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43: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二手市场的机遇与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出版时间:2013年
正文
近 日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异常活跃,无论是市场人气还是销量,都呈现出旺盛的局面。即便是几个新开的二手车馆,前几个月还无人问津,近两个月的销量却呈现出直线 上升趋势。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销售量,部分二手车商利用双节推出大甩卖,销售量暴增。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但是二手车市场却显得异常温暖。 观研天下行业分析师指出:北京几大二手车市场最新的统计结果表明,过去的几个月里,二手车委托量及成交量都略有下降。但是随着传统车市淡季的结束,二手车将在金九银十的月份里迎来一个交易小高峰。
销量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秋节三天假期的到来,大家有时间出来逛逛,而且中秋节的甩卖促销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来二手市场看车的人络绎不绝。销量也比平 常上升了很多。而现在又快到国庆节了,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也都纷纷决定要在国庆前夕将降价进行到底,利用薄利多销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整体利润的上涨。可见 随着金九银十的到来,近两个月二手车的交易量还是较为可观的。
另外,国家也将出台相应政策,在2013年10月1日时,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就将正式实施。从 新三包政策的条文上可以看出,无论是新车还是二手车。只要是在此规定范围内,都适用于新三包政策。市民购买在规定范围内的二手车会比新车节省一部分费用, 但同样也会享受到新三包政策的规定,更带动了大家对二手车的信任。并且二手车经销公司也得益于新三包政策,避免承担了很多不应承担的责任,并降低了运作成 本,并且还能够避免个别质量较差的车辆流入二手车市场。二手车市的发展定当更加红火。
观研天下在《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中提到:二手车市在传统旺季旺上加旺,二手车市的老板们为“金九银十”的到来,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销量一升再升。再加上国家三包政策的出台,对经销商和市民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二手车市也展现出了新的活力。未来的二手车市场的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期待的。
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9)
201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创出历年新高。2011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达433万辆,同比增12.47%;累计交易额达2108.8亿元,同比增 18.56%。交易额增长快于交易量增长,国内二手车成交单价增长明
显。2012年上半年,在国内新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二手车却迎来了快速增长。今 年上半年,国内二手车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交易量达231.29万辆,相比2011年同期增长18.48%;交易额为 1129.18亿元,同比增长28.17%。2012年6月,除华北地区增长5.83%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占全 国交易量比重最大,分别达到11.03万辆和11.20万辆。《商务部关于促进汽车流通业“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持续增 长,2015年二手车交易量将超过1000万辆,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作为第十二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新增服务板块,品牌二手车 展区也将跻身于寸土寸金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为整车主展区的有益补充。可见二手车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瞩目。对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 新车船税办法,据调查车船税的大幅度调整,对大排量二手车冲击最大,尤其是3.0排量以上的二手车,二手车的交易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预 测:2012年二手车交易量将会达到650万辆,增长率约在20%左右,到2016年将达到1000万辆,预计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
观 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报告书《中国二手车市场产销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2014-2019)》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 (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
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 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调 研方式和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 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 等院校的文献资料;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 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中国二手车产品概述 第一节二手车产品定义 第二节二手车产品特点 第三节二手车产品用途分析 第四节二手车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2010-2016年中国二手车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投融资发展环境 一、金融开放 二、金融财政政策 三、金融货币政策 四、股权债券融资政策
第三节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一、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二、国外相关政策标准 第四节汽车产业政策 一、汽车产业政策解读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三、汽车产业集群 第五节汽车产业趋势 一、汽车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二、规模化发展
三、新形势下的汽车产业发展路线 第六节汽车产业发展新规划 第七节汽车金融 一、汽车金融概述
二、汽车金融基本途径 三、汽车金融服务发展
四、中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和趋势分析 五、中国商业银行汽车金融服务分析 第三章二手车行业国外市场发展现状 第一节全球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亚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一、韩国二手车市场 二、日本二手车市场 三、印度二手车市场
第三节欧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一、德国二手车市场 二、法国二手车市场 三、瑞士、意大利二手车市场 第四节美洲地区主要国家市场概况 第五节全球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 第四章二手车行业特性分析 第一节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SWOT分析 一、二手车行业优势
二、二手车行业劣势 三、二手车行业机会 四、二手车行业风险
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五章中国二手车行业供需分析 第一节中国二手车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中国二手车数量分析 第三节中国二手车市场需求分析 一、2011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 二、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 三、2012年我国二手车市场销量预测 第四节中国二手车消费状况分析 一、全国二手车销量红火
二、服务日趋完善,品牌二手车商崛起 三、二手车源更充足,车型更丰富 第五节中国二手车价格趋势分析 第六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进口分析 第二节2008-2011年二手车行业出口分析
第七章中国二手车行业运行经济指标分析 第一节全国二手车行业规模分析 第二节中国二手车行业产销分析 第三节中国二手车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中国二手车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中国二手车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六节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分析 第八章国内主要二手车企业分析 第一节上海安悦二手车交易市场 第二节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经营业务
第三节恒发二手车贸易有限公司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荣誉及发展情况 第四节云南融联二手车交易市场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经营数据分析 第五节兴隆二手车交易公司 一、企业介绍 二、企业主营业务
第九章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分析 第一节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一、全球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二、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厂商和经销商合作风险分析 二、政策投资风险分析预测 第三节二手车行业投资建议
第十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前景分析 第一节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二手车行业发展分析 二、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第二节二手车行业运行状况预测 一、二手车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 二、二手车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三、二手车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十一章中国二手车行业投资的建议及观点 第一节投资机遇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 二、企业在危机中的竞争优势
三、欧债危机的影响与分析 第二节投资风险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四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附录
附录:汽车“十二五”目标 图表目录
图表:GDP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图表:2010-2012年上半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走势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盈利能力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偿债能力 图表:2011年中国二手车市场运营能力 图表:2011年1-12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2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3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4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5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2012年1-6月全国汽车产量 图表:伊朗汽车市场份额示意图 图表: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增长趋势图
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什么是二手车行业调研
二手车行业调研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二手车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市场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二手车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二手车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方法帮助客户深入的了解二手车行业,发现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管理和运营能力。
二手车行业研究是对一个行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的市场容量、行业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行业演变趋势、行业的成功关键因素、进入退出壁垒、上下游关系等。
关于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核心内容
调研企业通过自身营销及庞大互联网市场,掌握市场宏观微观经济,为国内外的企业单位、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提供专业可靠的市场情报、商业信息、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2、研究报告使用人群
我公司报告使用者范围较广,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或团体。 3、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内容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行的二手车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书主要研究二手车行业市场经济特性(产能、产量、供需),投资分析(市场现状、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以及区域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竞争因素等)、工艺技术发展状况、进出口分析、渠道分析、产业链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的主导驱动因素、政策环境、重点企业分析(经营特色、财务分析、竞争力分析)、商业投资风险分析、市场定位及机会分析、以及相关的策略和建议等。
4、调研方式和数据来源
观研天下有自己独立研发部门。部门成员分别擅长在中国宏观经济、食品、医药、机械、IT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采访各行业资深人士,并进行约稿。各行业公开信息: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数据部分来自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 & Info Consulting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nsight & Info)
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 company mainly provides enterprises,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port, data product and solution on industrial research, investment analysis, market survey, etc.
核心理念(Core Values )
持续创新>> 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 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 和谐发展>> 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 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ource of the Corporation:Only innovation enables the Corporation to survive and develop.
作为中国最大的游戏增值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2010年,5173的营业收入达到了70亿元人民币(约合10.769亿美元,按人民币对美元6.5:1的汇率换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拿前不久刚刚出炉的2010年四大门户网站财报数据为参照,除了腾讯的营业收入达到29.665亿美元以外,新浪4.026亿美元、网易8.58亿美元、搜狐6.省略)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李治银的话:“5173自开张第一天就有现金入账,而且开业至今几乎从来不投任何广告。”从不缺钱的理想状态,对于众多挣扎在盈利生死线上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何等地令人艳羡,这也令5173成为风投眼中的香饽饽。创立至今,该公司已经获得了包括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VC)和华登国际等全球著名的投资机构多轮、总额近千万美金的风险投资。
如今,围绕网游虚拟物品交易产业,5173已经发展出担保、寄售、自助交易、求购、代练等五大服务业务,以及游戏币交易、账号交易、点卡交易和装备交易等四大交易产品,成为日成交订单16万笔以上、活跃注册用户1500万人、日新增注册用户超5万名、日均新单超36万笔以及日元独立IP超550万个的超级网游虚拟交易平台。
事实上,长期以一个第三方交易平台身份致力于虚拟和数字产品领域的开拓,不仅带给5173在用户群培养以及财务上的巨大回报,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对于数字产品以及电子商务2.0时代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随着移动互联商业模式的创新,5173原先单纯以网游为核心的虚拟交易平台也演化出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李治银看来,未来两年将是5173集中发力的两年。除了网游产品领域,5173将会延伸其他数字类虚拟交易产品。譬如说,针对当下火热的团购券、数字抵用券,或者某些数字电影演出票,可以实现在5173平台上的虚拟交易;再者,针对各类手机、银行卡类的积分,也可以实现在线交易;甚至涉及到彩票的买卖,以及音乐、视频、图片的版权交易等,但凡不发生实际物流的产品交易,5173都将重点考虑。
而之所以紧盯“不发生实际物流的产品交易”,恰恰反映出了5173的产品定位与竞争策略。举例而言,倘若你在美团网上团购了一顿大餐,付费后获得了一个电子凭证,但由于一些原因你想出售这个电子凭证,就可以在5173平台上获得实现。李治银表示,“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会去跟具体的实体商铺发生任何关系。”这种表述在当今这个充满互联、竞争与共生的商业生态中,似乎难以想象,难免会被定义为“充满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但仔细了解过5173的优势,人们就会对它的创新模式颇具期待。简单来说,5173所擅长的就是在虚拟世界里将用户的实际利益进行转化。而这种转化,依托的是电子商务时代网络交易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及平台和交易流程的高度明晰化。
这也意味着,对于想进入虚拟交易的潜在竞争者而言,并不是仅仅建立一个平台就能挣得钵满盆满。因为在整个虚拟商场中,有两样要素对电子商务平台至关重要。第一,对客户喜好专业且深刻的认识,这与实体交易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要求。实物商品交易的实现,建立在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前提下,最终可以通过交易结果评价消费体验。相比之下,虚拟物品交易却缺乏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第二,也正因此,服务的品质就显得异常关键。由于没有实物作为一种信心保证,也即意味着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整个平台的客服能否给予买卖双方一种信心保证将决定着交易的成败。
李治银认为,上述两大要素恰恰是5173多年来引以为豪的优势。“平台能不能给人提供一种非常透明而且是高效的、高品质的服务,从而能够吸引用户、并被用户认可,这是非常关键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5173已经培养的2000多人的客服团队。“随着未来业务的成长,需要增加客服人数,但是这个增长肯定不会跟业务的成长同比。多年来我们总结了关于虚拟物品交易的客服经验,目前已经实现了客服制度和系统建设的智能化和体系化。很多客服流程并不完全依赖于人工。”
李治银将目前国内网上数字产品的消费主力界定在20?40岁的群体之间,针对这些人群,他们对数字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两大重要特性。首先是安全,其次是希望交易的快速实现。基于这两个方面,5173未来的整个平台服务的流程以及服务细分的规划,都将以磨合性来进行,以适应其所拓展的虚拟数字产品领域里的新诉求。
公众化的考量
尽管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但李治银仍然坚持5173只是一个行业初创者的角色。事实上,在加盟5173之前,他曾在1998?2009年期间任职用友软件助理总裁兼ERP及行业解决方案事业本部副总经理。多年的企业咨询服务背景与管理经验,使得李治银对5173的未来有着更深刻的个人理解。在他看来,5173的成功一方面来自对网游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洞察,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整体环境的快速变化也让这家原先沉浸于埋头挣钱的公司到了必须正视自己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转折点。正如李治银过去常常告诫企业客户的那样,现在已经到了5173认真思考自身管理命题的时候了。
“一个公司的发展必须要有兼容关系。其实说白一点,我们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然后指着田里的。”在李治银加入5173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力推内部管理调整,希望通过战略目标的重新梳理,以及相应执行计划表的制定将5173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此为契机,在他的推动下,5173整个企业内部正逐渐构建起一套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标准,“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我们将基于这一出发点重新构建管理架构和制度流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套架构目前运行良好”。
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战略的设定、目标的落地,最终都将落实到具体的执行人。而作为一家成功的民营企业,如何说服创始人团队对管理层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也考验着李治银作为首席运营官的功力。“我们既要在传统网游领域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精工细作,获得成长跟回报。同时也要让管理团队关注一些新的领域,他们整体的管理能力必须要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作为他们自身,很多管理知识的更新和管理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挑战。”为此,5173先后引入了高管团队的短期和长期培训的各类项目,譬如先后送几位高管去北大就读EMBA课程。
而谈到公司品牌层面,李治银也坦言,过去公司对外界了解比较少,未来随着5173的业务调整将进入一个核心期,公司立志于成为整个虚拟领域里全球最大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为此甚至不排除短期内进行海外架构搭建的可能性。因此,他也希望通过更有针对性和辐射力的方式,将品牌的公众影响力快速放大。
从70亿到200亿
目前,网游虚拟交易产品与服务的收入仍然占据5173全部产品营收90%以上的份额。也许是谙合着业界有关5173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在资本市场谋求上市的猜测,该公司的新业务从去年底接连浮出水面。
首先要启动的是手机平台业务。按照李治银的构想,将分三个阶段来推进相关产品服务的拓展。阶段一是让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登陆5173的整个交易平台,搜索或查询其想要购买的物品,或者说他交易成功后物品的具体情况;阶段二,2011年6月底到7月初将推出APP Store应用程序和安装平台上的应用软件;阶段三,基于手机目前的应用,向用户提供及时与交易相关的信息服务和资讯。
其次,在三年内进一步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为未来延伸产品的导入提供空间。目前,甚至虚拟平台交易的数码票券产品、积分类产品已面向公众启动。
第三,到2012年交易平台达到200亿元的营收。对比2010年其收入70亿元的水平,这种跨越几乎难以想象―相当于每年收入翻倍。而要实现这种规模的升级,单纯依靠产品线上的创新显然远远不够。由此让人推测,一直不缺钱的5173,未来将会主动冲进资本市场的怀抱。除了未来将在海外市场有一些并购动作,李治银也表示不排除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动作。“只要是跟业务相关性比较高,和定位比较符合的运作,我们可能都会考虑。”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2-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产能、销量均实现巨大突破,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从目前流通模式来看,主要有现金购买、汽车信贷、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四种类型;相比前三者,汽车融资租赁在我国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汽车行业自身的增长①。在欧美发达国家,汽车融资租赁是新车销售的重要方式,在北美地区融资租赁形式进行的汽车销售占总销量的比重接近50%。相比而言,我国以融资租赁形式销售汽车的占比却微乎其微。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工具,汽车融资租赁不仅有助于刺激汽车消费、带动汽车行业的整体销售规模。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生产的增长,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境内便出现了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但受行业发展不规范、外部制约条件多等影响,整体行业规模小且发展缓慢。直到2008年《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和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为境内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发展机遇。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国内汽车融资租赁业开始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规模。但因发展时间较短,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等先发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现状
(一)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汽车融资租赁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最初,从事汽车融资租赁的企业利用政府对于汽车使用级别的限制,以融资租赁的名义“高价卖车”,规避政策制约。随后,政府出台措施禁止从事汽车融资租赁业务。20世纪 90年代,受汽车出租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影响,部分租赁公司开始尝试采用融资租赁的手段销售汽车。尽管在1997年出台了《关于不得以融资租赁方式变相销售购买小汽车的通知》叫停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但是部分融资租赁机构却选择“以租代售”、“租赁赠产权”等方式变相开展业务。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的发展都是受到限制的,因而整体规模较小。2005年,《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中提到“融资租赁包括汽车”,此外,内资融资租赁试点单位还包括两家汽车融资租赁公司。2008年,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在汽车金融公司的经营范围里新增了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售后回租业务除外),为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因早些年汽车融资租赁价格较高,且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整体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汽车租赁是市场渗透率(租赁汽车的数量占乘用车总保有量的比例)较发达国家市场明显偏低。目前,国内个人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基本未开放,即使是公司车队,租赁渗透率也不到10%,且客户基本为外企;而在发达的成熟市场,每年近50%的车辆会以融资租赁形式出售。在新《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出台后,许多融资租赁公司和相关机构开始积极寻求与外界的合作,专门的汽车融资租赁公司也日益增多。表2给出几个代表性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基本情况。
(二)当前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2-3]:
1.银行资本主导模式。国银租赁公司为例,该公司以厂商租赁和经销商租赁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国内率先开展商用车租赁业务。具体来讲,该公司根据不同商用车的特点与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融资租赁业务,为国内商用车制造企业进入研发、生产、销售、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专业的金融租赁服务。目前,国银租赁的用户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与一汽解放、福田汽车、陕西汽车、东风汽车、北方奔驰、红岩汽车、华菱汽车等11家商用车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安飞士-安吉营运模式示例。这一模式主要反映了安吉租赁公司的业务特点,该公司由上海汽车总公司和跨国汽车租赁公司AVIS(安飞士)各出资50%组建而成,系中国首家汽车租赁合作公司。而安飞士-安吉营运模式主要由母公司筹措(包括向银行出售结构性金融融资产品等)资金来采购上海大众和通用的折价车辆,并通过向企业提供中高端车辆、基于整车厂4S店以及大客户部门来实现融资租赁。
3.厂商主导融资租赁。此类模式的公司业务通常涵盖范围较广,除融资租赁业务外,还涉及经营租赁业务、向国内外购买租赁资产、租赁财产的残值处理及维修以及租赁交易咨询与担保等。但因2013年8月起对融资租赁中增值税缴纳税基的严格控制,新的税务条款下,车厂需要缴纳额外的增值税额,这对于该模式下的租赁公司发展提出了挑战。
4.经销商主导租赁公司。以庞大欧力士租赁公司为例,该公司系2012年由庞大与日本欧力士集团合资组建而成,依托“庞大”的经销商渠道开展融资租赁以及经营租赁等租赁业务。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国21个城市开展了融资租赁。
5.融资租赁租赁。以2011年3月成立的广汇汽车租赁为代表,该公司退出了以“汇购”为主题的融资租赁形式,这一形式涵盖了“选购、采购、惠购”,并提供了包括气球融、515轻松融等在内的丰富业务类型。此外,在销售渠道上,广汇汽车租赁除了利用自身经销商渠道外,还与其他汽车经销商、二手车公司开展了合作,并推出了二手车融资租赁业务。当然,因广汇汽车租赁的业务运作模式与售后回租相近,故融资租赁中增值税缴纳税基的税款修订对其经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上述几种汽车融资租赁经营模式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也同样有自身的细分市场,可以看出国内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势头还是较为迅猛,但因规范的行业发展历时较短,现阶段的整体行业规模仍旧较小[4]。根据国银金融租赁陈勇军的说明,当前国内汽车金融的渗透率仅超过10%,远低于成熟市场[5],相比而言,其市场占比则更小,因此,国内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也正因如此,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汽车融资租赁公司都纷纷在谋求扩张。在近期的发展中,汽车融资租赁业也在积极寻求行业的创新发展,2013 年末,广汇租赁发行了国内收个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汇元一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尽管国内车金融公司的资产证券化(ABS)尚处探索阶段,且业界对此的看法也不统一,但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其意义也十分明显。
三、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当前阶段的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并在与国外先发地区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将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规模相对较小
因长期以来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受到政策限制,现阶段行业整体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市场上开展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机构,主要是各类融资租赁公司、有汽车厂商背景的大中型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相对于汽车销售的其他渠道而言,只有极少量的车辆销售借助融资租赁业务。
(二)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汽车租赁业务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在前期运作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车辆,并且为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还要有专门的资金投入用于车辆的更新过程,这也就需要融资租赁企业用于广泛的融资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汽车融资租赁公司均是依靠自有资金或借助银行信贷资金,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较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在车辆使用年限、损耗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滞后,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三)相关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相关法律规范尚不完善,对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全面。比如,汽车融资租赁合同中关于出租人、承租人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方面存在的冲突等问题。目前,只有浙江杭州等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关规范措施,给出了“融资租赁车辆出现交通肇事时对承租人追责”的规定。
(四)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经营风险较大
现阶段,我国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整体风险防控水平不高,对于承租人关键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弱。同时,国内征信业发展正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缺乏专门针对汽车融资租赁领域的信用评估,使得开展针对租赁车辆承租人的风险评估存在困难。即便是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对承租人的条件作出了规定,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但仍然存在手续繁琐以及后期预警与催收工作薄弱等问题[6]。
(五)新车与二手车市场关联度低
拥有良好的汽车物权退出机制对于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汽车消费信贷而言,汽车融资租赁的一大优势便是:合同期满,承租人可以选择退租、续租或买断等方式进行处理,而如果合同期内承租人违约,那么出租人还可以通过回收汽车来再次租赁或出售。因此,二手车市场是否健全对汽车融资租赁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欠发达,通过汽车退市来回收资金的过程较。在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很难真正形成规模。
四、汽车融资租赁特点及国外发展经验
(一)汽车融资租赁特点
汽车融资租赁是国外较为常见的汽车经营销售模式,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揭示其特点。本文从与传统的经营租赁和消费信贷的比较来进行阐述,与经营租赁相比,融资租赁的最实质的区别在于转移了与汽车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除此之外,汽车融资租赁与汽车经营租赁还在承担成本、租赁程序、租赁目的、租赁期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见表3)。
此外,汽车融资租赁与汽车消费信贷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融资范围、初始条件和定价等方面。一般说来,汽车融资租赁相对灵活,租金总额和本息总额要高于汽车售价,但能够满足一些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见表4)。汽车消费贷款与汽车融资租赁之间的主要差别由车辆的所有权所决定。
(二)国外发展经验
通过对欧美发达市场的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国外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的汽车融资行业规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融资租赁业的规范发展主要依赖其相对完善的民商法以及税收体系,对于汽车融资租赁价格、期限等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可依据诸多合同法规和判例来解决。
2.宽泛的市场准入条件。适度合理的竞争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对于汽车融资租赁业而言,也同样如此。也只有对出租人的准入条件放宽,才能有效降低汽车融资租赁价格,较好的推动行业发展。以美国为例,除了专业的汽车金融公司外,从事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机构还包括商业银行、信贷联盟、信托公司等。
3.丰富的融资渠道。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以美国为例,其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便是融资渠道逐渐丰富,从最初的内源融资(即自身的盈利积累资金)到外源融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普通股份融资、债务融资、优先股融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到20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转向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相结合、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相结合的融资道路,以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为代表。
4.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租赁车辆的高移动性和变现性方面,因此,加强汽车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管理也是增加行业发展的关键。因国外汽车融资租赁业的规范发展历时较长,其风险管理技术也相对先进。以美国为例,从其风险管理内容来看,带有明显的流程管理特征,涉及租赁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信用风险评估,并在具体的操作中纳入了包括判断分析法和量化分析法在内的诸多控制措施。
5.汽车市场的关联性强。在国外先发地区的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中,新车市场和二手车市场紧密相连。通常情况下,汽车融资租赁公司的大部分车辆系通过靠签订回购合同从生产厂家租赁,合同到期后车辆由生产厂家收回,经整修环节后再投放二手车市场。在汽车融资租赁业务中提升新车市场和二手车市场的关联性,对于融资租赁公司和汽车厂家的发展而言,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融资租赁公司可借此扩大经营规模,并且有利于减少车辆维修支出;而汽车生产厂家则可以借助租赁市场回收资金,保持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通过二手市场得到不小的回报,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6.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于控制汽车融资业务的风险而言,开展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也是极为重要的,基于这样一个评估体系,汽车融资租赁公司能够较为迅速的进行承租人的信用评价,给予合理汽车租赁风险价格,降低业务风险。
五、推动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改善法律环境
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通过立法从本质上规范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明确汽车融资租赁相关环节的关键问题,为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撑。其次,协调融资租赁行业的部门监管,推动银监会和商务部在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发展中的协调监管,在落实《融资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的
(上接第68页)基础上,积极协调尽早推动《融资租赁发》的颁布实施。
(二)出台优惠措施,促进行业发展
鉴于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对汽车工业发展和拉动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应积极出台优惠措施,帮助汽车融资租赁企业减缓经营各环节中的税收负担。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对汽车租赁业设置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措施。
(三)扩大市场经验主体,强化市场关联建设
以降低业务发展成本、推动行业发展规模为宗旨,积极纳入更多的汽车融资租赁市场主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汽车融资租赁竞争格局。尽快培育和发展成熟的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连接汽车生产、销售与汽车金融的重要纽带[7]。
(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降低汽车融资租赁经营风险
对于汽车融资租赁企业来说,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容忽视。就企业自身而言,需密切关注自身经营管理、资产负债、账户资金、信誉等方面的情况,做好内部风险防控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外部风险的方法能力。对于汽车融资租赁行业整体而言,应积极推动专门的信用评估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加快建设与完善,并积极探索流程管理在风险防范重的应用切入点。
(五)搭建网络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租赁企业不仅应当提高信息化水平,把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经营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高重视程度,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鉴于电子商务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企业还应当搭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租车业务,获取更多赢利创收机会。同时,通过新渠道和新的营销模式,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加冠.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陆晓龙.汽车融资租赁业务模式与信用风险管理[J].上海汽车,2014(7):30-32.
[3]王平.中外汽车融资租赁比较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9):119-121、127.
[4]李超.汽车融资租赁蓄力“点金之术,资金需求暗涌待破“车在逋尽[N].中国证券报,2014 -04-18.
一、引言
汽车租赁是指汽车消费者通过与汽车租赁公司之间签订各种形式的合同,以在规定时间内获得使用权为目的,经营者通过提供车辆功能、税费、保险维修等方式实现投资增值的一种实物租赁形式。2009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汽车租赁市场,汽车租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空前重视。汽车租赁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增强“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提高车辆、道路、停车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旅游业、汽车工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汽车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
1、租车的独有优势特点
车型可随时更新,减少了消费者购买车辆所带来的精神磨损;将车辆维修、年度检验的烦恼都转移给了租赁公司,减少了了消费者的负担;可将租车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流通增值过程,充分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发生交通事故时,租赁公司能全力协助等。这些优势特点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
2、有效消费需求的增加、配套服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驾驶技能广泛普及,企事业单位用车制度改革,汽车租赁需求将十分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是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城镇化及流动性的增加,为汽车租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驾驶员数量大幅增长,为汽车租赁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亿辆,其中汽车8500万辆;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达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员为1.38亿人。取得驾驶执照人数的增多,将大幅增加汽车租赁消费群体的数量。
三是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储蓄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了向上拓展的空间。
四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民航客运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商务等旅客流动创造了极大便利,也为汽车租赁创造了机遇。同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我国信用卡发卡总量达2.3亿张,这将为汽车租赁拓展业务、快速结算租赁费用提供有力支持。信用卡的普及为租车业带来了质的提升,深圳的至尊、北京的神州、上海的一嗨、广州的瑞卡等大型全国连锁店相继建立,它们在全国发展连锁店,网点遍布30个左右主要城市,推行了一样的“2证1卡”手续,即凭身份证、驾驶证、信用卡可在任何网点租车,解决了手续不便的大问题。
3、风投(VC)的关注
汽车租赁业作为“车轮上奔跑”的朝阳引起了风投家们的极大关注。2006年至2007年,至尊租车共获得海纳亚洲、香港麦达基金投资5500万美元;2010年9月15日,中国租车行业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投资数额最高的一次合作开启联想控股宣布以股权加债权的形式注资现金12亿元人民币并完全控股神州租车。同时,上海一嗨租车获得以高盛为首的投资者70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及国内多家银行的数亿元人民币的授信和债券融资。这都给租赁公司们带来了质的飞跃。
三、中国汽车租赁行业现实环境
我国汽车租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汽车租赁车辆十多万辆、产值140多亿元,汽车租赁业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地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展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汽车租赁业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但是,我国汽车租赁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1、市场集中度低、不具备产品差别化
企业规模小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汽车租赁业起步晚,绝大部分规模很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80%的企业运营汽车不足50辆,70%企业的正式员工不足5名,85%的企业汽车租赁站点数低于2个,即使规模较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也只能实现在本地或本区域的服务,至今未能形成遍布全国的租赁网络。从目前市场发展态势来看,基本上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足鼎立的稳定局势,但从行业整合程度来看,前10名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不过11%,前5家只占8%。我国最大的汽车租赁企业首汽,市场占有率也不到3%,远远小于其他国家的整合程度。再者,汽车租赁公司的服务不具备产品差别化,使得产品的可替代性较大,交叉弹性变大,进一步影响了市场集中度,不易形成规模经济。
2、缺乏完善的诚信体系
在国外只凭驾驶证就可以租车,而在我国还需要身份证,若是机构租赁,企业还得出示营业执照,这种繁琐的手续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汽车租赁业属于朝阳产业,初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而具有很大的经营风险,诚信体系的缺乏会给汽车租赁公司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极大阻碍了它们的发展。
3、网络化不足,品牌化不高
全国汽车租赁的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异地租车、还车业务还未得到有效开展,异地汽车修理也存在问题,因为某些地区根本不存在一些高级车辆的4S店,不能充分发挥汽车租赁的便利性。汽车租赁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自身品牌建设,服务理念落后,业务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成气候的租赁公司少之又少。这些都使汽车租赁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4、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
国外汽车租赁市场起步早,并且成熟。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租赁已形成网络化、规模化经营。美国1918年创立了首家汽车租赁公司,当时只有23辆汽车。至2010年,美国汽车租赁车辆已达160多万辆,收入规模为200多亿美元,从业人数达12万多人。日本汽车租赁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伴随日本汽车产业的成长而发展。至2010年,日本汽车租赁车辆已达300多万辆,占新车销售比例的12.5%、汽车保有量的3.84%。国际汽车租赁公司在其经营业务和腹地不断迅猛扩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极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1)经营的车辆以经济型和小型车为主。34%属于经济型车,40%属于小型车,只有9%为豪华和特种车辆。
(2)国际汽车租赁公司与汽车生产厂商合作紧密,通过汽车制造厂商提供的服务,汽车租赁公司的庞大车队实现了车辆的快速更新。资料显示,在美国汽车批销量结构中,30%是销售给了租赁公司,福特公司的批销量占到了该公司总销量的23%,其中50%是卖给租赁公司。
(3)救援保险等基本保障体系完备。国外汽车租赁公司与专业救援机构组成了完善的救援保障体系,开通救援专线为租赁车辆提供及时救援服务。在汽车租赁保险方面,除了一般车辆的险种外,国外汽车租赁公司还开展了针对租赁车辆的专门险种,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保障了消费者权益。
(4)具备良好的外部配套条件。以高速公路为纽带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高效的全球信息网络及卫星导航高新技术。
(5)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估和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水平。
(6)汽车租赁业得到了国外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机场、地铁站,政府部门都会专门规划出给汽车租赁公司停车的停车场,作为租赁公司最大的一个配套设施得到了大力支持。
四、中国汽车租赁业的发展战略
中国入世及更深层次的开放后,国内市场成为国际跨国公司及财团争夺发展租赁市场的重点。在巨大竞争下,本土企业该如何打好这一仗,牢牢抓住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国机会成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充分借鉴国外汽车租赁业发展宝贵经验的同时,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本土,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中国汽车租赁业发展的各种限制因素以及突破口,开辟出中国特色的汽车租赁行业发展之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政府方面
加强政府规制,这主要体现在法规建设、产业规划、财政支持方面。现阶段汽车租赁业由于管理法规和政策指导的缺失,基本处于盲目发展状态,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体系至关重要,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并将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逐渐使其成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在财政上要增加投入,如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地方建设租赁汽车专用停车场,为租赁服务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渠道。
2、企业方面
(1)从消费群体入手,分析中国汽车租赁的客户结构。资料统计发现,中国租车客户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跨国公司、金融机构,他们的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在财务资金安排方面不能用于购买车辆这类固定资产的投资,他们只能作为费用开支,这是世界500强的国际惯例,金融机构也是这样,现在政府新组建的一些部门也采取集团采购租车的方式而不是采取买车的方式,这个层面上的用户越来越多,占了60%左右;第二层面的业务是酒店配套用车,包括会议的用车,这部分业务波动比较大;第三层面是一般社会的业务,私人用车、单位个别的接待用车,约占15%。根据客户需求来决定我们的车辆结构、数量的供给,将有利于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周转率,从而提高公司的报酬率。
(2)完善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汽车租赁业存在着极大沉没成本这一退出壁垒,因而要将该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持续亏损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与二手市场建立联系,降低沉没成本带来的损失,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规制,消除政策法规方面的退出壁垒,实现优胜劣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应。鼓励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支持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在各地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为异地租车、异地还车创造基础。
(3)引导加强合作,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汽车租赁作为服务行业之一,要充分利用行业间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汽车租赁企业要加强与汽车生产厂商的紧密合作,并通过与火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相结合,延伸服务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产品,实现满足客户消费需求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4)加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租车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如何防范经营风险是这个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以北京中等规模的租车公司企业为例,每个员工平均要管几十辆车,而且像这样规模的企业在不同地区会设有很多网点,网点一多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由于跨区域管理上的混乱和没有任何监控手段加以控制,过去骗租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上述问题、防范风险只有通过GPS监控、网点联网、CRM客户关系管理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来管理企业。使用GPS,扩大汽车租赁企业的业务范围。通过对企业不同网点之间的联网,达到信息共享,由总部统一收集各门店和网点业务进行系统管理,一方面可以实时掌握各网点车辆的出租情况,便于集中、高效管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客户的信用记录,评估其信用状况。使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每一位客户建立档案,来考核客户的信誉度,防范信誉风险。
(5)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如上海大众汽车租赁公司就采取了一种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方式,在接待外宾的时候,他们要对驾驶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能充当半个“秘书”的角色,不仅会用外语与客户进行交流,而且还充当导游,并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至尊汽车租赁公司则采取了“体验式消费”的服务,鼓励更多的人以较低的价格来体验怎样自驾旅游,慢慢接受租车这一新的消费方式。
3、消费者方面
首先,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性消费者,敢于尝试体验租车这一新消费形式,并对租赁公司的服务进行监督,积极做出反馈,以促进租赁公司不断改进其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行为时,一定要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与租赁公司签订正规合同,检查车辆是否购买了全面保险等,确保自身安全地享受服务,从而促进市场更有序地发展。
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应当本着诚信原则,遵从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享受租车这一服务,促进诚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最后,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认识到我国汽车租赁业有广阔的前景。这个产业是由政府、企业、消费者来共同营造和培育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推进这个朝阳产业,使它一路高歌。
【参考文献】
[1] 吕丹:租车业,等待黎明[J].首席财务官,2011(2).
[2] 租车行业面临大洗牌[N].南方都市报,2011-02-10.
目前,中国腕表市场总容量约为人民币400亿元,其中高端腕表总市场容量约在人民币300亿元,占整个腕表市场总容量的75%左右,这里的高端腕表指的是价位在人民币3000元以上的腕表。此外,10%的市场容量是1000元以下的腕表完成的销售额,另有15%的市场容量则是价位在1000-3000元的腕表完成的。总体来看,高端腕表市场正在主导整个中国腕表市场格局。
中国腕表市场从2008年开始,总量持续下滑,根源在于腕表计时功能逐步被手机等多种替代性产品所取代,同时腕表的装饰性等其他功能需求逐步得到加强。但是,到2012年,腕表进口总量止跌反弹,说明新需求腕表之增长速度已经超过计时功能腕表的退市速度,中国腕表开始迎来非计时功能主宰市场的新纪元。
瑞士是高端腕表的主要出口国,也是中国腕表进口的风向标。近年来,瑞士对中国的腕表出口额一直持续增长,标志着中国高端腕表市场的真正发展态势。但是,2012年因政治、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高端腕表市场特别是礼品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打击。虽然出口额与2011年基本持平,但大部分表现为库存,实际销量却受到严重影响。2012年的销售不利不只影响2012年度腕表的进口额,同时也直接影响了2013年的腕表进口额,这在2013年第一季度就表现的非常明显,2013年第一季度,瑞士对中国的腕表出口额同比下降25.6%,2013年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都不会很乐观。
中国高端腕表进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进口均价也逐渐攀升。近10年,中国高端腕表进口均价增长了近10倍,这说明虽然中国高端腕表市场竞争激烈,但是高端腕表品牌仍然拥有市场定价权,特别是一些知名品牌的限量版和定制版,更是备受追捧,远远供不应求。但是,接下来中国高端腕表的进口均价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主要是因为未来中国腕表市场的主要增长力量是来自时尚品牌手表的增长,而时尚品牌手表整体均价低于专业制表品牌,从而拉低了腕表进口均价增长速度。
2012年,中国高端腕表进口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并没有阻碍整个全球腕表市场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消费者最主要的境外腕表购买地的德国、英国、意大利、阿联酋,腕表市场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一是中国消费者的腕表消费进一步外流,二则是源于当地腕表消费的兴起。
中国腕表市场虽然在短时期增速放缓,并且加速了消费外流,但是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增长趋势依然明显。这是因为目前市场状况不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而主要源于消费信心受挫,特别是随着社会财富结构的变化以及新贵阶层的进一步兴起,未来腕表消费的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出来,二三线城市不断涌现的财富新贵,他们将是未来高端腕表消费的主力。
大众消费者也步入了高端腕表消费的行列,对于日渐富裕的城市中等收入者和白领阶层来说,几万块钱买块表也并不是不可实现的愿望。所以,中国腕表市场的遇冷只是短期的市场变化与暂时性的结构调整,由于中国消费者消费力巨大,未来中国腕表市场仍在继续扩容。同时,随着关税政策的变化,高端腕表消费的外流将逐步缓解。
二、 中国高端腕表时尚化、大众化趋势明显,知名时尚品牌将决定未来市场格局
1.时尚化
高端腕表作为男性消费者为主导的奢华,很多品牌一直保持着庄重、大气、内敛的风格,然而高端腕表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时尚化,这主要是因为:
腕表的功能正在由计时转变为其他的功能诉求,特别是装饰功能。不同的服装服饰需要搭配不同的腕表,促使高端腕表品牌不得不考虑新客户需求下的市场应对策略。因此,腕表的时尚功能显著增强,而且更多地利用特殊材质起到装饰作用。
时尚品牌大举进入腕表市场是促使高端腕表时尚化的重要推手。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较早,在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消费群体等方面优势明显,一旦进入腕表领域,能迅速利用庞大的时尚消费群体促进腕表消费的量化,并创造出快速发展且越来越大的时尚名表市场。
女性高端腕表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也是加速高端腕表时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女性比男性消费者更在意腕表的装饰,对珠宝、钻石等材质的腕表怀有更多渴望。
2.大众化
高端腕表作为奢侈品,一直被认为是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是少数媒体在宣传的少数人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一状况正在改变,高端腕表作为优质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之一,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大众化。
媒体投放大众化
很多高端腕表品牌一直是“少部分人知道,少部分人拥有”,并不具备广泛的市场基础,而这也给很多腕表品牌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特别是在拥有广泛客户基础的时尚腕表品牌的竞争压力下,很多高端腕表品牌开始努力让自己成为“多数人知道、少部分人拥有”、具有广泛市场基础的奢侈品牌。市场策略的变化迫使他们不得不将媒体投放重心下移,兼顾大众媒体投放,特别是财经类大众媒体和新媒体,并且把市场推广下沉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
消费者大众化
因为高端腕表的保值增值性,及特殊的装饰作用(身份和层次等),加之很多高端腕表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几万元就可以买到品牌非常不错的腕表,所以很多大众消费者也进入中高端腕表消费领域。这类人群拥有的中高端腕表数量一般不超过 3块,而且基本不会重复购买同一品牌。虽然目前这个群体对市场贡献不大,但是因为数量庞大,将来可预计的需求量不可小视。
销售渠道大众化
目前,因为店面成本高,好的店铺基本被时尚大牌垄断,很多高端腕表品牌难以插足其中。于是,在必须开设大量门店以适应市场需要的时候,高端腕表门店已经开始随处可见,一般在一个中等城市便可以见到大部分高端腕表品牌。更直接促进高端腕表销售渠道大众化的直接因素是电子商务的开展,很多高端腕表品牌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上店铺,网络的开放性更增加了高端腕表品牌与大众消费者的接触机会。
三、 中国腕表进口格局结构性调整,二三线城市渐成市场主力
香港:世界钟表的集散地
作为瑞士腕表出口的主要地区,中国香港虽然在腕表的进口总量上并非世界第一,但进口总值以明显的优势蝉联瑞士钟表业出口地区榜首,超过美国、中国大陆、法国等其他主要进口地区。这种趋势自 2009年以来尤为突出。2009年,瑞士出口香港腕表总值达两亿多瑞士法郎,到 2012年,该值激增至四亿多瑞士法郎,约是2009年出口额的两倍。 2013年第一季度,受中国内地消费趋紧的影响,香港虽然以909.6百万瑞士法郎继续蝉联首位,但同比下降9.1%。
上海:中国大陆高端腕表的最强需求地
在中国大陆,高端腕表的主要进口地区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上海、北京及广东基本包揽了所有的份额。其中,上海的高端腕表进口量最为瞩目,近六年一直稳居第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腕表品牌的中国总部在上海,另一方面也源于以上海为核心强大的经济消费圈。2011年,上海进口高端腕表量高达八万多块,创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新高。2012年受外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上海高端腕表进口量虽同比下降了10.5%,但仍然是北京进口量的 38倍。
广东:中国大陆腕表进出口的传统门户
近5年,广东省一直稳定在全国各地区腕表进口量的前三位。2008年,广东共进口腕表 4852块,占当年中国进口腕表总量的86.7%,遥遥领先。但需要指出的是, 2012年广东高端腕表进口量为1725块,同比上涨4%,2013年第一季度,更是首次超越北京,以390块的进口量上升至第二位。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与北京主要集中在高端腕表的进口,而广东则是中低端腕表的主要进口地,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广东腕表进口量受波动影响较弱。
北京:中国高端腕表礼品消费的最强地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汇聚了众多的腕表品牌的门店,甚至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最发达的腕表市场,近五年的腕表进口量冲进全国城市排名的前三位并一度仅次于上海。从消费用途来看,北京地区的腕表消费主要是依靠礼品拉动,商务馈赠的用途明显。2012年以来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不仅腕表进口量下降剧烈,各腕表品牌在北京的销量也下滑严重。尽管如此,北京在腕表消费的引导作用非常明显,以北京为核心撬动的是整个北方市场,所以对腕表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新兴二三线城市开始有商家直接进口腕表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有经营公司进入高端腕表的流通领域,开始直接从国外进口高端腕表,并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些地区以辽宁、河北、浙江等为代表,近两年,这些省份的高端腕表进口数量急剧增长,增长最大的地区年增长率超过了10倍,未来,新兴的二三线城市将成为中国腕表市场角逐的主要阵地。
第二章中国腕表市场城市发展指数
一、 中国高端腕表门店分布
财富品质研究院针对50个腕表品牌在华的门店分布进行统计调研,截止2013年4月30日,目前中国大陆约有6693家腕表门店(包括经销商、直营店、旗舰店、精品店以及形象店),其中直营店(包括旗舰店、精品店以及形象店)约726家,经销商约为5967家,北京、上海、辽宁、广东和浙江五省市的腕表门店饱和度较高。就具体城市来看,北京以627家腕表门店位居中国各城市腕表门店数之首,其次是上海,腕表门店数为579家,上海虽然是各大腕表品牌在华的总部聚集地,但是近几年,因为北方人对腕表的旺盛消费力,北京成为各大腕表品牌在华扩张的北方着力点,很多旗舰店、形象店、售后服务维修店都建在北京,以达到辐射整个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腕表销售。值得注意的是,沈阳以253家腕表门店名列第三,充分体现了沈阳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东北人对高端腕表消费的情有独钟。
二、 中国腕表市场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腕表市场城市发展指数是财富品质研究院综合各类因素统计分析所得的,体现该城市腕表产业发展状态的一个综合数据,这个数据基本与当地的腕表消费力一致。
1.腕表消费的南北方差异
从表2-3的城市排名可以看出,高端腕表的消费力北方市场明显强于南方,这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因:
北方人攀比消费严重,特别是对于贵重单价高的商品,周围人的消费对其影响力巨大。
北方人天性较南方人更为豪爽,其财富多来源于矿山能源等,且财富积累比较容易,所以感性消费比较明显,往往容易一掷千金。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礼品市场特别发达,从而直接带动北京以及北方地区的奢侈品消费,特别是作为送礼首选的奢侈品名表更是倍受青睐。
与南方城市相比,北方城市拥有丰富的商业地产项目,优惠的招商条件促使众多名表品牌加快在北方扩张的步伐,从而直接促进了整个北方名表市场的发展。
有一定实力的名表经销商多集中在北方城市,渠道的扩宽从而促进了当地高端腕表市场的发展。
2.高端腕表消费的区域差异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客户文化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不同,消费行为也具有很大差异。
以东北和华北为代表的财富人群偏爱高单价和特殊材质的高端腕表,对品牌知名度要求很高。他们最喜欢的品牌是劳力士、百达翡丽、伯爵、欧米茄等品牌,特别是劳力士金表很受青睐。他们一般都有几块特别贵的腕表,人均腕表拥有数量也较大。
华东地区,客户偏爱具有较强收藏投资价值和装饰性的高端腕表,除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等品牌很受青睐外,时尚品牌如卡地亚、香奈儿等品牌的腕表也非常受欢迎。华东地区消费者对高端腕表品牌知识最了解,相比来说,华东地区消费者人均腕表拥有量最高。
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消费者对腕表品牌最不重视,价格成为华南地区高端腕表消费者评价腕表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经常和别人讲起的是我这块表值多少钱,而不是我这块表是什么品牌。华南地区消费者一般在拥有几款价格昂贵腕表外,还持有几块较低价格的腕表。
西南地区,消费者对高端腕表的消费远远不如东北和华东地区消费者那么热衷,对品牌的认知也比较淡薄,大部分消费来源于朋友推荐或选择周围人在使用的品牌,所以经常会用高价购买二三线品牌,人均腕表持有量不高。
华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客户对高端腕表的认知程度最低,这也与当地腕表门店稀少有很大关系,这些地区消费者要么没有什么顶级腕表,要么易很冲动的购买一定数量,但是很少佩戴。
3.中国腕表城市发展状况
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汇聚了众多的腕表品牌,甚至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最发达的腕表市场。近几年,众多腕表品牌在北京的各个商圈广泛开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优秀店铺基本被抢占,腕表饱和度较高。但是从消费倾向来看,北京腕表自用消费的比例弱于上海,其主要是依靠礼品拉动,商务馈赠的用途更明显。
上海:上海是很多腕表品牌的总部,市场环境与消费心理相对最成熟,也是腕表品牌市场推广的主战场,高端媒体的发展程度非常高,但近几年,腕表品牌在上海市场扩张的步伐明显弱于其他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品牌开始转移市场策略,把上海当做腕表品牌的形象和售后服务中心。
沈阳:东北重镇和枢纽,老工业基地滋养出的一批商人,往往喜欢攀比消费、出手大方,容易出现“面子消费”的倾向,特别偏爱高单价和特殊材质的高端腕表,对品牌知名度要求很高,较青睐劳力士、百达翡丽、伯爵、欧米茄等品牌,强烈的腕表消费使沈阳稳居中国腕表第三城。
大连:大连是东北富豪最集中的城市,很多东北的富豪在大连置有房产,乐于接受新事物,消费心理相对成熟,因此,很多腕表品牌都会在大连开设店铺。
成都:西部经济重镇,消费力旺盛,文化气息浓重。同时作为休闲之都,也是极具幸福感的城市。对成都的消费者来说,奢侈品与生活的“安逸指数”紧密相连,因此,在腕表的消费心态上也极具开放性。
重庆:西南地区经济重镇,当地的消费活跃度非常高,同时重庆当地的富豪实力也非常强劲,腕表消费低调但刚性需求明显,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天津:与比邻,虽经济较发达,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推动高端服务业和奢侈品消费,但本地高端消费力依然流向北京,随着佛罗伦萨小镇奥特莱斯项目的落成以及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改善,天津依然吸引了很多腕表品牌在当地入驻,城市指数稳居在前10位。
哈尔滨:虽然腕表门店数量不及沈阳,消费力较其他同等城市也稍显落后,但市场潜力非常高, 是值得重点开发的首选城市之一。
昆明:旅游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中国城市之一,因此,腕表门店基本是为旅游者开设,其目的一是为销售,二是为品牌展示,并且后者作用比任何一个城市都明显,但本地消费力并不明显。
广州:人口众多,作为中国大陆的一线城市,高端腕表市场的发展程度与城市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其周边的佛山、东莞、顺德、中山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消费力大部分外流到香港和深圳,对广州本地的高端腕表销售贡献有限。
杭州:比邻上海,经济发达,电商王国,消费活跃度居中国之首,依托上海和浙江的天然地理优势,是华东地区富豪的后花园,特别是旅游消费对当地高端腕表消费的带动很大。
深圳:经济发达,与香港比邻,因此大量腕表消费力外流至香港,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辐射力,很多腕表品牌仍会把深圳视为重要的城市,以满足本地消费。
西安:同样作为六朝古都,虽然很有历史文化感,但一直很少被腕表品牌关注,事实上,以西安为核心吸引了大量来自于内蒙与榆林地区的富豪在当地置业,井喷的潜在消费力亟待发掘。
郑州:地处中原,隐形富豪较多,腕表消费能力活跃,远高于当地消费,是腕表品牌最重视的市场之一,但是腕表的自用消费比例较低,商务馈赠用途明显。
太原:山西商人的腕表购买力十分旺盛,但消费随机性较强,对生活方式了解甚少,主要是以价格和外观作为购买腕表的主要依据。
武汉:九省通衢,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化改造正在火热进行中,出于区位原因,腕表品牌也会选择在此开店,但当地居民的腕表消费意识仍在起步阶段,商业环境与服务配套都亟待提升。
苏州: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消费者素质较高,是外籍或涉外人士最多的二三线城市之一,出现新的商业氛围,但是圈层营销的效果不明显,广告是当地消费者获取有关奢侈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或时尚的腕表品牌。
南京:六朝古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江苏省的首府,旅游经济的发达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消费,但消费层次较低,消费理念保守,一直没有形成奢侈品消费的商超氛围与商业环境,很多高端消费力外流到周边的地区,特别是上海。
南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镇之一,南宁近年来开始受到奢侈品牌的关注,但是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与消费认知都相对较低,价位较低的时尚腕表多受青睐。
长沙:近年来长沙的新兴亿万富豪群体已经成为高端腕表品牌瞄准的对象,消费力强劲而消费欲望强烈,消费选择向上海与香港看齐,尤其对限量版的热情很高。
长春:文化之都,经济发达程度不高,但腕表的消费力不弱,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对腕表的消费欲望明显要高于东北的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非常重视腕表的品牌所带来的彰显财富与身份的作用。
济南: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当地购物更偏向实用与低调,对奢侈品大牌的追捧度和敏感性不高,腕表品牌的认知度较低,更偏重时尚品牌,购买时看材质,追求性价比,所以4-6万的贵金属表较受欢迎。
乌鲁木齐:中国连接欧洲的重要桥梁,自然资源的优势催生了一批富豪,因此,腕表品牌进入当地也不足为奇,甚至销售额还高于一线城市。
宁波:商帮发达,高端腕表门店不多,当地富豪习惯去上海或香港购买腕表。
4.二三线城市将是未来腕表品牌品牌市场推广重点,四线城市机会很大
从地域来看,二线城市是腕表品牌的集中地,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经过多年的市场累积,消费行为较为理性和成熟,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而二线城市经济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消费者对高端腕表的了解还比较局限,同时优秀的市场渠道还没有完全被铺设,因此未来二线城市是高端腕表市场的着力点。
非专业类腕表品牌多为奢侈品大牌,在腕表领域进步神速,并且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与专业类腕表品牌不同,非专业类腕表品牌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还比较弱,优势在一线城市。但是,奢侈品大牌的原有媒体和渠道优势会让这些非专业腕表品牌立于不败之地。温州:商帮发达,消费群体普遍消费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大多腕表品牌在温州都有店铺。
青岛:青岛的当地消费力非常活跃,时尚指数也一直引领整个胶东半岛,对生活方式类消费非常热衷,在腕表消费方面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品牌。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集中了多个城市的商帮总部,腕表的礼品消费是重点,珠宝类腕表以及贵金属材质的腕表是送礼的首选。
厦门:经济发达,但是高端腕表门店的数量不多,消费者相对理性,且对腕表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集中了一批低调有实力的专业腕表玩家与收藏家,去香港购买腕表是常态。合肥:作为安徽的首府,经济发展程度不敌安徽的其它以矿业为主的中小城市,奢侈品的消费认知也比较低,但是周边地区的企业家有到省会购物的习惯,而且礼品消费的比重较大,腕表就是很好的现金等价物与商务馈赠礼品。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的中心城市,却没有集中奢侈品消费能量,尽管腕表需求强劲,但是消费外流也比较严重,整个地区的以资源手段致富的企业家习惯到北京购物或是直接去香港购买腕表,自用消费与商务馈赠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对腕表的投资收藏性不是特别看重,主要还是相关的认知较低。
第三章中国富豪高端腕表消费观
一、 中国富豪认为价格在人民币3万元以上的腕表即为高端腕表
同样是高端腕表,专业人士(包括业内专业人士及专业级腕表玩家)的关注点更多放在腕表本身的技术工艺、机芯、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而普通消费者则更关注品牌知名度、价格、款式、材质、工艺等因素。
普通消费者通常首先以品牌和价格作为维度来直接判断腕表的级别,知名腕表品牌即使推出低价腕表也会被认为是高端腕表,并备受追捧。
当以价格作为评价高端腕表的重要标准的时候,11%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价格在人民币1万元以上是高端腕表,41%的中国富豪认为价格在人民币3万元以上的腕表便可以称为高端腕表;31%中国富豪认为只有价格到人民币10万以上才可以算是高端腕表,更有14%消费者认为价格只有超过人民币20万才是高端腕表,3%的中国富豪认为价格只有超过人民币50万才可以成为高端腕表。尽管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腕表的心理定价是3万元以上,但在实际购买时,中国消费者购买最多的是价格在3000-30000元之间的腕表,消费者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广告仍是决定消费者心目中品牌知名度的最关键因素,很多在本土是二线的腕表品牌由于在中国市场投入了大范围的广告,并已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线品牌”的定位,很容易获得高的市场销量。然而一些享誉多年的高端腕表品牌,却不得不承受曲高和寡的尴尬。
二、 中国富豪人均拥有6块腕表
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显示,中国富豪人均高端腕表占有量达到6块。超过52%的中国富豪拥有腕表的数量约在5块以上,17%的中国富豪腕表拥有量超过10块,更有3%的腕表拥有量超过20块。
三、 中国富豪未来消费高端腕表的意愿依然强劲
虽然中国富豪腕表人均拥有量已经很高,但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64%的中国富豪表示,当遇见好的自己喜欢的腕表的时候,会继续购买;27%表示不能确认是否购买,要看情况;只有9%的中国富豪表示短期内不会继续购买高端腕表,而且从地域上来看,越是二三线城市的中国富豪对腕表的潜在需求越明显。
根据不同身价的消费者对腕表消费的需求不同,财富品质研究院拟合出“腕表消费欲望曲线”,充分体现了不同财富阶层的中国富豪对腕表消费的热切程度。从图2-10可以看出,1000万左右身价的消费者对腕表的消费欲望非常强烈,这和传统的奢侈品消费欲望曲线几乎一致,这个群体正处于上升期,急需用奢侈品包装自己,随着消费者身价的增加,其高端腕表消费欲望反而降低;但是,当消费者身价超过1亿元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富豪对腕表消费表现出了最强烈的欲望,此时,投资和收藏需求明显。
四、 品牌仍是影响中国富豪腕表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在实际的腕表购买中,不同性别的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都是品牌,占到首选项目的41%(男性)和31%(女性)。但是,品牌主要指的是品牌大众知名度,中国富豪大部分很难判断品牌间的真正差异。男性消费者其次在意价格(16%)、材质(14%)和款式(10%);而女性则明显更加在意款式(27%)和材质(19%),所以,女性更喜欢美观简易和品牌知名度较高的腕表品牌,特别是知名时尚品牌的石英腕表。
财富品质研究院调查显示,资产越高的消费者会越偏重高端腕表的限量款,此时的消费行为以收藏投资和商务送礼为主要,特别是高端腕表的价格越高,被用来送礼的比例越大。
而资产越低的中国富豪更在意价格,希望用最少的价格选择最知名品牌的产品,一方面是为了显示其财富,另一方面也源于囊中羞涩,收藏高端腕表十分困难,所以腕表炫富的功能在这部分消费人群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五、 服饰搭配是中国富豪购买和佩戴腕表的最主要理由
1. 服饰搭配:作为成功人士服饰搭配的必备元素,装饰性在高端腕表的功能表现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绝对优势超过计时和收藏等价值,稳居消费者价值的第一名。
2. 计时:计时作为腕表的主要功能,早已经被很多替代性计时产品所代替。但是,计时仍然是腕表使用者的最主要功能之一。虽然消费者一般不会因为计时功能而购买腕表,但在使用过程中,腕表的直观计时功能依然比替代性产品的优势更突出。
3. 收藏:高端腕表因为材质、工艺及历史文化等因素往往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具备很强的收藏价值。这也导致因为喜欢而购买和收藏腕表的消费者群体巨大。这些消费者一般不会只热衷于购买最贵的腕表,而是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他们最喜欢的单品。
4. 投资:目前高端腕表价格一般保持在20%-30%的增值幅度,而这远远高于一般产业的投资回报率,且风险较低。所以,很多消费者把购买和投资高端腕表当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有效手段。这类消费者特别钟情于个别高增值性品牌,尤其是这些品牌的限量版,这类客户不拒绝高价产品,相反更钟情于高投入、高回报的腕表产品。
中国富豪选择高端腕表用于投资,核心原因具体如下:
保值增值性。高端腕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保值增值特点,很多高端腕表每年的增值幅度都在 20%-30%以上。
体积小、价值大。一块腕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携带和储藏方便,同时也便于传承。
有实用性,可以佩戴,可以搭配服装。
工艺考究,有文化传承,高端腕表本身就是艺术品,适于观赏性和收藏。
5. 商务馈赠:中国的礼品消费市场容量巨大,而在高端礼品市场,高端腕表当仁不让。高端腕表具备体积小、价值大的特点,同时也往往是品位与身份的象征,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一般被视同为现金等价物。
6. 附加功能: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端腕表也被开发出更多的附加功能,如适合航海、航空、夜间等环境使用,及防水、抗压、测量温度和压力等功能。
六、 中国富豪腕表消费逐步分层,品牌定位渐清晰
中国富豪随着财富量的增长,对腕表的消费也产生很大变化,不同财富量的人对腕表品牌的选择呈现不同需求。财富量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下非富豪高资产人群,偏爱时尚腕表品牌,乐意选择知名品牌的低价款,最青睐欧米茄、浪琴、雷达等品牌。资产在人民币1000万至5000万元的初级富豪消费者则更重视品牌,偏爱特殊材质的腕表,愿意选择劳力士、卡地亚、香奈儿等知名时尚品牌腕表,当收入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时候,富豪们最钟情的是百达翡丽、劳力士、积家等品牌,重视腕表的收藏投资性。对于亿万富豪,更加重视个性化定制,青睐收藏古董级腕表以及一些专业制表品牌的产品。
七、 境外是中国富豪购买高端腕表的主要消费地
1.国内购买
随着奢侈品牌在中国门店的逐步开设,改变了很多腕表品牌只能通过境外购买的历史,而高端腕表品牌也通过这个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购买。国内门店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腕表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境外购买
境外购买一直是很多高端腕表、特别是超高价腕表的主要购买渠道,即使目前很多腕表品牌在国内已经有门店开设,因为比较大的价差,很多客户仍然选择境外购买。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奢侈品流通领域,但是因为产品真假、售后服务等原因,仍未成气候,不过前景普遍公认。已经有很多品牌和经销商在尝试高端腕表的网上流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任重而道远,目前只是处于尝试阶段。
4.专业机构代购
因为价差以及产品上市时间的差异,或者因为国内没有购买渠道,专业代购市场从几年前开始兴起并发展迅速。但是随着中国境内品牌门店的逐步开设,很多品牌产品采取全球同步上市等原因,代购市场并不被普遍看好。特别是当关税改变等原因导致价差逐渐缩小或消失的时候,代购将很快萎缩或者消失。
5.二手市场或朋友间转手
因为高端腕表的保值增值特性,很多高端腕表开始在刚刚兴起的奢侈品二手市场上进行流通,特别是一些限量版和纪念版及一些特殊材质的表款。箱包、腕表是目前奢侈品二手市场最主要的流通产品。
八、 中国富豪对高端腕表品牌的服务不满意
高端腕表品牌对客户往往进行差异化服务,在中国尤为严重,究竟中国富豪对目前奢侈品牌的客户服务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呢?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显示,中国富豪对高端腕表品牌服务的抱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维修时间过长(32%)、维修服务价格贵(23%),材质信息不透明(20%),这也说明高端腕表品牌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越高的消费者,对高端腕表品牌服务态度的抱怨较少,却在维修时间过长方面有较明显的不满。这主要是因为对于高资产富豪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过长的维修时间使其很少有耐心去等待,并最终会使其放弃该腕表品牌;另外,不论是高资产富豪还是低资产消费者,都认为在华高端腕表品牌“材质信息不透明”方面有明显的缺陷。尽管有些高端腕表品牌的零件需要境外提供,但是高端腕表品牌却没有向消费者详细说明其替换零件的信息。
就性别而言,女性消费者对细节的体验比男性更深入,对高端腕表在服务态度差别待遇的感知更明显,所以抱怨也比男性消费者的高;而男性消费者则明显比女性消费者缺乏耐心,所以,维修时间过长的抱怨比女性消费者高。
与一线城市相比,高端腕表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门店较少,有些就算是门店开到了二三线城市,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并没有跟进,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对“维修点较少”的抱怨明显比一线城市的消费者要高。另外有些高端腕表品牌只有在一线城市才有维修点,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反而比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有耐心,抱怨程度的比例略低于一线城市。
随着高端腕表在中国近10年的市场累积量以及消费能力的不断上涨,高端腕表品牌在不断下沉渠道的同时,能否把相应的售后服务也相应的下沉是关乎高端腕表品牌在华成败的关键。服务是维护中国富豪品牌忠诚度的最主要手段,当服务无法保证时,也就无所谓忠诚。显然,高端腕表品牌在客户服务关系管理方面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第四章高端腕表品牌在中国的媒体行为
高端腕表中的时尚腕表品牌相对专业腕表品牌来说,投放预算一般都相对比较大,且投放方式也更为立体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机场和商场的户外媒体,往往格外受到时尚腕表品牌的青睐。
高端腕表品牌2013年平均将约 36%的预算投放在杂志上,虽然较2012略有降低,但是该比例仍远远高于服饰、豪车等其他品类的品牌。尽管杂志媒体是高端腕表品牌的首选媒体,然而关于杂志媒体的投放,腕表品牌往往存在较大误区,重视杂志品牌和品相,而对杂志的读者群的数量和质量重视不够。
随着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高端腕表品牌开始将越来越多的市场预算投放到这些市场,但是由于二三线媒体市场,特别是高端媒体市场的不发达,使腕表品牌媒体选择存在压力。
高端腕表品牌与其他奢侈品牌一样,在圈层传播和新媒体使用上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成本,圈层传播主要以高端媒体和高端活动为主,新媒体领域普遍开始重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微电影也成为一种时尚。
一、 高端腕表品牌的媒体投放渠道和数量分析
高端腕表中的的专业制表品牌因为其规模大部分不是很大,所以除个别品牌外,大部分媒体投放不多。但是,时尚腕表品牌投放预算一般比较大,前者媒体投放比较集中在高端杂志,而后者其广告投放更具有立体化和多样化,除了高端杂志和财经杂志外,则较多地利用户外报纸和电视等媒体手段。
杂志作为高端腕表品牌的首选媒体类型,其预算占到总预算的37%,虽然低于2011年的2个百分点,但是优势仍然明显。
户外媒体是高端腕表品牌进行品牌宣传的第二重要媒介,其投放额度占整个媒体预算的28%,与2011年相比也略有降低。但是,机场和商场的户外媒体,仍然格外受到腕表品牌的青睐。
2012年高端腕表品牌在报纸领域的市场投放明显减少,占11%。虽然很多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开发各种副刊和特刊,但是收效并不明显,特别是以时效性信息为主要卖点的报纸正受到网络和新媒体的严重考验和打击。
电视作为主要常规媒体,2012年腕表品牌做了更多尝试并让投放总额增加至13%,广告以及各类赞助类广告明显增多,个别品牌甚至在尝试在电视上推广自己的微电影,以进一步传播品牌文化。
网络和新媒体是增加最明显的高端腕表品牌投放媒体,分别到6%和5%,虽然总量仍然无法和传统媒体相比,但是发展趋势明显。很多品牌表示在2013年,网络和新媒体将有更多投放,并且移动新媒体也进入更多品牌视野。
二、 高端腕表品牌杂志媒体价值分析
目前,杂志主要分为大众杂志、高端杂志和专业杂志三类。
大众杂志以公开发行类杂志与渠道类杂志为主,可分为新闻综合与生活资讯两大类,其中以年轻群体为主要读者群的时尚杂志因为其在高端品牌领域的传统影响力,一直是高端腕表品牌广告投放的首选,但是这个状态正逐步被打破,高端腕表品牌越来愈希望自己的广告投放更精准和有效。
高端杂志主要以面向高端群体的直投类杂志为主,主要分为渠道类杂志和邀请订阅与赠阅的富豪杂志两类。
高端渠道杂志可见度高,阅读率也较高,但是这种媒体渠道因为具有很好的展示功能,所以很多大众杂志和专业杂志也在争抢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关注度也被严重分散。
而富豪杂志主要是以拥有的富豪数据库为主要发行对象的高端媒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以银行、品牌、商会和俱乐部等内刊为主,这类杂志因为数据精准,正越来越受到高端腕表品牌青睐,但是一般缺乏专业运营管理,潜力有待发掘。另外一类是以第三方身份公开面对以上所有内刊读者和更多财富人士进行邀请订阅的高端杂志,这类杂志在国内数量很少,一般融合渠道杂志和富豪杂志的各项优势,需要非常强大的资源积累。评价富豪杂志资源状况最主要指标为高端公关活动组织能力,即是否可以组织足够高质量的财富人士参与活动的能力。
专业腕表杂志虽然数量少,发行量小,但是比较受到腕表品牌青睐。随着腕表专业玩家群体逐渐成长,以及爆发出越来越明显的消费群体圈层影响力,高端腕表杂志一般是高端腕表品牌的必然选择。
三、 高端腕表品牌杂志投放选刊理由分析
高端腕表品牌投放杂志广告时,杂志品牌和品相一直是其考虑的重点,读者数量和质量和公关活动配合能力虽然正越来越受到高端腕表品牌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具体操作上的误区。
1.杂志品牌
腕表品牌投放广告时第一个考虑的因素是杂志的品牌知名度,所以,很多杂志选择与境外大品牌媒体合作或者花重金进行自己的品牌宣传等方式,以使自己杂志品牌得到提升,并获得更多广告客户。
很多高端腕表品牌和一些国际品牌杂志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合作关系,所以无论杂志本身在国内运营是否成功,一般都会成为高端腕表品牌的优先选择。而且,选择国际品牌杂志也是相关从业者规避工作责任风险的最有效方式。
2.杂志品相及广告环境
高端腕表品牌和其他任何类型的奢侈品一样,对杂志品相与广告环境(特指内容和设计,以及其他同类广告投放情况)十分重视。这也导致很多杂志在重视视觉的同时忽略了内容的可读性,大部分杂志成为了产品宣传册。
高端腕表品牌以及其他奢侈品牌对杂志品相的重视,使中国的杂志媒体经营者一直迷失在做好品相就能有广告收入的误区里,于是便大量的送软文以及广告,进一步挤压了高端杂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奢侈品牌对杂志品相的重视,也一定程度造成了杂志内容的同质化,创造有差异化受高端读者欢迎的杂志媒体内容成为未来杂志的主要竞争点之一,从这种角度看,内容具有特色和不可复制性的个别杂志媒体将在未来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3.读者质量和发行量
高端腕表属于奢侈品,消费者一般为具有一定财富实力的成功人士,所以高端腕表品牌对杂志读者的质量很关注,但高端腕表品牌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即真正能够发行到高端财富人士的高端杂志媒体数量稀少,并且难以评估,大部分杂志的实际发行量和对外公布的发行量之间都存在一定差距,给高端腕表品牌的杂志媒体投放增加难度。
各类第三方认证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发行数据参考,但是据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显示,各类认证因为机构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认证结果与实际发行数量和质量之间仍然存在差异。而广告公关公司也只能根据可见度来判断媒体发行状况,而事实可见度并不代表实际发行量,特别是以数据库为目标进行邀请订阅的高端媒体。
4.杂志在二三线城市影响力
二三线城市无疑已经成为所有高端腕表品牌最在意的市场,是很多品牌的市场重点和掘金处女地,所以,一本杂志在二三线城市的实际影响力成为目前很多品牌评价杂志价值的重要标准。很多杂志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努力扩展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发行能力。但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团队和客户资源的匮乏,真正将二三线城市发行做到实处的高端杂志屈指可数。
二三线城市发行能力也一定程度说明该杂志媒体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关活动组织能力,在二三线城市把媒体投放和公关活动打包是最常见的品牌推广形式之一。
四、 高端腕表品牌杂志投放误区
1.时尚杂志是高端杂志
时尚杂志的读者群主要为追求时尚和潮流的都市白领,而不是财富人群,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时尚杂志不是高端杂志,即其读者不是真正的奢侈品客户。
2.内容高端就是杂志高端
一个杂志是不是高端杂志,最主要的标准是其读者属性。目前大部分的杂志对外宣传说读者是财富人群,其实根本无法让其杂志发行到财富人群。评价一个杂志媒体读者是不是财富人群的主要手段为采访能力和公关活动能力,即是否能够采访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财富榜样,是否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针对财富人群的高端活动将直接体现该杂志的读者资源状况,前者可以通过品牌实现,但是后者必须有足够读者资源做基础。
五、 高端腕表品牌的媒体投放趋势分析
1.高端腕表时尚化导致的媒体投放大众化趋势
时尚大品牌更多进入腕表行业,直接促进了高端腕表品牌的市场大众化,也直接让高端腕表品牌推广媒体大众化。品牌越来越多地将预算投放到大众媒体,以期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覆盖更多消费者,二是教育更多潜在消费者和年轻人。
2.市场推广预算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越来越多的高端腕表品牌认识到二三线城市为销量带来的巨大贡献,以及将来的巨大潜力,所以,一些有前瞻性的品牌已经将很大的广告预算投放到了二三线城市,并获得了更多回报。但是目前奢侈品广告在二三线城市的投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具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二三线城市缺乏适合高端腕表投放的媒介载体。中国二三线城市媒体发展远远落后于一线城市,特别是以高端杂志为代表的高端媒体。所以,没有地方投放广告,是高端腕表以及所有奢侈品品牌进军二三线城市的最大障碍。面临着要么不投放,要么忍受和其他各色品牌齐聚一堂的尴尬。
现有一线城市主要高端媒体无法在二三线城市实现有效发行。一般来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特别是在奢侈品和时尚媒体领域,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其实更愿意相信具有国际背景和采编实力的全国性媒体,但是,这些媒体一般在二三线城市发行很少,而且很难让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者看到。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结显示,千万富豪阶层到报摊买杂志的比重只有3%,可见公开发行并不能解决高端受众的发行问题。
3.富豪媒体趋势明显
目前,高端腕表品牌的主要广告投放还集中在时尚杂志媒体上,但是,时尚杂志的读者偏年轻,购买力稍弱,虽然很多高端腕表品牌在时尚类杂志上投入了大量预算,但是并没有收到所预想的回报。所以,更多的高端腕表品牌开始关注富豪媒体这一类新兴的平面媒体,因阅读习惯等原因,富豪媒体仍然以富豪杂志为主要表现方式。这类媒体一般具有很好的读者资源,并且经常用大量公关活动和富豪读者保持良好而紧密的沟通,读者有效性优于其他类型媒体。
第五章高端腕表品牌在中国的公关活动
一、 高端腕表品牌公关活动参与人群特点
公关活动已经成为高端腕表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来讲,这种推广方式还比较初级,还没有真正发挥主导性的推广作用。而事实上,作为奢侈品的高端腕表,其公关活动推广应该受到更多重视,这源于高端腕表消费者的几个重要特点。当然,这些特点大部分也是所有奢侈品客户的特质。
相信口碑传播
周围人对他们有更大的影响力,很多购买只是源于周围消费者的简单提及或推荐。
相信眼见为实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面临更多选择,他们也越来越恐惧,因此增加了选择成本与机会成本。他们更希望直接面对和体验自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价格不敏感所导致的感性消费
大部分高端腕表消费者对价格不是很敏感,他们具有在现场购买的冲动和渴望,容易在公关活动上产生销量。
二、 高端腕表品牌的公关活动价值分析
与所有品牌对公关活动的认知几乎一样,高端腕表品牌公关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品牌推广、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三个方面。
1.品牌推广
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具有品牌推广价值,而且大部分活动的品牌方都应该把品牌推广视为核心价值诉求。一般活动的品牌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
活动受邀请人群的媒体传播。一般活动受邀请人员和实际出席人员比例为2-20不等,个别活动的比例最大可以到100-200人。这就意味着,一个活动有100位财富精英参加,但事实上有 1-2万个企业家知道这个活动,并参与品牌。这种了解一般可以通过 3个手段强化,即邮件、短信和电话,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
事件营销效果。当活动有很好的事件主题出现的时候,其影响力便完全可以通过媒体进行扩大,并通过事件使客户由被动接受信息变成主动关注,起到比媒体投放更大的广告效果。
圈层传播。高端腕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较大,他们很在意所购买的品牌在其所属圈层的影响力,并且很愿意听取其他人意见。有效的公关活动可以让特定阶层的消费者认识并体验到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这些体验者影响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2.产品销售
目前,很多品牌一谈到公关活动,就直接想到实现销售,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活动都适合销售,同时因为产品品牌知名度、产品类型和价格等的差异,公关活动对销售的作用有很大差别。适合销售的公关活动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活动参与人员比较同质化。活动人员一般属于同一社会阶层,或者拥有同样财富数量。相同或近似的人在一起容易相互影响并促进购买。反之,则会影响购买。
明确告知有销售行为或以销售为目的。很多品牌认为销售行为太明确的活动,不会有人愿意参与,而事实并不是如此,财富人士喜欢目的明确地参与活动,而不是单纯满足于社交需要。实现明确有产品销售或直接以销售为目的的活动效果明显。
活动组织形式便于消费者体验产品和服务。有效促进销售的活动一般比较休闲放松,给客户足够的自我空间,并设置有特定的产品体验环节。
活动前后的各项服务和跟进给客户留下美好印象。从邀约到客户参与活动,以及参与活动后的有效跟进,是促进销售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会前的各类服务对客户影响很大,客户会以感谢的心态回报邀请者和邀请单位,容易促进购买。
3.客户服务
公关活动已经成为各类品牌最有效的客户服务手段,特别是奢侈品品牌,很多高端腕表品牌在这方面做出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且,很多品牌有效地把老客户服务和新客户开发结合起来,以老带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公关活动不仅服务了老客户,让老客户更加忠诚,也让新客户在同一活动中体验了产品和服务,并且通过老客户的影响实现了销售。
在品牌的公关活动中,最常见类型的公关活动价值分别是:
1.峰会论坛和演讲:一般人数较多,适合宣传推广品牌及服务较低层次客户,不适合销售,不适合服务高端客户。
2.晚宴:人数较多,适合品牌推广和服务老客户,不适合销售,此类活动一般有特定主题,腕表一般为赞助参与。
3.酒会:人数适中,环境宽松,适合销售,适合品牌推广,适合服务老客户,目前酒会形式应用最多的为各类会。
4.品鉴与体验活动:是品牌推广和销售的最佳结合方式,对场地和环境要求较高。
5.销售活动:只适合销售,一般表现为在门店里的促销形式。
三、 高端腕表品牌公关活动的认识误区
1.做活动就是做销售
其实,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推广价值,而且,信息高度发达以至泛滥的时代,知名度并不能完全实现销售,客户需要更多的体验产品和服务,而创造客户体验是市场推广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之一。很多品牌甚至把活动看成比广告更重要的品牌推广手段。
2.不同类型品牌联合做活动可以共享客户
其实不然,当很多品牌做活动的时候,经常邀请的是同一批人,即一个品牌和多个品牌合作活动时候,邀请的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客户里最愿意参加活动的客户,而这类客户其实不是最有效的消费者。
3.一线城市做品牌,二线城市做销量
这是很多品牌一贯的思考方式,而事实上,一线城市的品牌活动并不能影响到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合理的策略是销量从哪里来,活动的预算就花在哪里。
四、高端腕表品牌公关活动的地域分布
财富品质研究院综合调研了数十家公关公司,涉及大约 30多家品牌 200多场活动,最后发现,70%的活动集中在北京与上海,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是高端腕表品牌进行市场推广的绝对重点。
五、 高端腕表品牌在中国的品牌策略
1.故事营销
强调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讲故事,一直是所有奢侈品品牌进行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与皇室和贵族相关,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是目前最广泛被使用的品牌故事案例。
2.涨价与增值
逐年攀升的市场价格,一方面是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及关税等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也是品牌主动营造的市场现象。涨价既保证了产品持有者的财富增值,又维护了流通渠道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品牌商更加漂亮的财务报表以及市场估值。
3.限量销售
腕表品牌所惯用的另外一个市场策略就是限量。特殊事件的纪念版和特殊材质或工艺的限量版是最常见的两种限量手段。需要指出的是,限量版是纯粹人为操作的市场手段,而不是真正因为原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虽然很多品牌并不承认这一点。
4.本土策略
为了适应庞大的中国市场,很多品牌为中国市场推出了各类具有中国元素的产品,这些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也使品牌获得了良好回报。
第六章中国本土腕表品牌的机遇与挑战
一、 中国消费者对本土腕表品牌的信心
财富品质研究院调研显示,73%的消费者认为中国不可能产生本土的高端腕表品牌,对本土的腕表市场非常缺乏信心,比2012年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一方面与固有的观念有关,提及名表不可避免的和瑞士名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腕表品牌也确实因为资金和团队专业度的不足不具备和国际知名腕表品牌的竞争优势。
尽管中国消费者对本土腕表品牌普遍悲观,但这并不影响本土腕表品牌开拓高端市场的步伐,众多老牌中国腕表品牌希望通过创新和品牌再造重塑辉煌,更有中国腕表行业专业人士大胆尝试创新,在中国腕表市场披荆斩棘,希望为中国腕表品牌争得一席之地。
二、 中国产生本土高端腕表品牌的市场条件
当问及中国本土产生高端腕表品牌的有利条件时,庞大的市场消费基础(31%)、中国消费者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民族品牌情节(26%)、国际腕表品牌多年培养的专业人才(14%)、传统零售升级中新兴渠道所带来的机会(9%)成为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是腕表行业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消费者支撑着高端腕表的全球消费,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是本土腕表品牌进行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其次,中国消费者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民族品牌情节,本土品牌行为有希望升级为民族行为,尤其是第一夫人女士在出访时用国货更是挂起了一股最炫民族风,目前的市场环境非常有利。
再次,国际腕表品牌在中国多年耕耘所积累的市场基础和专业团队,不需要培育市场,可以直接借鉴现有国际品牌团队经验。
最后,零售模式在升级,电商和体验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亮点,零售渠道的变革对本土腕表品牌来说也充满机会,本土腕表品牌一般在渠道方面占有优势和先机,可以先发制人,迅速扩张。
三、 中国消费者本土腕表品牌的消费状况
在高端腕表品牌大行其道的当下,国产腕表品牌要想实现市场突破存在难度。财富品质研究院调查显示,67%的中国富豪表示没有购买过本土的腕表品牌,21%的中国富豪只购买过1-5块国产腕表品牌。另外一部分表示不确定,但同时表示目前没有佩戴和拥有中国品牌腕表。几乎没有人购买过超过5块以上的中国腕表品牌腕表。
这就说明本土腕表品牌在高端人群覆盖方面远远不及国际名表品牌,尤其是来自瑞士的顶级名表。要想打破目前的市场格局,本土腕表品牌的未来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
一是消费者心理占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消费者普遍把奢侈品归为舶来船,在腕表领域这种认知更是根深蒂固,顶级钟表等同于瑞士制造,这种观念短期内很难改变。
二是传播渠道占位。品牌推广需要媒体助力,但是优质媒体资源倾向于选择现有的海外品牌,本土腕表品牌很难短时间内占据最好的媒置,即便获得,也会花费比现有国际品牌更多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