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记文学的特点

篇(1)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诸多情形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是一个系统,从传播学角度思考,主要包括传播的目的与功能、传播媒体与介体、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与传播效应等子系统在内,具体情形如下: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与原因

任何一种传播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也彰显了传播的功能。同样,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也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动机。其中,功能是客观性的,目的和动机是主观性的。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总体说来,其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以及记录历史发展变迁和反映人生酸甜苦辣的功能,具体如下: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政治功能

主要体现为介入政治和影响政治。古代文学传播干预政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间作家的文学创作表达,比较典型的就是汉朝乐府诗词,由统治者采集汇编而成,以便了解和知晓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是当政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对时政的看法。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经济功能

主要体现为文学创作者出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而著书立说。这一方面比较典型的体现在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与传播中,此一时期作家写作基本是出于商业目的,维持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传播小说的目的也是为了赚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3)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抒情言志和娱乐功能

文学创作首先源于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表达作者的理想、梦想等之类的东西。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比较典型的是两大类,一是古代诗歌;二是古代小说。

(4)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为对社会风气有巨大的感染和净化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文学传播打破了文学创作个体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状态,能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

(5)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文学鉴赏和文学追求功能

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批专门沉浸于文学追求的高层作家群,比如较为典型的是形成一些文学传播团队,相当于今天的文学沙龙。

2.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驱动原因与目的任何一种文学或者文化传播总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客体来看,其动因如下:一是人们心灵世界波动引发的主观动因;二是企图建立一种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秩序的现实动因;三是获得生存知识和技能的功利性动机;四是感叹人生苦闷和追求一种精神超脱快乐和满足人们特殊兴趣的心理动因。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体与方式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都是需要借助一定的介体和媒体,采取一定的方式方能传播开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传播媒介对整个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助推。

1.形式多样的口语传播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口语传播媒体形式多样,从口语语音的强调、传播场所场合和传播广度与效果来看,有以唱为主的演唱、吟唱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讲为主的讲学和论辩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诵为主的吟诵和朗诵口语传播媒体,有以说为主的说话和说书口语传播媒体等。

2.丰富多彩的实体传播媒体

我国古代的传播媒介都是比较传统和原始的,这和当时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相通,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刻在特殊媒体上的传播。如甲骨文通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传播,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文学传播形式;金文刻在青铜器上而传播;石刻文是利用石头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图书形式.另一类是写本媒介。它是指用笔将文学作品写在一些类似纸张的媒体上,比如写在竹子上的简称竹写文;写在木头上的叫木写书;写在丝制品上的叫帛书;写在纸上的,叫纸写书---这是一种比较发达的文学传播媒体,与我国古代造纸术发展息息相关,比前面媒体有诸多优点,后来慢慢装订成册,形成了现在书本形式;雕版印刷体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学传播媒体,由于其传播速度的加快,渐渐成为后来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体。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媒体经过了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口语传播媒体、手写本传播媒体、雕版印刷传播媒体。

(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主体构成与传播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不光是在传播形式上多种多样,在传播动因与功能上多姿多彩,在传播思想和观念上也具有诸多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1.多彩的传播思想,闪烁古代人思想的智慧火花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背后都有一套传播理论和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也不例外。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再次立言和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以立身"、"以幻为真和声律传文"等等,这些传播思想,一些是通过文人的理论阐释表达出来,另一些是通过文学创作的倾向和实践活动展现出来的。

2.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彰显了传播者不同的心态和风格

任何一种文学传播都是需要一定的传播主体的,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发展史,其传播主体主要有两大类别,一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原创者个体;二是团体性的传播主体,比如古代的乐府。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主体具有多彩的特点:一是传播主体彰显了非常个性化的要求和倾向,比如政府机构为文学传播主体,展现了其强烈的政府信息;文学印刷和出版传播主体,展现了诸多商业性的目的;其他文学团体传播主体展现非常多的文学气息。二是传播主体的影响力具有巨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其中,作为政府性的主体机构文学传播影响最大,作为文学创作个人的传播主体,其传播影响力最小。三是传播主体采用的传播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其传播的效果。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经验带来的诸多经验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达繁荣除了原创作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传播体系的成功运行,它包括传播主体、目的和功能、媒介与方式和传播客体及传播的效果等等,具有十分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方面对当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启示.

第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功能多样化,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也有个人的功能。这一点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务必要注重其功能的发挥和挖掘,尽可能为其创造各种条件,让文学传播真正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造福人类。第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媒体和方式多种多样,经历了原始的人工传播媒体和非人工式的传播媒体,启发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口语传播媒体和纸张传播媒体,又要利用现代化的文学传播媒体,比如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文学传播媒体,积极整合和优化组合各种文学传播媒体,力求形成和建构一套复合创新式的文学传播媒体体系,从而推动文学更好地服务人类和社会。第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主体既有个体主体,也有集体形式的团体传播主体,这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原创者个体利用各个场所和场合,包括利用网络传播媒体,给予文学作家真正的独立创作空间和自由;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团体、民间团体等机构来传播文学,彰显团体传播的巨大力量。第四,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丰富多彩,具有一定的高度,这启发我们当今的文学传播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文采美和内容美,还要注重通过文学作品传播来彰显时代的风采。

三、结语

我国古代文学传播与文学创作几乎同步,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过程,从传播阶段、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观念、传播媒体和效果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诸多特点,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种种情形,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当今文学传播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草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目的与功能[J].甘肃理论学刊,2009,(6)。

[2]郑艳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5)。

篇(2)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

)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3)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三、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篇(4)

朱老在他长达九十多年的生活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他一生永不停歇、辛勤耕耘的结果,朱老生前常爱说两句话:一句是梁启超的“战士死于疆场,教师死于讲席”;一句是“我们必须前进,永远前进,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他一生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信念。我觉得,朱老身上这种永不满足、充满生命活力的进取精神,是最可宝贵的。从他早年登上学术之坛起,直至晚年,除因外力所迫搁笔以外,他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特别是九十多高龄犹能撰写几十万言的《元好问传》,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是罕见的。

记得1987年夏天,朱老病重住长海医院时,我和另一位先生去看他,他谈起正在写作的《元好问传》,谈起元好问的时代,谈起对北宋九帝、南宋九帝的评议,谈着谈着,他突然说:“我真不想死!”我至今忘不了他说这句话时的严肃神情和炯炯目光。这是把生命献给祖国文化学术事业的庄严誓言。这种热爱甚至到了近乎痴心的境地,这深深地感动着我。

朱老之所以能保持这种数十年一贯的学术热情和进取精神,取决于他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十分深刻的历史感,又有十分清醒的时代意识。他把认真吸取、勇于借鉴历史经验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批判很好地结合起来,读他的著作,总为他广阔的历史视野所折服,同时又能感受到现实的生活气息,且两者水融,而非生搬乱套。他写了近十部传记著作,如他的成名作《张居正大传》,从1943年问世以来,为中国的新型的传记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此书直到现在仍不断再版。朱老在写张居正传以后,还写了杜甫、梅尧臣、陆游、陈子龙、王阳明等古代人物的传记。这些传主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都是对国家、民族作出各种不同贡献的人物,朱老特别表彰他们的气节、风骨以及济世救时的涉世热忱。他还写过他夫人的《李方舟传》,在中他还曾想替一位女生产队长立传,目的则是从普通平凡的人物中发掘品德之美和人性之美。

篇(5)

解题金钥匙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首先要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即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一、传记文学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同学们在阅读时,要归纳作品所叙述的传主的生平事迹,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如《鲁迅自传》第二段中写鲁迅的求学经历,从其“弃医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赤子情怀。二、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需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通过传主的言行和典型事例,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掌握文章中塑造传主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律。如《吉鸿昌传》中,吉鸿昌在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人对华人的歧视,特意在自己的胸前佩戴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其次要把握“评”与“传”的关系。许多传记文学在叙述传主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经历的过程中,适时地对传主的思想行为作出分析,对传主的精神境界作出评价,从而揭示文章的内在意义。如《“纵浪大化”季羡林》开头:“滴水虽小,却能穿石。这给我们两点启发:一为从不中断,二为注入一点。从不间断,就是有恒,日复日,年复年,坚持不懈;集中一点,就是目标专一,从不旁逸。”这段议论,既是为介绍季羡林作了铺垫,同时也揭示了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道理,成为作品的文眼。

解答传记文学作品,还要品味作品语言。传记文学写的是历史,语言却是文学的语言。文学语言的本质是形象。传记文学的语言大多丰富、精练、典雅,讲究韵味。如《徐悲鸿的一生》写徐悲鸿求职失败,濒于绝望的一段文字:“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的痛楚。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把徐悲鸿当时的内心感情表达得形象生动。

模拟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走向艺术之路(节选)

范 曾

我四岁时入学,由于早熟的聪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父亲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家中有些留下的画册和画具,我从小便喜欢横涂纵抹。最早对我有影响的是画家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我喜欢他要言不烦的用笔和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恻隐之心深深打动了我。我的父亲信佛,是一位居士。我问他,我是不是也应该吃素?父亲说,你太小,吃素成不了佛,可见父亲的教子是很有幽默感的。还有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我有时看着看着就流下了眼泪。我照着丰子恺和张乐平的画临摹,有时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我也写字,由于张廉卿是范伯子的老师,所以我们家对他的书法十分推重,我从小学他的字,每天悬腕对临。有一年暑假,我满嘴长了胡子疮,擦着紫药水,像个小魔鬼。一向爱漂亮的我把门锁上,从早到晚羞与外人接触。除此便收集邮票,那时没有钱买,就从偶然收的家信中撕下来,一张张积累,连很普通的、不值钱的邮票,我也认为趣味无穷。我们小时候老实得很,连向别人要旧邮票都不敢的,因此搜集的速度之慢,可以想象。直到二兄1945年去香港之后,他从银行里的信件上取下一批批的外国邮票寄给我,我才渐渐收集了几大本。

我八岁之后,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兄因为参加革命,遭到追捕,几乎丧命,离开家园,到苏北打游击去了;二兄也为生活所迫,跟舅父去香港谋生。我从小不爱和女孩子玩,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对文学又一窍不通,所以我很孤独,怀念着两位才情出众的兄长。他们也很喜欢我的,二哥的生活渐渐好一些了,经常寄糖果和书刊给我。大兄则一直为革命奔走,常囊空如洗,挨饿受冻;但他还是想着我,给我寄回过十只石猴,那是刻工粗糙的艺术品,我竟然让它们排队睡在我的枕旁,每天给它们洗澡。(1)

我上中学之后,开始顽皮,成绩也江河日下,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我对数、理、化没有丝毫的兴趣,所幸范氏大代数书很厚,正好在书的边角上画卡通。每一页画的动作,略有区别而有连续性,用相当的速度翻阅,便可有运动的效果。画人吃包子、踢足球、小孩儿推磨,无奇不有。同班的顾乐夫,今天也是一位名画家了,画得更出神入化,竟至有一次数学教师冯德吾忽然问顾乐夫三的四次方是多少,他说“二十七”,引得哄堂大笑;接着再问我,我说“二十七再乘三”,虽然我心算不行说不出得数,却也博得了满堂彩。(2)

(选自《范曾自述》)

1.结合文义,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只有文学永远在全班执牛耳

(2)画得更出神入化

2.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哪些方面的艺术爱好?

3.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非常精彩,请选择一处略作赏析。

4.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认为一个人小时候的爱好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

又读一本大书(节选)

沈从文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

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结果如何。因为自己既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皆只好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我从不用心读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朗朗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是由于这份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这样,便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儿,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总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小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画时刻得整整齐齐的?这些古怪的事情太多了。

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寻找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就为的是白日子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抟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剌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时,夜间我便做出无数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

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有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选自《从文自传》)

1.请根据文义说说题目“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的“小书”“大书”各指什么。

篇(6)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譬如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就是记录全世界奇奇怪怪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的挑战人类运动的极限,有的超乎人类的想象,有的惊世骇俗,有的荒诞不经……

程维来的宝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做出来了,在全社会公开展出,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人们好奇的不是这座宝塔做得如何的雄伟和壮观,而是啧啧赞叹这座宝塔镶嵌着他从医50年来积累下来的近百斤的离体病牙,啧啧赞叹的是他用半个世纪的心血和成就铸造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号称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座宝塔已经超越了美学范畴。

在这本书里,程维来向读者披露了他圆“宝塔梦”的初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他在安徽省潜山县悬壶济世,为数以千计的牙痛患者解除了病魔的折磨。当他把患者口腔里的病牙一颗颗拔下来时,半个世纪以来竟然积少成多,积累了40多公斤。

一般的口腔医生对于这些血淋淋的牙齿的处理方式,大多是视为秽物丢弃在垃圾筒里,哪个都没有想到这些离体病牙能派上啥用场。而程医师却不,他视这些离体病牙为“宝物”。他经常去察看,担心这些“宝物”被老鼠搬走。90年代,他得知某医科大学口腔系教学时缺少离体病牙,还曾经多次无偿赠送一些给医科大学做教学使用。那么他保留这么多的离体病牙用来做啥呢?他在书中这样袒露出他的心路历程“……我想了很久,这些‘离体牙’现在在我本人手中,我认为还是一个宝贝。在世人眼里它们这种怪样子,没有什么用处,也不值钱,也不是金银财宝。我要把它变成金银财宝,这是我多年来的梦想。我想把这些‘离体牙’加工制作成一座美术工艺品牙齿宝塔,这样不仅是变成金银财宝,而且还是一个珍贵的美术工艺品,可成为永久收藏品,也可能是中国没有的,世界没有的奇迹!万人牙齿做成美术工艺品宝塔,将填补中国口腔牙科事业一项牙齿美术工艺品收藏品的空白。”

当我为作者那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而为之深深折服的同时,我认为这本书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宝塔梦》一书有以下三点艺术特色,值得称道。

一是真实。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过:“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在书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以传记文学这种文学体裁,集结着自己所有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去驾驭着文字的千军万马,作一次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细心的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体味到作者并没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也没有矫揉作做,更没有沉湎于小花小草的闲情逸致。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得读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率真与质朴,同时达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效应”,经读者跟随作者的感触,去承接他的所有喜怒哀乐,这种情感的链接,也就产生一种文学的共鸣。众所周知,真实是传记文学这种体裁的生命,既然是“生命”,那么我们就不可以等闲视之,视作儿戏。当我们在驾驭这种文学体裁时,就要注意,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段对话,都不能人为地去杜撰,否则“生命”都没有了,何谈什么作品质量?在这一点上,程维来很好地遵循着传记文学的写作规则。

二是具有科普性。在书中,作者还煞费苦心地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来说明他的“宝塔梦”,从一颗颗离体病牙,经过能工巧匠,怎样变成一座美轮美奂的工艺艺术品。我们通过图片展示,不仅了解到离体病牙的名称、形状,而且还知道这座宝塔的结构等制作过程。为此我要说《宝塔梦》一书,不仅是一本抒发真情实感的自传,而且也是一部不乏教化作用的科普读物。

三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程维来的“中华人牙第一塔”,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塔中的底座平台,用离体牙镶嵌着飞天(也称为八仙音乐),表达了古代人们飞天的梦想,生动地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奇思妙想。在第一层中,外墙运用“离体牙”镶嵌“八仙过海”的人物局部,我们不难看出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独具地运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的神仙生活。塔中“八仙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此外还选自《西游记》中唐王饯行、取经归来等片断。

篇(7)

教学大纲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讨论编写,经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生效。一经编定,就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备课、讲课提供依据,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学习有晓谕和指导作用,事先向学生通报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第三,为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拟定考试卷、考评教师教学质量等,提供重要依据。

(二)教学大纲的特点

1.科学性

教学大纲是为某一门课程编制的基本纲要,可以说,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科学,编写教学大纲,当然也要体现出这门科学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具体说,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在大纲中要有明确的表达;这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在大纲中要有逻辑性地循序渐进;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纲中要有合理的安排;这门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在大纲中要有准确的规定。

2.简洁性

大纲是一个基本纲要,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教学内容都一一列入,而必须写得简洁明白。大纲中既不能有描写,也不能有议论,大纲采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

3.长期可行性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朝三暮四,变化无常,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当然,教学大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科的进展,每过若干年,教学大纲就会修订一次,但这种修订不能过于频繁。

(三)教学大纲的写作

1.标题和编定者、编写或修订时间

标题采用课程名称加文体的写法,如《××课程教学大纲》。根据需要,有时可在前面加上教学对象,如《××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或《××年级××课程教学大纲》。

标题之下,写明编写者和编写或修订时间。

2.正文

正文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修课还是专业课,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本课程对于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教学目的。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哪些科学知识,提高哪方面的实践能力。

第三,课时分配。说明每周安排课时数、共需周数、总课时数。其中课堂讲授占课时多少,实践环节占课时多少等。

第四,教学方法与教材。说明主要教学方法,是面授还是函授等,是讲授为主还是以操作为主等。如果事先有指定教材,应写出教材名字和出版单位、出版日期。

第五,主要教学内容。列出课程的主要章节及每章的重点思考题,并标明每章所用教学时间。

【 例 文 】

当代纪实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20__年6月修订)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教学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发展历史。

2.认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纪实散文、口述实录文学等当代纪实文学的基本文体样式。

3.掌握纪实文学写作的基本技巧。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每周安排授课2课时,共17周完成,总计34课时。

三、教学方法与教材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教材采用孙春  著《文学的返璞归真——当代纪实文学概观》,中国文史出版社20__年6月出版。

四、教学内容

引论“纪实文学”:一个概念的突围(2课时)

思考题:1.纪实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纪实文学崛起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第一章 中国纪实文学的历史回顾(4课时)

第一节 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

一、《左传》

二、《战国策》

三、司马迁的传记文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游记和轶事小说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二、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

第三节 唐宋以降的纪实散文

一、唐宋家

二、明清散文家

第四节 近现代的纪实文学

一、传统文体的继承:传记、游记

二、报告文学的诞生

三、建国后十七年的纪实文学概况

思考题:中国古代纪实文学的主要文体样式。

第二章 全球视野中的纪实文学(4课时)

第一节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写作

一、美国的报告文学及“新新闻主义”的出现

二、诺曼·梅勒和他的《刽子手之歌》

三、“口述实录文学”和斯特兹·特克尔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纪实文学创作热潮

一、苏联和二战纪实文学

二、其他国家的纪实创作

思考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纪实文学概况。

第三章 寻找“真实”的坐标(4课时)

第一节 “真实”旗帜下的诉讼

一、近年来对纪实文学“失实”的指责

二、有关“真实”的几点分析

第二节 一切文本都有虚构性

一、纪实文学是历史性的文本

二、自由化虚构与有限制的虚构

三、完全纪实与非完全纪实

第三节 “真实”在纪实文学中的三个层次

一、“真实性”的多层性和动态性

二、消除对纪实文学“真实”的种种误解

三、纪实文学内部的不同真实标准

思考题: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探讨。

第四章 纪实文学与审美形象(2课时)

第一节 纪实文学中审美形象的呈现机制

一、表象、语象和意象

二、“单式语象”与“复式语象”

三、“意象”辨析

第二节 纪实文学审美意象的建构

一、叙事文学中的审美意象

二、早期的比喻、象征意象

三、晚近的变形、神话意象

思考题:纪实文学中的审美意象类型。

第五章 报告文学:文学的新闻化实验(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报告文学的文体优势与局限。

第六章 传记文学:个人历史的文学呈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当前传记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第七章 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历史的还原与重建(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1.对“历史”的重新认识。

2.历史题

材纪实文学的文体特点。第八章 口述实录:作者在叙事中的自我放逐(4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

第九章 纪实散文:个人视角的亲历讲述(2课时)

(具体内容略)

思考题:纪实散文的基本类型和写作方法。

篇(8)

这本书主要讲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赞歌。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独特有的旋律震撼着世界,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心里中掀起了狂澜。

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罗曼。罗兰以极其丰厚而卓越的创作,发展了传记文学的体裁,成为了20世纪的一道风景线。

篇(9)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篇(10)

1927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次在对于《某些人》(Some People)的书评中提出了“新传记”一词来概括当时以斯特拉奇为首的打破传统的传记形式创作,新传记也因此得名。《奥兰多》作为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新传记”观点同年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伍尔夫为张扬自己“新传记”观而形成的一部“功利之作”。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伍尔夫“新传记”创作实践进行分析,即虚构传主的选择和多线并置的手法的使用。

一、虚构传主的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理解的‘传记’是传统的文体样式之一,是反映真实人物生平的一种文体样式。”①而读者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传记《奥兰多》却很明显能看出奥兰多的生命形式超出了我们正常人的生理行为模式。

《奥兰多》中主人公奥兰多是一位英国的贵族,他在三十岁之前以男性身份存在,在三十岁之后性别更替为女性,并以女性身份,生命延续了将近四百年的时间。作为一部以“传记”定名的作品,虽然伍尔夫曾经表示这个传主的原型是自己的女友薇塔,但是在史实上,文中的记述主体奥兰多却完全违背了人类的生命形式存在,而是伍尔夫的一场文学虚构。

虚构传主的选择展现了伍尔夫大胆而独特的选材风格,并对传统传记模式做出极大的挑战,这也符合当时新传记创作中作者们自由的选题意识。同时伍尔夫新传记的这一改革也具有极强的讽刺性,用虚构传主这一对传记大跨度的改变讽刺了当时的传统传记中对塑造英雄主义的一味追求,伍尔夫“新传记”模式创作以其存在夸张色彩为特点,目的是引起人们对自己的“新传记”观重视,使传记能够达到为普通人物立传的目的,通过使用虚构人物立传手段,将写作过程放大,增加作品关注度,而非主张所有“新传记”都应该宣扬为虚构人物立传。

二、多线并置建构圆整人物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传记”的词条释义认为传记是最初因为纪念目的而产生的,因而使得传记倾向于歌功颂德②。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英国的传记文学创作中却出现了一段和时代密切相关的传记创作改革浪潮,即“新传记观”的提出。传统传记的精神指引性被传记作家广泛消解,传记不在只为塑造人物的典型精神而进行单线孤立创作,伍尔夫亦开始对传记人物进行多维立体建构。

如果我们将《奥兰多》看做是一部以奥兰多为传主创作的传记,忽略其中出现的种种不符合科学的境况来看,传记中描述了英国年轻贵族奥兰多从伊丽莎白一世治理后期到伍尔夫身处的1928年间近四百年的生活。伍尔夫将众多真实人物穿插在奥兰多的生活中使整部作品的文本时间合理的向后推移。

《奥兰多》中除了为奥兰多营造出真实时间线之外,还为奥兰多建构了两条虚构的生命线即文学线与爱情线。作品中《大橡树》这本诗作在奥兰多的文学生涯中反复出现,奥兰多对于自然界的种种热爱与观察都是基于想完成《大橡树》的创作,因而文学线的展开即是以《大橡树》的成书过程为窗口向读者进行展现的。在《奥兰多》的爱情线中,奥兰多的每一个阶段就会遇到一段不同的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生命节奏的爱情或婚姻。例如从最初的陪伴女王身边没有爱情可言,到突破束缚爱上萨莎被萨莎所伤,到贯穿了奥兰多由男性变成女性过程的罗马尼亚哈丽特大公,到屈服于时代渴望找到婚姻作为自己的归宿嫁给了谢尔莫丁。

而在每一次奥兰多的爱情徘徊后,都会促进奥兰多对《大橡树》的写作进一步推进,或能进行再次创作,或能对其进行删减,这使爱情线和文学线紧密相连,在对两条链进行对比梳理时可以看出,文学线与爱情线不仅是奥兰多生命虚构中出现的两条重要的故事线,同时文学线和爱情线的推进过程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三条线呈现出了相辅相成的状态,互相关照中更突出了伍尔夫新传记观中对传主精神塑造做出的尝试。

三、结语

因伍尔夫1927年提出“新传记”的巧合时间点以及伍尔夫为《奥兰多》的“传记”定性,所以本文中选择《奥兰多》作为伍尔夫新传记观研究的例本。研究《奥兰多》后得到伍尔夫对于新传记的创作实践包括为普通人立传的目的以及多线并置塑造A整人物等手段,同时关于伍尔夫的“新传记”观的叙事时间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注释:

①田英华著:《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页。

②转引自唐岫敏著:《斯特拉奇与“新传记”――历史与文化透视》,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参考文献:

[1]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任一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上一篇: 数字化教育 下一篇: 果园科技化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