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血压二级预防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

A:阿司匹林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46%。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治疗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包括几大类,如ACEI/ARB类、CCB、B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n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能够有效地控制血压,并可以降低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心房颤动、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硬化等患者发生卒中,推荐ARBs作为高血压患者预防卒中的一线用药。

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险增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药物。对于有确切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或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极高危患者(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不能戒断吸烟、代谢综合征之一者),无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升高,均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

C:中医药 中医药预防心脑血管病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如五福心脑清软胶囊等。这些中成药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尤其是临床常用的五福心脑清软胶囊具有三大药理特点:降血脂、通血管、抗血栓,这是传统治疗心脑血管中成药中的优秀药物。

中医认为,调降血脂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措施,疏通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抗栓溶栓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五福心脑清软胶囊三重作用方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三高患者的辅助治疗,可选择五福心脑清;三高患者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选择五福心脑清,药性平和有效,可以长期使用;冠心病、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也可选择五福心脑清,缓解冠心病症状,改善卒中后遗症。五福心脑清疗效确切,安全性也高,使用方法是3次/目,2粒/次(偏瘫患者3粒/次),3个月为1个疗程。这些中成药对冠心病、心绞痛和脑卒中、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很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77-05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最常见的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比约为60%~80%,大部分患者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故而既往发生过IS的患者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通过积极执行二级预防措施,控制相应的危险因素,可达到降低复发和致残,提高生活质量[1]。

但研究证实由于受到性别、年龄、习惯、工作、收入等因素影响,相当多的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不佳。在国外,Bushnel等[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随访发现,出院1年后用药依从性差者占34.1%。在国内,马锐华等[3]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出院90d后,59.4%未接受指南推荐的降压药治疗,52.6%未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不同等级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研究不多,也缺乏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应用情况的现况调查以及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药物依从性现况进行比较,为IS二级预防规范化措施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收集2010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连续在北京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154例,其中男87例,女6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7.5±11.3)岁。既往有高血压107例(69.5%),糖尿病64例(41.5%),住院期间接受了IS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即同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物(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增加降糖药和降压药)。同期收集1.5年前因IS住院,后在万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16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5例,女72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70.2±9.1)岁。既往有高血压118例(70.6%),糖尿病59例(35.3%)。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行头CT或MRI检查,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外脑出血、非缺血性神经系统疾病或可能增加出血危险性的大面积病灶;(3)上述诊断需经神经内科医生的医疗记录证实;(4)有一种以上可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因素;(5)Barthel index(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0分;(6)能定期随访的患者。排除标准:(1)静脉系统脑梗死;(2)脑外伤、脑肿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卒中及其他非缺血性卒中;(3)有任何严重或威胁生命的疾病(心、肺、肝或肾脏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估计不能完成随访者;(4)拒绝参与调查者;(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进展性脑卒中或入院3周内病情进行性恶化的患者;(7)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1.2 方法

1.2.1 资料取得 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通过门诊处方、电话随访及上门等方式获取符合标准的患者资料。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独居与否、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经济收入和医疗付费方式、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病史,有无吸烟、饮酒史,家族史(包括脑卒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1.2.2 患者依从性差原因分为两类 (1)患者因素,医生开出处方后患者拒绝、忘记服用、自己停药、不按规定服药等;(2)医生因素,主要是医生未予处方。依从性界定:用药依从性的好坏采用Morisky等[4]推荐的Moriky-Green测评表中的4个小问题并稍做改进来评价,内容包括:(1)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2)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3)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4)当你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当4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否”时,即为依从性好;当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的回答为“是”即为依从性差。

1.2.3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数计算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

154例我院(三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2.7%、49.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77.6%、70.3%。167例社区(一级医院)IS患者中,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的依从性分别为79.0%、29.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降压、降糖药依从性分别为93.2%、96.6%。见表1。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分析,降脂药物的依从性最差,社区医院尤为明显(与我院对比,P=0.012);社区医院在降压、降糖用药方面优于我院(P=0.015;0.008),而两组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474)。见表1。

2.2 两组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院和社区医院IS患者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医疗付费方式是影响我院IS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OR 0.278,95%CI 0.119~0.650)、降脂药(OR 0.314,95%CI 0.127~0.781)、降压药(OR 0.396,95%CI 0.171~0.917)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高脂血症(OR 0.276,95%CI 0.093~0.819)的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社区医院中年龄≥65岁(OR 0.403,95%CI 0.184~0.879)IS患者应用降脂药依从性好。见表2~5。

2.3 两组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自身因素;社区医院IS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为医生未予处方。见表6。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急性IS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IS复发。二级预防措施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优化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质量。二级预防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药(主要是他汀类)以及必要的降压、降糖药物。药物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卒中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起关键作用,如果没有患者的依从性做保障,任何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都无法实施。

国外Glader[5]、Johnson[6]研究IS患者出院一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63.7%、87.1%。而我国类似研究发现[7],仅66%的患者能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抗血小板聚集药依从率分别为72.8%和78.2%。社区医院IS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依从性稍高于三级医院,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74)。可见在本研究中,IS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欧美研究结果相当,但高于国内同类研究。

目前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与降压药、降糖、抗血小板药相比,降脂药的依从性是最差的。宋波等[8]对IS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发现存活者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仅为38.3%。蒋立新等[9]研究表明仅有约20%的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IS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Wettermark[10]、Pittman[11]研究发现只有50%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本研究中三级医院患者应用降脂药物的依从性为49.3%,社区医院仅为29.9%,三级医院用药情况稍优于社区医院(P=0.012)。由此可见,目前我国I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在三级医院当中的状况与西方国家无明显差距,但社区医院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严重不足。

由上可知,IS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不佳的问题在我国与国外均存在,虽水平各异,但实际情况和指南要求均有一定差距,总体堪忧。尽管有关依从性的研究繁多,但我国目前对IS患者,尤其是对IS患者二级预防比较全面的药物应用长期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不多。在影响三级医院IS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的因素中,家庭收入是重要的因素,OR为0.278(P=0.003)。而和本研究类似的是,国内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有医疗保险成为卒中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国内孟令海等[27]亦得出相应结论。与本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曹丽梅等[12]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及医疗支付方式对抗栓药物长期服用的依从性无明显影响,可能和该研究中绝大多数患者服用了价格相对便宜的阿司匹林,而服用非阿司匹林药物患者例数过少有关。

社区医院促进IS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因素是合并心脏病。分析原因,合并心脏病史患者在就诊心内科门诊时,医生会给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指导,加强了患者对该药的关注度。Rudd等[13]研究发现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等血管性共病多的患者易接受规范治疗。这可能和患者血管共病多,增加了就诊的次数,提高了重视程度有关,从而更易接受医生的建议使用规范治疗。

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两组患者使用降脂药物的因素较其他三类药物多,但相对固定。国外Pittman等[11]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有心脑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心脏病。与我们研究相一致。

社区医院IS患者当中,年龄>65岁为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Asberg等[14]对14 529例患者IS患者的研究表明,≥65岁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较年龄小者依从性差。Pittman等[11]研究发现和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相关的因素是年轻。但Hohmann等[15]研究表明,依从性和年龄、性别与此无关。这与我们研究结果中年龄因素有所不同,考虑可能和患者所处区域、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卒中预防知识普及率不同有关。本研究中三级医院降脂药物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为影响因素,但未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这可能和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

本研究未得出影响三级医院和社区影响降糖药的因素,与国内外研究有所出入。Yelena等[16]发现年龄和并发症的增加与依从性的提高有关。Joan等[17]研究提示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考虑原因有两个,第一糖尿病患者降糖药影响因素较少,未包括在内;第二,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人数偏低,未达到研究意义。

本研究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对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对于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糖药物依从性,医患因素在三级和社区医院当中无明显差异。社区医院IS患者降脂药物依从性差的主要因素是医生未予处方(P

综上所述,国内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欠规范、依从性差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加强对医生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的教育和培训,以及继续普及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率。但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为单中心资料,其代表性存在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不足,病情重和死亡病例未参与依从性评价,缺少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信息;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用药信息,研究结果受患者信任度和一般医学知识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偏倚。故有待于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2] Bushnell CD,Olson DM,Zhao X,et al.Secondary preventive medication persistence and adherence 1 year after stroke[J].Neurology,2011,77(12):1182-1190.

[3] 马锐华,王拥军,王春雪,等.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研究及90天随访[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7):2618-2622.

[4] 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et al.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4.

[5] Glader EL,Sj?lander M,Eriksson M,et al.Persistent use of secondary preventive drugs declines rapidly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after stroke[J].Stroke,2010,41(2):397-401.

[6] Johnson C,Lane H,Barber PA,et al.Medication compliance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J].Intern Med J,2012,42(4):47-52.

[7] Wei JW,Wang JG,Huang Y,et al.China QUEST Investigations.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urban China[J].Stroke,2010,41(5):967-97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8] 宋波,杨光,高远,等.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依从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2):107-111.

[9] 蒋立新,李希,李静,等.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25-928.

[10] Wettermark B,Persson A,Euler MV,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in large stroke population:a study of patients perchase of recommended drugs[J].Stroke,2008,39(11):2880-2885.

[11] Pittman DG,Fenton C,Chen W,et al.Relation of statin nonadherence and treatment intensification[J].Am J Cardiol,2012,110(10):1459-1463.

[12] 曹立梅,陈旭,董志强,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9):823-825.

[13] Rudd AG,Lowe D,Hoffman A,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stroke in the United Kingdom: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sentinelaudit of Stroke[J].Age and Ageing,2004,33(12):280-286.

[14] Asberg S,Henriksson KM,Farahmand B,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a cohort study of 14,529 patients in the swedish stroke Register[J].Stroke,2010,41(7):1338-1342.

[15] Hohmann C,Neumann-Haefelin T,Klotz JM,et al.Adherence to hospital discharge med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prospective,interventional 2-phase study[J].Stroke,2013,44(13):522-524.

篇(3)

中图分类号:R743.3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2024502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1]。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80%为脑梗死,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但循证证据和临床实践的差距很大,导致了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现对2010年8月-2011年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105例发病在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来自吕梁市的8个县市,男73例,女32例,年龄34岁~82岁。

1.2 方法 对发病1个月~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住院资料进行确认,有急性期住院后出院的出院资料及头颅CT或头颅MRI资料确定诊断,并再次对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进行询问记录,再次检查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进行残障功能(MRS)评分,询问和记录患者用药情况。

2 结 果

2.1 复发性脑梗死情况 复发性脑梗死11例(10.48%),复发时间距首次发病3个月至5年,复发前停药5例,另4例患者均服用中药治疗,只有1例患者服用降压药和阿司匹林。

2.2 就诊时抗血小板药情况 105例患者全部服用阿司匹林,其中20例(19.05%)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剂量小于75 mg,没有服用抗凝药物者。

2.3 就诊时高血压用药及控制情况 105例患者中有高血压78例(74.29%),否认高血压病史27例,就诊时服用降压药78例(74.29%),不服用降压药物者27例(25.71%),其中25例血压正常,2例高血压,诉出院时未告知服用降压药,105例患者中有30例(28.57%)坚持定期监测血压,其余患者只在医院就诊时测血压,就诊时血压正常者66例(62.86%),其余39例(37.14%)患者血压仍高于140/90 mmHg。

2.4 降糖药物 105例患者中80例无糖尿病,合并糖尿病25例(23.81%),糖尿病的治疗率100.00%,复诊时血糖正常者88例(83.81%),25例有糖尿病者18例(72.00%)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7例(28.00%)控制差(血糖>7.0 mmol/L),定期监测血糖者11例,未监测血糖的原因为不方便或没有条件。

2.5 就诊时调脂药物服用情况 105例患者出院时给予他汀治疗者53例(50.48%),未予他汀治疗者52例(49.52%),复诊时有43例(40.9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进一步分析 LDLC>2.6 mmol/L的患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自行停药、经济拮据或认为血脂正常停药,其次是医生未建议服药。

2.6 吸烟 105例患者既往无吸烟史44例,61例有吸烟史,发病后继续吸烟者4例。

2.7 定期输液 105例患者中有62例(59.05%)非急性期输液2次~5次,最频繁者每月1次,原因大部分为自己要求,一部分为医生建议。

3 讨 论

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内,致残率高居第一,复发率很高,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卒中复发率11%~29.1%[2],再次卒中患者预后更差。卒中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已发生过卒中的患者采取各种相关措施预防其再发。

2002年抗栓治疗协作组(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ATC)发表的荟萃分析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最有影响力的证据[3]。证明抗血小板治疗对绝大多数心脑血管事件有显著的防治作用。PRESSChina协作组研究显示,国内门诊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比例占75.6%[4]。本研究中服用抗血小板药达100%,但由于医生建议有20例(19.05%)患者服用剂量小于75 mg,与中国专家共识建议的阿司匹林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为75 mg~150 mg不相符[5]。

药物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复发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减低脑卒中事件发生达25%,主要与血压降低幅度相关[6]。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维持在高水平,但达标率(66.92%)仍低于其他地区水平[7],与医师对高血压的重视及高血压知识在患者中普及有关,但仍有不达标,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生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3倍,本研究中糖尿病的控制率为 72%,与患者和医生对血糖增高造成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糖尿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有关,应重视该知识的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长期持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水平长期控制在目标值内,是中国《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TIA预防的专家建议》中的推荐[8],本研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 50.48%,达标率仅40.95%,与经济拮据或认为血脂正常自己停药及医生未建议服药有关。

吸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的知识的普及率已很高,但本组患者中仍有4例患者坚持吸烟,与患者的认识及戒烟信心不足有关。定期静脉输液预防脑梗死,是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其药物并没有得到循证医学的证据,本研究中59.05%的患者认定定期静脉输液治疗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一部分医生的认识不足或经济利益驱使,不但不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还浪费了医疗资源。

本研究提示吕梁市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形势很严峻,抗血小板治疗、降压、降糖、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都未达标,吸烟及不当输液率很高。本研究只对发病后1个月~6个月的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药物治疗率更低,二级预防更差,应在本市内加强对医生及患者的教育,提高二级预防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Zhu C.The Third Natinnal Survey on the case of death.Ministry of health,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1452.

[2] 吴静,汪培山,田桂玲,等.脑卒中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及函数预测模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1):1618.

[3] Antithrombotic Trialist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death,myocardial infarction,and stroke in high risk patients[J].BMJ,2002,324:7186.

[4] PRESSChina协作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七城市门诊连续病例的横断面调查[J].中国卒中杂志,2007,2:301307.

[5] 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规范应用专家共识专家组.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182.

篇(4)

从高血压病的全科医疗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的健康教育,第二部分的一级预防和第三部分的二级预防。最后,进行的主要工作就是合理治疗。只有将这几部分相互结合,做好准备工作和后期的治疗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治疗高血压病。在这一过程中,高血压病人本身对这一疾病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1、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高血压病医疗工作进行的高效性,研究人员对之前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在逐渐提升。患病人数每年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另外,研究人员发现,患病人员的患病率和其年龄成正比。尤其是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众,患高血压病的几率占45%-50%左右。但是,从调查中还会发现,人们对于高血压病的知晓率非常低。也就是说,在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和治疗几率也比较低。所以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血压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所接触的后天环境不同,血压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程度也就存在着差异。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仅仅占据20%左右,可见,后天的行为方式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比较典型的就是患者对食盐的摄入量、精神因素以及饮酒和吸烟的程度等等。从临床诊疗中可见,如果对后天的一些不良因素进行克服,就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地治疗,完全可以对高血压病进行控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2.1一级预防

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对那些存在着发病因素,但是还没有存在高血压病症状的人群进行预防。这种预防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区居民的档案情况来对这些人群进行筛选,这就是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高危人群。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对选定对象的日常饮食进行规范,主要以清淡和高营养为主。同时还对食物中的钙离子和纤维素等含量进行控制和规定。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应该尽量减轻体重,保持锻炼。另外,戒烟戒酒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这部分人群的心理平衡程度是保证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这些人饮食和运动进行规定的同时,工作人员不能间断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和讲解。

2.2二级预防

进行二级预防工作主要是在一级预防的基础上,选定疑似患有高血压病的人群。要及时地对这些人进行确证,进而进行治疗。从这一方面上看,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落实一级预防的所有工作内容,通过采用高效、科学的治疗方法来对高血压病进行治疗。治疗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等进行检查,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解和明确,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另外,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血压值测定,工作人员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量进行说明。一旦出现严重的病情恶化,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找到主治医师进行治疗。

3、高血压病的合理治疗

3.1要求病人自觉干预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医务人员的监督,定期给病人测血压并作记录。

3.2必须参考每位病人年龄、病程、危险因素、靶器官的功能、既往用药史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制定用药原则,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病人接受,能够坚持长期治疗,选择副作用少、价廉、长效的药物。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5大类:

第一,利尿剂:降压作用缓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及心力衰竭伴高血压的治疗,但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钾降低及血糖、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糖尿病及高血脂症患者慎用,痛风患者禁用。

第二,β-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缓慢,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高血压患者。

第三,钙拮抗剂:降压迅速,作用稳定,适用于中、重度高血压,尤其适宜于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已证明钙拮抗剂长期治疗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及死亡率。其长效制剂副作用少可用于长期治疗。

第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各种程度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对伴有右心力衰竭、左室肥大、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等合并症患者尤为适宜。高血钾、妊娠、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刺激性咳嗽,可发生于10%~20%患者中,停药后即可消失。

第五,α-受体阻滞剂:可出现性低血压,因此较少作为一线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作用平稳,适应症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咳嗽反应为其特点,可与大多数降压药物合用。

3.3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目标

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8mmHg,舒张压降至83mmHg,可使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30%;平均舒张压从105mmHg降至83mmHg,每1000病人每年可防止4起严重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在得到良好治疗的高血压病人中,使用小剂量的乙酰水杨酸可使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降低36%;因此控制血压是降低高血压死亡率的基础。

3.4注意保护靶器官的功能

血压持久升高可引起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因此控制血压可以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4、总结

全科医疗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捷为特色的基本服务,非常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全科医疗在高血压等慢性病防治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一级预防,是指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在这一阶段脑卒中并未发生,但是存在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级预防就是通过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使得脑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生。

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目前导致脑卒中的最危险的三大因素。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这是庞大的脑卒中后备军;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也很高,患有卒中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两倍以上;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也同样是脑卒中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所谓二级预防,就是指患者已经发生了脑卒中,这时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

一般来说,首次脑卒中发生后两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发生后5年内,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生脑卒中。

篇(6)

关键词 社区 糖尿病 二级预防 血糖监测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two grad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ommunity

Ma Zhenxiu

Shen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Machi Town,Jiuyuan District,Baotou City,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two grad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ommunity.Methods:60 diabetic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4.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supervision of standard drug therapy,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wo grade prevention measures.Results:Lipoprotein,glycerin three fat total cholesterol,serum albumin,urinary albumin,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ystolic blood pressure,body mass index glycosylated hemoglobin,2 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fasting blood glucose after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

Key words Community;Diabetes mellitus;Two level prevention;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1],目前,其发病率有所上升[2]。社区医疗服务是医疗救护的基层单位,社区开展糖尿病二级预防措施意义重大。现就本社区2013年2月-2014年2月二级预防的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二级预防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8岁,平均62.2岁,血糖水平:8.6~12.6mmol/L,平均9.5mmol/L;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81岁,平均61.8岁,血糖水平:8.4~12.1mmol/L,平均9.4mmol/L。

方法:对照组仅督促规范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督促规范药物治疗、查看血糖变化、饮食、运动干预(有氧运动>3次/周,>30分钟/次;鼓励患者参加如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血压和体重的测量)等,强化控制达标。建立不少于3个月1次的规范随访制度。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

结 果

两组预防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清蛋白、尿微量清蛋白、舒张压、收缩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生活的现代化,糖尿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成为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尚无法根治、累及全身并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其治疗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当务之急,需要寻找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3]。本干预研究的基本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医院为中心,由社区全科医师承担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工作。经过转岗培训的全科医师,既可以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药物调整,又可以对患者进行各种有关糖尿病健康知识的宣传,并具体指导其行为、运动和饮食,同时,患者对全科医师较为信赖,依从性较高。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水平的控制无疑是抑制病情发展、防治并发症的关键,也是考核糖尿病干预疗效的必要指标。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即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4]。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和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清清蛋白、尿微量清蛋白、舒张压、收缩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任福秀,赵连成,王涛,等.社区居民高血压与糖尿病及高胆固醇血症的现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4):336-337.

篇(7)

阿司匹林很大的优势在于:除了它的临床作用,还有它的低廉价格。每天只花几毛钱,就能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

王先生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在服用降压药、扩血管药的同时,医生还嘱咐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似王先生这样的病人很多。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显示出卓越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死亡风险,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阿司匹林是迄今为止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之一,目前有超过200个大规模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并经过了110年临床应用验证。因此我们建议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每天75~100mg进行一级预防,即那些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缺乏运动、肥胖、高龄、有家族史、高血脂、吸烟等,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如2型糖尿病、40岁以上且同时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二级预防一般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卒中等事件的复发。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除了临床效果明显外,还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阿司匹林是最便宜的抗血小板药,在各种心脑血管病防治药物中也几乎是最便宜的药物,每天仅需要几角钱。

国外早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对比各种药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经济学效益,对于5年冠心病风险大于等于10%的人群,每预防1例心脑血管事件的花费分别为:阿司匹林3500英镑,基本降压治疗(氟利尿+阿替洛尔)12500英镑,强化降压治疗(苄氟噻嗪+阿替洛尔+依那普利)18300英镑,他汀类(辛伐他汀)61400英镑和氯吡格雷60000英镑。在中国,2005年针对中国人群进行的一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经济效益学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每年冠心病风险大于1.5%的健康人群,如果每天服用10毫克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其10年总医疗费用较不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少花掉929元人民币,合每人每年节约92.9元医疗费用。别小看这个数字,如果以5000万人计算(中国仅高血压人群就高达1.6亿),则每年可节约医疗费用46亿元人民币。

篇(8)

关键词1:6小时

“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到医院的平均时间是20个小时。”中华神经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黄一宁说,“83%患者发病时大都是在家里,当时没有其他家人发现,他以为手麻没劲而已,也不知道是卒中,所以到医院时就为时已晚了。”

抢救脑中风的关键在于时间。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时间窗非常窄,抢救治疗用药有两种:一种是溶栓,一种是抗血小板。溶栓要在3小时或者4.5小时之内,故一定要让患者尽量在6小时之内到达医院。“能够及时到达医院的患者非常少,大概90%~95%的患者没有得到溶栓治疗。”刘鸣说。延误时间的主要原因是院外以及院内的耽误。

家中老人若突发脑中风,家人该如何抢时间呢?专家建议,除紧急打120送其就医外,应当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让患者保持安静,完全平卧。在急性期内尽量不要搬动患者,不要进行非急需的检查。因为此时患者的改变可能促使脑内继续出血。

另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先松开患者上衣的纽扣和腰带,有假牙者也应摘出假牙,并将患者头侧向一边,这样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物不易吸入到气管里,头位可稍低,不宜给患者灌药。

关键2:CT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要将患者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正确的医院。”刘鸣强调。什么叫有条件、正确的医院?她表示,有条件的医院就是有急诊CT的医院,有神经专业人员的医院。

《指南》明确推荐,所有的卒中患者都应该进行CT,如果不能做CT就不能确定患者是脑出血还是梗死,患者就不能溶栓,不能溶栓将会错过一个非常及时有效的疗法。

关键3:二级预防

篇(9)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篇(10)

我国对慢性病快速发展的势头向来缺乏重视,亟待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加强引导,将各类慢性病及其病种的预测与治理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形成卫生工作常态。通过定期、前瞻、量化预测,把握影响规律,找准针对病种的主要干预措施,针对性落实三级预防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的挑战。

要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措施,首要条件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基本保障。以慢性病高血压防治为例,中心对全国10个省的168所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高血压防治工作质量达标率仅为49.2%,工作数量总体完成率仅为43.8%。人、财、物基本保障无法到位,成为制约各地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主要瓶颈。

上一篇: 不动产档案整理范本 下一篇: 市政工程施工设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