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1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金融市场的核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存在的差异较大,这些差异的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运营模式。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与资产证券化进行的,我国影子银行信用扩张的方式则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与商行表外业务进行的。我国现阶段影子银行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银行体系外部所有可以创造信用的机构、业务与工具,如小贷公司、VC与担保公司等;以商行为依托的银行业内部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及其他金融工具;民间金融体系,如典当行、民间借贷以及地下钱庄等等。
2.不同的监督强度。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西方发达国家尝试对影子银行采取阶段性的监管措施,但在整体上,影子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受到的监管强度依然不高,其特征也表现为试探性;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却一直处于金融监管的范畴中,并且在监管统计口径中也纳入了银行理财产品。同时,信托公司的各项业务也遭受严格的监管,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处于法律规范的监督之中。
3.不同的杠杆倍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商业银行资产与影子银行发展规模大体相当,并有着高达40倍平均杠杆倍数;而我国的商业银行规模要远远大于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几乎没有任何负债经营现象。
据有关影子银行的统计表明,2002年到2012年期间,社会融资规模中传统的银行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从93%下降到了58%,可见影子银行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我国2012年末期的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93.7万亿元,而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就高达25.1万元,大约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6.79%。促使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信贷需求不断增长,但信用供应却一直受到抑制;第二,虽然储蓄水平较高,但在转化为投资时的比率却相对较低;第三,虽然社会闲散资金较为充足,但投资在产品方面的资金却十分缺乏;第四,金融监管环境的不断严格化,促使金融机构希望通过创新的方式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监管套利。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就是监管套利与金融创新,这种情况和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发展相似。
虽然影子银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类别不同的影子银行产品和机构的发展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信用衍生品、货币市场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业务发展缓慢;银信合作产品的发展由最初的爆发式自由发展,逐渐转变为监管制度下的稳定发展。银信合作发展的契机主要得益于2005年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开办,从最初的信托产品发展到后来的“打新股”产品,再后来又发展成为迅速膨胀的融资类产品,乃至近几年来银信合作业务不断的升级与转型,其产品也逐渐成为代表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典型。
信息合作的发展永远离不开金融监管和创新两块核心内容。在当今全新监管策略的驱动下,银信合作可以对产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组合或投资类型的产品面目重新出现,从而规避国家对这方面的监管;或者将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到银信合作之中,从而避免融资业务的限制比例;同时,银信合作还能够在股票授权的情况下出现,利用风险资本系数的改变来节约占用资本,从而规避银监会对风险资本的限制。
二、影子银行理论模型设定与均衡分析
1.理论模型设定
假设模型存在的两个不同阶段,为t=0、1,t=0为信托期起始阶段,t=1为结束时期。模型的主要对象有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两类交易主体,以及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与银行等服务机构。交易主体主要负责开发信托产品,并以此将理财产品销售给相关投资者,从而充分吸收理财资金;担保机构负责资金池担保业务,增加信托公司的信用等级;信用评级机构则负责对信托公司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
在t=0时期的初始禀赋为ωinv,效应函数可以表示为U=Eω[C0+C1,ω]
上面公式中,C0表示的是t=0阶段的消费,C1,ω表示的是t=1时期的经济在ω状态下的消费。ω的状态主要分为三种,即增长状态(g)、衰退状态(d)、低迷状态(r),这三种状态组成状态空间Ω={g,d,r},不同状态下的资产不违约概率是π。
信托公司方面,假设信托公司利润最大化时的风险是中性的,当t=0时初始禀赋ωtru,此时信托公司在从转让公司得到收益权之后,构建资金池(资金池加权收益率为A,则预期收益率为Eω(πω,A));通过信用增加等手段,将受益权分为优先和次级两种,并向银行出售优先级受益权。银行再据此进行理财产品设计,并向投资者出售理财产品,从而募集到理财资金。当t=1时,信托产品就被信托公司收回,以保证银行投资收益。此时,将优先级受益权记为S1,次级受益权记为S2,并将二者在t=0阶段的价格设为p1,p2,将t=1阶段的收益率分别设为R1,R2。
信托公司应当支付的税费总额是构建资金池的一阶函数,公式为f(I)=α0+α1I。α1表示税费比率,主要由银行中间费、担保费用以及税收支出等各项费用构成。
2.对理论模型进行均衡分析
使构建的模型按照正确的时间顺序进行工作,此时将信托公司为记为j,然后分析信托公司的最大化利润。当t=0时,信托公司的初期利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I=[ωjtru+Dj?rDj?(α0+α1Ij)]+[Eω(πω)AIj?Ij]+[p1(S1,j?TS1,j)?R1(S1,j?TS1,j)]+[p2(S2,j?TS2,j)?Eω(π2,ω)(S2,j?TS2,j)]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信托公司预期利润的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信托公司融资成本与产品发行费用,购买资金池时的现金流,信托公司优先级与次级受益权带来的预期利润。同时,当t=0时信托公司还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条件,分别是:信托公司自由筹集的资金;信托公司要在最坏状态下拥有足够能力募捐早期资金;信托公司发行的产品规模必须小于资金池总额。
因为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在经济状态最差时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套期保值,所以我们能够认为,投资者关心的主要是最坏状态下的经济收益。
当市场状态达到均衡化时,由于基准利率不再对信托公司构成限制,所以信托公司可以完全操控定价权,从而根据市场状况进行定价。[6]所以,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信托公司就可以确定风险利率是由S1的未来收益与市场价格p1之比得来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在构建资金池之后,将分层受益权发行出去,当市场状态达到均衡化时,信托公司的产品只能在影子银行体系之下进行交易,此时将特有风险消除之后,再对风险进行有效分配,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当信托公司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后,就可以将影子银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使其不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
三、银信合作环境下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典范,对扩展金融机构、丰富产品种类以及加速资本流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从上述模型分析可知,我国影子银行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并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7]不仅如此,由于信托产品的交易范围只在影子银行体系之中,因此只要将传统商行与其之间的关联切断,影子银行的发展就不会出现集聚风险,并且还可以将各自的特定风险有效分散出去;另外,信用评级机构如果为了得到更多利益,进而调整信用评级,就会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这将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传统资源优势在减弱,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交通、物流优势比较突出,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方面,水利、高铁等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构建“米”字形快速铁路网,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新优势新动力不断集聚形成,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在上升,因而有利于河南省形成发展大物流、建设大枢纽的格局。
2.河南省人力资源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生产要素保障优势没有丧失。河南省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虽然在减弱,但在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仍然潜力很大,例如可以发展食品、电子、轻工、纺织等。
3.竞争加剧、动力转换没有完成,新常态下内需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河南城乡和区域经济仍然发展不平衡,目前来说河南省的投资空间仍然很大,需求增长面临很大的潜力,在促进增长中消费和投资仍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而且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部分地区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城镇化所蕴含的投资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4.全省外贸依存度较低,总量较小。河南通过转移替代扩大出口份额还有很大空间,仍然具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遇,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承接产业转移。而且河南服务业占比低于全国水平,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
5.靠拼消耗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靠打价格战支撑和数量扩张的低层次竞争模式也将没有发展空间。但河南市场容量大,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物流发达,在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方面,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并抢占先机。
二、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金融不能完全匹配实体经济。河南省是储蓄率比较高的省份,从去年的信贷规模来看,2015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48282.1亿元,比2014年增加15.15%,居全国第9位。从总量上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但在经济实际运行中,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并不充足,这表明金融与实体经济并不完全匹配,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融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构失衡,目前企业融资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中又以银行借款为主,银行业在我省融资占的比例明显过高,直接融资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发达。
3.金融创新不足。河南省金融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金融机构在服务品种、服务范围、贷款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难以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而且资本市场上,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发展缓慢,致使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4.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省区域金融发展依旧不平衡,其中,郑州、洛阳、焦作、许昌、南阳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综合实力较强,保险中财险收入明显低于寿险收入,尤其是在区域分布范围内,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郑州地区,河南其他区域则发展明显不足。
5.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实体经济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其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贷款的成本偏高。而从民间融资来看,实体经济通过民间融资获取资金的成本比正规金融机构还要偏高,实体经济的发展将面临较大的财务负担。
6.部分经济金融风险有所显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已有所显现。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产能过剩风险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金融风险等。而地方政府性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等领域形成的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新常态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1.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1)增加多元金融主体。要建立多层次、多元的金融服务体系,需要鼓励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进入金融领域。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并适当降低金融准入门槛,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2)规范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促进民间投资多元化,取消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并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化、合法化。(3)拓宽并优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优质金融,发展场外股权市场,并推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发展、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培育私募市场等。(4)健全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为了促进资信评估、信用评级、技术经纪、科技成果认证等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进专业性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并积极推进金融网络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积极鼓励金融创新,提倡个性化金融服务。(1)金融机制创新。为了建立科学化的差别风险定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需要不断探索和改变资金运行方式及信贷管理模式,完善利率定价技术,并为企业量身订做能满足其需求的信贷品种。(2)加强科技创新管理。为实现金融业的手段、渠道和方式创新,需要不断推进金融技术的创新和改革,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并加强电子虚拟网点建设,构建开放式、全方位的金融创新网络,更好地延伸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3)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扩大信贷规模,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十二五”重大项目要继续保持合理、稳定的信贷支持,例如在建续建项目、重点产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工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4)切实改进服务。金融业要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主动服务意识,科学规划网点布局,不断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金融业。(5)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金融业应主动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并根据企业特点为企业量身订制合理的融资方案,提高金融业的服务属性,可以通过减轻税费负担、清理审批许可限制和注册登记等,使金融业做到融智、融资并重。(6)加快金融机构的体制创新。为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公司治理的改革,强化内控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高效透明的风险管控体系和权力制衡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一方面除了市场自身的作用外,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运用财政与金融的良好关系来调整控制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如果市场经济的发展太快就会导致物价的飞涨以及高升的离岗率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够通过科学调整财政和金融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让其减慢发展速度。具体的措施如下,从财政的角度上考虑,我们需要落实相关的财政策略,缩小财政的支出,增加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有效的金融策略,即提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缩小信贷的规模等。相反,如果我们的市场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情况,就要把上述策略反过来做。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财政与金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方法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融资主体的不同,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可分为高技术创业企业投融资体系和高技术成熟企业投融资体系两个子系统。以成熟企业为主的大型高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金融体系来满足。包括创业企业在内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则需要以创业投资和中小型股票市场等股权资本市场为主的创新金融体系来满足,因此,健全有效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应该是商业银行体系、证券市场体系和创业资本体系协调发展、传统金融体系与创新金融体系协作互动的完整体系。我国传统上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证券市场正在发展之中,创业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要在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体系、加快发展成熟企业股票、债券等证券市场体系、完善传统金融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发展以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股票市场为主的创新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政府投资和政策性融资支持体系有力引导、以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主导、银行贷款、股票、债券融资与股权投资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健全有效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健全的创业投资体系
创业投资体系作为专业性的投资制度,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主要组成和战略突破口。创业投资体系主要包括:(1)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创业投资公司(基金),包括国内社会资金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外商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等;(2)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种子基金以及政策性引导基金等;(3)大型企业附属的创业投资机构――公司创业投资,包括一般工商企业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等;以及(4)少数特别富有的个人投资者等。
(二)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
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证券市场尤其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企业证券市场,是高技术产业进行公开的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层次证券市场是包括主板、创业板、代办系统和其他形式的区域性、地方性的初级证券市场在内的金字塔式开放体系。现阶段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建设应该主要包括:(1)高级市场性质的全国易所证券(即所谓主板市场),(2)全国或区域性质的创业板市场,(3)全国及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以及(4)初级市场性质的创业企业交易所市场。
(三)竞争有效的商业银行体系
竞争有效的商业银行体系应该是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并存、大中小型银行共生的金字塔机构,各类商业银行可以为高技术成熟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也可以为高技术中小企业包括创业企业提供必要的辅的融资支持。
其中,创业投资体系与创业板市场、柜台交易市场以及初级性质的创业企业交易所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适应高技术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创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商业银行体系是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时期,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十分必要和迫切。为保障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全面落实,必须把健全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放到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建设以创业投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创新金融体系。
(一)有效发挥政府在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1、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优惠。一要制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配套规章,完善创业投资法律保障体系。二要抓紧落实创业投资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三要探索建立创业投资机构的融资贴息和担保制度。对创业投资公司所从事的创业投资项目提供部分担保;同时为创业投资企业举借长期贷款或发行长期债券融资提供担保和贴息。
2、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是政府在高技术产业投融资领域发挥引导作用的重要方式。应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体现政府推动创业投资发展、与民间资本共担风险的政策意愿,引导、带动民间创业资本向国家倡导的高技术产业领域投资,发挥政府引导、放大民间资金的杠杆作用。
3、积极建立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信息平台。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信息平台是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立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系统十分必要,应该作为“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进一步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作用
1、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支持作用。“十一五”时期,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产品出口等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从融资方面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2、运用政策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高技术产业。政府应利用贴息、担保等方式,调动市场资金投资高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支持保险公司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多元化保险服务。财产、产品责任、出口信用等保险服务能够分散企业经营中的风险,降低风险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通常来讲,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比传统产业更高。因此应支持保险公司积极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促进高技术产业平衡发展。
4、探索发展科技类专业性商业银行。探索发展适合中国特点的科技信贷管理模式,支持中小型银行发展搭桥贷款等专业性贷款业务。
(三)加快发展服务高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体系
创业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作为“十一五”时期国家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
1、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业风险投资领域,进一步发展规范运做的创业投资公司。要鼓励和促进民间创业投资公司快速发展,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民间创业投资公司有比较快的发展。
2、完善创业投资外汇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业投资机构
发展创业投资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发展中外合作创业投资基金,注意和港台地区的创业投资公司合资合作,发挥的互补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外汇管理制度,为中外合资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支持鼓励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公司创业投资。在法律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同时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具有一定实力尤其是在资金运作、产业投资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优势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公司附属的创业投资机构,实现大型企业高技术投资的专业化和制度化。
4、建立全国性创业投资行业组织,促进创业投资行业有序发展。要抓紧建立全国创业投资行业组织,作为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业服务组织,促进创业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四)稳步推进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
1、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建设,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要抓紧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加快中小高技术企业上市进程。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及时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
2、有选择地开放柜台交易市场,积极利用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应该考虑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中心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面向中小企业股票交易、企业债券交易和企业产权股权交易等的柜台交易市场。积极利用已有的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具备条件的非上市高技术企业提供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作为交易所市场的有益补充。
3、规范发展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初级市场性质的创业企业交易所。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看,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应该是多层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时期要从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角度,可以考虑在中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进行技术产权交易所制度创新试点。条件成熟时在中西部地区比较规范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中选择2―3家,探索建立初级性质的区域性产权交易所市场。
4、面向高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探索发展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市场
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技术企业发行公司或企业债券,同时探索创业投资公司的债券融资。
(五)建立健全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支撑配套设施
1、健全完善信用评价体系。信用体系是高技术产业融资体系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要总结社会征信体系的试点经验,在科技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密集的高新区等率先推行社会征信制度,逐步建立起高技术产业相关的信用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作為一个以银行為主导的金融市场,如果不仅是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也受到严格管制,那么这种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就始终无法触及核心,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也就无法形成。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许多问题都根源于此。因此,这次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从中长期来说,这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启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就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而言,其核心就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在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定价的权限十分有限(即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而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银行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信贷规模的竞争。由此,国内银行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也没有约束机制与动力来提高风险定价能力。而放开了贷款利率,银行就得针对借款人的不同信用给出不同的风险定价。信用好,利率就会低;信用差,利率就会高。而商业银行要对信用风险定价,既要求银行提高其风险定价能力,增强其体质,也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这样,银行业的竞争重心就会由信贷规模扩张转向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上。同时,金融市场的信用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首先中国金融业存量改革的第一要义就是如何保证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那么,国内金融业为何会偏离实体经济?最大问题就在于前几年,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使得其可能成为部分企业或个人暴富的工具。可以说,近几年国内金融业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核心价值的一种鲜明写照。包括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盛行、企业的资本运作、个人过度地利用银行杠杆炒房等,都是这种过度使用金融体系的结果。
但是,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靠信用过度扩张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不仅会快速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而这种泡沫最后一定会破灭并导致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并导致该国经济全面持久的衰退。
中国早几年经济快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比如,2008年-2012年银行信贷增加35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额增加65万亿元。这两组数据分别是1998年-2002年的5.3倍和9倍。而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如此过快扩张,必然导致资产的全面上涨,如北京房地产价格在近十年内价格上涨了十倍以上。而这种行为和观念一旦大行其道,想要通过政策的小小调整或一定的制度改革去动摇这一根基并非易事,根基一旦形成,其他金融改革的效果就会被全面弱化。因此,当前金融存量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观念。
其次,金融“国十条”存量改革的重心应放在资产证券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以及一些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即让能对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标准化盘活,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也可调整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期限错配等。
不过,中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已经试行十几年,但是到目前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既与国内金融机构管理的观念有关,也与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足有关。如果房价在上涨,那么长期的住房贷款往往被国内商业银行看作是最为优质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可能把这些优质资产拿出来跟他人来分享利益呢?
金融机构资产期限错配只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国内房价出现周期性的调整,银行的住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在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是愿意把与住房相关的长期贷款证券化的。但是,这个资产的投资者会是谁?有人愿意进入这种高风险的市场吗?特别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相当不足,这必然会导致这个市场根本没有能力来保护弱势的投资者。试想,美国如此健全的信用体系及法律制度,证券化市场也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果中国证券化市场不能够从基础性制度入手,就当前的制度条件下推出证券化市场,其风险一定会很高。而且它与当前政府对金融市场去杠杆化的初衷也是南辕北辙的。此外,鼓励民间资产进入金融业及金融创新的情况也是如此。
可以说,当前世界的经济问题,基本上是由金融问题引发的,无不与信用过度扩张有关,只不过是不同的市场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所谓信用过度扩张,就是信用的扩张严重超过实体经济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在实体经济之外完全独立运行的体系,导致各国货币超发、银行信贷滥用、各种金融杠杆无限放大。
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吹大房地产泡沫,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化,让信用过度扩张到了极致;欧债危机则是国家债务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从2003年以来,过度信用扩张也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工具。在1998年~2002年,银行信贷增长量年均为1万亿元,而这些年信贷增长量则达到年均8万亿元,后者是前者的八倍。每年信贷增长已远远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比如近些来年,每年新增名义GDP5万亿元,实际新增为4万亿元,但近三年的信贷增长年均超过8万亿元。尽管这几年的国内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尚未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但其中的问题与风险已无可复加。比如,房地产泡沫吹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增加、民间信贷市场的“炒钱”等,都是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可以说,当前所谓的深化国内金融体系改革及防范系统性风险,其实就是如何来确定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如何让金融市场的扩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这是这次金融工作会议的核心内容。因为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信用是什么?它就是不同的当事人的承诺。如果这种承诺不能够界定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能够通过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激励与约束,那么任何一个当事人必将过度使用承诺。可以说,这是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未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基点。
如今,信用无限扩张或过度使用金融体系,也成了现代政府调整社会分配等关系的手段。因为使用十分便利,而且金融产品的特性使然,即金融投资收益的即时性及显性化,不仅为政府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来自各方的阻力。表面上看,这种政府过度信用扩张的方式,可以平衡不同企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财富与收入关系,但它更可能成为成本最高的再分配方式。其不仅危及了接受者的利益,也牺牲了纳税人的利益。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是通过滥用信贷给低收入居民购买住房;而中国对银行利率过度管制,同样是一种极为不公的财富转移机制。
2.离岸金融市场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一国在全面开放在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时,可通过开设离岸金融市场来实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本币尚未国际化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来说,它也为之提供了在其境内开展国际性金融业务、发展跨国性外币金融市场的机会。因此,它是一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离岸金融市场的这一特性,既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之前,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能途径;也为非世界货币国家在本币缺乏国际化条件之下,建设国际金融市场甚至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市场业务的基础。
3.离岸金融市场将有效增强一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风险往往具有超国界特征,甚至超出单个国家或者国际性金融机构所能预测控制的范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并且对各国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提出了挑战。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一块“试验田”,能够增强东道国管理金融、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增强国际收支平衡能力。
二、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路径及对我国的借鉴
离岸市场基本上反映了不同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从实践来看,各国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主要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达程度、金融监管严密程度等,选择不同类型的离岸市场。从区域选择的视角分析,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可归纳为三种路径。
(一)不划定区域,放宽准入推动形成离岸市场
此路径以美国的IBF(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为代表,与传统的离岸金融中心形成路径相比,其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分布广泛。IBF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州或城市,只要符合条件的银行都可以开展。IBF在美国各州都有,但是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一些大的金融中心。二是准入简单。金融机构不需要向美联储理事会提出申请或事先取得认可,只要在规定时间内通知联储理事会,设立专门帐户以区分境外美元和境内美元,均可以加入IBF成为其成员。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三是管理严格。由于地理分布广泛,蕴含风险更大,为避免对国内货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IBF的管理机制审慎。帐户设置要求严格的内外分离;存放款仅限于非居民(包括银行),没有证券买卖。
从美国发展的实践来看,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活动活跃的大城市最终成为IBF的集聚地。例如,近半数的IBF和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纽约。参照这一情况,如果我国采用IBF的运营模式开展离岸金融市场,上海很可能成为我国IBF集中的城市。
(二)设定有形的封闭区域,设立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是采取划定区域、发展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的方式,东京和纳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金融业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构建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金融发展极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我国学者在总结金融中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发展极”战略。金融发展极应是有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金融中心。金融发展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资本集中和输出,技术创新与扩散,产生规模效益和形成凝聚经济效果。
基于金融集聚效应和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划定区域,将新批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的中外资银行集中于区域之内,建立一个有形市场,有利于扩大影响,逐步积累客户,形成集聚效应。并且,划定区域便于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防控风险,降低新旧金融体制摩擦形成的负面影响。
(三)在特定区域设立避税型离岸金融市场
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是只有记账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 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且成本与费用较低。目前,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多为岛国或小国,地理位置偏离大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曼群岛和巴林等地皆属此类。我国建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特别需要在法律法规、税收优惠政策等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这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可行性
借鉴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通过对地理位置、市场供求、路径依赖、政府推动等因素的分析表明,上海基本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
1.地理位置因素。从全球来看,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于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交易。从国内看,上海位于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历来是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
2.路径依赖因素。上海是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源地。上海深厚的金融城市历史为现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崛起提供了市场基础、历史声誉、经验与信心。当前,由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集聚效应,也成为企业选址的路径依赖因素。
3.交易主体因素。上海已成为我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最大聚集地,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及监管体系。特别是,上海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9年6月,在沪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总数的53.1%,外资法人银行总资产占全国的84.8%。继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后,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暨上海清算所于2009年11月在上海挂牌成立,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4.市场规模因素。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OTC衍生品、黄金、产权、再保险市场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汇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场种类,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
5.经济总量因素。经济实力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扩大的生产和贸易产生了对资金筹募和资本流通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从而直接导致和促进了金融活动的集中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2010年7月,我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1.68%,大伦敦区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不过与这个份额持平,而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经济最发达的纽约大都会区,其GDP更是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
6.政府推动因素。建设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升级为国家战略,使原来以地方为主推动上升为集国家力量推动,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联动,形成政府推动合力,大大增强了协调建设的力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也成为上海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
四、启示与建议――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背景与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国家既有共同点,也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我国建设离岸金融市场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不需要立即突破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并且为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开放进行尝试和探索。其次,要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利用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三是要有助于加快我国大陆金融体制与国际接轨,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来先行先试。四是要有助于国际金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区域选择时,根据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空间布局,比较选择出具有金融产业集聚潜力的城市,并给以相当宽松灵活的产业政策进行发展配套,引导企业选址、投资的方向。避免战略布局不清晰造成的多中心、分散化,削弱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按照内外分离型原则,在上海划定区域开展离岸金融市场试点,逐步建设我国的离岸金融中心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建设上海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可以考虑两种方案:
(一)依托上海洋山港,开展低税型为主的多元化离岸金融市场
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的优势:一是其市场潜力巨大。洋山港将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规模集装箱港区之一。未来10年至20年间,赤道环球线中心港将成为世界航运体系的核心层。洋山港既与国内市场相联系又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和资金来源。二是政策优势明显。洋山保税港区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在洋山港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试点,在放松金融管制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易于实施。三是其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便于管理。不会对整体经济金融造成明显的冲击;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实践证明,当金融管制严格且实施有效时,离岸市场操作就难以影响或冲击在岸市场;当管制放松或者不能有效实施时,离岸市场操作就会影响和冲击在岸市场,影响到在岸市场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汇率稳定。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大部分金融机构需要新设,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二是难以集聚国际金融人才。我国不是把洋山港作为避税港而发展,而是要以服务国际贸易、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因而需要大量的国际化金融专业人才。而洋山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商业配套还不完善,交通成本高,成为吸引金融人才的瓶颈。
笔者认为,如果选择在洋山港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包括三部分,即离岸银行业务、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业务。具体措施是: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落户,集聚国际资本;允许国内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从而使上海成为重要的离岸人民币及其衍生工具的全天候交易结算中心,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海运保险和再保险机构开展离岸业务的运作平台。研究加大对航运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研究组建主要面向航运业的专业性保险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航运产业基金。
(二)依托陆家嘴金融商贸开发区,实施“一区两制”,逐步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离岸金融中心
此方案的优势是:有利于发挥陆家嘴金融核心区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依托现有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减少沉淀成本。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金融机构集聚。目前,功能区汇集中外资金融机构515家,占浦东新区的92%。从国际化程度看,拥有19家外资法人银行,53家外资银行分行和52家外资银行代表处,合资保险公司数量全国领先。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环境比较完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集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高端建筑,金茂大厦、世界金融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已成为金融城的地标性建筑,加速金融资源汇聚。同时,功能区加快了交通、商业、餐饮、文化、居住、娱乐等配套环境建设。三是金融人才集聚,将成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新的智力支撑。
此方案的缺点:一是陆家嘴金融商贸区目前的商务成本较高。为了吸引更多外资金融进驻,政府需要在税收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二是如果给予离岸金融业务以最宽松的管制、优惠的税收政策和最低要求的信息披露,则势必会对在岸金融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要把握税收等政策的优惠程度。三是监管难度相对较大,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0世纪最经典的经济命题便是有效金融市场的提出,该命题得了了很多坚实的经验和证据的支持。金融市场指证券价格体现了获得信息变化影响的市场。有效的金融市场以三个假定为前提:一是投资者,他们是理性的,合理评估证券的价值;而是如果某些投资者不理性,但是引文彼此随机进行交易,非理性的行为相互抵消,不会影响证券的价格;三是特定的情况下,虽然非理性的投资者犯了错误,但是由于有理性的套利人,通过他们消除非理性人对价格的影响。但是作有效市场假说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是因为有效市场理论的前提设定,建立在假设人理性的基础上。因而在二十世纪末,有效金融市场理论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验。首先理论所假定的投资者完全理性便遭到了质疑,许多投资者的金融行为不是依据信息购买决定。其次一些金融学家研究得到人的金融行为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而不是偶然地偏离理性。最后,理性的套利源于套利机制,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套利充满风险,作用局限。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金融行为直接映射经济利益,反映行为者的认知方式、期望、收集信息和价值观念能力。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模型,讨论投资者如何决策和确立金融市场的实际价格。行为金融学将金融理论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但行为金融学能还不能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因为行为金融学存在很多不足,缺乏边界清晰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整体解释金融行为,对于有效市场的批判太极端,忽视了社会机制在非理性背后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金融行为都应发生在社会场域中,并受到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的塑造。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于金融行为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在反省批判经典金融理论,为进一步突破金融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在古典时代,马克思、齐美尔等学者便开始研究金融行为。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大关系:银行角色、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股票价格形成社会机制、金融投机集体行动、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投资选择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制定对于金融公司的合并行为影响;政府角色以及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为上,经济社会学研究重点便是金融行为的研究,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不断深化。新经济社会时代,格兰洛维特提出经济行动应嵌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观点。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假设,得到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保罗•迪玛吉奥和理查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家组织开展研究新制度主义,探讨组织制度化结构、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的关系等。从文化角度批判一切还原为成社会结构绝对主义倾向,将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当代的金融行为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综合性的研究。经研究全球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员的知识性以及关系性嵌入的问题,卡林和尤尔斯认为金融市场关注的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权利、金钱、债务以及风险等。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其实是相互分离的互动秩序,主要通过交易员之间全球性的沟通以及交流完成全球性的市场交易。它具有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和谈话语言的全球性的特征,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以知识为基础,数字描述以及解释着通过屏幕介质表达出的全球市场情况。这种情况是价格信息的持续变化过程,是市场细节的不断被解释和更新过程。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和关系嵌入,是金融活动嵌入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交换信息关系。总而言之,这种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也是建构性以及构成性的。
三、在经济社会学中金融行为理论的扩展
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使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被卷入全球经济治范畴,金融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市场木身。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相连。借助新制度理论以及社会网络,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研究,银行全球化是一种组织现象,组织和决策者推动。因此金融行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方式,以网络形式散开,借助社会的网络关系影响其他的企业。以证券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为例研究,金融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其交易过程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是三方共同作用的成果。金融市场作为文化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他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促使人们选择不同的交易,随着时间理解也会制度化。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行为的依据,同时金融文化随着金融行为在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金融效率 金融市场 资源配置
效率是金融市场的深层次体现。在金融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金融主体充分利用所拥有或控制的金融资源,使金融资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安排,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金融效率是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所追求的目标。金融市场存在的理由就是进行资金资源的配置,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创新相伴的总是资金配置效率的改进和提高。金融市场的功能发挥和功能实现的结果最终要由金融效率的高低来评判。金融效率包括金融功能创造效率和金融功能发挥效率,两者都需要由金融市场的运行数据来检验,因此,金融效率研究必须紧随金融市场及其波动,金融效率研究离不开对金融市场结构的考察。
金融效率与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效率是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包括金融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和金融机构内部通过管理促进效率的提升。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促进金融资源从盈余部门转移到不足部门,即通过金融资源的动员和转移,实现收入向储蓄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结构反映了实现金融资源动员和转移的各类市场、各种机构和交易工具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相对规模、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
(一)金融效率是制约金融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
金融效率是金融结构、金融功能的逻辑延伸,金融结构决定金融功能,而金融效率作为金融结构与金融功能的逻辑延伸,是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和提高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效率。一个国家的金融产业功能在发挥过程中,如果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最有效的利用,就不能说这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合理且发挥了其特有的功能。因此,对金融功能的考察不能仅仅看功能齐备与否、强大与否等表象,还需要加入金融效率标准。
金融效率的高低成为判断金融结构合理性的另一个定性标准,它是一个合理的金融结构所具有的深层次特征。金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金融功能转化为金融效率,需要一个真正市场化的金融经济环境。完全竞争的金融市场是最佳金融效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因此,金融市场效率是制约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一般说来,金融市场效率越高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结构就越合理;反之,如果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话,就说明金融市场结构一定存在着某种问题。
(二)合理的金融结构有助于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
金融市场结构强调的是一个国家中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市场为主还是以证券市场为主。当前世界上公认的有两种金融资源配置模式,即“市场主导型”配置模式和“银行主导型”配置模式。在“市场主导型”配置模式下,金融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方式配置,证券市场是资金配置的主要场所,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价格是资金配置的指示器。这种方式的金融体系中,在吸引社会储蓄更多地直接投向企业、引导全社会更多地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帮助投资实现风险充分分散的多样化组合投资目标、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金融服务方面,市场机制比银行机制更有效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金融从“附属于经济其他主体”到成为“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主体”,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由“服务性作用”变为“推动性作用”。金融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制度”,其他经济资源要素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得到有效配置,资源配置过程就是金融要素和其他资源要素不断相互作用、协调、调整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过程。一个合理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助于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在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经济效率的高低。
金融效率帕累托改进和金融市场结构优化
金融效率简单说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其内涵是指金融机构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产出,即金融机构最高的投入产出比率意味着最高的金融效率。金融效率的实现不仅与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金融体系、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业发达程度和内部组织制度有关,而且与同一时期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改革息息相关。
(一)影响金融效率的市场因素
在影响金融(配置)效率实现的两个基本市场条件中,市场完全性是直接的市场条件,而市场完备性是一般性的市场条件,因此,一个经济的金融效率改进过程必须遵循“市场完全性先于市场完备性”的原则。现代金融学认为,金融产业的发展是经济中微观行为主体完成其经济决策的市场条件。经济中的所有决策主体都追求个人福利最大化,而金融体系作为其实现资源配置的权证市场,其效率评价遵从帕累托效率标准。帕累托效率也称帕累托最优,是指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事物的一种状态,此时,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重新改变事物的状态使之既满足给定的约束条件,又能在不损害其他相关者利益的同时,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或者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当某主体的境况要有所改善或变得更好时,必然是以牺牲他人的境况为代价的。帕累托效率是一种理想的配置状态,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也许更有利于达到这种状态。但往往是现实远离理想,帕累托效率在一般的经济中是达不到的,帕累托最优只能作为效率目标。
如果金融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效率,则所有投资者都能依据其拥有的禀赋、期望的收益水平、可承受的风险以及对未来的预期等,快速地在这一系统里找到最满意的投资对象;同时,所有的筹资者也都能够依据其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和资金投放安排、投资项目的预期回报、愿意接受的资金成本水平、资本结构目标、可承受的违约风险水平等,快速地在这一系统里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一个经济体的金融效率帕累托改进,可以通过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全来实现,也就是通过金融体系的产业结构化和资本市场权证种类的增加来实现。
(二)金融制度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金融制度是关于金融交易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作为制度的金融市场,也是从事金融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关系契约的网络,其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制于金融制度。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制度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而发生的。金融制度安排也是一国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基本决定条件之一, 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和力度。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将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但能否顺利实现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不同的制度安排及其创新程度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金融制度的内容安排将会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全面性。一般来说,金融制度的内容越丰富,对于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性调整就越有利;反之,如果金融制度内容方面存在某些漏洞,就会造成金融市场结构的先天性缺陷。从制度发展与变迁角度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形成、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掺入了大量的政府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这造成了看似制度供给过剩,实则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产权制度角度讲,一方面,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宪法赋予各类型的产权以平等的地位,使其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中国不同类型的产权的根本地位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再加上产权界定不清,使得私有产权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使中小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产权的缺失成为资本市场功能发挥的深层障碍。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特点表现为高度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我国企业产权结构则与之相反,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体现了产权缺失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市场选择的产权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中国资本市场自身完善的根源,政府对产权的盲目干预降低了资本市场产权融通的效率,同时,社会产权分布牢牢掌控在政府手中,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
(三) 金融调控方式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随着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金融结构产生更高的要求。间接调控要求调控信号通过市场和机构的市场行为变化来进行传导,强调调控目标通过市场内部调整、消化得以实现,因此它所要求的是具有多层次金融市场、多元化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种类多样化且相互联动性强的市场化金融体系。金融交易主体的理性化程度越高,对金融市场需求就越旺盛,相应的金融业务、金融交易、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多,投融资的方式与渠道也越多,金融市场结构层次就越高、梯度化就越明显,这样就越有利于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中国是以间接调控为主,而且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资产多样化程度低,这些方面增大了间接调控成本,影响间接调控效果。因此,随着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我国金融调控已经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这样必然会对金融调控产生更高的要求。一个高效率资本市场的形成,将会直接改变我国目前以银行间接融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结构;而如果直接融资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将会得到改善,经济过热导致的风险也会由商业银行连接的国家信用风险转移到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背后的无数个微观投资主体上去,从而使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的分散。
我国金融结构虽然呈现不断优化态势,但现存结构状态仍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适应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要求,甚至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是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优胜劣汰建立起来的寡头市场结构,而是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延续,其实质是行政寡头格局。单调的金融结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软肋”。当前金融结构对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升存在种种障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一个银行体系主导的单一结构的组织体系。单一结构约束使得金融产业不能够为经济的微观决策主体提供异质性的多样化风险权证,从而这个经济的金融资源配置就会由于证券市场的不完全性而低效率。因此金融市场的结构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消除金融产业结构约束的关键步骤。
在现代“决策论”的思想方法中,金融市场结构与金融(配置) 效率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促进关系。金融产业结构约束导致的金融组织体系配置低效率。从金融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来彻底变革原有的金融架构,以逐步形成一个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可以说,是否拥有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将是衡量中国金融体系是否实现由传统到现代转变的特征性标志。金融市场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向权证市场提供更多的权证工具,增加资本市场的完全性。
结论
由于中国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最优经济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导,而中小银行能够更有效地为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功能和服务,因此,与最优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逐渐将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调整为以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质上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发展,是为了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提高金融业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