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农村建设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弘扬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最深、包容最广、绵延最长、最有渗透融通力的文化系统。以孝文化作用于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构建和谐家庭,能有效促进社会的稳定。

一、研究综述

孝文化的冷遇与中国社会的高速老龄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如何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在进行孝文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学者们对于孝文化的构建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成际《论传统孝道的当代建构》中认为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关系;陈建华在《传统养老困境下的新型养老文化建设》指出道德与法律并重、物质与精神兼顾、自助与互助并举是建设新型养老文化的内在要求;潘剑锋的《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强调要构建农村孝德培养的社会机制,加强个体自律,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李忠香的《弘扬新型孝文化构建和谐新农村》则强调在农村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强调提倡“厚养薄葬”,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摒弃愚孝,同时指出要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孝文化的长效机制和奖惩机制。哈尔滨市专顾委社会法制专家组在《倡导新孝道及运作实施的建议》中则强调在新型孝文化的构建上要着重处理好关系,即孝与忠、社会政治化的孝与家庭伦理化的孝、孝心与爱心、孝精神与孝样式、家庭孝与社会孝、孝慈互动与代际和谐、尽孝与尽量、一般孝与特殊孝。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期刊论文还有:张晓琼和牛磊在《论我国传统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一文中,发现在历史上曾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我国传统孝文化在现今新农村建设中仍具有值得挖掘与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功效(2009.12);赵艳粉在《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指出,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1);姜雪和何顺畅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建设研究》中指出必须加强农村孝文化源流、优质资源、新农村建设中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以及践行孝文化的策略、举措与基本形式等方面的研究(2012.6)。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有:山东农业大学杨力新《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鱼台县为例》(2009.6);华中师范大学胡德新《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弘扬孝文化的关系》(2012.6);河南理工大学赵艳粉《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研究》(2012.6);大连交通大学邹方枚《新农村建设中的孝文化作用研究》(2013.6)。这几篇硕士论文对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广,涉及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等学科领域及专业,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提出了对二者关系的看法。通过近几年关于孝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文章发现,我国的学者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孝文化的内涵、孝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但是,研究角度偏重理论,实践性不强。首先研究角度偏重对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研究,或是分析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内涵与认识的方面居多,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真正结合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这类课题往往结束在理论成立即可,提出孝文化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策略的颇为少见。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量表

在寿光市纪台镇李家村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40人,女性52人,平均年龄38.2岁。《孝道认知量表(FC)》,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不应该(0分)、有点应该(1分)、相当应该(2分)、非常应该(3分)四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孝道行为量表(FB)》[2],分为尊亲恳亲、抑己顺亲、奉养祭念、护亲荣亲四个因素。共有52个项目,采用并未做到(0分)、有点做到(1分)、相当做到(2分)、非常做到(3分)、情况不合(9分)四级评分标准,其中有情况不合被试需剔除,剔除的标准为回答“情况不合”的次数多于15次,除此以外,得分越高,孝道认知越好。

三、调查结果

(一)子辈对孝的认知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认知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亦差别较大,其中抑己顺亲维度得分较低。奉养祭念维度得分较高,接近全选非常应该(30分)。

(二)子辈对孝的行为各成分的平均数(M)与标准差(SD)

将被试根据性别分为两组,发现在孝道行为层次的四个维度上,男性子辈的平均分皆高于女性子辈的平均分。同一性别在不同维度上,平均分差别较大。另外子辈对孝道的行为平均分要远低于对孝道认知的平均分。

四、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表一,子辈对孝道的认知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均高于常模,在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男性子辈在四个维度均高于常模。这一结果表明,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的孝道文化仍然深深扎根于我们现在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至于女性子辈的抑亲顺亲维度低于常模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出嫁后不再和父母一起居住的原因导致。根据表二,子辈对孝道的行为与常模相比,女性子辈在抑亲顺亲和护亲荣亲维度低于常模,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尊亲恳亲维度接近;男性子辈在尊亲恳亲、奉养祭念维度高于常模,抑亲顺亲维度接近,护亲荣亲维度接近常模。这一结果表明,“奉养祭念”在农村无论是从认知还是实践的角度都是“厚死”的重要一部分,农村的大环境中仍然对于祭祀过世父母看的十分重要,另外,护亲荣亲维度男性和女性子辈得分均不高,因没有进一步对其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但可以推测农村种棚的男性和女性对其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较低,认为没有很好地“光宗耀祖”。对于纪台镇李家村来说,最近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农村房屋改造,由原来的砖瓦房改为楼房,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楼房在分配的过程中均以家中的儿子数为主,不以宅基地为主。例如,家中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的可分配得两套房子,而家中没有儿子,有一个宅基地的(父母去世,女儿嫁人),只有经济补偿,无房屋补偿。通过楼房的改造分配方案,我们也不难看出,村庄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以父权为主,家中的男性子辈负担老年长辈的住宿问题,而女性子辈不再负担。所以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孝道认知的抑己顺亲维度,女性得分仅为9.36分,而男性得分为18.22分。无论是孝道认知还是行为层面,男性子辈的得分均高于女性子辈,这一差异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有主要促成因素分析如下:李家村虽然经历了村庄改造,但村庄里大部分劳动力仍以种棚卫生,属于从父辈种棚,传给男性子辈,男性子辈结婚后仍然种棚这样一种模式,所以男性子辈承担了更多的传宗接代、奉养父母、依顺父母以及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任务”。而女性子辈结婚后进入到了“新家族”,更多地和新家族的男性子辈一起承担起赡养公婆的任务。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两个表比较可以发现,子辈的孝道认知得分普遍高于孝道行为,说明很多方面是子辈认为应该做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做到的,所以在预测个人的孝行时只靠孝道认知是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想有效预测孝道行为,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子辈性格、父母性格等。另外,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子辈的护亲荣亲维度得分普遍不高,应该注意提高农村年轻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农村种棚或者种地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不一定像古代“高中状元”才能光耀门楣。

五、结语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在孝道认知方面普遍觉悟比较高,说明传统孝文化在人们生活中能起良好正向的作用;孝道实践方面比孝道认知方面差强人意,这需要倡导新农村孝文化践行主体自律,并构筑新农村孝文化的培养机制,完善新农村孝文化的保障体系等方措施来重建孝道,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光辉,杨国枢.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359-361.

篇(2)

我们的实践队是一艘开往南安的大船,在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们一同迎风、逆风,我们方向一致,才开启了顺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协作来完成。如对兰田村村委书记潘春来的采访中,鸿婕主打,小嘉、伟新、进兴、伟伟和我辅助提问,最后万?还在负责摄影和拍照。再如,对海西政策的宣讲是闽南话主导的,这样能让当地人民感到亲切自然。像我这样的一个北方女孩自然无“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传单、发纪念书签还有拍照以及举旗子。总之,我觉得大家总是分工明确,做事不推诿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做事真好,我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寂寞,而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成就感。

二、 属于我的小小“事迹”

当然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个是我的主打项目就是做会议记录。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细腻,最适合做记录员的工作。可是,当我做起来才发现记录员原来不是这么好当的。记录不是单纯的听写,它需要记载大家会议讨论的精华,需要的是倾听——整理——浓缩,这样的至少3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不会丢失。一开始,我还真有些适应不了。经常写的手掌酸疼,有些细节似乎也把握的不够。但是,这样的“苦差”我到自得其乐。每当想到事后自己的会议记录会让大家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这美好的时光时,心里就很开心和激动。

我的第二个主打项目就是对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进行电话采访。由于我们上次去康美镇镇政府时,镇政府的委员们正在开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说真的,我顿时感觉有些压力和紧张。虽说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电话采访,可之前问题的准备那是煞费苦心。当电话拨通后,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等候电话那边的应答虽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令我激动和焦虑。终于电话那边的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应答了,没想到自己突然镇定了,于是,没有波澜地问完问题。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个主打项目就是整理问卷、写调查报告。在我们将来自兰田村村民的90份调查问卷收集后,我需要将调查问卷整理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写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其中最费时也最费力的就是整理调查问卷,形成相关的数据。每份调查问卷的选项我都需要归类和汇总,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张写有各题abcd的纸上画了多少个“正”字,现在在看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种成就已将当初的辛酸和苦涩全部冲淡。接着,就是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写调查报告了。我将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数据都做了图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层次对兰田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海西政策的贯彻力度进行了分析。当然,调查报告的好坏和学术价值还需要大家把关,但是当我完成它时,我内心是满足的……

三、 经历、见识及精神三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虽然阳光曝晒,虽然也有过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获。

篇(3)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 胜(1991―),男,浙江龙游人,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8803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地让农民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小觑。CO2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生活”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量。为此,浙江海洋学院大学生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服务团走访了岱山县,采访了相关领导和群众,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讨论[1]。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这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制定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重大举措,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投入,这为岱山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形成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环境卫生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家明令禁止的烈性农药并没有从源头上完全禁止,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可图,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因此使用这类农药后,经暴雨冲刷,必定形成大面积污染。可是由于见效快,价格低,再加上市场管理监督不严,导致这些农药屡禁不止。超过国家标准滥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砂化,农产品质量下降,由于农民的专业知识有限,对科学的使用化学肥料的认识不够,因此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2)随着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空中、水上、树梢、地里随处可见,因农村的承受能力脆弱,处理污染消化能力太小。

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利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这是由于农村人民的长期生活习惯,还有对科学的认识不够所造成,以及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经济力量不足,难以承担农村改造的费用等原因所致。

(3)农业作物的秸秆无法处理逐渐成为一大新的污染源,退杆还田影响作物生长;焚烧秸秆污染空气,推到河里污染水源,由于制造沼气投资大、费工多,因此缺乏有效管理。小砖窑既耗土地,同时烟尘污染又大,破坏农用耕地,给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农村小沟小河淤积和漂浮物蔓延滋长增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乡村缺乏财力治理,农村环境恶化,已经出现河流滚滚,却饮用水短缺的尴尬现象。因城镇产业转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些污染企业进入农村,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等严重污染。农村改造饮水大都是本地处理经营售出,饮用水质难以保证达标,水中农药化肥的残留 成分较多[3]。

据岱山县“农办”2010年7月14日提供的资料,截止到2009年12月,在岱山地区建造了集中池24 532m3,加上分散的小池5 054m3,在岱山的农村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污水处理池。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岱山县投资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计划投资4 850万元,投资期限从2007~2020年。至2009年底,新区管道入户数近1 500户,目前为止,使用天然气的用户已达300多户,占已入住户数10%以上,管道296 348m。

2005年,岱山动工建设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衢山风力发电场,总投资4.2亿元。2008年10月,一期工程全部建成,48台机组投入运行。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 200h,年平均发电量可达9 000万kW•h[2]。

1996年,岱山县开始参与潮流能发电研究开发,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进行“70kW潮流实验电站”项目。2002年4月份,装机容量70kW的中国第一座潮流实验电站在岱山县龟山水道建成。2010年,浙江省首家潮流能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在岱山落户[5]。这些都说明岱山县在“低碳生活”的快速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 改善卫生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4.1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4.1.1 合并处理

在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中,同时规划建设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地方,则应将居住区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可补充工业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时的营养源,提高处理效果,亦可降低投资,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达标排放。

4.1.2 与灌溉相结合

在缺水少雨和蔬菜生产地区,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灌溉渠或调蓄塘,供农灌、浇菜用。

4.1.3 与生物氧化塘相结合

居住区附近有一定面积水塘,可采用苏S03-2004《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艺,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净化出水由管道排送至水塘,水塘再选栽沉底和浮水植物,并放养适当的鱼、河蚌、螺蛳。

4.1.4 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一体化

一级厌氧发酵池(二级厌氧发酵池)建在居住区绿化地下,二级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或仅人工湿地)建在水塘边,将水塘边坡改造为人工湿地床,形成人工湿地与生物氧化塘系统,既节约用地,又充分利用地形,有利于污水净化流程布置。

4.1.5 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或分建

在居住区绿化面积大,又适宜布置人工湿地,则将一、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合建,选用观赏植物,使人工湿地成为居住区一景;如居住区绿化地小,不宜布置人工湿地,可将一级厌氧发酵池建在住户宅旁,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建在居住区附近洼地、荒地上。可在人工湿地床上选栽经济性水生植物。一级厌氧发酵池要尽量建在住户宅附近,这样泥砂和悬浮物被截留下,排水管道不易堵塞,管坡可降低,管径可小点。

4.1.6 因地制宜改造化粪池

旧村庄扩建中,原有化粪池尽可能利用,可直接建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相对集中几户合建一组厌氧发酵池+人工湿地床,或者分建一级厌氧发酵池,二级厌氧发酵池与人工湿地床集中异地建;附近有养殖场,建净化沼气池,亦可将生活污水引入合并处理[4]。

4.2 建造无害化卫生厕所

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为重点的改厕工作,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效地预防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传播3大类约100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粪便不作处理直接排放,还会污染环境和水源等。改厕率达到70%时,可以减少儿童腹泻发病率36%;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率77%;减少蛔虫感染率29%;减少中、重度营养不良率36%[6]。

4.3 挖掘清洁能源的利用潜力

岱山的龟山水道是世界上潮流能开发利用条件较为理想的地区之一,其蕴藏的潮流能量是长江三峡的3~4倍。水力发电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t,给缺电、缺能的岱山发展环保能源产业,将能源经济更好地纳入商业运作提供了新思路[5]。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潮流发电将对弥补能源短缺、调整能源结构、缓解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潮流电站对海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潮流电站控制房内的电能,就是由安装在西侧桥墩水下的导流型潮流发电工作平台,通过可控变攻角水轮机等核心装置与关键技术,将海洋潮流能高效转换而成的电能。潮流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天体引潮力导致的海水发生水平流动的动能来制造电能。据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估计,全球蕴藏的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总量达3亿kW[5]。

舟山群岛一带大部分海域潮流流速在2~4m/s之间,其可开发利用的潮流能占到全国的51%以上,其蕴藏着的能源堪称“海量”[5]。 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开发利用价值高,此地理位置又毗邻全国电力最紧缺的长三角城市群,风力发电市场优势明显。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华东地区大电网,将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状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岱山县共投入资金7 853.06万元,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建军.系统论视角:一个典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意义[J].农村经济问题,2009(4):31~32.

[2] 岱山县人民政府.岱山县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R].岱山:岱山县人民政府,2008.

篇(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目标,农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初级阶段,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选取了农村信息消费这个角度,走访了安徽省50多个行政村,运用调查问卷和个案调查方法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等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文基于调研结果对农村居民信息传播现状及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信息传播机制的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传播现状

(一)农村居民信息获取渠道单一

新农村建设中,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包括图书下乡,开办村级阅览室,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以及电脑等“家电下乡”活动。但由于农民实际经济状况、各地政府的执行力度等因素制约,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电视和与亲朋的交往,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而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府机构和网络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农村居民需求信息不匹配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以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民不再像以前一样信息闭塞。然而,面对当今爆炸的信息,真正对农民生产经营有用的信息并不多,大众媒介提供的大多是娱乐信息。在调查中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对他们用处很少和几乎没帮助的占到48.32%,有很大帮助的只占到7.87% 。

二、制约农村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始终强调信息在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仍然处于信息贫乏的状态。如表3所示.有43.60%的农民认为自己信息拥有较缺乏,34.83%的农民认为自己的信息拥有状况为一般,另有4.04%农民信息贫乏;只有不到20%的农民认为自己拥有信息较富有或富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信息传播机制不够完善,信息传播遇到很多障碍。

信息传播要经历信源、信道、信宿三个阶段,其中任何一阶段遇到障碍都将影响到农村信息的传播。在当前新农村建设阶段,政府只将重点放在了信息传播渠道(信道)的构建上,而忽视了信息的受者和传者这两大关键因素。这导致农村信息传播受阻,信息资源严重浪费,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信息传播遇到的障碍具体如下。

(一)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养较低

在调查的人群中初中文化占32.3%,初中以下文化占49.4%,而高中及以上文化只占18.3%,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很多农民即使拥有了信息基础设施也不能有效利用。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许多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够,他们大多数只是凭经验生产,对获取的信息无法辨别真伪。信息受者的文化水平和信息素养不高是导致农村信息传播受阻的根本原因。

(二)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国家实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先后实施了“三电合一”“村村通”工程等,我省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电话、电视的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有的家庭都已装上了有线电视并且配置了电脑,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线电视的覆盖率不到1%,电脑也只有少数个体户或农业专业生产者拥有,即使是部分个体户拥有了电脑等现代化信息资源,他们也很少用这些资源来获取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而是用它们作为日常结算工具或娱乐工具,这主要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基础实施如网络、通信设施不健全造成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信息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的传播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同时还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信息人才,他们分布在信息传播的每一个阶段,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农民取决于信息人才是否充分。在调查的大多数乡镇,农民们普遍反映没有专门的农业科技宣传、指导人员下乡向他们宣传农业知识、指导农业生产。政府网站上也没有专门的农业类型的网站,即使有更新速度也非常的缓慢。当地政府向我们反映,由于农业效益低,待遇比较低,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不够等原因,很多优秀的IT人才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有的信息人才甚至流人到二三产业,导致了农村基层信息人才的缺乏。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在加大基础设施投人的同时相应的信息人才未能满足,导致信息不能有效的传达给农民。

(四)信息传播失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媒介为了追求经济利润,将信息的受众群体定位在城市的富裕阶层,它们更多的提供娱乐类型的节目,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很少能关注到农业类型的节目,他们每天花在电视、广播上的时间都用来观看电视剧、广告以及一些与农业不相关的新闻节目。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与农民需要的信息失衡导致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也阻碍了有用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优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传播机制的措施

(一)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培养信息人才

首先,政府可以组织专门人员深人农村,通过讲座、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生产、个体经营的重要性;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该把农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这不仅符合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再次,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通过采取农民职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农村“精英”“能人”等措施帮助农村培养信息人才。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们调查的乡镇,电视的覆盖率已经很高,但大多数家庭的电视都是无线的。主要因为农村农户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造成有线电视的成本过高,电信公司不愿意向农村铺设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视收费相对与城市偏高,农民也不愿意高价接人有线电视,双方僵持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始终未能接人有线电视。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从长远看,这将是一种可以使农民、企业同时获益的“双底”举措。另外,面对农民没书读的情况,政府建立乡镇图书馆,为农民们获取农业知识提供方便。

(三)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技术平台

我省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平台是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进一步或更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输的媒介从传统的纸张向电视,广播,电脑等现代传输手段转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媒体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技术平台,减少信息资源的浪费,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

(四)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村信息消费法律法规

篇(5)

中图分类号:1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33-04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贫乏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地域空间及农民自身低下的科技水平,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珠三角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珠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养,不仅影响到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而且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示范作用。

一、调查方法

为全面、真实地掌握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探寻农民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先后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等9个市的20个县(区),32个镇(乡、街),65个村(居委会)的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随机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有效问卷1764份,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分配及回收情况见表l。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经营及接受教育培训状况等,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简述题等多种类型。

二、调查结果

1 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性别及年龄构成。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劳动力占73.1%,女性劳动力占26.9%,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15—28岁、29—50岁、51-65岁分别占28.6%、60.1%和11.3%。说明年轻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的主体,但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男性青年多外出打工,使得男、女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8.2%、37.5%、24.6%和9.7%。可见,珠三角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算太高,这既影响了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又阻碍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其教育培训积极性也越大。

(3)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占52.69%),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25.79%、21.53%。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与养殖业占七成左右,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以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养殖业中水产养殖占有要重要地位,特种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发展。在非农业生产中,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及餐饮服务业占据较大比例(见表2)。

2 农民的生产技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与之农业生产相关的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则显得较为缺陷(见表3)。

(1)生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农民只重视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式劳动为主,缺乏团体协作,重复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产出率低,不懂得如何控制管理(见表4),不能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经营能力情况。农民的市场经营状况如表5。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经济附加值低。农民不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忽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对市场的研判,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信息接收与反馈素质欠佳,市场意识薄弱,经营能力差。在农产品大丰收的同时,近60%的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3)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调查情况如表6。调查显示,农民最注重培训的是培训费用、培训的内容。在培训费用方面,最受欢迎的是“免费培训”,其次是“50元以内”,第三的是“50—100元”,三者共计占85.3%;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占47.2%,“经营管理”培训占7.3%,“学历教育”的占7.0%,“综合知识”培训占11.3%,其他的占4.2%。

三、珠三角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状况评价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及教育培训水平的实证调查可知,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和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 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查发现,88.7%的新型农民处于15—50岁的劳动力黄金时期,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源泉;但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值得我们深思。

2 文化程度逐渐提高。新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新型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6%,大专及以上9.7%。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 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民靠传统经验已较好地掌握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对农机耕作、科学灌溉等也有所涉足。总体看来,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在不断提高,但对于新品种、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推广,还不尽如人意。

4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农业科学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同时农产品的经营能力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74.6%的新型农民靠经验管理控制农业生产,6.6%的掌握了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技术;对于农产品的经营方式,新型农民已开始注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开始向多渠道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特别是网络经营模式初现,农民逐渐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逐渐现代化。

5 技能培训取得初步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科进万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培养工程的积极实施,珠三角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被培训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等等。但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条块分割、管理松散的问题。总体来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四、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本质来说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而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培养。针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现状,总结及借鉴国内外农民培养的相关经验,应坚持以政府主导,创造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构建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资源压力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 创新农民教育体制,提高新型农民文化素质。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民教育体制,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第一,创建以基础教育为本,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色新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创新知识载体,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育新型农民的通识教育意识。第三,以文化促创业。通过文化熏陶,开阔新型农民的知识视野,启发其将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篇(6)

作者简介:田妹华(1967- ),女,江苏常熟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常熟学院教学管理处副处长,中学高级教师,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培训研究”(项目编号:ZCZ13D-6)。

苏州从2006年起全面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作为中国重要工业城市的苏州,无论从整体现代化的水平还是从社会形态来看,相对落后的还是农村。因此,在怎样高水平、高层次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上,苏州仍然任重道远。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非均衡性发展的影响,苏州全市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明显呈老龄化态势。据《苏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为37.88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10.35%,小学占60.86%,初中占25.96%,高中占2.65%,大专及以上占0.17%;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占0.41%,21-30岁占2.41%,31-40岁占9.25%,41-50岁占21.06%,51岁以上占66.85%。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重要性空前地凸现出来。

为全面了解苏州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2011年1月,学校课题组在市农委的协助下,对苏州地区六县一市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调研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入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600份);第二种形式是深度访谈(共260人次),听取相关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想法和建议。调研结束后,课题组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力图客观、全面地阐述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与新农村建设有效对接的策略。

一、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现状

1.培训主体多元

调查显示,苏州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主要有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包括农科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培训机构等。这些部门为农民培训提供了多样化的实施载体。2010年度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30.16%是通过政府部门牵头的培训基地,这些基地在培训项目、相关政策、资金配套、人力组织等方面的支撑力度大、保障力强,在劳动力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22.42%是通过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中需要农户生产配套而为农户提供的上门技术培训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21.17%是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发组织的由经营能手或技术能手牵头,开展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培训正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条重要路径;13.40%是通过民间机构,民间机构的培训大多是短期的,它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服务,让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因此,在培训市场占有一席之地;10.83%是通过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具有师资雄厚、培训正规、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点,但由于受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的限制,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存在比较高的政策“门槛”,因此,培训覆盖面不广。

2.培训客体普遍

调查显示,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已全面覆盖到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服务业五大行业。在被调查的2600人中,农业服务业68人,占2.62%,其中45人近3年接受过培训,占66.18%,这得益于全市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方略,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覆盖农村各产业乃至农民生活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畜牧业92人,占3.54%,培训率为61.96%,这与苏州市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密不可分;种植业1949人,占74.96%,培训率为55.87%,可见,种植业面广量大,影响面宽,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应进一步加强;渔业450人,占17.30%,培训率为52.67%,渔业是苏州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随着苏州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域的功能正在逐步变化,培训正在加快全市渔业生产转型升级;林业41人,占1.57%,培训率为34.15%,培训正在逐步改变林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有效解决林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为苏州构建以“生态、景观、休闲”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3.培训内容丰富

调查显示,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正在从适应性、数量型向战略性、质量型转变。从2009年起,工作重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服务城市向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关注农民创业、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地方特色职业农民培训。以2009年为例,全市共举办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48期,重点围绕常规作物类、应时鲜果类、蔬菜类、茶叶苗木类、养殖类五大板块,推广334个新品种、188项新技术、64项新农艺、55种新肥药,农林良种覆盖率达到96.9%,共培训133361人次;举办“致福工程”培训82期,引导农民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民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共培训2812人次;举办创业培训68期,围绕全市主导、特色产业,对现代农业现状、创新创业理念、高效农业和一村一品建设、农产品营销和质量安全、相关法律知识等培训,共培训3396人次,当年有31.5%的受训人员实现了创业;举办职业农民培训62期,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共培训3082人次,其中617位农民成为首批拥有农业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

4.培训形式多样

围绕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苏州市推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依据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菜单,结合农时关键环节,通过进村举办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网络终端点、送科技下乡、发放明白纸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大大增强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抽样显示,59.14%的农民表示愿意主动参与培训。调查显示,鉴于当前农民的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就业意向等方面的差异,苏州市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进行分类指导。对新生代农民着眼于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对中青年农民,以短期培训为主,采用现场指导、教师示范、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让受训农民每人掌握1-2项先进实用技术;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则主要进行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另外,根据就业需求的差异,对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转移意向不明确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对其开展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在组织上以基地或现场示范为主,由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较大面积的技术示范和产业孵化,辐射配套技术;对有转移就业要求的农村劳动力,以转变思想观念、培植健康心理、提高就业本领、掌握从业技巧为重点,开展就业前引导培训;对拟向二三产业技术工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增加生产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课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

(二)存在问题

1.培训资源分散

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定点培训机构有16家,高等农业院校1所、科研院所5所、农广校3所、市级以上农科教示范基地25个、社区教育示范区33个,农业服务信息网站20个,现代农民教育中心12个,还有部分高、中等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办的培训机构等等。尽管这些数量可观的培训资源都在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但是,深入调查发现,纵向层面来看,苏州各县市(区)、镇培训资源缺乏有效衔接,农民缺乏培训信息及其正确引导,存在盲目接受培训的现象;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林、教育、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等,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部署,各部门都在独立运行培训资源,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抽样调查显示,29.79%的受训农户表示有过接受相似内容培训的经历,可见,资源分散导致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2.信息传达不畅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凡是参与培训的机构都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政策宣讲,让农民心中清楚明白。但是,调查显示,仍有17.56%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政策信息;20.87%的被调查者尽管听说过有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但是,从来没有机会参加;39.12%的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但是,预先没收到信息告知,只是盲目参加;只有22.36%的被调查者在培训前已经对培训信息有所了解。事实上,苏州市每年都会根据省里的要求,给各县市(区)下达培训任务、下拨培训经费,除此之外,各县市(区)也会追加一定经费,以2009年为例,共拿出163万元用于农民培训工作,可见各级政府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培训机构宣传渠道不畅通,导致许多农民无法及时获知培训信息,更谈不上由农民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培训了,培训信息不畅直接制约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3.培训层次偏低

苏州正在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已占农民承包地面积的74%,已基本建成18个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0个千亩示范区,总面积达49.5万亩,到2015年,全市需要完成职业农民占务农劳动力50%的目标值。要促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变,必须给他们提供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层次才能匹配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调查显示,许多培训机构对本地农村劳动力流向与市场需求缺乏周密的前期调研,因此,也谈不上有什么前瞻性的培训实施规划,只是局限在实施科技培训与技术推广项目的范畴,有的甚至仅仅停留在完成培训指标的水平,造成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的隐性流失。以2009年为例,全市93.49%的受训农民接受的仍然是“一事一训”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可见,就目前培训市场而言,普遍缺乏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减少兼业农户,促进农民职业化的培训项目,低层次的培训很难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4.培训监管低效

没有监管就没有质量。规范的培训监管应该是由监管部门按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的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测评培训实际状况与其应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确保培训质量。然而,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管部门和实施部门过于分散,往往形成交叉重复的培训和统计,加上培训的监督管理机构由多个相关部门组成,无法真正履行其项目监管与督查的工作职能,要全面准确地评估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的执行情况比较复杂,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监管就简化成了听取汇报与查阅培训台账、就业台账等文本资料,缺乏有效性。从培训情况满意度抽样调查情况可以反映出当前培训监管的效度(见图1)。

二、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对接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建议

1.明确培训目标——导引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向

苏州市明确提出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2%,职业农民占务农劳动力的比重从2010年底的2%提高到50%。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所在,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然而,农民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处理好培训近期效应与适应新农村建设长远战略发展目标需要之间的关系。明确近期目标是帮助农民及时掌握最新的惠农政策、致富信息和致富技术,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农业生产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技术问题,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投入报酬率,提升生活品质;长期目标是帮助农民跳出传统农业“靠天、靠经验、靠补贴”的发展理念,培养一大批具备较高文化素质、较强科技接受能力和较新经营理念的农业劳动者,使他们能够站在较高层次、较深层面来经营农业,依靠技术、人力、信息等资源开展集约式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促进苏州农业全面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拓展培训项目——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层次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农村劳动力培训划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基础知识培训及专业技能培训三大主要类别。其中农业技术培训具有利益外溢性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基础知识培训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拥挤性的准公共物品的属性,直接受益者是整个社会;专业技能培训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因此,针对培训的不同属性,培训项目策划应区别对待。农业基础知识培训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具有长效性,这种培训项目要常抓不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受到普遍重视。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培训项目必须突破,培训要向深层次拓展。苏州“十一五”已率先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环境良好,优质粮油、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和规模畜禽等主导产业加速发展,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5%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正在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的增长点。因此,要把关注点转向实施涵盖农民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的培训项目,加大培训职业农民、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力度,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职业农民的需求,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规范,培育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创新培训模式——彰显农村劳动力培训特色

目前,苏州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这些相当规模的农业龙头合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对传统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集聚了大量的农业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培育好新型农民,成为这些企业的内在需求。因此,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全可以推进市场化运作程度高的合作组织型培训模式,这是一种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培训主体,以培训满足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或本企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为目标而实施的一种对农民进行培训的模式。培训客体是从事或有意从事农业产业或在农业产业覆盖下的农民,在农业企业或有意在农业企业就业的农民;培训内容紧紧围绕产业所需的基本文化素质、科技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方式为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发挥培训主体自身在生产组织、技术服务、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民的行为。同时,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和扶持,以壮大整个产业链。总之,合作组织型培训模式应成为苏州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主要模式。

4.健全培训机制——规避农村劳动力培训低效

通过有效的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实效,需要健全完善的机制。从组织机构来看,要成立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领导小组,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避免出现由于多头管理造成培训资源分散与浪费的现象,同时,各县市(区)、镇也应明确培训开发的组织框架,畅通信息收集、报送和反馈渠道,把各项任务逐一分解落实,防止信息衰减;从政策扶持来看,根据《苏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要在相关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业服务体系等的培训项目上实行政策倾斜并且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对业绩显著的培训主体给予相应的奖励、补助以及培训项目申报的优先权;从资金保障来看,要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调动企业、行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间资本参与的格局;从运行监控来看,要加强培训前期需求调研、培训过程监控与及时修正、培训结束后实际效果的跟踪与反馈,权重于实际生产应用的培训后续评估,将评估延伸到生产一线,延伸到农民本身,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

参考文献:

[l]苏州市统计局.苏州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报告[P].2008(5)

[2]宋君,童举希.苏州高校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19):30-33

[3]童举希,施扬.苏州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发展,2007(11):19-20

[4]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J].职教通讯,2011(15):44-50

[5]彭移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和优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02):17-19

[6]蒋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99-163

篇(7)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

镇沅县共有农村金融机构3个、网点19个,其中农业银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13个、邮政储蓄网点5个,每1.1万人有一个金融网点。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全县9个乡镇,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二)农业贷款投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各金融机构逐渐加大对农村信贷资金投入。2005年~2009年,农业贷款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增速分别30.55%、65.07%、31.12%、32.74%、15.84%,同期银行贷款增速为4.91%、22.12%、17.72%、5.92%、18.44%,农业贷款增速基本高于银行贷款增速;2005年~2009年农业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比例分别为36.22%、48.95%、54.53%、68.33%、66.83%,至“十一五”中后期比例达到三分之二强,与全县第一产业占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相符,贷款结构与工农产业结构基本协调。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征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统一的征信体系已逐渐覆盖镇沅农村地区。在人行镇沅县支行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截止2010年,共为4.56万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多4.18万个信用农户,470个信用组,36个信用村,农村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四)财政扶贫贴息到户贷款投入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镇沅县共投入财政贴息资金375.5万元,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09亿元,为产业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2010年全县共发放贴息贷款3400万元,下达贴息资金170万元。其中种植业贴息贷款5900万元,扶持发展茶叶、核桃、蚕桑等经济林果2.8万亩,烤烟、冬辣椒等经济作物2.6万亩;养殖业贴息贷款4840万元,扶持发展养猪5.5万头、养牛0.6万头、养鸡10万只;其它行业贴息贷款170万元,扶持发展加工、运输等行业项目12个。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受益7739户31000余人,其中贫困户6000户27000人,户均增收1061元,人均增收264元,解决贫困人口2100人。

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金融组织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不同的金融组织提供形式各样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镇沅县的3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银行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农村金融服务功能逐步萎缩;邮政储蓄银行除能吸收存款外,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还未有效开展,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准垄断地位,缺乏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农村信用社一枝独大的农村金融体系格局直接造成贷款利率整体偏高,农民融资成本过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可以比基准利率最高上浮达40%,农民获得贷款付出的价格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最需要得到低价的群体却承受着高昂的价格。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待改进

现代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多渠道的,只有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才能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调动资源要素投入。目前全县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贷款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一是金融产品单一,缺少其他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在金融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融资市场发展落后,特别是在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较大、信贷资金无法覆盖风险的情况下,直接融资工具应有更大作为。二是就银行信贷来看,贷款种类未能满足农民贷款需求。由于农民缺少可供抵、质押的物品,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对农业贷款期限一般控制在1年以内,农户小额贷款一般控制在5万元,在贷款期限、资金数量、申请流程等方面与“三农”的实际特点不能有效匹配。三是农业风险的分担机制未有效建立。目前除国家开展的能繁母猪保险业务外,其它农业险种尚未开展,农户被动承担农业生产中的所有风险的状况未得到改变。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作为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基础条件,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金融稳定、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由于位于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镇沅县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一是农村金融中介机构发展滞后。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实施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明确,集体林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农民的主要资产,也是金融化的重要标的。由于缺乏相关的登记、评估、流转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这些重要的资产无法有效的盘活进行融资,这些资产能处于“沉淀”状态。二是农户的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不足和相对落后,农户对对金融知识的认识有限,一些农户诚信观念淡薄,赖帐、拖欠等行为时有发生,使得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四)财政金融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作为资金配置的两大主要渠道,财政与金融密切协调、有效联动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黏合”效应,撬动成倍的金融资金加快山区资源开发。镇沅县财政对金融支农的激励导向作用不足,财政在对山区经济开发支持过程中还停留在完善基础设施、给予农民补贴的“建设型”与“补血型”财政的阶段,尚未彻底向“开发型”与“造血型”财政转变。目前,财政扶贫贴息到户贷款作为财政与金融相互结合的最主要的工具,2010年,财政扶贫到户贷款仅占银行贷款的3.23%,贴息资金仅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0.2%,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的建立尚有很大空间。

三、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也是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主力军的作用。支持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资本实力和资产质量,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与支农力度。二是提高农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探索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完善服务功能,突出支持重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三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开展支农业务。充分发挥邮储机构遍布农村的网络优势,拓展小额零售业务范围,逐步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新生力量的作用。四是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快探索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金融组织的步伐,发挥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灵活的“草根金融”角色,扩宽农村金融市场的边缘,把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立足“三农”特点的金融需求,不断完善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二是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程再造。优化信贷流程,简化手续,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增强贷款的灵活性与便捷性。三是逐步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拓宽农业险种范围,有效地分散和降低农业信风险,尽快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三)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篇(8)

收稿日期:2012-0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环保资助项目;中南大学2011年度米塔尔学生创业资助项目(编号:11MY20)资助

作者简介:陶庆斌(1991―),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大学生。

通讯作者:伍晓赞(1982―),男,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保公益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9-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村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和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以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沼气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资源循环链条。沼气利用在能源供应、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了解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中的具体作用,总结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以及发现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笔者深入到包括金龙村、金塘村在内的多个湖南省省级示范村进行了调研。

2 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与人类生存相和谐的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沼气利用正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提供有机肥使种植、养殖相互促进,能量循环多级利用,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户型沼气池中的沼渣和养殖区的畜禽粪便可掺入生物垫料在贮存堆沤场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不仅具有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自然环保等优点,而且能够增强作物抗旱、防冻能力,同时还能改良土壤。这些有机肥料深受种植大户和蔬菜基地的欢迎,金龙村的农户除去自家用于种菜,种田外的其他有机肥料全部以600元/t的价格卖给当地蔬菜公司。由于有机肥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各公司竞争收购,并且收购价格有上涨趋势。

金塘村建有肥水配送工程。养殖户的养殖粪水进入到氧化塘中发酵处理,然后将在氧化塘中经过处理的肥水通过肥水配送工程中的沟道输送到种植园和蔬菜基地,然后利用喷灌和滴灌的方式将肥水施予种植物,从而达到了高效施肥以及环保安全的效果。

可以看到,沼气利用能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和充足的肥料,极大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改善了农村的发展方式。

2.1 户型沼气池可以处理部分生活垃圾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采用的是“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市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即农户先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垃圾大致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详见图1。可回收垃圾出售给废品回收中心;有害垃圾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集中收集,由乡(镇)负责统一运送到专业处理中心;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放入家门口固定的垃圾存放处,村里的保洁员负责将其运到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垃圾运送工具为人力拖车或者小型农用机动车。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后再用封闭式自卸车运送到县(市)的垃圾处理场或者垃圾发电站。

包括蔬菜蔸叶、瓜果皮、剩饭剩菜以及鸡鸭鱼等动物内脏在内的有机垃圾是可以通过入户型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的,同时产生沼气。户型沼气池是指可制取满足一户4~6口之家生活所需沼气的厌氧发酵装置,其容积一般在6~10m3并配套有贮气池。这样,生活垃圾在源头就通过沼气池的处理实现了减量化。

2.2 “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水

生活污水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家庭洗涤污水等。厕所粪尿因含有大量病原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家庭洗涤污水也因含有磷等元素成为导致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生活污水的处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即通过将厕所粪尿通过管道引入到户型沼气池中厌氧发酵进行处理,而把家庭洗涤污水则引入到“四格小池”中进行处理。“四格小池”是由金塘村提出的一种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了沉淀池、消化池、废水池和人工湿地4个部分,利用沉淀、过滤、净化等处理技术,消除有机质,使各项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由于厕所粪尿无法为户型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所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需要养猪等畜禽或者从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以满足沼气池发酵所需。因此,户型沼气池对于户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3 “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处理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水

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染源主要是畜禽粪便和粪尿污水。通过机械强化发酵制肥法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即将畜禽粪便先堆沤干化一段时间,然后利用快速发酵机来加速干粪发酵生产出有机肥。然而,在冲洗清理养殖区时产生的大量的粪尿污水由于发酵效率低一般都直接排放到田间,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有碍于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带来企业的经济损失和限制可持续发展。

粪尿污水的发酵效率低和户型沼气池容积有限等因素导致粪尿污水不能采用户型沼气池处理。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采取了“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畜禽污水。该中型沼气工程建有600m3沼气厌氧发酵池和两个100m3的储气池以及配套了发电装置,年处理粪尿污水2.2万t,产生沼气9.9万m3,年发电10.3万kW•h。该公司在养殖区布满管道用于输送粪尿污水到沼气池中。粪尿污水在沼气池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气,还包括沼渣和沼水。这些沼渣和沼水不能像户型沼气池那样大部分存留在池中,大中型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渣和沼水必须及时排放出去,将其排放到人工湿地中,通过沉淀、厌氧和净化等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人工湿地是一种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通过人工在不同材质、不同粒径配比的基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净化植物,形成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使植物根区及根网带形成富氧区,促使床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通过微生物生活动的分解和和植物的吸收吸附及分泌物的杀菌等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与养殖场的粪尿污水量有关,处理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3 沼气利用发展趋势研究

3.1 沼气后续服务将朝物业化发展

沼气池的原料可以来自农户自家养的猪等畜禽的粪便污水或者周围养殖场的畜禽粪水。调研发现一般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不愿意养猪而是从周围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用于沼气发酵。深入分析可得,如果将该种供料模式推广,由公司来负责各户的沼气池供料,这样将极大方便农户利用沼气,从而打破“只有养猪才能用沼气”的传统,使沼气利用愈加方便,该模式统称为“沼气物业化管理”。

沼气物业化管理是指沼气池的管理者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管理标准、规章制度等对沼气池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供料,保证沼气池的常年正常使用。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一般物业管理的特征,即系统性、长期性和效用性,同时又具备沼气行业特有的属性。

沼气物业化管理可以通过沼气服务公司来实现。沼气服务公司的重点是对沼气集中性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地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基本任务包括现有可再生能源服务网点中沼气服务方面的所有工作,以及物料供应,即建设沼气池、后期维护和维修以及沼气池原料的供应。物料供应就是公司为没有原料或者缺少原料的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同时定期的清理沼气池中的残渣。也就是说农户不用管沼气池的任何事情,只要打开厨房里的灶具开关就能正常使用,像使用煤气一样的方便,沼气的管理全盘由沼气服务公司负责。

3.2 沼气利用将朝大中型集中供气发展

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不仅能够为周边农户提供生活能源,而且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调研也发现,金塘村所建设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初衷是为治理当地畜禽养殖污染而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的大型沼气工程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沼气集中供气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企业主导,但在一定程度来说,企业主导将是沼气集中供气行业的活力更强。从全国来看,北京、济宁等地区已经建设了多个大中型集中供气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技术方面来说,沼气集中供气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可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从发展前景来说,在广大农村的市场是不可估量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出台优惠政策保证沼气利用

目前,以政府主导的沼气服务体系存在着加重政府负担、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要想在新能源利用领域有所突破,那么政府就必须要放宽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向沼气利用行业进军。放宽政策就是能够整合当前的服务网点,或者直接由企业接管。其次,要从政策保障企业资金的顺利流入到沼气行业中,并且鼓励居民接受由企业提供的服务;最后,政策应该还能保证业务合同的签订以及减免一定的税收,以鼓励企业积极投资于沼气利用行业中。

4.2 鼓励青年在沼气服务行业创业

当前各地正在竭力发展可代替煤、天然气的新能源。作为重要新能源之一的沼气也在快速的发展,因此沼气服务行业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行业。现今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当政策有变时,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不应该错过这样一个好的创业机会。

沼气服务公司具有与政府协同性强、投入成本低、劳动力需求大等特点。青年人在创业时要考虑能否得到政策的支持,能否有足够的劳动力这两大问题。另外,以企业主导的沼气服务公司目前还不多,在企业管理方面可借鉴性的东西挺少的,需要在创业过程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4.3 鼓励企业在沼气集中供气行业投资

由于沼气集中供气行业适宜于在沼气池建设量少的地方发展,而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沼气池建设都不太完善,所以沼气集中供气的前景远远大于沼气服务行业。沼气集中供气除了与政府协同性强外,还具有投资大、技术高两个显著特点。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是巨大的,所以该行业更加适合于资金雄厚的公司。另外,沼气池的建设和维护技术也要求高,需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

沼气集中供气方面的企业投资分为3类:非养殖企业单独投资开发,沼气池原料向养殖场和农户收集购买;另一类是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非养殖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养殖企业提供原料;还有一类是养殖企业充分发挥其原料优势自主单独开发。总体来说,第1类型企业投资在原料供应上存在问题,第3类可能在资金上存在问题,只有第2类是比较适合企业投资的,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能营造“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田一谷.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J].农业工程,2011,1(1):27~28.

[2] 李景明,薛 梅.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21~122.

[3] 陈 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2):222~223.

[4] 鲍利峰,石剑华,李志国,等.赤峰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65~66.

[5] 侯小健,陈 珊.海南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项目启动让污水变清[EB/OL].[2008-11-09]..

[6] 胡小平.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中国沼气,2001,19(3):36~37.

[7] 葛勇进,杨 胜.为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沼气,2010,28(2):90~91.

Application of Biog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ao Qingbin1,2,Zhang Lingyun2,Wu Xiaozan1,Gu Tengfeng1,Wang Jinhui1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通过扎实有效的金融支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摆在各级和各金融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家级贫困县——__县的调查分析,提出“农银互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仅供参考。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__县地处鄂东南,下辖31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3.5万亩,人口总数9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银行营业机构64个,从业人员680人。近年来,__县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办法,采取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颁发信用证、培训农村工商个体黄金客户等措施,实行向信用农户实施贷款授信、发放农户小额农贷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创建“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农村信用工程”。到12月末,对全县8.7万个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了重新审核和评定,向信用户发放《贷款证》累计9万个,授信额度1.4亿元;建立农村个体户经济档案32400个,培养黄金客户1400个。目前,全县共有“信用乡镇”13个,占比81%,信用村组116个,占比37.4%,有力支持全县14.2万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尽管__金融部门加大了对农村的信贷投入,但与当前新农村建设需求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

1、信贷供需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一是需多供少。据权威专家测算,未来5年,新农村建设农民年人均需资金投入1700元-4900元,以最低标准1700元和80万人计算,__每年约需新农村建设资金14亿元。全县金融系统累放贷款为3.4亿元,其中农村贷款1.2亿元,远远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如枫林镇花塘村按新农村建设规划共需建设资金600万元,农村金融部门目前为止,没有实质性参予到建设当中。二是流多回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4.7亿元全部上存,其它各类商业性银行都有资金上存或外流现象。止末,全县银行存款余额27.89亿元,其中,农村存款17.4亿元;全县实际投放不足5亿元,仅占存款的四分之一,从存贷差可以看出,__县资金外流至少在11个亿以上。三是取多予少。“三农”资金总需求为15亿元,农信社当年的信贷资金净投放为3650万元,仅占总需求2.53%。如,黄颡口镇三洲村七组人口418人,有330人入股,入股人数达80%以上,享受农金支持的仅占17%;该村村民周妹,下岗后,回乡创办养猪厂,当年盈利全部存入农信社,,因生猪市场价格下跌,资金周转困难,她多次找上金融部门申请贷款,由于缺乏抵押品,没有获得信贷支持,以致该企业面临倒闭。

2、信贷结构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三放三不放”。一是放小不放大。主要是抓农户小额贷款,而放掉大额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投放,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配套的状况已制约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总体提升。,农信社对全县4万余农户发放了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占77%,2-5万元占17%,5-10万元占4%,10万元以上仅为2%。二是放短不放长。主要以短期贷款业务为主,忽视了中长期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科技开发项目等的投入,贷款周期短的制约,已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广泛需求。抽样调查的木港、枫林、龙港、富池、大王五个乡镇,1年期限以内的各类贷款占贷款总量的98.4%;1年期限以上各类贷款余款仅占1.6%。三是放热不放冷。如__县农业银行,从至今,对一些工业企业、房地产开发、消费性按揭等的贷款较热的项目累计累计3亿元,对“三农”的贷款投入累计不足200万元。其他金融部门重城轻乡、重消费领域轻农村项目建设的经营思路,也严重制约了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

3、信贷环境不适应新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三好三不够好”。一是大环境好,小环境不够好。近年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各项支农、惠农金融支持政策较多,而地方金融部门信贷资金直接投放农村建设的领域窄、数量少。加之相当部分乡镇重视项目资金,忽视信贷资金,导致金融对农村支持“袖长手短”,政策无法得到较好贯彻。二是软环境好,硬环境不够好。据不完全统计,__县每年打工收入在6亿余元,每年上级对农村转移支付、各项专款等资金1亿余元,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巨大商机。而目前__县乡镇一级金融机构只有农信社一家,比较边远的5个乡镇连一个网点也没有,并且城乡无法进行电子汇兑核算,资金结算极为不便。加之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农村资金流量将会更大,农村金融机构根本无法承载。三是点上环境好,面上环境不够好。在争创湖北省最佳信用县活动中,__县先后推行了“群体信用”、“规模定贷”、“农户联保”等信贷模式,试点镇、村信用环境大大改善。如大王镇柯畈村原是有名“借贷不还”村,全村52户村民拖欠信用社贷款达27.4万元,在,该村43户村民主动全部还清贷款本息,并被评上信用户,既获得了政府专项猪栏支持款,同时每户在信用社办理到5000-10000元的贷款购回仔猪,到9月份,户均出栏10头以上,人均增收2132元,该村现已成为全县有名的“养猪专业村”。但是,面上少数农户只借不还、还息挂本、欠本拖息等现象仍然存在。如枫林镇农信社累计发放贷款1049万元,收回贷款700万元。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银互动不够是直接原因。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农村金融部门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效载体。然而,当前金融部门认为农村投入是周期长、效益差、风险高,经营思路基本是倾向投资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工作项目;部分农民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资金大部分由国家无偿投入,将金融信贷资金也视为国家政策扶持资金 。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农银对资金供需的沟通、影响了农银关系的和谐发展。二是金融政策宣传不够。从调查的情况看,木港镇枣园村胡受组150户农户,了解金融信贷政策的不到10户,目前,该村仅有2户在信用社办理贷款,宣传不够直接影响了信贷投入,影响了农业项目的开发和资源收益的共享。三是农银协作不够。虽然__县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的“农村信用创建”活动已初见成效,但真正农银协作的份额仍然不高,贷款农户占比较小。加之,农村金融机构为适应股份制改革,大幅撤并营业网点,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各类资金较多,因网点太少,缺乏互动载体,导致农村资金异地存储和外流现象严重。农银互动不够,致使金融信贷在农村很多地方是“空白”,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支农体系不全是重要原因。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单一。__农发行只承担农产品(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供应的任务,对商业性经营业务从未开展,而随着农产品购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有粮油企业的经营空间将缩小,粮棉油收购贷款的业务量也会大幅下降。而对于急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基础设放建设、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等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发挥其政策性支农的作用。__县农发行1997-,年贷款在6000万元-1.2亿元,-,年贷款仅3000万元,全部为农产品收购资金,这种不完整的政策性信贷业务,与新农村的生态建设、公用设施建设要求不对称;二是农业银行功能错位。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__农行的市场定位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主要支农功能体现在扶贫贷款方面,而扶贫贷款的扶弱性与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经营之间相矛盾,扶贫贷款在撬动“三农”困局上功能完全消失,力度大(来源:文秘站 )大减弱。三是农信社力不从心。农信社尽管是农村金融的生力军,但同时也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农村贷款周转慢、季节性强、业务分散,在建设新农村的中更显单薄,对涉农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根本没有力量去应对。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窘境。

3、金融政策不活是根本原因。一是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

单笔发放万元以上的贷款由省级分行审批,万元以下由地(市)分行审批,县级支行只有信贷申报权,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成为变相的吸存窗口,造成了农村信贷规模逐步缩减。二是利益与服务位次互换。信贷风险小、收益高是现代金融企业的追求,而农业在金融中被视为是“弱势产业”,最大化目标与扶弱性之间的矛盾,农村资金“非农化”,必然导致金融部门慎贷、惧贷,使饱受资金短缺的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更大。三是信贷手续过严。目前,县级金融部门信贷业务主要放在抵押、质押的传统信贷模式上,而农村贷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房产等农民拥有的财产均不能做抵押;小组联保或小额信贷由于受额度的限制,只适用于小规模的生产农户;尽管目前农村金融部门采取以信誉为物品替代抵押品,由于农户评级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规定文本,现实存在评定手续过于复杂,信贷人员责任过大,使这方面的业务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农民贷款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加剧了资金供求关系的紧张,新农村建设将很难分享到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成果。

三、完善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篇(10)

一、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增强农民和村集体的造血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

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而且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若村集体捉襟见肘、农民囊中羞涩新农村的建设就无从谈起。

**村原本旱田面积较大,种植的是传统的粮食作物,但由于**村的土壤结构、地势和传统粮食价格的低弥,致使农民增收缓慢,村集体经济脆弱。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面前的新的课题。于是村两委便动员群众将各家旱田地改为水田地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稻。光说种,水哪来?技术谁会?谁敢先吃这第一只螃蟹?于是,村两委在秋收后首先组织党员干部、有积极性的部分农户和干部的亲属做示范。把旱田率先改成水田,并新修了水渠把西北河水引到地边作为灌溉之用。另外,利用冬闲的时间请县、镇的农业专家来村里讲授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田间管理的方法、技巧。通过几年的示范、带动和辐射,先改地的农户得到了甜头,其他农户也消除了疑虑,便纷纷改地,截止到2008年**村所有能够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块均改成了水田,面积以达7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水稻调优调绿达到97%,水稻种植技术标准不断提高,中棚育秧达到90%。

二、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主导作用,凝心聚力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之源;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拽,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和一支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在农村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村两委班子首先从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实行了点题公开的村务公开制度,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要求公开什么就及时公开什么,使村务公开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由原来的公开什么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有什么。紧紧抓住还权于民这条主线,有效解决了谁来掌权、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等关键问题,找到了一个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的支点,有力推动全村基层民主建设。全村在原有的村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符合全村实际情况,具有本村特色的村务管理制度。按照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管理原则,对村务进行严格规范、严格操作。全村的各项村务工作都由两委和广大村民代表集体商定。同时还建设宣传栏接受民众的监督。每季度按公布要求、公布内容进行村务公开活动,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事项、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

议事规则,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克服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推动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同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所以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三、依靠政策、争取国家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 医院绩效分配方案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