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13: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根据相关人员统计,目前我国高中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约占19%。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关系及不良情绪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去改善这类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厌学、考试焦虑、学习疲劳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厌学问题是由于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放弃了自己,对学好文化课丧失了信心。考试焦虑是因为考试中由于紧张出现的一种心理适应,其主要问题就是担心考试考不好,或者不能正常发挥。而学习疲劳问题则是由于学生处于持续的紧张学习状态下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或对自我要求太高,在这些高压下出现应急反应,出现防御机制。这些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不自信。
针对这些问题,在体育课堂中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1)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原则,并适当地予以夸奖和鼓励,逐步地引导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2)建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将同等运动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对于身心素质都好的同学要求自主学习为主,制订较高考核目标;对于身心素质差的同学教师参与辅导纠正,制订中等偏下的考核目标。这样不同考核评价机制的制订,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较快地达到预定的目标,自我得到满足,提高自信。
二、人际关系方面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两种:从众心理和人际关系敏感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缺乏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自制力,所以极易出现盲目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往往是消极的,比如抽烟、追星、恋爱等。对于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体育理论课给学生讲解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推荐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标准。体育课上,利用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互帮、互赶,形成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得到共同提高。
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班级的相互关系,在班级中感到不自在,与同学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这类学生缺乏与同学和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体育课堂上,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集体化学习,给这类学生创造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可组织团队间竞争性的活动,比如3对3篮球赛等,增强这类学生对同学的信任并提高集体观念,融入集体中。
三、高中生主要的不良情绪包括逆反心理、冷漠情绪
学生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以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有较强的自主性,希望成为自主、自强、自立的人;高中生有发展的独特性,希望成为爱好多、兴趣广、有特长的人;高中生有潜在的创造性,希望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心理社团迎合了高中生的成长发展的需求,利用所学知识做好周围同学心理问题的初级发现和辅导工作,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心理社团是高中生实现心理互助、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但是现实的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却不如人意。
1 高中生心理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心理社团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将心理社团仅仅作为学校在迎接检查和对外宣传中的一项工作内容。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对社团建设放任自流,没有必要的指导和约束。 由于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等原因,学生社团活动时间难以保证,活动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心理社团有名无实。
1.2 心理社团体系不健全。很多普通高中心理社团在创建之初主旨并不清晰,缺乏对社团建立、运行的整体思考,因此社团创建、成员招募的程序并不严谨,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确,导致在以后的社团活动中遇到困难和矛盾难以解决,社团无法良好运行和发挥作用。
1.3 心理社团缺乏活动经费和时间保障。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可利用的时间较少,部分老师缺乏对社团活动的正确认识,担心学生贪玩影响学习,所以不允许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此外学校对社团活动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活动场地、环境布置也很难满足社团活动的要求。
1.4 心理社团成员缺乏自主性。很多社团虽然是学生自主管理,但是社团成员的组成、任免、活动内容实际上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缺乏对社团建设的思考,自主性受到限制,使得心理社团并没有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义。
1.5 心理社团影响范围有限。社团成员因为共同的兴趣组织在一起,因此活动的内容大多局限在社团成员中,针对全校同学开展的社团活动大多为讲座、知识宣传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加之很多心理社团在招募成员时只注重了个人品德和兴趣,缺少了对成员责任意识的考虑,很多社团成员在班级影响力不够,因此,心理社团并没有真正发挥维护心理健康,实现朋辈教育的作用。
2 以我校学生心理社团的实践,谈谈上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避免心理社团开展的种种弊端,我校在成立心理社团之初,便对社团创建和发展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讨论和思考。
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于2010成立,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由校心理辅导老师直接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团体。校团委在团费中设定专项资金用于社团建设,并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第二课程的内容之一,将活动时间排进课表,保证了社团活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社团成员均由品学兼优、乐于交往,有志心理素质提高的高一学生组成,主要从事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维护和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社团采取社长负责制,设社长、副社长各一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编辑部三个部门,每个部门由部长负责,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并通过《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心理社团章程》明确了社团的组织形式、入会条件、社团制度等内容。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编辑社刊《心·视·界》 ,为学生心灵交流提供平台。为了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纠正的方法。社团编辑部定期出版心理报刊《心·视·界》,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让大家学习心理知识、交流心情故事、一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根据各年级 各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较集中和普遍的问题,并征集相应的心理感悟文章。期刊设有几个固定的板块,例如社团近期活动介绍“我们的社团”,还有老师来解答心理困扰的“心语信箱”板块,刊登学生征文的“文采飞扬”板块。同时,每一期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内容,例如开学初对高一新生开设的“适应新环境”专栏;针对高三学生开展的临考心态与应试策略的“高考进行时”栏目;围绕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开展的“驿动的青春” 栏目;还有 “心理小测试”、“笑笑吧”和介绍心理图书电影的“精神脊梁”等栏目,成为校园中广大学生炙手可热的读物。学生们在设计和编辑社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丰富了心理知识。
2.2 校园广播专栏“心理加油站”,是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驿站。每周三的“心理加油站”校园广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设计不同主题的内容。例如:“心灵美文”:阅读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美文配以舒缓柔和的音乐,给全校师生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来信解答”: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以信件形式放在心语信箱,经技术处理后由主播读出,先由周围的同学帮助解答,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解答,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扰;“成长故事”:通过讲述中学生自己的心理成长历程,或者成功人士的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心灵成长。“心海”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心理保健知识,如心理减压、考试应对、人际关系等,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2.3 团体心理辅导,拓展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协会的常规活动项目,在活动内容上,涉及到环境适应、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潜能开发等,活动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演讲辩论等互动形式展开,在团体辅导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分享、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得到启示。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自我成长。
2.4 “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营造良好心育氛围的契机。每两年的 5月份,心理社团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主题辩论比赛、心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到广大学生心中。
2.5 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直观的心理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亲身体验、角色置换的形式去思考心理和行为模式,学会换位思考,获得心理感悟。我们将在今年11月份开展心理剧表演,并由心理社团的各班心理委员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评比,力求把校园心理剧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形式保持下午,提高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探索交往模式,解决心理困惑的心理品质。
3 高中生心理社团发展的展望与思考
我校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崭新渠道,为培养高中生的自主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心理社团健康、繁荣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3.1 建设学生心理社团的专属网站,扩大社团覆盖范围,开辟相应专栏介绍心理社团的近期活动,让全校广大师生乃至校外关注心理健康的人士也能及时掌握社团的动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另外,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心灵问答的论坛或BBS,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以不记名的方式呈现在网上,社团成员给予相应的建议或解答。
3.2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侦查员”、“排雷兵”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这是目前在大学中比较普遍的朋辈互助模式,因为同龄人往往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人生经验及生活方式,心理委员可以由学生心理社团的骨干兼任或通过心理社团招募,并定期进行专门培训,他们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可以主动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同学排解困惑,并可以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心理老师反映,便于及时发现同学中普遍的和个别的心理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帮手。
总之,学生心理社团是中学阶段值得重视和大力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丰富了学生团队活动的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应当不断发展和探寻心理社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结合点和增长点,使学生心理社团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传勤,加强社团建设,培育健康心理[J].陕西教育,2007,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0-01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而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正是从单纯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他们单纯、幼稚、有渴望长大、成熟,往往会因为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也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所以,对新入学的高中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 高中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人际关系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新生有强烈的交友需要,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而,高中新生自我意识强烈,不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高中,学生来自各个乡镇,他们的生活习惯,爱好,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在班级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在于同学们的相处中,他们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希望得到理解与信任,但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以及处事方法、态度差异经常造成同学关系恶化,伤及他人感情。另外高中同学大多是寄宿的,他们远离父母,缺乏与他们的有效沟通,本来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时,这种孤独感就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不能友善的与他人交往。
1.2 环境适应问题
由于环境的改变,部分高中新生逐渐表现出一种对新环境的不接受、不适应、自理能力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如今大多数孩子是娇生惯养的,面对寄宿生活极其不适应。不会做饭、不会整理房间、不会理财等等,他们的内心便产生了恐慌和孤独感。(2)学习上的不适应感。由于初、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别。突出表现在初中形象思维偏重,高中理性思维偏重;在学习方法上,初中侧重教师的教,高中侧重于学生的学;初中强调教师的示范和指导,高中强调师生间的探究和合作,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高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这些变化,很多高一新生并不了解,他们仍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学习高中课程,就会感到收效甚微,特别是教师的探究性教学,更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他们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至心中忧郁、焦虑。
1.3 自我意识模糊
部分新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部分同学看到班上同学多才多艺,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同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不知如何突破,常感到孤独无助。
1.4 情感方面
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逐渐发育,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随之也会伴随情感的困惑。一方面表现为与同龄人的情感纠葛。在咨询中,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的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家长反对,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女孩,可有好几个男同学喜欢她,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等”。另一方面,与网友交往问题,一些高中生长期沉迷于上网聊天,容易迷失情感自我,在现实中懒得表现自己的情感,导致产生紧张、孤僻、冷漠、情感缺失等症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 教育对策
研究表明,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如何进行有效的疏导呢?
2.1 学校方面
一方面加强班集体建设,增强归属感。新生入学后,老师应及时介绍学校周边环境和同学们的状况,使同学们尽快熟悉了解,消除陌生感。还应组织一些以迎新和促进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和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教师要尽快学生的水平,及时找到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用脑,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2.2 家庭方面
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单方面的,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要从各个渠道提高沟通水平,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成绩下降、早恋等问题。
2.3 学生层面
一方面,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再新生入学阶段,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关系,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在生活方面,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与评价自己,客观的估计与评价别人。要不断发掘自身的潜力,形成积极地自我意识,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再次,引导学生改变不良的个性特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学会主动与人交往,坦诚对人。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遇到矛盾和冲突,学会沟通与化解。
2.4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此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情绪转移,合理宣泄,向别人倾诉等,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通过以上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同时还应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各科教学中都包含着极其重要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动机和学习习惯。这样就能很好的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提升其思想品质。
2.5 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借助这个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干预。它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具有专业性。心理咨询应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利于他们做出合适的选择。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为以后同学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打好基础。另外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关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7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健康的心理,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早在1929年,美国举行的第三次儿童健康保护会议上就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都是90后,现在的高中生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呢?从生活中的很多实例不难看出,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其心理成熟度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良好状态。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高三某班一同学因高三学习压力过大,在没有任何的预示下翻围墙离校出走;高三某班学生因家长对其希望很大,要求过严,导致该同学心理异常,总觉得背后有人在讲她的坏话。再如,高二某班一女生和一男生关系密切,当男生提出分手后,女生难以接受,想到割腕等。
二、高中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笔者针对以上案例,对笔者所在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之所以有相当多的心理问题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大,几乎没有可以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导致心理问题无法且无处宣泄。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缺少意志和毅力,这样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理疾病,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有的甚至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报道考生因试卷太难考试不理想而走上极端的事件。
调查中有近四成的学生认为不会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会和异往,在交往中认识异性,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喜欢通过看言情片或读言情小说感受爱情。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不能正确处理与异往、对与异往有误解。有近40%的学生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感到恐慌或害怕,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如果双方产生感情纠纷,又不能面对的话,往往会做出一些难以置信,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如:女孩子会跳楼,割腕自杀,男孩子会通过伤害他人的残忍手段进行报复。安徽合肥的周岩毁容案就是典型的中学生心理扭曲案件。
也有一部分学生因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父母离异,或过早失去父母或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等而产生心理困惑。本来完整的家庭变成破碎的家庭,对孩子本身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而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无法从家庭中得到温暖,就容易心理失衡,往往导致他(她)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而这时如果发现有异性不经意间对他(她)关心多一点,就会让他(她)错误地联想,甚至表现出过激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曾经就有这样一个男生,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从小失去母爱,在他的班里一个女生坐在他前面,他时常会摸女生的头发,踢她的椅子,通过不同的方式骚扰该同学,该同学把事情告诉班主任受到班主任批评后,这位男生就很生气,扬言要杀了该女生。可见,没有温暖的、和睦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
除此以外,调查还发现,少部分学生迷恋网络、玄幻小说,整天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中,无法与学生、教师、父母正确沟通,也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打造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仔细研究笔者所在学校心理问题学生的案例,认为要打造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携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 拓沟通渠道,多与家长沟通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放假回家后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玩游戏,看小说,睡觉,很少与家长交流。有些家长,孩子回到家只问学习,对孩子的生活及其他方面毫不关心。所以,长此以往,孩子与家长的沟通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甚至离家出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采取了《给家长的一封信》的措施,每次放假让学生带一封信――《给家长的一封信》回家,共同探讨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关心孩子,如何进行科学家教,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调整对子女的期望等;其次,学校通过家校通短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方位地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共谋孩子健康成长之路。
2. 发挥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我们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辅导,整体辅导与个辅导相结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早发现,早治疗,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校园生活,避免一些因心理问题导致的伤害或安全事故。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一周至少开设一堂心理健康课。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式的课堂,真正起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作用,并且要形成教案。其他学科也尽量做到在课堂上渗透阳光的心理教育。最后,要多开展讲座,加强学生对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性知识的指导。
3. 完善学校师生益友制度
学校建立良师益友制度,在课外,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心与心地真诚沟通,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生活困惑,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关心和家庭般的温暖。同时,教师对每位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调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打造学生的阳光心理和健全人格。
4. 把家访制度常态化
家访是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状况的最好途径,而家访的时间都是安排在寒暑假。这个时间相对比较集中,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对“五类生”而言。因此,笔者建议教师的家访要安排在平时,家访要及时,教师该上门时就上门,讲究问题的时效性,及时了解,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5. 多开家长会
家长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以年级组为单位召开家长会,或者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召集起来,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及时转变孩子的心理状态。
6. 充分发挥笔者所在学校“彩虹心社”心理社团优势
笔者所在学校现有多个社团,其中最大的就是心理社团――彩虹心社。学校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指导学生多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进行心灵的洗礼。
7. 完善和强化学校管理制度,与社会各界联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33-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每年为国内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长期以来,高中生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点,他们是国家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然而,多年来,关注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当前,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完全建立或正确建立自己人生价值观,只局限于短期的目标,甚至往往把人生最终目标锁定在上大学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无形中加大了精神压力。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异常激烈,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在高中生复习冲刺阶段,即家与学校之间两点一线的学习阶段,同学往往淡化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充满竞争的情况下,同学之间又因嫉妒而产生僵局。
3.早恋问题的困扰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在一次对一所高中学校咨询调查中发现,早恋人数约占调查总数的1/7,有早恋症状,其主要表现为“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英语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4.自信心不足,消极自卑
受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异常严重。在这一阶段,如果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和心理引导,常因一次或多次考试失败对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产生怀疑,挫伤奋斗意志,灰心丧气,自卑封闭,有的甚至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发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成规,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然而,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味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着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大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网吧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因加强教学人才的引进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为高中素质教育教学提供新鲜血液。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应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人格健全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高中阶段作为人生中单纯而又复杂的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发展。高中学生正是打开心窗窥视外面世界的躁动年龄,种种心理困惑困扰着他们,他们的心理困惑既有高中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也凸显了该阶段学生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帮助他们排除那些不良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了解成因,积极排除障碍
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再加上他们的心理结构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干扰,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的失误,都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教师要努力找到病根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收到显著疗效。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在人格上尚不成熟,比较容易出现“友谊至上”的行为。因此教师、家长要尝试着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他们对友谊内涵的理解。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比较出色,但有一段时间,每上完数学课,班干部都来汇报该同学上课时情绪异常,有时甚至不做数学作业。经过谈心,原来这位学生因上课讲闲话,被老师当众严厉批评,这位学生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侮辱,便对老师产生了不满,所以上课时总不能克制住内心的烦躁。知道他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之后,我耐心地告诉他,老师之所以批评他,是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好,应该起表率作用,而不是对他有什么成见。我还列举了数学老师平日在办公室里对他的赞扬,这位学生觉得很不好意思。从此,他在数学课上又重新变得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了。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控学习压力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一是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二是厌学。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不上。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学会科学用脑,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业压力过大,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高中阶段也是众多学生“鲤鱼跳龙门”的酝酿期。家长的殷切期望,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间的你赶我超,无一不成为沉重的包袱。所以许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如自卑、妒忌、虚荣、逆反、好高骛远、冷漠厌学等等。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谓好学生的概念,好学生应该是在自己既有的基础上孜孜不倦、有所努力、有所追求的人,失败并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付出努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从不苛求学生把目标定位在第几名,而是让学生每日都自我反省:我今天尽力了吗?我今天弄懂了那几道物理题了吗?我今天能背出那几个重要词组了吗?每天有收获,每天有成长,日子便流逝在快乐和充实之中了。这样,学生慢慢消除了对学习的焦虑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三、强化心理素质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进入高中以后,一旦失去了过去的优势,就容易引起个人欲求上的冲突、失衡而引发心理障碍。所以在做心理障碍的预防和疏导工作时,从长远来说,还要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遭受挫折时不至于茫然无措、心理失衡。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四、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总体的表现和延续。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我们有条件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
高中三年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不论是家长、孩子、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可是,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学习和过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现如今很多高中学生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比如:最常见的焦虑、抑郁、易怒、孤僻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提高。作为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机智、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
例如,笔者某次早读叫一同学读课文,可是不知这个孩子怎么了,突然开始大吼,不愿读课文。 可是全班的学生都在,如果因为他就把标准降低,这样我以后的教学就会受到影响,老师的威信更是受到挑战。在高一阶段不能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而使班里其他同学受到影响。所以我坚定地要他继续读下去,可是,听到这之后他就大发火,继续对着我吼。“我不会读!不会读!”这个孩子像发了疯似地向我吼。这个孩子平时课堂表现还不错。可是今天不知道怎么的了,突然变成这样。虽然心里很不舒服,我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怒火,没有继续跟他纠缠下去。也就在这时,刚好班主任来了,就把他叫出去了,这之后,我通过跟班主任沟通,问其他同学,了解到他是昨晚跟父母吵架了。以前就知道有时候他父母工作忙,对他疏于关心。记得上次他给我看他的手机,他父母亲晚上没回来,只是给孩子发了个短信,让他自己吃饭。青春期的孩子们,一时冲动,难免这样。但是我没有立刻原谅他,虽然在班主任要求下,他给我写了份检讨,但是我还是告诉他,他做事不应该冲动。
在发生师生冲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时,一般老师习惯迅速处理。但此时可能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生气、压抑、不满等负性情绪之中,此时急于处理问题难免说出过激的话,做出过激的事。此时,面对师生冲突,作为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大发脾气或者一走了之。而是要先试着处理自己内心冒出来的情绪,可以用短暂的停顿、深呼吸或借着板书的机会让自己内心的情绪得以平静。切忌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进一步激化矛盾,当然也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解决冲突,而应迅速考虑引起冲突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应对。
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把它们看作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部分。只有我们接纳了学生,我们才可能了解学生想法、看法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批评学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学生的错误与学生的人品人格混为一谈;不能因为学生犯了几次错误就据此对这个学生下结论、贴标签;更不能从人格人品上否定学生,把学生至于绝望境地。否则就免不了出现学生的“拼死抵抗”。
改变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也难免犯错误,所以老师要尽力善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通过优点的发现去促进学生成长。
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等于纵容学生犯错误、干坏事。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承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客观存在的,有的甚至是难以避免的,但这样不等于说老师可以等闲视之,任其发展。相反,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能量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不适当的行为。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专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有史以来,数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每个人更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素养。因此,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数学始终是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是,在高中阶段经常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却更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完全放弃数学学习。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数学学科本身的学科特征以外,心理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这些心理问题简单地进行归类,以期帮高中生找到克服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一、当前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1、心理依赖
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形成了依赖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依赖表现在:一是期望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一一讲述,否则学生自己就抓不住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在解题中示范详尽,学生慢慢地也就养成了模仿硬套的习惯。这两种教学方法,严重压抑了学生的钻研精神,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逐步变成学习的“机器人”。
2、心理满足
和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相反,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过于自信,盲目乐观,但是却在停留在某一阶段踯躅不前,这都是自我满足的心理造成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后就自以为是,不再继续努力,不再继续深入,殊不知,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有多种解题方法,然而有些学生只要解完题得出答案就万事大吉,对其他的解题方法不予钻研。这种“踩油门总是不踩到底”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进一步的成功,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是处于中游状态,不好不坏。
3、心理畏惧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于初中阶段说,更加抽象化。以数学语言为例,初中阶段的数学语言往往形象、通俗易懂,学生只要认真听课理解起来都不是太困难。但是,在高中阶段,数学语言就变得十分抽象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一旦这些困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使学生认为数学很难,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头脑,同时对学习数学没有信心,有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只是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成绩差,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对学习自暴自弃。
4、心理厌烦
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常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上课常常处于厌烦,焦躁与抑制状态,久而久之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了一种负担。还有的学生由于个人情感好恶,对数学老师产生厌恶心理,进而影响到对数学的学习。
5、心理闭锁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与教师交往有隔阂感,不愿表白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特征称作闭锁。大多数学生数学学不好的原因是“缺乏勤学好问的心理”,很多学生宁可自己完成也不请教别人,怕被别人瞧不起。
6、心理抵触
有些学生的基础差,知识缺陷严重,但家长和教师却要求他们与优生一样,使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逐渐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畏惧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7、应付心理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今后如果不选择数学专业,那么数学几乎是没用,而且升入大学如果选择文史类专业的几乎不上数学课,所以很多学生都持应付的态度学习。
8、松懈心理
经过中考后,高一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导致数学学习松懈,成绩低,继而影响学习信心和兴趣。
以上这些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高中学生的学习,也使得数学教学效益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因此,高中数学老师要有针对性地从上述心理问题出发,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策略
要帮助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不断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首先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开始,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欧拉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必将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学习情境,保证学生有高效率的心理投入。这种心理投入使得学生心情轻松愉快,这时是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感的最佳时机。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虚荣心强,耐挫力差;自负傲慢,交往能力差;虚荣,感情脆弱;苛求完美;对失败异常敏感;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个性特征;以关注消极面为认知特征;以过分关注自己的印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特征;以优柔寡断为意志特征;以弥散性紧张、焦虑为情绪特征。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多年的教育探索和研究发现,高中优秀学生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因来看:学业优秀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动机低下。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情绪起伏不定、大起大落。(2)思维还不成熟,带有片面思想。(3)严重的依赖性及意识上的独立性。(4)自我封闭造成心理的孤僻。
2.从外因来看:一是家庭方面原因。中国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形成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二是学校方面原因。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一文中指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等生”有不少成了应试机器。三是社会方面原因。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观念,成了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和强化剂。
二、疏导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对策
对高中优秀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关心、呵护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高中优秀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优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中优秀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高中优秀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另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没有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目标还有一大截差距,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心理扭曲,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4.对高中优秀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成绩至上”往往被作为信条与原则。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家里都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为使中学学业优秀生能健康成长,在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
复旦女生吴颜援曾说过:“无论在别人眼里我的学习多么丰富、我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成功多么荣耀,但有一点我是深刻体会的――那就是学习真的很累、很苦。”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
6.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7.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学要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差
高中数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数学,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特别是初中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自信心比较差,总认为自己学不好。自信心差的学生在上课集中注意力及独立完成作业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表现的也比较差。
2.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情感
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对这些数字没有兴趣,不感冒”数学学习情感障碍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真正的在数学上下功夫,才能学好数学。
3.思维障碍
数学“学困生”的思维上有如下障碍:(1)思考问题偏面性。(2)不习惯扩散思维及逆向思维。(3)抽象思维有困难。(4)分类讨论问题有困难.由于这些思维的障碍,往往带来思维结果的错误。
4.学生害怕考试
学生、老师和家长最怕的就是学生考试失常,我们的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命运,十几年苦读,就是看最后的成绩,耗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的也很好的知识,却到最后完全没有办法发挥,相信没有什么比这个打击还要大的了。数学“学困生”往往在数学考试中无法得到正常发挥,这种心理障碍大体在考试中表现为:(l)惧怕心理,考试时速度慢而来不及答完卷。(2)心里焦急造成审题马虎,发生各种审题错误,甚至漏做题目。(3)由于前一个题目不会做,于是在做下一个题目时,脑子里还在想前一个题目,因而造成简单计算失误。(4)处理不好“不全会”与“全不会”关系,因而对于某个题目,部分理解掌握的也不做,造成全题不得分。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创设安全、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些数学教师总是绷着一张脸给学生上课,对于学生的问题回答的是不冷不热,似乎只有这样冷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神圣和严谨,然而教育应当对学生生命的精神世界予以关切,应当为学生的精神困境投入真诚与热情。高中数学学困生是那些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麻烦”的高中生,他们比其它学生更需要关注和关爱。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学困生大多是长期得不到数学教师的欣赏和关爱,他们对数学缺乏情感,甚至充满了恐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感觉到很亲切和被关注,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的,这样的信任与关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也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精神。
2.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地发动学生,要认识到学困生是一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联想散漫,思维贫乏,充分理解他们,留给他们适当的思考时间特别有价值。课堂上,经常是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少数的学优生已经把答案或方法喊出来了,这一方面对大部分同学而言太伤自尊了,长此以往,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教师要引导学优生,不要过早喊出答案,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此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状态,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同时,往往能够促进全体同学的深入思考。
3.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有的老师为节省教学时间,上课常常找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严重挫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老师虽然在课上让学困生回答问题,但对他给出的错误的答案嗤之以鼻,甚至采取变相的惩罚,许多学困生就是长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伤害,逐渐失去了上课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事实上,上课提问时,估计他们能解答出来的问题就让他们来解答,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和勇敢要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全体同学都是一个积极的导向。而且,让学困生回答问题,教师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反馈。一方面便于课内外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学困生回答问题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常常代表了一批同学的问题。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还要允许他们犯错误,或者说要小心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他们,纠正错误时是就题论题,不要伤学生自尊,纠正他们应挑最重要的错误纠正,并寻找他们思维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肯定。
4.引导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我反思
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反思。学困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力较弱,一方面是他们没有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是他们课下的主要工作是应付作业,根本无时间反思。教师在上课时应着力培养学困生的自我监控意识。如在解题教学中运用“你以前见过它吗?”等类似的反问的形式可以提高学困生自我监控能力,除了教师的提示语,还应重视学生的“出声思考”,尤其是让学困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给他们机会和时间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会如何反思。
三、结论
“学困生”并不是学不好数学,而是因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思维障碍、考试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困难,我们要为“学困生”创设安全、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给学困生思考的时间和发现的空间,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自我反思,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