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化发展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1)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知识的时代已经来临。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在医院的财务核算、经营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在医院审计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医院的经营业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措施已经完全由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无论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来看,都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理念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当前并不理想。因此,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医院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审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期审计工作发展的主流。信息化不仅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审计继续发展的比如要求。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区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方式,因为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审计工作更加完善、安全和高效。医院审计信息化主要是指医院内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账目都是由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经营管理活动的网络化、财务核算的自动化、内部控制机制的系统化等等都因为信息化而形成。而医院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变化也使得其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和内容等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审计工作性质的巨变也就导致传统的审计方法不适用于当前医院审计的现状,所以医院审计信息化是当前医院审计的必然趋势。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审计质量和独立性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医院的办公、信息采集和数据传递等信息化流程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也促进了医院审计业务的进步。医院审计信息化确保了审计的质量,提升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的独立性。所以说医院审计信息化提升了审计的质量和独立性。

三.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审计信息化的基础,没有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审计信息化无法建立。目前,医院审计工作进程中基本都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基本的硬件资源,并且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各个环节之间也实现了资源共享。医院管理部门之间建成了内部信息网络,各部门之间通过内部网络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医院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对财务资料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2.审计系统软件的出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硬件不断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计算机软件的创新速度。医院审计工作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资料处理外,还开始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审计进行管理。医院审计软件是指审计人员通过登录软件对审计项目进行审查。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软件不仅仅可以审查审计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还可以对过去的审计项目进行查询。该软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医院审计部门提升审计效率,促进医院能够继续平稳发展。

(二)医院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在医院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存在着思想层面的阻碍,这些阻碍导致医院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因为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其审计工作则并未被管理层所重视。医院管理者并未将审计工作作为当前需要迫切进行改进的问题。另外,不仅是管理者,医院内部财务人员习惯于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并未熟悉审计信息化手段。因此在管理层并不够重视审计信息化的条件下,财务人员不会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所以医院若想提升其审计信息化进程,首先要解决医院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观念问题。

2.医院审计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够深刻,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和医院整体经营管理方面的促进作用。医院队伍信息化的了解仅仅在于将手工做账改为了计算机进行记录,甚至有医院为了进行表面的信息化,而需要进行手工和计算机同时进行工作。这种方式就完全违背了审计信息化对于提升医院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3.虽然目前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内部联网进行沟通,但是对于审计方面的网络建设依然不够成熟,无法实现审计数据的信息共享。目前医院审计工作的各个流程依然是比较分散,审计工作所搜集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传递。并且在医院目前的经营过程中,许多信息仍旧是以纸质的形式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这样也影响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使得医院审计信息化进程缓慢。

4.医院审计人员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根本无法对所搜集的审计数据进行专业的审计分析。甚至有的审计人员根本没有对审计知识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从而根本无法进行审计工作。对于这些缺乏审计专业技能或者无法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的审计人员,他们对审计信息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四.医院审计信息化对策

1.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首先医院的管理层需要对审计信息化引起重视,带来审计工作人员采取措施推进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审计信息化最先需要引起医院人员观念上的重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了审计信息化,才能继续进行审计的下一步进程。其次医院管理层需要提升审计人员的信息化观念,引起审计人员对信息化足够的重视,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观念上的阻碍。

2.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缺乏审计专业知识、计算机水平低已经成为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阻碍之一。医院首先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培训,提升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因为审计信息化需要审计人员具有相当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医院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这样才能使审计人员符合既具有专业审计知识又了解计算机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才能够提升医院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整体提升医院审计信息化水平。

3.建立审计软件系统

审计软件系统是适合医院审计工作的软件。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商用审计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两种审计系统。无论选择商用审计软件还是医院自行开发的审计软件,都会对医院的审计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审计软件系统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财务现状和其所使用的财务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审计软件是否能够满足医院审计工作的数据搜集、汇总、整理、筛选及应用等方面的要求,医院都需要进行考查。选择与医院现有财务软件对接的审计软件是提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关键。

五.结论

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的设施、人员素质等现实问题,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当前并不理想。通过研究医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医院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根据当前所具有的问题提出完善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石玮,李龙.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企业家天地,2011(3):112-113.

[2]顾晨,昂慧,林秀兰.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2013(17):185-187.

篇(2)

目前,许昌市按照“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统筹协同”的原则,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农业数据库和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以及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

许昌市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截至目前,许昌农业信息网开通20个主栏目,99个二级子栏目,数据库5万条,浏览量60万人次。实现了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以及30个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2016年全市共各类农业信息(包括自采自编信息)1904条。

(二)积极拓展传播农业技术和涉农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是开通了12316“三农”公益热线。据统计,该热线每月的电话咨询量达1000个,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回答有关涉农政策1500个。2016年,该热线共接到咨询电话13500个,解决技术等问题27000个。二是整合了“农信通”短信系统。该系统每月发送农业类短信20条,2016年共发送信息256条,有近5万人得到了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及实时信息服务。三是和许昌广播电台合办《金色田园》栏目,专家通过广播直接回答农民提问的有关问题。2016年,专家通过该栏目共回答技术类问题600个,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积极组织许昌市农业专家与河南省农业厅及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搞好互动合作,解答各类技术咨询,不断提升专家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农民群众的满意率达100%。五是组织人员收集编报《农业信息简报》,介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及专家解读、农业动态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六是农业专家在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农民、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上门咨询。

(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示范作用

一是长葛众品被认定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我们的积极争取和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4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二是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升许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帮助天和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2017年该系统正在进行“追溯系统”的升级,线路和软件以及总控室和电视墙信息显示屏正在规划准备建设中。建成后,通过安装的“温室娃娃”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测出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露点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便于温室作物管理,及时掌握蔬菜管理和生长情况;同时,实现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生成的二维码,销售者、消费者、质量监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方便快捷地查阅该批蔬菜生产的地块、品种、种植日期、生产管理人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质量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让广大消费者吃到管理标准、营养丰富、质量安全的蔬菜。三是在部分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在长葛市石象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在该区域河南豫粮集团流转土地的万亩方内设5个监控基站点,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能实时监测基站点所覆盖的区域内的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农业参数信息,获取农作物实时的生长环境信息,所有基站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通过网络终端机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作物远程诊断和农业调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河南省处于前列,但由于受农村基层设施、农民综合素质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出现了农业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缺少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才,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等问题。017年第4期(上)

三、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农村地区每百户的电脑拥有量仅为2.7台。这说明许昌市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严重匮乏,互联网通信条件较差。同时,农村地区线路设施的缺乏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给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困难。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懂计算机,更不会操作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当淡薄。此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较差,农村地区通信线路、设施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传输稳定性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同时,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训

许昌市农业系统中人员总量少,能够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更少。同时,全市农业人才的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情况,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更为匮乏。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分级分批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一是加大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培养力度,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对全市12316农业专家队伍,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带动作用,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财政补贴,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正常的信息需求

目前,许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息化的应用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政府要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以激发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平台,宣传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信息意识,大力宣传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重视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并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席协商制度,健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益+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四、展望

在未来的几年里,许昌市将建立起以物联网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精准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应急指挥为重点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完善农业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2316“三农”热线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信通短信平台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高效率、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不断调整网站结构及栏目以适应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其发展成集农业新闻、农技推广、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农业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力争将许昌农业信息网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平台。

(二)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操作进行智能监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重点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健全升级“天和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鼓励、扶持长葛瑞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襄城县众生源农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卡特有限公司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建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

篇(3)

1、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应用不够。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培养了像鹤壁、三门峡等典型单位,但大多数只停留在为行业管理和服务上,电子政务和信息服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同时,厅属各单位所建的农业信息采集、农情调度、苗情远程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业遥感监测、植物疫病监测防控等应用系统,实行归口管理,信息分割严重,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市场、决策的能力不强。2、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目前,河南省乡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1003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3%,绝大部分信息服务站归乡镇管理,有些是依托乡级通信代办点,乡镇信息服务站存在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设备的现象,造成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弱,各类信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3、农业系统上下信息通联不够。涉农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低,权威性、准确性不够,条块分割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运转机制。4、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里每年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化的项目资金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与兄弟省市的差距

1、在重视程度、资金项目投入方面的差距。2008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对农业的年度考核中,专门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专项单列考核,并在省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数字乡村”建设和管理。近5年来,云南省在“数字乡村”建设、金农工程一期、视频会议系统方面的投入累计2.15亿元。福建省近7年在12316平台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金农工程一期、信息资源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9650多万元。而河南省近几年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包括通信运营商投入)初步统计不足3000万元。2、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福建省和云南省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和终端平台建设方面都走在河南省的前列。福建省自12316开通以来,累计下达近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每年有100万元的财政预算资金用于12316热线服务,按照“五有”标准,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通过触摸屏终端、普通电脑终端、手机终端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将专家咨询、科技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送到农民手中,延伸到田间地头。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工程,共投入资金1.49亿元,建成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348个乡镇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4万个村级网页,形成全省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3、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设备配置上的差距。2009年8月,福建省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总投资3909.17万元(其中,国家信息化试点补助资金800万元,中国电信福建公司2185.42万元,中国移动福建公司266.03万元,其他655万元),在全省17个县,建立233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81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和金农工程为抓手,经过5年建设,各州市、县区、乡镇农业部门均配置了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4、在农业行业监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差距。在农业电子政务方面,福建省和云南省都建设了农业厅办公自动化系统,云南省还建立了省市县农业部门公文交换系统。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方面,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连续两年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省财政每年投入703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从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鸡和茶叶等六大产业入手,搭建了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政府监管平台,提供语音电话、短信、网页等多种查询方式。

二、几点建议

(一)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研究信息化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出台专项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持续有效推进。建议省财政在资金、项目上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重视抓好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河南省正在强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议以此为依托,匡算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信息化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统一配齐设施,加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真正使基层农技站点成为查询“三农”的活字典,农技推广的百科全书。

(三)协同利用厅内信息资源,搭建农业厅内部工作网和农业系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金农工程建成的省级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为依托,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业物联网等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河南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突出指导服务粮食生产,整合利用农情调度、苗情监测、病虫害防控、遥感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等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会商、机制,最终实现信息支撑决策、引导市场和指导生产的目标。

篇(4)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6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全球性的交际交流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大环境下,商品物流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商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商品发展种类越来越多,在质量、规格、客户需求等方面都对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外物流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物流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影响。

2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水平低、差异大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信息化的重要价值,国内物流行业对信息化发展已经提高了重视,但是由于资金、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国内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存在物流行业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的情况。许多物流行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应用、统一标准等方面水平较低,制约着物流行业的发展。

2.2 商品信息识别技术普及率低

商品信息识别是提高商品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商品运转的重要技术,目前商品识别技术主要以条码和射频技术为主,虽然这在我国商品识别中应用比较早,但是并没有广泛普及,多数商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都没有很好的应用单元条码技术,这直接导致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效能低下。此外,由于商品信息识别没有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物流企业间、企业与消费者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商品信息的有效交流,难以形成共享平台。

2.3 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水平低

为了提高全球物流效率,提高信息交换成为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当前我国行业信息交换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开发数据交换技术,无法与国际互联网互通互用,影响了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此外,物流企业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物流企业只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简单的商品信息采集与交换,无法形成局域性或者大互联网环境下的物流信息交换,影响物流业务深度拓展。

3 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也离不开信息的共享与交流,给予这种发展以来要素,笔者认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 物流行业信息网络化、自动化

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突出表现为商品能够在全球国家快速的流动与销售,而物流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订单业务,就需要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形成物流,这其中物流信息网络化平台就发挥了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发现、交流物流信息,并通过互联网接洽订单,促进物流业务开展。因此,物流企业将来的发展将会在条码和射频技术应用方面有所提升。

3.2 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集成化

由于物流行业环节较多,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如果衔接不通畅,就容易造成物流滞后,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建立物流信息标准,能够有效保障商品在运输、装卸、储藏、保障、流通等各个环节信息无缝对接,物流企业间也能够快速识别商品的全套物流信息,便于提高物流识别效率,有效促进商品全球化;另一方面,物流信息集成化重点在于整合物流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由于物流企业从接订单到送达订单,中间经历诸多环节,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各类信息需要在统一的平台上集成化运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物流信息使用效能的提升,为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具有重要帮助。

3.3 物流行业信息全球化

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全球化,物流行业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的全球化,承接物流业务需要面对全球的消费者,需要获取消费需求信息,跟进物流服务,拓展全球物流信息品牌,以保障物流行业能够不断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此外,物流信息全全球化更容易了解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能够从中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各类风险、商机,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物流行业的安全发展。

4 结语

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流行业的全球化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是一种趋势,也是物流行业发展的机遇,物流行业应该对信息化提高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重点倾斜,突破自身障碍,形成信息化系统运作,为企业全球化发展夯实信息基础。

篇(5)

从社会环境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金融为中心,金融市场是否安稳的发展对于经济和国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具高风险的投资,同时又兼具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吸引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对于证券公司如何做好内部审计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各种各样便利的资源,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能否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促进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大挑战。所以,我们就从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和信息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一、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内的证券行业无疑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其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对防范和化解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防线。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自营业务亏损的市场风险、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交易对方不履行与公司的合约而带来的信用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的新时期,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观念上出现偏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许多传统的行业改变思维,在狭路逢生中获得新生。因此,越来越多的经理人重视IT产业的发展,推出许多战略性的计划。对于证券行业也不例外。企业负责人把大多的精力投身于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出现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审计业务的内容、数据繁杂,缺乏整体的统筹等问题。在审计系统软件的建设中,由于受到物质方面的局限,只能通过现有的软件,甚至是手工进行工作,跟不上IT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步伐,在原地停滞不前。

(二)在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内部审计协会对于证券行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没有出台一份正式的审计规范。就目前而言,内部审计信息化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公司的组织管理层方面来说,虽然企业管理人员拥有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想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他们对此的做法更多的是建设口号,虽然喊得热血沸腾,但是,一旦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上,就不见有任何有效的举措。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兼具审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人才难题始终是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公司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数据对于证券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数据的保密性是证券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一个发展的弊端就是会面临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维护证券业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道把门关。

三、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现状

(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证券公司十分的重视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实践中,利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结合,由传统的“电子化”模式转化为“信息化”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证券公司的业务数据难题。证券公司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证券的客户交易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实用的软件系统,实现了证券企业运转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普及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在医疗、娱乐、体育等事业的建设上应用十分的广泛。在财经应用方面,会计逐渐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开始了信息化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也渐渐由单一的单机记账方式转向网络系统的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也通过网络展开,逐渐朝无纸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在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如电力、保险等行业开始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试点,以宁夏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发展依托于中电普华信息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作业两个大的平台,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更加科学的进行内部审计的编制,提高现代审计的工作效率。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电力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建设出现了雏形,一体化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组建和完善了财务的收支网络,还加强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重视内部审计的办公环境,提升了硬件设备的配置。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配备了配置较高的电脑设备,提高办公的效率。还有一方面是在对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上有了进展,审计的作业辅助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和企业EPR相配合,推动了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李金华作为一个审计长,他曾经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演讲上,多次强调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系统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与企业资源计划(EPR,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协调一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发展走向了智能化,包括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信息资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等多个系统的应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应用系统高度协同,实现数据采集、交换的无阻碍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证券业务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筛选,形成一个有用的信息,这就急需借助于新兴的IT技术的发展。将利用IT技术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审核的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证券公司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将先进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会大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唯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真正的前行者。转变审计办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改造传统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对传统的审计业务的简单扩展,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有价值的一项资产。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落实基础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焦学文.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审计&理财,2014,05:44-46

[2]汪军.国内外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趋势比较[J].职业圈,2007,06:12-13

篇(6)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94―01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1.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2.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

3.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误区

1.重硬轻软现象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教育信息化几年建设总体程度来看,基础硬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建设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教育信息化快速提升的瓶颈,从而导致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处于一个低水平。同时也存在着在落后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误区。只简单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处理速度,仅仅用计算机系统仿真原手工管理系统和业务流程,而不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其量只是减轻了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的劳动,其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

2.资金问题影响信息化的普及。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看,资金一直是困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基础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以政府投入和自筹资金为主,吸引资金的范围比较窄,再加上地区经济状况差异使得有些区域投资捉襟见肘。

3.教育资源质量不高。 开发人员与一线教师或者资源使用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资源的建设资源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4. 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不平衡。 在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短缺,信息化的投入明显不足,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而且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5.信息化资源的维护与安全问题。资源是由人来使用并且从中获利的。但是某些地区和学校现有的管理人员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咨源的能力偏低,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为此,对全员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技术应用和教育改革的挑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4-0020-03

1信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十一五”以来,我区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增速不断加快,我区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

加强。

1.1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按照《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总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提升档次”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主要发展目标进展顺利,全部目标超额完成已成定局。主营业务收入2010年实现248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65.3%,2010年是2005年的6.5倍,年均增速45.1%。工业增加值2010年可完成70亿元,超出“十一五”规划目标133.3%,2010年是2005年的5.9倍,5年年均增速42.7%。2009年实现利税15.6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利税目标。出货值预计2010年可完成36亿元,是2005年的7.4倍,年均增速49%。

1.2产业格局不断优化

在产业体系方面,在通信、新型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产品、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五个领域有相对优势和特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产业布局方面,形成了北海市以计算机为主、桂林市以通信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形成了贺州铝电子加工、梧州基础电子元器件、柳州汽车电子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在企业结构优化方面,形成了桂林NEC无线通信有限公司、北海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北海石基信息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9家。

1.3三大产业基地辐射带头作用显现

经过十一五期间建设,桂林、北海、南宁三个产业基地成效已经显现。2009年,南宁、桂林、北海3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之和占全区总销售收入超过90%。特别是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2008年引进中国电子科技开发集团,建设中电北海产业园后,相继引进了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等大项目、大企业,使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起来。

2重点产业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已确立全区推进方案,并不断加大投资推进力度,工业企业信息化得到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普及率接近95%,85%的大中型企业建设了局域网、互联网站或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研发设计、企业管理、过程控制和营销物流等重要环节,以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动。

2.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2.1.1推进行业“两化”融合示范

重点推进制糖、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两化”融合。

制糖行业:针对制糖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制糖企业推广成熟适用的生产工艺管理系统、生产计划调度系统、设备及能耗管理系统、物料均衡、决策、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控制一体化系统、供应商及采购管理系统、订单销售客户关系和配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调度指挥系统。

工程机械行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行业发展。重点支持柳工建设面向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体系,从采购寻源到采购协同、供应链优化,形成一套适合离散制造业的、精益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模式;利用柳工在行业、地区范围内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汽车行业:重点支持五菱联发公司在统一规划企业业务流程数据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系统,控制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及工作流,实现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系统、PDM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现有系统间数据的管理及交换,最终适应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软件平台,集成后续实施的各类系统。

2.1.2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示范

2010年,自治区工信委、财政厅联合下达“两化”融合项目43项,总投资94592万元。其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项目6项,总投资27449万元;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项目4项,总投资3857万元;节能产品及产品信息化项目6项,总投资6970万元;信息技术产品项目8项,总投资9585万元;企业研发设计、管理信息化项目13项,总投资34319万元;产业链两化融合项目4项,总投资2282万元;“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50万元;港区信息化和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项目1项,总投资10080万元。

2.2“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2.2.1组织汇编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

出台了《第一批“两化”融合推荐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电子信息节能减排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为我区各级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

指南。

2.2.2启动创建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示范企业工作

工信部将广西都安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列入首批60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将桂林立白日化有限公司列入45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重点关注的企业名单中。

2.2.3支持建设“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项目

支持CSIP广西分中心的“系统能源技术推广平台”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可以帮助广西流程工业企业实时获取能源动态信息,有效降低能耗,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构建起政府和企业之间能源管理的桥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随时了解重点企业的能耗状况,对促进广西流程工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启动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网站建设

委托e-works开发建设广西“两化”融合门户系统。该项目开发、实施时间约半年,建成后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包括:介绍国家和广西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建立广西“两化”融合知识库与交流平台、提供对广西18个重点工业产业的介绍,收录广西工业企业的网站信息,提供广西制造业产品搜索引擎,为广西制造企业提供“两化”融合知识库、案例库、产品和解决方案库,进行项目在线申报,实现供需对接服务等。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综合通信能力持续增强,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截至2010年,全区光缆总长度达到32.3万公里,电话用户数29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7.8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数330.1万个,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79.2亿元,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1380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567.1万户。

固定电话网:至2010年底,100%乡镇通达光缆,达到“村村通电话”,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08.9万户。

移动通信网:至2010年底,移动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县(市、区),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214.5万户,普及率达到45.6%。

互联网:互联网已延伸到广西所有的市县及绝大多数乡镇,省际出口带宽具备400G以上能力。至2010年底,广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93.9万个,网民人数1226万,网民普及率达到25.2%。

3.2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初见成效

电子政务:全区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水平,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网的电子政务骨干网络,实现了政务网络的互联互通,自治区部门横向和自治区到市、市到辖县的纵向网络带宽分别为100、622、155兆。广西电子口岸、劳动力市场、科技、公安、人口计生与卫生等一批大型业务信息系统专网已建设应用。市级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南宁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县/区均接入了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了政务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柳州市建设形成了“党政一套网络,一个管理机构,一套管理办法”的工作

格局。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上交易安全体系等相关配套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完善,食糖、有色金属、农产品、医药等建立了专业化或综合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城市信息化:主要城市信息化水平较高,其中:南宁、柳州、桂林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分别在城市管理、企业信息化和旅游信息化方面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并分别荣获自治区城市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和优秀成就奖。

农村信息化: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进村得到大力推进,互联网宽带网络及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区行政村,信息服务终端部署到位率达90%;“三农”信息服务已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并通过电话、电视、电脑进村入户。

4结论及建议

广西目前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已不允许广西再走老式工业化振兴经济的道路,而是要走一条以信息化为科技依托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信息化则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新经济。

参考文献

篇(8)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篇(9)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国家。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建立起稳定安全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一直是所面临的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化为水利服务,将信息化有机的融入水利行业成为提升和发展整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的重要课题。而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

1.水利信息化现状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水利部提出并开始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正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虽然起步早,并曾经一度领先;但是发展速度慢,已相对其他信息产业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从“七五”期间就开始了,并曾经领先于其他信息行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到位,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联机管理;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投入了建设。

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一个时期相对不到位,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指挥和建设的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都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应用系统。三是全国性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还未建成。四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先行

要想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水利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才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有效地降低开发费用,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从而达到最终的资源共享,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当前,水利信息化越来越依赖电信应用,而且水利部门自己根据目前的业务类型想出了几种具有前途的应用形式,包括:第一是防汛通信车的需求;第二是短信应用;第三种应用是移动信息的采集;第四是决策和应急信息采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完全依靠水利部门自己来制定标准并进行运作还十分困难,丌设备是一种容易迅速淘汰的设备,一个大坝的修建可以使用几十年,上百年,可是一套通信设备的使用也许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电信部门,大型盯厂家推出满足需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灵活的扩展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经济性与合理性的水利信息化方案。所以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行业的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水利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因而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熟悉计算机应用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传感微电子技术、3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深造。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实现水利信息化,人才是基础。要针对水利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干部职工的考核内容。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送出去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尽快成为骨干力量。要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借“脑”加快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信息化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人才,为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服务。

4.增加投入促进水利信息化加速发展

篇(10)

二、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

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四、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

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

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

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上一篇: 有趣的数字课件 下一篇: 金融市场的核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