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效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的经济效应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的经济效应

篇(1)

我国有许多煤炭城市,这些城市多是因矿而建、因矿而发展。在这些城市中,煤矿职工和职工家属的人口总数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有的城市甚至能达到一半以上,而且这些煤炭企业所创造的产值、所缴纳的利税在城市经济中也占到了很高的比例,对当地城市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

一、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

1.正面辐射效应

第一,煤炭企业进行煤炭资源开发与开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两种。前者是进行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形成的收入、利润、促成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后者则是因煤矿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直接的联系而形成的效益。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受益群体是城区,它能够带动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基建建设、相关产业、资源流动、培训教育等的发展,会形成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二,煤炭企业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煤炭总体需求量较大。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合理规划、兼顾环境,煤炭产业作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能够长期发展的。在煤炭产业的强力拉动下,还可形成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聚集,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进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此外,由于专业化分工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需要,煤炭企业会逐渐把煤炭产品的后续加工和深加工过程分离出去,根据每个过程的具体生产条件和成本构成状况,将其设在各自最有利的区位上,以利用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生产。显而易见,城区所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运输成本优势在获取项目,获取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煤炭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特点使得煤炭资源的长途运输成为常态,进而可以促进道路交通设施和城市交通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铁路、公路、道桥迅速发展,也打开了与外界接触的大门。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改善,促进了本地和外地的经济互动,使本地的地方产品、生产技术能够很好地推广到外地,同时也可以引进外地的先进产品,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丰富地方人民的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无形的高速公路――“通信网路”也在迅猛发展,它为各类信息的快速、有效传播提供了通路,和有形的公路共同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煤炭企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煤炭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软实力,也使得相关产业迅速聚集、扩大,使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相对集中的态势,慢慢呈现出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些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2.负面辐射效应

第一,产业集聚是煤炭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人才、资金和技术这些发展要素会不断向优势的企业倾斜和汇聚,这就形成了煤炭企业对这些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占有和抢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二,煤炭企业的庞大的特点会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这些与煤共生的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区域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其支柱产业不会脱离煤炭产业及其相关的重型产业,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那么 “矿竭城衰”的现象终究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造成社会动荡。第三,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会对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破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占据了大量的耕地,也造成了严重的粉尘污染;煤矿井下开采会引发地表沉陷,对地表水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地下水系统,而且对地面建筑物和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污染和环境破坏,势必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二、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以煤炭企业为基础的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前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消费煤炭产品产业的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该产业投入中间品的产业的发展;三是环向关联效应,即煤炭产业与其他前向和后向产业组成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连锁效应促进中间产业的发展。

资源的开发有一个产品链条,而不是单一的。这个产品链条是各个环节组成的链条,是资源的转化过程行径资源初级产品、资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过程中的链条,是囊括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及其他各种生产要素共生的产物。资源链条一般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三种。煤炭属于长链资源。长链是一种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的产业链条,它的后续产品系列也具有长而复杂的特点。煤炭资源产品链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通过关联延长煤炭资源的产品链,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之增值,同时也提高了资源的加工深度,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资源效用。大力发展煤炭企业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出正确选择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产业旁侧扩散效应

对于煤炭企业自身建设发展而言,它的周期长、投资大,在开发建设的初期表现为大规模基建投资的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它对经济整体的关联效应较弱,以向后关联影响和旁侧扩散影响为主,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服务、电力、服务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在经过大规模的建设之后,煤炭企业就会进入产能的上升期并逐步稳定,在达到企业的设计规模后步入企业的成熟期。在成熟期,煤炭企业所表现的产业关联和旁侧扩散效应的特点是: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增强,且以向前关联和旁侧扩散为主。其中,后向关联效应主要对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煤机及维修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前向关联效应主要对电力冶金、煤炭洗选、炼焦、煤化工、铁路运输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旁侧扩散效应则主要对商业、食品、纺织等行业形成刺激发展。

由此可见,煤炭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有效利用其积极的辐射效应。要打破条块分割,实现企业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建立共赢的新局面,使原来的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原来的独立成长变为协同发展,探索城企一体联动发展的模式。另外,要不断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发展煤炭产业、延伸其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共存发展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琴.论煤炭企业经济发展[J].山西科技,2011(05).

篇(2)

一、环境的外部性

长期以来,人们把环境看作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免费提供各种资源的“仓库”和可以无限接纳污染的“垃圾桶”。在工业化大生产和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远远超过了自然的净化能力;各种“公害”层出不穷,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数据显示,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酸雨影响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据国内外专家和有关机构测算,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13%。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众多,但环境的外部性却是重要因素之一。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外部性,环境资源被企业过度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的耗费没有计入企业成本。企业生产消耗了自然资源,污染了环境,但由于环境是公共资源,企业却没有付费或者只支付了很小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耗费由社会来承担。只有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将环境资源的损害纳入企业成本核算,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内容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根据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容,环境成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环境保护成本

环境保护成本是为了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对自然环境有破坏性的废气、废液、废料的产生而执行的作业所产生的成本。例如为降低和消除污染而改进流程和产品设计等发生的成本。

(二)环境检测成本

环境检测成本是指为了达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等对企业的产品、流程或其他作业进行检测所发生的成本。

(三)环境内部失败成本

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为消除和治理企业已经产生但尚未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所产生的成本。其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已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对外排放,降低排放的污染水平,使其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四)环境外部失败成本

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是指企业产生的污染物或废弃物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成本。按是否支付,外部失败成本分为企业已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和尚未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已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指企业已经支付的由于排放污染物或废弃物而产生的成本。未支付的外部失败成本又叫社会成本,是指由于企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但是却由企业以外的机构或人员支付的成本。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下,企业的生产成本仅包括用于产品生产制造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忽视了企业理应负担的环境资源成本。对于生产中耗费的水和空气等自然资源仅记录其采掘和使用成本,没有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以后产生的成本。因此,企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本核算应该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不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其生产或消费造成了环境损失,就要负担这部分成本,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对环境外部成本进行评估并将其内化到企业所生产的商品成本中,从而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消除其外部性。具体地说,环境成本内部化正是针对环境外部性的特点,将破坏环境的外部成本内化到与此相关的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身上,由使用环境资源和破坏环境的主体来承担。环境成本一旦内部化后,企业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就会将环境成本考虑进去,从而将企业的行为调节为社会最优的生产和消费组合,由此,环境外部性得以消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价值分析

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是由于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私人成本转化到其自身的生产成本中去,即使私人成本内部化。一般情况下,社会成本远大于私人成本,因此将私人成本内部化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下面,分三种情况对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环境成本外部化

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对生产型企业来讲,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设为C生,在环境成本外部化时,企业不治理排放的污染,将会给社会造成危害,由此产生社会成本,设为C社。假设企业生产的产量为Q,产品价格为P,此时企业的盈利为R0,则R0=PQ-C生,在该种情况下,企业对社会的价值贡献V0=R0-C社=PQ-C生-C社

第二种情况:环境成本内部化(假定企业的产量及价格保持不变)

如果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即企业要负担治理对外污染的成本,则企业的成本就由生产成本和治理污染的成本构成,设治污成本为C污。在该种情况下,假设企业的盈利为R1,则R1=PQ-C生-C污,由于企业对污染进行了治理,企业的生产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即C社=0。此时该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V1=R1=PQ-C生-C污。比较环境成本外部化和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两种情况下企业的盈利及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

R0-R1=(PQ-C生)-(PQ-C生-

C污)=C污

篇(3)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1日

2014年初,中国大量三四线城市房价下滑信息充斥着整个房地产市场,很多人坚定认为三四线城市房价会进一步下降。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了国内对房企、商业银行甚至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担忧。

一、浙江兴润置业事件概述

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浙江兴润置业前身为奉化市城镇建设开发公司,1987年成立,于2005年更名为浙江兴润置业,并获得国家房地产壹级资质。1998年以来,该公司相继开发了十多个楼盘,为当地最大房企,可以说兴润置业是一个典型的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公司。在辉煌时期,该公司营业收入高达25亿元。近几年,国内政府大力打压房地产市场,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较大跌幅,如兴润置业2010年1月11日拍下桃源府邸项目所在地块,楼面价是7,853元/平方米。而世茂集团旗下子公司昆山世茂蝶湖湾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12月11日拍下同地段的地块,楼面价只有3,204元/平方米,跌幅达59.2%。如果按照自身拿地价格销售房屋,很难吸引消费者;如果紧随市场价格,又很难收回成本。2014年3月,浙江兴润置业最终由于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5亿元,其资产总额约为27~30亿元,负债额约为5~7亿元。其中,24亿元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贷款,共有19家商业银行涉及此案,贷款额度最大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约12亿元资金。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危机

浙江兴润置业房地产企业代表着中国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状况。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预计,未来3年内至少有30%的内地房企被淘汰,企业总数将由目前约5万家减至3.5万家。与此同时,房企的市场集中度逐渐加强。《2013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50》显示,2013年上半年,在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方面,全国TOP10企业市场份额为15.21%,较上年全年增加了2.45个百分点;销售面积集中度方面,TOP10企业市场份额从上年的9.10%上升至9.85%。除此之外,近些年中国三四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很多房地产企业预期房价会进一步上升,宁愿高价拿地建房。但十后中国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较为紧密,由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屋需求仍然很大,其房价还在上升,但是三四线城市房屋需求有限,国家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抑制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过快上涨,曾经高价地皮正在建设中,还没完工就开始遭遇降价贬值的风险,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40%,已完工的房屋价格竟低于地皮价格,成本很难收回。三四线城市房价正在逐步下降,未来下降预期更为强烈,众多投机资金快速撤离三四线城市,引发中国众多鬼城相继出现,如鄂尔多斯、唐山。

三、房企破产的经济效应分析

面对目前的个别三四线房地产企业破产,我们不难预测随着国家对房价的调控,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下:

1、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国很长一段时间,房价快速上升,房地产企业利润高涨,整个行业利润率较高,加上未来房价上涨预期,房企利润空间持续看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房企成了商业银行最大客户,和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贷款占到商业银行所有贷款的大部分。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有20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类贷款达20.9万亿元,约占2013年末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3%。2013年9月末,20家主要银行房地产贷款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高达37.9%。所以,社会有种说法是,商业银行被房地产企业绑架。正是因为商业银行贷款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比重较高,依赖较强,一旦房企由于房价下跌破产,银行会直接遭受牵连,带来不良资产增加,资金回收缓慢甚至无法回收。如,浙江的兴润置业破产后,涉及19家商业银行的24亿元贷款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损失,给商业银行带来经营风险。

2、对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冲击。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压缩了房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触碰了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线,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或者无价无市导致房企资金无法按期回收,资金链断裂导致其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相关款项资金也无法正常收回。同时,未来开工建设的房产数量减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产品需求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从2014年前两月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增速放缓,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0.1%和3.7%,新开工面积同比降幅达27.4%。国家住建部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减少钢材需求2万吨,减少门窗需求8万套,减少卫生洁具需求2万套。再加上正建或已经完工的房地产相关费用不能按期回收,导致房地产上下游行业也面临资金困境。

3、对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冲击。随着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下跌,一二线城市房价下跌预期更为强烈,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选择观望等待。在经历了19个月的连续上涨后,全国重点城市房价涨幅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1月1日,据相关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城市住房(一手房)价格为1,088.9点,较上月上升5.6点,环比上涨0.37%,涨幅较上月缩小了0.40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减缓甚至停滞,房企资金回笼过慢,或者最终资金链断裂破产。中小型房产公司的破产倒闭终会牵连到大型房产公司。

4、房地产企业、商业银行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相互恶性影响。房地产企业破产倒闭,促使银行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谨慎、看紧对房企的贷款,加剧房企的资金周转,从而进一步加大其破产风险。同时,由于房企破产,影响相关行业业绩,加剧其生存的空间,也使得商业银行同样对相关行业惜贷。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链资金紧张,拖累地方经济。2013年,房地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占GDP的16%,固定资产投资的33%,贷款余额的20%,新增贷款的26%,政府收入的39%。如果房地产急剧放缓,很难找到替代方式支持经济增长。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今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在夹缝中生存,自身筹集资金困难,资金回笼较慢,宏观经济形势又不利于其发展,所以破产风险在2014年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整个国家经济风险发生概率增大。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效应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指的是某一地区通过集中各种产业以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形成显著的区域经济效果,从而产生吸引各方经济力量向该地区聚集的一种凝聚力。显而易见,中小企业产业的聚集效应是造成一个地区或城市不断发展不断扩张的最根本的因素。

产业集聚现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经济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最典型的产业集聚的例子就是美国的硅谷。产业集聚在我国的例子也有很多,分别分布在浙江、江苏、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中小企业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速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起点普遍较低,而且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着巨大的同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想要充分的发挥作用就应该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资金资本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条件,逐渐壮大自身的实力。

1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改革和开发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中小企业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的优势条件,也为中小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集聚的形成,根据产权划分,可分成四种模式:即以私有民营的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温州模式;以集体乡镇企业为主体的苏南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东北模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体的珠江模式。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企业数量还不算多,市场的竞争程度也不都激烈,这时期沿海经济开发区的中小企业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的扶持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现象,并逐步成熟起来。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逐渐涌向中国来谋取利益,使中国的经济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因此,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把本地化特色与国际化发展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集聚效应可以为集聚区的企业带来的好处

2.1 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企业在区域内实现产业集聚,因为距离近,生产环节相互错开,这样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销售与采购市场也存在于该区域内降低了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成本;产业集聚区的企业众多也帮助各企业能够更加迅速的获取信息,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产业集聚必将需要大量劳动力,实现了间接地劳动力集聚,使企业降低了寻找劳动力的成本。

2.2 促进分工与合作

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聚,能够帮助中小企业之间突出优势,发现弱势,进一步达成合作,从而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

在某一地区或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重点突出品牌建设,帮助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品牌效应,这就可以直接帮助区域中的中小企业达到提高整体的知名度和提升整体的企业形象的作用。有了品牌效应,消费者或者经销商就会自发的来到这里,也会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

3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我国集聚区域中的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且产品创新程度低,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难以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

我国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着沿用旧设备的情况,科学技术的引用率低,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在同一产业集聚区域,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存在不合理竞争的现象,如许多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采用比拼价格的方法进行市场竞争。同时,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差且雷同率高,也缺乏创新,竞争力不强。

(2)集聚效应的规模效应不明显,企业分工和协作明显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市场运行不够规范,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了某些区域企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过于重视与国外资本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了本区域企业的有效合作,使产业集聚中的企业凝聚力不强。

此外,在企业集聚中还存着企业各自生产的现象。大多数企业各自管理各自的生产,专业分工程度低,对产业集聚产生的效应利用率也不高,这就无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粗放型的管理理念长期存在,企业领导的素质不高

首先,从改革开放初期成长起来的很多中小企业企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并没有在战略管理上取得了有效的进步,很多企业家的管理知识缺乏,使企业的成长一直是粗放型的。

其次,企业中高品质人才的稀缺,在我国很多粗放型的中小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企业中的员工最多数的是生产加工方面的,这部分的员工普遍学历较低,整体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指示进行生产,没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而在技术应用环节或者管理环节的人才稀缺,不利于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4)政府在产业集聚企业的服务和设施建设不健全。这方面主要包括服务于企业的基础设施与公共物品,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硬件投资不足。同时,产业集聚地的管理部门对集聚企业服务的软件投资也不足,行业组织也不健全。

4 中小企业在产业集聚效应下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措施

现阶段看来,如何在本地资源与外来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企业、组织和行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4.1 企业方面

集聚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构建更加广泛的战略联盟或技术联盟,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企业共同维护产业集聚区域的良好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公平竞争;

(2)要依托于本地进行生产,同时关注全球化生产。要改变某些区域内存在的过度依赖外资或者大型企业投资的现状,中小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不会被外来资本消磨自身的创新能力。

(3)拓宽产品的销路,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新的世纪以来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物流业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在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物流的合作与建设。此外,在构建好物流通道的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品牌形象的建设,积极培养品牌对提升区域的经济形象也发挥着极大地作用。

4.2 政府方面

(1)为地区或城市产业集聚提供高效的基础硬件设施,包括完善交通通信的基础网络以及产业集聚所需的场地改造等等。

(2)完善政策法规的制定,首先应该健全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对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新的机遇,使中小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跨区域合作需要双方地区的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3)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意识地、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

4.3 行业组织方面

(1)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有效的销售途径,及时提供市场动态;举办定期的产品博览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实现共赢建立坚实的基础。

(2)帮助企业相互联系,可以定期举办产业集聚内企业的交流会等。建议本地企业有效形式的联盟与合作,以更好的实现专业化分工或实现规模经济等;实现技术开发工作室或者科研所等走进企业,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做好区域的宣传工作,增强企业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积极培养企业为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使命感。

5 结束语

在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普遍。中小企业集聚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建设速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合力,共同发挥集聚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产品创新等增强群体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制造能够真正在世界市场上立足。

【参考文献】

篇(5)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般历史脉络

“市场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结论最早见诸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后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不断得到系统化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一般来讲,微观经济学领域关于“完美市场”的阐述多建立在以最大化为基础的假设条件下,以供求和边际分析作为工具,得出市场自我调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以及得到均衡价格的结论,然而,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使得完美市场假设迅速得到抨击,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支持国家干预经济”学派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处于供过于求是一般均衡状态,由此引发失业等问题,政府应以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为导向,提升社会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均衡。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涨”现象迅速使得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局促无力,新出现的供给主义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供给曲线垂直情况下,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的观点(图1-C),认为只有增加供给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主张通过制定稳定货币增长率使得需求和供给同步上升,进而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宏观经济理论以“AD-AS”模型为基础的调控时代到来(如图1),政府以税收、公共支出、转移支付、货币供给以及调节利率等措施作为手段,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稳定物价的同时实现国民收入增加和促进就业。

针对资本主义世界频繁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则在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视角下论述了危机的根源及解决方法,从所有制改革出发,认为生产力必须要适应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断发展的经济理论在完善经济问题解决途径的同时,却始终没有根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失业等社会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代表的经济问题再一次显示了在开放的世界中经济危机具有跨国、跨地区传导性的特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流向和人民币远期升值问题始终活跃在经济前沿,大量文献集中于讨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内在关联,而对于收入差距加大对于经济增长的阻碍效应讨论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以企业作为核心经济体的收入分配问题要通过了解企业收入的宏观效应来进行解释和研究,并据此探究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议。

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供给过剩

企业家在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产品和劳务收入分配以企业家作为决定核心,员工需要基本生活支出对应最低工资水平,通过工资的递增而选择工作地点和工种,而企业家从相反的利益考虑出发,总是希望留存更多利润,双方间的博弈使得全社会工资水平不会低于基本生活开支,这种较低的收入分配比例就会造成社会生产过剩或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家留存大部分利润,再生产水平扩大,社会供给进一步上升,伴随企业家个人收入扩大,支付能力增加,而企业家人群数量的较小规模使得其有效需求增加水平并不足以对全社会需求水平构成冲击,员工人群数量的庞大在构成全社会有效需求的绝大比例的同时,却始终受限于低收入水平带来的较小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全社会有效需求不断萎缩而产品服务供给循环上升的局面,全社会产能过剩,下一步便是企业产品无法变现或无法产生现金流而导致的破产,社会失业水平剧增,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二)供给不足

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如果从相反的方向出发,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实现较多提升,即企业家收入降低、利润留存率降低、员工收入水平上升,经济就会陷入供给短缺的局面。由于企业家生产积极性下降,其对于再投资的热情也会削减,一方面,企业家前期为生产而投入的显性资本包括厂房、机器和资金等都会丢失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家在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无法得到补偿,并且无限制的承担企业的生产风险。一般来讲,由期望收入而不是实际收入决定的企业家生产积极性在循环经济均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投资的实际收入并无法通过预期而完全实现或吻合,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有所提升,企业家期望收入便会下降,进而丢失生产积极性,生产规模萎缩,而员工却由于较大比例收入而具有了较强的支付能力,全社会有效需求上升,增加的需求与减少的供给便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供需矛盾从而产生。

(三)宏观经济常态化特征

一般来讲,宏观经济总是保持供给过剩的特征,即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维持较低水平,而通过剩余产品内耗转出口的方式则可以缓解生产过剩,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内耗转出口也并不是最终解决方案,长期来看还会造成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以及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掩藏在金融体系危机表象下的是房地产经济的供给过剩和过度金融创新,其符合自然状态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偏低的特征,金融机构以利益诱导而推出的房地产次级贷款拉动有效需求,而衍生化金融资产的发展更是将信用链条进一步扩大,购房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倒逼供给,表面繁荣的美国房地产经济得以产生,而潜在源头的贷款本金利息偿付危机则实现了逐步的积累,偿贷压力削减社会有效需求,当供给过剩重新走上台前的时刻,日积月累的供求矛盾便使得链条式经济危机产生,全球相关经济随之缩水,而不断上涨的美国利率则引发了危机的导火线。

(四)中国的企业出口创汇和人民币升值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内需不足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因此创立出口导向型经济符合国情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国内销路流通不顺畅、出口产品的外部需求旺盛这两方面因素都使得出口经济一度迅速增长,长期性的贸易顺差在创造巨大外汇储备规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加深使得资产缩水严重,严重依赖出口的企业收入模式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剧贸易失衡,从而使得人民币陷入升值循环。另一方面,强烈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旦面临外部需求下降,便会出现经济危机,进而引发社会危机,据统计,汇改后,我国人民币升值累计达到20%,对整个国内经济增长都造成巨大影响。

均衡性经济增长的效果实现

通过分析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发现构成宏观经济运行个体的企业事实上在收入分配比例方面与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存在较强的因果对应关系,如果经济处于均衡性增长过程,既没有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供给过剩,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依然很高,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得以实现,此时对应的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便是均衡性增长分配比例,任何小于这个比例数值的分配方案都会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任何大于这个数值的企业收入分配比例方案都会造成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出现经济萎靡,物资短缺的现象。对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主动调节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向一般均衡靠拢,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和稳定增长,在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偏低的常态化经济现象下,生产过剩现象出现频繁,因此对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人为调控提升是使经济走出库存压力的有效途径,伴随这一过程,企业员工收入持续增加,支付能力加强,社会有效需求在前期较小的情况下向供求平衡过渡,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对于企业家而言,收入分配比例的提升造成企业留存利润下降,企业家个人收入下降,而前期库存商品的价值实现又反过来提升企业家收入,因此从总体上看对企业家的利益影响较小,企业家有理由进行再生产,这整个过程实现了扭转供给过剩和经济均衡增长的双重效果,是良性的经济发展结构转移。

应该注意到,如果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均衡增长需要的比例范围,经济就会重新陷入供不应求的怪圈,短期的困境重新来临。一方面,决策者要求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家二次收入增加的部分弥补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增加效应造成的企业家收入减少,从而使得企业家生产积极性增加,再生产和再投资热情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使得有效需求和供给重新回到均衡水平。此外,在全社会生产过剩的条件下,企业家调控收入分配比例并不会使得全部员工的支付能力得到平均和一致的增加,有时小范围核心员工的支付能力增加对于全社会有效需求的提升作用可能是很小的,因此就难以使得社会产品价值迅速实现,国民收入整体水平变动较小,企业家就会丧失收入分配改革的动力。

从企业家的视角观察,国民经济似乎难以自行从产能过剩中得到逆转,经济自发调节作用不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是必要而且符合经济逻辑的,社会经济职能部门必须依据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信息对经济运行进行把握,建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和社会经济增长状态之间的双向关联参考,主动对经济均衡的背离进行及时纠偏,即对于产能过剩或物资短缺实行状态相反的作用力冲击,人为启动经济增长的均衡靠拢模式,既避免经济增长对于动态均衡的大幅度偏离,又要始终维持一定自由幅度的波动空间,使得供求矛盾在双向间都有缓冲空间,将其对经济的负面冲击维持在可接受的最低范围内。

结论

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全社会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化解供需矛盾的积累作用对于防控经济危机和维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内需不足问题,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增加国内居民的有效支付能力是重要的应对方案,因此提升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并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以消除目前全社会产能过剩的局面,并且附带效应还包括解决依赖出口造成的贸易顺差负面效应,维持外汇储备实际财富额。从长远来看,以调整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由依赖外部出口向平衡内外需求战略转变、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储备保值等经济效果,并且为人民币进一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宁光杰.自我雇佣还是成为工资获得者?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选择和收入差异[J].管理世界,2012(7)

2.刘文朝.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金融研究,2012(4)

3.李绍嵘.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7(5)

4.黄鑫.金融资本与科技产出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5.邓绍建.国民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均衡[J].商业时代,2010(28)

篇(6)

一、企业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产生驱动效应的理论基础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由美国 经济学 家索洛,斯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批评和修正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7年,索洛-斯旺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给出一个总量生产函数:

y=akalb (1)

其中,a就是被肯德里克(j.w.kendr ick) 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因子,它是促进生产函数变动的力量。由(1)式可以得出增长方程:

y/y=a/a+ak/k+bl/l (2)

于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a/a为:

a/a= y/y-ak/k-bl/l

由以上公式可知,如果扣除资本和劳动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ak/k+bl/l),一国的经济没有其它增长率,则该国属于要素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有其它经济增长率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则该国属于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区域生产周期取决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生命周期,在区域经济中起带动和促进作用的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衰退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兴衰。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处于兴旺期,而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处于衰老期则这个区域经济出现衰退或停滞。因此,区域经济要想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须在现行的主导产业部门出现衰退迹象时,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或通过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部门,成为第二代主导产业从而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产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于1966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 投资 和 国际贸易 》一文首次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工业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即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会下降,且随着产品技术密集度的变化,产品的生产会发生区间转移,产品在生命周期内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创新阶段,扩展阶段,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

二、企业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的驱动效应

(一)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企业自主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区域 经济 转型的重中之重,企业自主创新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兴起,进而驱动区域经济转型。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创新,使投入传统产业的各生产要素的比例发生变化,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降低 成本 ,增加产出。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通过产业间或内部的流动来实现的。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但会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还会通过自主创新增加新产品,提高生产率,这就会在产业内带动其他不部门自主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适应 市场 新需求,以及不同需求层次;同时,也会带动产业链的延长,从而就会产生一些相关的新兴部门,进而会产生一些新兴产业。

三、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由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承担巨大的 财务 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2.建立健全 法律 保护制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技术实行法律保护,健全专利制度并减少 申请 专利手续和费用,使创新者在国家的法律保护下,合法地拥有自己创新成果的权利,以取得应有的利益。

3.搭建产学研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体系的主体,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主体创新意识。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形式,树立危机意识,认识自己就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 提高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建立创新激励体制。一方面,企业要充分的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 环境 和营造充满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从物质上,加大对创新人员的奖励力度,从而激励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篇(7)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066―06

一引言

众多的学者研究表明,汽车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强,能够为民间资本提供很多有利的投资机会,支持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郭克莎,2001)[1]。汽车工业不仅可以带动大量的直接就业,也可以带动高比例的间接就业(刘世锦,2002)[2]。汽车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增长经济,它具有加速度发展的特性(胡军,2002)[3]。汽车工业由于其产业关联度强,可以带动上、下游150多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韩颖、潘志刚,2006)[4]。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增长和非汽车部门的发展都具有正向溢出效应(阮娴静、陈文俊,2009)[5]。

湖南省汽车业自20世纪60年代起步,到2002年,湖南省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16家,其中汽车制造业28家,配件业88家。2007年,湖南有规模以上的汽车、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和汽车零部件专业企业近200家,列入国家汽车、农用运输车公告和目录的企业35家,其中汽车制造类8家,改装车企业35家、摩托车生产企业7家、农用运输车企业10家。2009年,湖南汽车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湖南吉利升级成为吉利集团重要整车基地;广汽集团成功兼并重组长丰汽车;广汽菲亚特轿车项目成功奠基;比亚迪年产8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的基地开工;北汽控股株洲基地生产项目和陕西重汽5万辆重型卡车项目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009年,湖南省共生产各类汽车21.45万辆,销售收入达到了400亿元以上,均为历史新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汽车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其产业效率如何,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否如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那样,对其他产业产生了不断增强的正向溢出作用,需要深入研究[6][8]。本文拟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依据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定量方面对湖南省汽车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对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等进行实际测度,以期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二测算方法及产业分类说明

本部分以湖南统计局公布的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分析数据。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是以当年生产价格编制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42个部门。测算方法主要采用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行测算。

为了实现对汽车产业的深入研究,本文把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整理为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不包括汽车产业)、第三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这样分类的依据来源于克拉克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即第一产业包括与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是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

在上述分类思想下,本文把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分类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汽车产业,具体如下: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剔除汽车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王连芬,刘娟:汽车产业的经济关联及波及效应测算基于湖南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

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服务业。

汽车产业。

另外,由于2007年采用的是144×144部门投入产出表而2002年采用的是122×122部门投入产出表,并且2007年的汽车产业的数据是包含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因此本文2002年汽车产业的数据是该年投入产出表中汽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整合。

三汽车产业的经济效应测算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汽车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包括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测算,消耗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包括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

汽车产业对各个部门的直接消耗关系反映出汽车产业作为下游产业对各部门的直接依赖关系。

总的来看,汽车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提供原材料的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对下游行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有极高的波及作用。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湖南汽车产业2007年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比2002年对各产业的完全消耗均下降了,说明汽车产业对省内经济的拉动程度降低了,由于省内经济对汽车行业的支持不足,跟不上汽车行业发展的需要,汽车行业的供应主要由省外提供。

(一)研究结论

1.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看,对比湖南省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除了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稍有增加之外,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都有显著减弱。从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来看,对比2002年,汽车产业自身分配和对第三产业的直接分配都显著降低。

2.从影响力系数来看,2002年和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2,也就是说汽车产业的一个产出带来的其他产业的产出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汽车产业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较2002年的略低,这说明湖南汽车产业的总体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

3.从感应力系数来看,湖南汽车产业在2002年度、2007年度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说明湖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湖南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系数由2002年度的1.689461降至2007年度的1.209658,下降比较明显。

(二)发展建议

1.汽车产业做为湖南的主导产业,应加强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研发。

主导产业的选择有很多理论标准,如需求收入弹性标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产业关联标准。产业关联基准最早由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提出,主张发展地区选择那些关联强度较大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湖南汽车产业无论是总产出弹性还是增加值弹性均大于1,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投入的增长幅度。而且,从湖南汽车产业各关联系数和波及效应来看,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排在前列。因此根据赫希曼和罗斯托的产业关联标准,汽车产业应该是湖南的主导产业。

要提高汽车产业对湖南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节能减排,对现有产品线及品牌进行技术攻关,同时,瞄准前沿产品,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差距,最终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及国防科大等院校,每年都能为汽车产业领域输送大批高尖技术人才,为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人力支持。充分发挥全省的技术优势,可根据国家支持的情况对相关项目和企业给予相应配套支持,使湖南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方面走在国家前列,以抢占未来的产业竞争制高点。

2.汽车产业的关联性强,应完善产业链,实现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的模块化集群化发展,占领高附加值环节。

从测算结果来看,虽然湖南汽车产业的中间投入的总产出和增加值弹性均比较大,达到1.11和1.63,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也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2007年,相较于2002年,都有所下降。从发展状况来看,湖南汽车产业很长一段时间是平稳而缓慢的发展,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很小。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也有待完善。这些都反映出了湖南汽车产业未能充分释放出极强的关联带动性,有待调整,进一步壮大。

为了促进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发展的策略,加快其配套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加大对零配件制造企业的支持,促进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配件制造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开拓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使汽车产业的高带动性能够充分发挥。

3.汽车产业的规模效应明显,应运用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使企业科学发展,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融合。

2007年以前,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缓慢滞后,自2007年下半年,湖南省相继出台《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湖南省汽车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年)》,汽车产业用地、销售、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也相继实施。政策的作用明显,湖南汽车产业进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但是,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发展要靠供给双方的互动,要受市场本身的成长规则限制,政府的政策只能起辅助作用。市场对政策的依赖性越强,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大,需要不断的优化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汽车产业具有极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关联,并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从而在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边界处和交叉处出现了产业融合,这为汽车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现阶段,湖南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战略合作仍比较缺失,加大投资的力度和集中度,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相关产业的产品水平、技术水平,承接汽车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波及效应,逐步建立起与汽车产业相适应的、协调有序的相关产业支撑体系,促进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是发展湖南经济的一个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克莎.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1,(9):3-8.

[2]刘世锦,郭克莎.新时期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作用的重新估计[J].宏观经济研究,2002,(2):26-30.

[3]胡军.汽车经济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8-40.

[4]韩颖,潘志刚.汽车产业对其关联产业的效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139-143.

[5]阮娴静,陈文俊.汽车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关联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48-51.

篇(8)

去年,世界各地极端自然事件频频发生,例如俄罗斯夏季高温干旱引发的大火至少造成65亿卢布的损失,巴基斯坦夏季连续降雨引发的洪灾造成1700万至2000万人受灾……与此同时,我国境内新疆大范围寒潮冰雪,西南地区长期干旱,南方多个省市暴雨泥石流频发,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2010年世界由于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以前几年,如果全球继续变暖,后期将会发生更多更严重的此类自然灾害,其影响范围与破坏强度也会加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球变暖不仅严重损害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范围内触及到了包括能源、生态等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威胁到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所以,我们迫切要求探索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大背景下,低碳经济以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特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将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其含义是较低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高效地利用能源,不断开发清洁型能源,追求一种绿色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创新能源与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生存方式发展的观念和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抛弃原有的传统型经济增长,运用创新技术和机制,通过低碳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我们需要注重两点,首先是要将现今经济发展的基础从碳基能源转变为低碳甚至无碳能源,将现今经济发展由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次是要将现今经济中的能源结构由化石高碳型转变为低碳洁净型能源,即将其构成由以前的黑色结构转变为绿色结构。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既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达成国家关于节能降耗的指标,又要转变经济模式,高效利用能源,组建生态文明。断不能走以前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道路,要逐步赢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探索构建低碳营销策略,低碳经济的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实行低碳营销的最大助推力。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发展企业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一)企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

在低碳经济社会中,企业必须从满足自身和客户的低碳需求出发,逐步把以往的传统营销方式转变到“低碳营销”上来,这是新世纪企业不断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营销策略的重点从最初的产品中心,转变为产品、消费者双重中心,现在又发展成为产品、消费者和环境的三重中心,企业营销策略的导向也从产品导向转变到了需求导向,然后进一步发展为了可持续导向。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在经历了产品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模式之后,已经逐渐意识到低碳营销模式是企业逐步适应新的时代经济的需要。

(二)企业迎合世界政经发展的必要

1992年以后,低碳经济这一价值思想就开始形成完善,并逐步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新世纪全世界政经环境的主题。在实际中,低碳经济已经开始加速发展,而且无论国际上碳排放的权利怎么分配,最后主要责任一定会落在各国企业的身上,同时各国碳限制政策也会持续提高碳排放的经济成本,使得企业在市场上削弱竞争力。因此,积极转换发展思路,尽快自主建立企业低碳营销模式是国际政经环境对各个企业的新兴要求。

(三)企业自身发展的必要

企业在由传统营销模式向低碳营销模式转换中,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失去,而原有的劣势则有可能转变为优势。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以能源和人力为优势的,等不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减少,价格逐步提高时,企业原有的竞争力就会损失殆尽,但如果能及时从各个环节转变策略,逐步实现低碳化,那么则很有可能在新世纪的时代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军人物。从长远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历史机遇,是企业在目前低碳经济快速发展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三、低碳经济中企业的营销策略

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营销策略要转变到低碳营销上来,这主要包含产品低碳策略,价格低碳策略,渠道低碳策略和促销低碳策略。

(一)产品低碳策略

要想实施低碳产品营销策略,就必须依靠先进的低碳技术。而低碳技术的内涵涉及到电力和交通等各职能部门与可以高效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及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有效稳妥地减少温室效应的新技术。企业应该把低碳营销的理念融汇到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中,将低碳、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作为企业生产的长远目标,加大调查研究低碳消费市场,依据低碳消费市场反馈的信息来进行研发设计,制作出一批能有效降低自然污染的、杜绝资源浪费的、可以高效利用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低碳产品与环保技术,并要注意随时检测一下碳的排放量。

在转型初期,企业可能会发现因此多加了很多条条框框,会感觉到不适,但是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对自己的产品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以一汽、奇瑞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行业都已经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新阶段研发的重中之重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问世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他们的讨论也将反作用于产品低碳策略的推进和实施。

(二)价格低碳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低碳产品的昂贵价格,一般百姓都没有能力接受,所以造成了大部分低碳产品有价无市的状况。

受低碳产品设计、包装、维持、推行费用昂贵影响,大部分低碳产品价格都较高,要想让消费者能尽快接纳低碳产品,就必须降低低碳产品的价格,落实到企业身上,就是要不断降低低碳产品营销的成本。随着低碳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将有更多的余地来降低低碳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并依靠争取我们国家的优惠补贴来弥补企业部分的损失,拉近低碳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

(三)渠道低碳策略

低碳产品的营销渠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合理、高效、扁平、优化的分销渠道。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产品在营销渠道中流转和储运的时间,就能提高渠道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产品在流转中的碳排放量。

渠道的低碳策略主要是尽量实现同地产销,将产品迅速从生产环节转移到销售环节上来,企业必须依据自身实力、产品属性来客观选择建立所生产的低碳产品的营销网络渠道,实现低碳运输和储运。在这一点上,如今日益红火的网上购物实现的非常彻底,它将传统的销售渠道大大缩短了,已经成为一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低碳渠道策略模式。

(四)促销低碳策略

对照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目前低碳产品还处在导入期,营销策略最关键的是要深入挖掘市场的潜力,教育引导消费者,创造建立消费者的认知。这时企业可以经由公关活动,与政府联合完成减排节能低碳的宣传教育,完成对低碳的软性促销。同时,企业还可以借力一些大的宣传平台,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去年上海世博会在国人乃至世界友人中宣传环保节能的生态理念,传播宣传整个企业。在进行产品宣传时,建议企业尽量使用网络媒体宣传,减少印制宣传画册和资料,避免造成广告纸的浪费,达到低碳的目的。总之,低碳促销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低碳活动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体说来,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已经锐不可当,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自身可持续性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的确,低碳经济给营销环境带来了很多影响,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所承受的压力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只要企业顺应时代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以至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兆征.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J]. 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4期

[2]陈晓梅,房笑宇.论我国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战略[J]. 商业时代 2010年23期

[3]王智宁,叶新凤.企业低碳成长的价值逻辑与战略匹配[J]. 改革.2010年07期

篇(9)

最后,来自产品市场的竞争是企业行业竞争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也要最终经由产品市场来检验,所以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度量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和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源的来源地,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治理状况良好的企业能够以更加低廉便捷的方式从生产要素市场上获取资源,因此,公司营销环境不得不考虑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银行、证券交易所、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市场中介机构的存在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监督更加便利,也促进了公司经营更加透明化,所以,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也构成了公司营销环境的一个方面。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活跃和开放的程度,结合中小上市公司大多为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问题更有必要考虑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显然,以上这些要素发育的越好,公司营销环境就越好,企业绩效也就越好或公司价值也就越大。

通过上述对营销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要素,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管理理论的权变观点认为,管理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是外部环境的函数,为确保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管理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公司营销环境的动态演化会显著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由此,本文提出另一个假设:假设二:公司营销环境的发展演化将显著促进企业绩效的实现。

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样本公司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1)公司规模满足对中小上市公司界定的要求:截止2010年12月31日仍满足总资产在4亿元以下、主营业务收入小于3亿元和员工人数小于3000人这三个条件任意一个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ST公司;(3)剔除2010年年报不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4)剔除财务信息披露不足和数据异常的公司。依据以上条件,经过对沪深两市2010年所有上市公司仔细筛选,最终得到有效样本公司200家,其中沪市70家,深市130家。

(二)变量的选取

(1)公司营销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及其演化是本研究的两个治理环境变量。与国内学者的惯常做法类似,本文公司营销环境各测量指标以2010年中国各地区市场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另一个治理环境变量公司营销环境变化的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取2008年至2010年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的三年加权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公司营销环境变化各观察变量的三年加权增长率=(2008年增长率×0.2)+(2009年增长率×0.3)+(2010年增长率×0.5)。(2)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即单维测量和多维测量。单维指标测量时,国内学者常采用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S)和托宾Q(Tobin’sQ)等单一财务指标,但这些单一指标受会计数据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受到人为操控的影响,不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绩效。为客观、全面、综合测量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本文采用多维指标的测量方法。这里共选择17个企业绩效的原始测量指标(一级指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取现金流能力(获现能力)五个角度来全面度量样本企业绩效,如表3:

(三)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的本质是协方差结构分析,是一种验证性(confirmatory)的模型分析,就是比较研究者所提出的假设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输入的样本数据所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如果两个协方差矩阵之间的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认为预设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吻合,研究者就可以接受所假设的模型。一个完整的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包含两个次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Model)与结构模型(StructuralModel),测量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如何被相对应的显性指标所测量或概念化;结构模型描述的是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或路径关系,以及模型中其他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异部分。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本文所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即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度,同时,也为了给下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打好企业绩效变量测量模型的基础,这里就有必要对企业绩效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CFA)。图1是运用AMOS7.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对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7个财务指标的测量效果较优。模型基本适配指数,如卡方统计量(CMIN)、适配度指数(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等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除获现能力在营业收入现金含量上的因子负荷不显著外,其余所有因子载荷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通过了t检验。

17个一级财务指标测量5个二级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833、0.928、0.534、0.656和0.88,均达到了大于0.60标准。除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外,其余因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3,且统计检验不显著,可以认为5个因子间相关性不显著,从而表明5个因子不具有多重共线性,它们作为企业绩效变量企业绩效的次级财务测量指标效果较好。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获现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作为测量企业绩效的二阶变量,它们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94、0.68、0.81、074和0.79,组合信度为0.900.6,充分说明用这5个因子变量测量企业绩效的有效性,能够综合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绩效实现情况。其中,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的因子载荷要高于其他3个因子,且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1%,这表明盈利能力和获现能力最能反映中小上市公司的企业绩效或治理绩效。图1显示,偿债能力与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之间呈现较弱的负相关,这表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的稳健运营和发展壮大是以牺牲其对债务的偿还能力为代价的

(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原理以及理论假设,本文假定营销环境及其发展变化与企业绩效存在图2所示的结构关系。预计营销环境的变化到企业绩效的路径系数为正,而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符号无法预判,并假定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助于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影响,即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的路径图中起到了中介和传导作用。(2)模型的检验及结果分析经分析,样本数据基本符合多变量正态分布,这里采用Amos7.0结构方程专用分析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Likelihood,ML)进行图2假设模型的适配检验。借助软件经过一系列的数据输入、模型评鉴和修正等技术性操作,得到了模型的各参数标准化估计解(如图3所示)。

软件分析的最终输出结果显示,模型整体适配情况良好。卡方值CMIN的p值等于0.081>0.05,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卡方统计量不显著,从而接受虚无假设———理论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与实际样本数据导出的协方差矩阵之间没有差异。检验模型与数据整体匹配情况的两个主要统计量即整体适配度指数GFI和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分别为0.903和0.050,分别大于0.90和小于0.80的适配标准,显示了模型有较良好的适配度。另外,鉴别模型契合度的衍生性指标即增值适配度指数NFI、RFI、IFI、TLI和CFI等均超过了0.90标准,衡量模型精简程度的简约适配指数PGFI、PCFI、AIC和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等也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企业绩效的5个二级测量指标因子负荷的共同组合信度为0.674,大于0.60标准,说明企业绩效的二阶测量模型内在质量较好。详细的模型检验统计量的分析结果以及各参数估计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参见表4和表5。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1.市场化进程可以很好地反映营销环境的综合情况,采用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中小上市公司营销环境测量指标的替代变量是可行的。治理环境变量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显示,在5个显性测量指标中,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96、0.89和085,这表明以上3个变量是测量公司营销环境最有效的指标,亦即表明这3个因素构成了我国中小上市公司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5个营销环境的显性度量指标的组合信度为0.847,说明营销环境的测量模型内在质量很好,政府干预、法制环境、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育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构成公司营销环境的重要因素。

2.从静态角度来看,中小上市公司的营销环境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假设假设一成立。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目前我国的公司营销环境总体比较良好,至少对于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往人们普遍存在政府对公司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健全、法治水平低下、市场环境恶劣等成见,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多有诟病,对公司经营、成长和治理的外部环境也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3.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公司营销环境在2008年至2010年度三年间的变化情况与2010年的营销环境状况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对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没有帮助,反而对企业绩效的实现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不显著),在营销环境到企业绩效影响路径的中介或传导作用不明显,假设假设二未通过检验。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可能的解释:其一,市场化指数各年变化不是很大,用各指标的增长率作为营销环境的改善程度的替代变量可能不是很精确,模型中潜在变量营销环境变化的组合信度为0.545,没有满足0.60的理想标准。其二,营销环境的发展水平可能还取决于其他方面的经济大环境的发展情况,比如,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的持续繁荣等。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软环境外,营销环境的优化也会与我国硬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比如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其三,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中小上市公司的成长和壮大速度更是迅猛,但与此同时,经济、市场和法律等软环境的建立和完善速度却跟不上中小上市公司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着公司价值的实现,在实证结果中就表现出了营销环境的演进与企业绩效的微弱负相关。

4.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应为正,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指数越高,表明政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程度越低,企业绩效水平也越高,这就证实了减少政府对公司行政干预的必要性。另外,潜变量营销环境变化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0,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提升水平是衡量我国公司营销环境改善程度的两个主要指标。

(二)启示

篇(10)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研究环境税制的理论意义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必然会对环境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提出构建我国环境税制这一设想,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中对作为纳税人的经济主体的经营利益进行调节,通过成本补偿原则,矫正其负的外部,从而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而且可以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筹集建设资金,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鼓励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节约的相关经济活动,并鼓励企业开发利用新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局面,从源头控制以及事后治理这两个面达到保护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环境税制度的建设是国际社会的责任。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作为福利科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发源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使用税收政策来减少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损害,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践。如何尽快建立我国目前环境条件下的政策并付诸于实践,以改善环境在中国的现状,以实现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税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和重要的途径。

未来的环境税,首先应鼓励企业改变产业结构,鼓励生产过程不断创新,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尽快设计出一套新的地方官员绩效评价的新模型。必须改变“唯GDP增长”的政绩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只会让地方政府继续陷入“污染越重,保护越多”的怪圈。第三,环境税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企业,也适用于大多数的畜牧业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要不断开展环境税的征收试点城市实验,同时不能忽略环境税的社会功能。要探索尽快将扩大到其他领域的社会环境税,同样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同时,动员广大纳税人和热情的意识。

二、环境税对企业活动的效应分析

环境税收指的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环境目标、筹措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加强经济行为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征收的一系列税种,以及采取的各种税收相关措施。一般来讲,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政府的财政支出,而环境税的主要发挥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调节、规范和约束的功能。其产生的主要效应如下:

(一)环境税的分配效应

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能够通过税收手段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鼓励或者限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但环境税对于分配的影响有其独到之处。按照通常的税收理论,在初始分配的环节上,税收负担一般会落到企业厂商的身上,但最终税负承担着可能是国家、企业厂商,也能是众多的消费者。企业的性质、产品的需求弹性、产品的供给弹性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税负最后的转嫁,最初有厂商负担的税负最终会有一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国家。

在研究环境税产生的分配效应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额外税收负担的问题。环境税的征收对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非能导致公平的结果,就家庭而言,对贫困家庭的影响相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可能会更大一些。如果环境税的课税涉及到生活必需品的话,而且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替代物非常少,那么贫困家庭所受的影响就更为严重。这样一来,在设计环境税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到环境税收对于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影响,不应选择适用范围较广是商品作为征税对象,或者可以用对高收入群体所征收的一部分环境税收入用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以解决环境税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矛盾。

(二)环境税的替代效应

在讨论过环境税收的分配效应之后,我们再看看一下该税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分配效应产生的结果,而分配效应是替代效应的前提。环境税的替代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源替代效应,指环境税会影响到企业生产者在资源方面的投入。第二,生产替代效应,这主要指企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第三,消费替代效应,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会受到环境税收的影响。

(三)环境税制具有引导生产的节能化作用

环境税的主要征收标准之一就是环境保护费用,它主要作用于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的企业。如此一来,那些由于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主体所产生的行为或产品就会被抑制住,最后使得他们退出市场。如果采取实施环境税收的措施,能避免那些小型自然资源开采企业由于收入低效益低而无力承担环境税收导致被迫停产的结果,这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化的开发,并且还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增效的最大化,在安全方面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同时,对于企业的良好节能环保行为,也通过税收减免来促进其发展,对于我国的资源利用及开发起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四)环境税制促使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税收主要用途意在遏制环境污染的趋势。税收得来的资金可以反而投入与环境保护项目。从而保护那些由于污染破坏而引起的自然资源流失。然而,我国在将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完全孤立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因此,企业排污权的市场化是通过征收环境税来实现的。除了征收环境保护税,还要对于具有排污权的企业征收一定量的污染治理费。为了控制其治理成本,那些具有排污权和治理能力的企业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来提高其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施,主动减少排污甚至消除污染。这样一来就可以控制企业的排污权的需求,会出现排污权转让的现象。而生产效益好的企业必定对于排污量需求量大,他们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权来实现自己的生产可持续性。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当环境的治理成本少于排污收税的成本时,还会有企业选择排污吗?所以企业会选择治理环境,从而达到最大化的保护环境资源,提高企业对于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无端浪费现象大大减少。进行可持续发展正式需要通过排污权市场体系化,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降低排污量来体现的。

综上所述,推行环境税收制度可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总量,并使生态环境实现自我修复,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环境税收制度的推行还可以使社会对于环境问题予以重视,从而使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责任,引导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武普照,王倩.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2] 司言武,丁绮彤:国课征噪音税研究——以航空业为例[J].经济论坛,2008-09.

[3] 张青.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4] 刘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灾害防御的排污权交易探讨[J].寒区水资源研究, 2008-07.

[5] 张学刚,李颖.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6] 丁芸.我国环境税制改革设想[J].税务研究,2010-01.

上一篇: 讲课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 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