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篇(1)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4-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到实际工作的初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探析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观察社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敢于担当的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应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行合一”的统一性。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验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拓宽和转化自己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感触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考量自己,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慢慢地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次“三下乡”的体验、一次边远山区的支教、一次革命圣地的寻访、一次环保活动的倡议、一次企业工厂的参观、一次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等等都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评判准则,促进自身高尚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践,走出课堂,初涉社会的新鲜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将空前的活跃。在活动中跟其他同学一块沟通、学习、交流、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协调能力。

(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和工作态度。如果学生不拘泥于片面性和形式化来做好这项活动,真正把实践活动做“深”、做“精”,那么必定会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或感悟,真正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六)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人才竞争市场,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以便为将来求职时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高校具体的推进和工作落实中,由于认识和具体执行上存在着的一定错误行为,导致了目前实践活动更多地是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正确有效地引导,重视程度不够。有报道称,每当寒假或暑假即将结束时,总会出现大量的“盖章大军”,有的学生甚至通过父母找人托关系到各种各样的公司或个体单位盖章;还有的学生没来得及盖章,回到学校后自行联系周边的小店盖章,实在不行就自己刻一个“橡皮章”、“萝卜章”,还被学生美誉为“实践神器”,而且“代代相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高校对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引导缺位”现象,部分高校在机械地传达着上级部门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但是真正到了实践对象的主体――“大学生”这一层面时,却缺少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指导。

(二)高校中愿意参与并能悉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因为,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完成课时量上,这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直接影响他们职称晋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相比较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老师对其负责,实践前老师还会做一个全方位的细心指导,甚至包括心理辅导。实践中每周还会固定与实习单位及学生本人沟通,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脉搏。

(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大多数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实践活动的通知,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甚至没有搞清楚自己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欠缺,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或是任务来做这项活动,功利心太重。在2013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竟然将“三下乡”变成了“农家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摆个“POSS”,拍个照,回到学校后还在人人网、博客、空间上公开发表各种吃、喝、玩、乐的状态。

(四)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不愿让其去偏远地区吃苦受累。每当寒暑假的时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家长大多乐意带着孩子去各地参观旅游。特别是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90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老人的百般呵护,不愿经受社会实践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过分自我的习惯。每当快开学时,明知孩子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但当接到孩子需开具社会实践“证明”的求助,非但不制止,反而热情地伸出“援手”,托关系、找熟人,助长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五)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太过形式化。许多高校在与各类企业、各地市县级等政府部门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意向协议书时,合作双方仅仅是为了挂个牌而已,对于协议书上规定的后续合作内容就没有了下文。还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通过联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家长来完成,经常会出现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发发新闻的状况,极度扭曲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模式及出路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和现状,说到底其实还是该项活动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存在着一定漏洞。这首先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家庭乃至学生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效应。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敦促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同时积极搭建高校与社会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各高校也应积极探索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尽可能多地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并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监管,比如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等等;家长和学生也应及时转变观念和认识,认真对待,使得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家长朋友认可并支持的高质量活动。

(一)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形成适合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各高校应由校领导牵头,协调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将此项活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按必修课进行考核。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匹配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规有序进行。比如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奖惩制度、经费支持计划、政府对学校实践育人的绩效考评、学校对老师实践育人的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同时,对实践活动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实践活动要严查到底。

(二)运行保障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真实化,真正体现出该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妨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一般来讲,项目化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项目启动(目标)、项目计划(承诺)、项目的执行和控制(量化)、项目收关。而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模式则可以按照以下六个环节来具体执行。

图3-1 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流程图

(三)服务保障

据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在校大学生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类实践活动;88%左右的在校生渴望体验职场;更有67%左右的大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安排了暑期“实习”任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又面临“实践地点和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缺乏专业课教师指导”、“缺少活动经费支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瓶颈。因此,这需要政府、高校、院系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真正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保驾护航。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调控及监管职能,充分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及交流,积极为“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牵线搭桥。

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也应广辟蹊径、广开渠道,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主动寻找合作方,尽可能多地建立优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把自交给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与实践单位“面对面”,并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提供切实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

(四)内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最终还是学生,哲学上讲,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比如大学生可以以社团的形式自发成立大学生“实践联盟”、“实践沙龙”等,也可以自行邀请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同学们分享经验和感悟。这样以来,学生们很容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该项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必将愈发高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真”、做“实”,做到真正“有成效”,必须从该项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入手,注重点面结合,不断探索其规律,丰富其内容,拓展其领域,创新其形式。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华银峰,吴珊珊.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设计[D].蚌埠学院学报,2013,2(2).

[2] 商守卫.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学术论坛,2014..

[3] 王慧,刘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36-02

“义工”旨在服务社会,提倡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扶贫济困、支边支教、弱势群体的关注、公益服务、环保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高校义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其中有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大学生,也有非困难学生,高校义工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高校义工活动的意义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义工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扬“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义工精神。高校义工群体,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个群体,它倡导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育人”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此外,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角度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义工活动的组织架构及活动内涵

目前,各高校的义工活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研究通过近几年来义工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几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即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从义工队的组织框架、义工活动内容、义工活动传播形式、义工活动效应这四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从义工队的组织架构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由校成才服务中心负责慈善义工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队下设20个义工分队,包括成才服务中心义工队、社区义工队及18个院系分队,由各自的帮困辅导员担任联络员。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采用学生义工队和教职工义工队这两个主要群体进行义工活动。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则在学校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统一管理下,下设12支学院分队,每个分队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本学院分队的相关志愿者公益活动。

其次,从义工活动的内容来看,各高校义工队都在“关老、扶弱、助学、助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慈善文化节,包括慈善文化论坛、慈善义工沙龙、公益电影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较好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公益的快乐。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则侧重于各社区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挂职锻炼、社区心理辅导、义教义卖等形式。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义工活动,丰富了义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中。

最后,从义工活动效应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较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完善人格;搭建实践平台,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感恩典型,内化道德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在深化区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项活动围绕社区服务,深入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各类群体。

三、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个维度,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编制,较充分地对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调查。

道德认知方面,在对于义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试认为不需要任何条件,76.7%的被试认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63.1%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富有爱心和热心,40.8%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37.9%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57.3%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敢于实践、不怕挑战,28.2%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义工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相对于一些专业上的条件来说更加看重义工的爱心和热心,因此在人员选拔和相关培训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对于在义工活动中个体获得的感受,84.5%的被试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在对于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被试报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见在关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试所具有的情感较为积极。

道德意志方面,在义工活动中面对和他人存在异议的情况下,58.3%的被试会选择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总是坚持的被试只占到15.5%。

道德行为方面,在义工活动的收获调查中,45.6%的被试认为在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试认为自己开拓了眼界,61.2%的被试认为自己学会了理解与感恩,38.8%的被试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义工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动的安排上也要进一步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义工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义工活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认识和价值体现。德育目标也在此得到升华和内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暖暖爱心,在付出中学着成长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了外界对自身的肯定,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德育实践过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平台

义工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价值体现。如“关爱你我、温暖夕阳”的敬老院义演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安排适合他们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小辈们带给他们的关爱,这个义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愿参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年人们心中充满暖暖的爱意。

(二)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义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大学生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敢于创新和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人带去快乐。如“换物行动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动,在通过交换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达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物品获得的差价再去奉献爱心,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大学生们既可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又给大家带去了付出的快乐。因此,义工活动给大学生们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尝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小爱可以汇聚成大爱,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义工活动的内涵。

(三)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喜欢和电脑交流,对世界、对社会有着片面的认识。如何让他们真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触人”。只有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义工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从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从与自身有关的人、事到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所涉及。这可以让大学生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环境、知道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让他们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顺琴,李兴奎,罗晓云.义工特色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枫,邹娟.浅论高校“义工”学分制的实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83-86.

篇(3)

我们的队伍是7月3日召集,9名队员是经过筛选留下来的。大家对于此次义务支教都充满了无比的热情。经过一周的细心准备,我们的队伍于11日早上8点出发前往xx镇。

支教生活从第二天早上到xx小学开始,我们就和校长打上了交道。他的淳朴、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到了这个集体,虽然语言有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更广的了解。虽然时间有限,但是我们会尽我们那一份微薄的力去讲给他们我们所知道的。

进到班级里,我看到的是一张张稚嫩的脸蛋。时不时的有几个孩子会抬头偷看我,可是当我将目光投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迅速的将头低下。我知道,这是他们害羞的表现。毕竟我们还不熟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们一直处的很好。开始的第一堂课我并没有给他们讲什么,我只是跟他们聊聊。那是我才真正知道了以前在报道上听到的那些事是真的,他们每天起得很早,有的孩子要走两个小时的路才能来到这所学校。而且我很钦佩的是他们都是自己走过来,很少有家人送他们。他们的父母有很多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不仅要学习,还要代替父母照看他们父母的父母。想想我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着,可是他们却做了好多。从那开始,我告诉我自己,再也不能用高人一等的眼光来看他们,他们值得我们去敬佩。

简单安排后便分配课程表,我被安排在第三天上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还有孩子们那份质朴与纯真。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们怎能不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利用网络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学会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看待自己生活的环境。外面的世界不是伊甸园,但也绝不是洪水猛兽,我们希望学生能更加自信,从厌恶学习到喜爱学习。

第一次被人称呼为老师,总觉得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个人都认真地备课,讲课也是投入最大的热情,嗓子喊哑了,就喝口水润润,接着讲,满脸满身的粉笔灰也都顾不上擦一下。我们努力地给孩子们讲着知识,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把娱乐带到了课堂内外……真希望能把我们知道的所有东西都讲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精彩。

开始讲课的时候,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并不是那么顺利。后来也就慢慢的得心应手起来,我上课的时候不喜欢死气沉沉,所以我更多的带个他们欢乐。在欢乐中学习,这是我们那个年龄段最想要的。所以我在每一堂课上都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经过两节课我的目的也算达到了。在我的课上,气氛非常的活跃。每个人都在思考,他们会努力做到,我经常对他们说:只要去做,不管对错,总有收获。数学课我不喜欢,因为它太枯燥,不过我自信我的数学课有更加丰富的内容,那就是能让他们收获自信。不管对错,只要有人来尝试我都会给予奖励。这样我的课就非常的容易进行,他们也非常的配合。

在支教期间,我们除了每天有课的老师去上课外,没课的老师也会去旁听并做好听课记录或者积极备课。老师也可以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对授课老师的意见及建议等。此外我们实行每天一会制,这些都是我们的队长余林杰提出来的,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每天上完课,经过午休大家就集中在一起,在“宿舍”开个简短的会议,谈谈今天上课的感想,自己觉得有那些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去听课的老师也发表自己的见解,觉得授课老师哪里做的比较好,哪个地方做的不好,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都可以提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地进步,做到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对于第二天上课也很有帮助。

一周的支教活动对于求学路上的孩子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对于孩子成绩的提高是微不足道的,对农村的教育更是如九牛一毛,但是我们相信经过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他们明白了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路上走的更好。希望我们这次的支教活动能给那些孩子的理想插上翅膀,愿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努力飞向外面的世界,在那里展翅翱翔。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与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当我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的听课时,我找到了和别人的不通之处。我们在校大学生的价值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现出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经过院党校培训过的积极分子,这也是我实现积极分子价值的一种途径。

支教期间我认识了很多同学,也了解到了他们的成绩很优异,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三名,学习态度很端正。在现阶段在知识方面我们可以做他们的老师,而在学习态度、上进心方面他们足以做我们的老师。他们在那么简陋的环境中学习,都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再想想我们自己,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学习,却还有那么多挂科的同学。每当我想到这时就会觉得愧疚、就会自惭形秽、自叹不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

看看他们的学习环境,再反观城区学校的环境,就会发现城乡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甚至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教育是名族的希望、教育是名族的未来,社会更应该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情况,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教育的平等。

支教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我们爱那些孩子,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一样。虽然他们叫我们老师,但我知道,他们早就把我们当成了哥哥姐姐,并且他们爱我们更多。他们是用那么纯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喜爱,自己从家里带了好多杏子给我们吃,放了学就是赖着不走还缠着我们一起去玩儿。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们满足的笑容,不仅是对同一片蓝天下乡镇小学情况的调查与了解,更是收获了一次有意义地经历、收获了一份责任。在这份责任的驱使下,时刻提醒着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着我去做。等着我去努力去奋斗,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改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尽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充足的教育资源。我也希望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能如他们的梦想中所说的那样,不要对现实低头放弃学习,而是靠着努力与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境况,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建设出上一份微薄却不可或缺的力量。

篇(4)

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他们睁大求知的双眼,对所观察的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生命。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天赐的学习环境,而“实践”赋予了孩子探索学习的武器。当我们带孩子们来到田地里,他们不光认识了一些农作物,同时还看见了许多平时看不见的动物,如:牛、羊等;当去超市购物时,他们不光知道了超市里的食品是按其自身特点分类的,还知道了物品上条码的作用;当去公园捡落叶时,他们不仅认识了各种树的树叶,同时也知道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不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都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在最真实的生活中,亲自用眼、用手、用心、用身去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大自然、大社会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广博的,不是在活动室里让孩子看几幅图片所能替代的。可以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教育者的百宝箱。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品质的最佳途径

当今的家庭结构使我们的孩子处在简单、孤立、封闭的环境中,缺少与他人、同伴、群体、社会沟通交往的氛围,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学会理解他人、满足自我的需要,和大家友好相处。例如:去参观消防队时,孩子们大胆地与消防员叔叔交流,主动请教自己好奇和关注的问题,整个实践活动显得生机勃勃,孩子和教师都在互动中获得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与经验;在超市购物的活动中,孩子们在自己找不到所需食品时,会自己去向营业员阿姨询问,使超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加入到我们的搜寻行列;当自己的钱不够时,几个小伙伴商量共同买一样物品。这些活动都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分享、交往的快乐。

三、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良好情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成人的过分宠爱,使得他们任性、自私、冷漠、缺少责任感,总是在享受别人的关爱而不懂得奉献和给予爱。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中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让孩子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幸福,享受爱他人与被爱的幸福。比如:在我们带孩子去参观敬老院、安抚孤寡老人之前,我们就组织孩子们精心编排了节目,其中有诗歌朗诵、歌曲、舞蹈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了老人爱吃的食品。当孩子们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献上花、送吃的、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扣衣服扣子、梳头发时,敬老院里充满了浓浓的祖孙关爱温情。最后孩子们还给爷爷奶奶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敬老院萦绕着一片欢声笑语,爷爷奶奶直夸小朋友们乖。这样的活动,不仅给敬老院的老人带来了快乐,孩子们在活动中也进一步学会了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相信爱的种子已深扎在孩子的心中。

篇(5)

世界水日前夕,我参加了一个实践活动。它需要我对陌生的居民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居民的节水问题。我当时十分兴奋,但略有些担心——这是我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验,如果他们不欢迎我,把我轰出去怎么办??

而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来到了我家隔壁的一栋房子,敲响了第一户人家的门。心里还是紧张得怦怦直跳,脑海里还想象着待会儿交谈的画面。终于,一位老奶奶开了门,她微笑地打量着我,又和蔼地问:“你找谁啊?”我说明了来意,老奶奶倒是很乐意地协助我完成实践活动。看到老奶奶那亲切的面孔,我也慢慢地放松了。我把问题告诉了老奶奶,她极其认真地回答了我,生怕漏掉了哪一句话。很快地,我顺利完成了第一户人家的调查。走时,奶奶还对自己的小孙女说:“要向这个姐姐学习,长大了也去做些社会调查!”我听了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接着我又调查了第二户,第三户 ……都很顺利,我的心情也就越来越放松了。到后来,我感觉就像和自己的朋友、亲人在交谈一样了。

那次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社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的一张张笑脸总是浮现在我脑海里,它让我感觉到温暖,让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篇(6)

关键词:

艺术院校; 德育工作 ;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决定国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质是决定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探究适合艺术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艺术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创新德育工作。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

纵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德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还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1.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低效

由于德育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第一,德育实效性有其内在效果,即德育可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德育时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德育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当前,有的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奋斗的精神认识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担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价值选择及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时,学生未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特别是对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多元化,比较重视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现,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较低。

2.艺术院校不重视德育

高校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至于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力度不足。这样的德育不仅失去了其精神和动力,还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尤其是艺术院校将学生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置,在德育实践中,只重视说服教育,不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对德育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会艺术实践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德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出现了下滑趋势,且道德领域变得非常复杂。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艺术院校要以人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倡导创新的教育观——学知识、学艺术、学做人,重视德育工作。艺术院校要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道德实践的层次,不仅仅要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艺术实践不只是实习、采风、演出等活动,还是培养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如野外的采风,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缩影。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欣赏艺术、社会、自然的过程,通过情感类活动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道德。美育,可动之以情,影响人的行为。培养和构建正常、健康的审美观,是艺术学院美育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知识和理念,去发现美、获得美、接受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艺术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最好方法。学生通过到各个矿区、广大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观察民情、国情,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确切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美术学院德育和社会

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只要到了假期,中国美术学院就会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考察。这种具有专题性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同时让学生和群众达到情感共鸣,一起领略、感受国家的强大。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最近两年的寒暑假,中国美术学院一共组织了近两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学发展观、诚信国家等实践服务团,还开展了“三下乡”的实践服务活动。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及实践服务,走访了参加的老军人,一起回忆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编成舞台剧,到各农村、矿区、社区开展演出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是加强、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在艺术类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构建基本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张艳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期:___________

2021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一】

我来到了宝应电信公司,参加了它举办的“第___届大学生实践活动”。其实,在报名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可是没想到就成功了。心里自然格外高兴,因而,对这次难得的机会也十分珍惜。

开始的前两天,我和其他一起参加该活动的同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电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参观了电信公司机房等地方。那里工程的巨大与工作人员认真的态度让我认识到这里的工作不简单,它关系到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交流。

我与其他五个人,组成了“天翼营销方案及前置营销”的小组。

第三天,我们便来到了开发区,在卢启棱带领下,了解了中国电信的3g业务,并将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和中国电信的学子e行套餐进行了对比,找出了学子e行的优劣势。

接下来几天,为了更好的得到调查结果,我们组又分成了两个小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有人打电话调查,有人接头调查,有人数据分析、整理,有人画图,有人写实践报告。每天我们两个组都会对当天所做出的成果进行交流与分析,并未对方指出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卢老师也会对我们的成果进行一些简要点评。

这次的实践活动,虽然时间很短,却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卢老师___了我,做事要学会动脑筋,不能墨守成规;唐斐___了我,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绝不拖拉;赵亚萍___了我,做事要认真,切不可马虎;时谦___了我,做事之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杨扬___了我,做人有时要低调一点;祁潇___了我,要十分融洽的处理好人就关系。

在大家一起为电信出谋划策的同时,我们六个人也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友情之花的绚烂开放,所以在这几天里大家相处得很愉快。

篇(8)

对于同学们来说,七月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每一位有志学子,都希望自己梦想成真。我在学生时代,和你们一样,也想读一所名牌大学,至今我的愿望尚未实现,估计永远不会实现了,但我不觉得遗憾,因为今天我与××大学的师生坐在一起了。

篇(9)

【关键词】小组活动 设计 游戏 分享

小组就是众多人组成一个联盟,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在社工领域,小组是社工安排有相似问题的案主共同帮助解决自己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互助得到问题的解决。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是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为小组的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小组活动的设计。小组活动设计是小组活动开展的指南,不仅要求设计要符合小组活动的目标,并且还要有可操作性。通过对小组工作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对小组工作活动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活动会有明确的目标,小组的工作者参与并指导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情景与小组组员互动达到小组的目标。小组活动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学习过程是一种感受、体验和内化式的学习(张洪英,2005)。

在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中,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对整个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资本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包括行为和语言两个部分,即游戏和分享。那么游戏到底可不可以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呢?行为认知理论认为,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我们可以把游戏看做是模拟的现实,通过游戏规则我们限定了组员的行为,让组员体验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这样可以重构组员的认知。组员在有了新认知之后就可以改变原先的那种不良认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游戏是可以解决组员问题的。但是如果光游戏而不分享,对于那些认知反应较慢的组员,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则不能体会到这种新认知,所以作为小组工作的带领着,其根本任务就是在分享过程中点明游戏的目标,让组员们去体会,并使其逐渐渗透到组员个人认知和行为当中去。

台湾学者林万亿指出,小组社会工作的活动具有以下功能:提供人际接触、汇集对小组成员有用的资料、通过小组活动中的预演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容许偏差行为、导入小组成员平时深藏的感受以供全体组员的讨论和分享(林万亿,1998)。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小组活动设计的建议

1、明确小组总目标和分目标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的游戏不是小组发展的主体部分,小组的工作人员借助游戏这个媒介来运作小组,让游戏媒介有效地配合小组总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要明确小组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才不至于使小组无目标航行。

发展心理学当中有一个很经典的实验称为延迟满足。实验当中,实验者给几名四岁的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后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果。于是,专家们开始观察,有的孩子马上吃了糖果,而有的孩子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一直等到二十分钟后吃到两颗糖果。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当时努力克制自己的小朋友,长大后在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可见自控能力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保持毅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质。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这个实验,让儿童学会如何培养自控能力,增加毅力是儿童小组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在儿童小组活动游戏设计中,为了实现小组活动的总目标,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状况先设置与总目标相契合的分目标。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实现小组活动总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使小组活动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2、提高小组活动参与度

小组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分为游戏部分和分享部分。小组游戏部分是小组的核心。那么,在小组活动设计中如何才能提高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呢?一般儿童小组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游戏内容比较轻松、活泼并且动作较多,来吸引小组组员的注意力,整个活动过程模式是由“热”到“冷”,再到“热”的过程,即从热身游戏到思考分享,再到鼓励支持并结束。所以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尽量多设计一些轻松、活泼、动作较多的游戏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小组活动计划要随时修改

虽然,小组社会工作并不像一般娱乐休闲活动那样需要举办许多团队活动,但是,借助游戏这一形式,将小组目标寓于小组游戏之中,不仅能实现小组目标,更能达到增加小组社会工作的趣味性、增加小组对成员的吸引力、激发组员参与的积极性等诸多目标。经过学习与实践,在儿童小组工作中笔者发现,组员的状态对小组的影响很大,如果组员在正式活动之前仍然没法进入状态,我们就不得不添加新的热身活动活跃小组气氛,热身游戏一般需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与本节活动主题相关)。

4、小组活动设计要符合实际情况

在小组活动中,参与游戏的过程尤其是参与竞赛性的游戏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所以对所设计的活动进行模拟、事先操作和预期活动结果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在语言分享过程中,如何使每位不同性格的组员都表达感想呢?这也是要提前设计好的。一般的方法是由一位组员开始轮流表达,这样可以使不善于表达的组员表达自己。在这样的轮流表达过程中,小组社工要学会协调局势。对于过分表达的组员,说到无关紧要的内容时,小组社工要利用总结和回应的方法及时打断。例如小组社工可以说:“×××说的非常好,那么旁边的组员怎么想呢?”这样就均衡每位组员的表达机会。在每位组员表达时,小组工作者要及时记录,最后给予总结性归纳,而尽量少做一一回应,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对具有同一问题的组员有一定了解。

三、结语

小组活动的设计是小组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游戏和分享来实现小组工作的目标。作为一名小组社工应该具有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不仅要设计出符合服务对象特点的活动,而且要反复琢磨、模拟,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还需要强调的是,小组社会工作是一项与人有关的工作,在小组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变数,这是事先无法预测的,如果一味地遵循既定的方案,会抹杀了小组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对小组动力的自然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赵芳,2005)。所以,活动设计方案只是计划和参考,并不是不可变更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英 . 小组社会工作: 理论与实践 [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篇(10)

一、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性理论,它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特性,包括产品品质、产品创新、产品特性、配销渠道等方面,建立公司独特性,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也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时采用最多的竞争策略之一。差异化的目标是自身在社会的竞争当中独树一帜,满足社会客体需求,取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差异化策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实践育人的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当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活动组织者缺乏实践经验

在组织的主体上,高校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般都是教师或辅导员。我国高校的教师一般都以学术科研为主。学者和实践者在活动当中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学科差异。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讲授,对真正的教学问题的情景也只能是在教师或者是学校,而实践活动是一种真实性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从一个理论情境向真实的教学环境转变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的,难以体现出学科的实践性。

辅导员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承担一个引导者角色。高校每年新晋的辅导员岗都呈现递进式趋势,使得辅导员岗位的更替也逐渐开始频繁。辅导员岗位的更替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新的辅导员岗位由于缺乏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二)活动的志愿者存在同质化现象

首先,志愿者专业的同质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者实际上是专业相同或者相类似的群体,在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进行调查,这样就会存在一个思维的定向,即大多数的志愿者都只是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单方面的,没有能多视度、全方位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志愿者的知识结构同质化。一定程度上讲,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相差不大,知识构成相对一致。他们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的。此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学、政治学等知识也相对均衡的,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群体成员所拥有的这方面的知识构成是相差不大的,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再次,志愿者的年龄层次存在同质化。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这些学生当中,年龄的分布相差不大,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其看问题的范围还相对狭窄,虽说经过两的大学学习和熏陶,但是还不能形成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处理问题往往单一化、简单化。

(三)实践对象与志愿者背景“重叠”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是“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形势政策宣讲等为标志的社会实践活动品牌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些活动的地点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来源于基层或者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实践活动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实践志愿者的大学生,往往并不必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用二元分类来看,当前大学生一部分是来自城镇,另一部分来自乡镇或农村。他们在享受教育资源或者接受的文化环境熏陶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迫切有着改变现状的心理需求,期望着能够去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和锻炼,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本应该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其在城市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知识为这些艰苦的地区进行一定的服务和意志磨练的。但目前的情况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志愿者还是回到农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并不愿意到农村参与实践活动。志愿者的成长背景与实践对象存在“重叠”。

(四)不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实践目标是育人。当前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不注重对实践经验分享的长期性,也即大学生实践活动只是任务式的执行,实践活动结果就是形式上的提交一份质量相对不高的调查报告敷衍了事,不讲求在实践活动与经验分享相结合,不考虑学生与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感受和能力的提升,忽视对实践经验的推广与应用。如此一来,就会导致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及时的解决,也会导致学生和教师出现对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消极心理。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组织者缺乏系统的训练,生活阅历有限

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工作的阅历,而且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也有限,在组织活动中很多新问题、实际问题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都是通过在同学校之间的组织者之间的短暂交流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根本无法满足实践活动中的随机问题解决的需要。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教师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组织活动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的培训还相对薄弱,甚至很多地方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一个培训的机制,导致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组织者没有一定的组织经验而盲目的地进行组织活动,使实践活动出现了走马观花的现象。

(二)活动组织时间短暂、组织过程过于仓促

实践活动的组织发起是在学期期末开始,整个组织发起到活动的开始也只是半个月或者更少,时间活动准备短暂性也很难形成对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目标要求、形式内容、实践的方法、执行的路径等比较全面的、充分的、具体的、细致的计划,难以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与点面结合,难以保证整个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有序、持久有效的开展。

(三)实践基地资源选择有限

大学生每年的实践活动队伍庞大,人数众多,实践基地的数量却是寥寥无几,很多高校实践活动的地点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都是同一个地点或是几个地点之间来回的转换,造成这种原因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对自身实践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四、用差异化策略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以特色制胜为目的,是差异化策略的重要原则。用差异化策略来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结合志愿者特点与需求,从实践基础的选择,到活动组织实践,再到总结与反馈,都需要组织者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运用差异化策略。

(一)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与文化背景多样、互补的志愿者

一是注重志愿者专业结构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发挥聪明才智。既要尊重和发挥志愿者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又要尊重科学专业的互补性。志愿者不能仅仅是单一学科专业的队伍,也应该存在交叉专业或吸收其他专业的志愿者,组成多学科参与、多专业协作的志愿者队伍。

二是注重志愿者学历层次上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主要是倾向于本科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占的比例不高。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术训练和系统的理论学习,本科生志愿者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不深、分析不透。因此,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本科生志愿者积极地做事但视野不广、分析不透的不足,充分发挥不同学历层次背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注重志愿者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来自不同地域的志愿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志愿者走在一起讨论、实施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难得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小集体中,大到对实践主题的讨论,小到成员间的磨合,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也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志愿者的交流与认识,可能出现小小的摩擦,但这都是课堂中无法提供的真实教学情景。具有多文化或者说是跨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团队,一定会收获更多。

(二)注重实践基地的时空育人功能

除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外,还要考虑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上的反差效应。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能否取得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选择,要考虑到志愿者的发展需要,事先评估实践基地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可能带来的育人效果。实践基地的发展程度、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地域文化差异等等,都是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升实践活动内涵和效果的重要资源。因此,在组织和策划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一是对于同一个实践基地,可以长期跟踪调查,定期回访,以时间为轴线,实践基地的变化和发展为比较要素,做深做实;二是注重反差原则。主要有文化背景与实践基础的反差原则:对于来自农村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沿海开放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对于以来自城镇大学生志愿者,应安排到乡村等边远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有专业或行业的反差原则:来自文艺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工厂、企业、社区中开展社会实践;来自理工科专业或家庭的志愿者,考虑安排到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开展社会实践;农林牧专业的志愿者,安排到社区、学校、医院、化工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要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出发点,以长才干、作贡献为落脚点,尽可能考虑到更多志愿者的成才、成长需要,充分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文化背景等因素,把他们带到让他们产生深刻印象的地方,开展一次使他们深受教育又让他们发挥作用的实践活动。

(三)注重实践结果的反馈

首先,各高校应该专门建立实践活动后期反馈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分享、评价等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从开展到结束后反馈的各项流程,从制度上减少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做好阶段总结。

其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无论是学生还是组织的教师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既要对实践活动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成果做信息的记录和反馈,还要从实践基地或者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进行总结。在实践活动反馈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交流会、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分析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为以后的实践活动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再次,建立和完善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可以采用“媒体报道、社会实践成果评比、当地产生的影响等显性产出进行客观评价”等方式,也可以采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使大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隐性循环评价制度。对于评价方式的选择,不管是选择隐性评价方式还是显性的评价方式,有一条原则都应该是各大高校所应该共同遵循的,也即是“激励为主,考核为辅”。只有在众多反馈形式组合起来时,才能让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5月.

上一篇: 经济管理类专科专业 下一篇: 社保局档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