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1 15:52: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音乐课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音乐课堂

篇(1)

一、情景再现

(一)预设中的。

这是一堂音乐研讨课,在欣赏完《春节序曲》到创编表现春节热闹欢庆的情景时,我提问:“如果用道具和舞蹈动作来表现这两段音乐,你该怎样表现?”安静了很久的学生第一反应是:我要鼓,我要锣,我要扇子,没听清要求就蜂拥而至,教室里“锣鼓齐鸣,绸扇飞舞”,好不热闹。眼看着时光飞逝,学生并没有再现出春节欢庆热闹的气氛,本来应是课的,最后却在我的怒吼中低潮收场。课后同行的话使我幡然猛悟:“想法是好的,各个环节都得照顾到,既考虑学生参与,又考虑感受体验,创作等系列环节。但这节课让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投入地听音乐,有多少时间在讨论春节相关知识,表现春节情景和创作歌词?哪个环节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音乐是如何表现春节喜庆的情景?”

(二)防不胜防。

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反思后我又上了《春之声》的研讨课,在欣赏完音乐后提问:“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有位男同学发言:“我听过这首曲子后,好听是蛮好听的,但是晚上听了会睡不着觉,影响睡眠。”教室里一阵大笑。这是个意外,这突如其来的答案让我不知所措,在一阵心慌后我说了句:“啊,你真幽默。”继续提问其他同学寻找我想要的答案。整节课“死气沉沉”地拖到下课。

(三)渐入佳境。

在反思中我又上了《故乡情》,教学内容为欣赏《思乡曲》、学唱《鼓浪屿之波》,通过聆听、演唱、讨论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分析这两首作品的旋律特点,体会浓浓乡情,指导学生用柔美真挚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我共设计四个环节:

1.初步感知音乐情绪――引情。

请学生给徐悲鸿的作品《箫声》配背景音乐,以引出《思乡曲》。(《姑苏行》、《喜洋洋》、《思乡曲》)

2.欣赏与感受音乐――激情。

欣赏《思乡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先用不同色彩的线条表现出每个段落的不同节奏特点和情绪,让学生不仅对音乐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进行分析和判断。再引导学生探究作曲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把思乡情表现得如此强烈。

3.围绕音乐自主学习表现――燃情。

学唱《鼓浪屿之波》,请学生找出歌曲中最感人的是哪几句。在情景中演唱后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唱出了情感。

4.生成、创作――升情。

当师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调性不稳及旋律下行的感觉不明显等问题时,我不强行灌输或视而不见,而是用举头、低头等肢体语言暗示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创作:“当我低头时音乐应该怎样?”当学生把旋律下行的技法准确唱出来时,成功的喜悦感顿时就溢满课堂,师生在一片深情真挚的歌声中将思乡情升华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祖国富强的爱。

通过三节课的深刻反思,我明白: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对教学理念理解偏颇,如第一节课天平向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情景的创设上倾斜,没有真正关注通过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来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感悟,引起学生没有目的的无效参与;有面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认识不到位,没有在课前为充分设想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意图来上课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变准备,只会在预设的“樊笼”里挣扎,敷衍应付而引起学生机械学习,等等。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失败,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认真学习反思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盈的情感体验,有技能技巧的发展,更有参与音乐活动的审美愉悦。

二、策略

(一)情感的激发、体验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初中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情绪情感与音乐的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使人忘我的境界。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应运用美术、音乐、舞蹈等综合手段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并且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投入,以自己对音乐、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以自己娴熟的技巧和对作品的激情演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知识技能的暗化是音乐教学的营养剂。

音乐教学应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需经常反复聆听和分析音乐主题,找出最具表现的音乐元素展开教学。

(三)创作教学为学生音乐表现服务是音乐教学的添加剂。

创作教学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作、音乐创作等,但这些方式不应硬搬到每节课中去,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然后根据每节课的实际,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设计创作活动。

(四)把握课堂教学的“活”是音乐教学的调味剂。

要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就必须想办法让一首歌曲教学变得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节奏紧凑、容量充实,做到歌活、情活、动作活、心活,让学生有唱、有跳、有听、有看、有创作、有感情的宣泄,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活力。但同时也要注意活而不乱,收放自如。根椐教学内容的设计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层次分明。蹦蹦跳跳这种活动要有,但不能太多;师生间的问答、交流互动是中层次的活动,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保持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活动是教师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的心动,它是创造力最好的源泉和动力。各种层次的活动在课堂上结合起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五)重视预设,关注生成是音乐课堂的兴奋剂。

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不能过于偏向认知目标,而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操作时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他们的成见。

三、结语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激发,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要获得进步,总要经历一定的磨练,新课程实践为这种磨练提供了舞台,新课程视教师的实践为最丰富的资源。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磨练,改变了认识自己、看待学生和看待教学活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更新了教学行为,从教学的设计阶段,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阶段和教学方式与重建阶段,均力求超越每一节的限制,从学科的本质、整体,促进学生发展方向的潜在价值都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我会以更新的理念、更优的手段、更专的方法迎接越来越富有挑战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篇(2)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渴望音乐课中能学唱自己所喜欢的流行音乐。每当课前课后,总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老师,上课的时候让我们听点流行歌曲行吗?老师能不能教唱几首时下最流行的歌曲?”

每当上戏曲单元时,学生表现出的失望、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让笔者觉得实在无耐。临时增加一个环节,补充欣赏一段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同学们原本低落的情绪,一下子抖擞起来。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和对传统音乐的冷,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后,笔者反思,这不是把流行音乐融入课堂很好的一个例子吗?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能不能尝试把好的流行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鉴赏?为什么非要把流行音乐划清界限?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雅俗共赏”是音乐欣赏课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首先,在学生缺乏相应的素养涵养前提下,一些高雅的艺术,对于学生而言,必定是“曲高和寡”;其次,当下流行音乐泥沙俱下,有一些作品以低俗的歌词、刺耳的音效,使得一些学生在另类心态驱使下,大行其道。诸多流行音乐作品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状。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兴趣爱好,因势利导,把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年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得以欣赏到真正的“雅俗共赏”的音乐。

从教材的角度而言,2002人音版中学音乐教材,仍然秉持着以音乐知识为中心思路,所编录的音乐作品大都以艺术歌曲、传统作品或思想内涵较深的古典音乐为主,几乎很少涉及到通俗流行音乐,这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欣喜的看到,在2012新版的中学音乐教材,收录了一大批的流行音乐作品以供学生学唱,以七年级为例,如《天边》《红旗飘飘》《故乡的云》《国家》等。这些作品的收录,说明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可行的,是可以得到认同的。作为教师更要正确认识和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如何巧妙地与初中音乐课堂进行融合,笔者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谈以下几个观点:

二、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教学策略

1、每课一歌。让流行音乐成为音乐课堂的“调味品”

笔者认为凡是歌曲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清新优雅、不拘一格的作品都可以作为补充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欣赏或教唱,但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让流行音乐独占我们的课堂。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对学习流行音乐的渴望与需求,笔者每节课在上课前5分钟,安排一位学生演唱并介绍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并分析作品旋律特点、表达的情感、歌词魅力等相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一次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本以为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没想到反而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探讨优秀流行音乐作品的同时,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中带乐,乐在其中,流行音乐俨然成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品”。

2、玩中深入。让流行音乐成为音乐课堂的“催化剂”

(1)催化相关音乐知识的生成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是单纯的将某些流行歌曲拿到课堂上来演唱演奏。教师要紧紧围绕作品本身的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曲式、演唱形式、旋律线、伴奏音型、演唱方法等。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催化演唱能力的提升

如流行音乐中越来越多的组合运用RAP,这种流行于欧美的“说唱”音乐,节奏感鲜明、演唱风格独特富有韵味,在学生中深受欢迎。而近乎于“说歌词”的演唱方法,让学生觉得很好玩,但对于流行音乐中RAP,其实学生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笔者在课后让学生搜集有关RAP的资料、它的演变历史和产生背景,并在课堂上举行了一次“RAP”PK大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学习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比赛之前,老师对学生的作品加以修改,并配以电子琴内存固定节奏予以伴奏,让学生在“玩”中感受“RAP”的魅力。

另外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指导学生假声和气声的运用、歌唱时气息的支持、演唱姿势的把握、共鸣腔体的配合等。总之,要让流行音乐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在玩中催化学生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正是在倡导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的理念。

3、资源整合,让流行音乐成为音乐课堂的“万花筒”

至于欣赏教学,流行音乐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但对于现成的教材来说,需要及时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调整,“开心学习”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以人音版教材为例,笔者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精简和整合,选录一些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作品,作为补充欣赏作品提供给学生。如:第十三册《天山之春》单元,选录了刀郎的《新疆好》《在那遥远的地方》《敖包相会》《康定情歌》作为补充欣赏作品;十五册《雪域高原》单元,选录了韩红的《天路》《青藏高原》《家乡》;十六册《瑰丽的电声》单元选录了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十七册《祖国情》单元选录了成龙的《国家》《生死不离》,和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作为补充欣赏。以上的作品不仅优美动听、积极向上,而且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用心感受。让流行音乐成为提升语感能力的“奠基石”

作为流行歌曲情感载体之一的歌词,一直以来,总是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非难,总有人认为它是庸俗的代名词:除了“情”就是“爱”。不可否认,流行歌曲歌词很多不太讲究规范性,但也不能排除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歌曲体现中国文学之美的作品。如:周杰伦的《东风破》,整首歌词充满一种古典的韵味,意向的选用更多受到了古代诗词的影响。孤灯、浊酒、琵琶、篱笆、古道,营造的是一种孤寂、萧瑟、伤感的氛围。在欣赏过程中,穿插对文学的创作手法的讲解,让学生用心感受作品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学涵养。又如老狼《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以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在欣赏优美旋律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内心出发,体会主人公对同桌的浓浓关爱又蕴含着淡淡的惆怅,“索其语气、思其画面、寻其意味、察其情致”,让流行音乐成为提升学生语感能力的“奠基石”。

5、唱中激情。让流行音乐成为情感渗透的“磁力场”

(1)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我国知名的教育家陶志琼博士指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大量的流行音乐作品都渗透着感恩教育。如在“三八节”来临的这周音乐课中,给学生补充欣赏了几首课外音乐作品《烛光里的妈妈》《飞来的花瓣》《天亮了》,深深地勾起了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母爱,师爱。通过欣赏、演唱,唤起自己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回报妈妈那种真挚的情感。

(2)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的中国心》《大中国》《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中国人》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通俗流行音乐作品,内容深刻,艺术性强,感情真挚,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当代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关系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

在当下中日关系日益紧张之际,做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国,在教育学生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懂得和平时代应该如何爱国、怎样爱国,让学生懂得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课余时间,笔者搜集大量有关中国相关的作品,最终确定一首非常具有感染力的作品《你的名字只叫》作为教学内容,看到孩子们用那种饱含泪水,发自内心的呐喊“你的名字叫,我们回家吧,回到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篇(3)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堂 声乐教学 有效策略

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主要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对学生音乐基本素养的教育;或者一些教师过于偏重于叫唱,即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方式,进而导致学生在音乐创作欣赏等方面仍极度匮乏。因此,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的阶段下,学校教育应认真领会音乐教学思想,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以下主要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希望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声乐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有效课程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和鉴赏能力。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从而缺乏正确的讲解与教导。因此,在新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在教学的设计上加以创作,认识到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声乐教学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比如在课堂上临时开展小游戏“击鼓传球”,即鼓声停止的时候,球传到哪位同学就由该同学演唱一首歌曲。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凝聚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从另一程度上感受声乐的魅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

二、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

改善声乐教学的质量,课堂学习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丰富课堂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前应认真规划好所教的内容,所学内容需与学生的兴趣、生活紧密相关,确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进行音乐教学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进民族传统乐器教学改善教育质量。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现代化教育时代下,人们对孩子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较为重视,大部分家长也都希望孩子可以掌握一两种乐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乐器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课堂上,二胡、钢琴、笛子等乐器都可以与传统民族课程资源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我国音乐的历史和传统,了解民族的乐器,激发学习民族乐器的兴趣。因此,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可以有效地改善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已逐渐发展到教育事业中。在现代教育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在声乐教学课程上,多媒体应用可以做一些教师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从而使音乐知识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也更加方便,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在素质化教育下的音乐教师,应充分做到教育的时代性,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性进行有效地教学。例如,在教学音乐《长江,长江》一课时,教师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以辅助教学,可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一段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感受江水的浩瀚与汹涌,然后进行歌曲的学习。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热情,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音乐课程一开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被多媒体视频调动起来,同时对音乐的背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对于音乐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加强声乐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在素质教育化的时代下,任何教学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创作本就源于实际生活,因此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生活。在学校中,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场所,联系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中间桥梁,从而对于音乐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也需加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并不断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将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同时,教师应将音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加强音乐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学音乐课程时,可以进行野外创作学习,带领学生走进户外,通过开展聆听活动,如聆听生活中的鸟叫声、风声、说话声、走路声等多种声音,促使学生结合户外所听、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物进行音乐旋律创作,将自己认为好听的旋律串联在一起以完成作品。该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到现实生活中,贴近实际音乐活动,使学生学会探寻与领悟,也更加充分地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应随着时展的步伐不断地进行改善,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措施,创建一个和谐的音乐学习课堂氛围,从而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音乐能力,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作者:孙小芬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

篇(4)

传统教学中音乐长期遭受压制,成了名副其实的副科,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分享几点初中音乐课堂优化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先声夺人

要想激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我们就要抓住课前几分钟激活学生兴趣点,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到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音乐的具体背景和情感基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七子之歌――澳门》时,我们可以在课间就播放优美的旋律吸引学生,然后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大家的爱国激情。然后再让大家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这样导入和牵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循序渐进的情感认知需求,增强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兴趣。

二、体验生成,完善认知

用激情的导入唤起学生的兴趣后,我们还要趁热打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定教学方案,引导他们通过认知和练习体验音乐的魅力,进而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伏尔加河船夫曲》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伏尔加纤夫》油画来奠定形象思维和情感基调础,然后再通过乐曲中的速度、节奏、旋律和情绪,感受纤夫内心的不平和痛苦;接着再启发学生从曲子力度的表现上去体会,学习该曲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层次处理法来表达情感。

这样设计,分别通过视觉、听觉和情感等方面来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让音乐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联系对比,拓展知识

篇(5)

一、从音乐的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还是决定了他们心理不稳定,对新的事物感觉好奇,可能很多事情都会产生无意注意,所以注意力容易分散,但这也是一个优点,对新鲜事物好奇是一种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音乐课堂上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唱《啊,朋友》这首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背景,先给学生播放南斯拉夫电影《桥》的片断,这个电影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场景,看到了这和大战的深远意义,再让学生回想一下,大家以前还看过类似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能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通过电影的欣赏,对这首歌也产生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习时也格外集中注意力,效果颇佳,这样的课堂会给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设置情境,通过讲解加深对歌曲理解

在音乐教学时,设置一定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长。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境界,让他们在音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比如,在英文歌曲《欢乐颂》的教学时,先介绍这首歌的作者贝多芬,让学生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与艰苦的创作过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更多知识,然后大家把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讨论分离,了解了这首歌创作的背景,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了遥远的画面,也会被这些古典的欧洲金曲所吸引,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得到了美的享受。

篇(6)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意与实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好奇多动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他们之间开展的难度。

首先体现在课堂秩序的混乱。初中学生大多对合作学习的概念模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音乐课堂上常常出现嘻嘻哈哈、讨论激烈、偏离主题的现象,更甚者,音乐课教学时间变为学生放松娱乐的时间。这就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肤浅,在教学中失去了实在的意义。

其次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取上较为简单,表面上看人人都可以参与,但是实际上没能引起人过多的探究欲望和深思,久之,就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可有可无,从而失去参与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果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生而言,不啻为一种学习的负担,让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课堂的实践背道而驰。

最后,教师未能合理规划合作时间和合作任务。教师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最终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比较随意,没有做好时间和任务方面的规划,以至于学生探讨问题时不是有的放矢,而是随性漫谈,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效果,也影响到整堂课的质量。

二、初中音乐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对策建议

1.营造互助氛围,培养合作意识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我们在开展初中音乐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初中生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与他们讨论的积极性成正比例关系,友好度越高,他们就更愿意与教师相处,也就更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建立合作小组。通过建立人员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学习成员在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便会感觉到他们是一个共同的学习团体,自己是这一团体中的一员,长期以往便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开展竞赛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开展一些小组合作的竞赛活动,如小合唱比赛、我爱记歌词、歌词大接龙等,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2.强化参与意识,激发学习欲望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鼓励他们分析观点,互相请教问题,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一,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初中音乐课堂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们善于表达和倾听。任何单方面的倾听或者表达都不足以达成实质性的合作。第二,让学生学会互助和支持。比如在音乐模仿教学中,乐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那些有待提高的同学;音乐表演或者舞蹈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会使他们表演得更好。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之间这一宝贵的合作互助资源,要从各个方面以鼓励的形式褒扬互助。

3.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习质量

在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形式,交给学生的那些任务即使不通过合作也能独立完成。因此,要想有效提高音乐合作学习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精心设计若干教学任务,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适时地、恰当地安排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对他们也能够形成一种挑战。

4.把握好合作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合作学习任务

篇(7)

流行音乐,也称“大众音乐”。由名称可知,流行音乐是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而传唱的,并流行于一时甚至流传于后世的音乐。之所以流行音乐传唱域如此的广,是因为流行音乐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表现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的共鸣。

2.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具有三个特点:娱乐性、通俗性、生活性。首先,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而是一种听觉上的消遣。其次,对于古典音乐,是拥有一定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人,才可参与其中;流行音乐的通俗性体现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民互动性强。最后,流行音乐的生活性体现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听众在听流行音乐时,都会有一种熟悉感,进而产生共鸣。

3.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有正式形成,而受“三观”支配的行为必然有欠妥的地方。如,在流行音乐的选择上,初中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时,很大程度上由他周围的同学、朋友所决定。只要他们的朋友、同学所喜欢的音乐,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喜欢。但是,这个过程缺乏科学性,因为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没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欣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的音乐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在教材的设置上,音乐作品的收录主要是中外的经典作品,基本是古典乐曲以及民族歌曲,很少考虑到流行音乐。然而,经典音乐的技术技巧要求甚高,已经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许多初中学生都对音乐课程兴趣缺乏,学习兴趣低。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仅仅依靠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大多初中音乐教师,主要针对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少有流行音乐的身影。因此,学校的音乐发展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没有兴趣,自然不会参与到课堂中,音乐教学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三、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引入的有效策略

1.在流行音乐的教材选取上,合理选择

当然,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部分比较低俗的音乐,不具备艺术性。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相呼应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如此,便可让学生欣赏到内容充实,节奏、旋律都比较优美的流行乐曲。如此,学生自然愿意参与课堂互动,进行有效学习。

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课《海滨音诗》的教学时,除了要学习音乐教材上的《海姑娘》《大海啊故乡》等几首较为深奥的乐曲,教师可适当引入一些关于海的主题的流行乐曲,如,张雨生的《大海》、任贤齐的《浪花一朵朵》等。通过对这些流行乐曲的学习,在乐曲的引领下,学生会对大海这一意象产生更多的认识,也达到了顺利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84-02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部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提高声部训练的效果,需要音乐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相关研究。笔者通过总结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的方法在文中做了相关论述,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一、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初中音乐教育来说,应试教育影响之下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除了专业性音乐特长生会对音乐进行专门性学习以外,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知识的掌握,表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的水平良莠不齐。而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演唱能力与对音乐的学习能力也都是参差不齐的,极大地影响了声部训练的效果。加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重要转折期与生理上的变声期,自尊心强,喜欢上课,但又不乐意表现,进行声部训练时心理负担重,怕唱不好被别人取笑。而且变声期的学生声音特点本来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唱单声部时效果都不太好,声部训练时学生的心理包袱更重。另外,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说,由于所处环境与时展影响,他们对教材中的歌曲共鸣度不足,声部训练时也就表现得金口难开。

另外教师方面,由于初中阶段把音乐作为辅课进行学习,教师对于学生在声部训练中的表现也并不在意,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尝试,也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目前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流程化,训练机械化。这也是造成初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难以提高的原因。

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高质量训练

(一)在欣赏中揣摩

欣赏,即听觉训练,是视唱练耳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听觉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对于单音与音组的听记,重点对音程、和弦、调式调性进行听记。这种基于训练学生音乐记忆力与理解力的训练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力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教师应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在进行听觉训练时,强调听记应与实践中的声部训练相结合。如在声部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也就是把每个相邻的同学按座位进行上下两个声部的分组再进行训练。还可以采用钢琴进行辅助教学,让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嘴唱一个声部,同时手弹另一个声部,还可以在两个声部间进行交替。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取决于班级中学生的钢琴水平,如果学生中没有会钢琴弹奏的,教师可以来弹钢琴,让学生在教师的演奏中感受不同声部的区别。另外,在教学中使用乐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声部训练学习积极性,利用学生间懂得演奏乐器的学生组成一组,同时对上声部与下声部进行演奏,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来提高对于声部的正确认识。对于声部训练的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让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听觉训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声部训练中听觉训练的高效性。如在进行《嘎达梅林》这一首曲目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此曲目声部听觉训练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课堂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与相关的音乐播放设备,对不同版本的《嘎达梅林》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蕴涵音乐基本属性,如音的长短、音色、强弱、高低等重点进行介绍。同时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声部的听觉敏感度,教学中随时加入声部训练示范,同时训练练耳,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部作品,让学生体会简单声音型、复杂声音型与和声功能间从平稳紧张到恢复平静的过程,进而实现以学生声部训练的高效练耳。另外,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听觉训练中,还有意识选择性地插入经典与贴近学生生活的电影优秀声部合唱作品,如《欢乐合唱团》、《放牛班的春天》等,寓教于乐,有效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训练中巩固

对于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声部训练来说,其练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要进行声部训练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而让学生明白练的目的,练的方法,练的宗旨。在这一过程中,重点是教师应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对课程精髓进行全面的浓缩,把其中的重点通过有效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听懂,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理论灌输,而应结合学生兴趣与心理特点,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侧重分析讲解。也就是说,笔者的教学讲解方式应全面而细致地囊括教学要点,同时还应强调声部训练的各技能要素,达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理论讲解效果。如《赶圩回来啊哩哩》的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应让学生达到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歌曲不同声部应有相应的艺术处理方法。声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先给学生做好示范,根据曲目特点,进行练习时应带哈欠,多运用假声,且发音位置应落在上腭上方。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发声练习的兴趣,可以把练习内容放到歌曲某一句的教学中来,以达到发声训练审美性与乐句练习技能性的双完成。

(三)在合唱中感受

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所编写的八年级音乐教材来说,其编入的歌曲对于现代中学生,歌曲自身对于初中学生的音乐吸引力不足,在引导学生学习热情这方面存在着差距。同时,由于初中音乐课时安排较少,一周一节音乐课对于声部训练这一讲究持续性与连贯性的教学来说,实际教学中面临着课时不足的现实问题。在初中学生课业压力重,学习负担大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的自我训练也存在着很大的掣肘,所以课堂上唱的训练效率尤为重要。

如在对《献给老师的歌》进行练唱时,应从情感角度切入训练要点,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对于其中的歌词与旋律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稳定的气息、充满情感的去演唱。让学生体会到曲目中对于师生情的表述,激发学生共鸣,进而达到“歌为心声”的练唱效果。

概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声部训练教学的效率有很多。实践证明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听、练、唱等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声部训练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也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可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多年来,在音乐课教学中笔者一直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索出一系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创设宽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在当今教育活动中,仍然大量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和谐、不合理的现象,教师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各种歧视、剥夺和强制的行为仍然大量存在。师生冲突、对立、情绪冷漠、气氛紧张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相当普遍。因此,要使学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自信地表达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放下权威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来对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并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萌发兴趣。

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过早地落伍。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像音乐课看起来是十分快乐的课,其实它也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乐器的学习,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差异的。同样的小曲,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因此,音乐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当他们无奈地将琴放回琴盒时,这时老师要及时地去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战胜自我,克服畏难情绪,逐步提高表演技巧,不断取得进步。

二、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做到“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身教是十分重要的,在许多时候身教比言教更有说服力,身教对学生往往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老师对音乐爱痴如醉,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其学生也会对音乐兴趣十足,爱之会更深;相反,老师对音乐若即若离,对音乐教育事业冷漠处之,他的学生就很难对音乐有很浓的兴趣。所以,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音乐专业能力,炽热的工作热情乃是激发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人格力量。上音乐课时,我经常组织一些师生共同参加的游戏活动。例如音乐接龙活动,由一名学生先唱第一句,引出开头第一个字,游戏开始了。我属于女生那一组,在男生唱完后我都能积极、准确地接唱出下一句。学生看老师对音乐积极性这么高,他们也萌发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热情地和我一起做游戏,寓教于乐,不断地培植他们的兴趣。

三、通过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1.举办竞赛活动。如在表现作品时,学生可用舞蹈、可用打击乐器伴奏,也可用诗歌、故事、绘画等表现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学生自己商量要准备哪些节目,各个节目负责人是谁,由谁主持等,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工作,整个活动,学生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参与者,他们成了活动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忙得不亦乐乎,还会对音乐不产生兴趣吗?

2.开展游戏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行动上、情感上“自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这时都能回到最自然的状态中去随心所欲一下。在学生的即兴奏唱实践中,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倒是次要的。学生创造音乐,重在于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在此过程中,没有对、错,不会造成学生的挫折感。相反,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却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表现自己的独创精神和独特个性,这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四、运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10)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概念,应当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实效,达到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体验感受音乐,获得身心的愉悦发展。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感受音乐的能力,但还没有形成独立健康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常常受一些不良音乐习惯的影响,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也存在潜意识的对不喜欢音乐的反抗情绪。如果以灌输式教学法根本达不到主动参与学习音乐的目的。经过多年教学的探究和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初中音乐课堂实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初中音乐内容安排分量过重,教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中要遵循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更多地丰富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的经历及作品的创造背景,乐曲的不同演唱、演奏版本的对比,配器特点、表演者的二度创造等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聆听、感受、对比、分析中全方位更综合地学习感受每一个所学作品的“优秀”之处,开阔音乐视野,提升音乐鉴赏的品味。例如:在聆听电声音乐《夜莺》时,起初学生对作曲家雅尼并不了解,所以在欣赏之初,向学生介绍时重点强调雅尼从小因家庭贫困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音乐成就。同时将他创作《夜莺》时的背景介绍给学生,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就会以一种很崇敬的心态去聆听,学生在《夜莺》的优美旋律中体会到了将电声音乐与高雅音乐完美结合所带来的从未有的新鲜感和愉悦感,纷纷表示再听一次,当再次欣赏时再将乐曲的分析、配器、多种音乐元素的完美搭配等知识贯穿其中,学生很容易接受并深入理解音乐,开阔了视野提升了音乐修养。

二、 体验音乐情境、感受音乐共鸣

所谓“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并辅之以文学语言,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展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的场景。它可以把学生带人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便于师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例如:学习戏歌《唱脸谱》一课上,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先聆听李玉刚演唱的《新贵妃醉酒》,先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特别之处----歌曲加入了戏曲的元素,再介绍将戏曲元素加入到流行歌曲中的音乐体裁叫做戏歌。学生在这首熟悉并非常喜爱的歌曲中很快进入到戏歌学习的氛围,为下一步学习戏歌《唱脸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珍爱学生感情,以“爱生乐教”为己任,以多种形式创设另学生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生多处于变声期,适当增加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包括

旋律模唱、音乐知识、技能训练等方面贯穿其中,实践证明只要多加解析、引导、欣赏,并加入多样的体验方法,让学生能全心沉浸在乐曲中,会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乐曲情感和内涵。

三、 教学互动深化教学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互动关系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在

互动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创造解决问题和发挥其音乐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并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深化教学方式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感受美、创造美的师生互动活动中。歌唱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歌曲表达的艺术美,在歌声中追求美的和富于感情、表情的歌唱。这其中必然也伴随师生共同进行的歌唱基本技能的学习活动。欣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绪,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的识谱能力,发展听觉能力、增强记忆能力,为进一步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打基础。所以识谱知识与视唱练习的教学应在感受和激情的基础上,集唱、奏、律动等活动中进行。

创造美的过程是鼓励学生情感外化的表现过程,是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形象化、客观化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才能更好的表现美,教育学生如何创造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位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效应,以自己的激情焕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以综合、多元化的知识、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师生完美的互动,让音乐课焕发无限生机,让学生轻松学习、理解、热爱音乐,让音乐成为打开青想之门的金钥匙。

上一篇: 行政管理相关工作 下一篇: 高中的教育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