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护理诊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1: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呼吸疾病护理诊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呼吸疾病护理诊断

篇(1)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尤为突出。其发病机目前认为主要可能是由于下视丘受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而引起ACTH的高分泌,导致胃酸和胃泌素分泌亢进所致。临床表现多在发生脑血管病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消化道出血前或后口腔常可嗅到一种难以耐受的腐臭味,临床上常以频繁地呕血和便血为主要症状,但部分病人呕血并不明显而血便相当严重,易被忽略。轻者贫血症状不明显,严重消化道出血常造成重度贫血或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实验室检查,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查大便潜血,必要时急查血色素了解出血情况。治疗与护理:1.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禁食。2.呕血明显病人应即刻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灌注止血药和制酸剂。3.精神紧张者给予心理安慰,躁动不安者除给予必要的镇静剂外应及时测血压,脉搏和注意便血呕血情况。4.每天记录呕血量和便血量,估计病人的出血情况和病情的好转与恶化。5.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病人应积极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密切观察血压,必要时给予及时输血治疗。

        二、肺部感染

        由于脑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所以急性期很易发生合并感染。一方面由于不少患者过去有支气管炎和其它肺部疾患史,另一方面由于发病后患者身体情况差,脑的整体功能紊乱,营养供应不足,机体的免疫机能低下。再加上卧床,咳痰少,痰液及分泌物排出不畅.食物及呕吐物的误吸,很易发生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多发生在起病数日后,体温逐渐升高。大多数病人伴有心率增怏,呼吸加快,出汗及痰量增多,甚至呈脓或黄痰,肺部可听到水泡音等征象。周围血象,白细胞常增多。肺部摄片可发现肺纹理粗重或肺炎等改变。但也有部分病人,肺部本身的症状不明显,因痰液不能咳出而痰不多,因患者不能做深呼吸也可听不到水泡音,胸片因病变较弥散而显示不清,甚至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数也因机体的反应情况差而并不升高。故凡在病后数日渐起的体温升高,尤当伴同呼吸、心率加快时都应当首先考虑肺部感染的可髓性。治疗与护理:1.积极作好口腔护理。2.勤翻身,作好引流,鼓励咳痰。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如呼吸道阻塞不畅,应及时考虑气管切开术,并做好术前和术后护理。4.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5.机体抵抗力差的可酌情输血浆配合治疗。

        三、水电解质平衡的失调

        脑血管病患者中高龄者比较多,治疗中的矛盾比较复杂,患者又常昏迷,不能反映主观的感觉。因抢救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不尽适宜。补液可能过多,也可能入液量少,过度应用脱水药物、频繁呕吐、高热、出汗过多、出血等造成严重失水。缺氧、饥饿、呼吸异常可导致酸中毒,偶尔也有硷中毒。入量的不足、脱水及激素的应用等也常引起电解质紊乱,如由于大量脱水,不能进食而造成低血钾、低血钠等。’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常无明确的临床表现,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其症状更易被掩盖,易于忽视。因此,对于呼吸加深加快、心动过速、神志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肢体和面部及球结膜的水肿或脱水等症状体征,都需要仔细寻找其可能的原因。对危重病员常规进行血非蛋白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血中电解质的定量测定等有重要意义。治疗与护理:1.轻症和神志清醒病人应积极动员病人进食,但不要偏食,应多吃水果和高维生素食物,少吃多餐。2.常规记出入量,根据出入量的多少来调整进食和输液,尿量多的病人除常规补钾外,应多吃含钾多的食物,尿量少或无尿的病人禁忌补钾。3.对于重症昏迷病人48小时后不能进食应插鼻饲管,定期注入食物,补充足够的热量。4.合理有效的输液,不能进食或有酸中毒病人应酌情给予5%碳酸氢钠250ml静脉点滴。

        四、脑心综合征

        急性脑血管病损害波及到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由于植物神经中枢受到影响,神经体液障碍而引起心脏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也有部分病人发病前原有冠状动脉疾患而没被发现。急性脑血管机能不全和冠状动脉疾患,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两者关系密切,症状相互掩盖,易造成误诊和影响治疗,在抢救两种病人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由于起病不典型,脑循环障碍的症状常为主要表现,为避免漏诊除及时定期检查心电图外,必须认真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注意有无气急、紫绀,肺底有无湿罗音,心界是否有扩大,心音是否低钝有无心动过速和心律紊乱等体征,及时常规检查心电图,以发现特异性ST-T改变,Q-T间期的延长,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等。治疗与护理。1.绝对卧床,不要过多搬动病人。2.保持安静,避免病人躁动和抽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3.大便要通畅,必要时给予肥皂水灌肠。4.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持续吸氧。5.限制液体入量,24小时液体总量限制在1500ml以内。6.避免使用过强过多的脱水剂,滴速每分钟限制在30滴以内,以免加重心脏负担。7.心功能较差或有左心衰竭的病人可给予小量多次的强心药物,以西地兰为最佳,每次不超过0.3毫克为宜。

篇(2)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篇(3)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篇(4)

护理

评估:①患者的评估:询问患者的起病方式、速度及有无明显诱因,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既往史。做好神经系统的评估,重点注意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吞咽、咳嗽反射是否存在,它是导致坠积性肺炎的重要原因。本组患者昏迷有149例,最长卧床时间135天。循环系统的评估重点在于了解发病前有无心脏方面的疾病,有无肺瘀血,本组病例发病前有心脏病史者79例。特别是要做好呼吸系统方面的评估,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了解X线检查的结果,发病前有无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有无长期吸烟史,有无呼吸功能方面的检查与测定。本组患者发病前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者52例。其次全面评估患者的全面情况,以确定该患者是否为坠积性肺炎的高发人群,为做好护理提供科学的依据。②护理人员能力的评估:根据本科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力和工作等特点,合理选择安排人员,选择业务技术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高学历或高年资的护士担任责任护士,及时发现护理的潜在性问题,保证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③可利用护理资源的评估: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及态度,以及经济状况,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注意评估本科室具有的预防坠积性肺炎的仪器设备、药物等资源情况,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护理诊断: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诊断侧重于患者的意识、行为、认知、心理等方面。与坠积性肺炎有关的护理诊断为:①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咳嗽反射丧失有关。②躯体移动障碍:与偏瘫、平衡能力低下有关。③吞咽障碍: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醉有关。此外还有语言沟通障碍、知识缺乏等。

护理措施: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评估时易发生坠积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在护理时将这部分人群作为重点观察护理对象。因此,我们应予患者加强翻身、叩背、雾化、咳痰。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由乎呼吸系统的屏蔽功能被破坏,容易导致细菌的侵入和呼吸系统干燥,可增加或加重坠积性肺炎。因此,我们重视了保持气道的温湿化和无菌技术操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吸痰,根据双肺听诊来确定吸痰的时机,防止痰痂的形成引起呼吸困难,应1~2小时从气管内滴入湿化液保持气道湿化,有利于痰液的吸出。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预防了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②: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患者躯体移动障碍,长期卧床应尽量协助翻身活动,鼓励其进行深呼吸训练,2次/天,5~10分钟/次,尽量取半卧位,无论患者有无痰液,每天早上晨间护理时鼓励患者进行2~3次的有效咳嗽,以使肺部充分膨胀,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能下床活动尽量协助下床活动。③口咽部的护理:口咽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口咽部的细菌极易移行至呼吸道而导致肺部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2~3次/天,并注意漱口液的选择,同时对有吞咽功能障碍者,应及时指导患者作吞咽功能训练,防止误吸误咽,如有食物滞留口内,鼓励患者用舌的运动将食物运送以利吞咽。④健康教育: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必要的知识、长期卧床患者护理要点、康复指导,以取得配合。

评价:通过1年的实践证明,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长期卧床患者,对预防坠积性肺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组患者无1例坠积性肺炎发生,患者及家属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翻身、叩背、咳嗽在预防坠积性肺炎中的应用,并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使我科在护理部组织的护理质量检查中获得好成绩。

讨论

护理程序在长期卧床患者预防坠积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中,不仅要求科室护理人员具有牢固的专科护理理论、技能,还要求有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和具体的实施经验。

将护理计划表格化,简化护理记录,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咳嗽,给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增加医患双方的了解和信任,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给予处理,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标准护理计划是针对相同疾病的患者提出存在的护理诊断、预防目标,基本的护理措施和评价标准所制定的最基本的计划,虽然患者的疾病诊断都相同或类似,但不同的个体其病理、生理、心理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注意了个体的差异,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计划,使护理计划能切实地针对每一个患者,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鼓励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评判性思维的作用,灵活制订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总之,通过将护理程序应用于长期卧床患者的临床护理,大大减少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无1例坠积性肺炎发生。

篇(5)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267-02

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我院的临床教学安排,与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在临床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护理程序这一方法,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是临床教师的重要任务。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1 临床教学模式

我院的临床带教主要由带教老师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病人,把护理程序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贯穿在临床教学中。

2 护理程序的应用指导

护理程序分为5个步骤,分别是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护理程序的每个步骤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步骤都有赖于前一个步骤的正确性,评估和评价与诊断,计划和实施都相关。

2.1 评估

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阶段,是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以了解病人目前的健康状态,并评价起过去和现在的应对形态。评估是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中的主观资料,客观资料与所护理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很好的联系起来。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问诊。刚刚接触临床的学生在问诊时往往抓不到疾病的特点,常出现的问题是过于细致描述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活动等情况,而忽视病人的一些重要症状。收集的资料没有特异性,抓不住病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评估是另一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一部分往往是护理专业学生欠缺的地方。指导学生明确身体评估是发现病人健康问题,提出正确护理诊断的重要资料。如某病人主诉有痰,咳不出,这时应指导学生评估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进行肺部听诊,了解有无呼吸音的异常,以全面收集主、客观资料。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是客观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不能很好的利用这部分资料将其作为护理诊断的重要诊断依据。指导学生理解每一项重要检查的意义,分析检查结果是教学重点。如某病人主诉食欲差,进食少,查体病人消瘦,结膜、甲床苍白,学生考虑病人存在护理问题“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应提醒学生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病人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是否降低等,这样才能收集到全面的病人的资料。

心理社会评估是护理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此普遍比较重视。教学的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在与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很好地运用沟通交流技巧收集资料,避免问诊的模式化和生硬感。

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核实,可采用让学生病历汇报的方式,锻炼其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诊断

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指导学生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正确护理诊断,是这一阶段的教学重点。虽然学生在理论上学习了很多护理诊断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2.2.1 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

诊断依据是一些可观察到的迹象或推论,即上述相关的、支持护理诊断的主客观资料。相关因素则是促使护理诊断成立或维持的情况,包括病理的、生物的、环境的、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如学生曾提出“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快,咳嗽有关”,其错误在于混淆了两个感念。“清理呼吸道无效”,其相关因素可能是疲乏无力,伤口疼痛,痰液粘稠,不会有效咳痰等原因,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分析主要因素。而诊断依据则应包括呼吸异常,呼吸频率或深度的变化,无效的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区别这两个感念。

2.2.2 将护理诊断与基础知识衔接

在临床学习中,指导学生将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与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疾病及护理诊断的认识,将基础知识与目前病人的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如为某支气管哮喘病人提出护理诊断“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支气管痉挛,通气障碍有关”,对肺炎病人则为“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支气管黏膜水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关”。

2.2.3 区分易混淆的护理诊断

在临床学习中,学生常出现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相似的护理诊断,如“低效型呼吸形态”与“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与”“疲乏”。教师应根据每个护理诊断的定义,相关因素,诊断依据,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3 计划

制定护理计划过程中的难点是护理目标的制定。由于学生临床工作不足,对护理问题的理解有时不够深入,在制定护理目标时常出现问题主要有护理目标的时间不恰当,护理目标不可测量和评价等。如学生为开胸术后病人提出护理诊断“不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与疼痛、咳嗽无力、痰液粘稠有关”,护理目标为“3日内病人能有效的咳痰”。该时间的制定显然是错误的。

护理措施的制定是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训练,这也是学生开始临床学习时薄弱环节。通过这一步骤的训练,让学生掌握采用何种方法解决病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每一措施的科学依据。这样,避免了学生在临床学习中盲目忙于临床操作,动手不动脑的问题。如学生针对肺气肿病人“低效型呼吸形态”这一问题制定护理措施,指导病人进行缩唇腹式呼吸,学生应明确进行这一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措施依据中应阐明这一方法对改善病人呼吸状况的作用。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专科护理技术,有关药物的使用及护理也应在此很好的体现。在书写护理计划时,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护理措施与护理问题不一致,护理目标与护理问题不一致,这些都提醒临床教师应在临床技能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2.4 实施

篇(6)

一般资料:患者,男,69岁。病人因入院前1个月爱人去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故表现为抑郁、食欲不振、伴咳嗽、咳痰而来我院收住我科。查体:可见轻度杵状指。体温37.6℃,X线、CT、核磁检查均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

我们为了配合临床医生进一步治疗病情及进一步治疗病情及肺部感染真实情况。仔细观察病人的咳嗽,咳痰症状,以及留痰做药敏试验等都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具体方法:正确的留痰培养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护理中正确留取痰标本,为协助诊断护理系统疾病不可缺少的工作。病人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痰,此病例少见,为进一步了解肺部细菌感染的情况,必须做痰的药敏试验。我们在送痰盒时先向患者做好耐心的解释,讲明留取痰标本的重要性与方法。

首先嘱咐患者清晨刷牙后咳出深部痰于痰盒中,以防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影响化验结果。患者理解了就会积极配合。

患者在住院期间,留痰化验17次,其中阳性率94%,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用雾化方法协助患者排痰:呼吸系统的主要病变在呼吸道,而痰液的淤积能助长细菌繁殖,加重感染使病情恶化,因此清除痰液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患者痰液的黏稠且部位较深,痰不宜咳出。我们采用0.9%生理盐水20ml内加庆大霉素8万U和α-糜蛋白酶5mg雾化吸入,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20分钟,可达到温解融化痰栓的目的,还可产生局部及全身抗炎作用。经过用雾化吸入,咳嗽,咳痰顺利,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使用雾化吸入疗法是既简单又有效的雾化痰的方法。

护 理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患者因爱人去世,而伤心过度,表现抑郁孤独,不愿进食,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尽管对本病临床上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我们把心理护理做为一项重要措施力求病情缓解。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提高我们护士的心理素质。我们关心病人使他们感到亲切融洽,做好生活护理,并做好亲属工作让他们常来探望病人,使他感到在医院里并不觉到寂寞孤独。

我们结合病人原是老市长在护理中尊重他,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不冷落他对不合理的医疗护理或其他要求不轻易拒绝,用浅显的科学道理去说服他。我们针对他的病情发展以及预后不佳,采取了保护性护理制度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篇(7)

关键词:  急性气管炎  支气管炎  护理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是此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其中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包括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衣原休也是本病的致病菌。理化因素刺激属于非生物致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吸入某些刺激性较强的物质所致。常见致病因子有粉尘、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强酸、强碱、某些挥发性溶剂)等。吸入能够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有机粉尘或真菌孢子等。除上述主要病因外,过度劳累、着凉也可诱发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气管-支气管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分泌物增加。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二)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初期以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发热时可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炎症累及支气管黏膜时,可有咳嗽和咳痰,这是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表现;开始以干咳为主,3~4天后,可咳出黏液性痰,随病程发展可转为脓痰,偶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咳嗽,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胸腹部肌肉疼痛,咳嗽可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伴支气管哮喘时,可有喘息、胸闷和气促,听诊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干湿啰音,咳嗽、咳痰后可消失,无其他并发症。本病症关和体征如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支气管炎。

    (三)诊断要点

    急性支气管炎主要通过症状和体征、胸部X线片、血常规检查、病毒抗体检测和痰细菌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胸部X线检查可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加深。

    (四)治疗原则

    此病一般无需住院。如有合并症或有其他慢性病史的病人可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于咳嗽剧烈者,可用止咳祛痰药物治疗,但需慎重使用镇咳药;对有支气管痉挛喘息症状者可适当应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对有发热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或应用解热镇痛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要有病原学检查依据,否则不宜作为常规使用药物。 

    (五)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询问病人健康史,发病原因、与周围环境因素的关系,以便帮助病人识别疾病的危险因素。

    (2)病情评估  主要是对病人呼吸道症状、体征,如咳嗽、咳痰、头痛、乏力、胸闷、气短和发热等,以便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包括:咳嗽性质,如干咳、阵发性或持续性,伴随的症状及影响因素等。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重视程度,评估是否掌握疾病预防及注意事项,同时,注意病人所伴随的相应的心理反应,如呼吸道症状导致病人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变,胸闷、气短所引起的紧张和焦虑等心理状态改变。

篇(8)

哮喘是一种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6亿哮喘患者,各地的患病率在1%~13%左右,我国的患病率在1%~4%左右,根据我国五大城市不完全统计显示,13~14岁年龄段的患者发病率比例较高,在3%~5%左右[1]。其中儿童患病率略高于成年人,城市患病率略高于农村,发达国家患病率略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在性别比例上无较大差异。据既往研究发现,40%以上的哮喘患者均存在家族史[2]。我院针对高患病率的哮喘哮喘患者选择正确且舒适的护理模式,对70例急诊哮喘患者进行了纽曼系统理论护士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8月~2013年5月,共接收70例急诊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2±12.5)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6±13.4)岁,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喘乐宁)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纽曼系统理论进行护理,首先对研究组患者进行病情的评估,根据护理诊断结果制定护理目标,其次,制定护理计划,最后,观察和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护理结果[3]。

1.2.1护理诊断 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人际间、个体外存在和潜在的压力,以及患者各防线的特征、基本结构、心理因素等,并给予全面评估。经过评估,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正常防御线已经收到疾病的影响,被各种压力所突破,身体出现反应。因此,对本组患者主要护理已经存在的症状,以及通过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调动护理对象来加强三条护理防线(初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增进健康;二级防线:获得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消除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三级防线:维持患者身体系统的稳定),其中主要以二级防线作为主要护理方式,其它两条防线作为辅助[4-5]。

1.2.2 制定护理计划

1.2.2.1护理诊断1:患者气体交换受损。护理目标:给予和保持患者氧气护理和通气。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研究组患者的发绀、出汗、神志等变化,评价呼吸困难的程度;②持续吸氧;③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耳朵、口唇颜色、出汗等情况;④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烦躁、呕吐、严重呼吸困难、胸骨后灼痛等氧中毒现象,一旦发生疑似现象,则应立即降低吸氧浓度[6],并及时通知医生;⑤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2护理诊断2:无效的呼吸道清理。护理目标:减少患者肺部的痰鸣音,确保患者咳痰顺利,保持患者的呼吸平稳和通畅。护理措施:①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次咳痰的颜色、量、粘稠度等;②保持病房内的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③给予雾化吸入喘乐宁,及时清除呼吸道、口、鼻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④关心患者情绪,嘱咐患者放松心情,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⑤定时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和记录缺氧的改善情况;⑥鼓励患者用力咳嗽以利于排痰,必要时给予拍背;⑦SPO2应保持在95%以上,如果有下降的情况发生,应立即寻找下降的原因和及时处理。

1.2.2.3护理诊断3:患者焦虑情绪。护理目标: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患者能自行应对焦虑。护理措施:①及时了解患者焦虑情绪的来源,理解和承认患者的感受;②主动开导患者,告诉患者医生和护士会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患者最好的护理和进行各项治疗;③向患者讲解其病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解释哮喘虽然无法根治,但是能被有效控制,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与护理;④多与患者家属沟通,要求患者家属配合护士给予患者心理护理;⑤指导患者如何放松和消除不安情绪,例如缓慢的进行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有所减轻,神志保持清醒,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年龄80岁。曾在上海某搪瓷厂从事喷花工种,接触矽尘24年,工作环境粉尘浓度大,防护措施差。诊断史:1976年矽肺Ⅰ期、1980年矽肺Ⅱ期,期间均病情稳定,均符合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1]。

1.2 临床资料

患者困咳嗽、咳痰、气急、胸闷急诊入院。入院后内科检查:体温38℃~39℃,呼吸24~30次/min,心率110次/min左右。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示:pH 7.29, PaO2 50 mmHg,SaO2 70%,可及喘息音,两肺呼吸音粗,双肺底明显湿罗音。X线摄片示:两上中肺区2~3 mm圆形小影,并见多发单体状模糊影,两下肺透光增强,肺纹理稀少。患者焦虑、烦躁,不配合治疗。临床诊断: 矽肺Ⅱ期;肺部感染;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脑梗后遗症;Ⅰ型呼衰。

1.3 对症与支持疗法

由于尘肺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主要是止咳、化痰、平喘,激素为主,抗感染药物如锋达奇、美洛西林,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激素如甲基强的松,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护心、护胃治疗,观察动脉血气变化,及时提供动态信息。

2 护理体会

2.1 入院时护理

热情接待患者,安排床位,认真细致介绍入院须知及病室作息制度,减少患者的忧虑感,安心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及病情变化,遇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患者,由于患者焦虑烦躁,我们安置了床档、护手架加以保护。在膳食中鼓励患者少量多餐,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加机体免疫力。

2.3心理护理

2.3.1 疾病的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尘肺病的不可治性产生忧虑心理,随着病程的延长,得到家人的关怀逐渐减少。这可能由于家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多重角色而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在情感需求上不能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一旦诊断为尘肺将得到国家规定的医疗补贴,家庭借此将患者推给社会。甚至认为尘肺是由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引起,应该完全由国家和企业来负担,而忽视其精神方面的需求。此次该患者发病就诊又无家属陪护,所以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厌其烦地电话与家属解释、交流,争取更多的心理支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向家属讲述家庭和社会对患者给予关怀的重要性,虽然尘肺患者享受特殊的医疗补贴,但不能弥补其心理缺陷。家庭成员对患者的行为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活动,通过日常医疗护理活动中有的放矢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同时,动员家属来陪护、探视,与患者沟通,给予支持、鼓励,消除患者的忧虑心理,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2.3.2 使用BiPAP呼吸机的护理 BiPAP呼吸机应用的效果与患者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患者初次使用时,均有不适感觉,气闷,不知怎样呼吸,产生紧张情绪,致产生人机对抗。因此,在使用BiPAP呼吸机前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应用的目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项,介绍同类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的有效情况,宣传其优点,告诉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放松,平静呼吸,就能触发呼吸机随自己的呼吸节律进行辅助呼吸,护士进行BiPAP呼吸机的操作,做到操作熟练,动作轻柔,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2.4 加强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咳嗽排痰,可提高治疗、护理效果。首先应鼓励患者尽量用力咳嗽排痰,并采取下列方法协助排痰:① 引流。双肺感染时,经常翻身变动。② 拍背协助排痰。将手空心握拳,适度拍打,振动患者背部,由下至上,由外侧至中央,反复进行5~10 min,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用力咳嗽将痰排出。

2.5 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

患者取立位(也可取坐位或仰卧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用鼻吸气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嘴呈鱼口状尽量将气呼出使腹部内陷,吸与呼之比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不必用力,7~8次/min[2]。

尘肺病的肺间质纤维化虽呈不可逆改变,但通过护士的细心观察,积极寻找心理原因,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配合,使患者配合治疗,可延缓其进展,因此,对尘肺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3 参考文献

篇(10)

结果:MinIP、MPR、CTVB、VR诊断小儿气管性支气管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2%、93.94%、90.91%、95.38%;74.42%、89.39%、82.05%、84.29%;69.77%、86.36%、76.92%、81.43%;46.51%、81.82%、62.50%、71.43%。

结论:MSCT不同三维重建方法在气管性支气管疾病诊断方面,应以MinIP、MPR为主,VR和CTVB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关键词:儿童气管性支气管MSCT纤维支气管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31-03

气管性支气管(tracheal bronchus,TB)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患儿也是在出生后才逐渐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1]。纤维支气管镜常用于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但有创性检查。随着MSCT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提高,各种后处理技术在呼吸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此探讨MSCT不同重建技术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患者109例,其中男68例,女41例,年龄出生至14岁,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胸部MSCT检查,据证实诊断为气管性支气管的43例,排除图像质量差、未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患儿。大部分病例有咳嗽、喘息,有时伴呼吸困难,少数无症状,在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1.2扫描技术。采用GE 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indows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电流80mA,螺距0.984mm,重建层厚1.0mm,间隔1.25mm扫描前用5%水合氯醛按1mL/kg体重灌肠镇静,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咽部至肺底水平。将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然后进行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多平面容积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CT仿真支气管内镜(Virtual bronchoscopy,CTVB)、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位本专业有经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通过切割,去除周边组织,对所有患者以原始图像为基础,进行多种后处理技术,多方位旋转观察后处理图像,做出诊断,当诊断不一致时重新观察,最终得到一致结论。所有图像支气管束显示自然清晰,与邻近肺组织对比良好。以纤维支气管镜为标准,统计分析MSCT各种后处理方法对气管性支气管的研究,得出其敏感性、特异性等。

预后效果,具体护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术前均行CT、MRI检查,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男22例、女8例;年龄36-67岁,平均52.05岁;病程2-8年;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颈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肢体肌力以及感觉意识下降等。

1.2治疗方法。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将其颈部置于伸直位,然后取颈前右侧切口(5cm长)。从颈前入路,充分显露其椎体前方位置,在成功切除病变椎间盘的基础上利用咬骨钳,对部分椎体进行咬除处理,使用刮勺将椎体上下椎板刮除,并将残致压物去除。在减压成功实施后,植入自身髂骨,并进行钛板固定,最后实施引流管放置以及伤口关闭处理。

2结果

本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取自身髂骨植入融合,19例患者颈椎肌力提高(1级-3级),仅有1例患者术后恢复较差(病程长引发脊髓变性)。本组患者并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情况。

3讨论

首先,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为了建立患者手术治疗信心意识,护理人员要做好其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向患者进行整个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明确了解颈椎病发病相对缓慢,术后恢复所需时间也较长,所以想要保证最佳康复效果的实现,要坚持治疗、康复锻炼。同时,举证成功治疗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意识以及配合意识;术前训练:术前锻炼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即:训练、呼吸功能锻炼以及管、食管推移训练。训练:患者手术前2天,要对其进行仰卧位训练。患者取平卧姿势,在其肩后垫薄枕,在实现颈部后伸的基础上暴露颈部,3次/d,每天锻炼3次,30min-2h/次。术前3天,对患者实施卧床进食训练,规避术后进食时产生的呛咳情况。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降低术后床上排便障碍。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用鼻吸气、口呼气,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患者术前(3-5d)实施推移气管以及食管训练,患者行仰卧位姿势,将枕垫于其肩下位置,将头向后仰。临床护理人员站于患者的右侧,借助拇指顺患者气管侧旁,对其气管以及食管向非手术侧逐渐推移,起初缓和用力,每分钟5次,在推移5min后,逐渐加强用力。术前准备:患者术前1d,要对其术区、耻骨区进行备皮。术前晚洗澡、更换内衣、禁食(12h)、禁水(6h)[2]。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症状(四肢肌力、括约肌功能障碍、其他症状等),方便术后疗效比较。

其次,术后护理。

护理:患者术后平卧于硬板床上,将其颈后部放置颈托、头部两侧放置沙袋,去枕平卧6小时,选择轴式翻身法,将患者头、颈以及躯干维持成一条直线,安排2人或多人协助患者翻身,翻身时要保证扶头、肩部、扶躯干、四肢同步进行[4];病情观察:患者回病房后,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呼吸频率);呼吸功能护理:患者术后常常发生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障碍情况,术后可对患者实施沐舒坦进行雾化吸入。

再次,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血肿:此并发症常见于术后2天内,所以要着重观察此时间段内患者的术区渗血、引流情况,一旦出现引流液性质改变(颜色浅淡且量多),说明存在脑脊液漏,所以要向主治医生进行报告。渗血量增多,要对其更换敷料。一旦出现引流血性液骤降且合并颈部肿胀时,患者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呼吸困难、烦躁以及发绀情况,所以要通知医生,以便紧急血肿清除术的开展;肺部感染:此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患者术后受疼痛、呼吸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生痰咳出障碍,进而堵塞支气管[3]。同时,由于受到气管插管的影响,发生气管、喉头血管神经水肿情况,最终出现气管堵塞局面,无法有效排出分泌物。

最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出院后,要进行为期3个月的颈围制动,规避颈部屈伸、旋转,禁止执行低头、仰头动作。不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看电视、电脑等行为,以降低颈部劳累。继续实施手动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活动(练字、织毛衣等)。手术3个月后,要进行X线检查,于植骨椎间隙完全融合的基础上,开展颈部功能锻炼(颈部前屈后伸、颈部左右旋活动等),要保证功能锻炼的循序渐进。

4结语

综上所述,颈椎前路手术相对复杂、困难,而全面细致的临床护理,例如术前心理护理、锻炼、呼吸功能训练、术后护理、呼吸功能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控制以及出院前健康教育指导,能够直接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功能恢复情况,避免了术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周晶亮,伊亚红,李梦云.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5):1723-1724

上一篇: 创业投资的风险 下一篇: 教育部科技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