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一对一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学一对一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学一对一教育

篇(1)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全技术性弹拨乐器。它既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旋律优美的独奏曲,又可以作为重奏、伴奏乐器,演奏逻辑严密的复调或色彩丰富的和声,还可以作为乐队领衔乐器,演奏声部复杂的协奏曲中的主旋律。自古典吉他传入我国以后,大多数从事古典吉他教学的教师只注意到古典吉他的独奏方面的特色,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却忽略了重奏、协奏的教学,而这两方面对古典吉他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近10年的古典吉他的专业教学中,笔者采用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强调小组教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近6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古典吉他教学中运用小组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想法。

所谓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就是根据接受古典吉他教育的对象的年龄特点、专业基础、专业潜质和领悟能力等诸多影响教学的因素而划分出的以小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教学形式。小组内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接受专业教师统一的指导。根据古典吉他可以演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专业特点,考虑到器乐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笔者自身的古典吉他教学实践经验,小组教学的人数可以确定到4-6人较为合适。下面就从笔者关于小组教学的调研出发,简要探讨一下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一、关于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的调研报告

所有事物的发展,有利就有弊。古典吉他的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那么,在古典吉他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扬长避短呢?笔者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总结一下二者的关系。

以下的表一、表二和表三是笔者对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专业特招班2004届至2009届学生第一学年的教学成绩和考核指标的跟踪调研,得到的调研数据如下(学生入学均无基础)。

(一)调研数据

(二)有关以上三个表的各项调研数据的分析

1.从表一不难看出小组教学的诸多优势,小组教学开展得越早、时间越长越好,它不但能促进古典吉他的教学,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中途辍学的比率。

2.从表二可以看出小组教学的学生人数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小组教学确实能促进古典吉他的学习,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教学效果在下降,小组人数在4到6人时,各项教学指标达到最高临界状态。但此图还反映出,随着人数的增加,学生演奏中的误差率一直在上升,在4-6人范围内,误差率控制在5%左右可以允许,同时更说明小组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不能十分准确,因此小组教学必须和一对一教学密切结合,以弥补小组教学的不足。

3.从表三可以看出小组教学中学生平均年龄和可量化教学指标的关系。在小组教学学生人数相同(5人),且同时期采用小组教学(入学第3个月开始)的前提下,随着组内学生平均年龄的增大,各项教学指标并不是逐渐增长,而是在9-11岁这个阶段出现峰值。因此,小组教学比较适合的年龄段为9岁以上,最合适的年龄段为9-11岁。图中还能看出8岁以下的小学员不适合小组教学,应该采取一对一教学,原因在于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

(三)最终形成的调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必须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为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刚入学时最好采用一对一教学(一般以3个月为宜),使其专业基本功掌握得非常正确,然后再进行小组教学。但必须注意到小组人数应控制在4-6人,学生年龄不宜偏小,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古典吉他可演奏重奏的专业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重奏能力。

古典吉他属全技术的、重音的弹拨乐器,古典吉他的发音方法是右手弹拨,发音的特点是断续的点式发音。而弦乐器主要指的是弓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发音的特点为持续的线式发音。二者虽有不同之处,但古典吉他的发音主体的属性和弦乐器本质相同,都是由琴弦震动发声,因此较为相似,所以古典吉他兼有弦乐和弹拨乐的特点,比较适合多声部的重奏。和弦乐重奏一样,古典吉他的重奏有着更为人性化的全技术性乐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如人所共知的由萨罗索尔作曲的古典吉他二重奏《月光》,由泰勒曼作曲的古典三重奏《D大调协奏曲》,以及由比才作曲、罗梅罗家族改编的古典四重奏《卡门组曲》等经典作品,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古典吉他的重奏不是简单地将几把吉他的演奏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演奏的乐曲在声部、织体、音乐对位及和声方面息息相关,演奏者无论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基本音乐素养上都要有高度的默契与和谐。这种高度的默契与和谐不只是要求演奏者有过硬的演奏技巧,还要有彼此配合的感知和协调,因此,单独的一对一教学是无法适应古典吉他的重奏教学的。而小组教学正符合了古典吉他的这一特点,先由所有小组教学成员演奏同样的乐曲,进而演奏二重奏、三重奏以及四重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在严格把关学生的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小组教学进行得越早越好。

2.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听辨音能力、节奏感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和一对一教学相比,小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辨音准和强弱的能力。因为小组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的古典吉他进行同音高的绝对定音,这就弥补了一个学生的相对定音的缺陷,从而使学生对标准音高有更清晰的认识;其次,小组教学中,多把吉他演奏同一乐曲,这虽然是简单的同声部重奏,但在音响效果上和一把吉他的演奏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使学生在自己演奏的同时,能够听到别人演奏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同音音程和和音的共鸣与对比,培养良好的听辨能力。另外,小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原因在于,在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节奏不稳和不准的现象,而使用节拍机虽可以克服上述现象,但长期使用节拍机又可能使学生的节奏过于僵化。相比之下,小组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转贴于

3.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活跃教学氛围,提高学生演奏古典吉他的主观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器乐的一对一教学中,一名教师面对一名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角色是教,而学生的任务是学,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但容易出现教师因长时间面对同一教学对象,而失去比较饱满的教学情绪,学生也会因为没有比较和竞争而失去学习兴趣。这种客观上的单一的教学关系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如果学生课下不练琴,教师就无法进行新的教学,使得教师不得不从教授主体变成陪练,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而在小组教学中,受教育的学生不是一个人,学生客观上存在着比较和竞争,主观上也形成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情绪也因受教育对象的增加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出现而变得较为饱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表扬较好的学生,鼓励和适度批评较差的学生,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小组教学中,教师在点评一名学生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受到了相同的教育,同样的问题教师不用多次纠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教学自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功。

古典吉他属于全技术性乐器,所谓“全技术性”,是指古典吉他的发声和钢琴不同,它需要演奏者左手按弦的同时右手去弹拨琴弦发声。左手按弦的位置和力度及右手弹弦的姿势、角度、发力关节、力度的不同,发出的声音就有所不同。因此,古典吉他的音色变化也相当大,没有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就无法驾驭古典吉他,更谈不上展示古典吉他的艺术魅力。但古典吉他左右手的基本功训练一般都十分单一和枯燥,如以增强左手灵活性和支配能力为目的的左手操和半音阶练习,以增强右手的弹弦力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的双指靠弦的练习等,一个学生练几分钟就烦了。加之古典吉他的基本功训练出成绩很慢,必须靠认真、细腻的训练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改变,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一对一的教学在基本功的培养方面远不如小组教学,在小组中,别人没停,学生自己也就坚持了。

5.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专业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众所周知,专业的乐器演奏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专业习惯做保障,而专业习惯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和小组教学分不开的。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来自其他学员的监督和技术对比,没有学员间适时的横向交流,也没有在众人面前演奏的锻炼机会。而小组教学则不然,学生不但可以及时交流学习心得,随时看到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出现的技术差别,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6.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

在专业的器乐教学中,学生视奏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中,学生大多要求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教学示范,学生只记指法,很少或根本不看谱子,从而忽略了视奏的训练,出现学生能演奏但找不到谱面位置的怪现象,即使教师的指法不科学,学生也根本无法发现更谈不上矫正。类似的现象在国内的古典吉他教学中比比皆是,甚至在包括像费尔南德兹这样国际赫赫有名的古典吉他的大师班中,接受大师指点的学生竟然出现看谱不会演奏的现象。小组教学中,学生因为人多而不能近距离观察教师的指法示范而不得不看谱,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视奏和识谱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编排指法的能力。

三、和传统的器乐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比较,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因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师的精力有限,有可能造成教师的技术指导不能像一对一教学那样到位和准确,影响学生技巧掌握的准确度。尤其在同声部的重奏里,可能会出现学生滥竽充数的现象。

2.古典吉他的小组教学因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潜质的不同,以及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以中间状态的学生为标准,不便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有可能造成优秀的学生吃不饱,而落后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长期下去,会导致落后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而优秀学生失去上进的动力。

综上所述,古典吉他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长期的吉他教学中采用这一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如何处理一对一教学和小组教学的结合上,还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志主讲.古典吉他技巧与表现.音乐周报. 东方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篇(2)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鉴他国有益经验以解决本国教育问题,这是教育者关注国外名校的初衷。

作为世界顶级中学,英国伊顿公学以其悠久的历史传世。骄人的教学佳绩、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当今中等教育界闻名遐迩。

本文旨在对英国伊顿公学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简单剖析,从而为我国中等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伊顿公学简介

伊顿公学(Eton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创办于1440年,是世界著名的寄宿制男校。和中国的“初中+高中”模式不同,伊顿公学把这两者融为一体。入学初,学生大约为13岁,经过5年的学习生涯,毕业时18岁,正好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伊顿是全寄宿制教育,無论家里远近,概无例外。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大都成绩优异。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这里曾造就了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还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格里尔斯等众多知名人物。

二、教学管理剖析

伊顿公学的教育制度,建立在对孩子心智的体会和启发上。学生的肩膀上不会整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他们不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被抛弃,也不会在小小年纪盲目攀比,或者要么狂妄自负,要么自暴自弃。伊顿公学是这样做的: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对不同个性和才能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的循循善诱,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探索、确定未来的方向。

(一)师资配备

伊顿公学虽然名为“公学”,但它是十足的私立学校。凭借充足的资金,伊顿配备了精良的实验室、现代化的电脑网络和优良的体育设施。更重要的,伊顿实行小班化教学,师生比例远高于普通公立学校。

根据伊顿公学2004年人员设置手册,当年度该校有教职人员249人。专任教师165人,其中:艺术5人,古典14人,设计6人,神学7人,经济和政治8人,英文17人,地理8人,历史与艺术史14人,数学23人,现代语言26人,音乐7人,体育5人,科学25人。另有其他教职员84人,其中:住校天主教牧师1人,安南伯格学者1人,教学助理3人,非全职教师17人,教学中心职员3人,犹太语教师2人,访问音乐家57人。伊顿每年招收约250名学生,5个年级共计1250名学生。据此,伊顿公学师生比例约为1∶5。

以笔者所在的清华附中西安学校进行对比。本校同样也是全寄宿制学校,初高中6个年级共计66个班,平均每班学生40余人,全校学生总计2780人。当前本校有各科专任教师191人,教辅人员10人,教职人员共计201人,师生比例约为1∶14。

可能有人会认为伊顿公学属于顶级私立学校,财大气粗,不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两校在师生比例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还是令人非常震惊的。全国的寄宿制中学里,本校尚且属于师资力量比较靠前的学校,对于基础条件更差的农村寄宿制中学而言,师生比例更不容乐观,教师承担的教学责任更重,教学质量必然也更为堪忧。

师资配备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异的最为显著直观的一个原因。我国寄宿制中学专任教师配备不足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严峻事实,加强师资力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必然之举。

(二)分级分层

1.分级制

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时的第一个成绩起,学校根据学生在各个学科的不同水平划分出等级,一般来说是14个级,较小的学科可以相应较少,每个等级设计相应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每个科目上的强弱,决定学生在该科目上应该放在哪一级。进入1~4级,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拥有超强的天分和能力,老师只是简单引导,主要由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进入5~9级,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天分和能力一般,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创造性。进入10~14级,则表明学生在该科目上天分和能力较弱,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会极为耐心地进行指导教育,甚至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为学生单独设计教案,让他们以能够通过考试为第一要义。细分的1~14级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在考核中有所进步,表现突出,可以提级;在考核中退步,则会降级。

这种分级制不仅可以一般性地鉴别每个学生的素质,而且可以深入到每个学生的不同侧面,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国中学普遍采取的方式是将学生整体划入“快班、慢班”或“重点班、普通班”,这种分级制相对粗枝大叶,并且比较固定,甚至一成不变。显然,伊顿公学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的压力大大减轻,它鼓励的是良性竞争,而非恶性淘汰。

2.分层制

分层制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通过考试,更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知识人”,为将来进入大学和工作奠定基础。

英国有全国统考,但相对比较容易。作为名牌学校,伊顿公学更看重自身对学生质量的把握。因此,伊顿有独立的考核——伊顿考核,学校坚持自己设计、自己出题、自己评分,这种考核的难度要比全国统考难度大很多。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会拿出一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常规教材的讲授,主要是通识教育,用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全国统考。教师会拿出另一半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超出“教学大纲”的知识,主要是专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更专业的、提升性的知识。通过伊顿考核,也必须以专业教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在学年设置上,前三年学生主要学基本课;在后两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方向,更好地与大学教育衔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计划

学校在选定教材后,会由各系主任根据教材制订出自己本科的教学计划。每年9月1日,学校会将教学计划和教材一道发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手里。教学计划是如此清晰、明确,以至于虽然时间只是当年9月,每个人其实已经知道明年3月的某个星期,将上什么课,甚至留什么作业。

因此,当学生拿到教学计划,他就有了相当大的主动性,他们不必只是盲目地跟从教师的时间表,仅仅“等待”上面布置下来的学习日程,而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项与短处,自己调节学习计划,有机地安排时间。聪明的学生甚至可以超出教学计划,选择更为有效的课外读物,使自己更为“超前”!

(四)奖励制度

伊顿公学奖学金分为国王奖学金和欧比德奖学金两种。

获得国王奖学金,在校期间学费全免,并且还享有其他特殊待遇:在食宿上,他们可以不住在大众化的普通宿舍楼,而住在老学院庭院中的老校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并可在自己的专用餐厅就餐;在服饰上,他们可以在常规的伊顿燕尾式校服之外,再披上一件黑色宽大的披风,增添了无限的风度。(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国内某校曾采取的“绿领巾”制度:调皮捣蛋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将佩戴“绿领巾”,以与大多数学生佩戴的“红领巾”相区分。伊顿采取的是“奖励先进”方式,该校采取的是“贬抑后进”方式,个中优劣,不言而喻。)

篇(3)

二、参与式教学能活跃学习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数学学科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兴趣决定着他们学习效率的高低。根据一些相关的报告分析,中学生数学学习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的枯燥无味导致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数学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能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参与式教学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初中生的自尊心与表现欲得到满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由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我学”转向学生“我要学”,给课堂创造一个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

三、参与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交往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经历,导致他们不懂得如何交流和分享。长辈的宠爱导致他们只顾自己、不合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人际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差。所以,提升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参与式教学为学生设立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为学生设计问题,创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这些数学活动中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交流、合作,渐渐提升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实行参与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部过程,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升其探索能力。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学生在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在对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探索。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是要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还得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和生活能力。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指引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探讨,学生在参与式的学习中遇到程度不同的难题时,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97-01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话理论如何与中国国情相沟通、如何应用对话理论来指导教学,将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我们亟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过去,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一些与素质教育相悖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生态的角度看,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

2.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

3.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

4.危险的“花盆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

由此造成的弊端是:(1)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2)有效性缺失:学生缺少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空;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普遍存在。(3)创造性缺失: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僵死、教条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4)情感性缺失:教学设计忽视情感性培养;教学中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简单的重复的劳动。

落后封闭的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独立自觉、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公民,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篇(5)

1、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严格要求的队列队形练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2、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容校貌

根据我校对广播体操、体育课集队时做到快、静、齐,精神焕发。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

队列队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使儿童、青少年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姿势,使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得以正常协调地发育,使全身的肌肉协同、对抗而完美地收缩和放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减少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驼背,鸡胸等脊椎,胸廓结构变形等问题。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

4、是体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国外的体育理论家、学者强调指出,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姿势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哈巴史夫斯克的专家们指出:“挤掉”队列队形练习时间,这对急剧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是十分有害的。根据此专家们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练习不应少于课时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二、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严密课的组织,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连贯性。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游戏、教学内容的变换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抓好四列横队变成八列、四列横队变成四路纵队、一路纵队变成多路纵队或还原,四列横队换言之:圆形、方形、梯形、半圆形、八字形等练习,使学生较熟悉这些队形的变换。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发出所需的口令,学生就能迅速变换队形,使队伍调动做到省时、合理,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因此,队列队形变换运用,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合理运用时间,严密课组织性和完成教学的任务。

2、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队列队形练习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课开始部分,我们运用队列队形练习中的“有效”、“无效”口令,或做与口令相反的队列动作和组合口令连续做队列队形动作等练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做操的兴趣,把队列队形练习与做操相结合。如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方形、八字形、十字形和变方位做操。学生最初站住时,教师事先在操场上画好圆形,熟练之后,可以适当变换队形。这样避免了学生对四列横队做操产生的单调性。学生做操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保证了做操的质量,丰富了准备活动内容,给准备活动注入了活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队列队形练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教材内容所安排的练习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单调和害怕,改变在跑道上跑的单调性。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分队到并队、列队到合队跑、对角线绕场跑、8字形追逐跑和开口螺旋跑、蛇形跑等形式,这样使耐久跑变得多样性、趣味性,学生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我们在篮球教学中,常用学生排成方队或直线队等形式,这样队列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次数,也使在体育教学中的练习起到安全作用。

三、搞好队列队形练习的几个环节

1、开学集中、重点抓

开学初学生经过一个假期,思想和纪律较松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专门进行训练,练习性有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练习的情况和学生之间互相观察。有利于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同时为教师的讲解示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教师平时上课时应重视教学中所安排的队列队形,这对提高教学的质量起着积极有效的编排队形。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队列队形教学内容和秩序,有利于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经常练习,课课抓

每节体育课的开始时,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列队形练习,内容上做到“精”,形式上突出重点,对于难的练习可连续出现或阶段复习,使其动作逐渐正确、熟练、规范。

3、通过比赛、层层抓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队列队形练习,我们可以在班级间、年级间全校性开展队列队形比赛,提高学生队列队形练习的素质。

篇(6)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语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重要,因此,英语教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可想而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小便有了英语学习的经历。许多人的英语学习在大学课堂上已经是一个升华阶段。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是当前国际上各行各业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随着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进行各种投资等,不仅需要外语人才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对英语的听、说、译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问题。大部分毕业生无法进行日常英语交流,更不用说熟练使用自己本专业的英语了。所以,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现今高职院校中大学英语教材难度与高中课本相当,三级词汇要求学生掌握3000―4000个单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毕业生词汇量达到3300―4500。《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学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前后两者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区别不大。这就导致教师重复教学,学生对于已学知识重复学习,这样的学习很难谈上产生兴趣。

通过以上不难分析出,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核心在于基础英语知识,教学目标都是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学也陷入了艰难境地:原地踏步、止步不前或者是走专业英语发展的路子。

(二)大学英语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教师的待遇差、缺少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学校对教师进修的政策不宽松、资金帮助少,众多原因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兼职工作方面,部分教师还寻机跳槽。再者,大学英语教师出于经济或任务所迫,兼课较多,妨碍了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从而对教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不利。这使得许多教师成为“教书匠”,对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因而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适应学生入学后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学生不断扩招,加之相对于英语专业学院对公共外语重视不够,所以公共英语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一个班大约100个学生)。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学生应当有更多开口的机会进行实践练习,而大班教学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毕竟学生多,课堂形式不得不更多地采取讲授而不是互动的形式。同时,教师也很难做到认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个人英语水平,这对于教师因材施教并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三)在教学观念方面,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在这个关键时期,大学英语主要应该是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一种素质来培养,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门基础知识来教学。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调查所(《扬子晚报》2006年8月)在上海、广州、北京、武汉、西安、哈尔滨、济南等八个城市进行的一次英语培训市场的研究报告,有“93.6%的学习者认为,应用英语是今后英语培训的方向,而8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当企业对员工英语水平有要求时,会更加注重听说的交流能力,以及基于工作需要的专业英语(比如计算机英语、医学英语、社工英语等等)”。

不少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与社会需求有差距。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搞应试教学,把通过国家英语三、四级与毕业证挂钩,学生关心的是最后的分数而不是学到的真实的英语知识,教师关心的也只是过级率而不是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形成教师上课时讲知识点,讲语法较多,学生下课后主要在背单词,做习题,而忽略英语技能的提高。这也明显反映了高校本身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比较迟钝。

三、大学英语改革对策

以上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公共英语师资投入的力度。

1.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以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做到有效的任务型教学。笔者曾调查了一个100个学生的大班,其中有60名学生认为课堂口头练习较少,26人认为太少,14人认为适中。在大班中,由于课时不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小班教学可以让大班所呈现出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口头一对一的训练,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注重大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将越来越重,师资力量短缺也就十分突出,同时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与教学任务的要求严重失调,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制约。所以各高校要对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规划,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放宽教师进修学习的政策,全面提高学历层次,可以采取在岗轮训制度,培养教师成为自觉学习型教师,与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师待遇,优化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

(二)由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

整个中学阶段已经为学生的基础英语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已无必要再作为一门学科知识重复学习。如今,英语的学习已倾向于实际应用和专门用途,尤其在职业院校更为明显,这对学生毕业时增强竞争力尤为重要。“英语不是学好了再去交际,而应当在交际中学习”(Ellis,2006)。

在现代社会,具备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能力相当重要。根据2006年麦肯锡报告(《北京晨报》),中国培养出近170万各类工程师,但具备为外企所需有相关语言技能的人还不到10%。“中国海员的技术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海员,但是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很少有中国船长、大副的影子,主要原因就是英语不行”(蔡存强 2006),这种情况在其他领域也非罕见,实属可惜。

笔者现已在大学英语部积极开展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很大成效。学生拥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语言技能将会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改变大学英语教育目的,即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转变,就必须: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测评体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2.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重在启发、引导以及互动式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3.精心设计课外互动,积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语言环境;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创新教学方法;5.突出能力测评,要以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适应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职高院校大学英语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时间过渡。相信不需要很长时间,通过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效果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7)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丰富的“对话”过程。课前首先要加强教师个人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大体感悟文本的主旨和美,师生对文本的初步认识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话”能认识文本的知识、情感、思维核心,理解文本脉络,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初次“对话”调集情感因素为学习蓄情,利用生活经验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师生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这一点是教学中极易忽视而又最重要的一点。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读来父爱之情不能自抑,而现在的学生很难有所触动,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前期的生活体验和用心观察,教师的课前引导若能到位,课堂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文本突出师生“对话”,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要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思想,发挥教师的引导、点拨、激趣的主导作用,给学生以自主、探究、创新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观点来分析文本,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基础上构建学生新的知识情感,不拘泥于作者的初衷和教师的点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对话”方式和策略,如,音乐、美术、舞蹈、多媒体等。在《安塞腰鼓》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把安塞腰鼓的威武、宏大的场面,舞者忘我、放肆的舞姿,以及声情并茂的配音朗诵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直接感受到舞者之美、诵者声音宣泄之猛烈、作者文笔之精妙,学生在体验中与舞者、作者、黄土精神“对话”,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异向思维,不求标准答案和统一模式,促进班级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学生的发言提问都是学生认识的体现,从课堂上培养学生言我意、抒我情、咏我志的写作观。

篇(8)

在教学过程中,在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情景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主置。情景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把健康的因素渗透于娱乐之中,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准确地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

一、创设情景的几个方面

(一)利用视听手段、实物或其他教学辅助媒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所编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如实物、模型、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录相以及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向学生提供情真意切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从而触景生情,有话想说。 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外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和句子,训练学生思维。又如借助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知识,这些先进的教学媒介把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新鲜而有趣,学生如身临其境。根据学生的反映,这样的教学是令人愉快的,轻松而富有效率,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有利于他们接受具体的知识,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情景教学法就是对付这一现象的“灵丹妙药”,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帮助他们把生动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彻底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身不由主,个个跃跃欲试,在这样的情景中,人人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际”活动。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要学。就像舞迷一样,一听到舞曲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了起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活用了语言。此时,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结合,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不失时机的点拨,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而熟悉语言现象,吸收语言要素和内化语言规则。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猜谜语和做游戏

猜谜语和做游戏有趣而令人愉快,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谜语和游戏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单词、句型和一些语言材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模仿动作和表情

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就像进入真实的语言氛围中去练习英语。所以说,具备表演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表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生活交际的英语运用。

二、学以致用,精讲善练

俗话说:“学以致用。”英语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大量的口头实践练习进而获得技能技巧作准备的,所以必须始终突出训练这条主线,做到精讲善练,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如同“演员”。教师讲得要精,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教师要审视教材,力求做到以旧引新,自然过渡,再用新温旧,强化巩固,这样新旧对比,前后联系,学生方能长久记忆。如此循环往复,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加以归纳、总结,辅之以适度的点化,使其升华。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总之,教师的点化讲解是为学生的练习作铺垫的,讲是练的基础。教师没有精辟的讲解,学生的练从何着手;练是讲的归宿,学生没有适时适量的训练,教师的讲又落在何处,讲与练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应有机结合。

篇(9)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加深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纷纷掀起“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使汉语学习者能够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担负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重任,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取向、生活形态和社会规范,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心理距离。交际失误、文化碰撞、人际冲突等现象极为普遍,往往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还是中国汉语教师赴外国教学,都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是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1、跨文化交际有助于规避文化冲突、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汉语教师与学生间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在价值观念、生活形态、文化取向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文化碰撞和冲突。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尽量规避文化冲突,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选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

2、跨文化交际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法宝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顾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一味宣扬中华文化,必然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厌烦情绪。教师应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依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选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引入中华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往往要面对两个方面的障碍:障碍一是人们误认为人都是一样的,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测、理解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从而引发文化冲突;障碍二是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以自己民族价值观去衡量其他文化,必然会遭遇文化碰撞。为规避这种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应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融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的,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着对外汉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因而,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语言学理论能力的培养,精通比较语言学,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合理运用交际社会语言学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掌握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指积累文化知识的能力,而是掌握不同文化背景间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举止等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外属性决定了教师必然要面对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和碰撞,如果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容易引发师生间的矛盾,且不利于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顺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课程内容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因而,在设置对外汉语课程内容时,要适当地增加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异域文化学、跨文化心理学、国情学、交际社会语言学等,基于学生的文化背景,针对性开设该国文化课程以及比较两国在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的课程。

3、构建交际情境,提高文化适应力

篇(10)

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2SO4、(NH4)2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

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四、难其所难,以求化难。

上一篇: 监理的合同管理 下一篇: 医学的哲学思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