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15:13: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状况是,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企业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另一方面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筹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筹资环节。因为企业的外部融资风险大,所以企业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这就导致它的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少,所以需要得筹资成本就相对较高。虽然中央已经出台了与直接融资相关的政策来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但争取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仍然很难,现行的上市管理机制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想发行企业债券但是额度太小也难以获得;企业本身资金有限,信誉度低等原因造成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很难达到。
2、资金使用不当造成的财务风险
一些个人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目光短浅,无视财经纪律和法规制度,存储和使用资金采用违规手段:有的单位为了谋取高额利息,违规在证券公司或非国有商业银行等非正式银行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存储资金,这些金融机构可能由于实力不济或者经营不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支付风险;有的个人为高额回报所动,违规将资金合伙做生意或者借给其他单位,而这些资金基本有去无回,造成资金流失。极少数财务人员面对利益的矛盾和收入的反差,意志不坚定,心理不平衡,钻内控制度不落实、资金监督不力的空子,大肆侵吞资金:有的欺下瞒上,擅自转移、缴存资金,挥霍一空;有的挪用公款,填进赌场、股市“黑洞”;有的与不法人员勾结,骗取单位资金;有的甚至收不入账,据为已有,贪污资金。
3、企业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方法不善,带来“占用”风险。一是资金监管工作不到位。为了小集体的局部利益,某些机关事业部门的部分事业经费直接对下分配而不纳入财务部门统管,造成了一些应该纳入预算的资金被无偿占用的状况。二是资金存储结构不合理。一些单位不顾资金周转的实际需要。活期与定期存款比例失衡,大量存储定期存款。有的甚至将维持性周转资金存为定期,使越来越多的资金由“动态”变为“固态”,由短期转为中长期,由活期转为定期,影响了单位的资金周转保障。
4、企业投资环节造成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人才所限,大多数企业缺乏比较超前的投资决策机制,企业在对市场的前期分析调查不够的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很难进行精细的投资预算。显而易见,这些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的企业长期投资比率非常低下,造成企业资金非常吃紧这一基本现象,导致外源融资基本没有长期闲置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主要是短期融资,经济本身的灵活性的特点为了应付不测之需也对资产具备更强的流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短期金融负债占销售额和总负债的比率较高,金融负债比率高,自有资金比率低,企业的长期投资比率十分低下。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1、强化监督意识,完善资金监管体系
要想少一分漏洞就要多一分监督。监督不力的沉痛教训就是许多经济违法犯罪案件。一是落实内控制度。尤其是领导以及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和人员要努力要提高自己的资金风险意识,规定落实资金管理制度并督促抓好,坚持定期存款审批和现金提取审批制度,坚持银行预留印鉴分管和会计、出纳分管制度,坚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银行存款余额和库存现金制度等,财务部门领导和分管人员的责任要明确,确保内控制度落实。二是程序控制要极为严格。划拨资金,首先提出拨款计划,然后报财务部门领导审签,最后办理预借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办理,比如部门申请、先审后批、先批后借;办理定期存款,由财务部门提出建议、后勤首长审批、两人以上到银行柜台存储;结算资金,按事业部门提供结算依据、财务部门审核签字、部门领导审查把关、单位主管领导审批的程序办理;提取现金,严格执行出纳申请、会计部门审核、财务领导审批的程序。三是对外部监督进行强化。各级要随时做好深入部队进行突击检查的准备。检查资金管理规定以及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对资金存储划拨、银行账户开设实地实时进行监督。要加大力度对制度和工作进行宣传,广泛宣传账户资金管理规定和国家金融政策。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加强。要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切实规范部队资金管理决策行为,鼓励广大官兵积极参与资金管理监督。
2、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资金监管队伍建设
人是事业之本,管好资金的根本就是加强资金监管人员的管理。一是要把好选人用人关。财务部门负责人和各单位领导要选好资金管理人员,不仅要把有能力、负责任、素质高、思想好的人员选到资金管理工作相应的岗位上,还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纪教育,强化他们的对资金管理规定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有条件的单位,可将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实行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行为,从而减少资金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的行政干预。二是要注重培养职业道德。资金安全运行的保证就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要结合企业教育整顿和理论学习,通过学习典型的事迹,引导广大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积极进取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守职业道德。利用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不断促进各项管理规定的落实,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自觉抵御资金安全风险。三是要加强对资金审批权力的约束。大量的案例证明,少数单位违规运作资金,占较大比例的是单位领导参与或者授意进行。所以,必须规范领导理财行为。防止,提高资金管理使用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明确各级领导在资金监管中的责任,强化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大对在资金管理上出现问题的人的惩处力度,给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敲响警钟,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做到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不敢、不干、不想”。
3、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分析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提高财务分析。一种较好的举措就是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一些企业虽然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表现在首先,在企业中应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还有,应在制度中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进行明确。不论是指标的确定,还是方法的选择,企业应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有统一和科学的规范。首先,企业领导要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来认识,并通过这种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事搞好财务分析,要不断提高分析质量,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为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4、强化创新意识,改进资金监管手段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资金监管手段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资源和银行技术平台。第一,拓宽支付结算渠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使用,着力推广企业资金银行电子支付改革,防范支票结算风险;扩大人员工资范围,减少现金支付,委托银行工资,防止盗劫案件发生;实行公务卡支付结算,应用公务卡支付和财务POS机结算审核系统进行内部管理,规避现金提取、存放和使用中的风险,堵塞漏洞,切实提高资金管理安全和支付结算效率。第二,推行资金网上监控。根据银行授权,充分利用地方网络资源,为相关领导和各级资金管理部门开通银行网络终端,对所属单位账户、资金实施网上监控,增强资金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第三,建立双向监控机制。借助银行监管力量,规避运行风险,完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组织企业与开户银行签订双向监控协议,要求银行配合限额控制企业大额现金提取和资金支付,为企业资金安全加上双重保护。另外,可协调银行为企业代办储蓄、安装缴费机、提款机。方便职工缴纳个人费用和取款,既促进资金管理制度落实,又防范职工个人资金安全风险。
三、结语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而解决这问题的过程就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财会工作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找准定位,转变职能,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因此企业要想进行风险的防范,就要不断运用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壮大,社会才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文海, 黄俊昌. 企业财务管理与分析[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11):11-29
[2] 房西苑,陈万江. 现代企业风险防范方式与技巧[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07):22-29
2、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造血”不足。房地产企业自身血液的来源主要是产品开发和销售,因此,自身“造血”不足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1)房地产企业项目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较多,从而导致预期效益的实现也存在了很大的风险。如果房地产企业在项目运行的中出现不可规避的风险,就会影响其预期效益的实现,其盈利水平就会受到影响,不能有效的为后期项目提供资金;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为其银行借贷产生一定的阻碍。(2)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产品能够出售之后,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或者受到房地产销售手段的影响,使得预期的销售目标没有完成,使得资金回收效率变缓;或者受到银行个人贷款政策的影响,影响了企业按揭回款的效率,影响了企业资金回笼,从而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
二、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的成因
1、企业资金外部性财务风险问题。(1)市场环境。随着房地产改革制度的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成为房地产市场主要的需求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房地产企业要对设计产品进行细分,要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一旦产品定位失误或者销售策略失误就会出现产品滞销的风险,会为企业资金回笼带来风险。(2)政策制度。首先,土地是房地产活动开展的基础,而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政府在土地开发方面的相关政策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政府指定的税收政策会对房地产产品的销售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会对其销售产生影响;最后,政策制定的金融政策也会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产生重要的影响。(3)经济发展水平。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力,经济发展水平过低,人们购买力不足,会影响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其次,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周期变化,一般情况下,发展期为5年,低落期为2年,发展周期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2、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存在问题。房地产企业内部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机制方面。由于房地产活动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在确定开发项目之后,企业会围绕这个项目建立一个利润中心或者项目公司。但是收到土地资金开发有限性的影响,这个临时成立的中心或者公司会呈现出短期性的特点,因此,其经营思路和决策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短期性。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方面会将目光集中在眼前利益方面。同时在财务运作方面,存在着融资冲动、拿地盲目、治理结构形式化等问题,会财务风险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内在诱发因素。
3、缺乏资金风险意识。房地产企业缺乏资金风险意识,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且适合企业自身的预算制度,或者企业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实际效用。同时,房地产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缺乏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管理,在出现财务风险的时候,不能采取有效的机制进行抵御,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融资风险的防范。融资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融资多元化来实现。首先,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可以对不同的资金种类进行考虑,对不同银行的贷款政策进行比较,拓展融资渠道,避免盲足融资。其次,拓展资金流入渠道。房地产企业为了规避资金风险,可以改变资金流入渠道单一的情况,通过自办商场酒店或者持有商业房产等形式,拓展资金流入方式,避免资金链中断。
2、投资风险的防范。投资风险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规避投资风险的主要措施就是房地产企业对需求者的消费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产品进行细分,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完善产品销售政策,以保证产品销售预期的实现,以保证资金能够及时回笼。
3、资金运营风险的防范。规避企业运营风险最主要的就是完善企业的运营机制,改变短期性运行模式。企业的管理者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其次,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务预算,制定财务预算的执行政策,保证财务预算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在制定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进行预期分析,制定完善的规避政策,以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指因为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广义的财务风险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有效措施来防控和规避风险,将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
(二)特征
1. 不确定性:这是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财务风险是投资者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即它可能会随着投资者的预期所发生,也可能会偏离预期。
2. 可分散性、可转移性:财务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对财务风险无能为力。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或发生过程之中,管理者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组合、保险、期权、远期外汇交易、货币和利率互换等财务工具分散和规避风险,从而使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可能。
3. 全面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所有经营管理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营、资金积累和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且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多种财务关系中。
4. 收益与损失共存性: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风险越低收益也就越低。股票的收益高于债券和银行存款,但是它的风险也远远高于同期的债券和银行存款。
5. 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它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些财务工具来改变风险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减少风险损失程度,但不能做到彻底消灭财务风险。
二、基本类型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的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在筹集资金时可能面临的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些风险。一般来说,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再融资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等。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作为投资者,对某一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后,该项目受市场需求、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相偏离的一种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道德风险等等。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等情况。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变现风险、存货变现风险、采购风险、信用缺失风险等等。
(四)存货管理风险
企业拥有存货的目的在于耗用,企业的存货数量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超过正常需求储备的存货,在销售价格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其分摊了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费用,短时间内会使企业的毛利率上升,但是从长期来看,积压的存货会引起未来仓储成本的增加、贷款利息的增加,最终导致企业市场竞争的下降;存货储备如果过少,可能会导致原料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由于减产造成对他人的违约,对企业的信誉造成损失。
三、基本识别方法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连续系统的预测、识别、推断和总结,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的过程。企业只有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才能选择恰当的对策去规避和防控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防范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识别,可以大致估计出风险的范围和种类,为风险的处理奠定基础。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一)报表分析法
1. 报表分析方法
企业主要的报表分析方法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项目质量分析法等,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有偿债能力指标、变现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等,结合相关的报表分析方法,企业可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资金结构不合理,资本金不足;存货过量、周转不畅;应收账款过大、造成资金沉淀于结算领域,甚至形成亏账损失;生产水平过高、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下降;销售不利、造成产品积压等。
2. 作用
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财务报表分析法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可以为投资者评价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重要的信息。
(二)指标分析法
1. 财务风险分析指标
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有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等等,这些指标所涉及企业的基础数据绝大多数来自企业的财务报告和统计指标,如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期末总额等,利用以上几类财务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对指标的要求
对财务风险分析指标的选择和设计,不同行业、部门和地区,不同的企业和事业单位有不同的考虑,但对于相关指标选择的要求是基本一样的,即必须保证相关财务指标的来源和采集的多样性;指标内容的动态性;指标尺度的弹性。
(三)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也叫经验分析法,它是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组成一个团队,然后让专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估,再综合专家的意见得出财务状况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具体的实施程序:
1. 确定研究对象
根据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分布、资金周转状况、企业盈利状况、债权和债务状况等,划分轻重缓急,选择对企业经营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经营项目和投资项目作为专家意见法的分析研究对象。
2. 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组
专家人数一般不能小于6人,一般应聘请一些会计师、律师和审计师来组成专家组。各位专家最好彼此之间不发生联系,其名单和承担的项目由专人负责掌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单独以书面的方式联系。
3. 向各位专家提供有关财务风险分析的背景材料
将有关材料整理交给各位专家,并以书面的形式提出有关财务风险识别的问题。各位专家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加限制,特别欢迎专家对企业某时期的重大变革提出重大的财务风险预测,并提出相关的看法和解决意见。
4. 收集各位专家的意见
派专人将各位专家的意见收集起来,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将每个专家对各项目的意见综合起来,再将综合意见返回给专家,让他们提出进一步的看法。
5. 第二次收集专家的意见
专家第二次的意见显然要参考第一次意见汇总的结果,以做出改变或调整自己的看法,或者坚持自己的选择,然后将第二次的意见结果汇总至企业负责人处。
6. 将上述第四、第五步骤工作反复进行,这种反复使得结果分布收敛,由此直至得出比较一致的结果为止。
(四)幕景分析法
幕景分析法是指通过利用数字、图表、曲线等,对企业未来的状态进行描绘,从而识别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风险识别方法,其包括筛选、监测和诊断三大步骤。幕景分析法是财务风险的动态检查分析方法,在风险管理中可以经常采用和重复采用。该方法的关键是对企业所处的理财环境的全面观察、严格筛选、及时监测和准确分析。但是,在应用幕景分析法时也有局限性,要注意避免“隧道眼光”现象,为避免此现象带来弊端,幕景分析法最好和其他分析方法一同使用。
四、管理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构建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1.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内控制度以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并配合风险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目标。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做了进一步拓展,但其核心的目标还是防范风险,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
2. 企业应逐步完善预算管理委员会和相关专职部门,精简预算责任网络,编制现金预算,合理控制现金收支,并选择适合自身的货币资金控制模式,使企业财务处于企业的合理控制范围之内,加之要以报表分析法防范风险,并能运用一定的财务工具去分散财务风险,有的放矢地查找各类过失。
(二)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1. 作为生产力的主体和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企业防控财务风险能力的形成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在运营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训,综合运用上述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在全面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稳定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尽早地发现企业的财务隐患。
2. 除了扎实的业务水平,企业还应确立正确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念,成立董事会直接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结合企业各业务和管理环节进行独立的风险控制和内部稽核。目前企业的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普遍淡薄,企业管理者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风险意识的讲座或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自身也要向风险管理较好的企业学习经验,使财务风险意识贯彻于整个企业财务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增强财务风险的防控能力
1. 财务危机的形成并非短时间内,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所以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十分有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企业财务预警指标分为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其中经营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财务指标分为现金流指标、投资指标和筹资指标。
现在,许多企业都越来越热衷并购这个现代化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有一系列的科学指导方法来帮助并购方快速控制目标企业。并购有利于企业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双方企业高度精确合作,提高竞争力。然而由于并购具有信息不对称等缺陷,必须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建设。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后要面临一系列的财务风险是必然的,唯一可做的就是防范预警。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包括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
(一)并购定价风险
企业并购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购定价是其中一个环节,它涉及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与价格谈判。对于价值评估,是并购方通过对方的财务报表,作为冰山一角,来窥探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宏观状况。某些目标企业会把主要的可能拉低自己整个企业的形象的信息进行隐藏和篡改,影响并购方对其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错误判断。此外,中介公司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采用一些不光明和不科学的评估方法,使用障眼法,欺骗并购方。关于价格谈判风险,它的概念是指由于并购财务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并购的价格会围绕价值曲线作上下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谈判技巧、经济实力和并购动机等等。在并购双方进行价格谈判,被收购方手中可能掌握大量筹码,导致出现买家市场,要合理提高价格要求。同时,并购方由于信息贫瘠,只能任人宰割,尽量压低价格是唯一的方式。
(二)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这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一种基本类型,他出现在并购以后。并购方和目标企业的资金融合过程,是一个为了保证资金需求的过程,并可能导致资本结构的调整。企业并购也是需要巨额成本来支撑的,比如购买价格、交易成本等等,单靠企业的自有资金似乎很难解决问题,融资将是更好的选择,要规避融资风险,就要充分了解企业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获利并积累所得的资金,而外部融资又分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为取得所需资金通过对外举债方式获得的资金,如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公司债券等方式,权益融资则是指企业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普通股、优先股等方式取得的资金。企业在选取融资方式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郑重对待。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
这是并购企业为完成目标企业的收购,采用某种对价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杆支付、混合支付等方法。企业的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几种相互搭配,只有经过科学的考量,才能尽最大的可能规避并购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合理配置资源,那么并购成功后,重要的活动就是并购企业主导的整合环节,包括对人力资源、财务状况、企业文化、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整合,整个整合过程中,财务整合是核心。如果并购企业没有在整合前进行合理规划,在整合中没有科学程序,就会诱发潜在的财务风险因子,导致并构成本大规模增加、资金严重短缺。有效的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应该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一)防范并购定价风险
在进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过程中,要防止目标企业为了能掩盖实情,修改报表的行为,就要在评估时,充分分析和检查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审查和评价这些步骤的完成不仅要借助科学规范的审核中介机构的力量,还要利用自己公司内部相关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以防被目标企业失真的会计信息干扰决策。此外,还要发挥市场优势,全面调查分析目标企业,防止掉进对方设置的财务陷阱;同时要制定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评估策略,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挖掘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企业内在的隐藏信息。在价格评估方面,就要打造一批具有杀伤力的专业商务谈判人才,方便整个企业能够占据价格方面的成本优势。
(二)防范企业并购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融资要求融资方式要合理,把融资风险降到最低,并尽量减小成本。企业在进行融资之前,要充分进行科学规划,选择对自身最有力、合理合法的渠道。并购企业拥有充裕资金时,将会降低融资数额,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要合理确定短长期融资比例、自有资金与负债比例,将负债范围有效地控制在偿债能力之内。
(三)企业并购支付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有多种支付方式可以选择,各有其优势和风险。其中可分为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企业要以自身财务状况及目标企业的意向为前提条件,将多种方式搭配结合,尽量分散或消除风险,降低企业并构成本。在并购前,要编制资金预算表,减少支付压力与资金流动性风险,使企业正常快速运转。
(四)企业并购财务整合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的整合环节是为了提高企业规模效益与协同效应,在这个整合期间,要注意协调并购双方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防止并购企业的损失。同时,加强在并购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管控,预防内乱。企业并购的整合过程,也是剥离低效资产、重新优化组合的过程。此外,要不断创新管理资金运营;企业并购后,采取一体化模式,把财务管理制度与全面预算制度两者相统一,以便随时精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信息;要加强考核目标企业财务人员,创建全新的战略和企业文化。
三、结束语
我国的许多企业都倾向于并购发展,然而并购财务还面临着定价风险、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和整合风险等诸多风险。只有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采用科学的防范方法,并借鉴太阳能光热企业的成功并购案例,才能促进并购企业在后期发展中得到质的飞跃。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非常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并且具有高投入、高回报、规模经济性强的特点。而我国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企业整体开发能力低,与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特点极不相适应。[1]不少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有的高达90%,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加上目前受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金融政策的影响,都已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求生存、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中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防范投资风险,以争取房地产投资的可靠、可行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来源分析
1、企业外部成因
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对广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之大,这类危机主要是指价格管制、贸易限制、外汇管制、购买力、财政、货币政策改变等所带来的企业危机。
2、企业内部成因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己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危机成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指他们所要具备的的资金合理配置的能力、收支积极平衡的能力、成本效益运算的能力、分析收益风险的能力、资金物资结合管理的能力、各方利益协调的能力等。
(2)房地产开发企业决策失误问题
房地产开发项目由于投资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因此,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因时间、认识、信息掌握程度、人际关系以及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做出带有缺陷的低质量决策,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直接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3)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问题
大部分亏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内部都存在着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浪费严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等等问题。这是财务管理制度落后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直接后果,从而导致成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极弱。
(4)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不良问题
管理机制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创新和监督机制、风险机制和稳妥运行机制,造成企业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和理财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本循环运动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一般以货币形态为起点和终点的,其资本循环运动过程为:资本运动在筹资、投放、产出、分配4个节点上停留,因此,我们把它划分为以下4种风险类别:①筹资风险②投资风险③经营风险④收益分配风险。根据以上财务风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如下:
(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财务风险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①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因此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②确立长期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预警模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早地发现企业财务危机信号,通过寻找财务危机的原因,提出防范和解决危机的有效措施,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有效配置资源提供可靠保障。[2]
(2)加强资金管理,提高理财机制
要保证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必须拥有满足开发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因此,筹集资金理所当然成为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
①注重现金的管理,制定合理的现金使用计划,保持现金收支平衡,并保证企业日益经营对现金的需要。加强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确保所投资金的安全、高效,避免项目投资的盲目性。
②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管理。一是把好建筑材料采购关,在保证开发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采购到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二要要搞好建筑材料的验收及各种在用建材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入库材料的验收和登记工作,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囤积在工地的各种建材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因管理不善及某些存放露天的材料(沙、石砖瓦等)被盗而造成的损失。
③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快收回赊销账款,减少企业坏账损失风险,并且要盘活存量资金,逐步降低商品房空置率,减少资金占用量,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开发企业尽快步入资金良性循环的轨道。
(3)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成本管理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以成本为定价基础的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①确定开发成本项目和成本开发范围,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准确地计算开发产品成本。
②建立二级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实行成本责任制。开发企业应遵循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在财务部门下设立二级成本核算单位,如向材料部门、工程部门、经营部门等部门委派成本核算员,负责做好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工作,协助各部门完成财务部门下达的各项成本计划指示。同时明确规定各核算单位的经济责任,实行利益与效益挂钩。
③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努力实现成本管理目标。不仅要搞好事中成本管理,而且更要注重事前和事后成本管理,即对拟建项目的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的制定;对投建项目在执行成本计划中实行监督和控制,检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 发现偏差,及时修正,保证成本计划的有利实施。
(4)建章立制,规范财务行为
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重在财务,财务管理重在制度。为使企业财务管理迅速改变现有状况,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操作是强化内部管理的最根本的前提。因此,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根据开发企业经营活动及其财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从
征地=>动迁=>工程建设=>商品房营销=>物业管理,整个开发经营全过程的财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应适当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及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步伐。
注释: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盛光明 周会.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5(8):48-49.
参考文献:
[1]朱玉. 房地产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房地产业, 2003(2):64.
[2]李胜强. 浅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危机管理. 茂名学院学报, 2005(2):61-63.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的财务效果,从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以财务决策为例,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离开了风险,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归纳起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是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性或损失性。
企业产生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和我国加入WTO,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企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要使风险意识成为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企业只要做大做强了,就会有发展前途。
(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总负债占总资产比例过高。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资产中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构成比例失调,负债中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比例不当,都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债务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生产过程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届时企业将面临失去信誉,承担败诉赔偿的责任,严重的甚至导致破产。
(四)管理者投资决策失误
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失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搞“大而全”、“小而全”。近年来,不少企业看到海尔集团多元化投资成功,也仿效多元化经营模式,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经营风险,这本来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任何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然而隔行如隔山,原来适用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照搬到新的行业可能就不适用了。
二、财务风险防范建议及其具体方法
财务风险防范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前提下,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预计、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确保企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以实现企业既定财务管理目标的一种理财活动。笔者认为,财务风险防范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财务风险防范建议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理解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关系。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意识纳入企业文化之中,避免盲目决策,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风险防范就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研究风险的基础上,用最有效的方法把风险导致的不利后果降到最低限度的行为。因此,企业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外融资,也不论是研制产品还是销售产品,都应事先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以降低经营的盲目性和决策的随意性,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使用和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用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争取风险、收益之间的相互统一。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协调的行为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好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等内部主体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债权人等外部利益主体之间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关系。而财务风险管理则是企业为降低风险,在财务风险预测、决策、防范、处理过程中,用来完成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各种手段和工具。
(3)确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方式,合理安排债权资本所占的比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融资组合。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比例适当,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合理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保持企业资金良好的流动性。合理筹措资金,适当控制融资规模。
(4)实现优势互补,加大资本运营力度。采取资产兼并、债务重组、联营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既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又能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融资能力,进而可以达到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5)针对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一是建立客户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和判别。对信誉不好的客户应尽量避免合作,对资不抵债的客户应尽早收回货款,并停止供货,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将风险降至最低。二是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制度。对风险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集思广益,尽可能避免个人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三是建立统计分析制度。目前,许多企业虽然进行了多渠道筹资、多形式投资、盘活存量资产,但没有集中规范的统计会计资料将其显示出来,更没有做经常性的统计财务分析。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方法
(1)规避风险。企业对风险的对策,首先考虑到的是避免风险,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该项目能获得的利润予以抵消时,避免风险是最可行的简单方法。对不守信用的厂商应拒绝与其发生业务往来;对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投资项目要放弃;在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时要果断停止试制。
(2)减少风险。减少风险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控制风险因素,减少风险的发生。二是控制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损害程度。减少风险的常用方法有:进行准确的预测,如对汇率预测、利率预测、债务人信用评估等;对决策进行多方案优选和相机替代;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获取政策信息;在发展新产品前,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实行设备预防检修制度以减少设备事故;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采用可靠的保护和安全措施;采用多领域、多地域、多项目、多品种的投资以分散风险。
(3)转移风险。企业以一定代价、采取一定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他人承担,以避免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保险转移,即企业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等方式将财产损失等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二是非保险转移。即企业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
(4)接受风险。对于损失较小的风险,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风险的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就是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就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地计提风险基金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作者单位为鞍山市财政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 李冠众.论企业财务风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目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之一,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其财务管理工作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要影响。电力企业的电力定价、税收优惠等财务工作均需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执行,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严格的政策规定一方面使电力企业财务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使电力企业财务管理面临较大的政策性风险,无法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其次, 电力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多、金额大、规格不一致、分布较为分散、在资产总额中比重较大。相较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再次,资金管理是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电力企业,尤其是农村电力企业, 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着电费滞留的现象,不仅增加了电力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而且使资金无法及时归集,影响了资金规模效益的发挥。
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之一,各大城市对于电力的需求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加大,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来带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随着行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相伴而来的将是更为复杂、严峻的财务风险。对此,现代电力企业在进一步加大其经营、生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为有效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越发注重了对各项业务活动的监督、管控。然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受在岗人员业务水平、风险防控意识、管理方法、会计信息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面对财务风险主要是以应对处理为主, 而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风险防范、控制,即使能够在第一时间消除风险, 但也将蒙受一定的损失或损害企业信誉。以下,本文就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同时提出相应具体的应对的有效策略。
2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
(1)投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长期规划主要靠其自身的内部团队来完成,而对于特定项目的施工建设、运营维护,我国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支持较为有限,其主要是依靠企业自行完成筹资、融资。基于此种新形式,现代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就必须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相同步,以科学、合理的进程速度加大生产、经营规模,但随着投资数额、项目的增多,企业将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一旦发生资金拨付拖延、电网质量不合格、建设进度超期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行业信誉。
(2)支付风险。
现代电力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业务活动、投资项目,主要依靠于现金流的储备与使用, 即使国内许多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状况良好,但也只有在其预期现金净流量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满足各项经济活动需求、资产整体流动性良好的情况下, 才能按照有关合同中的具体条款、约定来按期偿付本息。在实际的经营发展中,电力企业现金流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调查、分析、评估等方法来测定当地的经济水平,但其中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例如:电费的收缴情况、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等。倘若电力企业无法按时、足额的实现预期现金流,则难以支付合同约定中的借款本息, 从而加大引发财务风险的几率。
(3)资产管理风险。
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产业,不论经营、生产规模的大小,在各电力企业的总体资产中, 固定资产占据绝对比例。对此, 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会涉及到财务、会计、仓储等多个部门, 而需要进行逐一分类的固定资产不仅有着诸多品种, 同时这些资产也具有价值高、维护成本高、分布广、变动频繁等特点,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各项监督、管控工作的业务量与难度, 以致于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侧重于能够预测、评估、市场价稳定的可控成本上, 而对于资产折旧等不可控成本的管理通常只是简单的核算、计提折旧、记录。此外,国内部分的电力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应收账款拖延、固定资产闲置、对外投资亏损等情况, 大幅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利于财务风险的应对。
3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电力企业应成立专门组织, 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金融政策等进行专业化研究,以更好地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同时结合行业分类、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 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预测和评估。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仅对外部宏观经济情况、行业财务状况、财税政策、利率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变化进行分析, 而且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以便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
(2)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
由于现代电力企业的下属分支、分部较多,为进一步加大对资金控制力, 企业应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在银行建立统一户头,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在实际的工作中,电力企业总部应设立专项的资金管理部门, 通过实行拨付备用金制度,利用集中后的“闲置资金”来实施具体的投资、还贷、调整等业务活动,有效减少了企业资金的零散、沉淀,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现金流。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在初步确定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以及总体目标后, 应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根据其不同职能部门、各个下属单位的经济需要,先行明确使用、管理资金时所需承担的具体责任,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防范风险、管控资金,从整体上提高电力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 而一旦发现资金预算的指标超限,则需要立即加以分析、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为广大电力企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对此,企业若要稳步、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加大资金管理力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从整体上、源头处来防范、控制、处理财务风险,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晓梅.探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杂志社2012(4).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这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兼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动机:获得特殊资产、市场多样化、促使产品、合理避税、减少竞争、高额获利、减少亏损等几方面。因此可以说,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或者整体偿债能力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被兼并企业与自身低成本的有效配置。企业依据于这种动机,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当然,这时候财务计划就成为企业能否兼并成功的最重要的计划。
一、企业兼并的本质
企业兼并其实就是企业不断扩大的一种方式,使企业逐渐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的有效手段。企业集团由于其自身规模的优势能有效的聚集资源,使管理具有协同性,而且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企业通过结合,不断的扬长避短,最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这就使不同的企业具有企业集团的首要特征。当企业并购后,母公司、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最终实现协调有序的运行。企业并购也可以使公司确立一个有利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规范的制度,使各个员工自动遵循。为了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并购一方的母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主导功能,不断制定管理制度、政策、发展战略以及组织章程,使整个企业之间不断协调有序运行。
二、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
目前所说的兼并,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人员和结构上的合并,而是需要企业之间,无论市场、产品、无形资产、市场、设备、资金、文化、管理,都不是单纯的求大,而是通过企业兼并,除去原有企业之间的集团集而不团、团而不集、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以及排除“生效应”。但是,由于企业兼并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短,企业并购后会存在许多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例如负担沉重、营运成本急剧上升、商业秘密外泄、高级管理者或职工人心涣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出现,相当于就是企业给自身设置了一个陷阱。
(一)企业兼并可能会使未来的企业集团经营不善 通俗地说,企业兼并就是一个实力稍微强的公司并购濒于破产或者实力稍微小的公司,当然,作为并购集团,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公司的整体业务运转更流畅,但是要想使所并购企业能够融入自身企业现有状况中,并且最终提高公司的整体业务,并购企业强有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实力是保证并购后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例如被并购公司不适应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所选企业和公司目标不符合,就可能会使公司未来的经营不善,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公司陷入经营的困境,导致整体业务下滑。并且公司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因此公司在并购之前必须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应付即将开展的工作,因为总有意想不到的开销,如被购目标公司的种种或有负债等。由于可能对并购企业的不了解,或者所并购企业对即将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尤其是当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这就不仅要求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该国家内竞争对手的情况。因为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对原先经营计划的冲击会造成被购目标公司与其他所在行业竞争,因此还需要了解已经或将要进入该市场的外国对手。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必须进行谨慎的思考,最好聘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项调查和专业咨询。
(二)企业兼并可能陷入信息错误陷阱 由于我国在并购时,信息取得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因此我国企业在并购后会发现前期获得的许多信息都是错误的,这会对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造成许多麻烦。企业在并购时,千方百计会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信息搜集,但是企业千方百计获得的信息,在后期都会发现存在严重的错误,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这些错误造成企业后期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因此不可忽视企业前期这些微小的错误,后期可能会发展成为企业致命的危害。因此,企业在并购前,为了规避这种信息错误,在并购前投入必要的费用对所并购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必要的开支主要作为企业分析所并购企业或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投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在签订并购合同时,加入对自身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依此作为未来一旦产生危害的补救措施。企业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目的就是使得买卖双方在法律的约束下,界定被购企业与收购企业的资产状况,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经营和资产的范围;它是卖方违约时买方权利的最主要保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买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于今后的误解、矛盾和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防范兼并风险对策研究
根据对企业兼并存在的潜在风险分析,企业在防范兼并风险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依据财务决策,选择正确的兼并方式 企业实施兼并后,在财务模式上主要有股份交易、承担债务、现金支付这三种交易方式。现金支付适用于那种兼并方具有很强的实力,具有多方面的资金来源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筹集到购买被兼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资金时,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现金支付方式,这种快捷有效的方式可以为兼并企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当被兼并方负债较高,而兼并方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为被兼并企业提供债务偿还,这时候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对被兼并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技术上,并通过这种方式为被兼并企业提供部分债务,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股份交易的形式;承担债务方式多应用于虽然双方企业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但是兼并方经济实力雄厚,或者兼并方虽资金不足,但在经营上能谋求协同效应且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情况下兼并方可以承担被兼并方的所有债务使被兼并方可以快速高效的投入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兼并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要充分的考虑到财务决策的影响。例如现金支付这种方式,在考虑是否要实施这种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一下为被兼并企业的支付的价格有多少,市场上被兼并企业的最高价格又是多少,如果收购了该企业后主要存在的风险有哪些,还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测试一下兼并后对企业未来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收益等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因素都应该考虑到收购中。但是反过来说,企业兼并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因此兼并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手段,它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因此企业在关注成本、收益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兼并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影响偿债能力的财务风险、贸然行动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关的法律风险以及规模庞大引起的营运风险等,这些对未来的财务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充分考虑企业兼并动机,制定合理的计划 通俗地说,兼并就是一家企业用证券、现金或者其他形式购买得到的其他企业的资产权,这时所购买的这家企业就改变了法人实体或者丧失了法人资格,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对这个企业的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些文献的阅读,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兼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动机:获得特殊资产、市场多样化、促使产品、合理避税、减少竞争、高额获利、减少亏损等几方面。因此可以说,企业进行兼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资本成本有所降低或者整体偿债能力有所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被兼并企业与自身低成本的有效配置。企业依据于这种动机,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当然,这时候财务计划就成为企业能否兼并成功的最重要的计划。
存入我的阅览室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存入我的阅览室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史东明:《核心能力论: 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整体而言,企业实行财务计划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资金筹措。企业在进行兼并计划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兼并资金的问题,企业可以考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发行债券、增资扩股、银行贷款、内部留成等。企业首先可以做的就是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应该选择哪种资金来源的方式,其次还需要考虑,要保证未来的合理运行,企业自身应该准备多少的流动资金,以保证后期的经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盈利的预测,包括现金流量预测、成本和费用预测、销售预测等。企业通过这些预测来确定收购的最大金额,以及确定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对股东或者债权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充分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发展成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收购另一家企业后,双方的融合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对于传统的一些经营模式肯定也会曝露出一些缺陷。因此企业在合理的范围内,就要对自身进行一个系统的重构。
首先就是企业收购时要充分利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并把它作为自身并购决策的依据。对于并购企业而言,使利润最大化,获得经济收益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企业在并购后,应从这种简单的财务效应中跳出来,而努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并购后,应对所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下充分的分析,通过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提高或者强化来对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补充;其次,企业在并购前也应该对被并购方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确定并购目标,取舍并购方案。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企业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有的变更。
并购目标的考虑也要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上。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通过对自身产业价值链或者竞争对手的分析基础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缺陷。秉持去差保优的原则,企业可以确定自己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来获得或者加强核心竞争力。当确定了自身需要弥补的因素后企业就可以在区域、技术、产业和行业等方面来确定准并购企业的范围。范围一旦确定了,企业的并购目标也就确定了,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前面所确立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条件,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内外部条件、行业竞争结构等因素,对并购企业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以减少后期运营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而言,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估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并购计划有一个充分的选择。评估结果出来后,企业就可以运用核心竞争力指标对并购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并购方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更新、维护、提高等方面的影响,并要充分以此为依据进行并购决策。大量的实例表明,并购对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可能使企业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能让企业超过对手,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拉大了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但是总体上而言,只要企业并购后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并购计划就是可行的。
财务决策在并购前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购后,企业应该做的就是依据规模经济原则或者协同效应,来充分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要素的配置,来保证企业从始至终都有一个确切的目标。当然,在日常的工作中,财务决策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部署、规划、培育、在线升级和维护是必不可少的。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的问题遍布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利润分配中的比例、负债与权益比例、存货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再是简单的管好用好资金就可以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时,通常凭借以往经验或根据自己主观臆断来进行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由于企业进行财务决策所依据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市场分析、经营分析等信息不可能完全反映事实,这些信息只是尽量接近真实情况,这就决定了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作用,缺乏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以及正确的财务管理决策,使财务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就会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另外,在财务管理中用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经常会得出差异较大的结论,由于决策人员在多种方法和方案中进行多次筛选,这也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存在。
3、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能够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很难准确预见和改变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应对措施不力,容易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通常,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资金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相互比例,以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正常周转。资金结构的合理比率应为产权比率6: 4、流动比率2: 1。
我国很多企业的资金结构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80%以上。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实现不了目标利润,到期债务将无法偿还,企业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二、创新型企业财务风险监管的有效应对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具体主要有: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二是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2、建立财务风险识别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识别是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在不利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财务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有:现场观察法和财务报表法。现场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具体的业务活动,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财务报表法,即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的会计资料,确定企业在各种情况下的潜在损失和原因,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已确定风险的存在和风险暴露程度。
3、适度负债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 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还有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企业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如果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成本率,就不能负债经营,只能用增资办法筹资。
4、加强资金管理。
①合理调动使用资金。防范财务风险,需要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根据企业自身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收支活动,使企业能保证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并且在还款和分红付息到来时,及时筹措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
②细化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在赊销商品之前应该确立信用政策,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有利于确保信用政策的全面落实。
企业经营运行中采取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可采取有效的集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基础管理水平,增强财务核算运作效率。目前,我国企业在采取财务集中核算模式时,未有效控制和管理税务风险。为了减少企业财务集中核算中税务风险,需全面分析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税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的税务风险
1.1、现代企业涉税业务的范围逐渐扩大,增加了税务风险的复杂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型企业涉及市场各个方面,而税务部门在对企业税务进行检查时,需要对企业年度涉税业务进行全面专项性检查,在出现问题时需贯彻企业税务各个方面,并不断向问题前后延伸检查。企业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时,就存在了税务风险,并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合并以及抵消。同时也扩大了涉税业务范围,增加了涉税业务类型。因此,也增多了企业税务风险点,提高了税务风险的复杂化。
1.2、企业实施集中核算模式后,办税人员得到精简,税务管理逐渐向粗放化方向发展。通常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大多数企业只有一个财务核算主体。比如我国地级市供电局通常只有一个财务核算主体,而税务管理人员需要面对多个纳税主体。另外,一些地区只有一个税务管理岗,通常会限制岗位人数,减少一部分税务人员。随着企业不断扩大的核算范围和业务范围,使税务人员每天需要进行众多的核算工作,偏重于核算工作,而税务检查、审计及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精细化处理。
1.3、部分工作人员需身兼多职,降低了税务管理效果。企业实施集中核算模式后,部分工作人员需要身兼多职,如出纳、预算、财务管理等,这些都会对税务管理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一些工作人员并没有接触专业培训,并不可以专业性的处理税务工作,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税务工作,降低了税务管理效果。
1.4、缺乏税务风险意识,未有效控制税务风险过程。部分企业认为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后,缺少财务部和财务人员无需对税务进行严格管理,逐渐放松了税务管理。并且认为税务工作在出现问题后只是财务部的事情,是税务人员的责任。另外,部分企业没有重视税务风险控制过程,当发生问题后才重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5、缩小了纳税筹划范围。企业在实施财务集中控制后,大都是由领导层下达战略决策,而下级单位被动执行。比如企业领导层统一决定个人所得税、年金、商业保险等项目,并且员工工资总额也是企业统一控制,并根据预算情况分月分发。此时财务税务管理人员无法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合理筹划工作项目,只有发放员工薪酬时,才合理安排工作项目,以此缩小了企业纳税筹划范围。
1.6、复杂的纳税环境,带给税务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税务政策无法满足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企业开展新业务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比如我国电力企业,由于税务政策不透明导致存在偷税、漏税及税务稽查补缴的现象。企业在执行新业务时,并没有明确税法是否存在合理性,造成企业存在不可忽视的税务隐患,而财务集中核算会扩大风险范围。其次企业需面临着多样化的税务执法环境。企业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各个子公司都会在财务集中核算的范围中,出现一个会计核算主体,多个纳税主体。不完善的税法使税务管理机关会随意运用权力,使各个部门面临同一税务问题时,有不同的税务处理观点,提高了税务管理的风险性。
2、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税务风险预防措施
2.1、强税风险管控能力
企业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税务风险管理指引,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企业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时,可以建设相应的税务管理部门。建设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有效防范税务风险,并可以为企业节约税务增加利润。同时要配备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对税务过程进行控制,控制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获取经济利益。
2.2、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税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快速发展,当代企业的发展是靠人才竞争,要想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大人才核心竞争力。税务管理人员在可以准确计算税额的同时,也能够熟知企业发展特性,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如会计、财务、工程、审计及法律等管理工作,可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方式;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大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2.3、实施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制定的税务法律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监测系统,合理应用纳税评估方法,积极开展自我风险监控,并对各风险项目进行有效分析。比如分析各项目税负率、税负变动率、成本变动率、固定资产变动率等。企业根据各项指标,建立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指标分析库,并定期进行评估,对异常指标进行关注,及时反馈风险信息。
2.4、税务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决策,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时,在不触碰法律法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各种税收政策,科学有效的安排经济业务,从而降低纳税成本,提高税收利益。因此,各企业需要让纳税管理人员可更多的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具有一定决策权力,同时也加强与各部门交流沟通,实现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
3、总结
企业在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国有企业,需要主动承担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纳税。在面对着税务风险时,可积极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并加强预防管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