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30 13:55: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绿化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绿化设计论文

篇(1)

1居住区绿化的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准的提高,不仅对居住建筑本身,而且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区绿化有着重要的作用[1]。

1.1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从而在净化空气减少尘埃吸收噪音,以保护居住区环境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小气候、遮阳降温、防止西晒、调节气温、降低风速,而在炎夏静风时,由于温差而促进空气交换,造成微风。

1.2娥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丰富多彩的植物布置,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并利用植物材料分割空间,增加层次,美化居住区的面貌,是居住区建筑群更显生动活泼。还可利用植物遮蔽丑陋不雅观之物。

1.3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吸引居民的户外活动,使老人、少年儿童各得其所,能在就近的绿地中游憩、活动观赏及进行社会交往,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增进居民间的互相了解,和睦相处。人们赏心悦目,精神振奋,为形成好的心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条件。

1.4居民区绿化中选择即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益。

1.5在地震、战时能利用绿地疏散人口,有着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的作用,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

由此可见,居住区绿化对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面貌的美化,对人们心理的良好作用都很有意义。随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环境景观还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应为人所用。

21世纪的人本居住区规划设计将是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打破固式化规划理念,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区。而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

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同来进行。乔木、灌木、草坪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达到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2]。

2.2设计需经济实用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建筑周围的土壤由于建筑施工经常有建筑垃圾等阻碍植物生长的环境,须采用耐瘠薄、抗性强的树种。而且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物业管理也跟不上,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良,因此更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

2.3美化环境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有平面构图,也有立体构图,同时又是把植物、建筑、小品等综合在一起的造型艺术。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2.4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居住区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营造接近自然、生态良好的温馨家园为宗旨,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及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3]。

2.5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以人为本

小区绿地最贴近居民生活,规划设计不仅要考虑植物配置与建筑构图的均衡,以及对建筑的遮挡与衬托,更要考虑居民生活对通风、光线、日照的要求,花木搭配应简洁明快,树种选择应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并区分不同的地域,因地制宜[4]。北方地区常绿树种应不少于2/5,北方冬春风大,夏季烈日炎炎,绿化设计应以乔、灌、草复层混交为基本形式,不宜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另外以人为本并非一味迎合目前人们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影响人、造就人、提高人的层次和品味。

2.6居住区绿化要适地适树

居住小区房屋建设时,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就地掩埋,土壤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应对选择耐贫瘠、抗性强、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为主,结合种植速生树种,保证种植成活率和环境及早成景。还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5]。

2.7合理的组织空间

居住区绿化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更具有功能性和实用性。居住区绿化主要采取分割与渗透的手法来组织空间。

2.7.1空间的分割

绿化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绿地中话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6]。

用水面、山石、树丛、花架、小品等分割水面如处理得当能拓宽空间,将有限的距离拉大。山石如砌筑得法,配以树丛能增加空间层次。花架能使空间隔而不断,但要注意比例和尺度。过于粗壮则有堵塞感,过于纤细起不到分割作用。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采用下沉式或上升式广场给人一种独特的领域感[6]。广场沿街边界可用灌木、绿篱分割内外空间。

2.7.2空间的渗透

空间的渗透与联系同空间的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分割而没有渗透和联系的空间令人感到局促和压抑,通过向相邻空间的扩展、延伸,可产生层次变化。常用手法有:

用门窗、花格墙和植物框景在设置分割物时,可利用门洞等手法使被分割的空间既保持它的独立,让人们有场所感,又与外界联系紧密,相互渗透[7]。

巧用花架居住区绿地中的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8]。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是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的一种绿化形式。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居住区庭院式绿化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小同大异,各具特色,立意明确,回味无穷,融园林艺术、文化艺术、美术艺术、书法艺术为一体,寓教育于游乐之中。庭院式绿化小区中的组团式小游园,服务半径小,供居民茶余饭后休息游乐,人称“袖珍花园”[9]。

2.8利用自然景观,体现绿色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东西更容易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和谐与美好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尽可能地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当中去[10]。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使住户闻不到自然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不论是新建的居住区还是改造的旧住区,总会有一些现存的植物存在,特别是一些大树要尽量将它们组织到居住区的绿地系统中,通过植物自然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就不必等新栽的植物缓慢生长,就会有较好的绿化环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不会给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带来负担。

为提高小区的生活质量,绿化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在整个小区内以自然植物景观且多以绿色植物为主,增加整个空间的绿量[11]。在居住区内多种植高大的乔木,因为成片的高大的乔木不仅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而且还为低层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生态条件,在高大的乔木下面还可以作为活动、娱乐的休闲场地[3]。并实现绿化的多样性,建立乔、灌、草多层次的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增加开放性空间的绿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最好的绿化效果。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让居民能真正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美好。

3总结

居住小区绿化影响因素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掌握,不可机械照搬。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富英俊.浅谈园林植物配置.园林.2001(5):19-20.

[2]袁栋.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城乡建设.1999(8):25-26.

[3]吴林春,丁金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绿化设计的思考.建筑知识.2002(3):13-15.

[4]黄伙南.对居住区绿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建筑知识.2003(1):5-7.

[5]蔡丽明.对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几个要素的探讨.建筑知识.2001(2):19-20.

[6]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科技.1998(10):5-7.

[7]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8]陈强,姜新成,张革.长春市文化广场园林绿化浅析.中国园林.2000(5):54-56.

篇(2)

随着近几年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中心广场、主体花园都在飞速的建设,但是很多都存在着规划定位不准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了所谓的城市生态效益、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城市的整体形象,花费较大的资金进行人工绿化造园。例如:陵川县的崇安公园,虽然有着大型龙柱、假山、文化墙等,但是在强调绿化建设上还做的不够。在2009年,虽然政府投资50余万元增加了大树的移植,比如大油松200多株,但是也是了增加新的观赏效果,虽然在之后评为了森林公园,但是一味的强调生态效益、追求景观的园林建设的模式,不但破坏了本土景观所具有的自然特征,也加重了绿化建设的资源消耗,导致出现“千园一面”的现象。

(二)忽视历史与文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注重人工的建筑以及雕琢,却忽视了当地的历史与文化。例如:陵川县崇安公园的文化墙浮雕、县标广场的县标组雕,其县标名为“腾飞”,并且组雕有90吨。这些都是人工施工的建筑,大型石雕、公园喷泉、大型灯具等。这些人工建筑少则几万十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再加上人工费用、装饰品以及管理维护等费用,都大大的增加了资金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最终只会形成一大堆“城市垃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基本上每一个城市都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于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三种倾向:一是,不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弃而不用;其二,展示的手法过于单一,利用不当;其三,忽视现有文化遗存,热衷于假古董的新建。

(三)忽视科学与适用

很多的城市园林建设都欠缺必要的布局规划,重视新发展区的建设,忽视老城区的建设。虽然大草坪、大广场已经成为城市标志,但是由于远离城中心,很少有人们问津。尤其是建设者过于重视大面积的湖水、珍贵草坪以及大量密集的树木,不仅是浪费资金,占用了过多人们休憩的地方,还导致市民无法感觉到亲近。有的城市园林建设为了追求绿化的速度,从而牺牲掉园林建设的质量;有的城市园林建设为了贪大求洋,忽视了城市的经济实力;有的城市园林建设为了绿化,盲目的引进高价树木,铺张浪费,更是违背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律。有的领导随意于个人喜好,园林建设脱离了实际情况,不尊重专家意见,使得园林项目的科学性、整体性、协调性受到影响。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一)注重科学规划

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划需要的是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要求人于自然的协调、融洽。这就要求人们在建设当中,要处理好人、城市、自然以及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的发挥城市所具有的特点优势

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划需要的是生态型的园林城市作为目标。一是,防止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分倾向于人工建设,要尽量维护城市的自然风貌;二是,注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保持,将城市中的人工修建与自然绿地连接成为一个网络,构建出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环境的体系。例如:陵川县的弈苑广场,于1998年正式使用,作为当时陵川县第一块公共绿地,提供给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但由于1998年的技术条件,在2008年5月对弈苑广场进行了改造,完成了绿化面积总共2800平方米,栽种430棵风景树,还有长廊、硬化道路等等,科学的增加设施以及绿化,已经成为县城人民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二)注重创新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设计应具有与一般建筑物不同的创新性。在园林建设中,不求大范围的创新,只要求在设计中,将创新做到最细、最精,抛开人工的装饰,贴近自然的修饰。针对不一样的问题,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内涵,设计出一套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创新型设计不在于多有新意,而在于科学设计。例如:陵川县截止到2010年的年底,县城共有106年单位具有不等规模的设计,特别是在县医院、石油公司等的绿化设计,都给人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注重节约建设

篇(3)

1.1.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河道绿化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城市绿地覆盖范围。城市绿地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污染、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等。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用地紧缺,建设者很少把有限的土地用来完善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高度关注城市河流两岸的绿地建设。

1.1.2丰富城市景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丰富多彩的景观建设是城市稳定发展的保证,与钢筋、水泥建设起来的城市景观相比,人们更加青睐有绿色植物建设起来的景观。

1.2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

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河道景观建设不仅可以保障城市建设环境,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景物参观点,还可以使忙碌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使城市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河道水土条件不尽相同,河道绿地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河道地区的水土情况,选取适合当地水土的植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当地选取绿化植物,不仅能够保障植物的存活率,还便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求绿地植物需要与周围现有的景观相协调,设计者可以通过植物的颜色、线条以及形态来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美。

2.2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河道景观必须是在保证河道交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建设,坚持河道交通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是河道作业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3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还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河流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绿地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设计者还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植物种植应该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将河道绿色植物的效益最大化。2.4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还应该坚持多目标同时治理的原则。绿色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丰富城市景观,还要净化水质、保持水土,降低洪涝灾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河道景观时,要始终坚持把绿色植物的功能作用发挥到最大。

3河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的方案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城市光照充足,因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而且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所以,水源充足,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到重庆市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因此,设计者有效结合当地地理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完善河道绿色景观设计工作。

3.1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

3.1.1防浪林植物的选择要求。由于河道地势比较低,遇上汛期植物很容易被水淹没,因此,防浪林的植物必须有较强的耐水性,例如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生长的柳树、杨树等。据有关资料显示:柳树在可以水里持续浸泡冲刷2个月左右,顺推之后依旧可以正常生长。因此,柳树和杨树可以作为西南地区河道防浪林的最佳选择。

3.1.2堤坡植物的选择要求。堤坡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还是固定堤坝、保持堤坝水土的有效保证。堤坡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草坪为主,比较适合西南地区绿化使用的草坪有四叶草、狗牙根等,这些植物根须发达,不仅可以有效保持堤坝水土,还有利于方便绿化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另外,堤坝上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获得经济效益

3.2河道绿化植物的种植要求

绿化植物选取好后,设计者应该对河道两岸的距离进行实地考察,河道两侧一般要单独种植一排绿色植物,植物的种植点离河岸至少要有1m的距离,这样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利于保障河道交通安全。假如河道两岸留土距离较大时,可以采取不同植物交差种植的方法,例如,河岸距离较大,可以种植2排植物,可以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交替种植,保证河道一年四季都有绿色植物的生长。另外,河道植物还需要与河道两岸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以具有观赏性的植物或者是灌木花卉为最佳选择。

3.3种植背景树

河道绿化景观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外环线噪音污染,应该在河道绿化带最靠外的地方种植高大的植物为背景树,适合重庆市水土的高大植物有水杉、广玉兰等,这些植物不仅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另外,背景树的选择上还应该考虑树木的季节性变化,不能全部种植落叶植物或者是颜色单一的绿色植物,多种颜色相呼应,不仅能增加河道绿化带的美感,还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4花卉种植,增加美感

天然的色彩能够缓解居民的生活压力。植物的天然色彩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植物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植物可以散发出清香;有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清新向上的感觉,因此,河道绿化景观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对河道植物的种植作出合理安排。例如,河道两岸可以种植花卉,花卉散发的清香不仅可以产生观赏的美感,还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另外,设计者还可以选择果木植物种植,果木植物开花可以供欣赏,结的果子还可以供人品尝,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作用,还可以增添景观的欣赏乐趣。最后,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花卉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有些植物在秋天的时候树叶变得金黄,例如银杏树;有些植物一年四季常青,例如桂花树,桂花种类繁多,很适合西南地区河道绿化景观的选择。

3.5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河道绿化景观植物必然少不了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的主要作用是净化水质。城市河道污染严重,水中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河流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很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丰富河道绿化景观,还是解决河道污染的关键。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选择种植生命力顽强的睡莲、水生美人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视觉效果上不仅美观大方,还可以给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另外,水生植物的种植还应该坚持挺水植物与浮水植物交错种植的原则,不仅丰富了单调的水平面,还有助于植物的生长,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6绿化景观植物层次分明

河道绿化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狭长,这就需要设计者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在河道绿化带的设计上坚持层次分明的原则。假如河道全线由西至东逐渐变窄,河道前景的植物层次也应该由西至东从单层变为双层,再根据河道两岸的宽度依次增加种植层数。另外,层次分明还需要设计好植物的搭配效果,一层一层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美观的原则,不能因为植物层次太多而胡乱搭配种植植物。最后,河道东段较宽,一般种植乔木、花灌木、地被植物;西段河道较窄,种植小灌木与花灌木植物比较合适。

3.7种植其他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虽然灵活性不强,但是在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中还是能起到很大的观赏作用。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河岸的绿化带中空置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时而靠近岸边、时而曲折到灌木丛中,小道的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的心理,路线安排上可以使观赏者每走一步就发现新鲜的景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河道景观的作用,还能提高人们对河道景观的欣赏兴趣。为了增加景观的趣味性,还可以在河道两岸建立一些小品雕塑,雕塑的选择可以根据城市的需求设定,例如人物雕塑、动物雕塑、实物模型等,使简单的河道瞬间色彩化、生活化,让城市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绿化景观的作用。

篇(4)

1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内涵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生态保护与绿化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认识也从过去单一追求使用功能发展到对生态保护、景观优化、地区文化传承以及公路行车安全、舒适等功能的需求,赋予了高速公路绿化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所谓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就是利用构成生态系统的各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种群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和改善公路环境的绿化方法。其技术手段是根据生态学、环境学、造林学、园艺学、美学、路桥工程等学科的原理,通过科学设计、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品种,利用群落的成层现象,在高速公路路域空间配置植物,采用先进的栽植技术建立起具有特定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的植物群落。

2景观绿化对高速公路环境的影响

目前,人们对高速公路的要求已不再是从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而是能承担足够的交通量。并具有自身的优美流畅线形,富有行车诱导性以及与周边环境景观统一协调的设施。设计良好的高速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对景观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强调道路的空间线形组合良好,使人赏心悦目,并能完全满足车辆高速行驶的动态需要,同时为司机和乘客提供一种令人愉快和兴奋的环境;另一方面强调道路与沿线的绿化、设施和环境等构成一个整体,使得公路以外的人俯视公路时不认为它是一个孤立的带状结构物,而其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显然。这就凸显了景观,尤其是景观绿化对公路建设的重要性。

公路景观绿化是在路域范围内种植和管护绿色植物,从而提高运营条件和环境质量,美化和丰富沿线景观。公路景观绿化是以种植绿色植物为中心。涉及防护、灌溉、整地等种植基础和配套工程的一项综合工程。其范围包括带(上、下边坡及平台)、线(土路肩和分隔带)、面(交叉区、弃土场、构造物周围)、块(管理服务区和苗圃)等,通过设计、施工、验收、管护等环节,共同构成景观生态绿化体系。

绿化能吸尘防噪、净化空气,能固土护坡及防止水土流失。绿化能使本来生硬、单调的公路线形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出许多优美的景观;能使的挖方路堑岩石边坡披上绿装,使新建公路对周围环境景观的负面影响降低;能使公路两侧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与环境景观有机结合、协调,使公路构造物(如:立交桥、服务停车区、收费、管养站区)巧妙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给高速公路的使用者——司机及乘客提供优美宜人、舒适和谐的行车环境。

高速公路绿化是司机和游客视野范围内的主要视觉对象,规整亮丽的树木花草,不仅可以给人以优美、舒适的享受,还能有效地起到防眩遮光的作用,保障行车安全。

3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要点

(1)合理设计,优选绿化模式。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目的是在满足高速交通功能需要的前提下,采用植物绿化手段有效地改善行车安全、生态环境和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的景观。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公路使用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景观绿化的需要,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群落成层特性,搞好生态绿化。一是要重视长期效果,不能过分强调绿化效果,简单照搬园林绿化的模式,一味强调覆盖率或者绿期等指标,忽视生态系统和植物生长的自身规律:二是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进行植物绿化设计,在技术上尽量模拟自然界的规律进行配置和辅助工程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空间绿化效果;三是强调整体布局的统一性,点、线、面结合,局部地区重点绿化,中间地段过度处理,路域绿化体现多样性;四是结合本地区地方特色,使高速公路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游览性于一身的综合体系。

(2)科学选择植物。选择树种和草种首先应考虑适应性和抗逆性,提倡优先选用本土植物,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为了提高绿地建植速度和群落稳定性,可采用混播和草、灌、乔相结合的技术。根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差异,区别使用冷地型或暖地型植物。避免在大范围内种植单一植物或品种,以防病虫害沿线传播;还要注意植物相生相克、净化空气等特点,趋利避害。

(3)采用先进、有效的建植技术。①清理现场,修整坡面,充分回填和整地,创造良好的作业面。做好植物检疫和病虫害预防工作,要选用良种壮苗,播种前要采取温汤或药物浸种,严防植物病虫害沿线状分布和蔓延。②正确实施播种和移栽。在北方春季播种和移栽效果最好,其他季节应采取一定措施方能保证成活和顺利越冬。对乔、灌、花卉的移栽要做到正确起运,要带土起苗或根部沾泥浆,减小挤压、碰撞,随起、随运、随栽,采取必要的保湿、保鲜措施。③采用液压喷播技术。液压喷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特别在公路护坡绿化中应用最为广泛,是工路护坡工程招标的必选技术之一,具有播种均匀、出苗率高、基层稳固且营养充分、适应不同坡比工作面植草的特点,并在岩石护坡、灌木林建植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此技术中的基材选择、混合比例、喷播方法是关键性技术,要由有经验和技术设备的专业队伍来实施。②播种或移栽后要及时浇水。护坡播种后加复无纺布有利于保持表土水分和防止暴雨冲刷坡面。浇足头水,以后视天气情况定期进行喷淋作业。

篇(5)

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及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我国小城镇的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文化产业职能,直到建筑、环境的形式风格等诸方面,呈现出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的小城镇一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面积较小,容积率低,城镇用地较宽松,合理利用力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小城镇发展很快,城市化水平大大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2)紧邻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城市及周边自然地理特征保存较完好,工矿企业污染源少,城镇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全国小城镇绿化率达18.72%。(3)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历史遗迹、文物景点遗存较多,传统建筑、历史街区富有特色,风俗人情、文化传统独具魅力,呈现多元化发展。(4)经济活力低下,二、三产业不发达,财政收入有限,城镇基础设施较差。(5)小城镇布局简单,缺乏创造。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规划缺乏前詹性,存在着不合理的城市网格布局,以目前来看,按照属地性质,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需求,力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并结合当地小城镇发展,做到“突出重点,控制特点”的发展思路。

2绿化的原则

小城镇绿地系统布局上应根据城镇的形态及自然条件,采用环形、楔形、带形、块形等形式灵活布置,使绿地大小结合、布点科学、结构合理。绿化树种应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外来树种,本土树种最适应本土条件,抗性强,宜生长。因此,无论从生态学的观点,环境功能的观点,还是美学观点来看,具有地方特点的本土树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并应作为城镇绿化的主要树种。同时也可以选用本地或邻近城镇经过引种驯化及较长时期考验的外来树种,以丰富绿化树种种类。城市绿化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地域,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按照其适应性、生存性、生长发育规律性,选用适合的物种,进行城市绿化将大大提高绿化树种的成活力面,减少财政支出。小城镇绿地系统设计应以提高绿地生物量的产出为目标,从传统的重视视觉美向重视生态效益的生态园林形式转化,以森林化、自然化、生态化为标准。小城镇绿地系统除了要建设好城市公园、滨水景区、环城林带等大型绿地外,还应重视街道、居民区、单位、庭院等处的绿化,以联合国提出的人均60平方米城市绿地为明标,使小城镇“不是在城市中建筑花园,而是在公园中建筑城市”,使市民“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雅致”,以实现《马丘比丘》所述的“建筑、城市、园林绿地的再统一”。对园林绿化用地给予足够的重视,留足留好园林绿化用地。要根据城镇生态学原理,规划结构合理的生态绿地系统;要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宜,使小城镇面貌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要多规划建设一些街头绿地、景点,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3绿化与现有生态资源相结合

由于地域辽阔,我国的小城镇所处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将小城镇地域中的山体、溪流、江河湖海、沼泽、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纳入小城镇空间发展系统,构造出花鸟虫鱼,四季有花,流水不断的城市网格图,将形成独特的城镇风光和生态景观,起到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效益。小城镇的绿地系统应充分利用城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色走廊、居民区绿化等形式,将其有机的组织到城市景观中来。小城镇的绿地系统也可以与这些自然资源相衔接,如将其建为城郊风景区、城郊滨水景区等,使它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被城镇所利用。小城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搞好园林绿化的业务指导,定期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小城镇园林绿化人员素质,提升绿化质量。在对这些自然生态资源的利用中,应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它们的自然风貌特征,避免建造过多的构筑物。对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植被,应保持其原始状态。对溪、河、湖、海的利用,应避免破坏其自然的线型、岸线及断面。修建道路时,应顺应自然地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公共绿地少,绿地指标低是小城镇园林绿化现状。绿地档次不高,设施不足,绿地率和均绿地面积普遍较低。绿化大多没有形成公园及公共绿地、街道和主要道路绿化、各单位和小区的庭院绿化完整的绿地系统,绿化档次不高,而且现有的公共绿地中为市民提供的各种设施明显不足。树种选择和搭配不合理,绿化效益差,街道绿化中行道树品种单调,达不到一街一景的效果,不能满足城市绿化的需要。在街头绿地、小游园等公共绿地中不注重树种搭配,盲目效仿,过于强调美化作用,艺术水平不太高的雕塑占据大量空间,乔木比例过少,遮荫树少,季相性强的草本花卉少,一年当中只见绿地,难见花开,缺乏空间层次性和艺术性,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绿化成本高,景观效果却很差。而且由于灌木和草皮的根系浅,后期维护需要勤浇灌勤修剪,浪费水资源和投入更多的人力,养护成本增加,而且环境效益差,不能更有效地发挥绿地的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对小城镇中不宜作建设用地的各种荒山、坡地,应将其全部纳入小城镇绿地系统中绿化起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与环境质量。

4绿化与地方文化资源相结合

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准。城市是把各种文明作为文化积淀集合起来的实体,城市要有积淀文化的能力才能发展。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个性和生机的城市。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每个城镇,一定有它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背景,有它的生、长、盛、衰、重生的过程,因时代的变迁,有它的新陈代谢和新的需求。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是建立于过去之上的。小城镇的文物古迹、地方文化、传统精神及生活形态是其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是我们祖先的遗产,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是其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具有的社会、经济、历史、考古、艺术等价值,能唤起人们对城镇历史的回忆和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民族自尊心。对这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在建设小城镇的公共环境中,要突出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平衡和谐发展,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历史遗迹、古城旧区等文化资源,或以文物古迹为中心建立公共绿地,或在古城旧区的建立绿化带,作为新旧城市风貌的过度。我国的古建筑,由于多为土木结构,不能永久,故应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对于已不存在的历史古迹,不提倡再建。对于必要的修复应按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对文物古迹的绿化,应本着突出遗迹、保护原貌的原则,绿化设计要严格按要求进行,避免绿化破坏遗迹景观氛围、喧宾夺主。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将其中有价值的能体现城镇历史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地保存下来,哪怕只是一段墙体。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座破旧的工厂改建时,原来工厂的烟囱、墙体等均被保存了下来,被改造成公园的景物和设施。由于绿地与城市历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因而这个公园成为巴塞罗那最受欢迎的公园之一。我国的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这些文化载体的民居建筑、街坊碑刻、城墙亭榭等,在城市发展中应尽可能地结合绿化保存下来,使其不致因经济的发展而永远地消失。对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历史传说、风俗人情等文化资源,应在城市绿化中以各种方式将其体现出来。更好的体现小城镇的小而美,美而精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张一鹏.环境与可持续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绿化与其它建筑园林景观一样,主要是将建筑小品、水体、山、石等根据地形和性质,进行园林美的构图的园林形式。屋顶绿化在城市绿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屋顶绿化也称为脱离了地气的种植设计,随着建筑及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人们对自然绿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屋顶绿化正在以其独特的形式蓬勃发展,它不仅与建筑植物更紧密的融合为一体,更丰富了建筑园林的美感,为人们提供了视野更开阔、景观绿化形式更丰富的场所,由于屋顶绿化在建筑的顶部的有限空间进行造园,受到自然和人工的条件的制约较多,规划、设计屋顶绿化的元素、结构、体量和风格要有步骤的设计,以保证设计使用的有效化。屋顶绿化除了遵循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技术理论外,还需重视建筑结构、屋顶防水排水的构造、植物的生态特征、种植技巧等多项造园的技术手段。屋顶绿化的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屋顶的承重和解决排水防水的问题及园林植物种植的种类搭配。为了解决屋顶绿化承重问题,屋顶花园中不设置体量过大的景观小品,地形的处理上尽量以平坦为主,可根据屋顶的自然情况来设计屋顶花园,以满足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的需要和景观空间层次变化。

1屋顶景观植物绿化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与其他类型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设计有相似之处,究其园林绿化的设计应采用精心设计的以小见大的设计风格,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绿化艺术效果。形式上也可分为自然式、规则式和混合式,其种植形式和规划设计的布局也应相协调一致。

1.1自然式布局

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多采用自然的手法,以追求一种整体自然的园林效果。屋顶花园的自然式布局是将屋顶花园的地形形态与建筑、小品、水体和景石协调搭配,植物配置讲究树木花卉的季相变化和空间色彩的组合,形式上注重立体高低的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富有变化的植物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形成疏密有致移步移景的自然景观。

1.2规则式布局

规则式布局注重植物景观装饰性,渲染景观的秩序化和严谨性。在园林植物配置上形成有规律、有层次、重规范、重交替组合的植物配置,表现出清新、淡雅、庄重、丰富的景观气氛。结合意境修剪植物图案,点缀精巧的小品,使屋顶花园的空间景观丰富、视野开阔。

1.3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屋顶花园具备自然式布局和规则式布局的景观特点,又具有自己的风格,在空间组成的点和面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空间的统一,追求景观意境的互溶性。这种屋顶花园强调植物景观的连续性,注重景观植物的丰富性,把不同种类不同风格和不同个性的园林景观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屋顶花园景观绿化环境。

2屋顶绿化的种植设计

屋顶花园绿化种植设计,实现了生态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有效利用,屋顶绿化的种植设计如下:

2.1屋顶绿化的种植设计以草本、藤本、耐旱、抗寒

植物为主由于气候、季相不同,多以耐旱和抗旱的植物为主,考虑屋顶花园的负荷力量,多选用植物配置乔灌木较小的植物,以便植物的种植使用和管理、维护。

2.2屋顶绿化的种植设计应选择抗风沙、耐积水、生命力强的植物

由于屋顶花园位于高处,且受风、雨面积较大,特别是雨季或有台风来临时,风雨对植物的损害较大,所以选择选择抗风沙、耐积水、生命里强的植物,能够保证植物的有效生长,形成屋顶绿化景观。

2.3选择阳性、乔本科、赫莎草科浅根性植物

屋顶花园大部分位于高处,全日的阳光直射率较高,光照强度大,植物材料的选取尽量选择半阳性植物来丰富屋顶环境绿化空间,屋顶花园的材料选取应选用体量较小的植物,屋顶植物的选取多为植物土层薄、根系较浅的植物来丰富屋顶花园的植物品种,屋顶花园的绿化施肥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之一,故耐瘠薄的浅根性植物最为适合。

2.4注重植物种类的丰富性,绿化植物自然栖息地

屋顶绿化的植物配置以常绿的乔灌木、花卉、地被和藤蔓类植物为主,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屋顶绿化景观,能越冬的植物的使用尤为重要,并使用观叶和观形姿态优美的植物品种,来美化屋顶绿化,还可以结合使用盆栽等时令行花卉,使屋顶花园四季有花,体现屋顶花园的季相变化。

3不同类型屋顶花园植物的配置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屋顶花园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进行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域屋顶花园的性质进行设计,注重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另外,在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特殊文化、特殊和特殊文化需求的景观倾向,创造一个源于自然生态,高于自然生态的园林绿化屋顶花园环境设计。

3.1公共游乐性屋顶花园

公共游乐性屋顶花园是屋顶花园设计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公共游乐性屋顶花园是集休闲娱乐、聚会、集会、观赏性于一体的公共参与性场所,因此在进行屋顶花园的植物性配置上还需要考虑它的公共性,公共游戏性。屋顶花园的植物种植设计应以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为主,藤蔓、地被、苔藓类植物综合设计,在出入口、景观园路、景观小品的设置和布局中要符合植物配置人体工程学的需要,符合人们休闲娱乐、集会和活动的设计要求,尽量将植物配置中的景观设施和景观小品合理的运用到屋顶绿化绿色植物的景观设计里。整体设计应采用植物自然式的种植方式,突出生态的景观效果,整体布局严谨,开敞大方,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是屋顶花园和室内绿化结合的有机体,在景观墙上可以开暗槽,以悬挂式和镶嵌式形式种植植物,形成立体绿化。设置精美的小品和水景来塑造植物配置景观的意境,植物配置应选择姿态优美,生长性较好的植物来形成半开放空间和隐蔽空间。

3.2专用休闲式屋顶花园

专用休闲式屋顶花园特点是面积小、地形丰富平坦,可以充分利用屋顶花园的空间做垂直绿化,或进行一定趣味性的景观种植。具体的植物配置方式是结合墙体绿化、阳台窗台绿化栽植的景观形式,一般在楼顶平台上设置花池盆栽或盆景栽植植物,或按照休闲式屋顶的性质搭建棚架,种植地锦、丝瓜、葡萄、葫芦等藤蔓类植物,既可以降低屋顶花园的顶层温度,又可以提供家居性的休闲活动场所。在扬州等地,某些屋顶花园常用炮仗花、扶芳藤、金银花、络石等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屋顶花园充满了田园情趣,开花时繁花似锦,丰富了建筑屋顶花园的色彩。

3.3科研生产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

科研生产屋顶花园注重观赏与栽植,注重整体布局和设计,规范的、有顺序的植物种植区或植物种植池,强调绿化区和园路的综合规范设计。科研生产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能够降低资源的消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生活、生产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杨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随着8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污染等生态破坏现象也由城市逐步扩散波及周边的农村。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绿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命离不开绿色,人类呼唤绿色。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乐”的生活理想。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绿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战之后前苏联与东欧等国家的城市重建中开始大规模的付诸实践。

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经济——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

一: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定位的认识

虽然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尚没有明确的法定地位,但在国家的行政文件和相关法规条文中,以及在业内人士的认识上,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它的规划层次应定位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它的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在这一定位之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之中得到确实可行的良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具有实际的作用。

二:规划定位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范畴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专项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特性或者说实质性内容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城市各类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既在保证用地数量的同时,形成合理的绿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绿地体系的规划,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减灾避灾绿地等体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绿化特色的拟定,既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城市性质,针对不同用地的特点推荐不同的植物品种、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

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所谓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载体是绿地,绿地的建设的确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但是,不能因为绿地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伸为城市生态规划。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只是一个因子。如果我们不讨论所谓“生态规划”本身的提法是否恰当,只是暂且承认它的话,它的工作内容要远远超出植物和绿地的范畴。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上、绿地的数量上、以及植物种植的原则上注重绿地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这只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本学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是“生物多样性规划”也无法包含“生物多样性规划”。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应在基因、物种及其生境三个水平上加以保护”(摘自《辞海》)。从这些基本概念中我们应该已经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种类型,但它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生物多样性规划中都只是一个因子,不能“以点代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但绝对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实践与案例分析

一: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千米。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以上规划均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秉执“开敞空间优先,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系统整合、远近结合、地方特色、弹性发展、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地制定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和各类园林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体系,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书目:

1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8)

2设计策略

“绿色校园”,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在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基于对场地环境气候和建筑功能的基本解读,形成总体的规划布局分区策略,通过校园规划物理环境仿真技术(主要是指风环境模拟、日照模拟及典型立面的采光遮阳模拟三个方面)的应用,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最后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控制导则。

2.1通过功能与场地气候解读,划定基本功能区

通过对校园功能需求的解读,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充分考虑使用便捷、城市关系、资源共享等因素在功能上进行合理布置。公共教学实验区位于校园中心板块,包含了公共教学、实验组团和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学院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制特点相互组合,并分为东西两片。考虑到北京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规划布局以冬季防风为主,同时兼顾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规划设计中将宿舍类建筑布置在地块北侧,以阻挡冬季冷风,同时地块东南侧布置体育区,体育运动场地多,建筑较少,以确保夏季通风流畅,其余部分体育场地结合学生生活区布置。公共活动区位于南北轴线末端和北面生活区中间。以湖面为中心设置了学生事务中心、文体中心和荣誉堂三组建筑。专家公寓及教工区位于东面,位置相对独立,享有宜人的居住环境,便于与城市联系。资源共享与对外交流区包括了对外交流中心、国际园、校部机关办公楼,布置于基地南面,在使用上保持相对独立且靠近城市道路,方便对外事务与活动的开展,校部机关办公楼位于入口西侧。

2.2保护原有植被,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

在校园开放景观空间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一方面保护基地内原有植被;另一方面,利用立体种植实现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由生态廊道延伸出绿轴,形成联系和划分各组团的中心绿化,再由组团绿化渗透到各节点内部。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工作,降低绿地建设费用。此外,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建立,为各建筑组团气候调节形成了园区内组团级的开放绿化空间,有助于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为夏季自然通风预冷和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渠道。

2.3合理布局建筑组团、改善校园微气候

完成基本功能分区后,引入物理环境仿真技术对规划组团进行多种的布局方式验证。在风环境模拟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软件优化校园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多组团之间相互关系、组团内建筑的组合方式的优选,使校园内公共活动区域及建筑物周围15m高处风速小于5m/s,保证室外行人的舒适性。冬季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避免冬季较强的冷风渗透,减少建筑物冬季采暖能耗。夏季75%以上的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涡旋和死角,保证建筑充分利用夏季、过渡季的自然通风潜能。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将高层宿舍放于基地北侧形成连续界面,在冬季能够有效挡住北风。南面教学及学员建筑结合利用绿色生态带底层局部形成架空,使内部院落能够有效得到舒适通风。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会对以后的教学及科研建筑单体提出架空率的要求,在校园北侧界面提出界面连续率的要求。在东南侧的球场和体育馆,密度和高度较小,体育馆采用流线型设计,对减少夏季风阻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组团规划设计时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日照模拟严格计算日照间距(图7),校园规划方案中两栋建筑间的间距可以保证后排建筑底层在大寒日获得不低于2小时的满窗日照。考虑到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室,室外活动日益增多,设计中对校园外部空间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室外开敞空间在冬季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以适应现代校园活动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4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通过合理设计防晒墙、绿色中庭、缓冲边庭,通风楼梯间,通风井等形式,可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注重建筑体形朝向选择,楼间距以及窗墙面积比,采用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方法确定建筑照明能耗、空调能耗和采暖能耗之间的平衡点。确定外遮阳详细构造,根据教学、办公、实验、住宿等不同的使用功能,为建筑单体选用不同的围护结构。对宿舍等热工性能要求高的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和楼梯间隔墙保温,以及高效节能窗、双层通风玻璃幕墙、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措施。对于集中在白天使用的建筑,则采用了遮阳板、节能窗、种植绿化屋面和阳光间等节能措施。根据以上原则对校园中建筑制定建筑单体设计指导手册,从保温隔热、遮阳、通风、照明四个角度对后期建筑设计进行限定,从制度上确保校园规划生态适应性策略的延续性。

篇(9)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一、文化广场绿地设计

广场的空间处理上可采用建筑物、柱廊等进行围合或半围合,也可采用台式、下沉式或半下沉式等特定的地形组织广场空间。四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强,既有较强的向心性和领域性;三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性较好,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心向性;两面围合的广场领域感弱,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一面围合的广场以流动为主。广场形状通常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如面积达,也可结合自然地形布置成自然的不规则形状。广场空间主要由绿地‘雕塑、小品等构成。广场绿地设计是文化广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交通疏导设施时,绿地布置形式可采用封闭式布置,广场植物配置是文化广场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植物相互之间的配置,即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而是文化广场植物与广场其他要素如文化广场铺装、水景、道路等相互间的整体设计。

(一)绿化规划

1.绿化原则

在规划中综合利用各种绿化手段,既可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又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绿化设计应体现系统化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绿化与各类场地相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规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a适用生态原理,种植设计与环境设计相结合。

b树种选择在功能、生态、形态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c局部地段树种选择应体现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大片绿荫。

d结合广场功能和特点,尽量多选择低矮花灌树种。

2.绿化规划

入口区以修剪灌木丛为主,结合时令花卉,形成整洁、美观的入口环境景观。晨练广场以种植大乔木香樟为主,可蔽阴避日。绿化游憩区则以修剪灌木丛为主,形成色带和色块,简洁而明快,该区为绿化之重点,结合散植和丛植,形成开阔的大草坪效果。为使广场春、夏、秋、冬四时都有景观且富有变化,绿化规划应选择春鹃、夏鹃、栀子花、红叶李、杜英、苏铁等树种。

(二) 绿地种植设计的基本形式

1. 排列式种植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广场周围,用于隔离或遮挡或作背景。单行的绿化栽植,可采用乔木、灌木、灌木丛、花卉相搭配,但株距要适当,以保证有充分的阳光和营养面积。乔木下面的灌木和花卉要选择耐荫品种,并排种植的各种乔木在色彩上和体型上注意协调。形成良好的水平景观和立体景观效果。

2.集团式种植

为避免成排种植的单调感,把几种树组成一个树丛,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地段上。这种形式有丰富浑厚的效果,排列整齐式时远看很壮观,近看有很细腻。可用花卉和灌木组成树丛,也可用不同的灌木、乔木组成树丛,植物的高低和色彩都富于变化。

3.自然式种植

是在一个地段内,植物的种植不受株行距限制,而是疏落有序地布置,生动而活泼,可以巧妙地解决与地下管线的矛盾。自然式树丛的布置要结合环境,管理工作的要求较高。

4.花坛式种植

花坛式种植就是图案式种植,是一种规则式种植形式,装饰性极强,材料可以选择花卉、地被植物、也可以选用修剪整齐生物低矮小灌木构成各种图案。它是城市文化广场最常用的,种植形式之一。花坛的位置要与文化广场的平面布局相协调。

二、文化广场环境设计

(一)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以水造型方式的。

② 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二)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三)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空间设计上;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四)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五)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市民工作之余的精神压力和疲劳。在现代城市中应当有计划的修建大量的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

上一篇: 学校食堂管理科 下一篇: 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