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04 09:4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智慧农业前景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智慧农业前景分析

篇(1)

1月份,住建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份,住建部又公布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103个城市(区、县、镇)入选,其中有市、区83个,县、镇20个。10月份,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在全国20座城市中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在此之前,宁波、扬州和常州分别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选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武汉、深圳被科技部选为国家863智慧城市项目试点城市。目前,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数量已经超过200个,这些智慧城市试点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正成为产业链各方争抢的金矿,预计“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超过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建设范围不断扩大。IT企业、电信运营商、IDC企业等构成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主力阵营。神州数码、万达信息、东软等公司推出了面向城市具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运营方式与城市管理者实现了共赢。浪潮、曙光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在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云计算解决方案等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绩。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依托数据中心,开始向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转型。在企业的助力下,部分地区已经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在城市管理、电子政务、社区服务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光网城市、无线宽带、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重点,交通、城管、医疗、社区服务、能源等领域的智慧化成为应用建设重点,大型企业创新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智慧化应用与智慧产业良性互动,逐渐走向融合。

智慧城市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趋向完善。国家大力扶持、统筹推进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了《信息化发展规划》等系列相关规划,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县、区)。住建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并完成两批国家智慧城市的试点评选工作,发改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部等八部委编制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报国务院,以期统筹推动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优化的政策环境。

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望未来,智慧城市作为未来我国重要的战略方向,推进城市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赛迪设计分析,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融合加强 即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推动了垂直领域建设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应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渗入到城市运行管理的方方面面,大数据应用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增长,云计算则为这些海量的、多样的大数据提供存储和运算的支撑平台。而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与优化结果,又基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反馈给用户,或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反馈或交叉反馈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社会化网络等应用中,进一步改善使用体验,并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此外,智慧城市产业资源也会不断加速融合。作为一个复杂、相互作用的系统,智慧城市的产业环节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随着信息技术之间及与其他技术的互相整合、渗透,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单项服务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促使内容与网络、产品与服务、软件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一步提速和深化。

运营创新 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后期的运营和持续优化,运营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和影响产业繁荣的关键,随着不断的深入探索,未来必将创新出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智慧城市运营是直接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城市主体的需求,未来将出现更多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应用的增值服务,逐步推动产业价值链和组织形态不断变革,催生更多产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是IT技术产品服务化,如云计算将IT资源及信息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二是产业链体系重构,对终端、网络、软件、内容、服务等各环节进行整合。值得注意的是,智慧城市运营将具备“平台化”的特征,真正有“用”的应用方案提供固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在地域范围内建立并运营整合内容和服务的平台,统一提供通信、政务咨询、就业服务、缴费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服务模式和重要赢利点。

成长加速 随着2013年“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4G牌照发放、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及信息消费试点启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深入发展,智慧城市产业链重点环节、重点产品不断取得突破,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带动下,内陆城市也将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吸引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加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进入成长加速期。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不断向上延伸,从市级的研究和实践向省级延伸,更多的从全省统筹的角度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这将有助于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标准和规范不统一造成的城市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向下延伸,区县级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被纳入到所属市级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及实践范围之内,建设和应用更加精细化,信息化手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作用将不断提升。

相关链接

未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分析

云计算是当前一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很多专家认为,云计算会改变互联网的技术基础,甚至会影响整个产业的格局。

1、“智慧城市”依靠“大数据”得以实现

篇(2)

玉米秸秆直接液化产物分析与热量衡算曾其良,王述洋,李二平,谭文英

借鉴欧洲风电发展经验推动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赵梦

沼气/柴油双燃料发电技术实践与探索唐洪兴,施玉书,宋玉良,牛文科,付银松,马建萍,徐建

清洁发展机制(CDM)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李荣刚,张小宁

生物柴油的研究与使用徐桂转,张百良

生物质热解研究现状与展望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赵廷林,王鹏,邓大军,舒伟,曹冬辉

风电设备选型的技术经济分析胡立伟

离网风力发电在农村、林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分析陈学庆,刘素芳

如何创建一支高绩效的沼气技工团队杜晓光

复杂条件下的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胡立伟,郑爱玲,程艳伟

太阳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张兴磊,杨丽丽,张东凤,高龙,张治坤

两岸新源开发合作的瓶颈及对策刘叶志

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冷天玖,韩雷涛,马煜

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和分析华永新

让太阳能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热董树国

广西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探析梁俊娜,韦丹辉

江苏规范有序管理生物质能源产业李荣刚,王飞

秸秆发电综合利用雷国俊

北方温室内废弃、空闲沼气池的利用黄枭,郗登宝,王伯众

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用水加热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袁新毓,罗峰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摘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年农村能源工作重点寇建平

现代农业需要健康GDP——两会委员关注农村节能减排赵梦

太阳能热利用行业2007年发展报告罗振涛,霍志臣

发展秸秆产业的思考李荣刚

新能源发电——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叶锋

秸秆热解气化技术

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华永新

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特性的数值模拟徐宝清,田德,韩巧丽,王海宽,赵丹平

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改进研究亢燕茹,田德,王海宽,韩巧丽,时燕,孙云峰,张春友

一种高效节能的果蔬烘干设备张利群,郭淑珍

中荷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促进中国西部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发展应用赵梦,简保权

"阳光"走进三军仪仗队军营简保权

汽车太阳能天窗——环保节能新科技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咨询服务

中国将成为最主要的风能市场之一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背景

我国户用生物质炉灶的发展和应用陈晓夫,张伟豪,刘广青

省柴节煤炉灶炕和生物质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李景明

全力推进农村能源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王长宏

不同接种量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智远,姚建刚

山东民和沼气工程CDM项目建设与循环农业探索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的CDM项目审批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张明娇

半亩园,十亩田农村能源推广与设施农业结合成效卓越——康尔徕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典范韩芳

冬季沼气池管理技术要点杜晓光

冬季沼气池冻裂后的维修方法杜晓光

沼气池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朱广凯

2010年亚洲风能大会暨国际风能设备展览会将在同家会议中心举行简保权

强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

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座谈会在京召开简保权

广州南站采用光伏建筑设计何清

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政策组合的初步分析戴玉才,杨洪云,李倩,张文珺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沼气工程惠泽于民薛彦棠

晋中市沼气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建议焦瑞莲HtTp://

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肖宏儒,宋卫东,钟成义,秦广明

秸秆厌氧干发酵产沼气的研究陈智远,姚建刚

新书推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与项目设计

经济实用的沼气发酵原料探析尹冰,陈路明,张爱民,孔庆平

沁水县户用沼气低使用率的分析与建议闫沁阳,王光

浅谈原州区农村能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魏钊

灾后重建沼气"亮"眼简保权

涪陵沼气惠"三农"——重庆市涪陵区沼气建设见闻简保权

沼气池快速启动的误区及对策杜晓光

山东省循环农业现场会议在淄博召开

第三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及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成功召开赵梦

农业项目申报与工程没计咨询服务

发展中的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炉具产业郝芳洲

湖北省农村省柴节煤炉灶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汤建华,陈可金,陈涛

我国发展生物质炉具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邢立力,赵生伟

关于晋城市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牛晋鹏,李敏,刘玉祥

农村沼气生态系统的建立及问题探讨黄枭,郗登宝

生物质户用炊事炉具技术研究周伯瑜

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好吴亚泽,师朝霞,张明娇

现有逆变器对PEMFC发电机适应性仿真与实验研究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陈向锋,徐晔,孟祥朋,全攀科

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燃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简保权

浅谈节能建筑及其设计要点胡林

京郊秸秆气中焦油检测及有关建议张榕林

沼气在电光源生产中的应用上虞市创世纪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发展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宁盛

秸秆压块燃料替代煤炭用于北方农户采暖的探讨康铁良

沼与点燃新生活——翼城县沼气发展纪实

奋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科学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杨平娃

危机背景下新能源经济发展新动向及启示江凯,鄢斗,颜蕾,杨美英

解读《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田宜水

对加强沼气技术标准编制和实施的认识郑时选

关于中国沼气的思考曹曼

从2009年风能会议看未来风能发展杜以会

风电场风速预测方法的研究谷国利,王维庆,张新燕,董红

对沼气工程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与建议张榕林

北京市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和问题周孟津

西山区沼气安全运行浅探黄玉明,王聪

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娜,郑雷,王丽丽

沼液沼渣进出料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王瑞谦,邢会敏,金建光,马智慧

技术先行加强交流推动中国沼气健康持续发展赵梦,简保权

太阳能建筑热电一休化应用系统亮相北京科博会简保权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标准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赵梦

2009地球环境日赵梦

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化前景诱人曹丹

种植能源作物开发非洲生物液体燃料李荣刚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与发展思考刘春鸽,陈戈

中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分析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田宜水

21世纪绿色能源——生物质能周广森,原玉丰

小型风力发电技术

在新农村建设中太阳能采暖/热水系统的工程应用郑磊

生物质热解干馏集中供气技术的应用赵洪叶,魏晓明,徐冬利

晋陀区生活污水处理经验董树国

浅谈宁武县沼气池使用率低的原因与对策杜晓光

篇(3)

关键词:物联网;高科技;技术变革

1.引言

然而,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机遇更是挑战。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产业链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实现上下游产业及跨产业的联动,形成产业的联盟,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深层次发现和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理论问题、攻克技术难点及将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应用与实际,则我们就可以再物联网研究和开发的挑战中获得发展得机遇。否则,我们只会在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上浪费时间和资源,又一次错过了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发展的机遇。

2.发展现状和目标

2.1发展现状

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2发展目标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

从网络发展角度看,今后10―40年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第一要务是要建设让大众快捷获取信息和知识、能有效协同工作、生活更加高品质的信息网络。网络技术经济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走向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向后IP时代的新网络体系发展;物联网从监视、控制、反馈一体化,向泛在网络发展;在网络服务方面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普及。网络媒体进入主流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联合构建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云计算平台为物联网提供支持环境;物联网科学将从交叉学科融合,向完善的网络信息论发展。物联网相关技术和服务将相互影响,实现人类向往的充满智慧、更加美好、幸福的物联网时代。

3.主要任务

(一)大力攻克核心技术。(二)加快构建标准体系。(三)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四)着力培育骨干企业。(五)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六)合理规划区域布局。(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4.前景分析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W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业务。

2011年12月,酝酿已久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将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增加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产业化专项等对物联网的投入比重,鼓励民资、外资投入物联网领域。《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的目标: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工程、标准化推进工程、“十区百企”产业发展工程、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其中,重点领域主要涉及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

从物联网的市场来看,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0%。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软件和通信,通过电子产品标识感知识别相关信息,通过通信设备和服务传导传输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存储信息。而这些产业链的任何环节都会开成相应的市场,加总在一起的市场规模就相当大,可以说,物联网产业链的细化将带来市场进一步细分,造就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产业市场。

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示范工程

篇(4)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进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迎来机遇与挑战。明确城市涉外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产业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求相应对策,将极大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一、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秦皇岛市涉外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秦市海岸线长162.7公里,长城223.1公里,坐拥海滨、湿地、温泉、古城、湖泊等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为了加速促进京津冀产业圈协同发展,近年来,秦市更是大力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海滨旅游及本地特色旅游,如山海关樱桃采摘、昌黎葡萄采摘、集发农业休闲观光等。

2. 政策优势。党的十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政府在近几年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秦皇岛市涉外旅游随着京津冀产业圈的逐步完善,市在交通、商业、教育等方面受到的积极影响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不仅给秦市涉外旅游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还丰富涉外旅游产品,延长旅客停留时间。

3.人才培养优势。为了适应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提高秦皇岛市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秦市十几所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在旅游专业建设、俄语专业、英语专业及其他小语种专业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另外,各大高校开始注重与涉外旅游企业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不仅为企业输入培养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提供更便捷的途径,还使高校学科发展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在读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及就业的机会。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悄然改变着以往较为落后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开发档次低且趋同现象明显。虽然海滨旅游是秦市的招牌旅游产品,每年吸引大量国外游客,但不难发现该领域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深,如水上娱乐项目设备陈旧,各类海洋动物表演节目档次较低,海滨公共服务设施在卫生、装修及服务等方面不够理想。在旅游产品多样性上缺乏创意,多数提供海滨旅游的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单一,在地方民俗特色及美食等方面开发不够。

秦市近年致力于开发多元化旅游资源,强调生态旅游及本地特色游,固然是大旅游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但是, 目前秦市如采摘类旅游产品仍然走本地果农自我发展的低端路线,缺少如集发农业休闲观光园等较成规模的产业集中发展模式的指导。本地特色旅游缺乏打造文化品牌意识,过多的人造景观反而会相对破坏古城等原生态人文环境。

2.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秦皇岛城市整体发展处于四线城市水平,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场所较少,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各种需要。此外,晚间闭店时间较早,平均在晚上7点之前,基本无法满足国外游客对夜生活的需求。

3.城市对外交流程度有待提高,国外客源量不足。秦皇岛市近年来加大对外交流程度,如与京津确定合作项目60个;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建设欧洲工业园、台湾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及泰国工业园等。然而,在城市进步的背后,不难发现秦市对外交流程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更缺乏与海外目标客源国之间更直接的文化体育及商业活动往来,因此在拉动城市涉外旅游业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三、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秦市涉外旅游业面临历史性机遇和挑战。2014年全年,秦皇岛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8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就有29.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亿元。国际健康城、北戴河暑期保健基地、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京唐秦高铁、京秦高速二通道纳入京津冀“三个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秦市设立研发机构;与新兴际华、顺鑫农业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津合作项目达60个;北斗卫星数据中心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分校等25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污水处理等22个项目签约。并且秦市引进京津地区资金224亿元。

四、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对策

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秦市必须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及劣势,明确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及发展路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精做细每一个旅游产品。

1.实现由低端向高端、数量向质量、大众向特色转型。策划城市重大旅游项目,以带动涉外旅游业转型,如继续深度发展豪华邮轮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温泉度假游、会议会展旅游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和本地文化、生态等产业融合式发展。在打造地方特色上下工夫,鼓励文化创意研究。

2.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涉外旅游大环境,提升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形象。突出涉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高端涉外宾馆,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对游客咨询中心、景区停车场、景区卫生间、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涉外旅游的丰富教育资源,加大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3.加强与客源国的城际交流,提高城市知名度。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加强对外城市宣传力度。同时努力探索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涉外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涉外旅游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等网站,开发手机App等软件应用,方便国外游客随时了解城市旅游动态,查阅旅游行程信息。

参考文献:

[1]罗学锋.秦皇岛涉外旅游品牌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4010303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三维图形软件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真实场景仿真的虚拟技术成为计算机应用领域热点。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不受时空限制,与传统会展结合,能更好更快地传递信息。将虚拟仿真交互技术应用到水产业中,根据养殖基地真实场景和产品情况生成逼真的三维场景,用户通过鼠标或键盘点击拖拽,身临其境地漫游在体验馆中,与环境和产品交互,得到全新的体验。该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水产品资源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农业信息化发展。

1虚拟现实技术及系统开发工具

1.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幻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虚构出来的一种人工模拟现实环境,它能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虚拟现实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促进人与环境交流,更深入开发人类智慧[1]。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形成三维图形空间,利用跟踪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户在视觉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的感觉。

1.2系统开发工具

本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使用的软件有: 3ds Max,即3D Studio Max,是Discreet公司开发的(后被Autodesk公司合并)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具有强大的建模、动画、材质和渲染功能。 VRP:Virtual Reality Platform,简称VR-Platform或VRP,即虚拟现实平台。VRP是一款由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开发的一款虚拟现实软件,可以较好地进行三维场景模型导入、后期编辑、交互操作、特效操作、界面设计及打包等。 Photoshop:处理或绘制三维贴图,为模型制作精良贴图。

2设计思路

新乡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品牌化运营、无公害水产品专卖、农超对接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由一个体验中心和3个养殖鱼塘组成。合作社主养鱼类品种为淇河鲫鱼和彭泽鲫鱼,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俗冀行生态养殖。模拟荷叶鲫鱼农民合作社养殖基地的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辅助人们感受水产虚拟环境,供消费者和相关技术人员参观学习,指导鲫鱼养殖技术推广,推动农产品销售。 开发流程:前期结合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获得虚拟现实模型的纹理贴图;中期使用3ds Max搭建虚拟模型;后期将构建模型导入虚拟交互平台软件VRP中进行场景驱动,并设置漫游和交互,如图1所示。

3设计与实现

3.1前期分析

建模开始之前要进行场景分析,即分析场景建筑、场景环境、场景布局、基础设施等。主要数据资料有:①纹理数据采集。前期使用数码相机现场拍摄,后期利用Photoshop进行处理,制作成三维模型的材质贴图,使整体效果更贴近真实场景;②建筑物尺寸。合作社提供房屋、鱼塘等大型建筑的相关数据,按照实物建筑1:1建模;③其它数据资料。场景中其它细小模型相关数据来源于实地测量。

3.2模型构建

3.2.1模型建立 模型是整个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设计的基础,它的好坏及逼真度直接影响整个虚拟环境的真实性,常规建模方式主要有两种:①采用标准几何体建模,该建模方式较为简便并且便于后期贴图;②采用标准几何体模型组合方法建模,通过纹理添加使模型逼真,既简化建模过程,缩小文件容量,又不影响模型整体效果。此外,在建模中应遵循一个原则:在保证视觉对象不失真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最简单的模型[3]。 根据以上要求,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场景模型设计为3个部分: (1)房屋及鱼塘模型。场景模型中有一个荷叶鲫鱼体验中心和3个养殖鱼塘。体验中心建模主要根据相关数据制作相应的标准几何体模型,将标准几何体模型组合成完整的体验中心模型;鱼塘及鱼塘周围的土壤建模主要使用“线”绘制出基本轮廓,再通过挤压操作形成面片效果。 (2)场景中栏杆及其它模型。场景中的栏杆虽然不是重点模型,但比例相当大,也是整个场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栏杆模型的构建与房屋及鱼塘方法不同,必须使用圆柱体构建模型。一个圆柱体模型至少需要14个侧面才能保证其轮廓完整,本文大面积的栏杆建模需要将近1 500根大小长短不一的圆柱体,栏杆模型中至少有24 000个面数,建模工作量大。结合场景及栏杆特点,采取建立高精度模型方案,对其渲染并保存为PNG图片,如图2所示。再新建一个平面模型,将保存的PNG图片赋给平面,即通过贴图平面来表现栏杆模型,如图3所示。这样,经过高精度建模后只需要一个面就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通过该表现手法制作出来的栏杆虽然提高了渲染速度及系统实时性,但视觉对象缺少一定的真实性,即在顶视图中模型缺乏立体感。因此,栏杆模型顶部的圆柱依然采用标准圆柱体来表现。 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除了荷叶鲫鱼体验中心、鱼塘和栏杆外,还有如自动投料机、门亭、马路等。这些模型的构建主要使用基本几何体表现出轮廓即可。

3.2.2场景贴图及烘焙 建模贴图效果好坏决定场景的逼真性及渲染的好坏,本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重点建筑物为体验中心及鱼塘,遵循不重复使用贴图和一个建筑物一张贴图的原则进行贴图。为了保证场景渲染及后期交互的流畅性,非重点建筑物贴图遵循不必非常清晰的原则进行贴图。此外,整个场景中均将贴图的背景色改成和贴图本身色调类似的颜色,以减少在UVW展开时出现匹配不准或有明显白边和黑边的现象。 建模完成后,对整个场景添加灯光效果,并按照常规烘焙操作进行场景烘焙,最终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

3.3交互驱动

3.3.1模型导入VRP 考虑到3ds Max与VRP的兼容性,在使用3ds Max创建的模型导入到VRP编辑器之前,需要安装VRPformax插件,利用该插件将烘焙好的场景通过插件导入到VRP中。3.3.2交互动画设计 在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中实现实时漫游以及逼真效果,〖HJ*3〗需要在VRP系统中创建行走、飞行、动画相机,添加天空盒、太阳光晕,并要对场景中的建筑物和植物等设置物体碰撞规则。 (1)交互动画。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设计的游览模式为两种:漫游模式和游客模式,漫游模式为不需要引导的自动游览模式,而该馆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实现在场景中通过人物游走浏览各个部分,即游客模式。游客模式主要利用VRP设置行走相机,通过鼠标或键盘操作控制游览方向,实现交互。实现交互首先要创建骨骼动画作为目标人物,调整骨骼的身高比例并放到适当位置,通过动作库为骨骼添加“休闲站立”、“原地行走”等动作,最后添加角色控制相机绑定目标人物。这样,在浏览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鼠标或键盘操作控制目标人物,在场景中自由行走,以游览者身份观察整个场馆。另外,场景中若只有一个目标人物,画面过于单调,为了使场景丰富,添加了多个骨骼动画,效果如图5所示。

(2)特效设计。在设置好浏览模式后,为了模拟室外场景,选择适合场景的天空盒效果,并对其角度进行旋转,使光线的摄入方向与场景中的投影方向一致,再适当添加光晕效果。光晕效果角度和高度与天空盒光线方向、太阳光照方向相融合。这样添加特效后,场景更加美观逼真。 (3)交互按钮设计。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的另一特点是通过鼠标触发事件控制相应内容,如浏览模式切换、音乐开关设置,以及通过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甚至链接数据库、网页或加载视频等功能,向使用者介绍场馆情况。主要使用VRP的初级界面和高级界面,在场景中添加控制按钮,再结合相应的脚本程序,实现按钮控制。 (4)浏览模式按钮设计。在该体验馆中,主要通过触发事件即按钮来控制相机的转换和交替,场景中设计了两个动画相机漫游,分别为行走动画即游客模式和环绕动画即漫游模式实现生活馆的虚拟展示,如图6所示。

(5)荷叶鲫鱼种类介B设计。荷叶鲫鱼种类介绍通过服务控制平台实现,采用添加文字、图片及Flas的形式制作相应介绍,再通过按钮触发,结合相应的脚本程序进行控制,如图7所示。 (6)背景音乐设计。为了给使用者视听觉双重感受,增强场景的真实感染力,在该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中添加了背景音乐,并对背景音乐进行了相关属性设置,可自动循环播放。同时使用音乐开关触发控制按钮,通过该按钮可以暂停和播放音乐。此外,添加了音乐大小控制滑杆,结合脚本语言精致控制音乐音量大小。

3.3.3系统输出与 动画设计完成后,可将其为单独的可执行文件EXE演示DEMO,也可输出为网络的VRPIE文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将作品为可执行的EXE文件,不过在使用时要注意相应的环境配置,如显示器屏幕尺寸、显卡性能等,否则可能影响展示效果。

4结语

本文通过3ds Max、VRP及Photoshop软件构建了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随着硬件、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虚拟现实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极大地加快了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进程,场景的逼真性和实时交互性受到广大用户喜爱,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的荷叶鲫鱼虚拟仿真生活体验馆具有真实性、交互性、易实现性等特点,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促进了水产品与现代科技结合,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可靠手段。

参考文献:[1]马贺清,陈建平.VRP虚拟校园建设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21(5):153157.

[2]李好琴.新乡市水产行业的产业带头兵――记发展中的新乡市卫滨区荷叶鲫鱼农民专业合作社[J].渔业致富指南,2013 (16):2728.

[3]祖先锋.矩阵继电器在多路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5,2(24):106108.

[4]冯少云.基于Web的虚拟展馆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2.

[5]刘科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10):123125.

篇(6)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3-0059-05

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具有热带、温带两种气候特征,能适应热带水果和亚热带水果及温带水果的栽培和生长,加上台湾注重品种改良。因此,生产的水果不仅品种多,而且品质好。随着两岸贸易不断扩大,台湾热带水果大量涌入内地市场。特别是2005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切实帮助台湾果农解决丰收滞销问题以来,台湾水果拓展大陆市场的声势日渐增长。尤其是在福州、厦门、上海等地陆续举办的台湾水果展销会,以及2005年8月1日起大陆对台湾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措施的宣传和带动下,大陆消费者对台湾水果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一度形成热销局面。两岸在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联系,为彼此开展互利互惠的水果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岸水果贸易的现状究竟如何,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如何,两岸水果产业应如何发挥在品种结构上具有的互补性,达到互惠双赢,这是本文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采用一系列的相关计量方法对两岸水果贸易的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量和评估。

一、两岸水果贸易的特点

(一)两岸的水果贸易总额逐步增长,但增速不快

两岸的水果贸易总值从1990年的1079万美元增长至2008年的2342万美元,增长仅1.17倍,但出口金额反而从811万美元降至2008年的743万美元。不过2009年的情势有所扭转,对大陆的出口贸易额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10月份就达952万美元。进口金额从1990年的267万美元增至2008年的1598万美元,增长4.98倍(见表1)

台湾水果对大陆贸易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因受台湾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及两岸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两岸水果贸易在1995年后至2001年处于低潮,其贸易额从1991年的1547万美元跌至1996年的977万美元,此后一路回升,但起伏波动较大,2001年两岸水果贸易金额仅为1101万美元。两岸先后加入WTO之后,随着台湾地区贸易政策的调整,两岸水果贸易开始有了快速增长,台湾地区自祖国大陆农产品的进口从2002年的1469万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342万美元(见表1)。

(二)与两岸整体贸易的巨额顺差不同,两岸水果贸易总体是逆差,但不同时期的情况又不同

以1997年为分水岭,先是顺差,后是逆差,且逆差趋势扩张很快。1997年以前台湾对大陆处于出超的地位,1998开始,则处于入超地位,且入超的规模扩张很快。从1990年至1997年,台湾水果贸易对大陆的顺差总额达41.46万美元,1998年至2009年10月,台湾水果对大陆水果贸易的逆差总额就达74.01万美元(见表1)。

(三)进出贸易的相对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

出口比重从1990年的75.24%降至2008年的31.75%,但2009年又上升至47.33%。从大陆进口的比重1989年仅19.27%,2008年达68.25%。因而从总体上看,台湾水果向大陆出口的比重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而从大陆进口水果的比重从1998年后就一直超过其出口比重,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以上(见图1)。

(四)大陆已成为台湾重要的出口市场

台湾对大陆的贸易总额比重1989年为5.04%,2009年为5.13%,变化不明显。但对大陆出口的相对比重上升很快,1989年台湾水果对大陆贸易占到对世界贸易的8.95%,2009年上升至24.16%。而且2009年的上升比重比2008年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在台湾的出口市场中,大陆的地位一路上升。1995年大陆在台湾的出口市场中排名第33位,2002年升至第9位。2004-2004年徘徊在第4至第7位,2009年跃升至第3位(见表2、表3)。

但台湾从大陆的进口占台湾水果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年为1.32%,2007年创历史新高达4.58%,2009年又降到3.00%。这主要是台湾当局对大陆包括水果在内的农产品处处设限所致。

(五)两岸水果贸易的品种比较集中

台湾从大陆水果的进口早年以枣占绝对优势,1989年占比高达64.90%,其次是坚果占比达30.40%,两者之和占比高达95.3%。随后,这两者的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一直占据着台湾进口大陆水果的80%以上的份额。另外,其他的水果主要有冷冻果(HSO811)、干葡萄(HSO80620)、奇异果(HSO81050)。从总体来看,台湾从大陆进口的水果主要集中在不适于在台湾生产的水果譬如枣,以及易于保存的水果,如坚果、干葡萄、冷冻果、奇异果。

从台湾出口至大陆的水果来看,早期主要有柑橘类(HSO805)、鲜瓜(HSO807),1989年两者占比达8l.44%。不过在2000年前后,台湾出口水果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2009年的水果出口至大陆的主要水果有柑橘、芒果、坚果、番石榴、凤梨等,这五类水果的比重达55.96%。

二、产业内贸易和竞争力分析

从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按ⅡT指数的一般定义,ⅡT≥75为高度水平分工,75≥ⅡT≥50,为水平分工;50≥ⅡT≥25为垂直分工,ⅡT≥25为高度垂直分工。从台湾与大陆水果贸易的ⅡT指数来看,已经由垂直分工演变成高度水平分工。1990年为ⅡT指数为49.523,为高度垂直分32;从1992-2008年绝大多数年份为水平分工,但在1996、1997、1998以及2009年表现为高度水平分工的特征(见表6)。

再从RCA指数来看,总体上不是很明显,而且呈下降趋势,1990年位O.617,2009年为0.591,其竞争力指数TSC在1990年为0.505,而在2009年已下降为-0.053。表明台湾水果与大陆水果相比从具有较高比较优势降为处于低比较劣势(见表6)。

三、主要研究结论

(一)两岸水果贸易受政策影响较大

两岸分别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台湾逐步放开对祖国大陆进口产品的限制。2002年年初大幅放宽祖国大陆2000多项产品入岛,此后又陆续增加开放项目。2002年11月,台湾地区当局对祖国大陆产品开放项目增加到8044项,占祖国大陆产品项

目数的75.7%,其中农产品项目1348项,占总项目数的59.9%。两岸水果贸易在次年增长迅速,2003年两岸水果贸易达2122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44.4%,比2001年增长92.8%。在2005年7月,大陆宣布从2005年8月1日起,将正式对原产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杨桃、芒果、番石榴、莲雾、槟榔、柚、枣、椰子、枇杷、梅、桃、柿子等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两岸的水果贸易亦有了明显的增加。2008年底两岸三通全面实现。台湾水果的出口在2009年有了明显起色2009年前10个月的出口金额达953万美元,比2008年全年的出口金额744万美元,还要多209万美元。而且台湾对大陆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重也明显增加,从2008年的16.65%,上升至2009年的24.16%,增加了近8个百分点,大陆的排名也从台湾的第七大出口市场跃升至第三。但台湾对大陆水果的设限还颇多,严重制约了两岸的水果贸易发展。

(二)两岸水果贸易严重不对等

大陆是台湾水果重要的出口市场,但在台湾的水果进口市场上,大陆市场的地位较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的进口限制,致使大陆许多质优价廉的水果不能输往台湾。在2000年以前,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农产品进口只有479项,2001年12月11日和2002年1月1日,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台湾地区逐步放开对大陆进口产品的限制。2000-2008年共增加开放936项。但为赢得选民,在竞选中承诺当选后绝对不会开放830项管制中的大陆农产品进口,如今“马政府”已经就任近2年,的确不曾增加开放任何一项大陆农产品输台。

由于台湾当局对农产品的开放非常有限,因此大陆水果向台湾的出口也非常有限,致使大陆在台湾水果的进口市场上并未占主体。以2008年为例,水果类及其制品2008年共进口58736万美元,较上年增加19.6%,主要系葡萄及苹果进口增加。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智利、新西兰及日本(分占40.4%、10.8%、8.0%及7.9%)。在从进口的品种来看,苹果:2008生鲜苹果进口值14210万美元,较上年增加32.9%。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日本及智利(分占37.8%、26.3%及19.4%)。葡萄:2008年生鲜葡萄进口值3607万美元,较上年增加16.0%。主要进口国为美国及智利(分占60.O%及22.9%)。梨:2008年生鲜梨进口值1542万美元,较上年增加3.9%。主要进口国为韩国及日本(分占83.3%及8.2%)。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陆的苹果、葡萄、梨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而且出口量极大,享誉世界。但由于台湾市场均未对大陆开放,致使大陆在台湾的水果进口市场上无足轻重,两岸水果贸易严重不对等。

(三)未来大陆在台湾水果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将继续上升,但大陆水果仍将难以进入台湾市场

目前,台湾水果销往大陆的制约因素正在逐渐消除,以前,由于水果运输不能直航,是最大的障碍。台湾水果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运输成本,直航后,台湾水果最长一天多的时间就能到达大陆,比以前节约三至五成的运费。直航不仅能保证水果的新鲜,还直接提升其竞争力。因此,台湾水果在大陆市场的地位将呈上升趋势。

由于台湾是一个标准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对外贸易是经济成长的引擎,追求更大的经贸空间是台湾努力的目标。2010年1月1日,大陆东协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台湾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目前台湾与大陆之间正在谈判ECFA,以促使两岸问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ECFA签署后,两岸间的关税将大幅降低甚至免除,这无疑对两岸的水果贸易也是有益的。但台湾当局仍然坚持不谈有关农产品开放或关税降低的议题,在农业方面只谈有关智慧财产权及商标权等议题。并力图争取大陆在农业智慧财产权、动植物检疫检验等方面对台湾有利的安排,进而确保台湾研发成果、便利台湾农产品输销大陆市场。这对台湾包括果业在内的农业发展是有利的,但大陆水果仍将难以进入台湾市场。

(四)两岸水果产业未来合作空间较大

台湾水果虽然优质、高档、产量大,但长期受限于市场狭小。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的果农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技术生产出的高品质热带水果,因台湾水果市场近年趋于饱和而卖不出去。如果台湾的水果能便利地进入大陆市场,就能有效解决岛内市场狭小的问题,这也是台湾果品发展的唯一出路。

同时,由于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两岸的水果产业在土地、人力、资金、市场及技术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台湾具有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之优势;大陆则在土地、人力及市场方面具有优势。结合双方有利条件,推动互补、互利、互惠的农业合作,有助于两岸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福利的增进。在两岸贸易障碍短期无法完全消除的背景下,有相当多的台商到福建、海南、广东等地投资,加强了两岸农业的交流和合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08JAGAT002)“台湾政党轮替后的两岸经贸合作”部分研究成果;重庆市社科联重点研究项目(2009JJ20)“新形势下渝台经济合作研究”及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CSTC,2010CEO122]阶段性研究成果;重庆工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wskl84]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Bruelhart M.Marginal ln-tra-Industry Trade: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M],Weltwirschaftliches Archiv,1994

[2]Grubel H G.Lloyd P J.Intra Industry Trade[M],London Macmillan,1975

[3]张复宏,张吉国,中国一东盟水果贸易之特征及互补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5)

[4]张如庆,国内对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5]申朴,服务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任爱荣,赵一夫,台湾水果出口大陆的市场效果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篇(7)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5-02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简介及运用范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等学科和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和应用,小到电子元件,大到航空航天器材,都与它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从农业到建筑、从生产到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该专业或者进行对该专业深入研究就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以及管理与决策。既需要电气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又要掌握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面的宽度,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课和基础课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读写能力外,该专业还开设了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金工实习、电路工艺实践、电气工程训练、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以保持对专业的敏锐度。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创新意识,同时借助学校相关实验室平台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分支学科发展方向

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可就业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该行业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到电网公司,供电局,发电厂或者一些大型工厂工作,如果专注于该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到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工作。

3.2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方向主要指的是现代电气技术。现代电气技术是在传统电工技术之上再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方向主要用于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从事电气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负责信息处理等工作。在电气技术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就职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也可以从事该方向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

3.3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结合了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该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由于该专业兼备了电气与电子,融合了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其就业的范围也比较宽,从电力、电子,到交通、通信等行业,可以从事技术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发展空间较广。

3.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就业前景良好。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毕业后可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对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电力产品进行设计和研发,也可在各大高校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学、研究工作。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准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科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相应的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主要有4个方向: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因专业水平有限,如果想在各高等学校就业,一般负责非教学类工作,如,学生管理等,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从事教学工作,或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电力技术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国家、各地区、省及市县的电力公司或供电局就职,从事行政类的管理工作,或者是各级电网的电力输送的调度、分配,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电力工程设计等相关技术工作。擅长于电力电子相关产品制造、研发的毕业生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就职。

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样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否完全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责专门的技术工作呢?答案就不一定了。比如:到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要接触到电力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的单位企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大量的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本科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不同,它不仅需要快速地掌握和吸收高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进而提升为对技术的创新。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构架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运用理论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在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的“三步走”就不易施展。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课题和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单位或企业所需的培训时间短,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高,更能为科研单位或企业创造价值。

5 心得与体会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运用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从事相应岗位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的迷茫和顾虑等消极情绪,给同学制定学习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有利于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模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一些校内外的比赛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本文系湖南省委党校系统社科课题:“‘互联网+’助推‘湖南制造2025’的路径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2016DX057)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5日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不可分割,中国制造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发展,“互联网+”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促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对接和深度融合,必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湖南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应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互联网+”全面推动“湖南制造2025”,促进湖南制造业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2015年,《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四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规划、七大专项行动方案、十二大重点产业,启动了12个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全面打响制造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一)“互联网+制造业”理论探索。李毅中(2015)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联网+”是重要行动路径。金友华(2015)认为,“制造业+互联网”是未来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企业要向高端发展、向提升效率、向智能自动化去发展。罗百辉(2015)认为,“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从以上三个方向改造传统制造业。黄阳华、林智、李萌(2015)分析了“互联网+”给制造业带来的机遇与我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互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政策建议。关(2015)认为,“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内涵是信息化和企业融合,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李欢欢、付程程(2015)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下,湖南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基于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湖南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为湖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制造强省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利用优势制造业带动其他制造业发展、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等。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行动。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总体思路,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包括“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的七个方面保障措施。201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增长点。工信部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工具的应用。2015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确立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2015年以来,湖南快速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大力建设智能工厂,40个项目入选“湖南制造2025”首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17亿元。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重点研究了“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战略机遇、主攻方向和政策保障,但很少有学者研究“互联网+”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方式、路经和战略重心,这恰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二、湖南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湖南制造业的辉煌成就

1、总体实力骤增

(1)总量上新台阶。2010~2015年湖南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规模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贡献稳步提高。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万亿元。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1,090.8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占GDP比重的38.2%;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679亿元,是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3倍,年均增速达12.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9%,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上新水平。“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全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良好态势,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7∶46.0∶39.3转变为11.5∶44.6∶43.9,呈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三、一”产业格局。

(3)运行质量上新层次。工业经济运行质量2012~2014年连续3年居中部第一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比201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335.3亿元,增长9.5%;生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

(二)湖南制造业现存问题

1、整体实力还不强大

(1)产业总量偏小。目前,湖南制造业仍处于扩大规模、提升产能、完善产品种类、提升企业产业竞争力的阶段。产业整体所占全国比例较小,产业集群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也亟待提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湖南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108.97亿元,仅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3.1%。

(2)区域竞争力不强。我们选取中部六省及江苏、山东、广东进行省际比较,从综合竞争力看,湖南落后江苏、山东、广东、河南、安徽和湖北,位列第7名。分各项指标来看,湖南装备制造业在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创新能力四个指标方面分别位于第7位、第8位、第6位和第6位,均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与中部省份特别是与江苏、山东和广东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表1)

(3)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目前,湖南省装备产业内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市之间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不多,除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装备外,其他装备具有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截至201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一共3,049家,其中大型企业66家,中型企业449家,小型企业2,514家,微型企业20家,其中小微型企业数占到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83.1%。从生产规模来看,工业总产值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数为1,326家,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43.5%,接近一半;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数为321家,仅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10.5%;资产总额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数占到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76.8%。

2、发展基础还不坚实

(1)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除轨道交通装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外,湖南省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创新仍依赖于“引进型技术发展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意识薄弱,产业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实验验证技术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产业基础技术研究滞后。

(2)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仍需提升。区域协作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专业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直接影响装备产品质量的工艺协作服务基地建设进程缓慢;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传统制造理念和经营模式难以改变;装备产品本地配套率不高,目前50%以上密封件和轴承、30%以上高端液压件、高档数控系统、超高强钢板等仍主要依赖进口。

3、发展后势并不轻松

(1)经济效益水平亟待提升。通过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可以看出,湖南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指标与江苏、山东、广东以及中部省份相比,仅好于山西,经济效益水平亟待提高。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2014年末,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资本利用水平的总资产贡献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则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1个百分点,6.75个百分点、0.41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2014年数据显示,湖南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5.31亿元,同比下降6%,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2.2个百分点。

(2)企业发展压力大。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湖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持续较大,工业发展整体环境景气度下降,市场需求比较疲软,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幅下滑,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形势堪忧。201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3.09亿元,增速较2013年下降4.9个百分点。

三、“互联网+”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方式

(一)“互联网+”引发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变革

1、以“互联网+”促进能源生产智慧化。一是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模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三是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以“互联网+”促进能源消费智慧化。一是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二是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完善能源消费智能体系。

(二)“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批发、分销、配送环节,生产者通过批量优惠、满额返点、减免运费等政策鼓励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真实的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实时化,上下游企业纵向互联、区域内企业横向互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互联成为常态。企业可以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订单式生产,并通过客户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设计,实现生产的个性化、柔性化与智能化,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原材料、资金和产能,提高利润率,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局。

(三)“互联网+”促M制造业绿经营范式变革。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下,产品收费天经地义。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社交工具、杀毒软件、电子邮箱、打车软件、新闻资讯等产品不仅不收费,甚至还花费大量补贴来吸引用户使用。一些互联网企业生产的硬件,如手机、电视,以零利润与传统企业竞争,通过近乎免费的方式获取巨大的用户群,迅速占领市场,形成知名品牌和粉丝经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其他方式来打造高附加值的价值链。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改变了劳动者的思维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下,以创客为代表的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业者不再满足于安逸的工作,而是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孵化出一批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集聚了资金、人才、科研、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并反过来推动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多渠道、多方式就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助推“湖南制造2025”的路径

(一)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湖南制造2025”的发展路线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既充分凸显湖南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的比较优势,也注重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实现生产方式由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对传统制造业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湖南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二)中观上,明确战略取向,加强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无缝对接

1、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湖南应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2、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三)微观上,探索实现途径,利用制造技术和ICT技术相互渗透。ICT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相互渗透既是“制造2025”的客观要求,也是智能制造的制高点。一是机械制造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对神经元网络、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机械制造工厂智能化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二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除了机械主体以外,主要是由智能数控系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自适应技术、智能神经元网络技术、智能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等主要技术构成;三是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数控设备中,除了各种数控设备和相关数控配套设备以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工厂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互联网+”意蕴下“湖南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

(一)完善“互联网+制造2025”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1、“互联网+制造2025”在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叠加效应。“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会在战略导向、创新文化、人才、政策、教育、资金等方面产生叠加效应,共同作用于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图1)

2、“互联网+制造2025”下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系统结构。“互联网+制造2025”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分生态环境和生态群落两大部分,生态环境包括:文化、资本、政策、制度、信息、网络等,生态群落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如图2所示。(图2)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搭建a业发展平台。一是构建服务平台,围绕构建“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快智能终端及其操作系统软件的发展;二是开放信息资源。加快发展整合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文化娱乐资源,推动政府和公共资源的开发,充分发展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三是加强产业链合作。推动业务重点领域互补、拥有客户资源和分销渠道的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2、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一是要推进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软件和移动浏览器、应用服务、核心芯片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二是要鼓励创新技术与移动内容的结合,探索地理位置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等新业务的发展;三是以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为牵引,带动产业向高端化迁移。将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实施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

3、完善良性产业体系。一是强化产业信息安全,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对智能终端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检测,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管理;二是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和技术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提升网络质量、降低网络使用价格;三是兼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的需求,打造支持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生态体系;四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抢占未来信息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关键性技术在各领域交叉融合、变革突破。

(三)进一步夯实湖南制造业发展优势

1、充分发挥既有优势。首先,要依托业已形成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技术,以特色优势产业链、工业产品为重点,筑牢湖南作为制造大省制造强省的坚实基础。同时,要加快既有优势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有机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缝对接,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紧紧跟随全球制造发展趋势。要密切注意、跟踪全球制造前沿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最新技术成果和尖端人才,并以适宜方式助推前沿技术在湖南留得住、长得大、叫得响。智能制造是当前工业制造前沿技术,也是工业组织发展趋势,谁在这个领域落后,就会在整个制造业发展中落后。湖南虽有泰富重工、长泰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优秀企业,但较世界最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建议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加强联合,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的合力优势,集结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沙超算中心等共同组建“国家智能制造信息协同创新网络中心”,快速抢攻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3、推动“湖南制造”加强国际竞争。要大力促进湖南制造业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切实提高其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走出去,依托各种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和技术中心、承包国际工程、成立销售公司、跨境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实施跨境并购等,将湖南制造的产品、技术、品牌和标准不断推向全球,提高湖南制造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以“互联网+”推进“湖南制造2025”的关键在于人才,最主要是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制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规划,完善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为高端科技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优先保证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出国培训学习、科研课题研究和岗位集中培训等形式,构建人才发展高地。每年选拔出1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端科技人才,政府资助其参加继续教育、出国研修等;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大培养投入力度。鼓励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人才聚集效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来株单独或与湖南企业联合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省级相应机构,除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条件外,再给予50万~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研发人员超过50人,且高端科技人才占比达到60%以上的,可滚动支持,每年100万元;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服务措施,在人才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工资福利、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人才服务平台的单位,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资助;对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的单位,给予一次性30万元资助;对围绕制造业主导产业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单位,一次性补助50万元;四是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将授予湖南省“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荣誉称号,并给予50万元奖励。对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1、供地优惠政策。加大对工业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工业用地成本平衡机制,对于引进来的好的、大的工业项目,土地指标要优先解决。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成本,下同)2,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的新办工业企业用地实行“差别地价”,并一律免收应由市县两级收取的(含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机构收取的服务性收费)相关费用。固定投资额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2亿元以上的,企业依法受让土地的土地纯收入通过奖励的方式分别按20%、50%、80%、100%返给企业。企业受让土地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或未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其受让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依法收回。

2、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新产品所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以财政奖励的办法予以部分返还;二是市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设立“湖南制造‘2025’专项资金”,以后按照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5%逐年增加,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支持方式采取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形式;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对销售收入前20强企业、年缴税达1亿元以上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新入规的工业企业、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新上市企业等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团队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上市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湖南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湖南制造业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我们应尽快落实《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和《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毅中.“互联网+”推进制造业升级[N].深圳商报,2015.6.10.

[2]黄阳华,林智,李萌.“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7.

[3]蔡红星,凌骞.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湖南省统计局决策咨询,2015.63.

[4]李伟锋.装备制造业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N].湖南日报,2016.3.2.

篇(9)

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新的社会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关系着大学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大学师生对信息的获得。信息时代下,虽然传统图书馆会继续在大学校园存在,但是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与盛行,数字图书馆将会逐渐在大学图书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可能形成超越传统图书馆的位置与作用的趋势。而且,随着时代与科技信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还可能形成替代传统图书馆的趋势。因此,加快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当今时展的需要。

一、什么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就是要建立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建立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基础之上的。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音、文字、信息、影像、文本、软件音响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与处理,使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高质量和高效地保存与管理,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和接收,为用户服务。通过数字图书馆,用户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无间断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与服务。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或者读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机会、提供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需要处理好政府、教育集团、商业机构等机构的关系,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

二、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是通过网络进行资源与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以纸质文字将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状况,为大学生的阅读与信息搜索带来了便利。在大学校园中,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在大学中,某些条件不好的校园可能全校就只有一所图书馆,而学校的图书馆通常是建立在环境比较安静的场所,因此,学生要去图书馆阅读,就需要走过相对比较漫长的路程才能顺利到达图书馆,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图书的阅读,因此,数字图书馆为学生带来了便利。同时,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大多图书馆在固定的时间都会闭馆,因此,学生就不能随时进行图书的阅读;而数字图书馆是全开放式的,提供全天不间断的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图书的阅读。

其次,传统图书馆的图书、阅读文献、资料、信息等都被印刷在纸质的页面上,图书经过众多读者翻阅,经过长时间的保存,纸张会遭磨损,图书会出现缺页的问题,同时,文字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不清,而重新印刷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数字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全部都被上传到计算机网络上,因此,就不会因学生、读者的不爱惜或者年代的久远而使图书产生损坏的现象。

再次,从阅读广度方面看,数字化阅读较之传统的阅读也更显优势。传统阅读中,对知识的存储主要依赖于记忆与书写,但是由于纸质载体占用空间十分大,而信息存储量又十分小,会导致师生查询与检索不便,进而导致查询效率低。然而,在数字化阅读中,信息所占用的空间十分小,信息载体的容量又十分庞大,信息的存储和提取非常便利;另外,对数字信息能够实现永久保存,不必担心其丢失和损坏;同时,数字化阅读借助的媒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具有强大的后台检索功能,使得数字图书能够共享到各个领域,提高了学生获取文献的效率,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另外,纸质图书的收藏、整理、排序工作十分烦琐,需要耗费的劳动力也较多,而数字图书馆就有效避免了这一系列问题。

三、如何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在大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大学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趋势;需要改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需要调动相关人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标准、法规。最后,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自足自我,发展和树立自身的特点。

(一)适应信息资源数字化发展趋势,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大学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基础就是当今社会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适应数字化趋势,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具体情况进行建设。数字图书馆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因此,数字图书馆要将照片、期刊、图书、声像资料、网页、数据库、多媒体资料等各种信息载体与信息来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有机地组织,然后需要将这些载体与知识来源进行链接,最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动态地分布,从而为用户提供服务与方便。

同时,数字图书馆储藏资源的数字化不但包括书目信息的数字化,而且还包括文本信息的数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数字图书馆储藏的文本信息的数字化比书目信息的数字化更为重要,因为大部分用户进行资料查找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全文的信息。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将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转换成数字化的形式,让用户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全文,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

(二)发挥人力资源的关键作用

数字图书馆中的人力资源,就是专门负责大学数字图书馆的专门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后续储备人才。充分的人力资源是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建立数字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传统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也可以这样说,他们的工作模式是通过“书”与读者相结合,所以,他们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工作人员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即我们常说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需要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网络。因此,作为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兼具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了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相关的知识。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而,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相对于发达国家和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国的普及率不高。当前,由于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借阅的工作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中普遍出现了学历低的工作人员多和非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多以及通晓信息技术的人员少的状况。因此,要在大学建设数字化图书馆,首先必须解决新型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首先要对现有人员进行信息综合素质培训,以此突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现有人员能够跟随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同时,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择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维护以及开发都熟练掌握的全能型人才,从而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改造及网络化的管理做好相关的准备。

(三)发挥硬件的基础性作用

硬件设施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设施,硬件设施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普遍的大学图书馆都在开始筹划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即使它们的起点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它们的建设和发展都还不完善,大多还处在转型的发展期。硬件设施的完善与配备是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因此,对大学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从而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技术与产品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先进性,以便于及时进行扩展、进行维护。因为大学数字化图书馆主要以数据的处理和应用为主,需要最大化地满足全校师生对馆藏资源的访问与需求。总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引进一批先进可靠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为全校师生的需求而服务。

(四)制定标准、法规,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保障

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数字图书馆涉及了超大规模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抽样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对相关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起步较早,具有我国当前所没有的技术与经验。因此,我国大学在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先进经验,制定出统一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法规与标准规范,从而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在对资源库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的处理,保证对知识的尊重、对智慧的尊重,从而保证我国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趋势。

(五)坚持各具特色、资源共享的原则

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但是,各个图书馆在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立足自我发展,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应该坚持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本校的特色和特点,从而与其他高校进行严格地区分。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还包括资源共享原则。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立足于社会信息化,因此,对大学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也必须遵循资源共享这一原则。资源共享可以优化各大高校的资源配置,促使各大学图书馆更好地进行改革与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身,为全校大学生和老师服务。同时,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可以保证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更好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与服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普遍的高校中,传统的图书馆由于时间的限制、资源信息更新速度慢、图书信息容易被损坏等原因,导致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了。因此,一种适应时代与信息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在大学中对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建设,需要对硬件、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法规制度和相关原则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全方位服务的大学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传文.有关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5(01):105.

[2]王红林.小议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数字化用户,2013(03):69.

[3]丁莉.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189.

上一篇: 市政工程施工设计 下一篇: 工程施工节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