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活习惯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2 15:13: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良好生活习惯培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篇(1)

1.饮食习惯

(1)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

(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

(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4)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

2.睡眠习惯

(1)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

(2)睡眠姿势正确(右侧卧睡或仰睡)。

(3)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3.自理能力

(1)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

(3)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

(4)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

1.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在处理对于幼儿表现出的不良生活习惯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或阻止,而应正确、耐心地讲解和示范,让幼儿慢慢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我们应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如洗手、吃饭、睡觉时等都可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我班的幼儿刚开学时,每次玩积木后桌上、地上都是积木,我让他们收拾积木时,他们会兴奋地抢拾积木,并一股脑儿地把积木扔进篮子里。每天早上我都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积木。后来我将玩具筐和摆放的位子一一做上对应的标记,这样逐渐让幼儿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2.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幼儿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和教师必须进行言传身教,如此方能有成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要不时地以商量的口吻提醒幼儿该如何做,而不要以命令的形式去强迫幼儿。我们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去指导、督促,使幼儿快速而有效地达到目标。如教育幼儿吃饭不掉饭粒,有的家长说:“叫你吃饭别掉饭粒,你总听不到,耳朵让小狗叼走了吧!今天不准掉一粒饭,掉了就不许你玩。”幼儿听后,不但改不掉坏习惯,反而会背上包袱,连饭也吃不好。如果家长换一种口气:“你吃饭时容易掉饭粒,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好吗?”待找到原因后,家长再进一步与幼儿交谈:“饭粒掉在地上既不卫生又浪费粮食,我们来个比赛,看谁吃得干净。”这样以理服人的办法,幼儿肯定能接受。这就能很好地发挥“言传”的作用。有的家长对幼儿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还是起不了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只注意了“言传”,而忽视了“身教”。“正人先正己”,我们要求幼儿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如:要求幼儿不挑食,我们自己就不能挑肥拣瘦;要求幼儿吃饭前要洗手,我们自己就不能“开后门”免洗;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我们自己就不能满嘴脏字,并对幼儿也要用文明用语,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

3.寓教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幼儿一天的活动中,我们除了结合教学内容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的培养外,还可抓住幼儿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洗手、穿鞋、收拾玩具等内容编成不同形式的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地去想、去动、去干,从而在游戏活动中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利用“娃娃家”的游戏教幼儿学习有序地穿脱衣服,我让幼儿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娃娃,并收集一些娃娃的衣服,然后和幼儿一起玩布娃娃穿衣服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幼儿知道衣服各部位的名称,如衣领、衣袖、裤腿、钮扣等,并告诉幼儿穿每一部位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幼儿很快掌握了诀窍,这时候我再教他们自己穿衣服。为了让幼儿穿得又好又快,我还组织幼儿玩“穿衣比赛”的游戏,幼儿为了争第一,都在认真地练习。通过这次活动,我将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

许多学生会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就是这能熟记于大脑的东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偏偏又把这些规则抛于脑后。为了更好地将新《小学生守则》内化于心,外施于行,有的学校举行了以“守则记心间,文明每一天”为主题的展板评比活动;有的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学习新《小学生守则》之歌,让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守则、记住守则、践行守则。看来增强学生对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乱现象产生强烈的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乱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班级中适时举行“我爱整洁之美”剪贴报制作比赛,并让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作精神,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检查。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良好习惯在自我教育中升华。

二、严格约束,循序渐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检查一下自己的座位的卫生情况后再离开班级。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上课时我首先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三、以身作则,家校联系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学生自然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家长都是他们生活常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例如:在大扫除中,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劳动任务的同时教他们劳动的方法与技巧。另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如果认为教师只是教育学生,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律己”和“垂范”,这样说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做到对学生的“身教”。例如,在爱清洁讲卫生方面我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办公室内的卫生要干净,穿衣打扮要适合教师的身份等,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25-01

养不教,父之过。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似乎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生活习惯的责任确实应该全部落在家长的身上,所谓"养"即养大--生活上的事情嘛!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教师只需重视学生的学习,所谓"教"即教书嘛!但果真是这样吗?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家长的任务,教师就不必花力气去培养吗?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顾不上孩子;再加上有部分生源是外来员工子弟,这些孩子中午都在学校午休,客观上这些学生白天的时间基本都在学校;下午放学回家后,很多家长还在上班;双休周末家长也常常加班,疏于教导,故导致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好(如时间观念不强,物品不会整理,言语不文明,甚至连基本的勤洗澡、剪指甲都要一再提醒)。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实际走访了班级的全部外来学生,发现居住环境大都不佳,绝大多数是租住在工厂旁的民房,家里摆放也较为凌乱……。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此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确实要转变观念,要特别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影响并促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家校紧密配合,形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合力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教师也不是保姆,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让家长觉得我们确实是和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以获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在此期间可采用如下措施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1)定期召开家长会。在会上教师可开一些如何养成好习惯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和家长交流一下家庭教育观,比如如何正确看待成绩,对于孩子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等。(2)适当要求家长在家当好榜样,身教胜于言教。(3)可让家长与孩子订立"契约",奖优惩劣,强化孩子的习惯意识。(4)创新交流方式,比如建立家长QQ群,开辟不同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这样有时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同时可在群上共享一些教育美文, 亲子图片等,让家长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比学赶超。总之,只要能够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那我们对孩子施于的教育就能延伸到家庭,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

2.培养自理能力,夯实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

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总是和他们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密切相关的。现在许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相当一部分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或者是家长太过忙碌,只管孩子的温饱,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锻炼。因此(1)要强化孩子的责任意识。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在家自己吃饭,在校整理好各种学习用具,而不是一锅端似的全部塞进书包。(2)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及时点评孩子的劳动并加以表扬,让学生自己逐渐形成主动性。(3)要利用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作为班主任要灵活利用大值日周、班级值日、临时突击的卫生任务等机会,充分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里完成各项力所能及的的任务,于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从而夯实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

3.加强情绪辅导,让孩子自己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愿

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反映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行动的一种心理背景。家长可能不会知道这一点,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绪辅导,让学生有积极、愉悦的情绪主动来强化自己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1)摆事实讲道理。曾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获奖者回答:"幼儿园。"提问者一头雾水,又问:"那您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获奖者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情要道歉;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段对话用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他之所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因为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起作用。而这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2)把握现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鼓励我们的学生要有勇气有信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找借口,不留遗憾。通过我们的情绪辅导,让孩子自己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观意愿,则化被动为主动,事半功倍。

4.树榜样给奖励,建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长效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并且榜样就在学生自己的周围,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相信这样的榜样对小学生而言更有示范作用,也更有时效性。为此笔者在班级中设立"英雄榜"。第一步:成为英雄。将全班学生姓名以组为单位公布上墙,一整天的学习生活若无"犯错"(比如无打架、无骂人、作业准时交、对待他人有礼貌等)即可在当天下午放学贴上一枚小贴纸,你就是自己的小英雄。第二步:统计公示。以4个星期为一个周期,在班级中选定一位负责任且公正的同学负责统计4周以来每位同学的小贴纸,数一数每位同学各有多少张,然后将前十名公布出来,进行公示以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公示时间设为五天。第三步:表彰奖励。公示完后,利用当周的班队课进行表扬和奖励,强化学生的意识,并且很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获奖的同学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获奖,通过四周一次的表彰总结,形成周期性,即可建立起可操作的长效机制,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能慢慢地培养起来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家长、教师的引导和督促,需要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只要我们找对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必能浇灌出一朵朵的文明之花。

篇(4)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未遭到任何不愉快的后果,就渐渐地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压力”,是教育孩子的必须,也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年级的学生梁晓晓经常不完成作业,教育了几次都不见效。后来老师从其家长口中了解孩子爱好跳舞,每天下午放学要去参加一个小时的舞蹈训练,便决定教育的同时结合使用加“压”的方法,促使他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于是对她说:“你既然知道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也有决心做到,让我们一块想办法做到这一点。如果能按时完成作业,放学后可以参加舞蹈训练;如果不能就取消训练。”在其父母和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施“压”下,其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很快消失了。不过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突破口”,使对学生的“压”力变成矫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动力。

二、巧用“代币法”

“代币法”又称标记奖酬法,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治疗法,也是心理治疗中常用的延迟满足的行为疗法。这种方法通常对于低年龄孩子效果显著。“代币”就是为真正奖励物找到“临时代替物”,如“小红花”、“红五星”之类的东西,通过这些“代替物”最后才能兑换孩子想要的实物奖励,如10朵小红花可兑换“打乒乓球1小时”,50朵小红花可兑换“去游乐场玩半天”等。“代币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不是立刻就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延时满足,需要孩子将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或重复出现后,再满足。这就利于“习惯”的形成,使合理行为有意识地反复出现,同时因为有“代币”,也可以使合理行为得到一定的鼓励,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

三、活用“身教法”

篇(5)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向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刚开学时,我要求孩子在下课后将小椅子摆到桌子下面去,由于小班的孩子记忆具有即时、随意的特点,集体活动时刚刚讲了的要求,等到下课时又有很多人忘了。同样晨间谈话时说洗手,餐点时说玩具的整理,由于时间太远,幼儿在实施时只会大打折扣。针对小班幼儿的这种特点,我进行了即时的、小组的或个别的教育,下课离位时提醒小朋友将小椅子摆到桌子下面去并及时督促检查,餐点前教幼儿洗手,玩完游戏教幼儿收拾玩具等。发现小朋友乱扔玩具、打人、撕图书时应就地及时地进行教育,这样幼儿才能印象深刻,教育效果才好。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是三周岁的幼儿,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一般都是小王子或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小便拉在床上大人们不皱眉头的比比皆是,洗手洗脸也都是大人帮着干。上幼儿园了,孩子什么都不会做,能不能吃饱饭、穿好衣服,有没有及时喝水,能否解决好大小便等,都是很不放心的事情。我想:如果我们能教会孩子们生活自理,既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轻松愉快地度过,又可以请家长们放心、满意。

佳佳是我班一位孤僻、性格古怪而动手能力非常差的小女孩儿。刚来园时,一天哭到晚,怎么劝怎么哄都不管用。我就从生活上给她很多的关心照顾,拉近和他的距离。两个星期后我发现她自己不会解小便,更不会解大便,穿脱衣服更不用说了。有一次,她小便急,没有喊,也没自己上厕所,站在教室里哗哗哗尿得裤子上、鞋子里、地上都是。这种情况不止一两次。她每次在幼儿园上厕所时,都需要老师给她解裤子,不然即使尿到裤子上也不会自己动手。在这种情况下,我进行了家访,得知孩子在家里时,大小便一直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她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个儿解决了。我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请求他们能配合我们的工作,教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小而言之,习惯影响着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而言之,习惯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幸福甚至周围他人的幸福。那么,习惯是什么?简言之,它是由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的自动化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是一种习惯的本质特征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学的行为方式、倾向,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幼儿时期,幼儿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喜欢模仿,以及受环境的刺激与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一时期,是幼儿形成习惯的关键期,外部力量在幼儿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需要教育者有效地施加外部影响,使其各种良好的行为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习惯有优劣之分,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在幼儿期塑造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针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还需及时纠正。要针对幼儿的不同个性和不同情境,思考不同的应对策略。

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其中生活习惯是最基本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要包括饮食习惯、衣着习惯、睡眠习惯三个方面。

1饮食习惯的内容与策略

饮食习惯是指幼儿在吃饭、喝水等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良好的吃饭习惯、饮水习惯、饮食卫生习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其中包括“不偏食、挑食。喜欢吃瓜果、蔬菜等新鲜食品。饮用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用脏手揉眼睛,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30分钟。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按时进餐、吃好早餐”等。

1.1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

进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物质环境方面,家长要合理安排餐点,让饮食的空间环境整洁、卫生、安静;幼儿食品营养均衡、便于咀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餐具要安全、卫生,便于使用。心理环境方面,教育者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融情感交流、引导学习为一体,根据幼儿的饮食规律和身体发育鼓励幼儿独立进餐,不强迫幼儿多吃饭,更不能在餐桌上大声训斥幼儿的进餐行为,而应耐心引导幼儿认识错误并改正。

1.2开展轻松、有意义的餐前活动

围绕进餐的礼仪,教育者可以通过谈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形式来和幼儿交流。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古诗《悯农》、儿歌《洗小手》以及说说今天的饭菜会有哪些营养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另外,还可和孩子一起制作饮食记录卡,用颁发小红花等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2衣着习惯的内容与策略

衣着习惯是指幼儿在衣着打扮方面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衣着习惯包括:3-4岁的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能穿脱衣服或鞋袜;4-5岁的幼儿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5-6岁幼儿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

2.1把自理服务作为主题课来教学

幼儿能力的提高源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所以教育者不可以越俎代庖,阻碍幼儿动手的机会。但幼儿不会拉拉链、不会穿衣服、不会扣纽扣、不会穿袜子穿鞋子,教育者反复示范但效果不好,怎么办?首先,教育者要端正心态,要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大人怎样说我才会听得懂。其二,把引导幼儿自理能力的学习当作教学来规范,教育者会发现效果非常好。教学中,教育者和学习者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结果的过程。所以,教育者应该经历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观察成人的动作示范,在反复操作练习中及时得到评价,并最后总结的一系列环节。只有教与学的过程规范了,幼儿学起来才轻松、明白,教育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2创编儿歌,将自理服务的步骤清晰、快乐化

例如《叠衣歌》:小衣服,先放好,我来把你折叠好。小手抱一抱(两只袖子依次放胸前),点点头(有帽子的衣服,把帽子先叠一下),弯弯腰(衣服对折),我把衣服折叠好。《穿裤子儿歌》:前面朝上,拉紧裤腰;喊着口号,两脚赛跑;两条跑道,别找错了;伸出裤腿,露出小脚;终点到了,提裤站好,做乖宝宝。《穿套衫》:爬爬爬,爬爬爬,抓住衣边往下滑,最先露出圆脑袋,右手找袖伸出去,左右找袖伸出去,最后把衣边往下拉。《脱套衫》:先把衣服往上提,抓住袖口缩胳膊,右臂慢慢缩回来,左臂慢慢缩回来,提起领子钻出头,宝宝的衣服脱好了。所以,只要教育者做一个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就会创作出很多幼儿真正需要并乐于接受的儿歌来。

3 睡眠习惯的内容与建立策略

睡眠习惯是指幼儿在睡眠休息过程中应该形成的行为方式。良好的睡眠习惯包括:按时入睡,独睡小床,用自己的被褥、枕头,睡前洗漱,有正确的睡眠姿势。幼儿每天的睡眠一般指两个时间:一是夜晚,一是午睡。夜晚很重要,午睡也很重要。幼儿身体正在发育之中,自晨至中午,由于参加集体教育活动和各种游戏活动,身体会很疲劳,午睡1.5-2小时有利于幼儿的身心恢复。夜晚睡眠应以晚上8:00――8:30入睡为宜。

3.1 营造睡眠环境,塑造睡眠习惯

教育者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睡眠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被褥要轻软;条件允许,让幼儿穿睡衣睡觉。睡衣宜选全棉布制品,要宽大,使幼儿全身血脉易流通;让幼儿独睡一床,这样很卫生,避免父母所呼出的气体被幼儿所吸,同时也养成幼儿独立的生活习惯。另外,让幼儿便溺有定所:便盆放在固定地方。对于低龄幼儿,教育者可进行帮助,大龄的幼儿则应自己独立起来便溺。再者,幼儿睡前应有适当的散步,适当的娱乐。在园午睡前教师可带领幼儿散步,看看美丽的花草树木等。晚间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要开展愉快的宽松的娱乐活动,如谈话、听故事、听音乐等安静的游戏活动,这样可让幼儿怀着愉悦的心情,轻松、平静的进入梦乡。

3.2 因人施教,想出适合幼儿的睡眠办法

教育者可提供音乐小闹钟,和幼儿一起认识闹钟,并且说说不同的时间应该分别做哪些事情,还可和幼儿一起制作生活时间分配表或者闹钟提醒标记,让幼儿自觉遵守每天不同时间所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在闹钟的7点位置标记起床,待早上闹钟响起,家长就可督促幼儿遵守规则。教育者可适当提早叫醒幼儿的时间,声音要温和而富有节奏感,或同时轻轻按摩幼儿的腰椎和脊椎两边,直到把幼儿唤醒,还可播放柔和或他平时喜欢的音乐。在幼儿园午睡,教育者可播放美妙的音乐,用表情或动作暗示先醒的幼儿起来,也可请先醒的幼儿轻声唤醒身边的同伴。

总之,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需要家长、教师等众多教育者的参与,需要教育者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有趣易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篇(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对于三到六岁幼儿的教育应该重视发展学习的整体性,同时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教师教育使幼儿健康成长。因此在具体的教育中,教师常常利用童谣的教学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十分重视小班幼儿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童谣进行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利用童谣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

1.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要均衡饮食。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幼儿不爱吃蔬菜、不吃午饭或者边吃饭边玩的现象,面对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教师可以教幼儿学习简单易懂的童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很多童谣有助于幼儿饮食习惯的改变,如童谣《好好吃饭》:小宝宝,爱吃饭,一口菜来一口饭,蔬菜和肉搭配吃,专心吃饭不挑食,自己吃饭不用喂,粒粒辛苦别浪费,吃完饭菜再喝汤,身体结实又健康。这首童谣可以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地吃饭,教师可以在幼儿吃饭之前带领幼儿朗诵童谣,告诉幼儿如何正确吃饭。对于一些不能自己吃饭的幼儿来说,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在利用童谣教育幼儿进行正确饮食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幼儿对于饮食的需要以及禁忌,教师应该事先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对饭菜口味方面的要求,对于个别幼儿不能吃的食物一定要避免食用。

2.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般来说,处于身体成长期的幼儿都是通过睡眠来实现成长的,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小班幼儿在午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迟迟不睡、睡眠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等。通过童谣的学习,幼儿可以按照上面的要求睡眠。教师在引导幼儿睡觉的过程中可以像唱睡眠曲一样给幼儿说童谣,如“乖宝宝,睡觉觉,枕头放平,花被盖好……”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慢慢进入睡眠状态。但是在引导幼儿睡觉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让他们过度兴奋。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

小班幼儿在生活方面处于学习过程中,很多事情不能独立完成,例如在排泄方面,很多幼儿没有及时告诉教师他们如厕的意愿,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教师应该重视方式的引导,通过童谣告诉幼儿想要如厕的时候应该给教师说,在教师的帮助下如厕。教师可以在卫生间粘贴一些生动的漫画,然后讲解他们为什么要如厕,在如厕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正确如厕等。这样幼儿就可以按照漫画上的步骤如厕,并且听从教师的指导,逐渐养成独立如厕的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基本生活自理习惯

在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除了要教会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以及排泄习惯之外,幼儿日常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也很重要,这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首先在幼儿穿衣穿鞋方面,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穿衣的童谣,并且还会出现幼儿穿衣的画面,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幼儿就会自己学会穿衣、穿鞋。

同时,在幼儿洗脸方面教师也要重视引导,在进行户外活动之后,幼儿的手和脸都是脏的,很容易感染细菌引起生病,因此要重视幼儿洗手、洗脸能力的培养,通过童谣可以教会幼儿正确洗手、洗脸。

二、利用童谣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意义

在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幼儿基本能力的锻炼,不仅包括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包括幼儿的生活习惯。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障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在幼儿阶段,利用童谣让幼儿学习到生活小知识,影响到幼儿以后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

通过朗朗上口的童谣教会幼儿基本的生活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幼儿教育方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幼儿的生活习惯,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篇(8)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益于终身。而幼儿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实践。杰作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便容易染上各种疾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它会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未来社会是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文明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标志。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文明人的素质之一,如何养成尤为重要。

古人云:“先入为主”。所以,及早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是重中之重,是幼儿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教学实践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在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生活常规的培养应注意生动有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对较小的幼儿来说,趣味性将使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学之初,为了帮助幼儿尽快认识自己的洗手毛巾,我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准备一张自己的彩色照片,在分组活动时,请幼儿尽快找到自己的照片,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很快认识了自己的洗手毛巾,保证了毛巾的专人专用,也杜绝了细菌的传播,促进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在这个活动中,我改变了以往把擦手毛巾直接挂上的做法,而是以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出现,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找寻活动,达到毛巾专人专用的目的。

2 适时地讲解、示范、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

幼儿年龄越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越没有正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模式。如:幼儿入园之初,多数幼儿拿椅子时只用一只手拖着椅子走,不懂得轻拿轻放,而且时常翘起椅子互相碰撞。针对这种现象,我利用主题课将蒙氏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教育要着重于孩子的秩序感、专心度、手眼协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教师要有一颗耐心和爱心,不要一味指责,而要言传身教。”亲自示范、讲解怎样正确搬小椅子,然后幼儿动手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孩子们模仿着我的样子双手轻轻拿起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回座位,从此拖椅子的小朋友不见了,撞椅子的声音没有了。如果有谁偶尔忘记了,违反了要求,立刻就会有别的小朋友提醒他立即改正。

3 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每日午饭后,幼儿要漱口、擦嘴。在漱口时,幼儿往往喜欢玩水,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发现这种情况,我利用主题课给幼儿讲解水的用途,使幼儿懂得水是生命之源,要节约用水;怎样正确漱口,并给幼儿师范,幼儿通过练习,懂得了洗手时不把水龙头管严会浪费水资源,洗手时不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轻轻把手上的水甩到水池里。从此,孩子们懂得了节约用水,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当然,我并没有忽视对孩子们的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孩子纠正,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创设有益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为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帮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我给幼儿讲《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榜样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暗示作用。

5 重视表扬与奖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平时的游戏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玩具玩完后,随手丢在一边,我常常为收玩具发愁。我就带幼儿玩“玩具找家”的游戏。既玩了游戏又培养了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在游戏中表扬收得多、收得快的小朋友,鼓励奖励其他动作发展慢、收得慢的小朋友,培养幼儿的上进心。

应该说,对幼儿正面的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进步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与肯定,使幼儿增加自信心,受到鼓舞,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6 重视家长工作,使良好的习惯在家庭中得以强化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内容。很多幼儿在幼儿园里能够在教师的经常提醒与同伴的同一行动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回到家就完全变成了另一幅样子。也有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对于这么大的孩子究竟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在家里听之任之,也有一部分家长想要求孩子又苦于没有方法。因此,教师不但在幼儿园里注意培养幼儿的好习惯,更应该帮助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例如:在“家园联系”园地中提出幼儿生活习惯的目标与要求,以及请家长配合的内容,介绍一些家教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要求,在家庭中也提出相一致的要求,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巩固。平时利用幼儿入园、离园时,将幼儿在园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或将平时工作经验教给家长,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坚持家园双向评估便于家长全面了解本月的教育目标与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家园联系”栏中,利用每周的“家政课”坚持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能力,让家长协助教师给幼儿复习和巩固,再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利用教育活动时再“对症下药”,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父母与孩子是一种血缘关系,有着亲子之情,在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上感染力很强,尤其家庭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必须与家长共同合作。

总之,经过这一阶段的培养和研究,我班幼儿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但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因为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

参考文献:

[1] 《培根随笔集》

篇(9)

在教育工作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而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幼儿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好习惯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把教育子女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可以终生受益。有史以来,各个教育家的教育名言都是从早抓起,例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亦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些名言都是体现出早期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养的好,终身爱福,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这对孩子一生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社会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幼儿园教育阶段尤其要与家长配合。只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出现5+2=0的教育现状。家长应抓住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坚决耐心加以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在教育中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家庭里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养成

幼儿从两三岁开始就有独立的愿望,凡事都喜欢说“我自己来”,这是幼儿独立性的萌芽,家长千万不要磨灭这可贵的火花。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切忌包办代替,要学会等待。如晚上叫孩子睡觉的时候,孩子脱衣服磨磨蹭蹭,有的家长就可能觉得不耐烦了,就走过去动手包办了,而忘记了引导孩子快速脱衣服;不要怕孩子掉饭粒在洁净的地板上;不要怕孩子洗手弄湿衣服等等。这样在不自觉中就失去了孩子一次锻炼的机会。同时,在让孩子自己动手时,我们也同时让孩子学习一些正确做事的方法,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感性经验,并在此过程中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以此增进他们的自信心。

二、家园目标一致,给孩子提供一个平衡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老师面对二十三个孩子,教育他们样样事情自己都要学着做,并且都有一定的要求。家长有这样的想法从爱孩子的角度和家庭特有的个体环境来说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哪成方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就要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只能靠家长加以引导。特别是在饮食上,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每日三餐外,可有1—2次加餐或点心。不要随意吃零食,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甚至拒食。要防止边吃边玩或边听故事、边看电视。鼓励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贪食,少吃零食,保持正餐有旺盛的食欲。把孩子的生活习惯往良好的方向牵引。否则,幼儿园培养了孩子的好习惯,可在家长里又惯坏了,家园密切配合做到目标要求协调一致。除了家园一致外,家庭内部成员的教育、以及教育的过程都要前后一致,具有连续性。如果父母随心所欲,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另外一个要求;父母和老师、爷爷和奶奶各有各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结果,势必让孩子从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就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双重性格”的人了。

因此,家园教育必须统一思想,做到目标一致,使幼儿得到一个平衡的教育环境,不会使孩子变成“双面人”。这样做,不管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还是对孩子长大后如何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个模仿的榜样

苏联教育家乌申期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所以,父母和老师要以身作则,共同言传身教,使孩子学有榜样,行有准绳。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就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时候,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引导孩子进行模仿学习。这个榜样可以是家长自身,也可以从书本上、动画片中寻找。而在其中,我们认为,因为幼儿的可塑性强,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更为重要。

四、及时表扬和鼓励,固定孩子的良好行为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因此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上,我觉得我们的家长也可以采用一定的夸奖和奖励的方式,对孩子良好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刺激。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也要和老师一样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赞扬是很敏感的。当孩子每完成一件事情,我们家长都进行一个简短的表扬,让孩子感到好的行为可以受到表扬这种感觉真好。只要不断地进行暗示,孩子就有一种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自主愿望,这样就会不断固化孩子的行为,孩子慢慢地就会主动养成好的各种习惯。有人曾说:“家庭是孩子练习游泳的水池。一旦孩子掌握了要领,整个海洋都将是他的舞台。”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最终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家长做

耐心细致的工作,只要常抓不懈、不断规范,孩子的良好行为就能得到巩固,使之由外部支配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成为孩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篇(10)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历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所在的班级为托班,大多数都是新入托的幼儿,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是零,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例如入厕、喝水、排队、安静的听老师讲故事、吃饭这些简单的事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那简直是太简单不过了,可是对于2周半-3周岁的孩子来说,那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成为了我们最大的目标。那么应该如何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呢?

1.让孩子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就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从心里接受老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尽快的脱离父母的情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对于2周半至3周岁的孩子来说,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快快乐乐的离开幼儿园是我所面临的第一个大的难题。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离开过家。所以,离开亲人,来到幼儿园的新环境又被称为第二次断乳期。起初尽管我用了很多的办法,还是不管用,那可真是哭声一片。我班有一个孩子叫周焕博,虽然入园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每早的哭闹仍然是他的必修课。孩子来幼儿园哭闹的原因是在幼儿园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们觉得十分害怕、不安全。于是,我便努力的去多接近他,比如多抱抱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去抚摸他的头,吃饭的时候多给他夹一块肉,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渐渐地,我发现他,开始愿意跟我交流了,也听我的话了,有了安全感也就不再闹了。

2.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宠爱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因此,孩子能完成的任务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不要代劳。家长放不开手,老师如果再不放手,那幼儿一定是不会去动手。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的衣服穿的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同时对他们做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去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独立做事,为幼儿的自主、独立发展创造民主、宽松、愉快的气氛。大多数的幼儿在家里都是需要家长来喂饭的,虽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用勺子的方法,可是他们还会等着你去喂饭。这时候,我就开始让他们比赛,看谁吃的好,而且还不掉饭粒,看谁拿勺子的姿势正确等等,慢慢的,他们就开始自己动手拿勺子吃饭了,尽管他们吃的不太好,我还是让他们自己吃。当我发现有拿勺姿势不正确或者有弄撒饭的时候,我就会过去指导他,还会轻轻的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吃,老师陪你。过了一段时间,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

3.分步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2-3岁的幼儿可以听懂成人的话,也可以和成人用语言沟通,但毕竟有限的,当成人一次要求幼儿做太多事,他们无法记住的,更谈不上按要求执行。比如在洗手时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步进行,一次只讲一个动作,如:教幼儿洗手“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香皂搓呀搓,清清水里冲一冲。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每天我只教一步,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每次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我班的梁一然小朋友,刚入园时老师让他洗手,他总是说我不洗,我的手洗干净了,户外活动回到活动室,他坐在小椅子上不肯洗手,我和他一起去洗,他说我不会洗,后来经过我的分布步洗手法,他很快的学会洗手了,每天活动回到活动室,他不用老师提醒一声不响的去洗手间洗手了。看到别人忘了关水龙头,他还会帮助别人关掉。多么好的习惯呀!

上一篇: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下一篇: 电子档案电子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