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系优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体系优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经济体系优化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59-02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供血系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互助关系。黑龙江省的金融发展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在建国初期排名处于中上游,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连年下滑。近几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差距在逐年拉大。因此,分析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发现金融和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黑龙江省促进经济转型,改变落后局面,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社会与自然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风俗习惯等[1]。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外部环境,通常包括宏观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等[2]。

根据学者金雪军、田霖的统计,2004年,黑龙江省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18位。2011年马婷统计指出,黑龙江省金融竞争力指数排名2005年,到第27位,2006年第27位,2007年第27位,2008年第26位。根据综合开发研究中心(CD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哈尔滨市2009年在全国排第24位,2010年第21位,2011年第28位,2012年第25位。根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评价显示,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得分0.32分,仅相当于排名第1的上海市0.922的1/3,在全国130个省仅排第24位。以上数据表明,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处于低层次水平,并且自2004―2013年间排位呈逐年下跌趋势。

二、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面临转型

我国耕地最多的农业大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力战场的黑龙江省,同时也是石油、石墨等资源大省,其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GDP比例,2010年分别为12.6%,48.4%,39%;2011年为13.5%,47.4%,39.1%;2012年为15.4%,44.1%,40.5%。数据表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占GDP的2/3,第三产业增长比较缓慢。在资源产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面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

1.资源型企业收入减少。资源开采型企业效益的下滑直接影响到财政规模和财政收入。大庆市油企产油的生产成本逐年递增,伊春和大兴安岭地区木材产量的逐年下降,导致黑龙江省资源开采型企业年均收入减少。

2.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煤城总沉陷区面积己经达到530平方公里,四大煤城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甲烷量约为3亿平方米[3]。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再不得以改善,对黑龙江省环境的破坏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信用系统不健全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施行和最晚取消计划经济的省区,再加上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农业大省的背景等因素,造成黑龙江省相当大部分地区存在着信用方面的问题。

1.信用体系不规范。黑龙江省信用系统的信息征集、整理和使用尚未形成规模,信用中介服务覆盖面较小,信用状况参差不齐,征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信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同。

2.失信现象屡禁不止。主要体现在企业造假、恶意银行逃废债务、故意偷税漏税、签订虚假合同等方面,这些问题既涉及到企业也涉及到个人。而金融维权案件执行难也是失信高发的原因之一。

3.各金融部门之间过于独立。由于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方,相对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信息比较封闭,导致信用体系建设的条块分割的现象。各金融部门缺乏统一规划,很多行业重复建设信用体系,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三)法规制度不完善

黑龙江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金融债权的司法保护乏力[4]。金融融执法环境不佳,很多胜诉的金融案件存在难以有效执行的现状。很多法律条款陈旧,不能符合当今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格局,且金融债权诉讼收费的环节多、费率高,妨碍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

(四)金融市场发育滞后

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金融业整体规模小,资金流转率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金融机构少,市场竞争不足,资源没能实现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发育一直缓慢。截至2013年5月末,黑龙江省A股上市的公司31家。其中,国有控股公司18家,民营控股公司11家,外资公司仅2家。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占股票市场市值仅有1.09%。

三、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策

(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改善经济环境

1.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加快改造传统工农业,在现有基础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比如,对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在优化第一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食品业、畜牧业,发展新型加工工业和流通服务业等等。

2.加大引用外资的力度。抓住世界产业转移良机,力争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多、竞争力强的研究机构和制造产业转移到黑龙江省。重点加大对俄和东北亚招商引资力度,着眼长远、消化吸收,促进黑龙江省整体产业链的形成。

(二)加强法制建设,改良法治环境

1.构建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立法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各项法规,维护金融债权的追偿,做到法律健全、法制完备,提振银行信贷投放的信心和规模,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融资环境。

2.提高金融执法水平和能力。各金融执法部门要从执法队伍建设,执法能力水平,执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切实提高金融执法水平。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避免妨碍司法事务。对金融案件实行异地立案审理,全程跟踪记录,对办案失职渎职实行终身责任追究等措施。

(三)培育信用文化,改造信用环境

1.完善征信体系。政府牵头,协调征信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整合信用信息,建立公开而统一的信用档案和管理系统。信用信息开放给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使用,促使良性的银企合作关系形成,在信用体系层面解决黑龙江省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

2.严厉打击不守信用行为。对金融违法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历打击,做到违法必究,在法律责任和行政处罚两个层面都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通过执法部门和政府行政机关的合作,使失信企业和个人不敢违法、不能违法,实现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优化金融体系,促进产业成长

1.拓宽投融资渠道。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及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共同创造良好的资本环境,鼓励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品的规范运作和创新发展,有效保护投融资各参与方的权益,实现和谐共荣。

2.优化金融服务。以综合型金融集团为主体,以专业化、区域化、个性化的金融机构为辅助,加快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依法制定行业标准,鼓励合法经营。加快担保机构改革,多渠道筹措运营资金,规范业务、健全制度,形成高效的保、贷、还运行机制。

3.健全金融调控体系。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措施。促进货币、资本、保险三个市场共同发展,采取信息共享、及时干预的办法,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对金融机构内部加强管理,严肃金融政策和规章,建立金融安全区,避免恶性竞争,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 孟佐东.我国金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分析[J].理财世界,2008,(12).

篇(2)

2结果与讨论

2.1二维正方晶格介质柱结构带隙特性分析对于正方晶格为介质柱结构的光子晶体,选取Ge(εa=16.03)为介质材料。图2所示为TE模式和TM模式的能带结构,对应的填充比r/a=0.2。在TE模式的带隙结构中,最大禁带宽度ΔωTE-max=0.155(ωa/2πc);在TM模式的带隙结构中,最大禁带宽度ΔωTM-max=0.101(ωa/2πc)。完全带隙宽度很小。为增加能带结构的禁带宽度,我们研究了带隙宽度随r/a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1)在TE与TM模式下均存在带隙,并且TE模式带隙占优势。(2)出现了3条完全带隙,且每条带隙宽度均随着r/a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r/a=0.28处出现了最大完全禁带宽度Δωmax=0.064(ωa/2πc),对应的带隙中心频率f=0.432。(3)带隙的中心频率随着r/a的增大慢慢向低频方向移动。图4为TE、TM模式正方晶格介质柱型光子晶体带隙宽度随填充比r/a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在TE模式下,带隙宽度随r/a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r/a=0.15处出现峰值,最大带隙宽度ΔωTE-max可以达到0.182(ωa/2πc);在TM模式下,带隙宽度随r/a的增大同样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r/a=0.22处出现峰值,最大带隙宽度ΔωTM-max可以达到0.102(ωa/2πc)。2.2二维正方晶格空气孔结构带隙特性分析对于正方晶格为空气孔结构的光子晶体,选取Ge(εb=16.03)为背景材料。图5所示为TE模式和TM模式的能带结构,对应的填充比r/a=0.2。可以看出:在TE模式下不存在禁带,在TM模式的带隙结构中的最大禁带宽度只有0.06(ωa/2πc),不存在完全带隙。图6为正方晶格空气孔型光子晶体带隙随填充比r/a的变化,可以看到:(1)在TE与TM模式下均存在带隙,并且TM模式带隙占优势。(2)出现了3条完全带隙且每条带隙宽度均随着r/a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r/a=0.48处出现最大完全禁带宽度,Δωmax=0.051(ωa/2πc),对应的带隙中心频率f=0.784。(3)带隙的中心频率随着r/a的增大慢慢向高频方向移动。图7为TE、TM模式正方晶格空气孔型光子晶体带隙宽度随填充比r/a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在TE模式下,带隙宽度随r/a的增大呈增大的趋势,在r/a=0.5处的最大带隙宽度ΔωTE-max可以达到0.141(ωa/2πc);在TM模式下,带隙宽度随r/a的增大同样呈增大的趋势,在r/a=0.5处的最大带隙宽度ΔωTM-max可以达到0.146(ωa/2πc)。

篇(3)

一、当前矿井通风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矿井通风系统是由通风动力及其装置、通风井巷网络、风流监测与控制设施等组成。其任务是利用通风动力,以最经济的方式,向井下各用风地点提供优质量足的新鲜空气,以保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存、安全和改善劳动环境的需要。为使矿井通风系统整体最优,必须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然而,我国矿井通风系统普遍普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结如下:

1.通风机的运行效率低

由于选用的设备本身效率不高,或者风机性能与矿井通风阻力状况匹配程度较差,风机工作效率普遍偏低(低于50~60%),这造成了电能的无谓消耗。

2.通风阻力大且分布不合理

造成回风巷通风阻力过大的原因是:风量大而通风断面小,堆积物多,风速过大等。在系统设计中可能忽视了局部阻力的影响,因而在实际运行中对产生局部阻力的地点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致使局部阻力增大。这种大阻力矿井回风段的通风阻力占总阻力的60~80%。整个矿井有效通风断面过小、风速过大、拐弯过急过多。

3.风量不足

有的矿井由于全矿或采掘面供风置不足、或风流串联次数多,往往造成某些地点有害气体聚集、矿尘浓度超标,直接威胁着生产的安全。尤其是中小型矿井,风量不足或串联次数过多的矿井情况尤其严重。

4.风量调节方法欠妥

有的矿井在投产初期,由于主要通风机能力过剩,就采用下放闸门的方法减少矿井进风量。这种调风方法简便易行,对离心式风机也能节省一部分电能。但比采用调小风机能力(如降低风机转速或用小能力电机)的方法还是多消耗了不少电能,降低了通风系统的经济效益。

5.通风设施设置不合理,质量较差

一些矿井的通风设施设置不合理,质量较差,很多系统采用增阻调节方式,容易导致矿井总风量减少,需要加风量的采区风量增加不上去,为此把调节风窗的面积任意缩小,几乎把巷道堵塞,造成恶性调节。如:应该构筑密闭的地方不构筑。而用风门代替,使风门数量增多。有的风门设在主要进、回风巷之间,两边的压差大,漏风严重。

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

矿井通风系统必须系统简单,运行可靠,稳定性高,有足够的新风达到用风地点,有效风量率高,通风阻力分布合理,易于调节,用风地点独立通风。限制串联通风,工作面不处于角联风路。只要满足这些要求,就能做到安全生产,才能避免因通风产生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1.准确测量和计算矿井实际风阻和风量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是通风安全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该项工作可以了解系统中阻力分布情况,提供实际的井巷通风阻力系数

和风阻值,使通风设计与计算更切合实际。在矿井通风阻力测定过程中,因多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测定值存在一定误差,如果测定方法

选择得当,可以较大提高测定精度,并能给测定工作带来方便。

2.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正确的评价

利用合适的安全性能评级方法对矿井的安全性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进而努力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以增强对事故的防范和抗御能力是矿井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在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方面常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等方法。我们应该应用这些方法评价出来的函数值和各项指标改进矿井的通风状况,更好的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3.通风机的合理选型

通风机是矿井通风系统好坏的重要指标,选择合适的通风机可以保证所选择的通风机满足矿井通风要求,并且通风机运转轴功率最小,节约能源,降低矿井生产的运转费用。在矿井设计时,通风机及电机设备都是按达产后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最大需风量、负压选型的。而投产初期生产范围小,产量低,有的矿井受地质条件限制影响,实际产量与设计产量相差较大,因此,可根据各矿实际要求分别采取更换低转速、小功率的电机方法,提高电机负荷率,实现经济运行。

4.建立合理的风网结构

合理的风网结构能使主要通风机与矿井风网最佳匹配,使矿井通风系统稳定、可靠,并且能够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矿井风网机构优化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通风网络调节的优化,确定矿井各调节设施最佳位置,以使得矿井通风总功率为最小;风道断面的优化;网络结构的优化应较多采用并联巷道通风,减少角联,缩短通风流程。对老旧矿井通风设施进行调整,及时修理、大门改小门等,减小矿井内部漏风率,增加矿井有效风量。

5.主要通风机附属装置的优化

主要通风机的附属装置是通风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风硐、扩散器和反风设施等等。附属装置的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通风机的装置效率和节能效益。因此,在进行新矿井的风硐设计和老矿井不合理的风硐改造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要保证风硐的断匝,使风硐的风速保持在10~15 m/s以内。

风硐的断面形状应尽可能采用圆形和半圆形,风硐的表面应采用水泥沙浆抹面,保持表匝的光洁度,以减少摩擦阻力系数。

5.2在风硐布置形式上,应采用单一斜上式的,直接与井筒相连,尽量减少转弯数,风硐与风井联接处的联接角要求小于或等于60度,其联接处的内外转角应圆滑,特别是内转角,应抹成双曲线形,则局部阻力更小。

5.3风硐中应清除障碍物,保持风道畅通,使风硐的总阻力小于200Pa,并且小于全矿井通风系统总阻力的lO%。

三、结语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对全矿井的安全生产及经济效益具有长期且重要的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正规合理、可靠稳定是确保矿井在发生事故时抗灾、减小事故扩大范围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旅游集散中心以散客为服务主体提供旅游产品,构成了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现状与预定目标之间差距,明确急需优化的重点领域,梳理并吸纳国内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成功经验和国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实践,探讨优化北京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体系的可行路径和关键性措施。

一、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优化的重点领域

信息系统与交通系统是我国旅游集散中心体系的基本要素。两者的高效运行和有机融合是实现旅行社和旅游交通服务双重优势的保障。作为地区重点打造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咨询”和“旅游交通”功能尚未能发挥预定效用,信息系统与交通系统亟待优化。

(一)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信息体系亟需完善

旅游咨询中心是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信息体系的重要载体。目前,咨询中心的数量和接待人数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中心设备和宣传资料不足的现象较为常见。就互联网和电话客服互动情况而言,游客可以查询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官网,简要了解旅游景点和游路线相关信息,或者联系客服电话获取更为具体信息。但是的旅游信息内容相对较少仍然突出。以纸质宣传资料为例,涉及的范围小,更新情况不理想。城市旅游免费信息能反映当地的基本地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信息,能激发游客的潜在游览需求,是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系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1]因此,拓展免费信息供应渠道、丰富免费信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信息体系优化的重要内容。

(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交通体系有待提升

旅游集散中心承担着输送游客的交通枢纽功能。集散中心的优势在于兼具公交班车定点定线滚动发车和旅游专车直达旅游目的地的优点。同时,其核心竞争力还在于旅游线路数量、出游的安全保障以及门票住宿价格优惠。因此,只有切实坚持上述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在城市一日游和周边短线旅游方面,无论是相对于游客使用其它交通工具的自行出游,还是旅行社的自由行产品,旅游集散中心都将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事实上,其中部分竞争要素正是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交通系统需要加强化的地方。车票预订、旅游线路和站点较少曾是制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集散中心升级了官方网站功能,支持游客网上预订购票,为来京游玩的异地游客提供了方便。但是,旅游线路和站点设计尚未得到改善。一方面,集散中心推出的旅游线路,数量仍然较少,更新速度亦未加快,就旅游线路时间、范围以及目标游客市场而言,其与旅行社等竞争者的差异性不大,同质竞争明显。另一方面,北京旅游集散中心除了发车站点以外没有具备旅游宣传功能的营业大厅,游客接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渠道受限。

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优化的国内经验借鉴

国内建成和在建旅游集散中心的城市不下数十座, 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如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这些旅游集散中心不乏较具影响力的成功范例,如上海、杭州、苏州以及成都等地旅游集散中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此处梳理国内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系统与交通系统建设实践,提炼可供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借鉴的经验。

(一)举全域旅游资源提供旅游信息

免费旅游资料是旅游信息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免费旅游资料供应不足现象比较普遍。有鉴于此,以上海有关地区为例,对其免费旅游信息供应情况进行梳理以资参考。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免费旅游信息材料供应渠道主要来自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前者以上海市旅游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各类旅游指南及其下属机构的信息为主体,本市区县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的本区旅游指南和外地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指南作为补充。后者主要由旅行社、景区和景点提供的信息构成,供应数量远不及政府。

就信息内容而言,覆盖综合旅游指南、专题旅游指南、旅游线路产品信息、旅游政策与服务指南和旅游地图信息。其中,专题旅游指南构成了内容主体,包括主管部门制作的上海市域系列专题旅游指南小册子(含外文版本)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信息。与此同时,缺乏全市综合性旅游指南以及规范的地方旅游地图。就信息内容更新而言,主要体现在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官网的旅游路线产品及促销信息。

综上,升级过程中值得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吸取的经验是集散中心应切实承担整合地方旅游资源的平台功能,与相关方面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重点调整政府、旅游企业与旅游集散中心的关系。与此同时,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旅游咨询中心和本市周边地区的咨询中心建立良好联系,为当地市民出游咨询提供便利,促进客源更加顺畅地流动。通过上述努力,整合各方资源成为旅游信息系统的有益补充。

(二)以旅游产品创新带动旅游集散交通发展

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供给的旅游线路由最初的10条发展到了170多条,涉及景点270多个,基本覆盖了长三角地区所有高级别的旅游景区、景点,主要是方便本地和外来游客都市观光、购物,以“班次频、线路广、景点多、购票便、车况好、服务优、价格惠”和毋须预约、随到随走的自助旅游形式为特点立足于上海旅游市场。

成都旅游集散中心是在原来已经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新南门旅游客运站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目前已开通50余条旅游客运线路,覆盖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绝大多数著名旅游景区,平均每天发车500余班,日运送旅客近万人次[2],是旅游专线与普通客运有效结合的典范。这部分源于四川省情,当地旅游景区分布呈现以成都为中心放射性分布的特点,大多数景区只通公路无其它交通方式可达,因而成都客运公司较早就承担了旅游专线的使命。

杭州旅游集散中心交通系统覆盖观光巴士线路、空港巴士和旅游专线经营,以及旅游集散换乘中心。后者应政府要求设立,旨在缓解节假日期间城区车辆过多造成的交通拥堵,其运行为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带来了良好声誉。所谓旅游集散换乘中心业务,即车辆免费停放在旅游集散中心,支付一定坐旅游集散中心观光巴士到杭州景点。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涉及浙江本省和周边多个省市数十条一日游线路和数十条多日游线路,绝大部分线路从集散中心每天发车,少数为周末发车。

概括言之,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其交通竞争优势的建立,得益于务实的市场定位,而其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则有赖于顺势而为的市场创新行为。譬如,充分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区位及依托单位的机构垄断竞争优势,以旅游资源共享带动旅游路线创新,保持较高的发车频次,便利化购票方式,提供优惠的换乘服务引导游客采用公共交通出游等。正是上述创新成为奠定相关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市场优势地位的基石。因此,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既要审慎的学习和引进上述举措的具体经验,更应贯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市场创新理念,发掘北京散客市场对旅游集散中心的潜在需求,建立实实在在的市场核心竞争,实现交通系统的优化。

三、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优化的欧洲实践启示

(一)以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旅游信息体系质量

西班牙和瑞士游客中心向游客提供多元丰富规范的信息。游客中心提供的信息来源多样,大致可分为官方免费信息、非官方信息两类。官方免费旅游信息由城市旅游局和旅游景点旅游管理部门等编撰出版发行,非官方旅游信息的编撰出版主要是旅游企业组织,商业出版公司,如政府旅游推广组织、旅游协会、酒店协会等组织的成员。就数量而言,非官方的免费旅游信息少于官方信息。

旅游信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内容覆盖了旅游目的地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概况信息,当地行、游、食、住、购等基本生活休闲信息,以及各类地理分布信息。特色主题涉及每月购物餐饮娱乐热点、当月特色旅游项目推介和城市重要活动日历、城市购物餐饮娱乐指南、景点景区信息、音乐表演艺术信息、博物馆画廊信息和城市地图信息。

尤值关注的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免费信息均附版权声明,明确了出版者对所信息的法律责任,以及对版物所刊登的广告专列免责声明;二是游客信息中心提供的免费地图以规范化的正式地图居多,具备了地图的三大要素,即地图符号、数学基础和基本的辅助要素。这些反映了地方旅游业规范化水平,间接降低了游客融入当地休闲生活的成本,对旅游经济的繁荣大有助益。

综上所述,就旅游信息供应来看,无论是渠道、内容还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旅游业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这是判断旅游发展阶段转型期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系统优化方向的重要参照对象。有别于国内旅游信息以线路产品为主体且区域旅游地图的匮乏,欧洲免费信息中企业的线路产品并不多见,相反诸如探险旅游、康体旅游、酒店详细信息等行业的信息比较多,旅游信息准确且权责分明。这与当地旅游发展阶段较高,旅行已经成为生活基本方式有很大关系。理解上述需求特征,逐步提升景点、宾馆、饭店和内部交通等信息比重以及信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准确把握游客信息需求的发展趋势,对于优化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系统,适应北京地区从大众旅游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变的新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突出综合换乘功能与生活化气息,优化旅游集散交通体系

相对于西班牙,瑞士游客中心使用率要高出许多。就卢塞恩游客咨询中心和苏黎世调研苏黎世游客中心来看,具有以下一些共性:一是游客中心是商业化综合换乘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具有显著的旅客集散中心特征;二是所在换乘枢纽的布局集中紧凑,多层衔接,立体换乘,机械化代步设施完善,实现了人车分流与互不干扰,换乘距离短的目标。因为跨市客运交通都伸入城市内,主要是在中心城区边缘设置站点。一方面,旅客出站后直接步入中心商业区;另一方面,公共汽车线路与轨道交通站点紧密衔接,各种车辆的运行被纳入统一的行车时刻表,旅客的出行因而相当便利。

有鉴于此,优化北京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交通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交通枢纽建设与运营理念,对游客集散的功能定位予以丰富和创新。旅游集散中心概念显然超越了传统旅游车站概念,不仅是各种交通方式和不同方向客流的转换点,更是满足旅客部分出行需求的综合性休闲与商业服务场所,甚至可以视为都市休闲生活载体的一种形式。这需要在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改造提升时予以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文中从信息系统和交通系统切入,分析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优化的重点领域,基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和欧洲游客中心的实践经验,探讨创新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系统和交通系统的关键环节。综合比较分析成果,得出优化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体系的相关建议如下。

由市旅游发展委员牵头,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主体参与旅游免费信息的供应,加强北京旅游信息的发掘、编撰、出版和工作,例如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动、当地节庆活动、重要的文化活动安排和会展活动,适时编撰出版北京本地行游食住购娱等都市休闲旅游信息,使这类信息与出版规范化和常态化,为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将潜在需求转变为真实的旅游消费。

综合考虑区位环境、交通、占地成本、客源流量等多方面因素,改善旅游集散中心的出行便捷程度和运营效率。包括在游客进入北京的交通枢纽如机场和火车站等地配套旅游集散中心营业厅,在民众集聚的代表性旅游景区、客运站及地铁等交通节点、超大型住宅小区设置旅游集散中心站点,根据旅游淡旺季变化调整部分站点及资源配置,实现旅游功能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机整合。

强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都市生活休闲元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换乘功能,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推进旅游交通+互联网提高旅游集散中心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人文艺术氛围,逐步改造集散中心向着出行空间与休闲空间融合的方向发展,为旅客营造有序轻松便利的换乘环境。

篇(5)

中图分类号:TM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0-0053-02

1 提升系统概述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是一座设计年产300万T原煤的大型煤矿,经过高定位技术改造后,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T。矿井采用立井提升,主井塔式布置2台JKM4×4(Ⅲ)型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提升容器装备一对16T箕斗,担负着矿井原煤的提升任务,电控系统采用SIMADYND、S7-400全数字控制系统,闸控系统为瑞典ABB公司生产,具有恒减速制动功能,装、卸、载均实现自动化控制。

2 系统分析

潘三矿主井提升机电控系统于2005年7月,由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发展总公司进行改造,由于在改造时,没有考虑到箕斗卸载不完全的情况,系统中没有设置重载下放报警装置,在提升过程中,多次发生箕斗卸载不完全或不卸载,造成二次装载后箕斗超载,提升绞车无法正常运行的事故。

在提升机的提升过程中,井下煤仓内的矸石会混合着泥浆和煤通过井下装载系统进入提升箕斗内。混合着泥浆的煤在箕斗提升上井前就可能凝固,粘在箕斗上面,造成箕斗在地面卸载不完全,还有一部分煤泥滞留在箕斗中,从而使本来已经拉上来的煤泥随着箕斗又下放到井下装载站进行装载,则箕斗就极有可能装多甚至漫出。这样就造成提升系统超载提升,绞车无法正常运转,甚至还会倒转、滑绳,造成重大生产事故。唯一的办法只有人工打开箕斗扇形门,用工具将一部分煤泥放到井眼里,这样不仅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提运效率,有时还会导致井筒装备损坏,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在人工打开扇形门的时候,由于箕斗内装满了矸石、煤、泥浆,扇形门的压力相当大,且装载位置环境复杂,人在打开扇形门的时候就会相当危险,容易造成人身事故,且煤放入井眼的速度无法控制,极易给井筒装备造成损害。

3 优化方案

针对这个棘手问题,通过对现有电控系统程序进行分析后,我们对电控系统进行了优化,通过重新设计程序,在系统中增设一个指示报警装置,能很好地掌控这种情况。当箕斗超载时,电控系统及时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杜绝重复装载情况的发生。

通过基于绞车正力提升与负力提升时磁场电流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变化的差异来实现保护功能。潘三矿主井是井塔多绳摩擦式绞车,在绞车运行时,如果卸煤不完全,绞车再次运行,就会出现速度方向与给定的磁场电流方向相反的情况发生,而此反向电流恰恰又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故程序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 1 电控系统程序设计

MD252是速度大小;

MD268是电流大小;

CMP>R是大于取高模块,IN1是监视的实际值,IN2是设定的固定值,只有当监视的IN1的值大于IN2的值时才输出高电位;

CMP<R是小于取高模块,当IN1实时监视的实际值小于IN2所设定的固定值时,输出高电位;

T34是延时吸和继电器,当S端有输入时,即为高电位时,TV设定的延时时间开始计时,时间到后输出高电位;13秒是为了躲开绞车减速时的电流方向变化引起的误动作。

T90是500ms的脉冲信号,每500ms输出一次高电位,用来控制报警指示灯的闪烁功能。

Q9.5是输出重载下放信号,输出给指示台的执行元件。

当速度MD252大于0.2m/s,速度方向为正值,且此时的磁场电流MD268为-200A(负值)时,速度就与磁场给定电流相反,使第一个与门触发高电位,从而使或门输出高,T34开始计时,13秒后,通过与的T90脉冲信号,Q9.5输出。此时输出继电器也是500ms吸和一次,把继电器上的点一组接到显示屏的指示灯上,一组接到报警器上,这样显示屏就会出现不断闪烁的故障指示,并有相应的声音报警,使司机能够有足够的注意力发现到故障。

当速度MD252小于-0.2m/s(速度方向为负值),且此时的电流MD268为200A(正值)时,速度就与磁场给定电流相反,使第二个与门触发高电位,T34开始计时,13秒后,通过与的T90脉冲信号,Q9.5输出,显示台出现声光信号。此时的绞车司机如果发现得早,应立即停车,把此勾重新开到卸载位置,重新卸载。如果发现得迟或是反应慢,就立即通知井下装载站,停止装载。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重复装载所造成地超载、滑绳和往井眼内放煤泥等情况,成功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4 技术要求

(1)根据每个地方的启动电流不同和偏摆的大小,可以对T34的延时时间加以修改。

(2)重载下放需要开车司机注意观察,若有指示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处理。

(3)在稳定电流(绞车开过减速点后稳定下来的电流)很小的情况下,说明两勾重量基本相同,要么就是空勾,要么就是重载下放,提醒司机要格外小心。

(4)电流偏摆幅度的200A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篇(6)

采油四矿从1994年建矿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原油生产能力逐年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时俱进。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依然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侵袭和压力。

从外部侵袭因素看,一是环境因素成为制约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油田海拔标高不足一米,一年四季面临风暴潮的侵袭与威胁,既给油区的生产资源带来巨大的损失,又使生产运营和职工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油田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大部分油水井与农田、养殖池交织在一起,不法分子在井口盗油、非法私接水电气等盗窃破坏油田物资的现象屡有发生,油区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因管线老化而造成的污染赔付呈上升趋势,企业负担逐年加重;二是地质因素成为影响油田开发管理的重要条件。四矿所辖油田是典型的深层低渗透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复杂,递减情况难以判断。原油物性具有“三低两高”的特点,“三低”即“粘度低、密度低、含硫低”,“两高”即原油凝固点高(34-39度),含蜡量高(23.4%),挖潜增效难度较大。

从内部侵扰因素来看,内部管理水平与一体化精细管理趋势之间的不相适应成为影响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因。

1、 科学创新意识尚待提高。开发多年,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含水上升加快,注采矛盾加剧,而许多开发措施仍停留在初期的产能建设阶段。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在油田开发生产经营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解决现实问题。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油田开发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就是要解放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不同油田区块高效、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尚待建立。油田的内部管理还多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太多的精力耗费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面,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现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严重制约稳产增产、高效开发。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科学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

从本质上说,精细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要区分对待随机因素和系统因素,确定系统是否处于稳定态,稳定态是否合理。过程管理要注重改进系统,忽略和发挥随机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改变随机现象或消除随机因素。在精细化的过程管理中,管理者可能沉浸于某一过程的优化或改进,而忽略了与之相关的过程或因素,导致亚优化,即局部优化,整体非优化。

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更加注重结果的管理。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结果的有效化,主张整体优化,有机优化,而不是局部优化,防止破坏性改进。它认为应该扬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体化管理注重过程之间的衔接、因素之间的关联、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整个系统的有效合理和持续改进。

一体化精细管理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融为一体,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注重过程的的管理。它将管理中诸多矛盾的因素有机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状态。一体化精细管理包括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内容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信息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的思想整合,提出了一体化精细管理思想。一体化精细管理的组织整合引入了项目管理。在现有组织管理体制下,项目管理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管理手段,一体化精细管理组织整合可以采取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一个有责任、有能力、创新型的项目管理团队是油田区块高效开发生产的关键所在。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在内容上包括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和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的信息整合,探索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系统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化。

油田一体化精细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思想整合------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

现代社会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高科技的发展,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

一体化精细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管理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二)管理组织整合------项目管理组织

(1)内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

现行的管理组织形式是职能管理。一体化精细管理要求加强横向部门之间的联系。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矩阵式项目组织形式的特点是将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部门与按照项目划分的横向部门结合起来,以构成类似矩阵的管理系统。在矩阵组织中,项目经理在项目活动的“什么”和“何时”方面,即内容和时间方面对职能部门行使权力,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决定“如何”支持。每个项目经理要直接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由最高管理层授权。而职能部门则从另一方面来控制,对各种资源作出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控制调度。职能部门负责人既要对他们的直线上司负责,也要对项目经理负责。

(2) 外部“米”字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

项目部与上级部门、技术部门、外来施工队伍关系密切。通过建立虚拟项目组织结构(虚拟团队)强化项目部与外界组织的关系,凝智聚力,促进项目目标的完成。虚拟团队是为具有共同目标,并且在完成角色任务过程中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面对面工作的一组人员。上级主管及部门对项目部进行管理指导,技术部门与项目部开展业务合作,项目部对施工队伍实施施工监督。

(三)管理内容整合------项目式一体化精细管理

1、油藏工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1)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

注采矢量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将地质技术管理、注水技术管理、采油技术管理融为一体。以注水开发的油田为研究对象,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引入矢量概念,将注水井作为矢量起点,对应油井作为矢量终点,注水井指向对应油井的方向作为矢量方向,通过数学矢量精确描述油藏动态变化。由于油藏非均质性,注水井与对应油井存在矢量非均质性,注水井未必使得对应油井见效。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的关键在于精确描述注水井与对应油井的矢量,从而精确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注水调配、补孔、压裂酸化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体化注采矢量精细管理将地质、注水、采油三大部分通过注采矢量联系起来,三者融为有机的整体。

(2)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水井诊治一体化精细管理一方面细化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另一方面将采油、作业、地质、工艺等各种油水井诊断、治理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方法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油水井诊断、治理集成管理模式。如验泵、验液面是作业队常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现已普遍应用于采油队油井诊治。

(3)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

油田生产流程多为单向、串联式,一旦出现故障,往往造成停井停产,给油田生产安全平稳低耗运行带来挑战。生产流程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细化生产流程、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力求节点并联一体化,实施并联流程。并联流程中,每一路都有流体流过,因此即使某一支路断开,但另一支路仍会与干路构成通路,不影响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例如采油七队管理的大65块单井液量低、气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由于富台油田产气量明显下降,用气末端的大65块冬季生产 “雪上加霜”。为此,设计套气、伴生气、干气节点并联生产流程,制造了1#油气分离系统,将全队各计量站来液进行油气二级分离,分离出来的天然气完全满足了队站及单井卡炉加温用气;同时油井套气、伴生气、大北站干气可以相互补充,满足生产需要。

2、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

采油四矿拓展管理领域,将工作业务向上游延伸发展,与地质研究所共同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新区运行项目小组,一方面细化工作流程,任务层层分解,另一方面强化与关联单位的沟通、衔接和协调,从整体上推进工作。在近几年的新井开发上,超前运行,做好钻井、作业、基建、投产等各方面的衔接,争取新井早搬上早见效,提高新井对产量的贡献度,为完成全年原油生产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

3、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

实施生产经营一体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由地质、工程、基建、生产人员组成的生产经营项目小组,将生产活动全部纳入经营的预算、计划、运作、考核,一方面根据生产经营历史和现实生产经营,测算成本总盘子,层层分解成本;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密切跟踪生产经营动态变化,提前预警,优化资源配置,根据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投入。

4、生产与综治一体化精细管理

树立“抓油区治安,就是抓生产”的思想,实施生产与油区治安一体化精细管理,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开展声势浩大的“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通过组建油区环境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巡护队,采取巡护与蹲点值守相结合的方法:矿领导带领机关人员24小时连续巡逻、护卫外输干线,抽调各队人员组成24小时连续蹲点值守人员,分布在各重要路段监护把守,真正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无缝隙式油区治安管理。

(四)管理信息整合------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

信息网络一体化精细管理,在生产开发数据精细、准确、全面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的高度全面审视数据资源的应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工作,分析与整合信息,力求多样化中求统一,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精确、科学的生产经营分析数据。在ERP系统源头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精简、高效、实用的《采油工程综合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油田开发生产一体化精细管理实施效果

1、初步建立了适合油田发展的一体化精细管理模式。在精细过程管理、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勘探、开发、生产、经营与综合治理的良性互动,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实现了信息共享,科学决策,群策群力,综合管理能力提高。

篇(7)

下面将就经济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已有文本――教材,根据体验式学习的特征为学生合理选择学习主题实施有效学习问题进行探讨。

(一)《经济生活》学习主题分析

朱明光老师认为,《经济生活》“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经济生活》有效地实现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见下表)

这一结合为学生体验式学习提供了体系上的支持,“消费者”“创业者”“管理者”“建设者”等“者”的贯穿将学生定位在了一个能够亲身参与的角色上。

(二)《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选择及实践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与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认知结构等特征密切相关的。“没有最好和唯一,只有最适合。”《经济生活》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所选择的学习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主题要生动,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高中生社会接触面扩大,社会交往更加频繁,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一方面,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既定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又难以完全独立地、全面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其思想活动和品德形成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就要体现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以使学生乐于体验,并在体验中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和把握正确观点。因此,类似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看似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主题,我们就将其具体化为“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作用”这样相对学生而言更加亲近的主题。

2,主题要具有可行性,即可操作性。由于体验式学习需要学生走进生活或模拟情景,因此主题的选取是否具有可行性就成为了体验式学习能否成功、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如,“市场”“消费”“劳动者”就在学生身边,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而“投资”的主题相对而言实操性较弱,但我们采取了模拟方式,变难为易,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3,主题要符合教材编写的设计思路和主干知识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经济生活》教材建构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了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设计体验主题时,要尽量做到每个单元都有所涉猎,以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如第一单元中,第二课提出要把握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多变的价格理解价值规律,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进市场把握市场规律”这一主题:第三课中提出树立的正确消费观,理性消费,我们据此确定了“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这一主题。其他主题的设计也依照的是这一思路。

4,主题要与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性学习的主题相得益彰,形成互补。《经济生活》教材倡导的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个单元最后都设计了一个“综合探究”,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探究性学习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针对某个探究主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即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体验式学习的学习主题时就要注意与之区分,避免主题的重复。为此,我们在设计时注意避开“正确对待金钱”“讲求效率”等探究主题。但我们也确定了“走近劳动者感受职业竞争”这一体验主题,乍一看,它似乎与“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的探究主题有些重复。我们认为,就业问题是每一个学生未来必须面对的、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使学生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体会,不妨在原有的“探究”(收集资料、感受就业压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走近劳动者,通过切身感受,让他们既能正视就业的压力,又能主动积聚实力主动应对就业挑战。“探究”与“体验”相互配合,取得了预期效果。

据此,通过研究,选择了以下学习主题,并明确了具体内容。

主题一:走进市场 把握市场规律

(1)分别记录1月底(非节日)、春节前后各1周的2~3种蔬菜或水果的价格情况。(2)与商贩交流,了解价格变化的原因。(3)撰写调查报告,分析价格的变化情况、原因以及从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不同角度论述应对策略(2000字以上)。

主题二:走进品牌企业 体会市场竞争

(1)拟定参观提纲。(2)参观1~2家品牌企业并座谈。(3)撰写论文,以案例的形式围绕着品牌企业的成功进行阐述(2000字以上)。

主题三:模拟投资感受现财(假定你的手中有30万元的资金)

(1)复习并有拓展性地学习有关知识(如基金)。(2)制订一份投资计划并进行预期收益分析。(3)模拟操作一个月,观察并记录各种投资方式获得收益情况。(4)分析结果,研究不同的投资方式,撰写论文(2000字以上)。

主题四:走近学生消费理性科学消费

(1)拟定调查问卷,调查周围同学消费的情况(如种类、占家庭收入比例、使用率等)。(2)进行调查。(3)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分析学生消费行为中的合理及非理,阐释原因等(2000字以上)。

主题五:走近劳动者 感受职业竞争

(1)采访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就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问题,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座谈。(或采访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感受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观点特别是给我们的启示(2000字以上)。

主题六:走进多种形式的企业体会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制度

(1)采访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比其不同特点和优势,以及在社会经济推动中的不同作用。(2)撰写相关论文,阐述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的价值(2000字以上)。

主题七:走进监管机构 体验政府监管

篇(8)

油井工况分析是制定单井管理措施的切入点,是提高单井管理和措施整体效果的基础,是对油井生产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同时反映一个单位的油井管理水平。开展工况管理,目的是确保正常生产井能够持续高效生产、及时发现异常井(即工况不合理井)并制定相应治理措施、对潜力井制定有效的调整和挖潜措施提高生产能力、做好躺井管理和单井系统效率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油井的长效高效生产。

1 宏观控制图概述

抽油机井宏观控制图是根据油井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而绘制的,用于检查抽油机井的工作状况。根据油井的泵效和泵入口压力,在宏观控制图中绘制该油井的工作点。将一个油田所有的油井都绘制在宏观控制图上,并统计出各个区的油井数,就能得到该油田油井的宏观工况数据。宏观控制图反映了抽油机供液能力与抽油设备排液能力的匹配情况、抽油泵的泵效以及油田区块的管理水平,是油田生产管理中的必需的图件之一。

信息技术的成熟为实现宏观控制图信息化创造了条件,宏观控制图的信息化为改善油井工况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抽油机井的工况管理水平。根据每口井在宏观控制图上的位置,用户可以直观地知道各井的工况状态,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结合计算机诊断技术,采取工艺措施,改善油井工况指标,提高油田经济效益。

2 宏观控制图各区域界限确定和图版编制方法

宏观控制图由六线五区四个边界构成 。五区包括:参数偏大区、待落实区、合理区、断脱漏失区、参数偏小区。四个边界包括:泵效上、下限、沉没压力上、下限。宏观地反映了地层供液能力与抽油系统排液能力的匹配情况。

由上图可见,六条线包括:供液能力线(a线)、自喷流压线(b线)、合理泵效线(c线)、断脱漏失线(d线)、理论泵效下限(e线)、理论泵效上限(f线)。

2.1 宏观控制标准图版制作依据与原则

(1)制作依据

① 中国石油行业标准SY/T 5847-93,抽油机动态控制图编制和使用方法;② 油藏性质、油藏物性基本相近,驱动方式基本一致,抽油排出特性基本相近的单元整合成一体;③ 依据管理单位和采油厂所建立的数据源,数据结构建立。

(2)制作原则

① 基于宏观控制图制作标准和临盘采油厂实际,归集临盘采油厂的油藏类型;② 标准模板由采油厂管理;③ 三、四级单位调用、加载月度动态数据生产成果,指导生产实践;④ 建立完善宏观控制图的管理制度、流程、成果管理及考核办法。

2.2 宏观控制图标准图版六条线的确定

(1)合理泵效线(c线)

按照一定步长,统计出每个步长里的井数和平均泵效,找出井数较多的泵效范围,确定合理泵效线。

(2)断脱漏失线(d线)

计算该单元的沉没压力大于5Mpa以上的所有油井平均泵效,按照均差理论确定断脱漏失线。

(3)供液能力线(a线)

方法1:根据SY/T 5847-93标准,求合理泵效值的反函数得到。

方法2:把沉没压力以一定的步长,统计出每个步长里的井数和平均泵效,找到合理泵效线与沉没压力的交叉点,确定供液能力线。

(4)自喷流压线(b线)

根据SY/T 5847-93标准,只考虑重力和油压影响,根据下式算出最低自喷流压值。

P喷=(h折*Pb)/h沉+Pf

P喷——抽油机井的最小自喷流压,MPa;

h折——抽油机井平均折算动液面深度,m;

Pb——沉没压力,MPa;

h沉——抽油机井平均折算动液面深度,m;

Pf——泵吸入口压力,MPa。

(5)理论泵效下限(e线)

取分析区块中的上图油井,基于影响泵效的主要因素:气油比、含水、冲程、冲次、下泵深度,选择使其泵效最低的参数组合。然后基于不同沉没压力,根据泵效影响因素计算相应理论泵效,进而得到理论泵效下限(e线)。

(6)理论泵效上限(f线)

取分析区块中的上图油井,基于影响泵效的主要因素:气油比、含水、冲程、冲次、下泵深度,选择使其泵效最高的参数组合。然后基于不同流压(沉没压力),根据泵效影响因素计算相应理论泵效,进而得到理论泵效上限(f线)。

3 临盘油区图版对应单元划分

根据临盘油区构造复杂、断层发育、断块多、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及天然能量弱的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及油井生产特点,将油区185个区块整合划分为13个图版对应单元,每个单元编制一个图版,该图版适用于单元所对应所有油井,在计算工况指标上图时即应用对应图版。

13个图版是:一矿中高渗模版、一矿低渗模版、一矿特低渗模版、二矿中渗模版、二矿低渗模版、二矿特低渗模版、三矿中高低渗模版、三矿特低渗模版、四矿盘一模板、四矿盘二模版、四矿盘40模板、四矿盘40-80模板、四矿唐庄肖庄模版。

4 宏观控制图网上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应用编程语言、以B/S模式为架构,开发了一套油井宏观控制图网上应用系统,该系统具有工况数据汇总、整体运行情况报表和工况异常井跟踪处理等功能,综合油井工况分析及诊断所需的各项信息指标,是油井工况分析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平台。

4.1 整体功能

该系统共分为7个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4.2 整体效果评价表

(1)显示全厂、全矿(管理区)、小队等整体工况及与上月对比情况。

(2)折线图显示上传成果数变化情况。

(3)单击柱状图,显示下一级别单位整体生产状况。

4.3 模板信息一览

显示模板的适用范围及制作模板所需的各个参数。

4.4 工况对比查看

(1)可按月/日数据进行分模块、分单位、分单元等对比。

(2)可以详细查看井的各项数据,并对模板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

(3)可以任意查看不同工况区域或指定井的工况分布和数据指标。

(4)可以查看和上个月工况类型有变化的井。

(5)可以对任意井进行历史工况跟踪。

(6)数据和图形可以导出。

4.5 生产整体状况

(1)用户可设定多种查询条件:举升方式、评价方法、单位、生产日期/年月等。

(2)抽油机和电潜泵各包含两种评价方法。

(3)权限内用户,可查看全厂的生产状况表。

4.6 工况历史跟踪

(1)可生成单井的工况历史跟踪图。

(2)可根据所选时间,在一张页面上同时显示多图进行对比查看。

(3)用户可灵活设定查询条件:模板类型、单位、年月、井号等。

4.7 措施实施跟踪

(1)用户提交问题区域油井问题及措施意见

(2)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并通知实施人员进行实施

(3)填写实施报告,并完成整个处理过程

4.8 成果统计汇总

对于用户所上传的成果,分单位和用户进行统计汇总。统计的内容包括:

(1)按用户统计,即按月份统计各个用户上传的评价成果数量(井数);

(2)按单位/区块统计,即按月份统计各个单位(厂、矿、队)或区块上传的评价成果数量(井数);

(3)按模板统计,即针对各个宏观控制图模板用户所上传的成果数量(井数)分时间进行统计。

5 信息化对提高工况管理水平的作用

2011年12月宏观控制图网上应用系统正式投入应用,截至目前,各采油队已制作、上传各种图版成果490余份,可查询1600余口抽油机井每月的工况变化情况,并借助此平台,指导油井调参350井次,检泵作业优化85井次,提高油井泵效5%,提高系统效率3%,工况管理的信息化为油田开发指标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由油井工况诊断及措施实施流程图可知,通过宏观控制图中工况对比查看,可以详细了解到每口井的生产情况是否正常,辅以其它基础资料即可判断油井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现场实施并跟踪措施效果,形成了制度化的运转流程。

宏观控制图的信息化管理为诊断油井工况、精细工况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应用工具和手段,对提高基层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况分析水平有重要作用,有助于采油队各项机采管理指标的提升和采油厂持续、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

红砂村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是西南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八代花王”王家花园、蜀中茉莉花故里“茉莉园”等,但过去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经济十分落后,一直是锦江区的贫困村,市民俗称“成都的西伯利亚”。2003年红砂村通过放大花卉产业优势,以省花博会为契机,成功打造了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又创造性地打造了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并称“五朵金花”。

(二)产出效益

“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培植了新的税源。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税收收入仅为40.1万元,截至2006年底,整个片区的税收收入达到了532万元,年增幅达307%;“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五朵金花”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红砂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幸福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红砂村达7850元。2008年锦江区对五朵金花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改造。目前,五朵金花有农家乐300余家,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经济收入达2亿元。

二、成都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花乡农居”成为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特色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全国最大的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绘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使农居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户户通光纤,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文化润色,产业支撑: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注入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于“五朵金花”,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订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景区内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堂会,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

第四,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五朵金花”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2004-2006年区财政投入558万元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一免两补”(即免费上学、财政补贴、困难补贴)。

第五,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五朵金花”的打造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锦江区政府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政府引导。锦江区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2004-2006年,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达1.5亿元,发展农业产业3772万元。其中农房改造一项,政府投入2827.1万元。二是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三、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一)五朵金花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连续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以花卉产业基地红砂村为切入点,通过省花博会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继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向花香农居附近的村落拓展,变一朵金花为五朵金花,通过错位发展和景区集群化与规模化形成品牌效应;又通过纵向一体化使产业化不断得以拓展,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又激发了乡村旅游产业,为能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坚持不懈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为积攒发展后劲也在尝试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由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延伸,使成都近郊的五朵金花成为国家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五朵金花的规模化效应和产业化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得以实现,为锦江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城乡一体化也为五朵金花品质的提升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一体化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制研究

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主导驱动因素:政府的领导和决策是五朵金花得以成功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导驱动因素。五朵金花从一开始的一村一品,即红砂村的花卉产业的起步,到村落横向一体化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以至现在正在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无不体现出政府高屋建瓴式的领导决策与长期规划。政府在五朵金花发展过程中定位恰当,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景观改造、招商引资等搭建平台的服务工作。

第二,自我累积优势:红砂村悠久的种花历史成为五朵金花的始发优势,能够围绕这一优势不断从规模化与产业化上发展和提升,一方面不断向周围村落拓展,使各村落在旅游功能和产业功能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实现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支撑和拓展,形成相关产业链条,放大了各产业的产出效益。因此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三圣乡近些年沿着始发优势不断累积强化形成的自我优势。

第三,地理位置优势:距离成都市区很近,仅7公里,这是五朵金花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城乡一体化的成本降低,也为形成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2、因素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五朵金花在上述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使五朵金花自我累积优势不断得到强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体系,为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使产业链条得以不断拓展和延伸。花卉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格局,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入“五朵金花”,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把“五朵金花”片区逐步打造成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与创意结合的栖居地,促进其由单一的“观光+休闲”逐步向“文化+休闲+商务”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同时精心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通过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吸引人流、聚集商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

第二,政府的决策与规模化和产业化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效应。政府的决策推动了规模化和产业化更进一步的同时,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显著效益又促使政府一体化决策的不断升级,由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因此城乡一体化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效应和结果。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五朵金花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教育和城乡充分就业,形成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拥有了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另一方面通过“一撤、两分离、三强化”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尤其是五朵金花的各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成都红砂花乡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幸福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对清产核资后的集体资产进行股份量化,配股到人头,按市场运作每年按股分红。

城乡一体化稳固了基层农户,实行社区管理,建立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为五朵金花的进一步规模化和产业化释放了更大的空间,也为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对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全球是最快的,尤其以各省省会为主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使城市不断向周围扩展,周边的农村由近及远不断演变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也在发生着变化。受五朵金花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启示,文章对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第一,乡村旅游不再扮演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即作为农业活动的补充性活动,而是随着旅游服务业的扩展有可能转变成为可替代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像五朵金花这样在国际国内都很知名的乡村旅游地,通过规模化效应和纵横网络化的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经上升为4A级旅游景区,并有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趋势,已经完全摆脱了乡村旅游传统意义上或者说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角色和作用——农业补充性角色。

第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和公司化将迅速发展,加之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成为现实,使土地开发越来越趋于集约化,便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充分利用,通过招商利用外来资金不断开发大型休闲产业项目,建立城市休闲游憩区成为必然。乡村旅游虽然会沿用“乡村旅游品牌”的扩散效应和溢价效应来实现其旅游价值的增值,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城市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近郊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并且距城市很近,因而城乡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如道路、通信、供排水、天然气、电缆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的衔接成本较低,因而城乡一体化推行起来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实施推行。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27-05

技术创新形成后,企业期望从中获取收益以提升经济绩效。如何从创新中获益不仅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1],也是企业绩效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更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2]。关于创新收益的获取问题,Teece[3]阐明:跟随者、模仿者以及与企业形成互补能力的主体与技术创新者共同分享创新收益。而技术创新企业从创新中获益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其专有化体系。换言之,专有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从创新中获益的多寡。学界对于专有化体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的演进过程。Hurmelinna等[4]首次提出了专有化体系的动态性问题:专有化体系受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及其自身的构成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皆不断变化,因此专有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但并未指明专有化体系是遵循何种路径动态演变的。本研究认为,虽然各企业专有化体系的形成过程及构成不尽相同,但会遵循同一基本演变路径。基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即从技术知识的创造到创新的商业化结束,提炼出引致技术知识状态发生改变的主要节点事件,并对节点事件条件下的专有化手段及机制的有机结合进行适应性研究,从而推演出专有化体系的演变路径。期望为现阶段我国创新型企业构建专有化体系、有效获取创新收益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专有化体系的相关概念

1专有可能性

专有可能性(Appropriability,以下简称专有性)是指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利益中,创新企业所获取利益的能力或程度 [5~7]。根据专有性的定义,可将专有性划分为强专有性和弱专有性。专有性强,意味着创新企业获取较多的创新收益;专有性弱,则意味着创新收益更多地溢向其他分享者,导致创新者在收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专有性必须通过专有化(Appropriate)过程才能实现。专有化过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为模仿或跟随行为制造壁垒,更在于广泛地保护技术创新的优先使用权,进而攫取更多创新收益。

2专有化手段及机制

专有化手段是指在专有化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技术创新本身及其生成收益的具体手段[8],是实现专有性的途径。Levin等[9]的耶鲁调查(Yale Survey)、Cohen等[8]的卡内基梅隆调查(Carnegie Mellon Survey)、欧共体创新调查[10](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以及后藤晃[5]的调查分别研究了美欧日等多国企业所采用的专有化手段及其运行有效性,具体包括:专利授权、专利防止模仿、商业秘密特许、签订保密协议、雇佣关系长期化、设置信息的接触权限、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JP3]产品设计的复杂性、产品的率先市场化、持续创新、产品制造优势以及营销和服务优势等。[JP3]

上述专有化手段虽在功能形式上存在极大差异,但某些手段的作用内涵具有相似性。因此,根据作用内涵的相似性可将专有化手段归为四类专有化机制:

(1)专利。包括专利授权、专利防止模仿。[JP3]企业在专利权利范围内对技术享有所有权和排他权,或通过技术授权获取创新收益,或借助于技术垄断在权利有效期内获益[11]。

(2)商业秘密。包括商业秘密特许、签订保密协议、雇佣关系长期化、设置信息的接触权限、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以及产品设计的复杂性等。商业秘密特许是利用商业秘密法规赋予的权利获得技术知识的许可收入。保密协议以及雇佣关系长期化属于管理式专有化手段范畴,是以企业边界为壁垒,为防止技术泄露而设计的组织行为,是企业保持商业秘密的对外策略;设置信息的接触权限属于物理式专有化手段范畴,是企业内部关于商业秘密处理的强制规定,是企业保持商业秘密的对内策略[12];管理式专有化手段在物理式专有化手段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实施[13]。隐性属性使技术知识难以清楚表达,其传播的内在困难性增加了模仿者获取技术知识的难度[3,4]。产品设计的复杂性使核心技术只有与技术相结合才能被完全使用,这为模仿设置了附加壁垒[14]。

(3)领先时间。包括产品的率先市场化和持续创新。率先市场化可以使创新者形成先行者优势,进而建立顾客锁定、品牌认可等优势。持续创新是基于比竞争对手更快创新而获得优势,以至于竞争者刚能模仿企业的创新,企业已经在市场上推出新的创新。此外,持续创新企业还可以通过劝诫手段抑制潜在的模仿意向 [11]。

(4)互补资产优越性。包括产品制造优势、营销和服务优势。他们不是通过保护核心技术而占有创新收益,而是利用将技术创新商业化所需的制造、销售等互补资产,提高企业在创新商业化过程中的收益。

3专有化体系

企业所选择的专有化手段及机制组合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专有化体系(Appropriability Regime) [4]。

(二)专有化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分类

无论企业有意或者无意构建其专有化体系,但企业围绕创新进行价值攫取所采用的种种措施的组合在实质上与专有化体系无异。从表面上看,企业构建专有化体系的目的在于为创新提供保护屏障,但究其根本,保护创新防止模仿仅仅是一种手段或者途径,而最终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攫取创新收益和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由于创新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所产生的收益[1],所以从创新企业获取创新收益多寡的角度可将专有化体系划分为两类:完备专有化体系和非完备专有化体系[3,5]。专有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技术知识的属性和法律保护力度[3]。根据这两个指标衡量,企业专有化体系可划分为两类:强专有化体系,在该体系下技术知识容易被保护;弱专有化体系,在该体系下技术知识较容易被模仿且不能以法律制度有效保护[3,15]。强专有化体系使企业在短期内可以牵制模仿者,迅速将技术创新商业化以扩大市场份额,暂时的技术垄断也使得企业在定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强专有化体系下,企业易于围绕创新技术实现专业化,从而依靠少量的核心能力就能在创新中获益,因此创新企业一般偏好强专有化体系。Martin在技术创新引致成本节约的前提下,利用双寡头垄断竞争模型,证明了上述结论[16]。弱专有化体系并不等同于非完备专有化体系,若企业能够拥有互补资产所形成的竞争力,则依然能够享有较高的专有性。

(三)专有化体系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根据作用内涵可将专有化手段归类为专有化机制;企业所选择专有化手段及机制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针对不同技术创新的专有化体系;从专有化体系的构建到专有性的实现,是创新者为实现专有性的主观能动过程,也即专有化过程;专有化体系的完备与否,决定了专有性的强弱,即决定了企业从创新中获益的多寡。

二、专有化体系的演变路径

成功的技术创新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技术知识的创造,其次是技术知识的成功商业化。在技术知识产生后,企业可通过两种途径从创新中获取收益:一是销售或授权创新技术;二是企业自身将创新技术物化于产品或工艺中。利用途径一获取的收益为非产品化收益,利用途径二获取的收益为产品化收益;两种途径之间相互排他,但又联合反映出专有性。因此,专有化体系的形成和动态演变必将围绕这两类收益展开。但是技术知识的非排他性(non-exclusity)和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导致创新者不可能独占创新收益。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一旦技术知识的状态发生改变,专有性亦随之改变。这就要求企业适时调整专有化体系以实现强专有性。

结合技术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提炼出引致技术知识状态发生改变的六项节点事件,分别为技术知识创造、实验室开发、实验室开发完成、蕴含技术知识的产品市场化、技术知识免费获取或完全外溢、技术知识为替代产品所应用等。下文分别对六项节点事件条件下的专有化手段及机制进行适应性研究,进而推演出专有化体系的演变轨迹。

(一)技术知识创造

企业研发出新技术后,成为技术发明人。如果企业放弃自行开发,则可以通过销售或授权革新技术获取非产品化收益。[JP3]此时企业可选用的专有化机制主要为专利和商业秘密。相应的专有化手段有专利授权、商业秘密特许、物理式专有化手段、管理式专有化手段和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

专利授权和商业秘密特许使企业在专利或技术保密的有效期内向潜在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前者依赖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执行力度,而后者则要求企业隐匿技术发明以确保无任何相关信息外溢。技术隐匿必须借助物理式、管理式专有化手段和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才能实现。管理式和物理式专有化手段从多个渠道有效遏制技术信息向企业外部扩散,从而保证商业秘密特许的有效性。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从两个层面提升了技术知识的缄默性:一是技术层面,即产生于生产实践的技术和诀窍难以用言语表达;二是感知层面,即个人潜移默化中领悟到的意识、情感、观念和心智模式等也难以编码化和传播。通过上述三种专有化手段,企业才能对革新技术享有所有权和排他权。与此同时,商业秘密的交易双方需签订协议,依靠法律约束被特许方不会有意或无意泄露商业秘密。

(二)技术知识实验室开发

研发出新技术后,若决定自行开发,那么企业必须追加投资,进行实验室的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开发。产品开发是指完成技术的应用研究、实现产品的专门化并完成产品的设计蓝图;生产工艺开发用于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在此过程中,企业可选用的专有化机制主要有专利和商业秘密。Cohen等[8]指出在一定程度上,专利和商业秘密难以[JP3]“并行保护”技术创新及其收益。因此,企业必须在专利和商业秘密中择一使用。相应的专有化手段有专利保护、管理式专有化手段、物理式专有化手段和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

在实验室开发过程中,或借助专利权赋予的法律效力,或利用商业秘密使得模仿者缺乏新技术信息,从而对待开发的技术形成所有权和排他权。同样,企业依然必须借助于管理式和物理式专有化手段以及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以保证商业秘密的效度。否则潜在模仿者或竞争者无需花费高额的研发投资,仅以较低成本(极端情况下甚至零成本)获得该技术并进行商业开发,导致创新企业蒙受利润损失,甚至有可能丧失市场势力。因此在实验室开发阶段,专利和商业秘密这两种机制不仅是企业成功对创新技术进行商业开发的保证,更是实现技术创新专有性的必要条件。

(三)技术知识实验室开发完成

实验室开发一旦完成,企业则具备了向市场投放新产品的能力。此时,企业可选用的专有化机制为领先时间、专利和商业秘密。相对应的专有化手段为产品的率先市场化、专利保护、管理式专有化手段、物理式专有化手段和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

率先市场化使企业具有先行者优势。这有助于企业形成强劲的市场地位,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群体中形成品牌认可优势,从而提升专有性。专利保护、管理式专有化手段、物理式专有化手段和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依然保证企业对革新技术的垄断,从而使企业处于不完备的市场结构下并获取更多的创新收益。

(四)蕴含技术知识的产品市场化

蕴含创新技术的产品一旦市场化,企业从技术发明人成功转变为创新者。但由于模仿者可以进行技术分析或反向工程,所以新产品推向市场之时,技术外溢不可避免。此时,企业可选用领先时间、专利、商业秘密等机制来应对或延缓技术外溢。相对应的专有化手段为专利保护、管理式和物理式专有化手段、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产品设计的复杂性、持续创新。

专利保护、管理式和物理式专有化手段、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的功能形式如前所述。产品设计的复杂性为技术分析或反向工程设置技术壁垒,延缓技术知识的外溢速度,延长企业技术垄断时间。技术壁垒不仅可以内嵌于产品中,也可以附着于复杂设计上,例如电子产品打包或在电子产品上放置特殊材料使模仿者不破坏电路便无法进行技术分析。产品设计的复杂性提高了模仿的时间与成本,既保证了商业秘密的有效性,又使得模仿者觉得无利可图,抑制其模仿意向。持续创新能够快速更新技术知识的前沿,不仅有利于企业形成技术领导者的地位,随之形成更强的市场地位和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也有利于企业与技术伙伴、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形成一个排他性、合作性的网络。此外,持续创新既使得模仿者疲于追赶,又利用劝诫手段抑制潜在模仿意向,从而尽可能延长技术垄断时间并获取超额利润。

(五)技术知识免费获取或完全外溢

当专利有效期满或商业秘密失效,模仿者能够完全掌握或免费复制技术知识,但是若要实现替代产品市场化,模仿者还需解决设备的设计、材料的订购和制造工厂的建立等问题。从技术完全外溢到替代产品出现的时期被称为创新企业的反应时间(Response Time)。此时专利和商业秘密已经完全失效,创新企业处于弱专有化体系下,可选用的专有化机制为领先时间和互补资产优越性。相对应的专有化手段为持续创新和产品制造优势。

在反应时间内,持续创新有助于企业巩固技术领导地位,也有利于企业提升互补资产优势,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同时,企业可利用产品制造优势制造市场进入壁垒,例如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的专门性以及规模效应等。上述两种专有化手段均有利于企业延长产品垄断时间,从而继续获取垄断收益。

(六)技术知识为替代产品所应用

当反应时间过后,跟随者具备了生产高替代弹性产品的能力,此时企业可选的专有化机制为领先时间和互补资产优越性。相应的专有化手段有持续创新和产品制造优势、营销和服务优势。

跟随者进入市场后,产品制造优势的作用重点调整为利用生产成本优势或提升产品质量,例如学习效应。与之相对应,持续创新的作用调整为革新生产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优势是指企业利用在销售、售后服务、品牌创造和维持、渠道发展、关系发展等方面的优势来提高利润率或销售量。

上一篇: 高效智慧农业 下一篇: 公路工程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