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4 09:43: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沟通的要素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47-02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知识已经超越资金、设备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对知识的高效利用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成为关键因素,针对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内涵
1.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界定
提到执行力,就企业中操作型员工而言,是指在理解和认同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中已有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高效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业务能力。这主要是强调针对既定的工作标准和作业内容,员工保质保量完成的能力,是一种“正确的做事”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型员工在知识结构、素质水平、角色定位等方面具有自身区别于传统操作型员工的特殊性,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可以定义为:知识型员工凭借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等人力资源,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目标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这主要是强调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的工作特点,员工所变现出的一种灵活应变能力,从而高效完成工作目标,是一种“做正确的事”的能力。
1.2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特性
(1)综合性。知识型员工执行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围绕完成具体的工作目标,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还包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上述因素综合构成了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全部内容。
(2)主动性。知识型员工与操作型员工在执行力方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型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操作型员工被动接受工作任务,按照已有的程序,其执行力是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知识型员工独当一面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在选择工作方式、控制工作进度、实现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知识型员工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行力也更具有主动性。
(3)过程性。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中的“知本家”,掌握着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在工作中实际的参与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目标执行的全过程,并对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和控制。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就体现在制定和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之中。
2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模型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除了受到员工个人知识结构水平和工作态度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沟通系统等企业中其他要素的影响,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是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构成图
(1)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高层领导者,是企业中其他员工关注的焦点和工作学习的榜样,处于企业执行力系统的关键位置,其工作态度、领导能力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2)目标系统。清晰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所有员工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基于共同愿景的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知识型员工的执行行为产生极大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3)工作流程。每个企业都依靠自身独特的工作流程在运作,然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业务流程是知识型员工实现其绩效的基础条件,企业业务流程是否合理顺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宗旨,它在潜意识里指导和规范企业对内和对外的各种活动。强调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5)企业制度。知识型员工相对独立的工作特性,使其处在一种自我管理的状态以及时时处理大量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问题,规范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6)组织结构。合理而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为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提供基础和支撑,企业的组织形式、权责匹配、管理幅度、分工协作程度等都与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息息相关。
(7)沟通系统。沟通系统也是影响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有效发挥需要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充足的信息,并建立在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正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构建高效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至关重要。
(8)激励设计。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仅靠自身的工作意愿和职业道德的软约束是无法实现长期高效的,唯有健全而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才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内在动力和外部刺激,从而使其执行力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
3 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对策
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已经是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管理课题,基于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模型,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企业领导者关注度。领导者是企业中执行力系统的中枢神经,是影响企业执行力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内部各种管理活动,强化自身执行力的同时,也应该将管理目光投向企业中知识型员工一个群体,关心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成长,这样会使知识型员工感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产生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在本职工作中产生高效的执行力。
(2)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落实工作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不仅是凝聚知识型员工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指导其向正确方向努力的灯塔。一方面,管理者要制定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发挥其对执行力的导向作用,同时将企业目标分解为知识型员工必须承担的清晰明了的工作目标,强化目标意识,用任务目标规范和指导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行为。另一方面,目标的制定要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参与,这样员工才会对目标印象深刻,理解正确,进一步将目标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在工作中有的放矢,高效执行。
(3)优化和完善工作业务流程系统。企业中的任何活动都依靠一定的流程或程序进行,知识型员工执行力也要以企业的工作流程作为发挥作用的渠道。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工作流程对于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影响作用,要认真梳理整顿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摸清业务的价值流向,剔除流程中冗余和无效的环节,扫清流程中的种种障碍,必要时进行流程再造,达到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和顺畅化的效果,使知识型员工在合理的工作流程中实现高效执行。
(4)打造重视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理想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内化的精神动力。管理者要通过宣传、示范、教育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培育和建立重视执行的企业文化,一方面,管理者要强调自身的执行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去影响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起到模范带头的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人人执行的企业文化环境,使知识型员工在意识深处理解、接受并且认同企业所倡导的执行力文化,从而激发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建立规范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持和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企业在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保证制度的开放性、透明性和针对性,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制度治理”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在这样的企业治理环境下,各项工作都实现有规范操作和有序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就得到根本性的制度保证。
(6)塑造强化执行力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种组织机构的组织程序,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作联系状态。由于知识型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要求更多的信任、授权和相对的自由独立,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合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性,摒弃以往科层制和集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更加扁平化和分权化的组织结构,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为提升其执行力清除组织结构方面的障碍。
(7)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就是建立在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的掌握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要完善信息内部沟通的渠道,理顺企业各类信息流向的规范性,引入以IT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传播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内部各个协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互通有无,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
(8)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是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重要维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知识型员工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性,施行差别化激励机制,同时实行物质激励、成就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在内的组合激励措施,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长久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建立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良行为,防止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激励和监督双管齐下提升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邢以群,吴伟平.执行力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9,(1).
一、企业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世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对于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这些人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方法,并且能够以此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和能力提升。
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一个优秀的团队,或者说一个能够产生团队业绩的队伍,必须充分具备以上基本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据此,笔者认为,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就必须应该具有以下基本内涵:第一,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团队内部的所有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团队的共同目标,深刻理解该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二,高效团队能够实现成员的能力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共同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且每个成员都有专长,在能力上和技术上形成互补;第三,高效团队内部具有共同的诺言,这是每一位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坚定信念及奉献精神;第四,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既要做好应该做好的,又要对做不好进行相应的惩罚;另外,高效的团队还离不开合适的领导、良好的沟通等。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
虽然团队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缺乏团队认同感,不能。在中小企业中,员工在加入这个团队一段时间之后,应该逐渐认同他们所在的团队和组织,这种认同感能够促使个人接受团队的价值观、态度和工作习惯。但是,当一个人同时属于几个团队时,各个团队的价值观、团队规范、工作习惯等,同时发挥作用,就使得该个体承受着内心的冲突和压力,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限制了员工个性的发展,无法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无法实现员工在团队中的价值。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道德风险,威胁企业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传播,忽视了对每个部门及成员的职责界定和道德约束,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对于成员个人而言,每个团队成员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可以轻易选择离开当前的团队。这种现象,往往造成团队人才的流失,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知识、信息、技术的泄漏,给团队带来严重损失。
(三)中小企业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内部协调困难。在企业,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时,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和失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导致信息传达和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误解,给团队内部的沟通带来了障碍。
三、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团队要做到
杰出的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能创造出杰出的业绩。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内部的步调一致和目标统一,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在思想上做到志同道合。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应该做到:重视激励,多激励、少批评;重视培训,内外结合;重视表率作用,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重视监督,消除不良行为和思想;重视反馈,尊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是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并利用各自的技能、知识、资源的人、物、事等,一个团队要做到,就必须:善于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善于运用团结友善的手段“”,善于运用以退为进的手段“”。
(二)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团队向心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团队的粘合剂。笔者认为,较高的凝聚力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团队绩效。而协同工作、有效的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等,则是营造和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团队精神必须对全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在这一点,著名的丰田、萨顿等世界知名公司,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们花大量经费去培养新雇员,使之成为合格团队成员。
(三)强化企业团队沟通,巩固强化共同目标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困难则使成员之间无法达成默契,团队内部缺乏共识,没有默契,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最终因无法合作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团队内部进行平等的双向的沟通;其次,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第三,在沟通中要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化解各种误会,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为使其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强化企业团队沟通,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东华;论中小企业的柔性战略[J]经济师;2005年10期
[2] 孙海法,伍晓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促销设计
一个好的促销活动,除了要考虑满足品牌销量增长,还要考虑品牌形象是否会受到影响,给零售商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而最根本的则在于是否给购物者带来直接的利益。因此,在对促销活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充分了解购物者的需求,制定适合购物者需求的促销活动计划,否则,无论多么高效地执行店内促销计划,都无法吸引购物者积极参与。与此同时,要考虑购物者是否可以很简单地参与到你的促销活动中。
促销沟通
从促销方案出台到最终执行,至少需要经过四个环节:总部各部门沟通,总部与零售商沟通,总部与各地分公司沟通,对各地区的促销员进行培训。如果每个环节对促销活动的理解出现偏差,那么最终的促销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参见下图)。因此,标准化、简单化是提升跨部门沟通效率的重要途径。
资源到位
从促销沟通环节可以看出,促销沟通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那么促销资源的到位同样也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尤其是经销商和零售门店这两个环节,需要予以特别注意,避免将给予购物者的优惠被中间环节所侵占。大多数卫生巾品牌,都做过捆绑(买一送一)促销活动,但在零售终端执行环节,却发现产品被拆开单独销售,不仅没有给予购物者优惠,还浪费了很多资源。减少资源流通环节,尽量降低在这个过程中的损耗,将为终端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店内执行
这是促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店内执行要素包括八个方面(参见下图):
从总体上看,促销活动对购物者购买的影响力是最弱的,店内促销执行效率高低主要体现在其他七个方面。那么,是否每个要素在所有的门店都要全部执行到位才算是高效的店内促销执行呢?
最重要的在于确定最能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的是哪几个关键因素,同时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执行标准要足够简单化、标准化,容易理解与执行。
对于快速消费品而言,购物者的品牌忠诚度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通过几个关键因素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影响购物者在终端的决策。
分销与陈列:总共有多少个规格的产品,可以让购物者选择?购物者会根据分销所占有面位比例、产品规格可选余地对该品牌进行模糊判断。通常情况下,产品陈列面位越大,购物者会认为该品牌越有实力,可以满足购物者不同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该品牌越有实力,越值得购物者信赖。
位置:这个品类应该在哪个区域摆放?还可以在哪些区域摆放?也就是说,如何让购物者最大程度地接触你的品牌和具体产品。如果你的产品属于非必需品,购物者购买多属于冲动型购买,因此,需要考虑在靠近收银口的位置摆放你的产品,这有利于购物者选购。如果放在入口外,购物者经过很长的路线,以及受到其他产品的影响,可能很快就会改变主意。例如口香糖、电池即属于冲动型购买的产品,人们在选购其他家庭用品时,往往会忽略这项需求。因此,像箭牌口香糖,就在每个收银口处摆放大量产品,让购物者可以轻易接触,并通过陈列、价格、促销等其他因素,达到刺激购物者冲动购买的目的。根据调查结果,只有约40%的购物者在进入卖场前计划购买口香糖,另外约50%购买口香糖的人并没有事先计划购买口香糖,但最终购买了口香糖。
人员:终端品牌推广顾问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现场促销,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出品牌形象。购物者对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终端促销员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重视终端促销员的招聘与管理工作。
但是,并不是有了促销员就可以迅速提升店内促销执行效率,而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让促销员明确促销活动的目的及具体的操作标准;为促销员提供影响购物者购买决策最关键影响因素的培训;给促销员提供最直观的工具,让购物者可以直观地与竞争对手品牌及产品进行对比,现场说服购物者作出购买决定。
我所在的优识营销管理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曾经为圣元乳业提供服务,帮助圣元乳业在店内促销执行方面进行了巨大提升。我们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三大方向:更多分销,更好位置,更大面位。
提供高效培训:为终端促销员拍摄培训光碟,明确告诉促销员应该如何陈列才算达标。
提供高效工具:针对购物者对婴儿奶粉的关心点,将自己产品的主要特点、成分及具体数据做成标准的介绍材料,并且提供国家级质量资质证明。
2003年圣元乳业的销售额为3.6亿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便上升到14.6亿元。高效的店内促销活动执行为圣元乳业销售额的飞跃式上升提供了重要的终端保障。
执行反馈
为了促使店内促销活动得以高效执行,终端销售代表需要定期拜访门店,并检查门店的促销活动是否按照公司的标准执行。然而,执行反馈往往无法直接到达总部,终端销售代表也无法越级反馈。因此,建立一个信息系统,汇总全国各地的终端表现是最直接的途径。总部决策层可以掌握全国即时的执行反馈情况,迅速作出相关决策。执行反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我们的品牌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竞争对手是否正在开展促销活动?整个门店的客流量是否足够支持公司派驻促销员?整个促销活动中,产品摆放的位置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是否是购物者最容易接触到并且最适合作出购买决策的位置?
分销检查:我们正在开展促销活动的品牌是否是公司要求的品牌和产品?分销的规格数量是否达到公司的分销标准?竞争对手的具体品牌、具体规格的产品是什么?
位置检查:产品是否摆放在正确的位置?
陈列检查:是否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产品陈列?货架面积是否达到公司的要求?竞争对手的货架面积占有的比例是多少?
价格检查:在货架上是否有清晰的价格标签?价格标签是否被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价格标签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货架库存检查:是否缺货?如果货架上的库存不足,那么需要补充多少天的库存?
助销工具检查:助销工具是否足够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竞争对手的助销工具是否比我们的品牌更有吸引力?我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吸引购物者的注意力?
人员检查: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在岗?向购物者介绍品牌和产品时,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介绍?着装是否标准,形象是否达标?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推广顾问相比,我们的推广顾问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经验积累
我们需要通过每一次促销活动执行,积累更多的店内执行效率提升的经验,以便为下一次促销活动提供更多的保障。
在促销执行方面,要检查店内七大要素执行结果:
是否尽可能地多分销,让购物者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是否在尽量多的位置摆放产品,以便接触到更多的目标购物者;
是否占据了足够的货架面位,以便在购物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
促销产品的价格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便吸引目标购物者进行冲动性购买;
缺货是否对促销期间的销量造成直接影响;
是否所有助销工具都受到购物者的关注,以便决定哪种助销工具更具有吸引力;
品牌推广顾问是否合格,以便明确培训要求,以及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
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小结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立足于“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营造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压抑感,激活师生双方的知识和思维,引发学生的猜想和假设,促使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和争论,为双主互动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心理基础。
二、大力倡导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和谐课堂”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成长和自主发展,让学生体验并获得个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始终平等,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权力平等和受教育过程平等。
和谐高效课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的和谐;包含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还包含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学生学习成绩与自身成长之间的和谐等。和谐高效课堂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和谐高效课堂本质是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
三、努力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物理课堂应该采用自主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互动是指把教育活动看作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这是对传统物理教学的挑战。
在实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等,由于知识特征的不同,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就不同。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教学模式应适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把他们从禁锢、压迫的沉闷中放飞出来,使教师尽可能少地“投入”,得到尽可能多地“产出”。
四、科学合理配置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学要素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教学要素分别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率相对应。因此,科学合理配置各具体教学要素,是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而教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学生的学习创新。教材无论编制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时需要加以利用的一种主要资源。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关键词: 高效团队;共同特征;团队建设
Key words: high performance team;common features;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77-02
1 团队概述
团队,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由相互协作的若干个体组成的一种正式团体。具体而言,团队是由为数不多的、相互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业绩、目标而协作的人组成的团体。
团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组织模式。它首先起源于日本,随后推广到欧美等国家,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企业管理的热点。团队得到如此推崇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工作任务的日益复杂,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人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适应竞争,就必然要求管理者为提高组织绩效而建立起互相信任、共同合作的团队。
2 什么是高效团队
2.1 高校团队的定义 麻省理工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材将“高效团队”定义为:业绩突出,具有明显学习曲线效应,能够使内部成员和外界均感到满意的工作集体。
这个定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高效团队进行定义。首先,从定量方面对团队业绩和学习曲线效应作了量的界定;其次,在定性方面对团队的满意度作了描述。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高效团队的评定是双向的,既有定性又有定量,评定的主体也多元的,包括了管理者、团队成员及外界相关人员。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强调的是团队的业绩和学习曲线效应,从团队成员和外界的角度来看,强调的是他们的要求满足程度,也就是团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前述的管理者、团队成员以及外界实质上可以归结为团队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高效团队即是一个能够满足团队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意愿要求的协作性群体。
2.2 高效团队的特征 不同的团队皆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每个成功的团队都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2.2.1 共同的目标与信念 具有明确的目标与信念,团队成员清楚自己努力的目标并具备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信念。
2.2.2 明确的角色定位 团队成员根据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同而担任相应的团队角色,每个角色的职责与权利定义明晰。
2.2.3 清晰的工作界面与流程 团队中每个角色之间工作界面清晰;整个团队的工作流程简明有序,并有成文规定。
2.2.4 开放、有效的沟通 具有开放、有效的沟通机制,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及时的沟通、共享信息和知识。
2.2.5 优秀的学习机制 注重团队成员的培训,具有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和长效学习机制。
2.2.6 有效的团队激励政策 具有以团队整体绩效为基础的评估体系,采用团队激励。
3 如何建立高效团队
团队的运行状态和其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高效团队的形成实质上也是团队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效团队的构建必须从成功团队的共同特征出发,消除团队内、外部阻碍高效团队形成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团队内部工作重构与流程建设
3.1.1 设置明确的工作目标 高效团队最为显著的特征即是具有一个被全体成员共同承认的,并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明确设置团队工作目标能够让成员明白前进的方向,为整个团队提供推动力。
几乎所有的成功团队都会在团队建立之初,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并确定一个具体的工作目标。团队目标的准确设置对后继的任务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明确的目标是团队有效运作的前提。
3.1.2 深入开展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一项确定具体工作本质及与之相关联的有关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任务分析即是要明确为实现团队目标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包括实现目标的期限,实现目标所要经历的工作环节,在各个环节需要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团队运作中所要遵守的规范、原则等。
任务分析实质上就是团队目标设置的延续,通过它将团队的目标分解为了具体的团队任务,进而形成有效的团队运作流程。
3.1.3 合理分配成员角色 首先,面对复杂的团队任务,管理者必须根据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合理地进行团队内角色分配,以保证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
其次,团队角色的不同也会影响团队成员能力的发挥,成功的团队在必要时还需要不断尝试让成员去扮演不同的角色,挖掘团队成员的潜力,帮助团队实现角色分配最优化。
此外,据行为心理学家Peter Horney建议,成功的团队应该保持时刻有人在担任不同的角色,以达到以下作用:
①协调:确保工作目标清晰,各人均有份参与及承担责任;
②检批:对无效益之举提出质询及带头探索改善;
③实干:提醒各成员要面对现实,完成手上的工作;
④思考:提出新颖意见,将他人的意见加以发挥;
⑤凝聚:营造和谐的工作关系,舒缓紧张气氛。
3.1.4 实现有效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保证团队执行力的核心。“双50%”理论告诉我们:50%的工作问题因管理不善而产生,50%的管理问题又因为沟通不到位而出现。可见,成功的团队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
为实现有效沟通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强化沟通意识:团队成员相互间出现问题时,要多向对方求证,避免用自己的主观判断去推测他人的行文;
②构建多样化沟通平台:包括正式的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平台。正式的沟通平台主要以团队定期会议为主,非正式沟通平台则包括电话、网络通讯工具及集体娱乐等;
③讲究沟通技巧:学会合理的利用语气、表情及肢体语言明确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④注重沟通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员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3.1.5 构建长效学习机制 团队成员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学习。因此,所有的团队都应当构建起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做好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使团队成员不断吸收最前沿的先进理念、知识技术和理论,实现团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3.2 改造团队外部组织环境
3.2.1 构建团队运行基础 基于团队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职能结构在管理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这要求企业在推行团队组织模式的同时必须对整个组织的管理机制进行调整。职能结构组织模式基于职能权力驱动,职能管理者与组织成员间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绝对的控制,那么在组织中建立团队,团队的成员必然更为倾向于职能部门,这显然无益于高效团队的建立。
因此,要提高团队的绩效就需要对传统的组织模式进行变革,改变职能管理者与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形成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此机制下,基于契约为驱动力,团队管理者与团队成员间是一种指导和激励的关系,而职能管理者与下属间则由指挥转变为协调和帮助的关系。
3.2.2 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有效的激励是保持组织活力和激情的第一要素。传统的激励政策主要基于个人绩效的评估结果,在团队组建后继续沿用则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分裂团队。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以团队为主体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政策,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评估团队整体绩效并实行团队激励。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使成员更为自觉地认同团队目标,协调相互的利益并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打造能赢的团队[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2.
[2]劳埃得.拜厄斯等,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高芳.对高效团队建设的理论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28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效的知识管理及高效的组织学习逐渐成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个体作为组织学习以及知识共享的基本层次,是组织内部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对如何促进员工积极参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这一研究问题展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以知识分享者为主,研究影响知识分享者意愿的因素,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并且已经做好接收知识的准备,忽略了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人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提出了促进知识接收者意愿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组织可以根据本文研究成果针对性地通过员工培训、塑造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接收意愿,帮助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文所得成果不仅丰富了知识接收者视角下知识共享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背景
1.1知识共享过程研究
研究者对知识共享过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知识的转化,个体的知识通过共享上升到组织层面,通过传播和利用进而帮助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此观点强调了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知识转化过程,忽视了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个体交互过程。第二种观点关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忽略了知识共享双方的个体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知识的共享就是分享者分享知识以及接收者获取、利用知识的过程。
现有知识共享研究多关注于如何提升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假设接收者已经具备接收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但现实中接收者可能不能够有效地接收知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基于第三种观点,并结合沟通模型作出如下定义:知识共享是知识接收者和分享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1)分享者拥有知识和分享交流的动机;(2)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交流沟通的渠道;(3)接收者拥有接收知识的动机和意图。
1.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知识接收者视角研究
现有研究多关注于如何促进知识分享者的分享动机以及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以及分享者的个体特征对知识交流共享过程的影响,缺乏系统地对知识接收者接收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知识拥有者作为交流过程的重要驱动者,研究其分享动机固然重要,但是知识接收方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其是否具备参与共享过程的意愿及能力对共享行为的平稳高效进行同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阐述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以及意愿之间的关系,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决定意愿,进而意愿决定行为,为研究个体行为提供了模型。对于共享过程,接收者对待共享行为的态度、进行交流共享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以及结合自身专业能力和资源对进行共享交流难易程度的感知等都会对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针对前人在知识接收者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了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以期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提供建议。
2研究模型
为了建立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本文将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沟通渠道数量、知识基础和组织氛围作为主要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这些要素分别用来描述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组织内部知识沟通交流渠道的数量、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组织内部对知识交流、创新等行为的支持,并以此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模型涵盖了影响接收者意愿的主要因素,描述了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收者意愿的影响;可以看出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其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影响其知识接收意愿;沟通渠道数量、接收者知识基础等通过知觉行为控制进而对接收者意愿产生影响;组织氛围通过作用于组织规范影响接收者知识意愿;下一章节中本文将会对模型各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3知R接收者接收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由上文对知识接收者意愿模型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知识基础、沟通渠道数量以及组织氛围这四个因素将会直接影响接收者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主观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而间接影响到其知识接收意愿。为了达到提升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目的,本小节将针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3.1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
知识接收者对共享行为所持的立场将会对知识共享的进行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接收者对共享过程持否定态度,知识共享行为就无法顺利进行。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保证。
Szulanski指出如果知识接收者与分享者存在信任风险,分享者提出的知识很有可能不被接收者信任或者拒绝接收。与分享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风险,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接收者对知识共享行为积极态度的形成。
3.2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表示个体对自己进行该行为具备的资本、机会或能力的评估,较强的控制认知将会对执行该活动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知识接受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接收者信任分享者所分享知识的完整性与专业性,进而更好地接收、学习知识。Holste和Fields指出当分享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时,分享者会更加愿意分享个人的、隐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备较高的价值,能够帮助知识接收者更有效地获取及学习知识。
3.3沟通渠道数量对接收者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知识共享作为分享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沟通过程,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组成要素。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越丰富,分享者传递知识、接收者获取知识的途径越丰富,接收者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也就更全面。接收者接触到的沟通渠道数量越多,在组织中的中心度越高,Reagans和Mcevily认为这可以帮助接收者锻炼从不同渠道接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接收者从不同沟通渠道获取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帮助接收方更全面地获取和学习专业所需的知识。
因此,接收者与分享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接受者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积极评价,提高接收者的知觉行为控制。
3.4知识基础对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接收者对新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建立在已有的知R基础,专业相关知识基础的高低会对接收者接收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Grant指出成功的知识共享是以知识共享双方对所沟通知识拥有共有理解的基础上,专业知识的不足会造成知识分享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困难。较高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高效地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接收者对共享交流行为的知觉控制,促进其接收意愿。此外,如果接收者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少,不仅会对接收者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接收者主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因此,接收者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帮助接收者高效地获取并学习知识,进而帮助消除由知识专业性对知识共享过程的影响。
3.5组织氛围对主观规范的影响
组织内部的氛围会对组织内个体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创新、团结的组织氛围会对接收者的主观规范产生影响。创新型组织氛围强调组织学习和内部信息的流动能,使员工认识到改变和创新在组织内部是被鼓励和奖励的。
因此,在创新型组织氛围中员工会更倾向于和同事分享新观点和想法,加速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团结的沟通氛围能够帮助员工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促进员工之间的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分享者主动分享知识和接收者接收和学习知识的热情。
4提升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模型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为了使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更加平稳有效地进行,本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4.1组织非正式交流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高效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组织可以通过多举行一些员工间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为员工提供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组织内部营造相互关心、彼此关爱的关系氛围,帮助员工间建立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亲密关系。
4.2构建组织内部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丰富、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能够帮助员工获取更加全面的专业所需的知识,同时多样化的沟通渠道还能够锻炼员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锻炼员工的沟通技巧,促进知识共享过程平稳、高效地进行。
4.3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知识基础
接收者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是决定知识分享行为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员工工作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快速了解和掌握工作岗位知识,提升员工接收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进而为知识共享行为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4.4塑造组织内部团结、创新的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可以在无形中规范员工的相关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内部文化建设,在内部建立起知识共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努力营造积极、开放的知识交流和沟通氛围。其次,完善相应的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后,积极倡导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互帮互助,引导员工之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5结论
本文从知识接收者角度出发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展开研究,建立了知识接收者意愿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接收者与分享者的人际关系、专业能力、沟通渠道数量和组织氛围等因素对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的改进意见。本文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对于知识接收者领域的研究,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会把该理论模型用于工作之中,使之与实际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更加密切地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实际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闫芬,陈国权.实施大规模定制中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3):3944.
[2]Takeuchi,Hirot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喻秋兰,夏湘远.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制度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1):9598.
[4]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1991,14(2):137144.
[5]Szulanski G,Working Paper //SM,INSEAD,et al.Unpacking stickines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barriers to transfer best practice inside the firm[Z].1995.
中图分类号:F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80-06
一、引言
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颁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基本形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有效地应对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从而推动整个资本市场运作效能的发挥。尽管如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财务造假现象仍屡见不鲜。分析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构成的根本因素和直接因素,是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系统和落实《基本规范》的重要措施。由于内部控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将受到关系复杂的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内部控制系统中各要素实现功能演进,才能克服其本身的制度惰性,促进各要素动态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如今,尚无学者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强度,剖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构层次与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机理以及构建策略。因此,本研究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概念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决策实验室(DEMATEL)与解释结构模型(ISM)集成法对企业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予以剖析,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二、集成DEMATEL/ISM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流程
DEMATEL和ISM都属于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两者都是运用矩阵和图论对系统中任意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DEMATEL侧重于研究系统的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能识别出复杂系统的关键要素及影响程度;ISM侧重于建立系统要素的层次结构关系,可以识别出系统的根本要素和目标要素。基于两者各自的优势,将DEMATEL和ISM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复杂系统的层次结构,而且能识别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程度(图1)。
三、集成DEMATEL/ISM法建模步骤
(一)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及框架的探索一直是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张继德[1]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应该遵循企业的管理基础和技术基础,并且建立了一套过程导向的可行性分析系统,阐释内部控制的运行机制。钟玮和唐海秀[2]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将内部控制视为一个耦合的系统,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视为各个子系统,从动态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及其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张颖和郑洪涛[3]从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出发,分析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阶段、资产规模、财务状况、管理的集权化程度、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受到内审机构运行效率和股权集中度的影响。Jayanthi Krishnan[4]研究发现内审机制和企业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委员数量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内审机制越完善、专业化的会计人才越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就越有效。程晓陵和王怀明[5]选取我国2006年以前1 16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胜任能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设立审计委员会以及管理层对员工胜任能力的重视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质量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吴水澎等[6]基于控制论的相关原理,结合COSO报告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提出我国应该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运行有效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强化以内部审计为核心的内部监督系统的设立。Jeffrey Doyle et al.[7]选取779家按照萨班斯法案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法人治理结构越健全,内部控制披露实质性缺陷的可能性就越小。Weili Ge and Sarah McVay[8]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以盈余管理能力为例进行论述,盈余管理能力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盈余管理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差。基于COSO报告的具体内容,并借鉴钟玮和唐海秀[2]、吴水澎等[6]的观点,本文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归类,整理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构成的20个要素,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1.确定要素间的直接影响程度和影响矩阵。要素之间影响强度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和Likert的五点计分法,根据非常强、强、一般、弱和无分别赋予4、3、2、1、0。根据影响程度的确定可求出要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X=(xij)20×20,xij表示要素si对要素sj的直接影响程度,一般xij≠xji,由于要素si对要素sj和要素sj对要素si的影响程度并非等同,当i=j时取xij=0。直接影响矩阵如式(1)所示。
2.确定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根据直接影响矩阵X可求出规范化的直接影响矩阵G=(gij)20×20,其中,通过规范化处理后可得0≤gij≤1。
3.确定综合影响矩阵。综合影响矩阵表示系统中要素si对要素sj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可以确定系统中每个要素对系统最高水平要素的最终影响。最终影响矩阵T=(tij)20×20,如式2所示,其中T=G(I-G)-1,I为单位矩阵。
4.计算要素综合评价值。即计算要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将综合影响矩阵T的各行和各列分别加总即可得到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度fi和被影响度ei,将各要素的影响度fi和被影响度ei相加得到相应要素的中心度mi,将各要素的影响度fi与被影响度ei相减得到相应要素的原因度ni,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中心度表示要素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程度,其值越大,该要素的重要性越大。原因度表示该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因果逻辑程度,如果值为正,表示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影响,则该要素为原因要素;如果值为负,表示该要素受其他要素影响,则该要素为结果要素。
5.确定可达矩阵。将综合影响矩阵T中的非0要素改为“1”,即可得到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的二元直接或者二元间接矩阵H=(hij)20×20,将T加上单位矩阵I,并将矩阵中的数字“2”改为数字“1”便可得到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的可达矩阵K=(Kij)20×20,如式(3)所示。
6.确定骨架矩阵。根据解释结构模型的求解步骤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最终可将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分为六个层级,如式4所示。即∏(P)=L1,L2,L3,L4,L5,L6。其中各层的要素分别是:L1=(S16),L2={S4,S5,S6,S12,S14,S15,S18,S20},L3={S13,S17,S19},L4={S9,S10},L5=(S1,S2,S8,S11),L6=(S3,S7)。在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基础之上确定最简可达矩阵,即得到具有层次化的骨架矩阵A'。
7.绘制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递阶结构模型。在骨架矩阵基础之上,将内部控制系统作为研究的目标代入,最终得到解释结构模型图,如图2。
如图2所示,内部控制系统分为六个层级。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的中心度以及原因度分别反映了其重要性程度和性质,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反映了内部控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可进一步研究构建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规律。
根据中心度、原因度以及阶梯层次结构图可以看出,会计系统控制单独作为第一层级的要素,直接反映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与效果。如今,绝大部分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逐渐取代了手工记账,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系统的依赖程度增加。一般而言,会计系统的电算化程度越高,则程序化控制就越多。人工控制与程序化控制的结合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健全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有效防止财务舞弊和财产损失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免受侵害。因此,会计系统控制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根据中心度与递阶层次结构图可知,第二层级要素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划分、人力资源政策、目标设定、监督活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绩效考评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人力资源政策的实施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具体的机构与岗位,权责设置以及权责划分、职务分离能够使企业建立一套自我约束与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目标设定是内部控制得以实现的前提,而监督活动包括监督的方法、范围和频率等能够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合法合规。另外,绩效考评控制与财产保护控制作为企业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效率。
根据原因度与递阶层次结构图可知,第三层级要素包括监督机构、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上市公司监督机构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审计委员会,它们的设立强调查错舞弊,直接影响企业的监管力度,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能够从控制过程影响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图可知,第四层级要素是信息沟通质量和风险应对。信息沟通质量决定了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关键因素。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应对管理能够对风险事项及时应对,使企业分清机会与风险,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企业文化、管理者素质、信息系统完善程度、风险分析为第五层级要素。内部控制的建设受到管理者素质和个人意志的影响,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建立统一、高效、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知识环境下内部控制运作平台的形成,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风险分析管理能够对识别出的各种风险采取措施或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确保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性与合理性。
第六层级要素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识别,这两个要素是建立高效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因素。大量案例证实了内部控制失效的根源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上市公司适度集权的股权结构能够增强控股股东的监督能力,设置合理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能够防止其运用控制权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进行权力寻租[9]。而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和起点,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首要工作,与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综合决定了以上各级别的要素。
四、结论
内部控制系统构成要素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监督和控制活动等多种要素参与的复杂系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直接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加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风险,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研究。
首先,构建上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生产运营机制,从而加强对业务活动的控制,提高对管理层权力的监管,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公司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模型图也为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提高投资效率,抑制企业资源非必要浪费,提高企业绩效,增加国家税收,降低企业的操作风险,保护大股东以及中小股东的投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投资者、国家、注册会计师四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继德.两化深度融合条件下企业分阶段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6):69-74.
[2] 钟玮,唐海秀.内部控制系统要素功能耦合与动态演进[J].审计研究,2010(4):52-56.
[3] 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75-81.
[4] JAYANTHI K.Audit Committee Quality financial expertise and Internal Control: An Empirical Analysis [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5,80(2):649-675.
[5] 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110-111.
[6]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2-8.
2 项目沟通计划
现行工程项目沟通计划分为三类,即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以及短期计划,各期计划在实施时首先要分清主次关系,其次是确定好沟通对象、需要的信息以及信息频率,基于工程项目与工程项目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实施工程项目沟通计划时,应根据主次与紧急关系一一逐步进行开展。基于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突发性,所以,工程项目沟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沟通问题。
一、明确和建立企业的资源信息。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经营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内容较多。经营管理的直接对象就是企业的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配置。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初期,就要明确掌控企业拥有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实行哪种方法的调配,应该是什么时期,应用什么物质,在什么技术要求下,采用什么配置。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的集中管理,是为了能够强化企业资源集中和权力集中。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中,对企业集中管理方式比较推崇,集中管理能够将资金更好的分配,有利于企业整体运行都在决策者的可控范围。明确和建立信息资源集合体,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头等大事。
二、实施企业工作程序的标准化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工作程序。企业要想确定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就要使各个部门之间的运行保持在标准化过程中。标准化管理要素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能够将各个部门之间的任务分工明确。严格工作程序,就是需要企业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生产经营的操作程序进行运作。工作程序是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行标准,重视工作程序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企业稳步前进,特别是在创造利润和增强企业品质的目标下,能够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三、凝聚企业文化,创造经营环境。正确利用管理要素,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企业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实践方法。在现代企业发展运行中,企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标签。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环境,来源于企业与环境的相互融合。企业经营管理中对环境的营造具有现实意义。企业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能够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热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造性的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职工对企业有归属,形成职工对企业的积极促进作用。企业环境的优越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发展动力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发展升级,能够为企业提供内在动力。
四、内部分工明确,管理授权清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确利用管理要素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的结构可以是从上到下的纵向结构,也是从左到右的横向联系。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保障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结构保证。在组织结构中,内部分工尤为重要。内部分工实际上是工作任务有效分解。通过内部分工,企业的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上行下效的领导层次,有决策者的企业职能认定,也有各个部门负责人之间的相互扶助,更有基层员工的努力工作。分工明确了,内部授权就清晰了,在政策的执行上具有绝对优势,在基层信息反馈上,能够快速给予回复。内部控制比外部控制难度大,内部控制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果的必要工作。
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现代企业运行发展中,企业组织结构较比过去有了明显的差异。传统的企业结构是单一的垂直管理,垂直管理将企业的横向联系隔开,屏蔽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随着企业综合职能的扩大,企业需要在组织结构上开展网状设置,网状设置能够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涵盖在一起,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运作。健全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将企业的整体运行纳入统一管理,体现出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创造集约式的发展规划。
六、强化信息沟通,突出自动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管理需要与大环境同步。企业无论在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上,都有确立信息沟通的重要性,要强化信息沟通的手段。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各个部门之间也能够通过信息简报,了解到企业经营状况。信息沟通能够推进企业自动化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整体运行和部门操作规范到自动化模式,形成具有高效机制的企业运行方式。
七、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否与市场变化统一协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决定了我国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大生产要求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当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首要位置。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具有强大的背景,拥有核心的技术能力,占有市场大部分份额。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作为支撑,经济管理中对专业技术的发展,是企业能够实现根本性突破的重要依托。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企业经营,缺乏本质的发展动力。推广专业技术,扩大企业影响,利用品牌的效果应促进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发展:
1合理的明确目标
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我们的指,会计内控要确保符合如下的要素。第一,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规范,确保信息不存在虚假现象。第二,防止漏洞现象发生,降低不利现象的出现几率,积极的预防,当问题出现之后要尽快的处理,以此确保企业资产不会受到影响。第三,保证相关法规制度以及内控体系合理的落实。当今的会计有非常显著的控制功效,可以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事项开展调节互动偶给你,确保其依照设定的程序开展。因此,活动的关键要素是要防止出现不利现象,合理的监督相关信息,不但要防范问题,同时还要分析其总体利润。综合的讲,单位的会计控制就是结合会计措施以及步骤对单位运作步骤开展调控,进而可以合理的发挥相关资源的兼职,提升单位的运作效率,抱枕利润最佳。
2高效率的把控环境
所谓的环境,具体的讲是说对控制措施以及程序等有影响的单位自身的以及外界的要素。把把控环境当成是会计控制整体的组成部分,延伸了控制的领域。此项环境要素有两大类,分别是外在的以及自身的。外在的要素是单位经历的外在氛围,对活动的作用多数是表现为约束方面,比如单位会计要合乎法规的需要。外在要素是比较高程度上的影响,是单位不能有效操作的。所以,探索环境要素的时候要将重点当道单位自身的要素上来,主要是因为它是非常易见的,最主要的是单位自身能够合理把控。
3高效管控风险
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规模的单位,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飞铲多的风险问题,有些是自身的,有些是外在的。在当今的经济背景中,单位之间的竞争不断的加剧,许多无法明确的要素不断的变多,这就导致单位在无形中面对许多的运作风险,基恩瑞对会计控制活动有非常显著的负面作用。所以,会计控制相关的活动不能离开他存在的氛围以及其中的各项风险内容,风险评估和控制就成为提高企业会计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也成为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风险是内外兼有的,自身的风险是单位运作状态以及财务信息和资金运转等相关的要素,如生产成本上升、销售收入下降、财务结构改变、资金供应不足,等等;而外在的要素通常是国家相关会计条例的更改,自然要素等等的许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