谨慎。

结束语:

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是在煤炭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对大型煤炭企业实现对小煤矿控制的一个有效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炭企业的效率,推动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但是,其中涉及到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问题十分复杂,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是一项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彦军.浅析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对回购式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J].改革与开放,2010,20:61+63.

[2]王小梅.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技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335.

篇(5)

0 引言

1952年,马柯维茨(Markowitz)在《金融期刊》上发表了《投资组合选择》论文以及在1959年出版的同名著作,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诞生。马柯维茨在文章中阐述了资产收益和风险分析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MV Model)的基本框架,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在随后几十年的迅速充实和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为投资者如何选择最佳资产组合提供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步骤:(1)投资者首先要考虑他所面临的各种资产以及可能组成的资产组合,以便为其寻找最优资产组合提供选择范围;(2)对这些资产进行分析,计算出这些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方差、协方差以及相关系数;(3)根据约束条件,运用微分法或二次规划等方法计算出有效资产组合及其集合-有效边界;(4)反映投资者主观态度的无差异曲线和有效边界的切点即使为最佳资产组合。

论文以2005年8月到2006年8月深圳交易所上市的10只股票为研究对象,以均值-方差、Markowitz理论为基础,以二次规划为研究工具,在上述样本股范围内找出样本有效投资组合,并由此作出深圳股票市场10个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在此基础上,引入无风险借贷求出在无风险借贷下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

1 10只股票相关数据

1.1 基本信息

所选的这10支股票都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40(现有38)个成分股的10个。这10支股票的名称、代码详见下表1。

样本选择日期是从2005年8月12日-2006年8月4日共45交易周,数据来源于搜狐网。

表1 10个股票名称及代码

2 数据分析

2.1 周收益率的计算

其中:Rit为第i种股票在t周的收益率,Pit为第i种股票在t周的收盘价;Pi(t-1)为第i种股票在(t-1)周的收盘价;Dit为第i种股票在第t周所获红利、股息等收入,Dit=每股现金股利+Pit(送股比例+配股比例) 每股配股价×每股配股比例。

2.2 周平均收益率

各样本股45个交易周的周平均收益率的计算采用算术平均法,即周平均收益率为:

其中:ERi是第i只股票的周平均收益率;Rit是第i只股票在第t周的收益率;N是周数,N=45。

2.3 标准差

表2 样本股预期收益率和标准差

各样本股在样本时限内周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为:

其中:N是周数,N=45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周平均收益率及其标准差如表2所示。

然后运用excel的计算功能计算出10只股票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和相关系数,具体结果如下表3、表4所示。

表3 样本股的方差-协方差矩阵

表4 相关系数

3 有效资产组合的计算

计算出深市各个样本股的周平均收益率和标准差后,就可以计算10只股票的可能的有效资产组合了。在目前不允许卖空的条件下,在论文样本所选取的数据基础上,深市有效边界的数学陈述为:

其中:σp为资产组合的标准差;xi为第i种股票在组合中所占的投资比例;σij为(i种股票与第j种股票之间的协方差(当i和j相等时,这里就是方差了);Rp为资产组合的周平均收益率;Ri为第i种资产的周平均收益率。

这里目标函数是二次的,约束条件是线型的,可以通过二次规划的方法确定(x1,x2,x3,…,x10)找出有效资产组合了。这里运用数学软件matlab求解的10组组合如表5所示。

由所得的10组收益值-风险二维数据可以得到股票组合的有效边界,如下图1所示。

表5 投资组合比例

图1 10只股票的预期收益-风险图

可以看出,随着预期收益率增加,风险先是增加,到达某个点后就逐渐减少。里面有个临界值,其中,我们的选择范围就是随着上图中的上半部分,随着风险增大,收益率增大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高平.沪深股市资产投资组合的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32(3).

篇(6)

全面性原则体现在综合考虑基金风险和收益进入评价体系的广度上,评价基金不仅要考察基金在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收益和风险,而且要考察基金可能遭受的信用风险(基金净值不能偿付投资人资本金的风险);不仅要度量基金总体风险(即方差风险,事后度量的基金收益波动风险),而且要度量市场风险(即系统风险);不仅要作出基金之间的相对评价,而且要作出基金经营成果的绝对评价;不仅度量方差风险,而且要度量单边风险(衡量基金的经营结果差于基准的程度)。

2.公正性原则

一个基金评价体系如果得到投资者的认同,那么它反过来会对基金经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基金的信誉和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认同,所以在一些基金评价中可能会掺杂某些利益因素。设想一下,如果有一部分非理性的投资人对所有的平价体系都认可,一些机构就可以利用有利于自己的评价体系抬高或者压低基金的投资价值。长此以往,基金和投资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保持评价体系的公正性既是一个评价体系存在并得到广大投资者认可的首要条件,也是评价体系持续获得价值的源泉。1990年法玛关于契约成本的论述包含了类似的思想。

3.理论和现实的结合

我们在评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时,不仅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典理论和一些基金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以及基金业的发展阶段、市场状况和政策等因素。

二、对传统基金评价体系的回顾和指标体系的重新构造

构造一个完善的基金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三类指标:①度量基金总体业绩的指标;②度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能力的指标;③度量基金投资潜力的指标。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类指标和对它们的修正。

1.基金总体风险收益状况的衡量

衡量基金总体业绩应该分别从基金总体风险、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单边风险三方面考虑,并设置相关指标。

(1)用总体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夏普指数

夏普(1966)提出了一个衡量基金绩效的指标——夏普指数。夏普指数用无风险收益率与基金i的平均收益率之差,除以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这一指数用来度量基金单位总体风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率。夏普指数越高表明该基金的业绩越好。

夏普指数是绝对指标,度量了基金在超额收益率方面的绝对表现。投资人可以根据夏普指数的大小在风险投资和基金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同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当我们在基金和其他风险资产之间选择时,也可以直接以夏普指数作为决策依据。在现阶段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不多的情况下,夏普指数可以直接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投资的依据。此外,利用夏普指数还可以进行横向市场表现比较。夏普指数的理论基础是夏普本人作出重要贡献的理论——资本市场线。②

根据资本市场线和夏普指数的定义,夏普指数可以被直接表示成基金用风险调整的超额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差。当我们用基金的夏普指数与市场组合的夏普旨数相减时,就得到了某只基金和市场组合差异。

(2)单边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xn指数

评价一个基金业绩的标准包括两个维度:一是风险,二是收益。风乎所有的指标都必须围绕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收益是指单位时间内实现的资产价值增值。而对风险的理解在理论界和投资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别。理论界普遍接受马科维茨提出的用方差度量风险的方法。而现实中,投资人未必关心方差的大小,他们更关心可能遭受的损失,对他们言,这才是风险,我们称这种风险为单边风险。所以对基金业绩的衡量不仅要用方差风险来调整,而且要用单边风险来折算。

用单边风险度量的超额收益率指标,最著名的是基金评级机构美国晨星公司的风险调整指标体系。③一只基金的xn指标越国,表明该基金的业绩越好。

(3)用市场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詹森指数的指数——詹森指数,④用基金的真实收益率减去均衡的期望收益率,所以鲁森指数可以被理解成用系统风险贴水后的超额收益率。当詹森指数大于零时,表明基金的业绩优于市场总体表现,反之,则意味着基金的表现并不比市场总体表现好。

(4)未来的一个预测——利用投资风格分析模型给出一个净值置信区间

为了给予投资者更为直接的建议,我们筛选了第三类指标。即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来预测基金净值的变动。这个指标的基本思想是,假定一个投资基金投资于1种证券(即一个由1种证券构成的组合),则该组合的收益可以表示成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与一个系数乘积的加总,如果用来加总的系数不是随机给出的,而是投资于某一个证券的份额,并且在这个加总的基础上考虑一个随机扰动,我们就能近似得到投资人的直实收益情况。

根据这一思想,基金的收益也可以由它所投资的各种证券来解释。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国债。因此我们可以分别用股票和国债的指数来刻画投资基金的业绩,并据此做出预测,在各种指数涨幅一定的情况下,基金的净值将是多少。

根据这些解释,我们可以把基金业绩表示为一个包含两因素的模型,以此度量基金的业绩。①这样就得到一个类似于夏普(1992)的风格分析的模型。我们根据2年期的数据,对方程进行回归,并据此给出结论:当市场指数发生变动时,某只基金的净值将在什么区间,置信度是多少。

2.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的评价

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性分析方法,一种是通过对公司所辖基金的历史业绩的评价来度量该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定性分析通常根据各种公开信息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对基金管理公司做出评价,这些评价包括公司的投资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内控制度、公司的激励制度、公司的组结构、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

定性评估方法可以分离出影响基金业绩的各种因素。此外定性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因为这些因素在一个时期内往往能够保持稳定,不容易遭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估缺点是,从指标的选择到对各种指标的评价包含了诸多人为因素,显得不够客观。

为了能更客观的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倾向于使用基金的历史表现评估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在3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了5个指标来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1)詹森市场模型

根据法玛的解释,詹森指数可以解释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包括把握时机的能力和选择个股的能力。所以詹森指数是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的总度量。总了衡量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我们选用各公司所辖基金的詹森指数来度量基金的管理能力。如果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有多只基金,那么就用单个基金的规模作为权重来计算加权的詹森指数,并以此作为该基金管理公司的能力变量。显然,詹森指数越高,基金的业绩越好。詹森市场模型实际是单因素分析模型,通过它可以得到基金的超额收益率。而超额收益率与基金管理人员判断大势的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timing ability)极其相关。时机选择能力也就是广义的资产配置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包括市场中行业的选择和行业中具体股票的选择。评价基金的择时能力是衡量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分离出基金经理人员的时机选择能

力和证券选择能力,特雷诺和玛泽(traynor & mazuy)用一个二项式模型分析对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估,该模型被简称为tm模型。

(2)tm模型

tm模型可以直观地解释为:基金可以在大势上涨的时候涨得更快,在大势下跌的时候基金跌幅较小,甚至不下跌。当基金对市场大势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时机的能力已经由模型中的某一项完全反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常数项说明基金的选股能力和别的影响因素,当然,常数项越大,基金选股能力越强。

除择股能力外,基金的把握时机能力,应该对应于模型中另一个独立于投股能力的项,这正好被反映在二项式系数上。该系数越大,基金把握时机的能力越强。最后,我们利用基金规模进行加权,得到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这两个能力。

(3)hm模型

与此相仿,赫力克森和默顿(heriksson & merton,1981)构造了一个随机变量模型,我们简称为hm模型,以度量基金经理选择时机的能力。不过他们定义的选择时机能力与特雷诺和玛泽的定义不一样,他们把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具体化为判断市场收益和无风险收益之间大小的能力。假设基金经理根据他们的判断把资金投向不同的资产,如果他们的时机选择能力很强,那么就可以预先调整资金的投向,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我们又得到关于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两个指标。同时,常数项代表了基金选股能力,常数项越大,基金的选股能力越强;随机项的系数越大,基金把握时机的能力越强。最后我们再利用基金规模进行加权,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价。

附图

综上所述,3个模型和5个指标如下所示:

3.投资潜力指数

篇(7)

现在假定:(1)A公司实际和预计所得税率均为25%;(2)按A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其对B公司投资导致的暂时性差异都符合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条件;(3)确认持股损益与分回现金股利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和转回,确认调增投资成本和分得股票股利涉及的递延所得税分别确认;(4)除涉及对B公司投资的纳税调整外,不存在其他暂时性差异调整事项,永久性差异调整后和暂时性差异调整前,A公司各年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或所得额)均为1 000万元。

试作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相关税务和会计处理并作简单分析。

一、会计处理

(一)相关计算

1.2×08年:(1)取得对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股权或股份)时,应确认投资成本=取得股权的全部价款-其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 800-100=2 700(万元,下同);(2)权益法下,A公司对B公司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享有B公司的净资产份额,应按其差额调增投资成本并确认收益,其差额=11 000×30%-2 700=600;(3)前项确认的收益税收上不认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因此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25%=150;(4)年底前分得股票股利330,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税收上规定确认收入,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330×25%=82.50;(5)当年底确认持股收益210,税收上不认同,又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10×25%=52.50;(6)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600+330-210)×25%=130。

2×09年:(1)分得现金股利270,会计上不确认收益(以前已确认收益),税收上应确认所得,应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70×25%=67.50;(2)确认当年持股收益60,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3)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270-60)×25%=302.50。

2×10年:(1)出售对B公司全部股权,会计上应确认处置收益=3 400-(2 700+600+210-270+60)=100;(2)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50+52.50-67.50+15=150;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2.50;(3)当年应交所得税=[1 000+(税收上确认的股权转让所得-会计上确认的股权转让收益)]×25%={1 000+[(3 400-(2 700+330)]-100}×25%:=317.50。

(二)相关账务处理(见表一)

注(表三):①为“B公司(成本)”明细科目;②为“B公司”明细科目;③为“递延所得税费用”明细科目;④为“B公司(损益调整)”明细科目;⑤分得B公司股票股利(留存收益转股),不作账务处理,但应登记备查账,不过因为税收上确认收入且按股票的公允价值增加股权的计税基础,因此应按调增的计税基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⑥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明细科目;⑦为“应交所得税”明细科目;⑧A公司出售B公司股份时,“长期股权投资”科目除“成本”明细科目外,其他明细科目(指“损益调整”)已经结清(210+60-270)。

二、税务处理

(一)相关计算

1.2×08年:(1)确定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初始计税基础=从C公司购买B公司股份的全部价款-其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2 800-100=2 700;(2)年底前A公司分入B公司的股票股利,应作追加投资调增对B公司投资的计税基础,调整后A公司对B公司投资的计税基础=2 700+330=3 030;(3)2×08年全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以外的差异调整后应税所得-调增成本确认的收入-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持股收益+分得股票股利税收上应确认的收入=1 000-600-210+330=520;2×08年应交所得税=520×25%=130。

2.2×09年:(1)当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以外的差异调整后的应税所得+当年分得现金股利会计上未确认收入而税务上应确认的收入-当年确认的对B公司的持股收益=1 000+270-60=1 210;(2)当年应交所得税=1 210×25%=302.5。

3.2×10年:(1)股权处置时会计上的账面价值=2 700+600-270+210+60=3 300;(2)税收上确认的对B公司股份的处置所得=股权处置净收入-股权的计税基础(投资成本)=3 400-3 030=370;(3)因股利处置应调增所得额=税收上确认的处置所得一会计上的处置收益=370-100=270;(4)当年应税所得=除对B公司投资外的差异调整后的应税所得+处置B公司股份应调增所得额=1 000+270=1 270;(5)当年应交所得税=1 270×25%=317.5。

(二)纳税调整

1.2×08年:(1)会计上调整投资成本确认收入税收上不认可,应调减所得额600;(2)分回股票股利会计上不作账务处理税收上确认收入,应调增所得额330;(3)会计上确认持股收益税收上不认可,应调减所得额210。

2.2×09年:(1)分得现金股利会计上不确认收入税收上确认收入而应调增所得额270;(2)会计上确认持股收益税收不认可而应调减所得额60。

3.2×10年:(1)因处置持有的B公司股份而应调增的所得额[公式见税务上“相关计算”2×10年(3)]=370-100=270。

(三)纳税申报

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的纳税调整,应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略)及其附表十一《长期股权投资所得(损失)明细表》(略)和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实现。

注:表中凡标有号的为不应填列数据的栏目。

三、简单分析

篇(8)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不同国家甚至一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不同金融市场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联动性和领先-滞后关系, 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以及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环境剧烈变动时,投资者倾向于在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中选择投资流动性和预期收益率高、风险较低的标的资产,即表现为"Flight to Liquidity" 和"Flight to Quality"特征。因此,理论上股市和债市的价格及其波动溢出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跷跷板效应”。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市和债市的相关系数和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时变特征。

曾志坚和江洲(2007)通过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股债两市收益率之间存在长期的领先-滞后关系,并且收益率间的月度相关性是时序变化的。王茵田和文志瑛(2010) 基于VAR模型并引入市场变量和宏观变量研究发现股债两市流动性之间存在显著的领先-滞后关系并互为因果关系。王璐和庞皓(2009)发现中国股市和债市波动溢出具有明显时变特征和不对称性。胡秋灵和马丽(2011)基于BEKK模型发现两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随市场行情变化,即牛市或熊市中仅有股市-债券的单向波动溢出效应;震荡市中存在双向波动溢出,而反弹行情中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标变量和实证方法对股债两市场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但比较少的文献研究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以及与大类资产配置的联系。

二、我国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历史走势相关性概述

图1:股债基三市场指数历史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图1可知,债券市场走势比较平稳,而股市波动比较大,并且和基金市场走势呈现一定的同向相关性。那么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股债市场轮动是否符合“跷跷板效应”?事实上,在2003~2012年间股债轮动按月份计算的频率不超过50%,其中很多月份呈现股债“同涨同跌”的现象。历年行情可以概括为:03年股债同向变动;04年股债双熊,预期持续主导行情;05年股跌债涨;06年债小牛、股大牛,政策预期是主因;07年股大牛债跌,股市表现脱离各种周期;08年股跌债涨,经济基本面因素主导;09年债跌股涨;10年股债齐跌,债市调整领先股市;11年股跌债涨,紧缩调控初显成效;12年股跌债涨,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紧缩调控效果持续。总体而言,债市在股市呈熊市、震荡市情形下表现一般较好,近两年更受政策导向发展很快。

三、三市场的动态相关性实证研究

(一)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检验

本文选取沪深300指数、中信标普全债指数、中国基金总指数作为变量,以2007年10月16日-2013年2月26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数据,共1307个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根据样本期内A股走势大致划分如下: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1月4日为熊市行情,2008年11月5日-2009年8月3日为牛市行情,2009年8月4日-2013年2月26日,为震荡市行情。

由于金融资产价格通常是非平稳序列,而对数收益率序列多是平稳序列,我们以、、分别表示股市、债市和基市指数的日收盘价的对数收益率序列,则样本期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检验结果如下所示:

表1:三市场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检验

注:J-B为正态性检验的Jarque-Bera统计量,Q(36)是滞后36阶的自相关检验的Q统计量,ADF 检验通过SIC准则自动选择滞后项, ARCH 效应为滞后5 阶LM 检验。***、**、* 分别表示在1%、5%、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样本期内股票市场波动明显大于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三市场对数收益率序列在1%显著性水平上均显著异于正态分布,呈现尖峰厚尾特点。根据滞后36阶的Q统计量检验结果,三收益率序列均存在自相关性。通过观察序列自相关性和偏自相关性系数表,股票和基金指数收益率序列在5%显著水平与滞后36阶自相关,而债券收益率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1阶开始的滞后值都相关。此外,ADF检验表明三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而是平稳序列,ARCH-LM检验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三对数收益率序列均存在ARCH效应。

(二)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样本数据是平稳的,所以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本文首先根据AIC、SC等准则确定熊市、牛市、震荡市三个样本序列组对应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1,即建立VAR(1)模型。其次,对以上三个样本进行估计后,通过AR根图检验模型稳定性(所有点都在单位圆内)。最后,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模型的动态性特征。

1、Granger因果检验

分行情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熊市行情中变量RST、RBT、RFT互相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牛市行情中变量RST能够单向Granger引起变量RBT的变化,而变量RST和RBT与RFT之间不存在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震荡市行情下变量RST和变量RFT都能够单向Granger引起变量RBT的变化,而RST和RFT之间不存在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总之,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在牛市和震荡市中表现为单向传导效应,而震荡市中基金市场收益率也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有所影响,这可以解释为基金提高债券类资产配置比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债券市场的繁荣。

2、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本文将脉冲响应时期数定为10期,纵坐标代表冲击新息的标准差,横坐标代表天数。而方差分解图中纵坐标代表来自其他两个市场的波动对内生变量波动的贡献度(%),横坐标代表滞后天数。

由图2可知,熊市中股市波动性主要来自前2日其自身波动性的变化。其中,债券市场冲击对股市波动影响为负,并在第2日达到最大,随后逐渐衰减至第5日为零。基金市场对股市波动影响为正值,并在第2日达到最大,随后逐渐衰减至第3日为零。债券市场受其自身波动时间最长,受股市波动影响为正向并在第2日达到最大,基本不受基金市场影响。然而,基金市场受股市波动正向影响最大,主要集中在前3日,受债市影响为负且主要集中在前4日。

此外,运用相同方法分析牛市和震荡市数据得到不同的结果。牛市中股市波动性也主要来自滞后期前3日其自身波动性的变化,仅在前2日受少量基金市场波动影响,基本不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而债券市场在滞后期前5日主要受其自身波动影响,受基金市场影响为负并在第2日达到最大后逐渐衰减至零,基本不受股市影响。然而,基金市场集中在滞后期前3日受股市、债市和自身波动影响,其中来自股市的影响最大且先正后负,受债市正向的影响很小。震荡市中股市波动性主要来自前2日其自身波动性的变化,而债券市场正冲击对股市波动影响极小,基金市场对股市波动影响为负并在第2日达到最大后衰减至第3日为零。债券市场受其自身波动影响时间最长,主要集中在前5日,受股市波动影响先正后负,受基金市场为负,均在第2日达到高峰后衰减为零。然而,基金市场受股市波动正向影响最大并迅速在前3日衰减为零,受自身波动正向影响在3日后衰减为零,此外仅受债市很小的正向影响。

四、全文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是熊市、牛市还是震荡市行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的收益率基本都呈现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只是相互之间影响的程度、滞后持续时间和冲击的方向有所不同。其中,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主要来自前3日其自身系统性的风险,且对基金市场的影响大于基金市场对股市的影响。债券市场日收益率波动主要受其自身波动前5日影响,熊市中是股市波动的正影响,牛市中受基金市场负向影响,震荡市中同时受股市和基金市场的少许影响。而基金市场日收益率在三种市场行情下主要在滞后3日内受股市波动的正影响(90%以上),其次是自身市场波动的正影响(5%左右),受债券市场的影响最小且方向随市场状态不同。

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债券及央行票据等,基金投资管理需在不同的股市行情下及时调整投资组合结构,从而达到分散风险并取得预期收益的目标。根据投资组合原理,风险资产组合配置问题包含大类资产的收益率、波动性和相关性,尤其是相关系数对组合风险、进而对配置比例影响很大。因此,把握不同股市行情下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的收益率相关性和风险传导特征,对于大类资产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志坚,江州.关于我国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7 (9):58 -64

篇(9)

(一)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

1、企业以现金对外投资,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代价(包括税费)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不包括已宣告发放尚未领取的股权。

2、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帐面价值及应交纳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入帐价值。

3、企业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并且规定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应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处理;同时规定对于长期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同时,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二)税法规定

1、纳税人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分解为两项交易,即视同销售按公允价值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按视同销售所得价款对外投资。

2、纳税人为取得另一企业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于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投资企业的当期费用。

(三)会计与纳税差异的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的纳税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非贷币性资产账面价值的纳税差异,在不考虑非货币性资产取得时的纳税差异的情况下,因非货币性资产持有期间的累计折旧(摊销额)与税法规定可扣除的折旧(摊销额)不一致,或者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事项形成了纳税差异,这是非货币性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在资产处置时,该纳税差异应当转回。

2、视同销售的纳税差异,税法规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按公允价值视同销售,而会计制度规定应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税费作为入账价值,帐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3、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作为股权投资的差额处理,因没有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只是长期股权投资明细科目的调整,所以在取得投资的当期,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4、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会计制度规定,在调整长期投资成本的同时,作为资本公积处理。该事项没有调整当期的收益,因此不需要调整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但该会计处理调增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影响了资产的处置成本,因此该事项属于特殊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四)所得税纳税调整及会计处理

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时,应按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帐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一投资成本”科目;按非货币性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非货币性资产的帐面余额,贷记有关资产科目。如果投出是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大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一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一投资成本”科目。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如采用应付税款法,则贷记“资本公积一股权投资准备”科目;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按其差额扣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金额,贷记“资本公积一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按所得税时间性差异的影响金额,贷记“递延税款”科目。

年度所得税纳税清算时,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的帐面价值)—[累计折旧(摊销额)—税法可扣除的折旧(摊销额)+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税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例1、ABC 公司2003年12月1日以一批成本为1500万元,销售价格1800万元,增值税税率17%的库存产品和一台设备向C公司投资,该设备取得时的成本为 3000万元,已计提折旧900万元,税法允许扣除的折旧为750万元,该公司为该设备计提了200万元的减值准备,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假设C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0000万元,该公司对C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占C公司表决权资本的30%.该公司2003年会计利润2000万元,所得税税率 33%,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如果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其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清理 1900

累计折旧 9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

贷:固定资产 3000

(2)、借:长期股权投资一投资成本 3706

贷:固定资产清理 1900

库存商品 15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06(1800*17%%)

(3)借:长期股权投资一股权投资差额 706(3706—10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706

(4)期末,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1800—1500)+(2000—1900)]—[(900—750)+200]=50(万元)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2000+50=2050(万元)

借:所得税 676.5(205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76.5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税成本=1800*(1+17%)+2000=4106(万元)

如果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其会计处理为:

(1)借:固定资产清理

1900

累计折旧中 9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0

贷:固定资产3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15.5(350*33%)

贷:递延税款 115.5 (固定资产持有期间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转回)

(2)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706

贷:固定资产清理

1900

库存商品 1500

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06(1800*17%)

借:递延税款式 132(视同销售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32(400*33%)

(3)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06(3706—10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成本 706

(4)期末,借:所得税 660(2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60

例2、 B公司2003年12月31日以2800万元对A公司投资,占A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A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0000万元。该公司2003年会计利润10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3%,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

(1)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800

贷:银行存款 2800

(2)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0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134

递延税款 66

(3)借:所得税 330(1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

二、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一)、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

1、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净利润,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损益调整),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被投资企业当年发生净亏损,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分担的份额,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损益调整)并确认为当期限投资损失,但以投资帐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

2、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利润或股利时,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分得的利润或股利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帐面价值(损益调整)同时,借记“应收股利”科目,实际上收到时,冲减应收股利,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投资前实现的利润,投资企业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

3、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股票股利,或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投资企业不作帐务处理,只在有关登记簿进行登记。

4、对于股权投资差额,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合同末规定投资期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股权投资差额)。对于记入资本公积的股权投资差额不再摊销。

5、因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增资扩股、外币投资折算差额及专项拔款形成的资本公积,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股权投资准备),同时增资本公积。

6、企业在期末应对长期投资帐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应计提减值准备。

(二)税法规定

1、不论企业会计帐务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何种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帐务上做利润分配(包括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以下简称股票股利)时,投资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被投资企业用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投资企业按票面价值确认纳税所得的实现。被投资企业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确认为纳税所得。

2、凡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税率,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忧惠外,其取得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应还原为税前利润,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所得税。

3、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或发生经营亏损,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其投资的帐面价值,也不得确认投资收益和损失。

4、股权投资差额摊销金额不得在税前扣除。

5、企业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三)会计与纳税差异分析

1、 被投资企业当期实现净利润或发生亏损,按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投资收益和损失,而税法规定不予确认,因此企业在纳税清算时,应将确认的收益或损失转回

2、投资企业摊销股权投资差额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3、如果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企业应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但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该事项属于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应调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在投资持有期间可收回金额恢复,属于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转回,应调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4、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投资企业应按规定补税[分回的利润(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因被投资企业已缴纳所得税,税法规定不再纳税。但该事项已调减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影响资产的处置成本,属于特殊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5、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股利属于投资以前的利润,按会计制度规定应冲减长期投资成本,而税法未对此作出规定,按公平的原则,该事项不应作纳税调整。

6、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股票股利、或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因该事项不需作会计处理,也不需补税,所以也不需作纳税调整。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税法规定应补税;企业没有进行帐务处理,又补缴所得税,就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该事项可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期的永久性差异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7、被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外币投资折算差额及专项拔款形成的资本公积,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份额,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因该事项属于被投资企业投资人投入资本超出实收投资资本的部分,税法虽末对此作出规定,但根据税法公平的原则,该事项不应作纳税调整。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因被投资企业已缴纳所得税,按不重复纳税的原则,该事项不应作纳税调整;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因该事项属于纳税调整事项,所以投资企业在长期投资处置时应按规定补税。

(四)纳税整及会计处理

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时,投资企业应按应享有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被投资企业发生净亏损,投资企业应按应分担的份额,作相反的会计处理。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应按应享有的份额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实际收到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如果被投资企业分配投资以前的利润,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被投资企业分配股票股利、或用盈余公积和末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投资企业不作会计处理。因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增资扩股、外币投资折算差额及专项拔款形成的资本公积,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享有的分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摊销股权投资差额时,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

“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

投资持有年度所得税纳税清算时,如不考虑其它纳税调整事项,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当期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当期计提的减值准备(减转回的减值准备)—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减投资企业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净亏损)+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1、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1—被子投资企业税率)*(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不需作纳税调整。2、因会计制度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以投资帐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所以,上述公式中“减投资企业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净亏损”为帐面确认的损失。

应纳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税率—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1—被子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不调整应纳所得税。

长期股权投资的持有期间计税成本=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税成本+累计分回利润(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外币投资折算差额及专项拔款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累计分回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 (1—被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不调增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

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不考虑其它纳税调整事项,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期所得税额=[会计利润—累计分回利润(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不调整所得税额。

例3、沿用例1的资料,假定C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2004年4月15日C公司宣告分配2003年利润1000万元,6 月5日接受现金捐赠100万元,2004年净利润2000万元,2005年分配现金股利500万元,盈余公积转增资本1000万元,2005年亏损 1000万元,ABC公司年末为该投资计提了200万元减值准备。假设ABC公司两年会计利润均为2800万元,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均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其会计处理为

(1)借:应收股利 300(1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00

(2)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 20.1[100*(1—33%)*3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

(3)借: 投资收益 70.6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0.6(706/10)

(4)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贷:投资收益 600(2000*30%)

(5)2004年应调减纳税所得额=(2800+70.6—600)=2270.6 (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2270.6*33%=749.3 (万元)

借:所得税 749.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49.3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4106+20.1—300=3826.1(万元)

(6) 借:应收股利 150 (5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不作会计处理,但该事项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增加,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上述两事项都应补缴所得税。同时应调增长期股权投资[分回的股利(包括股票股利)/(1—被投资企业税率)]

(7)借:投资收益 70.6(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年摊销)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06(70.6/10)

(8)借:投资收益 300 (1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

(9)借:投资收益 2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10)2005年应纳税所得额=2800+70.6+300+200=3370.6

当期应纳所得税=3370.6*33%=1112.3

借:所得税 1112.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1112.3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3826.1+(150+300)/(1—33%)=4497.74(万元)

采用纳税法核算,其会计处理为

(1)借:应收股利 300 (1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00

(2)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 20.1[100*(1—33%)*30%]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

(3)借:资本收益 70.6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0.6 (706/10)

借:递延税款 23.3 (70.6*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3

(4)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贷:投资收益

600(2000*3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8

贷:递延税款 198(600*30%)

(5)2004年末,

借:所得税 924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24 (2800*33%)

(6)借:应收股利 150 (5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不作会计处理,但该事项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增加,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上述两事项者应补缴所得税。

(7)借:投资收益 70.6 (股权投资差额按10年摊销)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0.6(706/10)

借:递延税款 23.298(70.6*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3.298

(8) 借:投资收益300 (100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00

借:递延税款 99(3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99

(9)借:投资收益 2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借:递延税款 66

贷:应交税金??应—应交所得税 66

(10) 2005年末,

借:所得税 924(28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24

例4、沿用例2的资料。假设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2004年5 月接受100万元现金捐赠,2004年亏损1000万元,B公司期末为该项投资计提了200万元减值准备。2005年A公司会计利润500万元,B公司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100万元,2006年A公司会计利润为零。2006年4月用盈余公积1000万元转增资本。B公司至2006年会计利润均为1000 万元。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1)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 25.5[100*30%*(1—155)]

贷: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

递延税款 5.4[30*(33%—15%)]

(2)借:投资收益 300 (1000*33%)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0

借:递延税款 99(3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的得税 99

(3)借:投资收益 2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借:递延税款 6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6

(4)2004年末,借:所得税330 (1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000+300+200=1500(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 =1500*33%=493(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2800(万元)

(5)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

贷:投资收益 150(500*3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9.5(150*33%)

贷:递延税款 49.5

(6)借: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100

贷:投资收益 10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

贷:递延税款 33

(7)2005年末,借:所得税 330(1000*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30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000—150—100=750(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1250*33%=247.5(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2800(万元)

(8)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不需作会计处理,但应补缴所得税63.53万元[1000*30%/(1—15%)*(33%—15%)],同时应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325.94万元[1000*30%/(1—15%)]

(9)2006年末,借;所得税 393.53(1000*33%+63.5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93.53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000+1000*30%/(1—15%)=1352.94(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1352.94*33%—352.94*15%=393.53(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2800+352.94=3152.94(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一)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 应将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结转,将处置价格与长期股权投资的帐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或损失,同时应将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的金额转入其它资本公积。

(二)税法规定

长期限股权投资处置时,应将处置价格与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差额确认为投资所得或损失。

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发生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会计与纳税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的纳税差异是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持有期间形成的纳税差异转回:

1、取得期的纳税差异转回:(1)非贷币性资产投资按公允价值计价的纳税差异。(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享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的纳税差异转回。

2、持有期间的纳税差异转回:(1)投资企业按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确认的投资收益或损失的纳税差异转回;(2)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纳税差异转回;(3)计提减值准备纳税差异转回;(4)分回股利(包括股票股利)应调增的计税成本;(5)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计入资本公积的纳税差异转回。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失扣除纳税差异不在本文讨论。

(四)会计处理及纳税调整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按处置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按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借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差额”科目;按“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按“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按“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贷记“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长期股权投资计税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帐面成本+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1—被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1—被投资企业税率)”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在不考虑其它纳税调整事项,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纳所得税=(会计利润+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1—被投资企业税率)*被投资企业税率。

说明:如果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上述公式中“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被投资企业接受捐赠、关联方交易形成的资本公积享有的份额/(1—被投资企业税率)”不调减应纳所得税。

例5、沿用例1、例3的资料,2006年3月ABC公司将该投资以4500万元转让。假设ABC公司2006年会计利润为3000万元,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如采用应付税款法,其会计处理为:、

(1)借:银行存款 4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700(3706—706—300)

—股权投资差额 564.8(706—70.6*2)

—股权投资准备 20.1

—损益调整 150(600—150—300)

投资收益 1265.1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

贷:资本公积—其它资本公积 20.1

(2)2006年应纳税所得额=3000—(4497.74—3384.9)=1887.16(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1887.16*33%=622.76(万元)

借:所得税

622.76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622.76

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会计处理为:

(1)借:银行存款

4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700(3706-706-300)

—股权投资差额564.8(706—70.6*2)

—股权投资准备 20.1

—损益调整 150(600-150-300)

投资收益 1265.1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

贷:资本公积—其它的资本公积 20.1

(2)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45.6

贷:递延税款145.6(132+23.2*2-198+99+66)

(3)2006年末,

借:所得税 768.36{[3000-450/(1-33%)]*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768.36

例6、沿用例2、例4的资料,2007年2月B公司将A公司的股权以3000万元转让。假设B公司2007年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1)借:银行存款:3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00(200-100)

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300-150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3000(2800+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000

-股权投资准备 25.5

投资收益 224.5

(2)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1.1(66+5.4—99-66+49.5+33)

贷:递延收益 11.1

(3)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154.1(134+20.1)

贷;交资本公积-其他本公积154.1

(4)2007年末,

借:所得税221.94[1000-300/(33%-15%)=25.5]*33%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21.94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000+30-(3152.94-2775.5)=652.56(万元)

当期应纳所得税=625.56*33%-25.5/(1-155)*15%=2010.85(万元)

篇(10)

一、合并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

(一)投资当年编合并会计报表

1.子公司当期实现了净利润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A

贷:投资收益A

A=子公司调整后的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2.子公司当期发生了净亏损时

借:投资收益( B-C-R)

贷:长期股权投资 C

长期应收款 R

B=子公司调整后的净亏损×母公司持股比例

C=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R=母公司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

3.子公司当期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

借:投资收益D

贷:长期股权投资D

D=子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母公司持股比例

4.子公司当期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

(1)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加

借:长期股权投资E

贷:资本公积 E

E=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加金额(不包括净损益)×母公司持股比例

(2)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

借:资本公积F

贷:长期股权投资 F

F=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减少金额(不包括净损益)×母公司持股比例

(二)投资以后年度编合并报表(连续年度编)

1.子公司前期实现了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a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a

a=子公司前期调整后净利润×母公司持股比例

2.子公司前期发生了净亏损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b-c-r)

贷:长期股权投资c

长期应收款r

b=子公司前期调整后的净亏损×母公司持股比例

c=母公司前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r=母公司前期长期应收款账面价值

3.子公司前期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d

贷:长期股权投资d

d=子公司前期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母公司持股比例

4.子公司前期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

其调整分录与当期发生当期编合并报表时的调整分录完全相同。

二、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

例1,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取得乙公司60%的股权,实际支付价款48 000 000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构成如表1(假定该时点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甲、乙公司均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两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甲、乙公司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的公积金(表1)。

其他资料如下:

1.2009年2月18日乙公司宣告分派并支付2008年度的现金股利10 000 000元。

2.2009年乙公司有一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比其成本上升了500 000元。

3.2009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8 000 000元。

4.2010年2月18日,乙公司宣告分派并支付2009年度的现金股利4 000 000元。

5.2010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9 000 000元。

假定不考虑除上述业务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成本法与权益法,对甲公司个别报表的账务进行处理。

(一)2009年度(表2)

(二)2009年12月31日有关会计报表部分项目及金额(表3)

(三)2010年度(表4)

(四)2010年12月31日有关会计报表部分项目及金额(表5)

三、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中的调整分录

(一)2009年编制合并报表时

1.采用完全调整法

(1)乙公司当期实现了净利润

借:长期股权投资 4 800 000

贷:投资收益4 800 000

(2)收到现金股利

借:投资收益6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6 000 000

(3)乙公司其他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

借:长期股权投资300 000

贷:资本公积300 00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20 000(1 200 000×10%)

贷:提取盈余公积120 000

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48 000 000+4 800 000

-6 000 000+300 000=47 100 000

调整后资本公积=0+300 000=300 000

调整后盈余公积=600 000-120 000

=480 000

调整后未分配利润=5 400 000+4 800 000

-6 000 000+120 000=4 320 000

调整后投资收益=6 000 000+4 800 000

-6 000 000=4 800 000

调整后提取盈余公积=600 000-120 000

=480 000

从上述调整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如果采用完全调整法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金额即为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该项目的金额。

2.采用不完全调整法

不完全调整法是现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所采用的调整方法。完全调整法与不完全调整法的差异在于是否调整盈余公积和提取盈余公积。完全调整法要调整盈余公积和提取盈余公积,而不完全调整法则不调整盈余公积,也不调整提取盈余公积。除此之外,其他内容的调整,两方法完全相同。

(二)2010年编制合并报表时

1.采用完全调整法

(1)借:长期股权投资4 800 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 800 000

(2)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6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6 000 000

(3)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 000

贷:资本公积300 000

(4)借:盈余公积120 000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120 000

(5)借:投资收益 2 4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400 000

(6)借:长期股权投资 5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5 400 000

(7)借:提取盈余公积

300 000(5 400 000-2 400 000)×10%

贷:盈余公积 300 000

上述分录可合并为以下两笔分录:

(1)借:长期股权投资2 100 0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 080 000

盈余公积120 000

贷:投资收益3 000 000

资本公积 300 000

(2)借:提取盈余公积300 000

贷:盈余公积 300 000

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48 000 000+2 100 000

=50 100 000

调整后资本公积=0+300 000=300 000

调整后盈余公积=840 000-120 000+300 000

=1 020 000

调整后年初未分配利润=5 400 000+4 800 000-6 000 000

+120 000=4 320 000

调整后年末未分配利润=7 560 000+4 800 000-6 000 000

+120 000+3 000 000-300 000=9 180 000

调整后投资收益=2 400 000+3 000 000

=5 400 000

调整后提取盈余公积=240 000+300 000

=540 000

2.采用不完全调整法

无论是当年调整还是连续年度调整,会计师考试教材中始终采用的是不完全调整法。不完全调整法下,除不调整上述第(4)笔分录和第(7)笔分录外,其他调整分录与完全调整法相同。

因此,在不完全调整法下连续年度编制合并报表,其调整分录可合并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2 100 0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1 200 000

贷:投资收益 3 000 000

上一篇: 小学生假期实践 下一篇: 创业投资的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