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食堂管理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7 19:5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学校食堂管理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校食堂管理科

篇(1)

1、更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因此,在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等方面,教师要大胆“退居二线”,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自主发展,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了解和学习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主动听其他老师的课等。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和认识课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动向,借鉴经验,大胆创新。

2、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得更好即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只有了解掌握学情,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得更好。只有“知己知彼”,才可能事半功倍。否则,一节课不管教学形式多么新颖,都难以达到良好效果,都算不上一节有效的课。学情的了解包括学习前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情况,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

3、善于总结

实现有效教学,决定于历史教师的自我完善。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只有不断反思,认真总结,推陈出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二、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预备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懂得学生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出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 适应课改,转变观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发力点。教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会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目标方面,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思考和创造能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在教材方面,教师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在教学方面,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篇(2)

数学教师若想顺利完成各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把有效管理融入到整堂课的始终。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坚决的抓好课堂的管理,任何教学都会变得十分困难”。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是学生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管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提高算数能力。

一、要制定严肃的课堂规矩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堂课讲解质量的好坏,与良好的课堂纪律息息相关,如果教师在讲课时,教室内非常的安静,学生就很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学习,发现有不懂的问题及时举手向教师请教,如果课堂纪律一团糟糕,就会使课堂的质量大打折扣。所以,设定严肃的课堂纪律,对于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把教育方式由简单的说教式变成主动式。教师要注重课堂基础的准备,对一些经常性的规定要严格要求。例如,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把课本、学习笔记整齐的摆放在书桌前,把学习用的笔放在课本上,无论这节课是否能用到,教师都应该这样的要求学生。采取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课堂的准备能力。再如,在教数学课的时候,很多时候都需要用到辅助教学工具,所以教师要提前安排好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学具用品,到这节课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检查,让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够参与其中,促使课堂教学有秩序的推进。

二、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执行规矩只是教学的第一步骤,如何促使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知识,这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保障。课堂上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才是掌握课堂的首要因素,决定着整个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多数的课堂管理都是围绕学生建立的,能够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对于是否构建积极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如何设置好课堂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设置具有趣味和挑战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悬念下认知矛盾,带着疑虑去探索课堂,自觉地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大胆的发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国古语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氛围是建立良好课堂关系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充当组织者、授课者、领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宠儿。首先,教师要认清这一点,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势地方,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和教师有平等的待遇。其次,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说有悖道德的话,不可以当众体罚学生,不可以在众多学生面前批评哪个学生,要以沉着冷静的态度面对学生,如果学生违法了班级班规,教师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耐心细致的给学生合理的解释。再次,教师还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世界。作为教师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学生的情感,要把学生当作亲戚和朋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在课堂讲课中,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学习习惯给予纠正,使学生保持正确的学习习惯,如果这样的错误习惯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教学十分不利。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行为养成,让学生养成上课注意听讲、认真书写的习惯,养成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用积极性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如你真棒、要加油,不仅要求学生不能这样、不应该这样,还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这样学习,怎么才能更够学得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是最严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认为数学过于枯燥和复杂,对数学没有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当中娱乐。这需要教师多思考、多联想,改进教学方式,探索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尝试一题多解思路,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点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牢牢的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寻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提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以至于在讲课的过程不出现错误,保持讲课的连续性。学生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注意力被吸引过去,能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习中来,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管理水平,这对于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作用。只要全体教师遇事沉着冷静,积极化解教学中的各类问题,用严格的课堂规矩约束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提高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3)

二、要制订可行的实训计划

教学计划的可行性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提高中职实训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制订可行的实训教学计划。在制定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守以下三个原则,分别是:第一,明确实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在制订实训教学课堂计划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明确清楚地认识到实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第二,细化并且优化教学内容。要想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在制订实训教学计划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明确实训教学的内容,对教学内容就进行细化,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实训教学内容的掌握。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来优化教学内容。第三,提高实训教学进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如果学生对于某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是比较差,教师应该适当地延长该内容的教学时间,加深对学生的教学,进而保证学生对于该教学技能的掌握。

三、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实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将无法有效地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故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在选择实训教师的时候,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还应该提高对教师的实践经验的要求,因此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学校应该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师。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自我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技术也得到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也应该注重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对于学生的技术教学的时代性以及创新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将整个生产流程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学生更加直观和认识到整个生产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实践生产技能的掌握,所以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加强对多媒体仿真系统的运用,可以将实际的生产加工流程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生产加工技术的认识程度,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小组教学方式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学习,所以在中职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小组教学方式的运用。要保证小组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就要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班级学生的人数来进行分组,比如班级人数为60人,教师可以加强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人。在分组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自主搭配,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避免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分组完毕后,教师应该加强各个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并且推选出小组的小组长,保证实训任务的更好完成。在进行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操作演示,操作演示是实训教学的必要环节,通过正常的操作演示,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操作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演示环节中,每个小组可以推选出小组内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代表,然后再各小组进行操作练习。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过程中,团结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中职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团结合作教学。

六、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需要借助校外的实训基地来实现,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比如,学校应该加强与学校附近相关企业的合作,将学生放到企业一线生产中进行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篇(4)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比如七年纪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的内容,看似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上千年,没啥联系。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很快就能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篇(5)

一、小组竞赛与课堂管理的关系

小组竞赛指的是在课堂上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学习小组参与的比赛,它之所以能够在课堂管理中顺利运行主要依靠两个方面: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比较严重,小组竞赛的形式恰恰符合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们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努力学习、探究;其次,这种教学的模式与课堂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要求各位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教学的主w,着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小组竞赛的模式恰好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得到最终的教学结果为目的而进行的。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竞赛

在小组竞赛课堂管理的模式下,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呢?

(一)分组要合理

合理分组是小组竞赛模式的前提,如果一个小组内都是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另一个组都是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话,那么就没有竞赛的必要了,因为始终都会是一个小组赢。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合理分组,每个小组内既要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有学困生,各个小组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要保持一致,这样竞赛的形式才更有意义。举例而言:在进行《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列举出一些玩具的汉语,例如“足球、洋娃娃、轮船、风筝、游戏机”等等,看哪个小组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玩具翻译成英语的形式,由于每个小组学生的平均水平一致,所以每个小组都有赢的可能。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竞赛中来。

(二)合理设置竞赛的问题

合理设置问题也是小组合作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们即使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也无法完成的话,那么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设置得问题难度过小不需要小组合作学生们也能探究出来的话,竞赛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把握竞赛问题的难易程度。

三、小组竞赛课堂管理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组竞赛在英语预习中的运用

预习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导致一部分学生预习开展的并不顺畅,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竞赛预习,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几个问题,让各小组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预习、探讨,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先得出最终结论。举例而言:在进行《Do you like meat》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课文中涉及到哪些陌生词汇,我们从这篇课文中能够学到哪几个重点句型”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传统的预习过程中有许多学生走神、做小动作,但是在小组竞赛模式下的英语预习教学中,学生都会为了赢得胜利而努力去预习、探究,并最终取得预习的效果。

(二)小组竞赛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竞赛模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拿《Does Daming like bananas》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让学生预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来组织一个对话,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要找一个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内的学生朗读的最准确,并奖励这个小组一朵小红花,预习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发现陌生的单词、句式,而学习的过程教师则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小组竞赛的模式可以用来激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从而发现学生的弱点并进行纠正。

(三)小组竞赛在拓展、延伸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教学的拓展延伸,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就算完成了,这种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的眼界很窄,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的拓展延伸,我们依旧拿《Does Daming like bananas》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教师在完成教材上内容的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我们日常中吃到的食物有哪些?他们如何用英语来表达呢?”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对课堂的拓展延伸,看看哪个小组能够列举出最多的且教材中没有学到的有关食物的汉语以及英语翻译,对于获得第一名的小组可以奖励五朵小红花,第二名的小组奖励三组小红花,每十个小红花可以兑换橡皮小组内每人一块。这样学生们肯定更愿意参加到小组的拓展延伸中去。

四、小组竞赛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管理中的作用

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管理模式下,小组竞赛模式起到了哪些关键性作用呢?首先,它以游戏化的竞赛形式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枯燥的课堂教学毫无兴趣,相反他们对游戏、比赛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所以竞赛的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小组竞赛的课堂管理模式对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辅助作用,它讲究的是集合学生的智慧来进行教学,引导小组把所有学生的建议综合到一起,当所有学生的智慧综合到一起时,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保证;再次,小组竞赛的课堂管理模式对于班级氛围的创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课堂氛围沉闷,师生关系也不融洽,而小组竞赛的模式则讲究的是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每位学生为了保证自己不会拖小组的后腿都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班级的氛围自然而然也就活跃了,师生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总述:

小组竞赛的课堂管理模式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产物,它对于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小组竞赛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篇(6)

为了能够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本文在写作形式上采取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教学调整的思路来进行。依据发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细节问题,对细节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细节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达到本文研究目的的思路斫行。为了使本文的研究真正具有可行性和使用性,在教材的选取上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进行探索。

一、课堂教学细节之一,课堂互动效果差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少、互动质量差。所谓互动频率较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领导地位,将知识点进行口述,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是只“奉献”出了耳朵,并没有将大脑和嘴带入课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随之涣散。所谓互动质量差是指虽然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但交流的问题往往都是让学生进行“是与非”的回答,或是对课本内容的阅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发挥出来,甚至很多时候学生回答的内容都是没有进行思考直接脱口而出的。

(二)问题的分析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细节问题,虽然与历史学科的特性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最大的问题则是体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遵循新课标理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仅仅从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是不足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的培养、历史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应该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性进行重新的考虑与界定。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与质量呢?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发挥”当然是不行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参与度这一重要问题,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能够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哪些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本文认为设置开放性思考题、辩论题并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进行备课时,教师就可以从“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为切入点设置问题,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有关“科举制度的利与弊”的辩论,辩论时教师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并提前预估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前预估并准备好处理和总结的方法。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可以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还可以扩大课堂参与的群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回答问题、参与辩论,而学生的回答也不再停留于“是与非”的表达上,而是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论述。这就使得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在频率上还是在质量上有有明显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细节之二,教师过于依赖教材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进行的采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往往都是仅仅围绕课本来进行的,课本涉及到的内容一丝不差,课本不涉及的内容丝毫没有,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进行理解。

(二)问题的分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三要素,离开这三要素,课堂教学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很多时候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又太多与强调这三要素的重要价值,以至于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虽然任何一本教材的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同时任何一本历史教材在内容上也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任何事件的产生都是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就使得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有所筛选的从大局出发,从重要事件、重要问题出发,出于无奈不得不省略掉很多相关内容。而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扩展,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的,同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存在的重要价值之一。如果教师仅仅依照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自学就没有任何差别了。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不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刻的思考,还导致了学生面对历史问题,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无法将历史问题与学习知识有机相连的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初中历史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坚持既尊重于教材又不盲从与教材的原则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对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

(三)教学思路调整

针对这样的细节问题,本文认为历史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时,尤其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要提前多相关资料进行大量的收集,而这一工作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参考资料”的收集与编撰,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将适合在课堂展示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三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讲授之前,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美国诞生”的意义(可以从现代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网络和书籍中对《美国诞生》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以小组作业的形式上交,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内容进行整理会发现,学生收集到的相关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并且涉及到的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这些资料中就可以找到课堂教学的灵感,哪些相关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是教材没有体现的……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一小组所提交的内容讲解出来之后,该小组成员还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而这一自豪感不仅能够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动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什么关系?“莱克星顿”在什么地方?“波士顿”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虽然在教材中都略有涉及,但是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并不能给学生产生整体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美国地图来标出重要地点的所在位置,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教学思路依旧是在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在以教材为主的基础上融入了两个特殊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筛选并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第二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即教师将小组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课上讲解与展示,并对被选中小组进行表扬,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该小组学生进行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两个特殊环节的融入,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历史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意识。

三、总结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从历史课堂教学的两个细节之处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师生互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灵活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精神的策略。

【参考文献】

篇(7)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由教师占主导地位的灌输式“教”转变为由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当今教改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管理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和管理者。我们知道,激励具有加强和激发主体的动机、推动并引导主体的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并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培养和磨砺自己。激励引发了学生的需要,促成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中,我们教师是否应该多激励学生呢?或者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学生之间的激励是不受限制的,他们在一天里有很长的时间相处在一起,可以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上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这时候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理解、互相监督、共同向上的良好氛围,并因为互相激励而诱发学生个体的自我需要与学习动机。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班级管理方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管理”的管理模式。这里的“互相管理”实质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个体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二是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古语有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以“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为依托的“互相管理”模式正是拉近学生使其团结的纽带,能够做到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建设集体,为学校班级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学生的“互相管理”能从事情的本身出发,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往往更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互相管理模式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 

1.互相管理模式的由来 

篇(8)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管理很关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但往往在面对调皮学生时束手无策,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气急败坏,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没法正常实施,让课堂教学教学变得低效,而且很有可能由此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和学生都饱受煎熬。而与此相反一种情况是: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开展,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措施,短期内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但从长期来看,无疑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越来越讨厌数学,更严重的可能会禁锢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他们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越雷池半步。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呢?有一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很透彻,那就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管理的策略》。书中通过理论阐述,使教师了解课堂管理行为的含义,更新课堂管理的观念,同时着重介绍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力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行为更科学、更有效。

篇(9)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管理能力;管理策略

高效、灵动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一、教师课堂管理内涵及其基本类型浅析

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有着较广的内容范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首先,教室作为课堂活动进行的物理空间,是课堂管理实践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客观环境保障;其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督导,进而维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状态,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课堂管理并非传统意义上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的单一化管束、指责、批评甚至惩罚,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尊重学生的切实感受和体验为原则,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的必要沟通和疏导,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课堂管理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放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容易使学生忽视课堂秩序的重要性,注意力相对不集中,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专制型课堂管理以教师为主,教师依照制定的课堂规范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课堂活动,对超越规定界限的学生进行指责和批评,而这一管理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氛围较为呆板、严肃;民主型课堂模式旨在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有序、健康的课堂管理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合作。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意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灵魂。学生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榜样,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格魅力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尤为重要。中小学教师的课堂管理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一,对学生而言,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思维活跃,敏感好动,极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从而分散注意力,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意识,加强自律性和自控能力;其二,对教师而言,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转换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另一方面也应尽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助力于提高自身的综合教育素养与能力。

三、有效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策略探讨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共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规则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规则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规则的制定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形成统一意向,教师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依依落实为细则、条款,这一规则制定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使学生积极参与并配合后期的实施。第二,规则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制定,在听取学生的建议后进行适当地修改、整编和完善。其中,教师应该尤其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规则的制定一定要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如学生个体差异性表现、课程与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的多维度等等;其二,道德性,制定课堂管理规则是针对学生的行为构建的一个正确标准,学生在发生错误时,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应对和解决,绝不能固守规则、机械刻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是解决学生不良课堂行为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关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理论研究,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更有效应对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另一方面,教师应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尽多地利用课外时间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现阶段面临的困难或烦恼,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遵守课堂秩序。

(三)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培养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教师在制定了具体的课堂规则后仍然无法有效地解决课堂行为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缺乏维护学生尊严的意识。例如,一位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这样说道:“今晚必须做完15道数学练习题,否则明天站着上课!”,而另一位教师这样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10道数学练习题,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后5题也完成,明天课堂,老师愿意与你们共同探讨,一同分享正确答案!”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态度,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再如,学生经常会被窗外的鸟叫声打断思路,漏听教学重点,导致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此时,教师不应该趾高气昂地斥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巧妙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窗外的小鸟叫声确实很动听,但接下来讲的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哦!”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同时没有因教师的指责而迫使讲课停顿下来。久而久之,通过教师因势利导的教育和管理,学生可以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因果归因观。

(四)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构建有效信息反馈机制

致力于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管理能力,学校领导及相关管理层应重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重要意义。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从事课堂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传播教育、管理经验;另外,鼓励年轻教师向资历较深的教师学习工作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再次,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畅所欲言,加深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时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促进教师心理角色的合理化转换与定位。

结语

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的,良好的课堂秩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的高尚品德。因此,落实民主课堂管理理念,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郑瑞华 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平舒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能有序地组织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及时有效而巧妙地发现和纠正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它主要涵盖三个方面:通过教师的参与,围绕教学目标,制定班级的学习规则,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锁定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责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段,建立安全、和谐、协调的课堂环境,组织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并及时地发现和纠正课堂中的问题。

职高政治课因理论性特强,教学管理极具有挑战性,教师管理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一堂课教学成败。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管理?

一、从确立教师威信开始

学生信任佩服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要像爱护最宝贵财富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生活和健康,满足学生对事实深入思考的精神需求。最有趣味的讲课,是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唯有这样,学生才会打心眼里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

有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是积极的。对他的教诲,学生会言听计从,因为有威信教师能把要求变为学生主观需要。他表扬能引起学生愉快自豪的情绪,促使他们要求自己表现得更好。有威信教师轻轻批评也能触动学生;相反,无威信教师,即使表扬也不起鼓舞作用,学生对他的批评更是口服心不服。可见,同样的教学,教师威信越高,效果就好越好。

二、增强对课堂的认同感

教师面对若干性格各异、个性不同的学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规,就不能将他们有序地组织在课堂中。实践证明,适时将些一般性常规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在学生适应规则后,心理上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因此课堂需规则,规则意识要培养。没有将课堂规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就不能养成良好习惯。课堂需民主,民主意识要培养。没有放下“师道尊严”观念,就不存在师生共同制定课堂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课堂需关爱,爱心意识要培养。粗暴处理问题就得不到学生认同,反而引起大家反感,就不能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良好课堂行为,激发学生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案的预设和再生成,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成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成为趋向学生提问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于给出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让学生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一种创新型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思考,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改变以往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排斥学生个性和思考,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到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这种只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拷问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实际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摧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和对抗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悖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新课程核心理念。

四、坚持学科渗透的原则

“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对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我们学习思想政治的原则,知识应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对自己动手得来的知识,我们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就会记得牢、用得好。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探究,敢于创新,转变观念,大胆实践,才能开创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教师应努力抓住学生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积极心态,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情绪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科知识增长同时人格也得到健全与发展。政治教材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政治与历史学科在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知识,共同要求。如果不注重相互配合,只是各自为政,孤军奋战,就难形成合力,素质教育也难上新台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了解彼此教育内容,从相互关联中恰当地确立各自课程的内容,构成有机联系。

五、创建师生交往的和谐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应追求公平教育、和谐教育,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一个“后进生”,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让这些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惠及学生一生。教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智力参与,顾及他们态度和情感,这样,师生双方交往才会更积极,情感交融才会更和谐,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效果最佳。

上一篇: 小班教研活动总结 下一篇: 绿化设计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